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发展观实施计划
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计划
按照《国土资源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试点工作方案》确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基本原则和各阶段工作要求,根据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实际,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自觉维护部党组权威,坚决贯彻部党组关于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和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转变作风,不断提高执行力,切实做到政令畅通,令行禁止;进一步丰富和创新“两服务、一协调”的工作理念、内容和方式,真正使总督察办在国家土地督察工作中起到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
具体目标: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班子贯彻执行部党组决策部署更加坚定自觉,“两服务、一协调”更加有声有色;党支部
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更加坚强有力;全体党员又一次受到党性锻炼,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更加突出;民主党派干部发挥参政议政作用更加有力;入党积极分子和群众更加靠近党组织,切实受到深刻教育。
二、任务和成果
(一)准备动员阶段(3月1日~3月31日)
阶段任务:
1.召开全体会议,传达学习中央和部关于试点工作的部署要求,选派骨干力量参加部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2.酝酿工作计划,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3.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加部动员大会及其他相关活动。
阶段成果:
1.初步形成工作计划框架。
2.印发2008年国家土地督察重点工作安排。
(二)学习调研阶段(4月1日~4月30日)
阶段任务:
1.学习、传达部领导动员讲话精神和部试点工作方案;编辑和发放学习资料。撰写自学笔记和心得体会,并择时召开全体党员、干部座谈会,交流和讨论学习心得体会。
2.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加部“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学习大讨论,建言献策;参加部集中培训,参加专题研讨。
3.在认真完成部统一部署的调研任务基础上,分3个调研组赴各督察局对国家土地督察制度实施一年多来的实践创新、存在问题和对策建议开展调研。
4、召开《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监督检查办法》征求意见座谈会。
5.邀请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就如何在国家土地督察工作中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一次党课。6.经部领导审批后,在国土资源报和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上发布国家土地督察公告(2007年),接受社会监督和评议。
阶段成果:
1.编辑和分发徐部长关于土地管理和国家土地督察工作的指示和讲话材料,人手一册。
2.上报学习讨论交流情况,撰写心得体会。3.形成调研报告。
4.形成《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监督检查办法》征求各督察局的意见稿。5.发布国家土地督察公告(2007年)。
(三)分析检查阶段(5月1日~5月20日)
阶段任务:
1.参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整顿作风、增强执行力”大讨论。2.征求部相关司局、单位和各督察局对总督察办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征求全体党员干部、民主党派和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3.结合职责分工,领导班子成员重点围绕转变思想观念、解决突出问题,提高改革创新能力和执行能力等方面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撰写个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召开支部会议,认真研讨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对策思考,撰 写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
4.邀请部领导、相关单位、民主党派代表对分析报告进行评议,并书面征求各督察局意见。根据评议情况修改分析报告后,召开全体党员、干部会议,通报分析报告,同时向各督察局通报,接受监督。阶段成果:
1.收集整理书面意见表和讨论意见,形成分析报告。
2.形成领导班子成员个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形成领导班子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分析报告,形成总督察办关于转变思想观念、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风,切实增强执行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工作思路。
3.完成向部相关司局和有关单位征求《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监督检查办法》意见工作。
(四)解决问题阶段(5月21日~6月20日)
阶段任务:
1.研究解决国家土地督察工作在思想观念、职能履行、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今后一个时期解决问题的思路、目标任务和重点。按照“两服务、一协调”的要求,落实土地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联席会议制度,落实国家土地督察工作规范和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工作规则。
2.继续巩固和扩大百日行动成果,督促各督察局继续做好重点地区和典型案件整改和查处工作。督促各督察局开展专项督察和例行督察,正式启动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监督检查工作,积极参与对省级政府2007年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
3.加强国家土地督察立法研究,推进国家土地督察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协调做好向省(区、市)派驻督察专员的试点工作,促进各督察局和省级及计划单列市政府“共建保障科学发展的土地管理新机制”试点工作。
4.继续协调做好国家土地督察机构办公用房的基建立项和技术装备建设工作,改善工作条件。加强干部职工教育培训,提高业务素质。组织健康有益的活动,开展内部文化建设。
阶段成果:
1.初步形成国家土地督察工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改革创新、改进方式和作风,增强执行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的工作思路。2.制定国家土地督察工作规范和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工作规则业务培训的计划。
3.出台《建设用地审批事项监督检查办法》,形成操作细则和格式文本。4.形成《国家土地督察条例》草稿,研究提出督察专员派驻工作规范。
(五)完善制度阶段(6月21日~7月20日)
阶段任务:
1.巩固成果,研究建立促进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长效机制。2.协调各督察局督促各地建立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3.继续推进国家土地督察立法研究工作。
阶段成果:
1.形成国家土地督察工作贯彻部党组关于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改进作风、增强执行力,构建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指导意见的工作方案。
2.汇总形成各督察局关于督促各地建立土地执法监管长效机制情况报告。3.形成《国家土地督察条例》征求意见稿,印发督察专员派驻工作规范。
(六)总结评价阶段(7月21日~7月31日)
阶段任务:
1.采取书面测评、座谈会、评议等方式,测评全体党员、干部对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突出问题的满意度、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际效果的满意度。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措施。
2.对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进行分析评估,形成总结报告和相关建议。
3.对尚未或难以解决的突出问题,落实责任,明确要求,组织力量推进解决,力求实效。
4.组织全体党员参加部总结大会。
阶段成果:
1.形成群众满意度测评办法,汇总分析测评结果。
2.提出相关建议,形成总结报告上报部党组。3.形成巩固和扩大活动成果的工作意见。
三、要求
(一)提高认识,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活动当中。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全面推进国家土地督察事业发展,加强自身建设,解决问题,提高执行力的重要契机。要将是否认真参加学习实践活动作为考验每一位党员党性的重要标志,以积极、创新和务实的态度,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学习实践任务。
(二)加强领导,发挥党员领导干部表率作用。领导干部要带头参加各阶段活动安排,发挥表率作用。学习辅导和政策研究组要认真抓好专题学习、调研和政策研究;协调组要加强沟通联系,定期报送活动信息,组织好学习、评议和总结等相关工作。
(三)明确责任,认真完成各项任务。要细化、量化各项任务,并落实到具体部门和责任人,确保务求实效、不走过场。规定动作不走样,自选动作有特色。
(四)统筹协调,两不误两促进。严格学习实践活动的考勤纪律,并将考勤情况作为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要把学习实践活动与业务工作有机结合,以活动促工作,以工作检验活动的成效。
预算处(中心)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计划
根据全厅《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实施方案》的部署,为扎实推进预算处(中心)的学习实践活动,现制定计划如下。
一、目标任务
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在全处(中心)做到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牢固树立符合实际的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制度保障;进一步解决突出问题,努力克服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薄弱环节;进一步提升工作水平,不断增强推进科学发展的实践能力。
二、内容安排
(一)第一阶段:集中学习、调查研究(4月底~6月上旬)。重点是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找准问题。
1.部署落实。召开全体人员会议,集中传达学习罗省长讲话、潘厅长在动员大会上的部署要求、厅党组制定的学习实践活动实施方案;讨论布置全处(中心)学习实践活动计划(4月30日,王汉增主持,全体参加。综合科负责报送计划)。
2.专题学习。集中学习《科学发展观党员干部学习读本》第二章“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4月30日,王汉增主持,全体参加)。
3.参加全厅统一活动。(1)听取专家关于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辅导报告(5月上旬,全体);(2)赴江宁集中培训(处以上党员干部)。4.开展大讨论。安排一次实地参观,深刻领会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结合参观活动,开展以“深入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思想大解放专题讨论,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5月中旬,全体参加)。
5.专题调研(5月~6月上旬)。
(1)牵头组织“促进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研究”调研(章江益、体制科,4月底形成初步调研报告);
(2)配合做好“公共财政支持环境保护的对策措施研究”调研(孙宏伟、市县科);
(3)配合做好“财政支持农村金融体系建设政策研究”调研(钟月巧、支出科);
(4)配合做好“进一步深化财政源头治理改革问题研究”调研(沈建伟、基本支出科)。
6.梳理问题。在学习、讨论、调研的基础上,以处级领导干部和各科为单位,分析查找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主要问题和做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5月上旬,各处级领导干部、各科科长)。
(二)第二阶段:对照检查、分析问题(6月中旬~7月中旬)。重点是分析问题、查找原因、明确措施。
1.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和建议。采取分组的方式,由处(中心)领导分别带队,主动与广大服务对象联系,虚心吸纳意见和建议,找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召开部分市县财政干部座谈会,听取对财政体制、预算管理、服务基层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5月上旬,王汉增、孙宏伟、章江益,体制科、市县科);
(2)上门听取省委或省政府综合部门(如研究室等)、省级预算部门或单位对财政预算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月上中旬,钟月巧、支出科,沈建伟、基本支出科);(3)赴句容市茅山老区乡镇访贫问苦,切身感受基层百姓的需要,与句容市财政局党支部开展交流(6月上中旬,全体参加);
(4)选择部分省内重点企业建立联系点,听取企业对政府财政工作的意见和建议(6月上中旬,章江益、综合科)。
2.召开组织生活会。结合各方意见和建议,认真分析检查全处(中心)和处级党员领导干部在落实科学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6月中下旬,全体参加)。
3.参加全厅统一活动(具体时间及内容待定)
(三)第三阶段:解决问题、完善制度(7月下旬~8月底)。重点是制订措施、落实整改、长效管理。
1.制定整改措施。将找出的主要问题分解到各科,逐一制订整改措施(8月上旬,各位处长、副处长(副主任)及分管各科)。
2.抓好整改落实(8月中旬,各位处长、副处长(副主任)及分管各科)。3.参加全厅统一活动(具体时间及内容待定)。
4.总结活动情况。起草全处(中心)学习实践活动的专题报告,并报送厅领导小组办公室(时间待定,综合科)。
三、工作要求
(一)明确责任
层层落实责任制。王汉增处长负总责,组织领导预算处(中心)的学习实践活动;孙宏伟副处长负责日常工作;其他各位副处长(副主任)牵头负责有关专题调研;综合科具体承担拟订计划、协调落实、宣传报道、记录总结等工作(前两项方立本负责,后两项高寒负责);其他各科根据全处(中心)的计划各负其责。
(二)统筹兼顾
正确处理学习实践活动和当前各项财政工作的关系,实现二者有机结合,把开展活动作为推进各项工作的重要动力,作为提升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机遇,努力做到抓学习、促发展,抓学习、促工作。
(三)讲求实效 学习实践活动要把握关键,抓紧抓实。找问题要突出重点,注重针对性;定措施要切实可行,注重操作性;抓整改要有始有终,注重实效性。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努力使全处(中心)在提高思想认识、完善财政体制、加强预算管理、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作风上见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第二篇:后勤科学发展观学习计划
后勤科学发展观学习计划
根据校党委的统一要求,本次学习实践活动从XX年3月开始,到8月基本完成,分三个阶段六个环节进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要立足学校实际,坚持边学边改、边查边改、边整边改,把解放思想贯穿始终,把改革创新贯穿始终,把解决问题贯穿始终。
第一阶段:学习调研。时间:3月下旬至4月下旬。这一阶段要重点抓好学习调研、解放思想讨论2个环节。
学习调研:学习时间不少于40个学时,其中集中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20个学时(支部组织不少于12个学时)。具体学习计划如下:
*解放思想讨论:在学习调研的基础上,组织全体党员紧密联系当前职业教育形势和学校及系部的工作实际,围绕如何推动科学发展,深入开展解放思想讨论。通过讨论,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对事关学校、本部门科学发展全局的重要问题形成共识。
第二阶段:分析检查。时间:5月上旬-6月下旬。这一阶段要重点抓好召开部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2个环节。
部门领导班子要紧紧围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紧扣工作实践,深入查找个人和班子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从宗旨意识、责任心和事业心、艰苦奋斗作风、组织纪律观念等方面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开展严肃认真的批评与自我批评。部门班子成员之间要分别开展谈心活动,增进理解,互相帮助,加强团结。班子成员要对照自身不足充分准备发言提纲。所有党员都要参加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的专题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重在总结经验教训,重在提高思想认识,重在查找自身差距、明确努力方向,不搞人人过关。
在抓好前面三个环节的基础上,通过实事求是的梳理汇总,形成部门的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分析检查报告一要找出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要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主客观原因特别是主观原因,总结和提炼学习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新认识;三要提出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工作要求和主要举措。分析检查报告要通过召开支部全体党员会议讨论,并以适当方式听取各方面意见,反复修改完善后报校党委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审核。
第三阶段:整改落实。时间:7月上旬-8月下旬。这一阶段要重点抓好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集中解决突出问题2个环节。
一是制定整改落实方案。针对分析检查报告中提出的突出问题,领导班子要专题研究,按照轻重缓急和难易程度,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整改落实方案。方案要做到“三明确一承诺”,即:明确责任、明确措施、明确时限,采取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公布,做出公开承诺。
二是集中解决突出问题。要从学校和本部门实际出发,切实解决一些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影响和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解决突出问题要坚持实事求是,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搞形式主义。整改落实情况要向党员、群众通报,接受党员、群众监督。
学习实践活动基本完成时,要及时认真地进行总结,组织群众对学习实践活动进行满意度测评,测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党员、群众通报。根据测评结果,进一步完善整改落实措施,认真总结学习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成果、创新举措,形成学习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
摘 要: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从我国国情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各级党政机关应当以“先行先试”的使命感、率先垂范的自觉性,通过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两型”)机关进一步引领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词: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 机关 贯彻科学发展观 示范效应
2007年12月,国务院批准武汉城市圈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武汉由此被推向“两型社会”建设的最前沿。各级党政机关是我市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领导者、组织者、参与者,也是党委、政府联系基层和群众的桥梁与纽带。如何加快构建适应“两型社会”建设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机关(简称“两型”机关),引领全市人民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型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道路,这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一项紧迫而艰巨的使命。
一、建设“两型”机关对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国自古以来皆强调政府和官员“节用”、“节约”、“爱民”。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七大,我国地方政府职能经历了从“全能政府”、“全责政府”到“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样一个不断探索和创新的过程,并取得显著成效。但从行政成本分析,却不容乐观。一是我国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公务员行政管理费用消耗过大。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95—2006年,国家财政支出中行政管理费由996.54亿元增加到7571.05亿元,12年间增长了6.60倍;行政管理费用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1978年仅 为 4.71%,1995年为 14.60%,到2006年上升到18.73%。二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明显差距。以2006年我国预算内行政管理费占财政总支出的18.73%为例,与世界主要国家比较,较之日本的2.38%、英国的4.19%、韩国的5.06%、法国的6.5%、加拿大的7.1%以及美国的9.9%。行政能耗已远远高出发达国家的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党政机关的不节能现状已经成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两型社会” 建设的障碍之一。
构成行政管理费用过大的因素有三点。首先,机关的显性能耗过大。无论从财政支出分析,还是从实际现象观察,当前党政机关在整体上存在行政成本过高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楼、车、钱、能5个方面。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没有统一的政府机构资源使用方面的定额限制、定额管理和能耗标准,没有建立有效的能耗统计报告制度,致使政府机构能耗水平居高不下,造成在人员编制设定、办公用房建设、公务用车购置、办公经费审核、办公设施配备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浪费现象。最近北京市的一项调查显示,48家市、区政府机构的年人均耗能量、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有的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该市居民人均488千瓦时的19倍。据估算,我国各级党政机关的节能潜力为15%—20%,这充分说明当前各级机关中的资源管理机制缺失、资源浪费现象惊人,已成为资源节约利用的一大薄弱环节。
其次,党政机关的隐形浪费难以估量。隐形浪费主要是由于制度性弊端造成的浪费,比如政府职责和功能设置不完善、不合理而导致的机构重叠、职能紊乱而导致的浪费;由于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往往流于形式,导致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损失。据世界银行估计,在“七五”到“八五”期间,我国投资决策重大失误率在30%以上,资金浪费及经济损失大约在4000亿元一5000亿。这不单是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财富,它也必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甚至是不可再生资源的一种浪费,成为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此外,极少数党政机关公务人员的腐败行为,既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又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第三,各级党政机关作为社会主体之一,不仅履行着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者的职能,同时还兼有社会资源消费者的重要角色。“机关”这一行为主体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的消费与普通市场消费行为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为社会全体成员提供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公共服务产品,并且应当体现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准则。机关消费行为失范突出表现在,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低下,政府采购高成本、低能效、不环保等。国内外多项研究报告早已指出,我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因此,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党政机关在社会公共资源消费者角色下的绿色消费行为,为倡导绿色消费模式将起到至关重要的示范作用。
展望未来,在目前乃至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国家和政府仍将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主导力量。“尽管经济和环境问题越来越全球化,但政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仍继续留在国家与地区的层面上。”在我国,各级党和国家机关担负着国家或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性发展的宏观管理职能,在制定和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指导全国和各地区、各部门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各项工作中负有重要责任。党政机关运转的浪费行为,不仅会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压力,损害党委政府的公信度,而且会对整个社会的浪费行为起着推波助澜的负面作用。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完成的一项读者调查(3602人参与)显示,90.3%的人认为政府的浪费现象比个人更严重。“改变浪费现象必须先从政府部门开始”,已成为人民群众的强烈呼声。毋庸置疑,作为社会行为和公共道德的示范和标杆,各级党政机关强化节能意识,以自身行动践行节能环保理念,将直接影响和促进公众节能意识的养成。许多发达国家之所以节能理念得到民众广泛认同,首先靠的就是政府机关和公务员的表率。例如,美国政府10多年前就下令,要求所有政府部门、公立机构和学校必须使用20%以上的再生纸,目前有的州政府再生纸的使用率已达100%。意大利规定,在政府采购中必须有30%是用可再生材料制作的。墨西哥规定,政府机关只能使用节能灯。印度尼西亚总统发布节能令后,许多公务员骑自行车上班。日本环境大臣决定,把政府机关的空调温度定在夏季28度、冬季20度。日本仓吉市市长主动率领公务员承担起机关清洁卫生工作,每年节省350万日元。
“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建设“两型”机关,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机关自身建设、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树立良好公众形象的必然要求。2005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即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节约能源资源方面率先垂范、先行一步,带动全社会广泛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温家宝总理专门做出重要批示,要求各级政府机关高度重视资源节约工作,带头厉行节约,建设节约型机关,真正在建设节约型社会中发挥表率作用,自觉接受社会和群众的监督。在全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启动之时,2008年8月1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我们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两型”机关的重要意义,带头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促进全社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挥积极导向和示范引领作用
二、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旨的“两型”机关概念阐释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是一部经济与资源此消彼长、社会与自然盛衰交替,充满了二律背反规律的历史,而西方国家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把这一发展悖论放大到了极致。一方面是经济的高速增长,另一方面是自然资源的不断衰竭和生态危机的持续显现。经验表明,一个国家坚持什么样的发展观,对这个国家的发展会产生重大影响,不同的发展观往往会导致不同的发展结果。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认识和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丰富实践,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成果,因而是我们推进各项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
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我们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武汉和全国一样,由于资源短缺和局部环境恶化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越来越明显,可持续发展已经受到了严峻挑战和直接影响。为此,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确定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一项战略任务。十七大报告再次强调:“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落实到每个单位、每个家庭。”建设“两型社会”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切入点。
各级党政机关依法行使公共权力,提供公共产品并承担公共责任,理所当然应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挥示范作用。综观世界范围的行政管理,从适应于向自然界索取资源的传统工业化社会的管理模式,转变为适应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模式,其重要标志就是体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理念。但是,具体到“两型”机关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其内涵如何阐释,目前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借鉴。这要求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创新、勇于实践,逐步形成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旨,目标明确、方法科学、路径清晰的完整架构
笔者认为,建设“两型”机关的核心内涵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执政为民为宗旨,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以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理念,并将这种目标与理念融汇到机关运行机制中,贯穿到机关依法履行职能的全程之中。“两型”机关基本特征是:勤政高效、务实清廉、勤俭节约、生态环保。概括地说,“两型”机关既要实现对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生态化,又要实现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从一定意义上讲,建设“两型”机关是在新时期完善和改进党的执政运行机制的创新之举,在应对全球经融危机冲击的背景下,具有现实和长远的重大意义。“两型”机关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第一,节约资源。节约资源是“两型”机关的基本价值取向。“两型”机关所要求的节约具有多重含义。一是在行政机构运行中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即机关各项日常消耗应当保持或低于社会同类消耗平均值;二是要求对行政机构运行中资源、能源需求实行减量化,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提供相同甚至更多的公共产品;三是要求党政机关通过在行使职能中贯彻节约理念,促进宏观经济运行和社会管理实现资源、能源需求减量化,即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用尽可能少的资源、能源,创造相同甚至更多的财富。显然,后两层含义的节约是更高层次的节约,它要求党政机关把节约作为制度确立起来,通过建立标准、规范行为、转变观念、行政调控,把节约理念全方位贯彻到机关运行机制中,引领和推动经济社会在节约资源上的全面进步。建设“两型”机关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资源,实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廉价政府”的设想。
第二,生态环保。突出生态理念、促进环境保护,是建设“两型”机关的核心价值取向。各级党政机关在日常运行中,从内部管理到外部履责,都应贯彻生态理念。包括尊重自然规律、珍惜自然资源、重视循环经济、促进环境保护,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导向,以“减量化、再利用”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努力提高机关内部事务管理的生态化水平,在谋划经济发展和管理社会事务中,大力推动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促使生态环保由个体具体行为转化成管理政策,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高度,从而蕴育出既有丰厚内涵、又有丰富载体的生态文明。
第三、廉洁高效。廉洁高效是建设“两型”机关的必然价值取向。“两型”机关必须牢固树立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思想观念,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奢侈浪费,弘扬清正廉洁的新风正气;同时要积极推进政府部门职能转变,减少管理环节和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的行政管理体制,从根本上保障降低行政成本、节约行政资源。
第四,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建设“两型”机关的终极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两型”机关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使全部创建活动都要体现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创建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二是建设“两型”机关要以机关全体工作人员为创建主体,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其成为各级党政机关从上至下广泛参与的创造性事业,从而葆有勃勃生机和不竭动力。
三、发挥“两型”机关建设示范效应的基本途径
建设“两型”机关,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绩效原则、市场原则和法制原则,推进党政机关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加快完善权责统一、运转协调,管理科学、服务规范,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机关资源管理体制,深入持久地开展节约能源资源活动,发挥市场机制在机关资源配置、管理和运营中的作用,在确保各级机关高效有序运转的前提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努力降低行政成本,以践行“两型”的实际成效显示示范效应。
(一)从树立机关工作人员节约环保意识,向推进“两型”文化建设拓展
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既是一种体察物力艰辛、敬畏自然造物的生活理念,也是一种注重提高效益、追求兴业强国的生产理念,更是一种秉承历史传统、体现未来战略的发展理念。因此,在创建“两型”机关的实践中,首先要大力加强宣传教育,深入宣传“两型”机关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刻内涵和目标任务,积极倡导节约、环保、文明的工作方式,使绿色环保、节能降耗成为机关工作人员的一种职业道德和工作习惯,渗透到机关工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可通过组织开展“节能宣传周”、“能源短缺体验日”、“我为节能降耗献一策”和组织召开“节能降耗技能竞赛”、“节能降耗现场观摩”等活动,引导各级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明确节能降耗、创建“两型”机关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了解和掌握节电、节油、节气、节水、节材的知识和技能,自觉成为创建“两型”机关的宣传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同时,利用机关宣传橱窗、公共场所电子显示屏、政府网站等资源平台,及时传播国家及我市有关“两型”社会建设的政策法规,以及全国各地和我市开展节能降耗的新经验、新措施、新成果。编印节能降耗专刊,发布宣传标语和信息,张贴宣传图片,印制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工作宣传手册、宣传标识、温馨提示卡。通过以上各种形式,大造舆论声势,形成浓厚氛围,使“两型”机关文化入脑、入心,蔚然成风。进而在公共决策中贯彻节约效率理念,在公共行政中贯彻成本效益理念,在机关运行中贯彻俭朴适用理念,在实际工作中建立科学有效的体制机制,全方位构建“两型”机关文化体系。
(二)从解决突出问题的技术操作层面,向构建“两型”机关建设的长效机制层面拓展
我市2008年启动 “两型”机关示范创建以来,制定并下发了以节约公用经费开支、节水、节电、节油为硬指标的《武汉市“两型”机关建设考核评定标准》。通过半年来的创建活动,阶段性成果初步显现。在申报“两型”机关示范单位的市直机关中,公用经费开支下降的占72.1%,用水下降的占67.4%,用电下降的占69.8%,用油下降的占69.8%。今年将继续探索技术操作层面的创新,同时逐步向制度、机制和体制方面推进。
1、建立完善机关节能降耗环保的日常管理制度。完善机关能耗统计制度。开展机关办公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工作,完善能耗统计指标体系,健全统计报告制度,根据《节约能源法》的要求,逐步将用水、用电、用气、用油纳入能耗统计工作体系,确保能耗统计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切实解决能耗数据不清的问题。
2、探索建立机关能源合同管理的新制度。合同能源管理,是指从事节能服务的公司,通过与客户签订节能服务合同,由自己担负投资风险,为客户提供节能改造的一整套服务,并从客户节能改造后获得的节能效益中收回投资和取得合理利润的一种商业运作模式。合同能源管理机制能使能耗单位达到“零投资(或低投资)+零风险+持久受益”的目的。目前,我市一些区级党政机关已试行这一管理模式。一些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如鑫飞达集团,也在积极参与“两型”机关示范创建,探索“政府主导、企业承办、政企联手、市场运作”的共建模式。如由企业提供相关设施、器材,在合作单位的办公场所安装节能净化照明系统、环保直饮水机、节水型洁具,配置垃圾分类回收容器,推广使用可回收垃圾袋、汽车减污节能器、再生办公系列用品等,企业通过对合作单位的废旧办公用品及再生资源统一回收、加工、再利用,实现投入产出平衡和盈利。这种模式可以作为建设“两型”机关长效机制的发展方向。
3、逐步推行行政成本标准化管理。一是推进制度化管理。建立和完善节约型机关建设的相关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机关节能降耗的主体责任。二是推进标准化管理。研究制定支出标准和能耗标准,综合考虑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和实际工作需要,完善政府机关能源资源消耗指标体系和公务人员经费支出标准,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有条件的机关可以申请ISO质量和环保标准,运用标准化的管理来推动“两型”机关建设。三是推进精细化管理。加强成本效益控制,建立机关能源管理的“铁算盘”,实现合理用能、精益用能、科学用能。四是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利用国家“十二金”工程建设契机,统筹机关网络资源,实现共建共享共用,降低行政成本,提高政府效能。
4、不断强化信息公开制度。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信息公开能够借助社会力量对“两型”机关建设进行监督。对于“两型”机关建设中已经要求公开、公示的信息要不折不扣地在规定的范围内公开。“两型”机关创建单位还可以尝试拓展信息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两型”机关创建活动协调机构可通过网络对公示结果予以通报,还可以聘请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干部为义务监督员,发挥群众对“两型”机关创建的监督作用。
5、建立权责一致、客观公正的监督考核体系。一是加强绩效评估。逐步推行标准化管理,规范和明确刚性量化指标,从资金、服务、办公效率以及水、电、气等资源能源消耗方面加强审计监督。二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在坚持正确绩效导向和科学设定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的同时,建立和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于完成节约指标的单位进行适当奖励,对于严重超标的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罚。三是推行行政成本问责制。按照依法有序、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行政首长和执行人员的双向问责制,对于因失职等原因造成成本失控、铺张浪费等问题,要切实追究行政首长和具体负责人的责任。
6、探索建立集中统一的机关事务管理体制。首先,要积极推进机关事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政务和事务工作的合理分离,建立集中统一的机关事务行业管理体制。其次,要加快整合行政资源,推进机关行政事业性资产的集中统一管理,共享行政资源,提高机关资源使用效率。第三,要优化行政组织结构,积极推行大部制,减少部门间的摩擦和职能交叉,通过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努力实现行政资源效益最大化。
(三)从优化自身运行的“两型”机关狭义层面,向推进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广义层面拓展
“两型”机关建设的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两型”机关建设仅包括机关运行过程中自身的资源、能源和资金节约以及机关自身的环境保护。而广义的“两型”机关建设,是指机关的组织体制构造及运行要能够适应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在公共决策方面要着力推动全社会“两型”社会建设的公共政策的制订。我们所倡导的“两型”机关建设,首先应从机关运行过程中自身的资源、能源和资金节约以及机关自身的环境保护破题,从最直观、最现实之处入手,同时向涵盖公共决策在内的全方位、宽领域拓展。国家机关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和社会公权,其行政运作效能、行政决策水平,直接影响着社会面上的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状况。因此,我们不仅要减少资源消耗的“显性成本”、降低破坏环境的直接力量,还要追求公共服务效率和效果,避免决策失误,降低政府消耗的“隐性成本”、减少破坏环境的间接力量。各级党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制定发展规划、决定重大事项时,必须坚持节约理念,把发挥资源的最大效能作为基本原则,绝不能脱离实际、追求奢侈、挥霍浪费,搞重复建设、盲目建设,真正做到以节约理念指导决策、用决策保证实现节约。同时,要建立并不断完善政府决策失误追究制度,力争把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降低到最低水平。
第四篇:科学发展观
科 学 发 展 观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强调,制定“十一五计划”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十六届六中全会也一再强调,原因是解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1.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是在坚持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充分肯定新时期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我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实际出发,适应现代化建设,努力把握发展规律、汲取人类关于发展的有益成果,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解决发展难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要坚定不移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必须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必须不断深化改革开放。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发展 我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要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4.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第二,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二:坚持以人为本
1.全面而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由对物的依赖关系变为自由人的联合体,这是由对自由时间和劳动时间对立的扬弃而实现的。到了共产主义,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实现了劳动的普遍化,劳动不再成为人谋生的手段,而成了人的第一需要,这样就会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保障全体社会成员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人类历史的重大转折点,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打开了航向,但它不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人为本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就是朝着这个伟大历史目标的迈进。一切有志青年都应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既是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目标。社会的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致的。当前,我们要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积极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三: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
1.科学发展观重在落实
我们要全面理解和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涵和基本要求,认真加以贯彻落实:(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我们讲的经济较快发展,是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的发展,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特别是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更需要长期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但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我国经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结构不合理,经营方式粗放,经济增长主要靠增加投入、扩大投资规模,资源环境的代价太大。为此,必须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显著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二)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三)坚持城乡协调发展。(四)坚持区域协调发展。(五)坚持可持续发展。(六)坚持改革开放。
(七)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地说,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也是进一步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具体体现。
2.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注意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第一,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第二,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第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保护和增强发展的可持续性。第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穿于各方面的工作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系统的目标体系。只有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求真务实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2.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就要按客观规律科学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推进,切实抓好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深入体察人民群众的意愿,切实把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在党领导发展的大政方针和各项部署中,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把推进经济建设同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统一起来,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
3.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
促进社会和谐是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必要条件。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入手,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社会安定团结。
4.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必然要求
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成就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正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就业压力依然较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亟待解决,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我们在前进道路上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我们一定要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
十八大学习心得之科学发展观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12年11月8日在北京召开,会上胡主席做了十八大的报告,听了胡主席的报告我感触颇深,十八大总结了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的工作,回顾总结了34年来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在会议上首次将科学发展观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十八大会议上对科学发展观如此的强调也说明了其重要性,科学揭示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是由胡主席于2003年首先提出来的,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是偶然的,它有着深刻的现实针对性。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现在十八大会议上有确定了其指导思想的地位。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发展是当今社会的第一主题,放眼全球世界各国都在不停地发展着,属于世界大国行列的中国当然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不断发展,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社会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创造力。经济更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人们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提高。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无论规模还是复杂性都世所罕见。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环境破环严重,这些问题在当今的中国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出来。十八大报告从贯彻落实的角度加以强调并指出:全党必须更加自觉地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更加自觉地把以人为本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更加自觉地把统筹兼顾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中国在这些年的却在不停地发展,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着,但在这背后又潜藏着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中国能否一直这样发展下去?中国要想一直发展下去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
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所谓全面的发展是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多角度、全方位阐述了中国发展,是中国不仅在某一方面领先于世界,应该是各个方面都位于世界的前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
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必须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是指协调好发展与各方面的关系,各产业之间的协调,城市与乡村的协调,东部与西部的协调等方面的协调。由于我国幅员广阔,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不平衡的现象决不是在短时期内能够解决的问题,我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由来已久,当前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仍然很大。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解决发展中的不协调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发展的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经济增长模式,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因此,人类应做到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传统的发展观, 偏重于物质财富的增长而忽视人的全面发展,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而忽视社会的全面进步,相应地把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作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标尺而忽视人文的,资源的,环境的指标,单纯地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索取对象而忽视自然界首先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将是我国发展长期面对的突出矛盾,因此我们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观。
当前,在国际社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通过解决我国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显得重要而紧迫。应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有效应对危机与完善体制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中国要想在国际社会上长期领先下去就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宝贵经验,汲取和借鉴了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与当代发展理论的新成果,反映了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的现实要求,以及当代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因此我们平时要多开展学习科学发展观的活动,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实践活动既是一个不断让人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过程。我们要把理论运用到时间当中去,从而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我国当前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指导思想,而且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因此我们必须坚持并长期坚持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为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好我们必须努力,而且要有一定的方法,我们要发展而且要科学的发展。是中国更加强大,这只东方巨龙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学 院: 能源学院 班 级: 消防工程1002班 姓 名: 欧林安 学 号: 1003040209 联系电话: *** 思政教师:高振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