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师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二)
大学师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体会
(二)大学师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二)2007-02-16 10::19
大学师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广播和见报之后,我校党委宣传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以座谈会和个别采访形式听取了部分师生员工对党中央五中全会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反映。
●上海大学研究生看十六届五中全会
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海大学研究生高度
关注此次全会。月日晚点,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召集部分研究生在新校区行政楼会议室第一时间收看了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播放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并进行了座谈。会后各学院研究生党组织按照研究生工作党委的布置,又在研究生中广泛收集了同学们对全会精神的反映。
研究生们结合自身专业谈了自己对《公报》的理解。综合起来,初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公报》中多次提到自主创新能力,可见,党中央已经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全会报告提到了要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培养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制造企业中大量存在直接引进国外专利、产品投入国内生产的情况,表面上看是高科技企业,但我们并不真正掌握实际技术,关键部分还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企业的发展中一定会出现瓶颈。
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唯一出路。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创新的主力之一,毕业以后,在国家培养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背景下,一定大有可为,将扮演重要角色。联系研究生的专业实际,自主创新更要深入上大研究生的内心,积极努力把创新引入日常生活,引入专业学习,共同构建新型的上大研究生群体,做时代潮流的弄潮儿。
对于“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研究生觉得这说明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承认,说明了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增加了同学们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的决心此外,同学们还认为,国家注重创新能力,这也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研究生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就业为创业,充分运用学到的技术和能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公报中关于“先进性建设”的提
法,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建立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视。大家认为,公报中提出,要继续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明确提醒告诉大家,先进性教育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广大研究生党员认为,作为基层党组织中的一分子,应该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党员作风,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将党员的先进性真正地保持下去。
三、关于公报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为我们国家的宏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使它们的作用发挥到尽可能大的程度,这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约;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十分急迫 的问题。节约要从身边做起。学生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校园里掀起全民节约的风尚。
此外,为自身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周边环境,这本身会更好地提高个人修养,促进自身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家也好,个体也好,高效率地发挥资源效用、与自身周边人文和自然环境友好相处,这是每个人想要取得长足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对于“农村医疗改革”。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党和国家还是能确切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利益的,但关键问题是基层如何把政策落实到位。同时,中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扶持政策的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的研究生表示,自己更应该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努力学习,勇于深入基层,勇于深入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总之,研究生们认为,“十一五规划”立足于现实,没有任何的盲目和好高骛远,既全面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又具有适度的弹性,在操作与执行上与以前的“计划”相比具有很大的进步。这次的规划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民,很明显感觉到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从医疗保障、文化教育、农村的诸多问题上都是实实在在的在致力于解决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有的研究生党员还提到,“十一五规划”关系到每个研究生,因为“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正值广大在校研究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各自工作岗位之时,它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广大研究生的个人工作取向。
大多数研究生同学认为,应当将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适时地与这一国家发展大计结合起来,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走科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
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全会的主要精神,和党一起奋斗,并结合全会精神发挥自身特长为祖国、学校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树爱国之胸怀,立成才之壮志——上大本科生畅谈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体会
对于本次会议公报的内容,大家集中关注、讨论的话题和焦点主要有科技教育、科学发展观、党的领导、和谐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等。对于国家的发展前景,大家普遍感觉信心百倍,精神振奋,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做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同学们因此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
⒈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对于十五阶段所取得的各项建设成就,同学们都倍感振奋和鼓舞,同时对于未来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目标也坚定信心。大家认识到了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
定性因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是集中在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上,缺乏对学科的主动探索和研究,更没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因此,今后要努力改变和突破的就是,坚持在学习中引入自己的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这样才可能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理学院化学系周冬同学谈到,在上党校培训班的时候,我就和小组同学一起专门作了“研究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求”的专题调研,对于热爱科学,喜欢思考的同学,希望学校和学院能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对专门的实验室和项目给与配套的师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可能的话,让理学院的科协成为创新能力的拓展基地,给大家一个发挥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家园。光从课堂上学术本知识,完成作业已经远远跟不上
时代的需求了。文学院科协的徐嘉乐同学则表示,今后打算多请知名学者、专家,争取多举办有人文意味的大型讲座,不光是在文学院,更应该普及到全校不同学院中去,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人文知识的魅力。对于文学院的科协,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办得更好,赢得更多的掌声。
⒉亮好党员身份,在平常时刻看得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经过前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广大同学,包括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普通同学在内都受到了很大的精神触动,党员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党员责任,入党积极分子同学、普通同学也通过对各种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学习了解,通过参与各种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对党的认识和加入党的队伍的渴望。这次会议过后,大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伟大决策和举措更有信心,纷纷
表示:结合学校正在全面推开的“课程班党员核心小组”,党团员更要在今后的各项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主动亮出自己身份,努力在学校的学风建设中带好头、发挥好模范作用,为学校的整体进步尽一份力量。
悉尼工商学院杨豪俊同学表示,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严格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特别是严格按照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按照钱校长对我们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殷切期望,将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上大人,在学习、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做好带头表率作用,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⒊建设节约型社会,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将口号化为行动
同学们对公报提出的“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
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的决议拍手赞成。环化学院的同学已经即刻行动起来了,她们从在校内回收旧报纸、废电池做起,并向身边同学、老师发出倡议,呼吁节约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环化学院级喻艳菁同学谈到:刚从网上看到,上海今后的发展要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一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的科技开发项目,积极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得上海的在“变大”的同时,“变轻”(物质消耗减少)、“变绿”。这对我们环化学院的同学来说,就应该围绕这个方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力争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
⒋高举人文精神大旗,加强人文关怀,实现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素
养的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品质的重要指标。公报明确对这项内容加以强调指出,引发了文科的同学、喜欢人文学科的同学的极大热情,不少同学由此结合了自己以前的学习工作情况,深入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前景与对社会的贡献。
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生姚漪表示:“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深深地意识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本次全会的这一号召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鼓舞着我们这些文科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日后报效国家。”
在实际工作中,文学院、社科学院的同学表示,不仅要继续通过举办大型的读书活动,来带动和提升大学生人文
精神素养,也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一流导师参与其中,他们认为,师资力量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帮助我们思想解放的老师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徐少卿同学肯定地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是最开放的,这个时候遇到倡导开放的老师,就能使我们越来越自信,学到很多东西。而相反,思想守旧狭隘的老师所灌输的是在他那时代有用、现在可能淘汰的东西,慢慢地我们就会丧失自我,固步自封,不会思考了,心也封闭了,看不见外界的一切变化,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一定是教给我们多少知识的老师,而是会教我们思考、把心打开看世界的老师。”
基础教学强化班的何文娟同学则谈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仅应该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更重要的一步则必将是文化的大规模建设,人文精神的高扬。对于我们所身处的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而言,如果没有精神和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么这座城市是没有灵魂的,也是没有魅力的。而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就在于它的人文精神。“以精神论输赢,以道德比高下,以文化求成败,这将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最终选择。”为了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新的发展,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名当代大学生,就应该主动担负起铸造城市人文精神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提升校园文化做起,多读书,多好书,积极为构建和谐的上海大学校园文化而努力,为上海大学独特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
第二篇:大学师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二)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广播和见报之后,我校党委宣传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以座谈会和个别采访形式听取了部分师生员工对党中央五中全会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反映。●上海大学研究生看十六届五中全会
作为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上海大学研究生高度关注此次全会。10月11日晚
7点,上海大学研究生工作党委召集部分研究生在新校区行政楼703会议室第一时间收看了央视一套《新闻联播》播放的《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并进行了座谈。会后各学院研究生党组织按照研究生工作党委的布置,又在研究生中广泛收集了同学们对全会精神的反映。
研究生们结合自身专业谈了自己对《公报》的理解。综合起来,初步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公报》中多次提到自主创新能力,可见,党中央已经把自主创新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层面。全会报告提到了要在“十一五”期间重点培养一批有自主创新能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制造企业中大量存在直接引进国外专利、产品投入国内生产的情况,表面上看是高科技企业,但我们并不真正掌握实际技术,关键部分还是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企业的发展中一定会出现瓶颈。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是唯一出路。在这个过程中,研究生作为高校科研创新的主力之一,毕业以后,在国家培养企业创新能力,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背景下,一定大有可为,将扮演重要角色。联系研究生的专业实际,自主创新更要深入上大研究生的内心,积极努力把创新引入日常生活,引入专业学习,共同构建新型的上大研究生群体,做时代潮流的弄潮儿。
对于“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研究生觉得这说明了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承认,说明了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这增强了大家的信心,增加了同学们将来为祖国建设出力的决心此外,同学们还认为,国家注重创新能力,这也对研究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也要求研究生要及时转变观念,变就业为创业,充分运用学到的技术和能力,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二、公报中关于“先进性建设”的提法,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建立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重视。大家认为,公报中提出,要继续搞好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这明确提醒告诉大家,先进性教育并不是一个阶段性的活动,而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广大研究生党员认为,作为基层党组织中的一分子,应该以先进性教育为契机,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改进党员作风,形成良好的组织纪律观念,将党员的先进性真正地保持下去。
三、关于公报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提法为我们国家的宏观建设指明了方向和原则,同时,也可以很好地适用于每个人的日常生活。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充分利用好学校资源提高自身各方面素质,使它们的作用发挥到尽可能大的程度,这本身就是对资源的一种节约;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资源需求将持续大幅度增加,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建设节约型社会和发展循环经济已经成为十分急迫的问题。节约要从身边做起。学生就要从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做起,在校园里掀起全民节约的风尚。
此外,为自身构建一个友好和谐的周边环境,这本身会更好地提高个人修养,促进自身发展。因此,无论是国家也好,个体也好,高效率地发挥资源效用、与自身周边人文和自然环境友好相处,这是每个人想要取得长足发展的总体要求,也是更高层次的要求。
四、对于“农村医疗改革”。来自农村的同学认为,党和国家还是能确切考虑到广大农民的利益的,但关键问题是基层如何把政策落实到位。同时,中国农民人口比重较大,“三农”问题亟待解决。在稳定、完善和强化农业扶持政策的同时,要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有的研究生表示,自己更应该认清自身肩负的责任,努力学习,勇于深入基层,勇于深入农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总之,研究生们认为,“十一五规划”立足于现实,没有任何的盲目和好高骛远,既全面提出了下一阶段的发展目标和任务要求,又具有适度的弹性,在操作与执行上与以前的“计划”相比具有很大的进步。这次的规划最重要的是立足于民,很明显感觉到党对群众路线的坚持,从医疗保障、文化教育、农村的诸多问题上都是实实在在的在致力于解决一些普通民众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有的研究生党员还提到,“十一五规划”关系到每个研究生,因为“十一五规划”实施期间正值广大在校研究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走上各自工作岗位之时,它的实施直接影响到广大研究生的个人工作取向。
大多数研究生同学认为,应当将自身的专业研究方向适时地与这一国家发展大计结合起来,更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加大科研力度,提高科研水平,走科学研究与国家经济发展相结合的道路。同学们表示,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全会的主要
精神,和党一起奋斗,并结合全会精神发挥自身特长为祖国、学校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树爱国之胸怀,立成才之壮志——上大本科生畅谈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公报体会
对于本次会议公报的内容,大家集中关注、讨论的话题和焦点主要有科技教育、科学发展观、党的领导、和谐发展、节约型社会的建设等。对于国家的发展前景,大家普遍感觉信心百倍,精神振奋,也深刻地意识到自己做为国家未来的接班人所肩负的重要职责。同学们因此也对自己提出了新的要求:
1、努力学习好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关键
对于十五阶段所取得的各项建设成就,同学们都倍感振奋和鼓舞,同时对于未来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目标也坚定信心。大家认识到了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是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同学们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大多是集中在书本知识的被动接受上,缺乏对学科的主动探索和研究,更没有自己的创新思维,因此,今后要努力改变和突破的就是,坚持在学习中引入自己的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培养自己的问题意识,这样才可能在学习中提高创新能力,成为适应社会时代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
理学院化学系周冬同学谈到,在上党校培训班的时候,我就和小组同学一起专门作了“研究型学院的人才培养需求”的专题调研,对于热爱科学,喜欢思考的同学,希望学校和学院能够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帮助,对专门的实验室和项目给与配套的师资、资金等方面的支持。有可能的话,让理学院的科协成为创新能力的拓展基地,给大家一个发挥想象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家园。光从课堂上学术本知识,完成作业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需求了。文学院科协的徐嘉乐同学则表示,今后打算多请知名学者、专家,争取多举办有人文意味的大型讲座,不光是在文学院,更应该普及到全校不同学院中去,让更多的同学感受到人文知识的魅力。对于文学院的科协,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日子里办得更好,赢得更多的掌声。
2、亮好党员身份,在平常时刻看得出,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经过前期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全面开展,广大同学,包括党员学生、入党积极分子以及普通同学在内都受到了很大的精神触动,党员学生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党员身份和党员责任,入党积极分子同学、普通同学也通过对各种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的学习了解,通过参与各种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了思想觉悟,增强了对党的认识和加入党的队伍的渴望。这次会议过后,大家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伟大决策和举措更有信心,纷纷表示:结合学校正在全面推开的“课程班党员核心小组”,党团员更要在今后的各项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主动亮出自己身份,努力在学校的学风建设中带好头、发挥好模范作用,为学校的整体进步尽一份力量。
悉尼工商学院杨豪俊同学表示,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我们更应该严格以高标准要求自己,特别是严格按照自强不息的校训精神,按照钱校长对我们提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殷切期望,将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上大人,在学习、生活的点滴细节中做好带头表率作用,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3、建设节约型社会,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将口号化为行动
同学们对公报提出的“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的决议拍手赞成。环化学院的同学已经即刻行动起来了,她们从在校内回收旧报纸、废电池做起,并向身边同学、老师发出倡议,呼吁节约从每一件小事做起。环化学院03级喻艳菁同学谈到:刚从网上看到,上海今后的发展要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行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扶持一批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污染治理的科技开发项目,积极推动其产业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得上海的GDP在“变大”的同时,“变轻”(物质消耗减少)、“变绿”。这对我们环化学院的同学来说,就应该围绕这个方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力争将知识转变为生产力。
4、高举人文精神大旗,加强人文关怀,实现全面发展
在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人文素养的培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素养的培养是实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衡量一所大学品质的重要指标。公报明确对这项内容加以强调指出,引发了文科的同学、喜欢人文学科的同学的极大热情,不少同学由此结合了自己以前的学习工作情况,深入讨论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前景与对社会的贡献。
文学院社会学系学生姚漪表示:“作为社会学系的学生,深深地意识到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要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文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人的和谐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哲学社会科学有着无可比拟的巨大优势。本次全会的这一号召为人文学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也鼓舞着我们这些文科生更加努力的学习,日后报效国家。”
在实际工作中,文学院、社科学院的同学表示,不仅要继续通过举办大型的读书活动,来带动和提升大学生人文精神素养,也希望学校能有更多的一流导师参与其中,他们认为,师资力量也是提高人文素养的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帮助我们思想解放的老师是最受欢迎的老师”,徐少卿同学肯定地说,“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我们是最开放的,这个时候遇到倡导开放的老师,就能使我们越来越自信,学到很多东西。而相反,思想守旧狭隘的老师所灌输的是在他那时代有用、现在可能淘汰的东西,慢慢地我们就会丧失自我,固步自封,不会思考了,心也封闭了,看不见外界的一切变化,所以我们需要的不一定是教给我们多少知识的老师,而是会教我们思考、把心打开看世界的老师。”
基础教学强化班的何文娟同学则谈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不仅仅应该是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更重要的一步则必将是文化的大规模建设,人文精神的高扬。对于我们所身处的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而言,如果没有精神和文化的丰富内涵,那么这座城市是没有灵魂的,也是没有魅力的。而最终决定一个城市的凝聚力、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就在于它的人文精神。“以精神论输赢,以道德比高下,以文化求成败,这将是城市发展和竞争的最终选择。”为了推动上海这座城市的新的发展,我们作为这个城市的一名当代大学生,就应该主动担负起铸造城市人文精神的责任,从自身做起,从提升校园文化做起,多读书,多好书,积极为构建和谐的上海大学校园文化而努力,为上海大学独特人文精神的建设和发展而努力。
第三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进一步提出了“促进社会和谐”的具体要求。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谐,已经成为全体人民共同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成为亿万人民群众的生动实践。
一、企盼社会和谐,是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美好愿望。
在古人看来,和谐是一种美好的社会状态。《左传》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社会和谐的图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理想社会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源远流长。翻开中国古代的典籍,随处可见对于“和谐”的描述。《礼记·礼运》中描绘了一个令人为之神往的理想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孔子提倡“礼之用,和为贵”、“和而不同”;墨子提出了“兼相爱”、“爱无差等”的理想社会方案;孟子描绘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会状态;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洪秀全提出要建立“务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要建立一个“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这些思想都表达了盼望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望。哪怕是最普通的百姓,也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家和万事兴。”
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
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奋斗目标。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一文,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和谐制度”所代替;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把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进行的共产主义试验,命名为“新和谐公社”;1842年,德国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社会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马克思、恩格斯在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勾画了美好社会的蓝图,指明了实现美好社会理想的正确途径。
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长期实践中,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探索、发展和丰富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实现了三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引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新认识。
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当代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到2003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00美元,标志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既是一个发展机遇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期。从国际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国际形势处于深刻变化之中,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在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下,机遇与挑战并存,动力和压力共生。人心思变革,人心思发展,人心思稳定,人心思和谐。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这一战略思想,着眼于我们党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着眼于我国社会已经和正在出现的深刻变化,着眼于国际局势发展的风云变幻,反映了我们党对执政规律、执政能力、执政方略和执政方式的新把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且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是我们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又一次理论升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显示了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智慧和理论勇气,体现了我们党高屋建瓴、统揽全局、开拓未来的能力。
二、伟大的实践需要先进理论的指引。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系统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强调要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
2005年2月,在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明确提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
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
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这六条基本特征,内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一理论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使其更加充实、更加完善。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主旋律正在神州大地回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力促社会和谐稳定已经成为亿万华夏儿女的生动实践。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全体人民的共同努力,需要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我们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根本指针。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的先进性切实体现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有利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物质基础和制度基础。
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工作部署之中,才能促进全社会创造活力的持续迸发,促进各种利益关系的妥善协调,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有效实现,进而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反映了多年来世界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战略思想,也是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思想。
全面理解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从思想上、体制上、措施上加大工作力度,增强全党全国人民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全面把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目标要求,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自觉按客观规律办事,扎扎实实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十一五”时期是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缓解就业压力和处理好各类矛盾,必须保持经济持续较快地发展。同时,我们的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要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注重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立足科学发展,就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观念、创新模式、提高质量;就要更加注重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更加注重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就要注意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放慢改革步伐,也不是改变改革方向,而是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不断深化改革,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就必须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珍视、切实维护团结稳定的社会环境。
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的一条重要原则。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倍加顾全大局,倍加珍视团结,倍加维护稳定。
要进一步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及时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在促进社会稳定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要不断扩大社会就业,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从源头上减少人民内部矛盾的发生,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增强执政意识和政权意识,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构建和谐社会,亘古梦想正在我们手中实现;
构建和谐社会,辉煌历史正在我们手中谱写;
构建和谐社会,千秋伟业正在我们手中成就!
回顾以往,企盼社会和谐之梦启迪良多;展望未来,构建和谐社会之路前程似锦。只要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战略机遇,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奋力开拓进取,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奋斗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大学师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体会(一)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公报广播和见报之后,我校党委宣传系统和学生工作系统以座谈会和个别采访形式听取了部分师生员工对党中央五中全会和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建议的反映。五中全会精神鼓舞人心,关键看落实和效果文学院党委书记王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的公报伴随着神州六号顺利升空的喜讯接踵而
来,令我们学院的教生感到振奋和自豪。
广大教师普遍认为:这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擘画了未来五年的宏伟发展蓝图,令人振奋,催人奋进。
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切实贯彻落实构建科学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动员令,指明了今后我们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和宏伟目标。
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六届五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建议》,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尤其会议公报以浓重的笔墨就发展科技教育、切实解决社会突出矛盾和问题做了精辟的阐述,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干货”很多,体现了“亲民”、“爱民”、“民本”的思想,这在我党历次重要文件中尚不多见。公报中关于发展科技教育的论述充分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我们高等教育工作者大有用武之地,在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中也一定能够实现自身的价值。
公报中关于切实解决社会突出矛盾的相关论述使人民有安全感、有希望、有奔头。
希望:
1、政府有关部门能及时根据会议公报的要求和精神,制定具体的落实、实施规划,这个规划要有完成的时间节点、考核指标、奖惩措施等;
2、除了制定“十一五规划”外,中国这样的国家,人口和经济总量这么大,应考虑制定中期的“十年规划”,有一个比五年更从容、全面的设想。为了达到更好的对民众的宣传和激励效果,首先在规划名称上就可以做足文章,建议学习五、六十年代的日本,把十年规划命名为“第几个中国国民收入倍增规划”,使全体人民直接意识到,我只要好好干,若干年我的收入就会增加一倍或多少。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努力构建和谐学院
国际工商学院党委书记胡申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是将胡锦涛同志今年2月在中央党校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讲话精神写进了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决议,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决议提出,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凸现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将人民的利益置于高于一切的地位,爱民之心、赤子情怀跃然纸上,让我们倍感亲切、深受感动。我作为党的基层干部,一定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解决学院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构建和谐学院,为学院的发展勤奋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
图书馆党总支书记洪伟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胜利闭幕了。五中全会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工作会议,全面总结十五计划,全面规划今后五年的发展蓝图。这次会议和“十一五”规划将会以浓墨色彩而载入史册。
这次会议审议的“十一五”规划,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党中央领导下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也是党中央提出的全面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的重要时刻编制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了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坚持“六个必须”,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在推进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政府自身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内容更丰富,是全面推进今后五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细致性文件。
我们要全面学习贯彻五中全会精神,将“十一五”规划的精神运用于各自的工作之中,以党中央精神来指导工作,为加快推进高校事业发展发挥自己的作用。
全面反映科学发展观的思想
外语学院党委书记黄均法
这次五中全会公报确实鼓舞人心,最大的体会就是公报的中心思想阐述了科学发展观,并用此来引领“十一五”规划,乃至于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公报
第五篇: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扎扎实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必将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加快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引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入新境界,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深刻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过去,我们实行的是农村支持城市、农业为推进工业化提供资金积累的政策,为此农民做出了巨大奉献。这在一定历史阶段推进了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的
发展。在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有关农村的两个尖锐问题无可回避:一是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和农民的全面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的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二是农村的现代化若不能同步有效推进,整个国民经济的成长将因此遇到阻滞。现在,这两个问题越来越迫切,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城乡关系、工农关系上先后进行过两次重大调整。第一次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二次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属于第三次重大调整,其实质是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建立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关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做出这样一个重大战略决策,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施政品格。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标
志着我国开始具备同步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能力。经过几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总量大大增加,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1000美元,城镇化水平已达到40%,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已上升到85%左右,国家公共财力越来越雄厚,经济保持着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已经有必要而且开始有能力转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政策取向。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的,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提出,反映了我们党对历史发展阶段性和现代化进程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只要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落实中央关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政策,进一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各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农村的面貌一定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关于“三农”理论的重大创新。历史上,我们为解决“三农”问题陆续出台过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基本上属松绑和减负范畴,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城乡差距、工农差别不是在缩小,而是在继续拉大。其症结仍在于工农关系、城乡关系没有得到根本调整,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没有得到彻底打破,农村难以得到城市文明和工业文明的辐射带动。一些关系长远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发展的规划问题、机制问题、途径问题、组织保障问题,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职能转变问题,都亟待我们从整体上去研究和解决。农村社会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党群干群之间,也积累了不少错综复杂的矛盾,成为党长期执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隐患。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
会主义新农村,充分把握了新时期的城乡关系、工农关系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找到了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农村的结合点。这一系统的战略规划,必将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闯出新路,推动城乡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稳定,使农村不再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包袱,而是成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
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落实到操作层面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目标,内容丰富、内涵深刻,既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构成了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
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
如何找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切合实际的工作路径,如何创造性地把“二十个字”的总体目标落实到具体的操作层面,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的重大课题。立足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认为,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做到“五新一好”。
以村镇规划为龙头,建设新村镇。“小康不小康,首先看住房”。村镇面貌是农村综合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但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农村住房建设乃至整个村镇建设。五中全会指出,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
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