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时间:2019-05-14 07:3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强市”总结材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第一篇:“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打造教育强市 助五金之都腾飞

――永康市申报“教育强市”总结材料

永康位于浙江省中部,总面积1049平方公里。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置县,1992年永康撤县设市。辖5镇4街道和方岩风景区、经济开发区。现有人口54.8万人,外来常住人口30多万人。

永康是全国著名的“五金之都”,五金机电产业十分发达。全市有五金企业7000多家,2004年,我市实现生产总值135亿元,财政总收入15.2亿元,工业总产值450亿元,社会经济综合指标位居全国百强县市第47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全市已形成了“强项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开放,后劲在科技,基础在教育”的经济发展格局。经济的迅猛发展,给永康的教育事业带来勃勃生机。基础教育实现了高标准普九的目标;职业教育特色鲜明亮点纷呈;民办教育异突起,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指引下,健康发展凸现活动。

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工程,是大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的发展状况最能体现一个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程度。永康作为充满发展活力的县市,加快教育强市的建设,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面对这项基础性、战略性工程,永康全市上下齐动员,干部群众同参与,学校师生共努力,使永康区域教育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全社会重视、关心、支持教育的氛围愈来愈浓。

一、强化均衡,优化布局,全面提升

由于受相对落后的自然经济和传统习惯的影响,一直以来,永康的学校布局比较分数,办学规模相对偏小导致办学水平不高,城乡之间教育发展因此而不平衡。优化学校布局,成了强化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办学品位实施学校教育“扶弱促衡”工程的重中之重。五年来,全市通过加大布局调整力度,教育资金投向倾向,选派优秀教师支教、结对;扶助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等举措,使教育均衡发展取得可喜的成果,城乡群众渴望对优质教育资源的享受正逐步变成现实。

1、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整合和优化区域教育资源,努力促进城乡校际均衡。2000年永康全市共有普通初中37所,在校生24286人,校生均人数为656人;小学154所,在校生45768人,校生均为297人。2005年开学,永康市的普通初中 所,在校生 人,校生均为 人;小学 所,在校生 人,校生均为 人,校生均人数或高于金华市内同类学校,或高于全省同类学校。学校布局是牵涉面非常广的一项系统工程,永康市的学校布局工作既着眼于办学的社区环境和规模效益,又综合考虑地理、交通、人口、传统习惯等诸多因素,全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轻重缓急合理安排,统筹考虑,把难事办好,把好事做实,目前,体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2005-2010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已经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经市人大审议后付诸实施,新一轮布局调整实施到位后,永康全市将设小学50所、初中12所、高中8所。使全市的学校布局调整合理调整后实现教育资源后整合开发,在开发中整合,在整合中提升,使全市教育实现均衡发展。

2、通过教育资金投向,重点中学招生制度改革等政策调近代促城乡校际均衡。为了提升区域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化,2003年以来,我市大力实施教育“扶弱促衡”工程,并已初见成效。

一是通过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重新整合市域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促进校际均衡。2002年,我市小学校均365人,初中校均970人,校均人数或高于金华市同类学校,或高于全省同类学校。2003和2004两年,我市又撤并小学18所、初中4所,小学、初中的校均规模分别达到了461人和1062人。目前,我市体现城区一体化要求的新一轮学校布局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市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并已报请市人大审议后付诸实施。我市新一轮布局规划在2010年实施到位后,全市将设置小学50所、初中12所、高中8所。

我市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既着眼于办学的社区环境和规模效益,同时也综合考虑了地理、交通、人口诸多因素,在操作过程中基本做到全局规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稳中求快。通过学校布局的合理调整,对全市教育资源,真正做到了在整合开发,在开发中整合;同时又通过整合促进了市域教育发展均衡化。

二是在教育资金投向、重点高中招生等方面对山区学校实行倾斜。首先,为了加强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建设,近年来,我市在教育基建拨款、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补助以及城区学校预算外收入的调节等方面给予山区学校以大力扶持,其中教育技术装备经费补助标准山区学校补助金额占投资的80%以上;基本上由财政负担,城区学校预算外收入的30%划拨用于山区定点薄弱学校建设。其次,为了稳定山区学校的生源,去年以来,永一中等重点普通高中的定向招生名额分配,对山区学校特别予以考虑照顾,定向招生的比例今后将逐年递升。三是通过选派优秀教师到山区支教和城乡学校结对帮扶等措施通过农村特别是山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和办学条件的优化加强校际促均衡。从2003年起,永康有计划地遴选城区小学的青年业务骨干教师到山区小学担任副校长,任期两年。至今全市已选派两批共10名,今年下半年又将选派第三批。优秀教师支教活动,促进了山区学校教师的教育理念更新,激发了山区学校的活力,推动了校本师资培训,同时也提升了这些学校的教研和教科研水平。如选派到棠溪小学担任副校长的城区民主小学教师朱金胜,在支教期间积极组织在职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使该校全体教师都学会了制作课件(在此之前,该校许多民转公的老教师还不知“课件”为何物)。城乡学校结对帮扶活动虽已开展多年,但在近三年的教育创强过程中更有明显强化。目前,城区中小学普遍与山区学校结对,最少的一对一,多者达一对三或一对四。帮扶形式主要有:①送教下乡,上示范课;②结对培养山区学校的青年教师;③送钱或送物帮助山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④开展联谊活动,鼓励城区学校学生与山区学校学生结对帮扶等努力实现资源同享,共出成果。

四是重视扶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保障该群体学生公平接受教育促均衡。近三年来,永康开形式多种多样的扶贫助学,主渠道有教育部门的教育基金会和民政部门的慈善总会活动,其他途径则有团委的“希望工程”和妇联的“春蕾行动”,另外还有企业老板设立奖学金、学校减免和社会人士爱心资助等。据不完全统计,全市2002年资助学生872人,资助金额52万元;2003年资助学生900人,资助金额60万元;2004年资助学生1803人,资助金额达190万元。为配合省教厅实施扶贫助学扩面工程,最近,市教育局和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永康市中小学教育资助券办法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建立了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教育资助券制度,山区小学生的杂费实现了全免。对于外来人口子女在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则一律免收借读费,甚至从幼儿园、小学到高中都可与本市人口子女一样在本市区域内平等接受教育。

由于教育理念明确,认识到位,措施得力,目前全市城乡教育已逐步实现了城乡校际发展的均衡化,许多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甚至优于城区的少数学校。

二、强化机制,优化体制,保障有力

永康是浙江省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较早的试点单位之一。1984年,金华市就在永康召开了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现场会,充分肯定并推广基础教育实行分级办学和分级管理的做法和经验。此后,教育管理体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改革和完善。国务院办公厅有关通知精神贯彻后,永康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以市(县)为主统筹管理的体制,并结合行政区划调整,进一步明确了职责,理顺了关系,建立了相关的机制,从而使全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有了强有力的财力保障。

一是建立了投入保障机制。其一,教育投入总量增幅较快。2000年以来,全市教育投入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一直稳定在较高的水平。2003年和2004年的市财政教育经费决算和2005年的教育经费预算总计达6.7亿元(尚未包括三年教育费附加收入和社会力量办教育机构的经费),投入总量和人均教育经费均在金华市领先。2003年教育“创强”追加经费4000万元,今年教育“创强”将再安排专项经费7000万元。2003—2004两个年度教育附加费征收达8285万元,全部专用于教育事业。其二,2003年以来,永康实行以市为主统筹管理和调控的教育基建投入体制,由市财政统一安排全市教育基建项目和经费,确保与事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投入。2004年市财政一次性划拨2000万元用于偿还镇(街道)学校教育工程欠款。其三,全市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相关待遇有了稳定可靠的保障。教师工资从1999年起率先实行由市统筹发放,2002年又着手进行了统筹发放办法改革,做到通过市财政按时足额统一发放到教师本人。教师工资高于本市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实际收入列金华市各县(市、区)前茅。2004年以来,全市中小学教师实行同城同待遇政策,年终奖金5500元统一列入市财政预算,这在金华市乃至全省都不可多见。其四,近几年预算内年生均公用经费均高于全省大多数县(市、区),在金华市一直处于领先位置。据省政府教育督导室公布的《2004年浙江省各县(市、区)教育发展的有关数据》显示,永康市2004年生均公用经费,小学468.68元,居全省第一;初中458.65元,居全省第二。

二是建立了创优激励机制。为了充分调动各镇(街道)和学校争创教育强镇和示范性学校的积极性,2001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创优激励机制。2002年上半年,市政府又颁行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实现金华市和省级教育强镇创建目标的镇(街道),经考核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50万元和100万元的重奖;对实现省级示范性学校和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争创目标的学校,经评估验收合格后,分别给予奖励5万元。同时,对教育布局调整规划定点的新建学校校舍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按竣工建筑面积给予山区学校每平方米100元,其他学校每平方米60元的补助;对完成“校园网”建设,经有关部门验收合格的学校,以及教学仪器、电教设备、音体美劳卫器材、图书等配备达一、二类标准的学校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助。为推动“名校工程”的实施,教育部门也制定了相关的奖励性政策,对在2001年12月1日以后在争创活动中形成的各类不同层次的示范学校,分别给予2—10万元不等的奖励。创优激励机制的建立和运行,有力地推动了省市级教育强镇的创建工作,加快了中小学布局调整步伐,促进了示范学校群体的形成。

三是建立了管理监督机制。为加强对全市学校财务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永康于2003年建立了永康市会计核算中心教育分中心,首批23个直属单位的财务列入会计核算分中心管理。今年下半年开始,又将有62个中心小学以上的法人单位的财务纳入核算中心统一管理。从此,全市所有中小学及各直属单位均实行以法人单位为单位报账,教育经费的“源”与“流”将得到全面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永康市还建立了教育系统内部学校领导离任审计制度,对所有调离原岗位的校长,无一例外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财务审计,发现问题的,及时作出相应的处理。

教育管理体制的优化和教育投入及激励、监督机制的强化,促进了我市教育基础设施的改善和教师生活待遇的提高,也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强化统筹,优化资源,提高质量

近年来,永康进一步强化了市域各类教育的统筹工作,努力构建结构合理、层次多样、资源优质并充满活力的市域基础教育体系,并以提升办学效益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目标,大力推进市域各类教育快速协调发展。

一是教育结构和办学体制不断得到改善,大教育理念得到强化。首先是中等教育结构通过不断调整从根本上得到了改善。全市普高、职高、综高已经形成了分别以永一中、市职技校和综合高中为龙头的特色明显的三大高中学校群体。高中教育基本普及(2004年普及率达89.95%),高中段招生普职比渐趋合理(普职比例达到了省定标准)。其次是通过办学体制改革激发了教育活力,加快了事业发展。社会力量办学势头良好,已成为我市教育新的增长点。高中段学校“三分天下有其一”,其中2004年普通高中在校生数,全市12151人,而民办学校拥有5239人,占43.1%。小学、初中的民办学校也占有一定比例。幼儿园的民办比例则达84.52%。再次是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品位不断提高。高标准、高起点规划设计的浙江电大永康学院新校区已经建成,今年,该校已通过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放”总结性评估。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去年投入700多万元,开设专业由2003年的2个增加到41个,并完成了21057名农民的培训任务,其中2924名学员参加了国家统一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因此,永康已被确定为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13个试点县(市)之一。在继前几年永康在全国首创农村支书脱产上浙江师范大学学习之后,今年5月份,我市又选送了20名农民上浙江大学学习,其学习经费全部由市财政解决。此外,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工作,近年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二是全市优质教育资源快速增量。近年来,永康通过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实施“名校工程”等途径,并通过开发、整合、盘活等措施,使市域教育资源得到了较大程度的优化。首先是改善办学条件。由于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2002年以来,全市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学校占地面积不断扩大,建筑面积大量增加。到2004年下半年,在因中小学布局调整而减少了几十所中小学的情况下,全市中小学的校园占地总面积仍然达到了233.02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40.6%;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了100.73万平方米,比2000年增长了59.8%。2003至2004两年,全市校舍基建和专用设备生均经费分别为960元和1325元,在金华市各县(市、区)中排名第二(分别仅次于义乌市);全市中小学净增计算机2781台,建成校园网的学校有40多所,5所学校成为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6所学校成为金华市教育信息化示范学校,其中一中、二中、三中、实验学校、综合高中、古山中学等校的校园信息化已达到较高的水平;全市建有多媒体综合教室380多个,许多学校的普通教室已全部多媒体化;教学仪器和电教设备的装备已达到了较高水平。其次是“名校工程”的实施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名校群体不断扩大。2003至2004年,全市创建省三级重点普通高中2所(永二中和明珠学校);创建省示范初中4所,小学6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创建金华市级示范初中2所,小学3所,幼儿园1所。市职技校于去年通过了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评估验收,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培训基地,其中机电专业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会计、数控技术应用两专业被评为金华市重点专业。标准化学校建设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目前全市已有85%以上的学校按照标准化的不同类别要求进行建设,其中已有2所学校通过一类、5所学校通过三类标准化学校评估验收。在此基础上,今年将再争创省三级重点综合高中1所、省示范学校4—5所。第三是通过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促进学校提升办学品位。去年以来,永康开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第二轮办学水平督导评估,通过第一阶段评估,被认定为AAA级的学校就已达18所。至今年上半年,全市等级重点普通高中占普高学校数的比例尽管只有33.3%,接受优质教育的在校学生数已达全市普高在校生数的51%;在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技校就读的学生,达到了全市职高在校生数的58.2%;在省示范初中就读的在校生,达到了全市初中在校生数的32.6%;在省示范小学就读的在校生,达到了全市小学在校生数的34%。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3年来,全市学校的质量意识进一步强化,建立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相关的激励机制。《永康市天行奖学金奖励办法》自2003年施行以来,至今已颁奖了三届优秀应届高中毕业生,奖金30万元。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永康重视和加强了全市学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还在初中、小学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和心理健康教育专项评估,以促进中小学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技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至今全市已建有心理辅导室40多个,其中通过评估上等级的有15个。中考和高中段学校招生改革促进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提高。近年来高考上线人数与区域人口万人比一直居于金华市9个县(市、区)中的第三或第四,中考成绩也在逐年提高。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也得到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的认可。市职技校实行校企联合办学,学生实训、实习基地体现了鲜明的永康五金文化特色,学制改革(实行了弹性学制和学分制,其中学分又分为“过程学分”和“替代学分”两部分,为浙江省首批学分制试点单位)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生就业率连续三年达100%。

四、强化创新,优化管理,提升水平

三年来,永康大力通过课程改革创新、教育科研创新、队伍建设创新和督导制度创新来优化学校常规管理,提升办学水平。

一是在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通过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来优化中小学的教学工作管理。为了更新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的教育理念,让全市参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校长和第一线教师了解新课程,走进新课程,适应新课程,从而教好新课程,2003年以来,永康专门组织了“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著读书心得活动”,向全市中小学校长、教师及教研员推荐了《教育新理念》等4本教育教学改革理论专著,要求阅读后写出读书心得,以理论指导实践,以新理念参与新课改。其间,先后组织了全市初中、完小正副校长与全市小学、初中起始年级教师新课改理论考试,召开了全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信息交流工作会议,并在扎扎实实地开展通识培训和学科培训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新课程管理,提高教学效率。

二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科研工作和教研活动的创新来提高教科研和教研工作实效,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近三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主要有:①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今年上半年,重新修订下发了《永康市教育科研工作管理办法》,根据永康教育科研工作的区域特点和发展走向,在全面规范的基础上,出台了许多创新性的举措。②调整充实了市本级教育科研机构,进一步完善了全市教育科研组织网络。市教科所专职教科员在全市范围公开选聘,从而使市教科所的科研力量得了充实和强化,以市教科所为中心的全市教育科研网络健全,并正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③重视教育科研投入。从2004年开始,市财政每年安排教育科研专项经费20万元,两年内已投入40万元。④加强教育科研的基础工程建设。近年来,市教科所工作人员主动下乡、下校举行教育科研常识讲座,普及教育科研知识,至今已举办讲座30余场(次)。同时,还通过举办教育科研骨干培训班、抓好教育科研示范学校建设和加强教育科研过程的指导和管理等基础性措施,来提高全市教育科研队伍整体素质,提高教育科研的层次和水平。⑤通过考核、评优和督查促进学校创造性地开展教科研活动。每年的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和个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去年还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育科研工作专项督查。由于教育科研工作的创新,近年来,教育科研工作的水平不断提升,获奖成果累累,得到了省、市教育科研部门的充分肯定。目前,全市中小学立项课题有教育部“十·五”规划课题2项,省“十·五”重点课题5项,省年度规划课题12项,金华市重点课题14项。教研工作也通过机构改革、制度完善和网络优化等创新性措施提升了地位,强化了作用,增强了实效。

三是在学校管理实践过程中,通过管理者队伍的创新和教育督导制度的创新来强化导向、优化管理和提升水平。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取决于校长的管理水平。2004年,永康积极稳妥地调整了中小学校长队伍,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走上了校长岗位。这对加强学校管理,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育督导评估也是优化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2003年以来,永康通过开展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促进相关学校管理到位,消除管理盲点,强化薄弱环节。相继出台了有关文件,进一步规范了学校管理,并在教育创强过程中加强了中小学常规管理督查,重点督查内容为“校园环境管理”、“校舍用房管理”、“教育资源利用”和“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等。在督查过程中,及时反馈有关情况,发现存在问题的,当即填发书面整改通知书,责成学校在规定期限内整改到位;逾期不整改或整改不到位的,予以全市通报批评,并作为校长职务调整的重要依据。通过人事导向和评估、督查等有效措施,目前我市中小学的内部管理水平已得到了明显提升,育人环境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全市绝大多数学校“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工作落实,校园整洁优美,教育教学管理井然有序。

五、强化培训,优化队伍,打造形象 谋求教育新的发展,需要一支德高业精并善于开拓创新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三年来,我市通过“名师工程”的实施、师德教育和多元业务培训等途径,多管齐下狠抓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是:更新观念,改善结构,提高素质,打造形象,适应发展。工作重点是抓师德,正教风,强素质,崇师表。围绕这一工作重点,永康市努力从师德建设、师能提升和名师培育三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

在师德建设方面,首先是强化师德培训。我市从2002年起正式启动了“师德培训”工程。该工程由市教育局直接组织部署和规划协调,由市教师进修学校具体负责培训内容策划和培训实施,主要利用新学期开学之前的暑假时间,一年一个专题,前后衔接,层层递进并与时俱进。其次,十分重视师德教育载体的设计与利用,以扩大影响,增强实效。如2003年以来全市组织开展了“弘扬教师美德,彰显师表形象”主题教育,举办了“学生在我心中”师德演讲比赛,并部署开展了“师德建设年”系列活动。去年在第二十个教师节庆祝大会上,还表彰了永康市“十佳师德标兵”,组织了千名教师“崇尚教师美德,拒绝违规家教”立誓签名活动。再次是从加强师德建设的角度出发规范全市教师家庭带生(家教)行为,出台了《关于规范中小学教师个人带生(家教)行为的若干意见》,并多次组织专项督查,在此基础上,对违规行为,有报必查,有查必处。

在师能提升方面,着力点主要放在理念、技能、薄弱学科和薄弱环节上。2003年以来,多次组织以“新课程与学习主题构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新理念培训,参加培训的初中教师1630人,小学教师1658人。组织计算机和普通话等技能培训数十次,参加培训的中小学教师3000余人。同时,还对全市小学教师进行了一轮教科研知识培训,对全市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教师全部进行上岗培训,至今持证上岗教师达260余人,约占金华市该类持证上岗教师总数的一半。此外,还积极与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和金华教育学院挂钩,联合举办多层次的各科学历培训,到目前止,全市参加学历提升培训的教师有1100多人,其中专科200余人,本科800多人,研究生主干课程120人。各中小学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也都搞得有声有色,卓有成效。

在名师培育方面,永康从1999年开始实施“9932111”名师工程以来,不但强化了精品意识和团队精神,更促进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和名师群体的逐步形成。三年来,市教师进修学校有规划地组织骨干教师培训,每年一期,每期90人。同时,还通过理念培训、理论包装、名师结对和名师论坛等形式培养省级名师8名、金华市名师30名。除此之外,永康还通过高学历及薄弱学科师资引进、师范院校毕业生通过考试择优录用等途径来改善全市中小学教师结构,提升整体素质,优化整体形象。

为了强化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各科各类培训工作,市教师进修学校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市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地和教育工作“母机”。2003年,该校已通过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评估验收,并于去年被评为初中教师专题培训先进单位。

综上所述,我市从2002年下半年以来,至今三年时间,两轮“创强”,措施得力,成效明显。目前,我市正在按照既定的“创强”规划,针对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加快推进第二轮创建省级教育强市的整改提高工作。

2005年9月28日

(注:本文原为教育局创强办撰写,后经笔者修改定稿。)

第二篇:教育强市我的责任

教育强市我的责任

沁园中学李灿

教育,让每一个普通人的希望与梦想变成现实;教育,让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变得更加自信、富强和幸福。教育不是别人的事,就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自己的事,而我能为创建教育强市做什么?!我问自己。本着一颗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心,我光荣地当了一名人民教师。作为一名工作十年的中青年教师,我已深深地体会到了教育工作的内涵与任务。面临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我觉得我们的教育工作思路应是:首先要对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指标要求,要看到我市离建设教育强市仍有哪些差距。经过对照我发现有以下差距:一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供给与需求不相适应。特别是城区中小学校容量膨胀,班额普遍超大,而农村班额偏小,生源严重不足。二是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整体水平偏低。全市教育负债沉重,存在严重的债务危机。各类学校教学用房、生均仪器设备、生均图书等办学条件指标,大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三是教师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学历、学科及年龄结构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四是办学行为不规范的现象比较突出。五是成人教育不扎实,流于形式。

据此,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不可能象领导那样去指挥大家,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让自己的行为与我市“创建全国教育强市”相一致。我决定从以下方面去努力:第一,加强自身的修养。这主要包括师德修养,专业修养,心理修养,生活修养等,因为,教师的修养组成整个教育界的修养,而我首先要做好,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反省自己,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审视,力求合乎修养的规范;第二,多读书,读广书,常读常写。我给自己定下目标,要求自己每周要精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摘录内容,同时还要精读一本名著并写感想,另外要阅读一份综合性的杂志,只有多读书,我才可能有更新更多更准确的信息,才能更恰当地结合实际去说服学生接近知识,远离懒散;也只有多读书,我才可以充实自我让自己把握时代主流;第三,多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活动中结识更多教育界以外的人,聆听他们的见解,激发自己的灵感,同时做好教育的正面宣传工作,争取让更多的人参与教育,关注教育;第四,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教师中身体有疾病的占多数,经常锻炼的占少数,大家都觉得没时间锻炼。所以,我要以自己对体育活动的坚持来认同锻炼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因为只有每一位教师健康了,我们的学生才会学到健康看到健康认识到健康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才会健康,我们的全民才会健康;第五,做一个文明犀利的监督者。特别说明的是,每年的成人考试中,我都有监考任务,所以,我要求自己严格对待应试者,只有应试的成人真正学会了,真正知道去尊重知识了,我们的教育才可能走的更踏实更快更有力。

总之,教育强市的创建是我的责任,我必定要践行到底。

阅读全文(94)| 回复(3)| 引用通告(0)

标签:自信 新形势 精读

第三篇: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2010〕第二期(总第2期)

韶关市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市 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一○年四月二十一日

本期要目

【创强要闻】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 【创强动态】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街)待评单位全力冲刺狠抓整改 【创建之路】

●翁源县创新工作机制全力建设教育强县 【信息短波】

【创强要闻】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召开

为做好我市首批7个镇(街)迎接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准备工作,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迎评动员暨培训会于4月9日下午召开。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全体人员、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以及我市首批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的南雄市珠玑镇、仁化县城口镇、仁化县董塘镇、翁源县国营铁龙林场、浈江区乐园镇、乳源瑶族自治县桂头镇、武江区新华街道办事处等7个镇(街)分管教育工作的领导、镇(街)中小学校长等60多人参加了会议,韶关市教育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出席会议并作了动员讲话。

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对我市创建省教育强镇(街)的背景、内涵与重要意义作了进一步的阐述,指出首批申报的7个镇(街)不仅代表所在的县(市、区)迎评,也代表韶关市迎评,并将对韶关市整个教育创强工作提供宝贵的经验,必将在韶关教育史写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可谓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肖狄荣调研员要求,一是各镇(街)的分管领导要及时向镇(街)党政主要领导汇报今天会议的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工作主体;二是各镇(街)要尽快拟定迎评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分工、责任到人、抓好落实;三是各镇(街)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认真落实省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的整改意见,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

培训会上,乳源县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邹学明同志就迎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工作方案、工作手册、督导验收的日程安排及需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与说明。我市人民政府督导室负责人对下阶段的迎评工作作了具体布置,要求各镇(街)一是按照省政府教育督导室的意见扎实抓好整改落实,二是高标准、高质量做好各项迎评工作,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

这次动员暨培训会,为各县(市、区)、镇(街)的“教育创强”工作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各镇(街)均表示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和扎实推进,调动一切力量做好冲刺阶段的各项工作,确保创建省教育强镇的最后胜利。(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

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

4月9日上午,为促进我市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加快推进教育强市建设,2010韶关市教育督导工作会议召开。韶关市教育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韶关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全体人员、各县(市、区)教育局分管教育督导工作的领导和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参加了会议。

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一年来我市教育督导工作所取得的成绩,认为教育创强扎实推进,成效显著,我市7个镇(街)已顺利通过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的实地调研,即将接受“广东省教育强镇”的督导验收。肖狄荣调研员在讲话中强调,全市教育督导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增强搞好教育督导的信心、明确教育督导的职能和厘清教育督导的工作思路,要准确把握工作定位,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创新,认真履行督政、督学职能。

会上,我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人传达了2010年全省教育督导室主任会议精神,回顾了我市2009教育督导工作情况,部署了我市2010教育督导工作,各县(市、区)汇报了一年来教育创强的工作情况。(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创强动态】

韶关市首批省教育强镇(街)待评单位全力冲刺狠抓整改

3月30日—4月1日,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领导莅临我市指导“教育创强”工作,初步确定了我市首批申报广东省教育强镇督导验收的7个镇(街),并指出这7个镇(街)存在的问题和提出了整改意见。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广东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提出的整改意见,及时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召开专门会议传达市委、市政府领导的指示,听取这7个镇(街)的整改计划和措施,要求这7个镇(街)针对存在问题,加大工作力度,落实整改意见,确保顺利通过督导验收。各县(市、区)教育局、各镇(街)全面动员,迅速行动,整改及迎评的各项工作进入全面冲刺阶段。日前,我局调研员肖狄荣同志带领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人员前往各镇(街)察看整改情况,检查指导迎评工作。各地整改情况如下。

【南雄市】南雄市教育局主要领导、珠玑镇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及相关人员迅速召开工作会议,针对整改意见,研究部署整改工作。目前,珠玑中心小学两栋教师宿舍楼“穿衣戴帽”工程已经完工,新建一间电脑室;珠玑中学生物园也将于近日完工;全镇各校校园文化及班级文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

【乳源县】乳源县高度重视,针对整改意见,桂头镇党委、政府加快整改力度,目前,已按要求拆除了桂头中心小学运动场周边的破旧建筑,运动场填土平整工程正抓紧施工,镇供电部门优先解决了桂头中心小学校园内用电线路布控凌乱的问题。

【仁化县】城口镇、董塘镇高度重视整改,力度很大,效果显著。城口镇投入近18万元购置300套新台凳,购置10台教师用计算机,翻新两个教学点的教学楼,充实一批教育教学设备,城口学校进一步调整教学用房和加强功能室管理,校园文化及班 级文化的建设焕然一新。董塘镇为中心小学新增学生用计算机30台,确保信息技术教学单人单机,中心小学及分教点课桌椅全部更新,进一步整饬中学、中心小学及教学点校园环境,全面加强校园文化和班级文化建设。

【翁源县】铁龙林场教育创强的前期工作扎实到位,所有工作已基本完成,目前铁龙林场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的建设,制定详细的迎评方案,营造浓郁的教育创强氛围。

【武江区】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迅速召开工作会议,积极做好各项整改工作。近半个月来,共投入整改资金180万元。该区采取边审批边动工的方式,投入125万元资金增建了5间电脑室,同时,投入资金13.3万元加强全街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18.6万元用于校园粉刷翻新,1.1万元用于校园绿化,21.5万元用于学校功能场室的建设等,进一步改善了学校的硬件设备和校园文化。

【浈江区】乐园镇各中小学及教学点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整饬校容校貌,如教学楼的修缮、门窗的翻新与更换、功能场室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添置,并注重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

【创建之路】

翁源县创新工作机制扎实全力建设教育强县

2008年,翁源县在全市率先提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的目标。该县对全县的教育创强工作进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各成员单位团结协作、分工负责。经过近两年的奋战,该县的教育创强工作初见成效,铁龙林场、周陂镇的教育创强工作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

一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该县县委、县政府对“教育创强” 工作高度重视,除成立领导小组、出台制度保障之外,主要领导多次到县教育局、各学校调研教育创强工作,还提出了“三个一”的工作制度(即每月召开一次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会议、每月出一期创强工作简报、县电视台每月组织一次创强工作专题报道),并要求各单位对照教育创强工作要求,细化目标,落实责任,统筹协调,做到“三无”(即无条件、无阻力、无障碍),只要政策允许,就必须特事特办为创强工作开绿灯。县创强办、县教育局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每周1—2次到各镇(场)、学校检查、指导教育创强工作。

二是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据测算,该县要实现创强目标,需要投入资金近亿元。该县为解决教育创强资金,一是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从2009年起除保障正常教育投入的增长外,还逐年增加财政性教育投入。2009年下半年,该县又在县财政预算外增加1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创强。二是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计划通过政府贴息、银行融资5000万元,专门用于教育创强。2009年首期已融资1860万元。三是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目前该县民办教育呈现起点高、规模大、发展势头强劲、社会效益明显的特点。

三是宣传造势,营造氛围。为营造创建教育强县的舆论氛围,该县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制订了《创强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在各镇(场)、各单位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公路两侧设置“创强”宣传牌、在全县教育系统内部电话设置宣传彩铃,向全县科局以上各单位、各学校赠送创强宣传茶具和宣传笔,制作电视专题片,播放公益广告以及在全县的幼儿园接送车辆张贴创强宣传标语等,使教育创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四是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对照《广东省教育强县督导验收方案》,该县提出了教育资源整合、教育强镇、规范化学校建设、强师兴教、质量强校、特色教育等十三项教育工程并突出抓好重 点工作。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该县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措施,明确了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拓宽人才引入渠道,健全人才培训机制、评价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努力营造有利于各展其能,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调整优化学校布局。该县根据生源测算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实行区域集中布局:高中向城区集聚,初中向集镇集聚,小学向集镇和中心村集聚。2009年该县继续加大布局调整力度,铁龙林场将龙集分教点的全部学生和龙化分教点三年级以上的学生撤并到铁龙学校,周陂镇将坤山小学、高一小学、高二小学的五六年级撤并到周陂中心小学,将集义小学、黄河小学、陈村小学的五六年级撤并到礤下小学,江尾镇将仙鹤片的五、六年级撤并到仙鹤中学,龙仙镇将三华片小学五、六年级撤并到三华中学。(翁源县创强办供稿)

【信息短波】

☆3月29日下午,始兴县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工作协调会在县政府会议室召开。会议由县长刘峰主持,副县长伍文、刘胜春及县府办、教育局、财政局、建设局、马市镇、城南镇、顿岗镇等有关领导出席了会议。(始兴县政府教育督导室供稿)

☆3月18-19日和4月6-7日,由县教育局,顿岗、马市、城南三个乡镇相关领导以及三个乡镇的中小学校长等组成的始兴县“教育创强”考察团,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胜春的带领下,先后赴清远市佛冈县和乳源县桂头镇、仁化县董塘镇、南雄市珠玑镇,考察学习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县(镇)的工作情况。(始兴县教育督导室供稿)

☆近日,香港烛光基金会陈典琪夫妇为武江区沐溪陈匡华小学捐赠港币8万元,所捐赠款项全部用于充实该校电脑室设备;香港裘锦秋中学校友会捐资7000元,为武江区阳山小学添置一 台复印机,并奖励了一批优秀学生;镇泰慈善基金会主席李治元一行到镇泰小学视察时,为学校添置一套高质量的电教平台。(武江区创强办供稿)

☆浈江区以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为重点,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办学条件。该区计划投入1000多万元,分三年完成教育信息化建设项目,以彻底改变所属学校现代教育设施设备落后的面貌。目前,该区创建广东省教育强区信息化建设项目第一期工程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本期工程共为乐园镇和风采街道办事处辖区内的14所学校新装配了7间电脑室、399台电脑、74套多媒体电教平台。(浈江区乐园镇创强办供稿)

本期报:省教育厅、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市委办、市人大办、市人大教科文卫工委、市府办、市政协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徐建华、郑振涛、邓苏夏、林耀明、徐紫玲、兰茵、赵志发、陈为佳等领导同志。

本期发:各县(市、区)党委、人民政府,市发展和改革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局、建设局、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城乡规划局,各县(市、区)教育局、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各镇(街),市直学校、局机关科室。

(共印200份)

第四篇: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

中共仁怀市委 仁怀市人民政府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的

意 见

(2 0 1 2年2月2 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全国、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仁怀市委、仁怀市人民政府就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推进教育提质升位、建设教育强市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仁怀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通过“国检”,各类教育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看,我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协调,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观念较为落后,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不活,教育资源配置不优,学校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长及教 1 师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高,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强县(市)形成了较大反差,已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跨越 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速赶超,使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相适应。

(二)建设教育强市是仁怀率先转型跨越的必然要求。

民族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振兴仁怀教育,建设教育强市是提升人民群众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富民强市的战略选择,是构建和谐仁怀的重要内容,是仁怀率先转型跨越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全市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着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制度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安居乐教“六大工程”,不断强化教育环境、教育投入、制度建设“三个保障”,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仁怀经济社会率先转型跨越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教育结构明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率先实现遵义市确定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使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发展均衡、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贵州教育强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稳妥推进“两项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重点,坚持以市为主,强化乡镇(街道)责任,改革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健全学校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校务公开、师生满意度测评等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鼓励和支持学校大胆创新,大胆进行综合改革实验,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2.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任何 单位不得以各种名义和形式抽调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工作。抓紧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杜绝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完善按需设岗、公开招考、调动同考、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打破教师职务(职称)聘任终身制,严格执行三年一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改革完善高级教师考核办法,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报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财政部门根据审批结果发放高级教师职务津贴。建立与聘任制度相适应,能够体现教职工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的工资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推动教师有序交流。逐步取消校长委任制,积极推行聘任制,探索试行职级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推进校长专业化管理。

(二)突出抓好“五大任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城镇要以社区和小区为依托创办幼儿园,农村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到2015年,每个乡镇(街道)均有一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城区所有社区均有一所以上幼儿园。到2020年,村(社区)幼儿园(班)覆盖率达6 0%。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制定市级新 一轮教育布局规划,留足用地,分批建设,重点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校点布局不合理、适龄人口入学难、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满足城镇人口快速集聚的教育需求,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小学以方便就近入学为前提,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和必要的教学点,确保适龄儿童依法受教育。逐步实现初中按每所学校服务区域人口2万人左右的比例设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全市

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达到贵州省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标准和要求。到2 0 2 0年,全市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进入贵州省县(市)前列。到2015年农村初中学生寄宿率达70%,农村小学寄宿率达3 0%,到2020年实现应住尽住。到2016年全面撤销九年一贯制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2013年实现初步均衡,2016年实现基本均衡。重视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积极发展高中教育。科学制定高中学校布局规划,在南部新城积极筹建中等教育园区,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布局结构,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加大市级财政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明确不同高中的 办学定位,将仁怀一中和酒都高级中学建设成优质示范高中,五年内办学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将茅台高级中学建设成大规模普及型优质高中。重点推动仁怀四中办学模式改革,在综合高中创建和农村高中发展中走出路子、创出特色,形成仁怀高中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品牌。采取措施提高两所民办高中的办学水平。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高中办出特色。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建设知名品牌学科,创建知名品牌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学校,建设在全省有突出影响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实施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措施,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多渠道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缩小普职差距。以职培中心为基础,整合职成教育资源,组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积极争取创办以培养白酒酿造、营销等人才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茅台学院),为将来创办茅台大学奠定基础。

5.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制定落实促进民 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2 0 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扶持、规范一批民办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审批、评估和监督制度,取消不合格民办学校办学资质。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优化布局、增加投入,使教育硬件建设在全省领先,接近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县市。通过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优质学校、标准学校、合格学校制定学校建设和装备标准。到2015年,2所高中、8所初中、1 5所小学成为优质学校,办学条件配备达东部同类地区学校水平;2所高中、1 5所初中、5 0所小学成为标准学校,办学条件配备接近东部同类地区学校水平;其余学校全部建设成为合格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到2018年,全市公办学校装备条件与东部同类地区水平相当。

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建设,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网上阅卷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学录播系统等覆盖全市5 0%以上学校。到2020年,建成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和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全覆盖。2.实施教育制度创新工程,推动以选人用人为重点的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以制度和机制改革推动仁怀教育快速发展。健全完善“凡进必考”、“调动同考”的用人制度。逐步建立校长公开竞聘制度,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管理。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学校绩效与校长绩效综合考评体系,依据任期目标考评决定校长奖惩、晋级和聘用。逐步建立基于职级与业绩的校长薪酬制度,体现校长管理工作的绩效,集中精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新制度。建立“仁怀市教育发展奖励基金”,用奖励方式来体现教师的工作绩效。建立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事故问责制度,对于教学事故、其他教育责任事故实行问责。

3.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校长、教师和教育干部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落实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树立教师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贵州教育精神(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断提高教师敬业精神。实施全市教师基本专业能力过关考试,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建立“教师教学规范体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加大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校长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师综合能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双名”工程,委托国内重点大学帮助培养一批明星校长和明星教师。

4.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进教学管理,改善工作条件,综合提高仁怀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教职工坐班制度,严格教 职工考勤管理。实施“核心学校改进带动工程”,选择高中3所、初中9所、小学l 8所作为核心项目学校,聘请知名教育专家直接指导其改进提高,运用核心项目学校带动区域内一批学校,推动学校全面改进提高。实施学校管理分类达标制度,建立教育管理各类规范体系,以规范和制度约束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整体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加大初高中毕业班管理和奖励力度,不断提高中高考升学质量,确保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5.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遵义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切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6.实施教师安居乐教工程,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建设农村教师和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到2015年,各乡镇均有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的教师周转房。积极研究城区教师住房优惠政策,探索建立 将城区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畴等优惠措施,逐步解决城区教师住房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逐步提供教师午餐,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制定教师办公设施标准,确保教师必要的办公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师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实施教师每年体检制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制定鼓励和吸引教师到农村特别是村(点)校任教的相关政策,在评先选优、职称评聘、津贴补贴等方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从2012年3月起,村(点)校教师平均每人每月补助2 0 0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切实关心离退休教师。

(四)强化“三个保障”,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事业、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的原则,形成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强大合力。市人民政府负责抓好统筹教育改革、中小学规划、布局调整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工作,筹措和安排市级财政教育经费,管好、用好上级和本级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加快教育发展的措施,制定相关标准和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财政部门负责按要求制定标准,落实预算,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发改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校规划建设,搞好立项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市编制、人事部门负责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适度 从宽、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做好教师编制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优先满足教育发展用地,完善学校用地手续,新征学校建设用地要减免本级相关费用。建设部门负责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总规,加强教育工程质量监管,让教育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放心工程。公安、司法、交通、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负责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治,防止发生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负责加强教育宣传,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良好氛围。学校负责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定期演练,提高学校和师生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杜绝火灾、踩踏等事故发生。

2.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切实做到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12年起,努力使市级教育经费支出逐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政策规定的各项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按照《遵义市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

(遵义市人民政府令 第5 6号),制定实施《仁怀市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加强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成立教育投资公司,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并全额用于教育。在确保正常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3 0 0 0万元“教育发展奖励基金”并滚动使用,奖励业绩突出的教师,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完善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各种资金使用管理,严禁教育乱收费。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分类考核办法,把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投入教育和保障教育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把教育工作考评情况记入干部政绩档案,作为干部表彰奖励、提拔使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全面实现

(一)加强领导。市成立教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市级领导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坚持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教育管 理主体职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并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管好用好各类教育经费,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质量评价和队伍建设综合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全面落实到位。教育系统要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管教育、办教育的相应职责,动员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和辍学学生返校,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为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二)强化督导。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完善市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突出督政,强化督学,把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每年对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并将督导结论以适当的形式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三)严格问责。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要全面履行教育强市建设工作职责,市委、市政府将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对履职不力甚至造成失误的,严肃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责任。

中共仁怀市委办公室0 1 2年2月2 7日印发

第五篇: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强市”工作汇报

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强市”工作汇报

一、学校概况

福建省福安职业技术学校系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国家示范校立项建设校、中国陶行知实验学校、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站点、职业资格全国统一鉴定报考点、福建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XX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牵头学校、XX市公共实训基地、XX市职业技能培训服务中心(基地)、XX市职业教育中心挂靠校。

近年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校在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有了明显改善。在陈国清书记的帮助、牵线下,省和中央争取到项目资金2456万元,XX市财政投入1356.6万元。削除了历史校建债务及利息900多万元,建设了实训楼3210平方米,三百米塑胶跑道体育场。在建实训楼2553平方米。拟建学员生活楼3200平方米、教学楼5078平方米。近年添置设备600万元,正在采购新设备660万元。目前学校主校区占地面积66670平方米,建筑面积27783平方米,是福建省XX市中职学校第一所花园式校园,校园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职工155人,在144人的专任教师队伍中,专业课教师82人,“双师型”教师69人,高级教师37人,本科以上学历135人,研究生10人,其中录取在读8人。学校教育教学设施完善,拥有一栋实训大楼,设有电工实训室、电子实训室、家电制冷实训室、可编程控制实训室、单片机实训室、美工室、美容实训室、普车实训室数控车床实训室、计算机房、琴房、财会模拟室、练功房以及舞蹈厅等28个实训室(车间),同时学校还积极引企入校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两个——电机生产实训基地和按摩器生产实训基地。特别是国家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设备量足质优,耗资200多万元建成了机电和数控实践车间2个,学校目前设备总值达1575万元(含正在采购的660万元)。

学校治学严谨,开拓创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绩斐然。银雕专业学生参与制作的《金陵十二钗宫扇银雕》获得“十一届中国艺术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特别金奖”。学生参加省技能大赛多项目获奖。学校创新管理,锐意进取,也多次获得表彰。2007年8月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奖,2009年10月,被XX市委、市政府授予“XX市第十届文明学校”,2010年7月被福建省终身教育促进委员会评为“福建省终身教育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2011年9月学校被省教育厅评为“福建省标准化县级职教中心”,2012年学校被市综治办、教育局、公安局授予“平安先行学校”,学校组织师生参加省教育工委、教育厅和教育部。中央文明委组织“文明风采竞赛”集体项目,《选村官》获省一等奖,《中华才艺表演》获全国三等奖。成为闽东一所高标准、高质量的现代化中等职业学校及福建省职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和窗口。

二、办学特色

近年来,学校围绕加快海西建设战略目标,结合福安“中国中小电机之都”的优势,更新观念、面向市场、开拓创新、锐意进取,走出了稳步发展的办学新路。

(一)适应市场需求,专业设置突出区域优势

学校专业设置“重应用、创优势、育特色、创品牌”,贴近福安机电、茶叶、白云山旅游风景区等市场需要,目前开设15个专业,其中骨干专业有国家示范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省级重点专业——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市级重点专业—学前教育专业、计算机及应用专业、财会电算化专业。专业设置适应企业和市场需求,为企业服务,学生学有所成,就业有路,具有较高的就业保障。十几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6%以上,不少毕业生都成为当地机电行业的领军人物。学校社会声誉好,学生踊跃就读,近三年来招生数呈上升趋势,2012年在全市初中毕业生锐减的情况下,立足本市面向全区普通中学,录取全日制新生785人,招生数位居XX市同类学校第一。参加高职单招考试毕业生210人,上线率达99%,6人被福建师范大学本科录取(全省只收120本科生)。现有中职在校生3466人(其中成人465名),成为闽东地区规模最大的中等职业学校。

(二)多层次办学,开展校企合作形式多样

学校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多层次办学,与企业、院校进行形式多样的合作办学,与省内外许多知名大型企业及学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产教合一,成绩突出。(1)立足地域优势,做精做大特色专业

从1980年秋开设全县第一个机械专业职高班起,福安职校人就立足“中国电机电器城”的XX市,开始摸着石头过河,探索职校办学之道。早在2004年,学校的机电专业与远东机电集团、万达电机、亚南电机等6家企业联合办学,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基地,并提供一定的技术员为兼职教师,接纳学校毕业生就业,委托学校“订单”培养等。2007年在全体班子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学校被授予福建省机电技术示范基地学校。通过几年的艰辛努力,机电专业成为2011年创建国家示范专业点。2011年XX市依托我校成立“XX市机电职业教育集团”,该集团由XX市机电类职业学校、企业以及协会90多家共同参与组成,为实现资源共享搭建平台。同时XX市区域共享实训基地(机电、电子、数控中心)落户我校,进一步增强我校特色专业的办学实力。2012年学校组织了962人参加职业资格鉴定,涉及13个工种。同时还组织156名同学到校外鉴定机构参加会计电算化证等考试,学生“双证率”达到94.24%。

(2)依托企业,走“校企零距离对接”式教育之路,实现校企双赢。近几年学校依托行业、立足福安,一直把建立一支双师型、职业化、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作为提高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XX市教育局高度重视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到社会上招聘适合职业学校专业教学的应往届大学毕业生,充实到学校专业教师队伍中。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与企业对接,学校还从企业中选聘一些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师或技术人员担任专业实践课的教学,使学校专业教学得到进一步提高。学校也注重培养教师的实操能力。自从2008年开始,每年暑假均派3—5名年轻教师下工厂跟师傅学习。通过与企业的良好合作关系开展师资队伍培养,走“校企零距离对接”式教育之路,实现了校企双赢。教师“职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

三年来,我校大力推进校企合作。目前,15个专业均与企业及相关单位联办。今年除了巩固与原有单位合作外,又与XX市福新交通技术培训有限公司签订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支持我校汽修专业的教学与教学实践,还与厦门愫美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对美妆专业实行联合办学。学校还大力开展社会培训工作,培训专业涉及计算机、客房服务、电工、幼儿教育、营销、会计、电焊、数控、嵌线、绕线、整线及电机装配等专业,三年来共培训7000多人次,为促进XX市农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缓解企业用工荒及加快下岗工人再就业,实现和谐社会贡献应有的一份力量。

(3)立足学生专业成长,改革教学模式,强化就业服务。

学校坚持走提升学生专业技能和培养综合素养的教学之路。从企业文化与人文关怀角度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以进企业参观代替春游秋游,让学生在企业的车间、生产线、成品包装间熟悉专业生产,了解企业管理程序;参与企业文体活动,让学生在企业氛围中理解企业文化内涵;以实训代替了模拟实验,依靠便利的地理优势,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学生进企业实训,充实学生技能操作内容,促成学生的专业提升。同时,加强实训教学,突出技能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通过全校性技能竞赛和展示来检查技能教学效果,通过技能竞赛来促进教学。学校坚持实行顶岗实习制度和学业证书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学校的学制为三年,其中顶岗实习时间为一年。实习期间,注重培养操作能力,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理论和职业技能,分析和解决企业生产、服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让实习学生与学校合作企业积极互动,把课堂与车间有机联系起来,确立了“课堂办在车间里,车间培养出人才”的办学方针,实施了“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式。在此基础上,学校强化就业服务,维护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权益和合法权益。学校成立了招生就业处等专门机构,负责就业市场的开拓、顶岗就业和就业学生的管理,定期深入到就业企业和学生中,了解学生的工资福利待遇、思想动态,帮助他们协调解决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实现学生就业工作“家长放心、学校宽心、社会省心”,切实增强职业教育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为加强学生的就业工作近几年学校每年平均举办一次校企供需见面会。2012年6月承办了“校企供需见面会”,此次见面会经过学校的认真考察和甄选,有90多家用人单位前来揽才。其中,包括了福建怡和电子有限公司、厦门tdk公司、厦门兴航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共提供就业岗位1100多个,吸引我校毕业生900多名前来应聘。用人单位的岗位需求总数远远超过学校各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数,实现了学生就业岗位的供不应求。通过此次的供需见面会与企事业单位签约的学生有700多个,初步签约率达到80%以上。

(三)重视教、研、练结合,加强师生的实践技能

学校重视教、研、练结合,加强师生的实践技能,协调学科建设,加强基础课、精选专业课、强化技能课,扩大选修课,重视德育课,增加有关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内容的“四新”教育,积极探索教学制度的改革与创新,确保弹性学分制有序开展。在实践教学上,近几年,校实训处依照二年级学生综合素质好中差搭配,由班主任和专业教师带队,多次安排机电、数控、电子、幼教、旅游等专业学生分别到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锻炼。校实训处和实习单位密切配合,严密督查,跟踪落实,让学生在实习期间得到切实的锻炼,为第三年顶岗实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近几年学校还重视提升教师专业成长建设。安排到德国培训3人,安排到国家培训8人,安排省级培训39人,市级18人。2012年安排培训情况如下:

1、选派陈文滔、王富义、谢方军3位老师参加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选派林菁菁、林钰、林功品、缪凌露、林建峰、郑阿贞、林羽、蔡水林等8位老师参加省级骨干教师培训。

2、鼓励阮宇、林功品、陈闽蜀3位老师暑期下企业锻炼。

3、鼓励在职教师考研。目前8位老师被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就读。

4、组织90多位老师参加相关专业技能考证,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已升89人,专业老师达90%。

5、去年组织新分配教师汇报课活动,组织全校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竞赛。谢方军、阮绮霞开发“网络课程”获福建省“三优联评”;郭炜洁、林菁菁两位老师获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创新杯”教学设计说课比赛一等奖;郭荣、雷郭平、苏丽菊、余婷婷等四位学生参加全国“文明风采”竞赛获得三等奖;钟奶荣、雷陈芳、缪巧辉等三位同学参加省“文明风采”竞赛获得一等奖2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1名;黄叶青老师获第三届全国优秀词曲、歌手、乐手大型音乐展演赛作词金奖。今年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全省中小学、幼儿园、中职学校教师“微课堂”竞赛也取得优异成绩。郭炜洁获一等奖,林钰获二等奖,王富义、范锦华、王玮琳获三等奖。

6、组织并开展新、老教师结对帮扶工作,成效显著。

在2012年福建省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能大赛中,陈平、雷清华同学获《机电一体化项目》一等奖,代表福建队参加国赛,并获三等奖;林辉、林疏链同学获《机电一体项目》二等奖;潘霖同学获《工业产品设计cad制作》三等奖。

3、郑鹏、吕国辉、雷廷周、李昕华、彭惠英、关心六位同学在XX市竞赛获一、二、三等奖。2013年组织林疏链、林辉等13位学生,8个项目代表XX市参加省赛,获得二等奖4人,三等奖4人,优秀奖5人;组织钟幼菊等23位同学参加“福莆宁”三市技能联赛,取得优异成绩。一等奖6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9名。

三、发展思路

学校围绕加快海西建设战略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时俱进,遵循“德育为首、技能为本、开放办学、服务经济”的办学指导思想,认真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坚持采取灵活的办学模式和机制,实行“2+1”中等职业教育,兼设函授大专、短期培训等多层次、多形式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坚持校企合作办学渠道,探索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德育为先、技能为重的观念,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坚持从学实用技能开始,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坚持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坚持人性化的心理辅导,达到和谐德育效果;坚持“招得进、留得住、学得好、出得去”的办学宗旨,提高办学声誉。不断创新管理机制、办学模式、专业和课程体系,走内涵发展、品牌发展、特色发展之路,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争取用两年时间建成“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

下载“教育强市”总结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强市”总结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迎接市教育强镇验收汇报材料

    迎接市教育强镇验收汇报材料 商南县水沟镇人民政府 市政府教育督导组各位领导、专家: 首先,我代表水沟镇党委、政府对各位领导莅临水沟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 几年来,我......

    创建教育强市简报第 20期

    创 建 教 育 强 市简报第 20期建德市创建省级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05年 12月 28日新安江街道通过杭州市现代化标志性教育强街道评估验收12月26日,杭州市教育局督导处处......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5篇范文)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徐一超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蓝图,将生活品质界定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质......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8-07-16) 各位领导、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全省教育强省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建设教育强市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

    吴川市创建教育强市暨义务教育基本1

    吴川市创建教育强市暨义务教育基本 均衡市的表态发言 (供参考) 2014年12月,吴川市已正式向省教育厅递交广东省教育强市及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市的验收申请,目前,吴川市各......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范文模版)

    在全市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中共沅江市委书记 邓宗祥 2011年12月25日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同志们: 今天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动员和部署全市依法治市和建设教育强......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

    省教育强市复查自查自评报告教育是关系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性、先导性、基础性工程。为全面实施科教兴市的战略,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使教育更好、更快地适应**经济的发展,满......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共5篇)

    建设教育强市 共享品质教育 杭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徐一超 围绕构建和谐社会,杭州提出建设“生活品质之城”的蓝图,将生活品质界定为人们生活的品位和质量,包括经济生活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