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年度继续教育交流材料大全
2017年度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姓名:****** 报名序号:******* 联系方式:******* 参加学习时间:******** 继续教育注册管理号:******
2017年度继续教育交流材料(个人心得)
2017年*月*日-*日,我参加了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文北校区举行的2016年工程类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
本次学习的课程分别是王建强老师的《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和李静斌老师的《钢结构工程设计与建造》。在这里首先要感谢两位老师辛勤的讲解。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两位老师的专业水平令人深深折服,令我收获颇丰。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条理清晰、内容丰富而又切合实际,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大大提高了我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工程设计人员,活到老学到老,只有不断学习,用知识武装头脑,紧跟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下面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
王建强老师讲的是《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课程,在2016年度的继续教育中,我已经听过王老师讲的《工程结构性能与减震控制新进展》,王老师所讲东西虽然极为专业,但讲解颇为生动有趣易懂,我并非学建筑或结构专业的,但听起来毫不费劲,听完课后受益匪浅。
课程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工程结构可靠性加固与改造。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的内容主要包括结构可靠性分析、结构可靠性鉴定、工程结构检测等。对地基基础检测鉴定、砌体结构检测鉴定、钢筋混凝土结构检测鉴定、钢结构检测鉴定、木结构检测鉴定、火灾后结构检测鉴定、构筑物检测鉴定等。
工程结构可靠性加固与改造的内容主要包括混凝土结构加固、钢结构加固、砌体结构加固、地基基础加固等。并对工程结构加固方法中的增大截面加固法、置换混凝土加固法、外加预应力加固法、外粘型钢加固法、粘贴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固法、粘贴钢板加固法、水泥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法、改变受力途径加固法、植筋技术等,并结合结合算例进行了介绍。通过老师简单明了的讲述以及对案例的讲解,我们对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和加固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能根据自己的专业所学以及工作中的需要,需要进一步学习和了解这方面知识,由于时间仓促,老师讲解的内容有限,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多掌握这方面知识,更深一步学习者方面知识。
二、工程结构可靠性鉴定与加固
李静斌老师讲的是《钢结构工程设计与建造》课程,课程主要分为三大部分: 钢结构工程设计基础、大型钢结构工程建造与施工、钢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1、钢结构工程设计基础
钢材的强度高而质量轻,承受同样的荷载,钢构件比其他材料轻:强度/密度比值大。做成跨越结构,无效荷载最低;做成柱子,占建筑面积最小。构件轻,适合于交通不便的地区。有双重性:风荷载大的地区要防屋盖结构被风吸力掀起。钢结构的施工可以实现机械化、自动化,施工期限短,优势明显。
2、大型钢结构工程建造与施工
李老师以郑州东站综合枢纽站房工程和郑州黄河公铁两用桥主桥工程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大型工程为实例为我们讲解了建造施工的关键技术。让我充分了解了现在大型工程比较先进的施工技术,大型钢结构工程实际的施工过程。作为一个工程人员,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3、钢结构工程事故分析与处理
李老师以钢结构网架工程施工垮塌事故和现浇箱梁移动模架施工垮塌事故为列。详对两次事故进行了详细的计算分析,得出事故分析结论,对事故进行评价,并提出了预防办法。毕竟施工安全一直都是重中之重。
通过两位老师的课程,我对工程结构工程有了一个初步的、系统的认识。无论是工程结构的鉴定和加固,还是钢结构工程设计与建造。都需要大量的结构知识,对工程的结构安全进行分析,保证工程的安全和顺利施工。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平时学习不到的。虽然大部分知识都是新的,我们之前没有接触,但正是因为如此,才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储备,扩展了我们的眼界。同时为让我了解到新的行业动态和发展趋势,这对于我们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用的。
虽然从事的专业和内容不同,但同是工程行业都需要从学习其他行业知识中吸取精华,融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达到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不断成长,成为一名综合的专业技术人才。
这次的继续教育专业知识培训,让我得到了很大的启发和帮助,培养了我在工作中多思考多研究的习惯,让我在设计工作中有了更宽阔的视野,在设计中有了更多更灵活的设计理念,在设计中考虑更多的方面,不再片面,狭隘,从而是设计成果更加贴近实际,更加符合规律,更加以人为本;在工作中有了很大的信心,用最能解决问题的方法去办事,用最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实践工作,不卤莽、不偏激,使工程建设工作有延续性。
我也充分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需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努力做好自己工作,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作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的培训,对单位而言是必要的,对个人来说是值得的。再次感谢各位老师带给我更新,更全面的知识!
***
2017年*月*日
第二篇:2014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2015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个人心得
2015年7月18日-7月19日,河南省继续教育培训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华水道德大讲堂进行,虽然培训时间仅有短短的两天时间,但是三位老师的专业水平让我折服,通过学习加深了自己的专业知识,进一步加强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月 18日上午培训内容为《职称与职称管理》课程,主讲是石敦老师,石敦老师的这门课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通过老师的讲解我明白了什么是职称,为什么要设立职称,职称与自身的关系,以及职称的特点等知识。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认识到职称的特点:一是涉及面广,所有岗位均能涉及,并且有细分化趋势;二是延续性强,政策均有延续与调整,并且有层级承接;三是政策性强,上下一致,人员均有归属;四是原则性强,是入门条件与弹性条件的结合;五是流动人员的特点,体现在比例结构多元化。接着老师又讲解了职称的申报条件与流程,并举例进行了深入的讲解,对于申报条件,准备的材料,以及学历要求、外语要求、还有评审过程都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对我在以后的职称申报评审上起到了很大帮助的作用。
7月 18 日下午培训内容为《科学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主讲是李默然老师,通过这门课程使我更新了研究观念、树立了创新思想、掌握了论文写作结构及方法等问题。
科技论文是对创造性的科研成果进行理论分析和总结的科技写作文体,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工作成果的论说文章。它是通过运用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或反驳等逻辑思维手段来分析 表达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发研究成果的。老师给我们主要讲述科技论文的分类、科技论文的常见结构、科技论文写作的一般性方法、科技论文写作中的一些基本道德规范等知识。具体包括:1.科技论文的概念和分类:学术性论文、技术性论文、学位论文及其他。2.科技论文写作与发表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及意义。科技论文基本结构及总体要求;如何突出重点、先进点;科技论文写作程序;标题的写法;作者署名的意义、条件及格式;关键词的意义及写法;摘要的写作方法;英文标题、英文摘要的写作;引言的些技巧;学术类论文正文的层次结构;技术类论文正文的层次结构;针对仿真实验的写作手法;结论写法要求;辅文部分的写法;参考文献的运用及其著录规则;综述类论文的写作思路;自然科学学位论文的写作;插图的处理及技巧;表格的处理及技巧等。3.科技论文的特点和写作要求。科技写作的科学性;科技写作的专业性;科技写作的实用性;科技写作的规范性;科技写作的可读性。4 科技论文规范表达的概念与作用,数学符号的有关规定;量的有关规定;关于单位与词头的使用方法;关于数字用法的规定;部分下标符号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我掌握了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原则及常用方法、将试验研究结果加工整理为符合规范要求的科技论文的方法、论文摘要、正文和参考文献的写作技巧。通过课程教学,提高了我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的能力、将试验研究结果加工整理为符合规范要求的科技论文的能力,以及科技论文编辑的基本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培养了我们严谨求实、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态度、独立地获取知识和综合 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综合素质。
7月19日是宋建学老师的《施工安全技术》,宋老师是我大学期间土木工程测量课程的老师,当时就对宋老师很佩服,宋老师讲课贴合实际,与其他一些很纯粹的理论知识课程和技术经济课程不同,它是比较联系实际,由实践反馈到理论技术中去的课程。建筑业安全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工作,包括安全生产的法规建设、监督管理、文明施工、事故处理和安全教育培训,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我们国家建筑工程中存在大量的农民工,他们大多文化素质低、安全意识差,缺乏安全知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这更带来的许多安全风险,这要求我们更要认真严肃对待安全工作。且如今,大量的高、新、精技术和产品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去,这也从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扎实的学习,并做好相应的施工安全工作。
学习这门课程,给我最强烈的心得体会是,让我对工程建设的安全问题、安全状况和安全施工技术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了解,能够初步形成一个安全知识体系框架,为今后深入学习和实践打下了一个基础,同时这门课程也带给了我一种对安全的全新认识,使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施工安全无小事,它需要施工管理人员时刻牢记安全,时刻把安全问题放在第一位,也带给我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牢记在工程建筑中无论是哪一个环节板块,投资、建设或是经营方都要为安全留个空间,这是神圣不可缺少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希望做事能够按照规范要求,做到具体设计能够按照规范执行。对于一个工作的人 来说,首要的是要认真遵守职业规范,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再提高职业水平。我想随着这些的提升,这会对施工安全又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提高和把握。
以上仅仅是我通过这次学习的点滴体会,我一定要从自身做起,立足本职岗位上尽到自己的职责,牢固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努力实践和创新。未来中国的工作千头万绪,随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我一定紧密结合新时期新任务下工作的新特点、新要求,加强自身建设,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转变作风,拓宽思路,不断创新,在同志们的关心和帮助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把本单位的工作推向前进。
通过此次培训,我学到很多新的知识,更拓宽了工作新思路。使我更有信心在这片广阔的空间创造新的辉煌。十分感谢各位老师精彩的讲解,并且十分感谢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能组织这么一个培训。
第三篇:2016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2016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2016年10月15日—10月16日,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继续教育面授培训课程在文化路财经政法大学(文北校区)进行。本次培训内容是《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主讲为宋建学老师,宋老师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学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政府采购评标专家组专家等;曾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宋老师的专业水平令人深深折服,令我收获颇丰。《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这门课,通过宋老师讲解使我知道目前轨道交通已成为我国城市交通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安全、高效、优质地将工程建成投入使用使其发挥社会、经济效益是决策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而轨道交通工程施工全过程的基础是土建施工,各类新技术和新工艺的不断出现,为解决工程施工工期与安全风险相互间的矛盾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而根据工程周边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合理选择施工工艺是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展的关键。文章结合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实际,提供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土建施工主要施工工艺的技术要点。
目前,我国有10个城市正在修建地铁,包括北京、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深圳、郑州等,已通车里程256km;正在规划地铁工程的城市有25个,正在深化设计的有38条线路。
正确有效的地铁施工方法是地铁建设快速、安全、有效的有力保障。经过经40年的发展,我国地铁修建方法已由最初单一的明挖法发展到现在的明挖、暗挖、浅埋暗挖、矿山法、盾构法等多种方法并存,施工技术不断发展提高,已初步形成了专门的科学体系,极大的推动了地铁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有各自适合的施工条件。1明挖法施工
1)放坡开挖技术。在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放坡开挖的施工技术。边坡坡度根据地质、基坑挖深及参照当地同类土体边坡稳定值确定。基坑的开挖尺寸要保证满足结构施工的需要,需要设排水沟、集水井的基坑,其开挖尺寸可适当加宽。基坑应自上而下分层、分段依次开挖,以防止掏底开挖发生事, 开挖应随挖随刷边坡。
2)型钢支护技术。型钢支护一般是使用打桩机或沉拔桩机打入或沉入工字钢或钢板桩,根据不同地区和地质条件设定桩距,桩间采用木背板、水泥土或钢丝网喷混凝土挡护。当基坑较深时,可采用双排桩,由拉杆或连梁连接共同受力。地铁施工也可采用多层钢横撑支护技术,还可用单层或多层锚杆,使其与型钢共同形成边坡支护体系。
3)连续墙支护技术。连续墙支护一般采用钢丝绳和液压抓斗成槽设备,也有用多头钻和切削轮式成槽设备的。槽段采用膨润土泥浆护壁,灌注水下混凝土,使其形成混凝土挡土墙结构。为加强支护能力,一般采用钢横撑和锚杆拉紧连续墙共同受力的方式。连续墙不仅能承受较大的荷载,同时具有隔水的作用。
4)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技术。混凝土灌注桩的成孔方法有人工挖孔、机械钻孔两种。人工挖孔形状有圆形和矩形,采取边挖边支护的方式;机械钻机有冲击钻机、长短螺旋钻机、循环钻机和潜水钻机。根据地质和水文条件采用干法和浆液护壁法,然后灌注普通混凝土和水下混凝土成桩,支护可采用双排桩加混凝土连梁共同作用形式,还可采用桩加横撑或锚杆形成的受力体系。
5)土钉墙支护技术。土钉墙支护是在施工现场的原位土中用机械钻机成孔,插入排列间距较密的细长杆件,通常还外裹水泥砂浆或注浆,并喷射混凝土,使土体、钢筋、喷混凝土板面结合成深基坑土钉支护体系。
2暗挖法施工
1)浅埋暗挖施工技术。浅埋暗挖法可以概括为:保持岩石原 有的性能,充分发挥岩体承载作用,采用锚喷支护控制围岩变形, 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确定最终支护,支护越适时越好。施工原则是“管超前,严注浆,短开挖,强支护,快封闭,勤测量”。
2)多拱多跨暗挖法施工技术。我国的多拱多跨暗挖法施工技术是在西单地铁建设中产生的,地铁车站断面为三连拱形式, 施工中采用“双眼镜法”施工技术,依次部开挖,每个眼镜的开挖支护均错开10d~20d,使初期支护达到一定强度并形成支护闭合体后,再逐步开挖上部。
3)平顶直墙暗挖法施工技术。这种方法的特点是:采用可重复使用的临时支撑,减小开挖工作面跨度,为二次衬砌施工创造通透的空间,实现受力转换又没有废弃工程。目前,这种技术已在北京长安街过街道、其他人行道和地铁出入口以及地铁区间隧道施工中大量采用,效果良好.3盖挖法施工
盖挖法的特点是:根据不同的地质和水文地质条件,设计以连续墙、混凝土灌注桩作为边坡支护结构,然后施作盖板,形成框架结构后,在其保护下开挖土方,并完成结构施工。盖挖法是一种快速、经济、安全的施工方法,对人们生活干扰少,采取措施后可以做到基本不影响交通,较暗挖法要经济。
4盾构法施工
1)隧道掘进机施工技术。隧道掘进机也称岩石盾构,工作部 分由刀盘、带滑动支撑靴及稳定作用部件的刀盘支架、主轴承、动力传动装置、主梁、支腿及出渣皮带运输机等组成。水平支撑和支腿通过液压支承在隧道壁上,使掘进机固定;液压推力油缸把固定部分和工作部分连接起来,提供向前移动的动力,迫使刀盘紧贴隧道掌子面的岩石表面进行切削开挖并出渣。一般岩石强度高的隧道不加衬砌,岩石风化的地层采用钢拱架、钢丝网、喷混凝土衬砌。TBM施工月进度一般在1000m以上,速度快,质量好,适用于铁路、公路隧道及水工隧洞。
2)泥水平衡盾构施工技术。泥水平衡盾构的特点是:在盾构正面与支承环前面装置隔板的密封舱中,由有适当压力的泥浆来支撑开挖面,并由安装在正面的大刀盘切削土体,进土与泥水混合成泥浆后,通过泥浆泵和管道输送到隧道外的地面,由泥浆分离设备除掉土砂后,再通过管道把合格的泥浆送到工作面。反复循环地切割地层、推进并安装管片以形成隧道结构,这种开挖方式适用于多种复杂的地层, 特别是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层,上海、广州都有成功案例。泥水盾构对地层扰动最小,地面沉降小,但盾构及与其配套的泥浆制造、分离设备造价高、占地面积大。3)土压平衡盾构施工技术。土压平衡盾构的前端设有一个全断面大刀盘,切削刀盘后是密封舱,在密封舱的下部装置长筒形螺旋输送机,输送机一头设有出入口。所谓土压平衡就是刀盘切削下来的土体和泥水充满密封舱,具有适当压力,与开挖面保持土体的相对平衡
这两天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的印象。再次十分感谢宋老师的精彩讲解,感谢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给我这样机会感受。
第四篇:2015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范文
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9月19日—9月20日,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继续教育面授培训在郑州市经贸学校进行。本次培训内容是《工程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主讲为宋建学老师,宋老师为郑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同时也是中国建筑学会基坑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南省政府采购评标专家组专家等;曾获得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科技领军人才等荣誉称号。
培训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是宋老师的专业水平令人深深折服,令我收获颇丰。通过学习填补了很多监测方面的空白,深层次理解了基坑、隧道、房屋等工程部分基础监测规范依据。整体了解了监测仪器及其使用方法、原理、使用范围。了解了监测工程施工工艺及其部分方法。
《工程监测技术与应用研究》这么课,通过宋老师讲解使我知道为保障已建、在建、将建的建筑工程安全,在建设全过程中对与建筑物洪有关的地基、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建筑结构进行测试的一项重要工作称为工程检测。工程监测是指在建构筑物施工过程中,采用监测仪器对关键部位各项控制指标进行监测的技术手段,在监测值接近控制值时发出报警,用来保证施工的安全性,也可用于检查施工过程是否合理。工程监测一般采用多种监测技术和信号传输处理方式,建立在线监控专家系统,组成智能控制系统。接着老师又结合工程情况,并举例进行了深入的讲解。
对于复杂的大中型工程或环境要求严格的项目,往往难从以往的经验中得到借鉴,也难以从理论上找到定量分析、预测的方法,这就必定要依赖于施工过程中的现场监测。首先,靠现场监测据来了解基坑的设计强度,为今后降低工程成本指标提供设计依据。第二,可及时了解施工环境——地下土层、地下管线、地下设施、地面建筑在施工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第三,可及时发现和预报险情的发生及险情的发展程度,为及时采取安全补救措施充当耳目。
深基坑施工,必须要有一定的围护结构用以挡土、挡水。围护设施必须安全有效。浅基坑的围护结构以前常用的是钢板桩或放坡表面喷锚;深基坑则大多采用现场浇灌的地下连续墙结构或配有一定数量的锚杆、锚索及腰梁进行围护。基坑外侧打混凝土搅拌桩止水。开挖时,坑内必须抽去地下水,按基坑深度及设计的不同,有的中间必须配二到三道水平支撑,水平支撑采用钢管式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有的直接采用打锚索加上混凝土腰梁加预应力进行加固。围护结构必须安全可靠,并能确保施工环境稳定。从经济角度来讲,好的围护设计应把安全指标取在临界点附近,再靠现场监测提供的动态信息反馈来调整施工方案。
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有沉降观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及竣工后,由于自然条件即建筑物地基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大气温度、土壤的物理性质等的变化和建筑物本身的荷重、结构、型式及动荷载的作用,建筑物产生均匀或不均匀的沉降,尤其不均匀沉降将导致建筑物开裂、倾斜甚至倒塌。建筑物沉降观测是通过采用洪相关等级及精度要求的水准仪,通过在建筑物上所设置的若干观测点定期观测相对于建筑物附近的水准点的高差随时间的变化量,获得建筑物实际沉降的变化或变形趋势,并判定沉降是否进入稳定期和是否存在不均匀沉降对建筑 物的影响,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建筑沉降观测的级别、精度指标及其适用范围洪有一定的适用范围。特级主要适用于特高精度要求的特种精密工程的变形测量,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0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0.3mm;一级主要适用于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古建筑和特大型市政桥梁等变形测量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1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mm;二级主要适用于地基基础设计为甲级的建洪筑的变形测量,重要的古建筑和特大型市政桥梁等变形测量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0.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3.0mm;三级主要适用于地基基础设计为乙、丙级的建筑的变形测量,地表、道路及一般管线的变形测量,中小型市政桥梁的变形测量等,沉降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1.5mm,位移观测点坐标中误差±10.0mm。中低压缩性土和高压缩性土建筑物的地基变形允许值是不同的。对于砌体承重结构基础的局部倾斜,中低压缩性土为0.002,高压缩性土为0.003;对于框架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中低压缩性土为0.002,高压缩性土为0.003;对于砌体墒填充的边排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中低压缩性土为0.007,高压缩性土为0.001;对于当基础不均匀沉降时不产生附加洪应力的结构的工业与民用建筑相邻柱基的沉降差,中低压缩性土、高压缩性土均为0.005;对于单层排架(结构柱距为6m)柱基的沉降量,中低压缩性土为120,高压缩性土为200。
这两天的培训课程,我想我只能用受益匪浅这四个字来形容了。老师们的博文广识、生动讲解、精彩案例无不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的印象。再次十分感谢宋老师的精彩讲解,感谢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给我这样机会感受。
第五篇:2016年继续教育交流材料
2016工程类继续教育培训交流材料
2016年5月21日至22日我参加了工程类继续教育的现场培训,第主要讲述了轨道的结构、类型、施工工艺等内容。宋老师的讲解生动有趣、条理清晰、既贴近工作实际又紧扣热点问题,通过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增长了知识,大大提高了我们的专业技能。我们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更新专业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紧扣时代的发展,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在《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技术》课上,我对地铁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地铁具有运量大、快速、正点、低能耗。少污染等优点,被列为“绿色交通”。地铁是解决大中城市公共交通的根本途径,对实现城市的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地铁有着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前景,很多城市将陆续开建地铁。地铁项目主要采用明挖法和盾构法施工。明挖法施工步骤为:测量放样、基坑支护、基坑降水、基坑开挖、主体结构、上部土体回填。其中。测量放样前先复设计图纸的线路坐标、曲线要素、竖曲线要素、里程和断面尺寸等,计算出各围护桩桩位,测量工作一定要做到精细准。在基坑支护中,首先要挖出导槽,对支护结构起定位作用,在施工过程中,不至于偏位太大,基坑支护有较多的施工方法,根据施工场地的不同,地质状况的差异要求选用最经济合理支护结构,SMW工法桩技术、地下连续墙技术和放坡开挖技术在本次施工中相互结合得到了良好的应用,节约了施工成本,降低了施工风险。基坑降水在基坑外缘采用封闭式布置,在地下水补给方向应适当加密,基坑面积较大,开挖较深时,也可在基坑内设置降水井。降水井的深度应根据设计深度、含水层的埋葬分布和降水井的出水能力确定。基坑开挖应遵循“时空效应,以纵向分段、竖向分层、先撑后挖、对称平衡”为指导思想。另外在开挖时还应注意:降水至坑底3米以下才可开挖;开挖前防涌砂涌水措施,防土坡失稳等安全措施必须布置到位,时刻准备着。做主体结构时防水是关键,尤其是伸缩缝、诱导缝处的防水一定要做好。盾构法施工步骤:在起始端和终结端各建一个工作井;盾构在始发工作井内安装就位,依靠千斤顶推力将盾构机从始发井的墙壁开孔处推出,在开挖前行加固处理,防止开挖时洞口坍塌,人工凿开洞门;盾构在地层中沿着设计轴线推进,在推进的同时不断发出渣和安装衬砌管片;及时向衬砌背后的空隙注浆,防止地层移动和固定衬砌环偏移;盾构机掘进中要时刻监控各项数据,防止盾构偏位等,盾构掘进中在垂直方向应稍微下偏,这样管片安装后再土压力及水的浮力作用下管片上浮刚好达到设计标高。盾构机本身构造机施工工艺具有复杂性,推进、泥土外运、管片吊放、运输、安装、砂浆拌合、同步注浆、二次注浆等每一个环节都紧紧相扣,无论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对施工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定要加强管理,严格控制。地铁施工还应加强测量监控,将危险系数降到最低等内容。
《中国传统建筑解析》,让我了解了我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特征与思想体现。我国古代中国由于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历代帝王为了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和维护其统治的威严,往往大兴土木,营造各种宫室殿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兴建的阿房宫,就已达到惊人的规模。西汉初年修建的未央宫,工程周围达8900米。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多数奢华的宫殿多随着岁月而去,如今保留下来的宫殿实为珍稀。说道宫殿,人们最先想到的是故宫、因为它是当今保留下来规模最大、最完整,也是最精致的宫殿建筑。整个故宫规模宏大、极为壮观。故宫中有乾清门、外朝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武英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的制度。而整个故宫的设计思想更是突出的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利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故宫宏伟壮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结晶。宫廷建筑体现的是帝王的权利,中国传统建筑不仅仅限于宫殿,中国传统建筑还在民用建筑中有很大的体现,每座建筑都代表着古代人的智慧,比如体现在北方建筑和南方建筑上,南方多雨,居住建筑多为坡顶,有利于排水。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大地气候相对寒冷,用地相对宽松,地形相对平整,乡土材料相对单一,民间经济文化发展相对滞后,民风也比南方纯朴、憨厚、粗犷。正是自然风情、文化习俗和乡土建筑材料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制约,使得北方各地民居普遍呈现出质朴敦厚的建筑特色。
在群体布局上,平原型的构成和离散型的组合带来村镇聚落和宅院总体整齐方正的格局。
北方地大广袤,山河壮美,人口相对稀疏,故聚落选址常在平坦地段,大多数属于平原型的构成。地段的宽松和合地形的平整为村落和宅院的规整布局提供了有力条件,同一地区的乡土建筑形式分外统一,加上气候寒冷,需要充足的日照,正房都力求坐北朝南。这使得北方单体建筑平房和合院住宅的总体布局多呈定型的格式,端正的方位,划一的标高,均匀的分布,整齐的排列。宅院的内部构成多为离散型,这是为取得充足的日照,宅第的宽松也为拉开距离准备了条件。气候越寒冷用地越宽松,这种离散式的程度愈明显。不难看出,毗连型的构成是在宅第上满铺成片的房屋,中庭和边角留出一口口尺度不大的、供通风采光的天井,结合不规则的地段因地制宜组合成灵活多变的空间和错落有致的外观。而离散型的布局,使各栋单体建筑相对独立,呈现一进进规则的庭院和一栋栋定型的宅屋。这里的空间比较刻板、平淡,这里的房屋都是硬山、悬山的统一定式,既缺乏顺依地形的高低错落变化,也缺乏诸如南方的风火墙之类的建筑轮廓变化。宅院的临街立面也很朴实,通常显现的都是大片平素的院墙或倒座房的后檐墙,全靠大门和门楼不同规格的制式和不同程度的修饰,以取得宅舍不同风采的门面。
北方地区也并非都是平原型的聚落,广阔的黄土地带,梁峁起伏,沟壑纵横,地形变化万千。分布在这里的窑洞群落,或是顺着梁峁沟壑的等高线布置,或是潜隐在大片的土塬之下,他们依山沿沟,层层叠叠,自由参差的高低起伏。由于窑洞自身不显建筑的体量,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融入黄土大地,统一在黄土质感和黄土色彩之中。这里的高低起伏带来的不是南方特色的轻叠灵巧,仍然是北方风韵的古朴粗犷。
在建筑体型上,建筑空间被厚重的实体所枷锁,并受到构架性能和采暖设施的牵制,导致建筑单体体量规整,体态敦厚。
从建筑空间与建筑实体的制约关系来看,北方宅屋有三方面与南方不同的、值得注意的特色:
一是受厚重实体的牵制。南方气候炎热,民居的墙体、屋顶都可以做的十分单薄、轻巧,建筑空间处于较主动的地位,可以较自由地伸缩、凹凸,较方便地展延、通透,建筑实体可以顺从地势适用建筑空间种种灵活处理的需要;而寒冷的气候则不可避免的给北方民居厚重的墙体和厚重的屋顶,使得建筑实体十分笨重,而不便于凹进凸出,建筑空间受到实体的严格枷锁,不得不呈现规整的形体。
二是受构架性能的牵制。南北方的宅屋,同样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体系,南方居民用的是穿斗式构架,而北方居民用的是抬梁式构架。这两种构架都不带斜杆,未能形成三角杆件的稳定构成,其刚度主要依靠O卯的紧密结合。北方的厚顶厚墙,以厚重的维护结构起到了稳定构架的作用,而南方单薄的维护结构则不足以稳定构架,这是北方民居采用承载力较强的抬梁构架,而南方民居采用自身刚度较强的穿斗构架的一大原因。穿斗构架的密集支点和穿枋的灵活穿插,提供了构架较自由的伸缩、展延、重叠、跌落、悬挑、衔接、毗连等灵活性,有利于适应不同的空间组合,不同的地形起伏和不同的外观造型。抬梁构架则欠缺这样的灵活性,从结构上约束了建筑形体的灵活度。
三是受采暖设施的牵制。北方民居普遍采用火炕取暖,火炕需要与灶台毗邻,以便于利用吹火余热,这就导致卧室与厨房的紧密连接而牵制了整幢房屋平面的灵活变化。
这三方面的牵制,再加上前面提到的地形平整、地面宽松的制约因素争取向阳日照而使房屋离散的制约因素,使得北方民居的建筑单体最大限度地保持着长方形的规则平面。大量的宅屋都呈“一明两暗”的三间基本型,平面的变化基本上局限于开间的调整,或缩小为两开间,或延伸为五开间,在进深方向几乎没有凹进凸出。这种执著地保持规则的长方形平面,在功能上可以保证各个居室均有前檐的充足日照,在技术上可以保证墙体的平直和屋顶的规整,对室内空间则形成十分严格的限制,致使北方民居的室内空间显得特别规整、平淡而缺乏灵活的变化。
在细部处理上,擅长“粗材细作”凸出重点装饰,取得“粗中有细”的审美韵味。北方民居整体风貌的质朴敦厚,并不意味着细部处理的简略、粗率。《考工记》提到: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重视材美工巧是中国工艺、技术的悠久传统。民居建筑限于财力、物力和等级规制,主要依赖廉价易取的乡土材料,普遍采用“粗材”。中国民居积淀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传统,就是重视“粗材细作”善于通过细作来优化粗材的材美,通过工巧来精化建筑的细部。在北方民居建筑中,这种“粗材细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再造肌理 对于粗材质的天然色质,没有停留于单一材质的运用,而是注意不同材质的异质配伍。这在砌墙、铺瓦、铺地等环节都有明显的表现,例如砖墙、石墙的切缝组织,仰瓦、盖瓦的垄组织,花墙、墙帽的花瓦组织,室内铺地的砖缝组织,花石小路的纹理组织等等都是在同质材质 “一次肌理”的基础上,利用其构造组合和切缝纹路而再造出富有表现力的“二次肌理”。而墙体、柱梁、屋面、装修等不同构件之间又构成不同材质的对比和调合对于较大面积的同质材料,还很注意结合构造进行细腻的肌理变换。
升华图案 建筑构建提供了一系列几何形态的线条,把这些线条从构图的角度加以组织,使之升华为富有装饰性的图案,是建筑艺术处理的一种基本方式。传统民居十分注意通过这种方式达到粗材细作的效果。在北方民居中,这一点最集中的表现在门、窗、隔扇、花罩等内外檐装修上。
重点装饰 细察北方民居,在质朴敦厚的整体风貌中,也包容着相当丰富的装饰。在宅院整体中,这些装饰主要分布在大门、门楼、影壁、二门、檐廊等部位。特别是大门和门楼成为装饰的集中点。民居的木构件大多“髹以桐油”不涂彩漆,因此民居装饰中才会所占的份量不多,而以小面积的砖雕、木雕、石雕为主要装饰手段。通常彩绘可以画与梁枋等大木受力构件,而木雕则尽量落在不传力的出头收尾和小木作的填充性部位,以保持结构逻辑的清晰,不因雕饰而损坏构件的完整。砖雕、石雕也是如此。恰如其份的雕饰为粗材构筑的民居镶嵌上极富装饰性的细部,取得了粗中寓细、土中寓秀的效果。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一座代表性的建筑往往集中了当代文化、艺术的精华等。
通过这次培训,开阔了视野,提升了认识高度,作为专业技术人员晋升职称前的培训,对单位而言是必要的,对个人而言是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