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时间:2019-05-14 07:0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第一篇:“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

[摘要]本文就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农派”理论实践进行缕析,认为,尽管“重农”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行通,但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特别是提出了至今仍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教育农民。没有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将无从谈起。

[关键词]三衣问题;重农派;流民;教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D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391(2006)07-0061-02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农业经济萎缩,引发日趋严重的流民问题。“三农”问题严重,引起整个社会的普遍关注,“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的论战由此展开。

在这场论战中,“重农派”成为最引入注目的理论流派。他们发起的乡村建设运动(简称“乡建运动”),也如雨后春笋一般迅速发展,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重农派”成为时论的焦点。

“重农派”以梁漱溟、晏阳初、高践

四、漆琪生等人为代表,持论者众多,阵容强大,其理论要点很多,漆琪生在《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文中,概括为“八大要点”:即“第一,农业生产是国民最大多数的农民群众生存与生活之根本,而中国农民现皆困处于贫苦至极的地位,如救济农村,建设农业,则最直接而最迅速的可使贫苦农民,获得苏生之机会,国民经济好转,国民贫困之危急解救,因而国民经济积极建设之基础亦建立;第二,农业经济,至今犹为中国国民经济主要而中心的生产部门……所以农业经济之消长,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之隆替,在此国运日危,经济衰落的时候,复兴农村,重建农业,则可奠定国本……;第三,中国之农村经济,乃是工业各业凭依之所,只有在农村繁荣,农业兴盛,农民富裕的前提下,中国工商各业始有发展兴隆之可能,是以复兴农村,建设农业,乃为工商各业树立发展之前提与基础;……第七,发展农村,建设农业,可以解决数千百万过剩人口的失业问题,不仅农村的无职业农民可以获得谋生之道,就是都市的失业劳工,亦可回转农村以图生存;第八,救济农村,建设农业,不只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特别还是一个紧急的政治问题,社会问题,农村经济如不使之积极恢复,农村秩序如不使之迅速安定,则一切经济建设固然都谈不到,而且政治设施,社会安宁,皆将成为重大的问题,这是中国年来极深刻而极严厉的教训,我们岂可忽视?”(漆琪生:《中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心安在――重工呢?重农呢?》,见《东方杂志》,1932年第10期,第39―40页)由此可见,“复兴农村”进而解决流民问题,是“重农派”的主要日标之一。

乡村建设运动是“重农派”的理论实践,轰轰烈烈,但实施的方法和目的,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其中从“教育”入手的乡建模式最为典型,影响亦最大。梁漱溟认为,中国内地农民百分之八十不识字,知识极浅,这是“中国问题之解决”的最大障碍,因此,乡建运动的“目的是要化社会为学校,可称之日:‘社会学校化’。”他主持的邹平乡建实验区就以“教育的设施为中心”,欲求达到“于乡没乡学,于村没村学”的理想目标。晏阳初认为,农村问题虽然千头万绪,但有“四种问题是比较基本的”,这四个基本问题就是“愚”、“贫”、“弱”、“私”。“所谓愚,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不但缺乏知识,简直他们目不识丁丁,所谓中国人民有百分之八十是文盲;所谓穷,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的人民生活,简直是在生与死的夹缝里挣扎着,并谈不到什么叫做生活程度,生活水平线;所谓弱,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无庸讳辩的是病夫,人民生命的存亡,简直付之天命,所谓科学治疗,公共卫生,根本谈不到;所谓私,我们知道中国最大多数人民是不能团结,不能合作,缺乏道德陶冶,以及公民的训练。”有此四大问题,“任何建设事业,是谈不到的。”要“根本解决这四个基本问题”,就需要相应的“四大教育”――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去克服。这就是晏阳初集中人力财力在定县“作一个彻底的、集中的、整个的县单位实验的内容。”(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85页)

教育农民,提高农民的经营素质,当然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和流民问题的解决。因此,教育农民,绝非无此必要。特别是“重农派”倡导的知识分子下乡、与农民打成一片的做法,仍有值得借鉴的价值。“重农派”的乡建实践活动,有声有色,在教育农民方面,的确取得了一定成效,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教育农民,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巨大工程,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或不可能在短期内收到明显的效果。在流民遍地的特殊历史情境之下,靠教育去“救济”,未免脱离实际太远。这就决定了“重农派”的理论实践,无法使农村“复兴”,更不可能解决因农村凋敝而被大量抛到社会上的流民问题,“三农”问题依然是最突出的社会问题。定县这个被称为乡建运动的模范实验县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据平教会社会调查处李景汉的调查,平教会定县乡建实验的结果,除丁使农民多识几个字之外,再就是下列情形:“前五年定县的乞丐是风毛瞵角,上年(一九三三)冬季增至三千左右。民国二十年内在定县因债务破产而为债主没收一切家产之家数不过五十家左右,二十一年增至三百家左右,二十二年内竟达二千家之多。……农民处此种经济情况下,有的实在无法生活,与其坐而待毙,不如另谋出路,尤其是其中的壮丁,遂不得不抛弃其眷恋之故乡,出外谋生于异土。民(国)十(年)以来已渐有往关外谋生者,每年约在七百人左右。民国二十二年内生计困难之程度远过于从前,因此离家谋生者数目亦呈空前的陡增,竞超过一万人,今年春季出外谋生者亦已达七八千人,多系壮丁,其中大多数系往东北――农村破产之状况可见一斑。”(见章有义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3辑),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997页)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事实表明,“近年来风起云涌的乡村运动,并不能解决农村中大多数穷人的吃饭问题。”({孙晓村纪念文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第322页)所谓“复兴农村”、解决“三农”问题,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

“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因脱离实际,“药不对症”,而招致失败。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问题,大批农民被强制性脱离土地背井离乡,说明农村生产关系到了亟需变革的地步。农村的“复兴”,还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农业如何实现自身的转型,走出传统,走向近代,是“复兴”农村的必要条件。在历史的挑战面前,如何调整农业内部产业结构,吸收、消化剩余劳动力,也是振兴农业的重要途径。所有这些问题,“重农派”几乎没有触及,终致陷入“教育万能主义”的泥潭。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江苏黄巷实验基地从事乡村建设的“重农派”成员甘导伯在反思“号称乡村运动而乡村不动”的原因时,有所感悟,谓:局部之建设,常常在枝枝节节上下工夫;根本改造,当非教育所能为力。黄巷民众所最需要的为“耕地”,为“工作”,而耕地无多,地权不属,私厂倒闭,蚕价惨落,同人听到黄巷民众哀痛的呼声,只觉心余力绌,所谓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只是将颓墙败壁略加修补,并非根本改造:这一认识,可以说是难得的宝贵的收获。

尽管“重农”理论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能行通,但具有深沉的时代价值,特别是提出了至今仍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教育农民(中国目前仍有20%以上的农村劳动力是文盲和半文盲)。没有农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没有中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三农”问题的根本解决将无从谈起。这一点,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英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在《人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发展最终所要求的是人在素质方面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获得更大发展的先决条件和方式,同时也是发展过程自身的伟大目标。”(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6―7页)这是颇有见地的。

(作者:中共苏州大学中国农村城镇化研究中心兼职教授、社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责任编辑 李红)

第二篇: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存在是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对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二、“三农”问题对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3、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

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税费体制不合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三)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

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和农村承包责任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抢走了我国在北美的贸易份额。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

(二)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树立市场理念,确立服务职能。实行县乡干部直选制度,使基层干部受上级领导,对下级负责。切实精简政府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恢复宪法赋予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有条件、有步骤地将进城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之中。废除农业各税,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策。取消一切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遏制乱收乱摊行为。开征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税,提高赠予税率和遗产税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逐步废除退休工资制度,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三制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失业而有所助。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消除城乡差别。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五)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科普课程并纳入高考。实行高校招生全国各省市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以扩大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颁布《义务支教法》,创立国家助学基金和支教基金,保障困难学生入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革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所需的农业人才。

(六)实行行政区划改革

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调整省级区划,把特大省区分割成几个省区,废除地市级行政机构,实行县辖市改革,缩短政府管理链,提高管理效率,以利于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行业协会和农民协会,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维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完善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五、总结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

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虽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坚定信心,奋力开拓,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实现,三农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

第三篇:“三农”问题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第四篇:三农实践报告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三农”问题也备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运城市在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中,按照“百年大业,规划先行”的要求,科学布局,夯实基础,经过市、县两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的数个月的艰苦努力,三易其稿,目前顺利编制完成《山西省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并已上报省委、省政府。

被列为省重点建设工程的运城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于今年3月初启动,运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有关部门和县(市、区)协调会,认真研究部署。从4月份开始,项目实施部门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先后3次对项目建设规划进行了全面的修改和完善,确保了该规划的完成和上报。目前,以市农业局牵头的各项目单位正按照规划要求,积极跑项目,落实资金,全力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规划用6年时间,在盐湖、永济等7个县(市、区),按照“大规模示范、大规模富民”的原则,通过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有序推进,重点实施 “666”工程,打造出一流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中,核心区,以29个种养殖核心园区为重点,探索和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示范区,着力建设好粮、果、棉、蔬菜、规模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六大产业基地,精心打造集生产、加工、销售、优质、安全、高效于一体的优势农产品产业链;而辐射区则通过核心区的引领和示范区的产业链延伸,带动芮城、河津等6县(市)的小麦、苹果、猪、肉牛、蛋鸡、肉鸡及其相关产业发展。该建设项目总投资350.49亿元。其中,国家投资项目138个,共80多亿元,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和吸引民间投资共270亿元。

该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突出发展“粮、果、棉”3大产业,配套发展“蔬菜、养殖、加工”的主导产业。针对农业基础建设滞后的实际,不断加大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业机械、生态园林、物流市场、观光休闲“六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质量安全监管、新型农业经营、技术扶持、动植物疫病防控、标准化、信息化“六大支持体系”。运城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出台优惠政策,设立专项资金,为该项目的建设实施提供保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兴,百业兴;农民富,万家富;农村定,天下定”。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三农”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必然会受到影响。尽快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我国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对此我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增强农民的竞争意识,增强农民的就业后劲。

2不断调整产业结构,不断进行创新,积极发展优势产业.积极发展蔬菜、水果、畜牧、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及技术密集型产业。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建立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引导农民转变思想意识、观念,解放思想,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4.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加大农业税免征减征力度。

5.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

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处在探索阶段,遇到的困难只是暂时的。我相信在党的政策指导下,通过农民的勤劳勇敢地奋斗拼搏和积极主动地真抓实干,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的农业必将呈现一片艳阳天。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我们从与人民群众的广泛接触、了解、交流中受到真切的感染和体验,从无数活生生的典型事例中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使思想得到升华,社会责任感增强。在实践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五篇:关于三农实践报告

创先争优谋发展、服务三农做贡献

——怎样看待三农问题 一直在农村长大的我,对关于农民最重要的三农问题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以前不知道什么叫“三农”现在明白了。农业、农村、农民,俗称“三农”。其中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农村是我国政权的基础,农民是我国力量的基础。

现在回想起来,三农问题的提出,的确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多变化。从一切的好奇,到现在的渐渐明白。从小时候生活贫苦的回忆,到现在渐渐生活好转。其实一个农民家庭的变化,可以反映一个国家农民主体的变化趋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农民就是中国革命最坚定的同盟军,最直接的参与者。可以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人民群众有扁担挑出来的,用小车推出来的,用鸟铳打出来的。没有中国农民的参与,没有中国农民的流血牺牲,就没有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但是由于中国的国情特殊,到目前为止,我国农村的形势依然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现在回家,每次听到的都是父母的担忧,首先担心的就是自己投资的成本是否能够收得回来。几年前的复合肥一袋一百块左右,现在二是两百块。而我们的农作物相对几年前的市场价钱却在下滑。我不明白为什么现在的物价都在上涨,而农民的经济作物价钱却在下滑。所以,农民是收入少基本才等于支出。没有所谓的富裕之说。农民的富裕就是生活基本平衡。不欠账,能生活。农民负担过重,小孩读书负担重,家人生病负担重,各种收费负担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民的负担重,富裕农民必须减轻负担。目前农民有三怕,怕小孩读书,怕家人生病,怕老来无依靠。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治理教育乱收费,实行免费教育,治理医疗乱收费,实行合作医疗。就必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

1、农村学杂费用无法支付。以前我们村一家一般有三个孩子,但是三个孩子之中平均每一家有一个孩子辍学在家,有的家庭的孩子甚至都没有一个读过初中的。这些都是因为农村贫困,没有足够的资金供孩子上学。而许多孩子受不到高等教育,自然没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去应对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只能一辈子务农,这就是贫苦的恶性循环。我国实行九年制教育,但义务教

育不是免费教育。现在,一个农村孩子读小学一年费用在300元左右,读初中的费用在500元左右(如果在学校寄宿,一年的费用在1500元左右)。在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一年的费用在2000元左右(这不包括昂贵的择校费),而读大学一年的费用在80000元左右。仅就小学和初中而言,其学费对于贫困的农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目,就是实行了一费制(小学一年120左右,初中一年200元左右),对农民也是一笔沉重的负担。民工的孩子在城里借读费用就更加昂贵。

2、农民医疗费用过高。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观,现在很多农村已经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农民看病政府给予了一定的补贴,农民不再因为药价虚高,医院各种不必要的检查名目繁多,无法承受而造成“小病抗,大病拖,实在不行就等死”的悲惨现象。以前农民看不起病是不争的事实,农民因病返贫是普遍现象。

3、农民养老得不到保障。现在农村已经渐渐有很多人买了保险,农村的经济和认识已经提高了一个层次,买保险是保障自己的老年生活,另外一个原因也是为了减轻孩子的负担。和以前的农民生活不同了。农民老了,没有退休金,没有养老保险,没有最低的生活保障,只能靠儿女供养。而农村的许多农民本身就难以养家糊口,赡养父母是无能为力,由此导致“养老防老”,“多子多福”的观念在一些农民的脑海中根深蒂固。所以才导致农民收入过低,在家务农农产品价格低,外出务工报酬低,遇到天灾自救能力低。除此之外部分农村干部素质低,方法简单,作风粗暴,横征暴敛。导致农民生活苦不堪言,农村恶性事件时有发生。在农村,他们看到了想象不到贫穷,想象不到的罪恶,想象不到的苦难,想象不到的无奈,想象不到的抗争,想象不到的沉默,想象不到的感动,和想象不到的悲壮„„

解决“三农”总题,需要资金,需要人才,需要法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减少农村、移民并村、移民建镇(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小康建设)、移民进城。城市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解决“三农”问题重要举措。要进一步降低进城门槛,取消户籍障碍,采取更加优惠的政策措施吸引农民进城落户,使农民变为市民,从而在城市务工兴业,脱贫致富。引农进城(要鼓励农民,尤其在城市打工的青年农民到城镇落户)、引农进厂、引农外出(引导农民外出打工是帮助农民致富的最快捷、最有效的办法之一)

通过上面分析的问题,我们更应该明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成为我国全部工作的重点。没有农业的振兴,农村的稳定,农民的富裕,就没有中华的振兴,中国的稳定和全中国人民的富裕。

下载“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农”问题重农派的理论实践及其现代启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贫困山区“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其核心是农民问题。研究和思考中国现实一切重大社会问题,必须从这一基本国情出发。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如果......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一、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业投入呈倒......

    关于三农的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农民) 1、 建国以来党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不同时期,为“三农”问题采取的措施有哪些) (1) 建国初期:实行土地改革,依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 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宏微观经济学关于如何解决“三农”问题论文 浅议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物流管理09级1班 王珊璐20093319 王腾飞20093316)摘要: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农民问题......

    论“三农”问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姓名: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论解决“三农”问题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性论文摘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

    三农理论学习心得五篇范文

    三农理论学习心得学习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前进的基础,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塑造高尚品质的必然。党员领导干部作为党的基层组织一份子,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体现与时俱进品......

    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农行服务“三农”的实践与启示 作者:王廖宝珠 来源:《海峡科学》2009年第05期 [摘要] “三农”工作一直是近年国家关注的重点。服务好“三农”是农业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