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4 07:47: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

第一篇: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2010-06-29 19:04:5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2)

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对现阶段人民法院工作提出的新要求。权威是与公信力相联系的。人民法院的司法权威来自于社会公众对司法的尊崇、认同和服从。这种“尊崇、认同和服从”就是司法公信力的一般特征,指社会各界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社会普遍奉行的道德标准和主流价值观的导引下,根据自身对司法审判活动的了解和认同形成的一种综合评价体

系。当前,由于受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如何努力提高法院的司法公信力,是我们基层人民法院面临的一个迫切而现实的问题。本文以海原县法院为参照,就基层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制约因素,提高途径等方面作一分析,以期对提高司法公信力有所禅益。

一、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分析

人民法院是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法官是公平正义的守护神。从理论上讲,人民群众对法官应该是最信赖、最认同的。中国的老百姓因受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往往“厌诉”,不到万不得已,往往不会走进衙门。一旦涉入诉讼,既意味着他已作出了最后的选择,并且在其心目中已不得不求助于法官这一“最后的守护神”了。然而,现实情况却是许多群众对通过诉讼解决纠纷,保护权益这种合理渠道持怀疑态度,宁可信

访,也不信诉,宁可信官,也不信法,宁可选择其他救助也不愿选择司法救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群众不愿采取司法救助,而采取私力救助,甚至求助于黑恶势力等非法组织。如我院在审理车辆买卖、民间借贷等案件中发现,有一部分车辆数次转买,债务数次转让,都是在当事人预期的权益无法得到实现时,将权利转移给一些社会混混等,以此减少自己的损失等。

(二)诉讼中请、托现象严重,折射出人民群众对司法信任度不高。“官司一进门,两头都托人”,而对法院依法送达的有关告知其权利义务的法律文书不予重视,漠然视之。在实际工作中,常常接触到这样一些当事人,他们往往寻找一些与办案法官熟悉的人来法院说情,但当问他们是否阅读了法院送达的有关文书时,大部分回答是没有。这说明他们宁可相信人情,也不相信人民法院送达的文书对具诉讼的指导作用。

(三)上诉率高,甚至明知无理仍坚持上诉,说明当事人对基层人民法院法官信任度低。近两年来,海原县法院的上诉率,发改率持续下降,这与我们加强法官队伍素质,提高审判质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然而,有一部分案件在我们看来原本不应上诉,或者当事人对上诉的结果也不报极高期望,但仍坚持上诉,其根本原因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因言行不当,或者判后答疑不到位,令当事人产生合理怀疑,降低了对法官的信任度。

(四)被告出庭率低,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怀疑。在行政、民事诉讼中,被告的出庭率低,部分被告对法官能否保护其合法权益持怀疑态度,既不答辩,也不提交证据,有理也不到法庭上讲。

(五)生效裁判主动履行意识差,漠视法院生效裁判文书的权威,甚至逃避执行,暴力抗法。执行难难在何处?人民法院为解决执行难采取了一系列的

措施。去年,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集中清理执行积案专项行动,自治区高院、**市中院先后采取了提级执行、交叉执行等有效执行措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压力。但执行难的问题尚没有从根本上得以扭转,我认为主要原因还是人民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的问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认同度差,没有主动履行的意识,漠视司法的权威。

(六)信访不信诉,信官不信法。当前涉法涉诉上访大致分两类,一类是群众开始就不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保护权益,解决问题,一味认准上访这条路;二是通过诉讼程序后仍对法院的裁决不满,并且在二审、再审等程序后仍上访缠访。在一个社会中,上访信访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文明、和谐的程度。涉法涉诉上访居高不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社会司法运行不畅,人民群众的需求难以通过司法途径得到切实满足,司法公信力不足的问题。

(七)旧观念未从根本上根除,消极影响潜移默化。老百姓自古就有“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传统观念,这些封建黑暗司法制度的遗害至今仍影响着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判断和认识。加之我们在具体工作中也确实存在一些影响司法公信力的问题和现象,更加深了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怀疑。诸如“大盖帽两头翘,吃了原告吃被告”、“要想官司赢,就得先托人”、“不吃不喝,官司莫说”等等民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老百姓对法院的认识,这些认识和观念虽有失偏颇,但也确实反映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信力的内心看法,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二、影响司法公信力的主客观因素

在我国,司法公信力问题从来就有。新形势,新阶段,司法公信力更是困挠人民法院的一个主要问题。这既有历史的原因,也有现实的因素;

美女学院的禁书 异体——我的绯色天空 理工大风流往事 我的老婆是杀手

一剑惊仙 重生之官道 http://

第二篇: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提升司法公信力

[法学] 加强法院文化建设 提升司法公信力

发表于 2010-5-25 18:01:20

当前正在开展的司法公信建设年活动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司法公信建设就是人民法院通过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满意度、提升社会公众对司法的信任程度,使法院的裁判得到普遍的认可,社会公平正义得到保障。那么,人民法院如何实现全面的可持续发展呢?笔者认为,应着力加强法院文化建设,以文化软实力引领可持续发展,满足新时期人民群众对法院司法工作的新需求。

一、培育法院精神文化,提高法官的内在素质,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官群体的心理认同和信任感

法院精神文化是法院群体本质精神的高度浓缩,是法院文化的核心与灵魂,决定与支配着法院群体的价值取向,决定着法院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培育法院精神文化,就是要通过思想文化的引领,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增强推动法院工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要以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载体,大力培植法院精神文化,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法官队伍。要通过加强法院文化建设,把公正和效率作为法官的共同价值追求,确立法官崇尚法律、遵从规则、严格程序的行为习惯,塑造法官群体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职业尊荣。要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引,确立法官正确的大局观、群众观、稳定观、政绩观、权力观、作风观,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公正司法、廉洁奉公。

二是要以创建学习型法院为载体,加强学识文化建设,提升法官整体素质。要加强教育和培训工作,要创新育才机制,组织法官参加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组织召开理论研讨会,增强法官的调研能力。要出台相关制度,强化学历教育培训,鼓励在职干警励通过函授、自考提升学历层次,鼓励在职干警参加全国司法统一考试,鼓励在职干警攻读法律硕士学位,培养专家型法官,培养一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综合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法官队伍。要搭建平台培育法官技能文化,提高法官素质。要搭建学习的平台。建立图书室、资料室、阅览室、电脑宽带室,在局域网上公布政治学习计划并推荐相关法律书籍,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引导干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定期邀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授课;要搭建研讨平台。不定期举办法官调解沙龙研讨会,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精心办好《漳平法官》季度印制的调研刊物,大力营造良好的研讨氛围,促进干警调研能力和裁判文书制作水平的提高;要搭建交流平台。在局域网上设立“法院文化”专栏,专栏里内含“院长论坛”、“法官沙龙”、“法官手记”、“法官风采”、“法官文苑”等小栏目,刊登干警创作的文学作品、读书心得、办案体会和人生感悟,使干警沟通有平台、交流有场所,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陶冶干警的情操,提高干警的综合素质;要搭建岗位技能竞赛平台。通过举办庭审示范观摩、优秀裁判文书评比和审判、调解、执行等岗位技能竞赛活动,营造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提高法官的司法技能。

三要是以建设闽西红土地特色文化为载体,培育坚定信念、敬业奉献、爱护群众等苏区精神,提升法官队伍凝聚力。通过经常组织干警瞻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学习革命决议和研讨苏维埃审判文化,把现代司法理念、先进法院文化与闽西革命根据地的优良传统和“古田会议”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继承和发扬革命先辈身上所具有的团结和谐、勇于创新、甘于奉献、勤政廉洁、与时俱进的精神,增进闽西法官忠贞不渝、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发扬苏区干部贴近群众、服务群众的优良传统,强化闽西法官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发扬革命老区客家人民纯朴勤劳、好客礼貌的优良民风,培养闽西法官吃苦耐劳、遵纪守法、遵守礼仪的作风。

二、加强管理文化建设,规范司法行为,确保司法公正、高效,使人民群众普遍认可并自觉维护法院裁判,提高司法权威

管理出公正,管理出效率,管理出廉洁。要以健全和完善精细化管理为切入点,全面加强以管理文化为中心的法院

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管理文化对法院发展的整合、导向、鼓励、规范等作用,凭借文化对人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形成的潜移默化之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司法公正的法官队伍,提升法院公信力。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管理机构和制度体系,加强制度文化建设。首先,要按照量化管理、动态管理的要求,建立五个工作机制加强审判管理。要建立以立案庭为主的案件流程管理监督机制。制订《案件审判流程管理办法》,设立审执限预警、审执限跟踪、月结案情况通报等制度,利用微机网络反映和监督案件在程序流转中的全面情况,在局域网签发案件催办函,通报每月各业务庭审、执结案件的结案率、调解率、审限天数等情况;要建立以审判监督庭为主的案件质量评查监督机制。制订《案件质量评查办法》,坚持案件评查和定期通报制度,每月对上个月审执结的案件进行质量评查,并对卷宗逐件进行评查,每月根据评查情况写出案件质量评查分析报告,对评查情况进行通报;要建立以纪检、监察部门为主的追究违法审判责任监督机制。根据“两办法”细化违法审判责任追究,界定错案和执法过错,细化评判和处罚的标准,对违法审判的责任人和所在庭,区别情况进行追究责任;要建立以政治处为主体的岗位目标考核监督机制。制订出台《岗位目标考核管理办法》,从审判工作、队伍建设、其他工作三个方面提出了详尽的目标要求,并对各项目

标进行了量化、细化,以百分制进行考核和奖惩,考核由政治处牵头,采取自评,有关庭室核实,逐月登记,季度汇总并兑现奖惩;要建立以办公室为主的督查监督机制。由办公室督查各庭室、各个干警执行院有关制度和督查各庭室开展院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的落实情况,确实保证政令畅通,保证各项工作的落实。通过建立五项机制,形成全方位的管理考核机制,变纵向管理向横向管理转变,使法院的管理向司法化和规范化迈进;其次,要进一步健全制度落实机制,培植强有力的制度执行文化,出台《关于对全院各项工作实行全方位效能监察的实施意见》,通过效能监察结果的定期通报,督促各部门工作任务的全面完成。通过一系列措施,注重培育人本管理、以德治院的制度文化,着力实现理性管理、柔性管理和长效管理,逐步减少直至避免感性管理、刚性管理和突击管理。

二是加强法院行为文化建设,重塑司法魅力,提升司法公信力。法官作为社会正义的守护神,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文化品位,因此,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必须切实规范法官的司法行为,努力培育符合法官职业道德要求的行为模式,确立共同的行为准则。一是以开展“红土清风”廉政文化建设为载体,注重挖掘和树立身边的勤政廉政的先进典型,设立荣誉室,宣传身边的先进事迹,发挥好先进典型的辐射、带头作用,营造学先进、争先进的良好氛围,形成尚廉倡廉 的良好风尚;组织干警参观福建法院警示教育基地、漳平市警示教育基地,组织观看反腐倡廉电教片,组织学习发生在法院系统的活生生的反面典型,实行案例警廉,教育、提醒广大干警廉洁执法,司法为民;组织干警参加廉政知识竞赛、上党课、观看廉政影视作品,征集廉政书画摄影作品和廉政格言,举办文艺晚会,组织法官参加各种廉政征文比赛,促进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严格落实最高法院“五个严禁”规定,教育干警自觉约束业外活动,加强自身修养,树立忠于职守、刚正不阿的理念,培养惩治邪恶、弘扬正义的良知,塑造正直善良、谦虚谨慎的品格,努力做到公道正派、举止文明、态度公允、行为规范。通过法官廉政文化建设促进法官建立起有效的自律机制,不断提升法官形象,树立司法权威。二是以创建省级文明单位为载体,加强司法礼仪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对法官的认同感。要不断强化法官对公正裁判的角色感知,要求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员在接待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和来访群众时应态度温和、文明礼貌,按规定放置和使用法槌,严格庭审纪律,规范庭审言行举止,彰显庭审魅力,时刻提醒法官规范自己的行为,谨慎履行自己的神圣职责。

三、加强法院物质文化建设,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提高人民群众对司法的满意度

物质文化建设是法院文化建设的物质载体,是法院文化 的外化表现,它不仅作用于法官自身,而且对于社会公众有着重要的感知、影响和接纳作用。法院物质文化建设,重点是要培育人本和科技文化,培育人本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加强软、硬件建设,落实各项便民、利民措施,充分体现司法的人文关怀。

一是通过具有法院特色的基础设施建设、物质装备建设和公正、权威、文明的审判活动,使当事人和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感受到司法的神圣和威严,而且充分感受到司法的和谐、厚重和公正。搞好审判法庭、办公场所建设,在审判大楼悬挂国徽、升国旗,将审判区、办公区分开,保持审判的严肃性、权威性,创建刑事审判体现威严、民事审判体现平等、行政审判体现和谐、执行体现文明、立案体现为民、调解体现轻松的司法活动场所。同时,要在物质装备建设中进一步提升文化内涵,注重文化品味,建立法院图书室、阅览室和健身室,为法官养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创造环境和条件。

二是以建立立案“文明窗口”为契机,公开审判流程,增加透明度。在立案大厅设置电子显示屏,公告有关审判及管理事项,在立案大厅公布了立案流程、信访流程,在法院网上发布法律法规、案件受理范围、立案条件、收费标准以及诉讼权利义务、诉讼风险提示、举证须知等,彰显司法为民理念。

三是在审判工作中注重融入科技成果,培育科技文化,充分发掘科技力量,努力提高科技含量,把现代先进科技成果运用到法院文化建设过程中,达到以科技“提效率、促公开、助廉洁”的目的,实现人手配备一台电脑,满足了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要求,安装互联网、全省法院系统三级联网和全省法院案件管理系统等网络系统,实现案件输入管理电子化、立案流程管理规范化,提高办公效率;四是以完善巡回审判工作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通过实行随时巡回审判工作机制,设立巡回审判联络点,聘请联络员,发放便民联系卡等形式,进一步方便群众诉讼,减轻人民群众负担,通过推行司法救助制度,落实诉讼费缓、减、免交制度等,为弱势群体开通绿色通道。(福建省漳平市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董成南)

来源:中国法院网

第三篇:法院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基层法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 基层法院能否善于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是衡量其对科学发展观的认知态度、学习深度和实践广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笔者认为,在基层法院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要做到“四个运用、四个提高”。运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着力提高服务大局的主动性 最高院王胜俊院长指出:“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人民法院在工作思路上要紧紧围绕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做到‘四个更加注重’,即更加注重推动发展、更加注重保障民生、更加注重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更加注重促进和谐。”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过程中,基层法院在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时要坚持做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树立更加全面的大局观,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主动性。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法院工作为大局服务,不仅要毫不动摇地坚持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同时也要为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二是要强化自身发展意识。法院作为国家审判机关,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强法院工作,发展审判事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三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法院的根本职责是通过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评价我们的政绩,就是要看我们的职责履行是否充分、工作成效是否明显、司法保障是否到位、党和人民是否满意。运用科学发展观规范司法行为,着力提高司法能力推进基层法院规范化建设,提高司法能力要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日常主题活动紧密结合。如针对全省法院开展的规范司法行为示范点创建活动,可以将重点、热点部门相互结对,开展规范化建设和廉洁司法示范庭(局)的对抗赛,并在对抗赛中开展“四比四看”活动:比办案质量,看谁无发改案件;比工作认真、注重细节,看谁工作无差错;比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看谁工作无信访;比工作质量与数量,看谁全年办案数量多、效率高、效果好。二是与评先评优紧密结合。可以开展“规范化建设标兵”等评选活动,以此推进规范化建设的蓬勃开展。三是与考绩考评紧密结合。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把队伍建设、审判执行、行政事务、涉诉信访等各项工作全面细化、量化,对各部门和干警进行季度和全年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考绩、奖惩的重要依据,并建立健全执法过错、超审限、重大责任信访、被上级法院明查暗访通报等问题的“一票否决”制度。要通过严谨的制度、严格的考核、严肃的追究,实现两个跨越式发展,一是“由人管人向制度管人”的跨越,二是“由制度管人向自我约束”的跨越。运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法院改革,着力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工作创新,就是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的宗旨,在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工作创新,就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结合具体实际、解决现实问题,把基层法院建设稳步向前推进。因此,创新是基层法院建设活的灵魂、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一句话,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实现基层法院又好又快发展。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基层法院建设,要立足现实,从发展的角度确立创新精神。实践没有终极,创新也没有止境。要用科学的理论、正确的思想、创新的观念引导和武装广大干警。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拿出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创新;将已有的经验做法继承整合、完善深化,也是创新;将积重难返的棘手难题妥善解决,还是创新。要瞄准制约审判事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影响基层法院建设的瓶颈问题、群众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把继承与发展、借鉴与创造、自力更生与博采众长有机统一起来,有重点吸收、有目标赶超,推动基层法院工作跨越发展。运用科学发展观强化队伍建设,着力提升法院形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队伍建设方针,站在审判事业长远发展的高度,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体干警,使大家切实做到“四个强化”:一是强化政治素质,改进工作作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坚持“三个至上”的指导思想,确立“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宗旨观念,为党和人民掌好用好审判权,使审判工作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党的工作大局;二是强化理论学习,提高司法能力。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认真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法学理论水平、庭审驾驭能力、处理复杂疑难案件能力、案件调解能力、群众信访处理能力、协调复杂局面能力;三是强化审判管理,不断提升案件质效指标。进一步强化审判管理,不断提高办案质量、效率与效果,重视处理案件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有机统一;四是强化工作纪律,全面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形成既循规蹈矩,又生动活泼的工作局面,推进全院工作迈上新的台阶,牢固树立基层法院的良好形象。

第四篇: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

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

维护基层公平正义

论文提要:

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化解基层(尤其是农村)矛盾,宣传法治思想,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城乡二元体系被打破,旧有的封建习俗与乡村文化亦逐步瓦解,获取信息能力显著增强。而与此同时,司法公信力却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农村得到普遍认可与加强,造成目前农村各种纠纷、上访闹访事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发现司法公信力在农村缺失的深层原因,完善农村司法公信力的衡量标准,为提升人民法庭司法公信力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唤得广大同仁对农村司法公信力建设的重视与研究。本文共分四部分,第一部分为概述,简要介绍我国基层法庭的工作实际;第二部分为农村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分析,主要从内外两个方面入手;第三部分为法院的工作目标与农村司法公信力衡量标准的划分;第四部分为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的建议。

一、概述

人民法庭是基层人民法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化解基层(尤其是农村)矛盾,宣传法治思想,维护司法权威的重要使命。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城乡二元体系被打破,旧有的封建习俗与乡村文化亦逐步瓦解,获取信息能力显著增强。而与此同时,司法公信力却由于各种原因并没有在农村得到普遍认可与加强,造成目前农村各种纠纷、上访闹访事件层出不穷。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发现司法公信力在农村缺失的深层原因,完善农村司法公信力的衡量标准,为提升人民法庭司法公信力提出合理建议,从而唤得广大同仁对农村司法公信力建设的重视与研究。

二、农村司法公信力不足原因分析

由于农村与城市在人员构成、生活方式、经济地位等方面的巨大差异,造成了广大农民在知识体系、认知水平、道德观念与城市居民有很大不同,此点反应到司法领域,造成了司法公信力在城市与农村、居民与农民之间的不同标准。具体而言,农村司法公信力不足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外部原因

1、农村习俗与传统文化的影响

纵观我国的历史及社会发展历程,结合我国的国情,不难发现,农村在保留旧有习俗,传接传统文化方面与城市比较有着显著优势。大量的旧有习俗与传统观念在农民的头脑中根深蒂固,有时甚至高于法律。例如,农村中出嫁妇女不负责赡养父母,亦不继承遗产;订婚后,若男方悔婚,女方不退还彩礼,若女方悔婚,需退还全部彩礼;建造农村房屋时未经左右邻居同意,建造的房屋不能高于邻居的房屋等等。这些习俗大多与现有法律规定不符,但却得到广大农民的普遍遵守,一旦进入诉讼程序,法院的裁判与该类习俗不符,当事人及其他村民就会对法律的公平正义、法律权威产生怀疑。经调查发现,人民法庭审理的农村赡养案件,85%以上的当事人以女儿不负责赡养、分家时财产分配不均等事由进行抗辩,法院依法裁判后,当事人对裁判结果的认同率较低,上诉率较高;人民法庭审理的相邻关系案件,近70%的当事人以农村习惯,如散水的宽度一般不超过50厘米、门前道路排水沟应保持通畅等反驳对方的诉求,而原告方往往对该类习俗予以认可,法院在裁判时往往面临法律规定与农村习俗的利益抉择。

2、影视作品等现代传媒的不利引导

由于农村所特有的较为封闭的环境,其娱乐设施及项目较为单一,电视、电影、网络有着极为广阔的市场。我国施行的电视剧、电影的审核制度,并不对其内容的法律观念、相关法律事件进行审核,从而造成我国电视节目法律素养较低,大量的电视剧、电影情节中涉及的违法事件在剧情中得到了认可与赞扬。例如义愤伤害他人不会得到法律制裁、民事纠纷进行刑事处罚、非法上访闹访合情合理等等,该类剧情虽不具有实际意义,但却在无形中歪曲了我国的法律制度、法律规范,对广大观众,尤其是法律观念较为单薄的农民产生了不利影响,久而久之,观众就会以非法为合法、以无理为合理。

3、农村法制宣传不到位

通过调研发现,超过65%的被访农民表示从未接受过任何法律宣传及教育,亦未参加过任何普法活动,近三分之一的被访农民不知道我国的根本大法为《宪法》。而在改进措施一项中,90%的被访农民认为政府相关部门、司法机关应当在农村多举办一些普法活动,93%的被访农民认为中小学及相关部门应该开设法律知识课程,将自己的下一代培养成为知法、守法、用法的人。由此可见,广大农民具有学习法律的迫切愿望。但在实践中,农村的法律宣传工作做得有很多不足,以至于多数农民表示根本没有接受过法律教育。目前我国所采用的农村普法形式,大多内容呆板、形式单一,普遍做法包括:将部分法律条文在乡镇政府或村委会、路边街道的黑(白)板上一写了之,少数村落会在村广播中简要播放;摘抄法律条文编制小册子或宣传单发放给村委会,然后由村委会负责发放给广大村民。这些做法大多是为了应付区县的审查,黑(白)板的内容常年不换,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村民关注度较低。乡镇编发的普法册子或宣传单发放到村委会后往往就不知下文,大部分村民往往从未见过。另外,法律条文是对生活现象的高度概括,是语言文字的精辟阐述,而相对应的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却并不高,让其通过简单描述而对法律有着深入理解明显脱离实际,而解释法律、讲解法律需要专业的法律人员,村委会组成人员显然不能胜任这项工作,从而造成农村不仅法律宣传力度不足,法律的解释运用在农村更是空白。

4、农民法律意识的欠缺

法律意识是农村法治秩序建立的基础,更是农村司法公信力产生的土壤。农民缺乏法律意识的重要表征就是“在当乡风乡俗与现行法律不一致,甚至相背时,多数农民就会将法律放到次等的地位,这是传统问题,也是意识问题。这也是

我国某些农村在宅基地划分、土地使用权分配等问题上长期 存在纠纷的重要根源。” 具体而言,我国农民法律意识的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厌法厌诉观念普遍存在。相对于城市而言,农村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村民间较为熟悉,相互往来较多,村民间的矛盾与纠纷很多时候都会采用私下和解、亲属调解等方式寻求解决,直接采用诉讼方式的村民,往往被其他村民所诟病;二是法律认识浅薄。在广大农村,农民一般无法区分民法、刑法、行政法等法律部门,亦不能区分拘留、拘役、有期徒刑等刑罚之间的差别,很多受访农民认为只要不实施伤人、偷盗、抢劫等行为就不算违法。三是受法被动,维权意识淡薄。大部分村民接触法院是因为被他人起诉,而且在诉讼时不能有效维护自身权益,接受法律知识、法律程序非常被动。当村民的合法权益受损时,增凯.论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法律意识的培养[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8月.亦不能有效维权。

内部原因

1、人民法庭法官对农村缺乏了解

“法官职业要求法官必须是被动、理性的法律适用者,但法官也是人,有自己的教育背景、感情和价值选择,这些个体性因素客观存在。”目前我国基层法官主要表现为两大人群,一是年龄较大、常年从事审判工作的原有人员,二是今年来通过公务员招考进入审判队伍的年轻干警,而后者逐渐成为基层法院的业务骨干。年轻干警有着深厚的法学理论知识与良好的教育背景,在法律条文的把握与运用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但与此同时,年轻干警的不足亦较为明显,由于不同的知识水平、生活方式,年轻干警往往对农村的风俗习惯、处事方式缺乏了解,与农民打交道的能力还有待提高,从而造成部分当事人对审判的方式不理解、对裁判结果不明白,影响了农村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2、法官的独立性导致案件事实的查清存在难度

法院与其他政府机构、党群机关不同,法院的职责是依法审判,而依法审判离不开独立审判。法官只有不受来自于法律规定之外的影响,宪法和法律才能切实得到维护。正是因为法官具有独立性,往往造成与其他部门较少业务往来,即便存在业务来往,许多部门为了避免错误,害怕承担责任而对法院的工作不予配合。22 贾春仙,乡土背景下的基层民事司法[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6月 例如,当法官到村委会调查案件事实时,许多村干部以没有时间、不知道案件事实等理由加以推脱,拒不配合法院工作;到公司企业核实当事人信息或提取相关信息时,企业以负责人不在,单位没有权限等事由对法官不理不睬。从而造成很多在案件无法还原案件本来面貌,无法形成完整的证据链条,最终影响了裁判结果的准确性,不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高。

3、个别法官的负面影响

目前我国的司法环境中,绝大部分法官都能够依法裁判,公平公正的处理每一个案件,但不可否认,极少数法官的不当行为给整个司法环境造成了极大的不良影响。随着我国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强,一批法官纷纷落马,并经媒体宣传之后,对司法公信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在广大农村,“有人好办事”“有关系就能胜诉”的说法具有一定的市场,而个别法官的行为恰恰“印证”了农民的这些观点,造成了农村司法公信力的提升具有一定困难。

三、法院的工作目标与农村司法公信力衡量标准的划分

“定纷止争,案结事了”是近几年法院工作的总体要求,王胜俊院长到基层法院视察时又对法院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结案率高,调解率高,息诉率高,执结率高;大局意识强,群众意识强,管理意识强。在广大农村,由于厌诉思想的普遍存在,大部分当事人来到法院进行诉讼是迫不得已,是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人民法庭的法官不应当将目光仅仅局限在案件本身,而应当探寻更为深层次的矛盾,努力从根源上化解纠纷。因此,农村司法公信力的衡量标准应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第一层为服判息诉。当事人在接到法院裁判文书后,服从法院的裁判结果,并主动或被动的履行判决内容,使得案件本身终结。

第二层为案结事了。服判息诉并不代表案结事了,有时候裁判本身并没有问题,但是却因为一个裁判引发了其他一个或多个诉讼。可见,服判息诉只是在案件表面解决了纠纷,而没有从根本上化解矛盾,案结事了则是一次性从深层解决纠纷。

第三层为人和事满。在农村,原被告之间大多具有亲属、邻居、朋友等身份,双方之间往往在矛盾发生前具有一定的感情,由于案件的发生,使得双方感情逐渐破裂。通过法院的审判、明理、释法与调解,使得双方不仅握手言和,还要化干戈为玉帛,修复彼此之间的感情。

第四层为法治文化。每一起案件都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发生在社会之中,尤其是农村案件,当事人所在村镇的其他村民大多对案件的审理结果较为关注,具有一定的示范意义。通过一次完美的审判,对某一地区产生良好的法律示范效应,不仅能使得裁判结果深入人心,更能提升某一地区的司法公信力。

四、基层法院(尤其是人民法庭)在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方面应当尝试的探索

1、加强宣传是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的重要方面

目前我国的法治宣传大部分集中在城市,而对农村的宣传则较为欠缺,形式也相对简单,大多采取宣传栏、粉刷标语的方式,农民对此往往不屑一顾,关注度较低。应当根据农村实际,创新宣传方式。经调研发现,入村开庭对于基本法律的宣传具有较好的实际效果,往往能够以点带面,使其他村民同样接收相应的法律知识;定期开展农村法律讲堂,讲解农民感兴趣的法律知识,例如婚姻、继承、赡养等,同样能取得不错的社会效果,但应当注意开展的时间与地点;除此之外,建立驻(包)村法官制度、定期放映法制宣传片等方式亦具有一定的宣传意义。

2、全面调解是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的有力保障

调解是高质量的审判,这一点在农村体现的尤为明显。经调研发现:在农村,机械的适用法律,不仅得不到当事人的理解,还可能造成双方矛盾加深、共同上诉上访。因此,建立全方位调解制度在农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农村案件的特点,笔者认为全方位调解应当至少包括以下四点:一是庭前调解(发放起诉书副本时)。农村案件大部分不能就案论案,案件事实只是深层矛盾的表象之一,例如大部分赡养纠纷,都会涉及分家、财产分割、土地承包、孙子女抚养等,庭前调解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表象发现原被告双方的根本矛盾所在,为以后调解打下基础;二是庭后调解(毕庭后、宣判前)。通过庭审了解案件事实后,即便一方当事人表示不同意调解,法官也应当在毕庭后进行必要的调解工作,尤其是对情绪较大、可能败诉的一方,调解必不可少。在调解时,应当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不断变换调解方式、创新调解思路、着重从矛盾根源入手,既要解决本案争议,又要化解深层矛盾,避免案件结一增十;三是判前调解。对于经多次调解依然无法达成一致意见的案件,在案件宣判前,应当通过电话或者谈话的方式进行判前调解,对于可能败诉的一方应认真释法明理,讲解证据规则,在努力促成调解结案的基础上,尽量减少信访风险;四是判后调解。裁判文书的发放并不意味着法官工作的终结,判后调解往往被大多数审判人员所忽视。很多时候,胜诉方出于对时间成本、执行成本及其他成本的考虑,同意败诉方减免部分费用从而换取案款的及时到位,而败诉出于经济考虑,有时会同意胜诉方的方案,最终使得执行一步到位。即便判后调解没有达到预期目标,亦可以使当事人看到法官在整个案件中为了促成双方和解所做的大量工作,赢得当事人的信任与理解,满足其受尊重的心理诉求。

3、法情相容是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的群众基础

农民对司法的信任不仅来自司法权威,更多的来自于对判决结果与自认公理的相互印证。何谓自认公理?大多体现为民约乡俗,在很多时候,当事人之所以对法庭的判决产生怀疑,就是因为判决内容与农村实际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如何做到法理与乡俗的有机融合呢?一方面,基层法官,尤其是人民法庭的年轻法官,应当勤下乡、多下乡、勤学习、多思考,深入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学习老审判员的审判思维,重视现场调研,强化与基层组织的联络;另一方面,努力将民俗以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在具体审判中,应当具体考察民俗的产生基础,并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对比,尽最大努力将合理民俗纳入到法律保护的利益中来,切实保护当事人利益。若民俗与法律向违背时,应当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争取以调解方式结案。

4、联动机制是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的有效途径

因为法官的职业特点、法院的管理制度等原因,使得法官在保持中立的同时,往往被孤立,从而造成案件事实的查明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鉴于农村案件的特点,应当尽快建立联动机制,使得人民法庭、司法所、村委会、派出所、乡镇政府相互协调配合。首先,政策问题相互沟通。政策的及时性与法律的稳定性很多时候造成政策与法律的不一致,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政策的把握往往更为及时准确,这就需要法官在审判时不仅需要大量的法律知识,更需要及时掌握政策动向,否则判决结果往往无法执行。

5、法院内部监督管理的完善与人民法庭法官素质的提高是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 针对农村案件的特点,建立相应法院内部监督管理机制,从内部提升司法审判人员应对农村案件的能力是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例如构建诉调对接机制,成立调解组或设立专门调解法官,选取农村生活经验丰富、庭审驾驭能力强的法官担当这一角色,将可能调解结案或调解结案更利于执行的案件,例如离婚、赡养、抚养等,在转到主审法官手中前,先由调解法官进行调解工作,排查矛盾隐患,促进双方和解。

面对农村案件的独特性,人民法庭法官,尤其是年轻法官,应当不断提高逻辑思维能力、驾驭庭审能力、调解和服判息诉能力、准确适用法律能力、判决说理能力,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加强锻炼、廉洁自律。同时需要法院党组织加大投入;需要政工纪检部门敢抓善抓,一抓到底;需要庭室全面配合,大力支持。只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法官的司法能力就会有一个较大提高,应对农村案件的能力也会有质的飞跃。

五、结语

司法公信力对依法治国理念的实现有着重要意义,关系到司法权威及司法作用的发挥,是建构法治社会的前提,是实现社会秩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而广大农民对法制的认可更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关键。因此,通过有效措施提升农村司法公信力刻不容缓。

第五篇:以科学发展观优化司法环境调研措施

以科学发展观优化司法环境调研措施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以科学发展观优化司法环境调研措施2010-06-29 18:55:33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以科学发展观优化司法环境调研措施以科学发展观优化司法环境调研措施(2)

为了深入查找和解决实际问题,更好地服务保障促进发展,根据市上的统一部署要求,我委结合开展“大走访”和“五到五感受”活动,确定了5个专题,组织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带队深入基层开展“十百千”(每个调研组走访10个基层单位、100名群众,发放“平安建设·优化司法环境30问”问卷调查表1000份)大走访活动,深入部分县(市、区)、政法基层单位、乡村社区、奶牛养殖园区、设施农业园区和退休老党员家中,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优化司法环境工作调研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及总体评价

按照市委关于优化司法环境的总体部署,自2008年4月以来,全市各级政法部门围绕八类主要刑事案件破案率、当年案件执行率、涉法涉诉信访案件息诉罢访率等11项指标,通过强化领导抓优化、开门整改抓优化、转变作风抓优化、专项整顿抓优化、建章立制抓优化,从容易发生徇私枉法、权钱交易、违法违规办案、执法不文明、执法不作为等问题的重点岗位和关键环节入手,规范创新执法和社会管理工作,健全完善服务保障促进发展的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率先建成西北地区唯一的“全国科技强警示范城市”,公安机关八类刑事案件破案率在如实立案的基础上达到75%以上,27起命案全部告破,市公安局在19个政府部门政风行风评议提高8个位次。二是率先在全区开展“关注民生、走进群众”主题实践活动,检察机关

加大审查批捕、起诉和查办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力度,立案侦查贪污贿赂案件、渎职侵权案件数同比上升50%、400%。三是在全区率先开展“执行年”活动,在立案数上升30%以上的情况下,两级法院各类一审、二审、再审、国家赔偿案件审结率达到88%,执行案件执结率达到%,积案执结率达到%,同比分别提高10个和38个百分点。四是在全区率先推行人民调解“以案定补”等工作机制,启动了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人民调解“三调联动”机制,司法行政机关在乡、村普遍建立了法律援助联系点,开通了法律援助“绿色通道”,“五五普法”顺利通过了自治区中期验收。五是在全区率先启动以“十大行业”为特色的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去年利通区被自治区申报为唯一的首批“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的县(区),顺利通过了中央综治委的考核验收,并荣获“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县区”,自治区表彰的38个奖项中我市获得了10个。六是坚持把政法队伍

素质和能力建设放在重要位置,涌现出“全国十大政法英杰”马俊、“全国优秀女法官”薛伟萍、“全国优秀人民调解员”康伏海等先进典型,10名干警被授予“宁夏50年政法英模”,100余名政法干警受到地厅级以上表彰。通过全力构建优化司法环境“大服务”格局,全市政法机关承诺、实施各项便民利民措施212项,完善各类制度248项,社会各界对政法部门的满意率有较大幅度上升。在自治区党委政法委、综治办和自治区统计局首次组织的全区公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我市公众安全感综合评价分值为分,位居五市第一,提前两年实现了三年内打造“宁夏最平安地区”的预定目标;社会各界认为司法行政机关“以权谋私”、“耍特权抖威风”、“贪赃枉法”、“执法不公”的分别占%、%、%、%,大大低于全区平均水平。在我委组织的平安建设·优化司法环境30问问卷调查中,认为我市司法环境明显的占%,有所改善的占%。这些都表明,全市优化司法环

境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目前我市政法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四个不强”上:

一是服务大局意识不强。在具体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坚持“三个效果”的统一,片面执法、机械执法、就案办案、孤立办案的现象还时有发生,导致案件案结事不了。据《2008年全区公众安全感调查》结果显示,我市政法干警工作作风调查中还存在效率不高、执法不公、工作推诿和态度生硬等方面的问题,影响了政法队伍的整体形象,导致政法部门的公信力下降。

二是工作目标性不强。有的政法部门确定工作目标时存在急功近利、追求“显性”政绩的思想,维护社会治安重打击轻防范,重视开展“运动式”的“严打”战役,忽视贯彻经常性的“严打”工作方针;综治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基层防范力量整合不够到位,矛

盾纠纷排查调处不够扎实,典型经验推广力度不够。

三是求真务实作风不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够,工作中缺乏主动性、创造性,注重抓容易出成效、摸得着、看得见的工作,对基础性、长效性工作重视不够。个别干警对群众感情淡漠,不倾听群众的诉求,不认真主动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致使原本好解决的“小问题”演变难解决的“大问题”;有的责任心不强,工作抓得不细不实,致使一些矛盾和问题不断累积、逐步激化。部分政法单位存在重案件数量、轻办案质量

下载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法院司法公信力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法院如何提高司法公信力

    人民法院及其生效裁判的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对司法信任和服从的基础,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法治程度的标尺。当司法具有高度的公信力,公众会习惯于寻求公力救济,执行不再是难事,法院的裁......

    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发言稿

    提高法院司法公信力发言稿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必须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政法工作的生命线。最高法院提出的“三个至上”重要指导思想,蕴含着人民法院审判工作务必做到忠实宪法......

    法院队伍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

    法院队伍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法院队伍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告2010-06-29 19:05:48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法院队伍建设践行科学发展观调研报......

    法院提高司法公信力经验交流材料5篇

    司法公信力主要指司法裁判的公正性得到普遍认可,司法权受到广泛尊重和崇敬。在法治社会里,司法的公信力在于公正司法能够为大众所感知和认可,从而获得普遍服从与信赖,直至升华......

    法院科学发展观调研论文(5篇材料)

    化目标绩效考核奖励 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推动审判工作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因为一切工作都离不开人,都要靠人去完成,人是最活跃的因素。因......

    法院司法宣传工作调研报告

    浅析新媒体时代法院司法宣传工作机制创新法院司法宣传工作一直是法院工作的重要环节之一。基层法院做好司法宣传工作,一方面可以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新农合工作发展调研报告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新农合工作发展调研报告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 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新农合工作发展调研报告2010-06-29 18:57:26免费文秘网免费公文网以科学发展观提升新农合工......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推动司法行政事业科学发展 黄南州司法局 谢忠兴 司法行政工作是政府软实力的体现,是政府运用柔性机制管理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面,在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维护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