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
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
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
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镇就是要建设与自然平衡、和谐的人居环境,对地处河源地区的山区县份来讲,首先应该是山水园林城镇,森林环抱、绿茵遍地、四季葱翠,噪声得到控制,气候自然调节,水土合理保持,生态环境和谐,景色美丽动人。城镇经济是无公害环保的产业体系,是花园式工厂、环保安全清洁生产技术,交通便捷,服务功能完备,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城市文化具有浓厚的风土人情,道德礼仪,法制观念,具有蓬勃向上开拓进取的城镇精神风貌。在这里,自然环境、城市与人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活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的精力更加充沛,身体更加健康,创造力更加旺盛,必然会大大促进经济繁荣、社会文明。建设生态城镇的基本思路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方针,突出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的主题,扩大城镇规模、增加城镇人口、提升城镇品位、完善城镇功能、经营城镇资源、发展特色生态经济,实现环境、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小而精,秀而美,富有个性,既具有文化品位又有环保特色的山水园林生态城镇体系。培育一批天蓝、水清、山绿、景美、特色明鲜,引人入胜的生态景观和人居环境的城镇;发展城镇中经济高效、环境和谐、环保的特色产业;孕育一种融传统健康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为一体的生态文化;建设殷实、健康、文明的生态县城、集镇、新村、社区。
1、以加强城乡规划为先导建设生态城镇。规划是发展的前提,是城镇发展的定位器,城镇的生态化首先是规划的生态化。生态城镇规划就是把生态理念贯穿于城镇规划设计的全过程,构建生态县城、生态集镇、生态新村、生态社区、生态小区体系,对城镇布局、结构、建筑、色调、雕塑、小品等设施要用生态学来审视,使城镇平面、空间显现艺术性生态性。生态城市规划有一些基本的原则:(1)与当地生态条件相适应;(2)恢复退化的土地;(3)平衡发展;(4)制止城市蔓延;(5)优化能源;(6)发展经济;(7)提供健康和安全;(8)鼓励共享;(9)促进社会公平;(10)尊重历史;(11)丰富文化景观;(12)修复生物圈。按照生态城市设计的一些基本思想和原则来修编规划,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一是完善城镇体系规划。这个规划主要管城市和农村发展如何衔接,管城镇布局、新村的设置、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县城、集镇、新村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要贯彻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原则,实行集镇群的协同式发展模式。通过以交通体系为纽带和依托,变城乡经济分割、孤立、无序为统一、联系、有序的发展格局。二是高起点修编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必须体现完整性超前性,少走弯路。县城所有建筑物的配套协调,风格搭配、韵律和谐、生态环境要从总体上作出完整的规划设计。突出县城精神的设计与塑造,利用独特的山水地貌及组团功能形态,把建筑美与自然美相结合,给山造势,给水补形,设计自然、宁静、幽朴的“太极城”特色艺术形象。对建筑的式样、色彩、高度要与周围山水建筑物相得益彰,这些问题都要在城镇规划设计中体现出来。搞好县城总体规划中的消防、供水、排污、供电、通讯等专项规划,力争与县城总体规划同步。在建设中必须坚持按规划建城镇,一张蓝图管到底。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工业园区、专业市场建设紧密衔接,分区定位,统筹规划。全面推行“两证一书”制度,各小区建设必须编制详规,一律不得先建后规划,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加强督管。三是编制新村建设规划。逐步健全全县新村规划体系。坚持“八位一体”,综合治理,科学规划新村建设。要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建房,搞好试点稳步推进。结合百强村建设、生态移民、迁移式扶贫、退耕还林等工程,分散、连片集中、点面结合,依坡就势,一面坡一条路进行整体布局,打破裁弯取直、挖山打岩的传统模式。
2、以完善城镇功能为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水、电、路、防洪、环卫等配套设施要优先规划,规范红、黄、紫、蓝线,新开发的集镇、小区原则上基础设施先行建设,现有集镇要逐步配套。文化、广电、体育、教育、社区福利等公用设施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城镇功能。要完善社区、小区的配套功能,较大的住宅小区要设置必要的文体、卫生、保健等设施,增强休闲功能和人文内涵。要抓好城镇建设项目,储备、论证、推介、争取公益性市政设施项目,突出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场、垃圾处理场项目。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给排水、垃圾掩埋项目。当前制约集镇基础建设的难题就是资金短缺。要通过土地经营、社会集资、招商引资、向上争取、盘活存量资产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3、以培育城镇特色产业推行清洁生产为内涵建设生态城镇。产业是城镇的血液,产业旺、城镇兴、人民富,城市的发展必须要有强有力的产业支撑,生态城镇就是发展生态产业,一是要突出农业产业化。各乡镇要找准发展方向,重点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公司 中介组织(协会)农户为主要形式的产业化经营,结合农业园区建设,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发展为县城服务的配套农业种养业,建立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二是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全力扶持二、三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商贸流通,开发特色旅游产品。三是消除“农民进城”的体制障碍。在户籍制度、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社会保障体制上都要为农民进城开绿灯,消除政策性障碍。
4、以加大城镇综合整治力度为突破口建设生态城镇。我县地处河源地区,城镇大多依山傍水,要建设生态城镇,必须把城镇纳入山川秀美建设的大范畴来考虑,把城区和郊区环境治理同时兼顾。一方面,要养山护水治田建园,搞好城镇周围的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植树造林,加大河道整治,兴竹养花,使城镇周围青山绿水、鸟语花香。另一方面要加大城镇区环境整治力度,使之“干净、畅通、绿化、明亮、整齐”。持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要抓重点,更要抓难点。下功夫治理城市脏、乱、差,抓好城市容貌整治,从根本上解决占道经营问题,切实保障城市道路干净、畅通、市政设施完好无损。加大对城市广告的管理力度,对主要街道、主要建筑的户外广告要精心设计,坚决杜绝违章建筑、零星插建的行为,坚决拆除影响市容景观和内容不文明的一切牌匾和标语,严厉打击在公共场所乱张贴、乱刻、乱堆放、乱吊挂等行为。要以背街小巷、居民小区、城乡结合部为重点,抓好道路养护和排水管网维护,消灭街道坑洼不平和污水乱流、垃圾杂物乱堆放的现象。以道路、公厕、垃圾收集点为重点,加强对垃圾的全程管理,确保城市街道卫生整治。第三,要着力抓好城市绿化工作。进一步作好城镇绿地系统规划修编,完善城市“绿线”制度,通过拆墙透绿,屋顶铺绿,植草皮,路街整治,推进绿化。建设绿地要从用地、布局、造型、色彩、朝向、标志物等方面,精心设计,出精品,不贪洋求大,与自然相协调。特别是在花草树木的品种选择上要因地制宜,有本地特色,关键在于形成个性,选择出县树、县花、县鸟。第四,要加强对城市建设工地的环境治理。结合整顿建筑市场秩序,狠抓文明工地创建活动,把文明施工、安全生产作为文明工地建设的重中之重,加强对建筑垃圾清运管理,有效遏止沿河倾倒、堵路毁田、破坏环境的现象。
5、以提高城镇管理水平为切入点建设生态城镇。城镇管理是确保城镇正常运转的关键环节。坚持依法管城。逐步完善城镇管理法规体系,加大《县城区环境卫生管理暂行办法》等城市管理法律法规的执法力度。探索综合执法管理模式,组建执法队伍,严格文明执法。积极开展创建文明集镇,文明社区,文明小区,文明单位活动。以企业—学校—新村—居住小区—街道—集镇—县城为生态建设单元,分类指导建设生态社区。从各机关单位做起抓起,创建文明大院、文明单位。突出加强城镇社区建设,改善社区管理,完善社区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创建一批文明社区。
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生态城镇建设有序推进城市的形态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态城镇建设是全新的理念,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城建各项工作都要凝聚在这一目标和任务下,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一是树立生态意识、生态观念。要把思想统一在建设绿色旬阳上,深刻认识生态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学习,根除不合时宜的思想,自觉用生态城镇的理念指导工作实践,努力建设生态家园。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理论知识,提高决策水平,从宏观上把握发展动态,使建设中不走弯路或少些败笔。要加强市民文明意识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文明素质,营造人民城市人民爱,爱城如爱家的良好社会风尚。充分利用网站、报刊、电视各种宣传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普及生态城镇的知识,公开曝光破坏和有损城镇建设的人和事,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家园的浓厚氛围。二是高度重视,强化领导。县城建工作领导小组要定期研究城建工作,加强组织协调,切实解决城市建设中的问题和困难。各乡镇要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认真安排部署城镇建设,把生态观念贯穿集镇和新村的建设中。各部门要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分工负责。三是要加大城建资金的投入,千方百计筹措资金。四是建设一支业务精良、作风过硬的城建管理队伍,培育一批专业性人才。(作者系旬阳县人民政府县长)
第二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
第三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
第四篇: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123
生态城市建设的探讨
7摘要:本文论述了生态城市建设的背景、理论、科学内涵及相应的建设措施。为了缓解日益凸显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矛盾,生态城市的建设迫在眉睫。生态城市的建设顺应了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我国在这方面先对比较落后,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对我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立,而且对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字:生态城市;和谐;生态环境;可持续。
生态城市是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的人类聚居地,是一个社会和谐进步、经济高效运行、生态良性循环的城市。城市走生态化发展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志,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都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在结合我国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对策和设想,是推动我国城市生态化发展和生态城市建设工作的前提①。
1.什么是生态城市 前苏联生态学家O.Yanitsy(1984)首次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理想城模式,其中技术和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生态城市(ecological city)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②。
2、生态城市建设的必然性
2.1现在的生态环境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自然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现在我们的生态环境现状: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严重,沙漠化迅速发展;草原退化加剧,森林资源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水体污染明显加重,大气污染严重;废渣存放量过大,垃圾包围城市;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本身就构成经济损失和财富流失。生态指标恶化已经直接而明显地影响了现期经济指标和预期经济趋势③。
2.2建设生态环境的作用
2.2.1 生态城市建设能够解决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矛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中各种污染以及由于城市的人口膨胀造成的资源紧缺、交通压力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2.2.2 生态城市建设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进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绿色科技建设是建设生态城市主要内容之一。
2.2.3生态城市建设是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生态城市的建设恰恰可以满足人们对户外休闲的需求。
2.2.4生态城市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经济跳跃式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保护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结构,增强城市综合实力;生态城市建设有利于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生态城市建设是当今世界城市建设、规划的发展方向。
3.建设生态城市面临的问题
3.1 “城市病”
城市化进程在推动社会进步、创造并使人类享受城市文明的同时,人口膨胀、环境破坏、资源短缺、交通拥挤、住房、社会等诸多社会问题和矛盾愈发突显,造成了环境污染、社会秩序失衡等负面影响,即人们常说的“城市病”,大城市表现得尤为突出。④
3.2 热岛效应
一方面城市地面由水泥、沥青等所构成的下垫面导热率高,加之空气污染物多,能吸收较多的太阳能,有大量的人为热进入空气;另一方面又因建筑物密集,不利于热量扩散,形成高温中心,城市上空厚厚的污染物质又产生了保温作用,城市内部的气温比其他地方要高,就形成了热岛现象。
3.3 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的矛盾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会与区域生态环境有不协调的地方
目前,各地都提出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都在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推行清洁生产,突出循环经济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城市。
3.4 城市绿地生态结构简单合理的绿地生态结构是城市绿地系统的一项重
要要求
城市绿化的目的是为了改善城市的人居环境、为了城市生态系统能持续优化,通过城市物种的多样化来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但是目前城市绿地系统存在空间结构不完善,自身生态结构简单,自然系统人工现象严重,不注重植物的生长习性,不注意合理密度,树木栽植过多,景观一次形成等问题。城市中人工植物群落景观单调,树种单一,乔木、灌木、草坪的比例搭配不恰当,这种结构趋向单一的城市园林绿化,削弱了每个城市的独特风貌,大大减弱了城市园林绿化应发挥的生态效益。
3.5 城市绿地质量及分布不均衡
很多城市在绿地建设中只注重新建成区的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了很多精品园林绿地工程,但在老城区,由于拆迁成本等原因,绿地建设举步维坚⑤。
城市生态化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的必然趋势、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要掌握城市人居环境系统化、自然化、文明化、经济化和人性化的生态理念,努力实现我国城市的园林生态化建设⑥。
4.生态城市建设策略
4.1 突出抓好建设生态城市的重点项目工作
4.1.1加强建设和改造公共绿地。
针对城市公共绿地发展不平衡,街道绿地指标偏低,品位不高的情况,要按照“城外多建绿,城内多造景”的原则,在完善提高的基础上,加快公园绿化、街头小游园、城市道路和城市主要出入口、重要节点的绿化。要重点抓好示范样板路的道路绿化建设,扩大城市次干道的绿地率,使其符合国家规范标准,要打破以往树种单一的做法,尽量做到一街一景,一路一树,注重植物的多样性特点。
4.1.2利用城市独特的自然山水,做好显山露水文章。
要把城市市的自然条件和城市特色充分结合起来,把山水园林城市的定位贯穿于城市建设的始终。一要“显山”,充分发挥城市市丘陵山区自然植被好的优势,划定“绿线”,保护和建设好城市周边山头的风景林地,严禁乱砍、乱占、乱垦、乱葬坟、乱种菜等违法行为,要实行“谁开发建设,谁负责绿化到底”的办法。避免城区周边山头黄土露天现象;二要“露水”。大部分城市都是依山傍水而建,要充分利用好蜿蜒曲折的河流,保护好沿河两岸的自然景观、古树名木,建设沿江风光带,保障沿河两岸不少于30米的绿化带,避免千篇一律、呆板单调的护堤护拱,突出抓好水上娱乐休闲项目凸显丰富水资源的景观效应。
4.1.3加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要构建蓝天碧水、生态优美的城市环境,必须加大水污染、大气污染、垃圾废渣污染和噪音污染治理力度,加大对城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加快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城市管网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
4.2强化落实建设生态城市的措施
4.2.1 强化科学管理,保护和提高城市绿化的成果和质量。
城市园林绿化涉及到生态、园艺、林学、建筑、规划以及文化艺术等多项学科,不仅有广泛的自然科学,而且有深厚的社会科学基础。要在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选种育苗、栽培管护等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植被、土壤、气候及水源等自然因素,引进外来先进经验,确定方案,提高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科技含量。
4.2.2 积极开展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加大城市园林绿化的资金投入。建设生态城市,需要有大的资金投入。如果仅仅靠市财政投入肯定是达不到预想目的的。必须树立市场化运作的理念。一要发挥投融主体的作用,注重培育新的市场主体,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绿化建设,以解决城市绿化资金“瓶颈”问题。二要制定政策,通过采取以“土地换绿化”、绿地经营权转让等形式来承担绿化建设,解决资金急缺的矛盾。按照“谁绿化、谁经营、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和推动民间资本投资绿化。三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植树造绿政策,通过共建、认建、认养、认管、绿化达标、转让冠名权及广告权等形式,发动社会参与城市绿化建设。以此形成一个多元化投资建绿的良好氛围。
5.建设生态城市意义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结语: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目标并不是高不可及,只要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将生态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经济学、行为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融合进城市规划与管理领域,变单纯的建筑规划为社会、经济、自然综合规划、加强管理,我们就一定能将理想变为现实。创造出富有时代风貌特色、高效、和谐的生态城市。
参考文献:
①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J].自然生态保护
②郭虎.如何建设生态型城市[N].学习时报
③崔雪松.我国生态城市建设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
④杨晓丽.浅谈城市规划生态性的重要性[J].科技论坛
⑤李瑞昌.关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⑥陈金印,王强.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探讨[J].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学报,
第五篇: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经1
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经济
石井乡生态旅游业撑起特色经济“脊梁”
为了贯彻全县走好生态路的发展路径,达到建设生态石井的目标,石井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符合石井乡实际的立乡之业,必须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以生态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发展,走生态路、创生态业、建生态乡。
一、立足实际,高端定位,开创生态旅游新局面
石井乡地势平缓,区域适中,是冬暖夏凉的避暑胜地;与内蒙古交界,留存少有的蒙古民族集聚点,民俗凸显,少数民族风情铸就了另一种独特的风景线;龙山文化的发现更增添了浓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为我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一是高站位审视,全力挖掘,明确发展方向。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可以促进地区的的不断发展,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力。地理区位的先天优势和独特的文化底蕴决定了石井乡走生态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通过不断挖掘、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全力打造京北生态长廊,切实走好“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带动经济”的产业发展之路,进一步转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二是借助各种优势,立足实际,抓好科学规划。把做好规划做为旅游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去年由具有全国甲级资质的河北省社科院旅游规划中
1心对四台蒙古营进行旅游业发展评估、规划和定位,高站位、高标准打造塞外坝上风情旅游精品。今年,经过省市各位专家评审论证,一致通过了《尚义县四台蒙古营乡村旅游规划》,累计投入130多万元资金,将蒙古营草原度假村、龙山文化遗址、古驿站和金叶榆基地4大景点包围整合,在淖儿区新打机井2眼,完成水电配套;铺设微喷1000米,种植了50亩紫花苜蓿,嫁接3万株金叶榆,移植500亩芨芨草,安装围栏3000米,在马连洼村进行幼林抚育600亩。三是深入挖掘,精心整理,擦亮文化名片。文化是旅游资源的灵魂,是吸引游客的魅力所在。该乡有独特的地理优势、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通过重新整合、打造挖掘、精心包装,不断提升该乡旅游产业的知名度,展示文化旅游名片。对古砖窑遗址、古原住民遗址、神泉的由来、敖包的历史、龙山文化等渗透着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震憾力的历史景点进行全力挖掘;对优美的自然环境将不断扩大保护力度;对独特的民族风情将给予不断的文化渗透,并附以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积极促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以旅游传承和弘扬特色文化来突出自己独特的文化名片,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二、解放思想,创新实践,打造生态旅游新景区
立足尚义县“走好生态路、念好三农经,打好区位牌,唱好大风歌” 的发展思路,引导全乡领导干部群众树立“生态文化”的战略理念,注重以生态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切实将生态文化渗透到全镇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和层次。一是认真贯彻落实“绿色崛起”战略,创新发展理念。按照张家口市委关于“推进科学发展,致力跨越赶超,实现绿色崛起,打造强市名城”的战略部署和县党委提出的建设“生态尚义,活力尚义,和谐尚义”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对以生态文化为引领的工作研究和部署,突出生态文化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的融合,立足农民群众接受程度,通过开展文化宣传、保护环境我参与、文化遗产我宣传等活动引领全镇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巩固该乡发展文化旅游的基础。二是借鉴邻县先进经验,积极探索旅游发展新模式。张北县、崇礼县、沽源县是坝上地区旅游业发展较早的县区,我们通过实地考察、听取报告等途径虚心学习先进管理经验,逐渐形成了“政府财政引导性的投入,招商引资主导性投入,金融机构支持性投入,社会资本多元化投入”的多元化投资模式。今年,将不断扩大接待承载力,新增农家院2家,成立乡村旅游协会1个。三是依据区域特点,不断开发生态旅游新内容。立足于观光旅游形成的品牌效应和吸引力,加快促进多元休闲旅游的发展,不断开发有特色的旅游产品。紧紧围绕地处蒙汉交融区的区位特点发展“民族民俗风情游”;围绕地道农家风情发展“农家田园特色游”;围绕的悠久历史文化遗产发展“文化历史重温游”,围绕旅游线路打
造“草海花田”游。今年,在马连洼将100多亩葵花地,打造成“迷宫”,形成多处景色迥异、极富情趣的特色景观区;在四台500亩种植基地,建成了集农业观光、休闲娱乐、摄影度假等诸多功能的原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可以在农园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制作食品、礼品、艺术品,并添加自助烧烤、自制食品,以较低的价格和富有特色的旅游内容、接待设施满足游人需要。
三、强化宣传,多元推介,拓宽旅游大市场
要进一步打造特色生态文化旅游品牌,用好这张名片,必须通过宣传来推介,借助环京津优势,加强同新闻媒体的联系,多角度地对外宣传,作为一个拉动旅游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推动全乡各项事业发展。一是制定出台优惠政策。按照县委县政府出台的《招商引资优惠及奖励政策》,以四台蒙古营为中心,按整体规划要求,走出去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大旅游。并带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从事“农家乐”、民俗游、蒙古民族风情游、自然风光游、观光采摘游等,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增加收入。继续打好旅游业对外宣传的文化品牌。二是扩大媒体宣传范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主流媒体和名人博客(如韩方明的博客)、文化旅游展等宣传媒介,加大对石井整体形象和旅游特色资源的宣传力度,打响特色旅游品牌,吸引更多的人观光旅游、休闲度假。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民营企业和外地客商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引入多种经济成份参
与休闲度假旅游业的开发,推动生态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我们引进北京客商,注册了“泉润锦禾现代农业合作社”,在大特拉村建立饲草种植、肉羊育肥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发展观光、休闲、家庭度假。四是举办特色文化活动。依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树木森然的自然景观,切实开展大型篝火、焰火晚会和蒙族歌舞、地方戏、马术、摔跤等表演推出草原特色品牌。特别是在近年来连续举办的具有乡土特色的八届“赛羊会”更提升了我乡的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