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对某市食品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对某市食品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的调研
报告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XX年工作要点安排,经主任会议研究决定,由市人大常委会分管领导带队,组织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和人大代表成立调研工作组,于3月中旬对我市的食品监督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本次调研采取了听汇报、座谈讨论、实地察看和查阅有关资料等方式进行,分别听取了食品药品监督局、卫生局、质监局、工商局、农业局、商务局等有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深入到新城区、茨坪、龙市、厦坪、新城、XX等地,查看了部分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场所、定点屠宰场、学校等,通过调研,基本了解到全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的现状。现将调研结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截止XX年底,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认证产品达10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个,食品生产企业15家获得了21张QS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共28家,食品经营户352户,餐饮单位312家,保健食品经营单位12家,中小学校食堂15家,生猪定点屠宰场5个。
二、主要工作成效
近几年来,市人民政府把食品安全作为保障人民身体健 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坚持“一手抓整治、一手抓规范”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明确分工,完善工作机制,强化整治力度,加快构建长效监管机制,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扎实有效推进,全市食品安全形势总体趋势良好。其主要工作成效如下:
切实加强了领导,食品安全责任体制逐步健全。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成立了市、乡食品安全领导小组。通过层层签订《食品安全责任状》,加强综合评价考核等一系列措施,切实承担地方政府对食品安全工作的总体责任,各监管部门严格按照职责分工,积极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安全监管,强化配合协作,共同解决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食品安全监管的整体效能不断加强。同时,不断深化“三网”建设。市人民政府按照“一个监管环节由一个部门监管”的原则,建立了市、乡、村三级监管网络,建立了乡镇食品安全监管站。市、乡、村三级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覆盖面达到100%。基本形成了“全市统一领导,地方政府负责,部门指导协调,各方联合行动”的食品安全工作机制。
着力加强了规范,食品安全基础工作进一步夯实。一是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建立了我市应对一般食品安全事故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规范了我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处理中的操作程序,明确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应急中的 职责。二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进一步健全。三是扎实开展了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工作。近几年来,市人民政府充分利用“创建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为契机,深入实施食品放心工程,规范餐饮业从业行为,建立和落实原材料检查验收,索证索票和食品安全承诺制度的工作目标。自XX年以来,我市仅发生5起共5人食物中毒事件,其中:2起共2人住院治疗,3起共3人门诊观察,没有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形势总体平稳。四是食品安全宣传工作常抓不懈,近年来,农业部门先后举办现场咨询活动12场次,接待群众24000人,发放宣传资料2.4万份;卫生部门先后举办卫生知识培训班20期,培训从业人员1360人;工商部门组织《食品安全法》培训5期,并在电视台循环播放《食品安全法》,发放宣传手册285份等,切实提高了全民的食品安全意识。
加大了整治力度,一批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解决。近几年来,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围绕重大行业、重点食品安全先后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活动,解决了一批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据统计,三年来全市共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宾招、超市等1000余家,纠正违法行为1200多起,吊销、取缔违法企业10余家。农业部门XX年以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573人次,检查农资企业、经营市场100多个,查获假冒伪劣农资产品0.2吨,立案查处生产销售假冒伪劣 农资案件1起;质监部门XX年共出动执法车辆80多台次,出动执法人员300人次,查处违法案件35件,其中立案查处29件,现场处罚6件,结案35件;商务部门XX年出动执法人员925人次,受理群众投诉5起,在新城区依法取缔私屠滥宰窝点一个;工商部门XX年开展食品安全综合整治活动9次,进行快速检测145次,查处侵害消费者权益案件25件,案值45200元,对17种不合格食品实施了退市;卫生部门对280多家餐饮单位实施了经常性的卫生监管,监管覆盖率100%,同时推行了量化分级管理工作,确保了来山游客及广大市民的饮食安全;食品安全管理行政部门,充分发挥牵头负总责的作用,组织了食品安全综合整治活动和食品冒充药品的专项检查等工作,一批食品安全重点难点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薄弱环节
我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在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经各职能部门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薄弱环节,主要是:
监管不严,食品安全隐患仍然存在。一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相对薄弱,监管力度不够,城乡之间食品安全状况差别较大,诸多环节监管不到位,如小超市内的“三无”产品、过期霉变产品、地沟油等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食品生产、加工、经营单位的准入门槛低,普遍存在规模小、分布广、管理人员食品安全法制意识不强,管理制度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生产加工工艺简单,设备简陋,环境卫生差等,导致食品质量难以保证;三是一些食品批发、零售店的索证索票等制度执行不到位,进货渠道无法溯源;四是农产品生产质量自控水平低,没有很好的检测设备和手段,食品安全难以保障;五是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和长远观念不强,产品档次、质量还不够高,一些形成规模的产品还缺少统一的标准,如XXX红米酒,产品质量很难保证。
监管能力建设与食品安全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是监管措施落后。目前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主要还是依赖对某个行业、品种的专项整治,事前预警、事中监督、事后控制的全程监控手段还比较欠缺;二是监管力量不足。在调研中,各部门反映,监管人员配置、机构设置、经费保障于繁重的执法任务不相适应;三是检测能力仍然较弱,检测资源分散,信息不能共享,目前我市食品安全检测资源分布在质监、农业、卫生等多个部门,各部门的检测相对独立,缺少检测资源的统一协调利用机制,设备、人员、技术、经费等分散,造成重复投入,资源浪费现象,而且检测结果不能共享,极大地影响到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
监管体制不太完善,削弱了监管效能。一是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形成了食品药品监督局、质监、工商、商务、农业、卫生等部门分段管理的食品安全监管格局,从运行情况看,目前监管体制尚未理顺,各部门职责交叉、职能重叠、多头执法、监管缺位、执法空白等现象依然存在;二是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资源、信息资源分散,导致综合监督协调难度大,不仅增加了协调的成本和难度,而且制约了监管合力的进一步发挥,也不利于对食品安全进行长效监管。
四、几点意见和建议
为了进一步抓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切实保障来山游客及广大市民的饮食安全,调研组提出以下建议:
进一步深化监管体制改革,落实监管责任。市政府要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好全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要强化食品安全联席会议的统筹协调职能,进一步形成职责清晰,有分有合,边界衔接的监管格局,要在食品安全联席会议的制度框架下,不断增强监管合力。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职权法定,权责明确,责任自负”的原则,认真落实食品安全责任追究制,尤其要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防止出现监管空档,真正做到各环节上的无缝对接,企业要切实负起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强化管理、守法经营、诚信自律、确保安全。
加强监管队伍建设,逐步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要加强 监管队伍建设,整合各环节监管技术、力量、资源,提高整体监管能力。一是强化监管队伍建设。加强监管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增强责任意识,提高监管水平。二是加大检测设备投入,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不断提高检测实效。三是加强食品检验检测保障,加大食品检测经费保障力度,确保食品抽样检查的频次和质量。
加大执法力度,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监管。一是要联合执法,食品监管职能部门要经常采取联合执法,加强对全市各个地方的小作坊、小摊点以及学校周边食品摊点进行整治,统一规范管理。二是要严格执法,对存在食品隐患的重点领域或薄弱环节视为重点监管,重点打击制造和销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人和事。三是要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坚持标本兼治,严把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管理关,生产、加工、销售、流通关,规范生产工艺流程和标准,从源头上控制不安全食品流入市场,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放心食品。
加强宣传教育,切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一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社会公众的宣传力度,提高消费者的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二是要加强信息公开,进一步健全食品安全新闻发布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充分发挥广大群众对食品安全的监督作用。三是要加大对食品生产经营业主和从业人员的培训,从加强食品安全教育和防止食品安全犯罪两 方面入手,进一步提高企业生产经营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帮助企业提高食品安全法律责任意识,强化企业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人,从源头上防止出现食品安全问题,营造人人关心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
第二篇:全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全市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聚焦干部日常管理监督,通过多种渠道和手段,加强对领导干部管理监督,逐步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社会生态。但存在一些基层单位的领导干部日常管理监督工作出现了不适应、不到位的现象。为进一步了解掌握情况,*市通过召开走访调研、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形式,有效掌握第一手资料,经过梳理归纳、分析思考,形成了本报告。
一、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
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对干部管理监督缺乏正确的认识,是影响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和单位对干部选拔工作较为重视,但对干部任职后的管理监督不够积极主动,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的问题。对监督工作存在畏难情绪,心存顾虑,瞻前顾后,担心加强监督会带来种种不利后果。缺乏接受监督的自觉性,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存在认识方面的问题,认为监督是找岔子、捅娄子,有损于领导威信和单位形象,也是对自己的不信任,缺乏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对监督采取抵制的态度。二是制度效应缺位。
一是制度缺失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是现有政策制度聚焦干部工作圈多,关注社交圈、家庭圈、生活圈的情况少,对干部“八小时之外”的监督缺乏专门的制度。此外,干部配偶、子女及其配偶的经商办企业情况虽纳入监管范围,但缺少专门的配套制度进行规范。二是制度的操作性有待提高,根据现有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报而不全为漏报、有而不报为瞒报,漏报行为情节较重才给予诫勉以上处理。而定瞒报行为的,不论情节轻重处理起点就是诫”。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而不报”多数是因为年久遗忘的情况,并非是故意隐瞒,因此简单按照“有而不报即瞒报”的标准处理,容易“误伤”干部。三是制度执行上刚性不足。针对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如果领导干部重大事项不请示报告或先实施后报告、请示一套实施一套问题,给制度落实留下了隐患。同时,发现少数单位明知有相关制度规范,但却以打“擦边球”“走偏锋”的形式违规操作。三是监督力度不够。
一是监督力量薄弱。市直单位均未设专职人员,从事干部监督工作的兼职人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难以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要求,对重点对象的经济责任审计难以做到及时全面覆盖。二是手段相对单一。组织部门开展调查时,大多采取谈话了解、记录取证等,与纪检监察机关采取的留置调查等具有威慑力、强制性的调查手段相比,相对单一且“力道”不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督管理效果。三是监督深度不够。由于人员力量、监督手段等制约,监督工作往往只能发现工作中的“显性”的违规问题,而难以发现那些“表面走程序、背后有名堂”等深层次问题。同时,对于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单位相关领导以及各地各单位的“一把手”等重要敏感岗位干部的监督局限于信访举报、经济责任审计等,导致监督效果不够彰显。四是查处力度不大。由于一些地方、部门的本位保护主义、好人主义的思想作祟,对违规行为大多采用提醒、警示、纠正的做法,且责任追究有时标准不一,松严不定,使监督约束缺乏应有的威慑力、约束力和公信力。同时,少数地方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往往存在先离任后审计、审改脱节等问题,导致一些问题责任追究、审计整改难以到位。四是监督合力不强。
监督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在工作上的联系还不够紧密,虽然各地都建立了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但是承担干部监督职责的机关和部门都有各自的监督重点、监督内容和监督途径,信息交流还只是停留在一般性的信息汇总,缺少详实的情况分析,信息资源利用率不高。一些干部监督成员单位联动意识不强,在工作中发现的重要监督信息没有及时报送,直接影响干部监督的工作合力。二、对策建议
加强干部监督,是解决干部队伍和选人用人突出问题的重要途径。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坚持思想引导,进一步优化监督制度,聚焦监督重点,凝聚监督合力,不断提高干部管理监督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用人生态和正气充盈的政治生态。
一要强化思想引领。一方面,要运用好党校(行政院校)、理论中心组等平台,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领导干部正确看待干部监督工作,强化“严是爱、宽是害”的意识,自觉树立接受上级、同级和群众监督的意识。同时,要进一步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坚持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领导干部上党课等制度,使党内政治生活更加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推动党员领导干部“照镜子、正衣冠”,更好地自律自警。另一方面,要切实激发监督主体主动监督的意识,尤其对党委(党组)“一把手”以及干部监督等负有监督职能的人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树立“监督就是本份、监督就是爱护”的观念,明确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强化依法履行监督义务和行使监督权利的意识,做到敢抓敢管、敢于碰硬,充分履行监督职责。
二要优化监管制度。从严管理监督干部,靠人盯人、人管人是不可行的,必须要靠科学严密的制度规范。在制度设计中充分考虑基层实际,优化完善相关制度,形成分工明确、运行顺畅、便于操作的工作机制和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一是完善制度规定。按照简便易行、科学合理的原则,对现有政策制度进行梳理、归类、评估,进一步填补规范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科级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等政策空白,确保相关的干部管理监督工作开展有规可依。二是细化程序规则。要注重政策的细化和指标的量化,统一执行标准,细化程序规则,切实解决原则性多、细则少,定性多、量化少,不少监管制度仍停留在“不准”或“禁止”上,对禁而不止者如何“严肃处理”的规定不明确等问题。三是推动制度落实。要定期开展相关监督制度落实情况督查,促使各地各单位积极落实好制度;要依据《干部任用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等制度,对有规不遵、有制不循的人和事,该通报的通报,该处理的处理,以问责工作倒逼制度落实。
三是聚焦监督重点。
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要进一步突出监督重点,特别是加强对于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单位相关领导以及各地各单位“一把手”等重要敏感岗位干部的监督,切实提高监督成效。一是突出用权行为监督。组织部门要进一步加强与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配合,紧紧围绕重点领域领导和党政机关“一把手”权力运行,厘清权力界限,规范权力运行,遏制“权力变现”冲动。积极推行“正职监管、副职分管、集体领导、民主决策”的分权制衡的机制,清除“一把手”进行权力寻租的土壤。探索实行权力运作过程纪实管理,强化对权力运行日常管理监督,让重要敏感岗位的领导干部深切感受到“组织就在身边,监督就在眼前”,从而自律自省,谨言慎行。二是加强的日常监督。坚持各地各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定期了解下级单位“一把手”履行主体责任、履职用权、廉洁自律等情况,推动“一把手”监督“一把手”。探索将县级以上所有权力集中、资金密集、资源富集的单位相关领导以及各地各单位的“一把手”均列为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的报告对象,每年对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进行核实,特别是对是否存在家庭财产明显超过正常收入、是否利用手中权力为配偶子女及经商办企业活动进行利益输送等异常迹象进行核查,切实发挥这项制度在严防干部“带病上岗”中的“*光机”作用。三是加强选拔任用监督。开展对重要敏感岗位风险等级评估,根据不同岗位风险责任和业务复杂程度科学合理设置任职期限,加大定期轮岗力度,防控职务风险。坚持定期开展干部配偶移居国境情况摸底工作,巩固“裸官”治理成果,防止将“裸官”提任到重要敏感岗位上。坚持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与届中经济责任定期审计相结合,实现“凡离必审”、五年内经济责任审计全覆盖,健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抄送、跟踪、反馈机制,推动审计结果运用。四是强化调查处理。
查处是最直接有效的监督,对出现问题的干部敢较真、敢处理就会产生较大的震慑力,就能教育和挽救大多数。一是加大问题发现力度。整理出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提交给巡察部门,借助巡察力量发现问题,重点对违规配备干部、干部选拔任用程序不规范、干部违规兼职等问题进行清理。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群众来信来访渠道,特别是要通过网络、纸媒、手机短信等渠道主动广泛了解群众对干部的评价,结合研究蹲点调研、信访举报、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等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更加及时、全面地掌握干部的现实表现和思想动态。此外,通过建立购买社会服务制度等,加强审计工作力量并强化后期审计整改跟踪督查,进一步提高审计实效。二是坚持及时提醒教育。进一步加大力度、形成风气,使党内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干部咬耳扯袖正常化、经常化。坚持近距离有原则接触干部、观察干部,深入研究干部日常管理、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有的放矢进行提醒、函询和诫勉。要加强跟踪问效,不仅看提醒函询诫勉做了没有、涉及多少人,还要看被提醒函询诫勉对象思想上是否真正受到触动、受到警醒,是否做到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通过早发现、早提醒,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最大限度地教育、警示和挽救干部。三是推动精准问责。要完善监督检查成果移送、运用失责失误责任追究办法等,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推动问题线索“凡现必转、凡转必用、凡用必回”,走好监督成果运用的“最后一公里”。要通过完善问责档案、定期横向比较等方式,推动问责的精准化,避免问责时紧时松、时严时宽的问题发生,努力取得良好的政治效应、纪法效应和社会效应。五是凝聚监督合力。
要从制度机制入手,切实解决各相关部门配合力度不够的问题。一要健全资源共享机制。进一步健全干部监督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之间信息通报与交流、线索与案件移送、重要问题联合会诊协同监督等有效做法,在严格依纪依法的前提下,实现各监督主体在信息、技术、手段、成果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及时发现干部队伍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防范措施。二要强化日常沟通交流。要坚持定期召开干部监督工作联席会议,通报有关情况,讨论研究有关重大事项,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特别是综合研判干部违纪违法问题的成因、特点和变化规律,共同研究提出问题查处和源头治理的办法措施,进一步提升干部日常管理监督的工作质量。三要发挥技术助力作用。可由纪检监察机关牵头、组织部门配合,共同建立多部门参与的互联互通的大数据信息工作平台,将干部收入信息、车辆、不动产、出入境数据以及巡视巡察、考察考核、经济责任审计、信访举报查核、专项检查发现问题等诸多数据统一进行入库管理,实现有效联网,打通“信息孤岛”,定期分析研判,及时进行预警,力求产生多层叠加网络效应,打造“大监督”格局。第三篇: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关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县人大常委会调研组
(201 年 月 日)
主任、副主任、各位委员: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使人民群众对食品药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食品药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全局性工作。根据**县人大常委会2014年工作要点安排,县人大常委会组织调研组,于2014年10月9日至2014年11月15日深入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食药局)、乡镇、医院、药店、学校、餐馆等单位和监管服务场所,用听取汇报、查阅材料、实地察看、个别查访暗访以及座谈交流等多种方式,对食药局和乡镇干部职工、人大代表、人民群众以及服务对象代表开展了充分的调研活动。
调研过程中,调研组成员用责任和担当,用心用情认真调研。以虚心学习、开诚访谈的调研态度收集信息;以深入一线,刨根究底的务实作风,摸清情况;以各抒己见、形成共识的评议方式,肯定成绩,提出问题,给出建议。
一、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实施情况
(一)一年来的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府办发〔2013〕30号)规定,2013年11月,我县完成了食品药品监管体制改革,整合了原卫生、工商、质监、商务、食安办等部门的部分或全部职能,合并到新组建的食药局,并于12月1日起全面履行新的职能。通过对食药局一年来的工作全面调研,调研组深切感受到食药局在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监督管理工作等方面,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局干部职工敬业奉献,创新、务实、廉洁高效的开展工作,确保了我县食品药品基本安全,赢得了上级组织、人民群众以及被监管服务对象的充分认可。
1.摸清监管服务对象底数,建立基础档案
食药局新组建后,对我县所有的食品生产、流通、餐饮行业以及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行业进行调查登记,全面建立了电子档案,做到了底数清、情况明。食品方面实有餐饮服务单位426家,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户387家,食品生产厂家20家,共833家,从业人员达2000余人;药品(医疗机构、保健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生产经营方面,共有医疗机构187家,包括12家乡级卫生院,141个乡村医疗点,从业人员达到522人。
2.强化宣传,务实开展培训
食药局从制定实施宣传计划到联合相关职能部门的互动演习,从未雨绸缪的安全指导建议到精益求精的业务培训,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收到了明显效果。
近一年来,食药局开展各类宣传活动9次,分发宣传材料18000余份;投入资金5万余元,播放科普电影20场、专题短片60次;联合教育局对全县54家学校食堂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共324人次;在全县开展农村家宴厨师、协管员培训,共380人次;投入资金26600元,在全县7个乡镇建立食品药品宣传栏,每两个月更新一次,定期向公众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加强药品经营企业培训工作,组织零售药店、商家参加药品电子监管培训会,积极推进新版GSP实施工作;打破常规的人员培训机制,用定期培训和以老带新相结合的方式,用不固定岗位的融合锻炼模式,对部门新进工作人员进行轮岗交流履职的培训,使其更好更快的熟悉掌握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业务知识。
3.开展专项整治行动
新组建的食药局依据新的职能要求,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上级的要求,积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确保了我县食品药品的安全:
(1)对食品安全事故重点区域以及食品安全重点品种开展了专项整治工作,围绕烤鱼片生产加工企业作坊、泡菜生产和经营、儿童鱼肝油、婴幼儿配方奶粉、上海福喜涉嫌产品和白酒生产企业六个方面进行了专项整治;食品安全亮剑行动、百日攻坚行动成效显著,查获了一批典型案例,如中心市场外廖某某经营变质辣椒粉案、三个水果打蜡场水果染色案、食品厂使用过期面粉案、张场劣质白酒案、桶装水劣质包装桶案等;
(2)开展医疗器械五整治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以体验式方式销售未经许可的第二、三类医疗器械,无证经营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助听器,未按要求贮存和运输体外诊断试剂等;对销售避孕套的药店、超市、成人用品店等经营企业进行了监督检查;重点整治针对腰腿痛、近视眼、糖尿病和高血压等贴敷类、物理治疗类医疗器械进行违法广告宣传的行为。
(3)开展药品检查计划抽样工作,共完成药品抽检108批次,其中基本药物抽样22%,非基本药物占78%,合格率达到98%;根据《四川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规定,完成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工作。
(4)专项开展美容行业注射用透明质酸钠监督检查,监督检查辖区内美容院15家,化妆品经营企业17家,未发现有经营、使用注射用透明质酸钠的现象。
截止调研结束,县食药局共出动执法人员1870人次,车辆374台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17户次,食品流通环节单位947户次,餐饮服务单位878户次,保健食品247户次,药品经营使用单位543户次。完成百日攻坚抽检任务80个批次。查处各类案件97件。罚没入库共21万余元,涉嫌犯罪移交司法机关的2件。半年评比获全市第二名,参加**市稽查技能大比武荣获第一名。
食药局作为一个新组建的部门,克服任务重、人员少、装备差的困难,敬业奉献、忠于职守,依法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有力的打击了一批食品药品违法犯罪行为,教育了行业从业人员,切实维护了我县食品药品安全环境。
4.依法进行行政审批
县食药局通过资料审核、现场核查相结合的方式,严把食品行业准入关,依法开展行政审批工作,保证了我县食品药品市场的规范有序。1-9月,我县新增餐饮服务单位85家,换证36家;新增流通领域食品经营户135家,换证35家,并配合省食药局对3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了换证核查。
(二)亮点工作
1.寓管理于服务之中,赢得拥护
食药局的监管服务工作受到全县监管服务对象的普遍认可。食药局有一批精通部门工作的业务骨干,以老带新在局班子的科学组织下,秉承寓管理于服务的工作理念,充满激情和活力,常年工作在维护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的各个具体而繁杂的岗位,管理细致入微,执法严肃公正而不失人性化。有时候他们都把工作都做完了,让我们签字确认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他们来检查过了、食药局的工作做得非常好,我们不懂得地方他们也认真负责的向我们讲解,帮助我们做好工作、他们工作很辛苦,只要有确切的举报投诉电话,他们都及时受理处置。调研组在查访、座谈调研中经常搜集到对食药局工作人员的称颂。
2.从实际出发,探索农家宴管理务实有效
一是集中农村家宴厨师、协管员以镇为单位进行培训,聘请专业人员辅导食品安全知识,完善厨师、协管、监管人员公示管理制度,严格落实农村家宴报备制度,让老百姓红白喜事的家宴真正的办得安全,办得放心。该项工作在全市是做得最好;二是克服人员缺编的问题,在农村家宴的监管上,采取了让农村协管员补位,联合村民小组长使农村家宴食品安全的监管落到实处。3.凝聚部门共识,严打假冒伪劣食品药品
食药局与工商、农林、水务、质监、卫生等部门在职能职责上密切关联,有些还存在交叉。一年来,食药局清晰的理顺了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主动牵头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常态化开展联合执法、配合执法,取得好的效果。联合工商、广电等部门严格执法,坚决制止了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在我县电视台的广告宣传。
联合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等单位妥善处理了打着咨询公司名号行药物销售之实的所谓健康咨询公司(如冠瑞健康咨询公司等)的扰乱健康医药市场的行为。
二、工作中应当直面的问题
(一)人员缺编严重且机构设置不合理
按照三定方案要求,食药局编制人员核定为69名,目前食药局只有编制人员28名,缺编41名,人力严重不足,与日趋繁重艰辛的工作任务形成反差,造成了现实的困难。虽然食药局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合理调剂现有人员,融合混搭锻炼监管队伍,补充执法力量,基本保证了运转,但县局机关科室人员严重缺编给工作带来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二)办公条件、装备与担负的工作任务不匹配
食药局重新组建后,由以前的市上垂管单位转变为县政府组成部门,办公条件、装备与承担的工作任务不匹配。
去年底,整合了县工商生产环节、县质监流通环节、县商务酒类专卖许可、县食安办综合协调职能,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划转,其中卫生部门划入1人,工商划入6人,质监划入1人,只来人不来装备。食药局由原来的20人增加到28人。目前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所有工作人员都集中在500多平米的办公楼办公,办公场所狭小拥挤。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日常工作点多、面广、战线长,目前执法车辆严重不足,仅有2台汽车,其中一台已近报废期,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村、社区设置的食品药品协管员,每月30元的补贴太低,难以调动协管员的工作积极性。
(三)与部门、乡镇的工作配合尚未形成合力、高效的运转模式。
客观上,食药局新组建运行才一年时间,工作内容庞杂而具体,多个部门的工作职能有划转,加强日常工作的沟通、协调配合绝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特别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的内容和面临形势在不断的变化,协调配合工作也必须适应这样的变化;同时,干部职工要熟练地掌握新形势下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干部的业务要求也不是一日之功;食药局牵头部门、乡镇形成合力还是薄弱,行政联动的工作运行模式始终在路上。
(四)食品药品监管形势复杂,任务繁重
随着县域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药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食品药品安全正因为受到大众和传媒的关注,使更多地问题得到揭露曝光。就全国形势而言,目前正处于食品药品安全风险高发期和矛盾凸显期。从我县情况看,初级农产品源头污染、食品生产领域假冒伪劣时有发生、流通环节的溯源管理难度大、餐饮行业安全卫生意识不够、食品药品经营企业的诚信度普遍需要重建提升、落伍不科学的法规制度等待修改完善,如此种种,是当前食药监管理工作务必清醒认识的客观形势。
三、几点建议
(一)招录人员,完善机构设置;务实开展培训,提升队伍业务素质
建议县食药局就认真、有效履行部门职责所必备的人力资源,进行充分论证,向县政府提出科学、合理的人力需求意见,健全三定方案。确定的部门内设和下属机构,确保各个科室有固定人员开展业务工作;针对单位新进人员尚不熟悉业务的现实状况,食药局应当探索和创新多种形式的人才培训和培养手段,不断提高队伍的履职水平和能力。
(二)着力改善办公条件,解决保运转的基本装备
1.建议政府在整合清理城区内部门办公场所工作中,考虑食药局的办公场所日趋不足的具体困难,适时调剂改善办公条件,以满足履职需要。
2.建议政府在启动公车改革工作后,优先考虑调剂食药局的执法检查公务用车或者安排购置工作用车。
3.建议政府切实解决新进工作人员的基本工作装备,适当提高乡镇协管员的补贴。
(三)标本兼治,提高全民的食品药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食品药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正因如此,强化对全民的宣传教育正当其时。充分利用一切媒体有声有色、图文并茂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绝不是食药局一家的事,通过宣传发动,真正使广大的消费者强化安全意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从而使之主动参与到消费过程中的安全性监督。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实行强化守法、诚信、公德的宣传教育,强化建章立制,规范生产经营的治本举措。以严字当头、狠字当头治标查处违法,保持足够的威慑力和社会舆论氛围,助推食品药品朝着健康安全的方向持续向好。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县食药局的广大干部职工在维护全县食品药品安全的各个监管岗位上,默默付出、倾情工作,很多的工作内容、手段、业绩并不为人所知,甚至有被误解、埋怨的委屈,靠自我消化。他们是敬业奉献的一群人。食品药品安全是涉及面广范的复杂问题,社会发展到今天,我们的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各级政府已经把食品安全问题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的合理要求。人心齐、泰山移,相信食品药品安全状况一定会得到明显改善。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
第四篇:市防汛物资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市防汛物资管理工作调研报告
为进一步做好防汛物资储备与管理工作,充分发挥非工程措施在全市防汛抗灾工作中的作用,按照省防指《关于防汛物资储备管理的调研方案》要求,贯彻“安全第一、常备不懈、以防为主、全力抢护”的工作方针,2011年5月底,市防办对我市防汛物资储备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研。通过调研,全市防汛物资在历次的防汛抗灾斗争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在调查中也发现了当前我市防汛物资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物资储备工作。
一、防汛物资储备及管理现状
我市现行的防汛物资储备和管理体制实行市、县(区)“分级储备、分级管理”的办法,坚持“定额储备、满足急需、管理规范、保障有力”的原则,每年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汛前都与各县区、各防指成员单位签订防汛责任状,规定储备防汛物资的品种、数量。
从品种结构来看,基本分为三大类,一是抢险物料类,主要有块石、编织袋、土工布、木材、综绳等;二是救生器材类,主要有救生舟、中小船只、救生衣等;三是小型抢险机具类,主要有发电机组、应急照明灯具等。根据国家防总颁发的《防汛物资储备定额标准》要求测算,全市806.8公里大中小堤防和河道保护工程及13座大中小型水库应自筹储备袋类72.5万条、土工布
11.2万平方米、砂石料4.12万立方米、块石4.5万立方米、铁线是26.4吨、桩木286.54立方米、钢管5.3吨、绳类5.69吨、救生衣7846件、救生舟33艘、中小船只2艘、发电机组379.2千瓦、便携式工作灯1494只、投光灯92台、打桩机2台、电缆15.66千米,详情见附表一至表十。此计划已于2011年2月12市防指已向各县(区)防指、各成员单位下达,由各县(区)防指、各成员单位作出储备采购计划,自筹资金储备,自行调度。2011年5月30日统计,我市按照《防汛物资储备定额标准》已完成物资储备金额为1905.5万元,应储备防汛物资汇总情况及已落实防汛物资情况见附表十一。
从管理方式上看,我市防汛抢险物资器材坚持分级储备、分级调度、分级管理、分级补充的原则。市级防汛抢险物资器材由市防指负责储备、调度和管理,原则上实行有偿使用;市级防汛物资采取分散储备(自储)和委托储备(代储)两种方式进行,分散储备物资目前主要在市防汛物资储备库及成员单位;委托储备物资主要在有条件的北洋土产日杂编织袋商店,汛期需用时由市防指调用,汛后按调用数量视为购买,与调出单位结算付费,未调用部分则按约定的标准支付保管费。县(区)级储备、调度和管理由县(区)各自负责;县(区)级防汛物资按定额标准由市防指每年下达品种和数量指标,各县(区)自费采购储存;县(区)物资储备方式有三种,一种是县(区)防汛指挥部防汛物资由县(区)供销联社代储,一种是各乡镇防汛物资自已储备,一种是防汛物资由防汛指挥部成员单位自己负责。
二、物资储备库基本情况
我市现有5处定点仓库专门储备防汛抢险物料,分别是市防汛抗旱指挥部(水务局)防汛物资储备库(见附表十二)、**县防汛物资储备库(见附表十三)、**县防汛物资储备库(见附表十四)、***县防汛物资储备库(见附表十五)、**县防汛物资储备库(见附表十六)。市防指(水务局)防汛物资储备库为专用的,储备一定量的物资;**县防汛物资储备库一般与其他库房并用;**县、**县、**县防汛物资储备库为代储单位库房,每年给其补助少量的费用,保证一定的库存,以备应急之用。市、县(区)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各定点仓库的监督管理工作,执行市防汛抗旱指挥部的调度计划,做好物资调拨工作。
三、防汛物资调度预案编制情况
为及时有效地做好洪水灾害突发事件防汛物资的保障工作,保证抗洪救灾情况下应急物资的有效调度和供应,维护正常的社会生产秩序和社会安定,根据省防指***字[2011]7号《关于做好二O一一年防汛物资储备管理工作的通知》的指示,现已完成市、县(区)两级《防汛物资储备及调度方案》,****市防汛物资责任人名单已在市防办备案(详情见附表十七),并上报省防指。
四、存在问题
1、防汛物资储量不足。根据国家防总颁发的《防汛物资储
备定额标准》要求测算,我市应储数与实储数之间的缺额详情请见附表十一,定额要求的3大类16个品种,其中7个品种储备数量已完成或超额完成(比如袋类、砂石料、铁线、桩木、绳类、中小船只、打桩机),还有8个品种虽然有储备,但均有缺额,缺额比例分别为土工布47.5%,块石25.1%,钢管4.8%,救生衣18.3%,救生舟33.3%,发电机组50.2%,便携式工作灯32.2%,投光灯33.7%,电缆25.3%。按实际使用量来说,我市已经多年没有发生过流域性洪水,1981年大水后,我市历次调用防汛物资总价值不超百万元,加之市区***水库、***水库的建成并已发挥作用,市、县(区)域内仅为中小河流和人们防汛意识的淡薄,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防汛物资储备工作。
2、防汛物资储存点不够合理,不能满足快速、高效调运要求。若按3小时车程调运防汛物资到险工险段作为保障半径计算,目前现有的市属储备点基本能够满足要求。但有两个问题,一是装卸完全靠人工,满足不了物资快速启调的要求;二是块石储备点分布不均,我市大部分采石厂被禁采后,块石来源紧张。现在我市可调度的防汛块石储备点主要集中在***采石厂,市区内的采石厂现已全部关闭。若按3小时车程为保障半径,汛期块石难以及时调运。
3、防汛物资仓库面积小,储备不全。市、县(区)级防汛抗旱指挥部门现有的仓库面积小不符合防汛物资仓库的要求,有的各别县(区)没有专用仓库,将物资分散或代储放于其它地方,这样既不利于物资的保管,也不利于物资的调度。
4、防汛物资采购资金无保证。近年来,由于市、县(区)各级财政没有完全将防汛物资采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投入标准较低,平均在5-10万元左右,远远达不到更新和正常管理要求,各级防指难以保证按《防汛物资储备定额标准》储备和调拨防汛物资所需费用,致使各级防指储备防汛物资资金无保证,造成物资储备达不到要求,调拨难以真正落实。近5年来,市、县(区)共投入防汛物资采购费用是230万元,主要采购编织袋、铁线、桩木等防汛物资,详情见附表十八至二十二。
五、发展目标及几点建议
1、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防汛物资管理工作。防汛物资是抗洪抢险的重要物质基础。我市水利工程建设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能够对水患灾害的控制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我市始终是个水旱灾害频发的城市,目前仍存在一定数量的险工弱段和病险水库,因此,各级防汛部门务必要高度重视防汛物资管理工作,将其作为防汛防旱日常管理的重点工作来抓实抓好。
2、加强各级防汛物资仓储基地的建设。由于市、县(区)防汛物资从存量上与国家要求仍有差距。根据国家防总《防汛物资储备定额编制规程》要求测算,市、县(区)两级防汛物资应储部分需新增库房。我们建议以这次防汛物资储备管理调研工作为契机,各级防指要加大建设力度,在原有的基础上新建、扩建
标准库房,使各级防汛物资的储备逐步靠近国家定额。
3、要加大防汛专项资金投入。市、县(区)两级财政难以保证按防汛物资储备定额标准储备和调拨防汛物资所需费用,致使各级防汛物资储备资金无保证,造成物资储备达不到定额要求。建议省级财政安排防汛专项使用资金,市、县(区)防指负责购臵、储备、管理、更新工作,以确保我市防汛工作万无一失。
第五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对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调研报告
药品分类管理是国际上普遍认可与采用的管理模式。世界上第一个创建药品分类管理制度的国家是美国,这是由于当时(20世纪30-40年代)发生了几起严重的“药害”事件,使其必须加强对药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管理,通过立法,严格划分处方药与非处方药,至50年代建立起分类管理制度。50年代以后主要发达国家都相继建立了这一制度。目前,多数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包括我国,东南亚国家以及香港、台湾地区都建立了这一制度,东欧国家也在近几年逐步推行这一制度。
我国在1999年启动药品分类管理工作,之后全面展开。为促进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国家局于2004-2005年连续发布了《实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2004-2005年工作计划》和《关于做好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实施工作的通知》,同时,于近期先后召开了两次药品分类工作会议,国家实施药品分类管理的决心可见一斑。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有利于保障人民用药安全,处方药的严格使用,可以减少滥用带来的许多不良反应和机体耐受性及耐受性带来的治疗困难,非处方药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意识,促进我国“人人享受初级卫生保健目标的”实现;有利于医药卫生事业健康发展,推动医药卫生制度改革;有利于逐步与国际上通行的药品管理模式接轨,有利于国际间合理用药的学术交流,提高用药水平。
推进药品分类管理势在必行
一、我市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现状和问题
**市局一直把药品分类作为全局工作的重点,通过几年来的规范管理,全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逐渐完成阶段性目标,实现了三个转变。
1、药品陈列转变
100%的药品经营企业的药品陈列由原来的混放转变为如今的把药品与非药品、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内服与外用、功效或剂型相同进行分开摆放的方式,各摆放区都配有相应的标识。
2、药品的销售转变
现在的药品经营者把药品的销售分为两大部分:非处方药销售和处方药销售。处方药的销售经历了直售式、询售式、凭售式三个阶段的转变,同时非处方药销售也随着由利润驱动到信誉驱动的观念变化向疗效合理性转变。
3、药品的咨用转变
药品经营企业的用药咨询的变化较快,由原来的50%药店只配有一名兼职药士到现在100%的药店都配备了专职的药师、从业药师、执业药师作为驻店药师,药品零售企业的审核处方、指导合理用药的工作有的长足进展。
通过对市区百余家的药品零售企业的现场调查,我们发现药品分类工作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概括为三个不能。
1、驻店药师不能保证始终在岗
调查的120家药店,12%驻店药师长期不在岗;40%的驻店药师由于各种原因离岗;36家药店未挂停售处方药的标志;29家药店药师不在岗继续销售处方药。
2、处方药不能完全凭医师处方销售
在40%的驻店药师在岗的药品经营企业中,有近三成未能尽到审核处方的职责,形同虚设,有的不看处方,只盖章;有的只指导,不审核;甚者不闻不问。
3、分类摆放不能做到完全分开
60%的被调查的药店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未能完全分开,个别药品混放,具体表现在没有标识的非处方药混放在处方药区;处方药存放不集中,与非处方药交叉存放;个别非药品混放于药品中。
二、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问题分析
对于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分别从处方来源、人员素质、顾客心态、监管措施等几个方面做以调查和分析。
(一)处方来源缺乏
从处方方式的调查情况看,许多医院运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患者挂号时先买卡,医生在计算机上开处方,患者拿着卡去交款、取药,根本看不到处方。有的医院没有条件上电脑,居然给药品编号,医生开处方不写药名写编号。小规模的诊所普遍采取“先扎针、后开方”的做法,有的甚至扎完针也不开方。
医院大多是公立性的,药品收入是医院的主营收入,所以医院不愿意让处方流向社会药店。据卫生部不完全统计,2001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收入达4000多亿元,其中42%是药品收入,利润至少达500亿元,而商业流通领域利润率只有0.5%~0.7%。虽然药品收入所中比例已出现逐年递减的状况,但医疗机构和药店之间药品价格差距还很大,因此,医疗机构控制处方外流的原因不言自明。
(二)消费人群意识淡薄
广大消费者对凭处方销售处方药不理解、不习惯。在调查时遇到一位正在药店购药的老者,他说,注射一个疗程的精制刺五加,在药店买,到社区诊所注射,300元钱就够了;如果到医院注射一个疗程,800元也下不来,药价低而且质量也不差。但当药店向他索要医生处方时,他不但不给,还拄着棍子大发脾气。消费者对药品分类管理的意义不懂,产生抵触情绪,客观上也促使药店顺水推舟违法销售处方药。
尽管目前中国医药行业发展很快,但是中国人口基数大,现有的发展水平根本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就医和用药需求。在不少医院尤其是医疗水平很高的医院,人满为患、医生服务不到位、病人折腾半天依然看不上病,买不上药的现象并不少见。所以,很多病人只要不是大病,一般不愿去医院就医,而却愿意选择就近的药店购药。
消费者已经习惯到药店买药不凭处方的方式,如果凭借处方意味着还得走医院程序。此外,广大消费人群对处方药滥用的危害性还没有深刻的认识,头痛脑热,就吃抗菌素、打点滴的情况已成自然,殊不知药品的不良反应、习惯性的耐药可能危及生命。
(三)某些医疗机构责任差
据有关资料报道,我国抗菌药物的消费85%发生在医疗机构,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已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菌药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菌药就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目前,滥用抗菌药物现象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联合应用抗菌药不当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二是有不少医生给患者看病不做药敏试验,光凭经验就使用抗菌药;三是少数医生受利益驱动,不顾病情需要,大量使用价贵、先进的抗菌药;四是有的医生缺乏专业知识,不管需不需要使用抗菌药。在医生开出的抗生素中,不合理的处方就占四至五成左右。滥用抗菌药物,不仅给病人增添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浪费了有限的医疗资源,更严重的是加快了人体内耐药菌的产生,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医生习惯性应用则会因势利导,患者则把应用抗菌素当成必要。
(四)药品咨用人员素质差
许多药店在人员责质、管理制度、设备设施等软硬件建设上还不能适应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特别是在人员素质方面,差距更大。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要求药店配备驻店执业药师。我国的执业药师数量本来严重不足,还多数在管理岗位上,不可能担任驻店执业药师。即使配备驻店药师,人数也不能满足要求。更重要的是,相当一部分药师对药品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审方能力尚未达到驻店药师的要求。
(五)规范措施不尽完善
现行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摆放原则是偏重把非处方要单独存放,即“OTC”标识的药品标志清晰、分柜摆放。这样摆放给消费者的印象好象是非处方药作为一种需要特别管理的药品,而不是处方药,相反,无标识的处方药和暂无标识的非处方较难分开。
因此,可以想到我们规范管理过程的许多亟待完善各项工作。例如:如何鉴别处方的真伪的管理方法等。
三、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解决措施
1、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审核人员驻店注册、培训管理工作,充分发挥药学技术人员用药指导作用
加强药师的队伍建设。为解决执业药师数量不足的矛盾,药监部门要采取有效方式,在保证人员素质的前提下,促进扩大了执业药师的数量,同时为弥补执业药师数量不足,加强对从业药师的再教育工作。要积极促进本地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从政策上鼓励从药人员进行再教育,从措施上完善从药人员的再培训。提高人员数量和质量,确保指导用药水平得到提高,满足本地区需求。
加强药师的在岗情况的检查。一是严把审查关。对新开办药品零售企业进行现场检查验收时,对药师的资格、实际水平、是否兼职、外地人员能否保证在药店行使职责等进行严格把关。二是实行值班药师签到制。要求企业提前做好值班药师的工作安排,药师上班必须签到,保证药师在职在岗,充分履行对顾客购药咨询、用药指导、处方审核、质量把关等工作职责。三是要求挂牌明示。药师在营业时间上岗时,应佩带标明其姓名、技术职称、岗位等内容的胸卡,便于群众监督。如药师临时不在岗,应在凭处方销售药品专柜明显处,摆放“药师不在岗暂停处方药销售”的告示牌。四是开展药师在岗专项检查。加强对药师在职在岗监督检查,对连续多次检查发现药师不在职在岗的,将依照《药品管理法》第七十九条进行处罚。
2、积极开展药品分类的宣传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改变用药习惯和正确使用药品
首先,要通过科学的宣传教育,逐步增加公众合理用药知识,改变公众传统的用药习惯。要通过对加快推进药品分类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的宣传,让公众了解有关药品分类管理的相关政策性规定以及药品分类管理阶段性目标的主要内容,从思想上意识到药物滥用的危害。同时,还要加大对一些常见病的基本判断常识和推荐用药范围、常用非处方药的适应证等知识的宣传,采用媒体宣传与印发资料等多种宣传方式,着力解决公众在使用非处方药进行自我诊疗时所面临的合理用药知识缺陷,增加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使其养成合理用药的习惯。
其次,要通过积极有效的宣传,引导药品零售企业积极开展药学服务。零售药店及其从业人员是执行药品分类管理的最终端环节,只有把握住终端出口,药品分类管理的阶段性目标才有可能实现。因而药品监管部门要通过广泛宣传,让药品零售企业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通过高质量的药学服务,促进企业的发展,认真执行分类管理的相关要求与规定。
第三,在宣传手段上应注重贴近性和多样性。通过手机短信向社会广作宣传;与媒体联动,将为群众解决问题的过程、结果公之于众,都起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要不拘形式,避免单一的“灌输式”教育。公众合理用药意识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分类管理的宣传也不能停留在“一阵风”的阶段,而应探索长效的、持久的、深度的宣传方式和手段,并充分发挥相关协会、学会在推进药品分类管理方面的宣传、培训和正面推动作用。
3、大力加强药品分类管理的监管和规范工作,积极稳妥促进药品分类
对药店的监管。一是加强药品零售企业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柜摆放情况和专有标识规范情况的检查,积极促进药品零售企业达到药品分类管理的要求。二是加强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及在岗情况,以及处方审核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结合GSp认证工作,进一步完善驻店执业药师配备制度和处方审核制度。三是对已明确药品零售企业不得经营的药品,要加强监督检查。对违规经营的,按《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理。四是对已明确必须凭处方销售的药品,要加强对药品零售企业执行凭处方销售规定情况的检查。对药品零售企业违规销售处方药的行为,要及时予以纠正,并根据《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给予警告处罚;情节严重或经警告后仍违规销售的,除给予警告外,还应并处罚款。五是各级药品监管部门要结合医疗和药品广告整顿工作,加强对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广告的监督和检查,特别要加大处方药在大众媒体违规发布广告和非处方药在大众媒体扩大宣传的检查力度。六是把药品分类管理工作的要求与零售药店的审批、变更、认证及监督检查有机结合,对达不到分类管理要求的,按照有关规定处理。
对医疗机构的监管。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合理用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药监、卫生、工商等部门的共同监管,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推进合理用药的进程中应发挥主导作用。
制止滥用抗菌药的关键是从源头抓,用制度来规范。相关部门应制定一个明确的制度,规范医生的处方行为。首先,抓医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其次,医院药剂师可以参与临床医生查房,指导临床用药;三是建立健全规范用药、合理用药制度;四是真正发挥药品招标采购的作用,纠正从使用药品中获取利益的行为。
四、我市药品流通领域药品分类的初步设想
1、推进自我药疗计划,有步骤的引导群众习惯性使用非处方药品
顾名思义,自我保健、自我药疗是在没有医生或其他医务工作者指导的情况下,恰当地使用非处方药物,用以缓解轻度的、短期的症状及不适,或者用以治疗轻微的疾病。由此可见,自我药疗是自我保健的一项重要内容。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古已有之,几千年来,我国人民在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经济、文化、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78年提出“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宏伟目标。结合国情,我国政府提出了到2000年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与此同时,WHO还提出“人们有权利也有责任以个体和集体的方式参与他们的卫生保健的计划和实施”。我国政府也提出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应以国家、集体为主,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由上可知,现代卫生保健的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改变,由过去单纯依赖国家转变为“是个人的权利和责任”,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自我保健和自我药疗成为社会和个人共同关注的事业。
非处方药的出现大大促进了自我药疗的发展,并在现实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应该注重对自我药疗的宣传,引导群众自觉使用非处方药,远离药物滥用,推行自我保健。
2、探求解决处方来源的有效方法,促进处方的有序流动
探索医疗机构药房商业化转型,实行医药分家,把门诊药房从医院剥离出来,建成独立核算的单体药店。严格执行处方药凭处方销售的要求,建立药品分类管理的试点,形成把医疗机构商业化药房作为处方药源头的模式,把分类管理经验全面推开,促进规范化建设。把发给许可证的医疗机构的药房作为完全实行分类管理的示范点,形成处方来源网,进一步解决处方来源和按处方购买药、凭处方售药还不适应的问题,推进药品经营企业的分类管理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