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农”问题及建议
“三农”问题及建议
一、财政支农投入
财政支农投入对农业农村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直接支持和间接引导作用,但也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农业投入呈倒金字塔结构,中央和省级农业农村投入总量大、增长快,而市、县特别是县一级,农业投入十分有限,农业项目主要是靠上级申请安排。总量投入严重不足,导致一些事关农业发展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公益性项目缺乏立项支持和投入保障。
(二)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结构不尽合理。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交通、供电等方面建设比重较大,而直接用生农业生产发展和科技投入的比重较小,特别是农业技术推广、生产性补助、重大病害控制、食品安全保障、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比重偏小。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果不理想。由于财政农业投入渠道较多,实行分部门管理,部门分割严重,不同渠道的投资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相当的重复和交叉,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
强化财政支农投入、提高使用效益的建议:
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规模,特别要大幅度增加生产性投入,除了公益性项目外,投资的对象应主要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加大户,把资金真正用实用好。此外,还要继续加大各种对农民的补贴力度,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二是制定相应的配套法规,对地方政府的农业投入职责、方式等进行明确的法律界定,特别是要明确财政支农投入占财政性经常性收入的比重,规范地方政府农业投入主体行为,遏制地方财政对农业“虚投”现象的发生,保障政府财政投入对农业足额、及时和高效的投入。要完善土地出让金制度,提高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用于农业发展资金的比例。
三是建立农业资金投入的协调统筹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打破条块分割,推动支农资金的项目整合、区域整合和政策整合,真正发挥财政资金的最大效益。将现有的重大支农政策和以后出台的扶农政策资金投入,纳入到财政预算科目,作为经常性预算支出固定下来,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和长期性。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农村经营组织形式创新,近几年在我省迅速发展、大量涌现,同步也凸显出了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发展规模偏小,经营实力薄弱。农民专业合作社近几年刚刚起步发展,初期比较注重数量,从发展的总量来看,已有一定规模。但从入社社员数量、资产总额、经营规模来看,与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相差比较大,效益好、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合作社比重较低。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普遍缺乏流动资金,发展后劲乏力。一是农民收入低,出资受限,合作社自有资金本身不足;二是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尚未出台,目前还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始放贷,其他商业性金融机构也未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三是我省农村信用社虽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贷款支持,但不仅贷款利率普遍偏高,而且多数合作社还贷不到。
(三)合作社内部运行不规范。我省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建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等民主管理机构和制定了财务管理制度,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的合作社民主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未能按“一章三会”制度办事;有的财务制度不健全,普遍未建立成员账户,合作社的公积金没有依法量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其成员的交易、与利用其提供服务的非成员的交易,没有分别核算,有的未依法按成员与合作社的交易量(额)向成员返还盈余。
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质量和服务水平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信贷扶持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发放贴息贷款,引导和扶持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研究出台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以财政贴息等方式引导商业性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要扩展农村信用工程,调整信贷结构,合理安排资金,加大对合作社信贷投放力度。探索建立村镇银行和农村资金互助社,拓宽合作社融资渠道。
(二)部门联动,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力度。工商部门要设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服务窗口和“绿色通道”,免费提供注册登记的咨询服务,取消不合法的前置审批,方便农民登记办社;商务、供销部门要开展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的“农超对接”活动,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产品顺利进入超市;质检部门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所需的组织机构代码证实行优惠政策,取消除正、副本以外的任何费用;国税、地税部门要尽快出台落实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办法;国土、电力部门对合作社用地、用电要不折不扣落执行优惠政策;同时各级政府减负部门要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合理收费的清理力度。
(三)加强培训引导,规范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一是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的培训,努力造就懂政策、善管理、会经营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二是选树示范合作社,加大宣传力度,带动更多合作社规范发展。三是帮助合作社按规定建立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完善内部民主决策机制,健全民主管理、财务管
理、风险防范等各项规章制度。
三、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
当前,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在培训数量、培训质量、转移组织化程度、农民工权益保障等各个方面与现实需求都存在着不足和差距,其中培训质量、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尤为突出:
(一)培训资金缺口大,补助标准低,培训质量不够高,转移就业竞争能力差。由于资金不足,培训时间短、质量低,导致进城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就业竞争能力差,只能从事体力劳动和一些简单的技术性工作,抵御经济波动能力不强,就业极不稳定,输出去的多,流回来的也多。
(二)农民工权益没有得到完全保障,就业环境还需要进一步改善。有的用工企业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定劳动合同,随意侵犯农民工权益;工伤、医疗、养老保险政策的执行中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农民工住房贵、子女上学难的问题还未得到解决。已经进城的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大量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游离在城市和农村之间,双重边缘化,既非工又非农,如果长期不能被城市所“化”,将给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
针对以上两个问题,建议:
(一)增加补助标准,提高培训质量。目前,农业部实施的“阳光工程”培训补助为每人340元,距离实际需要差距很大。在我省每培训一个计算机操作员和电子工最少需要
500元,培训电焊工、车工、厨师等则需2000多元,平均每人需补助800元。
(二)增加保障性投入,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这是解决农民工问题的根本性举措。一个方面,要加大技能的培训和城市文明的培养,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农民工能够移得出、稳得住,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中。另一方面,要改革户籍制度,消除新的二元结构。推进重点,要把农民工“市民化”确立为城市公共投入的一个重要方面,加快推动城乡务工四个“均等化”进程。推进就业均等化,按照从业时间、技能鉴定等为农民工定级定岗,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工人同工、同酬。推进子女就学均等化,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加强城市教育资源建设,给予农民工子女和城市居民子女同等教育机会。推进住房均等化,在城市建设分配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时,为农民工划出一定的比例。推进社保均等化,完善农民工可转移的工伤、医疗、卫生、养老保险等制度,按照城市工人补助标准给予补贴。通过推进以四个“均等化”为主要内容的行政管理、社会管理等改革,最终实现农民工与城市居民身份统一、权利统一、地位平等。
第二篇:浅析“三农”问题
浅析“三农”问题
班级:xxx姓名:xxx学号:xxx
内容摘要:“三农”问题是指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为地域、以农业为纽带相互交织为一体的农民、农村、农业问题的总称。“三农”问题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三农”问题的存在是严重影响着国民的素质,社会的稳定,及国家经济的发展。如何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农村工作的重点。本文将分析“三农”问题的根本原因所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一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三农”问题;经济与社会发展;解决对策
一、解决“三农”问题的意义
(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生存的第一需要。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吃饭没有保障,一切都无从谈起。解决中国人民的吃饭问题基本能够保证,但从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着许多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中国人口基数太大,而且还在增加。随着人口的增长,对粮食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与此同时,中国人均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任何时候,中国人民的饭碗只能端在自己手里,中国人必须养活自己。“三农”问题不解决好,国家的粮食安全就没有保证。
(二)是确保社会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迫切需要
在中国,如果没有2/3以上农村人口的稳定,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稳定;如果没有农民对社会稳定的大力支持,整个社会的稳定只能是空中楼阁。如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势必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只有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保证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才能有坚实的基础,国家的长治久安也才能有可靠的保障。
(三)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目标。对照这个目标,最大的差距在农村;实现这个目标,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可以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
二、“三农”问题对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三农”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安全,而且关系到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安全与稳定。我国八亿多人口在农村,农村人口多,幅员辽阔。农村的现代化,意味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农村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我们整个国家的繁荣与稳定。
“三农”问题不解决,意味着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将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将影响到工农关系,城乡关系发展将日益严重。我国农业发展将面临严重的可持续发展危机。耕地资源将减少,水资源将不足,草原面临退化,水土流失,农田污染等问题。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主要物质生产部门,人类文明也是从农业文明开始的。人类要生存,首先要吃饭,所以说农业是根本。农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的发展,农业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其它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农业为工业其它各部门提供劳动力。农业又为工业,特别是轻工业提供原料,农业的高度发达,将为工业提供丰富廉价的原料,促进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历史原因
1、工农产品剪刀差。建国初期,为了发展工业,政府对农产品实行价格剪刀差,以牺牲农业发展为代价,发展工业。
2、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农业和非农业之间、城市和乡村之间被筑起了一道高墙,随着经济的发展,历史上延续下来的传统农业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其弊端也日益凸显。
3、是重视重工业,轻视轻工业。在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思想的指导下,多数地方政府重视重工业发展而轻视轻工业,重视生产性建设而轻视非生产性投入,使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
(二)政策原因
从发展上看,农村经济超常增长后,出现了滑坡。农业内部积累机制弱化,短期行为严重。政策因素也造成了不利于粮食生产形势,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下降。地方财力增加,但地方投资却明显向城市倾斜。全国工业投资大幅增加,但为农业服务的农用工业投资却不断下降。在城市工业经济过热增长中,投资膨胀和消费
基金膨胀导致持续通货膨胀。农村基本设施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税费体制不合理。农业经济组织形式的不足日益暴露。
(三)长期以来形成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造成了相互分割、相互对立的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形成了城乡之间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水平上的巨大差异。户籍制度把农民限定在小块土地上,使单位面积上的劳动力过多,无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导致农业生产率、农业机械化水平十分低下,经营规模化难以实现,农民的小农思想意识浓厚,农村经济市场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四)工业化和城市化具有明显的外生化特征
过多地依赖政策的支撑,而这种支撑往往以农村地区的牺牲为代价,政府对农民的反哺工作又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经济的发展举步维艰。长期以来,工农业产品的剪刀差,促进了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广大工人与农民勒紧裤带,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向市场经济转变时期,改革开放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随着改革向城市的转移,农民工进入城市,促进了全国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发展。
(五)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
乡镇企业的幼稚性和盲目性,以及国际现代化农业对我国小农经济的挤压,造成农民增收困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艰难。改革开放之初,外资规模小,试探性强,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我国农村成为吸引外资的主要地区。外资促进了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大量廉价商品,如服装、玩具等迅速占领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和农村承包责任制成为拉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动力。北美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墨西哥抢走了我国在北美的贸易份额。
四、解决“三农问题”的对策
(一)加快城镇化进程
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实现城镇化,最关键就是要提高效益,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
(二)加速政治体制改革
政府要放弃计划思维,树立市场理念,确立服务职能。实行县乡干部直选制度,使基层干部受上级领导,对下级负责。切实精简政府人员,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文化素质、管理素质和社会道德素质。
(三)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
取消现行户籍制度,实行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制度,恢复宪法赋予农民的自由迁徙权利。有条件、有步骤地将进城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纳入城市的各种社会保障之中。废除农业各税,实行城乡统一的财税政策。取消一切农民负担,从根本上遏制乱收乱摊行为。开征高消费税、社会保障税,提高赠予税率和遗产税率。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赋予农民国民待遇。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和计划生育政策
逐步废除退休工资制度,采取国家、集体、个人三三制的原则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使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失业而有所助。严格控制农村人口增长,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和执法力度,消除城乡差别。只有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农民才会积极配合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效控制人口增长。
(五)改革现行教育体制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修改《义务教育法》,实行12年义务教育,在中小学开设科普课程并纳入高考。实行高校招生全国各省市统一的录取分数线,以扩大在农村的招生规模。颁布《义务支教法》,创立国家助学基金和支教基金,保障困难学生入学,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任教。改革农、林院校的学科设置,培养适应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高新科技发展所需的农业人才。
(六)实行行政区划改革
实行行政区划改革,促进中小城市、小城镇的发展,加快转移农村过剩劳动力。调整省级区划,把特大省区分割成几个省区,废除地市级行政机构,实行县辖市改革,缩短政府管理链,提高管理效率,以利于发展中小城市,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七)实行土地规模经营
以市场经济为导向,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组建行业协会和农民协会,促进农产品的流通,维护农民利益,增强农民在农产品市场上的主体地位,为完善农村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创造条件。
五、总结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
难。这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性矛盾的现实反映,也是国民经济发展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切实解决好。虽然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但是只要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党和政府的政策,坚定信心,奋力开拓,那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就一定能够在广大农村实现,三农问题也一定能够解决。
第三篇:“三农”问题
4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用不超过1200字的篇幅,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进行论述。要求中心明确,内容充实,论述深刻。
参考答案: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思路 “三农”问题的形成,是由我国特殊的历史进程和特殊国情决定的,也是现代化进程中必然要出现的,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会不断涌现,这就决定了“三农”问题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解决“三农”问题靠以前的一套是不可行的。因此,解决“三农”问题关键要有新的思路,必须从战略全局出发,必须坚持系统和统筹的观点,必须采取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以及发挥市场经济作用等,既要支持“持久战”,又要保证每个阶段有目标、有成就,需要全社会戮力同心,更需要每届政府薪火相传。第一,要在调整政策、协调城乡发展上有新突破。抓紧调整不平等的城乡、工农发展政策如教育、卫生、科技、文化、金融、社会保障等综合性政策,特别是教育发展政策,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此外,还要积极研究国家在政策上给予扶持和优惠的问题,农业、农产品结构如何适应市场的问题,外向型农业、农业产品的经营体制问题等,切实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第二,要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有新突破。一是以规模经营为基础,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产业。二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培养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三是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强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形成良好的利益联结机制,搞好农产品市场流通。四是以优化发展环境为保障,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第三,要在农业科技水平上有新突破。要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尽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成果。改善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鼓励大型涉农企业建立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和普及。第四,要在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保障农民民主权利上有新突破。健全村民自治体制,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并对基层干部实行民主监督,稳步推进乡镇自治,同时,要完善农村基层重大决策的规划和程序,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通过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调动和保护广大农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总之,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思路。只要随形势的变化改变思路,就能保证政策、措施的有效性,从而使“三农”问题得以有效解决。
第四篇: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
解决“三农”问题的三点建议
“三农”问题不在三农本身,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也不是减负,它是关系到国家的整个发展战略问题。也就是说,国家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红利是不是应该由社会的各个阶层相对合理公平的分配。在这个问题上,靠市场的力量是做不到的,市场天生是产生不平衡与不平等的。那么,政治国家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毛的工业化发展
战略中,谁得到了最大的好处,农民所受的剥夺如何补偿?工人的低工资有福利补偿,三十年积累得巨大国有资产,没有转移到个人或海外,它正是新时期改革的资本。20年来的市场经济导向的发展战略,快速工业化的发展诉求,已经使得市场的不平衡性充分体现出来。解决的办法,我的想法有三个。
第一个建议是将农民组织起来。20年的改革开放,完成了一个过程,劳动的雇佣化过程,不管这个劳动是在私人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还是国家官僚资本中。这三种资本性质不同,但在雇佣劳动这一点上是相同的。这个过程的完成,要求我们将政权力量能否保护劳动的问题提出来。当然,我们有《劳动法》,但它能够提供多少保护?所以,劳动者,包括工人、农民,其弱在于分散而无组织,如果组织起来,它是最强大的阶级,因为他人口众多。1848年2月,法国的小农占法国人口的65%。当时搞民主选举,结果农民们把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波拿巴选出来,选出来一个皇帝。当时他们的口号是:打倒富人,要求公正;打倒共和国,皇帝万岁。因此,总的来讲,整个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所带来的红利如果只让某一个或几个阶层独占,另一些阶层得不到好处,甚至还要付出代价,这样的发展战略是维持不下去的。这就是邓小平同志反复告诫我们的中国问什么不能走资本主义,必须要走社会主义的根本理由。如果贫富分化问题得不到解决,那么,地方之间的矛盾,民族之间的矛盾,阶级之间的矛盾,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就尖锐起来了,那个时候,中国就要乱了。看《邓小平文选》3卷本那个谈话,大意如此,略有词句上的混乱。
我认为,“三农”问题,事实上是农民与国家和农民与市场的双重关系问题。分散而弱小的农户,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农副产品和工业品之间的交换,表面上是等价交换。实质上,价格与其说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此处似乎有些疏漏--整理者),还不如说是由提供产品的两大集团的市场谈判地位决定的。比如说工资水平,表面上取决于劳动者的供求关系,实质上这是谈判的结果。在劳动无限供给的情况下,资本和劳动的谈判地位就不平等了。但如果劳动者结合起来组成工会同资本家进行谈判,工资立即就上去了。所以市场上的平等交换是一种表面现象,透过它看,决定交换的价格的更深刻的原因是生产者的谈判地位。
分散的2.3亿的农户,只有组织起来成立农民协会,增加自己的市场谈判能力才是农副产品价格比的先决条件,也是提高和地方政府谈判能力的先决条件。没有这种组织,就无法抵御地方政府不断增长的税费负担,无法实现法律赋予农民的权利。权利是一个抽象的规定,它必须通过组织的力量才能实现。这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强者,即资产者的权利是不一样的,因为资本本身就是权力。所以,我讲要解决“三农”问题,第一条是组织起来。至于如何组织起来,谁来帮助农民组织起来,农民能不能自发地组织起来,组织起来后的地方政治格局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对我们的地方民主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而我们的学术界、舆论界将会给予什么样的支持?这都是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希望诸位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当然,现在的市场经济社会把每个人都转变成为“爬升动物”,每个人必须为了自己不断地向上爬升,争取名利和地位,否则就要沉沦下去。但是这种爬升是有条件的,就是说这个国家的经济必须正常有序地向前发展,中高层的职位被不断地创造出来满足一批又一批的大学毕业生的爬升需求。这个过程有可能被中断,今年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已经给了我们一个重大的信号。今年有145万名大学毕业生,据说有60多万人参加研究生考试,这是延缓毕业而不是增加能力的策略,是资源浪费。明年可能有将近200万、后年265万毕业生,你爬得动吗?所以,关系我们民族和国家的事情是每一个从事社会科学研究者的神圣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第二个建议是取消全部的农民负担。这个时机已经成熟,就叫农不养政。农业已经成为一个弱势的、甚至无赢利的产业,向农业征税收费,通天之下,没有这个道理。这里我指的是现代社会,不是古代社会。当我们的农民已经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进行了五十年的积累,当工商业已经占GDP的85%的时候,占GDP15%的农业要养活占总劳动人口50%已经很不容易了,不能再向他们额外征收任何税费了,更不必说各种罚款。这是稳定三农的根本性决策,是稳定承包制小农经济的根本。与其说是增收,不如说减负,减负即增收。加入WTO以后,我们现在的农副产品价格仍比国际价格高出20-30%。也就说入世以
后,城里人,尤其是沿海的城里人可能会从国外来获得更优质的粮食。其实这几年来,上海人,还有广东人吃的基本上是美国小麦,因为他们的小麦质量和口感都比中国北方的小麦好。另外,这三年来,我们吃的油基本上是从美国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油。因此,要维持农民和农业的话,取消全部农民负担,势在必行。
那么,取消之后我们的地方政府由谁来养活,我们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由谁来支付,这就要求中央做出重大的战略决策。我的建议是削减政府规模和层级。地方政府这二十年来为什么机构不断地膨胀,这与高度中央集权的压力给地方政府巨大的任务,从而造成政权的多层次性有关。现在的地级市已经变为一级政府了。这样,中央一级、省一级、市一级、县一级、乡镇一级,再加上村事实上也是一级。有的地方在乡和村之间设管理区,又多了一级。巍巍乎,多矣!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两级政府,元明以后又加了一级,三级,三级就已经够了。我的建议是取消地市级、分省。我们搞它50个省,40个也行,10个直辖市。分省没有太大的阻力,四川不是分出来了个重庆吗,地方政府并没有太大的反应,中央有这个权威。分省对于内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十分是有利的。四川原来就是几个省合成的,川南、川北原来都是分立的省。我们的内蒙古自治区管理起来很难,切成三块,不就容易多了吗?我们的西藏,原本就是有三个行政区的,新疆一向也是分疆南疆北。这个建议不是我首先提的,百年来就不断有人提,康梁当年就提过了。省一分,分得多了,每个省都弱了,中央也就强大了。地市级取消,省就直接管县级,每个省可以管40-50个县。市级取消,然后搞乡镇自治,恢复古代郡县制。乡镇这一级管理的钱可以省掉多少?多出个2000亿不希奇。
第三个建议是取消大多数“条条”。目前“条条”太多,在60-80个之间,在农业地区,要那么多部门干什么?我曾到山西去过,那里地方有个县设乡镇企业局,乡镇设企业办,我问他们有没有乡镇企业,回答说我们一个也没有。还有一个什么对台办,他们说全县有一个台胞。这种行政管理体制是从秦汉以来逐步形成的中央集权的、多层次的、条块分割的体制,它对于管理一个封闭的、静态的、区域差异甚少的、人口高度不流动的社会是十分有效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在毛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需要不断地把地方原有地差异消灭掉,以维持全国的高度统一和地方性事务与中央的高度一致性,这样中央的任何一个机构都可以直接插到基层。所以到59年、60年,毛可以从高高的中央规定每一个农民每天吃什么。
20年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使我们的民族进入到一个几千年来未遇的全新的、完全陌生的新社会,一个所有的人和所有的家庭都必须依赖市场为生的社会,一个必须为了卖出而买进的社会。农民的农副产品如果卖出不足以买进,那么必须把自己的劳动当作商品出卖。所有的阶层都必须依赖市场进行生活,区域性的差异就开始出现了,全国范围的人口借助于现代化的交通、通讯工具,每年有大约1亿的人口流动于城乡之间。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这样一种经历。东部、中部、西部、南方、北方的差距日益显现并多样化起来。这样以来,中央集权的、多层次性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无法驾驭这些新变化。它不能对某一地方的特殊性做出反应,只能对全国范围的普遍性做出反应。
20年了,我们的条条那么多有其必然性。农民要造房子,占用土地,就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一个土地管理部门来掌管天下非农使用的土地,同时,老的管理部门并没有被吃掉。96年我在瑞金调查,发现他们有一个知青办,3个工作人员。我就问你们这里还有知青吗?回答说没有了。没有了那不是自己管自己?我们的县乡有整整7个农业部门,基本上没事干。所以,这样的行政管理体制,是导致机构不断膨胀、人员不断增多以及屡减屡增的一个根本原因。要求我们的政治和行政管理得以改善,必须加以研究,要总结世界各国的经验来掌管一个变动中的中国。要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廉洁的和法治的行政管理体制,就我们民族而言,这个问题是关系到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如果我们不断地增加“条”,会导致整个行政权力的不断扩张,最终把中国的财富吸干,从而把自身压倒。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中西部地区的农民负担,我们就明白不断加重的原因了。
为了解决不断增加的新情况、新问题,机构不得不扩张;它不知道哪些问题可以由老百姓自己去干,也不去培养老百姓的自我管理的智慧和解决自身问题的力量。这个问题,决不能掉以轻心,它既是一个政治问题,又是一个行政问题,但归根结底是对我们民族的政治智慧的挑战。如此这般用增加“条”的办法来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一条要加多少人?这就窒息了我们民族民主化的可能性。我们的民族正面临着一个刚刚开始的巨大的变化,如果我们对它缺乏必要的精神准备,那么由此可能带来的混乱、动荡、不慎和判断失误随时都可能出现。这要求我们一代年轻人必须关注我们民族的进程,这关联着我们当下的社会生存。研究要上升到认识我们民族当下的处境和未来的发展的高度,目的是形成一个既发展又稳定的社会,形成一个在发展中社会的各个阶层相对公平地分享好处的社会。这个就是我们的目标。
第五篇:关于“三农”工作思路及建议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xiexiebang.com,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www.xiexiebang.com今天,区委、区政府召开“三农”工作座谈会,谋划明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这充分说明区委、区政府对“三农”工作是极端重视的。下面,我就横店街2006年“三农”工作思路、措施及建议作简要汇报。
一、抓思路创新,确立用抓工业的方法抓农业的观点
我街是农业大街,如何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步伐,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近年来,我街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但从根本上看,与建设农业强街、经济强街的目标仍有不小差距。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创新抓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思路和方法,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传统思维模式,用抓工业的思路、理念、机制和办法抓农业,就是要对农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工厂化生产,市场化营销,项目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走一条以工促农,工农互动的良性发展道路。这应该是今后农业发展的一个大方向,同时也是今后一段时期我街农业努力的一个大方向。
二、抓农业龙头企业培育,为农村工业化打造强势主体
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深化农产品加工,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件带全局性、战略性的工程。近几年,我街已引进了味来调料、天牧种禽、中排粮油、思维特食品等农业龙头企业。明年,我们要在着力提升壮大、培育发展这批龙头企业上做文章。今年,我街为味来调料公司配套建立了500亩蔬菜原料基地,明年力争扩大到1000亩,以天牧种禽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支持引导发展养鸡业,重点发展专业喂养大户。做好中排粮油和思维特食品引进后的基建协调工作,促其早日投产。除提升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外,还要着力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利用我街现有农业资源,大力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农字型企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由契约联结、服务联结向资产、资本联结方向发展,形成更为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三、抓农产品基地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建好“第一车间”
根据我街自然资源实际,着力在特色、品牌、规模、效益上下功夫。区域布局上,南部和东部濒湖地区以发展水产养殖为主,逐步形成以螃蟹、甲鱼、鲫鱼、才鱼为特色的武汉近郊高精水产品生产基地。种植结构上,在稳定发展粮油种植的基础上,利用东部油砂土壤的自然条件优势和农户有种植蔬菜习惯及种植技术的优势,突出发展蔬菜种植。养殖结构上,除狠抓水产业发展外,要着力发展畜禽业和养蜂业,目前,全街养鸡、养鸭、养猪、养牛、养鹌鹑等专业养殖大户达50多家,已成为我街新兴农业产业,我们将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促进畜禽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以思维特食品公司为龙头,整合现有养蜂资源,成立养蜂协会,扩大养蜂规模。依托味来调料、中排粮油等龙头企业,建设一批优质专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逐步形成一地一品,一乡一特的优势产业带,打破小而全、大而全的生产格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形成区域特色。
四、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我街农业农村实际,在现阶段,仅仅依靠发展农业,难以达到加快农民增收的目的。农民收入正逐步以依靠非农收入为主。近年来,这一趋势十分明显。因此,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大力发展打工经济,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关键。
抓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是要大力发展经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二是建议区委、区政府及有关部门注重发展农业中专学校、农村职业高中、农村富余人员就业培训学校,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发挥现有成人教育机构的作用;三是建议区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职业培训的公共财政支出,以降低农村剩余劳力就业的成本;四是要发挥劳动保障部门的作用,适时举办劳务输出供需洽谈会,定期发布劳务供求信息,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五是要重点抓好失地农民的安置,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出路问题。
五、抓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工业化奠定基础
近二年,我街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修建通村公路80公里,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但总的来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比较落后,这制约了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和流动,制约着农村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资少,工期短,见效快,经济和社会效益好的特点,不仅能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因此,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意义重大。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我街明年将着力抓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我街20多座农用机站由于年久失修,超期服役,老化严重,大多不能正常运转,水库、塘堰、渠道淤塞损毁也十分严重,农业抗御旱涝灾害能力十分脆弱,我街农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靠天收,实行税费改革后,村已无财力进行维修改造,近几年,我街虽投入了一部份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但终究是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建议区委、区政府要加大这方面资金的投入力度,力求通过几年努力,使农业做到旱涝保收。二是加强农村饮用水的改造,做好集镇新区自来水管网延伸,逐步达到安全用水标准。三是认真组织实施“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在规划先行的前提下,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