第一篇:《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自主学习方案
班级: 小组: 姓名: 评价:
【学习目标】: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和特殊句式;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2.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一、知识链接
1、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背后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书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此疏后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作者简介 :敢于“犯颜切谏”的诤臣——魏征
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检校侍中,领导周、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魏征提倡“无面从退有后言”,“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建议太宗广开言路,认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魏征病卒后,唐太宗痛惜“遂亡一镜矣”。作有《隋书》的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还有《魏郑公诗集》、《魏郑公文集》等。言论散见于《贞观纪要》。
3.文学常识——疏 :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托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
二、读准字音
求木之长()
疏浚()
壅()蔽
谬()论
黜()恶
无()因怒而滥刑
人君当()神器之重
三、文本研读
1、文章的内容与结构 :全文共三段,请分别概括每一段的主要内容。
第1段。第2段。第3段。
2、第一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试举例。
3、读第二段,填空:本段首先概括了历代君主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规律 ;接着以 引出分析论证,用“殷忧”和“得志”的不同心态说明 ;最后用古人的论述以 的关系比喻 的关系,切中要害,令人警觉。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
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进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用自己的话稍作展开。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
五、【拓展练习】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戴胄奏罪当徙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C、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D、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参考答案
二、【难读字】 求木之长(chánɡ)浚(jùn)壅(yōnɡ)蔽 谬(miù)论 黜(chù)恶
三、整体感知
1、第1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
第2段,总结历史经验,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第3段,提出“居安思危”的具体做法,即“十思”。
2、开篇没有直接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打开话题。如开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将国事的处理比喻成木的成长及水的流动,浅显易懂,更易让人理解、接受。
3、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能否恭俭下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
4、读第三段,说说“十思” 的内容各有什么侧重?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戒奢侈 戒骄躁 戒骄纵 戒轻人言 戒赏罚不公 核心内容是正己安人
四、疑难问题探析
1、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2.下面是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的《魏郑公谏语》,请与课文作比较阅读,并回答文后问题。魏郑公谏止唐宗封禅,中间数语,引喻帖切,曰:“今有人十年长患,疗治且愈,此人应皮骨仅存,便欲使负米一石,日行百里必不可得。隋氏之乱,非止十年,陛下为之良医,疾苦虽乂(yì,承平无事)安,未甚充实。告成天地,臣切有疑。”太宗不能夺。(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从课文及此文这两处你可看出魏征对谏有什么特点?请用百余字稍作展开,用自己的话表述。
提示: 魏征劝谏极有艺术性,选段与《谏太宗十思疏》说理方面有相似之处,注意由课文和选段作有理有据的正确表述。思路点拨:从这两处可看出魏征劝谏不但有大勇,还有大智。他很讲究劝谏艺术,善于用比喻来说理。课言语《谏太宗十思疏》一开始就是比喻,用“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本文则以“十年长患”来比喻“隋氏之乱”,以“疗治且愈”“日行百里必不可得”来说明“告成天地”(封禅)之事的不可行。魏征劝谏确实是“引喻凯切”,得体动人,能让唐太宗心服。
五、[拓展练习]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1、C
2、C
3、C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翻译: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翻译:这是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5、C
第二篇: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学生)
《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领会“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思想。
【学习难点和重点】
1.在教师的指点帮助下自己归纳整理文言知识。理解并领会作者“思国之安者,必积其 德义”的思想。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来论证观点的写作手法。
【知识链接】
1.文学常识——疏
疏,是奏议文体的一种,奏议类文章是古代臣属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有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谏逐客疏》(李斯)、《论积贮疏》(贾谊)等。2.作者与作品
魏征,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唐太宗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3.写作背景
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给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横线的字注音:
塞()源 殷()忧 懈怠()
壅()蔽 谗()邪 黜()恶 谬()赏
2.积累下列成语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鲜克有终、垂拱而治 纵情傲物、载舟覆舟、长治久安、竭诚待下
3.《谏太宗十思疏》课文思路梳理:
这篇谏文主旨明确,论证思路缜密,环环相扣。文章论说的中心是:“ ”。文章先从“ ”“ ”“ ”对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说起;接着从它的反面“ ”会导致丧失民心、危及社稷来间接阐述论点;道理既明,然后据此提出“ ”,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进一步具体化,用以说明“积其德义”的落实方法和实践办法;同时指明长期保住人心归向,便会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
4.研习第一段,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如何提出来的?
5.研习第二段,思考(1)作者认为天下之君王为何易失人心?
(2)作者如何肯定了人民的力量?
二、课堂探究
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可归纳为哪五个方面?
2.“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十思”的意义是什么?
4、本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
【选做题】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其劝谏的特点吗?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徙,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戴胄奏罪当徙 人君当神器之重 B.比政治若何 比一二年 ....C.见谏者悦而从之 陛下虽从臣言 D.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 意终不平....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5.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
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
第三篇:谏太宗十思疏导学案答案
一、魏征是唐代名臣,他心中治国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二、要实现“垂拱而治”,必须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答: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三、君王要怎样做才能才能出现这样的局面?
答: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四、若要简而能任,择善而从,君王就必须怎样?
答:要“十思”、宏“九德”。五、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可以归纳为几戒?
答:五戒:一戒贪心奢侈,二戒骄傲自满,三戒放纵懈怠,四戒壅蔽谗邪,五戒谬赏滥刑。
六、为什么君王要此十思五戒?
答:因为治理百姓时,虽然“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百姓也“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人民之力,可“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七、为什么会出现人民“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的情况?
答:因为“凡百元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而“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八、为什么君王会出现这种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
答:就君王的身份而言,“承天景命”,自以为自承天命,而有恃无恐,“莫不殷忧而道着,功成而德衰”。就普通人性而言,“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般人,能做到善始善终的不多,此人之常情。
九、作者反复提醒君王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人君者“居安思危,戒奢以俭”,从而“积其德义”,因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要“永保无疆之休”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就必须如此。如果“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十、作者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在行文上有此什么特点? 答: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
十一、魏征此时为何向唐太宗上奏本文?
答:唐太宗即位初期,因隋鉴不远,故能励精图治。随着功业日隆,生活渐加奢靡,“喜闻顺旨之说”,“不悦逆耳之言”。魏征以此为忧,多次上疏切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
文言实词
二、古今异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义,树木的根;今义,指事物的本质。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纵情:古义,放纵情感,即“骄傲”;今义,尽情。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心:古义,使心虚;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古义:以(之)为;把(它)当作。/今义:认为。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行路:古义:路人;今义:走路0020
(二)古今异义
三、词类活用
①名词用作状语
貌恭而不心服
貌:表面上。
②名词作动词
江海下百川
下:居于„„之下。
③形容词用作名词
人君当神器之重
重:重任、重权。
居域中之大
大:重位。
想谗邪
谗:说别人坏话的人。
择善而从之
善:好的意见。
则思正身以黜恶
恶:奸恶的小人。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
智者尽其谋
尽:用尽。
⑤形容词用作名词
简能而任之
能:有才能的人。
想谗邪
邪:邪恶的小人。
居安思危:安宁的时候;危急的时候。
⑥使动用法
必固其根本
固:使„„稳固。
知止以安人
安:使„„安宁。
正身以黜恶
正:使„„端正。
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谦虚。
7)宏兹九德 宏:使„„光大。一词多义
下:
①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臣下的意见。
②臣虽下愚,知其不可:智力低下。
③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居于„„之下。
当:
①盛夏之时,当风而立:对着,面对。
②人君当神器之重:掌握,主持。
③安步当dàng车:当作。
安:
①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安定。
②燕雀安知鸿之志哉:怎么。
③项王曰:“沛公安在?”:哪里。
④衣食所安,弗敢专也:享受。
信:
①信者效其忠:诚实。
②愿陛下亲之信之:信任。
③小信未孚,神弗福也:信用。
④忌不自信:相信。
求:
①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追求。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探求。
③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请求。
④不求闻达与诸侯:追求。
治:
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治理。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医治。
③不效则治臣之罪:惩治。
四、重要虚词
之:
臣闻求木之长者
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结构助词,的。
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代词,指代天下。
盖:
①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表示不十分肯定的判断,大概。
②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连词,承接上文,表示推断原因,因为。
虽:
①虽在下愚,知其不可
虽然。
②虽董之以严刑
即使。
以: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来,表目的的连词
虽董之以严刑。
介词,用
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来,表目的的连词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介词,因为
而: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连词,表转折。
②则思谦冲而自牧
连词,表递进。
③垂拱而治
连词,表修饰。
④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连词,表假设。哉:
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哉。
表反问语气,呢
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表反问语气,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反问语气,呢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所”加动词的固定结构
山峦为晴雪所洗。
表被动
五、特殊句式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介宾短语后置
2.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省略句
3.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岂„„乎”是固定句式,一般译为“难道„„吗?
4.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判断句
一、重要成语
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旧时用以谀颂封建帝王的所谓无为而治。
居安思危:处在安定的环境里,要想到危险、困难可能会出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比喻事物用之得当则有利,反之必有弊害;也比喻取得民心的重要。
择善而从 善始善终
八、翻译下列语句
1.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古代)所有的君王,承受上天(赋予的)重大使命,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2.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监督百姓,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民,(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里却不服气。
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君王如果)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如吴越的双方联合;(如果)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路之人。
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害怕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畏惧说坏话的人,就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
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
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 宗:
魏 徵:
宇文士及:
【参考答案】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第四篇:《谏太宗十思疏》(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
学习目标
1.学习、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及用法,进一步熟悉文言特殊句式。2.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体味魏征高超的劝谏艺术。
3.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魏征
学习重点:
1.掌握文言字词,疏通文句,培养文言语感。2.了解论证方法,理解“十思”内涵。
学习难点:理解作者的思想及追求的理想政治境界。学习内容:1.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
2.文章的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课堂训练:
(一)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壅.蔽()懈怠.()浚.()谗.邪()谬.赏()滥.刑()豫.游()垂拱.()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C.傲物则骨肉..为行路。D.虑壅蔽,则思虚心..
以纳下。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永保无疆之休. 休:休息 B.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物:事物 C.虽董.之以严刑 董:督责 D.念高危,则思谦冲.
以自牧 冲:冲动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自牧:自我约束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驱: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亏无为之大道..哉 大道:最高的境界 D.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司职:司仪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
黜.恶()A.震之以威怒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B.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C.人君当神器之重 君臣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 D.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二)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完成1-5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当然)
B.承天景命(大)..
C.盖在殷忧(深)
D.克终者盖寡(能够)..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善始者实繁 择善而从之 ..B.居域中之大 怨不在大 ..C.臣闻求木之长者 塞源而欲流长也 ..D.不念居安思危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3.“下”字用法相同的一对是()和()
①臣虽下愚
②必竭诚以待下 ③则思江海下百川 ④则思虚心以纳下 4.翻译句子:
(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5.对《谏太宗十思疏》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第一段以“固木”、“浚泉”为喻,提出全文主旨:“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2 接着,在原来比喻的基础上从反面设喻,一正一反,对比鲜明。
B.第二段指出历代帝王能有好的开始却不能坚持到底的原因是“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劝说唐太宗要竭诚以待下。这给当时骄奢忘本的唐太宗当头棒喝。
C.文章第三段“十思”内容,是“积其德义”的具体化。指出,若照其行事就可以不必“劳
神
苦
思
”了。
D.进谏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就是直言不讳,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效果强烈,而有时是最冒险的;另一种就是婉转进谏,更像是在讲故事,却不乏趣味,魏征用的正是第二种。
【参考答案】 课堂训练
(一)1.yōng dài jùn chán chù miù làn yù gǒng 2.C(A项中“根本”古义为“树木的根”;今义为“基础”。B项中“纵情”文中意为放 纵感情(骄傲);今多指“尽情”。C项中“骨肉”古今都指亲人(父母兄弟子女等)。D项中“虚心”,这里是实指,是“使心虚”之意;在现代汉语中,则已经高度抽象化,成为一种美德,一种谦虚的表现。)3.C(A “休”,美好。B “物”,他人。D “冲”,谦虚)4.D(司职:管理职事。)
5.C(A 介词,用/介词,因为 B 连词,表并列/连词,表转折,却 C 结构助词,的 D 那么,就/ 表判断,“是”)课堂训练
(二)1.A 2.D 3.②和④
4.(1)想使国家安定,就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 义(2)竭尽诚意,那么即使象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
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象过路人一样 5.D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文言语段,回答文后的问题。
帝宴群臣积翠池,酣乐赋诗。徵赋《西汉》,其卒章曰:‚终藉叔孙礼,方知皇帝尊。‛帝曰:‚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它日,从容问曰:‚比政治若何?‛徵见久承平,帝意有所忽,因对曰:‚陛下贞观之初,导人使谏。三年以后,见谏者悦而从之。比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也。‛帝惊曰:‚公何物验之?‛对曰:‚陛下初即位,论元律师死,孙伏伽谏以为法不当死,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曰:‘赏太厚。’答曰:‘朕即位,未有谏者,所以赏之。’此导人使谏也。后柳雄妄诉隋资,有司得,劾其伪,将论死,戴胄奏罪当徒,执之四五然后赦。谓胄曰‘弟守法如此,不畏滥罚。‛此悦而从谏也。近皇甫德参上书言‘修洛阳宫,劳人也;收地租,厚敛也;俗尚高髻,宫中所化也。’陛下恚曰:‘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臣奏:‘人臣上书,不激切不能起人主意,激切即近讪谤。’于时,陛下虽从臣言,赏帛罢之,意终不平。此难于受谏也。‛帝悟曰:‚非公,无能道此者。人苦不自觉耳!‛(选自《新唐书·列传第二十二·魏徵》)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①其卒章曰(最后)
②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约束)
③直百万(只)
④徵见久...承平(太平)
⑤劾其伪(核对)
⑥执之四五然后赦(争执)
⑦宫中所化也(影响....感化)
⑧陛下恚曰(发誓).A.③⑤⑧
B.①⑥⑦ C.②④⑥
D.①④⑧ 2.加点的词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凡百元首
B.比政治若何 ....C.勉强受谏
D.人苦不自觉耳 ....3.不属于介宾结构后置的一项是()
A.徵言未尝不约我以礼
B.陛下赐以兰陵公主园
C.导人使谏
D.帝宴群臣积翠池
4.对语段透露出来的信息的筛选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魏徵指唐太宗纳谏三阶段的表现分别是:“导人使谏”、“见谏者悦而从之”和“勉强受谏”,与此相关的人物分别是:孙伏伽、戴胄、皇甫德参与魏徵。B.唐太宗虽为明君,但文中也提到,他因国势承平已久而心生过怠惰忽慢。
C.魏徵在积翠池宴上借赋《西汉》寄讽谏之意,当时唐太宗没有领会,所以后来又追问此事,才有君臣一番论谏的对话。
D.魏徵言谏,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条分缕析,不仅达到进谏的目的,而且使唐太宗番然省悟。5.翻译:
(1)见谏者悦而从之
(2)是子使国家不役一人,不收一租,宫人无发,乃称其意
【参考答案】
1.A 2.C 3.C 4.C 5.(1)见到进谏的人就感到高兴并听从他们的意见(2)4 这是
你想要国家不役使一个人,不收一份租,宫里的人不出一个念头,才合符你的心意。
第五篇:《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谏太宗十思疏》复习学案
一、通假字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2、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二、古今异义词
1、必固其根本 2.、纵情以傲物
3、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4、承天景命
5、人君当神器之重
6、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三、词类活用
1、必固其根本
2、则思知止以安人
3、欲流之远者 ...
4、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
5、何必劳神苦思
6、乐盘游 ........
7、貌恭而心不服
8、则思江海下百川
9、君人者,诚能见可欲 .....
10、塞源而欲流长也
1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
12、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13、不念居安思危 ....
14、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15、能克终者盖寡 ..
16、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四、重点实词
1.臣闻求木之长者 2.必固其根本 ....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4.必浚其泉源 ...5.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6.虽在下愚 ...7.人君当神器之重 8.居域中之大 ..9.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10.承天景命 ...11.能克终者盖寡,善始者实繁 .12.终苟免而不怀仁 13.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14.则纵情以傲物 15.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16.虽董之以严刑 17.振之以威怒 ..18.诚能见可欲 19.将有作 ...20.则思谦冲以自牧 21.惧满溢 ....22.则思江海下百川 23.乐盘游 ..24.则思慎始而敬终 25.虑壅蔽 ...26.惧谗邪 27.则思正身以黜恶 ....28.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29.宏兹九德 ....30.简能而任之 31.信者效其忠 ..
五、特殊句式
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2、虑壅蔽
3、则思知足以自戒
4、则思三驱以为度
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6、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
六、重点语句翻译
1、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4、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心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5、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念高危,则思谦冲以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
【值得关注的成语】
1、居安思危: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能。指随时有应付意外事件的思想准备。
2、恃才傲物:恃:依靠、凭借;物:人,公众。仗着自己有才能,看不起人。
3、载舟覆舟:民众犹如水,可以承载船,也可以倾覆船。比喻人民是决定国家兴亡的主要力量。
4、垂拱而治:垂拱:垂衣拱手,形容毫不费力;治:平安。古时比喻统治者不做什么使使天下太平。多用作称颂帝王无为而治。
5、择善而从:从:追随,引伸为学习。指选择好的学,按照好的做。
6、善始善终:有好的开头,也有好的结尾。【固定搭配】
岂……乎? 难道……吗?
况……乎?
(更)何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