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益文学”书系《慢》9月9日将在京首发
记者8日获悉,“大益文学”书系第一辑《慢》首发仪式将于9月9日上午在北京举行。届时,众多著名作家将莅临现场,与观众分享各自的创作初衷与经历。据了解,《慢》为文学作品合集,汇聚了著名小说家马原,著名诗人于坚、欧阳江河、王家新,鲁迅文学奖得主王祥夫、刘庆邦等一流作家的作品。
首发式将以轻松的茶会形式进行,期间还有茶艺、古琴等精彩表演。《慢》的作者吉狄马加、马原、欧阳江河、王家新等著名作家,及《人民文学》《当代》《十月》《中国作家》等多家文学期刊主编、副主编将纷纷到场,与现场观众讲述各自的创作经历,分享创作的初衷。此外,9月10日至12日,大益文学院还将与漓江出版社北京编辑中心合作,邀请《慢》的作者及多位著名诗人、评论家在北京各个书店,开展多场精彩纷呈、内容丰富的读者见面会活动。
据介绍,大益文学院成立于2016年5月,属于云南大益茶业集团旗下成员单位,是国内首家由民营企业创办的文学机构。文学院成立至今,已举办了一系列高端文学活动:大益·中国中青年作家岳阳峰会、第二届大益·晋宁大航海诗歌艺术汇、印度著名作家阿米塔夫·高希与昆明作家见面会等。通过这些活动,集聚了国内最优秀的诗人、作家和批评家,为“大益文学”系列丛书获得了一流的文学资源。
第二篇:《温家宝谈教育》在京首发
本报讯(记者 却咏梅)10月31日,《温家宝谈教育》一书由人民出版社和人民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发行。该书内容涵盖了温家宝同志自1995年9月至2013年3月的代表性教育论述,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各个方面,包括讲话、报告、信函和谈话等66篇,另收录新闻媒体报道文章17组、教育活动图片50余幅。
温家宝同志始终心系教育,关心教育,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在担任国务院总理的十年间,他更是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深入基层学校视察调研,对教育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
《温家宝谈教育》一书以2010年7月13日温家宝同志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强国必强教,强国先强教》为代序,全书共分三大部分:一是“关于教育工作的讲话”,包括《高校是发展我国科技事业不可缺少的力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肩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等;二是“关于教育工作的通信”,其中有《致李政道的信》、《致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李四光中队”同学们的信》;三是“与大学师生的座谈”,包括温家宝同志多年来在“五四”青年节到高校与学生们的对话,以及教师节看望教师时的讲话等。书后还附有“重视教育工作纪事”,以主题的形式,收录了新闻媒体的相关报道。
全书体现了温家宝同志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和关心,展示了他根据时代要求和教育发展所提出的一系列重要教育论断,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图文并茂,可读性强。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在新时期进一步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三篇:大益文学经典句子文章精选
《砖红色屋顶》
1、造给自己的房子
从山上的森林空地朝下看,那片独一无二的砖红色屋顶就像是一首诗。
他叫湾格花原,上山的那一年他三岁。时间这东西很怪,它不肯停下来,一直在走。上山四年了,湾格花原便也七岁了。
这四年里爸爸一直在做一件事,就是造房子。用爸爸自己的话说,男人一辈子总会为自己造一次房子。而且爸爸专为造房子写过一首歌,是一首儿歌。
我用泥巴捏房子/我用沙子盖房子/大人的房子像房子/我的房子不像房子/哦,房子/孩子沙子黄泥巴/绿墙红顶太阳花/我的太阳花
那首歌也是爸爸的骄傲,是爸爸最钦佩的雷蕾阿姨谱的曲。让湾格花原奇怪的,它明明是一首儿歌。那时候他还没出生,爸爸还不认识妈妈,他为什么要写一首儿歌呢?而且那时候爸爸没盖房子,爸爸说过这一次是他今生今世头一回盖房子。
爸爸的回答很简单,写儿歌的时候爸爸有另外一个小宝宝,就是哥哥。那时哥哥也是三岁。
至于盖房子嘛,那是一个人一辈子只有一次的很大的梦想,许多人一辈子也没机会盖自己的房子。爸爸写这首歌的时候只有梦想而没有机会。当爸爸终于有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他说他的心里很满足。
湾格花原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爸爸为什么把房子用他的名字来命名,房子为什么也叫湾格花原?难道在爸爸心里,房子也是儿子吗?他想问爸爸,又怕爸爸会嘲笑他。也许这个问题很简单,像1+1=2那么简单。如果是那么简单的问题他还要问,他岂不是很糗?七岁的男子汉不允许自己说如此丢面子的话。
跟在这个问题后面还有一长串问题。
《朝苏记》
19岁时,我第一次读苏轼的文章《前赤壁赋》。这是中国经典《古文观止》中的一篇。从前,这本书每个知识分子不仅要读,而且要背得滚瓜烂熟。我至今依然记得《前赤壁赋》给我的那种洗礼般的感受。那是1975年,文革的末期,中国历史上另一个焚书坑儒的时代。我亲眼目睹图书馆在燃烧,我的语文教师被红卫兵带走。我记的小学五年级第一天上课,我的教科书只剩下一本:红色封面的《毛主席语录》。那是个喧嚣的时代,大街上到处是高音喇叭。时代号召破旧立新,改天换地,传统中国“道法自然”的思想声名狼藉、沦入黑暗。某一天,一篇古文,越过千年,深入到我的内心,永远地改变了我的世界观。这篇文章如此安静,就像远古的河流,明澈、朴素而深邃,坚定,自信,彰显着那些古老的真理。真是一个荒诞的时刻,我竟然通过秘密的地下渠道,得到苏轼的《赤壁赋》。当我翻开这中国圣经之一的时候,我的窗外的围墙上,贴着“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标语。“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我时代的理直气壮、目空一切即刻在这位1000年前的作者的汉语面前轰然倒塌。不用知道作者是谁,你立即被这圣经式的不容置疑的朴素语词、行云流水般的语感、大地般的充实自在,被它穿越时空的真理性所感动、慑服。这就是圣经。如果人们迷惘于自己时代的各种异端邪说的话,那么一旦读到这文章,他们就会幡然觉悟。当我读完这篇文章后,我青年时代摇摆不定的世界观清晰了,确定了,永远不可动摇了。
1.师生之情
离婚后的煤永老师将生活安排得很紧凑,他要在事业上做最后的拼搏,将他的全部能量奉献给这些可爱的学生。他偶尔也会去亡妻乐明老师的坟头上坐一会儿,那种时候他就会对着那块汉白玉轻声说:“我还行,别为我担心。小蔓也过得很不错„„”
虽然不是完全没有伤感,但那种时候毕竟很少。再说小蔓隔一天就回爹爹这里来吃晚饭,还带着云医,所以他倒也不觉得寂寞。要干的工作实在太多了。
起先他还担心丹织会来找他,但她一直没来,他也就不去想这事了。虽然他同农的婚姻中止了,可是他从反思中获得了很多启发,他将这些启发都写进了他的教案。他在一个方面的探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就是关于学生如何样融入生活,找到与人进行心灵的交流的途径。他已进行了这方面的实践。煤永老师还想将他几十年的教学经验写成一本书,连出版社都找好了,是编辑主动来找他的,因为他在教育界的名气越来越大了。但是这本书还没动笔,他要找一个巧妙的角度来展开自己的教育思想。
最近他总是躲着校长,因为校长想拉拢他和丹织,见了他就提这事,还指责他,使他感到很狼狈。他知道校长是一番好意,可这种事是很复杂的,煤永老师对自己能否处理好这件复杂的事已经失去了信心。
星期天,煤永老师决定去看望谢密密。他已经在前一天通过谢密密的父亲通知了他。他买了一双翻毛皮靴要送给他,这种皮靴还可以踩水,很实用。他听密密的爹爹说,他已经不住在铁盒子里了,因为城管队不允许。现在他和矿叔租住在小区外面的平房里,他俩还租了一个库房来放他们收来的废品,生意很不错。
“我很想要他重返课堂。”这位爹爹愁眉苦脸地说。“密密给自己选择了最合适的课堂,您就放心吧。”
煤永老师到达谢密密的门面房时,只有矿叔一个人坐在里面。矿叔告诉煤永老师说,密密去一位名叫针叔的男子家帮忙去了,因为针叔的妻子昨夜发了急病,他去帮着料理,不过他很快就会回来的。
2.珠玉
珠玉坐在阴沉沉的窗下阅读时,忽然想起一个书店,想起书店里那个书生一样的老板。那个年轻而清瘦的老板,珠玉好几年没见过他了!以前珠玉常去书店,网上购书后,珠玉难得进书店了,尤其最近两三年,书店在珠玉的生活里似乎不存在了。珠玉的眼睛停留在第128页,玩世不恭、愤世嫉俗的霍尔顿·考尔菲德正在纽约的中央公园寻找他的妹妹,他问一个溜冰的小女孩认不认识菲苾·考尔菲德时,珠玉突然想起了那家私人书店,那个文雅、面色白净的青年。该进书店看看了!珠玉合上书,起身朝窗外,寒风将一林香樟树吹得狂乱,这种干什么都无趣的鬼天气,只适合呆在家里读书,不读书的人,在这种冷冰冰阴沉沉的鬼天气里干什么呢?珠玉的左邻右舍,认识的熟悉的交往的,没有一个像她这样喜爱读书,也没有一个像她这样购买书籍,好些腰缠万贯的富人,一辈子都不读一页书,连通俗读物都不看,一身的时间全部用来追逐金钱追逐享乐追逐情色,或是,一生的时间都坐在麻将桌上。几天前,珠玉的一个朋友约了几个人去K歌,这个朋友喜欢叫上珠玉一起K歌,珠玉也乐意,她对唱歌不反感,唱去唱来,都是她喜欢的几首歌,当她用比较纯正的女中音OK德德玛演唱的《蓝色的蒙古高原》时,坐在她旁边一个虎背熊腰的男人说:“内蒙古是高原?不是草原吗?”珠玉看了他一眼,继续自娱自乐。从朋友的嘴里,珠玉知道这个男人是一个工厂的翘脚老板,下半生的时间都用来吃喝游玩,走过不少地区和国家,这样一个有钱的旅游者,问这种白痴的问题,走得再多再远,也是瞎走。一个不读书的有钱人,一个以旅游自豪的有钱人,连起码的地理都不晓得,走也是白走!六七个人里,珠玉知道,除了她,都是钱多得用不完但没有一个买书看书的。珠玉的朋友也不读书,有时珠玉收到赠书,推荐给她,她说:“算了吧,我哪有时间读书!”珠玉知道她以前是要读书的,读那种好看的书,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不摸书了!唱完《草原恋》,珠玉觉得无趣,告辞。吃饭时,朋友电话她,她说已经到家了,不来了。
我盯着壁画一动不动。此时有清风拂岗,那些壁画好像也在动。一个穿着绫罗绸缎的少女衣袂飘飞,我仿佛能闻到她周身散发出的香味。我起身,穿鞋,整衣,站在躺椅上,试图看清少女的长相。但壁画已经脱落了,除了少女的绿衣,黑发,以及身旁那只疑似梅花鹿的动物,这幅画并不能给我提供更多信息。
我有些犯困,走出凉亭。后背有些痒,我用手去挠,发现指甲缝里嵌了红漆,躺椅该重新上漆了。我来到荷塘,俯身将手洗净,然后用水浇脸,水凉如冰,霎时让我的心漏跳了半拍。我打了个激灵,深吸一口气,将头整个浸入水面,朦朦胧胧睁眼一瞧,但见莲藕若玉足,水底的鹅卵石宛如我的眼睛一样明亮。我无法闭气太久,很快把头拔出来,又见水面荷叶袅袅,像画里被风暴拧弯的海浪,莲蓬在荷叶上踩着高跷,即将掉落下来。我从旁摸到一根枯枝,一把打落颤颤巍巍的莲蓬,水面掀起一阵涟漪后,莲蓬再不复适才高傲。
我用枯枝勾到莲蓬,捧在手里,发现像极了我每天洗澡所用的花洒。我卧在水边剥吃莲子,味甘且苦,尤其是中间的莲芯,更是难以下咽。
待空了莲蓬,饱了肚囊,我掬水解渴,站起身来,发现我的腹中像有人在摇晃玻璃瓶,再看莲蓬,则变成了一个骷髅。我把空了的莲蓬踢到水里,惊了那些钢蓝色的火焰。
我回到走廊重新躺好。这条回廊包围着这座四角凉亭,每一个角均由一根粗壮的柱子支起,共有四根,合力支撑着红檐绿瓦的穹顶。但穹顶的壁画并没有见我吃了莲子,饮了水就变得清晰,反而更模糊了。
第四篇: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将精益融入企业文化
世界上有两件事做起来比较难:一件事是把别人的钱放进自己的口袋,另一件事是把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里。从而可以说明,要将精益融入形成已久的企业文化体系中存在着很大的困难。对企业而言,显而易见的是精益生产方式在组织生产运作中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大多数企业精益转型的努力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主要原因是人们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企业文化,它使得精益由企业表面的管理活动逐渐变成习惯,融入企业的血液,注入企业的骨髓,从而形成精益DNA。只有如此,精益的种子才能在企业的土地中生根发芽,最终长成枝叶茂盛的大树。为此,只有将“自己的思想放进别人的脑袋里”这件事情顺利实现才能成功,那如何才能做成这件事情呢?
企业精益文化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是和企业的诞生和发展共同生存的, 并在企业中起着巨大的作用, 是企业发展的能源, 一个好的企业必然有一个强凝聚力的企业文化伴随企业的发展和壮大。企业文化是企业中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资源,正因为看不见,摸不着,致力于企业文化工作的人,为企业所创造的效益也不像生产、销售人员一样可以在报表上表现得清清楚楚,也不是往储蓄卡存钱般明明白白,她就像品牌价值的提高、无形资产的积累。
企业文化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也是精益实施成败的关键因素。因为企业管理的竞争就是深层次文化的较量,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较量。以精益思想为导向建构的企业文化,在已有企业文化注入与形成新的内涵,通过这种“文化上的改变”和传导,可以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导向作用、凝聚作用、约束作用、激励作用,提升精益管理的执行力。将精益意识和理念,贯穿融入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所有过程和所有环节,让生产力各个要素的能量充分释放和奔涌起来,就能大大提升精益管理的执行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可持续发展赢得新的动力和支持。
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面临的问题
在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推进过程中一定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企业文化的引导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和约束作用体现缓慢,文化对促进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效应有些滞后。因此,精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面临诸多的挑战:
1.对精益的理解存在偏差。在笔者负责的很多企业项目中,较多的企业员工对精益理解存在,认为“做精益”就是“减人”,从而使得精益项目刚开始时,存在一定阻力;
2.如何统一不同层次的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职工对所形成的企业文化有清晰认识,并通过认识把企业文化融入实际工作中,是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一般来说,高层管理人员,对企业文化重要性、必要性的认知程度比较深、也比较统一;中层管理人员虽然能够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却在认知程度上参差不齐,特别是在如何借企业文化建设的契机增强职工群众凝聚力方面有所欠缺;而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识相对较浅,大致了解企业精神、企业理念等基础的概念,但通过企业文化规范行为,提高素质等目的,还没有特别清楚的认识;
3.如何将精益企业文化转变为企业内部的高效的运作机制,即通过协调部门间的关系,形成沟通顺畅、行动迅速、高效协同的精益型企业文化的优势局面。
精益与企业文化融合的关键
低成本、高效率的精益化管理无疑是对高成本,低效率的粗放式管理的否定,其思想的核心是以较少的投入成本确保产品和服务质量,创造尽可能大的价值,同时密切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按客户需求拉动服务产品,为他们提供确实需要的东西。所以,“精”应体现在服
务质量上,就是“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追求“尽善尽美”、“精益求精”:“益”体现在成本和效益上,就是“零浪费”,只有低成本才能获得高收益,因此,精益思想不是单纯追求成本最低、企业眼中的质量最优,而是追求客户和企业都满意的质量,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追求产品性能价格的最优比。
首先,要营造和形成一个能够使全体员工衷心认同的精益价值观,确立以“零事故”、“零缺陷”、“零差错”作为成本与质量最佳配置、服务与价格最优比的目标追求。
其次,激励导向要正确,要做“公司的工作”不能做“自己的工作”,确保公司收益最大化。在企业当中所有的部门和人员都被考核,他们的收入和自己所从事的岗位及工作业绩相关,这样一来,每个人都会全力以赴地将自己的工作做好,但是个人的工作和公司工作的关联性往往被忽略掉。这样一来,公司虽然耗费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很多资源并不能够发挥出它应该发挥的作用。
再次,调动每一个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全员性的改善机制。提升公司员工的改善意识,并将全员性的改善活动纳入绩效,在个人利益方面进行正向引导,形成积极、正向的改善氛围。
最后,企业的运行需要的是系统行为,重点关注的是企业的获利能力和长远的发展,方法和目标必须一致,必须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将其聚集在一起,否则会前功尽弃。企业文化正是这种无形的力量,它是企业的灵魂。其中,精益的注入可以使灵魂更加强大与纯洁,但是作为企业的管理者一定要理解精益的精髓——“追求成本与质量的最佳配置”;否则,就失去了灵魂,就会变成行尸走肉,貌似神离。
精益文化使企业受益匪浅
企业通过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可以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从而形成了本企业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从精益管理的实践中提炼和形成的企业文化,不仅可以通过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提升组织效率,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作为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塑造良好的整体形象,提高企业信誉,扩大企业影响。进而可以说明,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它为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提供的动力和支持是持久而强大的。
企业文化将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通过精益的注入使得企业拥有了精益文化,使企业具有更强的生命活力,具有真正意义上人格的象征,从而具有获得生存、发展和壮大,为全社会服务的基础。以精益理念和思想指导的精益管理文化理念不应只是写在文件中、挂在墙壁上、留在口头上的口号,而应该变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坚实执行力。从思想到行动,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的文化自觉,这种文化自觉,来自对企业价值和经营管理终极目标的思考,来自对企业经营管理的文化内涵和文化意义的理解,是将企业文化规律运用于企业管理的理性自觉。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旦将精益包含的理念和思想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必将不断推进企业文化的建构和创新,为企业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和不竭的源泉。
上海中心
汪见平
第五篇: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在京开班
北京8月26日电文化部和中国作家协会共同主办的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座谈会于26日在京举行。来自澳大利亚、巴西、法国、德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从事中国文学翻译及出版的中青年专家等5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围绕中外文学翻译出版课题开展深入研讨,共同推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化部副部长丁伟说,“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外文学翻译交流是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加强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合作互鉴、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与内容的重要举措。来自各国的中青年翻译人才是中外文学翻译的生力军,也是文化沟通的使者。”他将文学翻译家们比作默默无闻的中国陶瓷工匠,认为他们具有高于常人的悟性与非同一般的信念,长年累月地精心创作出一件件精美的文学艺术品。丁伟指出,此次翻译研修班的举办是中国致力于与世界各国加强思想文化交流、推动中外文化合作互鉴、拓宽中外文化交流渠道与内容的重要举措。希望此次活动将为推动中外文学译介人才、机构合作,总结交流中外文学互译出版经验,向国际翻译与出版界推介中国优秀文学作品,推动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与国际传播搭建一个跨国合作的新平台。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向各国翻译家们介绍了包括“中国当代作品翻译工程”等项目在内的面向全球翻译家和出版人的文学翻译资助项目,他说:“中国在很多外国朋友眼中是简单的、符号化的存在,当大家来到这里就会发现一个急剧变革的当代中国。中国的‘大’不只在幅员和人口,更在于风俗、文化和生活等各方面,正是这样的‘大’为中文提供了丰富源泉。中国当代文学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不断有新作家和新的文学形态涌现,希望外国朋友们不断领会中国之‘大’、中国文学之‘大’。”
来自印度的墨普德认为翻译是中印两个文明古国分享智慧、共同发展的必经之路,这条路历史悠久,前景无限;来自韩国的金泰成和来自俄罗斯的萨沙都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邀请中国当代作家参与所在国文学活动,让更多精彩的中国作品能在主流读者群中充分传播。据了解,“2015年中外文学翻译研修班”将持续至29日。研修期间,中外文学翻译家们将分别与格非、周大新、计文君、徐则臣、石一枫、西川等作家、诗人和学者围桌共话。同时,中国文学史学术讲座、国际书展特别活动、跨文化阅读沙龙、民俗体验、京剧观摩等活动也将陆续举行。
点卡平台 点卡回收
http://www.xiexiebang.com 编辑:femslvksd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