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4 06:09: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

第一篇: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

1目前我国农村流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和发展,我国农村正在从自然经济向现代经济过渡,基本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市场机制逐步成为农村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渠道、多主体的农村流通体系新格局,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农村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方式和流通业态逐步提升,农村市场主体呈多元化格局。但我国的农村市场流通仍然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的制约着农村流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流通体系的完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存在严重的流通主体地位缺失现象,尤其是农民作为重要的流通主体,经济、政治地位低下。由于农民地位低下,权益很难得到保障,在与农产品商业企业交易的过程中,谈判地位有限而使得农产品价格较低,同时在消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时也受到销售商的剥削而付出较高的价格,从而使农民收入的增加有限,严重制约了流通体系的发展。

(2)农村流通基础设施严重不足。流通的基础设施道路与城市相比相差甚远,目前广大的农村公路覆盖面很小,几乎是只有沿国道的村可以利用很小的公路优势,而进入衬里还多为坑洼小路,甚至有的偏远山村很难通车。还有与农产品流通有关的冷藏、贮藏设备不足,信息网络传递设施缺乏,存在信息无法传出和传人的困境,水电基础设施明显落后等问题严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成为农村流通向前发展的巨大障碍。

(3)农村流通主体过于单

一、分散,规模较小。农产品物流市场没有更多的农业、商业、国内外物流企业促进物流领域的竞争来完善物流服务。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大部分是农户单独承担,消费品的销售业多是农村家庭小店经营,较分散,难以成系统,使得流通规模过于小,农村流通主体实力较弱,流通主体不健全,难以激发市场流通活力。

(4)农村市场管理滞后。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商品质量检测制度、设备和手段缺乏。再加上农民维权意识和能力有限,鉴别能力低。农村市场劣质商品流通、乱涨价、欺行霸市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民消费利益不能得至Ⅱ有效保护。

(5)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落后。传统流通方式居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不足,连锁经营和超市等新型业态发展滞后;交易方式落后,“订单”购销、拍卖和期货交易等现代方式还很鲜见,制约__了大宗农产品的交易,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

2关于我国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针对上述我国农村流通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F建议,以加快我国农村流通提的建设。

2.1提高农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以提高农民的流通主体地位 正确处理工农、城乡关系问题,从农民购买力提高从流通体系的建设和有效运作在研究具体的农村市场营销方式,参与农村市场的工商企业的营销战略之前,就应该确立农民在农村流通体系各主体中的平等地位。只有农民的流通主体地位得到确立,才能够使农村流通市场积 极活跃起来。

2.2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加强与流通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在这一方面尤其离不开政府的努力,不仅政府要在直接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上加大投入力度,还要间接的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政策上的引导和优惠,比如,对实力雄厚的企业要给予税收等方面的减免,引导民间组织资金应用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来。就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方面,要加强农村的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兴建农产品冷冻储藏设备,加强信息网络设施在农村的覆盖,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特别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力度,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检验检测系建设和改造,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全国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为农村流通的更好发展打造良好的软硬件基础。2.3通过改变农村流通主体的组织形式改变农村流通分散、规模小。流通主体力量弱小的问题一是变革农村原来的供销社系统,使其真正成为符合国际标准的农村合作组织,或者在没有合作组织的农村建立新的、有利于农民利益实现的合作组织。二是国家组织在农村建立龙头商业企业,或是在政策上给予社会上资金、技术、经营管理能力有优势的商业企业以优惠和引导,使其在农村建立或设立与流通有关的大企业,开拓广阔的农村市场。2.4健全农村市场体制.完善农村市场秩序管理

加快流通领域改革,提高流通效率,建立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市场交易秩序,打破各种封锁和垄断,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流通体系,建立新型的流通组织和交易形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促进流通企业的有序竞争,提高流通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5大力推进流通现代化建设。实现多种流通业态的有效组合以连锁化经营推进流通现代化,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下乡建设、购并直营店通过转让特许权发展加盟店收编、改造乡村夫妻店、代销店。在业态选择上,地市龙头店主要考虑以百货商店、大型综合超市为主体,专营店和便利店为两翼,在县城主要考虑以中型超市、便利店、专营店为主,在乡镇应以中小型超市、专营店为主,而在自然村主要通过收编、改造乡村夫妻店、代销店为现代便利店为主,从而形成市县乡村四级多业态混合经营的发展态势。当前农村水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问题

当前, 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保障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 更满足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发展的全新要求, 农村水利工作面临许多新形势和新问题。

(1)河道调蓄、抗灾能力严重不足。尽管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 建设了不少高标准防洪工程, 但大部分工程主要是针对城市和主要河道防洪, 而农村中量大面广的乡镇级河道, 防洪标准整体上不足10 年一遇。特别是随着农村各类工程建设、生产活动的频繁, 水土流失的加剧, 以及农民生活方式和耕作方式的改变, 造成了河道淤积问题尤为突出, 形成旱时引不进, 涝时排不出的尴尬局面, 引排调蓄能力明显下降, 抗御水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不高。(2)农村生态环境令人担忧, 饮水安全形势严峻。农村水生态环境恶化, 对水资源无节制的开发利用, 导致不少地区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消失、地下水枯竭等一系列问题, 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

因素。同时, 因工业废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控制, 河道成了垃圾场、纳污池, 造成河道、湖泊水环境不断恶化, 不仅影响农业灌溉, 更为严重的是影响到农村饮水安全。

(3)农村水利投入不足,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水利由于其社会公益性大, 自身直接取得经济效益小, 自农村

两工

取消后,农村水利建设投入锐减。面对庞大的农村水利投资需求, 虽然各级领导想方设法

包装

项目, 争取上级资金, 但因乡镇级财政实力不强, 配套资金往往难以落实。建设资金缺口较大这一问题,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水利工程效益的正常发挥, 制约了农村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2

新农村视角下加强农村水利建设的对策

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的农村水利建设, 应结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长远目标, 采取新的对策加强农村水利建设, 分析如下。

(1)由传统水利向生态水利转变。在各项水利建设中, 突出亲水特征, 建设人水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和文化景观。注重给洪水以出路,改变人水争地、无节制围垦河道、湖泊、湿地的做法;注重水土流失的治__理, 特别是水资源开发、配置、调度中的生态问题。同时大力开展植树造林, 清除有害水生植物, 构建

水清、岸绿、河畅、景美的农村河道环 境, 彻底改变农村河道

脏、乱、差的现状,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承载力和水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2)加强科技保障, 推动节水环保型社会建设。加大节水设施、节水技术的推广力度, 合理发展喷灌、滴灌工程, 重点发展浅湿灌溉技术。各地相关部门应依据区域实际情况, 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发展生态农业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 使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广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应努力提高农田灌排标准, 有针对性地选择国际上应用较为广泛的微机测控和专家系统技术, 以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3)加大农村水利建设投入力度。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对于农田水利建设, 必需建立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长效投入机制, 形成固定的、并保持稳定增长的财政投入。同时要规范水利工程和水资源的有偿使用制度, 吸收社会资金投入农村水利建设。

(4)高起点进行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在新的历史时期, 农村的水利建设, 必须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础上,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 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 特别要重点做好水库保安工程规划。

(5)建立灵活高效的农村水利管理体制。首先要明晰所有权, 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 盘活存量资产, 形成滚动发展, 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其二必须创新管理模式和机制, 大力推进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自主管理体系建设, 积极支持和鼓励建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间管理协会, 使农民真正成为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管理主体, 自主决策, 民主管理。特别要依靠科技进步, 充分利用先进的检测设备, 对在建和已建的工程进行检测, 获取准确、客观、公正的监控数据, 增加质量监控的说服力, 减少和避免工程质量评价中的错误、纠纷和矛盾, 最大限度地发挥农村水利工程应有的效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提出, 对农村水利建设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各地应抓住机遇, 找准切入点, 切实解决当前农村水利存在的问题。同时转变治水观念, 依靠科技进步, 强化水利工程质量管理, 建立新型的农村水利建设管理模式, 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

三农问题

一、根本原因: 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及其组织形式 小农经济是中国的一大历史遗产。这一点可以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变革程度之 小加以佐证。建国后, 通过合作化运动, 实现了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 从而避免了小农的两极分化, 但小农经济的“以农为本, 耕地而食”的“低层次平面的垦殖的农耕方式”却固化下来, 从而形成了单一封闭式的经济结构, 使农民仍然处于贫困之中。按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是生产力, 社会形式则是生产关系。可以从这两个角度进行。(一)生产力角度: 关键在于农业要素结构 生产力可以从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以及劳动者三方面要素来考察。劳动手段当中最重要的是劳动工具, 中国传统的农业生产工具还沿用着, 仍然占据着主体地位。锄头、镰

刀、犁还广泛使用, 现代化农业机械的普及率很低, 劳动工具对农业生产发展的作用相当有限, 是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相对于发达农业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因素。劳动对象是指被劳动直接加工或者改造的对象。在农业当中, 农业土地和被培植的动植物就是最主要的劳动对象。一方面,农村可耕地是农业生产力的自然基础和载体。但是, 目前中国农村存在的土地承包制度却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直接影响到了土地要素的利用。依据吴敬琏的观点, 现行农村土地制度的局限性主要是:(1)农民通过承包所取得的土地使用权仍然是残缺不全的。由于承包农户并不具有法定的永久使用权, 使农民感到对土地进行投资存在很大的风险, 因而对投入缺乏热情。(2)土地的产权不明确, 不能实现土地使用权符合比较优势的自由转移, 使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在土地财产优化重组的基础上进行。(3)农民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 没有法定的要求取得合理补偿的权利, 农民的利益往往受到侵害。所以,以土地为依托和基础的农业发展的步伐自然就受到土地产权的限制。另一方面, 被培育的动植物的品种、数量、质量、效率等方面在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区的提升和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进而影响到整个中国农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在缺乏物质、知识、技术充分积累和发挥作用的条件下, 解决“三农”问题的道路上面临着重重困难。在农村, 农业劳动者指的就是农民, 其所具备的关键因素包括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劳动经验以及现代农业意识。农民是农业生产力构成要素中决定性的因素。从现实来看, 植根于小农经济的小农意识是制约农民素质提高的根本因素。此外, 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政策导向下, 转移出去的主要是具有相对较高知识和能力结构的青壮年农民, 留守的却是素质较低的且年龄结构严重老化的劳动力。即使有最佳的农业生产资料, 在没有较好知识结构的农民为生产主体的情况下, 要素的优化配置根本无法实现。于是, 在城市与乡村的比较中, 造就了乡村在劳动力要素的流动、交换、使用的不利地位。这种状况实际上也反映了现代化大生产与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的矛盾。用小农经 济占主体地位的农村与现代化大生产占主导地位的城市来比较, 我们也就比较容易接受城市与乡村差距存在和进一步拉大的事实了。

(二)生产关系角度: 核心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形式

当前中国农村在生产关系上占统治地位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它在我国特定的发展时期产生过巨大的作用, 然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着不可回避的问题,可以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我国传统小农经济的复归。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持续不断地加速发生,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了,其自身缺陷和弱点在现实经济条件下不断暴露就是最好的例证。

具体来说:(1)组织形式松散, 产业结构调整缺乏刚性。现代化大生产必须的规模经济和规模效应在这里无从谈起。在要素结构既定的情况下, 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比大规模农业生产更早地受到要素的边际收益递减规律作用的影响, 直接造成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有起色的不利局面。(2)资源配置分散, 生产资料浪费严重。生产资料的交易、运输、流通等的成本对于家庭无疑是昂贵的。当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涨与资源配置分散有很大关系。有数据显示: 在市场上,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幅度远远高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上涨幅度。前者的供给者主要在城市, 后者的主要供给者在农村, 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与农产品价格变动比例极不协调的情况下, 大量农业资本浪费于非农业生产本身的其他环节中, 导致农业投资严重不足。(3)信息流转不畅, 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信息流转简单来说有提供、传递和接受三个环节。在中国, 农业信息科学的提供和传递已经有了很大的起色, 但问题关键在于信息 的接受环节。特别是以农民为主体的信息接受能力以及信息的转化和应用方面存在根本的缺陷, 甚至对农科信息无法作出反应, 造成信息流转的回路不畅通。在中断的信息流转过程面前, 信息和知识的再生产也必然受到阻碍。(4)集体经济薄弱,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实行改革后, 虽然大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促进了“三农”的发展,但在某些方面却又强化了小农生产方式: 第一, 土地的细碎化和生产的分散化, 强化了小农小土地生产经营方式;第二, 农产品提价和“以工补农”之举, 保护了小农生产方式;第三, 严格的户籍制度, 严重阻碍了中国城市化进程, 使农业劳动力大量过剩, 形成小农生产的汪洋大海局面。

二、城乡二元体制是制约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中国“三农”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贫困、农村凋敝、农业萎缩”, 其核心是农民问题, 实质是贫穷问题, 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二元体制及政策和历史等因素造成的农业和农村利益流失过多, 农民的经济利益、政治民主权利、社会保障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和维护。(一)二元发展战略是其政治、政策方面的原因

当前, 造成“三农”问题现状的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原因可以说是由于长期的工农业不等价交换所造成的农民利益的流失, 而这一问题的形成可以直接归因于我国长期实行的对工业倾斜政策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新中国成立以后, 由于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发展经济的愿望尤为强烈, 加之急于希望缩小与先进国家差距, 于是在选择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时, 我们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在该战略长期的统帅下,造成了我国劳动力要素禀赋难以发挥, 而发展那些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这严 重扭曲了中国当代劳动力丰富而资本匮乏的事实。造成的结果是劳动力大量的耗费, 重工业的发展也先天畸形, 这种状况正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造成的。更为严重的经济后果是: 这种战略造成宏观政策扭曲, 微观监督和激励效果不佳的现实, 对于农业更是如此。这一战略反映在体制上是城乡分割的二元政策结构, 它集中表现在国家从农村吸取大量的农业剩余, 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和对城市的市民进行补贴, 意图迅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二元发展战略及政策变动与“三农”问题之间有极为密切的内在联系, 国家政策向工业、向市民倾斜是导致中国“三农”问题形成和发展的政策因素。二元发展战略及其政策造成微观、宏观经济运行扭曲, 进而形成了扭曲的经济结构, 这样的条件下, “三农”问题是得不到根本解决的。(二)二元社会结构是其社会方面的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二元发展战略使农业与工业处于对立状态的二元经济结构, 必然导致城 市与乡村对立的二元社会结构, 二者相互影响,形成了城乡分割、工农排斥的二元社会经济结 构。所谓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是指通过政府强制性地采用超经济的手段和政策, 使城乡按照两种不同的方向发展经济: 城市以工业为主,并以先进技术和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组织生产;农村以农业为主, 抑制其他产业的发展, 并囿于传统的组织方式和生产方式。城乡居民在生存和发展等基本权利上处于不平等的地位, 表现在城市现代化程度高, 农村封闭落后, 带有浓厚的传统特性。城乡二元格局有其存在的道理, 但是从整体上来看, 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一方面, 作为结构偏差的反映和二元结构政策的结果, 我国的城乡人口比率并没有伴随国家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而发生根本变化, 相反, 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受其影响一直处于缓慢乃至中断的状态。另一方面, 二元社会结构阻碍了现代化所需要的观念的培育。二元社会结构的形成, 虽然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下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资源分配制度等使二元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制度化、模式化、凝固化, 这一运行机制造成了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发展的严重失衡, 这无疑会牺牲农民的利益, 阻滞农村的发展, 最终阻碍全社会的发展。

三、有限市场经济的深入影响

农业发展也是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前者与农业自身的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 后者则是与农业无关但是事实上有深刻影响农业发展和变革的外在于农业的那些条件的总和。市场的发育程度以及市场机制的作用机理就是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生变 量。市场经济的两大机制———价格与竞争在我国的农业领域的作用都是非常有限的。农产品的价格形成过程中政府的指导广泛而深入的存在, 市场主导型的价格形成机制并未完全形成。农产品的供给和需求对价格变动的反应既不迅速也不显著。竞争机制在农产品的生产体现得就更加有限了, 所以, 市场对农户提高生产、改进技术、改善管理的压力和动力都缺乏的条件下, 当然起不到市场经济应有的充分推动生产发展的作用了。以下事实说明了我国市场机制对农业影响的现实状况。我国农业正处于有限的市场经济当中。目前, 我国农产品总商品率才超过60%以上,农产品购销渠道不够畅通,所以还属于一种有限的市场经济。因此, 必须加快农村经济的市场化进程, 全面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进一步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 鼓励和指导农民面向市场。从我国的要素资源禀赋来说, 大规模的廉价劳动力是我国要素结构的突出特点, 然而目前存在过分强调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的倾向, 有可能抑制其他类型的经济要素对经济的作用, 以为单一的劳动密集型的 生产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对多种生产要素高速流转配置的需要,制约了市场经济发生作用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在这样的状况下, 资本和知识要素所起到的作用必然是非常有限的, 因为它们得到市场的认可程度是有限的。由此而产生的劳动力、资本和知识的利用率低下的状况, 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归根结底, 我国农业的落后与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经济运行机制之间的矛盾有密切的关系。

四、结论“三农”问题核心在于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农产品市场化的程度低和农民收入水平低。“三农”问题主要出在农业本身,要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从影响农业发展的多方面要素入手,着力变革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过程中人的力量真正得以释放和发挥,从而促使“三农”问题从根本上得以解决。当然, 外在的政策及制度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当前, 有限 的市场经济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此外, 多重二元结构在我国社会变革过程中对“三农”问题产生的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必须正确对待,并给予高度重视。明确原因是解决问题的先导, 但解决问题才是目的所在, 对待“三农”问题也应如此, 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 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三农”问题产生的根源, 才能还农民以应有权利, 才能夯实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的基础。

农民收入问题

三、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

目前, 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从客观环境因素上来分析, 一是我区农业生产条件差,农业基础脆弱, 农业生产难以摆脱自然灾害的侵害, 特别是传统种植业还是靠天吃饭∋ 二是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刚刚起步, 高效特色农业还没有最大限度地推广∋ 三是乡镇企业, 特别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在利用当地资源优势, 实现产销衔接一条龙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带动能力不强。从主观因素来看, 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需深化。现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 对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农 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温饱或脱贫意义重大, 但由于土地使用权∃ # 年不变, 使土地经营使用权极度分散, 限制了农业向经营集约化、产业化发展, 影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和抵御市场风险、自然灾害的能力, 制约了农民收人的增加。

政府服务职能需强化

。一是对农民的引导服务职能出现弱化倾向。二是农产品市场的布局培育滞后。0 # , 年 以来, 政府引导规模种植大棚蔬菜、规模养殖初见成效后, 没有适应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要求, 及时创建有效的蔬菜交易市场和牲畜交易市场, 使农民大规模种养后, 出现了销售困难的问题, 直接影响了农民收人的提高和新型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三是农业信息和科技交流培训不够近年召开不少特色农业调产现场观摩会, 但根据农时的需要开展大规模的农业产品信息和农业科技信息交流活动很少, 对新农业科技的培训、宣传也不够深人, 影响了科技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

基础设施和会共事业投入需加大。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毁坏严重。兴县乡村之间, 基本靠沙石路和土路连接交通, 文水县除贯穿全县的∗# − 国道和县城主要街道完好外, 乡镇公路毁坏严重, 通行不畅, 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商品交流的发展。二是农村基层政权经费短缺。今年农村实行税费改革,取消了“三提五统” , 乡政府除了每亩地∗ 元钱的税收返还外, 再没有其他收人, 农村基层政府特别是村委干部的工资都成了困难, 本无力顾及教育等公共事业投资。

信货支持能力薄弱

一是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沉重。可用资金十分有限。

二是农民还贷意识不强, 贷款的流动性差。特别是在由政府组织的产业结构调整中, 不少 农户把支农再贷款和小额信用贷款看成是“扶贫”资金。偿的, 从根本上就没有还款的打算。也有的农户怕贷款归还后难以贷出影响到自己的发展, 宁肯承受罚息, 也将贷款占死不还。三是贷款期限不合农时。目前大多数农村信用社的农业贷款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主要靠人民银行的再贷款支持, 而再贷款和信用社贷款最长期限均为一年, 这对一些农业种养项目构成了影响。

四是贷款额度低。五是利息负担较重。

农村劳动力素质不高。目前农村劳动力平均教育年限低于城镇居民, 受过一定专业教育或 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很少, 在部分贫困地区文盲、半文盲仍占相当的比重, 这就使得农民思想观念较为保守, 对现代科技和农业实用技术的接受能力低, 阻碍了科学技术在农村的推广进程和农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 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政策建议

继续深化农村承包经营体制改革。规范农村耕地使用权的流转,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 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一是有组织地进行劳务培训, 劳务输出, 引导有文化、有体力、有技术的农民脱离土地。二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向非农产业转化,同时建立农田使用权的转包、承包机制, 合理配置耕地资源。0 不断强化基层政府的服务职能。提供充分的农业信息指导,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培训工作, 进一步培育农村市场。建立风险防御机制, 提高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农民的非正常因素的损失给予补偿, 以保护农民生产经管的积极性。∃

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会共事业单位的投资。要加强财政对农村基础

增强对农民的信货支持力度。继续深化农村信用村镇创建和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推广工作, 合理运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等方式, 努力增加资金头寸。

采取农户联保、信用贷款、抵押贷款、质押贷款多种方式, 满足农民不同的资金需求。加强 金融业务创新, 积极开办对农户的消费信贷、票据承兑、票据贴现等新的金融产品, 满足不同层次农民的信贷需求。建立信贷倾斜机制, 扩大对社员的信贷规。

全方位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一是建立农业专业职业中等学校, 提供优惠政策, 鼓励农村初中毕业学生到学校学习实用农业种养和农产品深加工的技术, 提高农民农业科技应用能力。二是建立助学基金, 以协议回乡工作为条件, 帮助贫困农家高考达线子女, 到农业大专院校学习农业科学技术三是与农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建立固定联系, 聘请农业专家定期辅导本地农科人员和科技示范户。四是与农业科技发达城市结成姐妹城市, 有目的地搞好学习观摩。1

大力发展龙头企业, 增强带动作用。积极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 进一步深化在农村的工业 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龙头企业, 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提高农民?度人水平。

第二篇:农业与农村经济工作总结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概况

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9791元;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年出栏生猪3.7307万头;新增寿果100亩,品改900亩;农业招商引资2千万元。

农业和农村工作完成情况:镇主要是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居民、社会事业发展,经过全镇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努力,所有项目完成和超额完成目标任务。目标任务完成良好,建设成就斐然。

——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标方面

1、目标任务: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5%以上。

完成情况:2013年农业增加值比2012年增长4.5%。

2、目标任务: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6%以上。

完成情况:2012年农民人均8514元,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已达到9791元,比上年增长15%,力争全年达到17%。

——农业产业化建设方面

1、目标任务:粮食产量达到755.1万公斤。

完成情况:2013年粮食产量达到757.1万公斤,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万公斤。

2、目标任务:按照园区规划完成建设,全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林鸡60万只。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年出栏山鸡100万只,其中:永利村2000亩,全年出栏47.6万只;双合村1100亩,全年出栏26.2万只;远景村500亩,全年出栏11.9万只;石龙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元;白蜡村300亩,全年出栏7.15万只。

3、目标任务:认真抓好森林防火,确保全年无森林火灾发生。

完成情况:2013年镇全年无火灾发生。

4、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完成情况:完成水稻农业保险8339亩,超额完成10亩;玉米3171亩,油菜4950亩,超额完成8亩;马铃薯900亩,超额完成20亩。

5、目标任务: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抓好落实防汛抗旱工作。完成情况:认真按照县防汛指挥部的要求,脚踏实地的抓好防汛抗旱工作,经县防汛办的检查得到好评。

6、目标任务:新植寿果100亩,品改400亩。

完成情况:完成新植寿果100亩,品改完成900亩,其中土桥村500亩,远景村100亩,凯旋村300亩。

——新农村建设和民生工程方面

1、目标任务:硬化农村道路5公里。

完成情况:完成村道6公里,其中:村硬化道路3公里,远景村硬化道路3公里。

2、目标任务: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减少贫困人口472人。

3、目标任务:农机总动力1.9万千瓦。

完成情况:2013年完成农机总动力1.9516万千瓦,超额完成目标任务0.0526万千瓦。

4、目标任务: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

完成情况:全面完成两座病险水库的整治工作。

5、目标任务:按时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

完成情况:全年完成新农通信息报送120条。

6、目标任务: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农村经济情况统计表。

完成情况:按时完成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报送和送农村经济统计表,大小村预产表,大小村实产表及农业作物播种面积的统计表上报。

7、目标情况:向上争取农业项目2个,并负责完成实施。

完成情况:向农业局争取玉米地膜覆盖700亩,其中:永利村330亩,土桥村370亩,争取农业局油菜专用肥10吨。

二、取得的成效与经验:

(一)成效: 镇强力推进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镇干部群众的关怀,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社会事业都得到发展改善,为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定的发展模式,群众得益实在,功在当今,利在千秋。

1、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实施以来,我镇经济得到了大的发展。以远景村为核心辐射凯旋村、石龙村、土桥村的柑橘、梨园建设;永利为核心,辐射远景,双合,石龙林下生态养殖的建设,促进园区旅游业的发展。人均纯收入从原来的8514元,将提高到9791元,建立科技示范户25户,带动其他农户500余户,水果产量从原来的平均2000斤/亩,增加到现在3000—3500斤/亩。农民不仅懂得了科学种植,科学管理,而且懂得了科学包装,销售。同年全镇共销售生猪3.7307万头,出栏小家禽165.07万只。粮食总产达757.1万公斤。农业增加值比上年增加4.5%。

(二)主要做法与经验

1、广泛动员,深入宣传,是争取群众对镇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性;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宣传,动员,大讲、特讲农村经济跨越发展。组织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就近参观,帮助群众提高认识,把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变成他们改变现有面貌的自觉行为,镇干部群众热情高涨,任务完成良好。

2、领导高度重视,强化管理是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工作的重要保证。年初,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具体落实了《2013年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方案》的制定,召集相关部门到各村现场办公,为各项工作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政府内部设有任务组,力求做到分工明确,通力合作,技物结合,奖惩挂钩,确保任务按期完成。

三、存在的问题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不难看到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镇政府经济基础脆弱,给予一定的支持必定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缺口,影响某些项目的建设。二是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实施有些项目有一定的困难,需上级部门大力支持,理解并帮助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加以努力去解决。

四、2014年工作重点

1、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全面完成日常工作。

2、按照长寿果蔬示范园的要求,完成沟渠整治3000米,道路硬化3.5公里,山坪塘整治5口,沼气池建设60口。

五、2014年工作举措

加快农村经济跨越发展是村级经济发展的必然途径,今后加强领导,选好发展项目,健全制度,强化管理,进一步搞好各级部门的配合与协作,齐心协力抓好各项工作。

1、继续加强完善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强建设项目与相关部门的密切联系与协作,共同研究制订和完善今后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

2、远近结合,抓住重点,选准发展项目,具体制订各项目规划,建立项目库。

3、认真总结2013年的农村发展工作经验,不断完善现有制度。特别是抓好项目队伍的技术培训,在农民增收上下功夫。

4、抓好机遇,积极争取扶持,努力增加发展规模和投入力度。多方筹措资金,把镇建设得更加美好。

镇2013年工作亮点:

1、林下生态养殖观光旅游园区的建设,引进业主17家,其中年出栏20万只的业主1家。全年完成林下养鸡4200亩,出栏优质山林鸡100万只,存栏15万只。成功注册“过山鸡”商标,完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确保农户增产增收。

第三篇:农业农村经济考察报告

为推动我县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县委、政府研究决定,我们组织×个乡镇党委书记、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和重点村村书记,于本月

16、×日赴涿鹿、万全、崇礼三县就农业产业化、新民居建设进行了考察学习。实地参观了涿鹿县矾山镇新民居建设、万全安家堡规模养殖小区、崇礼设施蔬菜基地等×个点。通过现场点、听取情况介绍,三县立足县情、发挥优势、科学谋划、强力推进的工作姿态以及比学赶超的工作氛围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在感受三县农业农村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身存在的差距,触动很大。

一、三县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抓特色,政府打造优势产业带。涿鹿、万全、崇礼三县都把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培强农业、发展农村的重中之重,规模扩张力度大,典型培育层次高,促农增收效果好。涿鹿县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葡萄、杏扁种植、奶牛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并将设施蔬菜、张杂谷子种植作为后续产业着力培强。特别是,该县建成×个葡萄种植专业乡镇、×个专业村、带动×.×万农户从事葡萄种植,发展种植面积×.×万亩,年产葡萄近×.×亿公斤,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葡萄之乡”,产业化经营率达到×%以上。万全县充分审视自身条件,通过扩大种养规模、盘活闲置资产、统一委托管理、农民入股分红等有效措施,配以完善的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了“以鲜食玉米为主的特用玉米种植加工、以燕麦为主的杂粮加工、以暖棚养猪为主的畜禽养殖加工和以果蔬为主的种植加工”四大特色主导产业。该县产业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显著,先后荣获“中国鲜食玉米之乡”和“中国燕麦之乡”称号,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元。崇礼县依据地理、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标准化服务和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着力发展设施蔬菜,带领全县农民走上致富路。该县发展设施蔬菜面积×.×万亩,以崇礼蔬菜为主体的“坝上蔬菜”享誉京津及周边市场,XX年销售蔬菜×.×万吨,实现产值×.×亿元。

(二)抓机制,县乡村合力推进新民居示范村建设

新民居建设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增进农民福祉的一件惠民大事,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涿鹿县从XX年开展新民居建设以来,各项指标连续两年位列全市第一。该县共有×个村列入省级新民居示范村,重点打造了矾山镇东关村和涿鹿镇清宁堡村两个环首都新民居精品示范点。该县在新民居建设过程中,一是严格土地政策,始终按照县域镇村空间布局规划、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充分征求农民意愿,合规有序展开实施;二是搞好结对帮扶,建立“×+×+×+×”的帮扶工作机制(每个示范村由一名县领导、一个县直部门、一个效益较好的企业和×名帮扶工作队员共同帮扶),帮助示范村建班子、做规划、定政策、引项目,确保新民居建设强势推进;三是加强资金管理,实行“专帐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保证全部资金用于新民居建设。各级财政奖补资金和包村帮扶资金全部用于示范村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村庄建设规划、土地整理及困难户建房贷款贴息,三措并举,为该县新民居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三)抓服务,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农业农村发展迅速,服务到位必不可少。涿鹿、万全、崇礼三县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立足不同角度,采取不同形式进行扶持帮助,塑造了一批全县、乃至全市农业亮点。

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三县政府和相关部门打开思路出政策,拓宽渠道筹资金,努力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为农业良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涿鹿县通过协调农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门对农业发展给予信贷支持,特别是在农户小额信贷、中长期贷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户每年提供×-×万元小额贷款,一定程度上破解了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万全县财政每年安排不低于×万元的专项资金,对农业产业化进行扶持。并对企业技改扩模给予贷款贴息,对土地依法流转并用于发展设施农业的农户及市场主体给予补贴,极大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一批产业龙头和国家、省、市级名牌产品。崇礼县出台了蔬菜产业扶持政策,安排设施蔬菜产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设施蔬菜贷款贴息、新建大棚膜下滴灌、打井配电、三膜覆盖、标准化技术推广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补贴。县政府协调农行、信用社为农户新建大棚提供贷款,每新建×亩大棚,可贷款×元,财政贴息×元,配套滴灌主管道补贴×元,打井配电补贴×%;每个示范村专业合作社补贴×万元,从根本上确保了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增强产业龙头带动。三县在努力发展产业的同时,积极奔走市场,鼓励和引导农民成立产业龙头,扛起致富大旗。涿鹿县坚持“群众主体,组织先行”的原则,按照“一村一社、一社‘五化’(组织运行规范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经营销售品牌化、社员技能职业化、产品质量安全化)”要求,建立专合组织×家;并根据产业发展现状,在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基础上,发展了佳禾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张家口金农集团等×家省市级龙头企业,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带动能力。据了解,该县×家产业龙头共带动×.×万农户实现增收×.×亿元。万全县采取“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经营模式,发展龙头企业×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家,通过培树典型、示范带动,形成对主导产业的强势拉动。崇礼县围绕主导产业,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使崇礼县特种蔬菜开发有限公司、崇河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家龙头企业发展成为集新品种和新技术引进、推广,农产品产、加、销为一体的领军企业,在此基础上,适时组建蔬菜协会(合作社),对蔬菜销售渠道、恒温设施、品牌、经纪人等资源有效整合,规范管理,成为全国最大的越夏彩椒生产基地和河北省蔬菜产业示范县。

三是提高土地流转实效。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就必须改变过去分散的经营模式,实现土地集中、规模种养。为此,涿鹿县积极创新土地流转模式,采取租赁、互换、转包、转让等方式,委托合作社进行土地流转。该县引导洪大有机蔬菜合作社租赁土地×亩建设日光温室,引导黑山寺乡、东小庄镇农民通过土地互换形式,流转土地×余亩发展设施蔬菜,经济效益实现翻番。万全县全面强化县乡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职能,规范流转合同,并建立“土地流转市场准入制度”,客观评估大户、合作社、企业的资信情况,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股份制合作组织,加以政府科学引导协调,最终在各市场主体之间完成土地流转,实现了各方效益的最大化和产业发展的长远化。

二、几点启示

通过对三县考察学习,我们认为,这种高起点、高标准的农业农村发展模式,正是我们要学习借鉴之处。

第一,转变观念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永恒主题。认识是行动的先导,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速度。我们必须把推进思想解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用工业化的思维指导农业,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圈子,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

第二,创新科技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同万全、涿鹿县相比,我县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致使产业标准化程度不高。我们必须全方位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使新技术渗透到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以科技创新应用推进农业生产。

第三,健全市场是促进产品销售的关键环节。市场体系是农业赖以发展的载体。我县农业市场还处于低水平发展阶段。我们必须按照“大流通、大市场”要求,重点扩建和新建一批设施齐全、功能完善、辐射能力强的农副产品专业市场,促进农产品的区域化生产和规模化销售。

第四,培强龙头是实现农民共富的有效途径。产业龙头是带领农民致富的领头雁,必须把产业龙头作为实现农民共富的强力引擎,把发挥好引领作用作为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有效途径。

第四篇: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点深入分析

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增长点深入分析

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粮食总产和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几年稳定增长。但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目前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集中表现为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产品贸易形势严峻、促进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隐患较大等。面对这一形势,应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的精神,积极发掘和培育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加快发展绿色农业

近几年,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为代表的绿色农业保持了20%以上的发展速度,实物总量接近全国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30%,成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主要载体。

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方面,绿色农业的作用日益显现。一是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绿色农业推行“环境有监测、操作有规程、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全程标准化模式,引导广大农民优选品种、科学用药、合理施肥,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实现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二是促进农民增收。据调查,无公害农产品售价比普通农产品高出10%以上,绿色食品平均高出20%—30%,部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高出一倍以上。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既是发展绿色农业的动力,也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方式,出现了“品牌引导消费、市场拉动生产”的良好局面。三是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绿色农业,能够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强化农户、基地、企业、市场之间的联系。四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绿色农业倡导“保护环境、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的可持续生产方式,珍视产地环境和产品质量安全,能够较好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关系。

加快发展绿色农业,应积极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场)建设,加快创建一批绿色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加快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组织方式;全面提升绿色农产品公信力,进一步提高认证监管和服务能力,提高认证产品质量水平;全面强化执法监督,以产地污染治理为切入点加强源头监管,以生产记录档案为重点加强生产过程控制。

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以粮食主产区和优势农产品为重点,以专家网络体系和试验示范体系为技术支撑,以基层技术指导员为纽带,以推广主导品种、新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措施,按照“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要求,保证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落到实处,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实施4年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一是加快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有效地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据测算,4年新增粮食150亿斤,节本增效120亿元。种植业示范户亩增产10%以上,亩节本增效100元以上。二是培育新型农民。农业科技入户增强了示范户的科技意识,提高了示范户接受新技术的能力、自我发展的能力和辐射带动的能力,示范户已成为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乡土专家”,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力量。三是创新农技推广体系。通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形成了“专家组—技术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的农技推广新机制,调动了

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了科研与推广相结合,推动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应尽快制定“全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规划”,大力推行农技推广责任制,进一步强化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制定并落实扶持和激励政策;完善专家组技术负责制,实施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和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制,建立奖惩和淘汰机制;加强资金监管。

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截至2009年3月底,全国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17.8万多个,实有成员总数近2500万人,其中依法登记并领取法人营业执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13.91万个。

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作用突出。一是推动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成为挖掘农业内部潜力的有效载体。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专业村,推动了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农业增效、社员增收。社员农户的收入普遍比非社员农户高20%以上,有的高50%以上。二是在连接农产品产销中崭露头角,逐步成为“农资下乡、农产品进城”的重要纽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购买农资、统一包装销售产品,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能力。三是在传播市场信息、推广实用技术中大显身手,逐步成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摇篮。许多合作社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推广机构建立联系,开展实用技术培训,不少已成为农业高等院校的科研推广基地、农村青少年科普教育实验基地和科技入户工程的实施平台。四是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中初露锋芒,逐步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载体。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进一步发展,应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宣传和培训力度,使基层干部和农民切实了解该法的意义、宗旨和入社条件等;结合各地实际,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配套实施办法;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建立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特点和要求的税务登记体系等,免收相关登记环节费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根本举措。截至2008年底,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达20.15万个,比2000年增长132.2%,带动农户9808万户。2008年,全国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农户户均增收1797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有利于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集聚。龙头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加工,按照加工要求建设标准化、优质化、规模化基地,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向优势产业集聚,形成了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集群和优势产业带。二是有利于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例如,实行保护价收购保障农民增收,通过利润返还促进农民增收,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农民增收。三是有利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了产加销、贸工农的有机结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目前,主要有三种带动类型:龙头企业带动型、服务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市场带动型。四是有利于提升农业整体水平。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可以提升农业产业体系整体的质量和效益;实施标准化生产,可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可以提升农业的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五是有利于实施品牌战略,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是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应在财政、信贷、税收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帮助龙头企业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实现新的发展。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

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是繁荣农村经济的生力军。目前,全国有1.5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有近500万农民工返乡发展现代农业、创办工商企业。据有关部门测算,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总数,约占全国乡镇企业总数的20%。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农民工从外出务工到返乡创业,实现了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致富一方”的“乘法”转变。一是带回先进生产力。返乡农民工不仅带回了家乡缺乏的技术和市场信息,起到了相关技术的示范、推广作用,而且拓展了农村产业和经济发展空间,改善了农村经济结构。二是开拓就地转移劳动力的门路。农民工返乡创办的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容量大、门槛低、易接受的就业渠道。据调查,返乡创业人员兴办一家企业平均可带动7—8个人就业,全国近500万返乡创业人员可吸纳约3000多万农民就地就近就业。三是推进以工促农。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了农业富余劳动力,扩大了农业经营规模;开办的企业大多依托农业和农村资源,带动了农村经济发展,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向产业化、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四是加快小城镇建设。农民工返乡创业一般集中在集镇和县城,促进了当地人口集聚、资源集聚,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这是一条低成本的城镇化之路。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应在组织开展“阳光工程”培训的基础上,加强农民创业和科技培训;落实有关政策,在贷款发放、税费减免、工商登记、信息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

第五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汇报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情况

沈阳市农村经济委员会

沈阳市现有国土面积1.3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76万人(户籍人口716.5万)。沈阳既是工业大市,也是农业大市,全市下辖13个区、县(市)及2个开发区,有涉农区、县(市)8个,下辖163个乡(镇、街道)、1451个行政村,农村面积1.29万平方公里,农村人口281.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2.1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39.8万人。

沈阳处于北温带亚洲季风气候区的北缘,属受季风影响的湿润和半湿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平均气温8-9℃,降水量640.4毫米,日照时数2570.4小时,全年无霜期155天左右。土壤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的淋溶褐色土地带,主要是棕壤、草甸土、水稻土三个土类,局部地区还有风沙土、碱土、盐土、沼泽地类型的土壤。现有耕地面积1024万亩,水资源总量25-30亿立方米/年,矿产资源24种,野生动物种类466种,植物493种,农作物有粮、豆、薯、油料、麻、甜菜、瓜、蔬菜8大类、40种、2000多个品种。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全市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突出做强县域经济,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到2010年底,农村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115.3亿元,增长 21.1%,拉动全市经济增长8.2个百分点,是2005年的2.4倍,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2.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43亿元,五年增长了3.6倍,占全市比重达到50.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59.2亿元,比2005年翻两番,占全市比重提高到3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2元,比2005年翻一番。具体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高度重视粮食生产,持续加大高产创建力度,确保粮食稳定增长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关于发展粮食生产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围绕“稳定粮食播种面积5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总产280万吨以上”的工作目标,加大高产创建工作力度,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的种粮收益。截至2010年底,全市累计建设国家和省级粮食高产示范区140个,其中国家级示范区105个,省级示范区35个,带动了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2010年,全市农业生产克服了极为异常气候和多重灾害影响,粮食总产达325.1万吨,实现了连续7年超过300万吨,获得农业丰收。

二、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及高效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一)优化种植业结构。通过完善财政预拨制度,加大贷款力度,实行春秋两季建设等措施,引导农民发展设施及高效特色农业;通过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开发办、扶贫办等部门资金,集中力量,实施“3100”中低产田改造工程,变中低产田为设施田、高效田,加快了设施农业、高效特色 农业的发展步伐。三年来,全市每年新增设施农业20万亩以上。到2010年底,设施农业总面积达155万亩,高效特色农业面积达305万亩,总量和规模均列全省首位,其中日光温室面积跃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位。

(二)着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全市累计建成各类畜禽养殖小区2179个、投资800万元以上的大型规模饲养场37个,标准化规模生产成为拉动畜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以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项目为牵引,建设省级示范区180个单元、水产富民经济小区246个,新增设施渔业3.2万平方米。

(三)加快推进一乡一业发展。坚持从一乡一业入手推进一县一业发展,制定了重心下移、重点督导、政策推动的实施方案,专业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到2010年底,全市符合一乡一业标准的专业乡镇达到36个,一村一业专业村达到920个。

(四)扎实推进农业经济区建设。在扩大农业经济区主导产业规模的基础上,成立了光辉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强农业良种繁育基地、农业博览展示区、设施农业示范区、休闲观光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现已完成占地445亩的种子示范基地建设,并成功举办了2010年“种博会”。

三、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完善产业链条,促进农业经营方式向产业化经营格局转变

通过“外引内育”的方式,积极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链条,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从2003年起,对新上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项目予以补助和贴息,实现 3 了连续6年新上固定资产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300家。2009年以来,重点扶持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每年实现新增100家以上。同时,市政府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大问题,特别是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重点扶持和引进有牵动力的龙头企业,2010年引进亿元以上农事龙头企业24个,其中10亿元以上6个。到2010年底,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达2500家,规模以上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817家,有50%以上的种植面积和70%以上的养殖业进入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轨道。农产品加工业与食品制造业稳居全市八大优势产业前列,并涌现出“禾丰”、“蒲兴”、“辉山”、“中粮”、“千禧鹤”、“雪花”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2008年以来,市政府始终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做为为城乡群众办实事之一,强力加以推进。从抓源头入手,加快标准化生产步伐。2010年,全市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514万亩,认证产品403个;绿色食品认证面积74万亩,认证数量167个;有机食品认证面积5万亩,认证数量28个,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显著提升。从抓市场监管入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型超市建立检测站(点),完善执法、检测队伍,全面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目前,已将蔬菜、畜产品、水果及 4 水产品纳入市场准入,监管范围覆盖全市大型批发市场、重点农贸市场和38家大型超市。在农业部对全国大中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评比中,我市始终位于前列。

五、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

从抓好各种生产协会、经纪人协会、新型生产合作社等合作组织入手,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探索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途径。2008年以来,相继出台了扶持和规范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形成了重视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417家,总量居全省第一位,带动农户25.6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27%。组织开展 “三A”级社创建活动,共评出AAA级示范社12家,AA级示范社42家,A级示范社115家,进一步提升了合作社整体发展水平。同时,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培植农村产业带头人,确定了938名产业带头人,发展能人经济,带动全民创业。

六、坚持创新发展,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强化科技支撑近年来,我市农业科技取得长足发展,承担部省级以上项目1380项,开展市级项目340个,审定农作物新品种276个,获得植物新品种权28项,获得专利授权252项,287个项目获得市级以上奖励,超级粳稻等成果达到国内外领先水平。与省农科院签订“科技共建协议”,实施蔬菜、花卉等十大科技共建项目,建立12个产业示范基地,形成78个科技示范园区,辐射面积120余万亩。近3年来,全市引进推 5 广农作物新品种790余个、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72项,示范和推广面积累计达到1800万亩。同时,围绕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设施农业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程,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政府出资选送1462名青年农民上大学,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

七、加大农机能源推广力度,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认真落实农机具购臵补贴政策,加大农机补贴力度,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295.8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74%;建设69个水稻、玉米全程机械化示范村,推进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坚持把节能减排、循环利用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广新型能源,户用沼气能源生态模式发展到3.5万户、生物质气化站发展到29个,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

八、创新扶贫开发机制,实施开发式扶贫,努力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

我市集中力量抓好整村推进、小额贷款贴息、农村劳动力转移、党政机关和企业定点帮扶等重点工作,深入实施开发式扶贫,全市农村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到2005年底,在全省率先彻底消灭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200元的绝对贫困村。2008年,我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将扶贫开发标准由1200元提高到4500元,惠及贫困地区贫困人口 6 41.3万人,并作为市政府为城乡群众办实事项目之一,加以推进。到2010年末,全市累计投入扶贫开发资金6.4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2.1倍,25个扶贫开发重点贫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20元,比2005年翻一番。

九、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围绕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全面落实党的土地政策,完善巩固家庭承包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重经营体制。开展了以村为单位的清理耕地、承包地和机动地面积三个“清仓见底”工作,土地承包确权到户、签订土地承包合同和颁发经营权证均实现99%以上的工作目标。积极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在44个乡镇建设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试点。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组建了25个农技推广区域站和24个乡级农技推广站,实现新型农技推广机构覆盖全域。农业经济区体制机制创新迈出新步伐,于洪九龙河、苏家屯永乐农业经济区组建了管委会机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逐步完善,农产品产地市场和批发市场达到214个;全市供销合作社已建成各类经营服务网点1880个,配送中心23个,初步建成了覆盖县、乡、村三级的经营服务网络;农产品出口基地注册面积达61.6万亩,实现了由主要靠间接出口向直接出口创汇的转变。

十、坚持工业立县,推动“三化”进程,努力做强县域经济

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市委、市政府把“做强县域经济” 7 作为全市“五大任务”之一,上升到战略高度,在全市上下形成了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共识。市委成立了县域经济发展工作推进组,建立了常委包扶区县(市)工作制度,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工业立县已成为县域发展的主旋律。2010年,县域规上工业总产值实现5543亿元,已占全市的57.7%。特别是一市三县工业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总产值达1862亿元,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4.6%,比2009年提高1.8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2.5%。重大项目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县域开工建设3000万元以上项目达871个,完成投资979.6亿元,分别占全市45.2%和41.7%。一市三县达到321个,完成投资197.1亿元,分别增长28.9%和38.5%。辉山乳业、碳纤维、林浆纸、南京雨润、红塔烟草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建设。产业集群建设取得新突破,县域超百亿产业集群达到11个,完成产值2201亿元,增长29.6%,其中法库陶瓷、沈北光电信息及先进制造、于洪家具、五金产业集群产值超200亿元,沈北农产品精深加工及生物制药产业集群突破400亿元。农村城镇化质量进一步提高,市委主要领导主持论证了8个区县(市)的全域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各自的发展定位和功能区划,为县域和郊区长远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2010年,县城及新城、新市镇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30亿元,占县域固投的68%,基础设施投资完成109.6亿元,是过去5年的总和。

二〇一一年五月五日

下载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与农村经济4大问题汇总(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汇报

    XXX镇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 汇 报 材 料今年以来,我乡认真贯彻县委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年初三干会制定的目标,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

    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

    二〇〇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一、二〇〇八年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预计比上年增长6.0%,与建市5周年农业平均增长水平相当,达115.54亿元以上。经......

    **县农业农村经济分析

    2019年1-9月**县农业农村经济分析**县农业农村局2019年10月4日一、1-9月农业主要指标完成情况今年1-9月,全县预计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放缓,预计增速3%,比去年降低0.3个百分点;预计1......

    2014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2014年四川省农业农村经济基本情况 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地域辽阔,物产丰富,人口众多,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人口大省、农业大省。辖18个地级市、3个民族自治州,183个县(市、区),246......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在总体上保持稳定发展的态势,形势好于预期,金融危机并没有改变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基本走势,在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农产品供给......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情况 ×今年以来,我县各地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抓好中央、省委、市委“一号文件”的落实,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以提高农民收......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汇报材料

    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汇 报 材 料 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和市、县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农业稳镇、产业兴镇、生态靓镇、旅游活镇”的发......

    2012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

    2012年农业农村经济运行良好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乡镇的共同努力下,为加速推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各项农业和农村重点工作,我们牢固树立“和民心、顺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