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时间:2019-05-14 06:11: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第一篇: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荆门市环境保护局

毛凯

我们认为打造荆门旅游品牌,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基础,发挥本地区优势,打造出具有荆门特色的旅游品牌,从环保部门角度来讲,就是要突出生态、绿色、环保,打造荆门绿色旅游品牌。

一、打造绿色旅游品牌的意义

1、人们向往的生产生活方式。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已不仅仅局限在吃饱穿暖的标准,回归自然,体验原生态的自然之美已成为都市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方式。而生态旅游的产生正是人类认识自然、重新审视自我行为的必然结果,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是以良好生态环境为基础、保护环境、陶冶情操的高雅社会经济活动。生态旅游与传统的旅游活动相比,其重要意义在于游览地区的生态环境、民族风俗和传统文化能得以完整保存。参与生态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当地的原始风光和原汁原味的民族风俗和民族文化,而且还能使当地的经济得以发展。

2、荆门正在实施生态宜居城市战略。市委、市政府之所以作出建设荆门生态旅游强市的决定,就是为了贯彻“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荆门崛起”的战略部署,深挖辖区文化内涵,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建设生态荆门、和谐荆门,以推动我

市“全国生态宜居城市”的建设。

3、我市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起步较晚,在周边地市中还处于滞后地位。例如宜昌不仅开发了“三峡人家”、“昭君故里”、“清江画廊”等生态旅游景点,还开发了丰富的地方土特产品。如稻花香、枝江大曲、十八湾小瓶装酒、清江银鱼、三峡苕酥、香菌木耳、香椿葛粉、长阳豆瓣酱、远安冲菜、五峰名茶,还有干土豆、干苕米、干鱼、腊味香肠等。而反观我市,旅游景点开发无序,缺乏特色,土特产叫得响的牌子也屈指可数,只有京山桥米、钟祥蟠龙菜、栗溪香菇、金龙泉啤酒等寥寥几个,所以荆门更要发展生态绿色经济。

二、我市打造绿色旅游品牌的有利条件

1、生态环境优越。我市气候属南北气候过渡地带,为亚热带湿润季风型气候,具有四季分明、光能充裕、热量丰富、雨量适中、雨热同季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5.6-16.3℃,年日照时间1997-2100h,年平均降水量804-1067mm,无霜期239-255d,适合动植物和农作物生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地形地貌类型丰富,东、西北三面高,中、南部低,呈簸箕状向南敞开,形成低山、丘岗和平原湖区兼具地势。最高海拔为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的斋公岩,高程1051米;最低海拔为沙洋县境内的长湖湖底和京山县永隆镇潘家湾河床,高程27米,区域内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湖泊密布,河网交织,堤垸纵横,是全市粮棉集中产区。全市低山面积3313.1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60.25%,平原面积

1617.5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3.04%,水域面积1849.03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15.16%。境内河流、湖泊纵横交错,泉眼、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十分丰富。全境大小河流600余条,形成以沮漳河、汉江、长湖和府环河为主的四大水系,连接着58座湖泊,556座大中小型水库和12.15万口堰塘。现有林业用地645万亩,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5%,森林覆盖率达到36.2%。生态环境优美,为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奠定了基础。

2、自然、人文景观丰富。荆门处于楚文化、三国文化、三峡旅游线的交汇处,得中独厚、山川秀美,有国家一级旅游景点60多处。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文化内涵深厚,建筑风格独具匠心,植被保存完好。国家级大洪山风景区云蒸霞蔚,钟灵毓秀,令人留连忘返。漳河、温峡风景区碧波万顷,岛幽林深,恰似人间瑶池。郭店楚简、战国古尸等轰动世界的历史文物出土于此,纪山楚汉古墓群、屈家岭文化遗址等也分布于此。这些自然、人文景观,为打造绿色旅游品牌提供了有利条件。

3、生态经济效应显著。林业方面形成了花卉苗木、速生丰产林、高效经济林、森林旅游和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五大林业支柱产业。2009年全市林业总产值已达34亿元。农业方面作为全国重要的优质粮、棉、油生产基地,全市耕地保有面积397.8万亩,水稻、棉花、油料、水果、生猪和水产品产量均居湖北省前列,诞生了“京山桥米”、“栗溪山缘香菇”等知名绿色食品品牌。工业方面有中国名牌“金龙泉啤酒”,开发了王牌、冰晶、纯生、黑啤、金小麦等新品啤酒,年啤酒生产能力达60万吨,产品行销全国28个省市,并通过边贸辐射到东南亚地区。这必将产生深远的辐射效应。

4、基础工作扎实。荆门基础设施日趋完备,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是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先后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市、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A级金融信用市,被列为全国生态示范试点市、湖北省电子政务建设试点市。扎实的基础工作也为打造绿色旅游品牌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几点对策建议

一个城市的旅游品牌的炼成,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联想集团从一个校办企业发展成全国知名的上市公司,驰名中外,也是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荆门市委、市政府之所以提出“坚持科学发展,加快荆门崛起”的战略,打造荆门生态旅游强市,就是因为我们的经济还不发达,我们在全省地市州的排名还比较靠后,在全国还没有拿得出手的“荆门名片”。我们认为,打造荆门绿色旅游品牌,带动三大产业的发展,扩大内需和外销,达到名利双收的双赢目的,才能充分体现我市的环境优势。为此我们结合环保部门工作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坚持发展与保护同步。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既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坚持把传承传统文

化与发展现代文明统一起来,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推进“新农村文化繁荣工程”,建设一批文化体育设施,推动群众文化体育活跃繁荣。扶持民营民办文化发展,培育一批成长性文化企业,引进发展创意文化,开发建设文化产业园,办好金龙泉啤酒节等节会活动,打响一批文化品牌。同时还要努力改善生态环境,以创建国家生态示范市为载体,不断深化生态示范工程,重点实施市区竹皮河河道“生态补水工程”,广泛开展生态示范县(市)、生态村镇、生态园区、绿色企业等生态系列创建活动,着力整治重点污染产业、区域、流域的点源污染,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全面开展汉江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企业治污减排工作。

2、大力发展生态经济。首先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环保无公害型的绿色农业。围绕生态效益农业,全面实施绿色农产品行动计划,努力提升绿色、有机农产品在农产品中的比重。要充分利用我市农业传统大市,生态环境优美的有利条件,突出绿色、原生态、无公害等几大要素,抓好绿色农产品品牌的开发和宣传。推广农田保护性耕作、病虫杂草无害化防治、使用生物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指导农民按照绿色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检测,严格控制农产品源头和环节污染,积极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制度,做好绿色食品和名牌产品的认证工作。同时还要抓住我市纳入“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有利契机,大力发展生态旅

游业,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资源,开发原生态旅游观光项目,推广自然生态旅游线路,开辟生态旅游新思路。例如长湖,是我省第三大湖泊,地处荆州市东北部、沙洋县西南,它西起荆州市荆州区龙会桥,北至沙洋县后港镇,东至沙洋县毛李镇的蝴蝶嘴,南抵荆州市沙市区观音垱,流域面积2265平方公里,自古迄今就是荆门、沙洋、荆州、沙市通江达海的舟楫交通黄金水道,战国四君子之一—春申君的墓冢就在湖北岸。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长湖境内风光秀丽,有潘家台、王家台、月台、柳岗牧笛、长湖远帆、渔歌早唱、仙桥夜月、夕阳返照、书亭坠雨、凤山晓钟、白羽破金等“三台八景”,民风醇厚,水域内盛产鱼虾、菱、藕等水产品,又是各种水禽的栖息地,在调洪蓄涝、保存淡水资源、降解污染物、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市的一张绿色名片。可是目前,从近几年水质监测结果来看,长湖所测指标中五日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磷、总氮、氨氮超标,水质类别为劣Ⅴ类,水质状况为重度污染,营养状态级别为中度富营养,而且有恶化趋势,水体持续富营养化。主要原因是长湖围栏养殖面积达5万多亩,超过国家有关养殖标准要求,养殖户投肥养鱼,增加了水体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来源,加上湖区周围生产、生活废水的排入,降低了水体自然净化能力,加快了长湖水质的恶化,丧失了大部分水体功能,成了全省有名的“臭水坑”,长湖综合治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长湖保护、治理和

利用之间的矛盾得到了湖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成立了由省政府领导任组长、分管秘书长任副组长,省发改委、水利厅、财政厅、环保厅、农业厅、林业局、水产局、城建厅及荆州、荆门、潜江三市领导组成的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于2009年9月编制完成了《湖北省长湖保护治理和利用规划》报告。报告中坚持“保护优先,可持续利用;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依法治湖,科学利用”的原则,按照“构建两型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体要求,以防洪排涝安全为基本前提,以改善水环境和人居环境为重点,综合考虑供水、生态、景观、旅游等需求,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宣扬“人”、“水”和谐的相处关系,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理念,从而维护长湖生命健康,最终实现湖泊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使之逐渐成为一处都市人休闲、娱乐、度假的良好去处,并可与纪南楚国城、纪山楚墓群等景点整合成一条精品旅游线路,进而转化为把荆门打造成湖北的知名绿色旅游品牌的有利条件。

3、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是以节约利用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促进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实施节约优先的方针,在生产、消费、建设、流通各领域把节约资源放在突出位置,降低消耗,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二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重

点搞好矿山复垦、退耕还林、植被恢复等工作,改善生态环境;三是推进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创新,抓紧建立健全以改善水环境质量和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为重点目标,以财政转移支付或以奖代拨为主要补偿形式,以生态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等为重点补偿对象,通过地区间利益协调、生态补偿,缓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所带来的矛盾,使生态保护、资源利用等有偿化和效益化。

4、大力挖掘乡土气息文化产品。要组织力量大力挖掘群众喜闻乐见的、具有荆门特色乡土气息的文化产品,丰富生态旅游的内涵。如我市创作的大型现代花鼓剧《十二月等郎》就在全国引起了很大反响,因此,今后还要多出这样高水平的艺术作品,来充实荆门绿色旅游品牌。

第二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因其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外界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如何立足生态优势,走出一条婺源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县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

一、坚持生态立县,夯实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婺源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积极实施了封育营造工程、能源替代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环境美化工程,为“最美乡村”描绘出一幅幅纤巧秀美的天然画卷。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出成效。一是丰富了森林资源。在封山育林170万亩的基础上,将公路沿线200米以内林带及水源涵养林、护岸林、风景林、水口林等列为地方公益林进行保护。先后投入50余万元树标牌、禁牌,对全县6000多棵名木古树建档挂牌保护。深化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的管理权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共管,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防网络,并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把森林保护贯穿林改工作中。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377.55万亩,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009.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5%。二是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在全国首创自然保护小区模式,逐年增至193处,保护面积达65万亩。此做法作为林业分类经营的“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不仅吸引人们争相前往婺源观光旅游,许多珍贵野生动物也在该县山水田园安“家”,生态链得到续接。赋春镇鸳鸯湖每年均有2000多对鸳鸯来栖息过冬,成为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此外,世界濒危珍稀鸟类黄喉噪鹛、中华秋沙鸭等,也在该县被发现。三是减少了能源性消耗。积极推广“林—水—电—林”的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开发水电、沼气等资源,并对全县189家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101家高耗低效的木材加工企业,全县平均每年减少能源性消耗木材9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造林18万亩。四是加强了生态环境整治。整顿和关闭有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45家,对公路沿线43家非煤矿山企业进行关闭或搬迁,仅关闭矿山一项,县财政每年损失就达400万元。今年6月底,又将年产值8000万元、纳税580万元的迈尔泰木业退出婺源经营。通过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有效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稳步提高。五是扮靓了城乡山水。积极开展水土流失专项治理,推进生态示范公路建设,大力开展全民造林运动。几年来全县干群共义务植树1114万株,完成公路绿化500多公里、植树1600万株。为了靓化沿途风景,还对可视范围内几千座坟墓进行了改造和搬迁,实施了旅游精品线沿途村庄和主要景区(点)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花开百村”工程、高速公路“绿化百里”双百工程等,使婺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乡村。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身处婺源,但见青山、绿水、蓝天、小桥、清溪、人家,四季不同的花海和参天蔽日的古樟群,无处不是美不胜收,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妙。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生态经济孕育成长

立足婺源实际,先后编制出台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在生态经济上,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对水田、土壤、河流进行生态保护,严禁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大气污染。全县共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其中有机茶、有机稻、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达20万亩,并成为全国首批5个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之一,有机绿茶出口占据了欧盟市场的70%以上。二是着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江西省生态工业园的要求,重点发展服装加工、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微电子、环保设备等无污染、高科技型企业。在招商引资中,以保护青山绿水为前提,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吸引了投资8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新型电子芯片及控制系统”项目、科技部重点扶持的彩色液晶背光源项目等在县生态工业园区“落户”。由广东、浙江两家公司共同投资2.16亿元组建的婺源深宝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还将在婺源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据统计,目前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已引进机械电子等科技环保项目57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不选,几年来共谢绝各类污染企业项目12个,合同金额近20亿元。三是突出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婺源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带来了长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婺源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短短几年间知名度迅速提升,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34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8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41.9%。几年的实践证明,婺源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绿色生态旅游正成为婺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主要力量之一。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生态家园日趋和谐

在新农村建设中,围绕“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大力改路、改水、改厕和推广沼气。积极做好村庄路面硬化,共为农户安装自来水5694户,改建厕所5359户,清理下水道13426米,建造垃圾池270个,设置垃圾桶520个,村内绿化29323平方米,全县完成沼气建设7000余户,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婺源还把新农村建设与进一步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品牌相结合。重点实施了“花开百村”工程,计划从今冬明春开始,每年种植开花乔木、灌木10万棵,用3年时间,把婺源打造成四季有花、色彩斑谰的花海,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旅游景区,使全县成为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按照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居条件的要求,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共投资2900万元建起了全省县级第一家垃圾处理场,又通过招商引资投入6000万元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设,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配合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近年来,城区人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增至6.5万人。为树立良好的形象,该县从抓好城市日常管理起步,开展市容环境的整治,对清土运输、建材占道、广告设施、夜市摊点等城市“顽症”重拳出击;对城区进行全面绿化美化,把青山、碧水、古建融为一体,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大力开展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建立机关部门单位卫生责任区大扫除制度,以此示范和引导人人参与公共环境卫生保洁活动;充分发挥婺源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每年民俗文化表演、文化艺术作品展、乡村文化旅游节、茶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中。

目前,婺源县域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表现总体优良,境内山林葱翠、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环境幽雅,随着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婺源的建设必将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支撑。

第三篇: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旅游品牌

加快文化与旅游融合,打造旅游品牌

近年来,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战略以来,我县城乡面貌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日新月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时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当前我县旅游发展势头强劲,但文化旅游融合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文化与旅游融合不深。

当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总体上还停留在观光旅游和浅层次的休闲度假功能上,对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地域文化价值发掘和创新不够。多为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力度不够。

二、文化与旅游融合不全。

文化特色产品少,旅游工艺品、纪念品开发、制作、销售比较滞后,对本土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不够,缺乏接待大型团队的旅游购物商店和特色街区。

三、文化与旅游人才不足。

现代化旅游更需要的是同时精通文化和旅游的复合型人才。全县旅游文化创意人才和经营人才不足,创意发展不够。尤其缺乏既熟悉历史文化,又懂文化创意、市场营销的人才。

为此,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与旅游融合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深度挖掘文化旅游内涵。

1.寻乌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建议加大资金投入,以寻乌调查纪念馆为中心、将革命烈士陵园等旧址串珠成链,整合红色资源。2.深度开发民间技艺、时令民俗、农耕展示等休闲旅游活动,着力打造客家迎故事、寻乌山歌、寻乌客家传统技艺老蟹子、鼻吹唢呐、打盘花、山茶油土榨技艺、传统戏剧汶口汉剧、传统舞蹈香火龙等品牌,通过图片、展板、实物、场景以及现场互动等手段,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特色,引发游客共同守护精神家园的共鸣。

二、提升文化旅游产业链价值。

各景区、景点应充分利用本地客家文化资源为切入点,加大对农家宴、特色主题文化民宿、系列农副产品、民间工艺品、根雕竹制品等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效益。提升旅游商品设计水平,加强旅游商品的文化、技术和工艺包装,提高商品的文化含量。规划发展旅游商品购物体系,科学合理规划包括文化、娱乐、工艺品等在内的旅游超市,重点扶持旅游商品产、供、销一体化的企业。

三、搭建文化旅游宣传平台。

要树立全县旅游“一盘棋”思想,通过高位推动,相关部门配合,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和资源参与到促进文化旅游融合上来。将文化旅游产品宣传工作纳入全县外宣工作重要内容。加强宣传部门与旅游、文化部门的联动配合,不断增强寻乌旅游形象影响力。

第四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

第五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

下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

    旅游生态文明建设综述

    1.项目的立项依据 (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需结合科学研究发展趋势来论述科学意义;或结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来论述其应用前景。......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富锦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方案 为加快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富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前提条件,缺少生......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座谈会材料 林甸县发展和改革局 吴书记在林甸县第十五次党代会中明确提出建设国际温泉名城。这一全新的发展目标的提出,开启了县域经济转型与跨越的全新......

    全力加快生态文明乡村建设(合集)

    突出特色打造亮点 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今年以来,省、市、县把生态文明乡村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方式,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我们将以“生产发展、生活宽......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建设绿色新延军(共5则范文)

    打造“生态文化”品牌 建设绿色新延军以尊重自然、敬慕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型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日益成为引领整个社会的......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新洲

    建设生态文明 打造美丽新洲 ——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心得体会 区林业局 宋海林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