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吉林卫生计生委2018年重点卫生计生工作
吉林省卫生计生委2018年重点卫生计生工作
委领导联系地区分工方案
为推动2018年重点卫生计生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省卫生计生委领导继续分地区负责并重点联系有关工作,切实加强对各地区工作任务的联系指导、协调督办,及时总结各地成功经验,发现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确保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委省政府关于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一、联系地区
委主要领导负责全省卫生计生重点工作推动落实,各分管领导重点联系各地区和省管县,梅河口市、公主岭市划入原地区一并联系:
邱德亮——吉林市 秦海涛——长春市 张 力——松原市
刘中正——延边州、长白山管委会 高占东——四平市、辽源市、公主岭市 杨春光——白城市
范 明——通化市、白山市、梅河口市
二、工作职责
(一)加强工作指导。各联系地区要及时向委领导汇报工作
进展,委领导原则上每季度要到联系地区开展1次实地督查,推动联系地区贯彻落实国家卫生健康委、省委省政府关于卫生健康工作决策部署和省卫生计生委年度重点工作。
(二)深入调查研究。通过听取工作汇报、召开座谈会、实地走访和入户访谈等方式,及时掌握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针对联系地区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意见建议。
(三)做好沟通协调。充分依靠联系地区党委政府,激发联系地区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争取联系地区党委政府对卫生健康事业支持,推动解决事业发展中出现的困难问题。
(四)强化典型引领。及时发现总结联系地区好的经验做法,注重在基层发现培树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推进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第二篇:XX年卫生计生委主任全市卫生计生工作会议报告
XX年卫生计生委主任全市卫生计生工作
会议报告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在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自治区党委九届十四次全委会议和市委三届六次扩大会议精神,深化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区卫生计生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XX年及“十二五”时期卫生计生工作成就,把握形势,明确“十三五”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安排部署XX年工作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真抓实干,确保为“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改革发展开好局、起好步。一会儿,张翔副市长将要作重要讲话,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攻坚克难,XX年和“十二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XX年是实现卫生计生事业全面融合发展的一年。按照改革进程,顺利完成了市县两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整合,确保了思想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的平稳过渡。一年来,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深化医改取得突破性进展。
——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扎实推进。在继续深化察右后旗等原有5个试点旗县改革的基础上,除集宁区外,其余5个旗县市全部推开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完善了公立医院改革政策体系,出台综合改革文件28个。建立了改革任务台账,制定了改革时间表、路线图,落实了责任制度。全面完成药品零差率销售和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卓资等6个旗县完成了医院院长招聘,其余4个旗县正在招聘中。强化组织协调、检查督导和人员培训,全年共召开公立医院改革专题会议6次,集中检查督导8次,举办医改培训班5期,培训各级各类人员329人次。在检查评比中,我市试点旗县公立医院改革在全区综合排名中名列前茅。
——新农合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XX年全市参合167.7万人,实现了常住人口全覆盖,各级财政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门诊统筹取消起付线和封顶线,单次门诊补偿比例70%。慢性病报销病种由30种增加到35种,补偿封顶线由1万元提高到1.2万元。在全区范围内率先将所有恶性肿瘤列入重大疾病报销范围,按住院总费用70%的比例报销。对一次住院费用超过3万元的,第一次报销后个人自付部分再报销50%。全年受益人口83.7万,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5%,位居全区第三。实现了呼包二市异地参合与即时结报。
——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严格执行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配备使用政策,强化采购、配送、结算和使用的全程监管,药品网上采购和配送进一步规范。积极推进常用低价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在药品采购平台筛选出200多个品规的非基本药物,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遴选使用和新农合报销,避免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非基本药物盲从采购。常用低价药品降价幅度处于全区领先水平。
——基层运行新机制进一步完善。一是全面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苏木乡镇卫生院”活动。全市18所苏木乡镇卫生院通过了自治区卫计委验收,其中化德县德善中心卫生院和察右前旗黄茂营中心卫生院获得了全国首批“群众最满意的乡镇卫生院”称号。二是名医工作室进社区试点启动实施。建立了名医库,在集宁区7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推动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多点执业目标得到落实。三是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在原有集宁区7所的基础上,察右前旗等5个旗县分别建成1所标准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其余旗县市正在建设中。四是积极落实乡村医生补助。在确保乡村医生补助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从XX年起,市财政每年为每个嘎查村卫生室安排3000元补助,用于购买医疗保险和日常运行开支。五是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绩效考核制度,调动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积极性。
(二)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明显。
——“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简化办理程序,明确办理时限,特殊情况实行全程代办和承诺制服务,努力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自“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以来,依法审批符合政策的再生育家庭744个,到XX年末,实际出生423人。
——计划生育基础工作进一步巩固。强化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建设,数据库人口覆盖率达到98%,主要数据项准确率96.3%,信息完整率97%,实现了与公安、民政等部门的数据对接,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依据。加强流动人口信息服务平台管理,旗县平台应用率100%,流动人口重点信息及时反馈率92%。
——“生育关怀•幸福家庭”创建活动全面实施。全面开展了“宣传倡导、健康促进、优生优育、致富发展和生育关怀”工作。在“婚育新风进万家,优质服务村村行”活动中,为20.52万例偏远乡村群众提供生殖健康服务。在“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试点工作中,助推7个旗县设立了10个婴幼儿早期教育基地,5个旗县设立青春期健康教育基地,3旗县开展养老照护工作。奖励扶助目标人群10035人,特别扶助551人。“少生快富”工程受益16人,为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的1.66万户家庭购买了意外伤害保险,“一杯奶”生育关怀行动受益群众8419人,为60户失独家庭和13户独生子女伤残家庭每户分别兑现了1万元和6000元的精神慰籍费,为551位特别扶助制度目标人群缴纳了生育关怀保险金,7个旗县分年龄段兑现了计生特殊家庭一次性扶助金。
(三)公共卫生工作全面加强。
——重大疾病得到有效防控。适龄儿童免疫接种率达95%以上。继续保持艾滋病低发态势和无鼠疫疫情,人间布病得到有效控制,全年无重大传染病暴发流行。全年共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4025人,规范管理率为75.1%。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应急能力不断加强。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40元,农村牧区新增5元已全部用于嘎查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全市11.39万流入人口与本地居民享受同等待遇的基本公共服务。卫生应急能力不断加强,圆满完成了国际马拉松、女子柔道锦标赛等医疗服务保障活动。
——妇幼健康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孕产妇、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分别为92.43%和91.22%,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92.07%。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补服叶酸、宫颈癌检查等三项农村牧区妇幼健康服务工作指标完成率分别达到101%、110%、101%。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使全市22812名儿童受益,完成了部分旗县的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整合。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有序推进。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指导意见》,调整了爱卫会机构。分解细化了创卫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每一个成员单位,按完成时限倒排日程。餐厨垃圾处理厂、标准化水冲式厕所等创卫重点工程项目正在加紧规划,沙河渠改造工程已经开工。邀请国家和自治区相关专家进行了2次培训指导、1次模拟暗访。
(四)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持续提升。
——医疗质量与技术管理更加规范。继续开展医疗质量安全、“三好一满意”、“优质护理服务”等专项活动,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开展等级医院评审创建活动。完成市中心医院创三甲初评和市第二医院等5所综合医院创二甲评审工作。认真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二级综合医院选择了50个病种、三级医院选择60个病种入组临床路径;基于临床路径基础,开展单病种限价,二级医院开展了10个病种、三级医院开展了15个病种的限价。加强医护人员资质管理。严把医护人员资质注册、变更关,全面完成第二周期医师定期考核。
——蒙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开展了蒙中医院等级评审工作,完成丰镇市、兴和县蒙中医院二级甲等和察右后旗、化德县蒙中医院二级乙等医院申报工作。强化市蒙中医院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提升了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基层蒙中医药规范化建设为重点,实施基层蒙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全市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42%的村卫生室具备了蒙中医药服务能力。市蒙中医院、商都县中医院分别开工建设了康复理疗中心和“治未病”中心。
——卫生计生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大力开展基层卫生计生人员培训,举办全市各类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培训班6期、计划生育业务培训班3期,累计培训基层医疗机构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员2270余人次,63人通过了自治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考试。共培养199名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其中29名接受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1343名在岗乡村医生接受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举办了京蒙卫生对口帮扶信息化管理人员培训班和卫生专项人才培训班,培训人员160余人次。
——对口支援工作进一步深化。签署了《北京市卫生计生委•乌兰察布市人民政府XX—2020卫生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协议》,全市13所公立医院与北京市各医院建立了对口支援与技术协作关系。北京市卫生计生委选派的医疗专家组分赴市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市第三医院开展了“草原情•送温暖健康行”大型义诊和教学活动。完成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乌兰察布市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帮扶对接。打造兴和县“医疗健康扶贫项目示范县”,对已确定的6917人因病致贫户实施精准扶贫。继续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工程”。在全市二级以上医院文化卫生科技“三下乡”活动中,组织义诊活动20余次,受诊病人2500人次,发放药品10余万元。
(五)卫生计生综合保障不断巩固
——卫生计生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市卫生园区建成并投入使用。完成2所县级综合医院、1所蒙中医院改扩建,新建10所乡镇卫生院和651所标准化嘎查村卫生室,覆盖城乡的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
——依法行政和综合执法能力稳步提升。积极推进市本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下放行政许可项目3项,重新梳理出121项权力目录清单,修订了行政审批流程图和办事指南,压缩了审批时限,优化了审批流程,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办理,并通过政务中心和门户网站向全社会公示。综合执法力度不断增强。以传染病防治、公共场所卫生等为重点,强化日常监督。加大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联合公安、食药等部门开展了整治“两非”专项行动。集中开展了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责令停业整顿67户次。完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机制。
——党风政风和行业作风不断改善。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1+3”制度体系。召开了行业党建工作座谈会和党组织书记党建工作述职会,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基层党建工作日趋完善。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推动完成了纪检监察“三转”工作。严格执行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规定,实施“高值医用耗材阳光采购”、“诚信计生”,政风行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XX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卫生计生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同心同德,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十二五”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医改计划,为“十二五”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五年内,各级政府卫生计生投入迅速增长,卫生计生机构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新农合保障水平稳步提升,重大疾病防治和卫生应急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及性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单独两孩政策稳步有序实施。总结盘点五年来工作,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床位数达到3.11张/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98人/千人口,注册护士达到1.17人/千人口。平均人口出生率为5.1‰,自然增长率1.61‰,符合政策生育率92.5%,综合节育率88.82%,出生人口性别比104.28,出生缺陷一级预防覆盖率93%。与“十一五”相比,婴儿死亡率由25.8‰下降到3.19‰,孕产妇死亡率由50.06/10万下降到38.38/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28.48‰下降到3.84‰,住院分娩率由97%提高到99.59%,孕产妇系统管理率由91%提高到93.59%,0-6岁儿童系统保健率由55.8%提高到90.74%,婚检率由65%提高到69.98%,全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由72岁提高到74岁。卫生计生事业的长足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上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的关心和支持,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鼎力相助,得益于全市卫生计生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顽强拼搏和艰辛努力。在此,我代表市卫计委,向长期关心支持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的各位领导、各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向全市卫生计生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与陈旧的医院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我市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主要矛盾;改革的协调联动性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旗县公立医院取消药品加成后的补偿政策没有得到很好落实,蒙中医机构人员编制未达到机构设置标准;疾病防治形势依然严峻,重大传染病和新发传染病严重威胁人民的健康,慢性病防治任务十分艰巨;卫生计生机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服务能力和水平低下,病源向上转诊和外出就诊率高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数量上基本能够保证,但质量上仍然存在一定差距。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二、认清形势,明确“十三五”时期和XX年各项工作任务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决胜阶段。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人口老龄化,城镇化建设加快,重大疾病、地方病和新发传染病威胁增加,多种健康因素交织,对公共卫生安全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新期盼更突出、更迫切。深化医改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涉及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调整。全国卫生计生工作会议和自治区卫生计生暨蒙中医药工作会议均对新时期卫生计生工作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一定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自治区的决策上来,分析研判医疗卫生服务刚性需求快速释放后卫生计生服务需求迅速增长、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逐年增加卫生计生投入、大量社会资本投入健康产业等多方面卫生计生事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和“互联网+医疗”为医疗卫生资源快速增长带来的发展动力,把握好、利用好这个难得的发展机遇,推进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再上新台阶。
未来五年,全市卫生计生系统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市委、政府“推进健康乌兰察布建设”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全面实施两孩政策决定,把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健康作为最高使命,加快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全市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成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妥扎实有序推进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推进蒙中医药继承创新,加快蒙中医药事业发展;着力建立更加完善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和服务监管体系,以及更加完善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健康新期盼,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XX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深入推进卫生计生改革发展的重要一年。卫生计生工作总体要求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市委三届六次会议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为重点,扎实推进深化医改向纵深发展,稳妥推进“全面两孩”政策的有序实施,进一步健全全面医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和重大疾病预防控制,深入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大力促进蒙中医药事业发展,大力推动卫生计生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促进“以病人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健康乌兰察布建设作出新的贡献。年内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编制实施“十三五”规划。依据自治区即将出台的健康中国建设2020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医改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协调相关部门,集中力量编制实施好市县两级卫生计生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为今后五年卫生计生事业的发展谋好篇,开好局。规划编制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既要立足当前,又要谋划长远,要从大健康、大卫生的高度出发,突破部门思维,突出规划的宏观性、综合性和战略性。要科学设置合格的目标和指标,谋划好重大决策、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今后,凡未列入“十三五”规划的决策、工程和项目均不予批准实施。要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集思广益,广泛征求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可及性。
(二)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把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核心理念,坚持保基本、强基层、补短板的基本原则,坚持统筹安排、突出重点、循序推进的改革路径,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统筹协调。
一是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县级公立医院规划布局调整,市卫计委要指导各旗县市区科学编制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合理确定公立医院的布局、结构和数量,切实加强康复养老、精神卫生、应急救援等薄弱体系建设,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床位规模和建设标准,坚决制止公立医院相互攀比、盲目扩张等现象。去年下半年,全市全面推开了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但因时间紧促,任务艰巨,部分旗县在配套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今年要下大力气解决。继续以破除以药补医为重点,落实政府办医责任,理顺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推进全成本核算,提高医院治理水平和服务能力,推动建立科学补偿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法人治理、人事薪酬、人才培养、绩效评价等制度,逐步解决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矛盾。XX年,自治区将在每个盟市各选1个旗县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示范县创建活动,各旗县市要打好基础,争取被列为“标杆”、“示范”。同时要积极准备自治区级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申报工作,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
二是进一步提高新农合保障能力。继续保持新农合常住人口参合全覆盖。规范新农合报销程序,进一步扩大重大疾病医疗保障覆盖面和群众受益面、受益程度,提高实际报销比例。改革支付方式,增加单病种付费病种,探索建立门诊总额预付和住院床日付费等支付方式。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遏制过度医疗、分解收费等现象,提高基金利用率。严密防范和严肃查处骗保等违法违规行为,确保新农合基金安全。要完善疾病应急救助制度,做好与基本医疗保障、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的衔接。继续做好呼市、包头便民服务中心异地参合报销工作。
三是建立和完善合理分级诊疗模式。按照《内蒙古自治区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实施方案》,严格遵守住院转院制度,控制“小病大治”,逐级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新农合和城镇医保补偿比例,使医疗保障资金向下倾斜,通过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引导病源向基层流动,提高县域内医疗机构就诊率,缓解上级医疗机构人满为患、基层医疗机构业务清淡的矛盾,确保医疗保障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
四是巩固和完善基层运行新机制。深入开展“群众满意的苏木乡镇卫生院”创建活动。完善基本药物政策,有序推进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全科医师及乡村医生签约式服务。按照《乌兰察布市社区医生与居民契约式服务实施方案》,合理设置家庭医生服务团队,每个团队负责600-800户人口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辖区内社区居民可自愿选择团队签订服务协议。继续加强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和对口帮扶。充分发挥旗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技术管理优势,以技术、管理、服务为纽带,使中心医院、市第二医院与县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到基层。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模式,积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促使基层医疗机构由“坐诊”向“巡诊”转变。巩固乡村一体化“五统一”管理成果,落实好乡管村、村医包户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制度。落实乡村医生多渠道补偿政策,探索建立乡村医生医疗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乡村医生养老政策。XX年为“十个全覆盖”收官之年,要确保卫生室基础建设和能力建设任务圆满完成。
五是加快推进医疗保健产业发展。大力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引导和促进健康投资和健康消费。优化社会办医政策环境,优先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上规模、上水平和高端服务的非营利性专科医院和特需医院,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要一视同仁,同等待遇。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康复、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和蒙医中医特色鲜明的特色医疗机构。拓宽服务领域和范围,探索医养结合的有效形式,引导发展康复护理、老年照护、月嫂等家庭护理服务,积极推动医疗旅游发展。
六是加快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整合原有卫生和人口健康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和综合管理的互联互通,推进自治区级和市级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应用。健全全员人口信息、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基础资源库,促进健康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医疗卫生和监督管理的深度融合,推进“互联网+医疗”的建设和应用,促进基础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全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远程医疗项目建设,推进居民健康卡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应用。
(三)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全面两孩政策。
一是深入开展政策学习宣传。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认真做好政策解读,依法组织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加强人口变动情况调查,健全人口出生监测预警机制,依法依规查处政策外多孩生育,确保生育水平不出现大幅波动,确保出生政策符合率达到90%以上。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优化办理程序,全面推行网上办事,进一步简政便民。
二是努力提升妇幼保健和计生综合服务管理能力。扎实推动“两纲”中期指标任务的落实,完成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整合,推进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启动妇幼保健机构等级评审工作,开展爱婴医院复核评估,深入开展妇幼保健机构“手拉手”对口支援活动,继续做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项目。加强儿科、产科建设,强化孕产妇和新生儿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设,建立转诊绿色通道,确保母婴安全。推动服务质量持续改进。落实好计划生育免费基本技术服务政策,扎实推进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城乡目标人群覆盖率达到80%以上。加强孕产期保健服务和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强化对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监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巩固完善流动人口信息互通、服务互补、管理互动的“一盘棋”工作机制,关怀关爱流动人口和留守人群,促进社会融合。切实加强基层计划生育协会组织和能力建设,强化基础工作落实。
三是广泛开展“生育关怀•幸福家庭”创建活动。按政策加大对计生家庭扶持扶助力度,从生活照料、养老保障、大病治疗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对计生特殊家庭进行重点帮扶。加大“新家庭计划”和“养老照护”等家庭发展项目的落实力度,健全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在内的家庭健康服务体系。
(四)进一步提升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持续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技术管理。以需求为导向,按照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加快推进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落实中央和自治区预算内投资建设项目,管好用好建设资金。在市二医院、丰镇市医院、凉城县医院、商都县医院、四子王旗医院等5所创建为二甲的基础上,年内,确保医专附院、市三医院、察右前旗医院和兴和县医院创二甲,完成对其余旗县级公立医院创二甲的初评工作。以提升旗县公立医院服务能力为重点,继续完善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控制体系建设。加强临床路径管理,扩大病种数量。推进单病种质量控制,规范临床检查治疗用药行为。继续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启动血站核酸检测项目。深化“平安医院”创建活动,加强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做好重大活动医疗保障工作。
(五)扎实推进医疗健康扶贫工作。认真落实中央“五个一批”扶贫工作精神,在完善兴和县医疗健康精准扶贫试点工作的基础上,XX年,完成全市各贫困旗县医疗健康精准扶贫项目落实,改变过去单体的、零散的扶贫对接模式,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推动”的精准扶贫新模式。继续拓宽与北京优质医疗资源的帮扶协作渠道,组织协调北京医师协会、福乐云健康管理公司、北京基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工作,凝聚精准扶贫的多元化力量,形成扶贫工作合力,持续、规范地提供基层医疗卫生健康服务,力争每年为贫困人口免费体检一次,体检信息全部输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健康一体机对全民的健康状况进行持续监测,发挥“互联网+医疗”大数据、连续性、智能化优势,对全市贫困人口重点疾病进行健康干预管理和远程医疗服务,降低贫困人口疾病发病率,使精准扶贫在医疗卫生方面具体化、明确化和聚焦化。
(六)全面提升公共卫生服务和卫生应急工作水平。坚持预防为主卫生工作方针不动摇,以维护和增进全市人民身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为宗旨,继续巩固规划免疫成果,强化鼠疫、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控和地方病防治,完善布病、结核病“医防合作、三位一体”的防控体系。健全以重性精神病、高血压、糖尿病管理为重点的慢性和非传染性疾病的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管理考评体系。以建立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为重点,全面提升公共卫生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应急机制,做好应急储备和技能演练,确保卫生应急队伍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开展医疗机构“禁烟”示范单位评选创建活动,结合“五城联创”,广泛开展和全面规范健康教育工作。
(七)深入推进蒙中医药事业发展。
一是继续强化蒙医中医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落实好蒙医中医医院基础设施标准化建设项目、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强化蒙中医机构“治未病”和防治重大疑难疾病能力建设。推进旗县蒙医中医医院特色优势重点专科和制剂能力建设。加强基层蒙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提升蒙中医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二是落实好差别化改革政策措施。我市在深化旗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同时,统筹推进了旗县级蒙医中医医院改革,但在某些优惠政策落实上,仍不尽如人意。下一步改革中,要充分考虑蒙中医药服务特点,落实好和利用好促进蒙中医药发展的倾斜政策,在基础建设、人员配备和设备配置上优先安排蒙中医药机构,优先落实蒙医药中医药人员编制和工资待遇,扶持和促进蒙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深入开展名老蒙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和创新工作。继承创新是引领中医药发展的动力,以全面继承为基础,不断吸收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和发展蒙中医药理论与实践,实现蒙中医药创新发展。学术传承工作要严格执行规定条件,既要选好“师傅”,又要配好“徒弟”,同时要做好检查督导和考核考评工作。要加强散落在民间的蒙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技术挖掘和整理编撰工作。借助“互联网+”蒙医药中医药,推进蒙中医药创新。
四是健全蒙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制定和落实专业人才引进扶持和优惠政策。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同时,同步开展蒙医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强化蒙医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旗县临床技术传承骨干培训、乡村医生蒙医中医知识技能培训等,提高基层蒙医中医整体水平。
(八)补短板,强化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制定全市卫生计生人才发展规划。依托“京蒙对口帮扶”合作平台,强化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从去年开始,5年内市政府每年投入3000万元,设立中心医院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基金,计划培养引进博士生10人、硕士生100人、副高级以上职称专业技术人员100人。加强自治区领先学科、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动态管理,启动第三轮评审工作。XX年要完成市中心医院心外科和康复医学2个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期满后的重评工作,做好消化内科和心血管内科自治区级领先(重点)学科的申报工作。各旗县医院都要建设2个领先(重点)学科。完善各级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推进分级诊疗,每个旗县市区至少选择一所中心卫生院挂牌成为旗县级医院分院,实行一体化管理。年内,完成旗县281人和市直254人的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专业技术人员招聘工作。
三、强力推进,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XX年卫生计生工作任务已经明确,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市委、政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从部门实际出发,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各方面可以调动的力量,确保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强力推进基层卫生计生机构改革。截止到XX年底,全市全面完成了市县两级卫生计生行政机构整合,完成了4所妇幼保健机构与计生服务站的整合,但仍有7个旗县未完成整合任务。苏木乡镇卫生计生机构整合还没有启动,工作任务部署和落实“两张皮”,各旗县市区要加快改革步伐,确保XX年5月底前全部完成。
(二)强力推进卫生计生领域法制建设。做好现行卫生计生法律规章以及重大决策的调研评估工作,进一步梳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权力,拉出清单,向社会公布。健全合法性审查制度和依法决策机制。加强依法行政目标责任考核,推进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的实施。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结合“五城联创”活动,在包联社区和公众媒体,大力开展卫生计生法律法规和健康知识普及宣传,增进居民的健康意识。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定期公布重大决策、财务支出、办事流程和办结时限,增加政务工作透明度。建立健全综合治理和信访工作制度,提高依法治理能力。
(三)强力推进效能考核和问责制度。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要将工作任务逐项分解,建立工作台账,明确工作时限,层层落实工作责任。要建立分工明确、绩效量化、考核科学、奖惩分明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励卫生计生干部强素质、勤履职、提效能。努力实现卫生计生工作“零障碍”,服务群众“零距离”,行政执法“零投诉”,确保各项工作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成效。对因懒政怠政、为官不为、不敢担当而造成工作任务没有及时落实的单位和个人,要启动追责程序,对当事人和单位进行问责追责。
(四)全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建工作。深入贯彻学习《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从严治党“1+3”制度,强化系统内部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规矩意识,坚守道德底线、纪律红线,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通过纪律约束、群众监督、实绩考核等方式,不断加强党员干部管理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坚持“一岗双责”,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完善以医疗安全、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医德医风为主要目标的指标考核体系,创新考核形式,加强对医疗机构行风政风的督查考核。坚决查处药品回扣、提成和收受红包等违规违纪行为,努力打造“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卫生计生行业形象。
切实转变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的思维理念、工作方式,由“管理”向“服务”转变,由“命令”向“引导”转变。以干部下基层推进“四个全面”的落实和“十个全覆盖”为载体,发挥党组织的核心作用,推进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
(五)强力推进国家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市区两级爱卫会及其办公室的职能作用,明确划分各部门和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加强与各部门和单位的沟通和协调,形成全社会参与创卫的良好氛围。深化机关、企事业单位包社区、小区工作机制,划定爱国卫生责任范围,落实好门前“五包”制度。严格对照《乌兰察布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考评细则》,以专项整治为抓手,在治理主干道、主街道的同时,重点加大背街小巷、院落小区的治理。加大卫生知识、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居民群众的知晓率;加强创卫工作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检查督导,及时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和措施。强化责任追究,确保各项创卫指标件件有落实。XX年3月前完成国家卫生城市申报材料收集、汇总、审核及上报工作,力争年内顺利通过国家暗访考核。
(六)强力推进7件惠民实事的实施。全区卫生计生暨蒙中医药工作会议确定了今年卫生计生系统要重点做好6件惠民实事:一是新农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20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不低于75%;二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45元,新增部分全部用于城乡居民签约服务;三是对贫困人口参合个人缴费予以财政补助;四是对贫困人口实行“两提高、两降低”倾斜政策。即提高贫困人口新农合门诊报销水平,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增长幅度不低于5个百分点;降低病残儿童、重度残疾人以及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降低贫困人口大病费用个人实际支出。五是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力度,提高特别扶助金标准;六是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实行两孩以内生育登记服务制度。第七件实事是王学丰书记在市委三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上,针对医疗精准扶贫提出力争每年为贫困人口免费体检1次。各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计生单位要将7件惠民实事统筹安排,全力推进,狠抓落实,使人民群众从改革发展中分享到更多的红利。
同志们,卫生计生工作是重大民生工程。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大局。让我们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勇于创新的精神,坚韧不拔的信心,求真务实的作风,加快推进全市卫生计生事业改革发展,为保障全市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谢谢大家!
第三篇:河南卫生计生委关于规范
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规范
和加强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通知
豫卫医〔2018〕23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卫生计生委,省直各医疗机构:
为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质量与安全管理,提升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水平,确保医疗安全,现就规范和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重申以下要求,请认真贯彻落实。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工作 患者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和健康,是医疗管理的核心,也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顺利推进的重要基础。保障患者安全,是健康服务的基本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提高站位,从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权益出发,充分认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高度重视医院感染预防、控制及规范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强化医院感染管理意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患安全。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感染管理主体责任,将其纳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和医院管理整体规划中,从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给予保障。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是本机构第一责任人,科室、部门主要负责人是本科室、本部门第一责任人,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患安全管理相关组织架构,明确部门及其岗位职责,建立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流程。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认真组织学习并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指南(见附件),认真落实医疗机构主体责任,增强法律意识,坚决克服麻痹和侥幸思想,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强化医院感染防控等涉及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规范化管理,强化医疗机构全院、全员岗位培训教育,强化医疗质量与安全的自觉性、主动性,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质量管理能力,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长效机制。
二、多措并举,聚力提升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水平
(一)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规章制度。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依据国家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指南等,结合本单位实际,及时修订、完善并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及消毒隔离、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医院感染暴发报告、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消毒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医疗废物管理等制度、流程及措施。
(二)加大医院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依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3个行业标准(2016年版),实施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集中化管理,加强医院消毒供应中心(室)10个环节的全面质量监控。对耐高温、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尽量避免使用液体化学消毒剂进行浸泡灭菌。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腔隙,或接触人体破损皮肤、破损粘膜、组织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到灭菌水平;接触完整皮肤、完整黏膜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达到消毒水平。使用的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器具和用品严禁重复使用。
(三)落实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手卫生规范。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在实施手术、注射、插管及其他侵入性诊疗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避免因医务人员行为不规范而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降低因医疗用水、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及环境和物体表面污染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风险。
(四)强化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进一步加强重症医学科、手术部(室)、新生儿病室、血液净化(透析)室、内镜诊疗室、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室)等重点部门、重点环节及高危因素的监测,持续加强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呼吸机相关肺炎等重点部位,以及手术、注射、插管、内镜诊疗操作等关键环节的医院感染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早期诊断医院感染病例。特别是医疗机构发生聚集性、难治性注射部位或手术部位感染时,要及时进行可疑病原微生物、特殊病原体(如非结核分枝杆菌等)的特异性检测、病原学检测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耐药模式的监测,必要时进行病理学检测;要规范标本采集、运送、检测等工作。要认真落实医院感染病例上报、医院感染聚集、疑似医院感染暴发、医院感染暴发报告的相关工作,有效控制医院感染。
(五)强化“三基、三严”培训。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持续加强全院、全员医院感染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通过开展规范化培训、岗前教育、专业岗位培训、继续教育等多种方式,对各级各类医务人员开展以提升医疗质量与安全、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为核心的教育培训,并对培训效果实施考试、考核与评价,进一步提高全员医院感染管理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六)聚力推动医院安全管理系统。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医院感染管理涉及医疗机构各个部门和所有工作领域,需全体工作人员和患者的共同参与。各医疗机构应完善医疗安全管理顶层设计,建立并加强多学科、多部门合作的长效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形成合力,多层次、全方位、持续推进患者安全管理工作。
(七)规范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建立健全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落实主体责任,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组织架构,完善工作机制,强化全院、全员、全过程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理。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工作职责及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露、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方案。要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暂存处(点)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暂存处(点);购置并使用符合相关规范要求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利器盒及院内运输工具。要提高职业卫生安全防护意识,规范配置流动水洗手池、非触摸式水龙头开关、干手及手消毒设施、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及职业暴露处理、血液体液溅洒处理用物及用品等。要规范医疗机构内部医疗废物的分类弃置、收集、运送、暂存;医疗废物暂存处工作人员应与产生科室、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交接实施双签字制度,登记资料至少保存4年。
各地要结合实际会商环境保护主管部门,逐步建立符合本地区基层医疗机构实际的医疗废物处置工作的长效机制,因地制宜推进农村、乡镇和偏远地区医疗废物安全处置。要进一步规范并推动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探索基层医疗机构医疗废物集中移交至辖区内上级医疗机构统一处置的管理模式,或就近运送到持有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统一处置。
三、强化监管,促进医院感染管理措施落到实处
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建立完善督查制度、整改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感染管理监管力度,重点督查医疗机构尤其是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体系是否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规章、标准等是否有效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基本措施、特别是重点部门和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管理措施是否有效落实;医院感染疑似暴发及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处置、报告是否及时准确;医疗废物管理是否规范等,组织对所辖医疗机构“拉网式”的督导检查和指导,及时发现隐患,并跟踪整改问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要切实履行监督管理的主体责任,克服麻痹思想,避免“走过场”,强化医疗安全意识,不断推进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与安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对监管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对问题突出、整改不力的医疗机构将依照有关法规进行处罚,并向社会公示。
附件: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学习文件目录
2018年7月2日
附件
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学习文件目录
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主席令 第十七号 2004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主席令 第三十一号 2004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主席令 第五十二号 2011年
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修改 主席令 第八十一号 2017年
5、艾滋病防治条例 国务院令 第457号 2006年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国务院令 第376号 2003年
7、医疗废物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380号 2003年
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424号 2004年
9、国务院关于修改和废止部分行政法规的决定
国务院令 第698号 2018年
内含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 相关修改条款
10、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 第650号 2014年
11、国务院关于修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决定
国务院令 第680号 2017年
12、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器械监督管理办法(暂行)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令 第24号 2000年
13、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管理规定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令 第6号 2014年
14、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 第41号 2005年
1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和工作人员职责和感染性疾病科病人就诊流程的通知
卫医发〔2004〕166号
16、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
卫医发〔2004〕292号
17、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 第48号 2006年
18、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的通知
卫医发〔2001〕2号
19、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医院感染暴发报告及处置
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9〕73号 20、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统一使用医院感染暴发信息报告的通知
卫办医政函〔2011〕815号
2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暴发信息报告
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4〕30号
22、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工作规范的通知
国卫监督发〔2014〕44号
23、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 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发〔2015〕53号
24、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十三五”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卫应急发〔2016〕35号
25、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传染病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7〕250号
26、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聚集性和暴发疫情处置工作规范
(2012版)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12〕80号
2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327号
28、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结核菌/艾滋病病毒双重感染防治
工作实施方案(试行)的通知 卫办疾控发〔2010〕126号
29、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 第92号 2013年 30、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 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88号
3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 第84号 2012年
32、卫生部等关于实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通知
卫医发〔2004〕285号
3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09〕38号
34、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
版)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5〕43号
35、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8〕130号
36、卫生部办公厅等关于印发产NDM-1泛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感染诊疗
指南(试行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61号
3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5号
38、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关于印发遏制细菌耐药国家行动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6〕43号
39、医疗质量管理办法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 第10号 2016年
40、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
通知 卫办医政发 〔2009〕23号
41、卫生部关于印发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9〕50号
42、卫生部关于印发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9〕90号
43、卫生部关于印发新生儿病室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的通知
卫医政发〔2009〕123号
44、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救治中心
建设与管理指南的通知 国卫办妇幼发〔2017〕42号
45、卫生部关于印发血液净化标准操作规程(2010版)的通知
卫管医发〔2010〕15号
46、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血液透析室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医政发〔2010〕35号
47、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
(试行)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6〕67号
48、卫生部关于印发肝脏、肾脏、心脏、肺脏移植技术管理规范的
通知 卫医发〔2006〕243号
49、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髋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68号 50、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人工膝关节置换技术管理规范(2012年
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93号
5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87号
52、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周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88号
5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神经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89号
54、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 年版)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
55、国家卫计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口腔种植技术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3〕32号
56、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外科手术部位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等三个技术文件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 〔2010〕187号
57、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认真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技术标准的
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2〕70号
58、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麻醉等6个专业指控指标(2015 年版)的通知(医院感染管理 节选)
国卫办医函〔2015〕252号
59、消毒管理办法(修订稿)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令 第18号 2017年
60、卫生部关于印发消毒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的通知
卫监督发〔2005〕426号
6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调整医用室内空气消毒设备管理的
通知
国食药监械〔2009〕582号
6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消毒产品卫生安全评价规定的
通知 国卫监督发〔2014〕36号 63、关于规范医疗机构临床使用便携式血糖检测仪采血笔的通知
卫医发〔2008〕54号
64、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通知
卫医发〔2006〕73号
65、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卫生机构医学装备管理办法的通知
卫规财发〔2011〕24号
66、卫生部关于印发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
卫医管发〔2010〕 4号
67、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卫生间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3〕7号
68、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监管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管发〔2012〕56号
69、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作
基本要求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3〕40号 70、关于印发县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管理督导检查表和调查
表的通知 国卫研发〔2016〕16号
71、卫生部关于印发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 的通知 卫医发〔2004〕108号 7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职业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处理
程序规定的通知 国卫办疾控发〔2015〕38号 73、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患者安全管理工作的
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8〕5号 74、关于印发医疗消毒供应中心等三类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和管理规范
(试行)的通知 国卫医发﹝2018﹞11号 75、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5号 1999年
76、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环境保护部令 第39号 2016年 77、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 第36号 2003年 78、医疗废物管理行政处罚办法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 第21号 2003年
79、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关于印发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通知
卫医发〔2003〕287号
80、卫生部关于明确医疗废物分类有关问题的通知
卫办医发〔2005〕292号
81、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卫办医政发〔2010〕186号
82、环境保护部 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监管
工作的意见 环发〔2011〕19号 83、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废弃药品包装处置管理工作的
通知 卫办医政函〔2012〕681号 84、卫生部办公厅 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医疗废物管理专项
检查的通知 卫办医政函〔2012〕716号 85、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3〕45号
86、关于印发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监管指南、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监管
流程及指标的通知 国卫医研发〔2016〕38号 87、国家卫生计生委等八部委关于在医疗机构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管理的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7〕30号 88、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的
通知 国卫办医发〔2017〕32号 89、卫生部关于产妇分娩后胎盘处理问题的批复
卫政法发〔2005〕123号 90、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山东省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丢弃婴儿遗体事件 的通报 卫办医政发〔2010〕60号 91、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机构医用织物洗涤消毒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5〕708号 92、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开展县级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医院
感染管理专项督导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5〕862号 9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
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的通知
国中医药办医政发〔2017〕22号
94、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配合做好长江经济带固体废物大
排查行动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卫办医函〔2018〕157号
95、医用一次性防护服技术要求 GB 19082—2003 96、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GB 19083—2003 97、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1部分:材料、无菌屏障系统和包装系统的要求 GB/T 19633.1—2015/ISO 11607-1:2006 98、最终灭菌医疗器械包装 第2部分:成形、密封和装配过程的确认的要求 GB/T 19633.2—2015/ISO 11607-2:2006 9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100、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导则 GBZ/T 213-2008 101、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 15982-2012 10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 50333-2013 103、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 51039-2014 104、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 GB 50849-2014 105、内镜自动清洗消毒机卫生要求 GB 30689-2014 106、医院负压隔离病房环境控制要求 GB/T 35428-2017 107、医疗废物专用包装袋、容器和警示标志标准 HJ 421-2008 108、医用外科口罩 YY/0469-2011 109、临床实验室废物处理原则 WS/T 249-2005
110、临床实验室安全准则 WS/T 251-2005 111、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机构设置技术规范 WS 315-2010 112、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WS/T 311-2009 113、医院感染监测规范 WS/T 312-2009 114、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WS/T 313-2009 115、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WS/T 367-2012 116、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WS/T 368-2012 117、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规范 WS 394-2012 118、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评价规范 WS/T 395-2012 119、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清洗消毒规范 WS/T 396-2012 120、消毒专业名词术语 WST 466-2014 121、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1部分 管理规范 WS 310.1-2016 12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2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2-2016 12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 第3部分 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 310.3-2016 124、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506-2016 125、软式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 WS 507-2016 126、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 WS/T 508-2016 127、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 WS/T 509-2016 128、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WS/T 510-2016 129、经空气传播疾病医院感染预防控制规范 WS/T 511-2016 130、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 WS/T 512-2016 131、医院感染暴发控制指南 WS/T 524-2016 132、医院感染管理专业人员培训指南 WS/T 525-2016 133、医疗机构内通用医疗服务场所的命名 WS/T 527-2016 134、血液透析及其相关治疗用水 YY 0572-2015 135、血液透析及相关治疗用浓缩物 YY 0598-2015 136、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 WS/T 503-2017 137、医院感染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 WS/T 547-2017 138、医疗机构门急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 WS/T 591-2018 139、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评价规范 WS/T 592-2018 140、河南省医疗机构重点部门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要点
豫卫医〔2014〕8号
141、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河南省县级和基层医疗机构医院
感染管理专项督导工作方案的通知 豫卫医〔2015〕53号 142、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血液透析中心执业评审细则
(试行)的通知 豫卫医〔2017〕64号 143、河南省卫生厅关于重审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监督管理
工作的通知 豫卫医〔2011〕24号 144、河南省环保厅 河南省卫生厅印发关于加强全省医疗废物监管 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豫环文〔2011〕134号 145、河南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印发河南省医疗机构医疗
废物规范化管理100问的通知 豫卫医〔2014〕28号 146、河南省卫生计生委关于重申加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规范化管
工作的通知 豫卫医〔2016〕41号
第四篇:乡镇卫生计生委工作总结
乡镇卫生计生委工作总结
“十二五”期间,我县卫生计生事业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市主管部门的正确指导下,坚持以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为主线,以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为宗旨,以办人民满意的卫生事业为目标,夯实基层、强化服务,全县卫生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面对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要求,我县审时度势,及时调整人口计生工作思路和方法,坚定人口计生工作转型发展。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原卫生部部长张文康、全国政协常委、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等领导先后来我县调研指导,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卫生应急示XX县、省新农合工作先进县、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等荣誉称号,2012年、2013年、2014年连续三年被省政府和市委、政府评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县”,医改工作受到国务院医改办专题通报表彰。
一、主要工作开展情况
(一)卫生计生机构改革情况
1、组建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根据省、市文件精神,我县于2015年4月9日出台了《中共县委办公室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人民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舒办发〔2015〕18号),决定整合县卫生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职责,组建县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县政府工作部门。不再保留县卫生局、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2015年7月20日,出台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舒政办〔2015〕32号),规定了职责范围,内设10个二级机构,行政编制22名。设领导职数5名(主任1名,副主任3名,医管办专职副主任1名);内设机构领导职数10名。目前,县卫生计生委机关所有人员全部定岗到位,功能全面整合,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2、整合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资源。
结合城区卫生资源规划配置,今年四月份以来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对县妇幼保健所与县计生服务站进行优化整合,成立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并于2015年8月整体搬迁至新址(新址占地20亩,基础设施投入达4500万元,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并迅速步入规范化的运行工作状态中。现正在对镇、村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整合方案进行研讨。
(二)卫生工作开展情况
1、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
截止“十二五”末,全县设置县级医院2所,公共卫生机构3所,乡镇卫生院21所,民营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站20所,村卫生室312所,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巩固加强。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均通过二级甲等医院等级评审,城关镇卫生院被批准设置二级综合医院。全县中心卫生院8所,一般乡镇卫生院13所,城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独立设置,具有独立办公场所和人员编制,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2所,新增村卫生室4所。
2、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期间,一是投资4.7亿元的县人民医院实现整体搬迁,建筑面积10万平米,编制床位从500张增加至1000张,拥有64排ct、1.5t核磁、直线加速器(la)、植牙机、dr、多功能数字x线摄影系统(含dsa)等先进医疗设备。五年来住院人次由2010年的25000人次,增加到38956人次,门急诊人次由2010年的280000人次增加到487374人次,手术由2010年的6500台次增加到9330台次,业务收入由2010年的1.3亿元增加到3.14亿元,医疗业务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新局面。二是县中医院稳步发展,针灸推拿科和肛肠科已发展为重点中医特色专科,肝病、不孕症和脾胃病分别被批准为市级重点中医专病门诊,骨伤科被批准为XX市重点专科和省重点(建设)专科。医院开展中医技术服务项目48项,拥有磁振热、多功能腰椎牵引治疗床、骨质疏松治疗仪、中药熏蒸治疗仪、中医体质辨识健康管理系统等中医诊疗设备,为我县中医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得到极大改善,服务能力也有了大幅度提高。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乡镇卫生院均新建了综合业务楼或公共卫生楼,院容院貌整洁,就诊环境舒心,住院设施齐全,医疗设备得到更新,乡镇卫生院门诊人次增长了33%,住院人次增长了25%,医疗服务收入增长了44%,筑牢了基层卫生保健的网底。
3、卫生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十二五”期间,全县执业医师增加244人,执业助理医师增加124人,执业护士增加385人。乡村医生队伍素质逐步提高,乡村医生执业注册人数由603人下降到501人,乡村医生中执业(助理)医师人数比例逐年增长。五年里,共计培养全科医生109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8名,组织全县村卫生室人员培训1540人次,其他各类专科业务培训100余人。
4、医德医风进一步改善。
组织开展了“修医德、强医能、铸医魂”医德医风评选活动,全县评选出64名先进医务工作者,组织其中6名典型进行先进事迹巡回报告会,弘扬了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卫生精神,宣传了白衣天使的光辉形象。同时,开展了卫生系统“九不准”行风专项整治和医患双方签订拒收红包协议书活动,医德医风进一步改善。全县先后1人荣获省级基层名中医称号、1人荣获省级双十佳护士称号、2人荣获省级乡镇优秀骨干医生称号、2人荣获皖西名医称号。
5、医改工作进一步深化。
(1)基层医改取得预期成效。自2010年9月安徽省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启动以来,我县紧紧围绕管理体制、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基本药物制度、保障制度、乡村一体化管理等6项改革举措,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破除“以药补医”机制,使乡镇卫生院重新回归公益性,初步建立了保障运行、充满活力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新机制,切实解决了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一是建立以保障基层医疗机构运行的补偿新机制。按照核定基本支出、纳入预算管理的要求,县财政重新核定的乡镇卫生院预算经费5880万元,比基层医改前财政补助净增4750万元。同时,县财政每年预算安排医改专项经费210万元、村医配套补助276万元,进一步加大了对医改工作的保障。二是建立以全员竞聘上岗为核心的人事制度。按照因事设岗的原则,科学设置乡镇卫生院岗位。全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994人,当年竞聘上岗总人数853人,专业技术岗位占92.1%(改革前占74.5%),人员结构明显优化。三是建立以药品零差率为中心的基本药物制度。按照药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原则,自2010年9月以来,我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所有药品都是通过省药品集中采购平台网上采购,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取消药品加成五年来,直接让利于广大患者3300万元,减轻了群众的医疗负担。四是建立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奖励性绩效工资“二次分配”、业务收入“收支结余返还”两项制度,深化收入分配改革。对乡镇卫生院业务收支结余部分实行全额返还,拿出60%作为乡镇卫生院职工福利和奖励资金,其中75%用于奖励职工,25%作为院长奖励资金。在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设立乡镇卫生院“首席医师”和“服务标兵”,根据群众满意度和职工大会民主评选,分别给予每人每月800元、300元的补助,实行动态管理,一年一评。五是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乡镇卫生院债务化解机制。我县在全省统一化解乡镇卫生院债务时,认定基层建设长期债务为2663万元。县政府制定了配套补助化债资金的方案,在县财政设立了化债专户,经审计、财政、卫生等部门对各乡镇卫生院债务再次进行核实,核定为1647万元,2012年底省财政补助资金1353万元,缺口294万元已由县财政配套解决,全部落实到位。六是建立以“两个统管”为抓手的乡村一体化管理体制。我县有村卫生室312所(在岗村医841人),在完成村卫生室规范化创建的基础上,以药品、财务两个统管为抓手,全面推进乡镇卫生院对所属村卫生室的卫生服务的一体化管理。七是建立以公共卫生均等化服务为内容的预防保健体系。根据国家新一轮医改部署,实施全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项目,我县经过5年的扎实推进,已经基本建成关口前移、覆盖全县的预防保健体系。2014年,我县建立居民健康档案73万份,建档率95.2%,所建档案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全县开展公众健康咨询和讲座2271次,居民参与人数39577人,发放彩色宣传折页16万份,更新健康教育宣传栏2341期。完成儿童预防接种14.2万剂次。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率达100%。全县未发生h7n9禽流感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年新发放孕产妇保健服务券8451份,服务43326人次。新发儿童保健服务券21066份,服务50432人次。65岁以上老年人保健管理44464人,规范管理35643人,规范管理率达80.16%。高血压患者新增管理54487人,规范管理45045人,规范管理率达82.67%。ⅱ型糖尿病患者新增管理11130人,规范管理9755人,规范管理率87.64%。重型精神病新增管理人数2093人,规范管理1941人,规范管理率92.73%。卫生监督协管以乡为单位覆盖率达100%。八是建立以充分保障为基础的新农合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县参合人数稳步上升,到2015年参合人数计85.4万人,参合率98%以上。新农合已从当初的单一住院补偿发展到住院、分娩、慢性病、门诊、重特大疾病和大病保险等多种补偿、互为补充的保障制度。住院平均实际补偿比提高到55%(其中乡镇82%,县级66%)。
(2)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稳步推进。根据省政府安排,我县于2012年12月全面启动以实施“药品零差率”为重点的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目前正在巩固完善相关政策,改革工作向纵深推进。一是建立新的管理体制。成立了县县级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和办公室,主要负责公立医院编制和人员规模管理、资产管理、财务监管、法定代表人聘任等重大事项。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县卫生计生部门,充分落实公立医院经营管理自主权。制定了《县人民医院章程》和《县中医医院章程》,完成了院长、副院长的聘用手续,签订了《县级公立医院院长综合目标管理合同书》。另外,县级公立医院根据要求完成去行政化改革,院长不再兼任卫生主管部门负责人职务。二是建立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由医院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公开招聘,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于2015年1月份和8月份两次自主招聘专业技术人员86人,有效缓解了医院人员不足的矛盾。落实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医院工资总额与服务质量、数量挂钩,医院人均收入水平都有较大幅度提高,2015年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比例已达到32%。三是重新核定床位和人员编制。按照省、市编制和人社部门的规定和节点要求,我县重新核定了县级公立医院的床位编制和人员总量,县人民医院床位1000张(原先329张),县中医医院床位500张(原先165张),县人民医院人员680人,县中医医院279人,确保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总量的80%。四是审计认定医院建设债务。根据《安徽省财政厅审计厅卫计委发改委关于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债务审计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县清理化解县级公立医院债务实施方案。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和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发改委、财政局、卫生局、审计局为成员单位的县级公立医院债务审计认定工作领导组,同时成立了县级公立医院债务审计认定工作组。目前债务审计认定工作基本完成,下一步将按照规定纳入政府性债务予以剥离。
三、计划生育工作开展情况
十二五以来,全县上下审时度势,顺势而为,更加注重宣传倡导、更加注重服务关怀、更加注重依法行政,群众观念不断转变,干群关系更加融洽,转型发展成较显著,主要指标不断优化,全县人口出生率稳定在9.7‰,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4‰,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7.6%以上,出生人口性别比回溯数据在114以下,计生工作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2015统计9月末,全县总人口1009782人,已婚育龄妇女207977人,全年出生婴儿9612人,新口径政策符合率97.67%,二多孩政策符合率93.22%,出生婴儿性别比109.69(其中一孩104.64、二孩120.05),政策内二多孩早孕发现率71.86%,新帐完成率90.97%,综合避孕节育率89.5%。各项指标较去年同比有所优化,圆满地完成了省、市下达的目标任务。
1、组织保障不断强化
(1)领导重视到位。县成立由县长为组长的计生工作领导组,每月召开例会,及时分析解决问题,做到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要点突出、措施具体。(2)“一票否决”到位。在考评中处于倒数位置的乡镇列为重点管理单位,全年取消各类表彰资格,党、政主要负责人及直接责任人一年内不予调整工作岗位,不评先、不评优。(3)财政投入到位。县财政优先将计划生育事业费列入财政预算,把计划生育事业投入作为惠民生、促发展、保稳定的基础性投入,确保计划生育财政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法律法规规定的各项奖励扶助和优惠政策、免费基本技术服务、基层机构和队伍建设、经常性工作等经费的落实。仅2015县财政预算安排仅计生奖励优惠政策专项资金就达2326万元,比上增加380万元。
2、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初见成效。
一方面注重源头治理。全面落实县关爱女孩“升大学、大病救助、意外事故”三项政策及上级各项关爱女孩政策,营造良好关爱女孩氛围,同时开展早孕发现全程服务工作,落实包保责任,从源头上防止性别选择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坚决堵好下水漏子,加大“两非”案件查处力度。成立由县分管领导任正副组长,县卫计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局、市场监管局、妇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县整治“两非”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全力配合,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定期对全县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医疗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私立医院的b超检查、人流引产登记及相关病历情况;孕情终止、在孕和已办证再生育待孕的情况;终止妊娠药品批发零售企业、个体药店、终止妊娠药品使用单位和终止妊娠药品进、销、存的登记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对符合立案条件的一律立案查处,并严格按程序进行责任追究。十二五以来,我县共立案查处“两非”案件192件,其中主办大要案3件,追究刑事责任3人,吊销执业助理医师证书1人,党政纪处理15人;协办大要案19件,涉及其他县区判刑16人,开除公职2人,吊销执业助理医师证书4人,行政降级1人;判处罚金、罚款85.8万元;取消生育指标119例。出生人口性别稳步下降。
3、出生缺陷干预体系初步构建。
出台了《县“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与优质服务”项目工作实施方案与考评细则》,建立健全“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与优质服务”体系,把项目工程中的全民健康教育,婚前、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孕前期与孕早期补服叶酸片,孕产期规范随访与产前诊断,新生儿疾病筛查等内容,融入体系建设与考评范围,初步完善了县域范围内一、二、三级预防措施的落实。
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完XX县级妇幼保健与计划生育服务机构优化整合工作,组建“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同步完成婚姻登记和婚前保健“一站式”服务融为一体。
规范管理出生医学证明。严格贯彻执行省卫计委(卫妇幼秘2015]16号)文件精神,针对出生医学证明的首次签发、换发、补发,空白证的申领、保管、出入库登记等重点环节加强管理,公布签发流程,落实重点制度(专人管理、专人签发制度,证、章分开保管制度,出入库登记制度,清查核对制度,废证率控制制度)。确保证件的安全保管和相关资料的归档工作,实现出生证签发工作与妇幼卫生工作的有效衔接。
4、生育服务制度改革方便群众。
(1)简化办证流程。县卫生计生委专门下发了《关于落实生育服务证制度改革的通知》,全面落实省相关文件精神,对依据《安徽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一)项和第(十)项规定申请再生育的,由乡(镇)人民政府全程代理。(2)落实单独二孩政策。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发2013]15号)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皖发2014]13号)等文件精神。我县于2014年9月16日,出台了《中共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落实调整生育政策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舒发2014]13号)。针对政策符合人群,普及高龄、危险待孕人群优生优育知识,提供优生优育、健康检查服务。全县摸底符合条件2967对,已办证873对。(3)加强工作督查。对计生“四证”办理情况实行季度考评,确保办证工作检查指导的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县卫计委定期对网上办证对象进行电话回访,对办证工作群众满意度较低的乡镇及时进行通报,并限期整改。
5、全员人口数据库质量不断提升。
(1)做好人口信息交流平台日常应用和管理工作。每月8日把上月婚姻、收抱养、公安入户、迁入、迁出等信息导入人口信息交流平台,提供给乡镇审核、上报。(2)开展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数据质量提升活动。定期将人口信息交流平台中的公安入户信息、迁移信息、民政婚姻登记、收抱养信息、医院通报的出生、怀孕、手术信息、各乡镇卫生院儿童疾控免疫信息与全员人口数据进行认真比对、核实、修正,同时利用省离线软件的逻辑审核功能对全员及业务信息进行逻辑审核,全面完善全员人口信息库。(3)开展专项督查。每月25日对当月人口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情况进行月考评,并于定期组织专项督查,督查结果及时通报全县并纳入考评。
6、严格兑现利益导向政策。
出台了《县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人口和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的实施意见》(舒政2013]1号)、《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的补充通知》(舒政秘2013]109号)等文件,认真组织实施了计划生育家庭奖特扶,长效节育措施奖励,独保费,农村独双女户家庭意外事故救助、生大病救助,农村独双女户家庭助学成才,救助贫困母亲,奖扶扩面,普通节育奖,城乡养老保险优待计生家庭,手术并发症医疗费用再报销,计生特殊困难家庭老年护理补贴制度,县属国有集体破产改制企业退休职工计生一次性奖励,城镇无工作单位居民计划生育一次性奖励等十余项工作,建立了较完善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体系。2015年,共为154653名对象发放各类资金3499.8163元。
7、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不断加强。
加强双向协作,在流出人口集中地设立固定服务点8处,定期互访、交流,联手开展跨省流动人员基本信息通报、环孕情监测服务、生育节育信息上报、违法生育协查等工作。及时掌握孕、育、流动等基础信息和定位信息,利用国家平台、计生区域协作交流qq群等多渠道、多形式,与协作地交流共享计生信息资源,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互相通报反馈。注重开展清理工作,每季度开展流动人口情况入户摸底登记,并利用春节、暑假流动人口大量返乡的有利时机,在全县范围开展两次专项流动人口数据质量提升活动。同时坚持对流动信息交流平台应用情况进行月考评。充分发挥城市生活e站功能,利用志愿者的专业优势,在社区开展流入人口及其子女健康教育,帮助流入人口排解心理压力,增强流入人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常住人口和流入人口共同融入社区的大家庭,促进流入人口从心理上融入社会。
8、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
每年在全县范围内集中开展群众满意度再提升活动,出台了《深化优质服务全面提升计划生育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施方案》,通过强化宣传教育、提升群众对计生政策的知晓率,强化优质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强化依法行政、提升计划生育依法管理水平。对此项工作除按10分纳入考评外,还开展专项奖惩,将专项奖励6个乡镇、80个村,对群众满意度较差的村进行通报批评。从督查情况来看,群众对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知晓率较好,没有发现违法行政、乱收费、乱罚款等现象,没有调查对象对镇、村计划生育工作表示不满意,群众对镇、村计划生育工作满意度青逐年提高。
9、注重日常过程管理。
(1)全面落实“村为主”。所有乡镇出台了符合本地实情的“村为主”考评文件和岗责文件,全面使用“计生绩效管理系统”,将早孕发现和孕情掌握作为核心指标,纳入干部包保责任制,严格落实责任追究,真正做到了“月定责、月考评、月奖惩、月兑现”。在全县范围内全面推行政府诚信、群众守信、村民互信的“双向承诺,民主管理,依法自治”诚信计生工作模式。以村民组为单位成立诚信小组,选举产生诚信小组长和计生信息员,全县共成立7433个诚信小组,选举产生7433名诚信小组长和3189计生信息员,建成横到边、纵到底的组织网络。在广泛征求村民意见的基础上,讨论通过《村诚信计生公约》,依据《诚信计生公约》,签订双向承诺书。诚信小组每月开展一次活动,信息员每月一次例会,村两委每季度召开一次诚信计生会议。诚信计生信息员每年发放500元以上的误工补贴,及时兑现公约规定的各项奖励优惠政策,努力通过政府诚信带动群众守信,有效促进了诚信计生工作落到实处。
(2)进行量化管理。每月对政策符合率、性别比、早孕发现、“两非”案件查处等工作进行分析排名,并通报到县四大班子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和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及时传递信息,提前预警,掌握工作动态,把“一票否决”的压力前移,引导乡镇、村抓重点、抓基础、抓过程。(3)加强工作调度。每季度召开一次调度会,对连续两个季度综合指标靠后的乡镇,由县计生领导组对其乡镇负责人进行约谈。对少数主指标排名连续靠后的乡镇,县卫计委进行上门调度,分析原因,交待方法,限期整改。
10、建设新型人口文化阵地。
坚持“引领与倡导、融入与整合、共建与共享”的原则,开展人口文化阵地建设。通过图文结合,利用雕塑、景观小品、宣传楹联、灯箱、知识长廊等灵活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生动展现出丰富的人口文化内涵,使国策宣传与广场公园自然景观有机融合,将人口文化园建设融入美好乡村建设、集镇建设,打造出“一镇一品、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人口文化园(大院)24个。按照“贴近群众,方便群众,吸引群众,服务群众”的要求,建设集休闲、娱乐、健身、宣传、教育等综合活动空间—“城市生活e站和农村幸福生活e站”33个。沿县主要交通要道、各乡镇街道人口集中地,设立“关爱女孩·成就梦想”大型宣传牌444块,建设人口文化宣传一条街或宣传长廊38处,人口计生户外环境得到不断优化。开放式人口文化园(大院)和服务型“一站式办公、一体化服务”的幸福生活e站,让群众在茶余饭后、抬头举目间都能得到良好的人口文化熏陶和方便的服务。三、十三五工作规划
(一)优化整合服务资源,建立新的服务体系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中央编办的通知》(国卫妇幼发〔2013〕44号)及安徽省卫生计生委、安徽省编办《关于优化整合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的实施意见》(皖卫人〔2015〕24号)的文件精神,坚持“强化公益、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提高效能”的基本原理,采取“乡增强、村共享”方式,有序推进乡、村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资源优化整合工作,做到有效对接、平稳过渡,保证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公共服务加强、行政效能提升,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卫生计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二)卫生工作“十三五”主要规划及2016年工作安排
1、主要指标。
到2020年,全县居民平均期望寿命76岁以上;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5‰和7‰以下;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5/10万以下;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90/10万以内;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城乡达到98%以上;每千人拥有医院病床数达到5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达到6人;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达95%以上;对集中式供水单位监督覆盖率达100%;水质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以上。
2、主要内容。
(1)进一步加强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十三五”期间,县人民医院XX县中医院争创三级医院,县人民医院坚持规范化、信息化、科技化标准建院,建设全县医学康复中心。县中医院力争在2017年完成整体搬迁至县医院原址,实现开放床位500张,中医特色优势进一步加强,成为全县中医药服务和医、教、研中心。
(2)进一步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水平。城关镇卫生院在已经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基础上,争创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南港镇中心卫生院、万佛湖镇中心卫生院、杭埠镇卫生院等医疗卫生机构要达到二级医院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县三分之一中心卫生院达到二级医院水平。(3)进一步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全县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500人,注册护士数达到3000人,公共卫生人员数达到500人,实现卫生人才在“十二五”基础上翻一番。同时,加强全科医生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逐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制度,促进医务人员合理流动,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的专项能力建设。
(4)进一步优化医疗设备配置。到2020年,全县配置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装置(ct)10台,其中:县人民医院2台、县中医院1台、城关镇卫生院1台、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台、杏林医院1台、万佛湖镇、晓天镇、汤池镇、杭埠镇卫生院各1台;医用核磁共振成像设备(mri)2台,其中:县人民医院1台、县中医院1台;800毫安以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sa)2台,其中:县人民医院1台、县中医院1台;医用直线加速器(la)2台,其中:县人民医院1台、县中医院1台。
(5)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布局。以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公益性村卫生室的基础上,引进社会资本举办高端特色专科医疗机构,试点探索医养结合模式的社会养老机构,放开具有资质的个人开设个体诊所,允许具有中医一技之长人员在农村举办传统中医诊所,增加医疗服务供给量,丰富医疗服务市场,为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的选择。(6)进一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到2020年,建设“四个“中心:全县影像会诊中心、临床检验中心、医学急救指挥中心、卫生人力资源培训中心。
(三)计划生育工作“十三五”主要规划及2016年工作安排
1、主要指标。
到202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05万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自然增长率在5.5‰以内,政策符合率达95%以上,出生婴儿总性别比控制在110以内,且一、二孩性别比趋于正常,综合节育率达90%以上,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率达100%,术后随访、药具随访、孕情随访、生殖健康随访率达95%以上,人口素质明显提高,育龄夫妇享有初级生殖保健服务,妇科病查治率达95%以上,对所有生育对象全面进行出生缺陷干预,确保生育健康、安全,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率达100%,广泛开展优质服务,整体工作大幅提升,逐步实现工作思想和工作方法的“两个转变”。
2、主要内容。
(1)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坚持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坚持计划生育“一票否决”,确保对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投入到位、措施到位,全面提升计生工作水平。(2)推进健康建设和实施全面两孩政策。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改革,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好全面两孩政策。注重家庭发展,建立完善包括生育支持、婴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年人健康等方面的家庭发展支持体系,推动卫生、托幼、教育、社保、就业等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政策完善,为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鼓励按政策生育。
(3)坚持推进转型发展。一是在宣传倡导上下功夫。通过各种媒体宣传、开展入户宣讲等措施,坚持不懈地广泛宣传计划生育各项政策、特别是全面二孩政策,坚持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引领,消除社会上存在的错误和片面认识,统一全县干群思想。帮助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二是在利益导向政策上下功夫。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全面兑现国家、省、市、县出台的各项利益导向政策,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格局,千方百计增强计生家庭发展能力。三是在优质服务上下功夫。开展全程跟踪上门服务,推行计生服务全程代理,推进村级一站式服务试点。四是在依法行政上下功夫。强化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提升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按法律程序办事,对违法行政行为“零容忍”,今年对社会抚养费征收程序规范进行重点抓,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五是在深化“村为主”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实村“两委”干部责任,利用“计生绩效管理系统”,促进镇村干部工作落实,夯实村级基础。
(4)加大性别比综合治理力度。我县性别比回溯数据为114,比自然值高出7-8个点,因此我县将性别比综合治理工作作为今后人口计生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来抓。这项工作作要统筹兼顾、打防并举。(5)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是发挥流出地源头优势,积极主动做好流出人口信息清理工作。加强两地协作,真正做到全国一盘棋。二是便捷办证服务。按照上级有关规定快捷办理各类计划生育证件。三是积极探索“协会+党支部”服务管理新模式,建立流动人口自治小组,搭建服务平台,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四是积极拓展流动人口服务内容,促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流入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服务全覆盖。
(6)出生缺陷干预工作。扎实做好妇幼健康和出生缺陷防治工作,推进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工作,继续加强宣传倡导,注重工作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做好工作统筹,全力推进项目实施,推进健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3、积极做好卫生应急、卫生信息化、卫生监督、爱国卫生、中医药发展、禁烟、扶贫开发、计划生育、安全生产,招商引资,综治效能、信访维稳、依法行政、政务公开、无偿献血、妇女、关工、老年和文明创建等迎检工作。
第五篇:卫生计生委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卫生计生委依法行政工作总结
2015年,市卫生计生委认真贯彻全市依法行政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市2015年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市2015年依法行政考核标准》、《2015年市普法依法治理工作要点》等相关要求,把落实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作为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重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制度建设,创新管理方式,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法治工作水平。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加强法制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2015年我委结合“三严三实”活动,把依法行政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列入对各级卫生计生机构服务质量、公共卫生项目、重大传染病防治和计划生育考核等综合考核工作内容,重点查纠工作作风、组织纪律和与群众健康利益密切相关的工作环节,着力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委机关结合“三严三实”、“两好两促”等活动,集中开展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和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增强机关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和科学民主决策的意识。组织委机关全体干部观看警示教育片,增强对法律法规的敬畏,增强“红线”意识。今年4月和11月,组织机关干部参加了两期省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省卫生计生系统干部依法行政专题培训班,共有7名同志参加了培训,重点培训学习了《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强制法》及卫生和计划生育政策法规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政策。于9月中旬举办了全市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培训班,全市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业务骨干共计60余人参加培训,进一步提升了全市卫生计生监督员综合执法能力,规范了卫生计生行政执法行为。10月份,我委组织委机关21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全市行政执法人员网上考试,并结合“两好两促”活动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开展了“全市党政机关法律知识和预防职务犯罪知识测试”,进一步促进了机关干部学法用法的自觉性和系统性。
(二)认真开展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职能转变工作有关精神,加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将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同时推进,加快卫生计生系统法治建设。2015年,我委对现行审批项目的设立依据、办理要件、程序、时限、审批机关等内容进行全面清理,分类处理。通过清理、取消和调整专项工作,使审批事项的办理要件、办理程序、办理时限均在原来基础上压缩30%以上,达到了清理、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的目标和要求。目前我委保留市级卫生行政审批事项3项,全部入驻市政府政务大厅进行集中办理。
(三)严格执法监督,开展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一是严格规范卫生行政执法行为,不断规范全市卫生监督执法机构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二是以各级稽查和市级抽查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全市卫生监督执法专项稽查及卫生执法案卷评析活动,对优秀案卷进行展览和点评,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针对问题进行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办案水平,从源头上杜绝了执法不良行为。三是明确各类卫生计生监督执法工作的职能职责,加大对医疗机构的监督检查力度,杜绝委机关及医疗卫生单位发生违法设立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及卫生许可项目乱收费的现象,卫生计生监督执法人员持证率、亮证率和卫生计生执法监督人员信息网上公布率均达到了100%。四是将因计划生育引发的重大恶性事件纳入人口系统“一票否决”的约束性指标之一,市卫计委与各县区签订责任书。在年终考核中,将乱收费乱罚款、粗暴执法等内容列为重点考核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的重要考核内容,增大比分权重。
(四)认真梳理汇总“四张清单一张网”工作。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四张清单一张网”工作方案的通知》(陇政办发〔2015〕30号)的要求,根据职权法定、权责一致、简政放权、便民高效、公开透明,认真梳理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一是结合我委工作实际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认真梳理了主要职责和内设机构职责,将现有行政职权按照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给付、行政确认、行政奖励和其他行政权力等类别,逐项分类登记。二是按照职权法定、转变政府职能和简政放权的要求,对照我委现有行政权力事项,研究提出取消、下放、整合、撤并等调整意见。三是按照权责一致、有权必有责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别行政权力的职责定位,落实责任主体,明确相应责任。经市审改办集中评审确定,我委拟保留行政许可3项、行政处罚10类119项、行政强制4项、行政给付2项、行政确认1项、行政奖励1项、其他行政权力2项。
(五)加强卫生计生系统普法和依法行政工作。按照市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要求,我处紧紧围绕全市卫生和计划生育重点工作,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扎实做好“六五”普法工作,圆满完成了市委、市政府检查验收组对市卫计委“六五”普法工作的检查验收,并对我委“六五”普法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结合全市卫生计生工作行业特点,制定印发了《推进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法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陇卫计发〔2015〕87号),指导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法治工作。
(六)重视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工作。开展对卫生计生部门职责、权限公开,政策规定公开,许可项目程序公开;各类医疗卫生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办结效果公开。同时利用单位门户网站、政务微博微信、有奖举报电话,卫生计生重点工作通报制度等措施,向社会全面公开卫生计生政策、生育指标、社会抚养费征收标准、奖励优惠政策、服务项目、服务承诺、生育保健服务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办理程序,以及涉及群众维权的项目和内容,让群众监督政策的落实。在市政务服务网公布市卫生计生委权责清单和便民服务清单等,实现了网上政务服务信息公开。
(七)加强制度建设,开展专项整治。清查清理原有制度,讨论制定了市卫生计生委信访制度、禁烟制度、网络舆情处置制度、信息报告制度、信息审核发布制度以及领导干部调研制度等共计六大部分45个制度,集成制度汇编,逐步实现了“用制度管人”和“用制度管事”,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研究制定《市卫生计生委综合监督工作协调制度》,成立协调领导小组,将重要卫生计生法律法规执行及贯彻落实分解到科室,切实促进卫生计生法律法规得到落实。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和社会热点问题,我委大力开展专项整治活动。针对卫生计生部门的突出问题,开展了针对学风文风会风、警示教育、过度医疗重复计费行为、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医疗卫生方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等具有卫生计生系统个性问题的专项整治,先后印发《2015年市整顿医疗秩序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工作方案》、《2015年市医疗卫生和传染病防治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2015年市放射诊疗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5年市公共卫生重点监督检查实施方案》、《2015年市二次供水卫生专项监督检查工作方案》、《2015年市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和放射卫生技术服务机构专项整治工作方案》、《2015年市打击非法代孕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等,组织市、县区依法开展卫生计生专项整治活动。依照国家、省上统一部署,制定印发《市〈献血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市〈精神卫生法〉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实施方案》,对《献血法》、《护士条例》、《精神卫生法》、《公共场所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落实情况开展了专项检查,进一步推动了卫生计生法律法规的落实。
(八)建立完善卫生计生依法决策机制。逐步建立健全重大卫生计生政策、决策、卫生体制改革、重大卫生事项和突发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等方面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在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不稳定因素,避免各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发生。
(九)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完善医患纠纷调解体系建设。为进一步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及时依法化解纠纷矛盾,2014年初成立甘肃省第三方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作站,以市政府名义下发了《市预防与处置医患纠纷暂行办法》,全市19家二级以上医院参加了医疗责任保险,参保率94.7%。截止目前,全市共受理医患纠纷36起,经调解达成协议34起,结案率91.2%。
二、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尽管全市卫生计生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全行业来看,一是卫生和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和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参差不齐;二是对全行业依法行政工作的监督和制约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基层卫生计生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工作需要进一步充实人员并加强培训。
建议市政府法制部门进一步加大对依法行政及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强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自我维权意识,为全市全面贯彻依法行政工作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另一方面围绕建设学习型机关,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主题培训工作,创新培训形式,不断增强机关干部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能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干部素质。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今年是省、市委确定的“工作落实年”,我们坚持把落脚点放到办实事、求实效上,推动各项工作任务的有效落实。今后,我们将认真对照依法行政工作要点,逐一落实各项工作,推动全市卫生计生系统法制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是继续加强改进制度建设。健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制定程序,加强对行政审批事项的监管,依法优化行政审批流程,减少审批环节和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完善审批事项日常监管,真正做到减程序、减时间,方便群众。
二是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加强重大决策规则。推进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决策必经程序。
三是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继续加大卫生计生行政执法人员培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强化卫生计生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内部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完善监督机制,加大对行政权力的规范和制约力度。
四是依法处置化解纠纷矛盾。运用法治思维和方式化解社会矛盾,按照法定途径分类处理信访投诉请求,进一步完善第三方人民调解与医责险统保相结合的工作新机制,改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和谐、及时化解纠纷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