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时间:2019-05-12 20:50: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第一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促进黄冈绿色崛起

孙璜清

2011年第4期 ——生态建设

黄冈市是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主要城市之一,生态环境资源、人文资源十分丰富。近几年来,为培育和发挥生态环境比较优势,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我们从创新战略入手,在创新载体、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体制机制上狠下功夫,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了黄冈绿色崛起进程。2010年全市化学需氧量排放量较2009年削减1065吨,削减率2.78%,二氧化硫排放量较2009年削减168吨,削减率0.8%,圆满完成了年度任务;黄冈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007年的283天,上升到2010年356天,优良率达97.5%。

以发展战略创新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战略任务,也是我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近几年,是黄冈后发赶超、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传统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经济增长方式,资源难以支撑,环境难以承受,群众难以答应。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确立“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保护与发展并重,质量与效益并举,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全面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出发,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各专项规划衔接配套、同步推进。同时,根据全市总体战略布局和功能区定位,确立了“一区两带”的发展战略,即建设黄冈临港经济区和长江经济带、大别山旅游经济带,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市环境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明显增强,单位GDP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明显下降,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治理、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明显成效,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明显上升,全市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建设生态强市奠定坚实基础。

以载体创新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以生态建设“大工程”带动“快治理”,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是大力推进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在充分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提出在沿江七县市区建设“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并以此为依托,大力实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项目,统筹推进新一轮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我们确立了通过三年努力,实现“一带”兴“五带”的总体建设目标,即通过建设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形成“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带、生态经济林示范带、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带、基层党建示范带、农村环保体制机制示范带”。制定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建设规划》,并成立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暨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强力推动,合力共建。目前,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规划文本已经修改完毕,进入技术审查阶段。这项工作得到了中央部委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环保部和省委、省政府将黄冈长江生态文明示范带及英山脱贫奔小康试点县作为全省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区,并纳入重点支持项目。

二是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为打造低碳产业园区、企业,我们对园区实行绿色审批,目前,全市12个省级开发区(工业园)通过规划环评,优化了园区产业布局,实现了集约化发展。着力推进黄冈化工园区互动发展试点、龙感湖循环经济及生态农业示范区、武穴市田镇“两型”社会建设循环经济试验区、团风县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黄州区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区等循环经济产业园和再生资源基地建设,大力推进低碳产业园建设。通过产业的聚集和延伸,推进船舶制造、华夏窑炉、武穴医药化工、蕲春李时珍医药化工、团风钢构、麻城汽配、英山茧丝绸等七个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着力培育食品饮料、农副产品加工、节能灯具、森工、陶瓷等重点产业发展。加快实施重点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和清洁生产审核技术指南,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技术支撑体系,运用先进适用技术和节能环保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和升级,实现低能耗、低排放、高效益。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治理活动,建立淘汰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力度。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加快蕲春生物质能发电、龙感湖秸秆发电等新能源的开发和建设,开展麻城市全省低碳经济试点。鼓励建立产业发展基金,培育符合国家产业导向、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持续发展优势的产业。

三是大力开展“碧水行动”三年计划。从2009年起,我们对全市主要河流、湖泊、水库进行综合治理及生态修复,着力改善重点水域环境质量。第一批选择对市区和各县市区城区影响较大的23个河、湖、库进行综合整治,实行“一域一策”。在全国首创了河湖库长制,由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担任该治理水域的“河长”、“湖长”、“库长”。黄冈市委书记、市长分别担任长河河长和遗爱湖湖长,迄今遗爱湖已投资3亿多元,实施截污、清淤、生态修复等工程,水质明显改善,遗爱湖的景观、调节小气候等功能大大增强。长河整治已制定规划,并争取到环保部、水利部长河综合整治专项资金扶持。目前,总投资3.3亿元资金已部分筹措到位,工业点源污染、河内高密度养殖、河水无序开发已得到有效整治,流域生态环境修复项目进入招标阶段。

四是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工程。我市在已创建省级卫生城市的基础上,继续以创建省级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环保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四级联创”活动为主题,以实施“碧水、蓝天、绿地、宁静、达标”五大工程为目标,以生态县市、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绿色社区、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生态文明创建工程。2010年共投资3.4亿元建设市区市政工程,大力实施内湖、内河环境综合整治,污水、垃圾处理、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等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综合整治,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餐饮业油烟、噪声污染治理,城区绿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系列工程。

以发展方式创新带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探索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方式作为转型的关键,以转变发展理念为先导,带动发展模式创新,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努力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共赢。

一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不断探索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坚持抓示范带动、抓政策激励、抓技术创新、抓整顿规范,总结推广武穴祥云、大别山火电厂、伊利、华新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经验,初步建立起企业小循环、园区中循环、产业大循环的新格局。武穴市围绕建设“两型”社会循环经济试验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先后建成了广药多效蒸发、祥云“两水”闭路循环、华新低温余热发电、祥云磷石膏综合利用等一批循环经济项目,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同时,制定相关政策鼓励重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黄州区的深港纺织变烧煤为烧谷壳,年降低成本700多万元;浠水县的福瑞德通过实施显热和潜热回收、循环节水等技术改造,年节煤1.8万吨、节水1000多万吨、减少废水排放1200万吨,增效1500万元;黄梅县的中康粮油用加工的谷壳发电,年降低成本200多万元。

二是打造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加强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生态农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大力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保障农产品安全;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实施罗田七道河、红安盐店河、麻城院子河等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防治水土流失;开展小矿山整治,关停129家,整合200家小企业,矿山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特色生态农业蓬勃发展,建成了满足黄冈伊利乳业发展有限公司鲜奶需求的“千头牧场工程”、黄冈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配套建设365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罗田13万亩规模以上板栗基地、英山15万亩茶叶基地等。

三是构建生态旅游产业格局。为建设黄冈大别山红色生态文化旅游经济带,把生态经济与旅游经济紧密结合,依托黄冈名胜古迹,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旅游经济的决定,着力构建全市“一心三区”旅游产业格局,即以黄冈市区为中心,加快建设以红安、麻城为主体的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以罗田、英山、浠水、武穴为主体的大别山生态旅游区,以黄州、团风、蕲春、黄梅为主体的文化宗教旅游区,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完善一批旅游接待服务功能,全市正在建设465公里生态旅游公路,争取省级环保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12个景区建设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创新运作模式,成立大别山旅游开发公司,举办大别山旅游节会。同时,积极开展区域性旅游合作。

以机制创新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我们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力源泉和持久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释放潜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纵深发展。

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我们以创新完善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组织领导。成立黄冈市生态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部门联动工作机制。整合项目管理模式,通过出台文件、制定规划、成立领导专班等形式,指导并规范各项目的实施,以项目建设为带动,加快全市生态体系的建设。同时,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力度,市、县和乡镇逐级签订《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责任状》,目前12个农村生态环保试点已逐步铺开,计划在全市5万人以上的48个乡镇设立环保派出机构。

二是创新投入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把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优先安排。在生态项目建设上,力求“各炒一盘菜,共办一桌席”,做到“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各记其功”。从2010年起,每年安排财政资金用于生态文明建设,并通过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政府投资股权收益适度让利等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社会和民间资本、外来资本和金融信贷投向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确保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是创新减排机制。实施污染减排联席会议制、按月核查制、季度通报制、半年预警制、年度考核制等“五制联动”工作机制,紧紧咬定工业污染防治不放松。按照“不欠新账,还清旧账”的原则,强力实施取缔一批、治理一批、把关一批、监管一批的“四个一批”工程,有力推进了全市污染减排工作顺利开展。全市淘汰关闭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高耗能、高污染的小造纸、小水泥、小钢铁、小印染、小酒精、小粘土实心砖企业110户。全市企事业单位污染治理投资过3亿元,补建污染防治设施146台(套),基本杜绝了污染直排现象。强化新建项目环评和“三同时”执行力,两项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不批,全市已否决制革、炼焦、印染、电镀等15个不符合环保要求总投资过10亿元的项目。

四是创新考核机制。制定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和创建标准,出台《黄冈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考核办法》,建立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将环境质量、污染物总量减排等生态文明指标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和离任审计范围。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与财政转移支付、生态补偿等资金安排挂钩,与各类评优创先挂钩。建立问责制度,加强督办和考核验收,对因行政不作为或作为不当,完不成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实行问责。对因决策失误造成重大生态环境事故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地方、单位和人员的责任。对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作者系中共黄冈市委常委)

第二篇:绿色力量 怀化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力量 怀化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十一五”期间,怀化市相继获得全国九大生态良好区域、中国特色魅力城市200强等美誉。

“十二五”开局,怀化市被国家环保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成为全省惟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怀化,这个“经济后发地区”,在加快绿色进程的同时,交出了漂亮的发展成绩单。“十一五”期间,怀化GDP、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连续5年走在全省前列;“十二五”开局之年,财政收入、一般预算收入双双进入全省八强,多项主要经济指标迈入全省第二方阵。

“围绕建设生态宜居城市战略目标,怀化以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释放出巨大的‘绿色力量’!”近日,记者在怀化市采访,市委书记李亿龙给出了答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说起怀化,过去人们常这样形容:湖南的“省尾”。的确,地处我省西部边陲的怀化,很长时间,主要经济指标排名全省末尾。

怀化落后,与地处山区有关。这里是我省重要的生态屏障,森林、水能、矿产资源丰富。然而,丰富的资源没有把怀化带向富裕,青山绿水只是养眼的风景。

怀化一度奋起直追,但依靠发展资源型、环境污染型的造纸、化工、建材、印染等产业,粗放的发展模式让怀化饱尝了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痛。

一段时期,怀化陷入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两难的困惑。这对矛盾绕不开、躲不过,怎么办?

2008年,一场“解放思想,赶超跨越”的大讨论在怀化各地展开,干部群众利用会议及当地报刊、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越“策”心里越亮堂。资源环境是发展的基础,发展的目的是为人民谋福祉,协调发展与环保关系,出路在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呵护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怀化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搞上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低碳发展的路子。”市委书记李亿龙在解放思想大讨论的总结发言掷地有声。

理念决定行动。怀化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确立了“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的战略目标,通过实施“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发展与环保协调推进

去年6月,中方县一场“绿色震荡”让干部群众惊叹不已。7名科局级干部因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力被调整岗位或降级使用,而2名乡镇党委书记因任期内生态建设卓有成效被提拔重用。

中方县这一任免,缘于该县实施的领导干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责任审计制度。该县将生态经济发展、农村污染防治等23项环保指标,纳入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任中、离任等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结果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硬性指标。

美丽,要靠制度呵护。怀化市市长李晖说,完成战略部署,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怀化改革政绩考核体系,在淡化GDP考核的同时,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方面的考核。在以山区为主的溆浦县,乡镇不考核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而重点考核生态产业、生产环境。对此,当地乡镇干部说,有了新的考核体系,“抓生态就是抓发展”就变成了大家的实际行动。

怀化还推行“绿色信贷”,金融部门为企业贷款要过一遍环保“筛子”。仅今年,全市就有30余家企业上亿元信贷申请因不符合绿色要求被否决。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要抓手的“碧水、青山、蓝天”工程,大踏步向前推进。李晖形象地说,重点是做好“加减法”。

怀化城区总投资过亿元的市污水处理厂,以及医疗废物处理场、第二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3大环保标志性工程建成投入使用。

同时,通过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边”绿化、大造公益原料林等举措,大力扩绿护绿。“十一五”期间,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53个百分点;全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73平方米,比“十五”末增加了3.5平方米。

去年初,怀化市政府作出决定,“十二五”期间,全市商品林采伐量在省政府批准限额基础上,对主伐类型部分调减20%。

“主动调减比例,主要是促进森林资源快速增长。”怀化市林业局局长黄登说,调减比例后,全市去年全年采伐量不到200万立方米。

节能减排是怀化环境保护与治理的主战场。治污方式由原来控制排污总量向关停搬迁彻底消除污染源转变。“十一五”以来,该市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关停污染严重的“五小”企业720家,45家重点污染企业全部治理到位。

该加的加得耀眼,该减的减得彻底。一加一减中,怀化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站在怀化城区太平溪上的红星桥上,只见溪水波光粼粼,两岸树木葱郁。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龙须沟”。近年来,怀化投入20余亿元,对城区太平溪和氵舞水河进行综合治理。“十二五”期间,将投资378亿元对怀化境内所有河流进行治理,让大小溪流都清澈见底。

“抓生态建设不是约束发展,而是要堵住粗放发展的路。”李亿龙说,怀化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着力点,不能守着青山绿水过穷日子。

为此,怀化主动转变发展方式,依托工业园区,引导资源型企业进行规模开发、深度开发和集约开发。近年来,20多家成长性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落户怀化,项目达产后,销售额将超过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总和。全省重要的能源、食品、森工、材料、生物等5大绿色产业基地,在怀化初露端倪。

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怀化新型工业、生态农业、现代商贸业、旅游业等绿色产业正在蓬勃兴起,呈现绿色繁荣的景象。

生态与发展协调推进,怀化的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据统计,目前,该市森林覆盖率已由2008年65.31%上升至68.73%,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达到100%,所有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98%以上。

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

走进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坪坦村,一条整洁的村道穿村而过,村民居住的吊脚楼掩在果树林中。视线所及,看不到一片白色垃圾。空气中,除了泥土的芬芳,闻不到农村常有的牲畜粪便的气味。

县委书记杨先容介绍,从2010年开始,县里投入上亿元,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对全县村寨进行了“三清五改”(清污染、清垃圾、清路碍,改水、改灶、改厕、改路、改圈),采取户集、村收、保洁员清运、焚烧与填埋等方式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去年,该县被评为全省城乡环境卫生“十佳”县。

既要打造绿色城镇,也要建设美丽乡村。怀化的同志认为,生态文明建设关键是要解决城乡环境一体化问题,实行城乡环境同治,促进环保主战场向农村延伸,环保体系向农村覆盖。

针对农村污染顽疾,怀化市委、市政府推广了通道的经验,在全市开展以治“五乱”(垃圾乱倒、柴草乱放、粪土乱堆、污水乱泼、禽畜乱跑)为主的农村清洁工程,逐步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户集、村收、镇中转、县处理。

在会同县团河镇卫东村,记者看到村里家家户户都有3个垃圾箱。村民梁厚辉告诉记者,现在垃圾分类处理,一类是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由村里回收处理;一类是可以生产沼气的,往沼气池里倒;还有一类是不可降解的,往村里公共垃圾场倒。这样,实现了废物利用,整洁了村容,保护了生态。

据了解,自开展农村清洁工程以来,怀化已有15个乡镇跻身全国环境优美乡镇、87个乡镇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今年,怀化提出“五城同创”,即用3至5年时间,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全国绿化模范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交通管理模范城。

一股新的绿色力量,正推动“美丽怀化”建设大步向前。

第三篇: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位于赣浙皖三省交界的婺源县,因其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被外界赞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如何立足生态优势,走出一条婺源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该县从资源可持续利用、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先后被评为“全国首批生态农业县”、“全国造林绿化百强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生态农业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

一、坚持生态立县,夯实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按照“生态立县”的要求,婺源依托境内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积极实施了封育营造工程、能源替代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环境美化工程,为“最美乡村”描绘出一幅幅纤巧秀美的天然画卷。通过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取得了五个方面的突出成效。一是丰富了森林资源。在封山育林170万亩的基础上,将公路沿线200米以内林带及水源涵养林、护岸林、风景林、水口林等列为地方公益林进行保护。先后投入50余万元树标牌、禁牌,对全县6000多棵名木古树建档挂牌保护。深化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对林业工作站、木材检查站的管理权实行林业部门与乡镇共管,健全县乡村组四级联防网络,并把生态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之中,把森林保护贯穿林改工作中。目前,全县林地面积发展到377.55万亩,森林蓄积量提高到1009.64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82.5%。二是保护了野生动植物。在全国首创自然保护小区模式,逐年增至193处,保护面积达65万亩。此做法作为林业分类经营的“婺源模式”在全国推广。生态环境的日益优化,不仅吸引人们争相前往婺源观光旅游,许多珍贵野生动物也在该县山水田园安“家”,生态链得到续接。赋春镇鸳鸯湖每年均有2000多对鸳鸯来栖息过冬,成为亚洲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此外,世界濒危珍稀鸟类黄喉噪鹛、中华秋沙鸭等,也在该县被发现。三是减少了能源性消耗。积极推广“林—水—电—林”的生态建设模式,大力开发水电、沼气等资源,并对全县189家木材加工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关停并转101家高耗低效的木材加工企业,全县平均每年减少能源性消耗木材9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造林18万亩。四是加强了生态环境整治。整顿和关闭有污染、高耗能的中小企业45家,对公路沿线43家非煤矿山企业进行关闭或搬迁,仅关闭矿山一项,县财政每年损失就达400万元。今年6月底,又将年产值8000万元、纳税580万元的迈尔泰木业退出婺源经营。通过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整治,有效减少企业污染物排放量,环境质量稳步提高。五是扮靓了城乡山水。积极开展水土流失专项治理,推进生态示范公路建设,大力开展全民造林运动。几年来全县干群共义务植树1114万株,完成公路绿化500多公里、植树1600万株。为了靓化沿途风景,还对可视范围内几千座坟墓进行了改造和搬迁,实施了旅游精品线沿途村庄和主要景区(点)非徽派建筑改造工程、“花开百村”工程、高速公路“绿化百里”双百工程等,使婺源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最美乡村。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如今身处婺源,但见青山、绿水、蓝天、小桥、清溪、人家,四季不同的花海和参天蔽日的古樟群,无处不是美不胜收,无处不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妙。

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生态经济孕育成长

立足婺源实际,先后编制出台了生态农业、生态旅游、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等一系列生态建设保护和产业发展规划,将县域经济发展定位在生态经济上,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变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一是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对水田、土壤、河流进行生态保护,严禁使用化肥、农药,防止大气污染。全县共建立了25个有机农业示范村,建成各类生态农业生产基地50余万亩,其中有机茶、有机稻、无公害蔬菜等基地达20万亩,并成为全国首批5个无公害农产品(茶叶)生产、出口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之一,有机绿茶出口占据了欧盟市场的70%以上。二是着力发展新型生态工业。创建了全省第一家生态工业园区,按照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江西省生态工业园的要求,重点发展服装加工、有机农产品深加工、微电子、环保设备等无污染、高科技型企业。在招商引资中,以保护青山绿水为前提,积极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中心,吸引了投资8亿元的国家高新技术“新型电子芯片及控制系统”项目、科技部重点扶持的彩色液晶背光源项目等在县生态工业园区“落户”。由广东、浙江两家公司共同投资2.16亿元组建的婺源深宝华发茶业有限公司,还将在婺源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专门从事茶叶生产和深加工技术研究。据统计,目前婺源生态工业园区已引进机械电子等科技环保项目57家,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一个不选,几年来共谢绝各类污染企业项目12个,合同金额近20亿元。三是突出发展文化与生态旅游业。良好的生态环境,优美的田园风光,已经成为婺源的品牌和无形资产,带来了长期、无法估量的经济效益。婺源旅游业从1999年起步,短短几年间知名度迅速提升,2007年全县接待游客34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581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6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全县GDP的比重达41.9%。几年的实践证明,婺源县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推进了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了乡村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完美结合,绿色生态旅游正成为婺源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主要力量之一。

三、统筹城乡发展,优化人居环境,生态家园日趋和谐

在新农村建设中,围绕“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住整洁房”的目标,大力改路、改水、改厕和推广沼气。积极做好村庄路面硬化,共为农户安装自来水5694户,改建厕所5359户,清理下水道13426米,建造垃圾池270个,设置垃圾桶520个,村内绿化29323平方米,全县完成沼气建设7000余户,有效改善了村庄环境。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基本消除,白色污染得到控制。与此同时,婺源还把新农村建设与进一步打造“中国最美乡村”旅游品牌相结合。重点实施了“花开百村”工程,计划从今冬明春开始,每年种植开花乔木、灌木10万棵,用3年时间,把婺源打造成四季有花、色彩斑谰的花海,打造成全国一流的旅游景区,使全县成为一个园林城市、花园城市和生态城市。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按照有利于保护环境和改善人居条件的要求,加快城镇配套设施建设。共投资2900万元建起了全省县级第一家垃圾处理场,又通过招商引资投入6000万元启动了污水处理厂建设,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相继投入使用。配合城市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近年来,城区人口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已增至6.5万人。为树立良好的形象,该县从抓好城市日常管理起步,开展市容环境的整治,对清土运输、建材占道、广告设施、夜市摊点等城市“顽症”重拳出击;对城区进行全面绿化美化,把青山、碧水、古建融为一体,实现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同时,大力开展城市文明创建活动,建立机关部门单位卫生责任区大扫除制度,以此示范和引导人人参与公共环境卫生保洁活动;充分发挥婺源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把市民文明素质教育、公民思想道德教育,融入每年民俗文化表演、文化艺术作品展、乡村文化旅游节、茶文化节等各种节庆文化活动中。

目前,婺源县域环境质量各项指标表现总体优良,境内山林葱翠、水质清澈、空气清新、环境幽雅,随着生态与人居环境的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婺源的建设必将获得更为持久的动力支撑。

第四篇: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发展,是党中央立足基本国情和“十三五”规划目标,审慎把握生态文明建设新的阶段性特征,对发展理念的时代性探索,不仅清晰描绘了发展的生态底色,同时也指明了面向“十三五”目标加强生态治理、增强民生福祉的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

一、绿色发展契合了生态治理的现实诉求

提出绿色发展是为了应对近年来我国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严峻的生态形势,是在问题导向下对发展理念的创新。推进绿色发展,有利于更好应对资源环境约束挑战,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全球生态安全。

1.绿色发展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积极回应,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全面”,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协同发力,以更好满足人的各种方面需求。近年来,人民群众的需求呈现形式日趋多样、水平不断提高的特点,从追求物质生活到追求精神生活,从关心物质文明建设到关注生态文明建设,从关心经济建设到关心政治建设,从关心人与社会发展到关心人、社会与自然协调发展。人们对生存环境的要求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中的地位不断凸显。目前,我们已经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发展动力、发展结构、发展条件、发展环境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资源环境承载逼近极限,已经构成制约发展的最大瓶颈。增强生态治理能力,提升生态治理水平,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必须得到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厚植绿色发展优势、增强绿色发展动力,增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态底色。

2.绿色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举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长远大计。建设美丽中国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新时期党执政兴国的重大责任和使命。在人与自然和谐视阈下,绿色发展理念提出加快主体功能区建设、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等举措,充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精准着力点,目的是要打造科学合理的发展布局、构建系统完备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立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培育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地实施、有序推进、同向驱动,补齐生态短板,开创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使美丽中国建设取得更多成果和更大进展,由蓝图变为现实。

3.绿色发展有助于构建全球生态新秩序,更好服务全球生态安全。近年来,生态问题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应对气候变化、全球生态治理、共建共享人类共有绿色家园已成为各国的统一行动,绿色发展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新世纪以来,各个国家更加积极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蓬勃发展。尤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为尽快提振经济,纷纷将绿色确立为本国经济未来发展的主色调,加紧战略规划、加大资金支持、加强制度保障,加快发展绿色经济。美国将绿色转型上升为国家战略,瞄准高端制造、信息技术、低碳经济,发挥技术优势谋划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推出绿色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欧盟加快建立节能型、环保型、绿色型、创新型经济,并积极出口绿色技术,旨在抢占未来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同时,也有一些国家为了维持竞争优势,试图增设和提高绿色壁垒,为全球生态安全增添了不稳定因素。我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必须主动适应这一趋势,积极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走绿色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将有助于促进我国开展生态绿色外交和绿色国际合作,推进全球生态秩序和生态规则的变革与重构,促使全球绿色发展格局形成,提升全球生态安全水平,更好地为我国推进绿色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二、绿色发展创新了生态治理机制

绿色发展理念在多个方面创新了生态治理的体制机制,这些制度创新将有助于进一步促使我国完善生态治理体系、改进生态治理方式、提升生态治理水平。

1.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协同机制。多年来,由于缺乏综合性的法律法规,没有统一的规划及布局,不同地方在生态治理上各自为政、标准不一,各个地方只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负责,导致地区生态治理出现“九龙治水”、“治而不愈”的问题。就同一地方而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加之土地、水利、环保等多个部门工作欠缺衔接性和协调性,致使地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的无限需求与资源环境的有限供给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不断重蹈“一边投巨资、下大力搞治理,一边无序开发、造成破坏”的覆辙。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使各地区依据主体功能定位发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调节城市规模,依托山水地貌优化城市形态和功能,实行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要以水定产、以水定城;探索建立跨地区环保机构,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国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这些是对生态治理地区、区域、部门协同机制的创新,将更加有效解决一些地方在生态治理中遇到的问题。

2.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市场运作机制。长期以来,我国生态治理遵循政府主导的单一推进机制,政府对各种资源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组织制定和实施生态治理政策计划,负责生态治理投资和监管。应该承认,这一机制在特定的历史条件和发展阶段是可行的、有效的。但随着生态治理进入深水区、生态治理难度显著加大,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已不能有效推动生态治理事业的发展,生态治理效率低下与公众对生态治理要求失衡的问题逐渐显现。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政府对资源要素配置效率不够高、生态治理的投资有限。

生态治理,看似是资源环境问题,其背后实质也是经济问题,既应该发挥政府的作用,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在资源配置和聚集生态治理资本上的优势,驱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有序开放开采权,改革能源使用机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机制,建立健全资源使用权及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构建投融资机制,发展绿色金融,设立绿色发展基金,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生态治理的市场机制,拓宽生态问题解决及生态事业发展的渠道,有效补充政府主导机制的短板和不足。

3.绿色发展理念创新了生态治理考核评价机制。绿色发展理念提出要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从现实来看,将有助于揭示和反映领导干部任职期内自然资源资产是否有序开发、节约集约利用,是否存在严重损失浪费、重大生态破坏的污染环境等问题;领导干部在自然资源资产开发利用、生态治理资金筹集及使用、重大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是否存在违规违纪问题。从长远来看,将促使领导干部在任期间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严守生态红线,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推动领导干部守法、守纪、守规、尽责,切实履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自然资源资产节约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安全,更加积极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三、在绿色发展中推进生态治理增进民生福祉

绿色发展理念将保护和生态治理纳入到发展体系,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发展的生态导向。接下来,应使理念意义上的绿色发展付诸实践、真正接地气,在绿色发展中加强生态治理,更好地维护人民生态权益,增进人民福祉。

1.营造绿色发展氛围,促进生态参与,优化生态治理格局。首先,要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生态治理顶层设计,深化生态治理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和完善以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整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划定生态红线,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推进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构建能源安全体系,大力支持绿色产业发展。

其次,媒体应加大对违背绿色发展理念企业、公众道德失范行为的监督曝光,同时,对遵循绿色发展理念的先进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树立绿色发展典范。

再次,企业、公民、民间环保组织等,应利用政府搭建的平台建言献策,形成加强和改进生态治理的建设性意见和建议。通过以上努力,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生态治理格局,构建高水平、全覆盖、管理科学、运转有效的生态治理体系。

2.发展绿色经济,培育绿色发展新业态,增强生态产品供给效率。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为人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态产品,既是绿色发展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旋律。绿色富国、绿色惠民必须借助绿色产业、绿色经济才能实现。人民所需要的生态产品,可分为必需型和一般型两类:必需型生态产品,就是指洁净的空气、干净的水、无公害的食品,这些是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福祉,是老百姓健康生活的保证、幸福生活的前提。提供必需型生态产品,有赖于对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的综合治理,有赖于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践行。一般型生态产品的供给,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发展绿色经济。政府要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加大对绿色发展新业态的扶持力度。积极引导传统产业跳出产业局限和壁垒,顺应快速发展的产业技术革命趋势,依靠绿色技术主动升级改造,推动行业、产业实现绿色清洁生产。将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互联网技术与传统产业紧密结合,建立绿色产业大数据库、绿色产业智库,发展绿色金融,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和智能消费体系,引导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贸易、绿色消费发展。

3.参与全球生态治理实践,加强全球生态治理合作,创设绿色发展国际环境。一是从全球和战略的高度,从我国发展实际出发,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参与全球生态治理,承担节能减排的国家责任,作出生态治理国家自主贡献。

二是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谈判,加强与国际绿色经济协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机构或组织在全球生态治理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推动创新全球和国家层面的生态治理体制和机制,构建和完善公平合理的国际生态治理规则、形成合作共赢的全球生态治理体系,共同打造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

三是着力搭建地区性、全球性生态治理互动平台,开展科学技术交流、政策对话和项目实施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合理引进发达国家绿色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借鉴其在绿色产业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产业链、价值链,在绿色发展的国际环境下全面提升绿色发展能力。

绿色发展所追求的不是经济社会单向度的发展,而是人、自然生态、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治理能力,必须毫不动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着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

第五篇: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如何促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更新时间:2014-10-29 22:10 来源: 作者: 阅读:1945 网友评论0条

摘要: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于10月在北京召开,会议将研究讨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议题。怎样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法制建设,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方略的全面实施,必将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环境保护部政法司会同政研中心组织召开专题研讨会,就“依法治国与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议题进行探讨。

环境保护部政法司司长李庆瑞表示,如何在环保领域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如何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推动生态环境法治建设,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经济增长模式绿色转型,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环境管理战略转型,这些重大议题,环保部门应当高度重视,未雨绸缪,做好筹划,及早准备,为迎接四中全会召开和学习贯彻会议精神奠定思想基础。

参会的各位专家从不同角度,围绕如何利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发表了意见。

正确认识环境法治在依法治国中的地位

“法”的对立面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

“依法治国的法是统称。其对立面不是政策,政策是明规则,也属于法的一部分。依法治国中的‘法’的对立面应是按潜规则办事、按长官意识办事。”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说。依法治国中强调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就是下一步推进环境法治建设的方向。

环境的公益性决定了必须要通过立法去界定环境资源的产权;环境形势的严峻性决定了需要严格的法制去改善;环保的基础性决定了只有通过严明的政策法规,才能约束其他领域。

“环境法被视为部门管理法,得不到必要的尊重和敬畏,执行中缺乏地方政府和其他部门的配合,这种状况必须纠正。只有通过环境法调整资源开发等行为,强化对地方政府和产业主管部门的制约,才能提高环境法治意识,改善环境执法处境。” 清华大学教授王明远说。他提出,法治要从工具和手段,上升为价值和目的。

夏光指出,从成效角度讲,环保部门非常重视相关法律,法治思维比较强。但我国环境法治还远未达到“价值和目的”的地位,甚至作为“工具和手段”都仍存在一些问题。

对我国环境法治的现状,夏光概括为:缺、短、小。

“缺”是指法治领域的立法相当缺乏,尤其按照党中央改革要求,很多没有变成法律法规。

“乱”是指执法乱象多,包括执法不作为、乱作为、背黑锅等,总体评价环保系统的公信力不是很强。

“小”是指司法系统在环保中的作用小,司法资源有限,导致法院不愿受理案子,参与环保积极性低。

华北环保督查中心副处长刘传义则认为,在目前的法治环境下,主要困难是环境执法难、不到位。一是环境执法说的多做的少,很多环境执法机构还是参公单位,执法制约多。二是自身问题多,人员素质不够。

在环保领域践行依法治国方略,要理顺法与政策的关系,软法硬法都要落实。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周珂建议,借鉴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环境基本国策立法具有特殊地位,主要管政府,各州法律法规都要服从它。

环境立法要既“硬”且“良”

专业化、综合化的环境法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环境法呈现高度专业化、综合化特点,包括行政管理、民事侵权、国际合作等方面内容,需要大量授权立法及配套立法。

要在依法治国的战略中推进法治建设,夏光认为,首先要明确未来环境法治建设的指导思想:用法来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法要一方面坚持环境优先、保护优先,一方面坚持经济和环境协调,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经济发展。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灿发认为,依法治国,要完全依法办事,解决以权压法、以人代法。在环境法方面,要改变环境法是软法的现象。在过去几年中,环境刑事犯罪责任追究获得了很大进步,未来要使环境法更加硬起来。

他建议,制定“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将国家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政策制度都纳入其中,之后制定其他法律时,都要考虑此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法”由环保部门协同其他部门参与立法。在这个法律下,应包括自然资源法、生态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三大法律。具体的立法需围绕完善这些体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综合性的立法,另一条是具体法律的制定。如自然保护区法、湿地保护法,化学品管理法、电磁辐射管理法、生态损害补偿修复法、民事环境损害赔偿法(包括健康损害)、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法等。

周珂则认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首先必须落实“保护优先”原则。我国生态保护主要借鉴俄罗斯,生态法与自然资源法是一体两面,自然资源法注重开发利用,生态法强调保护优先,用生态保护对冲资源利用的负面效应。保护优先不仅仅是环保部门的事,在生态保护领域,尤其是资源开发利用都应当适用这一原则。

二是要明确地方政府环境责任,要从管理法向责任法转变。过去的《环保法》是管理法,主体是管理者与相对人,修订后的《环保法》向责任法转变,突出规定政府责任,这需要逐步落实。

刘传义结合基层执法经验强调,环境立法要注重配套细则规定。北京理工大学教授罗丽提出,要进一步完善《环保法》和单项法的衔接修改。

判断环境合法的标准,离不开时间空间背景。同一行为,在北京属于违法,在甘肃可能属于合法。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胡静和刘传义都提醒,要给予地方环境立法充足的空间。

除了制定新法,对于不合时宜的旧法也应当及时进行排查和清理。北京市环保局法规处调研员相华林提出,清理、修订和《环保法》不相符的政策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他建议可以借鉴美国20世纪70年代的做法,从国家层面发通知,要求国家各部委和地方政府对本部门本级政府的政策、法规进行清理,定期提交清理报告。

环境执法要“按章不按长”

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推动环境法治建设,不只是立法的问题。环境执法要有独立性,才能保证公平正义,才能保证法治而不是人治。

法治有两方面涵义:一是法律正当,立法是良法;二是法律至上,即法律说了算。环境独立执法,即执法者以法律为依据,而不是按领导意志办,“按章不按长”。张居正说:“车之不前也,马不力也,不策马而策车,何益?” 执法者有积极性,才可以激活法律。

胡静认为,调动环境执法人员的积极性,需要职业保障,即严格执法不需要付出个人代价。

王灿发则建议,建立独立的执法监督机制,如制定环境督查条例、设立独立执法机构,监督各个环保部门。“应强调独立环境监管和执法,环保部门可以不是独立的上下体制,但是执法和监管可以垂直管理。”王灿发说。

胡静同时提出,环境行政要合法合理。环境保护的行动方案,要有上位法依据,设立的目标要现实,标准要基于现有经济技术条件,让企业跳一跳摸得着,否则实施不力会牺牲法的尊严。

另外,环境执法应当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李艳芳提醒,随着公民权利意识增强,行政决定没有法律依据、不依照法律程序,可能被认为不公平甚至寻租,环保部门可能因此成为被告。

对于环境执法的方式创新与改革,专家也提出了一些建议。

夏光建议,增强执法力量,形成强势环保状态,增加社会公众的力量,让人民群众成为耳目。

胡静也建议,公众参与执法要放开。环境保护有三方主体,政府(环保部门)、企业和个人。政府与个人联手,向社会公开环境信息,让个人充当环保部门的耳目,允许个人提出环境公益诉讼,对执法有好处。

罗丽建议,对于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政府责任等制度的落实,要增强法律强制性,避免流于形式。

李艳芳建议,环境执法部门要与检察院、法院相配合。如意大利最高行政法院首要职责是为政府提供行政咨询,协助行政机关依法行政。

环境司法要发挥制约监督作用

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强化对政府的约束

司法支持、加强、补充行政执法,并在某些方面发挥制约监督作用。“环境执法要与司法相衔接,应强化环境审判、推进公益诉讼,包括行政诉讼,强化对政府的约束。”王明远说。

日本司法制度在环境法的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针对民事赔偿建立了迅速救济机制,当地居民通过行政诉讼对道路、火电等建设行为进行合法性监督,值得借鉴。

这种司法能动性的发挥对于监督、制约环境执法很有效果。胡静说,法院实行能动司法,不是法官主动找案子,而是加强司法审查,不仅审查行政决定的合法性,而且审查其合理性。能动司法还影响了立法和行政,如日本法院通过公害审判推动了环境损害赔偿立法,我国环境法庭通过发布禁止令介入了环境执法。环境法庭专业能力加强后,甚至可能开展对环评、排污许可决定的合理性审查。

除此之外,环境案件的受理也应该受到重视。王灿发和相华林都强调,要明确法院对案件的受理范围,大力推动司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用法治方式推进绿色转型

经济增长模式也要符合环境基础法的要求

目前,一些地方还存在盲目投资、产能过剩、盲目开发、填海挖山等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发展方式,某些地方政府领导的决策行为仍需对其进行约束。

相华林提出,要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通过严格约束地方政府的投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严格进行项目环评和规划环评,逐步推进政策环评,彻底扭转GDP至上意识,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和依法决策。

另外,加快环境立法进程,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绿色企业支撑。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污染防治技术的科研和应用,保护绿色生产的知识产权,修订《清洁生产促进法》等环境资源法。明确生产企业对生产的产品的回收义务,如借鉴日本3R做法。

下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黄冈绿色崛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议案[大全]

    议案参考范文: 党的xx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措施。我市森林生态环境质量虽与周边县(市、区)相比总体上要好些,但随......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编辑:admin 时间:2012-12-14 11:04:00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

    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持续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公众关心、支持、参与、监督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环境优先,促进生产生活方式、生态观念转变,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勐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3-09-05 10:30:50 星期四来源:云南网 勐腊县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云南建设“两强一堡”的战略机遇,提出“生态保护立县”战......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

    推进生态文明大建设 实现绿色府谷新飞跃

    推进生态文明大建设 实现绿色府谷新飞跃(全国百强县系列报道之三)近年来,府谷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把改善生态环境、调整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作为......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促进绿色发展

    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促进绿色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问题,突出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生态领域,由于过去长期单纯注重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