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

时间:2019-05-14 02:5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16)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16)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

第一篇:(16)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

内部刊物 注意保存

调查与研究

第 期(总

期)

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

2011年 月 日

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

中共徐州市委政研室《沿运河发展带研究课题组》

作为沟通南北的内陆水上交通大动脉和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1000多年以来,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兴起起到了巨大作用。徐州的历史与京杭大运河的兴衰息息相关。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全长181.16公里,连通微山湖和骆马湖两大湖泊,沿线一县三区两市20个镇(办事处),流域面积2000多平方公里。沿

— 1 — 线地区不仅在因河聚商、因河兴业、因河筑城中加速了发展,也在沟通南北、对接东西、双向交流中实现了文化的大融合。京杭大运河对徐州经济社会发展影响集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大运河是徐州的“黄金水道”。历史上京杭大运河以“漕运”著称,“漕运”成为古城徐州历史的重要篇章。目前,除湖西航道外徐州段主航道全部达到二级,是我国内河航道仅次于长江的等级最高、渠化程度最好、航闸设施最为完善的内河航道。其二,大运河是徐州的“生命之河”。沿线农田灌溉用水主要依托运河,城市用水30%来自运河。依托运河及其支流的独特资源,沿线承载了较大比重的主导产业和传统产业。其三,大运河是徐州的“城市灵魂”。“船舶往来,商旅辐辏”,各种商业文明和文化习俗交流渗透,碰撞出徐州城“北雄南秀”的城市特质和徐州人的“豪爽重义”城市精神。其四,大运河是徐州的“历史名片”。运河流域有北洞山汉墓、徐州古城、窑湾古镇等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反映了不同的历史文化断面和追忆空间。

20世纪以来,欧美国家沿河地区开发经历了一个由繁荣到衰退继而再开发的过程。探寻运河开发历史,其显著特征是:在工业化初期,沿河地区是重化工产业布局的重点;在工业化中期,水环境的破坏,以及铁路、高速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的大力发展,使沿河地区逐渐衰退;在工— 2 —

业化后期,随着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对服务业的关注,沿河地区的再开发成为区域及城市发展考虑的重要内容。

进入新时期,国家将建设沿运河发展带列入了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徐州市委、市政府响亮提出“打造沿运河生态经济带和绿色走廊”,这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徐州段开发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当前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航道等级和船闸通行效率有待提高;沿河产业层次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压力较大。有利条件主要是:区划调整后,徐州成为微山湖滨湖城市,运河与故黄河市区段分别增加到60公里以上,两条大河纵贯市区,城市形态和布局发生重大改变,城市转型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黄金期;随着近几年来城市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市规划建设水平显著提高,实施“三重一大”项目的实践创造和积累了办大事、办成事的宝贵经验。抓住沿运河发展带进入国家规划层面机遇,用好“黄金水道”,加快沿线区域跨域发展,成为当前徐州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内容。总的目标是:以打造“滨湖沿河城市”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沿运河产业带开发建设,为徐州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把徐州沿运河区域建设成为全国沿江沿河区域具有较大影响的天蓝水碧、鸟语花香的生态景观带;特色鲜明、产业发达的经济发展带;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融合的文化旅游带;

— 3 — 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新型城镇带。

一、以亿吨大港为龙头,加快建设现代物流和国家煤炭储备基地。加快“整合岸线资源、完善港口功能”、提升综合运载能力和辐射影响力,把徐州港建设成为国内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最高的内河亿吨大港。一是全力打造国家级现代物流基地。着力构筑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网络、政策法规体系“三大平台”,加快建设生产、市场、大宗货物、专业化配送、区域性航空货运等“五大物流系统”。加快发展北三环物流产业带,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50强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徐州建设区域分拨中心。全力打造经济开发区、亿吨大港和临空港等综合物流基地。二是全力申报建设国家煤炭储备基地。长三角地区区域规划提出在徐州等内河煤港建设煤炭储备、配送基地,2011年初国务院批复第一批国家煤炭应急储备计划,徐矿集团和徐州港务集团分别入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统一规划、加快整合现有资源和物流设施,尽快申报建设可储存煤炭500万吨以上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积极争取国家在资金、项目等方面扶持。三是全力申报建设保税物流中心和综合保税区。依托贾汪区双楼物流园,加快筹建“徐州保税物流中心”,重点发展集港口装卸、临港加工、商贸服务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产业。依托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申报设立综合保税区,积极拓展出口加工、保税物流和— 4 —

港口功能。依托邳州经济开发区,加快邳州港搬迁扩建,申报邳州综合保税区。依托新沂经济开发区,建设“无水码头”和保税物流园,实现货物进出口“大通关”。

二、以提升通航能力建设为目标,构建铁公水航一体化集疏运综合交通枢纽。沿运河的基础设施比较薄弱,需要全力强化,特别要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实现铁公水航集疏运一体化。一是强力推进沿河沿湖路桥航运规划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沿河大道、沿湖大道、疏港公路、疏港铁路,规划建设一批跨河大桥,彻底改善两岸交通状况。推进船舶大型化、标准化、信息化,全面提升内河营运船舶净载重能力。尽快争取立项建设徐连运河,实现运河通江达海。二是强力推进河道湖岸整治。树立低碳水运理念,走“智能水运”之路。抓住“亿吨大港”项目建设机遇,整合两岸港口和码头资源,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制,强化航运一体化管理,推进运河航运业集约发展。提升干支流航道,建设高等级船闸,实现通航能力翻番。加快建设丰沛运河,全面实施徐沙河“六改三”和徐洪河“五改三”航道升级改造工程,力争尽快实现县县通运河,让全市人民共享运河发展成果。三是强力推进水电气通讯等设施建设。把沿运河发展带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列入全市“三重一大”项目。加强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饮用水安全工

— 5 — 程。加快完善水、电、气、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带动两岸产业基地、旅游景点、中心城镇建设。

三、以推进转型升级为根本路径,建设生态经济带。运河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新型工业和现代高效农业,必须彰显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环保、低耗的生态产业。一是着力推进沿河地区新型工业化。运河供水充沛、适宜货物大进大出,要在沿线和工业集中区大力发展一批投资大、带动强、污染少的大项目。按照打造“清水河道”和“碧水走廊”要求,优先发展新兴产业,鼓励发展机械制造等优势产业,限制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禁止发展“五小”企业。二是着力推进沿河地区农业现代化。把发展生态都市农业作为主攻方向,以“工业思维”引领农业提档升级。推动沿线各镇现代农业特色园区建设,大力开发现代化、生态化、园艺化、创意型产品。大力实施“从田头到灶头”的菜篮子工程,把沿线地区建成主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三是着力推进沿河地区新型城镇化。把沿河城镇体系建设作为徐州都市圈建设的重点区域,抓好县(市)区沿河县城镇和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滨河镇城镇化进程,建成一批产业发达、生态优良、特色鲜明的新型城镇,打造运河城镇“珍珠项链”。

四、以东进南融北联为方向,构建滨湖沿河生态亲水城市。适应市区范围扩大形势,加快城市空间布局调整,— 6 —

进一步彰显楚风汉韵、北雄南秀的山水城市风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都市区快速发展。一是规划建设水文化新城。在微山湖南岸规划建设集水经济、水产业、水文化于一体的运河水文化城,合理布局休闲娱乐、文化旅游、商务中心、高品质住宅等功能分区。加快微山湖千岛湿地等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形成“水城共生、人水和谐”的特色城市形态。二是加快建设城北滨湖沿河城市新组团。制定实施“北联造城、引湖入城、众镇拱城”计划,北迁城北开发区,推进利国六乡镇沿路沿水沿湖岸向微山湖拓展,形成“六星拱月”之势,在主城区和微山湖间形成城市新组团或城市副中心。支持沛城镇东向发展,着力打造“滨湖之城、帝王之乡、绿色之都”。近期重点做好微山湖滨湖运河、顺堤河和湖西路“两河一湖一路”自然景观带规划建设,实现四环交通网络全线贯通。三是精心塑造滨湖沿河城市新形态。以运河和故黄河市区段开发为重点,全线打造滨河森林绿地、生态景观,形成“城市绿肺”。完善功能设施,打造夜景灯光、生态小品、滨河建筑,形成“坐湖拥河”的独特空间意象和景观品质。实施徐运新河、九龙湖、故黄河水活水贯通工程,创造条件连通大运河、故黄河、奎河、云龙湖、大龙湖,构造新的城市景观水系。

五、以大运河申遗为契机,构建沿河生态文明旅游目的地。制定运河风光带整体旅游开发规划,开辟运河文化

— 7 — 旅游专线,把沿线人文自然景点串联起来,形成集中的运河人文自然风光游览区。一是打造滨湖沿河历史文化廊道。深入挖掘运河沿线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依托名城古镇,恢复运河人水和谐的灵动之景,重现“清明上河图”似的繁华画卷。在临近微山湖、骆马湖、吕梁山等区域,突出河湖一体风光、渔家民俗风情、历史文化镇区,综合打造沿运河旅游胜地。全力做好大运河申遗工作,倾心打造“运河第一古镇”,确保窑湾古镇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国家5A级景区。二是打造滨湖沿河黄金旅游线路。充分运用沿河资源,积极打造水上巴士游、红色精品游、特色观光游等主题线路。加快推进新城区至吕梁山故黄河水上观光线建设,尽快具备接待能力,形成景观线路。利用沿河资源优势发展餐饮及养殖业,新建水上餐厅及观光项目,把餐饮及旅游行业做大、做优,做出特色。三是打造沿运河生态景观系统。高起点规划建设微山湖生态圈和骆马湖生态圈,精心构筑环湖沿河生态风光带,形成在国内外深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绿色走廊”。做响“百湖城市”品牌,着力推进云龙湖、潘安湖、吕梁湖、微山湖、骆马湖等特色生态点建设。打造“淮海水乡”品牌,高起点规划建设运河、故黄河、大沙河、房亭河、新沂河、沭河、新戴运河等沿河水系生态带。

(李华生

邵 川

董现荣

吴国玖)

江苏省内部报刊准印证:苏新编JSXK字第445号

第二篇:努力打造属于岳阳和湖南的沿长江经济带

努力打造属于岳阳和湖南的沿长江经济带

市委书记易炼红在市第六次党代会上提出:“要把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长江中游的重要国际港口、物流中心和国家级保税港区,并建设和发展一条属于岳阳、属于湖南的沿长江经济带。”这是指导临港产业新区“十二五”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全部工作都要围绕市党代会确定的目标展开,根据党代会要求组织实施,确保圆满实现“三年搭骨架,五年见成效”目标。

一、突出发挥港口优势,努力把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湖南扩大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是启动城陵矶新港二期工程建设。整合新老两港资源,实现功能互补,新建集装箱泊位3个,散货泊位2个。二是争取支持加快疏浚城陵矶沿线航道。疏浚城陵矶至螺山段长江航道,争取启动湘江衡阳至城陵矶航道改扩建工程,整治长沙综合枢纽至城陵矶航道,提升对接重庆、上海、武汉、宜昌等港口和全省集装箱业务中转能力。三是提高城陵矶新港船舶挂靠和航线密度。积极促成城陵矶新港为始发港,开通城陵矶—上海、城陵矶—重庆始发班轮航线,吸引川渝集装箱货物转运城陵矶新港,提高城陵矶新港船舶挂靠和航线密度。

二、突出发展低碳经济,努力把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湖南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要地。一是加快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着力打造化工机械园、工程机械园、汽车产业园,形成机械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到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二是积极吸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重点打造量子激光产业园和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园。引进量子激光产业项目,形成信息工程项目园区。大力承接长岭炼化、巴陵石化上下游产业链项目,迅速做大新材料产业规模。三是大力培育发展综合物流产业。着力建设“一园、一区、一库、一中心”。“一园”即城陵矶物流园。“一区”即出口加工区。“一库”即保税仓库。新建保税仓库,叠加保税功能,加快外贸物流发展。“一中心”即公共物流信息中心。实现口岸和海关、检验检疫等联检部门信息共享,完善通关、通检、结算、信息、咨询等服务功能,实现通关一体化。四是大力发展配套服务产业。加强白杨湖综合贸易服务中心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金融商贸、商务会展、软件服务、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

三、突出发展两型产业,努力把临港产业新区打造成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的先行基地。一是坚持基础先行,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完成以长江大道和云港路为主轴的“三纵三横”骨干路网建设,完成城陵矶至松阳湖铁路专用线建设,实现与京广铁路、荆岳铁路对接。完成联港路西侧输电线路改迁工程和110KV松阳湖变电站及配套线路建设工程。改造港区三大水系,完成垃圾中转站及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燃气和蒸汽管网铺设等工程,实现拓城10平方公里以上。二是突出环境保护,建设临江滨湖生态新城。按照“一江(长江)、两湖(芭蕉湖和松阳湖)、一廊(芭蕉湖和松阳湖之间绿色走廊)、一山(格石岭山)”的生态空间,布局“两区(芭蕉湖和松阳湖生态绿地保护区)、两园(芭蕉湖渔文化市级专类公园和白杨湖居住区级公园)、多点(多处街头游园)”的城市景观,创造具有生态理念的公共空间形象。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严格执行新建建筑节能50%的标准,建设低能耗绿色建筑。提高项目入园门槛,严禁“三高一低”项目入园。加强传统行业两型化改造,淘汰落后产能、工艺、技术和设备。(作者系临港产业新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第三篇:加快三江港口区建设 打造沿华容长江岸线经济带

打造特色三江港区 加快沿江岸线经济带建设

随着武汉新港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作为武汉新港重点协作区之一的鄂州华容三江港口经济区是华容建设沿江岸线经济带的龙头,是华容地区未来与外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载体,必将成为拉动华容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发展意义

长江横贯华容东西(西山洲尾口—华容牌坊村澎泊湖)全长41.4公里,可利用的港口岸线30.8公里。其中核心港口区(段店刘家村—西山洲尾口)全长28.4公里,可利用港口线17.8公里,占全市的35%,本岸线河流顺直,水深适宜,常年水深5米以上,丰水期可行万吨船舶,被国家列为I线航道,可建成500──3000吨级泊位12个,宜建5000吨级泊位2个,按市港口总体规划,在可利用的17.8公里岸线中,现行规划利用5.3公里,预留武汉航运中心集装箱线5公里,远期规划预留岸线7.5公里。在全市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当前,华容的发展正处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争当“两型社会”建设的排头兵的新任务,面对推动科学发展的新要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面对长江沿线省市加快沿江地区开放开发步伐的新形势,加快华容沿长江经济带的建设,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1、流域经济发展的要求。从省内外的发展实践来看,流域经济开放开发是当代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大江大河等流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所在地区的竞争力和经济实力有决定性影响。如四川省提出要建设沿长江经济走廊、重庆市提出要依靠长江黄金水道的港口,促进港口与园区联动,建设沿江经济带;安徽省提出了“抓住机遇、开放皖江,强化自身、响应浦东,迎接辐射、带动全省”的沿江开发思路,大力建设皖江经济带;江苏省从2003年正式实施沿江大开发战略,行动快、力度大、措施实,初步形成了颇具规模和实力的沿江产业带及城市群。我们只有加快华容沿长江经济带的建设,才能顺应长江流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积极应对区域经济的竞争和挑战,在发展中抢占先机、赢得应有的位置。从华容沿长江经济带所处的地理位置来看,西距武汉天河机场仅70公里,东至鄂州、黄石不到40公里,北接黄冈隔江相望。华容区水资源丰富,湖泊星落棋布,总面积9500亩,沿江现有港口泊位23个,占用岸线1.66公里。华容处于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桥头堡的枢纽位置,是鄂州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前哨。

2、协调区内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深入对区情认识,适时调整和完善全区经济发展战略,使华容发展由“重点突破”逐步向“多点支撑、协调发展”转变。区委六届二次全区强调,要争当率先融入武汉城市圈的排头兵,建设三江港口经济区,打造沿长江岸线经济带。港区经济区涵盖华容、段店、临江三个乡镇14个村,人口3万,土地3万亩,其中可供建设用地2.2万亩。地貌形状多为岗状平原,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区域内一马平川,适合于大型项目布局,是全区发展经济的主轴,与沿316国道经济带并驾齐驱,“两带”互动,具有肩挑华容东西的“扁担功能”,是促进华容协调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对于华容区域发展新格局,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3、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区位和交通优势明显。从全市范围来看,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处于最接近武汉的位置,区域内公路网密集,主要乡镇间通道全部打通,武九铁路贯穿全境,316国道横贯东西,华容区地处“1+8”武汉城市圈的核心位置,及鄂东南城市带的辐射中心和武汉市经济圈的核心圈内。目前,建有客运渡口3个,即临江黄柏山客渡、段店三江客渡、段店泥矶客渡。货运码头有临江水泥厂简易码头、光大船业码头、三和管桩码头、鸿泰钢铁专用码头。水上运输具有运能大、占地省、能耗少、成本低、污染小等多重优越性,运输平均成本仅为铁路运输的二分之一,公路运输的三分之一,“黄金水道”优势明显。物流成本的降低,必然进一步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沿江经济带现有光大船业、三和管桩、国权水泥、华祥水泥、6300吨螺旋压力机等重点工业企业,主要以船舶制造、建筑建材业为主。正在规划建设的有鄂钢、武九铁路货运交换站。规划建设的武鄂高速公路距规划区3公里,即将建设鄂黄长江公铁两用大桥,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必将成为我区最密集的产业带。

二、主要问题 华容沿长江经济带从发展战略的高度进入决策层面,进行系统规划与运作,比周围县市相比略显滞后。目前,加快三江港口建设,打造沿华容长江岸线经济带主要面临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规划滞后。目前,我省尚没有就湖北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制定统一的规划,也没有制定相关专项规划,鄂州市也没有制定沿江规划。由于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造成沿江经济开发、布局和建设随意性很大,沿江地区开发无序、布点盲目、产业结构雷同、资源浪费的现象比较突出。特别是长江岸线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必须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但全市尚没有建立统一的协调机构和协调机制,各自为政、无序竞争,沿江经济带的建设和发展没有上升到整体性、综合型、一体化开发层面,影响到了区域内的合理分工、产业的合理布局、资源的合理配置,削弱的区域发展的整体竞争力。

2、基础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华容沿长江经济带没有形成铁、公、水、空、管等多种运输方式布局合理,衔接紧密、通达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缺少发展所需要的专用码头,港航设施落后,现有大部分港口泊位规模不够,吞吐量较小,基础设施差、配套设施不到位,航道等级低,通航条件差。有些乡镇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地下管网建设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不能满足生产生活需要。

3、产业竞争力不强。产业支撑和带动力不强是当前制约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快速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缺乏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近年来,虽然区委、区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促进了华容沿长江经济带船舶制造、建筑建材、机械加工等支柱产业形成,但与其它沿江城市新型工业化整体水平相比,没有特色,优势不突出。目前,我区的这些产业,产业链条较短,产业聚集度不够,港口经济区的整体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集中度较低,农产品加工业的专业化、规模化、集团化发展不够,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偏少,特色不够鲜明。港口经济区内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物流业发展缓慢,商贸物流基地和配送中心建设还没有起步,服务体系极不健全,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形成。

4、资源整合不充分。资源整合不够、综合利用率低,是加快三江港口建设,打造沿华容长江岸线经济带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在岸线资源方面,对岸线的防江、供水、航运、生态环境以及开发利用功能缺乏统筹规划协调,造成岸线资源配置不合理,存在多占少用和重复建设现象。特别是由于岸线使用是无偿的或成本太低,有的项目论证不足、选址不当,一些企业占用过多岸线,一些小企业、小码头占用了较好的深水岸线,新老码头之间留有很多空余岸线而无陆域,造成岸线资源的严重浪费。长江华容段内港口、码头虽然很多,但体制不顺,多头管理,无序竞争,利用效率较低。

三、对策措施

1、坚持规划引领,打造特色,加快华容沿江岸线经济带建设。三江港口经济区建设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指导和调控,突出科学建设,打造特色。抓紧编制华容沿长江经济带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岸线保护和利用、环境保护、重点项目建设等专项规划。编制规划要把握好两点:

一是坚持高起点、大手笔。“谋划发展大计、先看天下大势”。要以广阔的胸怀、长远的眼光编制规划,既使现有资源得到充分合理利用,又为规划期以后的发展创造条件,确保几十年不落后。

二是注重规划衔接。要与国家长江流域总体发展规划相衔接,这将有利于争取国家更多的政策、项目支持;要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配套综合改革试验区实施方案、鄂州市“两个率先”发展规划相衔接。

2、坚持交通优先,构建发达的基础设施网络。交通是制约华容沿长江经济带发展的“瓶颈”。要以新一轮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建设华容枢纽和物流快速大通道。

一是加快港口建设,提高水陆运输能力。加大投入,推进三江港口建设,形成布局合理的华容港口区,提高港口吞吐能力。

二是加强保障工程建设,提高航运服务能力。推进华容船舶运输能力发展,推进船舶标准化、大型化、专业化。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公水联运、水铁电联运等运输方式。

3、坚持产业聚集,发展沿江现代产业密集带。产业是华容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必须以产业发展为核心,加快产业布局调整,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全面提高华容沿江经济发展水平。

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努力提升工业化水平。华容长江沿岸土地肥沃,水网密集,要大力发展大运输量、大用水量、大进大出产业。如船舶制造业:光大造船、泥矶造船,建筑建材业:三和管桩、国权水泥、华祥水泥;机械制造业:6300吨螺旋压力机。

二是优化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建设沿江商贸走廓,加快商贸水道、蔬菜、水稻等市场发展步伐,促进我区物流、人流、信息流与发达地区对接。突破性发展沿江物流业,加快物流货运站点、码头、园区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建设,大力发展沿江要素市场。

4、坚持城市带动,建设沿江城市连绵带。城市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城市化对工业化是具有巨大促进作用。加快建设沿江城市连绵带,可以形成世大的集聚效应、带动效应。华容沿江地区发展有较好的基础,但与其它中小城市相比,经济发展滞后,经济实力较弱。我们要适应工业化内在要求,同步推进沿江城市化,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沿江城镇体系。力争到2015年沿江地区城市化达到65%左右。

一是大力提升沿江城市功能。以沿江中心城区为核心,形成与产业布局相适应的沿江城市连绵带。将有条件的中等城市培育成大城市,将一些城区发展成为中等城市,有条件的乡镇也可以发展成为小城市。二是加快鄂州市与华容沿江小城镇协作互动。以长江水运为钮带,破除行政区划等体制障碍,加强沿江城市经济合作,探索建立多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使沿江小城镇形成联系更加紧密、交流更加活跃、要素流动更加频繁的城镇经济体。

四、目标远景

中国已是世界上港口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最多、最快的国家。内河水运具有占地、省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少等特点和优势。当前,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土地、能源等资源紧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承受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发展内河水运已纳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产业目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积极发展水路运输,提高内河通航条件,建设长江黄金水道和长江三角洲高等级航运网,推进江海联运”。“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安排150亿元资金建设长江航道港口。沿江港口建设如火如荼,大型化、专业化、集约化已成大港口建设发展的趋势。在长三角地区,港口群的协同建设发展也已初具趋形。武汉、鄂州、黄石沿江大中型港口密集区,三江港口建设要立足于现实实际,立足于服务本地企业,立足于服务沿江经济带的发展,做地区性重要港口,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目标定位:依托本地产业优势,打造区域特色,带动沿江岸线经济带发展,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原则,将三江港区建设成为以散货为主,集杂件、集装、滚装、换装、联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现代港口物流园区。建设模式:始终坚持港口、物流、临港产业、港口新区“四位一体”,其中港口是基础,物流是发展方向,临港产业是延伸,港口新区是重点,形成港区一体,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具体内容:2010年,建成经营性生产泊位

个,前沿水深

m,泊位总长度达

m,靠泊能力达

吨,物流园区建设

,港口新区建设

2015—2020年,建议作法:

1、立足全局,统筹谋划,加快建设。打好“资源牌”,把三江港区建设纳入区域建设总体规划之中,确保项目尽快推进。

2、完善政策措施,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在岸线管理、土地使用,筹融资等方面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上争的建设资金,对下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管理。

3、以港口建设带动沿江产业开发,带动沿江岸线经济带发展。吸引国内外企业在港区后方陆域配置,形成富有活力的加工其地和配送中心;吸引腹地优良资源在港区后方沿积,形成新的连接腹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港口物流园的辐射和牵引,进一步吸引城镇资源向临港地带集中,形成钢铁沿炼、纺织、建材等特色沿江产业群。

第四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城镇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是一个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和积累的过程。城镇化不仅是居住人口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生产要素的城镇化,同时又是社会文化城镇化,城镇化的根本目的是要为农民进城,扩大就业、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要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有浮躁心态,不能盲目攀比,赶进度。不能盲目铺摊子、大兴土木,造“空壳城市”。二是城镇发展质量不高,功能不完善,城市管理水平层次低,脏、乱、差问题普遍,生态环境脆弱。三是城镇体系、交通体系、水资源规划衔接不紧,先建设后规范现象严重,缺乏整体协调发展。四是城镇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缺乏经济支撑,对农村经济带动作用差、辐射力不强。五是城镇缺乏个性特色,设计趋同。建筑格局单调,韵味不浓,没有特色和吸引力。这些方面的问题集中一点就是方方面面体现出不和谐,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指导建设的正确思想,没有树立生态的理念。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加快建设生态城镇加快建设生态城镇,最根本的是在党的十六大精神指导下,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全面贯彻科学的发展观,立足旬阳自然禀赋,体现以人为本理念,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设与自然平衡的人居环境,建设以净化、绿化、美化、山水相依为标志,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山水园林生态景观;以资源利用效率优化、经济生态化为特征的绿色环保生态产业;以“形、神”兼备,人文与自然和谐为基础的生态文化。建设生态城

第五篇: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城市功能不健全,环境卫生条件不好,专业市场不足、厂矿噪音粉尘污染、占道经营等方面问题,这表明城建工作与人们的需求仍有很大差距。我们也正在着力改进。在城市建设中,国外“穷人进城、富人出城”现象值得我们思考,这是为什么?城区人口集中,空气不畅,交通拥挤,垃圾多,噪音大,气温高,建筑将人与大自然隔离,人与人缺乏交流。这说明了在城镇建设上出了问题,偏离了人的本质要求,这个要求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城市与自然的平衡,城市机体的内部协调,人所建造的城市与整个生态系统不协调,对人的生态形成了威胁,人要逃避城市。我们离不开城市!这就需要我们用新的理念来建设和改造城市。这一理念在全球已经兴起,这就是建设生态城市。

一、充分认识加快建设生态城镇的意义

生态城镇是运用生态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坚持以人为本理念,以自然环境为依据,以资源优化配置为手段,以社会体制为经络,形成人与自然、社会三者高效和谐共生互惠的城镇发展模式。简单地说它就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居住区形式。

首先,建设生态城镇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落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交通阻塞、空气汽染、水体污染、住房紧张、治安恶化、生态原地减少、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不协调、历史文脉断裂、城市特色遗失等等。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镇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目前,一种以可更新能源系统、内部物资循环再生、无毒建材使用、室内温室种植和屋顶花园、高效美观的自然照明等为特征的“生态建筑”已进入人们的视野。我县地处内陆河源地区,工业化程度不高,但在城镇建设中必须吸取和借鉴城市建设中的经验和教训,以负责的态度来设计和建造生态城镇。

第二,建设生态城镇是绿色旬阳的重要支撑。绿色旬阳包括绿色环境、绿色产业、绿色文化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是基础。生态城镇作为健康、安全、舒适、优美,天人合一、温馨舒适的家园的表现,要求功能配套,基础完备,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居住生活需求,适应这一要求,我们在经济增长方式、城镇建设布局、环境的选择上都将产生重大变革,更加符合“绿色”理念。尤其是我县把生态旅游作为新兴产业,建成陕南旅游胜地,建设生态城镇就更加必要。

第三,建设生态城镇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保证。理查德·瑞吉斯特:“人类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建设城市的方式、城市人口密度和多样性。”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今后一段时间我县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城镇发展的高潮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建设生态城镇,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建设生态城镇具有良好的机遇和现实条件。西部大开发的推进,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步伐的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以及迁移式扶贫、生态移民等项目的推进,国家加强对西部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发展农村经济等政策,这使我们建设生态城镇具备十分有利的外部条件。同时,我县位于秦巴腹地,城镇依山傍水,风光秀丽,历史积淀深厚。近年来我县城建工作快速推进,取得较好成效和许多工作经验,特别是绿色旬阳建设的实践富有实效。生态城镇的理念已自觉或不自觉地用在了城镇建设的许多具体工作之中,这些都为建设生态城镇提供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建设生态城镇是破解城镇化面临问题的有效途径。当前,在城镇化建设中还存在许多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认识有偏差,对城镇化重要性及推进城镇化认识不明确、简单地理解为撤乡并镇、人口增加,这样片面理解,对推进城镇化工作极为不利

下载(16)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word格式文档
下载(16)打造徐州沿运河绿色走廊和生态经济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造生态城市 建设绿色旬阳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近年来,我县城镇面貌发生崭新变化,城建工作取得了进步。但人们依旧抱怨:老城与新城开发不平衡、......

    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经1[合集]

    突出生态特色打造绿色经济石井乡生态旅游业撑起特色经济“脊梁”为了贯彻全县走好生态路的发展路径,达到建设生态石井的目标,石井乡党委、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是......

    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创建德令哈生态园林城市 打造柴达木绿色明珠 一、德令哈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现状 建设生态文明,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战略思想,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

    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打造绿色旅游品牌荆门市环境保护局毛凯 我们认为打造荆门旅游品牌,首先要立足于本地基础,发挥本地区优势,打造出具有荆门特色的旅游品牌,从环保部门角度来讲,就......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打造幸福绿色家园

    创建省级生态乡镇打造幸福绿色家园 @@@@乡创建省级生态乡工作纪实(电视宣传解说稿) 碧水青山,鸟鸣花香。蓝天白云相间处,坐落着巍巍的玉皇山,清澈的淇河水奔流而下,境内山大林密,森......

    打造“绿色环保”名片 创建生态示范矿山

    加强环境综合整治营造矿区碧水蓝天 尊敬的各位领导: 首先对各位领导莅临我矿表示热烈的欢迎。一年来,在上级领导的亲切关怀指导下,在节能减排和绿色生产的号召下,我矿高度重视矿......

    发挥环境宣教作用 打造生态绿色校园

    发挥环境宣教作用打造生态绿色校园 ——长治市城区淮海小学事迹材料 淮海小学位于山西省长治市城区,是一所具有六十余年办学历史的军工子弟学校。占地面积50余亩,现有36个教......

    绿色崛起,全力打造凤凰湾生态魅力小镇

    仙女湖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发言材料绿色崛起,全力打造凤凰湾生态魅力小镇凤凰湾办事处2010年10月18日我处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成立专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