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扶贫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时间:2019-05-14 06:1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利用扶贫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利用扶贫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一篇:利用扶贫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利用扶贫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向 羽

近年来,地处鄂西北边陲的山区重点贫困县---XX县始终坚持把扶贫开发作为农村工作重点来抓,始终坚持党政主要领导对扶贫开发工作负总责,建立领导扶贫工作联系制度,组织实施“两点工作法”,突出抓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突破口,XX年,我县如期完成了全年解决7400人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1万人低收入人口收入增长6.1%,高于全县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扶贫搬迁533户2026人,建沼气池1600余口,人饮解困1万余人,培训转移劳动力1756人,组织实施了45个省市重点村建设,实现了全县人均纯收入1901元的目标。充分利用扶贫资源,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利用产业扶贫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XX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近年来农民收入尽管有较大增加,但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我县一直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突破口,着力培育骨干产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产业支撑。

我们紧紧围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大力扶持特色 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全年集中投入到村级用于支柱产业发展的资金达421.5万元,占扶贫资金总数的35%,其中茶叶310.5万元,魔芋42万元、药材27万元、养殖24万元,其它产业18万元。同时,加大信贷扶贫投入,先后为“XX县东方实业有限公司”等3家龙头企业提供贴息贷款380万元,贴息9.8万元,极大促进了我县的产业化建设。到XX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15万亩,年产茶叶200.2万斤,实现销售收入1亿元。龙王垭、前进和梅子垭三大茶场已成为全县茶叶产业龙头企业。汇湾乡青龙村在实施整村推进中突出抓好茶叶产业,全村茶园面积已发展到3500亩,人平达到3.7亩,仅四组一个组的茶叶收入就达12万元,人平增收920元。桃源乡茂古坪村抢抓重点村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中药材、烤烟等特色项目。全村共实现烤烟产值40万元,中药材产值10万元,村人平增收450元。

二、利用扶贫搬迁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生存环境的逐步改善

全县共安排扶贫搬迁资金203万元,扶贫搬迁533户2026人,超额完成了市下达的500户XX人的目标。在安置方式上,我们在坚持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因户而宜,采取多种安置方式。一是梯次安置。结合小城镇建设,组织“能人”进镇,贫困户进“坪”,合理引导能人进城镇经商,高山贫困户向富裕户迁出地转移。二是插花安置。汇湾乡小河口村 1组鲁仲根原来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房屋也摇摇欲坠,通过扶持,使其搬到了集镇附近的公路边。三是集中安置。XX乡锦源村先硬化村级公路,然后在公路沿线集中安置农户7户。泉溪镇马家坝村先后组织15户贫困户从山上集中搬迁到山下公路旁边。四是投亲靠友安置。对搬迁户能够投亲靠友的,给予合理引导,打开外迁通道,享受扶贫搬迁政策,鼓励搬迁区域内的贫困户投亲靠友,迁到条件好的平坝地区落户,以此缓解境内扶贫搬迁的压力。

三、利用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智力嫁接力度

成立了XX县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财政、劳动、人事、农业、科技、妇联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制定了全县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方案,将全年培训转移任务分解到各相关单位,挂牌成立了XX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以县劳动技工学校为主阵地,驾校、成人技术学校、人才培训中心、龙王垭、前进、梅子垭等茶场具体参与,多途径组织开展培训工作。XX年共安排财政扶贫资金、国烟扶贫资金近30万元,同时整合劳动、农业、科技、人事等部门培训资金,重点用于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全年共举办了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班14期,培训1796人。为加快我县农村贫困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培训中心根据市场需求,先后开设了机电、家电维修、计算机应用、家政 服务等专业。在培训时间上,采取长短结合的办法,长训班每期6个月,短训班每期2-3个月。全年共举办长训班9期次,培训转移810人;短训班5期次,培训转移986人。超额完成了我县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1700人的预定计划。全年还举办了实用技术培训班74期,培训7300人次,占市下达任务7000人的104%,其中以乡镇为主组织的农业生产适用技术培训68期,培训6700人次;以前进、龙王垭茶场为基地,茶叶栽培、管理和加工技术骨干培训6期,培训600人次。

四、利用社会扶贫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营造共同关心的平台

一是注重加强对中直、省直、市直对口帮扶单位的联络协调工作。国家、省、市领导对我县贫困状况高度重视,确定中直机关1 个、省直机关2个和市直机关22个对我县17个贫困村和一所中学进行对口帮扶工作。我们积极为中直、省直、市直各扶贫单位当好联络协调员,主动汇报、热情服务,争取各单位的关心与支持。全县共组成了225个扶贫工作队,对109个贫困村进行对口帮扶。据统计,各级扶贫工作队,共投入资金678.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367人。其中:中直部门直接投入300万元,为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捐赠电脑55台,为救灾捐资20万元;省直帮扶工作队共投入帮扶资金52万元;市直22个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65.8 万元;县直109个帮扶单位共投入资金240.9万元。

二是坚持“两点工作法”,认真落实了领导扶贫联系点制度。我县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出了继续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带头抓工作示范点、抓扶贫联系点的“两点工作法”。一是县领导每人联系一个乡镇,办好示范点,帮扶一个贫困村,并在村内联系两户贫困户;二是乡镇主要领导围绕主导产业,办好一个示范村,班子成员和所有乡村干部每人联系1—2户贫困户;三是县直部门办好一个示范村,在贫困村内联系1—2户贫困户。县委把“两点工作法”的落实情况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评。县委书记明平安联系水坪镇东寨村,带领扶贫、财政、交通、水务等部门负责人多次深入该村现场办公并慰问贫困户,筹集资金修通了通村水泥路5.8公里,解决了人畜饮水、茶叶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实际困难。县长贺盛有先后3次带领县政府办公室及相关部门负责同志深入到蒋家堰镇龙阳村现场办公,实地解决了10公里通村公路建设、人饮解困、畜牧养殖等方面的资金困难。县委副书记刘荣盛、副县长尹熙祥还率领县委办、政府办及县直部门的干部职工1000多人,到水坪油坊梁村参与兴建300亩高产茶叶示范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

五、利用重点贫困村建设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整合较强的资金支撑

坚持规划到村、项目到村、资金到村、效益到户的原则,以“兴致富产业、建生态家园、创文明新村”为建设目标,通过扎实推进重点贫困村扶贫项目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年初,我们在122个贫困村中确定了45个贫困村作为重点扶贫对象。捆绑财政扶贫、以工代赈、老区建设资金、社会扶贫资金和自筹资金共计4046.9多万元用于重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其中:扶贫资金1739.3万元,信贷资金资金682万元,社会帮扶资金351.6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274万元),村平投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在具体工作中,我们认真做到“三抓”:一是抓规划,锁定重点扶贫对象。在我们确定的45个重点村中,人均纯收入只相当全县平均水平的50%,30%的人口没有稳定收入来源,60%的人口存在饮水困难,39个村群众行路难,6个村不通路,是真正需要帮扶的贫困对象;二是抓项目,筑牢脱贫致富基础。主要采取因地制宜选项目,项目申报坚持群众海选确定、再通过县扶贫、财政等相关部门联合论证评估领导小组审核后报市审批,所有项目都由群众监督实施,最后经县扶贫、财政、发改等部门联合检查验收,确保项目建设取得实效。龙坝乡在抓重点村建设中,自力更生,抢抓机遇,突出改善群众交通条件,共为岩屋沟和芦丰两个村硬化公路11公里。桃源乡中坝村先后兴建水窖7个,架引水管道3万余米,扩建维修村内3条近10公里村级公路,解决了人畜饮水、农田灌溉及群众行路难问题。三是抓机制,确保扶贫开发顺利推进。每个重点村都成立了相应的 工作班子,明确了责任人。

六、利用扶贫工作机制资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组织保证

成立了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分管扶贫工作的副书记、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委办、政府办、纪委、宣传部、财政局、发展和改革局、扶贫办等24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各乡镇分别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召开了3次扶贫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认真研究扶贫工作。同时,我们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全县扶贫开发五年规划及年度工作计划。并在年初召开的全县扶贫开发工作会上与各乡镇签订了XX年度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书,分解落实了各项扶贫目标任务。

为提高我县干部队伍素质,分别采取挂职锻炼、干部交流和蹲点扶贫方式,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XX年,有1名县级干部和6名科级干部在省、市直机关挂职,交流干部41人。下派100余名具有丰富农村工作经验的干部到贫困村蹲点扶贫。同时高度重视贫困村的组织建设,结合第六届村“两委”换届,采取“两推一选”、群众直选、脱产干部回村任职以及撤村并组等方式,选齐配强了全县122个贫困村“两委”班子,组织18个重点贫困村支书参加了市扶贫培训学习,极大的提高了基层组织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

在扶贫开发投入上,我们坚持内外结合的方针,既对外向上争取扶持,又对内使劲挖潜,在财政状况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仍然按照中央、省、市的要求把配套扶贫资金投入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在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上,严格按照省政府《关于建立和推行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的通知》的要求,认真抓好落实,在项目申报,审核下达过程中,实行阳光操作,通过电视、报纸、户外公布栏以及召开群众会等方式将年度扶贫项目资金进行公示公告。在下达扶贫项目资金计划时,严格实行扶贫资金预拨制、报帐制管理。先预拨30%的扶持资金作为启动资金,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报帐情况及时下拨资金。截止XX年底,除极少数需跨年度实施的项目外,竣工项目扶持资金均已全额拨付到位。同时,我们注重加强对扶贫资金使用情况经常性的检查监督,定期或不定期的组织审计部门对各地扶贫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由于监管严格,各项扶贫资金都用到了项目上,项目效益非常明显,没有发生违规违纪现象。

今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也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始年。做好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重大,意义深远。我们将以全省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市关于扶贫开发的方针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扶贫工作全局,以解决温饱和稳定增收为核心,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按照“生产发展、生活 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继续做好重点村扶贫规划的实施,按照建设水电、茶叶大县对茶叶、魔芋、中药材、畜牧等产业扶持力度;把扶贫搬迁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摆在重要位置,完成搬迁500户XX人的任务;充分利用县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主阵地,整合党校、劳动、农业、妇联等部门的力量,力争全年超额完成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XX人,并稳定就业80%以上,完成农村实用技术培训7000人的目标;高度重视对扶贫工作的信息宣传和理论调研,营造浓厚的扶贫开发工作氛围;要继续做好社会帮扶的各项工作,密切与中直、省直、市直定点扶贫单位的联系,努力争取更大的支持;充分利用扶贫资源,以让农民群众得实惠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是党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我们做好今后几年“三农”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正确认识“十五”期间我县农村改革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今后所面临的问题。

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高度民主重视“三农”工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全部、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五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取得了明显成效。概括地说:农村改革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农村改革迈出历史性步伐。“十五”时期,我县实施了具有里程碑式的三大改革。

1、实行农村税费改革。从2000年我县在全省率先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当年取消了村提留乡统筹及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了生猪屠宰税和农林特产税,取消了统一规定的农村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2001年开始实施第一轮农村税费改革,全县农民负担总额较2000年减少5250万元,下降36。2003年,按照“四个不变”、“三个降低”,调减农民负担,全年农民负担8911.5万元,较上年减少946万元,下降7.2。2004年,进行新一轮税费改革,调减农业税3个百分点,将农业税从7降为4,同时取消了二三产业交积累,全县农民负担总额4817.9万元,较上年减少4093.6万元,下降45.94。2005年农业税全面免征,持续了两千多年的“皇粮国税”宣告终结。

2、实施镇村机构改革。为搞好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改革,从2001年开始,全县实行了乡镇、村组行政区划调整,乡镇由30个合并为14个,行政村有427个合并为250个(含农村居委会),5108个村民小组合并为2909个。2004年开展了村级核编定员、竞争上岗工作,全县共精简村组干部2819人,使村组干部已降到1735人,村平6.6人,精简率达到62.3。

3、搞好农业服务体系改革。今年对全县镇级农技推广和农经服务体系进行了综合改革。全县农技、农经、水产、畜牧、林蚕、农机六大镇级农业农经服务机构,经改革综合设置为两个服务中心(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和一个区域站(水产技术指导站)。核定上岗名额270名(含植物检疫人员、动物检疫防疫监督员30名),县保留聘用人员名额60名,合计330名,上岗率39.5。

“三大改革”,放开了农民的手脚,让农民得到了实惠,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改善了党群关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不仅全面免征农业税及附加,还对农民发展生产进行直接补贴。全县2005年实行粮食直补、良种直补和农机补贴累计达415万元,更大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

“十五”期间我县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结构、农村产业结构、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及城乡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5030元,人均增加628元,增长14.3。“十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9.03。“十五”期间农村经济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特色农业不断做优。农业效益不断提高。大力调整农业结构,围绕品种调优,效益调高,传统产业调大的思路,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水稻、水生蔬菜、水产、水禽“四水”特色更特。常年水稻种植面积71万亩,以荷藕、慈菇为主的水生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以地方“六小”品种和“宝应湖”大闸蟹为特色的水产养殖面积51万亩;以鹅、鸭养殖为主的水禽近1000万只,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东有藕慈、西有特水、南有棉经、北有瓜菜、中有畜禽的区域化种养格局进一步显现,农业效益不断提高,拉动农民增收的作用不断增大。

2、劳务经济不断增速。坚持将发展劳务经济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核心工作来抓,成立县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办公室,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与输出台帐,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成立劳务中介组织和县职介中心,开拓劳务市场,搞好典型引导,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至2005年,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27.6万人,较2000年增加近12万人,年均增加2.4万人,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率已达66。

3、生态农业不断做亮。坚持实施生态县发展战略,以发展有机农业为着力点,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三品”农业基地比重不断提高,种植业已达45.4,畜禽业达35,水产业达60。2003年,编制了《宝应县有机产业发展规划》,建成了有机稻米、有机藕、有机蟹、有机食品专用肥四大有机基地。2004年被列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试验性地开展30个基地建设工作,总面积达5.6万亩,涵盖粮食、水产、畜禽、蔬菜、瓜果等五大类12个品种;与科研部门合作,结合宝应的生产实际,制定了有机稻米、有

机蟹、有机藕等12个有机产品操作规程,其中5个成为省标。今年7月通过国家环保总局组织的创建国家有机食品基地示范县验收组验收。

4、品牌农业不断叫响。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抓好农业品牌创建,至2004年全县农产品商标已有115个,其中“三品”品牌45个(有机食品4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33个)。尤其在荷藕产业品牌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全县以荷藕加工为主的混合蔬菜,远销欧美和东南亚国家,日本市场藕制品70来自我县。2004年6月,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荷藕原产地域保护。

5、“龙型”产业不断做强。通过政策扶持,引导“三资”投入,培植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形成15家农产品龙头企业,其中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省市重点农产品龙头企业,荷仙集团2003年成为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兴办了兴泰农牧生猪产业化、宝泰米业产业化、维盛板业、纺纱起毛布等加工项目,推进了粮油、藕菜、棉花、林木、畜禽水产五大产业的发展。到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达85个,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

(三)农村面貌发生显著的变化。

“十五”以来,我县大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支持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力度,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变农村面貌。

1、农村实事工程稳步推进。2001年至2005年,全县支农投入累计万元。2003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兴办农村公路建设、改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草危房改造、农村税费改革等“八件实事”。至2005年,全县累计共建成农村公路通车里程达751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自实施农村改水攻坚三年以来,截止目前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达14.1万人。已全面实施了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县覆盖率在85以上。全县改造农村草危房达1446户,低保工作做到应保尽保,截止今年年底,全县农村低保共有3907户、9395人,年实发保障金406万元,比上年增发250万元。

2、农业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四年来尤其是2003年洪涝灾害袭击后,对水毁工程的修复,农田水利投入不断增加。五年累计农田水利投入2亿元,农业综合开发投入3691.17万元,完成水利土方5289.3万方,改造中低产田10.1万亩,建设吨粮田11万亩,防汛抗旱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2,农机总动力达34万千瓦,分别较2000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和2.36万千瓦,农田有效灌溉面积83.28万亩。农业利用“三资”有效地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开发,全县累计实施农业“三资”项目457个,总投资达12.5亿元,投资到账9亿元;引进实施农业外资项目15个,总投资3500万美元,投资到账2003万美元。通过引导客商带品种、带技术、带资金,建立农业园区,全县已经形成了“一区五园”<江苏省宝应湖有机农业开发区、江苏省渔业(宝应)科技示范园、正润生态园、莲藕生态观光园、金玫瑰园、金禾西瓜示范园>为主的农业园区格局。

3、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常抓不懈。近年来,我县把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把普及科技知识、移风易俗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抓好载体建设,积极开展文明村镇创建、“十星级文明户”创建、环境综合整治、“双文明”共建等各项活动。与此同时,还大力发展农村科学、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农村的面貌焕然一新。

但从我县现状来看,一是经济总量规模小,镇村经济发展不快,村与村差距大,镇村债务还较重,农村面貌变化不快,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二是农业生产水平不平衡,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基础设施差,发展的后劲严重不足;三是农民收入水平低,文化素质低,就业技能差,农民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不高。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当前我们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而奋斗,而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在建设农村、难点在富裕农民。当前,我们存在“两个反差”:城镇居民收入增长较快与农民收入增长较慢的反差、城市面貌变化很大与农村面貌变化较慢的反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是将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千百万农民,把他们带入全面小康和现代化的迫切需要;而且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总体上加快小康和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我们还要看到,我国人口多,农村人口比重大,即使将来城市化率达到50、60,仍有几亿人居住在农村,必须建设新农村,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各地各部门对解决“三农”问题的理解不断加深,一个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较好的思想基础。我国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几年对解决“三农”问题的财力、物力支持力度越来越大,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干部和群众为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作了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很大成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扎实的工作基础。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新农村建设,这涵盖了农村生产力发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等方方面面,体现了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社会文明四位一体,有很强的综合性。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中,在全新理念指导下的一次农村综合变革的新起点。五中全会指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实际上指明了新农村的目标要求。

生产发展,主要是指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生产尤其是粮食生产要稳步发展,做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收入和绿色生态环保几方面的统一。

生活宽裕,主要是指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逐步提高,衣食住行的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上升,生活条件更好,城乡差别缩小。

乡风文明,主要是指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社会风气健康向上,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民的需求。

村容整洁,主要是指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社会秩序稳定,村容村貌整洁。

管理民主,主要是指在农村党支部领导下,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村民自治机制,不断增强农民群众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

这“五句话”的目标要求,既源于实际,又指导实际,既来自群众,又造福群众,它同我党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要求相一致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属物质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属精神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管理民主,属政治文明建设范围,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历史的动态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要持之以恒。首要的是认清它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提高建设的自觉性。它的战略意义主要体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国家战略的新体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深化农村改革的新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破解“三农”问题的新途径。

三、结合我县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和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着力在“新”字上下功夫。把全县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的要求,制定具体的、可操作性强、又不过于繁琐的措施,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分类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不搞一个模式,不搞一刀切,不搞强迫命令,防止形式主义。因此,我们要以推动城乡统筹发展为根本;以稳定粮食生产为基础;以建设现代农业为方向;以调整农业结构和农业增长方式为手段;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以全面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重点要做到“五新”:

1、发展壮大新产业,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而现代农业建设必须以产业的发展壮大为支撑,这是富民兴镇强县、转移农民、减少农民、富裕农民的根本之所在。一要大力发展农村工业。充分发挥我县县属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紧紧围绕工业主导产业和六大特色行业发展农村工业,加强产品配套衔接,促进城市工业和产业链条向农村延伸。结合“十一五”时期工业布局调整,认真做好农村工业发展的规划布局。进一步加快县“两区四园”开发和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县城经济圈,带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积极引导各类工业企业向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化发展,避免“小散低弱”现象。二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发展农业必须改变传统生产模式,积极引入新观念、新思路。加快建设富民经济小区和现代农业园区,采取政府指导、企业运作、多元投入、农民参与的方式,加速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有机农业,尤其是着力培育一批牵动力强、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名优产品和优势产业。加大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三要全面搞活农产品流通。适应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进一步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经纪人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积极发展现代物流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努力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四是着力寻求农民增收的途径。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广开农民增收渠道,在更大范围内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通过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走内部挖潜增收;要靠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龙头企业,实现二次分配,增加农民收入;要靠农业国际化、知识化和信息化提高我县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中的份额,让农民在国内外市场中多赚钱;要靠工业化、城镇化减少和分流农业人口,为农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要靠我国强农惠农政策,让农民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提高农民从国民经济的二次分配、各种补贴和税费减免中增加收入。

2、规划建设新村镇,改善农村物质条件。切实加强乡村规划,改善村容村貌,既是改变农村长期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是加快城镇化进程、建设新农村的环境依托。“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包括新房屋、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比较直观的是前面三个。一要规划先行。把农村的建设和发展纳入全县总体规划建设和管理体系,使城镇社区与农村村落、居住区与畜禽饲养加工区、工业园区与农产品基地、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特别是城市功能拓展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步进行规划布局,统筹加以推进。在完善城镇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快编制和建立县城、中心镇、中心村等系列规划体系,努力形成分工明确、功能互补、配套完善、环境优美、协调发展的城镇及村镇发展格局。自然村庄的密度规划要掌握在耕作半径三里路以内,人口在800人以上为宜,这样各种设施配套最经济合理。村庄风格要体现“古有古的风格、乡有乡的味道”,本身就是特色明显的村庄,不仅要保留还要加强保护,沿运、东荡的村庄面貌不能千篇一律。严格执行“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的制度,确保规划的权威性、统一性和导向性。二要因地制宜。近城远郊情况各有不同,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对位于城区的“城中村”,实行撤村建居、撤乡建街,建成城市新型社区,全面实现城市化;对城乡集合部规模较小的村庄,通过土地整理置换、异地腾迁等办法,按照城市住宅标准建设农民新村,实行市民化管理;对远郊规模较小的村庄,推动其逐步向乡镇和交通便捷的地区集中,逐步减少自然村,扩大小城镇规模;对新一轮规划保留的村庄,积极开展以“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河道、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圈)为主要内容的环境整治,使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三要夯实基础。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要从城市向农村扩展,加强村镇公共设施和公益设施的建设投入,使农民尽可能多地享受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果,与城市居民共享现代文明。加强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环村林、环宅林,加快村外畜牧小区建设,大力整治河流污染,切实改善供水设施和条件,努力营造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3、建立健全新组织,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用市场机制和办法有效组织农民进入社会化大生产、大流通,激发广大农民走向市场、自主创业的内在动力。加快改造提升村集体经济组织,积极推广股份合作制,逐步把传统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合作制公司,形成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新型经济实体,力争用3至5年的时间,将全县农村所有集体经济组织都改造成新型经济实体。加大基层站所事业单位的改革,不断转变职能、完善服务功能,建设更多为农民服务的新组织。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模式,按照地域相邻、行业相近、优势互补、便于管理的原则,积极探索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协会上的组织形式,把党组织活动和协会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4、培养造就新农民,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努力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造就一大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较高思想道德水平和良好守法素养的新型农民,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一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二要大力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三要积极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四要深入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升农民素质修养。

5、建设树立新作风,提高基层组织战斗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党,关键在干部。要结合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以“亲民、爱民、富民”为目标,切实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服务人民群众、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水平,促进党群干群关系全面改善,党风政风焕然一新。要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选好配强乡镇、村领导班子,努力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设新农村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要切实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着力健全“党员经常受教育、群众长期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要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和村务公开等制度,深入开展民主管理示范活动,保障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全面提高基层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水平,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也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首先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党的建设,着力解决广大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真正受益。其次,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广大农民的权益,在实践中推进农村各方面制度的创新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再次,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明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有良好开局,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这两年粮食连续大幅度增产,供求矛盾有所缓解,但粮食产需仍有一定缺口。特别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耕地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继续增产难度加大,长期保持粮食供求平衡任务十分艰巨。因此,一定要认真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依靠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积极促进农民增收。这两年农民增收比较多,很大程度上是政策扶持和价格因素带来的,明年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增收的难度很大。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做好扶贫开发工作,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减少农村贫困人口。

三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要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沼气和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逐步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

四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农业税全面取消后,要着力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同时统筹推进粮食流通、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改革,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明年要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逐步加大“多予”的力度,进一步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农措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并逐步把行之有效的支农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只要我们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万众一心,扎实推进,把中央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就一定能开创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

第五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稿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稿

各位领导:

今天,市委、市府就《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下面,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我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如下发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全党同志和全国上下要团结一心,扎实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不断取得扎扎实实地成效。”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难”,突破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三农”稳,社会才稳。因此,和谐的社会环境,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前,影响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因素还很多,“FLG”等邪教组织在农村还存在一定市场,移民安置、征地拆迁、拖欠民工工资等影响社会稳定因素还依然存在,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时有发生,公安机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治安防范体系。加大防控体系建设力度,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保持治安大局稳定,全面深化“引导公众参与社会治安防控工程建设”,努力形成全社会参与治安治理的良好氛围,我局在2004年就启动了这项工程,并在去年成功召开了理论研讨会,总结了经验,并对这项工程的下一步建设作了部署,准备进一步吸收出租车司机、送奶工人、清洁工等社会力量参与治安防控工作,增加社会治安防控的力量,扩大社会治安防控的时间和空间。改革警务运作模式,整合警力资源。我市“社区警务室”、“三台合一”、“警民联系点”等新型警务运作模式已经初具规模,效果明显,为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作出了贡献,但是,为了延伸农村治安防控的广度和深度,我局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农村社会治安防控新的警务运作模式,建立健全农村治保会,充分发挥治保会等基层组织熟悉基层的特点,成立了“大院联防”队伍,在各个易发案的时段和路段加强巡逻,有效预防了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加强对市政府选派的综治特派员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在基层派出所设立民间纠纷调解委员会,对人民群众的矛盾纠纷进行有效调解,力争实现“小纠纷不出社、大纠纷不出村”的工作目标。今年,我局又推出了“一村一警”工作机制,每位民警联系一个村(居),深入到社会基层,加强同综合特派员和“住户型警民联系点”的联系,积极向村民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引导村民正确运用法律法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及时掌控社会治安动态,调查处理民间矛盾纠纷,切实构建人民群众内部和谐关系和维护社会治安稳定。

三是要严厉打击各类严重犯罪活动,努力创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良好的治安环境。只有依法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是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方针,必须长期坚持,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维护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支撑。因此,我局坚持对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进行排查整治,每月每个季度均对全市社会治安形势和社会稳定进行分析,找出工作重点,确定工作方向,[本文来源于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xiexiebang.com,帮您找文章]从实际出发,因时因地制宜,制定工作方案,确定打击的重点和方式。做到“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里治安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采取什么方式更有效就采取什么方式”的工作要求,对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刑事治安案件进行综合治理,加大对“FLG”等邪教组织顽固分子打击力度,破获了一大批“FLG”等邪教组织案件,抓获了一批“FLG”等邪教组织的骨干分子;扎实开展了查禁赌博、“民用爆炸物品”、定点清除“黄赌毒”、“娱乐场所吸贩毒集中整治”等多项专项整治工作,加强了民用爆破使用环节中的监管工作,对网吧、茶馆、歌舞厅、车站码头等社会治安复杂场所和人口聚集地,定期不定期进行检查,严厉打击“黄、赌、毒”等违法犯罪活动,治理乡村道路公共客车违规行为,从而净化了社会风气,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切实维护了社会治安稳定。同时,针对农村“盗窃”、“扒窃”等倾财案件的多发性,我局采取措施

,开展专项行动,加大了对“两抢一盗”案件的侦察破案力度,依法严厉打击犯罪分子,今年一季度,打击处理了犯罪分子211人,刑事案件的发案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了X。不断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

四是切实组织开展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农村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公安机关根据中央政法委、公安部和重庆市公安局“扫黑除恶”会议精神,成立了江津市公安局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领导,同时制定下发了《XX市公安局关于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工作方案》和转发了《XX市公安局〈扫黑除恶工作机制〉(试行)》,明确了农村宗教恶势力、流氓恶势力以及其他形式的乡霸、村霸、路霸和群众反响强烈、影响恶劣的黑恶势力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重点打击对象之一。因此,只有切实开展组织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为农村扫清黑恶势力,摧毁一批黑恶势力团伙,抓获一批黑恶势力犯罪分子,严惩一批黑恶势力为首者和骨干分子,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建设和谐稳定地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是高度关注农村弱势群体,切实保护农村弱势群体合法权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弱势群体,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我局加强和改进公安信访工作,认真贯彻《信访条例》,坚持和完善领导接访、包案制度和首接承办责任制,对农村信访工作高度重视,建立健全了责任倒查制和公安信访工作长效机制。同时以移民安置、征地拆迁、拖欠民工工资和对现行政策不满等热点问题为重点,从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出发,准确掌握与农村弱势群体有关的情报信息,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工作,及时发现化解不安定因素,积极协助党委、政府做好农村弱势群体工作,不断夯实社会稳定的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稿》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稿。

下载利用扶贫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利用扶贫资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沼气利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沼气利用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常规油气的开发已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世界各国从保证国家能源安全的角度考虑,都在不遗余力地......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

    新农村建设与资源开发及利用——农村致富实用手册 郑昌华、罗小凡(中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组织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一篇 “十七大”精神指导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中国食用菌产业发展战略课题报告 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 2010年8月9日来源:中国食用菌商务网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加强“三农”工作......

    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并确立了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

    扎实稳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党中央为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一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