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分享:题目-中医学美容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初探
范文分享:题目-中医学美容专业应用型人才职业素质培养方案初探
高职院校中医学美容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现状
1.1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不足
1.1.1职业心理素质欠佳:心理素质是人的心理品质,包括认知、情感、意志、需要、兴趣、动机、性格等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直接影响人的自身发展、活动效率和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使求职者面对当前激烈的人才市场,能够客观看待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准确分析就业形势,准确自我定位及确立科学的求职目标。当前,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生在职业心理素养方面,多数表现出很强的就业危机感,原因一方面是当前客观存在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因大学牛自身知识结构、学历、背景、能力等方面的因素,使其存在着自卑焦虑心理,提高大学生的职业心理素质是开展职业素质工作必须予以关注的问题。1.1.2.职业目标不明确:设立明确且科学的职业目标是职业素养提升的关键因素,直接影响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有效性。明确职业目标,有利于选择专业的技术发展路线。我国高职院校大学牛普遍存在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生涯无规划,对于毕业后想要获取的工作岗位无明确的方向。1.1.3对职场现状把握不足:现代职场较相对简单的校园牛活来说,要求大学生应学会自我管理,有效的人际交往及科学的职业规划等。在校大学生,普遍对于现代职场的状态、人际交律、为人处事方法等还比较陌牛,大学生对于现代职场认知上的不足,是职业素质教育中须引起重视的问题。
1.1.4就业形势把握不准确:我国政府在推进人才市场化进程中,为促进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出台各项就业措施,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机会,以适应我国人才发展战略的要求。但因毕业人数逐年增加,毕业生总数远远大于市场总需求,就业矛盾日益加剧。这就要求大学生应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充实完善自身,拥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准确把握就业形势,才能在客观认识和评价自身的基础上,准确定位自己,准确分析就业形势,以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和求职策略,在就业市场上赢得一席之地。
1.2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不足
1.2.1理论内涵把握偏差:部分教育工作者将高职教育的“职业教育”等同于初中等教育的“素质教育”,认为职业教育就是一般意义的校园学牛活动,未认识到职业教育的市场性、职业性的本质特征。1.2.2职业素质教育内容缺失:职业素质教育应以开展胜仟岗位需求的教育活动为内容,但不少院校开展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多以学牛特长和爱好的强化为内容,对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实践和执行能力的培养普遍缺失,由此而造成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职业道德培养不足,对学生就业发展贡献度较低。1.2.3教育形式单调:很多高职院校因师资与场地等条件的制约,职业素质教育形式较单调,仅通过开设职业素质教育理论课教学,而忽视实践教育的作用和意义,达不到职业素质教育出书11年荐刊老编辑Q球球2043944129的特定目标。1.2.4高职院校对提高大学牛职业素质的重视不够: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应用犁人才是近年渐必渐起的教育理念,在现今科技全球论、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培养应用型人才是高职高专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根本保证。笔者认真调查分析了高职院校中医学美容专业职业素质的现状,并就高职院校中医学美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职业素质培养方案进行探讨。
模式和课程改革滞后,无法脱离传统的教学模式。另外,职业素质教育不是由管理部门或教学组织来实施,而是由共青团组织或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实施,其组织实施者与企业及行业的沟通不足,对市场的敏感度低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及校企合作的优势难以得到有效发挥,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高职院校医学美容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方案
2.1加强高职大学生职业素质
2.1.1加强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德才兼备是我国选用人才的基本条件,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要提高求职者的道德品质,这是职业素质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可有效提高大学牛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律素质。我院通过开展思想教育课,将《思想道德修养》作为大学牛必修课程之一,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这“三观”是人的品德核心,直接决定着大学牛的个性和信念。具备了较高的“三观”能够有效的促使大学生提升能力,培育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格。爱国主义情怀能够促使大学生不断加强职业素质的建设
2.1.2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创新素质是社会历史发展对于职业素质提出的要求,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专利申请论文斧正老师企鹅号2798419225的重要组成部分。我院重视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加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并加大对创新犁教育的投入,每年定期开展多层次的创新大赛或技能大赛,设置团体奖项或个人奖项,在高校中形成鼓励实践与创新的氛围,以锻炼大学生的实践与创新的能力。2.1.3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丰要着眼点在于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我院投入资金,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疏导学生心理,促其健康发展。注重大学生职业心理素质的培养教育,顺应岗位或专业的需求,开设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课程及形势各异的丰题活动,如医学美容专业开设美容心理学、护理专业开设护理心理学等;我院针对市场需求和企业对大学牛能力培养的目标,对大学生开展丰题活动,以促进其参加入职职场适应实践,以提高大学生的适应能力。2.1.4加强大学生职业文化素质: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既有利于加强大学生职业文化素质,又可通过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专家对学校讲座,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融合。我院将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作为考核对实习学生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充分尊重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并能尽快适应企业和行业的管理。我院不定期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对校举行专业认知讲座,且适时举行企业文化推介活动,促进校企文化的交流与合作。2.1.5加强大学生自我效能培养:自我效能是人们对行为操作能力的知觉和有关悟守自我生成能力的信念,在形态上表现为个人因素、行为方式和环境因素三部分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三段交互决定论模型,自我效能可影响个体的选择、认知、动机及情绪过程,在职业活动中影响职业的选择、决策、适应与发展。自我效能强的个体对环境中潜在的困难充满信心,自我效能低的个体则因强烈的应激反应和焦虑而采取消极的退避行为。我院将大学生自我效能培养纳入就业指导课程体系中,有目的培养大学生自我效能水平,增加应对不同环境挑战的信心,更好地在心理层面上促进大学生就业。
2.2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
2.2.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教师在高职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水平、心理素质等直接影响学生的职业素质的取向。我院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帅资队伍建设,培养教师的职业素质,定期请专家举办教师职业素质相关的讲座,提高师资队伍总体的水平。并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交流经验、学习企业的服务、生产、管理方法,以此将自身的实践,融合到教学理论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及创业能力。
2.2.2将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核心地位:造成高职院校就业率低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教育教学脱离社会的实际需求,所以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应以社会需求丰导向,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专业型人才。行业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全国美容行业从业人员总数在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中居首位。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行业信息,依据实际需求,于2000年开设医学美容教育,课程设置做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运用科学的教学手段,并将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以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为教学目标。2.2.3改善教学设施与管理模式,提高教学质量:我院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先进的、符合实际需求的教学设备与实验室设备,改善及优化教学条件与实验室条件。我院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氛围,通过每年定期和不定期地举办校园技能竞赛,如涵盖美体、化妆、推拿、按摩、营销能力等多个项目的美容技能大赛,将学牛的学习、实训向多样化发展,并借此大力宣传创业的意义和价值,使培养创业人才思想深入人心。改善管理模式丰要要求教师严格管理教学过程,明确教师职责,提高教师层次与水平,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牛的求实、严谨、守信的职业素养。2.2.4建立适应职业素质培养目标的考评体系,追踪毕业牛就业质量:我院在与用人单位长期合作过程中,通过定期交流,追踪我院毕业生选入用人单位后的工作业绩,设立调研组,对获得信息进行研究,有针对性的改善教学模式,使人才培养与市场岗位需求紧密融合,使高职教育教学与市场的实际需求相统一。
目前,在国家和社会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大环境下,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理念,时刻跟随市场对于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和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职教育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法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法学专业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本科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按照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基本要求,统筹考虑本科与硕士、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专业学习与实务训练等连续培养的目标要求,培养面向未来、推动法治进步、适应多样化高端法律职业和国家法政机构人才要求,基础扎实、应用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能够运用法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方法参与立法活动、处理法政问题、制订公共政策、服务工商社会的高端应用型、复合型法律人才;培养人格健全、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志存高远,具有崇高责任感的民族中坚。
毕业生以适应领域广泛和择业竞争力强为主要特点。适宜从事国家立法机关、执法机关、司法机关、司法行政机关、政府国际组织及外交、外事、外经、外贸管理法律事务的工作;高端律师、公证和金融、保险、外贸及其他大型企事业单位法律顾问的工作;高等学校和科研部门的法学教育、法律研究、法律实务的工作等。
二、专业培养要求
1.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为目标,遵循法学教育规律,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和进度安排为规划,调动多元法学教育方法,利用专业教学场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实施渐进深入、循环认知、多元整合、高强度密集化的专业训练;针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学生规模小的特点,实施以问题和案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通过研讨式教学、探究式学习、研讨小组、模拟法庭演练、专业法律竞赛、诊所援助等形式,鼓励学生展开自主学习、研究性和实践性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法律概念、法律规范、法律制度和法律理论体系,形成高效整合信息、自觉运用法律思维进行精确的专业叙述与论证,以及雄辩的进行理论表达的能力。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人文社会知识视野,熟练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工具性技能,学会运用其他学科理论、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法律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综合能力。
2.构建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强化法律实践理性、职业伦理和健康人格心
理的培养。运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融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法律实务运行的环境和内容,熟识法律程序,适应法律实践的国情与民情,涵养从事法律工作的成熟心理和经验直觉,确立从事法律职业的自信。
3.改变传统英语教学模式,通过双语教学以及全程强化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训,使学生能够运用外语进行阅读、写作和交流,树立国际法治观,具有国际视野、了解国际规则,具备运用国际法律维护国家权益、裁判涉外法律案件及提供涉外法律服务的基本专业能力。
4.充分利用卓越人才培养的小规模便利,实施一对一“师徒式”针对性教学。指导学生全程参与个案诉讼的裁判与代理、非讼代理等活动,让学生从裁判者和代理人的立场,了解诉讼流程,制订诉讼策略,制作诉辩预案,熟习诉讼文状、代理词、判决书、裁决书的写作技术,掌握证据规则、法庭诉辩及调解技巧,形成以诉讼业务为取向的法律实务专业结构。加强实习教学中的基本技能训练,确保学生对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与国内高端法律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分派学员到国内高端法律机构和跨国公司实习,实习期与学员择业期间衔接,时间应不少于3~6个月。
三、主干学科与主要课程
主干学科:法学
主干课程:法理学、宪法学、刑法学、民法学、经济法学、商法学、知识产权法学、刑事诉讼法学、民事诉讼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国际法学、国际经济法学、国际私法学、中国法制史、环境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
四、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
本专业以面向高端、能力复合、集成应用为特色。
面向高端:在以十六门法学主干课程为核心进行专业体系化培养的基础上,以高端法律职业和法政机构对卓越法律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结构的需求为参照,聚集法律市场上的高端业务与产品,制订专业考核标准,构造民商法、刑事法、宪法行政法、经济社会法、劳资法、亲属法、侵权法等专业课程模块,由专业教师和国内外知名法务政务专家实施教学指导,由国内外一流法律政企机构对专业设置质量实施监督与评价。
能力复合:在专业课程模块的设计和实施上,注重运用经典研读、专题论辩、信息处理训练、论文写作、模拟法庭、专业竞赛、法律诊所、法律援助、法律机构实习等多元教学手段,以真实案例为素材,以教师指导与学生直接参与并自主研发解决方案为过程,以专业评议、案例代理效果、当事人反映为评价反思机制,培养学生形成知识、理论、文字、技术、制度、政策、社会实效融会贯通的复合型能力结构。
集成应用:坚持大法学专业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宽口径培养路线,哲学、伦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与法学知识、法律技术和技能的协调,为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专业课程集成模块均打通公共政策与法律、实体法与程序法、总则与分则、基本法与特别法、域内法与域外法之间的边界,培训学生形成整合运用法律知识、法律技术、法律制度处理法律实务的能力。通过实务的反复训练,深化学生对法律的理解和通体把握能力,了解、感受、掌握法律实际应用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五、修业年限
一般为4年。
六、学位授予
法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合格标准
1.具有良好的思想和身体素质,符合学校规定的德育和体育标准。
2.通过毕业论文答辩。
3.通过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达到本专业要求的总学分及各环节所要求的210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8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20学分,课外培养8学分。
第三篇: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工作总结
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
工作总结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改革研究课题小组
一、立项依据:
本课题属常州工学院教学研究类课题----应用型本科人才专业培养体系改革课题中的一项分专业的课题,根据常工政(05)144号立项,由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电气工程系主要骨干教师承担。
二、课题研究的成果:
以理论联系实际作为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应用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和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根据我们学校的特点和所处地理位置的经济发展特性,结合本省和本地区企业的行业状况,构建具有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规格。建立更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确立更高的培养目标和新的人才素质结构。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开展教学策略研讨,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丰富第二课堂,开展有益的业余活动,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项目研究的内容:
1.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见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
2.本专业按学生知识,能力等评价办法;
本专业预备每组织本系资深专业老师出一份综合试卷,试题覆盖本重要课程的重要知识点,以此来考察学生该的知识能力掌握情况。关于学生能力的评价方法,本专业尝试鼓励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并和本开设的重要课程相关的课题,通过多方查阅资料撰写科技论文。这样可以提前培养学生独立研究思考能力,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目前的就业压力,增强学习动力,鼓励每组织本专业学生参加一次本地大型招聘会,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方向,也有助于学生发现自己知识和能力的不足之处,及时调整学习方向以适应市场变化。
3.本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找准专业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探索培养模式是办好专业的关键,也是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关键。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在原来传统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气技术、电机电器等专业基础设立的一个新本科专业,它结合了电工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也结合了强电和弱电,克服了过去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专业适应性过弱等不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新技术都不断渗透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中,即实现专业的相互渗透和交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也成为一个广为开设和深受欢迎的专业。应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需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要有自己的特色或鲜明特点,不能千篇一律或千面一孔。常州工学院是一所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主要为江苏省和常州市区域经济服务,毕业生一般都到工矿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私营企业从事设计,生产,管理等技术工作,并深受企业的欢迎。因此,根据我院情况,区域经济特点和社会需求,我院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高等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立之初,我们把人才培养定位在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提出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要求培养的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较高的素质,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能较快地适应和胜任工作。1)明确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
培养目标: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具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有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良好综合素质和一定发展潜力的,为21世纪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电气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能够从事电气技术,控制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具有扎实的理论,外语综合能力,掌握有关电气技术,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机械基础知识,生产管理和营销知识,人文及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较强的电气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设备自动化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能力,具有供用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2)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学生基本理论的扎实,基本技能的高低,知识,能力和素质的优劣是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尺。三年来我们能培养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缜密设计本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以“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增强素质,重视能力”为原则,确定“2.5+1.0+0.5”的培养模式和专业核心能力。加强基础就是突出加强高等数学,英语和计算机等公共课的教学,加强电类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为学生打下较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拓宽专业就是设置专业方向课程组,供学生选择,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和就业面;增强素质就是加强学生的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人文素质和身体素质教育的培养;重视能力就是加强实践教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5+1.0+0.5”的培养模式,即2.5年打基础(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1年抓方向(在培养计划的三个方向中并在班级导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选两个专业方向),0.5年抓特长(根据学生就业情况和自身爱好,在毕业设计题目中选题,并在毕业设计导师的指导下培养专业技能和特长),4年一贯抓好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经过几个月的毕业生调查和专业调查研究,近两年中,在PLC控制、单片机开发、计算机应用、电力系统自动化方面的人才需求比较多。为了提高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质量和竞争力,办出专业特色,加强择业优势,我们提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课题组根据学校要求和市场情况,确定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四个核心能力。
1)以PLC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电气控制系统应用能力;
2)以微控制器(单片机)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开发能力,掌握微控制器应用系统和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设计,编程,调试,运行和维护的能力; 3)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系统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及其网络在工业生产、设计与仿真、管理网络的运行维护技能和应用能力;
4)以供配电技术应用为核心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应用能力,掌握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能力。
以上4个核心能力中:
核心能力1是支撑PLC控制技术在工业生产中的开发与应用工作,解决生产设备、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可靠性问题,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核心能力2是支撑了单片机及仪器仪表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是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核心能力3是支撑了现代信息系统应用工作,是当今信息技术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核心能力4是支撑了供电系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工作,是供配电系统的设计、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理论和技术基础。
通过实践,我们初步掌握了培养人才的模式和特点,并继续总结和发展。4.专业的培养计划;(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006级培养计划)
根据培养目标,知识能力结构,培养模式和专业核心能力,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是实现培养目标规格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进行了广泛的调研:向用人单位调研,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向兄弟院校调研,了解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和经验;向毕业生调研,了解毕业生在工作中对知识,技能和能力的要求及信息反馈;召开专业指导委员会会议,广泛听取专家,政府官员和企业老总的意见和建议。在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培养计划,做到有创新,有特色,不简单模仿,逐年修订和完善。
制订教学计划体现如下4个原则:
(1)教学计划贯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条主线。理论教学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实践教学有实验,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2)以4个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组织相关能力培养课程群。
(3)删去简单易学的课程,增设所映科学技术发展的课程,如现场总线技术,组态软件与触摸屏应用技术等课程。
(4)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增设专业综合设计与实践,打通专业课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分阶段安排科研实践
(一)和科研实践
(二),它是一咱科技设计,制作和创新实践,采用业余和集中时间相结合的方式,平时在教师指导下用业余时间进行实践,每次集中二周时间进行完善和完成制作。
根据上述原则制订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计划,理论教学总学时为2472学时,其中公共基础课1264学时,占47.9%,专业基础课学时为808学时,占35.6%,专业方向课学时为408学时,占15.5%,实践教学学时为44周。
5.各课程的教学大纲。(见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大纲汇编)6.学习指导书。(见学习指导书)7.研究论文。(见佐证材料)
8.“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工程技术岗位及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见专业调研报告)
9.本专业毕业生追踪调研----撰写“面对新时期工程技术岗位的特点确定本专业知识点,能力点和人才素质等要求的分析报告”。(见本专业毕业生面对的岗位和任务以及应掌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等要求的报告)
10.围绕现有成果中的“四个核心能力”培养目标,建立和完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总体结论研究小结: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找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规律,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对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师资队伍的结构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开展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及模式改革既是学院改革发展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形成具有应用型特色的专业建设和创新品牌,共同推动我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第四篇:烹饪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烹饪专业职业素质的培养
摘要:职业教育应走出“技术至上”的误区,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纳入培养目标,21世纪需要的是具备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的人才。只有这样,烹饪专业教育方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关键词:技术教育 职业素质 创新素质
目前,我国的厨师既多又少,即低层次的多,不易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高层次的少,用人单位很难寻觅适用人才。这里的高低,不仅是指技术的高低,更主要的是厨师综合素质的高低。新课改已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目标指向之一。那么,烹饪专业教学审时度势应关注这一走向,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纳入烹饪专业教学中去。
一、技术至上-----烹饪专业教学的一个误区。
职业技术教育,顾名思义,要传授“技术”,而且是“职业技术”,即与职业有关的技术。“一技行天下”,学校教师便把技术训练看成了职业学校教学工作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陷入了唯技术的泥潭,成了技术至上主义者。我们并不否认技术的重要性,却肯定地说,缺少了“技术”的教育称不上是职业教育,没有“技术”的学生也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但是唯技术主义,技术至上的倾向,却导致烹饪专业教学走进了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㈠培养目标狭窄-----以操作技术替代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烹饪专业的市场很大,但它的就业面却很窄。学生一旦毕业,从事烹饪工作做了厨师,就很容易被特殊的工作环境、文化背景及行业惯性所制约,认识世界的视角也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思维定势,很难有所创新,有所发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是,不能排除我们教育上的偏颇,即重技术而忽略了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事实上,凡是在就业后有发展、可塑性强的人,都是那些综合职业能力较高的学生,而那些单纯追求技术而忽视专业基础和文化修养的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往往并没有多大的发展后劲。
㈡教学内容陈旧----以技能教学替代了专业理论、文化的综合教学。
由于过分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一些中等职业学校将培养目标定位于“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以致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都不关注,导致了课程设置盲目,教学内容陈旧,学生所学知识落后于时代的现象严重。现代餐饮企业对厨师的要求,已不再简单局限于掌握一门技术,而是人格、知识、能力、修养、创新诸方面的综合要求。也就是说,烹饪 专业的学生胜任岗位要求,不仅要学习技术,掌握技能,更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文化素质,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另外,一些职校偏重学生的职业技术,因而仍然不自觉地用师徒传授的方法替代现代教学方法,这种在教学活动中的反映,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对其它非专业课程的排斥,并使学生整天埋头于重复、简单的练习,操作之中,没有自主学习、探究的时间和空间。故我国现在培养的烹饪学生多数属于工匠型的。所以,在当今变幻莫测的餐饮业中,厨师开饭店的少,成功的更少,成为星级饭店总经理的更是屈指可数。
二、职业素质-----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
香港科技大学校长吴家玮曾说:21世纪的人才应该是:“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迈向国际前沿,对别人的专业有着较为广泛理解,在文化素质方面,对文艺、思想、体育等更有广泛的参与。”显然,把职业教育简单地视作培养“技术劳动者”的观念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了。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职业技术和职业素质有人才,也是当代烹饪专业教育的目标指向,职业素质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㈠在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文化素质。
现代餐饮企业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这种高素质不仅体现在掌握职业技能,更体现在具备开阔的文化视野。着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烹饪专业相关的文化知识。如古今烹饪史话,地方民俗、厨房管理、食物营养知识、食物卫生知识、食物化学知识,食品微生物知识等。这样,学生就会在工作中显示出较高的文化素质。二是与人生有关的人文知识,人是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的生命体,除了工作之外,还有生活,而要提升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就需具备开阔的人文知识,如历史、艺术、文学、运动等等。这种文化修养越丰富,生活品味越高雅,人文情趣越浓郁。而非“工作机器”。
㈡在培养学生全面素质时重视创新素质的培养。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教育部制定颁布了《关于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立业创业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创新素质教育突出学生两个方面:一是主体意识,在烹饪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反思、自我评价,实现自我超越。其二具有批判精神,教会学生要善于思考,敢于探究、质疑,提出自己的观点,不惟书、不盲目推崇烹饪权威。引导学生从原料创新、色彩创新、口味创新、形态创新、烹饪技法创新、器皿创新、菜单创新、食疗创新入手。学生在解决烹饪实际中创新素质得到培养和发展。
㈢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同时培养他们稳定的心理素质。
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来自餐饮市场对烹饪人才挑战愈加明显,同 行之间竞争加剧,烹饪行业又极具不稳定性,这些都给他们带来了压力,引发了诸多心理问题。另外,校园并非真空,社会上人们的担忧、焦虑、浮躁,也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现实的影响。因而培养他们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首先,帮助学生学会提高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一旦学生具备了较强的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那么走上岗位时,就会具有克服挫折的勇气,勇于创业;其次,帮助学生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如果具备了善于调控情绪的能力,那么他们走上岗位时,就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保持良好的心境;第三,帮助学生学会悦纳自己,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竞争异常激烈,学生进入社会要适应环境,学会与人交往,与人合作,但多数不适应或不协调,这时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出现心理焦虑。所以在校期间帮助学生悦纳自己,以坦然的心态面对一切,不欺骗自己,不憎恨自己,把自己看作一个有价值的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烹饪专业教育不仅仅是授以烹饪技术,而且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为急任,只有这样,烹饪专业教育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施光明.技术与人文.2003.9 2.王圣果.烹饪工业化与模糊教学.饮食文化研究.2001.1 3.冯玉珠.20年中国烹饪高等职业教育之研究.中国烹饪研究.2005.1 4.孙长友.对建立职业教育质量管理体系的思考.职教论坛.2006.3 浅谈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定位及教学运作
南京市湖熟职业中学 郑兴武
中等烹饪职业教育是烹饪理论与技能教育的初级阶段。培养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和专业操作技能以及创新能力是中等烹饪职业教育探索的课题。因此,中等烹饪职业教育在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都应突出其专业特色。
一、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定位及课程设置
中等烹饪教育是专业教育、学历教育和素质教育为一体的中等层次人才教育。它既为餐饮企业培养烹饪技工、宴会设计者和营养配膳师,同时也为饭店、酒楼及企业的餐饮部门培养经理、行政总厨、厨师长等后备管理人才。因此,中等烹饪教育的目标应定位于培养中等层次的技艺型、技能型的操作与管理人才。
中等烹饪教育的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并针对烹饪专业岗位或岗位群的特殊需要设置课程,优化知识结构,用教学与生产科技相结合的方法来培养烹饪专业人才。
基础理论课的课程设置要以应用为目的,要结合专业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要求,随时调整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整体素质。
专业课程的设置可按以下两部分内容设定:
一是专业理论课程以烹饪学科为体系,设立烹饪原料知识、烹饪原料加工技术、食品营养与卫生、烹饪美术、中餐烹调技术、面点制作技术、冷菜制作与食品雕刻、餐饮成本核算等课程。课程要突出理论联系实际,要结合烹饪技能教学的需要增删部分内容。
二是烹饪技能课程着重突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刀工基本技术、筵席配菜技术、中餐制作技术、面点制作技术、食雕与冷菜制作技术、地方名菜制作技术等课程为骨架,加入其他应用技术的教学内容,技能课程必须突出应用性、实用性和技能性,让学生真正掌握专业技术。
在教学中为使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烹饪理论知识,应从原料的初加工、刀工、刀法的应用、干货原料和涨发、配菜、菜肴命名、初步熟处理、火候的控制、原料在烹调中的物理变化、化学变化对菜肴质地的影响,以及上浆、挂糊、勾芡的运用,调味品的味型以及味觉的种类逐步展开。这样学生从理论上理解整个工艺过程,然后再从各种烹饪方法(如:炸、溜、爆、炒、烹 等几十种烹饪方法)的运用和刀工技法、成菜、装盘等每一个环节,使学生能够细致的、全面的、综合地掌握多种菜点操作的技能要求,以达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发展理论的目的。
二、烹饪层次能力设定及教学安排
烹饪技能是由低到高,由粗到精逐步掌握的。因此,层次能力的设定是否科学合理对教学的影响起到致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在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课时的分配上,应根据学生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进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每个学年要有一个考核的标准,并让学生拿到相应的等级资格证书。建立必要的淘汰制,达不到技能标准的学生,不允许进入更高一级能力层次的学习。根据层次能力的要求,可这样设定教学内容:
第一学年以基本功训练为主,重点放在刀工、刀法的熟练运用,要求快、准、稳技巧精湛;正确掌握原料的初加工、熟悉干货原料的涨发工艺及配菜工艺等。
第二学年重点放在使学生能够掌握烹调方法及相关菜例的制作上,熟悉调味的基本方法,投料准确、适时,上浆、挂糊均匀,正确识别油温,灵活掌握火候,勾芡恰当,翻勺自如,出锅及时,装盘熟练,学会设计四季筵席菜单,了解科学合理的营养配膳等。
第三学年让学生在名师的指导下,全面地、综合地按照国家劳动部和省市劳动局统一制定的技能标准要求,进行操作技能训练,要求学生在菜肴的色、香、味、形、汁芡、刀工、火候操作等环节上逐项达标,接受劳动局烹饪考评委的考核,取得高一级等级资格证书。同时,第三学年的教学还应侧重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艺型、技能型的管理人才,在课程内容设置上突出创新。为了开拓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以以八个创新为着眼点,创造烹饪专业的特色品牌。
其一原料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在原料的使用上,不要拘泥于传统的用法,要敢于使用国内外不同地域的原料,创出新的特色菜,并能用同样的原料运用不同的烹调方法制作菜肴。
其二色彩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注重菜肴的造型美,突出色彩,搭配和谐悦目,用艺术美达到增进食欲的目的。
其三口味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操作能力,善于辨别和调制菜肴的味型,不仅能利用原料本身的风味,做出有特色的美味,还能利用各种原料的本味烹制成复合佳肴。其四形态创新。要培养学生的塑形能力,教会学生运用刀工、刀法,去实现菜肴形态的变化,塑造和美化菜肴的形态,使菜肴的形态逼真、美观大方,让就餐者赏心悦目。用形态美,达到艺术美的要求。
其五烹饪技法创新。要培养学生技术操作能力,区分几十余种烹饪技法的特点,在熟练掌握常用烹饪技法的基础上,研究新技艺,创新新菜肴,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
其六器皿创新。要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意识,使学生学会器皿衬托菜肴,使美器与美食相辅相成,显示菜肴的色、香、味、形特色,突出菜肴的视觉美和观赏美。
其七菜单创新。要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使学生善于吸收中外餐饮业菜单服务的精华,学会运用图形菜单和实物菜单等多种形式为顾客提供服务。菜单的排列要有个性,有特色,能体现不同菜系的特点,让顾客能享受到菜单服务所带来的愉悦。
其八食疗创新。要培养学生饮食保健意识,使学生明白营养配膳是人类健康发展的前提,以食补身,以食养身,是当代饮食卫生与健康研究的课题。要教会学生在配菜及烹饪技法上遵循营养配膳原则,科学合理烹饪食物。
总之,中等烹饪教育是一门新型学科,它的开设有利于弘扬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有利于向餐饮企业输送人才,扩大就业,使职业教育更具实用化。作为中等烹饪职业学校,应使自己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更符合中国烹饪的专业特色,更有利于现代烹饪技术的发展,这样使中国烹饪在继承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第五篇: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试论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摘要在“卓越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成为很多地方高等学校金融教育面临的严峻问题,本文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金融应用型人才培养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服务。在此背景下,探索地方高等学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要,地方高等学校金融教育的重心应该放在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上,但目前很多高校却普遍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缺少实践基地等一系列问题。
一、当前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乏针对性。目前,相当~部分地方高等学校金融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是机械地照搬重点财经类大学的办学思路和培养模式,偏重于宏观理论教学,对专业的应用性和实务操作重视不够,导致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离,动手能力不强,偏离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标准。相当一部分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金融学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及其他经济管理部门和企业从事相关工作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太过宽泛,缺乏针对性,很少有高校针对学生的就业去向有针对性的合理设置培养目标。
2.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环节存在不足。由于部分高校在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的不明确,在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上存在一些不足。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集中于专业课程,较少开设交叉性较强的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理论性过强,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知识面过窄。在教学环节,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相关课程部分内容重复,如金融学与金融市场学课程,证券投资学与金融技术分析课程等,如果处理好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很容易造成课程内容的撞车现象,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给学生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另一方面,金融专业课程属于应用性学科,在讲授基本理论的同时,必须强化实践环节的教学,但是,很多课程并没有安排相应的实践环节,或者有的课程虽然安排了实践环节,但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实践环节滞后于理论内容,直接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实践教学存在不足。在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方面,虽然很多高校都建有校内金融实训实验室,但实验资源短缺,设备陈旧。由于高校连年扩招,参加实训的同学过多,而实训时间相对集中,这使得实践教学大都流于形式,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虽然很多高校也建设了很多校外实习基地,但很多金融机构出于经营安全性的考虑,根本不给学生动手的机会,校外基地虽表面接受学生,但根本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在实验教师建设方面,很多高校都是专业课教师既承担理论课程的教学工作又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但很多老师没有相关的实际工作经验,只能是自己边学习边教学,这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虽然很多高校也聘请了校外金融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但是,这些兼职教师很少有时间指导学生实践教学。
二、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1.明确培养目标。地方高校本科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相比于高职技能型人才,应该具有更宽厚的知识,更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更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相比于重点本科院校研究型人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不应该是“精英型”和“研究型”,而应该是“大众型”和“应用型”。根据近几年地方高校本科金融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统计,有超过60%的毕业生是去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工作,其次是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因此在培养目标的设定方面,要结合地区特色和毕业生的就业去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培养目标,将金融专业学生的培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服务相结合,真正融入到地区经济发展中去。
2.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试和各种金融竞赛。金融业相关的从业资格考试是金融相关行业协会组织的全国统一考试,已得到社会和业内的广泛认可,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如: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期货从业人员资格考试,银行从业人员资格考试和理财规划师从业人员资格考试等,学生如果能够通过其中的一两门考试,对于金融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而言,会增强其信心和竞争力,增加找工作的砝码。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金融的兴趣,使学生的理论知识能与实践相结合,金融系可以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利用金融专业实验室开展相关的专业技能大赛,如股票模拟交易大赛,期货模拟交易大赛,外汇模拟交易大赛等,可以开展金融知识竞赛,理财知识竞赛等。按成绩排名,对成绩突出者给予奖励,颁发证书,这会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为将来踏入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性的金融竞赛,如全国金融产品设计大赛等,如果能够在全国性的大赛上获奖,这对于地方高校金融专业的学生将是极大地鼓励。
3.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由于校外实习基地大都为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出于经营的安全性,很难让学生动手实践,因此,校内实习基地即金融模拟实验室的建设就显得至关重要,必须要完善实验室的软硬件配置,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室完成银行窗口业务流程,证券经纪业务流程,外汇和期货业务流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实验室软件建设,使得学生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轻松实现参加金融专业技能大赛的要求。
4.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在金融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遵循金融教学的规律,合理设置课程,在满足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以社会需要和学生的就业去向为依据,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学生从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课程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淡化抽象的、理论性强的课程,加强案例教学和实训教学。如在证券投资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从第一堂课就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几只股票作为关注对象,结合教学内容,模拟操作,在课程理论教学过程中,利用多媒体和教室网络资源,及时展示相关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所有专业课的任课教师要一起讨论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课程完美衔接,避免课程内容的重复和资源的浪费。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建立一只既具有扎实理论功底,又具有较强实践技能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了提高老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假期去金融企业挂职锻炼,深入实践。积极邀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来学校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或者开设讲座,让学生提前了解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和行业发展动态,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结论
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背景下,如何适应金融行业对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的需要,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是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教师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针对目前地方高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本文从明确培养目标、鼓励学生参加资格考试和各种金融竞赛、完善校内实习基地建设和完善学科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四个方面提出了些建议和思考,希望这些建议对于提高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的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高小敏,李茂盛,刘超.应用型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的校企合作研究[J].知识经济.2011(10):149-150.
[2]唐志武。地方高等院校金融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0(3):219.
[3]廖宜静.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10(11)1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