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字号
大
中
小】
二〇一一年十月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关键期,是首都全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一步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的战略机遇期。中小企业是首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在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优化产业结构、带动创新创业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推动中小企业为本市经济稳定发展、扩大社会就业、优化经济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做出更大贡献,特制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本规划所称中小企业,其划分标准按《国统字[2003]17号》和《国资厅评价函[2003]327号》执行。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主席令9届第6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6号)、《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
目录
第一部分 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二、发展环境
第二部分 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二、面临挑战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第四部分 发展重点
一、创新发展,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二、高端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三、集约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五、改革发展,营造良好体制环境
第五部分 主要任务
一、完善和落实政策法规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三、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四、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五、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六、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八、加强中小企业培训
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十、分类引导中小企业
第六部分 规划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强化权益保护
三、简化审批流程
四、完善统计制度
五、加大宣传引导
六、完善评估机制
第一部分 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就
(一)中小企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根据2008年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以下简称“二经普”),北京中小企业25.2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7%;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和税收分别占全市企业总量的56.6%、68.2%和62.3%。与一经普相比,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利润和税收等经济指标年均增长率均在16%以上,有力推动了我市经济增长;第三产业的中小企业占全市中小企业数量比重从81.4%上升到84.8%,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首都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格局。
(二)中小企业是吸纳就业和保障民生的重要主体。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509.8万人,占全市企业总量的72.6%;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和住房补贴福利支出376.6亿元,占全市企业总量的55.0%。中小企业促进了郊区县的就业和富民,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北京10个郊区县中,中小企业吸纳的从业人员占郊区县企业总量的82.3%,实现营业收入占郊区县企业总量的58.4%。
(三)中小企业是科技创新和社会创业的重要力量。北京中小企业积极利用科技资源开展创新活动。在工业领域中,北京中小企业拥有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4.1万人,占全市工业企业总量的76.7%;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71.5亿元,占全市工业企业总量的70.9%;申请专利数量5572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量的77.8%;获得发明专利3293件,占全市工业企业总量的58.2%。全市平均每年新注册成立中小企业2.7万户,为首都的经济发展注入了鲜活动力。
二、发展环境
(一)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十一五”时期,我市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和支持,编制首个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发布首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制定《北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实施意见》,《北京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正处于起草阶段,在支持和引导非公经济、发展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等方面出台了相关政策。每年5亿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发展,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全面清理不利于非公经济发展的法规、规章,推进企业治乱减负工作,保护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的合法权益。
(二)投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率先在全国建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率先设立省市级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进一步扩大本市担保机构平均放大倍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支持,推动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小型金融机构的设立。建设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积极推进金融创新,2010年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近18亿元。
(三)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持续推进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已有14个区县建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认定了94家中小企业技术中心,首都科技条件平台累计向社会开放423个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91家。建立北京市中小企业门户网站,形成覆盖全市的中小企业网络。组建了专业化的培训队伍和专家顾问团队,为中小企业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
虽然“十一五”时期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成绩与进步,但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多数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优势,企业竞争力亟待提升;中小企业政策法规体系有待完善;适合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和金融创新产品尚待进一步发展,小、微型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突出;服务机构的协调、指导和监管有待增强,服务平台之间衔接亟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 发展形势
一、发展机遇
(一)国家将更加关注富民和保障民生,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创业机会。
(二)新一轮技术变革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兴起,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产业空间。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新能源技术等的发展,推动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为中小企业抢占发展先机,提升产业分工地位创造了契机。
(三)北京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十二五”时期,北京进入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的新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推进,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进入全面建设期,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持续动力。
(四)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凸显,为中小企业的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工业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不断涌现,为中小企业技术改造、产品升级换代、拓展市场空间提供了良好条件和发展契机。
二、面临挑战
(一)人口资源环境矛盾更加突出,迫切需要中小企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北京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推进的背景下,城市空间、能源平衡和环境承载压力日益加大,传统粗放的发展方式和服务模式难以为继,创新驱动的倒逼机制加速形成,中小企业需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要素成本持续攀升,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加大。北京的用地成本、劳动力成本、生产生活成本等持续攀升,为了生存和发展,中小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和运行效率。
(三)国内各地区多层次竞争更加激烈,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任务更加艰巨。全国各地区、各园区之间对高端要素、高端产业、高端服务资源的争夺加剧,对促进中小企业在京创业、孵化、持续成长带来了挑战。
第三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践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理念,按照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部署和首都经济的发展方向,以促进中小企业科学发展为主题,以服务中小企业和优化企业发展环境为核心任务,推动政策法规完善,着力形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制度保障;加大政府引导力度,着力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加强分类引导,着力推进中小企业高端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开、公平的市场环境。加强政府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的统筹规划、组织领导和政策协调,集成社会资源,建设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二)坚持自主创新和开放合作相结合。把创新作为中小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鼓励中小企业提高自主创新水平,同时加强开放合作,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力。
(三)坚持统筹兼顾和突出重点相结合。中小企业数量众多、覆盖面广,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要与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统筹衔接,重点与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相结合,与服务能力提升相结合,与节能减排工作相结合,与产业布局优化相结合。
(四)坚持企业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相结合。促进中小企业经济发展的同时,增强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注重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的素质,保障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目标是: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明显优化,企业持续稳定发展,创新创业活力进一步释放,对首都的经济贡献稳步增强,带动民生就业和保障社会稳定的功能巩固提升。
(一)总量目标。
——经济总量增长。“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二五”末,千人拥有中小企业数量达到18户以上。
——社会贡献提升。“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税收年均增长速度不低于10%;吸纳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二)结构目标。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二五”末,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中小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性服务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占第三产业中小企业营业收入比重80%以上。
(三)质量目标。
——创新能力增强。工业和信息服务业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左右;市级中小企业技术中心达到100户左右。
——信息化水平提升。所有中小企业实现顺畅应用互联网,建设10-20家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
(四)环境建设目标。
——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出台本市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定期发布中小企业发展指导意见。
——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二五”末,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健全规范,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其中,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达到50个,小企业创业基地达到30家。
——投融资体系持续完善。“十二五”末,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社会投资规模不低于80亿元,中小企业再担保承保规模达到300-500亿元。
第四部分 发展重点
一、创新发展,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围绕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以企业为创新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创新为突破,进一步提升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促进创新成果产业化。
(一)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增强。鼓励中小企业联合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建工程中心、工程实验室和技术中心。鼓励中小企业以联合研发、委托研发、技术许可、技术入股等形式,开展产学研合作。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参加产业联盟、技术联盟、标准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共同攻关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支持中小企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深化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引导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转让技术成果。
(二)推动中小企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完善科技成果筛选和评估机制,促进科技与资本对接,通过多层次、多元化、多渠道、全过程的项目支持服务,促进中小企业创新成果在我市产业化。鼓励和引导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基地等各类创新服务机构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加专业化的创业咨询、科技咨询、技术转移和投融资等服务,完善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的孵化功能。
(三)加强中小企业创新队伍建设。落实国家与北京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依托人才特区的建设,支持中小企业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急需人才。大力开展产学研用联合培养人才试点,培养学科带头人、高素质技能人才和复合型后备人才。通过加大政府奖励和实行股权、期权、年薪制等多种方式,增强创新型中小企业对核心骨干人才的吸引力。
二、高端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按照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发展思路,鼓励中小企业以产业链和价值链双高为取向,推动服务业提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色发展、现代制造业高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先导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素质。
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加强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推动设施农业、籽种农业、观光农业等都市型现代农业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围绕“北京服务”,巩固提升服务业中小企业。以价值链提升和发展新业态为重点,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鼓励发展金融、信息、科技、商务、现代物流等优势领域的中小企业,进一步集聚高端要素,引入国际先进运营模式,增强高端服务业服务能力。以提升生活服务品质为重点,大力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托幼、便民商业、废旧物资回收等服务居民生活的中小企业,鼓励发展健康养老、家庭理财等新兴生活服务领域的中小企业。以品牌塑造为重点,大力发展具有首都人文特点的文化创意中小企业,促进文艺演出、会展旅游、动漫游戏、广播影视、新媒体、设计服务等创意服务中小企业的发展,振兴发展“老字号”和特色商贸企业。
(二)围绕“北京创造”,改造提升制造业中小企业。加快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电子信息、汽车、装备等重点产业,重点鼓励发展技术先进、附加值高、节能环保、清洁安全、配套协作紧密的现代制造业中小企业,引导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产品。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促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推进二三产融合,鼓励制造业产业链向研发设计和市场销售双向延伸,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主攻方向,营造更加利于中小企业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环境,构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引擎,以生物、节能环保、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为突破,以新能源、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为先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格局,发挥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北京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
三、集约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按照我市的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在综合产业功能区和专业特色园区形成上下游分工协作的产业集群。
(一)引导中小企业向南北产业带集聚。以海淀区平原地区、昌平区南部地区为重点,发挥北部创新资源密集的优势,构筑北部研发服务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围绕中关村科学城的建设,大力发展高端研发和楼宇经济。有效整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兴为主体的城市南部产业空间资源,构筑南部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带,打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小企业集群。
(二)引导中小企业向高端产业功能区集聚。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巩固和扩大“一区多园”格局,鼓励发展科技型、创意型的中小企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中小企业。商务中心区和金融街,支持发展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的中小企业。奥林匹克中心区,发展文化、体育、旅游、会展等中小企业。临空经济区,积极探索开展保税服务和离岸金融业务试点,集聚临空产业中小企业集群。
(三)引导中小企业向高端产业新区集聚。通州高端商务服务区,重点发展高端商务、康体医疗、文化传媒、会展培训等产业的中小企业。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整合首钢主厂区及周边石景山、门城地区资源,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高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的中小企业。丽泽金融商务区,引导金融信息咨询、文化金融、新兴金融机构及商务中小企业集聚。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大力发展会议休闲会展业、科技研发业、高技术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中小企业。
四、绿色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利用
围绕“绿色北京”建设,通过资源节约利用和清洁生产,加快形成绿色生产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
(一)鼓励中小企业节约利用资源。进一步落实《北京市开发区开展生态工业园建设的意见》等文件,促进中小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中小企业加大对资源的回收利用,促进中小企业节地、节能、节水、减排。
(二)引导中小企业加强全过程绿色管理。鼓励中小企业建立健全从项目建设到产品开发设计、生产经营、销售服务的全过程绿色管理体系。鼓励企业在产品设计上融入绿色理念,倡导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鼓励企业对产品实行绿色包装。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标志认证工作。
(三)推动中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推进工业中小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从工艺设备、产品制造、废弃物等方面开展清洁生产,促进节约、减污、增效。适时推进服务业清洁生产审核,研究制定符合服务业特点的清洁生产审核标准、程序和要求。
(四)鼓励“五类”小企业退出。根据《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和《北京市关于加快退出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工业企业的意见》要求,鼓励产能过剩、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突出、布局不合理的小企业,实施关停退出。
五、改革发展,营造良好体制环境
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加快要素市场建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一)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激发中小企业活力。努力营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机制,加大企业并购重组力度。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垄断行业改革,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服务中小企业发展。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按照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要求,着力推进中小企业的立法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在政策法规制定、健全服务机构、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培训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完善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在涉及中小企业的收费项目等方面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
(三)加快要素市场建设,集聚资源促进发展。支持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扩大和完善中关村代办股份转让试点,建设全国场外交易市场。系统推动金融改革创新,针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进一步推动金融体系创新和投融资模式创新,加快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中国技术交易所等高端要素市场的作用。建立主体平等、产权清晰、竞争有序、城乡衔接的土地市场。进一步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创新经营体制。大力发展符合产业政策的镇村企业,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推动镇村企业向产业园区和重点小城镇聚集,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着力优化投资环境,把利用外资同发展重点产业的中小企业结合起来,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和水平。以建设国际商贸中心为契机,增强国际商贸服务功能,提升我市中小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的能力。充分运用海外华侨华人优势,引导海外优势资源在京投资创办企业。鼓励和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和设立研发机构,积极稳妥实施国际并购、开展跨国经营、参与国际竞争。
第五部分 主要任务
一、完善和落实政策法规
推进中小企业地方立法,出台《北京市中小企业促进条例》。积极落实北京市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根据国家中小企业划型标准,研究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企业分类指导政策。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引导,定期发布中小企业发展指导意见。保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严格执行收费项目公示制度,营造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研究设立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统筹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结构调整。推动设立区县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绩效评估机制,加强各部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相关资金的统筹力度,形成资金支持合力。落实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国家政策条件的中小企业进口产品减免相关税收。
三、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
推动金融机构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提供符合中小企业特点的融资产品和服务。研究出台适合中小企业融资的支持措施和补贴办法。积极发展小型金融机构,引导民间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社区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上市育成机制,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上市融资。扩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鼓励有条件的区县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研究制定鼓励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与股权投资支持实体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方式融资。充分发挥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平台作用,促进投资机构和中小企业对接。
四、完善信用担保体系
建立多层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和中小企业征信系统,鼓励担保机构拓展抵质押物的种类和范围,综合运用资本注入、风险控制、资金补偿和考核奖励等多种方式,提高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能力。增加再担保资金规模,支持再担保机构扩大再担保的规模和范围。建立各有关部门为中小企业和担保机构开展担保业务提供优质“一站式”服务的机制。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保险产品。
五、健全中小企业服务机构
完善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快全市、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推动社会服务资源整合,将综合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打造为我市中小企业服务的门户与窗口。支持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发展专业化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人才、管理等专业化服务。加强中小企业的咨询服务队伍建设,引导有经验的社会专业技术人才和咨询机构为我市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便捷、专业、高效的服务。
六、搭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
加强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建设,利用与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技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共享实验室。支持具备条件的中小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强企业、高校、院所的产学研用合作。支持技术转移等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中小企业人才、技术需求发布平台,帮助中小企业开展科技成果引进、使用、交易等活动。推动政府部门、高校、院所与企业联合,共建创业实验室,培育优秀企业家后备人才。依托大学科技园、产业园区、镇村产业基地等,建设一批小企业创业基地。以战略新兴产业重点领域为主,定期组织相关企业开展沙龙、论坛,搭建中小企业信息交流平台。
七、推进信息化建设
完善以北京中小企业网为核心、以区县中小企业网为基础、以企业信息平台为支撑的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建立协同服务机制,及时为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逐步促进形成政府引导、平台支撑、网络运营的企业信息化网络,深化企业在生产经营、研发销售、管理决策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产品结构、组织结构、业务模式和商业模式,促进企业降本增效。发展电子商务平台,推动中小企业开展网站宣传、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应用。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档案中心建设。
八、加强中小企业培训
建立政府资助引导、社会智力支持和企业自主需求相结合的培训机制,提供创业辅导、发展战略、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市场营销、安全生产、信息技术应用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培训服务。鼓励我市中小企业参与国家“银河培训工程”。引导高等院校和社会化培训机构针对中小企业发展特点,创新培训方式。支持中小企业和高校院所之间建立灵活的人才培训合作机制,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继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种途径和手段,培养中小企业发展所需的中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素质技能人才。
九、营造良好市场环境
落实国家中小企业市场准入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法规,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产品(服务)开拓市场营造良好环境,支持更多有条件的中小企业产品进入政府采购目录。引导中小企业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加强对中小企业商标、著作权、发明权等知识产权的注册和保护。积极鼓励中小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中小企业参加展览展销、贸易洽谈、产品推介、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等国际合作和交流。
十、分类引导中小企业
鼓励创办小、微企业,提供就业新岗位。加大对初创期中小企业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申报等方面的支持。扶持优势中小企业,发展一批符合首都经济特点的“专、精、特、新”的优势中小企业。发展配套型中小企业,支持大企业通过协同研发、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方式,向中小企业提供技术、设备、资金和市场支持,支持具有产业链协作配套关系的中小企业加强空间集聚,形成专业特色园区。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和联营合作等方式加强优势资源整合,鼓励和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参与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和改组。
第六部分 规划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推动建立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市政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并完善市、区县两级领导协调机制,加强职能部门间的沟通协调,共同研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重大问题,形成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政府合力。
二、强化权益保护
推动出台保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的法律、制度与措施等,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逐步消除制约中小企业享受平等政策的机制障碍,促进形成维护中小企业权益的法律保护机制和行政保护机制。
三、简化审批流程
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程序,简化、合并中小企业审批事项,缩短部门审批时限,提高审批效率,建立更加便利、高效的中小企业行政服务体系。
四、完善统计制度
加强中小企业统计工作,建立中小企业的数据分析监测制度,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运行分析,及时反映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运行趋势,定期发布中小企业发展数据和年度发展报告,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提供决策参考。
五、加大宣传引导
充分发挥舆论的宣传导向作用,利用电视、报纸等各种媒体,加强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关心、关注中小企业,形成促进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合力。
六、完善评估机制
完善规划落实考核机制,积极推进规划实施情况的分析、检查和评估。重点加强规划中期评估和事后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及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适时进行调整。
第二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定稿)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北京市的中小企业,是按经普的数据,因为过去北京对这一块没有一个详尽的数据,也是这两年我们很重视这一块的发展,也是我们做规划的依据,北京市现有中小企业包括微型企业25.2万户。占了全部企业数的99.%。中小企业在整个北京的社会经济中的一些主要指标,占到了60%左右。比如说销售收入占56%,利润占了68%,税收占到了62%。包括它在社会就业方面,中小企业承担了72%的就业。应该说,目前北京市的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社会稳定发展的一个基础,也是一个民生的重要基础,所以北京市的中小企业在北京的经济政治稳定发展中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这两年市委市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这两年,我们现在一北京启动了中小企业的地方立法,现在已经进入了编制阶段。那就是说,将来对中小企业要创造一个法制的环境。第二,2011年我们出台了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那就是京政17号文,经过市长办公会和市委常委会通过,这个文也是北京市中小企业第一次有了自己的一个政策,这个政策30条,涉及方方面面,从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到相应的政策措施,同时这30条分解了22项重点工作,由各个委办来牵头落实政策,那就是说我们有了一个政策的环境。
到一个水平,我们非常看重的一个还有一个总量目标就是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的数量要达到18家。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的数量这个指标非常重要,它能代表我们一个国家,一个城市,一个地区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的一个目标。那就是说环境好了,小企业的数量就多了,能够创业的人就多了,能够解决我们就业的渠道就多了,所以通常在国际上大家都以这个作为一个标准,就是说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的数量能够看出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的程度和就业的程度。
我们制定千人拥有18家企业,标准基数是什么,是指北京常住人口,因为在北京有非常多的企业都不是北京人在做。
第三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06.12.3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目 录
序 言
一、规划背景
二、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附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十一五”时期,是北京市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中小企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是我市编制的第一个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本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原则、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体现了市委、市政府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取向,是各级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措施,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对于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提高中小企业整体素质,增强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促进解决中小企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将起到重要作用。
本规划所称中小企业,是指在北京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的有利于满足社会需要,增加就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形式的企业。具体序 言 划分标准按《国经贸中小企〔2003〕143号》和《国统字[2003]17号》执行。
本规划的编制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
本规划期限为2006年—2010年。
(一)中小企业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中小企业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改善,在经济环境稳定向好的大环境下,北京市的中小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提高经济总量、促进社会就业、增加财税收入、推动技术创新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底,全市共有各类中小企业20.2万户,占全市企业总数的99.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万亿元,占全市企业的64.6%。
2.中小企业已成为实现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2004年底,全市中小企业从业人员484.7万人,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1.3%。其中7个区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超过90%。
一、规划背景
3.中小企业已成为全市税收的重要来源。我市中小企业税收贡献达到了较高水平,2004年中小企业应税收入753.3亿元,占全市企业的55.9%。
4.中小企业已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2004年底,远郊区县中小企业从业人员145.7万人,占远郊区县企业从业人员的88.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27.3亿元,占73.6%;应税收入156.9亿元,占66.4%。
5.中小企业已成为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2004年底,我市中小企业科技人员占全部企业的88.6%,科技经费支出占全部企业的86.3%,科技项目数占全部企业的93.3%,专利授权数占全部企业的90.2%,经认定的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占全部高新技术企业的91.6%。
(二)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与机遇。
1.经济持续增长。目前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已超过5000美元,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能力都迈上了新台阶;“十一五”期间,我市经济仍将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将进一步扩大,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全市宏观经济的良性发展为中小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国家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北京中小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寻求市场机遇,拓展产业领域,加快产业化进程,开辟了新天地;中小企业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是国家自主创新战略的主要承担者和受益者,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3.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出现新趋势。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本扩散呈现出知识密集型、技术研发型、服务外包型等产业环节向国内转移的趋势,特别是随着WTO过渡期的结束,外资在我国服务业等产业的投资迅速增加,这些都为中小企业扩大对外合作提供良机,使拥有人才与研发优势的北京和拥有灵活机制的中小企业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过程中处于有利的位置。
4.政策法律环境不断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实施,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北京市促进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条例》、《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意见》、《鼓励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等各项政策措施的陆续出台,为中小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5.首都区位优势突出。北京是全国政治、科技、教育、文化中心,拥有全国一流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商贸服务设施,人才聚集,信息集中,智力与信息资源丰富,是功能强大的生产要素集散地,具有强有力的经济带动和辐射功能,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地域条件。
6.新城市规划和高端产业战略的实施。北京市新的“两轴——两带——多中心”城市整体规划,对中小企业“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空间选择给予了明确的引导;“高端、高效、高辅射”的三高战略,对中小企业的产业发展方向给予了明确定位;随着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必将给北京中小企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7.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2008年奥运会不仅会带动“十一五”期间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会带动旅游、物流、交通、服务等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中小企业将在各相关产业分享奥运商机。
(三)中小企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1.核心竞争力不强。大多数中小企业资金、人才短缺,技术、管理水平不高,优质企业和品牌产品较少,整体素质偏低,制约了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2.“融资难”问题突出。我国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尚不够健全,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难以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受到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担保规模偏小和担保方式单一等因素制约,间接融资渠道不畅,融资难仍然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最突出的瓶颈问题。
3.服务体系不完善。现有中小企业专职服务机构数量少,覆盖面窄,功能单一;全市各类商会、协会、联合会尚需进一步强化行业服务职能;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尚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
4.信息渠道不畅。中小企业缺少完善的信息交流、沟通、互动的平台,获得政策信息和市场信息不够及时,反映存在问题的渠道不畅,制约了中小企业发展。
5.信用服务体系不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尚需整合和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尚未建立,信用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尚未很好地解决,中小企业信用环境尚待改善。
6.资源环境制约。北京市能源、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相对短缺,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较高,将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长期的制约作用。
二、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原则。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紧密结合北京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目标,以首都“创新型城市”建设和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推进北京市中小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首都构建和谐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制创新,强化政府服务职能,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
——坚持鼓励自主创新,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坚持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面提升中小企业整体发展水平。
(二)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促进北京中小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社会贡献明显提高。
总量贡献目标:
----全市中小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企业的70%;
----吸纳就业人员占全市企业从业人员总数的85%;
----应税收入占全市企业的60%。
环境建设目标: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法规和政策措施。制定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制定与国家中小企业发展政策相匹配的地方性政策措施。
----建立较完善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创办中小企业中介服务大厅;形成覆盖全市中小企业的市、区县两级服务网络体系;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公益性服务的各类社会服务机构不少于200家,咨询专家队伍不少于500人。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投融资服务体系。加强创业投资体系、贷款担保体系、政府资金扶持体系、直接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末,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不少于5亿元,担保机构注册资本金不少于140亿元,中小企业累计贷款担保额不少于1000亿元,争取不少于200户中小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
----建立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服务体系。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档案中心,建立信用企业联合会,初步建立起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征集制度、信用管理制度、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孵化环境。服务于中小企业的孵化器、创业基地等争取年均增加5家以上,每年从孵化器毕业的中小企业达到100家左右,留学人员和外籍人员创办的企业数累计达到3000家,扶持百户以上具有自主创新品牌的成长型企业。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
----全市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中小企业的75%,从业人数占全部中小企业的65%,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提高。
----形成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等十个中小企业集群。
----初步确立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龙头、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支撑、以现代农业为补充的“三二一”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功能区域规划目标:
依托各区县的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园区建设,创造有利条件,提供政策支持,促进有效的产业聚集,初步形成与城市整体布局要求相匹配的中小企业四类区域分布:
----首都功能核心区重点鼓励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会展、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信息服务等高新技术产业中小企业;
----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鼓励发展文化创意、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软件产业、信息服务、都市工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中小企业;
----城市发展新区重点鼓励发展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和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中小企业;
----生态涵养发展区重点鼓励发展以现代农业、民俗旅游业为龙头,一、二、三产相融合的高附加值的新型产业。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增强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促进北京市中小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将加快全面落实国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两个创新,完善两个体系,实施一项工程,即着力推进“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构筑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辅助工程”。
(一)推进制度创新,完善中小企业管理体制。
1.推进立法工作,优化中小企业政策环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法律和政策为依据,加快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地方性法规的立法工作进程;加强重点产业研究,提出有针对性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2.建立协作机制,增强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围绕中小企业的创业和创新环境、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优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问题,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建设,增强中小企业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沟通和合作,形成“信息互通、工作互动、资源共享”的务实、高效的中小企业工作机制。
(二)推进技术创新,提升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
1.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合社会技术创新服务资源,建立满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需求的便捷、高效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网络;建立公共技术支持平台,完善行业技术研发中心,鼓励开发技术研发设施,全面推动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工程,增强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2.发挥中关村的创新资源优势,促进科技成果向中小企业转移。着力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的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项目;优先支持由高等院校或科研机构向中小企业转移的高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推动满足市场需求的科技成果通过中小企业实现产业化。
3.支持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重点支持一批文化创意、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软件产业、信息服务、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等产业领域创新水平高、市场前景好、风险较大的初创期项目;扶持一批自主创新活跃的中小企业,支持原始创新,鼓励中小企业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加快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4.普及知识产权知识,提升中小企业的行业标准和品牌意识。加强知识产权、行业标准和品牌的宣传培训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树立知识产权经营、管理和保护理念;鼓励在专业领域有自主知识产权优势的中小企业形成产业联盟,加强相互交流,增强抵御风险能力;支持中小企业品牌建设,鼓励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制定行业标准。
(三)构筑融资服务体系,拓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1.完善创业投资体系,重点解决创业期中小企业股权融资问题。设立政策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和扶持创业投资企业的设立与发展,引导创业投资企业对创业期中小企业,特别是具有高成长性的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完善创业投资机制,推动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和中小企业股权融资试点,健全创业投资退出渠道,营造良好的创业投资市场环境。
2.搭建融资服务平台,重点解决成长期中小企业的信贷融资问题。创新融资服务模式,加强政府部门与银行、担保机构的合作,建立和完善“政府协调引导、银行合作支持、担保积极配合、企业主动参与”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平台;协调引导银行和担保机构开发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特点与需求的创新性金融服务产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融资方式,推动银行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建立政府、银行、担保机构间的中小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落实国家对担保行业的鼓励政策;加快市和区县两级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多渠道吸引社会资金,扩大担保规模;鼓励设立商业性担保机构和互助性担保基金,探索分保、联保、互助担保等担保方式与运作模式;建立担保风险补偿资金,对政策性担保发生的代偿实行限率补偿;建立全市统一的再担保机构,降低担保机构经营风险,提高资本金放大倍数,加强对担保机构的监管,提高行业自律水平。
3.健全直接融资机制,重点拓宽成熟期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建立中小企业上市融资育成体系与工作机制,鼓励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并购重组、改制上市,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实现上市融资;鼓励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进行项目融资,支持中关村科技园区的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进入证券公司代办股份转让系统,推动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实施信托计划等方式实现直接融资。
4.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府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制度,用好政府各类专项资金,扶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产业项目发展。
(四)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对中小企业的服务能力。
1.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服务机构网络体系。组建市和部分区县、开发区中小企业中介服务大厅,整合社会中介服务资源,吸引创业辅导、咨询培训、劳保代理、财务管理、法律咨询、融资担保、市场开拓等社会化服务机构入驻,为中小企业提供从成立到发展壮大的全过程的综合性服务;加强市、区县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建设,支持各区县、开发区根据中小企业实际需要,建立各类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服务机构之间的合作与沟通,构建覆盖全市18个区县和重点开发区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体系。
2.加快中小企业门户网站建设,构建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以北京中小企业网建设为重点,推进区县和开发区及行业中小企业分网建设,建立资源共享、统一协调的首都中小企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完善网络的政策发布、信息交流、项目征集、融资服务、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支持企业市场拓展等功能,通过不断完善网络的服务能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3.加强信用建设,提升中小企业信用水平。组建北京信用企业联合会,推进全市中小企业信用数据库和信用档案中心建设;开展中小企业征信、评价等工作;推动信用中介机构与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的业务沟通,加强信用产品的市场化应用;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制度,引导强化企业信用意识,提升企业信用自律水平,健全企业信用制度。
4.开展系列培训工程,提升中小企业综合素质。加大对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建立中小企业培训师资队伍,建设中小企业培训基地,形成中小企业培训机制;根据中小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创业、管理、融资系列培训工程,促进中小企业产品自主创新,提升人员素质,改善经营管理,促进中小企业成长。
(五)实施成长辅助工程,助推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1.充分发挥创业基地、孵化器的作用。抓好中小企业孵化器建设和创业基地的试点工作,提升孵化器和创业基地的综合服务能力,创新运作模式,以良好的环境和优惠的政策吸引中小企业集聚创业。
2.建立创业辅导队伍,以创业促进就业。选聘社会各界具有一定专业资质和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志愿为创业者服务的人士,组成创业辅导队伍,为创业期中小企业提供策划、咨询、诊断、指导、代理服务等创业辅导工作,实现以辅导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
3.塑造中小企业品牌,拓展中小企业营销渠道。通过媒体、网络等方式宣传推介优秀中小企业,引发社会各界全面关注具有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帮助其塑造品牌,为其健康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社会与经济环境;以奥运为契机,推动中小企业由产品经营向品牌经营转变,发展与奥运经济关联度高的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都市工业、现代农业等,开发与奥运相关的配套产品,增强市场开拓能力。
4.以企业加速器为突破口,助推中小企业快速成长。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中小企业加速器服务网络,满足高成长企业对于产业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的个性化需求,为高成长企业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知识化、网络化的公共服务。
5.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通过鼓励企业参加国际、国内中小企业发展论坛、融资项目推介会等活动,促进北京中小企业与国际国内企业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建设中小企业产品展厅,积极发挥对外交流合作中介机构作用,为中小企业参与国内外展会、论坛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国际经济体系,参与国际竞争,强化国际经济合作。
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进一步加快北京市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全面促进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保障“十一五”期间,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各项重点任务的贯彻落实。
(一)完善政策措施。
清理、修订限制非公有制中小企业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结合北京市实际,完善中小企业在社会化服务、财税支持、人才培育等方面的制度措施;切实推进政务公开,保证各项中小企业政策的稳定性和切实落实。
(二)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各相关政府部门的沟通与协调配合,实现部门联动,共同落实规划内容;促进各区县、开发区加强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建设,做好衔接配套工作,共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三)加强资金支持。
充分发挥市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政府各类专项资金作用;积极利用国家专项资金;鼓励区县、开发区设立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加大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产业项目支持力度,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四)加大引导力度。
适时制定和发布各类产业指导目录,加强政策信息的交流沟通,引导中小企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完善统计制度。
提高对中小企业发展状况的分析监测水平,定期发布中小企业相关数据,及时反映中小企业发展现状和运行趋势,为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参考,为政府决策提供数据保障。
(六)加强协会建设。
支持中小企业自发组建北京中小企业协会、北京信用企业联合会等社团组织,强化各行业协会、联合会“自我监管,自主创新,自律发展”的职能,充分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
(七)维护合法权益。
按照国务院减负办的部署,组织全市治乱减负检查工作,抓好重点项目的专项治理,继续整顿中介服务收费,认真受理企业举报,做好查证核实纠正工作,依法保障企业和劳动者权益。
(八)建立专家征询制度。
设立专家顾问组,引进专家征询机制,广泛吸纳社会各界对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建议,针对中小企业的热点难点问题,组织专项课题研究,为政府制定政策措施提供决策依据。附件:中小企业划分标准
中小企业标准根据企业职工人数、销售额、资产总额等指标,结合行业特点制定。
工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300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建筑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或资产总额4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600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批发和零售业,零售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5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及以上,销售额1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批发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2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100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交通运输和邮政业,交通运输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3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500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邮政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1000人以下,或销售额30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住宿和餐饮业,中小型企业必须符合以下条件:职工人数800人以下,或销售额15000万元以下。其中,中型企业必须同时满足职工人数400及以上,销售额3000万元及以上,资产总额4000万元及以上;其余为小型企业。
第四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
北京市卫生局发布《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卫生发展改革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的重点内容有:
(一)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总体目标是2015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并明确了五个战略重点:建立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有序就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居民信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管理科学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二)努力实现卫生发展五个转移。“十二五”时期,首都卫生事业发展应努力实现发展方式的五个转移:加快将卫生工作中心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移;加快将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从基本依靠政府提供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共同参与转移;加快将卫生资源配置方向从偏重中心城区和大医院向资源均衡配置、大医院与社区并重转移;加快将医疗服务重心由大医院向社区转移;加快将医院管理模式由传统事业型向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转移。
(三)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科学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进一步优化医疗卫生资源布局和结构。严格控制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和中心城区内医院的新建扩建规模,逐步提高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占有比例。新增医疗资源重点向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倾斜,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加强康复医院、护理院建设。加强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儿科、精神心理科的建设。2015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编制床位数达到5张以上,其中非公立医疗机构编制床位数占全市编制床位的20%左右。
(四)促进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2015年,全市常住人口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100元。加大对农村地区医疗卫生服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进一步缩小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差距。2015年,健康指标城乡差距力争较2010年缩小50%。
(五)建立基于健康危险因素评估与防患的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的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设立一个市级电视健康频道,建立一个市级健康教育馆,办好一个健康教育网站,每个区县开辟一个健康教育基地,举办一个健康教育论坛。每三年开展一次全市成人慢性病及其危险因素监测,实现慢性病患者的动态监测。为辖区内65周岁及以上常住老年人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每年免费提供一次一般体格检查及健康评估和指导。
(六)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高效便捷、有序就医的医疗服务体系。建立起区域医疗中心(医学中心)、专科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形成“社区首诊、分级就诊、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将部分二级医院转变为康复医院和护理院。加快增加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的资源数量和提高服务质量。
推进十一个新城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提高远郊区(县)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远郊区(县)区域医疗中心设施条件和能力水平使之达到三级医院水平。
加大中心城区优质医疗资源向外转移力度,提升郊区医疗服务水平。加快推进北京天坛医院整体搬迁至丰台区花乡地区、北京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清华大学天通苑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大兴院区、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大兴院区、北京中医医院垡头院区、北京友谊医院顺义院区、人民医院回龙观院区、北京朝阳医院常营院区等项目建设进程,促进
我市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布局。
(七)建立方便可及、公平高效、服务周到、居民信赖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2012年底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全市范围内全面普及。2015年,市民步行15-30分钟即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总人次占全市门急诊总人次比例达到30%以上,城乡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5%,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率达到85%。
(八)促进区域卫生信息共享,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按照“健康北京、智慧卫生”的要求,整合北京地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器械以及医疗保险等卫生信息资源,2015年前构建完成市区两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协同共享。加快推进以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的社区卫生信息化建设和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强卫生电子监管系统建设。
第五篇:谈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谈如何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摘要:引导中小企业加入大企业的配套生产体系,促使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建立分工协调、共同发展的良好机制,一方面为中小企业指明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方向,使中小企业能够正确地进行产业定位,避免过度竞争和资源浪费,防止生态灾难以及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另一方面,财政、金融和税务等部门也可根据这些产业政策来决定各种扶持措施在不同行业和企业中的不同运用,以便使国家在实行总量管理的同时,也能较好地实现结构管理。
关键字:《中小企业促进法》;扶持政策;引导功能;融资;机遇;挑战
正文:
中小企业一直是世界各国或地区经济活动中一支具有特殊地位的经济力量。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是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促进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中小企业在出口创汇、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技术创新、扩大就业面和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比较重视中小企业的立法,许多国家制定了专门的中小企业法,以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也在2002年通过了《中小企业促进法》,这是我国中小企业发
展中的一个突破,开启了我国中小企业的专门立法之门。在《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以后,有关部门和各省(区、市)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文件,内容涉及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在我国,以《中小企业促进法》为基本法的中小企业立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从目前的中小企业立法内容来看,主要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但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具长远意义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用扶持政策的特定中小企业层。也就是说,国家对中小企业适用扶持政策从外部来说是要改善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但从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来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促进哪些特定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下面是我的一些拙见。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中国企业重组面临三大机遇,当今全球三大趋势决定“企业重组战略”成为最佳战略选择。否则产业重复建设、企业重复建设使产业升级和企业转型脱节。
1、全球性产业梯度转移。制药、生物、投资、商业、IT等产业都进行全球产业重新布局,形成全球新一轮“产业梯度转移”潮流,欧美发展国家的企业。与上世纪不同的产业转移在于是高级产业转移,高级化包括上述科技含量高的产业外,还有从利用自然劳动力到技术劳动力和庞大资金,唯一不变的“市场驱动和利益驱动”。在本国实现创新化而急需控制产业链高端和技术所带来的高利润。
临进中国市场本地化营销——中国是最大市场,更加注重中国本地化品牌而不是漂海过洋的外来品牌。比如让可乐更符合中国消费者,餐饮也有更多的中国元素,通用汽车更加具有中国智慧和基因等等。所有中国市场最难的竞争,就是与“来自中国本地的全球品牌”进行品牌级竞争。
利用中国最广泛知识和技术人力资源而将研究开发中心向中国转移。与转移处于产品生命周期最后阶段的标准化产品不同——只需要中国原材料和体力劳动力——更加需要中国产业技术和智力劳动力,来转移处于成熟阶段的产品,需
要大量依据本地市场进行改造以更加贴近本地消费者需求,也大规模阻止本地区企业仿制快速占领市场和消费者。而产品生命周期最具有控制力的创新阶段的产品则全球集中生产全球供应。
2、中国区域产业不平衡加速领导企业的全国网络化布局。与原来中国区域产业缺陷——政策不均等、市场机会不均等、外部合作不均等——不同,现代主要是“产业配套体系”所形成“产业生态系统”的吸引力。而“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产品竞争力强、发展后劲足”的骨干企业,通过“独资、合资、联合、兼并、收购”等将自身优势从区域分布到全国。
未形成以核心产业区域品牌为中心上下游延伸和配套招引机制。尤其是在该产业品牌下的区域的文化内涵、技术保障、质量信息等没有形成产业集聚的扩散效应和连带效应。与反垄断法与市场竞争法规配套的地方性培育主导企业的政策与引导体系尚未形成,“小规模大多数”的制衡思维下地区产业管理思维使企业重组风险较大,使区域企业比彼此配合而是同质化严重,对新进入者引导不足。未能将“企业重组与产业宏观政策一致”,既不利于产业优化升级,也不利于企业成长,“以企业优化促进产业优化”的战略不清晰,产业在区域内内生体系尤其是知识与技术培育不足。甚至未能培育企业群网络体系,未能改善企业成长环境,以企业关联为基础链的产业链整合不足,导致分工合作在“各大空间”互动不足。
二,扶持政策的引导
从目前的中小企业立法内容来看,主要注重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但是,中小企业发展中最重要和最具长远意义的问题是如何选择适用扶持政策的特定中小企业层。也就是说,国家对中小企业适用扶持政策从外部来说是要改善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但从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来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要促进哪些特定中小企业的发展?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不应无限制地扩大适用范围,扶持措施必须与引导中小企业相结合。因此,在中小企业法的立法和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其引导功能。
发挥中小企业法的引导功能,就是要立足于本国的中小企业政策目标,选择扶持政策的适用对象,目的在于通过扶持政策的针对性实施,引导中小企业向特定领域和一定方向发展,关注通过改善外部生存环境实现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这应当是中小企业法的实施重点和目标。扶持中小企业的法律制度应当在引导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制定,即中小企业扶持措施不应无限制地扩大适用范围,扶持对象应当是有选择、有条件的中小企业,而不是普遍和无条件的中小企业。我国中小企业历来有盲目投资、盲目建设和低水平重复的传统,在中小企业立法和实施中必须防止此倾向,通过有选择的扶持实现引导的目的。如果盲目扩大扶持范围,将所有落后与先进、符合产业政策和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各类中小企业一概纳入扶持范围,只会造成扶持资金、资源、人力等浪费。
因此,扶持政策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政策实施对象的明确化。
三,融资
多年来,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地方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为社会各界所关注,尽管国家相继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缓解企业资金矛盾收到了一定成效,中小企业目前获得的信贷资金不断增加,但与中小企业生产经营资金的实际需求相比,资金缺口仍较大,中小企业对贷款支持的满意程度仍还比较低。融资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千千万万中小企业,部分企业采取了内部集资、拖欠货款、易货交易等方式来缓解生产经营资金紧张的局面。
1、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缺陷:
(1)、企业综合素质差素制约了其融资渠道。一是中小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多样,同时产品品种及销售渠道变动大,货款回笼不稳定,使贷款者或投资者顾虑重重;二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与《贷款通则》所要求的贷款条件差距较大。部分企业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连续良好的经营业绩,致使银行不能有效地依据财务数据进行贷款决策。三是同类企业数量多,缺乏行业竞争优势,使其在市场经济中竞争力不够,缺少对资金的吸引力。四是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信贷投入环境差。特别是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给中小企业带来短期阵痛,企业效益持续下滑,亏损严重,许多企业已处于关停或半关停状态,造成营运资金难以正常运转,大量贷款本金不能按期收回,客观上影响了别人的投资信心。
(2)、企业治理结构不规范。由于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到市场的转变,许多中小企业在设立时就存在先天的缺陷。近年来虽然中小企业都已经历了企业改制,但大量企业的改制流于形式,其结果自然是产权不清和国有股一股独大。这样的企业在进行股权资本融资时,经常是陷入内部人为纷争,而使得外部的股权资本不敢进入或无法引入。
(3)、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国内外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由于中小企业具有较高的失败率,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必然是高风险的,这不符合银行稳健经营的原则,安全性、流动性、赢利性是银行贷款的基本要求,而中小企业存在过高的经营风险,使得银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存在天然的困难。用行政命令的办法强迫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将进一步加大银行的经营风险,是得不偿失的。
2、我国中小企业扩大融资渠道的现实选择
据有关资料表明,市场经济国家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来自企业自身的利润和折旧约占60%,来自银行贷款的不过10-20%,其余则是从证券市场及民间渠道获得的。而居民个人资产中,例如美国约80%是实物资产,20%才是金融资产。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形成了高负债经营的特点,这与国外中小企业融资方式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别。从近期看,需要采取包括扩大贷款抵押率在内的一系列有效措施,以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
(一)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培育中小企业自我积累能力。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中小企业仍在改革过程之中。不难设想,一个缺乏内部积累能力(内源融资)的企业,只想依靠外部融资来获得发展是不可思议的事。而产权是否明晰,是企业形成自我积累能力,成为市场真正主体的关键。因此,要继续推进中小企业改革,并以涉及产权改革的形式为主,真正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竞争需要的、具有自我积累能力的企业制度。
(二)鼓励个人创业,将银行储蓄转化为投资。鼓励个人创业是分流社会资金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小企业制度创新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由于长期计划经济体制对个人投资的压抑,至今居民真正在实业方面的投资还不多。因此应考虑进一步利用民间信用以及创造新的社会信用等形式,积极打通民间资金和实业资本之间的渠道。例如对个人提供不动产抵押贷款,以增加个人的生产性金融负债;可考虑发展规范性的民间股份制金融机构,允许其从事信托业务,并从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上融得短期资金和长期资金以用于不同期限的投资。
四,特殊时期,特殊对待
当今世界瞬息万变,众多企业面临着随时而来的挑战,中小企业更是在心惊
胆战中如履薄冰。因而更应为中小企业制定面对特殊情况的对策,以能够随机应变。
面对类似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波及全球的金融风暴以及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应重拳出击,力求突破:
1、坚定信心,紧咬紧牙关,认清形势,知难而上。必须更加清醒地认清形势,随着国家的一系列政策相继出台,引导和鼓励全县中小企业在困境中坚定必胜信念,众志成城,共同渡过经济危机这一难关。
2、深入调研,真诚服务,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在走出机关,走进企业中深入开展认真的调研工作,力求在深入了解国内外市场的基础上寻找机遇,抢抓机遇,用好机遇。要在加大对企业的帮扶力度上下功夫,要在帮助企业解决产供销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求突破,努力促企业满负荷生产,确保全年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3、拓宽渠道,完善体系,要在开展金融创新中,进一步拓宽中小企业信贷渠道,建立并不断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发展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完善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加快中小企业信用库建设,加大失信惩处力度。通过包装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吸引资金;发展完善资本市场,推进企业上市融资;要在设立基金和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中,努力为中小企业创业和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不断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发展租赁和典当融资。
4、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切实加强对失地农民的创业培训和就业培训工作,就地转移农民,切实增加农民收入。按照合理布局、确保重点、适度开发,统筹规划的总要求。真正使引进的项目能留得住,扎得牢,在根深叶茂中,开繁花结硕果。
结语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已经证明,中小企业同大企业一样,是国民经济分工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利于支撑国民经济高速发展,促进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中小企业在出口创汇、繁荣市场、增加财政收入、提高技术创新、扩大就业面和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希望我的小小论述能够给我们的中小企业发展有些许的促进。
参考文献
①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评论:注重发挥中小企业法的引导功能
②时代商报中小企业融资仍然面临困难2010-11-26
③北京商报探寻当前中小企业融资的最佳选择
④John Naisbitt在《全球吊诡》
⑤[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⑥[美]乔纳森B.怀特《拯救亚当·斯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⑦李义平《经济学百年: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出发的选择和评介》[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政府采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