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初中朗读音频大全 高中朗读音频大全 免费下载新华字典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检测题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给下列加点注音(4分)
筐箩()戏谑()冗长()瑟缩()伶仃()
天罡()言简意赅()
2、填空(5分)
(1)《三国演义》、《水浒传》是我国四大名著中的两部,另外两部是 《 》、《 》、它们都刻划了许多形象生动的人物,请你举出其中的一个人物并指明他(她)是哪部分作品中的人物。
(2)马克•吐温是 国杰出的幽默讽刺作家,他的主要作品有、等。
(3)《风筝》一文围绕“风筝”写了 和 两件事,表达了对冷酷现实的极端憎恶和对春日温和的热烈憧憬。
3、说说下列句子的描写手法。(4分)
(1)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2)茶越冲越谈,雨越落越大。()
(3)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
(4)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4、以人生的某一阶段(如童年、少年、老年等)为话题写一比喻句。(3分)
二、阅读(40分)
(一)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这是没有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由买 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 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呼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有一天我突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使 ①向上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② 开门,果然就尘封的杂物堆中发一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有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的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习孤地来偷做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出手 ③ 断了 蝴蝶的一支翅唱,又将风轮 ④ 在地下,⑤ 扁了。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5、“我”对风筝十分厌恶,有哪两种具体表现?请概括回答。(4分)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动词是① ②
③ ④ ⑤(2分)
7、根据划“﹏﹏﹏﹏”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弟弟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8、说说“精神虐杀”的具体含义。(3分)
(二)阅读文段,完成文后的练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些法国老战士回到了他们可爱的故乡。他们当中许多人都生活得不错。弗朗科•雷勃因为中了毒气,健康始终不曾恢复,丧失了劳动力,生活是很贫苦。弗朗科•雷勃自尊心素来很强,他从不接爱别人的施舍。
第二年,这些老战士要举行一次聚会。有一年,他们在朱力斯•格兰洒家聚会。格栏汀长得胖乎乎的,钱总是满满的。席间,他兴致勃勃地掏出古金币转到的上面去了。忽然,格兰汀记起了金币,但是,这枚金币不翼而飞了。
众座哗然。指责的指责,否认的否认,最后,有人提出搜身的建议。大家深表赞同,只有雷勃反对。朋友们无不为之惊讶。
“你不同意搜身?”格兰汀问。雷勃勃红着脸说:“是的,我反对搜身。”
“你不否明白,拒绝搜身意味着什么?”金币的主人不客气地追问道。“我没有金币,所以我不允许搜身。”雷勃回答。
尽管如此,搜身照样进行。人们一个个把口袋翻开,等着搜身。但始终不见金币出来,于是注意力转到雷勃的身上。
“现在,你总不见得还坚持自己的意见吧?”格兰汀问道。雷勃则在众目睽睽之下,狼狈地退了出去。
从此,雷勃的声誉一落千丈,格兰汀家的房子装修,一位我工人在地板缝里发现了那枚光灿灿的古金币……
9、找出文中的成语。(3分)
10、第一段友待雷勃丧失了劳动力,生活很贫苦,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分)
11、当格兰汀的金币不见了时,人们为什么都赞成搜身?雷勃为什么不同意?(3分)
12、简要概括雷勃的性格。(2分)
13、小说结尾给人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发挥你的想象,补写故事的结尾。(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那是一九九二年八月三日的夜晚。我在马路上骑自行车,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突然一声紧急刹车,一辆大型“红旗”轿车紧贴着我的身体的左侧,嘎地停住了。我刚扭过头,这辆车后座旁的窗帘刷地拉开了。周总理那慈祥的面容立即跃进了我的眼帘。啊!我仔细再看看,真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周总理正亲切地注视着我,目光中充满了关切,充满了爱护,像是在询问:同志,碰着了吗?受伤没有?
14、本段的帮事发生的时间 ;地点 ;人物 ;故事的起因是。(3分)
15、请概括这段话的大意。(3分)
16、用“ ”标出文段中的总理关心“我”的句子。(2分)
17、从文段中我们可以从看到一位怎样的总理?(3分)
三、拓展思维(4分)
18、填人名,补充歇后语。
(1)()值春风 —— 巧用天时(2)()进曹营—— 一言不发
(3)()上梁山——官逼民反(4)()打东江——过后赔礼
19、下面有四条标语,它们分别用在哪些单位或部门比较合适。
(1)严格执法,热情服务。()
(2)民族振兴,系于教育,教育振兴,人人有责。()(3)依法执法纳税,无尚光荣。()
(4)政治合格,作风优良,军事过硬,保障有力。()
四、作文(40分)
以“享受 的乐趣“(如读书,和某人交流,做某件等)为题,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
要求:
1、中心明确,层次分明,合理安排诗略。
2、5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p?、xu?、r?ng、s ?、l?ng d?ng、g?ng、g?i
2、(1)、《西游记》、《红楼梦》、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红楼梦》中的林黛玉等。
(2)、美、《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壳贝利•芬历险记》。
(3)、少年时虐杀弟弟的风筝梦,“我”中年时懊悔当年对弟弟的虐杀,想补过而又不得。
3、(1)外貌描写(2)环境描写(3)心理描写(4)动作描写
4、童年是人生的起跑线。青年是人生的……
二、(一)、5、(1)认为小兄弟看放风筝右笑可鄙。(2)破坏小兄弟制作的风筝。
6、跑、推、折、掷、踏。
7、这些句子表现 了弟弟天真、活泼、聪明能干。
8、扼杀了儿童喜欢游戏的天性。
(二)9、光致勃勃、滔滔不绝、开怀畅饮、谈笑风生、不翼而飞、一落千丈。
10、暗示雷勃的悲剧。正因为他穷。才可能去拿那枚金币,从至于更穷。
11、人们赞成搜身揣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而雷勃反对搜身,是他觉得搜身污辱了自己的人格,因为他自尊心很强。
12、自尊心强,刚正不阿。
13、(略)
(三)、14、一九七二年八月三日的夜晚,马路上,我和周总理,我在骑自行车时不留神插进了快行线。
15、“我”在交通意外中体现会到总理对人民的关怀。
16、“周总理正亲切……爱伤没有?”
17、关心人民、热爱人民、遇事负责的好总理。
三、18、(1)孔明(2)徐庶(3)宋江(4)李逵
19、(略)
四、作文。
相关链接
语文版七年级上单元相关资料
作者:会员
出处:中国教学资源网www.xiexiebang.com
该文章转自[阿呆语文网]:http://www.xiexiebang.com/ziyuan1/uploadfile/0709/2007926193744.asp爱
心天使的感谢信
敬爱的老师:
您好!
我是一只迷失方向的蝴蝶,虽然美丽却看不到前景;我是一只柔弱无力的小鸟,虽有翅膀却无法飞翔。可自从遇上了您,我的生活便有了生气。
您没有常人所赞美的那种甜蜜的微笑,也没有大家所欣赏的那种柔情的细语,可在我心里,您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语都在传递着爱的暖流。
那一次,在我为朋友的误会而深感痛苦的时候,您凭借一段朗诵走进了我的世界。那天讲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只见您稍一酝酿,深呼吸之后,便静静地朗读起来。看到您的样子,好些同学都抿嘴窃笑。是嘛,瞧您摇头晃脑,拖腔拉调,这是朗读吗?我禁不住也跟着笑了起来,可您似乎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渐渐地,您越吟越带劲,越诵越凄切。听得出,您近乎沙哑的声音是理智克制感情的结果。默无声息的教室里,一张张面孔也都露出感动的神情。
有些事已渐渐淡忘,可当时您讲过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在心头:“将充满爱心的画面记在心头,才会成为传递爱心的天使。”您的目光与我接触的那一瞬间,我这个一直受人冷落的学生,仿佛感受到了一股父爱的暖流。
毕业前的那次班会课,气氛很热烈。夕阳从后面的窗口洒进来,把教室照得光亮耀目。我有一个“去敬老院献爱心”的提议进入表决程序,可由于复习紧张,没有一个人赞成,我觉得很尴尬,就嚷着说算了,想撤销提议。您“唰”地从后排站起来,义正辞严地说:“虽然没有同学支持,我还是要投一票!”我更忘不了您那面带微笑的赞许:“人要有感恩之心啊!还记得我说过的话么,你就是传递爱心的天使!”
您的一句话,让教室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也是您的那句话,让我感受到了关爱他人与被人关爱的快乐。一个曾经失落的孩子,就因为您的那一个眼神,那一句话语,真的变成了能够自由飞翔的“天使”。熟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老师的这份特别的关爱,一定会在我心中酿出香醇的心灵之泉。
【简评】同题作文新者胜。也许是美丽的考题拔动了心弦,小作者对老师的尊重与感恩之情便喷射而出,于是就有了这封书信。虽是书信,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平常的叙说,而是紧紧抓住了两件平凡却让自己感动的故事。语文课上的一个眼神,让倍受失落的作者涌上了一股“父爱的暖流”;班会课上的那一票“支持”,更让作者享受到了“爱心天使”的快乐。老师爱学生、学生爱社会,一股感恩之泉就这样在师生之间欢畅地淌了出来。
【满分真经】用书信抒发情感,自然;用细节表达主题,深刻。
第二篇:荷叶母亲课件、教案、音频朗读
《荷叶
母亲》详案2
一、诗歌导入:
有一个人,她永远占据在你心最柔软的地方,你愿用自己的一生去爱她;有一种爱,它让你肆意的索取、享用,却不要你任何的回报……这一个人,叫“母亲”,这一种爱,叫“母爱”!
今天我们将有幸学习著名作家冰心的一首歌颂母爱的诗歌——《荷叶 母亲》。
二、读“荷”
1、自由朗读课文,自主梳理生字词。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明确大屏幕上的生字词,做到读准,读顺,尽量读出感情。
2、教师配乐范读课文。老师很喜欢这首诗歌,请允许我为大家朗读一遍。那么同学们在听的过程中,注意老师如何处理朗读的轻、重、缓、急,并且在老师朗读完之后,给老师做个评价。
如果说到抑扬顿挫,那么就说,知道老师为何这么处理吗,是因为老师根据作者的情感来处理自己的语调与语速的。请同学们仔细揣摩作者的情感,有感情地再一次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学生合乐朗读课文。
接下来请同学们和着这悠扬的音乐,朗读这篇美文。(生读)
三、品“荷”悟情
同学们,你们读得很好,将作者的情感读出来了。那么,你们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变化了吗?
1、作者的心情有何变化?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让一个学生上黑板书写)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2、作者因何烦闷?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试作分析,“半夜”,说明作者有心事,彻夜未眠;“繁杂”,作者心情不好,所以连雨声也听起来是繁杂的;“浓阴的天”,给人以压抑的感觉,所以,作者觉得烦闷。)
板书:心事、天气。
3、作者还因什么事烦闷?他看到了什么?
白莲: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白莲凋谢了,“散飘”“只”突显了一种残败、萧瑟的情境,触动作者内心,更添烦恼。)
板书:白莲凋谢。
4、此时的红莲出场了,它又是怎么样的呢? 开满了,亭亭地立在绿叶间。(红莲盛开,显示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情境)
5、红莲的盛开,相较于白莲,似乎是让人欣喜的一幕,它有没有缓解作者烦闷的心情呢?(没有)作者仍是不适意。为什么? 环境: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无依无靠)此时,作者在烦恼什么?
(作者担心红莲的命运会和白莲一样。)板书:雨愈下愈大,担心红莲。
6、红莲的命运有没有出现转机?
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红莲却不摇动了。
(作者的担忧解除了,所以他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板书:荷叶护莲。
7、此时的作者应该是很高兴的,但为什么高兴会成为感动? 作者看到这一幕,想到了母亲就是那荷叶,而我就是那个躲在母亲身下的红莲。
板书:母亲保护孩子。
8、作者怎么就想起母亲了呢?
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A、结合图片分析,荷叶本身是脆弱的,但是在保护红莲的时候,显示出了勇敢,正如母亲的身体是柔弱的,但是当她要保护自己的孩子时,会显示出巨大的勇气和力量。
B、“雨点不住的打着”,说明雨势很强,但是在荷叶的遮挡下,这个暴雨却成了“流转无力的水珠”,可见,荷叶的护莲力量之大。由此想到,雨点就如那困难、挫折、磨难、烦恼等(心中的雨点),生命有很多不幸,但是母爱,能将这些轻轻抹去!母爱的伟大,战胜了暴雨。
9、是啊,作者看到荷叶护莲,就想到了自己的母亲,母亲就如那荷叶一样,保护着像红莲一样的作者。那么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作者的母亲。
资料引入:母亲的病日重一日,日夜都处在昏迷状态之中。然而,一次当她稍清醒后,竟对冰心说:“你的衣服太单薄了,不如穿上我的黑驼绒袍子,省得冻着……”冰心泪如雨下。
冰心称她的母亲是“世界上最好母亲中的最好一个。”
10、稍作分析,冰心的母亲在生命垂危之时,还不忘关心自己的女儿。
11、于是乎,作者发出了发自肺腑的呼唤:(出示)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让我们怀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一句话)
四、拓展延伸
1、我们为冰心有这样的母亲而感动,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母爱感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今天,我们将去认识另一位感动着13亿中国人的“暴走妈妈——陈玉蓉”。(时间不够,出示文字,时间充裕,出示视频。)视频为主。
2、学生稍作体会
3、人说:天下的母亲有着不一样的面容,但唯有一样——母爱,是完全一样的。同学们,我们享受母爱十余载,那么你们的母亲是如何保护、关爱你们的呢? 学生讲述自己的故事。
(同学们为你们拥有的母爱而自豪吧,让我们再次怀着对母亲的赞美,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吧。生读。假如你们的母亲在你们身边,请大声读给母亲听吧。)
五、教师小结
爱是大自然最原始、最纯真的情感,母亲对于子女之爱更是无私、无畏。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关爱的叮咛;上学时整齐的书包,临睡前掩紧的被角。用心去爱孩子已经成为母亲的习惯,她们是孩子躲避风雨的港湾。当风雨袭来时,她们都会将孩子紧紧地搂在怀里。在她们爱的保护伞下,一切暴风雨都会过去。
最后,让我们为天下所有的父母亲祈祷,愿他们幸福安康!
(出示自己母亲和孩子的照片,师说:这是我的母亲和我的女儿,我的母亲为我付出了很多,无私地关爱着、保护着我,所以,我会将这份爱,传递给我的女儿。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感动 心事 雨愈下愈大
天气 担心红莲与白莲一样 有荷叶护莲 想到母亲保护子女 白莲凋谢
第三篇:朗读与初中英语教学
摘要:朗读是艺术的“再创造”,朗读能训练学生正确的语音、语调,适度的节奏感。从发挥朗读作用;创设朗读环境;培养朗读技巧;拓宽朗读渠道几个方面论述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朗读。关键词:朗读;记忆;质量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627(2003)03-0144-03
学生学习英语,“说”的环境要自己创造,在课堂上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和老师讲跟同学说,除此之外,最妙的补足措施就是朗读。英语教学要充分重视朗读,要唤起学生对朗读的“愉悦”,以教学带朗读,以朗读促效果。
一、朗读的作用
1.朗读是记忆的基础。朗读的过程要经过:准确地识读单词——再通过视觉神经传到大脑神经中枢——大脑神经中枢指挥发音系统准确地发出语音。在连贯的、系统的、成篇的、不间断地识记——朗读中,视觉准确捕捉单词的能力,视觉神经准确、迅速的传导能力,人脑神经系统对发音系统的指挥调控能力等,均能得到扎扎实实的培养和提高。朗读还可以巩固已学知识,因为课文是由词、短语、句子等组成,涉及语音、语法、词汇等,要想较好地朗读一篇短文,必须对它所涉及的各种语言知识有理解,反过来,反复朗读课文能帮助学生掌握所学语言。如It’stimetogettoschool.Iwanttogettoschoolearlytoday,若这个句子读熟了,学生就会记住句型It’stimetodosth(该是做某事的时候了)和动词wanttodosth(想做某事)的用法而不用机械的去记。
2.朗读能内化情感。不管朗读什么篇、段,都要全身心地投入,要在认真领会、准确把握教材的精神实质后,诉诸于声,那么声音发出时负载的思想内容、情感符号,会比文本自身原生态的意、志、情更为丰富。因为朗读能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在说写时,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下笔如有神”。[!--empirenews.page--] 3.朗读能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学英语只有开始时就注意语音、语调,大胆效仿,及时纠正口型和舌位,才能讲出标准的英语。英美人比较幽默,语言中常常会很多出现逻辑上的缺层、跳层和并层。比如杰克在乘坐汤姆疯狂的开着的小车说道:“Becareful!Don’tdrivesofast.Mymotherlovesme!”意为“当心!别开这么快,我还不想死”多么含蓄、优美的语言!通过朗读、记忆,学生在遇到类似的情境时,自然会说出:“Comeon,Mymotherwaitsforme!”意为“快点!我要急着回家呢!”
4.朗读能培养语感。良好的语言习惯,指语言运用纯熟而自然结合度几乎近于本能。这是一种直感,在极短的时间内,对语言有所领悟,有所辨别——对好的语言,善于吸收;对不好的,则善于辨别而摒弃之。英语教学的真谛不在于让学生明白,更在于引导学生去应用。洪宗礼先生曾说过:“读书不能只停留在字音和表面字义上,要在读中精思、悟神、明理,这样读书才能真正读出书中之‘味’”。比如:“你不会找不到的”,说成“Youcan’tmissit.”不说“Youarethoughttofindit.”通过朗读这些简单而流畅的语言,让学生感觉到美的语言不须刻意雕塑,得体、流畅、上口便是“雅”,从而鼓励学生创雅。
二、创设朗读环境
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应拓宽英语学习渠道,激励学生好学的积极性,提供学习的机会,我们应该以教材为语言典范,以生活为“大教材”,为学生创设语言环境,为此,教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学生克服原始心态。突破自身心理围墙,注意自我改造语言环境,使他们能够敢于开口,不怕嘲笑,不怕丢脸,树立为了说好一句地道的英语而磨破嘴皮的决心。[!--empirenews.page--] 2.树立“大教材观”。即以教材为依据,把日常生活当作语言大教材,让学生回到实际的生活情景中去模仿、体验、感知句型对话,使具体的语言环境推动语言感觉的形成。
3.让学生在群体语言环境中增强记忆效果。很多时候,词汇和句型的输入光靠个人去死记硬背是艰难而短暂的,相反,在生活情景中偶然碰到的东西却令人记忆尤新,终生难忘。
4.在学生中开展阅读活动,尤其不可轻视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是形成语感的基础。最好采取“限时法”实现目标,要求他们做到最快速、最大声、最清晰。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很多有碍阅读的不良习惯,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性。
三、培养朗读技巧
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对我们进行朗读指导教学很有借鉴意义。我们除了启发学生懂得朗读技巧的具体内容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启发学生学习掌握朗读的技能。“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朗读技巧训练是至关重要的。
1.强调汉英语音、节奏之差异。大多数学学生开始学英语时,已基本上掌握了汉语口语,形成了一套牢固的汉语语音、语调习惯。这影响了英语交际的成功进行。汉语是一种声调语言,字的每个音节都有特定的声调,而且声调起着区别和改变词义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语是语调语言,没有固定的词调。词中音节声调高低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它们要服从全句的语调。例如,kite这个词,随便你念成平调、升调、升降调、降升调或降调,它的意思不会改变,依旧是“风筝”,不会变成别的东西。
节奏指语句中各音节的轻重、长短和快慢之间的关系。包括重音、时间和连续。英语讲究轻重音节的搭配。例如,“I’m′sorryI’m′late.”而汉语则讲究各种字调的搭配。英语多音节词或语句,总是以重音为骨干,以轻音为陪衬,而重音与轻音又是交替出现的。如果一句话中出现了几个重音,那么各个重音之间的时间间隔要大致保持相等。为了保持这种时间间隔的相等,说话或朗读时,就得采用各种方法来调整。首先,要注意各个音节之间的轻音节数目。轻音节少就可以念得慢点,轻音节多就必须念得快些。如:[!--empirenews.page--]It’s′halfpast′one.It’sa′quartere′leven.第一句话有4个音节,第二句话有8个音节。但因为这两句话都各有两个重音,按照英语的发音规则,说这两句话所占用的时间是基本上相等的,每句话各占两拍。学生对英语语音这一重要特点较难掌握。他们受汉语语言节奏的影响,读英语时,每个音节发音长短一致,每个词都清清楚楚地念出来。因而,朗读和说话都不大像英语。本族主为英语的人有时甚至会认为这种说话方式非常生硬、没有礼貌。其次,要注意连读。连读是指在一个意群中,前一个词以辅音结尾,后一个词以元音开头,讲话时,讲话人会从一个词滑向另一个词。最后,要注意汉英重读的差异。例如他们会把“I’ma′teacher”读成“I′am′a′teacher”。为了使学生将英语尽量说得具有洋味,不再说母音浓重的Chinglish。应当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语调习惯和英语语言的节奏感。
2.讲究领读技巧。领读是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奠基石。如果只是机械地领读,教师劳累,学生疲倦,收效甚微,而且整个课堂也没有活力。教师在领读句子时要讲究领读方法。
(1)在领读短句时,开始几遍可以放慢速度,待学生初步熟悉后,可突然加速,增加学生跟读难度,用不同的语调同读一句子,表示不同的情感和语气,如升调、降调,使整个课堂气氛充满生机与活力。
(2)领读长句时,化整为零,集零为整。将一个长句分为若干个意群,该停顿的地方停顿,待各意群读熟了以后再读整个句子。培养学生持之以恒的学习兴趣,是学好英语的关键,让学生在朗读中体会兴趣,引发乐趣,肯磨嘴皮,肯下功夫,并能说出流利的“英文”,喜欢说“洋话”。
3.朗读与口腔肌训练。如果注意观察外国人说汉语,你就会发现他们咬字吐音很吃力,舌头不听使唤,发出的音调生硬别扭,先凭听觉就知道不是本国人,而他们说起英语来则如行云流水,朗朗上口。由此可见语感与口腔肌训练密切相关。有些人不喜欢念出声,常以默读代替朗读,严重缺乏口腔肌训练,难怪有些人说出的英语缺乏一种味道,不象那么回事。实际上,这由于口腔肌和大脑思维不能协调配合而导致语音、语调、节奏和语义不能自然结合的语感效果。教师在给初学者上语音课时,都要给他们剖析每一个语音的口腔部位,并告诉他们,如果口腔部位做准确了,所发出的语音就是准确的。那么,掌握了准确的发音要领,就形成了语感了吗?不,语感并非体现在单个的发音要领上,它是语音、语调、节奏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现。有人早就总结出,学英语要“用嘴努力”,“从嘴突破”。如果强化训练舌部肌肉,坚持以快速、高声、清晰的方式来多读多说,久而久之,口腔就会自然适应一系列英语语音语调,从而产生出语感效应。[!--empirenews.page--]
四、拓宽朗读渠道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是一种本领体现,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根据朗读的意义与实施手段可分为课堂朗读及课后朗读。课堂朗读可分为:
1.演示性朗读。这是教师语言艺术的充分体现,教师从抑扬顿挫的语调、快慢适中的语速,板眼分明的节奏读给学生听,并要求学生认真模仿,体会到“语音”的艺术性。
2.实践性朗读。这是学生的学习、模仿过程,是学生单独进行训练,达到巩固、效仿和流畅为练习的目的;也可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读,教师听后指点,或者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检测性朗读。这是教学的检查过程,是师生情感的再交流过程,这种朗读是学生读、教师听,可在课堂上进行也可在课后进行。如果条件有可能的话,可以采用事前录音的方法,这样学生可以听到自己的朗读录音,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
教师除了授课中的朗读指导活动之外,课外还可以通过组织故事会、演讲会、专题辩论会、诗歌朗诵会、课本剧等多种活动来强化学生的朗读能力训练,让他们有直接的感受。再通过师生适当的评价会、建议会等,来全面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努力调整自我朗读状态。这样,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必能获得意外的收获。
朗读可以帮助学生发展口语,培养语感,熟悉英语规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领悟文章精妙之处。能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作为“教”的一种,可以使学生通过口、眼、脑等器官的活动,去充分理解课文,产生良好的语感效应。一旦学生为作品的内涵所吸引,被作品的情感所打动,被作品的意境所陶醉,那么他们学习英语的自觉性就已逐步形成,他们的主体作用就要逐步乃至充分发挥。久而久之,“不教”这英语教学的终极目标也就达到了。
第四篇: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探讨
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探讨
现代诗歌具有语言凝练、通俗易懂等特点。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可以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现代诗歌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创作的诗歌,它是相对于“五四”之前的旧体诗而言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现代诗歌在与旧体诗、外国诗歌交流互补的基础上,完成了自身改造和发展,又因鲜明的时代精神而在中国诗歌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初中语文课本和阅读教材中收录了许多现代诗。本文仅就如何通过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提高初中生现代诗学习兴趣和现代诗教学效率这一问题作一肤浅的研究。
一、重视诵读,加深情感体验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朗读吟诵,是欣赏、学习诗歌的最好方法。诗歌精练的语言、内在的旋律、和谐的节奏,只有通过朗诵、品读才能体验到。同样,熟读诗歌还是提高个体诗歌素养的有效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必须先指导学生朗读诗歌,才能让他们体味到的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那么,在诗歌朗读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首先,重视诗歌朗读的步骤。一般来说,诗歌朗读分初读、品读、美读三步。其中,初读重点是读准字音和节奏。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吐字是否清晰、读音是否准确、停顿和重音是否得当。品读,即在诗歌鉴赏之上的反复朗读。在品读中,读者要重点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并将诗歌的语言美和节奏美通过抑扬顿挫的声调表达出来。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朗读中所表现出来的语调的高低和速度的快慢。美读,即有感情的朗读,即读的声情并茂、有滋有味。在美读教学前,教师也可以通过名家和视频美读,让学生体味诗歌的情感美、语言美、意境美,然后让学生进行朗读。如在《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进行诗歌美读展示,让学生在节凑舒缓、语调低沉的朗读生中感受作者对祖国的挚爱之情,然后再让学生进行美读,读出诗的美感。
二、捕捉意象,放飞联想,品味诗情画意
意象是中国诗歌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构成诗歌的基本元素。在中国诗歌中,借助诗歌意象表达诗人情感,是最常见的诗歌创作方法。在传统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特定的含义,如菊花、莲花象征高洁的人格,明月是思乡怀人的象征。同样,现代诗歌的意象也极其丰富。熟读诗歌,品味意象,有助于读者了解诗歌内涵。如现代诗《乡愁》中,邮票和船票分别象征着作者对母亲、妻子的思念,坟墓象征的是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怀念,海峡象征着作者对祖国统一的期盼。理解了这些意象的内涵,诗歌朗读和背诵也就变得非常简单。想象和联想是诗歌的一对翅膀,诗人在诗歌创作中必须要通过想象来构建深远的诗歌意境,同样,放飞想象也是现代诗品读和鉴赏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在意象分析的同时,引导学生放飞想象,用开放、诗意的思维去想象诗歌所勾勒的艺术画面、艺术境界,品味诗歌的诗情画意,感悟诗歌的艺术魅力。如在诗歌《天上的街市》的朗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品读“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等诗
句,引导学生去想象诗歌所描述的画面,或让学生将作者所描述的情景讲述出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及口语表达能力。
三、学练结合,鼓励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和创造
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在诗歌教学中,模仿训练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因此,在初中现代诗歌朗读教学中,教师要坚持运用学练结合的方法,加深学生对现代诗歌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诗歌来源于生活,是个体对生活的感悟,鼓励学生在诗歌鉴赏中进行诗歌模仿写作练习。在古体诗和现代诗学习、鉴赏的基础上,学生也要树立进一步提高诗歌品析、感悟能力的目标,积极通过句式借用、情感联想提高诗歌编创和模仿写作能力。如在《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学习过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我是……我是……我是……”来造句,表达自己对祖国、生活、父母的热爱之情,让学生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排比写作手法的运用,体会诗歌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优势和魅力。同样,学生也可以通过歌曲改编、古体诗改写,进行现代诗写作训练。如在学习过语文教材中的诗歌《秋天》后,某学生根据自己的心得体会,对诗歌进行了改编,其中,前两句他是这样写的:“是什么震落了清晨的露珠,是幽谷间叮叮作响的伐木声。看着喂饱了稻谷的镰刀,背篓里肥硕的瓜果也露出了笑颜”。笔墨虽然稚嫩,但是通过改写,学生加深了对生活、对诗歌的感悟,其写作技巧也得以提升,诗歌“润物无声”的美育功能也在学生的联想和感悟中得到体现。
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重视现代诗歌朗读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带领学生品读诗歌的语言和意境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文学情趣。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紫东实验学校(210049)
第五篇:浅析初中语文课堂的朗读论文
内容摘要:新课改中,课堂朗读已出现失衡。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在倡导课堂朗读的同时,必须关注读什么、何时读、怎么读、为何读等问题。课改初期的失衡是正常的,坚持在常识的基础上思考,坚守“语文”阵地,走向新的平衡是应然趋势。
关键词:课堂朗读 失衡平衡
新课程改革后语文课堂上的朗读越来越受重视,举目所及,各种性质的公开课读书声四起,均占了课堂相当长的时间。“以读贯穿课堂”“以朗读为主线”成了非常经典的课堂评价用语。学生许多时间用在课堂朗读上,不太注重思考能力的培养,会读书不会思考的现象已经很严重。语文课岂一个“读”字了得?我认为,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课堂朗读,认识它的功能却不过分夸大,重视而不无限拔高,深入思考操作细节但不大而化之。
一、对朗读的再认识
朗读是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外化表现,朗读中良好的语感培养是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础。但朗读只是一种手段,一种技能,是一个过程,目的是“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有人提出了“以读代讲,以读代练”,我认为不管如何认真研究,如何正确而熟练地运用,“代讲”“代练”都不是“读”所能承受之重。读有读的作用,讲练有讲练的功效,世界是多元的,繁多才能丰富,丰富因而美丽。朗读被夸大为“体现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重要特征”,可综观我们学生,朗读水平高而语文能力不怎么样的比比皆是。一个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只能说他读懂了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他把这种情感用朗读方式再现了出来,但要他说出这种意味,他却可能会因为缺乏丰富的词汇、恰当的技巧来组织,造成意味准确而言传有误的现象。朗读不是万能的,大声朗读无法也不应该成为语文课新理念的标志。一味强调课堂朗读是与这个知识迅猛发展的时代不相适应的。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和信息,就不可能只沿用与古代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学科单一的状况相适应的学习方式。
二、把握读的时机
朗读非常重要,这一点勿庸置疑。但朗读不应成为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学生在课堂上还有对话、合作、思考、拓展、联想、感悟等等。一味地强调书声琅琅,是不是挤占了其他活动的时间,使课堂活动单一化、浅层化?让课堂多一些令人怦然心动的教学内容,追求提升思维的力度和触及心灵深处的精神愉悦,课堂上的朗读是否可以分流一部分到早读中去呢?“语文课应该成为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推进器’‘加速器’”。课堂上花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高声朗读,求得感悟,实际上是过分夸大“习得”在语文课堂上的地位。而习得“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行为,缺乏显著的系统的集体经验的借鉴与参照,很有可能耗时费力,低效无效,以致大大限制了其作用的发挥。”何时读,还涉及在课堂上教师范读的安排问题。现在有把范读放到学生学习文本后的倾向。有好处吗?有!主要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有广阔的读的处理空间,促进文本学习进一步内化。但这不应该成为一种模式。放在开篇范读可以营造一种氛围,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阅读的渴望,帮助学生更快进入文本。放在哪里读,并无定论,恰当的便是最好的。
三、掌握读的方法
现在的课堂过于强调朗读,而忽视了默读。朗读偏重于表现和交流,是外指的行为。潜心默读可以思考、品味、揣摩、推敲,更有利于感悟与联想,是一个“潜心读书,静思默想,沉浸浓郁,含英咀华”的过程。课堂强调尊重学生个体的感悟,就不可忽视默读的作用。取消默读过程的课堂,缺少了一分思考的力量。其次,应警惕对朗读技巧彻底排斥的行为。强调情感的感悟,但并不是说所有都要感悟或者除了感悟以外别的什么也不能做,感悟与指导这两者本身并不是对立的。有人说:“要多读来感悟,读不出怎么办,师范读,生范读。”我认为朗读作为一种技能,它的处理手法有普遍意义,可以触类旁通。技巧上必要的指导可以缩短无谓的摸索。技巧者,巧妙的技能也,是智慧的结晶。语速的快慢徐疾,语音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不采用“纯技术”的手段,而是结合具体的语句,在学生需要的时候,在熟读的基础上给予指导,大大方方地教一教,又怎么了。这对学生朗读的可持续发展是很有好处的。
审视读的理念的失衡,是多种因素影响的必然。其一,“读”本身在语文学习上的重要作用。通过朗读,学生能体会到文章内容、神韵、风格、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而且非常好操作。其二,课改前的课堂存在着朗读的缺席和弱化倾向,过多的讲析、练习充斥课堂,课堂琐碎、机械、乏味,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的成效,已成为众矢之的。其三,传统的语文教育中古人有重朗读的习惯,它是读经时代重要甚至是唯一的手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现”在部分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借新课程的东风,便迅速蔓延。其四,改革的特点使然。既是改革,其立意就不像改良主义般温和,面对积弊深重的旧课堂,要在短时间内将错误引向正确的轨道,矫枉必然过正。这一点从近代历史来看,也有许多佐证,凡是想做一点改革的,往往采取激烈的态度和手段以扭转传统的巨大惯性,白话文运动中有人甚至提出要废除汉字便是范例。或许批判就是要过激一点才有效,所以对课堂朗读“过正”的倡导,其目的可能就在于要强烈冲击旧有的课堂形态。
参考资料:
①金立义.《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课堂模式初探》
②曹永红.《关于朗读教学的一点尝试》
③余应源.[J]《“学得”——“习得”的推进器》,《中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2期
④马豫星.[J]《试论“教”与“习”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200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