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
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应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
哈电集团哈尔滨汽轮机厂有限责任公司工具处 田贵滨 进入二十一世纪,全球石化能源紧张状况日益突显,同时过量开采导致的地面沉陷和过量排放导致的气体温室效应对气候、地质等生态环境的危害也日益严重。因此清洁、高效、低排放、无污染的核能成为中国积极发展的新型能源。但核电站反应器中的放射性物质一旦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和民众造成伤害,引发核事故。因此,要高度重视核电安全,强化核安全文化理念,坚持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高效发展核电。核电站安全不仅仅是核电厂单方面要注重的,作为核电装备制造的企业也应该大力推行以提供能够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目标的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核文化。
一、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核文化涵义。
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核文化是指在核电装备制造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所遵循的一切与保证核电产品质量和保证核电站安全运行相关的理念、方针和措施,以及这些理念、方针和措施在管理制度、管理规范、管理程序、员工行为方式等方面体现的总和。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建设核文化的核心目标是制造和提供出让业主满意、能够保证安全运行的核电产品和服务。其基本要求就是“严格按程序办事”,“ 确保万无一失”,具体体现就是“四个凡事”(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监督、凡事有人负责)和“四个注重”(注重分级管理、注重员工资格、注重质保作用、注重人人有责)。
二、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1、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是企业适应市场需求、转变产品结构的重要战略。
石化能源危机给风能、太阳能、核电等新兴能源大发展、快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现有数据显示,截止2010年10月,中国有4座核电站11台机组运行,国内在役核电机组容量为1083.8万千瓦,占全国总发电量的比重约在2%。目前中国是全球核电站建设规划与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到2015 年我国非石化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 11.4%,2010年该比重是8.3%。另外,我国政府曾提出到2020年非石化能源占比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5%,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预计核电的规模要至少达到7500万千瓦以上。
经过前几年井喷式的爆发,国内常规火电市场订货日渐减少,给装备制造企业常规火电装备市场经营带来难度,而随着国家调整核电能源消费比重,国内核电装备市场订单不断增多,虽然受日本福岛核电站爆炸影响,国家放缓了对核电项目的审批速度,但长期看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国内核电装备市场仍将迎来快速增长,目前这段严格审批调整的时间正给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留下了加强核文化建设、提升自身实力,迎接核电市场高潮的良机。
核电装备制造有严格的市场准入许可制度,只有那些具备常规装备制造能力,同时又获得核电装备生产许可的企业才能在核电装备市场分得一杯羹。但进入这个市场的企业间也有着激烈的竞争。以核电汽轮机为例,仅国内就有哈尔滨汽轮机厂、上海汽轮机厂和东方汽轮 机厂三大家具备生产能力,可以说,谁能抓住这个市场良机,在提升核电装备制造能力同时建设好、推进好核文化理念,谁就会在日后核电装备市场竞争中获得核电用户青睐,赢得市场主动权。
2、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是企业进一步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升软实力的需要。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为全体员工所认同并遵守的、带有本企业特点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价值观和经营理念,以及这些理念在生产经营实践、管理制度、员工行为方式与企业对外形象的体现的总和。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具有导向、约束、凝聚、激励、调适和辐射功能。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不断进步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优秀的企业文化以其强大的创新能力成为企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唤起人们新的追求,激发人们新的创造,优化人际关系,规范和激励人们的创新行为,进而提升企业的整体素质,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制造企业核文化是在新的外部市场环境下对企业已有企业文化的创新、丰富和发展,是自身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企业新的竞争力发展的要求,代表了企业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建设好的企业,核文化能推广的更深、更广,效果更明显,建设核文化的同时也必将促进企业文化的丰富和提升。
作为国务院国资委直属企业,哈尔滨电气集团公司秉承“为世界提供动力、为人类带来光明”的宗旨,肩负“承载民族工业希望、彰显中国动力风采”的使命,为实现“中国最好、世界一流”的目标和 “打造世界装备制造业的动力航母”的企业愿景而不懈努力。面对国内核电发展形势,无论从企业经营战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核心利益、企业竞争能力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角度出发,都应在本部和下属核电装备制造企业中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促进自身企业文化的丰富和提升,提高核电装备市场竞争“软实力”。
3、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是企业提升产品质量,稳固和提升市场地位的需要。
2002年初至2008年底金融危机前的这段时间里,国内常规电力市场需求高速增长,特别是火力发电市场,因制造能力有限,装备制造企业顾客盈门,有的业主往往是怀揣现金在制造厂家等待机组,早一日投产发电,业主就早一日受益。相对质量,业主更多注意力放在了产品的工期上。企业为了满足用户需求,加班加点进行生产,一段时间出现了为了保进度而忽视产品质量的现象。
2009年初开始,电力装备市场从卖方主导向买方主导转变,市场开始回归理性,质量代替工期成为业主首先关注的对象。已投运机组运行质量成为业主挑选装备制造商的重要条件,机组存在质量问题甚至为业主扣押尾款和质量保证金提供了充分理由,回款情况不好,也给企业自身带来资金流转不利等困难。而在制品质量控制不好,可能会进一步影响出产机组运行质量,导致新的质量问题的发生。
另一方面,美国三里岛核电站事故、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以及未公开报道的与核能利用有关的事故也对核能装备制造企业提出高于常规机组的质量要求。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推行核文化,有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核电无小事,严格按核电质保体系办事,杜绝私下处理质量问题,一次就把事情做对等良好的文化氛围,进而产生有效的约束力,促使员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可以保证核电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于企业其他产品和服务质量的进一步提升也具有积极作用。一个在顾客看来比竞争对手更注重利用文化力量推动质量控制的企业,必然会留下更好、更深的印象,企业的形象得到提升,其市场占有率也必定会得到提高。
4、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大力推进核文化建设,是忠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体现。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是指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消费者、社区和环境的责任。企业的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人的价值的关注,强调对消费者、对环境、对社会的贡献。
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还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的理论,根据著名经济学家、国务院参事、东中西部区域发展和改革研究院院长任玉岭的建议,中国企业的社会责任应涵盖以下八个方面:明礼诚信、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文化建设、发展慈善事业、保护职工健康和发展科技。
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推行核文化,是其保证核电产品质量,保证核电站运行安全的举措,是企业对社会环境负责任态度的体现,是赢得业主和其他社会群体信任的行为。核电装备制造企业生产核电装备,是为社会提供一种相对石化能源更清洁、高效、环保、先进的新型能源设备,能够促进我国制造科技的提升,促进能源产业和社会整体的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促进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
装备制造企业进军核电装备生产领域,推行核文化,可以扩大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盈利水平,为自身和社会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发展,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职工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企业进一步回报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常规装备制造企业要想顺利进军核电装备制造领域,适应市场需求,丰富企业文化内容,提升“软实力”,最终生产合格核电装备产品,履行好自身社会责任,必须要大力推行以制造出和提供出让业主满意、能够保证安全运行的核电产品和服务为核心目标的核文化理念。
三、核电装备制造企业应逐步推进核文化建设。
首先,核电装备制造企业要结合企业实际制订出适合本企业特点的核文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要在公司内部从决策层到执行层对“核电无小事”这一意识形成高度统一,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信念基础。以制造合格核电产品和提供合格服务为目标,先通过制度管事管人,伴随着核文化的进一步推广,过渡到既有制度约束流程,又有文化约束行为,达到制度与文化并行,共同发挥作用,促进产品和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的目标。
其次,贯彻核文化理念,按照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对现有规章制 度、管理体系文件等进行系统地修订。与核文化要求相悖的要删改,与核文化要求一致的要保留和细化,符合核文化要求但没有具体规定的要进行制定,做到凡事有章可循。要对整个制度和文件的运行过程、控制过程等环节做好记录,做到凡事有据可查;对具体执行人和监督人的职责进行具体详尽的规定,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此外还要在制度和文件中具体规定:
1、职务不同,裁决权限不同,体现注重分级管理;
2、资质不同,职责范围不同,体现注重员工资格;
3、质量问题的解决以质保大纲和质保手册为依据,严格按程序办事,否则要按体系文件进行处理,体现注重质保作用;
4、制度和文件要对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作出明确界定,体现注重人人有责。
再次,普及推广核文化理念,使核文化理念扎根于执行部门和广大职工心中。普及推广内容包括对制定的制度文件进行培训和宣贯,对核电知识、企业当前所面对核电市场情况、核文化理念具体要求等内容的普及,促使执行部门和广大职工树立“核电无小事”的思想意识,从而理解、接受、执行与核电装备制造相关的制度文件。最终,通过这些活动让他们从一开始只是对制度文件的被动执行者,潜移默化地转变为将制度文件的要求固化于自身思想中的自觉行动者以及核文化理念的维护者、实施者。在这个阶段,作为核文化理念“第一推手”的企业领导者应率先垂范,以身作则,为全体员工树立学习遵守推行核文化理念的典范。企业也应通过例如业绩考核,质量曝光等各种活动对落实核文化理念效果好的个人和部门进行表彰,对落实核文化效果不好的个人和部门进行揭露和批评,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最后,对前一阶段核文化推广落实情况进行效果评价,进一步修改完善下一步的推广落实措施,开始新一轮的计划、执行、检查、重复的PDCA循环,不断强化和提升核文化理念的效用,最终使核文化理念真正融入部门和职工日常工作当中,形成良好行为习惯,实现推广落实核文化的核心目标。
第二篇: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中央企业文化建设
王汉东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中央企业的文化建设尤为重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确立正确的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培育形成优秀的企业精神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健全企业行为规范,优化企业形象,凝聚、激励企业各级经营管理者和广大员工,提升员工队伍素质和企业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为企业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集团公司全面贯彻国务院国资委的部署,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刻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以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目标,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改革发展的助推器,作为凝聚员工力量、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管理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战略发展的高度统筹规划,落实工作机构和人员,加大软硬件投入,企业文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船舶企业报国奉献的优良传统得到了弘扬,企业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进一步明晰,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成为企业的发展目标,成为广大员工的共识,为企业改革发展奠定了更加牢固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广大员工自觉把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新风深入人心,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成为员工意识的主导,爱岗敬业、致力发展、做强做大、为国奉献的职业追求成为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的不竭动力。
二是把铸锻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入生产经营管理各项工作,积极开展廉洁文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营销文化、品牌文化和项目文化
建设,同时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正确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有效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和品牌形象。努力使我们的铸锻产品已成为国内驰名、国际知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中央企业要富有道德感和正义感的企业形象,这样不仅可以赢得社会的广泛赞誉,而且也可以进一步增强我们企业的竞争力。
三是企业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载体和抓手,促进了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创新。把理想信念教育、形势任务教育、法律法规教育与企业精神和经营理念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赋予了企业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新的工作内容和表现形式,拓展了工作领域和空间,丰富了工作手段和方法,增强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增强了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
在推进中央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更为自觉地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立足科学发展,增强企业发展能力,努力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更为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员工群众主体地位的意识,为了广大员工去发展,依靠广大员工去发展,发展成果由广大员工共享,有效凝聚广大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为企业发展获得源源不竭的动力。要更为自觉地把发展的着力点建立在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创新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引导创新的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努力实现依靠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来促进企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要更为自觉地贯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建设和谐文化,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努力打造和谐企业,实现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和谐一致,企业经济效益与企业社会效益、企业形象的和谐一致。
第三篇:浅谈“从核安全的维度驱动核电装备智能制造”
浅谈“从核安全的维度驱动核电设备智能制造”
卢伟强
智能制造技术已成为世界制造业发展的新趋势,世界上主要工业发达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和应用。发展智能制造既符合我国制造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重塑我国制造业新优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根据“十三五”规划纲要,培育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要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关键技术装备,培育推广新型智能制造模式;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实施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实现重点领域向中高端的群体性突破。智能制造和新兴产业成为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的抓手和突破口。核电行业对核安全的特殊要求是智能制造技术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的内生动力,核电设备制造产业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一,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对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对推动智能制造设备产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核电设备行业的特殊性
与一般设备相比,核电设备中核岛的系统和设备除承压外,里面还会有放射性物质,或处于放射性辐射区内,如果在建造中有质量问题没有被发现或没有被处理好,或者在运行中质量管理不到位,就可能发生如下情况:
1、这些系统和设备产生破裂事故,甚至造成放射性物质泄漏出来,危及工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污染周围环境甚至跨国的环境(例如,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和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
2、检修或更换运行中损坏的一回路内的系统和设备时,由于有放射性,会使进行检修或更换操作的人员受到过量放射性辐照;
3、更换下来的带有放射性的部件存放困难,有些设备还不允许在长寿期内更换;
4、设备在运行中产生误动作或人为误操作会造成核安全事故。核电安全的特殊性,要求核电设备有高的质量来确保核电的安全性。为确保核电系统和设备(物项)以及活动的质量,从而确保核电的安全性和可利用率,核电承、分包单位、营运单位、营运单位的主管部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采取对核电质量保证工作的多层次的、系统的监督检查和监查,以便确信没有核安全隐患。核电要求对核安全设备制造全过程的真实数据作长期保留,从核安全的角度出发,核电用户和监管当局要求核电设备制造过程透明并置于严格的监督管理之下,生产过程产生的所有真实数据得到掌握和保留,做到核电设备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确信没有潜在的质量隐患,从而对核电的安全运行没有隐患。
核电安全的特殊性还要求在全行业推广核安全文化。核安全文化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总结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被当作一项基本管理原则加以推广和实施,用以防止和减少人因错误。国际原子能机构认为核安全文化对核领域的安全水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政府及其部门、营运单位、核工业企业及其它协作单位,例如研究单位、设计单位和设备制造单位等,都必须对核安全文化加以普及和应用。
二、核电设备智能制造对核安全的效用
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要结合核电行业的特点,从核安全的维度来分析,智能制造技术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应用至少具有以下这些效用:
1、有助于业主、工程总包单位和国家核安全监管当局获取真实、实时的数据。
智能制造工程对于生产过程信息的采集与大数据的应用对核电设备制造要求对全过程数据的真实获取,以便提供保障核安全的客观证据,用于分析每个质量活动对核安全的潜在风险具有实际的效用。
2、机器换人,有助于减少人因错误。
智能制造实现机器换人的效果,有助于降低人因错误,对于核电行业核安全文化提升的压力可以起到适度缓解的作用。
3、有助于贯彻“预防为主”的核安全理念。
智能制造技术对于人与机器建立信息互联互通,可以在核电设备制造过程中更好的贯彻预防为主的核安全理念,在设备制造质量问题发生前,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大数据的分析,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及时消除质量隐患,为核电制造出高可靠性的设备,确保核电的安全运行。
三、智能制造技术在核电设备领域应用的需求开发
核电设备智能制造对核安全的效用是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的内在动力,但是要把这种内在的需要转为为现实的需求还需要对核电设备制造行业开展需求开发工作。收集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的具体需求,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客户需求收集,最终实现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智能制造技术的目标。具体说来:
1、深刻理解核电行业的需求、用户需求,准确把控行业发展趋势,保持高度的市场敏感度。
2、保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是围绕客户需求来展开,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闭门造车。
3、通过需求收集等相关活动,建立跨职能部门、端到端的流程进行需求开发。
需求收集应该收集用户真正面临的问题和业务场景,这样才能够捕获用户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只盯住用户提出系统需要实现什么样的功能,“需求收集”不是“需求汇总”。用户要的是产品的“价值”,而非产品的“功能”。只有真正帮客户解决问题,这个功能才具有价值,也才真正有“功能”。需求收集既要避免“什么都要做”的冲动,又要避免“只关注当下的需求”,核心根源还是在于战略是否清晰。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要结合核电行业的特殊性要求,要把核电承、分包单位、营运单位、营运单位的主管部门、国家核安全监管部门的需求和要求一并进行系统考量,从而使核电设备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符合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关切。
四、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在核电制造领域应用的建议
我国已具备发展智能制造业的产业基础,目前已取得了一大批相关的基础研究成果,掌握了长期制约我国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技术,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攻克了一批长期严重依赖并影响我国产业安全的核心高端装备,如盾构机、自动化控制系统、高端加工中心等;建设了一批相关的国家级研发基地;培养了一大批长期从事相关技术研究开发工作的高技术人才。
在我国已完成智能制造产业的前期培育,逐渐进入智能制造产业成长阶段的外部条件下,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对核电设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满足核电行业的独特要求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核电设备领域推广智能制造技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以下就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出一些建议:
1、关于“推进核电设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组织问题 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智能制造技术,首先要解决组织保障问题,建议在核电设备制造企业积聚的省市发挥有行业影响力的机构,如上海市核电办公室的作用,组建“核电设备智能制造推进办公室”,开展长三角地区核电设备智能制造的推进工作,并根据情况向全国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辐射。鉴于核电智能制造涉及到核电全行业,包括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工程总包单位、业主单位、核安全监管当局,以及核电智能制造的软硬件单位,建议成立“核电设备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共同推进智能制造技术在核电设备制造中的应用。
2、关于“核电设备智能制造技术知识”的普及问题
智能制造技术对于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而言,有相当部分的企业领导了解不多,理解不深。为此,建议系统地制定智能制造普及培训计划,在核电设备制造行业开展普及培训,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开展系统的需求开发与需求管理工作,为智能制造技术在核电制造中的运用做好铺垫。
3、关于“核电设备智能制造企业”的分类指导问题
核电设备种类繁多,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大小不
一、能力水平不一,在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推广应用智能制造技术,建议结合行业的实际情况,对核电设备制造企业进行分类指导,根据不同情况提供不同深度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
4、关于“核电设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投融资问题 核电智能制造改造传统核电制造企业需要投入巨大的资金,如果都依赖政府补贴,容易造成投资效率低下问题,浪费社会财富。建议采用联合投资的策略,如国家资金牵引、风险资本参与、企业负担一部分费用的模式。通过投融资模式的创新,努力提高核电设备智能制造领域投资效益的最大化,避免出现社会财富巨大浪费的情况。同时,也贯彻了核电设备制造领域“扶优不扶劣”的原则。
5、关于“核电设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成本控制问题 从智能制造产业供应商的角度,为每个制造企业提供解决方案或许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从核电设备制造行业的角度将会提高全行业转型升级的总成本,而对制造同类或相似产品的核电设备制造企业又具有很多共性,为有效降低核电设备制造行业智能制造应用的总成本和每个企业实现智能制造转型的成本,建议对同类产品或相似产品制造企业进行集群改造,即在“核电设备智能制造推进办公室”协调下,智能制造方案供应商对多家同类或相似情况的企业同时进行改造,多家核电制造企业分摊成本,集成供应商通过提高效率获得合理的利润。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国家财政支出,降低风险资金的风险,而且企业也容易迈入智能制造的门槛。
五、展望
智能制造技术对核电设备满足核安全的效用,以及核电行业对设备制造必须满足核安全的特殊要求,为核电设备制造领域应用智能制造技术提供了驱动力,要实现核电设备智能制造客观上还需要在推进工作的组织,投融资机制的形成,降低核电行业应用智能制造的总成本等方面采取有力的措施。
通过本次培训,让我对智能制造和工业4.0有了较深的理解,我相信核电设备制造行业通过本轮智能制造技术应用对核电设备制造产业的升级改造,有望使我国核电设备制造业达到并超过国际先进水平,智能制造技术将为我国打造核电设备制造与成套供应的国际新名片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四篇:大力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大力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
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
企业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体现,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举措。谁拥有文化优势,谁就拥有竞争优势、效益优势和发展优势。一流的企业必须拥有优秀的企业文化。不重视企业文化的企业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企业经营者是缺乏远见的企业家。各中央企业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快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步伐。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积极吸收借鉴国内外现代管理的优秀成果,以爱国奉献为追求,以人本管理为核心,以学习创新为动力,着眼于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立足于文化强企、产业报国,努力建设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各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贡献。在这个指导思想下,我们提出中央企业企业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力争用3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立起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符合企业发展战略,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体现员工根本利益,具有各自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使企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员工素质进一步提升,企业形象进一步改善;增强企业凝聚力,激发员工创造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明显提高;实现企业文化与企业战略的和谐一致,企业发展与员工发展的和谐一致,企业文化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和谐一致,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切实保障。
中央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把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纳入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之中。必须准确把握企业文化建设的定位。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本企业的实际出发,从企业的行业、领域和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考虑,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积极培育符合时代要求、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必须把培育企业精神和价值观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大力弘扬国有企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积极总结、提炼和培育具有时代特征并被本企业全体员工认同的企业精神和价值观,努力构筑中央企业之魂。必须注重经营理念的倡导。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概括和总结出本企业的指导思想、经营理念,吸收优秀的文化成果并不断注入新的理念,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宗旨、管理理念、营销理念以及人才观、质量观、市场观、竞争观等,努力建立完善企业的理念体系。必须注重员工素质的提高和企业形象的塑造。通过以人为本的文化管理,提高员工的素质,开发人力资源,发挥员工的智能,以诚信经营为基石,努力养成职业道德,积极实施晶牌战略,优化企业环境,强化企业识别系统,努力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可信度,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必须加强企业制度建设。要制定和完善符合企业文化理念、符合企业实际的各项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工作职责,把企业文化的基本理念体现到各项规章制度,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转化为广大员工工作的动力和自觉行为,使企业管理步人决策理性化、管理制度化、操作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中央企业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转化等功能,用愿景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对内挖掘员工资质和潜能,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提高员工忠诚度、归属感和自律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实现员工价值升华与企业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员工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对
外提供优质商品和优质服务,满足用户的需求,赢得社会的信任,实现奉献祖国、报效社会、回报股东和关爱员工的和谐一致,为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贡献。要重在建设。要制定切实可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选择好突破口,借助必要的载体和抓手,把企业精神、价值观、经营理念变成具体的规章制度,建立规范的内部管控体系和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用符合文化理念的管理机制引导、规范企业和员工行为。要突出特色。个性特色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由于企业形成历史、所属产业、规模特点、构成素质、所处环境和地位作用不同,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从本企业的实际出发,把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很好地结合起来,总结出自己的优良传统和经营风格,在企业精神提炼、经营理念概括和视觉形象设计上体现出鲜明的个性,形成富有行业特点和独具魅力的企业文化。要务求实效。企业文化建设要立足企业实际,符合企业定位,将企业文化建设与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与生产经营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按客观规律办事,不搞花架子,不急功近利,使企业文化建设经得起实践和群众的检验。要提倡化繁为简、实用易记的企业文化设计,防止盲目模仿或照搬外国模式,避免将企业文化表面化、玄虚化、庸俗化的形式主义作风。要按照系统化、科学化、实用化的要求创建特色鲜明的企业文化体系,使企业文化建设真正内化于心、固化于制、外化于行,形神统一,不断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系统思考,协调关系,把握好度,才能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扎实有效地推进下去。
第一,关于继承与创新。企业文化发展是一个文化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辩证地扬弃。只有创新的文化,才是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才是体现时代发展方向的文化,才是有生机活力的文化。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充分体现我国的民族精神和优秀文化传统,吸收借鉴国内外的优秀文化成果为我所用。要善于总结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企业精神和典型经验,注意吸收其丰富营养和文化精髓,着眼未来发展需要整合和创新原有的企业精神、经营管理理念,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要不断弘扬和升华企业精神,体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广大员工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和企业利益、国家利益联结在一起,共同为做强做大国有企业,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贡献力量。
第二,关于共性和个性。文化的一致是企业灵魂的统一,是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的重要纽带。没有统一性的文化建设要求,就不能形成统一的企业文化氛围、统一的企业形象和统一的企业晶牌。建设集团文化应该保持文化的统一性,以增强集团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树立起集团的整体形象。但是,建设企业文化,不能大而化之,整齐划一,这样容易失去鲜明的个性和特色,变成了所谓工业企业中“标准件”的组合,这样做别人看不出这个企业的行业特征,也就使某个企业的企业精神变成了所有企业共有的“企业界精神”,更谈不上它有什么个性。北京同仁堂的“济世养生”、“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体现了同仁堂的特色和理念。大连燃料总公司的“燃烧自己,温暖他人”,也提炼得好,好就好在有行业特点,又体现了员工的奉献精神。因此,我们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尤其在企业精神的概括和提炼时,要充分体现共性与个性的统一,突出个性,不求其全,但求其特,求其有独具的文化魅力。
第三,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企业的兴衰在于管理,管理的活力来自企业文化。企业管理与企业文化有着天然的、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企业文化是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概括、总结、提炼而成的精神产品,属意识形态,本身不具备可操作性。但它确实存在于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全过程,影响甚至左右管理的效果,又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是创建优秀企业文化的一种强有力的载体和手段。只有通过管理和各项制度才能将企业的核心理念、人本思想和价值观充分体现出来,使之成为规范、进而形成激励和约束机制。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达到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当今时代,企业管理
模式从经验型的管理向文化力的管理层面飞跃,从过去的生产现场组织到以人为本、以文化力推动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最终推动企业的发展,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潮流。因此,我们要强化企业文化力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发挥企业文化的渗透作用,促进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市场营销和专业管理有机结合,与管理制度深度融合,实现制度与文化理念的对接,使员工既有价值观的导向,又有制度化的规范,内化与固化结合,文化与管理一体,隐性与显性相融,刚性约束与柔性导向优势互补,推动企业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第四,关于企业领导倡导与员工积极参与。建设先进的企业文化是一个由企业的核心层精心设计、管理层积极推进、企业内部全体员工在管理实践中认知认同并将其视为行为准则而共同遵守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养成和实践的过程,最终作为一种心理契约和共同的行为方式,体现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企业领导者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他们应当是企业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实践者和建设者。一方面,企业领导者要充分发挥高度的文化自觉,当好企业文化建设的决策者,着眼于企业长远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出思路、出理念,形成科学的经营哲学、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并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进行相应的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另一方面,构建企业文化体系需要集中员工的智慧,培育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打造企业品牌需要员工的创造,开展各种活动需要员工的参与,企业文化的深层次渗透如果没有员工的参与是不可能实现的。同样,员工不认同就等于没有企业文化。要注意把领导者倡导和员工认同的文化理念用规范的制度和完善的工作机制一以贯之地落实下去,成为员工的共识,体现到企业整个经营管理过程,而不能搞少数人的形象工程。
第五,关于企业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同时也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企业文化是思想政治工作与现代企业管理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企业文化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的领域。中央企业要在继承优良传统发挥政治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斗志方面的积极作用,把“以人为本”的人文观念与培养“四有”职工队伍结合起来,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努力把先进的文化熔铸于企业的凝聚力、生命力和创造力之中,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为中央企业的改革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同时,企业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积极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诚信建设,加强职工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是企业文化建设融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可以说,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因此,我们要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工作,用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的合力推动企业的改革发展。
第六,关于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企业并购重组中的文化冲突与融合,是企业改革发展和企业文化建设实践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也是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共同面临的难题,这不仅关系到并购重组的全局,而且对重组后企业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的提升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新一轮的并购重组正在全球兴起,我们国有企业并购重组也已全面启动。企业并购重组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就是不同文化的碰撞和融合,并购重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能否融合。必须把企业文化冲突和融合作为并购重组中的重要内容来抓,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大课题来破解。要知道,并购重组中的文化融合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是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创新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要在企业文化的融合创新中实现兼并重组企业的文化对接和超越,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科学整合文化资源,尽快形成一套既有继承、又有发展,适应新的企业特点的文化体系,促进企业新一轮的发展。
第七,关于博采众长与以我为主。企业文化这个概念虽然是“舶来品”,但企业文化不是西方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欧美国家的企业文化中固然有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但也要看到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中重视伦理、崇尚道德、信奉诚信、讲求
仁义等经营理念。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会发表宣言时就曾说过:“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当然,我们既不能夜郎自大,也不能妄自菲薄,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要勇于打破计划经济时期的“路径依赖”,以开放、学习、兼容、整合的态度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企业文化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任何一个国家的本土企业都以本国的员工为主体,离开本国的文化根本不能生存,这也是诸多跨国公司实行人才本土化的重要原因。因此,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要从中国的国情和本企业的实际出发,充分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中央企业的特点,注重在以我为主基础上的博采众长,不要简单地照抄照搬,更不能全盘西化。要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为我所用,努力培育出与时代相适应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合金”文化。
第五篇:现代企业应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设
现代企业应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设
安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安全生产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头等大事。人们在从事经济活动中,一般职工占了绝大多数,因而,企业职工的安全素质是安全生产的保证。据调查分析,造成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因素。两者比较,人们的不安全行为是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约占全部事故的60%以上。事故的发生有时看似偶然,其实寓有很大的必然性。要把事故控制在最小的限度内,必须全面提高人员的安全素质,推行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企业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2.1何谓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就是保护人的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的总和构成了安全文化。安全价值观是指安全文化的深层结构;安全行为准则是指安全文化的表层结构。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人的安全意识、安全信仰、安全习惯、职业道德、安全价值观念的反映。安全文化是企业整体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之一。传统的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安全管理已不能适应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营造实现生产的价值与实现人的价值相统一的安全文化是企业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机制的基础。实行现代安全管理的两个主要杠杆是法治约束和经济约束,这两个杠杆必须以安全文化作为支点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实行法治首先必须使被治者具备现代安全法律知识和守法意识,就是说必须通晓和认同以科学的安全价值观为基础制定的安全行为准则;实行经济手段约束(即奖惩机制),也必须具有以安全价值观作为基础的安全行为判别标准及主动承担经济风险的意识。显然,没有安全文化这个支点,这两个杠杆的功能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
2.2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
随着企业经营机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也由原来
计划经济管理的“国家监察、行政管理、群众监督”这“三位一体”体制转变为“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新形模式。这种工作体制表述方式的改变,说明在建立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条件下,企业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所应承担的安全责任。企业是安全生产的主战场,“企业负责”就意味着加重了企业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劳动者遵章守纪”,强调了人的重要性。要由计划经济下被动的“要我安全”,转变到市场经济下“我要安全”的高度。这种高层次的安全意识,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是企业自我完善、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需要。早在九四年六月,劳动部部长李伯勇已经提出:“要把安全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的高度来认识”。这就要求企业全体人员都要具有高度的安全文化素质,具有现代安全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如何落实“安全第一”,如何有效地减少人为失误,那就是要提高安全文化。事故致因理论和实践证明,绝大多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与“机器或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在同一时空相遇而发生的(例如,没戴眼镜或面罩的工人,在打开防护门操作或防护门损坏,被啤酒瓶爆伤眼睛);少数事故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遇到“环境的不安全条件”才发生的(例如,冒冒失失的工人在昏暗的路灯下,不慎跌入未盖盖儿的污水井中);更少数事故是由于“机物的不安全状态”处在“环境的不安全条件”下被引发的(例如,较干燥的硝化棉在气温高的仓库内自燃引起火灾)。这就是构成事故的三因素:人员——机物——环境的关系。在这三者中,“机物”、“环境”相对来说比较稳定,唯有“人&;是最活跃的因素,他又是操作机物、改变环境的主体,因而,紧紧抓住“人”这个活的因素,提高他们的安全文化素质,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关键。人的安全素质包括安全生理的、安全心理的、安全技术的及安全文化的四个方面,其中安全文化素质是另外三项素质的整合环节,它的功能是将人的四项素质整合为整体素质,即安全素质系统。人员本质安全化就是使生产者具有与生产系统相匹配的安全素质系统,使人、机、环境达到最佳的安全匹配,实现人机环境系统本质安全化。
2.3 企业安全文化在生产活动中能形成“自控机制”
安全文化在生产中能形成安全文化力场,这个场以安全第一的观念作用于生产中的每一
个人,如果企业建立起浓厚的安全文化环境,不论决策者层、管理者层还是一般员工,都会在安全文化场的约束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以本公司为例,有2000多名职工,其中封开农民合同工占人数1/5,还有成千人的外地民工作为辅助工,这些人文化水平较低,公司领导首先从自己做起,严明纪律,工人违章违纪车间干部都要负责,对新工人严格按标准化动作培训,动作不合格一律不能上岗,一丝不苟地培养全体员工遵章守纪的习惯,在全厂形成了很强的现代安全文化场。使每个进厂的人员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模仿工厂职工遵章守纪的行为,而不愿作出违章违纪的言行来。
安全文化就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凡是脱离安全生产的行为都会被它拉回到安全生产的轨道上来。在生产中违章作业发生了事故,人们在分析违章的原因时常说:“违章者缺乏遵守安全规章的自觉性”。这自觉性就是人的意志品质,是指人能意识到自己行为目的和意义程度的大小,由于这一区别,人们即使面临同一个环境却会采取不同的行为方式。这种支配行为能力的形成,主要取决于人的安全文化素质。人们有了高度的安全文化就会认识到:安全是发展经济的前提条件之一;理解安全在改革开放中重要地位,体验出“伤亡是不能用经济效益弥补的”这一观念的深刻涵义;感觉到自己对自己、自己对他人安全应承担责任;进而明确自己的安全规范。安全文化场把安全的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上升到人的自我实现的需要,上升到成为激励人们为之奋斗的目标动机,调动人的潜能、理想、抱负和意志,主动自我完善安全第一的观念。企业安全文化场的水平标志着企业现代化的水平,标志着企业文明管理的水平。
2.4企业安全文化是安全管理的灵魂。
安全文化不单是指职工安全知识的提高,更是指人们对待安全科学技术的态度;不单是指企业安全管理活动产生的成果,还包括造成那种管理方式的原因和所体现出来的安全行为准则;不单指有序的安全生产环境,更是指产生这种环境的感情基础;不单指企业领导作出的安全决策,更是指这种决策折射出的领导者信仰的安全哲学;不单指事故及损失率的下降值,更是指对待这种下降的心理态势……。总之,企业安全文化是渗透在安全管理一切活动
中的灵魂所在。安全管理主要是管人,管人最好的方法不是利用计算机进行监视,而是运用文化的微妙影响。安全文化能为职工提供安全生产的思维框架、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使人们在自觉自律中舒畅地按正确的方式行事,规范和控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安全行为。3现代企业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安全生产是关系人民生命的大事,是关系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到政治社会稳定的大事。安全生产责任重于泰山。我们一定要从讲政治、保稳定、促发展的高度提高认识,增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政治责任感和履行安全生产职责的自觉性,落实各项安全措施确保安全生产。我们经济活动的目的最终是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的经济效益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是人民的最大利益。试想,以牺牲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代价来换取经济效益,又有何意义呢?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理论,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性。维护职工的生命安全是企业的头等大事。“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保证生产”,要确保安全,必须推行安全文化。
企业推行安全文化建设必须从本单位实际状况出发,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机制转换过程中职工对安全价值观的取向如何,分析当前安全生产的状况因势利导地推动安全文化建设。首先要提高党政工团领导和管理人员的安全文化素质,使他们有齐抓共管的共识,这是企业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也是直接影响企业综合管理成效的关键所在。要以人为本,要对各层次(决策层、管理层、员工层)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包括安全观念(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管理及安全科技等方面的内容。组织企业各部门对各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技术标准进行修改、补充、完善活动,这是极为有效、不可缺少的方法,通过它可以统一认识,统一安全行为规范。运用各种宣传媒介,安全演讲会、事故分析会、安全技术交流会、安全奖励表彰会等贯彻企业安全文化,倡导生产必须安全的思想。月复一月,年复一年,长期坚持,企业的安全文化必将日益提高并在生产工作中显出奇效。
从文化建设的角度看,企业就相当于一所学校,厂长是校长,管理人员是教师,学校的水平取决于校长和教师的水平,首先是校长的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校长应当是既有见识又很明智,既有较高的安全文化素养又具有较强的安全管理能力的领导者。作为担任施教任务的各级管理者,应在不断地选择、培养过程中,形成企业安全文化的中坚力量。企业决策层及管理层具有较高的安全文化,才能在企业中有序地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场。企业安全文化场相当于学校的整体素质和校风,具有治厂严谨的安全文化场,才能造就出品学兼优的安全生产力。实践证明,不造就大批的安全生产力就不可能顺利进行经济体制改革。&4结束语安全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来的精神成果,它能使企业领导与工人都纳入集体安全情绪的环境氛围之中,产生有约束力的安全控制机制,使企业由相互利用组成的松散群体转化为共同价值观的、有共同追求的、有凝聚力的集体。对一个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第一位的,没有安全就没有企业的一切。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成功的“秘密武器”。安全文化是在工业社会生活及生产活动管理中完成其安全价值功能的。它对于企业既是一种现代安全管理思想,又是一种有效的安全管理手段;它反映在生产现场既是有形的安全规范,又是无形的安全文化场,因此它是完善安全管理体制与完善人员行为素质,建设现代安全管理模式的基础。建设安全文化既是现代工业社会管理及企业管理的需要,也是社会及企业健康发展的需要。所以,现代企业应大力推行安全文化建设。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