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

时间:2019-05-14 06:56: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

第一篇: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

(一)申论要求

一、请根据材料5分析“信访钦差”制度的可行性。要求:分析合理,理由充分,350字左右。

二、近年来,我国信访活动猛增,但是信访制度的运行却出现了困境。虽引起各界重视,相关行政指令也不断,却并未见到好转迹象。请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何在。

要求:分析全面,见解深刻,600字左右。

三、材料11提到“主动‘下访’,如同治病于未发之前,最值得提倡。”有人认为这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合理,不超过350字。(二)给定材料

1.来自吉林长春的李玉芳(化名)背着塑料袋将街边的废纸弯腰拾起。在北京一个月的时间里她都以拾荒维系生存。

70岁的李玉芳是一名上访者。站在北京大风飞扬的过街天桥上,刚一开口已是老泪纵横。她说,儿子是个会计因得罪领导被无故辞退,至今无业。“不能让儿子这样不明不白。”

她几乎每天都要到永定门西街甲一号的国务院、全国人大信访办走一趟,在拥挤污浊的空气里等待可能的答复。信访办让她回老家等,她不甘心。

每天下午4点从信访办出来,她会一点一点将沿途的垃圾捡起,然后穿过如织车流,到马路对面把它们卖了——这是她一天的饭钱。然后步行一个半小时,回到位于北京南站的“上访村”。这个北京永定门外的地方,因上访者众而得名。这里以每天3元的日租为上访者提供住宿。

和李玉芳一样,在北京有难以计数的上访者正在为各自的故事风餐露宿中企求解决之道。据官方统计,中国去年全年信访超过1000万件。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在去年接受《半月谈》采访时也坦陈:信访活动目前相对活跃,统计1993年群众来信来访总量开始回升以来,信访数量上升现象已持续10年。

有消息透露,在中国实行多年的信访制度,有望在近期得到调整。目前,官方正考虑着手修改1995年制定的《国务院信访条例》。而此前,由中国社科院提交的一份题为《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的调查报告,引起了高层重视。报告认为,信访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2.信访制度是关于信访活动行为规则的总称。中国目前的信访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参与类信访;求决类信访;诉讼类信访。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参与类信访主要是指对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府及司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及批评的信访事项。这类信访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获得经济自由后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也与中国公民有了更多的权利意识与言论民主分不开。

求决类信访在目前各级政府机关受理的信访事项中所占比例最大。大到动拆迁、征地补偿、失业保障,小到社区水电煤的维修、邻里纠纷甚至家庭矛盾,都会找政府信访部门,以求解决。求决类信访确实是一定时期政府工作的“晴雨表”,如当城市建设中动拆迁矛盾激烈时,动拆迁方面的求决类信访就会大幅度上升。国有企业转制过程类中,大量的社保、下岗及失业方面的信访也在提醒政府应注意到社会成员对于改革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及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之迫切。

诉讼类信访是目前中国最叹为观止的奇特信访类型,没完没了的大量申诉案件是对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提出的申诉。颇有中国特色的是,一些案件刚起诉到法院,一方或双方诉讼当事人就开始信访,要求人大或者党政机关监督法院公正司法。这种状况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司法权威及法院公信力存在的危机,另一方面信访人的各种心态也十分耐人寻味———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某一领导的批示以加重在其案件中胜诉的砝码。

3.中国农民问题实证研究学者于建嵘去年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政策,为什么农民仍在上访?上访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上访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位在“三农”问题上建树颇多的学者,不仅在学术领域获得了尊敬,其成果也受到高层垂青。

2004年5月至10月,于建嵘和他的6人课题组一起对中国的信访制度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这一调查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上访人群的调查。课题由国家软科学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主要资助有利于国家决策的研究项目。

课题组的数据和结论全部来自于实证调查。调查通过对上访人群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分析来自全国各地2万多封控告信、与部分信访官员进行座谈及进驻“上访村”体验生活等形式进行。

于建嵘认为,现行信访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功能错位。“信访制度本质应该是收集和传达老百姓民意的一种制度设计,相当于一个秘书的角色。但现在却成了老百姓最后一种救济方式,而且被视为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信访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人权救济方式,它从确立之初历经了几次功能演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应星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1年至1979年的大众动员型信访。这时期的信访受政治运动影响,主要以揭发问题和要求落实政策为主。二是1979年至1982年的拨乱反正型信访。这一时期,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信访规模史无前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例,主要内容是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从1982年至今,应星将其概括为安定团结型信访。信访制度最主要的功能转变为化解纠纷、实现救济。

于建嵘认为,信访制度在1979至1982年间发挥了值得肯定的价值。当时出现的“党员之家”实际就是一个信访机构。“当年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政治问题当然需要政治手段来解决,”于建嵘说,“今天的信访主要反映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法律问题只能由法律机构来解决,如果还在用政治方式,那一定是出了问题。”

调查分析认为,信访功能错位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一是信访机构承受了太大的社会责任。对632位进京上访的农民的调查说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的冤案请求,而是关系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但由于信访部门并不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权力,这样就势必导致了信访部门和信访群众的诉求错位。

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国家的司法权威遭到消解。虽然调查也显示,正是地方司法的权威遭到质疑才加剧了信访洪流。在接受问卷调查的632位进京上访的农民中,有401位在上访之前就上访的问题到法院起诉过,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占到42.9%;认为法院不依法办事判决败诉的占54.9%。依靠“清官”为民作主的社会传统也成为促成信访的重要因素。问卷显示,有90.5%的是为了“让中央知道情况”;88.5%是为了“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由此可见,报警、求助和施压是农民进京上访的主要目的。4.62岁的福建农民许永年来自厦门市海沧镇霞阳村,因土地强征问题他从村里逐级上访,最终于今年5月来到北京。“在北京四个多月,我走访了能找到的每一个中央级机关”。

几乎所有的上访者,都要经历这样的路径,从村里到县里,从县里到市里,再从市里到省里,这些地方都解决不了,他们的最后一站就到了北京。

我国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归口不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社科院课题组分析认为,由于信访机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中央信访机构对地方及中央各部门信访机构之间的管制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缺乏强制约束力。

各级信访机构在没有任何监督下对信访案件实行层层转办,导致信访不断升级,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聚集。据国家信访局统计,2003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上升14%,省级只上升0.1%,地级上升0.3%,而县级反而下降了2.4%。另外,中央和国家机关受理群众信访量上升46%,省、地、县直属部门增幅较少,有的还是负增长。

据对632位进京上访农民的调查,他们走访的部门平均在6个以上,最多的达到18个。其中主要有国家信访局、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法院、中纪委、公安部、最高检察院、国土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等等。信访者在北京四处投诉后,可问题并不能真正得到解决,结果反而导致对中央权威的信任减弱。

5.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日前在官方刊物《半月谈》撰文,建议取消所谓“非正常上访”概念,同时取消目前中国信访制度中有关“接返劝返”的内容,并改革机构设置、官员问责考核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矛盾。

孙在2008年曾作为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组长赴地方督导信访工作。他发现,目前官方解决信访问题的一些措施,如以宽泛的标准统计“非正常进京上访”人数、以“提供盘缠”的方式接返劝返信访群众、以严密的手段稳控信访老户、以行政批示取代司法权威、以单一标准考核政府官员等,虽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存在掩饰矛盾、害怕矛盾暴露的习惯性思维。”他说。

孙怀山发现一些部门还存在以截获“非访”人员多少来邀功请赏的问题,有些正常上访人员到国家信访局后又去天安门等地观瞻,又被列入非正常上访统计,这种统计必然造成数据失真。他担心,长此以往,“不仅行政成本巨大,而且会积聚矛盾,伤害信访群众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同时他还建议,取消所谓“非正常上访”的概念,取消“接返劝返”制度。“是正常上访,就不要拦截、不用接返;是违反条例上访或者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的,就坚决依法处置,没有必要接返劝返。”

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在安徽省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倒金字塔式”的信访力量格局并不利于解决目前的上访难题。

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与信访工作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存在组织涣散、决策不科学、作风不扎实等问题,基层信访部门的人员编制也难以应对大量的信访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信访局规模大、人员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客观上也吸引了大量信访群众来京上访。

“这种头重脚轻的信访工作格局容易给老百姓以‘上面解决问题、下面不解决问题’,中央都是‘青天’、地方都是‘昏官’的错觉。”孙怀山说。

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基层信访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具体的建议包括推广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的做法,国家信访局也可以考虑成立分大区特派员公署。这样“既方便上访群众,又可以督促地方开展工作。”

同时他还建议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将大量问题与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提升基层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特别是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发展地方经济时能够更多地关注民生、重视民意,解决好地方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群众的眼前利益、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孙怀山在安徽调研期间发现,地方官员们对于现行的问责及考核机制反映强烈,纷纷要求改革问责及考核机制。

目前官方基本采取数量考核的方式,如果一个地方上访案件增多,当地官员的政绩将受到牵连。这种做法对促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问责制度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而免责制度尚未建立;简单划一的考核机制对地方干部造成了很大压力,并且助长了一些信访人借考核机制要挟政府的不良风气。”

因此,孙怀山建议改革目前的问责机制和考核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应建立自下而上的问责制度。比如,对到县里上访的问题,县委县政府要倒查为什么问题没有在乡镇(部门、社区)获得解决。“是政策问题,还是行政不作为、作风不扎实?如果确实有困难,要明确困难是什么;如果没有困难,就要追究基层或部门责任。”

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核查制度。孙怀山建议国家信访局改变以信访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代之以“以信访问题解决程度为主要指标的核查制度”。不再通过对非正常进京上访数量的统计来考核地方政府,而是通过对国家信访局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的抽样督办、核查、回访,来考核地方党委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和程度。

他认为,“这样可以使地方党委政府从围追堵截上访群众中解脱出来,把信访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信访问题上。”6.近日,一个有官方背景的课题组发表文章,建议国家信访局整合中央多个信访机构,向各省区市派驻信访官员,代表中央受理当地信访诉求。这个建议被民间命名为“信访钦差”,与沈阳大学增设“信访方向”法学专业的话题一起,再度掀起媒体讨论信访制度的热情。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官方和民间关注热点的信访制度,如何变革、何时变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信访是“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中国特色毋庸讳言。它的本意是为了反映民情、化解矛盾,但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矛盾,却使信访渐渐成了累积民众怨恨、加剧官民冲突的敏感区。近年来,信访活动猛增,信访困境虽引起各界重视,相关行政指令也不断,却并未见到好转迹象。

学界对于信访制度的变革,也争论多年,各种论调都有。“休克论”主张完全废弃信访制度,理由是信访消解了司法权威,是一种制度缺陷,背离依法治国的精神;“权力论”要扩大信访机构权力,认为通过立法规范信访,使之拥有有从调查、弹劾到提议罢免等方面的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更大权力,使权力与责任匹配;“改良论”则认为可把信访机构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代表全面监督一府两院,等等。

如今出现的“钦差论”,不过是把“民众上访”变为“官员下访”。这其实是技术层面的补救措施,与信访制度的变革无关。这样或许能部分解决民众进京上访这一表层现象,但效果如何还难预测。信访官员首先难对地方权力构成约束,虽是下派“钦差”,但信访局的秘书性质,使“钦差”们最多能起到反馈信息、督促查办的作用,并无解决问题的实权或查处权。地方上真正难以解决的群体性上访,利益多与地方政府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反让“钦差”多了被地方官僚同化的可能。

信访的“人治”色彩,使这个制度本身就有一定的悖论。信访的目的是把民众舆论的公开“表达”转化为直线“上达”,分层实现对地方权力的监控。这一目的本应欢迎民众上访,然而由于矛盾越积越多,上访人群却成了不安定因素。为了政绩,很多地方对一些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采用诸如盯梢跟踪、强制截访、罚款、送精神病院、劳教、办学习班、拘留、判刑等非法手段予以压制。这种做法,无疑强化了信访者反复上访的决心,地方怕什么我就做什么。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信访人群的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信访在制度的设计中,本是民意的“出口”,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民意的“虎口”,民众的“伤口”,甚至让信访者“三缄其口”。

信访或许能为一些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机会,但和它支付的社会成本和潜藏的危机相比,显然是不相称的。“信访钦差”只是权宜之计,难让信访工作真正摆脱目前困境。如何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如何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如何实现舆论的公开监督、如何确立司法的最终权威,依然是信访变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7.信访制度改革沈阳模式的出台,是2008年沈阳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08年4月,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以办市委公厅6、7号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一系列处理信访事项的决定。在政府工作层面,其具体内容被概括为八有:即做实联席会议,确保决策有权威;做强信访大厅,确保指挥有力度;做优运行规程,确保调处有效率;做深工作触角,确保基层有网络;做硬风险评估,确保预防有效果;做专维稳队伍,确保处置有力量;做足财力支持,确保资金有来源;做成人才基地,确保干部有保证。

沈阳模式的信访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行动特征是“解决问题”,“直接调处”。它用行政审判和行政执行为新增的功能特点,与以监督、建议和稳定秩序为主的2005年《信访条例》形成分野。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以往的信访工作总是从稳定出发,习惯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惯性思维,忽视了制约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的变化。在1980年代,制约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是思想理念上的和制度选择上的。2000以后,制约社会稳定的问题已是生计上的和利益补偿上的。

中国信访制度改革的最新变化所以发生在沈阳,是因为沈阳是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最剧烈的地区之一,也是受社会变迁的持续影响最深刻和最具典型性的地区之一。作为对改革开放潜在功能的积极回应和调节,新的信访制度改革在沈阳的出现,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性。8.江西瑞金于去年11月推出“陪访制”,即由村级、乡镇干部陪访民去上访,是想以此减低上访数量。瑞金市要求各乡、村建立陪访员制度,遇到村级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由村干部负责陪同信访人到乡镇落实解决;在乡镇不能解决时,由乡镇干部负责陪同到市有关部门落实解决。如果信访人同意,也可有干部代为上访。

瑞金的赴省访、赴京访一直数量很大,曾多年被江西列为控制赴京访重点管理县。而2005年建立起的信访考核制,也未起效。同时,基层干部为免被追责,采用截访、花钱“息访”又使干群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瑞金市委书记陈晓春认为,造成瑞金信访形势严峻有三个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干部的原因。

“干部作风不良、正气不足,工作不作为、乱作为,处事不公平、不公正,引起矛盾,激发民愤。”陈晓春在2008年3月3日的信访维稳会上说。

陈晓春在会上还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未能全面地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未能将国家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公平公正地普惠于人民群众、特惠于困难群众,导致群众有怨气。少数群众自身素质不高,政策法制观念淡薄,也导致信访问题多。

“归根到底还是党风不纯、政风不正的结果,党风不纯则政风不正,政风不正则民风刁蛮。”陈晓春这样总结。

如今,“陪访”能使干部免受追责,减少考核压力;同时还赋予信访局对干部任用的建议权,加强信访督办力度。

但一尴尬事实是,2009年一季度接访496件中,陪访仅19件。有干部分析说,这和大多访民不信任乡镇干部,绕开他们上访有关。陪访制在瑞金的最终效果,还需拭目以待。

9.辽宁省的沈阳大学政法学院在今年的高考招生计划中增设了一个新的专业——信访专业,计划面向全国招生30人。据悉,这一专业为全国首创,沈阳大学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开设该专业的学校。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沈阳大学政法学院赵副院长告诉记者。沈阳大学是在原来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信访方向,增加了一些适合信访工作的课程。今年计划面向全国招收30名学生,从以往经验来看,实际招生人数可能会超过这个。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课程外,还开设了信访学概论、信访实务、实用心理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等与信访相关的课程,信访实务方面的课程将邀请沈阳信访部门的优秀信访干部参与授课。由于信访实务方面没有现成教材,到时将由学院定一个原则性的大纲,由具体授课的老信访干部现身说法,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案例拟定授课内容。

赵副院长表示,去年以来,信访部门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信访部门缺人。后来,沈阳市委主要领导提议,从信访稳定战略性高度出发,决定在沈阳大学增设信访专业。

沈阳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陈国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现在工作重心已从接待、转信向“事要解决”上转变,因此要求信访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策水平和能力,又要系统掌握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沈阳大学新开设信访专业。去年,沈阳市信访大厅已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了9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信访工作岗位。10.接受香港居民申诉并作出处理,是基本法所规定的香港立法会职权之一。秘书处的申诉部具体负责申诉事宜,为议员接受并处理市民申诉提供支援服务。市民要向议员申诉并不难,只需向申诉部预约;议员会决定是否作出会晤以及会晤时间。

香港立法会共有60名议员,接待市民申诉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即使是工作繁重的立法会主席也不例外,再忙也不能怠慢了“接访”。每周有6位议员在申诉部轮流当值,接见已预约的申诉人或申诉团体。每周“执勤”议员的名单,月初都会在网站上公布;市民可以“看人下菜单”,挑选自己欣赏或信任的议员来申诉。有媒体还编制了排行榜,对各位议员的“接访”表现逐一点评——处理申诉公道、高效的议员就像明星,总会被市民“热捧”。

议员处理“上访”又有什么法宝呢?每周三全体大会议员质询、事务委员会日常监察以及审核政府预算开支等,都是议员向政府施压的方式。但议员在处理申诉事项时也有技巧,既不干涉政府具体运作,往往以小见大,把个案诉求转化为法律问题,督促政府检讨相关政策;也绝不无理强制政府全盘接受,只会慢慢加码,不断试探,直到触及底线,最终促成官民妥协,实现利益平衡。立法会还会定期公布市民申诉,相关部门在民意压力之下,也会不断对成为申诉热点的政策进行评估和检讨,及时予以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民需求。

议员直接处理申诉事项,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之间建立了一道“减压阀”。事前建立这道“减压阀”,比事后增添“灭火器”,来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动荡更小。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11.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被动“截访”、真心“接访”还是主动“下访”,直接反映了领导干部对待民生疾苦的真实态度,体现着他们解决群众诉求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解决的一道考题。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健全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近日中办、国办联合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等三个文件,为各地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但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不重视、不理解信访的情况,有的推诿、拖延、敷衍,更有的一听到信访就头疼,一谈到信访就有气。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关键是少数领导干部“截访”思维根深蒂固,“接访”、“下访”意识淡薄。

“截访”,如以堵治水,后患无穷。现实生活中,一些群众在当地逐级反映问题,常因问题涉及一些领导干部或者地方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而不了了之,进一步导致群众越级上访。在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眼中,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非但没有为上访者分忧解难的意识,反而将“接访”部门变成了“截访”机构,“上访”不予理会,“截访”却不惜血本。在这种困局下,群众往往积怨难申,干群关系只会变得更加紧张。

“接访”能够有效缓解基层矛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地方政府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令人遗憾的是,有少数领导干部怕群众、躲群众,和群众捉迷藏、踢皮球;还有个别干部居高临下,动辄训人,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凡此种种,不是“接访”应有的姿态,而是典型的“官油子”行径。其实,接待群众上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地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硬任务、稳定是硬指标的理念,改变提到信访工作就推、就让,不想面对更不想研究的错误做法,改变维护稳定只会用“硬手段”解决的错误行径,改变重视信访工作只停留在讲话中、文件上的形式主义,真正把信访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来研究,把信访工作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落实,认真接待来访群众,悉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认真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主动“下访”,如同治病于未发之前,最值得提倡。一些基层矛盾是长期形成的,只有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才能了解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领导干部“多下访”,不但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还会更熟悉民情,了解民声,从而获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许多地方企业发展受阻、就业压力增大,给信访、稳定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领导干部更应杜绝截访,主动接访,经常下访,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三)参考答案与思路点拨

一、请根据材料5分析“信访钦差”制度的可行性。参考答案(337字):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信访钦差”制度可行性较差,不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最优选择。

国家信访局整合中央多个信访机构,向各省区市派驻信访官员,代表中央受理当地信访诉求。这个建议被民间命名为“信访钦差”。

这项制度的效果目前难以预测。或许能部分解决民众进京上访这一表层现象,但是否能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并不乐观。原因在于信访官员首先难对地方权力构成约束,虽是下派“钦差”,但信访局的秘书性质,使“钦差”们最多能起到反馈信息、督促查办的作用,并无解决问题的实权或查处权。地方上真正难以解决的群体性上访,利益多与地方政府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反让“钦差”多了被地方官僚同化的可能。

“信访钦差”只是权宜之计,与“陪访制”一样,是一种技术层面补救措施,并未触及根本——信访的“人治”色彩,难让信访工作真正摆脱目前困境。

思路点拨:

本题是可行性分析题型。

申论中的可行性分析题型,一般要求对某项制度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如2007年北京市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在现阶段用网上听证的方式召开价格听证会是否可行”。一项制度是否可行,要从这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预测效果、制度的成本收益比较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任何制度设计都有优点和缺陷,要对两者进行衡量,分别说明。

材料6中提到了“信访钦差”的建议,这也是我们作答此题的基本依据。本题作答,首先要明确立场,标明态度,然后以材料6作为基础,结合全部材料的观点基调进行综合分析,从施行后预测效果不理想和该制度非根本解决问题之道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近年来,我国信访活动猛增,但是信访制度的运行却出现了困境。虽引起各界重视,相关行政指令也不断,却并未见到好转迹象。请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567字):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与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矛盾在这个时期内会凸显出来,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涌向信访机构,信访制度作为一种沟通调处和救济的制度措施,在这一时期会承受较大压力。

其次,现行信访制度本身存在严重的功能错位的问题。信访机构发挥的应该是收集民意,沟通协调的功能,并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承受了与其地位不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今天的信访主要反映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法律问题只能由法律机构来解决,而信访制度本身的“人治”色彩使司法机关的权威遭到消解。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再次,我国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归口不一。由于信访机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中央信访机构对地方及中央各部门信访机构之间的管制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缺乏强制约束力。信访机构的倒金字塔式机构也使得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聚集。由于信访数量与政绩评估挂钩,基层干部为免被追责,采用截访、花钱“息访”等办法,使得信访制度运行进入了恶性循环状态。

最后,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不重视、不理解信访,工作不作为、乱作为,处事不公平、不公正,引起矛盾,激发民愤,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未能全面地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未能将国家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公平公正地普惠于人民群众、特惠于困难群众,导致群众有怨气。少数群众自身素质不高,政策法制观念淡薄,也导致信访问题棘手。

思路点拨:

本题是原因分析题。

本题让考生分析信访制度困境出现的原因,考生需要熟读全部材料,宏观把握,材料中关于问题原因的分析不少,重合之处也较多,考生需要将之进行分析归纳,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本答案从时代背景、制度本身功能错位、制度运行、制度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全面,合理,符合作答要求。

三、材料11提到“主动‘下访’,如同治病于未发之前,最值得提倡。”有人认为这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331字): 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领导干部主动下访,可以熟悉民情,了解民声,缓解干群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它是使信访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效果的办法,但并非改革信访制度的根本途径。

信访制度本身具有“人治”色彩,是与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相背离的,寄希望于个别领导干部的“批示”来解决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同时我国的信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功能错位,大量应该由其它途径解决的问题均由信访制度来承担,而信访机构却不具备相应的地位和能力,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如何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如何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如何实现舆论的公开监督、如何确立司法的最终权威,才是信访制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不能单单依靠领导干部主动下访解决根本问题。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思路点拨:

本题为观点分析题。

这类题型或者是对材料中的某个观点进行列举,或者是以材料中的某个论点作为基础进行引申。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考生在作答时都要严格依据材料,以命题者的观点倾向作为基本立场,否则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本题先亮明立场,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下面进行分析,在肯定了这种措施的意义同时,根据材料2、3、5、6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得出信访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制度的功能错位,以此作为依据提出信访制度改革真正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从而证明题干中观点的错误。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第二篇: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

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

(一)申论要求

一、请根据材料5分析“信访钦差”制度的可行性。要求:分析合理,理由充分,350字左右。

二、近年来,我国信访活动猛增,但是信访制度的运行却出现了困境。虽引起各界重视,相关行政指令也不断,却并未见到好转迹象。请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何在。

要求:分析全面,见解深刻,600字左右。

三、材料11提到“主动‘下访’,如同治病于未发之前,最值得提倡。”有人认为这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合理,不超过350字。(二)给定材料

1.来自吉林长春的李玉芳(化名)背着塑料袋将街边的废纸弯腰拾起。在北京一个月的时间里她都以拾荒维系生存。

70岁的李玉芳是一名上访者。站在北京大风飞扬的过街天桥上,刚一开口已是老泪纵横。她说,儿子是个会计因得罪领导被无故辞退,至今无业。“不能让儿子这样不明不白。”

她几乎每天都要到永定门西街甲一号的国务院、全国人大信访办走一趟,在拥挤污浊的空气里等待可能的答复。信访办让她回老家等,她不甘心。

每天下午4点从信访办出来,她会一点一点将沿途的垃圾捡起,然后穿过如织车流,到马路对面把它们卖了——这是她一天的饭钱。然后步行一个半小时,回到位于北京南站的“上访村”。这个北京永定门外的地方,因上访者众而得名。这里以每天3元的日租为上访者提供住宿。

和李玉芳一样,在北京有难以计数的上访者正在为各自的故事风餐露宿中企求解决之道。据官方统计,中国去年全年信访超过1000万件。国家信访局局长周占顺在去年接受《半月谈》采访时也坦陈:信访活动目前相对活跃,统计1993年群众来信来访总量开始回升以来,信访数量上升现象已持续10年。

有消息透露,在中国实行多年的信访制度,有望在近期得到调整。目前,官方正考虑着手修改1995年制定的《国务院信访条例》。而此前,由中国社科院提交的一份题为《信访的制度性缺失及其政治后果》的调查报告,引起了高层重视。报告认为,信访制度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

2.信访制度是关于信访活动行为规则的总称。中国目前的信访活动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参与类信访;求决类信访;诉讼类信访。

参与类信访主要是指对各级人大常委会、政府及司法机关工作提出建议、意见及批评的信访事项。这类信访的出现,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获得经济自由后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发展的结果,也与中国公民有了更多的权利意识与言论民主分不开。

求决类信访在目前各级政府机关受理的信访事项中所占比例最大。大到动拆迁、征地补偿、失业保障,小到社区水电煤的维修、邻里纠纷甚至家庭矛盾,都会找政府信访部门,以求解决。求决类信访确实是一定时期政府工作的“晴雨表”,如当城市建设中动拆迁矛盾激烈时,动拆迁方面的求决类信访就会大幅度上升。国有企业转制过程类中,大量的社保、下岗及失业方面的信访也在提醒政府应注意到社会成员对于改革所能承受的限度,以及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之迫切。

诉讼类信访是目前中国最叹为观止的奇特信访类型,没完没了的大量申诉案件是对已经终审生效的法院判决提出的申诉。颇有中国特色的是,一些案件刚起诉到法院,一方或双方诉讼当事人就开始信访,要求人大或者党政机关监督法院公正司法。这种状况一方面显示了中国司法权威及法院公信力存在的危机,另一方面信访人的各种心态也十分耐人寻味———他们往往寄希望于某一领导的批示以加重在其案件中胜诉的砝码。

3.中国农民问题实证研究学者于建嵘去年以来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国家出台了很多保护政策,为什么农民仍在上访?上访到底能解决什么问题?上访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这位在“三农”问题上建树颇多的学者,不仅在学术领域获得了尊敬,其成果也受到高层垂青。

2004年5月至10月,于建嵘和他的6人课题组一起对中国的信访制度进行了专项调查研究。这一调查是迄今为止国内最大规模的针对上访人群的调查。课题由国家软科学基金会资助,该基金主要资助有利于国家决策的研究项目。

课题组的数据和结论全部来自于实证调查。调查通过对上访人群发放问卷和深度访谈、分析来自全国各地2万多封控告信、与部分信访官员进行座谈及进驻“上访村”体验生活等形式进行。

于建嵘认为,现行信访制度最大的问题是功能错位。“信访制度本质应该是收集和传达老百姓民意的一种制度设计,相当于一个秘书的角色。但现在却成了老百姓最后一种救济方式,而且被视为优于其他行政救济甚至国家司法救济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信访制度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人权救济方式,它从确立之初历经了几次功能演变。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应星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51年至1979年的大众动员型信访。这时期的信访受政治运动影响,主要以揭发问题和要求落实政策为主。二是1979年至1982年的拨乱反正型信访。这一时期,信访迅速从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边缘走到了中心,信访规模史无前例,主要内容是要求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平反冤假错案。从1982年至今,应星将其概括为安定团结型信访。信访制度最主要的功能转变为化解纠纷、实现救济。

于建嵘认为,信访制度在1979至1982年间发挥了值得肯定的价值。当时出现的“党员之家”实际就是一个信访机构。“当年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政治问题当然需要政治手段来解决,”于建嵘说,“今天的信访主要反映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法律问题只能由法律机构来解决,如果还在用政治方式,那一定是出了问题。”

调查分析认为,信访功能错位带来的直接后果有两个:一是信访机构承受了太大的社会责任。对632位进京上访的农民的调查说明,他们所反映的问题已远远超出了个人的冤案请求,而是关系到农村工作的各个方面。但由于信访部门并不具有解决这些问题的实际权力,这样就势必导致了信访部门和信访群众的诉求错位。

另一个严重后果是国家的司法权威遭到消解。虽然调查也显示,正是地方司法的权威遭到质疑才加剧了信访洪流。在接受问卷调查的632位进京上访的农民中,有401位在上访之前就上访的问题到法院起诉过,其中法院不予立案的占到42.9%;认为法院不依法办事判决败诉的占54.9%。依靠“清官”为民作主的社会传统也成为促成信访的重要因素。问卷显示,有90.5%的是为了“让中央知道情况”;88.5%是为了“给地方政府施加压力”。由此可见,报警、求助和施压是农民进京上访的主要目的。

4.62岁的福建农民许永年来自厦门市海沧镇霞阳村,因土地强征问题他从村里逐级上访,最终于今年5月来到北京。“在北京四个多月,我走访了能找到的每一个中央级机关”。

几乎所有的上访者,都要经历这样的路径,从村里到县里,从县里到市里,再从市里到省里,这些地方都解决不了,他们的最后一站就到了北京。

我国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归口不一。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党委、人大、政府、法院和检察院及相关职能部门都设有信访机构。社科院课题组分析认为,由于信访机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中央信访机构对地方及中央各部门信访机构之间的管制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缺乏强制约束力。

各级信访机构在没有任何监督下对信访案件实行层层转办,导致信访不断升级,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聚集。据国家信访局统计,2003年国家信访局受理群众信访量上升14%,省级只上升0.1%,地级上升0.3%,而县级反而下降了2.4%。另外,中央和国家机关受理群众信访量上升46%,省、地、县直属部门增幅较少,有的还是负增长。

据对632位进京上访农民的调查,他们走访的部门平均在6个以上,最多的达到18个。其中主要有国家信访局、全国人大常委会、最高法院、中纪委、公安部、最高检察院、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民政部等等。信访者在北京四处投诉后,可问题并不能真正得到解决,结果反而导致对中央权威的信任减弱。

5.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孙怀山日前在官方刊物《半月谈》撰文,建议取消所谓“非正常上访”概念,同时取消目前中国信访制度中有关“接返劝返”的内容,并改革机构设置、官员问责考核等一系列体制机制矛盾。

孙在2008年曾作为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组长赴地方督导信访工作。他发现,目前官方解决信访问题的一些措施,如以宽泛的标准统计“非正常进京上访”人数、以“提供盘缠”的方式接返劝返信访群众、以严密的手段稳控信访老户、以行政批示取代司法权威、以单一标准考核政府官员等,虽然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存在掩饰矛盾、害怕矛盾暴露的习惯性思维。”他说。

孙怀山发现一些部门还存在以截获“非访”人员多少来邀功请赏的问题,有些正常上访人员到国家信访局后又去天安门等地观瞻,又被列入非正常上访统计,这种统计必然造成数据失真。他担心,长此以往,“不仅行政成本巨大,而且会积聚矛盾,伤害信访群众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同时他还建议,取消所谓“非正常上访”的概念,取消“接返劝返”制度。“是正常上访,就不要拦截、不用接返;是违反条例上访或者无理取闹、缠访闹访的,就坚决依法处置,没有必要接返劝返。”

中央信访工作督导组在安徽省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倒金字塔式”的信访力量格局并不利于解决目前的上访难题。

一方面党的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与信访工作的严峻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存在组织涣散、决策不科学、作风不扎实等问题,基层信访部门的人员编制也难以应对大量的信访问题;另一方面则是国家信访局规模大、人员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客观上也吸引了大量信访群众来京上访。

“这种头重脚轻的信访工作格局容易给老百姓以‘上面解决问题、下面不解决问题’,中央都是‘青天’、地方都是‘昏官’的错觉。”孙怀山说。

对此他建议相关部门认真研究解决基层信访部门人员编制不足的问题。具体的建议包括推广其他部门工作人员到信访部门挂职锻炼的做法,国家信访局也可以考虑成立分大区特派员公署。这样“既方便上访群众,又可以督促地方开展工作。”

同时他还建议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切实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凝聚力,将大量问题与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切实提升基层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特别是科学决策的能力,在发展地方经济时能够更多地关注民生、重视民意,解决好地方长远利益、整体利益与群众的眼前利益、切身利益之间的关系。

孙怀山在安徽调研期间发现,地方官员们对于现行的问责及考核机制反映强烈,纷纷要求改革问责及考核机制。

目前官方基本采取数量考核的方式,如果一个地方上访案件增多,当地官员的政绩将受到牵连。这种做法对促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信访工作、着力推动“事要解决”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显现出一些弊端。“比如,问责制度在一些地方流于形式,而免责制度尚未建立;简单划一的考核机制对地方干部造成了很大压力,并且助长了一些信访人借考核机制要挟政府的不良风气。”

因此,孙怀山建议改革目前的问责机制和考核机制,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应建立自下而上的问责制度。比如,对到县里上访的问题,县委县政府要倒查为什么问题没有在乡镇(部门、社区)获得解决。“是政策问题,还是行政不作为、作风不扎实?如果确实有困难,要明确困难是什么;如果没有困难,就要追究基层或部门责任。”

要建立自上而下的核查制度。孙怀山建议国家信访局改变以信访量为主要指标的考核办法,代之以“以信访问题解决程度为主要指标的核查制度”。不再通过对非正常进京上访数量的统计来考核地方政府,而是通过对国家信访局交办的重点信访案件的抽样督办、核查、回访,来考核地方党委政府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和程度。

他认为,“这样可以使地方党委政府从围追堵截上访群众中解脱出来,把信访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信访问题上。”

6.近日,一个有官方背景的课题组发表文章,建议国家信访局整合中央多个信访机构,向各省区市派驻信访官员,代表中央受理当地信访诉求。这个建议被民间命名为“信访钦差”,与沈阳大学增设“信访方向”法学专业的话题一起,再度掀起媒体讨论信访制度的热情。种种迹象表明,作为官方和民间关注热点的信访制度,如何变革、何时变革,已成为全社会共同思考的一个问题。

信访是“群众来信来访”的简称,中国特色毋庸讳言。它的本意是为了反映民情、化解矛盾,但社会转型导致的社会矛盾,却使信访渐渐成了累积民众怨恨、加剧官民冲突的敏感区。近年来,信访活动猛增,信访困境虽引起各界重视,相关行政指令也不断,却并未见到好转迹象。

学界对于信访制度的变革,也争论多年,各种论调都有。“休克论”主张完全废弃信访制度,理由是信访消解了司法权威,是一种制度缺陷,背离依法治国的精神;“权力论”要扩大信访机构权力,认为通过立法规范信访,使之拥有有从调查、弹劾到提议罢免等方面的更大权力,使权力与责任匹配;“改良论”则认为可把信访机构集中到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让人民代表全面监督一府两院,等等。如今出现的“钦差论”,不过是把“民众上访”变为“官员下访”。这其实是技术层面的补救措施,与信访制度的变革无关。这样或许能部分解决民众进京上访这一表层现象,但效果如何还难预测。信访官员首先难对地方权力构成约束,虽是下派“钦差”,但信访局的秘书性质,使“钦差”们最多能起到反馈信息、督促查办的作用,并无解决问题的实权或查处权。地方上真正难以解决的群体性上访,利益多与地方政府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反让“钦差”多了被地方官僚同化的可能。

信访的“人治”色彩,使这个制度本身就有一定的悖论。信访的目的是把民众舆论的公开“表达”转化为直线“上达”,分层实现对地方权力的监控。这一目的本应欢迎民众上访,然而由于矛盾越积越多,上访人群却成了不安定因素。为了政绩,很多地方对一些难以解决的信访问题,采用诸如盯梢跟踪、强制截访、罚款、送精神病院、劳教、办学习班、拘留、判刑等非法手段予以压制。这种做法,无疑强化了信访者反复上访的决心,地方怕什么我就做什么。如此恶性循环,导致信访人群的雪球越滚越大,最后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信访在制度的设计中,本是民意的“出口”,却在一些地方异化为民意的“虎口”,民众的“伤口”,甚至让信访者“三缄其口”。

信访或许能为一些社会问题提供解决机会,但和它支付的社会成本和潜藏的危机相比,显然是不相称的。“信访钦差”只是权宜之计,难让信访工作真正摆脱目前困境。如何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如何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如何实现舆论的公开监督、如何确立司法的最终权威,依然是信访变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7.信访制度改革沈阳模式的出台,是2008年沈阳城市生活中的一件大事。2008年4月,中共沈阳市委、市政府以办市委公厅6、7号文件的形式颁布了一系列处理信访事项的决定。在政府工作层面,其具体内容被概括为八有:即做实联席会议,确保决策有权威;做强信访大厅,确保指挥有力度;做优运行规程,确保调处有效率;做深工作触角,确保基层有网络;做硬风险评估,确保预防有效果;做专维稳队伍,确保处置有力量;做足财力支持,确保资金有来源;做成人才基地,确保干部有保证。

沈阳模式的信访制度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行动特征是“解决问题”,“直接调处”。它用行政审判和行政执行为新增的功能特点,与以监督、建议和稳定秩序为主的2005年《信访条例》形成分野。

以往的信访工作总是从稳定出发,习惯了稳定压倒一切的惯性思维,忽视了制约社会秩序的基本条件的变化。在1980年代,制约社会稳定的问题主要是思想理念上的和制度选择上的。2000以后,制约社会稳定的问题已是生计上的和利益补偿上的。

中国信访制度改革的最新变化所以发生在沈阳,是因为沈阳是反映中国社会结构变迁最剧烈的地区之一,也是受社会变迁的持续影响最深刻和最具典型性的地区之一。作为对改革开放潜在功能的积极回应和调节,新的信访制度改革在沈阳的出现,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合理性。

8.江西瑞金于去年11月推出“陪访制”,即由村级、乡镇干部陪访民去上访,是想以此减低上访数量。瑞金市要求各乡、村建立陪访员制度,遇到村级不能解决的问题时,由村干部负责陪同信访人到乡镇落实解决;在乡镇不能解决时,由乡镇干部负责陪同到市有关部门落实解决。如果信访人同意,也可有干部代为上访。瑞金的赴省访、赴京访一直数量很大,曾多年被江西列为控制赴京访重点管理县。而2005年建立起的信访考核制,也未起效。同时,基层干部为免被追责,采用截访、花钱“息访”又使干群关系陷入恶性循环。

瑞金市委书记陈晓春认为,造成瑞金信访形势严峻有三个原因,首当其冲的是干部的原因。

“干部作风不良、正气不足,工作不作为、乱作为,处事不公平、不公正,引起矛盾,激发民愤。”陈晓春在2008年3月3日的信访维稳会上说。

陈晓春在会上还认为,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未能全面地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未能将国家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公平公正地普惠于人民群众、特惠于困难群众,导致群众有怨气。少数群众自身素质不高,政策法制观念淡薄,也导致信访问题多。

“归根到底还是党风不纯、政风不正的结果,党风不纯则政风不正,政风不正则民风刁蛮。”陈晓春这样总结。

如今,“陪访”能使干部免受追责,减少考核压力;同时还赋予信访局对干部任用的建议权,加强信访督办力度。

但一尴尬事实是,2009年一季度接访496件中,陪访仅19件。有干部分析说,这和大多访民不信任乡镇干部,绕开他们上访有关。陪访制在瑞金的最终效果,还需拭目以待。

9.辽宁省的沈阳大学政法学院在今年的高考招生计划中增设了一个新的专业——信访专业,计划面向全国招生30人。据悉,这一专业为全国首创,沈阳大学也是目前我国唯一一个开设该专业的学校。

沈阳大学政法学院赵副院长告诉记者。沈阳大学是在原来法学专业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增设信访方向,增加了一些适合信访工作的课程。今年计划面向全国招收30名学生,从以往经验来看,实际招生人数可能会超过这个。在课程设置上,除了法理学、宪法学等法学课程外,还开设了信访学概论、信访实务、实用心理学、社会调查与研究方法、公共管理学等与信访相关的课程,信访实务方面的课程将邀请沈阳信访部门的优秀信访干部参与授课。由于信访实务方面没有现成教材,到时将由学院定一个原则性的大纲,由具体授课的老信访干部现身说法,根据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具体情况,结合具体案例拟定授课内容。赵副院长表示,去年以来,信访部门的工作压力非常大,信访部门缺人。后来,沈阳市委主要领导提议,从信访稳定战略性高度出发,决定在沈阳大学增设信访专业。

沈阳市委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局长陈国强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表示,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现在工作重心已从接待、转信向“事要解决”上转变,因此要求信访工作人员要有较高的思想政策水平和能力,又要系统掌握法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因此沈阳大学新开设信访专业。去年,沈阳市信访大厅已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选拔了90名优秀本科毕业生,充实到信访工作岗位。

10.接受香港居民申诉并作出处理,是基本法所规定的香港立法会职权之一。秘书处的申诉部具体负责申诉事宜,为议员接受并处理市民申诉提供支援服务。市民要向议员申诉并不难,只需向申诉部预约;议员会决定是否作出会晤以及会晤时间。

香港立法会共有60名议员,接待市民申诉是他们的重要工作。即使是工作繁重的立法会主席也不例外,再忙也不能怠慢了“接访”。每周有6位议员在申诉部轮流当值,接见已预约的申诉人或申诉团体。每周“执勤”议员的名单,月初都会在网站上公布;市民可以“看人下菜单”,挑选自己欣赏或信任的议员来申诉。有媒体还编制了排行榜,对各位议员的“接访”表现逐一点评——处理申诉公道、高效的议员就像明星,总会被市民“热捧”。

议员处理“上访”又有什么法宝呢?每周三全体大会议员质询、事务委员会日常监察以及审核政府预算开支等,都是议员向政府施压的方式。但议员在处理申诉事项时也有技巧,既不干涉政府具体运作,往往以小见大,把个案诉求转化为法律问题,督促政府检讨相关政策;也绝不无理强制政府全盘接受,只会慢慢加码,不断试探,直到触及底线,最终促成官民妥协,实现利益平衡。立法会还会定期公布市民申诉,相关部门在民意压力之下,也会不断对成为申诉热点的政策进行评估和检讨,及时予以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市民需求。

议员直接处理申诉事项,在特区政府和香港市民之间建立了一道“减压阀”。事前建立这道“减压阀”,比事后增添“灭火器”,来得更有效率,成本更低,动荡更小。

11.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被动“截访”、真心“接访”还是主动“下访”,直接反映了领导干部对待民生疾苦的真实态度,体现着他们解决群众诉求的能力和水平,也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必须解决的一道考题。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近年来,各地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断健全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的机制。近日中办、国办联合转发《关于领导干部定期接待群众来访的意见》等三个文件,为各地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导。但在一些地方还存在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不重视、不理解信访的情况,有的推诿、拖延、敷衍,更有的一听到信访就头疼,一谈到信访就有气。存在这一问题的原因,关键是少数领导干部“截访”思维根深蒂固,“接访”、“下访”意识淡薄。

“截访”,如以堵治水,后患无穷。现实生活中,一些群众在当地逐级反映问题,常因问题涉及一些领导干部或者地方错综复杂的关系网而不了了之,进一步导致群众越级上访。在不少地方领导干部眼中,上访特别是越级上访,成了麻烦和刺头的代名词,非但没有为上访者分忧解难的意识,反而将“接访”部门变成了“截访”机构,“上访”不予理会,“截访”却不惜血本。在这种困局下,群众往往积怨难申,干群关系只会变得更加紧张。

“接访”能够有效缓解基层矛盾,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是地方政府应有的义务和责任。令人遗憾的是,有少数领导干部怕群众、躲群众,和群众捉迷藏、踢皮球;还有个别干部居高临下,动辄训人,把反映问题的群众视为“刁民”。凡此种种,不是“接访”应有的姿态,而是典型的“官油子”行径。其实,接待群众上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各地领导干部应牢固树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发展是硬任务、稳定是硬指标的理念,改变提到信访工作就推、就让,不想面对更不想研究的错误做法,改变维护稳定只会用“硬手段”解决的错误行径,改变重视信访工作只停留在讲话中、文件上的形式主义,真正把信访工作摆上议事日程来研究,把信访工作当作一项民心工程来落实,认真接待来访群众,悉心倾听他们的诉求,认真解决他们反映的问题。

主动“下访”,如同治病于未发之前,最值得提倡。一些基层矛盾是长期形成的,只有多深入实际,多深入群众,才能了解问题产生的真正根源,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领导干部“多下访”,不但可以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还会更熟悉民情,了解民声,从而获得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许多地方企业发展受阻、就业压力增大,给信访、稳定工作带来了新问题和新挑战。领导干部更应杜绝截访,主动接访,经常下访,努力把为群众排忧解难的工作落到实处。

(三)参考答案与思路点拨

一、请根据材料5分析“信访钦差”制度的可行性。参考答案(337字):

“信访钦差”制度可行性较差,不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最优选择。

国家信访局整合中央多个信访机构,向各省区市派驻信访官员,代表中央受理当地信访诉求。这个建议被民间命名为“信访钦差”。

这项制度的效果目前难以预测。或许能部分解决民众进京上访这一表层现象,但是否能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并不乐观。原因在于信访官员首先难对地方权力构成约束,虽是下派“钦差”,但信访局的秘书性质,使“钦差”们最多能起到反馈信息、督促查办的作用,并无解决问题的实权或查处权。地方上真正难以解决的群体性上访,利益多与地方政府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最后反让“钦差”多了被地方官僚同化的可能。

“信访钦差”只是权宜之计,与“陪访制”一样,是一种技术层面补救措施,并未触及根本——信访的“人治”色彩,难让信访工作真正摆脱目前困境。

思路点拨:

本题是可行性分析题型。

申论中的可行性分析题型,一般要求对某项制度措施进行可行性分析,如2007年北京市面向应届毕业生公务员考试申论第三题:“结合给定资料谈谈在现阶段用网上听证的方式召开价格听证会是否可行”。一项制度是否可行,要从这项制度本身的合理性、预测效果、制度的成本收益比较等角度进行综合分析。任何制度设计都有优点和缺陷,要对两者进行衡量,分别说明。

材料6中提到了“信访钦差”的建议,这也是我们作答此题的基本依据。本题作答,首先要明确立场,标明态度,然后以材料6作为基础,结合全部材料的观点基调进行综合分析,从施行后预测效果不理想和该制度非根本解决问题之道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二、近年来,我国信访活动猛增,但是信访制度的运行却出现了困境。虽引起各界重视,相关行政指令也不断,却并未见到好转迹象。请根据材料分析其原因何在。

参考答案(567字): 首先,我国正处于社会变迁与制度变革的重要时期,社会矛盾在这个时期内会凸显出来,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涌向信访机构,信访制度作为一种沟通调处和救济的制度措施,在这一时期会承受较大压力。

其次,现行信访制度本身存在严重的功能错位的问题。信访机构发挥的应该是收集民意,沟通协调的功能,并不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却承受了与其地位不相适应的社会责任;今天的信访主要反映的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问题,法律问题只能由法律机构来解决,而信访制度本身的“人治”色彩使司法机关的权威遭到消解。

再次,我国现行的信访机构庞杂繁多,归口不一。由于信访机构没有严格意义上的隶属关系,中央信访机构对地方及中央各部门信访机构之间的管制协调能力十分有限,缺乏强制约束力。信访机构的倒金字塔式机构也使得各种问题和矛盾焦点向中央聚集。由于信访数量与政绩评估挂钩,基层干部为免被追责,采用截访、花钱“息访”等办法,使得信访制度运行进入了恶性循环状态。

最后,少数部门和领导干部不重视、不理解信访,工作不作为、乱作为,处事不公平、不公正,引起矛盾,激发民愤,导致干群关系紧张。政府职能部门在履行职责过程中未能全面地落实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未能将国家惠民政策不折不扣、公平公正地普惠于人民群众、特惠于困难群众,导致群众有怨气。少数群众自身素质不高,政策法制观念淡薄,也导致信访问题棘手。

思路点拨: 本题是原因分析题。

本题让考生分析信访制度困境出现的原因,考生需要熟读全部材料,宏观把握,材料中关于问题原因的分析不少,重合之处也较多,考生需要将之进行分析归纳,有条理地组织答案。本答案从时代背景、制度本身功能错位、制度运行、制度的执行者和参与者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分析全面,合理,符合作答要求。

三、材料11提到“主动‘下访’,如同治病于未发之前,最值得提倡。”有人认为这是信访制度改革的根本途径。这种观点有没有道理,请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331字): 这种观点并不正确。

领导干部主动下访,可以熟悉民情,了解民声,缓解干群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确实能够起到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作用,它是使信访制度在更大程度上发挥效果的办法,但并非改革信访制度的根本途径。

信访制度本身具有“人治”色彩,是与我国依法治国的精神相背离的,寄希望于个别领导干部的“批示”来解决是一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同时我国的信访制度存在着严重的功能错位,大量应该由其它途径解决的问题均由信访制度来承担,而信访机构却不具备相应的地位和能力,这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

如何让权力在法治的框架内运行、如何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如何实现舆论的公开监督、如何确立司法的最终权威,才是信访制度改革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不能单单依靠领导干部主动下访解决根本问题。

思路点拨: 本题为观点分析题。

这类题型或者是对材料中的某个观点进行列举,或者是以材料中的某个论点作为基础进行引申。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考生在作答时都要严格依据材料,以命题者的观点倾向作为基本立场,否则会出现方向性错误。

本题先亮明立场,指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下面进行分析,在肯定了这种措施的意义同时,根据材料2、3、5、6的相关论述进行分析,得出信访制度存在的根本问题是制度的功能错位,以此作为依据提出信访制度改革真正的根本途径是什么,从而证明题干中观点的错误。

第三篇:2014内蒙古选调生考试申论备考“词句分析题”新思路

2014内蒙古调生考试申论高分冲刺三大要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2014年选调生考试已步入白热化的阶段,申论作为选调生考试的一尊大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环节。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申论的分数是取得公考成功的重点,在此中公教育专家为大家提供几种应对技巧,帮助大家在选调生考试中能够一举成功!

一、熟练掌握阅读三大技巧

申论材料数量大,考生在面对大量的文字面前时往往无从下手,而申论材料又是我们作答的基础,是作答的关键性环节,只有吃透了材料抓到了材料的本质才能帮助我们找到答案要点。中公教育专家建议广大考生在面对七八千字的申论材料时学会快速抓到材料的主旨内容,运用阅读材料的首尾句、抓标志性词汇、逻辑关系分析法找到答案的要点,从而提升阅读速度,节省大家的作答时间。

二、不断练习提升作答速度

在申论作答时,要带着题目阅读材料,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大家可以在中公教育官网下载考试真题,到时候我们中公教育也会出相应的模拟卷和预测卷,希望各位考生能够珍惜临考前的时间,通过大量练习加快自己的做大速度,避免到了考场上出现时间不够作答不完的情况。

三、练好字迹保持视觉美观

试卷的卷面就好像一个人的衣着,我们对于一个人的第一印象往往是从他的衣着开始。要想获得高分,考生除了将试卷做好之外,还需要将保持干净整洁的卷面,这是为了留给阅卷人一个好的印象,留给阅卷人感官美。在此,中公教育研究与辅导专家希望广大考生注意练好字,保证字迹工整,做到卷面干净整洁,这也是提升分数的一个可取技巧。

成功的秘诀还是在于自己,一定要在考场上保持自己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状态,控制好考试的时间,要抓紧时间查漏补缺,要保持冲刺的势头,最后要一举成“公”!

通辽人事考试信息网:http://tongliao.offcn.com/

第四篇:申论综合分析题

一、医疗卫生

例题:当人们患上大病重病无钱救治时,往往求助于社会安心捐助,虽然爱心无限,但获救者毕竟是少数,尤其在农村,一些农民往往是小病拖成大病再治,而且常常“因病返贫”,请你谈谈对这类问题的看法。

当今社会“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已成为常态,虽然我们欣喜地看到社会救助能够缓解一部分人看病的压力,但社会的爱心力量是有限的,仅仅依靠社会救助解决看病问题并不是一项长效机制。

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目前在我国就医成本较高,没有医保的支持,农民乃至一般民众难以负担得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这说明了我国现有的医疗体制仍然不够完善,未能给予弱势群体以政策上的照顾,医疗改革的成果尚不能惠及所有人;

另一方面,就医不方便,也导致了农民不愿去就医。农村地区的医疗水平有限,医疗点的布局也不合理,未能覆盖所有的乡镇。

针对以上现状,我认为可以有以下整改措施:

就国家而言,一方面急需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缩短医药等商品的流通环节,促进药厂与医院的无缝对接,降低民众的就医成本,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制,把底层人群拉入保障范围,保证农民的就医能力;

从地方政府来说,应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增加医疗服务点,全面覆盖广大的乡镇地区,保证民众就医的便利;

从社会层面来讲,一方面,要多鼓励医疗卫生方面的人才投身农村,壮大农村的医疗队伍,增强农村的医疗服务资源,另一方面,也要鼓励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慈善,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我相信,通过这些积极的整改措施,能够有效改善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

二、食品安全

近年来,我国“毒奶粉、苏丹红、地沟油”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需要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这些事件的发生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1.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一方面,在我国食品行业的准入门槛较低,缺乏明确严格的准入标准,另一方面,违法成本过低,导致一些商家不惧挑战法律的底线。

2.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相关部门在颁发许可证的时候,没有对商家的经营资历和安全卫生进行严格的审查,地方卫生和质监部门在日常管理时,对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不够。

3.商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在市场竞争中缺乏基本的道德诚信。为了降低生产成本,采取一些偷工减料或是李代桃僵的方法,有些甚至无证经营。

4.广大消费者缺乏对不合格食品的鉴定能力,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生活水平所限,会买一些价格较为低廉的食品,而在这些食品中就不乏存在问题食品。

针对以上现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国家一方面应该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监测体系。

2.地方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要提高食品安全的准入门槛,从原材料的采购、生产、销

售的一条龙检查体系进行严格的监管,对于从事食品生产的企业和人员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要求持证上岗。

3.要合理利用媒体这一平台,一方面要向广大消费者宣传区别不合格食品的方式方法,鼓励广大消费者加入到抵抗不合格食品的队伍中来,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放大一些优质商家和曝光一些问题商家的事迹,来提高社会对这一问题的注意,引起全社会的反思。

相信通过以上的努力,毒奶粉这样的现象会在我国逐渐减少直至消失。

三、科学行政、民主行政

例题:严格执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原则,但上级又要求我们“和谐干群关系”,对此你怎么看?

我认为,严格执法与“和谐干群关系”之间并不矛盾,两者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方面,依法行政是和谐干群关系的基础。只有政府依照法律办事,依法治国,才符合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才能构筑良好的公共秩序,从而更好地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另一方面,和谐的干群关系也能减少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可能遇到的阻力和摩擦,是贯彻执行“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有力保障。

为了充分体现服务型政府的效能,处理好严格执法与和谐干群关系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政府应当做到科学行政、民主行政。

第一,政府执法过程中,应当以法律为准绳,严格遵守法律法规的各项规定,慎用法律赋予自己的自由裁量权,加大对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维护法律的公平公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二,在执法的过程中,政府也应将以人为本作为其执法理念,多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看问题,想办法。同时,也要讲究执法的技巧,采取疏导结合的方法,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困难。

如果能做到如上两点,我相信,不仅会符合上级领导的要求,也能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四、生产安全

例题:我国的矿山安全生产问题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特别是一些小煤窑,透水、瓦斯爆炸、倒塌频频发生,矿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基本保障。请你对这类现象谈谈自己的看法。由于观念的偏差,制度的缺失等原因,导致小煤窑透水、瓦斯爆炸、倒塌等事故频发,矿工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安全生产面临着严峻的形势,这也迫切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

关于这一问题的产生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的偏差,一方面地方政府也一味地追求当地的经济发展,煤窑老板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缺乏以人为本的科学生产理念,忽视了矿工们的生命安全。另一方面,矿工由于所处环境及所受教育的限制,缺乏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维权意识。

其次是国家制度的缺失。我国法律虽然规定了对违反生产安全行为的处罚,但是相关规定仍然不够完备,在某些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空白,每每发生事故之后,责任方总不能得到强有力的惩治,在受害者付出生命的高昂代价时,责任人所付出的违法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最后是管理的不到位。煤窑的经营往往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几乎不会对矿工进行防范灾难的知识技能教育,矿工缺乏应对灾难的基本技能,这就导致了一旦事故发生,便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

面对这般严峻的形势,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措施将安全生产落到实处: 第一,要转变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发展的政绩观,也要改变煤窑老板的生产经营理念,以矿工的生命安全为第一优先,安全生产,科学生产。同时,也应加强对矿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应对突发灾难的应对技能。

第二,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增加违法的成本,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加大监察和巡查的力度,提高安全生产企业的准入门槛,对安全生产事故要实行问责制。

第三,行业主管部门应该对投入生产经营的煤窑进行逐一排查,对不符合国家生产标准的煤窑进行限期整改或者责令其停产停业,同时也要加强对煤窑进行安全生产知识的普及和业务指导,完善煤窑管理。

总之,发展是硬道理,硬发展不是好道理,我们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仅让矿山,也让铁路道路桥梁房屋都远离危险,向悲剧说“不”。

五、出行难

每逢清明、五一等法定假日,这种出游、返家等大面积人口流动的时候都是对公共交通的一个巨大考验。近些年来,我国出行难的问题愈发凸现出来。

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我国的公共交通发展还不成熟。一方面,城市公共交通资源有限,交通承载力有限,再加上有些公共交通系统缺乏合理规划,难以充分满足群众的需求,尤其在高峰时段,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短缺的情形更为明显。另一方面,我国交通管理水平不够先进,应急措施不够到位,一旦在高峰时期遇到交通事故,便会造成那一地区交通系统的瘫痪。

2.我国人口基数大,随着近年来国家经济的飞速发展,私家车的数量也急剧增加,也对城市交通系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

3.市民文明出行意识淡薄,在公共道路的出行过程中存在一些挤占车道等不文明现象,影响了城市交通系统的服务速率。

针对以上现状,可以采取以下解决办法:

1.就国家角度而言,要提升公共交通发展战略,增加对公共交通系统规划的研发力度,应鼓励各个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2.地方政府首先对于道路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城市交通中给予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让利于民,让百姓能享用便利畅通的交通。

3.新闻媒体要宣传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深化环保节能生活的理念,呼吁广大市民多使用地铁、公交等出行方式。

六、公共安全

一直以来,打击违法犯罪都是我国需要严肃对待的事情,要想在这件事上取得突破性进展,我认为,首先应该明白我国在这方面还存在哪些不足: 第一,我国的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违法犯罪的手段更是层出不穷,导致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不能完全地规制所有的行为,给违法犯罪分子留下了一些可以钻的空子。

第二,我国对违法犯罪的打击力度还不够,公安执法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还存在着可提升的空间。

第三,在遇到违法犯罪行为的时候,广大市民往往处于明哲保身的想法,不闻不问,缺

少敢于勇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精神,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违法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整改:

第一,国家要建立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填补法律空白,提高违法成本。

第二,地方政府要构建省、市、县、乡等多层的联防体系,做好预防违法犯罪的措施。第三,行业、公安部门对违法犯罪的行为要严厉打击,公安干警要提升破案的能力和速度有效震慑犯罪分子。

第四,通过媒体、网络等平台加大法制宣传,呼吁广大市民共同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对见义勇为的行为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相信通过国家,政府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国的违法犯罪现象会得到有效地规制。

七、网络文化

例题:了解“微博”并掌握其技能,成为当下政府官员接受培训的“必修课”,新浪微博中代表政府机构的微博有数千家,数以千计的官员开通实名微博,有媒体还评出“微博界最具影响力中国官员20强”。但也有一种声音表示“微博不伺候官腔”。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微博”的出现,引起了一系列的影响,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网络传播特别是网络政务这把双刃剑的思考。

首先,我认为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发展和进步。网络技术,成为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和多元社会的全新传播手段,为我们政府政务工作提供了一个更广阔更便捷的全新平台,也为全名的社会参与打通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互动渠道。

一方面,网络微博可以让各级政府直接了解到原生态的民情民意,优化政府决策,既减少了闭门造车一拍脑袋的决策,也便于第一时间知晓突发事件,第一时间帮老百姓解决难题。同时,微博的平民化定位也拉近了官员和百姓的距离,增强了政府形象的亲和力。

另一方面,微博给网民提供了一个表达、参与和监督的新渠道,近年来,屡屡出现的舆情监督政府纠错,网络反腐贪官落马等事情都让我们看到了微博表达民意的力量。

但是,伴随着“微博不伺候官腔”的声音,我们也看到了微博的“双刃剑”效果,微博政务在推进过程中往往会适得其反。

第一,政府的各部门网站上所挂出的消息缺少群众所需要的信息,也很少有互动的窗口,即使有,对于一些群众的留言也多是模板化的回答。这样的“官腔”容易引起社会群众的不满。

第二,一些官员在微博你总是居高临下地端着官架子,对于群众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官员甚至关闭跟帖功能,这也引起了网民们的反感。而且,有些官员满足于网络信息,而忽视了去基层的实际考察,缺少了与群众面对面的直接交流。

第三,网民们在参与微博问政是有时不够理性和律己,有时会发表一些过激言论,这是滥用话语权的一种表现。

面对微博的“双刃剑”效应,我们应该扬长避短,充分发扬网络、报纸、电视等平台的积极效果,对其负面的方面进行一定的规制,使之成为服务型政府与民意舆情沟通的有效通道。八、三农问题

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加大强农惠

农富农政策力度,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征地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也是最适合国情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中央提出,改革土地制度既要考虑提高土地的要素利用效率,也要考虑农村社会组织结构的稳定。立足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在坚持土地用途管制和农地农用的前提下推进改革,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资源和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当下,农业经营体制上的变革会渐进式的推进中国农村文化、社会组织架构的演变,农户传统的意义上的单打独斗式的经营无法适应商业化的发展需求,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与历史上的农业合作社时期有着完全不同的质的区别。

中国农民在获得土地后,运用现代化的运营手段重新组合资源,实现土地使用、转换的多赢。在十八大报告中强化“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建立既是对三农问题的负责,也是走利用经济先行带动三农问题渐次解决的稳健的策略。面对中国的未来,城市的变化固然令人惊叹,但新一轮的农业经营体系的变革不但会解决三农问题的沉疴,亦会向中国社会的发展释放巨大的正能量。

措施:1.国家一方面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大对三农问题的投入,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真正地实现惠农利农,推行良种下乡、新建农田水利设施、科技支农兴农等举措。另一方面也要提高农民在人大代表中的比例,切实保障农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

2.农村基层组织要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农产品的产业链,增加其附加值,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收入。并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发展种植业上,确保18万亿亩的耕地红线不破,确保粮食供给。

3.社会应提供给农民更多学习培训的机会,通过技术培训,提升生产力的效力,帮助他们提高,通过知识培训帮助他们在知识上脱贫。

九、教育

例题:近日,某市数对父母放弃城市学校教育,利用农村废弃小学,自己办学教育孩子。家长坦言,对现行教育体制失去信心,不得已摸索能保护孩子天性的教育之路。但教育部门认为此举违反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也不利于孩子融入社会。你如何看待此类现象。数对父母放弃城市学校教育,自己办学教育孩子,这是一种自我尝试的探索,其出发点是好的,也是对孩子的一种针对性教育,是为了保护孩子的天性。这体现了我国的教育方式尚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教育改革中也出现了问题。但是,如同教育部门所说,此举确实违反了我国“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剥夺了孩子受教育的权利,缺乏与同龄人的交流和沟通,对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也会有所影响。

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同时,也的的确确地抹杀了孩子的天性,减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机会。这无一不表明我国目前急需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1.学校要继续推行素质教育,根据社会的需求设置课程,注重对孩子个性的培养。2.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要一味地只看到分数,给孩子一些自由发展的空间。3.要减轻孩子的负担和压力,给他们多一点的时间去接触社会,多开发一些教育产品去满足社会的需求。

在不久的将来,孩子的童年将不再只是作业和考试,而是更加的丰富多彩。

十、缩小贫富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地发展,随着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社会贫富差距也越来越大,这急需我国着手去改善这样的局面,缩小贫富差距,达到共同富裕。

首先,最根本的仍然是发展经济,增加国民收入。

其次,国家要通过宏观调控的手段,利用税收杠杆对社会进行二次分配,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相结合,再分配时更注重公平。

再来,地方政府要科学分配社会产品,制定向中低收入者倾斜的政策。最后,社会也要提供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

十一、农民工

例题:农民工的地位与权益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每一年都有数位农民工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XX直辖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农民工日”的议案,将每年11月的第一个星期日,定为该市农民工日。请就此类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农民工当选为人大代表以及设立“农民工日”等举措都让我们看到了如今政府对农民工问题的高度重视。

一方面,这是观念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群体不可阻挡地成为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必然结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我国数以亿计的农民工群体长期难以得到公正的待遇,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歧视”。如今政府的这些举措意味着广大农民工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同与尊重。

另一方面,这也是制度的推进。农民工走进国家权力机关,这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体现。这意味着中国民意渠道尤其是来自最底层一向被忽略的农民的意愿得到更加直接、有效的表达。

但是,这还远远不够,改善农民工的现状需要远不仅仅是一位两位符号式的代表,也不是一个城市政绩式的节日,而是更多更为实质的政策。

首先,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民工的户籍、社会福利等方面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政府应着力改善不合理的户籍制度,给予农民工应有的社会保障。

其次,农民工的问题并不只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一个家庭的问题。在子女就学,家庭住房等方面,农民工也面临着融入城市的道道门槛。政府应当提供一系列的均等化服务,在学区划分等方面都需要具体地细化落实。

最后,城市的居民并未给予农民工这个群体应有的认同和尊重,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的。社会应当增进包容接纳,通过一些媒体平台让广大城市居民看到农民工在城市建设中做出的巨大贡献,呼吁城市居民要对农民工有最起码的尊重,并号召广大有识之士为争取

农民合法平等权利而共同努力。

相信,随着制度建设的全面推进以及均等化服务的落实到位,终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不再需要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

十三、信访

信访是我国政务监督,传达民意的重要渠道,但近年来信访制度越来越流于形式,甚至产生了对上访群众打击报复的恶劣事件,这都要求我国尽快对此采取措施。

1.国家要建立完善的信访制度,畅通人民申诉渠道。一方面要对上访群众进行保护,另一方面,对于打击报复群众的害群之马也要进行严厉的打击,整肃官风。

2.政府要树立正确的绩效考核方式,转变工作方式,变被动的上访为主动的下访,深入基层,把矛盾处理在萌芽状态。

3.官员要提升执政的能力和素养,在工作中本着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重视解决群众的和你诉求,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

4.人民群众要加强法制教育,懂得运用法律的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只有这样,在民意舆情的监督之下,我们的政府才能真正地成为服务型政府。

十四、高房价

近年来,随着房价的节节飙高,很多人面临着“买不起房”的窘境,这种情况在大城市尤其突出,虽然国家也相继出台一系列的政策来调控房价,但是情况并未有太大的改善。我认为,可以将着力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1.国家一方面要建立完善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房的供应体系,加大资金的有效投入,满足中低收入者对房屋的刚性需求;另一方面也要健全项滢的法律法规,规范房地产市场,打击囤地炒房的投机行为。

2.地方政府要贯彻落实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价的合理回归,同时也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保证分配的公平公正。

3.要控制土地成本,确保土地供应。

4.新闻媒体、社会舆论要宣传营造理性购房不要盲目投资的氛围。衣食住行长久以来便是国人的头等大事,只有切实解决好这些迫切的民生问题,才能更好地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十四、大学生就业

例题:有一个贫困乡镇多年来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但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名大学生毕业后回他们所在的乡镇和村工作,他们家乡的村庄依然贫困。请谈谈你的看法。

贫困乡镇多年来培养了近百名大学生,这体现了乡镇政府对教育的重视,他们渴望通过教育来改变乡镇贫困的面貌,但至今没有一名大学生回乡工作,长此以往,势必会挫伤该乡镇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不利于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究其原因,主要是城乡二元结构对人才吸引的迥异:

第一,乡镇硬件设施不够到位,基础设施,以及工作、创业环境与城市无法相提并论; 第二,乡镇软件配备不齐全,与城市相比,不能保障年轻人对住房、医疗、甚至购物等方面的需求;

第三,大学生自身的择业观存在明显短视,他们认为只有在一线或者省会城市才会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这样的现状决定了我国乡镇地区迫切需要增加其对人才的吸引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国家要继续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大对乡镇地区的资金投入,促进城乡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改善乡镇的硬件设施和软环境;

其次,站在基层政府的角度来说,在进行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的同时,也应该给回乡创业的大学生提供优厚条件,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问题,让广大人才心无旁骛的投身工作之中;

最后,学校和社会也责无旁贷,他们需要潜移默化的改变大学生的择业观,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正确观念,让他们清晰明了在广大的西部地区和乡镇会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只有这样,乡镇地区才能脱离贫困,才能更好地实现城乡一体化。

十五、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建设

例题:一方面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传统,孝老爱亲是今天道德楷模的标准,赡养老人,是公民的法律义务;另一方面,国家出台“新农保”则强调:体现国家的责任和担当,致力于将农民样儿防老转变为社会养老、制度养老。你如何理解这两方面的关系。

养儿防老和制度养老这两方面并不矛盾,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一方面,养儿防老体现了家庭的责任和义务,孝老爱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女必须对老人尽赡养义务,即便在沉重的工作生活压力之下,我们也不能忽视对父母的关心,一个电话,一声问候,一次回家看看,都是父母晚年生活的精神慰藉。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新农保”政策,致力于将农民养儿防老转变为社会养老、制度养老,这体现了国家的责任和担当。当今推进计划生育,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个人承担家庭责任压力过大,需要国家提供相应的社会保障来减少家庭养老的负担和成本,在保障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的同时,重视满足老人的精神需求,以此来增加老人晚年生活的幸福指数。

所以,只有将养儿防老和制度养老有机结合,才能保障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第五篇:浙江事业单位申论备考辅导:万能论据之事实论据

浙江事业单位申论备考辅导:万能论据之事实论据

各位考生在面对考试时,第一大难题是作文这1000字怎么才能写满,要写些什么内容才好。这

样问题的症结在于对于议论文的内容填充不足。

要填充内容,无非需要运用合理的论证材料——事实论据。运用好事实论据不仅可以美化文章,更可以达到充实内容的好作用。但另一大难题又出现,储备不足,不知道哪些材料可以运用在考试之

中。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这里中公教育老师为各位考生提供一些考试中既好用,又易上手的材

料。

事实论据:

一、最美女教师“张丽莉”

回顾张丽莉受伤的那一幕,第十九中学教师李金茹泣不成声。“我当时第一反应是丽莉完了,大

喊快救张老师。孩子们也高喊,张老师怎么了!”李金茹说:“其实丽莉当时如果躲开完全有充足的时间,但她把精力放在救学生上了!”在这里,李老师还赞扬了一席。

“丽莉呵护学生胜过自己。”第十九中学副校长靳艳萍说,她还有一次保护孩子的故事在学校传

为佳话。2009年冬天,张丽莉班里有一名学生生病了。她领着几名班干部去看望。过马路时一辆自

行车因为坡路太滑,摇摇晃晃地朝她的学生撞了过来,眼看就要撞上了。这时,张丽莉猛地一把将这

位学生揽在怀里。这位学生倒没什么事。可是张丽莉却被自行车撞了个正着,狠狠地摔在了地上。

那天,距离李金茹几米外的张丽莉站在车旁正在疏导学生。突然,原本停在路旁的客车猛地向学

生们冲过来。危急时刻,只见张丽莉向前一扑,将车前一名吓傻的学生用力推到一边,自己却被无情的车轮碾到了下面,导致双腿高位截肢。

“丽莉在生命垂危的时候,还惦记着她的学生。”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主任赵鸣雁

说,“张丽莉昏迷多天后,醒来的第一句话是,那几个孩子没事吧!”

高位截肢后,她的亲人和医护人员都不敢想象她知道真相的后果会是怎样。出人意料的是,张丽

莉不仅很快接受了事实,还反过来安慰父亲说:“当时车祸的场景我还记得,很幸运,如果车轮从我的头碾过去,你就看不到我了,我救了学生,也保住了命,今后一定会幸福的。”

有人问张丽莉,“你后悔吗?”她回答:“不后悔。这样做是我的本能。我已经快30岁了,我已

和父母度过了将近30年的快乐时光,那些孩子还小,他们快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适用主题:正面: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中国梦、正能量、舍己救人、雷锋精神、师德师爱、道

德楷模;反面:社会冷漠、陌生人社会、道德滑坡、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等。

二、“好人“郭明义

郭明义,1958年12月生,辽宁鞍山人,1977年参军,1980年入党,1982年复员到齐大山铁矿

工作。历任鞍山钢铁集团矿山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先后任矿用大型生产汽车

驾驶员、车间团支部书记、矿党委宣传部干事、车间统计员兼人事员、英文翻译等。郭明义曾先后获

部队学雷锋标兵、鞍钢劳动模范、鞍山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中央企业优秀共

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是鞍山市无偿献血形象代言人。从1990年起,他54次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事业单位微信号:zjsydwks

捐献全血和血小板,累计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他在16年中捐出工资总额的一

半给希望工程,累计为贫困学生和灾区群众捐款超过12万,资助了180多名贫困儿童。

适用主题:正面:无私奉献、不计得失、中国梦、正能量、舍己救人、雷锋精神、道德楷模;反

面:社会冷漠、陌生人社会、道德滑坡、见利忘义、见死不救等。

运用好事实论据,大面积的增加文章内容,既可以是简例,又可以详细叙述,尤其是内容新鲜、有时代感的社会热点事件更是能给文章加分添彩。想得到更多的万能材料,请关注“事业单位万能论

据全接触—理论论据篇”。

最新招考公告、备考资料就在浙江事业单位考试网

http:///zhejiang/

地址:杭州市文三路477号华星科技大厦三楼事业单位微信号:zjsydwks

下载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备考:综合分析题之信访制度改革.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5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写作备考:案例分析模拟题(二十三)

    中公教育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2015内蒙古事业单位考试申论写作备考:案例分析模拟题(二十三) 【材料一】 留守儿童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即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对“......

    公务员考试申论备考:巧解关系类综合分析题

    在公务员申论考试综合分析题中,很多考生对关系类综合分析题感兴趣。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虽然这类题型相对较少,但是掌握了此类题型的答题思路,不但可以为关系类综合分析题的出......

    事业单位之申论热点

    事业单位申论热点: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家公园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有人望文生义,把国家公园等同于“公园”、风景名胜区、旅游景......

    内蒙古事业单位备考:如何阅读考试大纲

    内蒙古事业单位备考:如何阅读考试大纲申论考试最重要的复习资料莫过于考试大纲,它是大家复习时必不可少的资源。但是大多数考生并不知道如何把握大纲的核心。针对这个问题,中公......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追求共同价值观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范文—追求共同价值观 共同价值观是组织文化的核心和基石,是组织的灵魂,也是维系组织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价值观是人们选择行动的判断标准,它能决定管理活......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加强基层社区建设

    内蒙古事业单位申论范文—加强基层社区建设 【导语】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也在不断的转变。在实际工作当中,政府与群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强基层社区建设势在必......

    结构化面试之综合分析题

    王建伟面试之综合分析题 分类: 一、社会热点类(第一天) 二、名言警句、故事、哲理(第二天) 三、思考辨析类:两种以上观点,让你择其一或者另外得出一个方法详解: 1、辨别清楚什么是综......

    2014选调生考试申论备考“词句分析题”新思路

    2014选调生考试申论备考“词句分析题”新思路 广东公务员 在长期的选调生申论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词句分析普遍比较薄弱,得分情况都很一般,一些老师在上课中惯用的对于一个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