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机制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机制创新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刘少军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重大战略部署实施三年来,开局良好、成效初显,但在探索和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关注和反思,并进行机制的完善和创新,以确保新农村建设的“不松懈、不走样”和长期健康推进。
一、优化典型示范机制,着力克服“垒大户”和形式主义的扭曲。
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系统工程,通过典型示范机制加以推进是符合农村实际的合理选择。简而言之,就是采取重点突破,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的循序推进,形成“以点带面”、“抓点促面”的氛围和格局。
两年多来,各地在实践中对典型示范机制开展了多种有益探索,典型村、示范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明显。但与此同时,典型示范机制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扭曲。
一是存在着盲目“垒大户”的倾向。各类项目、资金密集于基础条件好的村庄用以树立典型,这种“锦上添花”的做法,造成了本身就不太充足的公共资源过度集中甚至浪费,挫伤了落后村、后进村的干部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
二是陷入了形式主义的误区。在典型的打造中,过分畸重于见效快的村容村貌整治,使得新农村建设被简单片面化为新村庄建设,典型村也大多成为看着好、学不成的“盆景式”政绩亮点。
可见,优化典型示范机制是有效衔接新农村建设“点”与“面”的当务之急,也是实现新农村建设从重点突破向全面推进转变的关键。具体而言,一是要选好典型。典型村不能简单等同于富裕村、先进村,当前应更多地从代表和反映着农村总体状况的贫困村、落后村中选取典型,在此基础上的经验推广才更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二是要建好典型。在提升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等“硬环境”的同时,应更多地注重典型村的主导产业开发、新型农民培训、文明乡风培育等“软实力”建设,如此的典型才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才是“有血有肉”的范本,也才真正有比头、有学头、有干头。
二、完善农村公共产品保障机制,大力减轻村级组织的债务包袱。
近年来,党和国家出台和完善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各级财政投入“三农”的力度持续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显著加快,农村公共设施严重欠账、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局面有所好转。但在水、电、路等农村公共品的供给过程中,却暴露出村级组织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的问题。农业税取消后,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的“村提留”款也退出历史舞台,大多数村集体经济便随之陷入薄弱、亏空的境地。再加之政府虽然加大了投入力度,但财政投入又不能完全满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所需,于是为了弥补建设资金的缺口,村级组织便只得欠债搞建设、举债上项目,使新农村建设出现了基础设施越建越好、村级债务越垒越高的现象,一些村干部竟以变卖宅基地和村集体财产等方式来消解债务,激化了干群矛盾,严重制约和影响着新农村建设的长期健康推进。
因而,如何完善农村公共品保障机制,以实现新农村建设步伐不减和村级债务不增,便成为当前亟待破解之题。从实践而言,一是要优化财政对农村公共品的投入机制。在继续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应根据农村实际,进一步明确投入的重点和细化投入的标准,加强项目的整合与配套,提高资金的整体利用效率等。二是要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机制。加强村务公开和“一事一议”等民主议事制度,充分尊重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话语权和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表达权,使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方式能更好地做到体现民愿和量力而行,以纠正和避免当前建设中存在的“强迫命令”和“大而无当”等问题。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创新社会参与支持机制,探索采取政策支持、舆论引导、荣誉激励等形式,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开展结对帮扶、捐资捐助和智力支持。
三、健全环境治理保护机制,努力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势头。
农村和农业是连接人与自然的主要纽带,农村地区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根基。但随着化工型农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日趋加重,呈现出点源污染与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业污染叠加、各种新旧污染与二次污染相互交织、工业及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等特点。
当前农村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突出表现在农民群众的公共空间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其自觉参与村庄环境治理和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严重不足,大多数农村并没有真正采取和落实专门的应对环境污染的措施,化肥农药过量不当施用、生活污水乱流乱排、生活垃圾乱扔乱堆等现象极为普遍,农村人居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因而,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的政策体系和长效机制便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一是要健全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环境治理的资金安排和投入力度,尽快明确和落实各级政府的责任,积极探索通过“以奖代补”、“以奖促治”等方式解决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资金来源问题。二是要建立农村社区动员机制。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和培训,引导农民提高环境保护意识,树立生态文明理念,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使农民群众自觉成为村庄环境治理保护的主体力量。
作者系宝鸡市陈仓区钓渭镇镇长助理
第二篇:扎根基层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根基层 助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贵定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驻村工作发言提纲
尊敬的各位领导: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我被贵定县水库和生态移民局选派到盘江镇清定桥村挂任“第一书记”,在盘江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村“两委”的配合下,按照“为民、务实”的要求,围绕“发展、稳定”的工作思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难题。下面,我就驻村以来的心得体会作交流发言,不妥之处,敬请请各位领导和同志批评指正。
一、清定桥基本情况
清定桥村地处盘江镇中部,座落于瓮城河畔,风景秀丽,贵新高等级公路盘江匝道口就设在村境内,210国道贯穿全村,距县城贵定11公里,距省城贵阳54公里,距龙洞堡机场45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土地总面积18.62平方千米,村寨规划面积2.88平方千米。该村毗邻“金海雪山”景区,“ 盘江狗肉”特色品牌餐饮在全省范围内小有名气。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19个自然寨,一个党总支部,四个党支部,党员94人, 党员专业户25人。村“两委”干部9人,村级五大组织健全,全村总户数872户,总人口3876人,少数民族占总人口55.8%,有耕地面积1491亩, 2014年全村农民人均年 1 纯收入7900元,全村通水、通电率100﹪,村级道路硬化率为85%左右;全村共有四支由群众自发组成的文艺队、人数多达50余人,近年来群众文娱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清定桥村多次被省、州、县评为“文明村寨”、“先进党支部”、“先进基层党组织”。
二、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走访调研,理清工作思路
为全面掌握全村基本情况,尽快熟悉工作环境,镇党委、政府拓展工作思路,将镇包村组与驻村工作队工作有机结合。驻村伊始,在镇包村工作组的帮助下,驻村工作队员积极走访群众,了解影响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摸排辖区内发展稳定中的突出问题。在吃透县委、县政府驻村工作精神的基础上,围绕镇党委、政府的工作要求,结合“千户布依寨”建设工程落户我村的实际,以确保基层稳定为核心,包村组、驻村工作队有机协作,积极协调解决工程建设过程中征地、苗木补偿等相关问题,帮助村里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增强工作针对性、有效性。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包村、驻村工作的有序开展。
(二)按照“五个好”的工作要求,强化基层组织建设 驻村以来,驻村工作队将加强基层党建工作作为着力点,在村 “两委”的配合下,采取多项措施,推进村组织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一是建章立制,建立长效机制。驻村工作队按照“进得去、住得下、起作用”的要求,严格按照县委、县政府,盘江镇党委、政府的安排,规范内部管理。定期召开村委会议和村民大会,及时传达上级精神,通报工作进展,安排部署阶段工作,研究解决困难问题。二是严格落实党建责任制,着力在落实领导责任上下功夫。加强村“两委”班子能力建设,使村干部成为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带领群众抓发展、维护安全稳定的先锋,使村级组织成为服务群众的主心骨。三是强化民主管理。健全村“两委”民主管理制度,重新修订《民主决策制度》、《村党支部“五个好”建设规划》,推行村党务、政务公开。四是坚持党群共建,在加强党建的同时,注重加强村妇委会、村治保小组等群众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党在基层组织建设中和的领导地位。
(三)多措并举,全力维护社会局势稳定
工作队牢固树立稳定是第一责任的大局意识,结合“三访”工作的开展,始终把村级维稳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采取积极措施,确保实现 “大事不出村、中事不出组、小事不出户”的维稳目标。
一是深入排查化解矛盾纠纷。针对“千户布依寨”建设涉及到的征地、林木补偿等可能出现的信访问题,我们要求相关人员在土地丈量、苗木清点时一定要认真细致,并汇同镇包村组及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做到未雨绸缪,切实 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深入开展“算富账、感党恩、要稳定、求发展”主题教育,结合“道德讲堂”活动的开展,及时宣讲国家、省、州、县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省、州县关于打造“千户布依寨”建设的有关精神,让广大群众自觉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自觉爱党爱国,感党恩,跟党走,积极维护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
三、工作中的体会
自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我们始终把 “联系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作为贯穿工作的始终,做到了面对面接近群众,心贴心启发群众,实打实服务群众。实现清定桥村发展,谈几点认识。
1、要实现清定桥村的发展,必须突出自身优势。我村交通便利,“盘江狗肉”品牌在省内小有名气,我们要以省、州、县打造盘江“千户布依寨”为契机,充分突出自身优势,在做大做强“盘江狗肉”品牌的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向运输、住宿等第三产业转行,培育广大群众商品意识,实现群众致富增收。
2、要实现清定桥村的发展,必须厘清发展定位。我村毗邻“金海雪山”景区,经过近几年的市场培育,人们的思想意识、商品意识、发展意识得到了很大提升。我村部份群众在县委、县政府打造“金海雪山”景区的过程中确确实实严得到了实惠,也看到了旅游业在助家增收中的作用。所以,在 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重新拟定我村的发展思路,以“盘江狗肉”品牌为依托,借助“千户布依寨”建设的东风,以清定桥投资有限公司有着力点,培养一批导游、建设一支文娱宣传队,充分挖掘我村布依文化,以打造旅游纪念品为主线,积极引导我村由传统农业向旅游业方向转型。
3、要实现清定桥村的发展,必须实现双向带动。一是通过 “盘江狗肉”品牌的打造,我村部份人通过劳动已实现了先富的过程。在今年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开展“先富带后富”活动,最后实现共同致富。二是积极开展村“两委”班子带动,我村的领导班子是一个积极奋进的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体现了坚强有效的战斗力,在“千户布依寨”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很好的证明,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积极开展“先进带后进”活动,积极培养和发展年轻优秀党员,为我村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动力。
当前,建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恰逢党的好政策,农村发展迎来新机遇,我们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清定桥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更加文明、更加和谐。
谢谢大家!
第三篇:061020-纪检监察典型-创新案件查处机制 助推新农村建设
创新案件查处机制 助推新农村建设
——关于胶州市纪检监察机关“一案三结合”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进一步提高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水平,优化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是纪检监察工作必须解决好的课题。多年来,胶州市纪检监察机关在查处各类案件同时,更加注重案例剖析,实现与综合治理、廉政教育、制度防范相结合,加大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力度,并形成长效机制,营造了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一、重锤击鼓,查治结合,精析案由防多发。
对于违纪案件的查处,不仅仅是处分几个人,关键是达到弄清思想、探明原由的目的,以免再蹈覆辙。因此,胶州市在每起案件查结后,更注重梳理涉案的重点事项和重点问题,形成剖析材料,有针对性地采取整治措施,有效地防止了“前查后犯、前清后乱”等问题的发生。2005年以来,已开展此类专项治理活动9次,达到了综合治理的效果。
一是对具有普遍性、多发性的案件,力求通过案由剖析,由点及面,达到查处一案、治理一片的效果。2005年,胶州市在查办一个村庄干部违纪投保案件过程中,经过剖析和查实,发现农村党员干部在养老金保险投保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此,胶州市及时出台文件,对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养老金保 险问题进行了集中治理整顿,对21个村庄的村干部存在的违规投保问题进行了严肃处理和教育,整改违规投保资金7万多元,充分发挥了纪检监察“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
二是对具有表露性、连带性的案件,力求通过深挖细查,由表及里,达到案子查结、相关问题处结的效果。2005年,胶州市在查处铺集镇马家村原村主任违纪案过程中,发现该村自90年以来,先后五任班子遗留9万多元招待费在帐外无法报销,其中实支1.9万元,余额因村里没有资金,仍以欠条形式放在帐外。对此,通过找齐相关的五任班子成员,对帐外9万余元招待费进行责任认定,按照有关招待费管理规定,每人分摊一定数额,与饭店签定还款协议,并追缴由该村财务付给饭店的资金,解决了该村与饭店的债务问题,严肃了党纪法规,维护了村集体的正当权益和党在群众中的良好形象。
三是对具有隐蔽性、扩散性的案件,力求通过由此及彼,锲入冰山一角,达到堵塞漏洞、打破“冰山”的效果。今年年初,胶州市在查办张应镇卫生院用“假病人”骗取医保案件过程中,发现该卫生院还存在财务管理不正规、漏洞较多的问题,成为“双管双不管”的“灯下黑”单位。由于负责医保管理的劳动保障局未按要求严格把关,致使张应镇卫生院骗取医保3万多元。该案处结后,通过向有关单位及时反馈相关案情,引起了劳动保障部门及有关镇的高度重视,采取措施主动整改,强化监管,排除隐患,有效避免了类似或相关案件的再次发生。
二、惩防并举,查教结合,警钟长鸣促自律。
反腐要防腐,教育是基础。教育对确立反腐倡廉的思想观念有着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近年来,胶州市积极推行以案施教,通过发生在党员干部身边的案例,对其思想和行为进行正确引导、规范和震慑,使党员干部的自律意识不断增强。
一是重引导,强化法纪意识。胶州市通过剖析典型案例,促进思想共鸣,规范了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形成了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自觉地遵纪守法。2005年,针对村庄“两委”换届期间出现的拉帮结派、互相乱告等问题,胶州市在重点查处严重违纪案件的基础上,通过电视直播,对全市6000多名村干部进行以案说纪教育,纠正了错误思想,确保了“两委”换届的顺利完成。今年,继续通过报纸、电视台、网络开辟的“行风在线”等教育专栏,结合案件剖析材料,制作了多期案例曝光、新闻综述等节目,在全市范围内营造了“遵纪守法利人利己、违法乱纪毁己毁家”的舆论氛围,启发了群众,教育了干部。
二是重规范,净化发展环境。针对执法随意、侵权增负、卡农害农等损害群众利益的现象,胶州市结合重点查办的投诉案件,将惩治、规范与教育有效结合起来,促进了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政府的廉洁高效。今年,先后查处了9起软环境投诉案件,对3名领导干部、11名股级干部、65名农村党员干部进行了党纪处分,对3个单位进行了通报批评。同时,通过对查处的案件进行梳理分类,形成专门的警示教育材料,先后6次下发通报,组织 相关单位及党员干部重点学习,深刻反思,不断规范自身管理,维护了良好的发展软环境。目前,胶州市与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的13个行业管理部门,均建立了工作规范,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三是重震慑,优化警示效果。反腐案例具有震慑和警醒作用。胶州市充分运用警示训诫的教育方法,以生动的事实教育党员干部,从中吸取教训,“莫伸手,伸手必被捉”。一方面,坚持边查边教育,每查处一起重点案件,都要到发案单位进行现场反馈教育。联合发案单位用好身边的“活教材”,警示党员干部时时警醒,洁身为政。仅去年以来,先后到4个部门和6个镇(处)进行了现场反馈教育。同时,重点查办了党员干部参与赌博和利用职务非法敛财等多起要案,予以严惩并通报全市,警示各级党员干部要自觉守法、廉洁奉公,起到了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教育作用。
三、溯本清源,查建结合,健全机制保廉洁。
制度反腐,治本之策。胶州市在查办案件工作中,非常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根治腐败。近几年,胶州市针对农村、市直单位党员干部发生的违纪问题,认真分析了发案特点、规律和原因,建立了一系列监管制度,有效地遏制了违纪违法问题的滋生。
一是抓关键,健全新农村管理制度。近年来,胶州市分析发现,农村案件70%以上是源于财务问题。因此,紧紧抓住财务管理、资产资源和工程承发包等事关党员干部廉政的关键问题,在全市800多个村建立并实施了农村财务委托代理、集体资产资源台帐式管理、村级小工程招投标等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村干部 乱支乱花、村集体资产管理无序、处理不规范造成公有资产流失和村庄工程暗箱操作、损公肥私等问题。从近两年查处的250多起农村案件看,上述三项制度实施后,基本上杜绝了财务违规、集体资产流失和利用村级工程以权谋私等现象发生。
二是抓程序,完善软环境管理制度。胶州市针对执法部门到企业收费检查、处罚存在自由裁量权过大和重收费轻服务等由于权力寻租导致违纪违规时有发生的问题,建立并实施了政务公开制度和检查、收费、处罚行为登记制度,规定审批部门必须将审批程序、时限、内容、标准和收费情况全部公开,实行“阳光操作”;出台了9个规范性文件,加强了对企业执法情况的监督,规定每次到企业必须登记备查,有效遏制了随意检查、随意处罚等违纪行为的发生,实现了纪检监察“关口前移”,从制度上构筑了防腐治腐的防线,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三是抓机构,建立部门内监管制度。胶州市通过对近年来已查结案件及苗头倾向情况的剖析总结,着眼于建设工程招投标、土地交易、医药招投标、预算外资金、政府采购、协会收支等6个易发案领域,决定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今年,在全市32个具有行政审批权的部门内部成立了督查室,建立并实施内部督查制度,由部门纪检书记兼督查室主任,形成了纪检监察机关协调督查,本部门实行每月督查与日常抽查登记备案制度,督促有关部门制订了严格的规章制度,强化了监督,增强了源头治腐的实效,得到了省、青岛市的认可和肯定。加强基层的党风廉政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政治保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维护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胶州市以务实创新的精神深入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对在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驾护航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做深案件查治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对待腐败案件,“要伤其十指,更要断其十指”。违法违纪问题并不因不查而不存在,只要对案件所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带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横向或纵向集中整治,必然起到“刮骨疗毒”的作用。因此,在案件查办过程中,应克服单纯办案、孤立办案的思想,既要惩治违法违纪人员,也要认真做好查办案件的后续工作,对案情深研细究,突出办案的综合效果。胶州市在总结查办案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成功推行了“一案四报告”,即调查报告、剖析报告、检查建议报告和向同级党委报告,特别是“案例剖析报告”,为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打开了新思路,扩大了查处案件、惩治腐败的战果,增强了反腐倡廉的实效。
二、做透干部思想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加强思想教育、强化思想防范是反腐倡廉的固本之举。腐败的滋生,首先是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发生动摇,服务人民群众的自觉性降低,归根结底是由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 题。因此,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促使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自觉把个人行为与国家、集体的准则有机结合起来,是从根本上消除违法违纪问题的关键。纪检监察机关应充分发挥其执纪办案的特点和优势,在运用正反典型进行宣传教育上下功夫,采用党员干部易于接受、乐于参加、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增强宣传教育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促使党员干部自觉提升精神境界。胶州市实施以案施教,增强了教育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特别是通过剖析党员干部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全面加强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道德操守和廉政意识。
三是做实源头防腐工作,是纪检监察工作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首要途径。规范权力运作,加强监督检查,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是党对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深化和经验总结。按照对权力运行进行监督的基本思路,权力运行到哪里,监督就延伸到哪里,制度就跟进到哪里。应积极采用改革创新和健全制度的办法解决导致和诱发腐败的深层次问题,对苗头性问题做到露头就抓,及早建章立制,堵塞制度漏洞;对倾向性问题及时开展清理,出台制度加以规范;对实践中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和做法进行提炼,使其制度化。同时,健全制度程序性内容,使程序成为推进制度落实的坚强保证。胶州市在依案建制的实践中,抓住了难点重点问题,选准了制度制定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对关键环节、重要部 位、重点对象采取了一系列防范措施,强化了制度的实效性,使制度真正管得住、管得好、管得久,实现了防治腐败治本抓源头工作的新突破。
联系方式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单
位:
王宏杰 崔磊 朱本君 胶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82288190
第四篇:创新机制科学开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创新机制科学开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罗志宏
我省农业综合开发自1989年正式实施以来,始终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目标,加大投入力度,完善政策措施,创新工作机制,加强规范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开发范围不断扩大,由1989年的3市32个开发县扩大到目前全省14个市州107个开发县(其中国家开发县92个);二是开发投入不断增加,总投资由1989年的2.2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9.6亿元,其中财政资金由1.2亿元增加到12.1亿元。1989-2010年共完成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226.5亿元,其中财政资金106.3亿元;三是开发效益不断显现,22年共改造中低产田2435万亩,占全省中低产田面积的54%,开垦宜农荒地88万亩,林业建设388万亩,改良草山50万亩,立项扶持了1132个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发展壮大了一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增粮食生产能力420万吨,新增农业总产值391亿元,项目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200元以上,多的达600余元。22年的实践证明,湖南农业综合开发是推动三湘大地农村生产力发展的有效手段,是实现农村生活宽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农村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重要推动力量。
然而,随着我省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综合开发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要求,出现了一些制约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的瓶颈因素,主要有:
一是工作思路与新农村建设形势不相适应。一些地方思想上封闭自满、安于现状,工作上墨守成规、按部就班,集中表现在:资金投向比较分散,项目规模不大;对规划设计重视不够,没有将农业综合开发规划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衔接;项目建设标准不高,带动农民增收的力度不够;重建
设轻管护,工程难以长期发挥效益,等等。
二是财政投入比重与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目前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总量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低,增长缓慢,资金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据统计,“十一五”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只占同期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总量的2.4%。由于地方财政投入是与中央财政投入按比例配套的,因而也增长缓慢。我省尚有中低产田近2300万亩,如果按照现在的投资量和增长速度,要全面完成中低产田改造任务,还需要20多年的时间。根据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规划,农业综合开发需承担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50%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现有投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工作任务的需要。
三是开发内容与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和任务不相适应。目前不少地方农业综合开发的内容,仍然以修渠、修路等为主,治理措施比较单一,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开发的外延没有得到扩展,开发的内涵没有得到丰富和挖掘。
四是资金投入政策与国家的大政方针及其他支农项目政策不相适应。随着中央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取消了沿袭千百年的农业税,并对农民种植粮食、购买良种、购置农业机械等进行补贴,而农业综合开发却强调农民筹资投劳,且比例较高,就我省来说,目前仍要求达到中央财政资金的20%。这显然与国家的大政方针不够协调。同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政策与其它类似的支农项目如土地整理项目、标准粮田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的政策也不一致,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在新农村建设中作用的发挥。
创新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生命力所在。要突破农业综合开发又好又快发展的瓶颈,进一步发挥农业综合开发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为加快富民强省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就必须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的新思路、新模式、新机制,做到四个创新,实现科学开发。
一、创新农业综合开发思路
一要树立科学开发的新思路。要全面掌握、深刻领会、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工作方式上要做到科学开发,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科学规划,科学论证,科学选项,科学实施,科学管理,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这个中心任务,合理有效地开发农业资源,做好统筹协调、可持续这篇开发的大文章。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在围绕改善农村生活和人居环境上拓展开发外延,农村的村组道路建设、小型安全饮水工程、小型环境治理工程、小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等,都可以纳入农业综合开发范围,给予扶持;要在提高综合治理水平上丰富开发内涵,综合运用工程、科技、生物等措施,真正对项目区的田水路林山进行综合治理,提高治理开发的标准和档次。二要走规模开发的路子。实行规模开发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是创新开发模式、提升农业综合开发整体水平的需要。规模开发的核心,就是“三合”: 一是综合,即综合运用水利、农业、林业、农机、科技、生态等措施,对田水路林山进行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开发,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有机统一。二是整合,即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载体,整合各类支农项目和资金,集中力量办大事,充分发挥各类资金互相支持、相互配合的聚合效应。三是结合,即按照新农村建设的20字要求,实行生产与生活相结合,土地治理与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增产与增收相结合。实行规模开发,应该成为新阶段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工作思路。据统计,2010年全省土地治理财政投资额500万元以上的开发县有65个,占国家开发县总数的71%,有31个重点开发县在1000万元以上,最高的达2707万元。作为按项目区实行区域治理来说,这笔投入是比较大而集中的,完全可以作为整合支农资金,实行规模开发的平台。
二、创新投入机制
一要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各级财政都要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建立农
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首先,中央财政要根据农业综合开发承担的任务和广大农民群众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投入比重,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占财政支农资金的比重达到5%以上,并保持与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幅度同步。其次,作为地方财政,要顺时应势,在中央财政加大对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足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同时,要力争地方政府的土地出让金,更多地用于农业综合开发,以充分体现土地出让金“取之于田,用之于田”的资金使用原则。二要创新群众自筹机制。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主体和受益主体。为了切实落实好群众自筹资金,需要创新群众自筹机制。首先,实行竞争立项的方式,引导农民筹资投劳。凡是当地群众开发积极性高、自筹资金能足额落实或承诺落实的地方,优先立项进行开发。其次,实行群众个人投资入股的方式,按照“谁入股、谁受益”的原则实行合股经营,把农民的利益与项目建设挂起钩来,鼓励农民个人投资开发。第三,应逐渐降低群众自筹比例,控制在中央财政资金的10%以内。同时,可以对土地治理项目实行“先建后补”机制,吸引更多的农户和企业参与土地治理;可以对产业化经营项目实行贴息、“以奖代补”、“以奖代投”机制,吸引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产业化项目建设,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三是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地方各级政府应建立支农资金整合机制,按照农业综合开发模式对支农资金进行整合,集中财力办大事,形成规模出效益。首先要明确整合的范围。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土地整理、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其它支农资金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入机制。其次要坚持整合的原则。在现有政策和体制下,应以县为单位,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的原则,坚持“县级政府为主导,规划为引导,项目为平台,统筹为核心”的工作思路,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载体,将各类支农资金捆绑使用,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开发,避免重复投资和低水平的重复建
设。第三要搞好整合的规划。科学规划是整合支农资金的前提和基础。要科学编制中长期总体规划,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强调上规模;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强调上档次;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强调上水平。
三、创新开发机制
一是建立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打造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环洞庭湖区发展粮食生产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现实基础,是我国的粮食生产基地。建立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既符合环洞庭湖区生态环境治理建设的需要,又符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要求,也具有规模开发的集聚效应。要加大对环洞庭湖农业综合开发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以改造中低产田为重点,充分利用环洞庭湖地区地势比较平坦、农田比较集中连片的优势,把农田建设成为田地平整肥沃、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林网建设适宜、科技先进适用、优质高产高效的高标准农田,做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其打造成我省粮食生产核心区。二是连续扶持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的产业开发格局。要以《湖南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要点》、《湖南省特色农产品发展规划》为指导,认真研究本地资源特点和区位优势,科学分析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找准产业发展的切入点,确定产业发展的方向,制定“一县一业”发展的总体规划,集中资金,重点投入,对选定的优势特色产业进行连续扶持,做大做强。三是完善项目区土地流转机制,实现农业规模经营。要适应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需要,促进土地流转,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构筑平台。项目区的土地流转要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采取转包、出租、转让、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加快土地集聚,引导土地向企业和生产能手转移,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标准化、农业经营集约化。
四、创新管理机制
一是建立绩效评价机制。应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引入群众评判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按照“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标准,由项目区农民打分给予评判,将评判结果作为项目验收的指标之一;第二,完善检查监督机制。从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两个层面,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阶段,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监督机制;第三,坚持验收考评机制。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都要进行严格的竣工验收和工作考评。第四,实行严格的激励约束机制。根据检查、验收、审计、考评结果,将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紧密结合,加大对违纪违规现象和工作落后单位的处罚力度,加大对项目建设标准高、资金管理严、开发成效显著的单位的奖励力度,做到奖惩并举、奖罚分明,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积极向上的良性竞争态势。二是建立工程建后管护机制。制订农业综合开发工程建后管护实施办法,依法依规保护项目工程设施。要明晰项目产权,可以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的数额和比例, 明确产权构成。要建立健全管护组织和管护制度,明确管护人员及其责任,做到管护工作责、权、利的有机统一。要设立管护基金,保障管护经费渠道通畅。财政要拿出部分资金成立工程管护基金,对因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损毁工程, 给予适当补助;对建后管护好的地方,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奖励。
作者系省财政厅巡视员
第五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体制改革推进新农村建设
此前,《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已经明确提出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这在国家宏观公共政策基点的层面,为此后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的“三农”工作划定了方向。可见,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正是为了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的精神,以具体意见的方式部署新农村建设,以此为切入点做好“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的工作。
与新时期我国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陆续出台的各项重大举措相联系,人们可以发现,经过前几年的经济实力、政策实践的积累,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从单个部门、单个领域局部解决“三农”问题,而是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角度,以增强农业农村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为政策指向,试图根本上重塑中国的“三农”。
建设新农村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尽管诸如“乡村建设”、“农村建设”这样的语汇,在20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话语中并不鲜见,然而,与上个世纪20年代的知识分子更多地出于个人理想主义和激情的“乡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背后是强大的国家公共政策背景和全社会的共识;与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农村建设”运动不同,“新农村建设”有着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来20余年的经济积累,有着新时期领导层对当代“三农”问题深刻的定位、清晰的思路和全面的政策措施。
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我国重启现代化进程以后,尤其是80年代中后期以来,国家改革的重心一直放在城市的各个领域,而这次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反映了我国面对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的新形势,所进行的国家宏观公共政策重心的又一次调整。可以预见,在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我国公共政策议程上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通过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业农村的综合改革,增强我国农业农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以有力促进我国现代化进程向更高层级发展。
纵观世界各国,尤其是采取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的东亚新兴工业国家,大多数在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适当时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农村改革,以提高农村农业的发展水平和生活水平,从而有力促进国家现代化进程更上层楼。今天,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历史情境。因而,我们很有必要借鉴一些国外成功的农村建设经验:明确政府在农村建设当中的角色与作用,及其发挥作用的机制和时机。作为后发国家,政府在农村建设的启动阶段确实应当较为深入地介入其中,但也应仅限于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制度;当未来农村已经逐渐形成较为完善的自主、自治机制时,政府的地位和作用当与时俱进,顺时而变。
以务实态度开展农村建设。地方政府在推动农村建设时,不应以此作为获取政绩的手段,从而推行华而不实的项目,要针对具体情形,帮助农民寻求能够突出自身特长、赢得市场差异竞争力的项目。关于这一点,在《意见》中也有明确体现。
后发国家开展农村建设运动,就是要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而这一点必须通过教育提高人的素质来真正实现。今年我国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对其中的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7年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这一政策。这些对提高人的素质十分重要。
在市场经济下建设新农村,是复杂而艰巨的事业。这将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长期过程,需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完成。因此,需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做起,使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完成重大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