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9-05-12 23:1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文件

京经信委发„2011‟119号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 产业发展规划》等六个规划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为指导本市电子信息产业、装备产业、汽车产业、生物和医药产业以及都市产业科学发展,指导工业产业优化布局,我们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特此通知。

附件:1.《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

2.《北京市“十二五”时期装备产业发展规划》

3.《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4.《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5.《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

6.《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布局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月二十七日

(联系人:朱东海 联系电话:85235044)

主题词:产业十二五规划通知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2011年10月27日印发— 2 —

第二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111

序 言

物流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合运输业、仓储业、货代业和信息业等的复合型、基础性、先导性产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对于优化发展环境、带动产业升级、降低流通成本、普遍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增强城市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十一五”期间,北京市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社会物流规模迅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高端物流集聚效应逐渐显现,物流发展的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成功服务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物流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为支撑首都经济发展、便利居民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五年物流业持续快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十二五”时期,北京物流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贯彻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为目标,按照“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与创新,更加注重物流系统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服务保障能力的增强,进一步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九部委《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 《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发﹝2009﹞8号)等 规划期限为2011年至2015年。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物流业发展回顾(一)总体规模快速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升

201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5.04万亿元,较2006年的2.54万亿元增长98.4%,对推动全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社会物流总额的构成中,外省市流入物品和进口货物的占比由2006年的68.3%增长到2010年的76.5%,物流业发展的枢纽地位和服务国内外市场的辐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见表1-1)。

2010年,物流业实现增加值493.7亿元,较2006年增长34.2%,占全市GDP的比重为3.5%。其中,交通运输、邮政、仓储等行业实现增加值382.9亿元;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增值性物流业务实现增加值110.8亿元,较2006年增长79.3%,明显高于行业整体增幅(见表1-2)。

物流业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就业。2010年,本市物流从业人员48.6万人,比2006年增长14.1%,占全市从业人员的4.7%,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6.3%(见表1-3)。

“十一五”时期,本市物流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由2006年的 17.7%下降到2010年的15.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3个百分点,促进了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和企业运行效益的普遍提高。

(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网络格局基本形成

2006至2010年,本市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超过1400亿元。截至2010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1114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903公里,公路线路9833条;铁路运营里程达到956公里;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商业企业和工业企业自有仓储面积(含仓库和货场)达到3099.9万平方米,增长84.9%;拥有货运车辆4.2万辆,增长55%,其中冷藏车、集装箱运输车等专用车辆1.1万辆,增长29.7%;拥有起重机、叉车等装卸设备3.5万台,增长53.2%(见表1-4)。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加快顺义空港、通州马驹桥、平谷马坊和大兴京南等物流基地以及十八里店物流中心、西南物流中心等一批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的规划与建设,形成了以物流基地、物流中心为载体,专业物流为特色的多层次节点布局,以及与交通线网有效衔接的物流网络。点、线、面相互协调的“三环、五带、多中心”的物流设施空间格局基本建立。

(三)专业物流体系基本建立,运行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专业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农产品及各类快速消费品的物流配送不断完善,医药、图书、冷链等专业化物流快速发展,已成为本市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物流业态创新加快推进,“电子商务+物流”、“总部+物流”、“展示交易+物流”等新模式日益成型,满足“最后一公里”物流需求的快递服务实现基本覆盖,物流服务对城市生活、生产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物流技术支撑体系逐步完善。北京物流公共信息平台(一期)建成并投入使用;自动分拣、实时跟踪、精益化管理等现代物流技术逐步推广应用。物流信息化、自动化、标准化建设持续推进,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

物流快速响应能力大幅提高,应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圆满完成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庆六十周年庆典等重大活动的物流服务任务,在应对雨雪冰冻天气和汶川地震等突发自然灾害中发挥了重要的应急保障作用。

(四)口岸体系加快建设,国际物流发展空间不断拓展

口岸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通关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初步形成了以首都机场空港口岸为核心,北京西站铁路口岸、朝阳口岸、丰台口岸、北京平谷国际陆港为重要补充的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的口岸体系,为提高国际物流运行效率创造了条件。

国际物流发展的相关政策功能区建设实现重大突破。天竺综合保税区已封关运营,并与首都机场实现区港一体、无缝对接,成为发展国际物流和保税物流的重要平台,本市国际分拨中心的地位更加凸显。平谷国际陆港积极推动京津两地跨关区快速通关,为本市外向型企业提供了新的海运通道。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得批准,为保税物流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政策功能优势。

(五)骨干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高

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发展,实力增强。“2010中国物流企业50强”有19家总部设在北京,位居前20的有9家。优势企业的进一步聚集,凸显了本市物流业发展的运营组织及管理控制等总部型经济特征。

物流资源和市场进一步向优势企业集中,大中型物流企业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2010年,本市物流业务收入达1686.1亿元,其中,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实现物流业务收入1260.2亿元,占总量的75%。在817家规模以上专业物流企业中,大中型企业数量占比为13.1%,而其物流业务收入占比则达74.4%(见表1-5)。

(六)配套政策相继出台,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2007年,首次发布实施物流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为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及时制定出台《北京市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建立现代物流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对物流业发展的推进和协调力度明显加大。扩大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实现物流企业差额纳税。截至“十一五”末,本市已有税收试点物流企业47家。实施促进物流业发展的鼓励政策,实现物流企业水、电、气、热与工业企业同价,降低物流企业经营成本。

虽然本市物流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较好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商贸中心的目标要求相比,在物流设施建设、运行效率、服务保障以及集聚辐射能力等方面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二、“十二五”时期物流业发展面临的形势

跨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本市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首都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物流服务能力和水平都将提出更高要求。“十二五”期间,物流业发展既面临着难得的机遇,也要应对新的挑战。

(一)发展机遇

特大型城市为发展城市物流配送提供了巨大需求。本市商品市场交易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连续三年居全国城市之首。“十二五”时期,北京将以保障和便利居民生活为出发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商贸流通产业体系。同时,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外来消费吸引力的增强,也将促进多元化消费方式、特别是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方式的发展,为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居民消费“最后一公里”物流等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

高端现代制造为发展专业化物流提供了强劲动力。“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培育壮大一批现代产业群,重点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和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高端现代制造业产品高集成度、高附加值的特点,要求物流系统具有运作的精益性和响应的时效性。高端现代制造业区域化、全球化发展,以及企业间战略联盟体的壮大,为以供应链物流为代表的专业化物流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首都经济圈建设为发展区域物流提供了新的契机。“十二五”期间,北京将更深入广泛地开展与津冀晋蒙及环渤海地区合作,充分发挥首都优势,增强服务区域、服务全国的功能,共同推动区域一体化进程和首都经济圈形成。在加快一体化交通网络建设、深化资源能源等领域战略合作、推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发展、加强城市运行保障和管理对接以及创新区域合作机制等方面积极推进,促进区域资源合理配置和共同市场形成。这些都将加速生产、生活类物资在区域内的流动,为区域物流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开放型经济为发展国际物流提供了广阔空间。“十二五”期间,本市将大力吸引总部聚集,努力建设面向全球的总部经济和高端产业集聚地;积极争取更多国际会展和体育赛事等国际活动在京举办;大力发展和提升商贸服务业,建设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国际商贸中心。这些都将推动跨国经营、全球采购、国际分拨、国际化消费的快速发展,从而对保税物流、国际物流以及进出口报关、货运代理等相关物流服务产生旺盛需求。

(二)面临挑战

本市的土地资源、交通、人力等物流业发展的投入要素成本相对较高,影响到物流企业扩张发展的能力;本市服务型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物流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集约式发展,第三方物流、专业化物流服务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公共物流区的设施、功能以及吸引集聚能力有待加强。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落实“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发展战略,以服务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打造国际商贸中心为目标,发挥物流业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城市运行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便民利民、促进发展,服务全国、辐射世界”的发展宗旨,加快推进物流业结 构调整与服务创新,进一步提升本市物流业发展的现代化、国际化、高端化水平,完善高效、集约、低碳的综合物流体系,打造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物流中心城市。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促进协调发展 按照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要求,统筹考虑物流重点设施布局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相互匹配,注重资源利用的高效性、经济发展与城市运行的协调性。整合利用存量物流资源,合理布局新增大型物流项目。建立功能协调、运行顺畅、高效集约的城市物流网络,实现物流发展与城市功能的有机协调。

(二)科技引领,实现创新发展

发挥首都信息化水平高、人才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广应用先进物流技术,鼓励物流服务创新,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水平,创新驱动首都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结构调整,带动高端发展

加快推进物流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培育引进高能级企业主体,打造物流总部经济聚集地;引导物流企业整合与重组,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逐步提高行业集中度;鼓励新型物流服务业态发展,加强区域与国际物流合作,带动整体水平提升。

(四)功能提升,增强保障能力

加强重要物流节点、物流通道和末端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城市物流体系,提升物流系统服务功能和应急响应能力,强化物流对城市运行的保障作用。

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

进一步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构建以特大型都市运行保障为基础,以物流总部经济和国际物流为特色,以社会化、集约化、专业化物流为骨干的城市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物流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打造国际商贸中心提供坚实的物流服务保障。

(二)预期指标

——社会物流总额年均增长20%左右,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更加明显。——物流业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规模以上物流企业物流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物流现代化水平持续提升,到2015年,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2%左右,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规模以上连锁超市主要商品统一配送率提高到90%以上,乡镇连锁商业系统商品统一配送率达到60%以上;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提高15%左右。

——物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更加凸显,到2015年,我市物流基地和天竺综合保税区物流业务总收入超过1000亿元;积极扶持营业收入百亿元级的国际物流企业发展,培育发展营业收入十亿元以上的城市物流配送龙头企业。

第三部分 空间布局

一、布局原则和思路

围绕本市物流业发展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基本原则是:1)有利于服务和保障首都城市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现实需求;2)有利于服务首都各类功能区的产业集聚和发展环境优化;3)有利于加快首都经济圈建设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4)有利于提高首都经济发展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5)统筹考虑与城市交通干道的衔接、以及与未来五年主要交通枢纽重点建设项目的协调配套。

“十二五”时期物流规划空间布局的思路是:继续完善 “三环、五带、多中心”物流节点空间布局,发挥各物流节点的设施功能优势,引导物流资源在空间上的合理配置;适应未来五年物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和服务水平提升为着力点,深化内涵、延伸发展,按照城市保障物流、专业物流、区域物流和国际物流的发展主线,强化本市物流业发展“广覆盖”、“多组团”、“立体化”的网络结构特征,进一步优化全市物流空间布局。

二、布局重点

“十二五”时期,在现有空间布局的基础上,以节点、通道、网络建设为依托,整合设施存量,合理配置增量,完善物流设施的空间布局体系。

(一)城市物流配送设施布局

服务城乡建设和市民生活需要,以满足农产品流通体系和生活必需品配送体系的发展要求为重点,完善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布局,提高运行效率和保障能力,实现物流配送服务的“广覆盖”。

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物流配送中心建设。改造和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新发地、岳各庄、大洋路、八里桥等批发市场配送中心的功能和配送能力;鼓励中央批发市场、顺鑫石门市场、昌平水屯市场等建设物流配送中心。同时,在城区周边西郊、黄港、西毓顺、琉璃河等地新建一批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承接农产品向城内辐射新的物流节点。

支持连锁经营的商业、餐饮企业调整优化配送中心布局,完善提升配送中心功能。调整优化现有提供社会化服务的物流配送中心的布局和功能,支持冷链物流专用设施建设;鼓励利用城区既有仓储设施改建现代化的生活必需品配送中心;引导通州、顺义、大兴等城市发展新区及其他郊区县新城发展所需的配送中心建设。

(二)产业集聚区专业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本市高端产业功能区、工业开发区以及专业集聚区的建设与发展,在五环和六环周边新建和改造相对集中、功能完善、规模化的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引导物流资源集聚,形成多个“组团式”的专业物流设施空间布局。

——东部组团:服务于通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电子商务总部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机电、都市工业、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等产业,在潞城、张家湾、宋庄等地重点发展电子电器、食品饮料、图书音像等专业物流集聚区;——东南组团:服务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关村科技园区金桥科技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在马驹桥、十八里店、亦庄、黑庄户等地重点发展电子、医药、快速消费品、家用电器等专业物流集聚区;——南部组团: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大兴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生物医药、机械制造、印刷包装、服装等产业,在大庄、黄村、西红门等地重点发展医药、快速消费品、食品冷链、农产品、纺织服装、快递等专业物流集聚区;配合北京新机场建设,合理规划预留物流发展的设施空间;——西南组团:服务于中关村科技园区丰台园、北京石化新材料科技产业基地、北京窦店高端现代制造业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汽车及配件等产业,在房山区燕山、窦店、闫村等地和丰台区五里店、榆树庄、白盆窑等地重点发展农产品、石化、汽车、钢材、医药、图书、服装等专业物流集聚区;——西北组团:服务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包括中关村科技园区昌平园、未来科技城、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中关村永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高科技园区,北京八达岭经济开发区、北京新能源汽车设计制造产业基地、北京工程机械产业基地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新材料、生物医药、环保和新能源等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南口、马池口、沙河、清河等地重点发展汽车、工程机械、新材料、生物医药、农产品等专业物流集聚区;——东北组团:服务于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北京天竺空港经济开发区、北京汽车生产基地、北京林河经济开发区、北京雁栖经济开发区等产业园区,以及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临空经济等产业,在首都机场周边、赵全营、高丽营、李桥、庙城等地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会展物流及电子、汽车、食品饮料、农产品、快递等专业物流集聚区。

(三)区域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首都经济圈建设需要,发挥北京作为全国航空、铁路、公路枢纽的优势,依托物流基地、物流中心等重要节点,加强物流通道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打造便捷高效、辐射力强的区域物流网络体系。

完善物流基地的设施条件,发挥其在区域物流网络中的重要节点作用。继续强化以航空货运枢纽型为特征的空港物流基地功能,加快推动马驹桥、马坊物流基地海陆联运体系建设,提升京南物流基地公铁联运的服务功能。

围绕规划新建的铁路、公路货运枢纽,布局建设服务区域、辐射全国的物流中心。依托昌平、房山等铁路中心站点,规划建设马池口、窦店等以集装箱运输为特点的公铁联运物流中心;依托东坝、豆各庄、马驹桥等临近六环路的八个新建公路货运枢纽,规划布局能实现甩挂运输的公路物流中心,形成城际间干线运输的重要物流节点。

(四)国际物流设施布局

服务首都开放型经济发展,以口岸和政策功能区设施建设为重点,为构筑多种运输方式衔接顺畅的“立体化”国际物流体系奠定设施基础。

继续优化北京口岸体系。调整口岸功能布局,完善口岸功能,加强国际物流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国际物流“高速走廊”。加强入海通道建设,推进通州马驹桥口岸功能区及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朝阳口岸向通州马驹桥平移;继续完善平谷国际陆港口岸功能区设施,形成连接天津新港的海运国际物流通道;完善首都机场空港口岸周边综合配套,在北京新机场一期工程建设基础上,启动新机场口岸建设工作;加强北京丰台铁路货运口岸与边境口岸合作,配合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设合理规划口岸功能。

推进服务国际物流发展的政策功能区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天竺综合保税区的一期设施建设和二期用地调整、土地一级开发,大力推动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形成南北呼应的政策功能区分布格局。

第四部分 发展任务与重点工程

一、优化空间布局,完善物流基础设施

整合现有物流资源,合理安排新建项目,形成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运转有序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发挥物流基地在物流发展中的基础平台作用,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物流基地功能。天竺综合保税区要在完善一期开发配套设施、优化园区公共服务环境的基础上,加快推进二期开发建设,拓展发展空间,重点发展保税物流,打造服务京津冀、辐射东北亚的重要功能平台;空港物流基地要发挥临空经济区核心区区位优势,在拓展一期范围内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重点项目落地,优先发展体现首都产业优势和特色的航空物流、金融物流,加快推进空港物流基地东区建设,拓展发展空间,吸引高端物流企业入驻;马驹桥物流基地要继续推进各项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硬件投资环境,加快形成服务首都及周边区域的物流集聚区,重点推进朝阳口岸平移,提升国际物流服务功能;马坊物流基地要完善口岸基础设施,开展平谷国际陆港二期建设,在实现京津海陆联运的基础上,推进与京唐港的口岸对接与物流合作;京南物流基地要依托铁路专用线及主要进京公路货运通道承担北京南部货运集散功能,在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快物流资源整合和提升,重点发展以展示和交易为特征的商贸物流;配合北京新机场建设,研究规划南部临空物流园区。

根据城市功能区定位,特别是服务新城建设和城南行动计划的实施,相应新建和改造提升物流中心(综合物流区)和配送中心(专业物流区),实现物流节点服务于产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功能。

完善物流节点与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效衔接,顺畅国际物流、区域物流和城市配送物流通道,依托机场、铁路和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打造快速物流集散系统,缓解交通拥堵。

二、提升城市物流配送水平,提高服务保障能力

完善物流配送重点设施及配送网络,推广现代物流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构建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全面推进流通领域国家现代物流示范城市建设,提高城市运行服务保障能力。

推动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按照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求,加快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提高农产品检测、加工、包装、仓储、配送等设施条件和水平,试点推行农产品物流全程跟踪、监控。

实施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鼓励企业以多种形式搭建共同配送平台,整合商贸企业物流需求和社会物流资源,优化共同配送管理运行模式,提高商贸流通配送的社会化、集约化水平。

加快电子商务物流发展。构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企业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集成发展。实施城市快递物流共同配送试点工程,搭建同城快递共同配送信息平台,以进小区、进校园为试点,实现信息标准化、配送区域化、服务集中化,优化“最后一公里”快递配送服务网络,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度。

加强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建立覆盖全市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完善应急预案。选择和培育一批具有应急能力的重点物流企业,建立应急物流绿色通道及绿色车队,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物流快速响应能力。

三、大力发展专业化物流,打造物流总部经济

服务本市装备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音像图书等优势产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发展,大力推进专业化物流体系建设,提高对区域和全国市场的辐射能力。

选择关联度强、贡献率大的行业,实施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试点工程。以汽车、电子、医药行业企业为重点,运用供应链管理和信息技术,推动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发展。

加快冷链物流发展,实施食品冷链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加强冷链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在试点的基础上,推动以信息技术和冷冻冷藏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在冷链物流中的推广应用,提高冷链物流发展的整体水平。

吸引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北京,支持开展资金结算、营运组织、管理控制等高端物流总部业务。鼓励创建自主物流服务品牌,积极发展物流金融、物流咨询等新型服务模式。培育一批服务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现代物流企业,增强物流业发展的集聚效应。

四、强化区域物流合作,拓展首都经济圈物流服务功能

强化区域物流、特别是与津冀地区的深度合作,加强北京市物流产业与周边地区联动发展,完善首都经济圈物流系统,服务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

继续推进物流基地建设,完善提升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区域经济的吸引和聚集能力。加强区域物流合作的通道建设,依托京沪、京津等高速公路,加强京津物流主通道建设;依托京哈、京港澳、京开、京藏等高速公路,推动京冀物流合作,全面构建京津冀区域物流合作网络。调整优化首都经济圈物流产业空间布局,鼓励大型物流项目与周边地区加强衔接;发挥物流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作用,支持物流企业优势互补,开展区域合作;推进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提高区域物流合作效率。

五、发挥政策功能区优势,加快发展国际物流

优化国际物流发展环境。完善口岸体系,加快“大通关”建设,进一步提高口岸通关效率,提升口岸服务水平,吸引更多物流企业聚集,拉动国际物流货量增长。

发挥政策功能,拓展国际物流业务。天竺综合保税区要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吸引高端企业入驻,建设国际采购分拨中心、保税维修中心、公共检测实验中心、保税展览展示交易中心和离岸金融中心,实现以保税功能为特色的国际物流发展新突破;建设平谷国际陆港与天津口岸数据交换公共服务平台,引进船代、货代、报关行驻场办公,推行便捷、高效的业务运营模式,扩大以海陆联运为特征的国际物流业务;建设并投入使用亦庄保税物流中心(B型),为本市外向型企业发展提供保税仓储物流服务。

引导国际货代、报关、船运公司等服务企业规范发展,积极引进拥有全球经营网络供应链管理能力的第四方物流企业,为国际物流发展提供良好配套服务。

六、加快物流业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鼓励生产制造型企业和商贸流通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原则,剥离或外包物流业务,提高物流发展的社会化程度。支持第三方物流骨干企业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逐步提高物流业发展的行业集中度。

依托国家及北京市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现代服务业试点工作,推动开展现代物流领域的科技创新和应用,提高物流业的科技发展水平。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物流发展的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标准化,促进物流业从外延式增长到内涵式发展转变。推动物流业两化融合,加大对物联网技术、可视化技术、货物快速分拣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和移动物流信息服务等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组织开展标准化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规范物流作业流程,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引导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带动物流行业产业升级。

完善物流产业链条,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原则,鼓励节约用地、用水、用能物流项目建设,支持以绿色运输、绿色仓储、绿色包装、绿色流通加工等为代表的绿色物流发展。以电子产品、废旧家电、汽车等为重点,建设逆向物流体系,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在城市配送、快递物流等领域,试点组建零排放绿色新能源车队,降低对城市交通、环境的影响,推动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五部分 保障措施

一、加大对物流业投入力度

以直接关系民生的城市保障型物流设施、物流公共基础设施、物流产业结构调整、信息化提升和先进技术应用示范等项目为重点,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拓宽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金投向物流行业。支持金融、担保机构为物流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服务,改善物流企业融资环境。

二、保障重要物流设施用地

对纳入规划的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重要物流设施建设用地给予重点保障,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鼓励将工业企业旧厂房、仓库和存量土地资源用于发展物流业。

三、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贯彻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试点物流企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5〕208号),扩大物流领域税收试点企业范围。完善仓储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税等政策,切实减轻物流企业税收负担。

四、促进物流车辆便利通行

研究解决城市中转配送难、配送货车停靠难等问题。严格执行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为城市物流配送车辆提供便利。进一步降低过路过桥收费,大力推行不停车收费系统。

五、推进物流技术创新和应用

以产学研为基础,开展物流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与应用示范。积极推广物流标准,提升物流业标准化水平。启动物联网技术的示范试点,提高全市物流业发展的科技水平。

六、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和引进

发挥首都教育资源优势,加大物流人才培养和培训力度,普遍提高全行业的劳动者素质。完善人才激励政策,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物流人才,特别是具有国际视野和全球网络运作能力的高端物流人才,为物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七、发挥行业中介组织桥梁纽带作用

加强物流协会等行业中介组织建设,更好地履行行业服务、行业自律的职能,在反映企业诉求、规范企业行为、推广行业标准、开展人才培训、提供咨询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篇:北京市森林防火“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北京市森林防火“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前言

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发生面广、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扑救较为困难的灾害。做好首都的森林防火工作,关系到首都森林资源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首都社会安全稳定和谐,关系到世界城市的建设。

多年以来,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逐年增加投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森林防火基础建设纳入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完善四项机制,加强四项建设,森林防火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实现了“两个确保”的工作目标,为保障首都生态、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绿色北京的建设,我市森林资源总量增加,可燃物总量积聚增多;城市的快速发展,防火区人为活动,野外火源管理难度增加;气温偏高,极端火险天气增多。总体分析,我市森林防火严峻态势在比较长的时期将居高不下。

国务院2009年1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森林防火条例》和《2006-2015年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称《条例》和规划)深刻地阐明了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的森林防火工作方针和原则,对森林防火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市园林绿化局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条例》规定与《规划》精神,以及市园林绿化“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组织编制完成《北京市森林防火“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了近期全市森林防火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十一五” 发展简要回顾

(一)森林防火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完善

1、组织机构和责任体系进一步完善

森林防火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也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的公益事业,必须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一是要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森林防火“五条标准”,严格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继续坚持和完善区(县)长、乡镇长(办事处主任、林场场长)、村长“三长”负责制和区县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的“两级包片”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状,一级对一级负责,真正做到林地有人看、火源有人管、责任有人负。二是要严格落实部门分工责任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森防指成员单位的职责,大力加强联络沟通,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做到各负其责,各尽其力,通力配合,整体联动,构建起权责明确、协作有力、上下贯通的森林防火管理体系。三是各级园林绿化主管部门要切实担负起森林防火的重大责任,及时汇报,积极协调,努力争取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形成了各级政府、指挥部成员单位、园林绿化部门“三条线责任制”。

2、扑救应急预案管理全面实施

2006年,市应急委印发了《北京市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预案》,是全市14个专向应急预案之一。“十一五”期间,市森林防火指挥中心启动市级应急预案响应744次,均快速反应,指挥得当,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成功举办了全市性森林火灾实战演习,受到国家林业局和市领导的肯定。通过几年实践和完善,森林火灾处置预案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逐步形成了市、区县、乡镇及重点有林单位三级应急预案体系。

3、完善“四个机制”

“十一五”时期,森林防火工作着重完善了四个机制。一是完善航空护林机制。“十一五”期间,我市首次运用了直升飞机灭火,发挥了重要作用。市编办正式批复成立北京市航空护林站,为正处级事业单位,编制25人。我市航空护林建设将站在新的起点上,加快航空护林发展的进程。二是完善长效投入机制。森林防火资金纳入市财政预算,编制《北京市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市发改委立项投资。三是完善生态管护机制,大力加强对生态林管护员的岗前培训和岗位管理,不断提高素质水平和履行职责能力。四是完善联防互动机制。京津冀两市一省和区县级森林防火部门多次召开区域联防会议,共商联防联动、合作共建机制。

(二)森林防火基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

1、加强“四项建设”方面

“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防火基础建设重点围绕加强四项建设。一是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建设34座自动气象站,在此基础上,已向国家林业局申报了森林火险预警系统,拟并入全国网络,以实现火险天气信息的网络传输。建成瞭望塔58座,使全市瞭望塔总数达到179座,瞭望监测范围从60%提高到了65%;建成视频监测16套,使全市视频监测总数达到57套,监测范围从41%提高到43.3%,成功申报了全自动火情监测识别系统技术研发推广项目,全市逐步形成气象预警、高山瞭望、视频监测、定点检查的综合预警监测体系。二是加强林火阻隔体系建设。市政府投资近1.7亿元,用于林火阻隔系统建设,市属林场形成比较完善的森林防火道路阻隔网;各级森林防火机构平均每年组织人工开设隔离带和清理林下可燃物共计6万余公顷,培育生物防火隔离带0.2万余公顷。三是应急通讯体系建设稳步加强。建设现代化的市级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成现代化的应急移动通讯和指挥系统,成功申报了400兆超短波数字通讯建设项目。四是指挥扑救体系建设稳步加强。全市专业森林消防队由“十一五”初的42支增加到99支2844人,半专业森林消防队达到258支5550人,市级防扑火物资储备总量达到近2万件(套)。各区县有效扑火物资储备合计7.3万件(套)。我市逐渐形成了以分布合理、点面结合的专业森林消防队为核心力量,以乡镇专业森林消防队为有效力量,以武警森林部队及驻京部队为坚强后盾的扑救体系格局。

2、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成果显著

森林防火重点在预防,分析近20年我市森林火灾起因,有 99.7%为人为引起,提高全民全社会森林防火意识是做好防火工作的重要先导,宣传教育是森林防火工作中第一道工序,市防火办贯彻国家林业局关于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森林防火宣传方案》的通知精神,制定并落实了《北京市森林防火宣传工作方案》,每年11月份,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森林防火月宣传活动。以学习和宣传《森林防火条例》为主题,以推广森林防火吉祥物“虎威威”为主线,集中大规模的开展宣传活动,通过发表电视讲话、设立森林防火宣传站、出动宣传车、设置宣传牌、警示牌、发放宣传单、挂横幅、插彩旗、防火年历、手机短信、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演出等多种形式,把森林防火宣传活动推向高潮。5年来,设置和发放各类宣传品700余万份。通过创新宣传教育载体,强化宣传教育手段,拓宽宣传教育领域,在全社会营造关注防火、参与防火、支持防火的浓厚氛围,使“人人防火,树树平安;时时防火,国泰民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和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

3、航空护林建设全面启动

航空护林站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得到批复,资金已全部到位,力争将在2010年内开工建设。

(三)“十一五”森林防火工作基本经验

多年来的森林防火工作实践,对森林火灾的属性认识不断深化,对森林防火工作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逐步探索出具有首都特色的森林防火道路。

1、坚持积极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工作方针

森林火灾突发性强、破坏力大、救助较为困难的特征,立足于我市生态公益林占主体的特点,实行森林防火生态管护责任制,坚持将4.6万名生态管护员的责任落实到山头地块,努力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切实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

2、坚持政府主导、部门齐抓并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

森林防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预防工作的长期性和广泛性,扑救工作的艰巨性和时效性,决定了森林防火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和各部门分工责任制。实行“政府全面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单位落实责任,群众广泛参与”工作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3、坚持科学防火、依法治火的工作原则

森林防火要求尊重科学,尊重规律,实行科学设防,科学指挥,科学扑救,加强森林防火的科技支撑,提高森林防火现代化水平。不断完善法律规章,强化宣传,营造浓厚的法治意识。严格规范用火行为,严厉打击火灾肇事者。

4、坚持落实“四早”工作措施

我市森林防火“四早”指:早投入、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确保有火不成灾。早投入是基础和前提,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监测、预警、道路、通讯、指挥、队伍、机具装备等建设,针对薄弱环节,综合治理,全面提高预防和扑救能力。

5、坚持专业为主的扑救工作方式

扑救森林火灾是讲究技战术的危险工种。扑救森林火灾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避免人员伤亡。我市的特点是必须要建立专业森林消防队为主力军,武警森林部队为坚强后盾的扑救体系。

(四)“十一五”森林防火工作存在的问题

1、责任落实还有待强化

部分基层领导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还比较突出,对做好森林防火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监管不严,特别是一些护林员上岗不尽职、到位不负责的现象还比较突出。

2、防控措施还有待严密

一些地区宣传教育不够深入,法制意识不够强,野外火源管理不够严格,防范措施不够扎实,工作部署还存在盲区。

3、队伍建设保障还有待加强

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应有的地位和其发挥的作用不相匹配,普遍存在正常运行经费不足,人员老化,流动性大等问题。生态管护员队伍文化水平较低,妇女和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太大,致使一线防火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

4、基础建设还有待夯实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首都特殊的社会政治地位不相匹配,主要表现在落实《规划》的协调能力不足,项目包装水平不高,项目实施程序不明,致使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缓慢。

5、气候条件不容乐观

专家预测,未来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还有可能增强。而据估算,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极端高温天气可能更加频繁,这给森林防火工作带来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6、火源管理难度增大

造林绿化成果明显,林下可燃物持续积累,森林防火任务更加艰巨。特别是山区旅游休闲和生产经营活动日趋频繁,进山入林旅游度假人员逐年增多且活动分散,致使林内吸烟、烧荒燎地边、上坟烧纸等现象屡禁不止。同时,随着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些因林地林权纠纷、利益关系分配、基层干群矛盾而引发的事件将逐步增多,人为纵火和意外失火的隐患明显加大。

7、林火发生规律日趋复杂

受各种因素影响,全市森林火灾的发生已突破传统的重点时期和重点地区。

二、“十二五”时期森林防火发展背景分析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异常变化,导致森林火灾的频繁发生,给世界各国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给世界生态环境保护也造成了严重的冲击。2007年8月24日,欧洲历史上罕见的大火突袭希腊,其惨烈程度震惊了整个世界。此次大火频度之高、规模之大、危害之重、冲击之强历史罕见,成为150年来全球最为严重的森林大火之一,损失极为惨重。大火造成65人死亡,110个村庄、1500多幢房屋被烧毁,4000多人无家可归,交通运输业、电力供应、畜牧业遭受重创,直接经济损失16亿欧元,大火烧毁49.5万公顷森林和草丛,影响到一半以上的国土,伯罗奔尼撒半岛上一些特有的动植物遭受灭顶之灾,至少3座中世纪教堂和2座古城堡被毁坏,北京奥运会点火仪式所在地周围的树木基本被焚毁。2009年4月9日,美国得克萨斯州北部森林发生火灾,过火面积超过4万公顷,造成至少3人死亡,800多人被迫疏散。2009年2月7日,澳大利亚东南部发生特大森林火灾,大火造成两百多人死亡,另有上百人失踪。这是澳洲东南部发生25年来最严重的山林大火,维多利亚州有700多座房屋被烧毁。2009年8月26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地区北部圣加布里埃尔山发生森林火灾。大火烧毁约1.72万公顷森林和大批房屋,并迫使当地数千户居民撤离。我国也是森林火灾严重的国家,据统计,建国以来,全国共发生森林火灾70.5万次,受害森林面积3874万公顷,烧死烧伤3.3万人,直接经济损失数千亿元。森林火灾给森林造成巨大的直接损失,破坏森林环境,毁灭森林动植物,使森林发生逆行演替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十一五”时期,我市发生了3.25河北过境山火、4.25西山山火、5.30怀柔山火等比较有影响的森林火灾。党中央、国务院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北京的森林防火工作。曾作出重要批示或亲自指挥扑救。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曾就北京的森林防火工作做出重要批示:“北京要特别重视森林防火工作。一旦发生火灾,损失和影响太大”。市委书记刘淇同志曾指出“要高度重视森林防火工作,全力遏制重大火灾事故发生”。时任北京市长的王岐山同志在北京信息上就“我市森林防火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批示:“要有个建设的目标和时间尺度,关键是制度,特别是责任机制的确定,再就是班子队伍的建设和手段及必要设施、装备的建设和配备”。郭金龙市长就5.30山火亲自在市应急办指挥扑救。市委常委牛有成同志提出森林防火“四早”工作措施,即早投入、早发现、早报告、早扑救。副市长夏占义多次指示森林防火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

针对新时期的森林防火工作,国务院于2009年1月1日新修订实施的《森林防火条例》和《2006-2015年全国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以下称《条例》和《规划》)。《条例》、《规划》及各级领导同志批示与重视,充分说明了加强森林防火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为做好新时期森林防火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做好森林防火工作,预防和减少森林火灾,不仅是保护宝贵森林资源,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条件,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贯彻和落实,是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建设世界城市和“三个北京”的客观需要

绿色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桥梁和纽带,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基础。举世瞩目的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首都北京以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品位、高质量的绿化美化成果,实现了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不仅是森林资源的损失,更带来无法考量的政治影响,因此,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创建和保护优美的生态环境,维护首都社会稳定和谐,是建设世界城市基本要求,是建设“三个北京”重要体现。

(三)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实施“三个园林”的重要保障

我市森林资源以人工林为主,经过60多年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6.7%,林木绿化率达到52.6%,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4.4%,绿化成果十分显著,成绩来之不易,应该讲生态系统还比较脆弱,要求我们既要抓森林资源的培育,更要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因此,加强森林防火,是建设生态园林、科技园林、人文园林重要基础保障。

(四)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应对极端气候的客观需要

世界卫生组织新闻公报表明,近年来,受厄尔尼诺、拉尼娜、温室效应等影响,全球气候异常,气温升高,旱涝不均等自然灾害为历史罕见。1860-2000年间,全球地面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0.9℃,其中11个最暖的年份出现在1985年以后。伴随着气候形势的异常,森林火灾的发生日趋频繁。本时期头十年,世界上森林火灾次数和过火面积大幅上升。据专家分析预测,目前全球气温仍然在以每10年0.2℃的速度上升,全球气候变暖为森林火灾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因此不利的气候条件要求我们做好森林防火工作。

(五)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是林火管理迈向现代化的要求

近年来,世界林业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森林防火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林火管理逐步迈向现代化。应当值得我市森林防火工作借鉴。树立“健康的森林成就健康的国家”的理念,采取健康森林经营手段,不断促进森林健康。以人为本,将优先保护人身安全、社区安全、重要设施安全作为制定防火政策和实施防扑火措施的重要原则,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思想。政府在扑火救灾中充分履行公共服务和后勤保障职能,物资的采购、储备、调用,森林消防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等,都有相应的标准和工作规范。在管理上,实现行政管理与依法治火并重;在扑火手段上,加强扑火装备机具建设,开展航空灭火,提高扑火效能;在信息化建设上,统一标准,提高迅捷化水平;在森林防火投资上,加强基础设施设备建设,统筹安排,向森林防火任务重的地区倾斜资金。总之,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全面提升我市森林防火工作整体水平,是我市林火管理迈向现代化的需要,也要在国内起到表率作用。

三、“十二五”时期森林防火发展的基本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以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安全为根本,以建立高效、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系统为中心,以提升装备水平和改善设施条件为基础,以提高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为重点,以健全和完善机制体制为保障,全面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对人民生命财产和森林资源的危害,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世界城市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国务院《森林防火条例》等法律法规为根据,与《国家中长期森林防火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园林绿化总体规划》的规划原则、方向、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2、坚持以人为本,全民参与,专业扑救的原则;

3、坚持以防为主,防救并举,综合治理原则;

4、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布实施的原则;

5、坚持政府资源共享,政府主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原则;

6、坚持借鉴外省市和国外先进经验的原则。

(三)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总体目标:建设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全面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确保不因扑救森林火灾发生人员伤亡。森林火灾年发生率、受害率分别控制在0.2次/万公顷和0.2‰以下。

2、具体目标

到2015年,实现重点地区森林防火预防、指挥和扑救能力的大幅提高。

——加强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建设。森林火险预警系统纳入全国框架。完善林火监测系统,林火监测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全市了望覆盖率由65%达到75%,视频监测实现全天候探火,覆盖范围由现在43.3%提高到80%。

——加强林火阻隔体系建设。提高重点防火区内部防火道路网密度,使全市森林防火道路路网密度由2010年的 米/公顷提高到 米/公顷,缩短扑救人员抵达火场的时间;大力加强人工割除隔离带和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森林防火区林火阻隔能力全面加强。

——加强森林防火通讯和指挥系统建设。完成基础通信网络由模拟到数字的转变,使全市森林防火通讯覆盖率达到90%;加强应急移动通讯指挥系统建设,使得火场到前指的语音通信平均覆盖率达到95%以上;完成各区县森林防火指挥系统建设,实现信息系统集成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应用,确保市区县两级指挥系统信息互联互通。

——加强森林火灾扑救体系建设。强化全市森林消防队伍建设,提高技战术水平,实现“30分钟到达火场”的目标;加强航空护林站建设;加强各级防火物资储备库建设,保证森林防火机具装备和物资储备充足,提高扑救效率。

——加强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科技支撑、森林防火培训和野外训练基地、火灾损失和火案勘查评估建设。

——加强和完善京津冀区域联防机制,继续扶持和做好环京地区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工程。

(四)战略重点和措施

以加强“四项建设”完善“四项机制”为核心,以国有林场、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防火基础建设为重点,根据14区县(不含城四区)不同区域的特点,突出重点,分区施策,分类指导,形成比较完善的预防、扑救、保障体系。

——门头沟、房山、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7个区县主要治理措施是逐步完善火险预警监测体系,提高火险监测覆盖范围;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加强森林防火无线通讯和指挥系统建设,提高通讯覆盖范围,建成反应迅速现代化的指挥系统;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强化培训和实战演练。加强扑火装备建设和储备,实现专业灭火;因地制宜开展森林防火阻隔体系建设,防止发生交界火;逐步开展森林航空消防。

——海淀、石景山、丰台、顺义、大兴等5个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完善火险预警监测体系,基本实现火险监测全覆盖;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建成完善的森林防火通讯和指挥系统;加强专业森林消防队伍正规化建设,加强扑火装备建设,开展以水灭火;加强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提升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水平。

——朝阳、通州等2个区主要治理措施是完善火险预警体系,加强野外火源管理;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森林防火意识;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配备适当扑火机具;大力营造生物防火隔离带。

四、“十二五”时期森林防火建设内容和任务

森林防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有效解决我市森林防火存在的突出问题,提高森林火灾防控综合能力,必须全面加强森林防火的预防、扑救和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具体建设内容包括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林火阻隔系统、通讯与指挥系统、扑救系统、航空护林、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工程、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科技支撑体系、培训基地、森林防火管理法制化建设等方面。

(一)森林火险预警监测系统

建立健全由预警中心、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和可燃物因子采集站构成的森林火险预警系统,加强火险天气、火险等级和林火行为等预测预报,制定与之对应的预警响应机制,实现科学防火;合理布局和完善地面了望设施,增强地面了望和巡护能力,逐步构建卫星监测、空中巡护、高山了望、地面巡护“四位一体”的林火监测系统,减少直至消除林火监测盲区,实现最早时间发现林火,预防大的森林火灾发生,降低森林火灾的发生率。

1、火险预警

建设市级火险预警中心、4个森林火险要素监测站、4个可燃物因子采集站,采集的数据以及收集到的国家气象局观测网数据,通过预测预报模型,及时准确地预报森林火险等级和林火行为等,并对社会发布。

2、了望设施

合理布局了望塔,更新改造现有了望,增加可视和红外探火等林火自动监测与报警设备,实现全天候探火,提高监测技术含量,扩大了望监测范围。全市新增了望塔 座,视频监测系统 套。

3、森林防火检查站

加强地面巡护,重点森林防火期设置临时检查站,建设森林防火检查站 个。

(二)林火阻隔系统

林火阻隔系统是确保不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保障。加大建设力度。内容主要包括建设防火公路 km、步道km,重点地区建设防火护栏 km等永久性隔离带,按工作计划人工割除隔离带、清理重点地区林下可燃物及培育生物隔离带建设。

(三)防火通讯与指挥系统

通过完善森林防火无线数字通讯系统和数据网络系统及建立在两系统之上的信息指挥系统,为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提供更加快捷、准确、及时和有效的话音和数据、图像、影像等信息,确保森林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灭火作战综合能力。无线通讯系统建设重点是全市400兆超短波数字无线通讯网络,完善应急移动通讯系统建设;指挥系统重点构建完善市级指挥系统和应急指挥系统,建设14个区县级指挥室和指挥系统,实现由市到区县的数据通信网络畅通,保证火场的音频、视频和图像等数据信息及时准确向各级指挥机构传递。

(四)森林火灾扑救体系统

1、专业森林消防队伍建设

专业森林消防队是我市扑救森林火灾的主要力量,是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最可靠保证。按照30分钟到达火场布局,在现有99支消防中队的基础上,建设,修订和完善建队规范,从经费、组织、训练和设施四个保障确保消防队正规化建设。

2、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

物资储备库是扑救森林大火重要的供应保障体系,也是全市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森林防火区域划分和重点建设区域,结合现有的国家物资储备库建设情况,按照“突出重点、辐射周边、就近增援、分级保障”的原则,合理布局各级物资储备库,形成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保障能力,以便能够在火情紧急时,对重特大火灾扑救实施及时、有力的增援。依据国家《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工程建设项目标准》,我市建设二类物资储备库1个,三类物资储备库7个。

3、扑火机具与装备能力建设

本着实用性与先进性相结合的原则,配备的机具和装备在数量上满足需求,加强以水灭火设备的建设。

4、森林消防用水工程

在具备条件的重点森林防火区,建设机井 眼,输水管道km,提高以水灭火的能力。

(五)航空护林站建设

建设和完善北京市森林防火航空护林站,确定飞机灭火的水源,建设和完善直升飞机机降点个,充分发挥航空护林在我市森林防火中的作用。

(六)森林防火宣教工程

1、建立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强化各级森林防火指挥机构的宣传教育职能,协调宣传、新闻、教育、旅游、公安等部门及乡、镇、村民委员会,组成宣传教育网络体系。从各条战线、各个层面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建立全方位社会化的森林防火宣教格局。

2、开展多种形式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

进一步开展“进林区、进村庄、进单位、进学校、进社区、进风景旅游区”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每年防火期,组织开展“宣传月”、“宣传周”活动,利用多种形式对全民进行森林防火科普知识、火灾扑救和安全避险知识的教育,开展先进单位和个人事迹的宣传与森林火灾的警示教育,结合普法教育,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法律法规的培训。努力营造人人防火、树树平安,时时防火、国泰平安的森林防火氛围。

3、创新宣传载体

宣传和推广森林防火吉祥物,利用多媒体技术,在重点森林防火区建设固定图文宣传牌、语音宣传杆,制作形式多样的宣传品,为公众提供宣传教育学习材料。

4、改善宣传教育设施条件

建设全市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基地,集中宣传与常态化宣传相结合。各区县和重点有林单位建立森林防火宣教展览室,增加防火区的防火宣传牌、宣传窗、宣传栏和防火检查站的数量,配备防火宣传车和宣传设备。

(七)森林火灾损失评估和火案勘查系统建设

市森林火灾评估系统是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视频回传、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展对灾后森林资源损失、生态环境影响评估,并建立森林植被恢复模拟和森林火灾损失档案系统。同时加快火灾损失评估标准系统的研究,并规范评估程序和方法。

(八)科技支撑

依托首都科研机构和人才优势,落实科技北京行动纲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强科技开发,全面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的科技和管理水平。围绕火情自动识别系统的研发,提高预警监测能力,围绕无盲区卫星导航系统研发,提升森林火灾扑救可视化指挥调度能力;围绕森林火灾防控机具设备的研制,提升森林火灾防控的机具现代化水平;围绕森林防火基础科学研究,开展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的研究。

(九)森林防火培训和野外演练基地

建设北京市森林防火培训基地,主要培训对象为各区县、各乡镇森林防火管理人员,各级专业森林消防队和生态林管护员骨干。开展森林防火基本专业知识和指挥自救能力的培训。野外演练基地建设主要用于各级指挥员和专业消防队员进行实战演练,提高指挥员实战指挥技能和专业消防队员实战扑救能力。

(十)京冀交界区域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

在京冀森林防火合作项目实施的基础上,加强监测、指挥和扑救三大系统的建设,加强联防机制建设,提升项目建设区森林防火综合防控水平。

五、“十二五”森林防火建设发展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责任制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条例》,继续强化各级政府对森林防火全面负责,行政一把手负全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的政府责任制。把森林防火建设作为当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列入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森林防火工作目标,分解任务,细化责任,把森林防火工作的成效作为考核政府领导的重要依据。进一步加强森林防火工作领导责任制的检查、监督,严格执行考评奖惩制度。

(二)齐抓共管,认真执行部门分工负责制

认真贯彻《北京市森林防火办法》、《北京市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落实各部门森林防火的责任,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和林业主管部门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的职能,与有关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做好本职工作,大力支持森林防火,帮助解决森林防火工作中出现的困难。

(三)健全机构,提高森林防火工作管理水平

认真贯彻落实森林防火法规、规章,加强市级和区县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的正规化建设。重点有林乡、镇、和单位也要建立相应的森林防火日常管理机构,形成森林防火组织指挥体系。加强各级森林防火指挥部、森林防火办公室的制度建设、业务建设、作风建设、现代化装备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科学管理水平。

(四)完善机制,积极拓展建设资金渠道

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的森林防火经费保障机制,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及装备能力建设纳入市和区县两级政府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十二五”时期园林绿化建设发展规划,森林防火预防和扑救经费,以及专业队伍建设经费和队员待遇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并按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逐步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明确集体生态公益效益补偿资金中的森林防火资金的比例和用途;明确森林防火设施建设的具体要求。对大面积的造林绿化、郊野公园建设,在森林防火区开展工程建设,兴办旅游场所等,实行与森林防火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森林防火设施的资金纳入工程总投资。

(五)加强科研,提高森林防火科技水平

依托首都科研和人才优势,组织开展森林防火应用技术的研究和新型适用机具装备的开发;大力推广应用先进技术,先进的灭火机具,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的学习和培训。每年从防火项目建设其他费用投资拿出一定比例用于防火科研和防火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员训练。加强森林防火业务部门与科研、生产单位的合作、交流,建立互通有无,共谋发展的协作机制,以市场检验成果的评价机制,鼓励创新又快又好多出成果的激励机制,推动森林防火的科技水平上新台阶。

(六)严格管理,认真实施建设工程项目

按照国家和市基本建设和专项资金使用的有关规定,对规划确定的工程建设项目,认真做好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严把项目审批关。落实项目建设法人负责制、设计审批制、工程监理制、检查验收制和联席会议制。项目建设设立专用账户,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截留、挪用项目资金,对项目建设进度、质量、资金进行严格控制,提高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和项目建设质量。

(七)分级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

各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划,有计划地组织实施。市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建设和管理全市森林防火预警监测、通讯和信息指挥系统、市级物资储备库、市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和培训基地、航空护林设施及市属专业森林消防队基础设施,组织和指导市属有林单位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指导各区县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区、县有关部门应当组织、建设和管理本地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市级项目由国家组织实施,区县项目由地方各级政府组织实施。各区县在本规划的基础上编制本地森林防火规划或实施方案,细化规划内容,落实项目建设单位,补充本地新增的建设项目和内容,编制实施计划和项目,落实项目资金,项目日常运行维护资金,保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

建立规划实施检查管理制度,由规划编制部门跟踪监测规划实施情况,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民主监督,定期将规划实施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并接受媒体和社会公众的监督,更好地促进规划的实施。

(八)依法治火,推动森林防火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根据新修订的《森林防火条例》和新时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和完善森林防火工作各方面的制度,完善和落实扑救森林火灾应急预案,规范森林防火行政监督执法的程序和制度,改善监督执法条件,强化森林防火法制教育,加大森林防火行政监督执法力度,严厉打击森林防火中各类违法犯罪,推进依法治火。

第四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十月

目录

一、发展回顾

(一)产业在快速增长中凸显效益优势

(二)结构在优化升级中突出高端支撑

(三)创新在引领驱动中培育成长潜力

(四)布局在南北两极呈现专业化集聚

(五)产业在节能降耗中推动绿色发展

二、发展形势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二)发展目标

四、重点发展领域

(一)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

(二)以继承创新加速推进中药品牌发展

(三)以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

(四)以整合创新推动医疗器械多元发展

(五)以应用创新带动潜力领域突破发展

(六)以业态创新促进服务领域提升发展

五、重大实施专项

(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二)品牌通用名药产业化专项

(三)医疗器械提升与配套专项

(四)技术改造和品种培育专项

(五)研发和流通服务提升专项

(六)TOP10重点企业发展专项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做好规划组织落实

(二)创新机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三)统筹规划,提升基地承载能力

(四)培养引进,凝聚产业高端人才

序言

“十二五”时期,是国家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中关村国

1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机遇期。生物和医药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既是符合首都资源环境特点、充分发挥科技智力优势的高技术产业,也是我市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生产性服务业协同发展的全价值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为促进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我市“十二五”时期产业发展总体部署,结合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特制订《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规划》。

本规划编制依据为:《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等。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在总体规模、经济效益、结构升级、研发创新、潜力领域、集聚发展、节能降耗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为产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产业在快速增长中凸显效益优势

“十一五”时期,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持续快速增长,2006—2010年,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从204.3亿元增加到461.9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22%,占全市工业比重由2.5%上升到3.4%;医药流通业销售收入从247.9亿元增加到628.5亿元,年均增长率为26.2%。

在总量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经济效益优势明显。2010年,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率约为40%、工业销售利润率为16%左右,流通业销售利润率达到3%左右,各项效益指标均在全国同行业以及全市工业中名列前茅。

(二)结构在优化升级中突出高端支撑

行业结构向高端深化调整。“十一五”时期,以生物技术为引领,生物制药工业总产值增速领跑各子行业,生物制药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6年的不足8%提升到2010年11%以上;化学制药高端制剂所占比重显著提升;中药品牌优势进一步巩固;医疗器械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加快。

在结构调整的同时,形成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品牌影响力大,临床应用广的“亿元品种”。目前全市生物医药“亿元品种”超过70个,销售总额约200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40%以上。

(三)创新在引领驱动中培育成长潜力

北京是全国重要的生物和医药原始创新及研发中心之一。“十一五”时期,我市相继建成一批国家工程研究(技术)中心,引进了一批与国际接轨的生物和医药研发企业,建立了以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组织,成功吸引了一批高端领军人才和尖端创业精英,涌现出了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等若干积极探索科研体制创新的先行机构,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的特征进一步凸显。

在新药创制方面,相继诞生了甲型H1N1流感疫苗、内源性血管抑制剂抗肿瘤药物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成功实现了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尼妥珠单抗注射液、注射用尖吻蝮蛇血凝酶、血管内药物(雷帕霉素)洗脱支架输送系统等创新成果的产业化。在新兴领域方面,研发外包服务年收入已近百亿元,生物农业行业实力位居全国前列,生物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污水处理等环保领域。

(四)布局在南北两极呈现专业化集聚

“十一五”时期,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快速发展,已形成以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为创新中心、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高端制造中心、大兴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为新兴研发和制造中心的互动发展格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和大兴生物医药基地充分利用“两区”行政和空间资源整合契机,提升基地对于创新资源的集聚力。

北京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实施了一批重大项目,建设了蛋白质药物、生物芯片和新型疫苗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承接了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基地建设项目,建设了“国家北京生物医药创新孵化基地”。三大核心园区集聚了主要的龙头骨干企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2010年完成工业总产值267.9亿元,占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约为58%。

(五)产业在节能降耗中推动绿色发展

“十一五”时期,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继续按照集约化模式快速发展,能耗和水耗占全市工业比重持续下降。2010年,生物医药以占全市工业能耗和水耗的0.7%和2.3%,贡献了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4%和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0%。生物医药万元工业增加值的能耗和水耗分别相当于全市工业单耗水平的11%和34%,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54%和59%。

总体上看,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培育和发展,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已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生物医药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不到2%,产业总体规模亟需提升;缺乏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大企业集团,部分企业缺乏活力;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应用性研究不足,技术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创新优势需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国际化水平亟需提高,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的地位还需提升。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生物和医药产业进一步夯实基础和壮大规模的战略机遇期。

从需求层面看,(1)市场总量。未来五年全球生物医药市场需求将稳定增长,预计年均增长率为5%-8%;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新医改”各项政策措施的逐步落实,我国医药市场将不断扩容。(2)市场结构。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国将形成各类城市医院和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的格局,医药市场终端将向基层医疗机构延伸。(3)市场趋势。随着居民健康生活观念增强,医疗模式由“治疗型”向“治疗+保健型”转变,由“医院集中式”向“医院、社区和家庭分散式”过渡,医疗保健、健康咨询、家庭诊疗、远程医疗等新兴服务市场将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融合不断深化。

从供给层面看,(1)产业格局。全球医药市场由跨国制药巨头主导的格局在较长时期内难以发生根本改变,但随着国际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化和分层化趋势加剧,新兴经济体国家的市场地位将不断提高。(2)产业结构。未来5-10年内,生物技术重大突破、专利保护集中到期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等将进一步促进生物医药产业结构调整。生物制药的发展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品牌通用名药的市场地位将显著上升,医疗器械数字化、智能化和家庭化趋势将更加明显。(3)产业竞争。“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都在生物和医药领域积极布局,面对激烈的区域同质化竞争形势,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面临进一步集聚整合创新资源和实现高端发展的艰巨任务。

三、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总体部署,抓住实施“新医改”和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大历史机遇,围绕“创新驱动、聚焦高端、融合发展、服务民生”的主线,以整合创新资源为重点,提升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以高端制造和高端研发为支撑,提高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以产业融合为导向,发展新兴服务业态,以重大实施专项为抓手,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规模提升,保障民生健康需求;将北京打造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和医药研发创新中心、全国高端制造基地、全国医药流通中心,推动生物和医药产业由先导产业向主导产业跨越。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生物和医药产业主要发展目标:

——总量规模进一步做大。到2015年,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实现行业经济总量翻番。其中:生物医药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率24%左右,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5%以上,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医药流通业实现销售收入翻番。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到2015年,建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以及企业技术中心100个以上,推出国家一类新药2-3个,实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在京产业化,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

——产业集中度明显提升。到2015年,前20强企业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70%以上;亿元品种销售收入占全市生物医药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产值占全市生物医药总产值的比重接近70%。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积极开展园区生态建设,鼓励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到2015年,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能耗总量控制在55万吨标煤左右;生物医药规模以上企业消耗新鲜水总量控制在1300万立方米左右。

四、重点发展领域

(一)以优化创新引领化学制药高端发展

在创新药物方面,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加快推进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研发及产业化。加强缓释、控释、透皮吸收、粘膜给药等新型制剂技术和新型辅料的应用研究,重点发展高效、速效、长效、靶向给药的新型药物制剂。

在通用名药方面,抓住全球通用名药市场快速增长和一批“重磅产品”专利集中到期的机遇,结合国内医疗市场需求,汇聚产业链各环节的优势资源,集中支持和引导企业开发一批品牌通用名药。

同时,支持引进一批国内外领先水平的重量级新药及其制剂产品在京产业化。鼓励企业加强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适度发展高端化学原料药。

(二)以继承创新加速推进中药品牌发展

在品种开发方面,坚持继承和创新并重,积极推广提取、分离、纯化、制剂和过程质量控制等现代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支持企业加快名优中成药的二次创新、名医名方的产业化开发和优质保健品的提升开发。重点开发和培育一批治疗效果确切、物质基础清楚、作用机理明确、质量稳定可靠的中药新品种。积极发展配方颗粒药物等新型中药产品。

在品牌营销方面,充分发挥北京在中医药领域的品牌优势,弘扬中医文化,坚持中医与中药相结合、治已病与治未病相结合,以医带药、医药互动、协同发展。引导企业创新营销理念,拓展营销渠道,加快名优中药品种的市场推广和培育,重视在预防、保健等领域的市场开发。

(三)以突破创新实现生物制药快速发展

在生物技术药物方面,重点突破高通量的基因克隆表达技术、蛋白质改构和修饰技术、抗体人源化技术、大规模细胞培养与纯化技术等产业化关键技术。鼓励开发用于重大疾病和多发性疾病治疗的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单克隆抗体药物、核酸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支持研究开发生物活性高、稳定性好、半衰期长、给药方便的新型生物制剂。

在新型疫苗方面,推动关键技术和质量标准升级,提升疫苗产品整体质量和国际竞争力。鼓励采用新技术和新工艺改进提升现有疫苗产品,支持研制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蛋白结合疫苗、新型佐剂疫苗、治疗性疫苗等新型疫苗品种。重点开发和培育手足口病疫苗、宫颈癌疫苗、结核疫苗、戊型肝炎疫苗等一批新型疫苗产品。

(四)以整合创新推动医疗器械多元发展

整合北京在生命科学、新材料、电子信息、精密仪器等领域的技术与产业资源,巩固北京在数字医学影像、肿瘤诊疗、生物医学材料、诊断试剂等领域的优势地位。

在诊疗设备方面,重点发展新型数字医学影像设备、新型放疗等高端诊疗整机设备,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核心部件自主生产,占领产业链高端环节。对接医疗市场终端向基层下沉带来的新需求,重点开发安全可靠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应用的普及型医疗设备。积极发展远程医疗专用设备和数字化家庭诊疗及保健设备。

在生物医学材料方面,鼓励发展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人工器官和组织工程产品等材料和制品,支持实现人工关节、药物支架和齿科材料等高端产品的自主生产。

在诊断试剂方面,重点发展针对艾滋病、癌症、肝炎等重大疾病的诊断试剂,推动诊断试剂向方便、快捷、精确方向发展。鼓励研发诊断试剂用原料酶。支持生物芯片的产业化开发。

(五)以应用创新带动潜力领域突破发展

在生物农业方面,鼓励应用现代生物育种技术,提升种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利用分子标记技术、航天搭载诱变技术以及细胞遗传学技术与常规技术结合进行高效育种,重点选育优质、高产、多抗、广适的农作物新品种。推进优良畜禽新品种选育。鼓励开发新型兽用疫苗,研发兽用疾病诊断试剂盒。

在工业生物方面,加强酶工程、代谢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相关领域推广应用。重点推广生物合成技术在医药原辅料和中间体合成、农化产品生产中的应用。加快新一代非粮生物燃料的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应用。加大生物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集成设备的开发和示范应用力度,推动生物技术在污水处理及城市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推广应用。

(六)以业态创新促进服务领域提升发展

在研发外包方面,支持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联合科研院所的新型产业组织。鼓励发展横向合作、互为支撑、共享技术和装备的产业技术联盟。鼓励发展第三方检测中心、影像学判读中心、临床数据统计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先导化合物合成和筛选、药物临床研究、药物安全性评价等研发外包服务业态。

在医药流通方面,支持医药流通企业通过收购、合并、托管、参股和控股等多种方式做强做大,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经营。加快推进医药流通领域的物联网系统建设,推广射频识别技术在多式联运、物流中心、城乡配送等方面的应用,促进现代医药流通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高效运转,提高企业整体运行效率。鼓励医药流通企业向上下游拓展和培育新的增值服务,并利用渠道优势发展药房托管、网上药店等服务业态,全面提升企业盈利水平。

五、重大实施专项

(一)创新与服务平台建设专项

推进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承接国家“重大新药创制专项”,支持自主创新药物研发。推动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建设。推进蛋白质药物、中药复方(药物)开发、生物芯片、新型疫苗和病毒生物技术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建设。建设新型制剂及工艺技术、高端化学原料药中试等关键共性技术平台。支持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等的建设。

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重点建设研发外包技术服务平台、生产外包技术支撑平台、实验动物平台等。推进建设生物医药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和优质籽种交易平台。发展和建设专业化孵化器,完善技术支撑、信息服务、投融资等服务功能,提升对创新型企业的孵化能力。

(二)品牌通用名药产业化专项

制定“品牌通用名药行动计划”。充分把握发展通用名药的重要机遇,加强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整合产学研资源,按照“民生需求、国际标准、品牌优先、规模发展”原则,加快推进一批品牌知名度高、治疗效果显著、临床需求大、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通用名药品种的研发及产业化,推动我市品牌通用名药快起步、上水平、成规模。

保障“品牌通用名药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大政府支持力度,统筹各方资源,有组织、有计划的推进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建立以企业为主、院所配合的品牌通用名药开发模式。推动建设高端化学原料药基地,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的专业化中试研发和生产平台,加强对品牌通用名药开发的原料药保障。对接国家拟出台的相关产业政策,在政府定价、集中采购、药品注册、医保报销等方面研究制定针对我市品牌通用名药的专项产业支持政策。

(三)医疗器械提升与配套专项

提升发展数字化诊疗设备。推动PET-CT、脑起搏器、经颅磁刺激仪、手术机器人等创新成果的本地转化,实现自主设计和生产。提升放疗设备、CT、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生物芯片等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增强综合配套能力。整合产业资源,积极配合在京建立核医学、1.5T-3T超导核磁共振等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支持开发先进适用的基层医疗器械和家庭诊疗保健设备等产品,增强改善基层医疗机构硬件设施水平的保障能力。

强化发展关键部件与高端生物医学材料。推动实施PET-CT环形探测器、核磁共振超导磁体及谱仪、双能加速器、数字X光机平板探测器及高频高压发生器、医学影像后处理与分析系统等关键部件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提高核心部件的国产化水平。加大对人工关节、药物支架和齿科材料等产业化项目支持力度,促进产品质量和生产规模实现双提升,提高高端生物医学材料自主生产能力。

(四)技术改造和品种培育专项

推动全行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央企与地方企业重组后的整合,推动其在京布局重大项目,以拓展空间,带动研发整合和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分类指导和推进企业按照新版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对现有的生产设施和生产环境进行改造,完善质量管理制度,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促进生物制药创新品种产业化。培育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生物技术药物创新品种,重点支持单克隆抗体药物、重组蛋白质多肽药物和新型疫苗等对于重大疾病治疗有突破潜力的产业化项目。推动优势品种进行国际专利申请和上市注册,促进其快速上市并形成一定规模。

培育和提升中药优势品种。推进中药集群建设,形成中药材生产加工、成药制剂研发生产以及成药配送销售密切配合的产业链条,做大中药优势品种的规模。推动“十病十药”方案的实施,推动一批中药新品种实现产业化。发挥中药在“治未病”方面的显著功效,做大品牌中药保健品。创新市场开发模式,以名院带名企、名医带名药培育具有地区特色和品牌优势的中药大品种。

(五)研发和流通服务提升专项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发外包中心。推进开展国际临床研究合作以及具有国际标准的新药安全评价中心和新药临床研究中心的建设,构建符合国际标准的临床(试验)研究体系。鼓励研发外包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实现与国际标准的全面接轨。完善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中关村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功能。

打造全国生物医药流通中心。鼓励建设一批全国性、区域性和专业性的药品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加快形成若干以北京为中心的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药品流通枢纽。继续实施“用北京药放心”服务体系建设工程,鼓励大中型骨干医药流通企业向居民社区和农村延伸销售与配送网络,实现药品流通对基层医疗机构的有效覆盖。鼓励使用无线射频、全球卫星定位、无线通讯、温度传感等物联网技术,提升医药流通行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

(六)TOP10重点企业发展专项

出台TOP10企业培育计划。以“创新能力强、规模效应明显、税收贡献突出、行业影响力大”为原则,对骨干企业进行优中选优。集中优势资源,聚焦重点企业,将TOP10企业打造为具有“资源集聚力、市场竞争力、行业影响力”的生物医药领军企业,有力支撑产业跨越发展。

制定“一企一策”的扶优措施。针对企业的不同发展需求,统筹创新、资金、人才等资源,以“一企一策”的方式进行扶持,重点从承接国家重大专项、拓宽融资渠道、兼并重组、政府采购、技术改造、人才引进等方面研究制定支持措施。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协调,做好规划组织落实

加强与市各相关部门的协调,共同解决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在研发创新、政府定价、集中采购、医保目录、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方面促进产业发展的支持性政策。围绕重大实施专项,研究制定行动计划和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分工,切实推进规划落实。

(二)创新机制,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创新政府资金的支持方式,通过股权投资、贴息、资本金注入等多种方式,支持重大创新和产业化项目。发挥我市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引导作用,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放大,带动社会资金投入产业。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融资。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股权、知识产权质押等信贷业务。支持发展集合债券、集合票据、集合信托等融资方式。

(三)统筹规划,提升基地承载能力

拓展生物和医药产业发展空间,推动北部创新中心、南部新兴研发和高端制造基地扩区建设,支持其他地区完善特色产业基地。协调相关部门,从规划、立项、土地等方面共同推动产业基地建设和重大产业化项目落地,严格执行项目在能耗、水耗和环保等方面的准入标准。加大对关键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功能性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引导项目在产业基地集中建设,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

(四)培养引进,凝聚产业高端人才

以建设中关村人才特区为契机,结合“千人计划”、“高聚工程”、“海聚工程”等人才吸引计划的实施,重点引进一批高端技术团队、创业领军人物来京发展,汇集一批创业投资、科技中介等服务团队,完善创业环境。鼓励企业与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联合培养高端研发人才、复合型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开展股权激励等试点工作,进一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本规划中生物和医药产业包括:生物医药(化学制药、中药、医疗器械、生物制药等)、生物农业、工业生物(生物制造、生物环保和生物能源)等。

第五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1.10

目录

一、发展回顾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四)产业融合初显端倪

(五)产业布局优化拓展

(六)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二、发展形势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主要目标

四、发展重点

(一)做强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

(二)做优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

(三)做精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

(四)做专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

五、主要任务

(一)品牌力培育工程

(二)内生力强化工程

(三)影响力扩大工程

(四)集聚度提高工程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配套支持

(二)抓好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转型

(三)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育,凝聚高端人才

前言

都市产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民生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是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障,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重要渠道,是承接一产、拓展三产、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的关键时期。都市产业是世界城市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北京都市产业要立足于服务世界城市建设,审视产业发展规律与趋势,全面提高科学发展水平,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提升产业层级,增强产业辐射力,彰显首都城市特色,弘扬中华文化,加速首都向世界城市迈进的步伐。

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以及北京市委市政府对都市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指示精神,特制订本规划。

本规划所指都市产业是以城市独特的信息流、人才流、资金流和现代物流等资源为依托,以产品设计、技术开发和加工制造为主体,与城市功能和生态环境相协调,就业拉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工业,涉及消费品工业中的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印刷包装、工艺美术、洗涤化妆、家具制造、文体用品、家电照明、塑料制品等行业。

本规划实施期限为2011年—2015年。

一、发展回顾

“十一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北京都市产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奥运机遇和国内外产业转移契机,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能力,重视品牌培育,推进“两化融合”,提升产业层级,注重节能减排,保持了平稳、有序、健康的发展态势,为完善首都城市服务功能、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经济总量稳步提升

“十一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达10%,经济总量稳步提升。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41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10.3%,发挥着对全市工业经济的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末,都市产业从业人员占全市工业从业人员总数的26.9%,就业吸纳能力较强;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包装印刷和工艺美术四大主导行业地位突出,其企业数量、工业增加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占都市产业的74.2%、81.3%、83.4%和81.5%。

(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与“十五”末相比,“十一五”末北京都市产业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增长了近两倍。到2010年底,都市产业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个,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6个,占全市工业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总数的13%。借奥运契机,都市产业加速实现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科技、时代气息的结合,推出了一批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呈现出健康性、文化性、时尚性、娱乐性等发展特征,提升了产业层级,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和创新力。在服装业,D·PARK北京时尚设计广场衔接798艺术区成为集设计、新潮文化以及休闲娱乐的中心,形成了在全国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以设计师为主体的专业集群。工艺美术业开发出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精品,“十一五”期间发展迅速。

(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研究制定了《加强北京工业品牌建设的措施》等政策,采取了专项奖励、支持重点项目等一系列促进手段,加大对品牌的支持和培育力度。在政府积极引导下,企业品牌意识不断增强,积极开展品牌创建活动,加大投入,开展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调整,品牌建设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都市产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超过30个,占全市工业新增中国驰名商标总数的50%以上;拥有北京市著名商标198个,占全市工业市级著名商标总数的60%,占全市市级著名商标总数的43%。在食品饮料、服装、工艺美术等行业聚集了一批在同行业领先、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服装行业通过支持举办国际服装专业展示、北京时装之都十大时装品牌评选、中国概念时尚成衣设计大赛及奥运颁奖礼仪服装征集等活动,提升了品牌知名度,品牌企业销售额占本行业销售额比重达到60%以上。食品行业严格执行行业准入标准,积极推进食品生产企业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建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和国庆60周年庆典活动期间,食品安全合格率达到100%,实现了食品供应零中断、餐饮运行零投诉和食品安全零事故,在全国食品行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四)产业融合初显端倪

“十一五”期间,“两化融合”助推都市产业升级。一批企业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环节的深化应用,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了市场响应速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都市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旅游业加速融合,印刷包装、工艺美术加速向都市产业内其他行业渗透,初步形成了一、二、三产相互融合、都市产业内部各行业间相互促进的发展态势,正在由制造型向创造型、创意型转变。“十一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对全市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的带动效应较大,融合发展效应显著。

(五)产业布局优化拓展

“十一五”末,北京都市产业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企业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世界500强的20家食品生产企业中,有10家在北京设有总部或生产基地;国内500强企业的25家食品企业中,有11家在北京投资,呈现总部经济加快发展态势。企业生产制造环节逐步外迁至远郊区县,在食品、服装等行业初步形成了一批产业集聚区,呈现按城市功能区定位发展的产业新格局。优势企业加速向原料基地、研发、设计、营销、物流等环节延伸,逐步提升了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控制力和影响力。龙头企业采取兼并收购、品牌授权、特许经营等方式,实现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扩张,提高了市场占有率。

(六)绿色发展全面推进

“十一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推行“节水、节能、节材、节地”的集约发展原则和“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循环经济理念,企业通过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强化清洁生产,提升了绿色发展水平,初步实现了产业发展与社会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十一五”期间,都市产业以约9%的水耗总量下降率和3%的能耗总量增长率支撑了约37%的工业增加值增长;“十一五”末,都市产业万元增加值水耗和能耗分别比“十五”末下降了34%和25%左右。

总体而言,“十一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发展成效显著,为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还存在高端引领作用不突出、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品牌影响力不足、营销管理模式创新不够、市场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要适应国际化大都市乃至世界城市建设的要求,北京都市产业必须在“十二五”期间加快推进结构调整,优化价值链,提升竞争力,拓展市场空间,实现产业高端转型、创新发展和融合发展。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首都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要求决定了都市产业是北京主导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都市产业具有符合都市环境要求、满足都市消费需求、传播都市文化、丰富都市形象、解决都市就业等特点,是承接一产、拓展三产、扩大内需、统筹城乡、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载体。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都市产业加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1)我国充满活力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产业结构优化和消费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为北京都市产业做大规模、发展高端、打造品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2)首都向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迈进,进入在更高层次上推进科学发展、加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阶段,高端要素资源加速聚集,为北京都市产业吸引国内外集团总部、国际资本、国际品牌、国际化人才,实现高端转型提供了重要机遇。(3)首都经济圈深化合作为北京都市产业利用区域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加速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提供了有利条件。

同时,北京都市产业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1)北京市场是一个面向世界开放的竞争大市场,都市产业作为高度市场化、充分竞争的产业,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竞争压力日趋加大。(2)独资、合资及跨国公司所控制的高端品牌在食品、服装、化妆品、家电等市场占有相当份额,北京企业从产品的时尚性、功能性到资本、技术、管理、营销、人才等方面处于竞争弱势,北京都市产业企业拓展高端市场面临形势严峻。(3)北京土地、能源、资源约束性制约更加严格,节能环保和质量安全标准、用工运营成本相对较高,对都市产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创新、高端、品牌、文化和融合为重点,发展总部经济,抢占产业制高点,延伸产业链,增强产业控制力,提高产业辐射力,扩大产业带动效应,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加快构建与“三个北京”和世界城市建设进程相适应的、在全国具有高端引领和创新示范作用的现代都市产业体系,以文化力创造新型消费经济,进一步发挥都市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的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引领与融合发展相结合

依托首都科技、人才资源,发挥龙头骨干企业优势,创新行业标准、产品标准,树立行业标杆,推出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绿色环保的新产品,引领市场发展。推进“两化融合”,发挥都市产业对一产、三产的承载、衔接和带动作用,延伸产业链,形成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模式。

2、坚持提升品牌与传承文化相结合

强化企业产品质量安全和诚信体系建设,以安全、健康、绿色的品质形象赢得产业竞争优势和品牌价值增值,促进区域品牌加速成长为世界品牌。挖掘首都传统文化底蕴,发展一批享誉国内外、展现北京人文风采和弘扬中华文化的特色产品。

3、坚持打造总部经济与带动中小企业相结合

支持企业兼并重组,聚集大型企业集团,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增强产业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支持有潜力、成长性好的中小企业发展。

4、坚持发挥市场主导与加强政府引导相结合

充分发挥市场配臵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优胜劣汰。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力度,保持产业稳定、有序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5、坚持人才开发与拉动就业相结合

加快人才的挖掘、培养与引进,完善人才的使用激励机制,注重高素质的领军人才、创新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发挥都市产业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特点,不断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城乡就业。

(三)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主要发展目标为:

——总量规模稳步增长。“十二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要实现在调整中提升,取得有序、快速、稳步的发展,并带动一产、三产相关行业联动发展。到2015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0亿元左右,“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达8%左右。

——现代都市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到2015年,北京都市产业基本构建在全国具有高端引领和创新示范作用的“现代都市四大产业体系”,即以绿色食品产业链为代表的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以文化创意、特色工艺美术和数字化绿色印刷包装为代表的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以建设“世界时装之都”为代表的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以资源再利用为重点的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

——高端化发展继续推进。到2015年,北京都市产业中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进一步提高;培育一批国内知名品牌,支持一批中国品牌企业成长为国际品牌,引进一批世界品牌;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力争形成10家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企业集团。

——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十二五”期间,北京都市产业新增企业技术中心20个,其中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5个;大中型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左右;创造的标准和专利数量在全国同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重点用水行业技术改造,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十二五”末,北京都市产业规模以上企业能耗总量控制在150万吨标煤左右,工业新鲜水总量控制在4400万立方米左右。

四、发展重点

“十二五”时期,北京都市产业发展重在围绕都市人健康、时尚、创意、绿色的新型消费理念,以品牌力提升竞争力,以文化力创造新型消费经济,构筑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现代都市四大产业体系”。

(一)做强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健康型都市产业体系,是适应首都国际大都市建设进程加速、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生活方式改变和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新形势,满足人们巨大的健康消费需求,围绕营养保健、健身休闲所形成的产业体系,主要包括食品饮料业和文体用品业。“十二五”时期,北京健康型都市产业的发展重在挖掘市场潜力,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做强。

食品饮料业:以开拓中高端消费市场为重点,重点发展健康营养、绿色有机、时尚休闲的食品和保健食品。做好北京老字号食品的传承与创新,构建绿色食品产业链,培育和打造国内外知名食品品牌。

文体用品业:针对新兴的消费市场,重点发展创意好、附加值高、文化性和娱乐性强的文体用品。

(二)做优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创意型都市产业体系,是基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功能,以创意人才的创造力为核心,凸显创意性、文化性、娱乐性特征的创意产业集群,涵盖工业设计、工业旅游等文化创意产业,创作设计特征鲜明的工艺美术业,创意性日益增强的印刷包装业,以及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涌现的具有创意性的新型产业。“十二五”时期,北京创意型都市产业的发展重在优化升级,加速实现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

工艺美术业:进一步发挥北京工美行业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窗口和国际交往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设计品牌,开发一批体现北京符号的工艺美术品,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展、名人”,稳步扩大行业规模,提升首都文化影响力。

印刷包装业:抓住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瞄准高档出版物,争创国内高档出版物印刷中心。适应各行业发展的需要,将传统文化和时代气息融入包装设计,争创国内精品包装的设计中心。

(三)做精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时尚型都市产业体系,是用设计和品牌满足消费者现代审美的时尚需求,能够引领时尚消费,包容多元文化价值观,展现流行审美情趣和消费理念的精致化、优美化的都市产业体系,包括个人时尚用品,即时装、鞋帽、皮具等,以及家居日用品,即家具、家电、洗涤化妆品等。“十二五”时期,北京时尚型都市产业重在发展高档精品,打造品牌,在优势领域做精做强。

服装纺织业:进一步推进“世界时装之都”建设,重点推进服装设计、品牌、渠道领域,加快打造中国服装设计中心,实现高端服装定制、高级成衣品牌和快速消费品牌并存的多层次市场体系。拓展高科技、高性能的产业用纺织品的研发、设计等领域。

家居日用品业①:家具制造业重点推进高档家具发展。家电照明业重点发展精、特、新的节电型小家电品牌和应用推广半导体照明技术的时尚照明产品。洗涤化妆业重点发展中高档化妆品和环保型、节水型洗涤品。

(四)做专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

北京资源型都市产业体系,是适应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的需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挖掘“城市矿山”②资源,实现废旧、废弃资源循环再利用产业化,建立“省资源、节能源、废弃物再利用”的和谐经济发展模式,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构建资源循环型社会。

塑料制品业:重点发展可降解塑料制品、新型环保塑料产品和农业新型塑料。

再生资源产业:推进一批具有较好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推广应用前景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示范工程。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以包装、塑料、造纸等行业的资源循环利用为切入点,构建配套的再生资源产业链。

五、主要任务

(一)品牌力培育工程

实施品牌培育计划。(1)重点在食品、服装、工艺美术、印刷包装等行业实施品牌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引导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企业制定品牌发展战略规划。(2)引导企业挖掘品牌文化内涵,赋予新的时代气息,加强文化宣传,提升品牌形象。(3)支持企业建设创意设计平台,借鉴国际知名设计机构的经验,吸引国际一流的设计人才,培育一批年轻创意设计人才,加强新产品的设计研发,加速产品升级换代,全面提升企业自主设计能力。(4)鼓励企业建立现代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塑造安全、绿色、高品质的良好形象。(5)充分发挥品牌经营机构的专业优势和现代媒体的传播优势,树立行业整体品牌形象。

实施品牌提升计划。(1)支持骨干企业创新品牌发展模式,通过研发创新、品牌宣传、资本运作、国际交流展示、国际质量认证等方式,提高品牌价值。(2)推动强势品牌国际化发展、区域品牌全国拓展、本地品牌区域扩张,打造一批国际品牌,形成一批“健康北京”、“创意北京”、“时尚北京”的城市名片。

(二)内生力强化工程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行业推广应用一批先进技术,提升行业技术水平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1)在食品饮料业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发酵工程、细胞工程、基因技术、先进加工技术,以及先进保鲜、杀菌和包装技术、快速检测技术等高新技术。(2)在服装纺织业积极研发和应用推广功能性服装面料,扩大可再生和可降解的绿色纤维原料的使用,优化和应用推广服装企业蒸汽回收利用技术。(3)印刷业以数字化、绿色环保为重点提升行业技术和装备水平,包装业积极推进环保型绿色包装材料以及激光全息、电子标签等防伪技术的应用。(4)在传承中创新发展以“燕京八绝”为代表的传统宫廷艺术,鼓励传统产品在新题材、新工艺、新材料、新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究开发现代工艺品。

推动信息化深度应用。(1)鼓励采用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建设行业公共服务平台。(2)支持一批优势骨干企业围绕产品创新、节能减排、产品质量管理及追溯等方面开展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和集成化的升级改造,推动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过程控制中的应用。(3)推进控股集团公司围绕业务重组、资源整合、精细化管理等方面开展信息化建设。(4)支持总部型都市企业采用信息技术建立一批管理、决策和指挥中心。(5)推动中小企业在网站宣传、客户服务、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等领域,开展信息化应用。

加强产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依托北京奥运食品安全监控工作的成功经验和首都科研检测资源,吸引国内外食品企业在北京建立研发检测中心,构建辐射全国的食品质量安全与营养功能检验、检测与评价体系,将北京建成全国食品产业研发和质量测评中心,形成科技信息服务的高地。(2)严格食品行业准入标准,鼓励食品企业构建涵盖绿色原料基地、安全制造加工、绿色包装和仓储物流的绿色产业链,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和诚信体系。(3)在都市产业全面推广应用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和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引导企业开展“质量承诺活动”,促进产品质量持续提升。

(三)影响力扩大工程

加快开放步伐。(1)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优势企业通过到外埠或境外并购获取先进技术、知名品牌和销售网络,建立原料基地和生产基地,加速产业规模扩张,实现可持续发展。(2)实施“引进来”战略,重点抓好与央企、世界500强企业、国内行业百强企业的合作,积极吸引符合都市产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来京发展。

开展专题活动。(1)开展国际性的专业博览会、展示交易会、行业交流论坛等国际性活动,搭建国际交流、展示展览、创作大赛、信息发布的平台。(2)重点开展北京国际时装周、中国时装设计大赛、中国工艺美术设计大赛、国际文体用品展销会和国际家具展销会等活动,营造扩大产业影响的良好氛围。

(四)集聚度提高工程

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加速推进产业集聚。(1)充分发挥现有的企业集团和总部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加速产业聚集。(2)支持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力争培育若干家大企业集团,形成龙头带动。(3)吸引一批国际化的集团总部或地区总部落户北京,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销总部及规模化的高端生产基地,加速高端要素聚集。(4)发展“总部—制造基地”合作模式,深化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北京市与京津冀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合作,打造一批产业集聚区,增强产业辐射和带动作用。

根据首都城市功能区的发展定位和全市工业布局,坚持“集聚、集约、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耦合”的布局原则,以现有的都市产业集聚区为基础,构筑“一核一圈一带多基地”的产业布局体系,着力打造多元发展、多种特色、多点集聚的空间格局。

“一核”即打造一个都市产业核心区,以海淀、朝阳和丰台等城市中心区为核心,吸引国内外研发、设计、营销等企业总部和生产性服务业总部聚集,聚集高端资源,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经济群。

“一圈”即打造一个都市产业高端制造发展圈,在顺义、通州、大兴、昌平和房山等城市发展新区,形成都市产业高端制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承载区。

“一带”即打造一条绿色都市产业发展带,在怀柔、密云、平谷、延庆等生态涵养区县,重点发展绿色环保、低能耗、低水耗、高附加值、带动就业的都市产业。结合各区县资源优势,形成一批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

“多基地”即打造多个特色都市产业基地,在产业基础较好、集聚发展态势显著的区域,重点打造国际健康食品产业发展基地,国际一流的时装设计园,品牌服装产业发展基地,高端印刷包装产业基地,以及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精细加工和交易展示基地。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政府引导,完善配套支持

抓好规划的组织落实,根据规划确定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定位,抓紧研究制定加快推进现代都市四大产业体系建立的具体实施方案和配套政策;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规划确定的发展方向,研究制定都市产业重点行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积极争取将北京特色都市产品纳入政府采购目录。

跟踪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国家财政资金扶持重点,及时对接国家重大专项,加大对都市产业重点领域和重点方向的资金扶持力度。同时,用好工业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扶持资金等产业资金,加大对科技创新、品牌培育、产业发展促进平台、总部落地、集聚区建设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二)抓好重大项目,带动产业转型

着眼长远,集中精力策划引进和培育一批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品牌影响力较大、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产业发展具有引领示范作用的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项目。通过发挥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促进都市产业向高端转型发展。

建立重大项目统筹协调和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加强与有关政府部门的相互支持和配合,做好沟通、协调和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项目落地建设中遇到的用地、审批、资金落实等重大问题,保障重大项目顺利推进,促进项目早见成效。

(三)完善服务体系,营造良好环境

完善银企沟通机制和贷款担保体系,畅通银行贷款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资本市场融资、发行债券等方式,加快发展步伐;引导风险投资、外资、民间资本支持都市产业发展。通过各种方式拓宽产业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机构在标准规范制定、行业培训、贸易促进、产业预测预警等方面的服务和自律作用,引导都市产业各行业规范、有序发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搭建在科技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融资、担保、培训、信息发布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平台,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四)加强人才培育,凝聚高端人才

创新高端人才的培养开发和激励机制,鼓励智力要素和技术要素以股权、分红等多种形式参与企业收益分配,充分发挥各行业领军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和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支持国家级、市级大师以带徒形式培养技艺传承人,促进技艺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

依托专业院校、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资源,在都市产业各行业开展经营管理人才、研发创新人才、创意设计人才、信息化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依托大型骨干企业,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推进各类人才的培养。

①家居日用品业:指满足家居日常生活需要的行业的统称,具体包括家具制造业、家电照明业和洗涤化妆业等。

②城市矿山:因为城市中聚集了大量富含稀贵金属的废旧家电、电子废弃物和废弃的塑料、纸制品等可回收资源,从资源回收循环利用的角度出发,把城市比喻成一座储有优良矿产资源的矿山。对城市矿山加以开发,是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新路。

下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规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编制说明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标准化发展规划编制说明 一、编制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北京全面实施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战略,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现代产业建设发展规划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目 录 一、新起点新发展 (一)发展成就 (二)面临形势 (三)总体思路 (四)发展目标 二、加快构建首都现代产业体......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 2008-5-27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北京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增强北京自主创新能力、建......

    北京市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范文]

    丰台区“十二五”时期残疾人事业发展规划 目 录 前 言 .................................................. 3 第一部分 规划背景 ............................................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基础和新材料产业调整发展规划 来源:首都之窗 日期:2011-12-10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 目 录 一、“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回顾二、“十二五”期间产业发展形势三......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

    海淀区“十二五”时期妇女发展规划(2011-2015年) 2011-11-08 前 言 “十二五”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力推进“人文北......

    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时期税收发展规划纲要》【发布日期】: 2011年 05月05日 【来源】:国家税务总局办公厅 字体:【大】【中】【小】 近日,国家税务总局印发《“十二五......

    教师个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

    教师个人十二五时期发展规划俗话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为了更好的贯彻“素质教育”的要求,把握好新世纪学校体育教育正确的发展方向,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圆满的完成好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