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杜尔伯特县全力打造绿色生态旅游情况介绍
实施“旅游立县”战略 建设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名
县
发布时间: 2012-02-18 23:39 来源: 荆楚网 进入电子报手机看新闻
房县人民政府
房县位于湖北省西北部,东临荆襄,西通川陕,南依神农架,北抵武当山,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一江两山”核心板块中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房县把发展旅游经济摆在更加突出位置,以项目和产品开发为重点,以机制和产品创新为动力,旅游业呈现出跨越发展的良好势头。2011年成功创建“湖北旅游强县”,全县接待游客110.5万人次,同比增长24.4%,实现旅游总收入5.23亿元,同比增长43.6%。短短几年时间,房县旅游亮点频出,知名度和美誉度迅速提升, 旅游经济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
一、统一思想认识,明确产业定位
坚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坚定不移地实施“旅游立县”战略。一是为加快发展寻求新的增长极。近年来,房县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总体来看,发展仍然不够,为进一步破解发展难题,县委、县政府在分析优势利弊后做出了“多管齐下,主攻旅游”的现实选择。二是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房县受自然条件限制,农业基础薄弱,工业优势不显,而发展旅游业正当其时,极具潜力。把旅游业作为房县未来起飞的平台来培育,既是立足房县区位、资源禀赋作出的战略选择,也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三是为和谐发展奠定基础。实践证明,旅游业是统筹城乡的最佳载体。县委、县政府根据“旅游立县”战略,按照“做大产业,做富农民,做强经济”的要求,对旅游业发展进行了准确定位:未来五年,房县将按照“借两山盛名、承两山辐射、与两山互补、同两山相融”的思路,全力打造全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建成近程游客目的地,远程游客集散地。
二、坚持政府主导,优化发展环境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将旅游产业列入“工业强县、旅游立县、农业稳县、项目兴县”四大战略之一,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和副组长的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统一协调解决全县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全方位抓旅游发展的工作格局。二是坚持规划先行。先后聘请中国地质大学专家组、北京绿维创景规划设计院专家组来房县实地考察,编制完成了《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房县旅游政府运营总体策划》以及温泉、野人谷、野人洞、观音洞、九道梁、五台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旅游建设性规划,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旅游规划体系。三是出台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房县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房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决定》,为推动全县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证。同时围绕旅游产业发展,制定旅游项目开发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和企业资本投资开发旅游资源,拓宽旅游发展融资渠道。四是加大投入力度。在县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每年预算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专门用于旅游规划编制、旅游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旅游宣传促销和旅游商品研制开发等,为旅游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五是加强旅游考核。将旅游发展纳入全县目标考核范围,对各项目标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并签订目标责任书,年终考核,兑现奖惩。
三、彰显特色优势,实现错位竞争
房县具有良好的区位禀赋、独特的历史文化、秀美的自然山川。县委、县政府从自身的特色优势出发,扬长避短,使房县在世界两大名山之间的夹缝中脱颖而出。一是深入挖掘“野人”文化。以神秘“野人”发现地——房县野人谷镇为中心,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积极推进退耕还林工程。先后投资6000余万元新建配套服务设施,野人洞、野人谷景区双双晋升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高标准推进温泉开发。为将房县温泉打造成吸引“一江两山”游客的振奋点,县委、县政府将温泉区面积扩大至1000亩,由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投资公司、房县人民政府共同投资6亿元对大温泉进行高起点开发,工程已于2011年9月8日开工建设,计划一年内建成开放老温泉区,三年内建设成国家5A级温泉旅游度假区。三是打造宗教文化旅游品牌。房县观音洞、显圣殿两大宗教活动场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观音洞景区由万顺园林工程公司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已成为集朝圣、观光、娱乐于一体的国家3A级旅游景区,目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四是打造吸引“两山”游客的农家特色餐饮地。结合“武神旅游路生态景观工程”、“竹房城镇带”建设,大力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全县已建成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湖北旅游名村1个,发展农家乐300余家,其中星级农家乐60余家,已形成吸引、集聚“两山”游客的农家乐景观带。
四、打破传统思维,提升综合效率
房县县委、县政府结合旅游关联度高的特性,打破传统思维,跳出旅游发展旅游,着力构筑大旅游格局。一是农业围绕旅游调结构。房县受地形地貌限制,农业发展一直停留在传统阶段。近年来,通过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特色农业作为旅游产品来经营,实现了农业与旅游业的互动发展。房县木耳、香菇、绞股篮、中药材、茶叶、山野菜已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压缩黑木耳、真空包装小花菇已成为最畅销的旅游商品。二是工业围绕旅游选项目。为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一方面加快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关停了黄磷、造纸等企业,为发展旅游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选商引资,大力引进低污染、无污染的旅游商品开发企业。投资1.5亿元的房县润田矿泉水开发项目已建成生产线4条,年生产能力达2000万件。兴祥皇酒厂已建成国内先进的皇酒自动化生产线,年生产能力达2万吨,成为湖北省最大的皇酒生产基地。三是县城围绕旅游建特色。以建设“山水园林旅游城”为目标,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县城改造步伐,大力实施城区绿化工程,加大西河、三道河治理力度,环绕县城建起五级橡皮坝,造就五个人工湖,蓄水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形成了“江南水乡、房陵寻古、柳浪闻莺、唐苑遗风、河畔春晓、半岛烟云”六大景点,兼具城市美化、防洪灌溉、生态旅游、休闲娱乐四大功能;投资近10亿元建设了商业步行街、武当路、天一路、人和路、沿河路和寿康生活广场、商贸城;投资4亿元开发盛世唐城项目,部分项目已投入营运。2012年,将充分发掘房县历史文化和特色资源优势,开发建设中华诗经城、庐陵王城等一批特色旅游项目。
五、巧做借力文章,打响旅游品牌
为推进房县旅游跨越发展,我县用活用足各类资源要素,认真打好借力发展牌。一是借力“两山”,主动融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利用与“两山”(武当山、神农架)资源的互补性,着力构筑“武房神”旅游坂块,努力打造交流沟通、互动共赢平台,初步实现了旅游规划、旅游文化、旅游产品的对接。目前,房县外来自驾游游客70%来自“两山”。二是借力外资,掀起旅游开发热潮。通过政策拉动、机制创新、宣传发动,房县引资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2011年,全县签约旅游项目6个,签约资金24.8亿元。其中,投资6亿元的大温泉开发项目、投资8000万元的房县封神洞?仙人峡地质公园旅游景区开发、投资10亿元的五星级酒店建设项目、投资4.5亿元的维也纳四星级酒店、投资1.5亿元滨湖大酒店(四星级)、投资2亿元的凯旋国际大酒店(四星级)已开工建设,为房县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三是借力节庆,致力打响房县旅游品牌。组织举办了 “房县旅游景区推介会”、“走进房县”旅游采风、景区推介暨旅行社联谊会、旅游服务技能大赛、农家乐饮食大赛、襄樊万人游双野等活动,成功举办了中国诗经文化研讨会暨2010中国(房县)诗经文化旅游节,万人咏诵诗经活动创世界吉尼斯纪录。房县正在由“一江两山”旅游中转站向旅游目的地过渡,来房游客已由十堰市内、湖北省内向外省市扩展。据统计,2011年,全县接待省外游客占来房旅游总量的40%。
近年来,房县旅游发展势头良好,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兄弟县市的发展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借此次会议的东风,立足特色,再鼓干劲,再加措施,发挥优势,坚定不移的实施“旅游立县”战略,努力把房县打造成中国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向省委、省政府交上一份更加满意的答卷!
第二篇:全力打造
全力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崇东中学“主动·有效”课堂工作总结
根据《崇明县中小幼“主动·有效”课堂新一轮达标与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及《崇东中学 “主动•有效”课堂达标与提升工程活动方案》,我校以“聚焦课堂、发展教师”为工作理念,以研究“课堂教学五环节”为突破口,全力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推进“主动•有效”课堂的关键是一线的教师,所以提高教师素养,更新教师观念、改变教师行为是学校当前工作的重点;制定科学的实施方案、健全的评价体系是打造“主动·有效”课堂的有力保障。
一、精心规划,全力打造“主动·有效”课堂。
(一)组织理论培训,更新教育理念。
1、在8月21—27日,我校一方面印发了有关“主动·有效”课堂的文本资料,另一方面把相关的学习课件上传校园网,采用大会宣传发动、大组学习交流、教师自学撰写心得的形式,进行了第一轮的培训学习。在8月31日,我校自行命题并组织教师进行考试,考试的内容有“主动•有效”课堂的理论与教学设计两个方面,通过学习、考核,教师们明确了“主动·有效”课堂的内涵及要求。
2、在9月10日前,组织教师撰写有关“主动·有效”课堂的学习体会,发到研修博客网上进行交流,开展校级层面好论文的评选活动,并选送优秀论文参与县级层面的评选,有一位教师获得了三等奖。
3、在10月20日,我校邀请崇明教师进修学校吕波副校长作了关于“主动·有效”课堂的讲座,教师们茅塞顿开,均感到获益匪浅。
由于精心组织理论学习,我校教师提高了对“主动有效”课堂的认识,并能主动地转化为实践动力,有效地推进我校“主动有效”课堂活动的开展。
(二)开设“教师论坛”,探索“主动有效”课堂。
以教研组为单位,举办系列“教学论坛”。围绕“主动·有效”课堂背景下的教师备课、上课、作业布置批改以及提优补差等课堂教学基本环节,教师结合所学的理论和自己的课堂实践,撰写相关文章,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交流、分享,达成共识,每组推荐一名代表参加校级层面的教学论坛。
(三)开展课堂研讨,践行“主动·有效”课堂。
1、落实“人人上一堂研讨课”。开学伊始,教务处要求每个教研组制定计划,每两周落实组内一位教师上好“主动·有效”课堂的研讨课,并以备课组为单位,确立研究的主题。例如初一语文组确立“让学生真实表达”主题;初三数学组“让学案教学更科学”主题;物理组“小组合作有效性”主题。教研组的课堂研讨促进了青年教师的主动发展,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2、组织骨干教师“主动·有效”课堂研究课。10月份,在校级层面组织了骨干教师“主动·有效”课堂研究课活动,进行全校性的“主动·有效”课堂研讨。语文组朱慧老师执教《走一步再走一步》;数学组黄红柳《锐角三角比》;英语组由张雪英老师执教;物理组施洪周老师执教《光的折射》。上课教师必须写教后反思,听课老师写500字以上的点评,并上传博客,师训专管员进行资料汇总。骨干教师的引领,提高研讨的实效,有利于将“主动·有效”课堂向纵深发展推进。
3、组织初三复习研讨课。为打造“主动、有效”的复习课,探讨复习课策略,提高复习课效率,有效地开展校本研修,我们学校在12月下旬借助初三年级,开展了复习周研讨活动,为全校期末复习工作拉开了序幕,指明了方向,重点研究复习计划及分层教学策略,提升学科的合格率。
(四)开展检查评比,展示有效教学
11月中旬,教务处组织了 “学生优秀作业展”活动。本次活动面向全校各个班级,班主任老师指派学生将各科平时常规作业参与展示,这些作业书写工整,格式规范,正确率高,订正及时。一方面,我们组织教研组长参观评比,发现教师作业布置与批改的闪光点和存在问题,以此提高教师作业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以此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规范学生的作业是打造“主动有效课堂”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良好的作业习惯不但可以使学生更好地巩固知识,而且能够促进学生良好学习品质的养成,学生受用终身。
二、初见成效,归功于“主动·有效”课堂。
1、毕玲玲老师在“主动·有效”课堂论文评比中获县三等奖。
2、在县数学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上,我校的唐晓、朱海鸿两位教师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唐晓在12月7日召开的市教育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会议上代表学校作交流发言。
3、本学期我校三(5)班王甜莲同学在读懂中国征文活动中,获上海市一等奖,一(2)的杨雯倩同学获本次上海市作文竞赛一等奖。在县作文竞赛中,我校共有5位同学获一等奖。
三、坚持不懈,追求“主动·有效”课堂。
(一)继续开展“主动·有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1、建立教师课堂教学个人档案。下学期,各教研组长组织落实人人上研讨课,每节研讨课后,各教研组长要及时将上课的教案、听课评课记录及教研组长评价意见交教务处,提出改进措施,作为此工程达标验收的基础。
2、开设青年教师“主动·有效”课堂沙龙,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3、根据新授课、作业讲评、复习课等不同课型的要求,组织校内的县、校级骨干教师上示范课,发挥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县校骨干教师每学期亮相课不少于2次),提升日常课的效率。
4、根据期末考试的情况,组织部分经验欠缺、学生有反响的教师上研讨课,学校组织校内外专家进行教学诊断。
(二)各教研组认真学习、讨论学科“主动•有效”课堂评价标准。
1、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绩效,建立能有效促进教师不断改进提高的评价体系。
2、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教学评价模式。
(三)开展各类单项教学评比活动,组织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设计、说课、案例、论文、课件、上课等专项评比活动。
(四)开展“主动·有效”课堂背景下的班建工作研究
第三篇:打造生态旅游“双面绣”
打造生态旅游“双面绣”
“绣品街”只是高新区镇湖“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的一个部分。而今年已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中国刺绣艺术馆景区”,又是高新区苏州西部生态城的核心部分。如何将无烟的“苏绣工厂”与高新区西部的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让苏绣促旅游,让旅游促苏绣?身为苏州西部生态城管委会副主任、镇湖街道办主任的金海兴,对此非常有信心。
金海兴介绍说,过去因交通不便等原因,来镇湖的人非常少;这些年可用翻天覆地来形容。随着太湖大道的建成,市民从古城区到太湖边驱车也就二三十分钟。
在镇湖,游湖是较出名的一个湖,距太湖最近处仅187米。10多年前,游湖围网养殖,被围成上千个池塘,养殖投饵对水质破坏很大,特别是养鳗等要投一些腐败饵料,水中时常散发出阵阵腥臭。如今,游湖的围网养殖已全部取消。昔日的鱼塘,已投资4亿元,一期建起了2.3平方公里的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湿地公园就在绣品街的尽头,也就是说游湿地公园必经绣品街;到绣品街购物,游人也可顺便游玩湿地公园。”金海兴说。
曾几何时,在镇湖太湖18公里岸线边,游人吹着湖风、欣赏美丽太湖风光之际,却找不到一个吃饭的地方;一家人带着帐篷出来野餐,却找不到一个像样的洗手间。如今,这样的烦恼已成为过去。伴着美丽的太湖风光,昔日的废弃矿场,已摇身变成为了马山游客服务中心,成为游客可以歇脚的地方。
今年,围绕太湖岸线14个水闸改造进行的“创意文化景观带”建设已初具规模,它们不仅有造型各异的创意外观,还将开出中国太湖奇石欣赏馆、树叶艺术雕刻馆、苏式生活形象馆„„
今年3月,苏州生态城湿地公园二期工程已启动建设,将再新增近1平方公里湿地景观。
8月,马山景观工程——位于太湖大堤马山段面积达5.6万平方米,以打造太湖滨水带启动性门户公园为目标,一个多层次充满趣味与活力的公共开放空间及滨水区已高标准建成,喜迎宾客。
9月,镇湖米泗山露营公园建设完成。今年“十一”,百辆新款房车亮相;昔日的宕口,也变成了“体验绿色户外,乐享房车生活”太湖一号房车露营地„„“这些景观,都在绣品街周围,不用驱车,游客散散步就走到了。”金海兴说。
同时,这里将以中国刺绣艺术之乡——镇湖为主体,打造中国刺绣城。该项目计划投资25亿元,规划面积1.7平方公里,将容纳包括苏绣、玉雕在内的各种传统手工艺产业,成为集传统手工艺制作、展览、表演、交易、文化沙龙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
而根据苏州西部生态城启动区城市设计方案,这里还将以“生态规划、绿色出行”为主基调,建设一个集自然景观、居住、商业、旅游、绿色交通为一体的生态示范组团;并将规划19个快速公交换乘点、35个自行车租赁点、19个水上巴士停靠点„„
10年来一直见证着绣品街发展变化的金海兴,对围绕苏绣、生态旅游为古镇镇湖打造出一个特色风情街区,信心十足。
□苏州日报“行走街区”报道组
第四篇: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
发展森林生态旅游
打造辽北绿色明珠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汇报材料
一、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基本情况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辽宁省东部山区北端,地处辽宁省的西丰、清原,吉林省的东丰县,两省三县交界处。隶属国有西丰县冰砬山林场。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山高林密,群山起伏,森林茂密,沟大谷深,绿树参天,小溪潺潺,巨石瑰丽,境内主要山脉冰砬子山是长白山脉哈达岭的余脉,境内最高峰海拔870.2米,号称辽北第一高峰,素有辽北绿色明珠之称。
昔日的盛京围场,今日的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以它良好的生态环境,赢得了诸多的荣誉: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全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辽宁省十佳森林公园、省森林防火先进集体、辽宁省党员教育基地。市首批环境教育基地、市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县平安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公园于1999年经省林业厅批准建立,2002年经国家林业局274号文件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规划面积2259.3公顷,共有五大景区,50余处景点。隶属国有西丰县冰砬山林场。其主体项目有:恢复建盛京狩猎场、梅花鹿野生种群驯养场、冰雪大世界、水上乐园、森林渡假村、六合塔、冰山湖、森林浴场、民俗村、冰砬山餐饮娱乐城、冰山寺、科普长廊、百花园等,现有的项目已建成,有的正在筹建之中。2005年依据县物价局(005)4号文件收费批准,森林公园正式运营。现经营良好。具体做法如下:
森林公园主要工作及取得的成就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辽北唯一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公园成立以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以资源为依托,积极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按照生态优先,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深化林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完成如下工作:
1、景区、景点建设方面,已投资2400多万元,建成了四柱七楼仿古建筑式山门、冰山湖、六合塔、百花园、沁心亭、水榭、大型科普长廊、招商建成了冰砬山森林度假村、三合院小吃、餐饮娱乐城、,冰砬山森林生态观测站,并架设了高压输电线路7公里,铺设钢筋混凝土路面和油路11公里,完成路基改造50公里,架设了联通和移动无线通讯基站,完成全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态文化解说体系的基础建设,建设完成了休憩文化林区、百花园区、生态文化林区、森林浴场、鸟类栖息林区、林地经济复合区、森林生态观测点,改造生态文化林2026亩,累计投资153万元,其中:争取国家资金100万元。收集、整理与森林生态、公益、环保有关的科研资料、照片、景观图册、标本等,整理完善科普解说词,包括森林公园简介、景点介绍、历史典故及各个示范区代表生物的种类、生长习性、生态特点、社会作用等方面加以说明,起到生态科普作用。计划投资30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0万元已到位,此项目2011年全部完成,同时对园区内进行美化、绿化、香化、亮化、净化工程,铺设旅游步道等。
2、争取上级支持,资金筹措(包括争取项目、招商引资等)方面
森林公园在十一五期间出争取项目资金 363万元,修建了3800延长米混凝土路面,建设高压输电线路7公里,拓宽旅游道路11公里。投资300万元在西冰砬主峰、马虎岭主峰架设中国移动、联通两所无线通讯基站,解决景区电路通讯问题。
招商引资累计1200万元,其中招商引资400万元,在原81925部队原址建设成了冰砬山森林度假村;招商引资300万元,在原冰砬山招待所基础上建成了冰砬山餐饮娱乐城,招商引资500万元,建成了冰砬山森林生态系统观测站。
争取2009年中央预算内林业基本建设投资资金120万元,用于全国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和生态文化解说补充体系的建设。
3、森林公园强化规范管理方面的成就
森林公园机构设公园管理处,下设公园旅游部、安全保卫部、开发建设部。由林场书记、场长直接担任公园管理处主任,人员全部实行聘任制,制定落实了各部门管理制度,岗位职责,百分考核办法,严格内部管理,提高了服务水平。
加强了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就,为了进一步制定完善森林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标准,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的经营行为,森林公园加强了职工队伍建设,聘请旅游专业知深教授为职工讲解培训,并组织管理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使其在日常工作中增长才干,在解决问题中积累经验,从整体提高人员素质和服务意识,树立良好形象。并在景区内广泛组织开展诚信旅游、旅游细微服务等创建活动,开展大规模人员培训,使冰砬山旅游的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增加游客对冰砬山旅游服务的满意度,进一步提高公园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4、弘扬生态文化方面,森林公园是森林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载体,是森林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公园的建设,拓展了林业保护领域和产业发展的空间,按照森林公园的总体规划,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取得一些经验:一是保护了森林资源原始的风貌,封山育林,疏林补植,提高了森林的文化、保护、游憩等多种功能,特别是它的保健功能。增加了森林景观的观赏性和休闲健身功能,充分挖掘森林生态旅游的内涵.一是促进森林文化、生态文化、休闲文化的发展,通过各种教育活动增强人们了解自然、生态、森林、环保等方面的知识,进一步的弘扬了生态文化。近两年来,国家林业局森林公园管理办公室利用中央林业基本建设资金重点扶持了国家森林公园进行“生态文化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利用中央本级财政资金扶持国家森林公园完善生态文化解说体系建设。这些示范项目的实施,很好地引导了森林公园深入挖掘林业生态文化内涵,加快了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了生态文化林保护和改造,完善了各类解说牌标识,在传播和弘扬生态文明中起到很好效果,也提高了森林公园建设和森林旅游产品的档次和水平。示范项目的带动,使得各种生态文化产品得到挖掘,科普宣传形式更加多样化。国家森林公园逐步成为中、小学生们的特殊“课堂”,为丰富广大人民的精神和物质文化生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5、带动农民致富: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有效地调整了产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特色产业的开发,如:林蛙养殖基地、赤眼蜂繁殖基地,建生态园,刺龙芽园、人参园、果园、中草药种植园等,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形成以森林生态旅游为主体带动其他产业并进的特色产业,促进了林业多功能的综合开发利用,从而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接待游人、旅游收入方面,十一五期间接待游人11万人次,入园车辆3万台次,其中:接待中小学组织的综合教育活动2.6人次,参观访问2.8万人次,实现产值90万元,带动社会相关收入700多万元。被评为辽宁省第二届十佳森林公园,第三届生态旅游十佳森林公园,辽宁省环保教育基地,6、产品包装策划、旅游宣传促销等方面(新闻媒体宣传、网络宣传、参加省内旅游促销活动和国家林业局举办的各项活动)冰砬山森林公园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科学编制旅游路线,重视开发人无我有的奇观,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深入挖掘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优化森林旅游环境,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服务水平。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帮助公园做形象包装,加强森林旅游网络建设,每年“五一”“十一”期间有大多新闻记者、文人来此采风,发表作品,并在辽宁省林业厅信息网发布信息等,提高了森林公园的知名度和吸引力,积极打造旅游品牌。2006年5月首次参加中国森林旅游博览会第六届中国鞍山.千山国际旅游节;并参加在大连举办的森林旅游博览会,2007年为贯彻十七大精神培养未成年人生态意识,铁岭市林业局、市教育局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绿野寻踪-在铁岭”活动,在这里举行,2010年省林业厅与辽宁广播电视台合作在辽宁广播电视台家庭旅游频道利用黄金周和春节期间滚动播出森林公园宣传片,宣传森林公园,提高了冰砬山森林公园的知名度。
存在问题及原因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开发建设中虽取得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一是在开发建设资金不足,应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二是森林公园建设是一项高收入、长效益的产业,光靠林场本身无法完成,必须成为政府行为,全社会携手共建。三是制定旅游开发特殊的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四是协调交通,农业等部门投资多向旅游区倾斜。五是在建设期间各种收费和税收减免缓。
“十二五”展望及主要措施
1、森林公园建设及森林旅游业发展的总体目标
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主体,以建设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为目标,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新发展模式,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争强优质服务意识,合理开发旅游资源,把休闲度假与生态观光结合起来,集中建设高品位、多功能旅游景点景区,把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教育结合起来,打造森林文化、生态旅游、花文化等品牌,提升旅游业的地位,把旅游业做大,把冰砬山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旅游胜地。
2、森林公园建设及森林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森林公园建设、森林公园立法、森林公园管理、森林在营造品牌打造精品、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严格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围绕“建绿色生态、办绿色产业、创绿色文明”的总任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保护、强化管理,把森林公园建设成为促进林业自然保护、推进林业产业发展、弘扬社会生态文化的坚强阵地,形成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备的森林公园保护、管理和合理开发利用体系。
公园以全国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主,以生态文化林改造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基地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的建设,完成生态文化林改造2000亩,全面加强森林公园风景林解说体系的建设,完成园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旅游综合服务区的水、电、路网改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为公园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3、认真落实森林公园立法,完善森林旅游管理办法和行业规定,规范森林旅游市场和从业人员行为,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明各项制度,强化公园内部管理。强化工作纪律,实行上班签到,严格作息时间,加强职工培训教育,让他们更多的了解生态知识、历史知识及相关的知识,从整体上提高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4、重要工作: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完善科普教育基地和环境教育保护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开展生态科普活动,把生态教育作为未成年人人生道路的生动课堂,营造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品牌建设氛围,强化森林生态资源的管理和保护,加强森林生态知识的教育和普及,培养公众的生态思想和生态价值观,加强森林公园的安全管理,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组织开展宣传各种教育活动,增强人们的生态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把冰砬山建成生态文化教育、生态科普、生态旅游、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生态旅游胜地,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绿与生命共同生辉”的局面。让人们更多了解自然、生态、森林、环保,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努力实现良好的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林业、产业三大体系,提升森林三大功能,满足社会多样化发展需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5、保障措施
(1)依法保护森林风景资源
一是狠抓资源管理,促林木蓄积增长。二是重视林业基础把营林工作作精,增加科技含量,把科技兴林放在第一位。三是强化依法治林,把森林资源管严。加强林地,林权资源管理,禁止放牧、采石、采矿、进山打柴、搂树叶、取土等。四是加大力度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领导负责制和扑救预案,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消防队伍,戒严期内,禁止一切野外用火。五是加强森林病虫防治工作,挂鸟巢、建赤眼蜂基地。六是派出所护林队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毁林犯罪行为,认真清理小开荒、非法侵占林地、林业盗伐、滥伐、滥捕、滥杀野生动物等案件。七是对森林资源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森林资源一类调查、二类调查、森林资源档案、森林资源增长态势等方面形成系统,科学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及时更新森林资源档案,使资源的增长、消耗、档案管理,处于科学的宏观掌控中。
(2)加强对森林旅游精品路线与产品的开发
依托资源优势,科学编制旅游路线,重视开发人无我有的奇观,打造旅游精品路线,深入挖掘森林公园和森林生态生态旅游的文化内涵,发展特色旅游,主要是以生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为中心,合理开发东、西冰砬山景区,加大投资力度,有计划的推进生态科技示范区的建设,拓展森林旅游的发展空间。利用现有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点、线面结合,增加旅游景点建设及特色。
(3)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培育客源市场
加强森林旅游概念、规划的宣传,提高人们对发展森林旅游的必然认识,加强森林旅游品牌的宣传,塑造森林景观良好的整体形象。组织参加各种森林旅游博览会、旅游产品交易会等活动,充分展示林业生态建设和自然保护取得的成就,展示森林神奇秀美的自然景观,沟通景点与市场的联系,积极培育客源市场,建立完善的森林旅游营销网络。壮大森林旅游市场,促进森林公园的建设和森林旅游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增强森林公园在旅游市场的竞争力和知名度,扩大产业规模和效益,实现兴林富民。
(4)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素质,服务旅游业发展。加强岗位资格培训,创新各部门培训工作。不定期举办旅游专业讲座,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到外地学习考察,积累经验,完善森林公园的各项建设。自主学习、林业、旅游专业及相关专业知识,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升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
(5)扩大森林公园融资渠道,加快建设步伐
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没有资金投入森林旅游业,因此,应改善扩大森林公园融资渠道,积极吸引外部资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人才开发森林旅游产业,全社会携手共建,加快森林公园建设步伐。
(六)“十二五”期间,森林公园发展的重点项目
1、基础设施项目(路、水、电、景区旅游设施)投资80万元对马虎岭景区至西冰砬山景区的旅游道路路基改造建设,同时对综合旅游服务区的水、电等设施的建设。
2、进一步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基示范地项目建设
投资100万元,完善生态文化教育基地的建设,完善休憩文化林区、百花园区、生态文化林园区、森林浴场、林地复合经济区和鸟类栖息林区基础设施的建设等。
3、生态文化解说体系项目
投资30万元,收集、整理森林公园的生态文化内涵,编写解说词,建立解说牌示范样板。该项目正在实施建设当中计划2011年全部完成。
4、冰砬山森林公园信息网络建设
投资15万元,建设冰砬山国家森林公园信息网络项目,建成后的森林公园信息网将是省森林旅游业信息化服务的平台,作为承上启下的综合信息服务和应用服务的窗口,依托上级主管部门面向社会,利用网络整合资源优势,为森林生态特色旅游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满足森林公园信息网络建设需求,提供网上网下相结合的服务,充分利用网络、视频手段,管理旅游业务,实现信息共享,提高森林旅游业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5、恢复建设盛京狩猎场
计划引资3000万元。恢复建设“皇家盛京围场”,总体规划已通过专家审定。规划占地988.3公顷,主要有野生动物养殖场、狩猎场、野味餐厅、狩猎管理中心等建设项目。
6、建设高山滑雪场
计划引资3700万元,在马虎岭景区建皇家级滑雪场,修建滑雪道、索道、休闲室等设施1800万元人民币;购置造雪机、雪地摩托等设备1900万元人民币。
第五篇: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全力打造和谐都府
积极创建绿色社区,全力打造和谐都府
——广卫街都府社区创建绿色社区的做法和体会
2006年9月6日
都府社区曾是历代官府所在地,历史上因邻近“唐岭南道署”而得名都府街。辖内有著名的“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越华书院、清真寺等历史文化古迹。社区占地55500平方米,常住居民2530户,人口6476人。都府社区是典型的老城区,2001年以前,社区楼宇比较旧,辖内环境比较差,治安状况比较乱,群众意见比较多,一些居民宁可把房屋出租也不愿意在都府居住。为了创建“两个适宜”环境,全力打造平安和谐都府,2001年以来,我们按照省、市的有关要求,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广卫街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造都府绿色社区、打造都府绿色品牌为目标,从培养居民爱环境、护家园的良好意识,营造现代文化社区形象和健康、平安、和谐、舒适、优美的社区环境出发,大力推进都府“绿色社区”建设。通过不断创建和整治,都府社区成为远近闻名的“环境优美、管理规范、治安良好、服务配套、文化底蕴浓厚”的省级绿色文明社区。近5年来,都府社区先后荣获“广东省文明社区”、“广东省优秀安全社区”、“广东省绿色社区”、“广东省星光老年之家先进单位”、“广州市安全社区标兵”、“广州市2002-2003文明社区标兵”、“广州市绿色社区”、广州市羊城公德公益百星“环保惜物之星”等称号。下面,我就创建都府绿色社区的做法和体会,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作一个简 单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创建绿色社区,必须注重在落实“三个到位”上下功夫 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创建绿色社区必须做到组织领导到位、宣传发动到位、资金筹措到位,只有做到“三个到位”,才能确保“创绿”工作顺利进行。
(一)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创绿”工作。建立健全创建工作领导机构,落实层层负责的工作机制是顺利推进“创绿”工作的组织保障。创建都府绿色社区,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思想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以办事处主任为组长的创建绿色社区工作领导小组,分工一名副主任具体负责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宣传发动小组、整治建设小组和资料整理小组等日常工作机构,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创绿”工作格局。领导小组坚持每周召开一次会议,认真听取“创绿”工作情况汇报,研究部署“创绿”工作任务,解决“创绿”工作主要问题。日常工作小组坚持按照具体分工,认真抓好“创绿”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了“创绿”工作顺利推进。
(二)搞好宣传发动,提高居民环保意识。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提高“创绿”活动的认知度,使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支持、配合和参与,是“创绿”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创建绿色社区不是一帆风顺,在创建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府社区“创绿”之初,部分居民对创建工作不理解,认为创建绿色社区就是搞花架子,搞面子工程,特别是个别群众在拆违、拆网、拆迁等问题上,抵触情绪比较大,不支持、不配合,给“创绿”工作带来了很大阻力。为了解决这一难题,确保“创绿”工作平稳健康发展,街党工委、办事处注重从宣传发动入手,认真制定了宣传发动计划,并采取召开居民代表座谈会、向社区居民发出“创绿”行动倡议书、《致都府社区居民一封信》、街道领导与居民群众对话、出宣传墙报、张贴悬挂宣传标语口号等方法,大力宣传“创绿”活动的目的意义,对拆违、拆网、拆迁户,街道主要领导亲自上门做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协调有关职能部门按政策规定,解决好拆迁户的补偿问题。对个别“钉子户”,我们则反复做工作,耐心说服教育,直到做通思想工作为止。由于宣传发动广泛深入,思想工作认真细致,居民支持创建绿色社区、参与创建绿色社区的认识不断提高,为“创绿”献一策、出一份力、做一件好事,成为都府社区居民群众的自觉行动。据统计,“创绿”期间,社区居民提合理化建议12条,参加义务劳动300多人次,拆违和拆不规则防盗网28500平方米,拆旧房27栋2440平方米。
(三)整合社区资源,破解创建经费难题。创建绿色社区要取得明显成效,资金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而资金不足是影响“创绿”工作的主要因素。创建都府绿色社区,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不足的问题,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关键。面对这一难题怎么办,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就是不等不靠,资金充足要创,资金不足想办法创造条件也要创。对此,按照上级政府、街道、机关团体共同解决的原则,我们十分注重在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倡导社区共建上做文章。一是召开动员会。动员社区机团 单位、企业经理、个体老板积极关心和支持社区建设,以实际行动为社区创建工作做贡献,经过多方努力,共筹集资金近400万元。二是主动上门协调。为了解决整治“三线”、体育路径、健身器材等经费问题,街道主要领导亲自登门,主动与区供电局和体育局领导沟通协调,供电局无偿为都府社区整治“三线”15020米,体育局为都府社区无偿提供健身器材10件。三是合理使用经费。按照科学安排、重点投入、注意节约的原则,在经费使用上注意突出旧房改造、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三个重点,先后投入近3000万元,新建绿色休闲广场1600平方米,绿色景点21处,增加绿化面积3200平方米,整饰楼房外墙立面63000平方米,新铺路面4500平方米。同时,我们还按照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始终坚持做到自己能干的事自己动手,动员机关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先后投入人力600多人次,节约整治经费近4万元。通过创建,都府社区发生了重大变化,绿色社区给都府居民带来了很多实惠,近几年来,都府社区房价逐年上涨,房屋租金逐年提高,搬出都府社区的居民也纷纷回搬。实践证明,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造福居民群众的伟大工程。
二、管好绿色社区,必须注重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做文章 建好绿色社区易,管好绿色社区难,为了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的现象,切实巩固和提高“创绿”工作成果,创建工作完成后,我们十分重视加强管理,推行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的管理模式,确保社区环境质量逐步提高。
(一)推进综合物业管理,创新社区管理模式。都府社区是一个 典型的老居民区,辖内单位房改住房比较多,管理难度比较大,绿色社区建成后,卫生保洁、绿化养护等也存在诸多问题。面对这些现实而又急需解决的问题,街道党工委作出了大胆引进物业管理公司的决定,2001年9月,都府社区正式实施物业管理,成为了广州市第一个引进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的老居民区。物业公司一方面严格按照合同履行社区物管,另一方面注重把物业管理和社区环境治理工作结合起来,包括定期保养环保设施、垃圾实行分类处理、资源回收再用,经常开展除害防病等,确保了社区环境治理工作的落实。此外,为进一步对物业公司实施有效监管,2005年10月,又专门成立了业主委员会,《南方日报》、《广州日报》、《羊城晚报》曾多次报道了都府社区推进物业管理的经验和做法。实施物业管理后,社区环境逐年提升,治安状况逐年好转,群众满意率逐年提高。
(二)发挥社区自治作用,建立共建共管机制。实践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发挥社区自治作用,调动各方共建共管,是加强绿色社区建设的有效方法。对此,街道、居委会始终牢固树立“社区事情社区办”的社区自治观念,积极主动发挥牵头组织、协调引导作用,加强宣传发动,努力调动社区成员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实现了“同居一地,共建共管”的良好局面。为了充分发挥社区自治作用,建立共建共管机制,都府社区先后建立了绿色社区管理制度,公众环境参与机制等,成立了党员志愿者队伍、居民义务监督员队伍、治安联防队、小学生绿色近卫军等组织,并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区环保活动,监督社区环保工作。据统计,都府社区现有党员志愿者30人,义务监督员15 人,治安联防队员32人,绿色近卫军和护绿志愿者228人。
(三)建立监管防控体系,加大社区管理力度。搞好监督管圃理,提高环境质量,建立防控体系,对于强化社区管理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几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在监管和防控上下功夫,首先,建立了完善的环境监管体系。从街道到社区,从机关团体到居民群众,都建立了相应的监管机构,健全了各项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监管机构涵盖了街道、社区、物业管理公司、机团单位、居民群众、志愿者队伍等方方面面,形成了社区全方位、多层次的环境监督体系。其次,打造群防群治防控管理体系。街道综治办与物管公司共同制订了《安全社区值班制度》、《治安守望岗执勤员职责》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并建立了一支32人的治安防联队,治安防联队在社区实行24小时巡逻,并在7个出入口设置治安岗亭,形成守点与机动相结合的防控体系。同时,我们还积极探索和建立了与新型社区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社区警务机制,建立了以社区治保会为核心,以社区保安队为骨干,以义务巡逻队为补充和居民自我防范相结合的群防群治体系。实行群防群治工作以来,都府社区发案率逐年减少,群众满意率逐年提高。第三,实行了卫生保洁公示制度。为了自觉接受群众监督,进一步提高社区环境卫生工作水平,2006年1月,卫生保洁工作实现了网格化管理,并推行卫生保洁公示制度,采取划分区域,责任到人,标准量化,定期考核,公开公示,群众监督的办法,充分调动了保洁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确保了社区清洁、卫生。
三、提升绿色社区,必须注重在打牢绿色品牌上求发展 建设绿色社区,管好绿色社区固然重要,但提升绿色社区水平,打造绿色社区品牌,使绿色社区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显得更为重要。为了不断提升绿色社区档次和水平,2003年,都府社区被广州市评为绿色社区后,我们紧紧咬住“三个结合”不放松,注重在打造提升上下功夫,见成效,2004年,都府社区又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
(一)注重绿在心中衍生,坚持宣传教育与提高意识相结合。我们深深体会到,要建成绿色社区,必须有健全的环境监管体系,有污染防治措施,有健康优良的生态环境,有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居民整体环境意识较高,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硬件和软件建设缺一不可。其中,逐步提高千家万户的环境保护意识,让环保走进每一户家庭的生活,是提升绿色社区的前提条件。对此,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坚持从环境保护,以人为本这个根本出发,从培养良好的环境伦理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尚,建立环境友好型社区入手,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加强环保宣传工作。首先,建立了环保宣传阵地。在都府社区辖内设置了宣传栏、宣传墙、环保警示牌等,定期宣传环保知识。其次,形成了立体宣传氛围。如定期举办社区环保论坛,创绿宣传咨询、环保知识竞赛、文艺演出、专题环保宣传系列活动等,大力开展环保宣传教育,使社区形成了浓厚的环境宣传氛围。第三,积极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社区学校环境教育开展率达到100%,居民环境教育率达到80%以上。通过宣传教育,环境意识逐步深入人心,居民群众对绿色社区的共知、共识、共参,形成了推动创建工作深入发展的强大力量,共同维护好绿色家园,打造好绿色品牌,已成为都府社区居 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二)注重绿与文化相交融,坚持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社区文化活动搞得好不好,直接反映了社区文化品位,反映了社区人文环境质量。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但能使之与环境文化相互交融,而且对提升绿色社区质量也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此,近年来,我们十分重视社区文化建设,坚持用社区文化促进社区建设。一是完善社区文化教育设施。先后建立了都府社区文化广场、都府社区万册图书馆、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建设了文化长廊,组成了都府社区文化教育阵地。二是建立社区文化教育机制。坚持从社区实际情况出发,从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着眼,形成了以社区党支部为核心,以科技、文化、法律、卫生“四进”社区为重点,以广场文化活动及宣传展览为主要形式的社区文化教育机制,经常组织居民群众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居民在文化熏陶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开展文化活动中,我们始终坚持把环保文化渗透到居民生活中去,有效地提高了社区居民的环保素养,进一步调动了居民共同关心、支持、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三)注重绿在社区延伸,坚持立体发展与经常整治相结合。都府社区被评为省级绿色社区给我们的启示是,创建绿色社区必须坚持在创建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创新,在创新中求提高。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几年来,我们始终按照发展、创新、提高这个工作思路,不断深化“创绿”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效果。首先,拓展绿色空间,打 造天台绿化。都府社区是一个典型的老城区,地面绿化空间小,绿化覆盖率一直比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从2004年开始,在区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60万元,绿化天台15栋,增加绿化面积3500平方米,绿化覆盖率从原来的35%提高到了45%。其次,不断整治提升,打造都府品牌。都府社区不断具有浓厚的岭南建设风格,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为了凸现都府特色和社区现代文明,我们在都府街和锦荣街分别兴建了社区标志的浮雕。2006年,为了配合“三·二九”起义指挥部修缮,在小东营新建了门楼,辛亥革命元勋黄兴、朱执信头像浮雕、起义路线图等,结合创建环境管理达标社区活动,对社区内绿色景点、广场进行整治,使都府绿色社区得到发展和延伸,充分发挥了绿色社区的整体辐射效应,为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