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态为基 绿色崛起
生态为基
绿色崛起
——夯实县域经济底部基础的“西充探索”
南充市西充县是典型的丘区农业县,自然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各类矛盾相互交织,经济社会发展一度处于困境,2008年在全省68个丘区县中综合实力位居末位。近年来,该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树立“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理念,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强县”总体战略,以打造中国“西部绿谷”品牌,带动现代农业、新型工业、文化旅游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生态为基、绿色崛起”的丘区县科学发展、特色发展之路。五年来全县地方生产总值、公共财政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7.5%、36.8%,城乡人均收入是2008年的2倍多,经济在创新转型中快速提升,社会在依法治理中日臻和谐。先后获得全国生态文明工程示范县、国家清洁生产示范县、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低碳经济示范县等诸多殊荣。
一、找准定位,科学规划,搭建跨越发展平台
面对发展困境,西充县委、县政府一班人深刻认识到,只有找准比较优势,把握发展规律,顺应发展潮流,抢占发展至高点,才能在经济转型中赢得先机,在区域竞争中后发赶超。审视县情,找准比较优势。西充生态禀赋良好,无传统工业污染,空气、水
——依托统筹城乡改革试点区,构筑城乡一体发展平台。坚持“两化互动、城乡统筹”理念,围绕“一核三极六区”布局,规划建设北部新城县城核心带动区、多扶产城一体示范区和凤鸣双龙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试点区,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集镇为支撑、新农村综合体为节点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15年,城镇化率达到40%以上。
二、立足高端,三产互动,打造绿色产业体系
着眼产业高端和高端产业,推进三次产业互动融合,全面构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绿色产业体系。
——以有机农业为核心的现代农业蓬勃发展。坚持“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有机农业。建成优质生猪、高产粮油、特色果蔬等优势农产品基地20万亩,5大类、92个品种通过有机食品认证,有机农业覆盖面达到30%以上,规模稳居西部第一。培育龙兴、丰慧、百科、明和、星河科技、绮香纱丝业等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的省市农业龙头企业24家。打造“百科牛奶猪”、“葵花鸡”、“龙兴富硒猪”、“航粒香米”等知名农产品品牌12个,“西充二荆条”辣椒、“充国香桃”、“西风脐橙”、“西充黄心苕”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京沪穗等一线城市建设销售旗舰店8家,产品成功打入港澳台、东南亚和日韩市场。先后获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改革与建设试验
示范区”、“全国粮油生产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等殊荣,被国家认监委授予“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创建县”、环保部命名“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县”。全县农业年产值达到39.7亿元,五年增长120%,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7%。
——以食品加工为主导的新型工业快速崛起。坚持“食品主导、集群集约,创新驱动、转型升级”发展思路,打造新型工业集群。多扶食品工业园、橡胶坝工业园建成面积达8平方公里,污水处理厂、职工生活区、物流园区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成功列入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杨六郎食品、光友粉丝、江苏旷达通光光缆、九天真空等43户企业入驻园区,其中上市公司3户,初步形成了食品加工、节能环保产业集群。广东星河生物科技日产食用菌60吨,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绮香纱丝业成长为国内最大的丝绸全产业链生产基地,产品远销东南亚等国际市场;天盛“竹娃娃”获得“四川著名商标”。
——以文化旅游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高端突破。致力打造“中国最美乡村”品牌,加快文化旅游发展。重点打造文化旅游龙头,依托“影视文化产业园”,打造“中国国际微电影创作拍摄基地”和“中国国际微电影节”等高端文化品牌,集群建设多福古镇、国际华严玉佛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游乐养生基地等重点项目。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依托自然生态资源、有机农业基地和特色新
盖城乡的民生“安全网”。持续深入实施就业促进、扶贫解困等“十大民生工程”,五年累计投入资金35.6亿元,完成民生工程项目220个。建成保障性住房5000套,完成棚户区改造8万平方米、农村危房改造4842户。城乡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太平敬老院成为全省先进典型。新建张澜职业技术学校、张澜学校等各类学校13所,维修改造农村学校69所。新改建县级公立医院3所、乡镇卫生院47所、村卫生室82所。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36个,成功申报西充文庙、张澜诞生地等国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个,被命名为全省文物大县。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以“三化五改五突破”为统揽,推进凤鸣镇及凤鸣双龙桥、莲池灵宝宫“一镇两村”改革试点,打造丘陵地区统筹城乡发展典型经验。坚持农民“离土不失利、离乡不失权”原则,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七项产权确权颁证试点工作,探索搭建产权价值评估、流转交易、抵押融资、政府收储“四大平台”,积极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等产权市场化流转政策和农村金融保险政策,推进农村资源资本化。加快户籍一元化管理制度改革,创新农村居民养老医疗保险、住房保障等政策,探索创新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村级组织议事决策机制,实现农民自主决策、自主管理、自主服务,推进基层治理民主化。
四、综合施治,优化环境,凝聚发展强大合力
注重从人这个最根本的行为主体抓起,坚持德法并举、依法治县,营造跨越发展的社会基础、人文环境和法治保障。
——着力提升全民素质。深入开展“全民卫生行动”、“教育主题实践”、“打造开明开放新西充”大讨论、“意见大征求、问题大整改、作风大转变”等活动,持续推进思想大解放、观念大转变。在全社会倡树新风正气,弘扬“诚信、包容、奋进”的新时代西充精神,形成了崇尚法治、遵守公德、热爱家园、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被命名为“中国(纪信)忠义文化之乡”。
——大力实施依法治县。以创建“国家级法治先进县”为目标,深入推进政府依法行政、司法公正执法、群众依法办事。自2008年起,在全省率先开展“依法治县”活动,持续规范行政审批、收费、执法“三大行为”,大力整治社会治安、信访、市场经济“三大秩序”。加强社会管理创新,依法妥善解决征地拆迁、企业改制、涉军群体等历史遗留问题和信访老案积案138起,在全省首创跨市合作的整体联防新模式,平安建设满意度达97%,社会风气明显好转。该县普法和依法治理经验在全省推广,荣获“全国法治县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首批“法治县先进单位”。
——不断深化开放合作。始终把扩大开放作为推进发展的“生命线”,坚持“全域开放”、“非禁即入”的理念,培育“亲商重商”、“开
第二篇: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 鄱阳湖
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鄱阳湖生态文明行 随着鄱阳湖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严峻,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已显得十分重要和紧迫。“环鄱阳湖经济区”的建立,要确立区域一体化的意识,积极促进市场一体化机制,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日获得国家正式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翻开了江西发展崭新的一页,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加快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及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江西人,深刻地感受到省委省政府为了改变鄱阳湖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经济发展滞后、群众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面貌,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本着综合治理、系统开发、坚持发展与环境保护协调统一、坚持科技支撑等原则,根据“山江湖开发治理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江西持续开展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山水、发展区域经济、消除贫困等方面的建设。经过20多年的努力,山江湖工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群众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同时在江湖流域开发治理方面取得一批科技成果,在国际上产生良好影响,成为江西绿色崛起的基石。
鄱阳湖位于长江之南,江西省的北部,是江西的母亲湖,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也是世界上重要的湿地、重要的候鸟越冬地,属于世界的“生命湖泊”。它与赣江、抚河、信江、铙河、修水等五大河流尾闾相接的似盆状的天然凹地,受长江、“五河”水位制约,水量吞吐平衡而形成的连河湖。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3市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区),共38个县(市区),国土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是连接南北方、沟涌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重要腹地,在我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对于江西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具有超出省域范围的重大创新和示范意义:是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子。江西如果能够成功走出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模式,将为全国各地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提供有益的经验和现实的示范;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在我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探索大湖流域开发、保护、治理的新经验,将有利于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有利于保障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而积累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治理的新经验;是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助于打造长江中下游地区新的城市群,加快实现中部地区“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目标。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深刻理解、准确把握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本质内涵、发展定位和战略目标,切实把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引领江西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战略和“龙头”工程,举全省之力精心组织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全面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立不只是环境的问题,而是环境、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三种内涵的有机统一体,本质上体现了以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为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为目标的可持续发展观。因此,只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追求可持续发展模式,把当前和子孙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经济和社会建设。在此基础上,突出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基础,为以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和更多有利的条件。
第一,做好区域一体化文章,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建立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不仅要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系统的作用,构建区域性高效、便捷的交通运输网络系统,还要鼓励鄱阳湖区域各市县的政务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文化教育信息、人力资源信息、医疗卫生信息、旅游与交通信息等资源建立统一的网络系统,强化环鄱阳湖区域的资源共享。
第二,优化产业构建,探索市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创新鄱阳湖区域的发展机制,有效地探索市场一体化,以市场来推动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先者,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和优化三大产业的布局及各产业内部的结构,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整体素质,同时和区域周边城市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环境相协调,明确分工,强化协作,进一步促进区域内外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再者,要建立能与国际接轨的市场运作规则,统一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同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市场运行规则,培育一体化的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等,开展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推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一大市场的建设;最后,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构建区域内外的产权交易共同市场。
第三,加快推进环鄱阳湖区域综合环境治理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立节约型的鄱阳湖经济生态区,首先,要围绕鄱阳湖区域周边环境,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与建设,树立大环保的观念,建立全面的环境管理体系和推进清洁生产;再者,要实施人工控湖工程,调蓄长江及“五河”洪水,大力加强沿湖及湖内污染治理,进一步促进湿地生态功能、效益与优化管理;最后,对湖区生态环境系统的形成、演化过程、影响与控制因素及其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关注环境变化对湖区的影响,促进湖区的可持续性发展。
拒绝污染项目,保“一湖清水”。近年来,在快速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中,应始终把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引进一大批能源、农业、林业、渔业和旅游业等重点生态项目落户鄱阳湖地区,而那些想进来的高污染工业项目在环评时就被一票否决。现在的鄱阳湖依然是天蓝水碧,聚集全球95%以上的白鹤种群每年都在鄱阳湖湿地保护区安然过冬,以水禽为主的物种多样性在鄱阳湖得到有效保护和扩展。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是我省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重大历史性机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从全国大局着眼,从江西实际出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也是顺应时代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走新型发展道路的有益探索。在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历史机遇气,我们应力保鄱阳湖湖水清澈,为实现生态建设提供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一鄱阳湖城市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同时对于我们青年大学生来说是一次很好的就业机会。我们要好好的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首先作为我们大学生来说发展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我们可以做一些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演讲,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想:作为未来接班人的青少年,如果不了解人类环境的构成和环境问题的严重性,无视有关环境保护法律,不去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自觉履行保护环境的义务的话,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老天对我们作出严厉的惩罚。为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要从我做起爱护环境,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保护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江西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开展植树造林活动既是培养青少年绿色文明意识、生态环保意识和公民责任意识的一个有效载体,又是团结带领青年大学生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贡献青春和力量的一个重要途径。青年大学生应进一步增强绿化祖国、改善生态环境责任感和使命感,最大限度地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实现绿色崛起的江西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未来。
所以作为我们青少年大学生来说要想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充分去了解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做好充分的准备,为我们将来在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大号基础,这样我们就可以做到发展和学习兼备,同时青年大学生是一个创新的集体,我们要充分的利用我们创新的思维去大力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
第三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材料
《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材料汇编(2011年9月18日)
一、胡锦涛:加强师德修养 钻研教学业务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民日报》,2011年9月10日,第1版 二、一堂特别的“农民教育学”课—温家宝总理为河北张家口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侧记
《新华网》,2011年9月9日
三、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做客新闻演播 《东方今报 》,2011年9月13日,第3版
四、河南日报:新十八谈 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 《河南日报》,2011年9月9日,第1版
五、何平:《振兴之本》
《河南日报》,2011年9月9日,第1版
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时勉励教师 加强师德修养 钻研教学业务 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
2011年9月10日 人民日报
在第27个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9日上午来到北京市第八十中学,亲切看望师生员工,实地考察学校工作,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
始建于1956年的北京市第八十中学,坚持正确办学方向,积极探索办学规律,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毕业生,取得了教书育人的可喜成绩。
上午9时许,胡锦涛前往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望京校区考察。一到学校,总书记先参观了校史陈列,了解这所学校的发展历程和教学成果,希望他们认真总结办学经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努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八十中一直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学校的通用技术教室里,学生科技社团正在开展活动。胡锦涛走进教室,观看学生们在老师指导下设计制作的小发明、小创造模型。适应抢险救灾需要的无尾式无人机,能够清理水上垃圾的多功能船,体现节能环保理念的太阳能校园草坪灯„„总书记看得十分仔细,还亲自用微型锯床锯了一小块做船模的塑料板。高三学生赵冬杰向胡爷爷演示自己设计的仿生学机械手,只见机械手灵巧地做出捏、抓、握等动作。总书记饶有兴致地戴上特制手套,通过活动手指体验这个机械手远程同步操作的效果,夸奖这个小发明做得好。看到这些学生在科技活动中既巩固了书本知识,又提高了实践本领,总书记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高兴。他勉励同学们勤动脑、勤动手,使自己的素质更加全面,为将来成为国家建设合格人才打好基础。
八十中从2002年开始,平均每年接收20名西藏学生入校学习。总书记牵挂着这些来自雪域高原的学生,专门到一个宿舍看望。在宿舍门口,1名藏族学生向胡爷爷献上洁白的哈达。胡锦涛同这个宿舍的西藏学生坐在一起,关切地询问:在北京生活习惯吗?学习能不能跟得上?同学之间相处得好吗?„„西藏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告诉胡爷爷,老师们像父母一样关爱大家,汉藏同学在一起非常和睦,在这里学习进步很大、生活也很快乐。说着,她们还拿出到北京同学家里作客时拍的照片,请胡爷爷看。总书记听着学生们的讲述、看着她们的照片,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胡锦涛语重心长地对西藏学生说,中央安排西藏中学生到内地上学,是关心西藏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措施。希望你们珍惜难得机遇,勤奋刻苦学习,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将来为建设西藏、建设祖国贡献力量。总书记还特别叮咛她们,给家里的爸爸、妈妈带个好。望着和蔼可亲的胡爷爷,西藏学生倍感温暖。
八十中还有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名学生在读。国际部语言一班教室里,十几名外籍学生围坐在一个四合院模型前,听老师讲授汉语课文《我真想住住四合院》。胡锦涛坐下来,观摩起这堂汉语课。领读课文、提问练习、纠正发音,老师教得绘声绘色,外籍学生学得十分认真。教学告一段落时,胡锦涛问外籍学生课文里的珍妮为什么想住四合院,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交谈中,听说一些外籍学生还没去过四合院,胡锦涛建议他们去实地看看,这样既可以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可以加深对这篇课文的理解。胡锦涛希望外籍学生不断提高汉语水平,结识更多中国朋友,进一步加深各国青少年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在教学楼一层大厅,胡锦涛亲切接见了学校教师代表。总书记动情地说:“长期以来,各位老师献身教育事业,勤勉工作,默默奉献,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付出了大量心血。我们感谢大家,向你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胡锦涛指出,中学阶段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阶段,中学教育是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办好教育关键在教师。希望广大教师以对国家、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加强师德修养,钻研教学业务,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听了总书记的谆谆叮嘱,教师代表们纷纷表示,一定不辜负总书记的关怀和重托。
当胡锦涛就要离开学校时,热情的师生们拥到路边,争相问候总书记,胡锦涛向大家频频挥手致意。热烈的掌声此起彼伏,整个校园沉浸在欢乐和兴奋之中„„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刘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等一同考察。
一堂特别的“农民教育学”课
—温家宝总理为河北张家口千余名农村教师作报告侧记 2011年9月9日 新华网
“改造社会必须从改造农村着手,而改造广大农村必须从发展农村教育入手„„” 8月28日上午,在新学期和第27个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张北县第三中学为广大农村教师作了题为《一定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的报告,别开生面。
入秋的坝上地区,天高云淡,空气清凉。张北县第三中学校园里的格桑花开得格外灿烂。学校食堂二楼大厅临时搭起的讲台上坐着温家宝总理,台下满满地坐着张北县等张家口市10个县区的1000多名教师,座位不够,不少人就站着听。听众中三分之二来自农村学校。
“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穷人,而穷人中最多的又是农民。农民最需要学校、最需要教育。我们要把农村教育办得更好。这就是我之所以选在张北和你们谈心的原因。”温家宝的一席话,道出了这堂“农民教育学”课的主旨。
温家宝少有地谈起了自己的教育家事:“我的爷爷和父母都是老师。父亲母亲不在家时,我就模仿他们,也当一个小老师,像他们一样指指画画,写写算算,以为乐趣。”他对教育的感情,溢于言表。
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普通高中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温家宝娓娓道来,讲问题切中要害,谈措施实实在在。教师们屏气凝神,倾心静听,听到动心处就响起一阵阵掌声。
当谈到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这一问题时,温家宝提出了一系列要求:逐步缩小城乡教师收入待遇差距;不让一名儿童因贫困而失学;国家将安排资金,在中西部贫困地区为农村中小学提供营养补助,让孩子们吃饱吃好。有条件的地方,要把校车制度建立起来,配备最好的车辆和最好的司机,为孩子们建起安全的“绿色通道”„„
这段只有几分钟的讲话,13次被教师们热烈的掌声打断。大力推进学校课程教学改革、改革教育评价制度和考试制度,倡导教育家办学„„温家宝对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尤为关心,他语重心长地说:“只有把中小学校长都培养成为真正的教育家,我们的教育事业才大有希望。”
说者动情,听者会心。
台下的农村教师中不少人因长期风吹日晒而面带风霜,一些人遍播桃李而两鬓斑白。望着这些纯朴的农村教师,温家宝说:“我国有900多万农村教师,他们长期以来工作在艰苦清贫的环境中,恪尽职守,不计名利,默默耕耘,为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里,我向长期从事农村教育工作的广大老师表示慰问和感谢!”
说到这里,温家宝站起身来庄重地向台下的教师们三鞠躬。长时间的热烈掌声再次响起,不少教师的眼里噙着泪花。
河北省隆化县湾沟门中心小学的教师卜延荣始终扎根农村山区义务教育的第一线,从教近40年。为了孩子,多次拒绝到条件更好的地方工作。1990年他右侧肢体偏瘫以后,用左手重新拿起粉笔,靠半侧的肢体坚守岗位20载。温家宝讲起卜延荣的感人事迹,引起全场教师的共鸣。
随后,温家宝提出了一项项惠及农村教师的措施:在全国部分地区开展中小学教师职称改革的试点,将中小学教师的最高职称从副高级和中级提高到正高级;依法保障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加快农村教师周转宿舍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开发专门面向农村中小学教师的经济适用房„„这些措施都传递出党和政府对农村教师的尊重、承认和关怀。
“要无私奉献,要满怀爱心,要提高素质,要教书育人„„”最后,温家宝向广大教师表达了自己殷切的希望。
这堂特殊的课持续了2小时15分钟,会场里响起了38次掌声。能亲耳聆听总理作报告,现场的1000多名教师感到既幸运又激动。
掌声代表着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更蕴含着办好农村教育的力量和希望。
张北县小二台乡中心小学教师范文花,有着27年的从教经历。她曾在小二台乡小西梁村小学度过24年的“一人一校”教师生涯:全村一个班分5个年级、所有的课程都由她一个人来教。听了报告,范文花说:“温总理对农村教育理解如此深刻,对农村教师如此关心,我们满心感谢。他给我们这些基层的农村教师鞠躬,提出了改善农村教师待遇的好措施。我感到自己的责任更大了,为孩子们扎根农村,我愿意。”
油篓沟乡中心小学参加工作刚满三年的英语教师袁彩说,温总理在讲卜延荣老师的故事时动了感情,我们也在底下抹眼泪。拿卜延荣和自己比,拿总理的希望和自己比,我没有理由不更加努力地工作。张北镇中心小学27岁的语文老师韩丽娟说:“每一位农村教师都应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把自己看成是一盏明灯,心甘情愿将知识的种子播撒在不为人知的角落里。温总理的这句话,会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
报告结束后,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说,温家宝总理是给张北的老师们讲的,也是给全国教师上了新学期开学第一课。这堂课就是农民的教育学。农民的教育学实际上就是中国人民的教育学,中国社会的教育学。
当温家宝离开张北三中时,师生们夹道欢送,依依不舍„„ 8月27日,温家宝到沽源县白土窑乡寄宿制学校与学前班的孩子们一起做手工和游戏,在七年级1班听了一段语文课,并且在操场上同老师和同学们谈心。8月28日上午,报告会前,温家宝到张北三中学生宿舍察看了学生住宿情况。在八年级147班,温家宝看到同学们正在学习虎门销烟这段历史,向他们讲起林则徐从虎门销烟到发配新疆伊犁、带领当地人民兴修水利的故事,并在黑板上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还到教研活动室,看望正在备课的语文教师们。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做客新闻演播 2011年9月13日 东方今报 主持人:吴震宇
嘉宾: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
【编者按】9月10日22时05分,河南电视台大型时评栏目《映象版》推出了《转变领导方式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十八谈》教育篇——《中原崛起 教育为基》,河南电视台卫星频道、新闻频道并机播出了这期节目。
兴豫必先兴教。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持续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本期节目中,河南省教育厅厅长王艳玲;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谈松华做客新闻演播室,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河南省如何做好教育工作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和探讨。
○强国必先强教 兴豫必先兴教
主持人:教育承载着国家伟大复兴的美好期盼,也承载着一个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可以说教育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都有着直接而密切的关系。王厅长,我们经常讲“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基石”,我们怎么理解这两句话?
王艳玲:教育是基础,这是因为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人全面发展的需求。胡锦涛总书记曾经多次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大家知道,我们是一个一亿人口的大省,如果教育办上去了,我们一亿人口就会成为巨大的人力资源,就会成为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的一个强大的推动力。正像卢展工书记去年8月10日在教育系统调研时指出的那样,教育是基础,是支撑,是民生,是形象,是后劲,是未来。我们常说,强国必先强教,兴豫也必先兴教。
主持人:所以,我们看教育,就是兴豫必先兴教。王艳玲:对,强国必先强教,兴豫必先兴教。○河南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
主持人:王厅长,河南的教育取得了很大成就,但这些成就和我们的中原经济区建设以及老百姓的需求,还有没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王艳玲:应该说,河南的教育确实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中原经济区建设新的需要,和我们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特别是多样化教育的需要、优质教育的需要,确确实实还有一定的距离,或者说叫做新的不适应。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这样的需要上,我们还有些不适应。比方说我们在各类人才培养的数量,特别是在各类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跟我们目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不适应。
第二,人民群众对多样化教育的需要,特别是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要,和我们供给之间还存在矛盾。比方说我们的学前教育,群众确实还存在着入托难、入园难的问题。在义务教育,在均衡发展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我们的一些教育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和校际之间的不均衡。在高等教育领域,主要问题就是我们的高等教育,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还太少,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好大学少、名大学少。
这样,我们的高等教育支撑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还显得不够。另外,学生上名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比其他的省份要少,我们的学生要付出比其他省份的孩子多得多的努力才能与他们并肩跨入名校大门。
○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 主持人:王厅长谈了目前河南教育发展当中存在的不足,谈教授怎么看?
谈松华:河南目前面临着诸多不适应,它既有全国的共性,也有河南一些特殊的情况。所谓共性,我认为主要反映的就是两个供求关系的矛盾。一个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新的需求和教育目前的供给能力、供给结构这方面的不适应。二是教育发展新的需求和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矛盾。
现在教育要进一步提高质量,要多样化办学,要满足各种各样专业人才的需求,那么教育资源要有更多的增加,但是目前的资源确实还有很多短缺,这一点河南可能反映得更加突出一点。比如说河南中小学的生均教育经费大概是上海的1/10,河南的高等教育的生均经费大概是北京的1/5,和全国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所以我觉得刚才王厅长分析的这种问题,确实是河南教育下一步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在调整这两个供求关系上要做更大的努力。
○发展中的问题要靠发展去解决 主持人:针对教育,老百姓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心声,而他们谈到的不足,也是发展过程当中存在的问题。下一步,河南教育发展工作的重点是啥?或者说我们怎么解决这些不足?
王艳玲:刚才谈教授也讲了,这是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还是靠发展去解决,那么我们的教育怎么发展?构建一个国民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我们有各级各类的教育,我们零到六岁叫学前教育,还有我们的义务教育,包括我们的小学、初中、高中,有高等教育,有专科、本科层次以及各类研究生教育。我们还有职业教育,还有继续教育,另外还有特殊教育。
○学前教育存在“两难” 3年要建6600所幼儿园
主持人:河南的学前教育目前是个什么情况?下一步需要怎么做?
王艳玲:学前教育,现在主要是入托难、入园难这个问题。学前教育一般指的是零到六岁孩子的教育,目前,河南省在这个阶段的孩子有将近800万,所以为了有效地缓解适龄幼儿入园难的问题,我们省委、省政府实施了学前教育3年行动计划,也就是用3年的时间多渠道、多途径地改扩建幼儿园6600所,这其中有4000所是公办幼儿园。
○义务教育任务是促均衡 缩小城乡、区域差距 主持人:那么,我们的义务教育呢? 王艳玲:义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促均衡。主持人:均衡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王艳玲:均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现在要大力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薄弱地区,特别是向一些农村地区、办学条件目前还不好的地区倾斜。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正在实施,将要加大力度实施的,比方说薄弱学校改造、“校安工程”,这些都是在薄弱地区和农村地区加大办学条件的改造建设。当然了,除了办学条件以外,学校质量的好坏,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师资。我们现在正在实施像“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特岗计划”,让更多优秀教师、高水平教师流向薄弱的地区,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包括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这种差异。
○职业教育主要抓提升 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 主持人:职业教育呢?
王艳玲:在职业教育上,现在主要抓提升。一方面,我们要面向市场,适应需求。要大力推进校企合作,要走产学结合的道路,千方百计地加大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来增强职业教育的生命力,从而支撑我们中原经济区建设对各类应用或者基础性人才的需要,同时也为就业提供一个好的教育手段和教育形式。
○高等教育要上水平不断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 主持人:高等教育呢?
王艳玲:高等教育主要还是上水平的问题。第一个方面,我们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定位。我们要围绕着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优化专业学科的结构,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在服务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当中,来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水平。另外一个方面,我们要牢牢抓住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改革规划将要启动的高等教育中西部振兴计划和特色学科建设的大好机遇,使我们省有更多的大学、更多的学科,落入到国家建设计划这样一个平台上。
○在发展当中要注重质量和公平
主持人:就像您所讲的,教育是一个体系,它有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这些都谈到了,那么其他的一些教育类型呢?
王艳玲: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重视继续教育,成人教育,为我们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另外还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我们要有保障,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来确保我们的残疾儿童能够接受教育。
今后,我们在发展当中还要特别关注两个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一个是公平问题。要让人民评我们的质量,要建立一个社会和人民评价教育质量的这样一个机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公平,教育发展了,我们还要特别在发展中体现公平,只有体现了公平,人民才会对我们的教育发展成果满意。
主持人:怎么体现公平?
王艳玲:在公平问题上,我认为,目前要用制度来保证公平,用机制来促进公平。
○要在“转变”和“改革”上下工夫
【主持人】 谈教授,刚才王厅长介绍了河南教育下一步发展的重点,你觉得这个重点是否抓住了? 【谈松华】我认为这个发展规划是非常全面的,是覆盖全社会的,也可以说是体现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思想。
另外,从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来看,人才的覆盖面也很广,因为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都要提高全体公民的素质,同时能够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千万计的各类专业人才和一大批的拔尖创新人才,我想各级各类教育正是体现了这个主题目标。不仅对河南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河南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中原经济区将会发生长远的作用。
【主持人】那么,如何实现这些教育的发展呢?
【王艳玲】我认为,教育的发展关键是要靠领导方式的转变来促进。
领导方式的转变在促进教育发展的这个问题上,我认为要在两个词上下工夫,一个是转变,一个是改革。靠转变来促进发展,靠改革来破解发展难题。
○“转变”就要转出服务、为民、育人的活力
【王艳玲】先谈一下转变,转变就是指我们的观念要转,我们的思路要变。这个转变,我想应该在这几方面转出活力。
第一,要转出服务活力来,就是说主动地融入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当中去。要适应我们如何来保障农业、粮食,如何来保护好我们的生态和环境,如何来服务好我们新型城镇化的这样一个发展需要。我们教育在学校布局、专业设置、重点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数量和结构上,都要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需要。也只有在这种服务当中,我们才能提升办学质量,在服务当中来实现教育的发展。
第二,要转出为民的活力。这个问题上,教育发展要去主动适应新时期人民群众接受多样化教育,特别是接受优质教育这种需要。要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我们教育发展的一个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持人】人民群众满意,转出服务的活力,转出为民的活力。那么第三个?
【王艳玲】第三就是转出育人的活力。转出育人活力就是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培养中原经济区建设需要的人,所以要转出育人的活力。
这样,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学的改革等措施,最后转出干事的活力。建设中原经济区,我们要干,我们教育发展也要立足于干,立足于做。在干中求实,在做中求效,我们要以正确的政绩来造福于民,优良的政风取信于民。
○“改革”要在办学、管理、人事分配和培养模式上做文章 【主持人】两个关键词,这是“转变”,那么,如何理解“改革”? 【王艳玲】我们要靠改革去破解发展中的一些难题,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教育体制更好地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首先要加快办学体制的改革,在这个问题上,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办学,使我们的办学体制、办学主体多元化。可以这样说,只要有志办学的我们都欢迎,只要投资办学的我们就支持。同时我们要加大教育开放的力度,大力气地引进优质教育资源,为教育发展服务。
其次,我认为要加快我们的管理体制改革。这需要两个方面去努力,一是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要简政放权,注重服务。过去我们还是重管理,轻服务,这种倾向还是存在的,所以我们下一步要重服务。该管的我们一定要管好,但是该放的我们一定要放下去。另外,应该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办学的主体。
同时,我想我们在这个方面,还要特别重视教师,重视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重视教师就是重视教育,就是重视智力,就是重视后代,就是重视未来。所以,我们要尊重教师,关心教师,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着力改善教师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全社会要营造一个关心、尊重教师的浓厚氛围。
再次,要加快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通过这种新的机制,来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或者说办学的积极性。
最后,要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改革,包括我们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样使我们培养的人能够更好地去适应现在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新一轮改革需要有胆略,有胆识,有智慧
【主持人】王厅长刚才谈了下一步如何实现河南教育发展的重点,谈教授听了以后,有什么看法?
【谈松华】“转变”,我觉得它有内在的要求和外在的要求。客观要求教育需要转变,这个转变就在于因为经济社会本身在转变,经济社会在转型,经济发展方式在转变,这种转变必然要求教育的观念、教育的结构、教育的领导方式都要有所转变,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对教育的需要。
另外从教育内部来讲,它也需要转变。因为三十多年来,教育发展是跨越式发展,但它的主要任务是数量的扩张,是普及教育的实施。
那么现在要转向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满足社会多样化的需求,教育必须要转变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
“改革”呢,我想这是一个根本动力,可以说教育发展能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根本靠改革。新一轮的改革不仅需要有胆略,需要有胆识,而且需要有智慧。这种智慧是凝聚各种不同群体对于教育的需求,然后,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只有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那么我们的改革才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所以,我认为刚才王厅长谈的很多改革思路,正是体现了新一阶段改革的这种客观要求。
【主持人】作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只有持续提升对教育工作的认识,持续拓展思路,持续强化保障,不断推动河南教育事业的发展,才能使之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发挥更大的作用,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生态江西 绿色崛起 征文稿
保生态
谋发展
————浅谈生态经济区的生态保护机制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势在必行的一项长效机制。其现行意义重大:有利于探索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有利于探索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的新模式,有利于构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实施的新支点,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树立我国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新形象。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和中国低碳经济发展先行区。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省第一个纳入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对实现江西崛起新跨越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这说明我们在建设发展的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这也是我省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直贯彻的指导方针。本次建设的具体保护措施更加显现突出。
生态区在建设中的保护措施:
一、保护生态环境,创建一流生态文明示范区。主要是实施“绿色生态江西工程”,以水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污水达标排放工程,制止非法采砂工程,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节能降耗减排工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及湿地保护工程,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等建设。同时,大力推进鄱阳湖生态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
二、加快经济发展,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崛起的带动区。主要是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生态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积极有序推进昌九工业走廊建设;积极推进生态工业园区建设。
三、加强城乡统筹,使环鄱阳湖区成为江西城乡协调先行区。合理发展大、中、小城市,逐步形成以产业为基础、功能互补、空间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城市群;继续落实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各项政策措施,形成稳定、健全、高效的工作机制。
四、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科学制定规划,指导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强立法,制定和完善加强鄱阳湖保护治理、促进经济开发等方面的法规;制定新型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分行业制定鼓励、限制、禁止发展的产业目录;利用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生态保护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扶持力度。
这些保护具体措施的制定更加充分肯定了我省在各项工程建设中的指导方针。众所周知,若一项工程的建设以破坏环境为基础的话,那么后期用于改善环境的投资将远远大于工程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例如:2005年,一场“环保风暴”在中国内地刮起,30个总投资达1179亿多元的在建项目被国家环保总局叫停,其中包括同属正部级单位的三峡总公司的三个项目。理由是,这些项目未经环境影响评价,属于未批先建的违法工程。
环境恶化无路可退中国的环境问题并非始自今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环境污染问题就已非常严重。如淮河流域。在上世纪90年代五类水质就占到了80%,整个淮河常年就如同一条巨大的污水沟。1995年,由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达到1875亿元。
据中科院测算,目前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已占到GDP总值的15%,这意味着一边是9%的经济增长,一边是15%的损失率。环境问题,已不仅仅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吞噬经济成果的恶魔。
目前我国在环境问题上进退两难:再不治理,未来无法保障;真要治理,则需大规模投入,眼前的经济又难以承受。所以我们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一定要在生态环保的基础上开展。这样才能降低甚至没有后期用于环境的治理开支。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我省的工程建设要求,与此同时又要积极响应我省的指导方针—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把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经济区,并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加快建设步伐。最终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是一次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路的探索,是一次对大湖流域综合开发新模式的构建,是一次对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具体落实。就让鄱阳湖未来一湖更清澈的水,来见证今天中华大地上生态文明的建设之路吧。
第五篇:加快生态发展 推动绿色崛起
加快生态发展 推动绿色崛起
为把陡水建设成为旅游专业重镇而努力
中国共产党上犹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主战略,“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的发展主路径和建设“生态、创业、宜居、平安、幸福上犹“的发展目标。陡水镇应成为实践主战略,实现总目标的排头兵。
陡水镇拥有享誉国家级森林公园和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的陡水湖,被列为赣州市重点旅游示范镇,正在申报省级生态乡(镇)。因此,在实施“生态发展,绿色崛起”主战略中,陡水是非常关键和十分重要的一环。为此,我镇提出了“凝心聚力,建设乡村旅游示范镇 善谋实干,描绘生态绿色新蓝图”的主战略;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了“小步加快跑,务实加创新,推进陡水乡村旅游跨越式发展”的基本思路;确立以项目为点,以群众为面,以点促面,以面带点的基本策略。
具体而言:项目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发动机;我镇将借鉴陡水观光漂流项目的成功经验,继续做好陡水十八湾漂流项目;以月仔村岭下为中心的水上娱乐项目;以红星村西龙为中心的山地运动休闲项目。努力建成梁下、岭下、十八湾和西龙四个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乡村旅游中心区,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发展农家乐,旅游小商品、小礼品的加工以及绿色农产品生产。同时,要立足镇情,积极主动做好“欧式风情”小镇建设当中的各项工作,努力推进陡水圩镇的整体改造进程。在陡水湖旅游开发的总体规划中,努力使陡水经过三至五年的开发,成为特色鲜明,独具魅力,基本具备承载游客居住、休闲、娱乐、度假的专业旅游重镇;同时,要坚持民生为本的理念,在开发和发展中兼顾好群众的利益,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促进人民群众获取旅游发展的红利。以发展创和谐、促稳定、保平安,以更快的发展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实现陡水“生态发展,绿色崛起”的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