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革命薪火 世代相传(最终版)
革命薪火世代相传
彭湃
(1896―1929),原名彭汉育,广东省海丰县城郊桥东社人。1921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初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早期农民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海陆丰农民运动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被毛泽东称为“中国农民运动大王”。
彭湃早年在海丰第一高等小学、海丰中学、广州广府中学等校读书,后赴日本求学,于1918年就读于早稻田大学。1921年回到广州,组织社会主义研究社,同时任海丰县教育局局长,积极从事农民运动。
1922年,彭湃与另外5位农民组成一个六人秘密农会,迈出了海丰农民运动的第一步。1923年元旦,中国现代史上第一个县级农会海丰县总农会宣告成立,彭湃为会长。
1925年5月,彭湃当选为广东省农民协会执行委员会常委、副委员长。中共广东区委成立后,任区委委员。1926年10月,任中共海陆丰地委书记兼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主任。1927年5月,在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
1927年3月中华全国农民协会成立,彭湃和毛泽东、方志敏等13人被选为执行委员,担负起领导全国农民运动的重任。后彭湃随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10月领导海陆丰农民配合起义军发动起义,占领了海丰、陆丰两县城,建立了苏维埃政府,开辟了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1928年7月,彭湃在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同年冬任中央农委书记兼江苏省委军委书记。
1929年8月24日,彭湃在上海参加会议时,因叛徒白鑫告密而被捕,30日被蒋介石亲自下令杀害于龙华警备司令部,时年仅33岁。
10月22日,是中国农民运动先驱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为深切缅怀彭湃同志的不朽功勋,追思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进一步弘扬彭湃同志革命精神,汕尾市委、市政府和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在海丰县迎宾楼举办“纪念彭湃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慎海雄,徐向前元帅之子徐小岩将军,省老促会会长陈开枝,汕尾市市委书记石奇珠,市长杨绪松,海丰县委书记林少文,代县长郑俊雄等省、市、县领导以及民政部、全国总工会、国务院扶贫办原有关领导,省直有关部门领导,省党史、现代史专家学者,彭湃烈士亲属及战友后人代表,“两纵”老战士、老红军代表,海丰干部群众、学生代表等200多人参加了座谈会。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慎海雄在讲话中指出,在全省上下隆重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彭湃同志为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事业作出的卓越功勋,学习弘扬他的革命精神和崇高风范,就是要广泛动员广大干部群众学习彭湃同志精神,扎实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我们纪念彭湃同志,就是要学习他追求真理、坚定信念的政治品格,学习他不怕牺牲、一往无前的革命气节,学习他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可贵精神,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谋利的高尚情怀。要从彭湃同志等革命先烈身上汲取精神养分,将革命先烈的榜样力量转化为进一步做好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的强大动力,更好地推动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座谈会上,汕尾市委书记石奇珠、海丰县委书记林少文先后作了讲话。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李淼翔,史学专家、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原院长林雄辉,彭湃烈士孙子彭浩分别作了发言,对彭湃同志光辉的一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共同缅怀其革命事迹,弘扬其革命精神。彭浩表示,将秉承爷爷的宏愿和精神,开拓进取,努力奋斗,勇于担当,无私奉献,为家乡的发展、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出应有的贡献。
当天,与会人员还参观了彭湃故居、红宫红场旧址纪念馆、海丰县革命烈士暨革命斗争史纪念馆等红色景点。在红场彭湃铜像前,大家向彭湃烈士敬献了花篮。
石奇珠(汕尾市市委书记)
彭湃同志虽然只走过了短短33年的人生历程,但他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对共产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在敌人面前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将永远激励着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革命战争时期,海陆丰这块红色土地上养育出了一大批像彭湃同志那样的优秀儿女,这既是汕尾人民的骄傲,更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李淼翔(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
彭湃同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伟大先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武装斗争的重要组织者,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伟大开拓者和实践者,是中国第一个红色苏维埃政权的创建者。党史研究部门要进一步加强海陆丰革命根据地、东江革命根据地历史的研究,加强以彭湃为代表的海陆丰、东江革命根据地党史人物的研究和宣传,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作用,?楣愣?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目标提供精神营养和前进力量。
林少文(海丰县委书记)
彭湃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海陆丰苏维埃,并率先在海陆丰开展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土地革命,使这块热土成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全国十三块革命根据地之一。1929年,年仅33岁的彭湃英勇就义。他对党和人民作出的伟大贡献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他那敢为天下先、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并成为革命老区宝贵的精神财富。
林雄辉(党史专家、南方医科大学人文与管理学院原院长)
彭湃同志坚信马列主义、向往社会主义;坚信农民力量,发展农会运动;坚信工农联盟,实行土地革命;坚信革命理想,甘洒热血疆场。彭湃同志的一生,是胸怀远大理想、为中国革命奋斗的一生,是后人学习的楷模。缅怀他的光辉业绩,学习他的伟大精神,对于推动和促进当代共产党人坚定理想信念,具有重大的意义与作用。
彭浩(彭湃烈士亲属代表)
彭湃爷爷短暂的一生,为中国的劳苦大众的自由幸福鞠躬尽瘁,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无尽的爱国情怀和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
第二篇:雷锋精神世代相传
雷锋精神世代相传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历来是自觉追求崇高精神、注重品格修养的伟大民族,由此而塑造的精神风貌和道德品格,正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历经磨难而不衰,始终保持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精神支撑。41年前的今天,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提词,让雷锋这个伟大的名字家喻户晓、熠熠生辉。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3月5日这个原本平凡的日子,变的不再平凡;因为这个名字的出现,使雷锋精神在中华大地上薪火相传,生生不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高速发达,物欲流飞。雷锋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雷锋和他的精神仿佛也已退出了历史的舞台。社会上出现了一种言论,人们的心中也出现了一种困惑,“现在还有雷锋吗?”“雷锋精神还有必要与我们同行吗?”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为之震撼,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何其担忧。因为这不但是对雷锋精神的一种漠视,更是对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一种冷漠。
雷锋精神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诠释下不断升华,它代表着先进的人生观:“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高尚的道德观:“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生活的更美好”;正确的价值观:“在平凡细小的工作中,干出不平凡的业绩”。它是一股源远流长的精神力量,早已跨越了时代的界限,超越了自身所原有的历史局限,成为了先进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的名字已经超越了国界和疆域,全世界的人民在不同的国度用不同语言读着他的故事,在不同的岗位怀着同样的真诚学着他的精神。美国人说:“雷锋属于世界。”巴西人说:“雷锋应是精神领袖。”日本人说:“要像雷锋那样生活。”美国专门成立了学习雷锋研究会,泰国政府专门翻印《雷锋》图书发给国民学习,美国西点军校的大厅里悬挂着五位“英雄像”,首位就是雷锋。作为21世纪的中国青年一代,有什么理由能让这种伟大崇高、流传世界的精神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什么理由不去成为传播和学习雷锋精神的生力军;有什么理由不高挚着雷锋精神的火炬与时代共同迈步。
雷锋精神表现为言行一致、尽职尽责的实干作风。雷锋以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螺丝钉精神对待工作。他常说,革命需要我去烧木炭,我就去做张思德;革命需要我去堵枪眼,我就去做黄继光。郭明义把自己当作一颗保障党的事业机器正常高速运转的“螺丝钉”。无论在部队还是在企业,无论做驾驶员还是做共青团工作,无论强化外语训练还是考统计员职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坚持爱岗敬业、努力钻研、兢兢业业。
雷锋精神表现为追求进步、刻苦钻研的进取态度。雷锋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追求真理、追求进步,以“秋风扫落叶”的态度对待缺点和错误。他认为,“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们,属于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他把科学理论当作粮食、武器和方向盘,认真钻研毛泽东思想,阅读报纸和政治书籍,积极参加各种会议和学习活动,努力充实精神生活,改造主观世界。
雷锋精神表现为见义勇为、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雷锋坚持把“生为人民生,死为人民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出色地传承了革命先烈的大无畏精神。他时刻准备着为党和人民的最高利益牺牲个人的一切,直至生命。郭明义以雷锋为榜样,时刻准备为党的事业冲锋陷阵。在诱惑面前他坚持原则,维护国家和企业利益;在威胁面前他毫不退缩,勇敢保卫国家和企业财产。
雷锋精神表现为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雷锋始终具有强烈的主人翁精神,在工作上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郭明义同雷锋一样,竭尽自己所能帮助别人、奉献社会,始终保持简朴的生活作风。
我们的人民怀念雷锋,我们的时代呼唤雷锋,我们需要千千万万个具有新时代特征的雷锋式的新人。今天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使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他人的帮助才能做好每一件事。我们在谋生时需要别人的帮助,同时也会帮助别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就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诚实守信,乐于助人也是一种可贵的雷锋精神,还有一切自己活得好,也让别人活得好的思想和行为,都是可贵的雷锋精神的延续和创新。一句话,我们不仅需要,还应大力提倡雷锋精神。
从雷锋到郭明义,体现了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生动诠释了雷锋精神的广泛性,伟大源自平凡。雷锋由无数平凡小事升华铸就了崇高的雷锋精神,郭明义用日积月累的平凡小事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雷锋短暂的一生所做的都是平凡小事,但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只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这是董必武同志歌颂雷锋的诗句。正是这些平凡小事中所表现出来的先进思想、道德观念和崇高品质,凝聚成了伟大的雷锋精神,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巨丽珍”。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既在于它的无私和伟大,也在于它的平凡和一贯。郭明义几十年如一日,把弘扬雷锋精神作为人生追求,始终“就照着雷锋那样去做”,把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作为神圣使命,团结互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谢觉哉同志曾指出:“雷锋同志是平凡的,任何人都可以学到;雷锋同志是伟大的,任何人都要努力才能学到。”在雷锋精神激励下成长起来的郭明义,无论是参军入伍在部队还是复员退伍到地方,几十年来始终坚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助人为乐,无私奉献。郭明义的事迹,许多看起来都是小事,比如资助困难孩子家庭、献血等,普通人也可以做,但他长期坚持,矢志不渝。平凡中见伟大,平凡中见精神。郭明义这个新时期的“活雷锋”,能够深深地感动和鼓舞大家,让人可信、可敬、可学,根本就在于他践行雷锋精神的事迹来自于平凡,植根在民间,人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
为人民服务是雷锋精神的核心,也是贯穿郭明义事迹的主旋律。雷锋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他心甘情愿做人民的勤务员,把“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视为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用实际行动践行了“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豪迈誓言。为人民服务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它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不仅是对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要求,也是对广大群众的要求。郭明义参加工作30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弘扬雷锋精神,始终以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他牢记宗旨、坚定信念,关心群众、服务群众,20年来累计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先后为“希望工程”、困难职工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多元,资助贫困生180多名,是人民群众眼中的“雷锋传人”、“爱心使者”。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郭明义以高尚的思想道德要求和鞭策自己,把服务人民作为自己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在全社会做出表率;作为一名普通工人,他立足本职,兢兢业业,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和带动着周围的人。郭明义的事迹体现了雷锋精神先进性与广泛性的高度统一。
雷锋精神在不知不觉中已陪伴几代人走过了四十多个年头,尽管时代在变,人们的观念在变,但雷锋精神却没有因此而有丝毫褪色。它是一支火炬,是一只永不熄灭的火炬,是一支永不过时的火炬。这支火炬曾经照亮了我们几代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仍将照亮我们未来的生活,为我们引航。为了明天,让我们齐声呼喊,让雷锋精神永葆活力,让雷锋精神代代相传。
三月份社团思想汇报“我与雷锋同行”
雷 锋 精 神 世 代 相 传
汇报人:数学文化协会
第三篇:好家风世代相传
好家风世代相传——中国传统的大家庭
前言:中国传统的家,有家道、家规、家学、家业,是国家社会长治久安的根本。所以《大学》讲,齐家、治国、平天下。每一个人家都整齐,社会安定,天下太平。
一个家庭守伦理道德,懂得因果规律,人人都能够守着规矩,这个家就会兴旺。人,从小都在家里教好了,社会上没有恶人。家教好了,对社会的贡献太大了。社会好,长治久安,这在中国历史上看得到的。
——净空老教授
「
一、中华文明的基因」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主席「好家风应世代相传」的指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0一四年六月福建成立了「客家家训馆」。二0一五年十月,王歧山书记在福建调研期间,考察了永定土楼的「客家家训馆」。对集中体现「勤劳俭朴、崇德尚善、和睦亲邻、尊祖敬宗、家国情怀、修身齐家」等家训、家规深表赞赏。
当王书记看到第一展室所陈列的「王氏家训」时,一脸笑容的大声读诵:「先国家,敦孝友,重丧祭,肃闺门,守耕读,务勤俭,戒斗讼。」并询问关于福建省家规祖训的情况。看到魏氏祖训:「赫赫吾祖,训诫有方,诸裔子孙,细听端详。克勤克俭,学工农商,孝亲睦族,处家表坊。礼义廉耻,仕国忠良,人才辈出,国史流芳。」王书记特别夸赞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都有,很好!」看到江氏祖训,「人而无信,失信不立,千金一诺,抵死不移」,王书记评论说:「仁义礼智,忠孝节义,都有体现,很好!」
去年十月在中纪委的会议上,王书记曾经指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是中华文明的DNA,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天经地义。」并呼吁要尊重中国的历史文化,「坚守和弘扬优秀传统,发挥礼序家规、乡规民约的教化作用」。这体现出政府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家规、家训的重视。
二0一五年五月,中纪委网站开设了「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特别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有国才有家;家是国的细胞,家和万事兴。治国从治家开始。「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此专栏连续进行多期报导,内容包括:孝义传家九百年的浙江金华郑氏、忠孝为本耕读传家的江西义门陈氏、勤俭承家风清廉为镜鉴的汉阴沈氏、崇文重教礼义相传的安徽绩溪章氏……这些以孝义传家的大家庭,以优良的家道、家规、家学、家业,为中国的历史谱写出厚重典丽的篇章。
「
二、盛世能臣的礼让家风」
在清朝的盛世时期,代出贤才的安徽桐城张氏家族令人侧目——张英是康熙朝的礼部尚书,儿子张廷玉是清朝唯一陪享太庙的汉臣,孙子张若霭任职于军机处……家风的维系得力于优良的家教,张英的《聪训斋语》对子孙的影响至深。
人称「圃翁」的张英归纳他律己、教子的经验时说:「予之立训,更无多言,止有四语:『读书者不贱,守田者不饥,积德者不倾,择交者不败。』」在《聪训斋语》中,分别以立品、读书、养身、交友、怡情、持家、会心来训诫子孙——「立品」要谨言语,戒嬉戏,慎威仪,能容让;「读书」要温经书,习诗文,练字体;「养身」要淡饮食,谨起居,保精神;「持家」要节用度,善待人,睦兄弟;「会心」要戒收藏,知天命,安心性……凡此种种,无一不是谆谆告诫子女为人处事之方。
张英的儿子张廷玉传承父亲的德范,延承睦族、礼让的家风而为世人所称道。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安徽桐城人,清朝雍正年间的大学士,兼任军机大臣。他身居高位达数十年之久,历事三朝,深得宠信,尤其是立志改革、勤勉政事的雍正,简直一刻也离不开他。
虽是任职年久,长期处于机要之地,他却始终保持清、忠、和、厚的质量。雍正生性猜忌,但独独相信张廷玉,对其人品信任极深。他身为宰相从不以权压人,有一件事情颇为耐人寻味——有一天在京城的张廷玉接到老家的来信,信上说,邻居家里正在盖房子,扩建围墙的时候侵占了我们家的二尺地,请他为家里人出头。张廷玉立刻回了一封信:「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收到回信,惭愧不已,于是主动将自己家的围墙朝后让了三尺。邻居见了张家的举动,亦感内疚,于是也主动将自己的围墙退了三尺。于是,各退三尺,这成了安徽桐城著名的「六尺巷」。
有权不可使尽,有福不可享尽。忠厚传家久,谦慎继世长。这是中国传家教子的经世名言。张廷玉的长子张若霭,亦是一名有才华的青年,他不倚仗父亲的权势,经过乡试、会试之后,顺利进入朝廷的殿试,由雍正皇帝亲自审阅定夺。结果皇上将这位考生定为一甲的第三名(即探花),而当时的雍正帝并不知道他就是大学士张廷玉之子。
皇上说:「朕实出于至公,非因大臣之子,而有意提拔。」然而张廷玉认为这样做实为不妥,遂再三恳辞说:「天下人才众多,三年一次大考,个个都盼鼎甲。臣本人现居高位,而臣子又登一甲的第三名,占天下寒士之先,于心实有不安……」雍正帝见其情词恳切,不得不勉从其请,于是把张若霭改为二甲第一名。张若霭没有辜负父亲的厚望,他不断磨练,并在学术上不断长进,后在南书房、军机处任职时,皆能尽职尽责,谦虚自处,颇有其父遗风。
「
三、求阙立身的曾氏家风」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求「缺」的心态,不追求圆满。《说文》:「月,阙也,大阴之精。」段注引《释名》曰:「月,缺也,满则缺也。」月有阴晴圆缺,月亮圆的时间短,缺的时间多。净空老教授教导我们,世间一般人都求圆满,其实真正有智慧的人、真正聪明人不求圆满,缺一点好,所谓「满招损,谦受益」,缺也是谦,这才能受益。
满清末年,曾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先生,掌握江南四省的军政大权,这在有清以来二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中,封疆大吏之权力可谓是无出其右者,可见得朝廷对他的器重。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先生为人处事圆融通达,处处谦虚忍让,因此,即使权倾朝野,亦能明哲保身,未曾遭无端之难,也没有受人之害,这体现出中国人立身处世的智慧与哲学。
曾国藩求缺而不求满的处事态度,使得曾氏家族的家道能够保持至今而不衰,他的后人在社会上很有地位,普受世人的尊敬,这正是祖宗有德。曾国藩先生将自己的书房命名为「求阙斋」,其读书录称之为《求阙斋笔记读书录》,体现出他不求圆满的德行与人品。他在《求阙斋记》中曾说:「凡外至之荣,耳目百体之嗜,皆使留其缺陷。礼主减而乐主盈,乐不可极,以礼节之,庶以制吾性焉,防吾淫焉。若夫令闻广誉,尤造物所靳予者,实至而归之,所取已贪矣,况以无实者攘之乎?行非圣人而有完名者,殆不能无所矜饰于其间也。吾亦将守吾阙者焉。」
由此可知,无论是外在的荣誉还是生活上的享受,都要知足、守缺,以礼来节制我们的性情,防止过分的行为。要知道造物最为忌讳的就是显赫的名声,正如《了凡四训》所言,「名者,造物所忌。世之享盛名而实不副者,多有奇祸」。古今中外的历史中,若是少壮即享有盛名,而又名实不符者,晚年的下场往往都很悲惨,此即是所谓少年得志大不幸。所以明智的父母都会教导儿女如何立身处事,明哲保身。
曾国藩先生总结自己的人生经验,写下四条遗嘱告诫子孙:一是慎独(这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二是主敬(以恭敬之心对待一切人事,不敢懈怠),三是仁爱(使人自立自达则能与万物争辉),四是劳动(操习技艺,磨炼筋骨)。他希望这四条能够传之于子子孙孙,如此,曾氏家族就能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曾氏子孙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其胞弟曾孙曾昭伦在民国年间赴美留学,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教务长;曾国藩的小女儿曾纪芬最得父亲的疼爱,父亲曾为其看相,赞其为「阿弥陀佛相」,后果然是最为长寿多福;曾孙曾宝荪民国时期赴英留学,后于长沙创办艺芳女子学校;曾约农自幼博通经史,弱冠即赴英国留学,获伦敦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创办女校。英国哲学家罗素和美国哲学家杜威赴湘讲学时,曾约农曾担任翻译。后被受聘为台湾大学教授和东海大学校长……
曾氏家族的子孙虽然不是如曾国藩先生般为官从政,然而却在教育、学术等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而为社会大众所尊敬。
「
四、孝义传家的袁氏家风」
在中国历代插架森森的家规、家训中,有一部著名的《袁氏世范》,它的作者袁采,字君载,是南宋浙江衢州人。南宋淳熙年间,袁采任乐清县令时,为「厚人伦,美习俗」,撰著《训俗》一书,后改名《袁氏世范》,并在清代被收入《四库全书》之中。《四库全书提要》评价说:「其书于立身处世之道反覆详尽。」且内容明白切要,使读者很容易理解、落实,因此,四库馆臣对这部书十分赞叹,认为它的价值仅次于《颜氏家训》。
由于袁采对人情世故的观察细致入微,特别是在父子、兄弟伦理上的洞见通情达理,为世人所称道,在在处处体现出「为人岂可不孝」的训俗精神。例如《袁氏世范》形容「人生百日,体露真常」的赤子之诚时说:「人当婴孺之时,爱恋父母至切,父母于其子婴孺之时,爱念尤厚,抚育无所不至,盖由气血初分,相去未远,而婴孺之声音笑貌,自能取爱于人。亦造物者设为自然之理,使之生生不穷。」读到这段话,人们自然能够感念到「父子有亲」自性本具的亲爱精诚,从而生起对孺子的爱护和对父母的孝思。
另一段对老人心理的剖析,也体现出家训的亲切之处:「高年之人作事有如婴孩,喜得钱财微利,喜受饮食菓实小惠,喜与婴儿玩狎。为子弟者能知此而顺适其意,则尽其欢矣。」了解老人的性情,自然而然能够善体亲心、顺从亲意的来孝敬老人,使老人安度幸福的晚年。
《袁氏世范》、《袁了凡先生家庭四训》都是袁氏家族弥足珍贵的家训典范。代出贤才的袁家也出现过佛门净土宗大成就者,如广为人知的明朝「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袁宗道和袁中道三兄弟,他们由修禅转为修净土,悉皆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袁中道还曾经在定中见到西方净土的依正庄严,事载《净土圣贤录》。在「赏咏袁氏」的家谱中,记载着祖先袁崇焕的事迹,这位明朝末年的抗清名将,在临刑之前曾说:「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将勇,忠魂依旧保辽东。」忠孝节义传家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袁氏子孙。
一九八三年,袁方先生和他的儿子移民到巴西,在圣保罗市创办巴西首家华文报纸——《美洲华报》。八十年代,对于旅居巴西的华人而言,这份报纸给他们带来了福音,使其能够听闻来自太平洋彼岸故乡的消息,因此有很多的巴西华人每天都在等着这份报纸。
回想起当年创业维艰的日子,袁先生形容创刊的当时,只有袁家父子二人和六名打字小姐,他每天都要忙于排版、校对的工作,只能睡四个小时,父亲还要求他,每日凌晨他必须要第一个看到报纸。正是这种坚韧不拔的敬业精神,才使得袁氏的家业得以蓬勃发展。
更难能可贵的是,袁氏后人谨守中华传统的孝德,演绎出许多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弟子规》说:「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我们不仅在父母生前要尽孝,父母过世之后,也要在丧葬、祭祀的礼节中,圆满为人子女应尽的孝行。
袁氏全家在二十世纪上半叶迁居台湾,袁老先生非常孝顺,他生性节俭,每天都辛勤工作,一个人养活三个家庭。他的母亲和弟弟都留在安徽老家,只要弟弟开口,无论要多少,他都会如数把奉养母亲的钱通过越南转寄回安徽。父亲的孝心孝行给他的儿子袁小弟至深的影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袁小弟第一个从台湾飞回安徽老家,去看望未曾谋面的族人。
袁氏家族的祖先都安葬在安徽老家的几亩良田中,有一次政府下令要将这些坟墓全部动迁。于是家乡的族人就打电话给袁小弟,告知他这件事情。结果,袁小弟二话不说就飞回安徽,住到马鞍山唯一的五星级宾馆中,亲自处理祖先的重葬事宜。他非常谨慎的在台湾挑选质量很好的骨灰盒,分两次坐飞机送到安徽;又聘请台湾的捡骨师,一起到安徽协助迁坟;他还为祖先重新选择了环境优美的墓地安葬。袁小弟在一个月之内总共飞了四次,花了七十万元钱,才把这些事情安排妥当。
迁坟的工作非常辛苦:家族的祖坟中总共有十八具尸首,每个人的名字都不能弄错;曾祖父辈的长者都是武将,一米九的个头;表亲也是族人,不能放着不管。他们非常细心的去捡这些遗骨,但是实在是太多了,难免有遗漏的骨骸,结果晚上祖先就托梦给他,说还有骨头没有捡到,第二天只好再去捡……
好不容易把祖先的十八具遗骨全都捡好了,还没有重新下葬之前,族人谁也不愿意把这些遗骨放在家里,袁小弟只好把这些遗骨全部搬回宾馆,晚上和他睡在一起。后来终于选好墓地重新安葬,分两次才完成下葬事宜。他虽然不懂风水,但是看到墓地后面有山环绕,前面有清澈见底的湖,阳光明媚的时候,站在墓园,还能够看到远处的湖面上有几只鳖将头伸出来游玩。他觉得这个环境很好,很适合安置袁家的祖先。
值得欣慰的是,他旅居巴西的儿女虽然是受西方教育,但由于受到父亲身教的影响,对祭拜祖先的事都很注重。他们每天都会在「赏咏袁氏」的祖先牌位面前上香;每年的九月九日,在瑞士、美国读书和在台湾工作的儿子和女儿,都会从台湾买几箱上好的纸钱,飞回安徽老家祭拜祖先。
袁氏子孙孝义的德范感人至深,深值世人赞叹和学习。
「结语」
净空老教授曾经说过,中国教育的特色是家庭,古人从小有家教。家学最重要的科目是四科。第一、五伦,讲人与人的关系。人在社会上离不开五种关系。家庭最重要的是亲爱,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有别。在社会上君臣有义、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第二、五常,常是永远不能失去的,即仁义礼智信,这是人必须要具备的基本道德。仁是仁慈,要学会爱人如己。义是如理如法,一般讲合情合理合法,见到别人有苦难,我们要主动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不求回报。这是做人基本的德行。第三、四维,管子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一个国家没有礼、义、廉、耻,肯定会灭亡。第四、八德,孝悌忠信、仁爱和平。五伦、五常、四维、八德都在家里面展现出来,这个家族有道、有德,有这样的家庭,就有这种社会,如此则社会和谐,长治久安。
我们深深相信,只要每个家庭都能够学习和落实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因果、圣贤教育,这个世界的和谐太平必然是指日可待的!
第四篇:[3月征文]雷锋精神,世代相传
[3月征文]雷锋精神,世代相传
开学两三周了,寂静了许久的校园又充满了活力与朝气。
那天中午,我急急忙忙的跑去广播室,赶着进行红领巾广播,只见迎面走过来个一年级左右的小女孩。说她是走,只不过一时找不出更好的词来形容了:她左手抱着十来本作业本,右手夹着几本教科书,下巴还夹着一只笔,摇摇晃晃的,蹒跚的“走”着。
咦,这个小女孩怎么了?我好奇的想。
不好!只见小女孩左手上的本子歪斜了起来,“啪——”,只听一声响,小女孩手里的本子全都掉了下来,我急忙跑过去,帮小女孩捡起了掉在地上的本子,并把它们和教科书一一按大小顺序排好,将笔夹在上面。
小女孩瞪大葡萄般水灵灵的双眼,安安静静的注视着我做这一切,当我做完时,她用银铃般清脆的声音对我说:“谢谢你,大姐姐。”顿时,我感觉心中暖暖的,是啊,被别人帮助是多么的快乐,帮助别人就更快乐了!做完这一切,我又匆忙向广播室赶去。
什么是雷锋精神?乐于助人就是雷锋精神,无私奉献就是雷锋精神,坚韧不拔就是雷锋精神,这,就是雷锋精神!我为我成功地学习了雷锋精神而自豪!
六年级:孙丽婷
第五篇:2021关于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专题党课讲稿
2021关于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专题党课讲稿范文
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彰显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大责任,“根”在把牢政治定位、领会战略意图
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贵”在体悟精神实质、夯实信仰根基
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团员思想政治素质、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大契机,“要”在落实根本任务、聚焦为党育人
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长期一贯的重要任务,“重”在把握规律特点、突出工作实效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作出的重大决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为全党同志上了一堂深刻的党史导读课和党性教育课,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纲领性文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并在全国两会等多个场合提出重要要求。这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视关怀和殷切期望,对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提出明确任务。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和共青团员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深入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带动广大青少年学好党史这门“必修课”,努力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更好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一、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彰显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作用的重大责任,“根”在把牢政治定位、领会战略意图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不忘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生机活力的必然要求。这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相贯通的逻辑,从伟大社会革命和伟大自我革命相统一的维度,深刻揭示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全党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价值。共青团是党缔造和领导的青年政治组织,“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百年一贯的优良传统,“党旗所指就是团旗所向”是一切工作的逻辑起点。对照党的部署要求开展全团性集中学习教育,历来是共青团加强自身建设的重要方法,这次党史学习教育节点更加特殊、意义尤其重大。
思想上认识到位。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战略思维和忧患意识,准确理解和把握党中央在建党100周年重大时刻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深远考量,对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国之大者”做到心中有数。
行动上闻令而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和党中央部署,各级团组织紧紧跟上、迅速落实,各级团干部听指挥、带头学,广大共青团员对标看齐、对号入座,全团上下不待扬鞭自奋蹄、积极主动走在前。
方法上观照自身。从共青团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光荣历史中得到启示,更加深刻地理解党和团的特殊政治关系,更加自觉地思考新时代共青团应该有什么样的精气神,更好带领团员青年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成效上突出责任。党史学习教育既是共青团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一次宝贵政治训练。从切实当好党的忠实助手和忠诚后备军的职责出发,通过学习党史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做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二、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加强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贵”在体悟精神实质、夯实信仰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的深邃视野和宏大格局,雄辩地向我们昭示,党史不仅是我们党走过的苦难辉煌,更是我们这个百年大党初心使命的集中体现、思想理论的实践载体、规律经验的系统集成、精神谱系的真实写照,是指引我们党永葆生机活力、带领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实现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动力源泉。共青团是广大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学校,是我们党唯一用“共产主义”予以命名的青年政治组织,在政治信仰、精神品格、血脉基因上与党是完全一致的。党史作为记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演进历程、展现党的性质宗旨、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的主要载体,自然也就是共青团强化思想建设、坚持思想立团最权威最生动的教材。
从党史中接受政治淬炼。纵观党史中的许多重大事件、重要会议、重要人物,处处可见团的青春印记,可以说,共青团与党同心、跟党奋斗的历史,就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为党团结凝聚青年的历史,是党史“青年篇”的主要部分。学习党史,可以更加深切地领会一个道理,“什么时候团坚定不移跟党走,团的事业就能够欣欣向荣;反之,团的事业就会遭到挫折”,从而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对党绝对忠诚。
从党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全面了解一代代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理想的火热实践,深入体认我们党在伟大斗争中形成的光荣传统、优良作风和革命精神,更加坚定地追求思想上的先进、灵魂上的纯洁、精神上的强健。既知其然,对党史的发展脉络、重要历程了然于胸;还知其所以然,由点及面、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把握蕴藏其中的思想伟力与精神张力;更知其所以必然,不断增强对党的信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从党史中领悟先进思想。深化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认识,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所具有的深厚历史根基和鲜明时代品格,不断增进理论认同、实践认同、情感认同,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实践者。
从党史中坚定改革自觉。把握共青团改革进入“深水区”的大背景,认清团的各项工作和建设正处于中流击水、不进则退的新态势,在向党学习、向党中央看齐中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推动事业发展,实现保持和增强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的改革目标。
三、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团员思想政治素质、深化青少年思想政治引领的重大契机,“要”在落实根本任务、聚焦为党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对全社会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加强党史学习、矢志跟党奋斗提出殷切期望。这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团员队伍先进性建设和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要求一脉相承,为全团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战略性问题提供了根本遵循。培养青少年对英雄的崇拜、对国家的热爱,用先进和光荣进行教育是一个基本方法。我们党的百年光辉历史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对广大团员和青少年具有强大吸引力、感召力,是团员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是涵育青少年政治认同的最好教科书。必须抓住党史学习教育这一重大契机,立足新时代团的职责使命,履行好为党育人、贡献大局的主责主业。
把党史故事讲生动。用好丰富的党史素材,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帮助团员和青少年感受到党的百年历史是筚路蓝缕的创业史,是改天换地的奋斗史,帮助他们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更加心向党、热爱党。
把历史逻辑讲明白。引导广大团员和青少年全面了解历史,深刻认识党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我们党绘就的宏伟蓝图、国家的发展大局是个人建功立业的最好机遇,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是年轻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舞台。
把制度自信讲透彻。这一代团员和青少年成长于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期,生活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丰裕年代,是真正平视世界的一代人。特别是刚刚经受抗疫斗争实践洗礼,见证脱贫攻坚战伟大胜利,体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年圆梦,探究“中国之治”与“西方之乱”根源的兴趣正浓。当此时机,引导他们从党史中寻找答案、坚定自信,定能收到入脑入心、事半功倍的效果。
把政治追求讲鲜明。面向团员开展集中教育,标准上比一般青少年更高,说到底是为引导团员强化政治意识、党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跟党走是追求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必由之路,是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必然选择,做到忠诚而坚定、深信而笃行。通过学习党史,让更多团员萌生和坚定“做一名共产党员”的愿望,更加自觉地向党组织靠拢,实现从学党史到强信念再到跟党走的逻辑递进,源源不断地为党输送新鲜血液。
四、共青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长期一贯的重要任务,“重”在把握规律特点、突出工作实效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部署,切实抓好青少年党史学习教育,共青团在认真落实各级机关党史学习教育的同时,在全团广泛开展“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学习教育,以300多万个基层团支部为依托,组织化动员7000多万名共青团员参与,带领350多万个少先队中队开展适合少年儿童特点的党史学习活动,并带动各级青联、学联学生会组织、团属青年社团广泛发动所联系青少年学习党史。这项工作,既是全团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载体,也是共青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安排,是全面落实新时代共青团工作布局的重大行动。
以自我提高贯穿全过程。适应青少年学习规律,善于运用体验式、沉浸式、研讨式学习,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学习成果检验手段,着力激发团员和青少年学党史的内生动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他们通过学习有所触动、有所共鸣、有所感悟,树立严的学风和实的作风,坚决杜绝形式主义。
以组织化学习为基本方式。充分发挥团的组织遍布各地各领域、泛在于广大团员青年身边的优势,以团支部为基本单元,突出“三会两制一课”作用,引导团员在组织中接受教育、碰撞思想、得到启迪,推动学习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
以分层分类突出针对性。区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职业身份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初中生团员和少先队员突出成就教育,高中生和大学生团员突出学理解析,职业青年突出形势政策教育,结合各自实际把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道理讲清楚、讲透彻。
以正确党史观指导学习。教育引导团员青年学习运用唯物史观,善于用历史的、全面的、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学会从百年党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中去看清楚谁真正为这个国家好、为中华民族作出过巨大牺牲、为老百姓办实事,不断提高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鉴别能力、抵御能力和反击能力。
以新媒体手段增强效果。将组织化动员和网络化动员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共青团新媒体矩阵的影响力引领力,更有创意地制作和传播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融媒体产品,为全团开展组织化学习提供有力平台支撑和有效产品供给,引导团员和青少年用好“碎片化”时间进行日常化学习,努力把党史这门“必修课”学深悟透做实。
嘱托催人奋进,责任重逾千钧。共青团将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以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契机,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抓住“学党史”这个基本点,把牢“强信念”这个总开关,聚焦“跟党走”这个总目标,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广泛开展、“我为青年做件事”深入进行,进一步激发为党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的精气神,努力把广大团员和青少年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贡献青春力量,以优异成绩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