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时间:2019-05-14 06:47: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第一篇: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班级文化是指班集体中所有人在班主任引领下朝着共同的目标,不断前进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班级文化是一种无形的教育课程,具有一种无形的教育力量。它贯穿于班级活动的各个场合和学生的言语行动之中。班级文化是班级师生共同创造的精神财富,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形成班集体凝聚力和良好班风的必备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不但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塑造积极向上的班级精神,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它是班级的灵魂所在,是班级发展的动力和成功的关键。良好的班级文化建设将有利于班级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我们要十分重视这项工作。下面结合我校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重视教室环境建设,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整洁、明丽、温馨的教室环境可以激发性情、陶冶情操,给人以启迪教育。因此班级文化建设首先要抓好教室的环境布置。优美的教室环境能给学生增添生活与学习的乐趣,消除学习后的疲劳。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陶治学生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班级,热爱学校的感情,促进学生奋发向上。另外,优美的教室环境还可以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凝聚力。根据以往经验,凡是环境整洁、优美的教室,其师生荣誉感都比较强,班级的内聚力都比较大。因此我校非常重视教室环境的美化,力求教室的墙壁“会说话”。

我校班级教室的布置很有讲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特点,布置了不同的板块,例如六年级教室里有新闻广角,让学生自己搜集材料,这样为学生升学考试积累了一些宝贵财富;勇攀高峰 1 栏,挂了一些学生试卷及成绩,鼓励学生学习中不怕困难,要勇往直前。一年级教室里则张贴了“卫生公约”及“四勤”“四要”,时时提醒学生讲究卫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其它年级也各有特色,二年级的“爱心箱”“悄悄话”,三年级的“积累卡”“文明树” 他们还把世界地图和中国地图挂在墙上,昭示着班级的眼光和胸襟,四年级的“ 我最牛”“争做环保小卫士”,五年级的“明日之星”“我最棒”等,各班还创设各种兴趣活动角,让学生自由发展,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会生存所必需的知识,健全学生人格,增强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等。比如“图书角”、“手工制作”“科技角”等,学生能够在班级这一小块模拟天地里驰骋,广泛调动了全体同学积极参与,使学生个性及能力得到充分的张扬和锻炼,使之成为凝聚班级精神的生动标志。另外,我校每个班级都有“安全角”“健康运动”板块,时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当然教室的布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间的变化事件的变化可以及时变化环境布置,教室文化建设的功能完全的呈现出来了。

二、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行为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制度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而且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我校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一系列的班级规章、制度、公约和纪律等,在经过全体成员集体表决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实施,坚持“依法治班”,在班级制度的各项条文中,突出精神风貌、价值观念、作风态度等具有文化气息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共同发挥规章制度的强制作用和激励作用,使班级形成“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事事有时做”的良好局面。

我校班级制度主要是班级公约。它是全班共同信守的制度,包括文明礼仪、学习常规、考勤常规、卫生值勤、奖惩、评优、及批评惩罚、和学习上的互助等多个方面,是班级学生活动的行动指南。班级公约具有权威性,是每一个人自我监督和规范的准则。我校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借助于班会、班报、队活动等工具,积极地进行宣传,同时结合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正确加以引导,以帮助学生养成自觉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的良好习惯。通过定期检查评比,营造出鼓励学生自觉执行规章制度的氛围,既可以强化制度的落实,又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面对丰富的班级制度文化,学生学习吸收内化,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学生在良好的文化氛围中正确面对学习和生活,建立法制观念、按照法规办事、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为学生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构建班级精神文化,培育良好班风

良好的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文化的灵魂,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的反映。班级精神文化的主体是班风。良好的班风是无声的命令,是不成文的行为准则,它能使学生自觉地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抵制和排除不符合班级利益的各种行为。建设优良的班风,能在班级成员的心理上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集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这种向心力和归宿感又会促使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时刻清醒地意识到“这是我的班级,我是这个班级的学生”。对于小学生而言,这种意识更为明显。为此,我们十分注意时时、处处、事事强化学生的班集体荣誉意识、团结互助意识、争先创优意识等等。根据我校实际,每班制定了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目标,并依据目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思考、创造、表现及成功的机会,从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才能。定期召开主题班会,组织知识竞赛、辩论赛、体育比赛等,让学生自己 3 组织、自己管理、自己发展。班主任在这些活动中只做参谋甚至观众。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其次有意识地在班级管理中引进激励机制,充分激发学生的竞争活力。重视每位学生的进步,善于发现学生的长项,抓住每一个教育良机,适时表扬、鼓励,体贴后进生,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自尊心、自强心,建立学生综合评估档案,使学生感受到平等、民主的气氛。

总之,班级文化是一门潜在的课程,它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班主任要经常教育学生,保证教室环境布置的科学性,在教室布置的过程中,每一张装饰画、每一条标语、每一个细节都要慎重考虑,使教室内外充满一种整洁、舒适、宁静、典雅、和谐的书香气氛,形成一个美好的求学场景。给班级文化的建设提供有利的条件。因此,班主任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有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期望,并一如既往地落实、执行。同时,班主任要提高自身素质修养,使学生有一个学习的榜样。就像一句诗: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的作用,就像这春雨一样。班主任就得做个有心人,搞好班级工作,使班级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处处和谐。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

第二篇:让学生在礼仪的熏陶下健康成长论文

本学期开学之初,我在八年级八、九两班上了两节国学课,课的主题是国学中的礼仪。通过这两节课的比较,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礼仪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授课的方法、具体内容也不尽相同,课堂上仅有预设的东西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根据对象及课堂上的突发事件灵活处理。

在八·八班上课时,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谁在课下搜集有礼仪方面的资料?其中一位叫王讯的同学迅速地举起了手,我便请他把搜集、摘抄的内容拿出来和大家共享。他有板有眼地读了摘自《左传》记载的古代“礼义”与“礼仪”的定义及区别。此时,我发现一个叫梁鑫的学生在与同学小声谈论些什么,我便随机应变,请他来读这则资料。他迟迟地不情愿地站起来,接过国学笔记本和话筒,满脸通红,很腼腆地笑着站在那儿,一个字也读不出来,足足有好大一会儿,并不时地向我投来求饶的目光。我便借机给他一个台阶下:“同志们,虽然‘小梁同志’没有读出来,他却给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你们看见他脸上的微笑了吗?多么真诚、多么亲切、多么可爱!面由心生,这真诚的微笑就是礼仪的一个方面。谢谢他给我们的微笑!”同学们立刻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他很感激地坐下,这节课,他听得很认真,再也没有随便说一句话。

这时,我又请班长给大家读这则资料,不成想,班长却以老师的身份,有板有眼地讲了起来。虽然里面有些话似懂非懂,但他还是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了出来。在他说的过程中,我又发现一个叫刘弋戈的女同学在下面偷笑,我便邀请她给大家说说中学生行为规范。起初,她很不好意思,我便开玩笑似地说:“下面咱们请“小刘同志”帮“老刘”一个忙,到讲台上来给大家说说中学生规范有哪些,大家说好不好?”我故意把“小刘”和“老刘”几个字加重了语气,同学们立刻鼓掌。一个“小刘”,一个“老刘”,一声“同志”,这样特别的称呼出现在课堂上,让大家很意外,也一下子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刘弋戈便很乐意地来到讲台上,依照自己的理解说了几点。我看大家很有兴致,便又让她领读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并结合大家的生活实际,联系论语中礼仪方面的语句给大家一一讲解,让他们明白同学之间如何相互尊重、和谐相处,如何待人接物、礼让三先,如何提高自身修养。树立自己美好的形象等等。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我也感到不亦乐乎。最后,在乐曲的伴奏下,师生共同唱起了《文明礼仪歌》。这节课在和谐的氛围中意犹未尽地结束了,师生都感到了一种莫大的满足。

细想来,这节课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我的诚意感动了大家。其中说到见了老师要问好时,有位同学情绪很激动地说:“我向老师问好时,老师竟理也不理,没有一点反应,气死我了。”我说:“请问,这位老师是我吗?”她说:“不是你,是另外的一位老师。”我说:“作为老师,我庆幸我没有失礼于你们,但我也为我同事的失礼而抱歉,作为同事,我为他的失礼行为向你们道歉,请原谅!”说着,我又深深地向大家鞠了一躬,顿时,教室内掌声雷动。由此可见:人都有一种被尊重的需求,学生也不例外,真诚相待是师生之间相互理解、和谐相处的桥梁。敬人如敬己,让我们在这方面做好表率,让孩子们在礼仪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第三篇: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快乐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快乐健康成长

山东省高密市第一实验小学/宿仲瑞

教育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没有参与就没有体验,更谈不上探究与创新;没有参与的教育,会使教育变得乏味无力,缺乏生机与活力。对此,我们大力推行和实施的参与教育,就是让儿童全员主动参与的教育,其核心是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快乐健康地成长。具体地说,参与教育就是通过创设参与的氛围,搭建参与的平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主动体验、主动探究、主动创新的精神和品质,形成良好的参与习惯和价值观,为一生幸福做准备。在实施推进过程中,我们以人本化参与思想为指导,以主体参与性教学为突破口,以全员参与性活动为重点,引导学生从小事参与,从自我做起,每天进步一点点,点点滴滴铸大成;让参与形成习惯,习惯又催生成功,如此循环往复,学生美好幸福的人生也就由此开启。

一、让主动参与成为学生成功的基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是学生精神力量的唯一源泉。”当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达成目标后,其成功的喜悦特别强烈,从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参与的成功中实现整体性突破。

在学校首届体育节召开之前,六年级两名同学来到我的办公室提建议:“老师,以往的运动会,只是极少部分同学参加项目比赛,多数同学得不到锻炼的机会,今年能否增加一些跳绳、踢毽等让同学们人人都能参加的体育项目?”我听到这两名同学的请求,既高兴又激动,当场答应道:“你们提的建议很好,学校一定会满足同学们的要求。”两名同学走后,我不由得想起以前开运动会的场景:运动场上只能听到裁判员不时的发令声,而听不到一般比赛所应该有的助威加油声;只能看到几个运动员奋争的身影,而绝大多数的孩子则在观众位置上静观。扪心自问,我们每年举行一次运动会,投入那么多的精力,到底为了什么,到底对学生的发展起多大的作用?开运动会不单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质和竞争意识,还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凝聚力,那就应该想办法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经过反复论证,我们改变了往年运动会的组织形式,决定将一天的运动会改为一个月的体育节,确定了“和谐·参与”的活动主题,将学生、教师、家长都组织进来,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快乐体验,开展了跳绳、踢毽、滚铁圈、二人三足、背球螃蟹跑、托球跑等许多趣味性、全员性的运动项目,孩子们不再因为选不上而遗憾,不再因为没有特长而自卑。从而实现了两名主动请缨同学的愿望,丰富了全体学生的活动体验,取得了良好效果,得到了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此次全员主动参与的体育节,成了学生人人体验成功的基石。在以后举办的“科技创新节”、“文化艺术节”、“风筝放飞节”等重大活动中,我们总是引导学生以积极参与的心态,不放弃一切机会,主动参与锻造,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奠基。这正是当今社会人们所需要的宝贵品质,也是我们实施参与教育的精神追求。

二、让主动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美国教师教学生画苹果,拿上一袋苹果,每人一个,让学生看、摸、闻甚至咬上一口,然后开始画。结果,第一次、第二次,有的学生画出来的像西瓜,有的画出来像梨,到第三四次画出来的才像苹果。而中国的老师教学生画苹果时,只带一只粉笔,先对全班同学讲画苹果的注意事项,然后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地示范,学生照着老师的样板画。结果,所有的学生第一次画出来的就像苹果。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老师的做法很高效,能让学生很快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可是,我们知道,知识是在学的过程中建构的,能力是在实践中提升的。如果我们这样设置:在没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再让他们同时画其他的物品,比如香蕉,中国的孩子还能很快画出吗?我想很快画出的应该是前者。因为前者重视了孩子学习的过程,让他们有了亲身体验。而后者注重的是结果,忽视了孩子体验的过程,更谈不上他们的发现创新。

泰戈尔在散文诗《萤火虫》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说的就是生命的一个过程,走过、路过,我们没错过,不管最后结果如何,过程的体验却是深远而永恒的,这就是人生。由此再想,我们教育者引领的学生学习又何尝不是一种自我参与体验的过程?只要学习者全身心投入了,那么学习的过程自然就是向上的轨迹。可我们的教育现实又是怎样的呢?长期以来,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自己发现的少,重视了结果,忽视了过程,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参与教育就是让学生充分地参与到学校所有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且让他们主动地参与,不去苛求完美的结果,而是注重在参与过程中丰富学生体验,促进学生成长。近年来,我们学校以其教育教学的轻负担和高质量,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这正是我们坚持落实“注重学生参与过程,推动学生快乐成长”教育理念的内在体现。

一次,在学校艺术节成果展评中,有一幅作品引起了评委们的争议。这幅作品是学生撰写的《金鱼研究报告》。据了解,这位同学为了参与这次艺术成果展评,写这份报告用了一个月的课余时间,修改了五次,这是第六稿。他从金鱼的形体、颜色、品种以及生活习性到养殖技术都写得有板有眼、有理有据,字里行间闪烁着童心童趣。但上面的钢笔字和图画艺术效果却非常一般,达不到书画评比的获奖要求。由于其特殊的创意,评委们还是将这份作品提到了学校办公会上。到底该不该给予奖励呢?我向大家讲述了牛顿的故事:

牛顿小时候,有一次上手工课,老师要求做泥板凳。牛顿做了一个,自己嫌不好,又做了一个,还是不满意。第三个交上去以后,老师十分不满。他拿在手中冲着学生说:“还有比这个泥板凳更糟糕的吗?”牛顿站起来说:“有的。”就把放在桌洞里的前两个泥板凳拿了出来。

故事讲完后,我接着说:“作为教师,面对学生的成果,不能只看这个„结果‟本身,而更应该从中看到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以及努力上进和永不满足的精神,而后者则是最为宝贵的。”最后,大家一致同意给予这一作品特殊嘉奖--学校书画展览评比特别奖。由此看出,积极参与的过程比参与结果的呈现更重要。参与的效果固然值得表扬和赞许,可学生那种积极参与的态度和不断上进的精神更需要呵护和赏识。

三、让主动参与成为学生的良好习惯

学生学习、生活在学校和班级这个大家庭里,既有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义务,又有关心集体、服务集体的责任。倘若每个学生都游离于班集体之外,对班级的事不管不问,学生必将会走向歧途,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人人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是形成参与良好习惯的关键一招。

去年秋季,我校李老师接任了三年级一个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班主任换得勤,又有几个调皮鬼,班级管理有些混乱。干了不到两周时间,李老师就有些力不从心。她向我诉说了自己的苦恼。我帮她分析说:“我们面对的是性格各异、兴趣不一的有血有肉的孩子。要想尽快扭转这个班的不良风气,解铃还需系铃人,需要这一个个自由„元素‟,靠近班集体这个核心;更需要我们教师紧紧把握住一个关键,那就是所有孩子都有一种强烈地参与欲望,希望成为班级管理的„重要人物‟,是否可以按照这个思路试验一下?”李老师回去后,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了均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自主选择一项自己最擅长的班务,大到图书管理员、电视机管理员、室内外卫生管理员,小到电灯管理员、粉笔管理员、窗帘管理员……但规定,每个人都要签定“合同”,违约者自动辞职。这样,每个学生都找到了一份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班里有一个“调皮大王”,自从参与到班级管理中,当上笤帚管理员后,一有空就去整理那些“东倒西歪”的笤帚。他还“标新立异”地将笤帚编上号。要求值日生先使用一至六号笤帚,等这六把笤帚用完后再使用另外六把。并把临时不用的笤帚用绳子捆好,整齐地放在教室的“卫生角”。这个学生再也无暇“惹事”了,成了班里出色的管理员。同时,在小组学习、班级活动中,他也彻底改变了以前消极被动、调皮捣蛋的坏习惯。现在,这位同学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学习、活动等事事都能积极参与了,自觉养成了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

低年级是习惯养成的重要阶段,要培养刚入校孩子养成主动参与的好习惯,需要教师精巧的育人艺术。下面是我校低年级的班主任刘老师引领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的一个小案例:

开学之初,我就在班里设立了一本名为《脚印》的记录本,把四十几个孩子的名字全部写在本子上,把自己也写在他们中间。有一次上课,我发现教室门口横着一把笤帚,课间好多学生从那里经过却视而不见,我弯腰捡起来,然后放到教室后头排好队,走到讲台上随手拿来记录本,在我的名字下画了一张笑脸,理由一栏我填写了:帮笤帚找到了家。围在我身旁的学生一下子议论开了,老师不公平,这太容易了,你干了这么小的事就给自己画个笑脸。我笑着说:“这些小事,只要你肯做,也可以记下来,你也可以从这里得到一张笑脸。”从此之后,室内室外再也没有发现卫生工具放错了位置,一旦有人疏忽,马上会有人在第一时间内把它归位。身教重于言教,就这样我用自己的行动引领着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班级管理事务,在参与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了我们的教育目的。

不管在课堂、校园还是社会,学生如果能在参与学习、参与生活、参与社会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积极良好的参与习惯,自觉焕发出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的责任以及该怎么做才有价值,并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自我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就会事半功倍,学生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让主动参与推动学生的个性发展

我们面前的学生千姿百态,像含苞待放的花朵,将竞展奇葩;像嗷嗷待哺的雏鹰,将搏击长空。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去认识学生?如何去了解学生的个性?如何才能够使他们既张扬自我个性,又获得全面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参与教育,就是把学生当成学习、生活的主人,想方设法创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各项活动的机会,通过各种平台让学生锻炼自我,张扬个性,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积极参与、自信自强的良好品质。

在教学中,我们一改传统课堂满堂灌,学生台下被动听的局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自由安排学习进程,独立解决各种问题。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构建和各种问题的解决过程,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体作用,有了更多交流和参与的机会。在主动地参与、体验中,学生们形成了乐观自信的心态,个性得到了张扬。六年级班主任王老师写下的反思,反映的就是我校学生在这一方面的变化与收获:

小荷是班上一个很聪明、又有个性的优秀学生,但因为自身管理水平和组织能力不高,她领导的小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评分栏里的分数总是较低。班会总结课上,我就运用“打靶”合作学习法,由“小荷组”的同学上台读自己的学习故事,然后让其他组同学自由发言。啊,孩子们的故事真多!根据学生们的发言、故事,我随机在黑板上写下两句话。

“站起来,错了也光荣!”

“嘲笑是鞭子,打不倒我,却能让我向前!”

在当晚的日记中,小荷这样写道:“从现在开始,我不会再在不自信的贝壳里呆着,不再向老师说我们小组难管,我要重新找回我自己,现在的小荷才是真的自我!”而现在的小荷真得变了,她总能在恰当的时候及时地站出来,发表自己深刻的见解,她的每一次发言几乎都能赢得班上同学支持与赞扬的掌声。

从小荷身上我总结出了两点心得:引导学生敢于直面自我的伤疤,大胆揭开,不怕丢人,这才是转败为胜的第一步;不管怎样,要相信孩子,解铃还需系铃人,引导孩子在大胆积极的参与中锻炼自我,发展自己的个性。

一个学生就是一朵花,有着自己与众不同的色彩与芳香,这就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彩虹因为拥有丰富的色泽而绚丽,海洋因为容纳万千的河川而浩瀚,我们教育的精彩也绝非因为学生的整齐划一,而是源于学生如花生命的自然绽放和闪光个性的自由张扬。我校参与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在教师的信任与激励中,在自我积极主动地参与中,推动着个性的张扬与发展。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体验学习的乐趣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已经成为现阶段教育改革的中心任务。教学观念现代化的主要标志之一,是强调学生的参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是学生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并在参与中获得成功的体现。下面谈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意识倾向,“兴趣 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出现高昂的情绪,形成学习过程的“内驱力”,使其主动积极探求知识,取得最佳效果。

著名物理学家扬振宁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

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引起学生的兴趣,疑问的情绪,吸引学生,使他们主动积极去探索,发现规律。例如,“时、分的认识”采用猜谜语的方法引入。“今天,老师请同学们猜一个迷语,看谁最聪明。”一听说要子猜迷语,学生都兴奋雀跃,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注意一下都集中了。“哥哥长,弟弟短,弟弟跟着哥哥转,哥哥跑一圈,弟弟走一格”,迷语一出,学生各抒己见,说法不一,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产生强烈的求知情绪。这时,抓住时机,老师拿出钟面教具说“刚才说的哥哥、弟弟就是指钟面上的两根针,它们是怎样走的?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学习有关的知识。”适时引出课题。

二、设置疑惑,诱导主动参与

学生的智力素质是以思维最为重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及能力的最佳途径。因此,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智力素质。由于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学生学习新知识,是在旧知的参与下,通过迁移的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在知识的迁移铺路搭桥,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点拔学生的思维,精心设疑,调动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眼、耳、口、手、脑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去学会知识。例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教学,先让学生按照教材要求,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然后指导学生操作,把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如图示: 底 底

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

1、一个三角形的面积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2、三角形的底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有什么关系?

3、三角形的高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

4、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 高,那三角形的面积该怎样计算?

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然后概括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观察、分析、推理的方法,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宽松环境,促进学生参与度 教育家陶行知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宽松的环境,才能使学生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主动的参与教学,保持持续的兴趣。

1、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跟着老师走,学生的一切都是为了执行老师的“命令”,行为如此,思维亦如此,把学生训练成为一切听从摆布的“活机器”,离开了教师的具体指令就无法学习。素质教育,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就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学生有了自主精神,就能对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协调,自觉投入学习。因此,在课堂上我提倡四允许: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不同意见允许争论,允许向老师提意见。

2、分组学习,保证自由活动的时间

课堂教学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不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发表己见,展示思维过程,给予具体指导。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的往往是几个成绩优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为了扩大参与面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发表意见得到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常进行分组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成每4人一组,并把他们的坐位调整在一起,每小组有不同层次的学生,有负责的组长。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提出交流或讨论的内容、要求,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分组学习,教师巡视指导。例如,分数应用题的练习:1)。有两堆货物,一堆重12吨,另一比它多1/3。另一重多少吨?2)有两堆货物,一堆货物重12吨另一堆比它少1/3。另一堆重多少吨,?先读题理解题意,然后按下面的要求进行分组交流:(1)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2)计算方法相同吗?为什么?

通过分组交流、讨论,学生明确了两类分数应用题的联系与区别,并形成了学习氛围,加强之间同学、集体之间的交往,扩大参与面,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创造学习机会。

3、及时调控,强化参与

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以实现教学为目的的控制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地、准确地掌握信息的反馈,了解学生理解知识的情况,适时调控教学过程,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地补授或矫正,使学生的兴趣得以持续,取得最佳效果。例如,三角形面积的教学中,学生虽然了解了公式的推导,但在应用中有漏除以2的现象,这主要是受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迁移影响。为了强化除以2,要求学生把推导公式中拼成的平行四边形去掉一半,得出的三角形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一定要除以二。另外,在练习相应中增加对比题、改错题,进一步强化。

四、积极评价,体现参与的乐趣

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取得好成绩,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认可。成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反复的成功可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成功不是老师“推一推”,学生“动一动”的结果,而是学生主观能动性与老师、同学帮助的结果。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对学生成功起重要作用,反之,成功可以促进参与,促进思维。学生一旦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很自然产生获得更大、更多成功的欲望,诱发更主动的参与,更为积极的思考,全心投入到学习只去。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回答正确完整或计算正确无误时,给以充分的肯定,并加以表扬。学生一旦提问了,无论质量如何,教师及时予以肯定,作出积极的评价,以保护学生的自尊和自信,把学生的提问,特别上有思维含量的问题看作珍贵的礼物。对学生计算结果错误,不是简单打×了事,而是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不同的评价。例如,教学圆的面积计算,已知圆半径是4厘米,求圆的面积。其中一学生板书为:S=πr=3.14×4=3.14× 8=25.12(厘米),教师首先肯定学生掌握了求圆面积的方法,熟记圆的面积公式,会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主要是把4‘看成4×2造成错误,教师逐步达上√或×。学生得到的评价合理,肯定的多,增强了自信心。

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此次基础教育改革有一个重要的理念——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课堂教学作为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就意味着在课堂教学中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得到其成长相适应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学习与发展。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就必须打破传统的做法,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性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培养他们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来体现学生的个性呢?

首先,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氛围,彰显其个性

曾有一位著名的教育学家说过:“今天这个世界能够如此多彩,主要在于每一个人都无时不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是的,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学习和发展的渴望。因此,我们必须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探究。而教师应着重于为学生营造一种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因此,我们要努力展现课堂的真实性,尤其是在学生交流的时候,鼓励学生亮出自己的观点,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也允许学生保留看法。正确引导那些平时敢于“吃螃蟹”的学生,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彰显,人格得以健全。

其次,让学生自主选择,尊重其个性

要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发展,就必须真诚地尊重学生学习的选择性,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的选择,在选择中学会判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尊重学生独有的个性。在学习生字词的过程中,我常常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伙伴一起讨论:如何更快地记住这些生字词?在讨论中,也不局限于某中讨论的形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记生字?如有的学习小组是以“你说我说大家说”的方式来分析字形,有的却是以“猜字游戏”来记住生字……总之,把学习的自主选择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中记住生字。这样学生学得快乐,教师教得也轻松。布置作业时,我也能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存在的差异问题,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趣味性的作业练习,允许学生在作业的数量和深度上有一定的选择。把选择的自主权大胆地交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完成作业,这样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再次,允许学生出错,保护其个性

课堂就像是一个舞台,学生可以在上面展示出自己的才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讲对了的同学,我们可以给予必要肯定、奖励,而对于讲错了的同学不要歧视一票否决他,要热情帮助学生纠正。当听到学生独到见解的发言时,教师应鼓励全班同学表示向他学习;当学生回答离题时,老师也要说:“感谢你的参与,再想想应该怎样做,好吗?”不管回答问题无论正确与否,我想只要学生积极地参与讨论交流,就有机会促进自己的个性发展。如学习了《精卫填海》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来交流一下精卫做法时,教室里一下子像炸开了锅,有的学生认为精卫的做法不对,有的学生认为精卫的做得对,也有一些认为精卫的做法有对的地方,也有错的地方,学生都能各抒己见,不局限于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对于他们的观点,我没有直接评判,恰当地保护了他们独特的体验和感受。

总之,关注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整个基础教育改革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教师应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只有这样,才能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展现自己个性的舞台。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技能,以适应现代社会与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对学生个性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多样化的课程设置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课程的多样化是新课程结构的最大亮点,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极为重要。学生是独特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生活和内在感受,都有着差异,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课程设置就应该尊重这种差异,尊重了这种差异才能让学生发展个性,培育创新能力。缺乏选择性和多样化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突出弊端。传统课程结构是使所有的学生学习所有的课程,而且按同样的要求来学习。表面上是为了学生全面发展,但实际上是千万个学生按一个模子发展,造成了“千人一面”,缺少个性;表面上制造出少数高水平的毕业生,实际上却导致大多数学生“在大千世界找不到自己的位置”。课程单一性的直接后果就是将学生的个性粗野地扼杀了。这种课程设置像过滤器,使学生标准化、同一化,小部分高分学生成功的背后是一大批学生的失败。实施这种课程的学校成了一个使富有个性的、活泼的孩子走进来,然后毫无特色地走出去的地方,这样的课程结构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显然,要使资质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都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就必须提供多样的、可选择的课程。首先,通过提高选修课的比例,开设更多的可选择的选修课来实现课程的多样化,提高选修课程在整个高中课程结构中的比例,为高中生进行多样化的课程选择提供保障。而且,新课程实施学分制,选修课通过学分而不是学时来保障。新课程方案没有将选修课的学时硬性配置到具体学科之中,而只规定了选修学分的数量。

这样,学生既可以根据个人的学习需求将这些学分配置到同一领域或科目,又可以配置到多个领域或学科,这大大提高了学生选修课程的灵活性。此外,新课程结构还通过学科科目内模块化设计来提高课程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在实行模块设计之前,学科内的内容基本上是不能选择的,但模块化的设计则改变了这种状况。

2.选择性的课程设置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新课程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所有学生的个性的充分发展,如此就必须尊重学生的选择。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多样化的人才需要人们对自己的专业做出选择。同样,不同学生会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发展并非是模式化、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发展的差异性说明学生有各自不同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发展需要,就必须有可供选择的课程内容与之适应。

选择性意味着新课程内容关注学生的经验,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选择机会,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的需求。选择性原则的本质是尊重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权。课程归根结底是学生的课程,学生有权利根据自己的经验、兴趣和发展需要对课程内容进行选择。只有具备选择的机会和条件,并做出选择的行为,学生才能够学会选择、学会自主,学会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新课程改革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各学科分类别、分层次地设计了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的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以满足学生对课程的不同需求。设置选修课是提高选择性的常用方式,学分制大大提高了学生选学课程的灵活性和自由度,完全避免了对学生毕业流向的硬性规定。这种设计显然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课程都具有灵活性,能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化的课程,从而真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新课程观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性人的个性具有独特性,因此而呈现出千差万别的形态。个性的独特性源于个性成分或各要素间的相对差异性。这种差异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外部差异──即个体间在智力、性格、情感与意志上的差异;第二,内部差异──是指在个体内部,由于生理和心理上各种成分或各种要素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诸多成分或要素间的差异。正是由于这种个性独特性的存在,整个世界才会千姿百态、充满朝气,人类生活才会姹紫嫣红、丰富多彩。也正是因为这种个性独特性的存在,性格迥异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外交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教育家、文学家、艺术家等才会出现在人类历史的舞台上。可以说,个性的独特性不仅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前提,而且更是其存在价值的体现。但在很长的历史时间里,中国基础教育大一统的课程体系与课程模式扼杀了学生个性的独特性。一种教材、一种教法、一种思维、一种评价的“千人一面”的教育现状,就是泯灭学生个性独特性的真实写照。很显然,没有个性的独特性也就不会有创造性,这与!'世纪对高素

质人才的要求格格不入。

因此,新课程观必须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性,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前提。课程应该是生活世界的有机构成,而不是孤立于生活世界之外的抽象存在。所以,我们的新课程理念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并为每一个学生独特个性的充分

发展创造广阔的空间。

创造性是个性发展的最高层次。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新的世纪里比在人类存在的以往任何时期都将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不言而喻,高科技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需要发展,要发展就要有创造,而创造性总是寓于独特的个体之中。很显然,在转瞬成为过去的信息化时代,创新是这个时代的本质。伴随着人类生活从对物的依赖转向对科技创新的依赖,面对世界各国抢占!'世纪教育制高点的严酷现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就愈来愈被大创新的时代所凸显。然而,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在我国的各级各类教育中,“创造性”却是最模糊、最薄弱的概念和意识。在为此付出历史的与民族的沉重代价之后,我们终于醒悟到创新对于一个

民族与国家意味着什么。

因此,新课程观必须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创造性。

展。

第四篇: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健康成长解读

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健康成长

作者:廖永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359 更新时间:2007-12-13 8:45:23

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健康成长

宜昌七中

廖永

题记: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构和谐校园,加强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深化师德师风建设,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

热爱学生,是师德永恒的主题。众所周知,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灵魂,它主宰和统帅着一个教育者整个的教育教学工作。西方现代教育家罗素说过: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他的话向人们提示,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对做好教育工作十分重要。热爱学生不仅是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而且是做好教育工作不可忽视的重要条件。

教师作为负有社会重托的教育工作者,应正确处理好对学生的关爱和严格要求之间的关系。

一、热爱学生就是要全身心地爱每一个学生。

教育的本质是情感与情感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碰撞。师生关系是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理智、情感和行为诸方面进行的动态人际交往。和谐的师生关系,即教育的主客体之间民主平等、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许多教师没有把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个人权利的社会人来对待;经常有意无意地侵犯学生的个人权利,特别是侵犯学生人身方面的权利和自由以及学生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古语云:“亲其师方能信其道。”由于教师自身缺乏活生生“人”的情趣和对活生生的学生的关注,课堂教学或平时教育谈话的气氛往往严肃、沉闷甚至令人感到有些窒息,学生自然就难亲之近之,学生最多只是服其“师威”,怎么会信其“师道”呢?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都有民主、平等以及爱与被爱的需要。和谐的师生关系恰恰满足了学生对爱、关心和尊重的需要,他们不仅从教师那里得到知识的营养,而且获得了爱护与支持,尽管学习是一种艰辛的、必须付出大量体力和脑力的劳动,尽管学习有时是枯燥无味的、紧张的,学生也会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热爱学生要求的不是对少数学生的爱,不是对个别学生的爱,而是爱每一个学生,爱全体学生,这种爱不是出自教育对象门庭的高低,家庭的贫富,也不是出自教育对象学习的好坏,而是出自为社会培养人才的责任感,是出自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成长的渴望。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祖国未来前途的命运都要靠他们来把握,祖国的明天主要靠他们来支撑。热爱学生不是只关心学生学习的好坏、成绩的高低,不只是能否在各类比赛中拿名次、获大奖,而是要全面关心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做人的素质,关心学生德、智、体等各方面的发展,促进各方面发展的和谐性。在现实情况中,爱优秀的学生容易,爱成绩差品行的学生难,差生之所以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的许多行为不能被教师所理解。

每一个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自尊、有不同个性的人,尊重他们,真诚地鼓励他们,爱护他们,他们就会觉得学习是件快乐的事,这种学习的快乐会激发求知的欲望和创造的冲动,从而发掘出每个人本已存在的潜能。

二、热爱学生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学生。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造就的,一定要用发展的观点去认识学生,相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不能凡事都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对于通过自学就可以学会的知识,就要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其自己学习,自我发展,对于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那部门内容再去帮一把。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教师应理解学生身上存在的不足,更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改正错误,促其进步和发展,对任何学生都应满腔热情地对待。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相信学生的主体能力,改变专制作风,认真把握学生的特点,为其构建广阔的活动空间。传统的教学中,科学文化知识被看成了远离学习者的客观存在的真理,知识成了教学的核心。随着认识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知识的深化、能力的培养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在参与体验,所获得知识是表面的、浅层次的,甚至是死的知识。从本质上讲,现代的课堂教学,首先不是知识的传递过程,而是教师组织学生学习的过程。拉尔夫泰勒说:“学习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而发生的,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做了些什么。”

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求我们教师从走进教室的那一刻起,就要时刻牢记住“学习首先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必须靠学生自己来完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架在学生和教材之间适于通行的桥梁。

三、热爱学生要与严格要求紧密结合。

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是相对的、矛盾的,但又是统一的。“热爱学生有两个相互联系的基本方面:尊重爱护和严格要求。教师对学生的最大的尊重爱护,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综合素质的一代新人。这就包含着向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否则,尊重将成为放任自流,爱护将成为娇宠护短。教师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是尊重爱护学生的具体表现。”《教育学》的这段论述,从教育学理论的角度阐明了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的一致性。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同严格要求相结合,严格要求学生则是对学生更真诚的爱。中国有句古话,“严师出高徒”。任何时候对学生严格要求都是正确的,必要的。“严是爱,松是害。”教师只有严格要求学生,才能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打好坚实的知识基础,也才是对学生尽责,对家长、社会负责。

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说过:“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真正的教育者就要把这两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果的真谛就是对学生的关心,也只有这种关心才能如水载舟,载起我们教育界称之为严格要求的那条很难驾驭的小舟。没有这种关心,小舟就会搁浅,你用任何努力也无法使它移动。”教师对学生的爱应当同合理的严格要求相结合。一方面,在关心爱护学生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这是教书育人责任的重要体现,学生还是成长中的不成熟的孩子,天真单纯加上肤浅冲动,使他们的言行中总是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在教育中教师对学生没有严格要求,他们就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另一方面,尊重关爱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两个相辅相成的必要条件,没有尊重关爱学生的严格要求,容易使学生产生情感障碍,缺乏严格要求的尊重关爱,容易造成学生行为上的放任。因此,教师对学生要做到尊重关爱,也要做到严而有理、严而有度、严而有方、严而有恒,即要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比较合理,又不能超越学生身心发展水平。

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尽管这里的教育是广义的,但对学生的教育艺术,很大程度便体现在对学生的“严格要求”度的把握上。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分寸的把握,是教师生涯、素养、责任心的具体体现。热爱学生与严格要求的度把握得好,就能营造出学生对老师“敬畏”的理想境界。“敬”是敬佩、尊敬,“畏”是畏惧、惧怕。一个具有良好教育素养和心理素质、从心底热爱学生、不断探索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教师很容易获得学生的尊敬。黑格尔曾有一句名言:教师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学生敬佩老师渊博的学识,敬佩老师深入浅出的教育教学风格,敬佩老师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宽容的情怀,敬佩老师热情开朗、光明磊落的性格。学生对教师怀有敬佩之心,便产生了对教师的尊敬之情、亲近之感,师生之间就有了相互尊重和信赖的感情,教育就有基础。这时教师对学生提出意见或要求,学生心里就会想“老师是为了我好”,从而产生肯定的倾向,愉快的接受教育。此时,纵然教师的言辞尖锐些,学生也会认为老师是真诚的关怀而乐意接受。时间一长,良性循环,学生既十分依恋教师,又对教师有一定的畏惧心理。“敬畏”佳境形成,教师就“不言而威”了。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老师和声细语在讲课,学生在认真倾听的情形吗?不是经常看到一群学生围着老师和他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感受吗?

学生的发展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影响不仅表现在知识上和智力上,更表现在思想上和人格上。热爱学生,是一个教师永远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教师热爱学生有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有助于增强学生从事各种学习生活的动力,有助于赢得学生的信任和敬重,为培养新世纪创新型人才服务。因此,热爱学生,让学生在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中健康成长是我们新世纪师德永恒的主题。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第五篇:让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让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摘要】 关爱无论对正常孩子还是随班就读学生的成长,都是同样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个案的研究来剖析影响健康成长的原因,通过送关爱,暖心灵;亲其师,信其道等策略,培养随班就读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关爱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随班就读

关爱

自信

在5、6年前如果提起随班就读,那对于大家来说真的是一个新名词。一些不太了解情况的人,可能立刻会把随班就读与弱智、低能、残疾这些名词联系起来。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体制与国际接轨,教育部门加大了改革和宣传力度,才使我们明确了随班就读的含义。随班就读是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特有形式,如果残疾儿童不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接受教育,不能称之为随班就读。

我们63中学积极配合教育改革,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最近几年陆续接受了多名随班就读学生。在实践中摸索经验,有不少成功的案例。下面我就把自己教育随班就读学生的一点心得与大家交流,有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首先,我认为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关爱。他们属于弱势群体,由于学习能力较弱或者表达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伙伴的孤立。久而久之,性格变得越发孤僻、自卑,内心封闭。比如赵鹏瑀同学,说话含糊不清,身体不协调,无法独立完成作业。平时表现为在课堂上经常低着头,不敢正面看老师,生怕老师叫到他。课间经常一人独处,当同学都兴高采烈在玩游戏时,总是与他们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对集体活动不够关心,学习不太感兴趣,做什么事都比别人要慢好几拍。我想内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为了重塑他的自信心,首先从改善与他之间的关系入手,逐渐走进他的内心世界。平时,我有意多朝他微笑,帮他解决一些困难,还叮嘱班里几个调皮的学生不要欺负他。同学们见我们这么帮助他,与他的关系也有所改观。慢慢的,他感到到我在关心着他,看我的眼神不再充满怀疑。一次他上学忘了带水瓶,上完体育课没法喝水,同学们都不愿意把水杯借给他。刚好我了解到这个情况,立刻把我的水杯涮干净给他用。尽管他接过水杯时很不自然,但我知道他肯接受我的帮助,就是向我敞开心扉的开始。

其次,让这些孩子重拾自信、健康成长的最佳途径,莫过于让他们学业进步。针对他们基础薄弱、理解和表达能力较差的特点,我在三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第一当然是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保证随班就读质量的最重要一环。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学中“整体”与“个别”的关系。在教学程序上从开始到结束,都给这些孩子以充分参与的机会。比如有一节我讲相似三角形的起始课,讲台上放了很多不同形状的三角形纸片,我就请王胜上来帮忙找一找,哪些是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三角形。他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通过动手操作,完美的完成了任务,欣喜之余也对相似三角形这个概念有了较深的体会。在课堂提问时,将备课时设计好的问题按难易程度分别提问普通学生与随班就读学生。实事求是地说,绝大多数随班就读学生听课态度都是认真的,只是因为能力欠缺导致成绩不理想。我把一些浅显的问题留给他们,让他们也有成功的体验,培养学习兴趣。在课堂训练中,基本题要求全班学生做,容易题可让随班就读学生做,甚至让他们到黑板前给全班演示。当然,前提是我在巡视过程中,确定题目他已经做出来了,或者在我的指导下完成题目,并且能够进行简单的阐述。借以培养他们的自信。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特别是关键环节都多关注他们,看他们听清了没有,看懂了没有。并针对他们的缺陷进行补偿。在别的学生做课堂练习时,给这些孩子多些个别辅导。

第二是课下辅导。光靠课堂教学,很难使他们追上大家的脚步。课下的单独辅导是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在我辅导他们的同时,也充分发挥了班委的作用,从初一开始,就组成了一帮一互助小组,两年多来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互助小组不仅使这些孩子从同学的帮助中解除一部分学习上的困难,还能从与普通同学的交往中,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学会适应生活,适应社会。对助学伙伴来说,互助活动也是建立爱心,学会关心他人,促进自我的好机会。像我们班的班长马京晖同学,思想品德优良,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善于团结同学,乐于助人。当我发起这个活动时,第一个响应。主动承担了班里问题最多、成绩最差的陈鑫同学的互助任务。凭借她良好的学习基础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使陈鑫有了很大进步。作为老师,培训助学伙伴

1.明确职责,提高责任心。教师首先必须让助学伙伴明确自己的职责。助学伙伴主要从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减轻随班就读儿童心理压力这三个方面进行帮助。在辅导过程中,助学伙伴要做到有耐心、有信心、有恒心,不流露任何抱怨和失望,不说一些诸如“你真笨”、“你不行”之类伤害随班就读儿童自尊、自信以及影响其学习积极性的言语,要真正起到助学的作用。2.业务培训。一是在助学内容方面的培训。主要从两方面对助学伙伴进行培训,首先要强化助学伙伴本身的“双基”学习,避免助学过程中出现科学性错误;其次要让助学伙伴明白在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给随班就读儿童提供不同的帮助。二是在助学技巧方面的培训。助学伙伴毕竟是学生,不可能像教师那样拥有娴熟的教学技艺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一些基本的助学原则和助学方法还是应该让他们掌握的,这样有助于提高助学效果。比如辅导中应循序渐进、因需施教,多鼓励、少惩罚,多启发、少替代,多询问、多反馈等等。

三、指导并任促助学伙伴进行个别辅导

完成了对助学伙伴的培训任务,即开始实施个别教学。在刚开始实施的阶段,为了使助学伙伴在教学中少犯错误,教师要亲自进行个别教学示范,让助学伙伴听课观察,并适当与随班就读儿童接触,教师让他们做一节辅导课中的一部分工作,如此循序渐进,直至让他们承担应有的助学责任。

在助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观察,仔细检查教学质量,并研究助学伙伴的助学技巧,观察分析助学中遇到的难题,适时进行针对性辅导。如果助学伙伴长时间没有达到预定目标,就要考虑在课程计划、助学技巧、助学伙伴自身等方面是否存在问题。助学伙伴是教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得力助手,教师除帮助助学伙伴提高一般教学技能外,还要定期召开个案分析会,与助学伙伴交流情况,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寻求最佳辅导方案。此外,还要建立激励机制,对助学伙伴的辅导成绩进行评价,根据助学伙伴的帮教表现和辅导效果,定期评选出“最佳助学伙伴”,进行表彰和奖励,以不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下载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让学生在班级文化的熏陶中健康成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让学生在蓝天下健康成长[最终定稿]

    让学生在蓝天下健康成长东城区分司厅小学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实施是加快首都基础教育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社会大课堂的一份子,东城区的“蓝天......

    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

    《让学生在爱的阳光下健康成长》成功教育案例 江源区实验小学孙秋红时光流逝,不知不觉地从参加工作担任班主任工作已经十年了。这里有成功的喜悦,也有失败的遗憾,但我最大的感......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中成长

    让学生在和谐文化建设中健康成长 --浅议小学班级文化建设一个班级的文化环境对于学生的熏陶是潜移默化、滴水穿石的。在班级文化建设活动中去塑造、锻炼学生,无疑比起单一的......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

    让学生在“感悟”中学习数学教学既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规律,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数学建构的过程。这种主动建构必须......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让学生在感恩中成长 ---浅谈感恩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十堰市茅箭区二堰小学 余荣十堰市茅箭区火车站小学 龚举伟“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孟郊的“谁言寸草......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

    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合作学习也属于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它们有着许多质的不同。合作学习有以下四条特征:(1)有明确的小组讨论,或需解决的数学任务;(2)小组内成员面对面互动;(3)......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

    让学生在激励中成长——浅谈小学低年级数学激励教学一句鼓励的语言,一张亲切的笑脸,一个关注的眼神,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那是对他们最好的奖励。在孩子们心中,精神鼓励远比物质奖励......

    让学生在体验中成长

    (此文于2009年6月在中国教育教学研究会主办的“2009中国教育系统优秀教案(论文)全国评选”活动中荣获二等奖)让 学 生 在 体 验 中 成 长----新课标下的数学体验学习台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