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崛起,全力打造凤凰湾生态魅力小镇
仙女湖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
绿色崛起,全力打造凤凰湾生态魅力小镇
凤凰湾办事处2010年10月18日
我处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成立专门领导组织,召开专门研讨会,结合本处实际,对本处旅游发展、工业、农业、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了认真谋划,现将我处“十二五”规划汇报如下:
一、“十二五”期间工作思路
以增加农民收入、壮大财力,提高全民物质文化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集镇建设为载体,以民营经济为支撑,以发展生态旅游经济、特色农业、招商引资、集镇新区为工作重点,加快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步伐,促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协调发展,努力把凤凰湾建设成为一个经济繁荣、人民安居、社会文明进步的生态魅力小镇。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目标
凤凰湾办事处“十二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是:以经济和社会跨跃式发展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选择发展工业,稳定发展林农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力争经过5年或更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把凤凰湾镇建设为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的小镇。根据上述目标,“十二五”期间全处主要预期指标是:⑴国内生产总值(GDP)2015年达到亿元,年均递增以上;⑵财政收入2015年力争达到万元,年均递增以上;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2015年达亿元,年均递增以上;
⑷招商引资2015年达到亿元,年均递增以上;
⑸农民人均纯收入2015年达到元,年均递增以上;
三、“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措施
凤凰湾办事处“十二五”期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为目标,加快旅游业发展,突出工业发展,培育支柱产业,壮大优势产业,努力实现全处经济的跨跃式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工作,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政治、精神文明进步、全力构筑和谐社会。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构筑良好招商平台 利用5年的时间,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包括道路、管网、亮化、绿化等工程;完善集镇功能,打造优质的投资环境。以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工程为契机,改善职工居住条件,打造良好宜居环境。按整体规划集中连片开发的需要,积极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安排适量建设用地,使土地利用充分向凤凰湾集镇范围集中,有效地整合土地资源。
(二)促进产业发展,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紧扣繁荣凤凰湾集镇建设,多方联动,创新合力,建设一批农家乐客栈、码头、温泉度假村等旅游功能区,大力发展农家休闲旅游。实施“工业立处”战略,有选择性地引进一批无污染的企业落户于工业规划区域内,千方百计培植骨干企业和利税大户。同时,充实利用圣集寺佛教圣地的辐射和带动,积极引导村民稳定发展观光农业,搞活庭院经济,增加游客的进入率和“回头率”。
(三)科学调活林农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林农业收入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引导,积极调活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农机推广步伐,实现农业生产现代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培植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真正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林业上,以生态保护为重点,加快生态环境建设步伐,强化保护管理,减少资源消
耗优化林木结构,全面提高森林的产出功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突出和谐社会构建,搞好各项社会事业
⑴夯实工作基础,维护社会稳定,提升群众生产、生活幸福与安全指数,构建“和谐平安凤凰湾”建设。
⑵以人为本,倡导生育新风,出生人口性别比达到正常目标,计生服务站建设符合国家级标准,每年创建1个文明生育村,10户幸福文明家庭。
⑶不断完善凤凰湾小学配套设施建设,培养一批高素质教师队伍。⑷扩大农村医疗与卫生保健服务体系。完善卫生院功能,开设常规以外的疾病诊疗,提高诊断治疗能力。
⑸进一步做好救灾救济工作,保障困难群体生活;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低保制度,做到应保尽保。
⑹加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⑺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优化农村班子为重点,强化农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
第二篇:生态为基 绿色崛起
生态为基
绿色崛起
——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的“西充探索”
南充市西充县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县,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各类矛盾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处于困境,2008年在全省68个丘区县中综合实力位居末位。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树立“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总体战略,以打造中国“西部绿谷”品牌,带动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为基、绿色崛起”的丘区县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五年来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5%、36.8%,城乡人均收入是2008年的2倍多,经济在创新转型中快速提升,社会在依法治理中日臻和谐。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国家清洁生产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县等诸多殊荣。
一、找准定位,科学规划,搭建跨越发展平台
面对发展困境,西充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找准比较优势,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潮流,抢占发展至高点,才能在经济转型中赢得先机,在区域竞争中后发赶超。审视县情,找准比较优势。西充生态禀赋良好,无传统工业污染,空气、水
——依托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区,构筑城乡一体发展平台。坚持“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理念,围绕“一核三极六区”布局,规划建设北部新城县城核心带动区、多扶产城一体示范区和凤鸣双龙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区,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集镇为支撑、新农村综合体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二、立足高端,三产互动,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着眼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推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全面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有机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坚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建成优质生猪、高产粮油、特色果蔬等优势农产品基地20万亩,5大类、92个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有机农业覆盖面达到30%以上,规模稳居西部第一。培育龙兴、丰慧、百科、明和、星河科技、绮香纱丝业等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4家。打造“百科牛奶猪”、“葵花鸡”、“龙兴富硒猪”、“航粒香米”等知名农产品品牌12个,“西充二荆条”辣椒、“充国香桃”、“西风脐橙”、“西充黄心苕”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京沪穗等一线城市建设销售旗舰店8家,产品成功打入港澳台、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验
示范区”、“全国粮油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殊荣,被国家认监委授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环保部命名“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县农业年产值达到39.7亿元,五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7%。
——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坚持“食品主导、集群集约,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思路,打造新型工业集群。多扶食品工业园、橡胶坝工业园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厂、职工生活区、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成功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杨六郎食品、光友粉丝、江苏旷达通光光缆、九天真空等43户企业入驻园区,其中上市公司3户,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广东星河生物科技日产食用菌60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绮香纱丝业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丝绸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天盛“竹娃娃”获得“四川著名商标”。
——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高端突破。致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加快文化旅游发展。重点打造文化旅游龙头,依托“影视文化产业园”,打造“中国国际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和“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等高端文化品牌,集群建设多福古镇、国际华严玉佛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游乐养生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有机农业基地和特色新
盖城乡的民生“安全网”。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等“十大民生工程”,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5.6亿元,完成民生工程项目220个。建成保障性住房50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8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4842户。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太平敬老院成为全省先进典型。新建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张澜学校等各类学校13所,维修改造农村学校69所。新改建县级公立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47所、村卫生室82所。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6个,成功申报西充文庙、张澜诞生地等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被命名为全省文物大县。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以“三化五改五突破”为统揽,推进凤鸣镇及凤鸣双龙桥、莲池灵宝宫“一镇两村”改革试点,打造丘陵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经验。坚持农民“离土不失利、离乡不失权”原则,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七项产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探索搭建产权价值评估、流转交易、抵押融资、政府收储“四大平台”,积极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市场化流转政策和农村金融保险政策,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加快户籍一元化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政策,探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村级组织议事决策机制,实现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推进基层治理民主化。
四、综合施治,优化环境,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注重从人这个最根本的行为主体抓起,坚持德法并举、依法治县,营造跨越发展的社会基础、人文环境和法治保障。
——着力提升全民素质。深入开展“全民卫生行动”、“教育主题实践”、“打造开明开放新西充”大讨论、“意见大征求、问题大整改、作风大转变”等活动,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在全社会倡树新风正气,弘扬“诚信、包容、奋进”的新时代西充精神,形成了崇尚法治、遵守公德、热爱家园、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被命名为“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
——大力实施依法治县。以创建“国家级法治先进县”为目标,深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群众依法办事。自2008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依法治县”活动,持续规范行政审批、收费、执法“三大行为”,大力整治社会治安、信访、市场经济“三大秩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依法妥善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涉军群体等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老案积案138起,在全省首创跨市合作的整体联防新模式,平安建设满意度达97%,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该县普法和依法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首批“法治县先进单位”。
——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全域开放”、“非禁即入”的理念,培育“亲商重商”、“开
第三篇: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 鄱阳湖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鄱阳湖生态文明行 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获得国家正式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翻开了江西发展崭新的一页,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及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深刻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为了改变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面貌,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本着综合治理、系统开发、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坚持科技支撑等原则,根据“山江湖开发治理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江西持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山水、发展区域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努力,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江湖流域开发治理方面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基石。
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它与赣江、抚河、信江、铙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的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长江、“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是连接南北方、沟涌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重要腹地,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于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如果能够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举全省之力精心组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第一,做好区域一体化文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还要鼓励鄱阳湖区域各市县的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与交通信息等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系统,强化环鄱阳湖区域的资源共享。
第二,优化产业构建,探索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创新鄱阳湖区域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探索市场一体化,以市场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先者,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布局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同时和区域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相协调,明确分工,强化协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再者,要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作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市场运行规则,培育一体化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开展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推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最后,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区域内外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第三,加快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首先,要围绕鄱阳湖区域周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树立大环保的观念,建立全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推进清洁生产;再者,要实施人工控湖工程,调蓄长江及“五河”洪水,大力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治理,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效益与优化管理;最后,对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影响与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关注环境变化对湖区的影响,促进湖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拒绝污染项目,保“一湖清水”。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引进一大批能源、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重点生态项目落户鄱阳湖地区,而那些想进来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在环评时就被一票否决。现在的鄱阳湖依然是天蓝水碧,聚集全球95%以上的白鹤种群每年都在鄱阳湖湿地保护区安然过冬,以水禽为主的物种多样性在鄱阳湖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从全国大局着眼,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走新型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气,我们应力保鄱阳湖湖水清澈,为实现生态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一鄱阳湖城市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同时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机会。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首先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说发展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我们可以做一些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演讲,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法律,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江西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是培养青少年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一个有效载体,又是团结带领青年大学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应进一步增强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现绿色崛起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未来。
所以作为我们青少年大学生来说要想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去了解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我们将来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号基础,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发展和学习兼备,同时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创新的集体,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我们创新的思维去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第四篇:全力打造文明生态镇总结(本站推荐)
全力打造文明生态镇总结
自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借“双学双促”干部教育活动的东风,大力推进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实行村先创建,以村带镇,村镇互动的创建战略,借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契机,高标准要求、高起点谋划、高站位运作,全力打造文明生态镇,提出了“做文明人,走富裕路,创生态环境,建美好家园”的创建口号。镇党委决定
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在17个行政村同时铺开,到目前为止,各村进展都十分好范文版权所有!顺利,保证在两个月之内完成创建活动,村里街巷道路硬化、绿化和群众文化娱乐设施都在建设中,已完成大约50的工程量,并结合“三城同创”和“百日行动”大搞全民爱国卫生运动,实现净化,建立卫生保证金制度,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建立长效机制。截止到现在××镇对文明生态镇创建的投资累计达300万元,估计后续的投资还将达到800万元。为确保文明生态镇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不走过场,××镇主要采取了以下四项措施:
一、镇党委重视,列入村两委年终考核目标,严格督促落实。对于参创工作镇党委非常重视,专门召开班子扩大会议,研究部署此事,成立了参创领导小组,明确了党委书记做为第一责任人,全面负责参创活动。制定了具体参创方案,为参创村配备了包村人员,并召开了参创动员大会。在会上,镇党委明确表示:有条件的村要参创,没有条件的村创造条件也要参创,群众的生活环境必须得到改善。
二、宣传到位,使参创工作深入民心。在参创工作开展之前,镇党委就要求做到宣传先行,造出舆论声势,使群众了解并积极参与。为此,我们采取了村广播、宣传栏、标语、条幅等形式,v好范文版权所有!广泛宣传,并向群众发放宣传单,做到村民家喻户晓,了解此次参创的目的、意义和效果。同时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的形式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进来,受启发,融入此项活动当中。
三、分类参创,确保实效。在参创过程中,镇党委要求17个行政村全部参与创建,其中8个村接受区级验收,并根据各村基础条件划分三种类型指导创建活动。对于条件优良的村,包括中心庄、大高庄、富营、崔庄,参创示范型的文明生态村,由镇领导带队,组织村民代表和党员到华西村张家港参观学习,了解南方先进地区的发展史;对条件较好的村,含东寨、西寨、黄南、柳村,参创普及型的文明生态村,由镇领导带队到唐山地区的遵化丰润考察学习已创建的文明生态村的经验,回来进行本村的创建;对于条件一般的其余各村,自定目标,也参与创建活动,由镇里组织到中心庄、大高庄,已参与参创比较成功的地方参观学习,借鉴经验,改善各村的生活环境。
四、全民参与共同打造文明生态镇。在参创活动中,镇党委要求各村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到此次活动中来,共同改造生态环境,创建美好家园。对于参创所需资金采取上级补一点、镇里出一点、村里筹一点、村民集一点的多方筹集资金的形式,一是为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二是通过活动教育村民树立起自觉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通过参创活动,各村达到硬化、绿化、净化“三化”的标准。同时把“强村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宣传文化示范工程”及“农村现代化建设试点村”等项工作也都纳入到文明生态村的创建中来,真正实现生活富裕、环境优美、人际关系良好的文明生态新农村,届时,××镇将率先向文明生态镇迈进。
第五篇:沙河全力打造工业化生态新城
沙河全力打造工业化生态新城
推进科学发展 注重突破创新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孕育着隋唐古风,浸润着明清雨雪,沙河历经沧桑,度过了悠悠千载岁月;崭新的沙河市,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机遇;勤劳勇敢的沙河人民,与时俱进,拼搏进取,谱写了一篇又一篇壮美的华章。
沙河城建
日新月异文明优美
沙河市以“新型工业化、生态型中等城市”为发展定位,坚持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并重,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强度投入、高效能管理。近年来,新建了梅花公园、车站广场、汇通城市花园、大光明花园、污水处理厂、东环路、西环路及城市道路改造等项目,实施了天然气入市、集中供热工程,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承载力明显提高。
今年是沙河撤县建市20周年,他们把2007年确定为城市建设年,共谋划城建工程项目41项,总投资25亿元,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高标准搞好城市规划。抓好市区主要街道的街景立面及控规设计,市区23平方公里绿地系统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准备,努力扩大城市详细规划的覆盖率。二是抓重点、树亮点。抓好“一区、两口、十路”工程,“一区”即城市新区建设;“两口”即东、北出入市口;“十路”即新兴路贯通、翡翠路延伸、京广路改造、东环路北延、建设路南延、纬三路延伸等10条主要道路的修建改造。亮点就是抓好沙河标识性地段和标志性建筑的建设,重点抓好新区的行政办公中心、企业办公中心和市民广场的建设,逐步实施“双百”城市建设工程,谋划建设100栋高层和小高层现代城市楼群,开通两条百米大道。实施万亩水系、万亩城市森林生态工程。加大白塔副中心和新城、綦村、十里亭、栾卸、全呼等卫星镇村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三是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借鉴外地的先进经验,结合沙河实际,研究改进城市管理新机制,积极探索城市管理市场化路子,逐步将公用设施、环境卫生等纳入物业管理,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崭新的姿态来接受广大市民的检验,全方位提高沙河市的知名度、美誉度。
沙河经济
六柱立市百业兴旺
沙河市围绕“富民、强市、升位”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握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工作主线,以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强力抓环境为总抓手,大力实施工业立市、科技强市、城镇化带动、开放推动战略四大主体战略,深入开展全民二次创业,努力实现矿山资源整合、招商引资、城市建设、园区建设、新兴产业培育、大项目支撑六方面突破。到“十
一五”末,力争把沙河建成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冀南工业重镇、工业化生态型中等城市,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全国新型冶金、建材、炭黑基地,进入全省十强行列。
一、支柱产业———采掘业。加大矿山治理整顿力度,关闭生产能力低、安全无保障的矿山企业,大力支持大型矿山开采项目,年底力争全部完成矿山企业整合任务,煤矿由88家减少到55家,铁矿由168家减少到60家以内,实现矿山开采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
二、主导产业———新型建材业。抓好玻璃业和陶瓷业,力争到“十一五”末,使玻璃年产量达到1亿重量箱以上,其中浮法玻璃6000万重量箱,年产值达到100亿元,建成名副其实的“中国玻璃城”;陶瓷业发展到50条生产线,年产值达到20亿元。
三、冶金机械制造业。以金丰冶炼基地为平台,依托华远冶金公司、金康集团公司、邯钢大型矿山、中关铁矿等项目,充分发挥沙河铁矿资源优势,力争“十一五”末,形成100万吨球团、100万吨优质铸造铁、50万吨磁性海绵铁、30万吨冷轧薄板、30万吨机械通用零部件、15万吨不锈钢、20万套(件)轧机轴承、10万吨冷拔钢棒的生产规模,年产值达到150亿元以上。
四、医药化工业。依托恒利集团、龙星集团、大光明集团、第一炭黑厂等企业,到“十一五”末,达到年处理中药材1.5万吨、年产炭黑50万吨、年产玉米化工醇50万吨的生产规模,年产值100亿元。
五、纺织服装业。依托海生集团、安仁集团、千山集团等纺织骨干企业,发展高档精梳纱、纯棉及混纺交织面料和高档床上用品、服装加工项目,形成年产纺锭20万锭、服装200万套、床上用品50万套的生产能力,建立科学合理的纺织、印染、服装加工产业体系。
六、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业。沙河是河北养殖业大市,已形成蛋鸡养殖产业链条产值10亿元,被省政府命名为“特色产业”。全市已拥有“兴达集团”、“凯特集团”等省内知名大型饲料集团在内的规模饲料企业50余家,年产各类饲料80万吨,成为河北省最大的饲料生产县(市)之一。
项目建设
热潮涌动活力四溢
加快同沿海发达地区的对接,承接沿海辐射和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与沿海地区协作型企业和配套型产品;加快同京津冀都市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对接,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主动参与区域市场的产业分工,努力在市场要素重组和资源配置中获取最大的利益;加快与河北南厢地区的对接,把沙河建设成为具有高知名度的冀南工业重镇、区域经济的连接点、新型工业化生态型中等城市。
沙河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落后以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问题;统筹区域发展,立足本地优势,主动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格局;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统筹资源环境发展,努力处理好经济建设与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统筹产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产业关联度、集中度,实现差异化发展、低成本竞争。在创新发展模式和路径上,坚持集约化、园区式发展模式,通过园区搭建平台,聚集产业,培育特色、延长产业链条,切实解决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布局散、产业不配套等问题。四大园区已具雏形:一是金百家工业园区,二是金马岭工业园区,三是恒利工业园区,四是兴达工业园区。
2007年是沙河的“项目建设年”,今年共谋划重点项目50个,涉及玻璃、钢铁深加工、陶瓷、医药化工、能源、纺织、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各个方面,总投资409.5亿元,其中前期项目10个,总投资264.25亿元;在建项目40个,总投资145.25亿元,当年计划投资44.7亿元,列入省级第一批在建项目9个,列入邢台市级第一批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72.84亿元,当年计划投资21.78亿元。
今年以来,沙河涌动项目建设热潮。截至7月底,40个在建重点项目完成投资27.26亿元,占年计划的61%。14个邢台市级以上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6.25亿元,占年计划的74.6%,其中9个省级项目完成投资14.35亿元,占年计划的83.03%。截至目前,已有迎新LOW-E玻璃,凯特玉米蒸汽压片,第一炭黑厂扩建,长城浮法玻璃一线,万隆陶瓷一期3条生产线,大光明炭黑二、三线,恒利中药材提取等7个项目建成投产。龙星4万吨炭黑、机械通用零部件市场、大光明超厚镀膜玻璃、安全自洁净玻璃、金康冷轧薄板等项目进展顺利,均完成了时间进度。中关铁矿、北掌煤田、华远不锈钢等项目取得重大进展,有望年内开工建设。两个超百亿元的重大前期项目实现了新突破。总投资110亿元的沙河电厂项目,已通过了华北电网公司组织的专家评审,省发改委已上报国家发改委核准,有望年底或明年初开工建设。总投资106亿元的玉米生化项目,已完成可研、选址等工作,省发改委发函同意开展前期工作。
沙河项目建设规模、项目开工率和完成投资额均位居邢台全市首位。沙河大地正在迅速崛起一大批投资达几亿、几十亿的大项目,成为沙河工业经济扬帆“赶海”的强大原动力。
(组稿/姚志欣、张富民、申富国、徐利民)
中共沙河市委 沙河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