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语文新课程是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实践者,探索者。教师、书本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资源。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根据这一理念,今天我说课的课文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所选用的教材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和教学评价。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教材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第五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它属于一篇议论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体裁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知识的基础上,对不同体裁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奠定了基础,是进一步研究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而且对后面的课文也是铺垫的作用。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小学阶段六年级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同时也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初步学习了议论文的相关知识,对该认识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课文重难点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详细讲解,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难点确定为: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二、教学目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只是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与态度目标这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一个右击整体,学生学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读写“诞生、洗澡、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摘抄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能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段话,用具体事实说明一个观点。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分析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根据这一教学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始终在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上设置问题,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知道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引导分析时,给学生流出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联想、探索,从真正意义上完成对知识的自我建构。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社会性结合的特点。
所设计的问题:
1、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等。)
2、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
3、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
4、“?”和“!”的含义是什么?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直观呈现教学素材,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
(1)结合单元,提问导入
本着该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科学精神,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将以提问的方式:抛出了“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这两个问题,从学生的回答中来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此环节上尊重了学生的自主性,质疑课题,让学生带着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来学习课文,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通过朗读让学生悟出体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通过学生对课文的自由朗读,让学生读懂课文、读通句子,并找出课文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通过初步的学习,学生已有了学习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强劲的学习动力,此时我把学生带入下一环节(3)学习事例,理解观点
课文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一个观点,作者用了几个事例来证明它的? 学习几个事例,现在我们来完成一个表格。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一个表格。填写好表格后观察表格,我们能否发现这三个事例相同的地方?“科学家们是从什么现象中发现真理的?这都是些怎样的事?”“他们又是怎么发现的?”。同时让学生找出相关的句子,以“?”拉直变成“!”为本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了科学家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这样的学习过程给了学生一个探讨的机会,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要找到真理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这样感悟可以更好地和课文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也会领悟得更多。此时,再引出第二自然段作小结并为以后的教学埋下“伏笔”,“难道只要善于观察,善于发问就能找到真理?”引发学生想继续探究课文的兴趣。将学生汇报与教师的引导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在读悟中明白科学家们还需要有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等精神。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才能把“?”拉直变成“!”,找到真理。理解本段的意思之后,点明了课文的观点,即课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设计意图:现代语文教学论指出,好的教学必须在学生自主探索,经验归纳的基础上获得,教学中必须展现思维的过程性,在这里,通过
观察分析、独立思考、小组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所以在学生探究的过程中,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
(5)语言激励,总结下课 我的理解是,小结归纳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简单陈述本堂课内容,而应该是优化认知结构,完善知识体系的一种有效手段,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题作用,从学习的只是、方法、体验是那个方面进行归纳,我设计了这么一段话: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真理,理解了“?”——“!”这一直观、形象的表达方式,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一文章体裁,相信每个同学收获都很大。老师希望你们做好充分的准备,学习科学家们那见微知著、善于发问的本领,学习他们不断探索、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将来也能把一个个“?”拉直变成“!”,也能自豪地说:“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7)布置作业,提高升华
以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为出发点,我准备了课后练习是对本节课内容的一个反馈,也是对本节课知识的一个延伸。总的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课件是利用文字、声音,图片等一切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融入课堂的教学资源,它每天都在变化,时刻都在更新。可以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课堂,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文章。体现了一切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提高了课堂效率,从而达到课堂的最佳效果。在本堂课上,我采用了图片,课件的形式参与了情景当中,帮助学生来理解。当然,一切的资源都得从课堂实际出发,要上的有用,真正做到为我所用,为学生所用。讲到这里,今天我说课有内容就一到此为止。
第二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叶永烈先生写的文章——《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体现的是第五单元科学精神,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也是作者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证明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文章结构清晰:提出观点——证明观点——总结观点,而且重点部分非常清晰,通过三个具体事例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同时让读者深刻地体会到科学精神的真正含义。
二、说学生
我的学生家都在农村,他们收集资料,开阔视野的途径很单一,只有电视、报纸,平时看课外书的机会也不多,所以学习这一单元需要我和他们做一些准备:收集相关资料,作出合理解释。通过前两课的学习我们共同了解了居里夫人淡泊名利,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美丽人格,感受到了祖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航天人热爱祖国、团结合作、默默奉献、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两课都是用具体事例来说明道理的,学生已有了初步的体会。在课外材料方面,虽然孩子们知道爱迪生、爱因斯坦、邓稼先,但对于他们从事的科学事业了解并不多,也说不清,不过却深感神奇,而今天这篇课文中的三个事例倒不难理解,难的是这三件事证明了什么,真理是怎样得到的,仿写应选择什么样的事例。而且我相信他们定会对地球自转,石蕊试纸感兴趣。
三、说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及对这一单元的理解认识;根据文本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思路;根据《课标》中对阅读的要求;根据课后作业的提示,我把本次教学设计的目标定为:通过朗读、感悟,学生能了解到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即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同时通过自读自悟,教师引导,学生能体会到任何真理的习得都要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并从中感受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这也是本课的重点;此外,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生活实际理解难句的意思,学习作者用具体典型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这对于我的学生来讲应该是一个小难点。
四、说思路
我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谈话导入,激发学生学习这节课的兴趣,然后通过对比朗读,感受三个事例的具体写法,并仿写,从而感悟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最后回顾全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即议论文的基本形式。
五、说过程
这节课从谈话导入开始:教师问:同学们有过刨根问底的经历吗?学生自由畅谈,当学生谈过他们的经历后我适时引导:无论幼稚还是可笑,总之你们发现了问题并寻根究底了,这个过程就是值得回忆的,还有许多科学问题等待着同学们去发现去探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这一导入激起了学生们探索科学的兴趣,同时也引出今天的话题: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接下来进入下一环节:研读文本,体会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浏览课文,回忆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因为第一课时学生已初步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因此浏览后孩子能够概括出三个事例分别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化学家波义耳偶然发现盐酸会使花瓣变红,继而进行了许多试验,终于发现了酸碱试纸。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球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球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
(一)、自由朗读,感受三个事例的相同点,体会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在回顾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引领学生直奔文章的主体——第二部分:也就是运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这部分(课文的2——6自然段)。
教师出示自学提示:因为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所以在这里让学生自学时自由选择读的形式,自主选择交流形式进行学习结果的汇报。
三个事例在内容上都是讲生活中偶然发现的问题;都是讲科学家发现和发明的故事;三个事例在写法上都是证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提到的科学家发现发明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即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的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到了结论。当学生汇报到这里时,教师引导可以给每段分为几层,学生自然知道是三层,而且会非常清晰地认识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是每个科学家得到真理的过程,这同时也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
(二)、自读自悟,体会三个事例的含义。相同点体会清楚了,接着重点就是要让学生交流从三个事例中得到的感受:从科学家的经历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启发?这一追问目的就是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让孩子们谈出对科学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学生们也能体会出作者的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就是课文中提到的“追根求源”,“打破沙锅问到底”。朗读在理解之后也是非常必要的,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出对自己有启发的句子。
之后引读这几段话:洗澡这件普通的事情,谢皮罗教授却注意到:„„紫罗兰花瓣遇酸变成红色,这一现象„„睡觉时眼珠会动,这一正常现象却让一名奥地利医生„„
这段引读加深了孩子们对这三个具体事例的理解,同时也让孩子们深入地认识到得到真理的过程离不开一连串的问和不断地探索,从而使比较枯燥的议论文在朗读感悟方面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点读的乐趣。
(三)、拓展实验,激起学习兴趣。接下来,我转换话题,问孩子们还有什么不懂的或想知道的。学生提出地球自转,石蕊试纸的问题,我会适时向他们解释。并且将准备好的石蕊试纸及酸碱展示给孩子们,指导其简单演示,让孩子们从神奇的实验中感受科学的奥秘,语文课堂做科学实验,拓宽了语文学习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语文实践能力。同时这一独特体验会深埋在学生心中,为将来的深入学习埋下伏笔,激发起学生要努力学习将来也有所发现,有所研究的兴趣。
(四)、互动解疑,感受文章的表达方法。解决了孩子的问题,我会让孩子们帮我解疑:出示难句:第二自然段,第六自然段,这一互动环节表面看是学生帮我解疑,实质上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学生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感悟句子的意思。
接着追问:如果第二部分独立成篇的话应怎样划分结构,学生很自然地回答出总-分-总的结构,第二自然段总的概括,第六自然段是三个事例的总结,课文运用这三个具体事例说明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观点。再问你还知道哪些事例能够证明这一观点?学生说了解的事例,拓展一下学生的思维。
(五)、学习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法进行仿写。之后教师继续问学生三个事例在写法上没有太大不同,这样是否啰嗦。学生理解体会出这样写一方面证明观点,另一方面知道真理习得的过程都需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需要刨根问底,追根溯源、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样写不啰嗦,反而更加突出作者要证明的观点,这也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写作方法——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下一个小环节就是仿写了:出示要求,指导仿写,评价仿写。虽说这是难点,但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学生会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只要所选事例合适就可以了。
最后,回顾全文,体会议论文的一般形式。作者先提出观点,最后重申、总结观点,中间大部分用具体事例证明观点的写作形式,告诉同学们这就是议论文的一般形式。这也正体现了课标指出的“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本节课在谈感受后结束。
六、说效果
这节课通过课前谈话,整体把握,具体解读,交际延伸,内容仿写,使学生感受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既是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又蕴含着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相信科学发现的规律、科学精神定会影响孩子们未来的学习之路。
第三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说课稿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说 课 稿
白云八小 张英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议论文,我是第一次拿这样的课文上教研课,在设计时思考了很多,怎样用一个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把握对议论文这种题材的渗透?特别是怎样落实本单元的两大训练重点“把握主要内容,体会科学精神的含义”和“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等等。下面我从几方面说说我的想法: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二、说教法:
先从“?”和“!”入手,点明作者的观点;然后具体学习三个事例,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和由“?”拉直变成“!”的含义;接着联系三个事例感悟科学家的科学精神,重申观点;最后总结文章的写法,利用一句格言进行仿写练习。
1、以“?”拉直变成“!”为本堂课的主要线索,一步一步引导学生理解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了解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2、紧抓事例,理解观点,感悟精神,举一反三,对课文的学习落到了实处。
3、注重了学生的拓展训练,搜集了类似的事例,进行了仿写练习,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了议论文这种体裁,在板书上也体现本文的写作特点。
4、学习用具体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落实得不够,主要体现在由于时间不够,仿写没有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说学生、1、由于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在上周已经上过,时隔6天,我担心学生忘记,所以在回顾知识部分内容安排较多,量较大,学生觉得累。
2、由于担心无法全面落实本课的知识点,老师放得不够,读得不多,气氛不够活跃。
3、由于时间安排在下午第3节课,大部分学生很疲倦,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春雨的色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争艳、绿草如荫、一派迷人的景色。《春雨的色彩》意境优美,散文诗中绵绵的春雨,屋檐下叽叽喳喳的小鸟,万紫千红的大地,给人以美的陶冶和享受,与此同时启发幼儿通过简洁优美的语言以及相应的情景对话练习感受春天的勃勃生机。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启发幼儿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的意韵,并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二、幼儿情况分析:
中班下学期的幼儿探究、分析、观察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孩子们充满了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究欲,能主动地去探究周围和环境的变化,并且能根据变化运用自己的表达方式将感知到的变化加以表现。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及审美能力有一定的发展,孩子们在平时的活动中也积累了许多有关绘画方面的经验在活动展示出来。
三、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的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着主导作用,我根据中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下活动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引导幼儿感受散文诗的意境美。
2、能力目标:发展幼儿的审美能力和想象力。
3、认知目标:帮助幼儿在理解散文的基础上感受春天的生机,知道春雨对万物生长的作用。
四、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引导幼儿份角色朗诵小动物的对话,感受散文诗的优美,进而丰富词汇、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难点是:学习词语“淋、滴、洒、落”、学习春雨的对话、诗句“亲爱的小鸟们,你们说得都对,但都没说全面,我本身是无色的,但我能给春天的大地带来万紫千红”。
五、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课前学会朗诵诗《春天》,并组织幼儿春游,根据天气情况实地观察春雨,让幼儿感受了解春天的有关知识经验。
2、物质准备:小动物头饰、教学课件、幼儿绘画用纸笔
六、教法: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解放儿童的双手,让他们去做去干”所以在本次活动中,我力求对幼儿充分放手,对大限度的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感受,我主要采取了以下教学法:
1、谈话法:在活动得导入环节我运用与幼儿进行有关春天主题的谈话,帮助幼儿积累整理自己积累的有关春天的知识经验。
2、演示法:在活动中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向 幼儿展示春天的勃勃生机,《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情景,也是通过课件中轻柔的配乐诗朗诵体现出来的。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进一步强化了他的作用,使幼儿对春天、春雨更加了解和熟悉。
3、情景演示法:将幼儿置身于《春雨的色彩》散文情景中,通过角色表演,强化幼儿对春雨的色彩的感受。
此外我还适时采用了交流讨论法、激励法、审美熏陶法和动静交替法加以整合,使幼儿从多方面获得探索过程的愉悦。
七、学法:
1、多种感官参与法:《新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本次活动中,幼儿通过观察发现自然界的变化,感知春天的意韵,并尝试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法把春雨的色彩表现出来,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2、体验法: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与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高。在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进行角色表演,说出小动物们之间的对话,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同伴之间合作表演的快乐,也将成为他们永远的回忆。
八、教学过程
活动流程我采用环环相扣来组织活动程序,活动流程为激发兴趣谈春天-----看春雨-------欣赏散文诗------情景表演-------经验总结-------审美延(绘画形式)
1、激发兴趣谈春天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开始我利用谈话形式引导幼儿将自己已有的关于春天的经验进行整理,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2、看春雨
观看课件《春雨的色彩》前半部分,到春雨姐姐欢迎的最热烈老师说:一天,一群小鸟在屋檐下躲雨,他们在争论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他们在争论什么问题吗?(幼儿回答)对他们在争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这样的设计自然合理,进而引出散文诗《春雨的色彩》
3、欣赏散文诗
(1)完整欣赏后请幼儿把不懂得地方提出来,由幼儿提出来,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幼儿理解散文诗的内容。
(2)寻找句子、加深印象
给幼儿提出要求,请幼儿找一找诗里描写春雨下到草地上、柳树上、桃树上、杏树上、有菜地里、蒲公英上各用那些词语,通过找,让幼儿学会“淋、滴、洒、落”并学会用小动物的话来朗诵、来回答,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强调了重点,理解了难点。
4、情景表演:分角色进行朗诵表演。
5、经验总结:
将本家活动内容的前半部分进行总结,给幼儿一个春天的完整印象。
6、扩展延伸、升华主题
引导幼儿运用手工工具,用绘画的方式将幼儿感受到的《春雨的色彩》散文诗的意境描绘出来,巩固和加深幼儿对春天及春雨的任认知。
第四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用三个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契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诞生、漩涡、花圃、逆时针、司空见惯、无独有偶、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找出他们的相同点。
(4)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本文语言生动、准确的特色,学习用事实说明道理的写法
3、本课重、难点:
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本课的三个例子:(1)、洗澡水的漩涡,(2)、紫罗兰的变色,(3)、睡觉时眼珠的转动。“?”的含义是:看出问题,不断发问。“!”含义是: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求源。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以课题导入——学习词语——初步感知课文——探究体验——学习升华。
由于文章题目发人深省,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提问:读了课题,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检查词语情况,了解学生对本课生字、词的掌握程度,为学习课文奠定基础。
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三个故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确定好了文章的基本框架后,学生进行自生探究,这样就为理解和探究作好铺垫,使探究确定了方向。接着进入教学的第四阶段——探究体验。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又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读文,反复对比,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合作探究,学生由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你是怎么理解课题这句话的?文中讲了哪三个故事?故事的介绍和内容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洗澡水的漩涡紫罗兰的变色睡觉时眼珠的转动“?”和“!”的含义是什么?我根据学生的学习汇报相机板书,并及时引导学生齐读第二和第七自然段。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后明白了,科学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在合作探究中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明了,能较好的体现当堂课的教学内容,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起到言简意赅的作用。
第五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教案
课题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3.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4.能够仿照课文的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5.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学
重点
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教学
难点
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能正确读写“诞、澡、械、授”等11个生字。在文本中理解“司空见惯、敏锐、见微知著、锲而不舍”等词语的意思。
2.默读课文,能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并讲述自己受到的启发。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7)分钟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有很多同学特别崇拜科学家,能说一说你最崇拜的科学家是谁吗?【出示课件2】
2.你们知道科学家们主要依靠什么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吗?(学生自由发言,如:善于思考、勤奋刻苦、锲而不舍等。)
3.教师小结【出示课件3】: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是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看出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板书课题)
4.谁来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自由发言。)下面我们来共同学习第16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相信同学们学过课文,对这句话会有更深刻的理解。疑问,追根溯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所以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进行提问,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学习兴趣。
了解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新课
教学
(30)分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出示课件4】:叶永烈(1940—)著名科普作家、传记文学作家,是《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著有科幻故事《小灵通漫游未来》,影响较大。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出示词语:【出示课件5】
诞生
纵观
漩涡
敏锐
追根求源
见微知著
锲而不舍
洗澡
花圃
推理
逆时针
司空见惯
无独有偶
打破砂锅问到底
(1)
指名读词语。
(2)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全班交流。【出示课件6】
定理:已经证明具有正确性、可以作为原则或规律的命题或公式,如,几何定理。
定律:科学上对某种客观规律的概括,反映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一定变化过程的必然关系。
学说:指学术上自成理论体系的主张或见解。
司空见惯:看得多了,不以为奇。
追根求源:追溯事物发生的根源。
打破砂锅问到底:比喻追究事情的根底。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锲而不舍:锲,镂刻;舍,停止。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4.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5.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把这句话画出来。
三、细读课文,理清条理
1.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给课文划分段落。
2.学生交流段落划分,说明分段理由。
第1自然段:提出观点,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好之后。
第2到第8自然段:证明观点,举三个例子来证明。
①洗澡水的漩涡。②蚯蚓活动发现大陆与海洋的分布。③做梦时眼珠转动。
第9、10段:总结观点。只要见微知著,善于发问,不断探索。就能找到真理。
3.教师对照板书进行小结:这篇课文思路特别明晰,作者开门见山提出自己的观点,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话本身就是“真理”,然后概括地指出在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之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从中发现了真理,最后指出科学发现的“偶然机遇”只能给有准备的人,而不会给任何一个懒汉。
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识记生字、理解词语,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可以提高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爱写字、主动理解词语的兴趣,教会学生正确的写字方法和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打下基础。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组织材料的方法。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自己与文本对话,并能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为以后学习课文打下基础。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2)分钟
四、布置作业,巩固提高
1.熟读课文。
2.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找出作者为证明自己的观点所列举的三个关于科学发现的故事,了解每个
2.事例都是按照“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的顺序来介绍的。
3.能够仿照课文写法,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一个观点。
4.拓展阅读文段,说说自己在《千年圆梦在今朝》中体会到的科学精神。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5)分钟
一、复习导入
检查生字:洗澡
机械
教授
叛逆
花圃
玫瑰
谨慎
盐水
石蕊试纸
奥秘
领域
锲而不舍
复习前课,做好衔接。
新课
教学
(25)分钟
二、细读课文,交流感悟
1.【出示课件7-9】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具体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课文具体写了三件事:第一件写的是谢皮罗教授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件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与海洋的形成;第三件写的是奥地利的一位医生从儿子睡觉时眼珠会转动这一现象中发现了眼珠转动和做梦的关系。
2.【出示课件10】再请大家仔细地读读这三个事例,看看三段话在写法上、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全班交流,这三个事例中提到的科学家发现或者发明的过程是相同的,都是先偶然发现问题,不断地追问;再进行反复的研究和实验;最后解决了问题,得出了结论。
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才能解决问题,发现真理。因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这些事例是科学技术发展史上三个确凿的事例,由此可以看出科学家们都是细小的、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追根求源,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板书)
3.你还能列举出这样的事例吗?(学生可能会谈到曾经学过的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事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补充:蚯蚓在美国东海岸有,在欧洲西海岸同纬度地区也有,而在美国西海岸却没有,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出欧洲大陆与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了,分为两个洲。)
4.课文中哪些语句令你深受启发,作出标注。
5.交流令自己深受启发的语句,说明从中受到的启示,并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有关语段。
【出示课件11】
①
最后把“?”拉直成了“!”,找到了真理。
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出示课件12】
②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打破沙锅问到底”是一句俗语,形象地表达了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精神,“发现”“发明”“创造”“成就”这四个词按收获由小到大排列,也说明平常的事情中蕴含着真理,蕴含着伟大的成就,而这些只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人才能做到。
【出示课件13】
③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板书:见微知著)
这句话和课文开头首尾照应,说理深刻。
这句话用“只要……就……”的句式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出示课件14】
④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而不舍精神的人。
这句话对发现真理的条件作了说明,科学发现中存在“偶然的机遇”,说明科学真理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并不神秘;“只能给……”说明科学发现也并不容易,指出了科学真理的发现是有条件的,那就是给那些“有准备”“独立思考”“锲而不舍”的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是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三、再读课文,感悟写法
1.默读全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跟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2.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点拨:这篇课文围绕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一观点,列举具体事实加以证明。这样的文章叫做论说文,也叫做议论文,不同于我们经常阅读的记叙文。
本文所用的证明事例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抓住发现事物的顺序来理解课文,学习作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方法: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这一设计是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并联系前课,考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10)分钟
四、拓展阅读,随文练笔
【出示课件15-20】
下面我们来阅读《千年圆梦在今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精神。写一写。
群文阅读,巩固提升
板书
内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发现问题——不断发问——不断解疑——找到真理
见微知著
课堂作业新设计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在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当然,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的能力,不是凭空产生的。正像数学家华罗庚(gēng)说过的,科学的灵感,决不是坐等可以等来的。如果说,科学领域的发现有什么偶然的机遇的话,那么这种“偶然的机遇”只能给那些有准备的人,给那些善于独立思考的人,给那些具有锲(qiè)而不舍精神的人。
1.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都是什么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发现真理的人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善于观察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探索真理的人。
2.因为那些找到真理的人都是从身边平常的事情中发现的。
3.要有准备,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意思对即可)
教学反思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自己认为成功之处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积极性被调动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把学习的过程还给学生,把说话的舞台让给学生。我始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给学生充分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圈画、思考、交流、汇报、朗读、表达.....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语文课堂上有所收获。
二、心弦被拨动
从具体事例中正确理解“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这一课的重难点。对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我指导学生研读的重点是具体事例中的“问号”是什么?由此发现的“真理”是什么?从“问号”到“真理”的过程是怎样的?通过读读议议,拨动学生心弦。
三、心灵被触动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关注“敏锐地注意”“敏感地意识”“百思不得其解”以及“反复的研究和实验”“许多实验”“反复的观察实验”等词句,并三次回扣课文的第2自然段,使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体会和领悟到“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深刻含义,感受和感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感悟让学生彼此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说说自己读了课文中的三个事例有什么感受?透过“!”还能感受到什么?感悟“!”蕴含的丰富情感。在此基础上一咏三叹再读课题,读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学生对课题、对课文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学生在阅读分享中有所动,与此同时,训练学生结合课文仿写,练笔表达也成了水到渠成之事。
一节课下来,自我感觉本堂课学习目标基本达成,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但是这堂也不免有些遗憾:高年级学生字词方面已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因此在开课的字词学习的安排确实必要性不大;另外,在引领学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方面,在这堂课上还显得有欠缺,没有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感悟。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地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课文可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
段)开门见山,提出观点
明确指出:“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本身就是“真理”。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至第6自然段)运用事例,证明观点,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首先概括地指出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科学真理的发现,那些定理、定律、学说都是在发现者、创造者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才获得的。然后,由此引出科学发展史上的三个有代表性的事例。
第一个事例是谢皮罗教授从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问题,通过反复的试验和研究,发现水的漩涡的旋转方向和地球的自转有关。第二件写的是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从蚯蚓的分布,推论地球上大陆于海洋的形成。
第三个事例是奥地利医生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这个现象,经过反复观察和分析,推断出凡睡者眼珠转动时都表示在做梦的普遍规律。
最后对三个典型事例作总结,强调这三个事例“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却都发现了真理.因此,只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就一定能“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成就”。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至第8自然)总结全文,重申观点.,指出科学并不神秘,也不遥远,关键在于“知微见著”,不断探索,善于独立思考,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独立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具体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形式。
【链接文章】
千年梦圆在今朝
飞离地球、遨游太空是中华民族很久以来的梦想。在中国的古代,早就流传着“嫦娥奔月”的神话,人飞于天、车走空中的传说,以及“鲲鹏展翅”“九天揽月”的奇妙想象。富有激情和超凡想象力的炎黄子孙,不只是在简单地描绘着瑰丽绚烂的飞天之梦,他们还于千百年的岁月流传之中,不断地尝试实现自己的美好愿望。
中国明代的官员万户,是世界历史上第一个试验乘火箭上天的人。他用47支火箭捆绑在椅子下面,自己做在椅子上,手拿两只大风筝,然后叫人点火发射。但是,随着一声巨响,他消失在了火焰和烟雾中。人类首次火箭飞行尝试没有成功。
尽管如此,万户那种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却使人们的内心深处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和鼓舞,他因此被国际航天史学家公认为人类升空探索的先驱。为了纪念他,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将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万户”。“
尽管遭受了无数失败,付出了惨重代价,坚定而执著的炎黄子孙却始终没有放弃飞离地球的努力。
1949年,中华人民中和国的成立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中国的航天事业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毛泽东主席在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之后的第二年——1958年,庄重地表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经过十多年的努力,1970年4月24日,寂寞而辽阔的茫茫太空中,第一次响起了中国人的声音,那穿越苍穹的《东方红》乐曲,让海内外华人振奋不已,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卫星的国家。
在准备发射人造卫星的同时,中国科学家满怀希望地开始了载人航天技术的探索。
1992年9月21日,党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史上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最高的跨世纪重点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工程,一百一十多个单位直接承担了研制、建设和发射任务,而参与这项工程的协作单位,则多达三千多个。实验的精细与艰难,要求广大科技人员、工人和解放军官兵夜以继日地苦战攻关。有的人为了工作的及时、方便,将铺盖搬到了工厂车间;有的人积劳成疾,几次住进了医院;有的年轻人虽风华正茂却华发早生;有的人甚至为此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生命,未能等到成功的那一天便猝然长逝——
成千上万人的不懈努力,终于在2003年10月15日有了结果。那天早晨9时,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随着一声震耳欲聋的巨响,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飞船被送上太空,火箭划过一道绚丽的曲线,看起来宛若一条蜿蜒的苍龙,瞬间便消失在了苍穹之中。10月16日6时23分,飞船在环绕地球14圈后成功返回祖国大地。航天员杨利伟在着陆场即将登机返回北京的时候,用三句话概括了他21小时的太空旅行:“飞船飞行正常。我自我感觉良好。我为祖国骄傲。”简单的三句话,对无数参与航天工程建设的人们作出了崇高的评价——没有他们的辛勤努力,就不会有这飞行正常、使人感觉良好的飞船,就不会有这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
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向全世界庄重宣告:中国已经成为第三个独立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它同时也充分表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梦想,几代人的执著追求,以及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在今天变成了美好的现实。
2005年10月12日,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中国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于17日凌晨4时顺利着陆,航天员安全返回。“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实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
载人航天梦想的实现,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有了更高远更绚丽的梦想——登临月球、探索火星,遨游于更深、更远的太空。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我能区分下列生字并分别组词。
澡()玫()域()诞()疑()
燥()
攻()或()
延()凝()
惯()观()圃()旋()慎()
贯()砚()葡()漩()镇()
二、我能按照要求改写句子。
1.英国著名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地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缩句:缩句
2.在外国租界,谁又敢怎么样?
改为陈述句:句:
3.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
改为反问句:句
4.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今天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话:
三、我能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普通 普遍
1.洗澡是一件非常()的事情。
2.这是一种非常()的现象。
兴趣 趣味
3.他的这个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超大()
4.这是一道()性很强的物理题目。
著名 出名
5.17世纪的一个夏天,英国()化学家波义耳正急匆匆的向自己的实验室走去。
6.一场选秀活动,使它()了。
欣赏 鉴赏
7.聚会后,全班同学约好了一起到西湖边()绝美的景色。
8.现在的很多节目都在帮人们()一些民间收藏的稀世珍宝。
阅读能力大提升
四、我能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2.文章中作者举了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3.课文最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联系全文想一想,这里的“?”“!”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述有什么好处?)
思维创新大拓展
五、用几个具体事例说明“成才有路勤为径”的观点,列出写作提纲。
参考答案
一、洗澡 玫瑰 领域 诞生 怀疑
干燥 攻打 或者 延时 凝神
习惯 观看 苗圃 旋转 慎重
贯通 砚台 葡萄 漩涡 城镇
二、1.波义耳向实验室走去。
2.在外国租界,谁也不敢怎么样。
3.没有大胆的猜测怎么能做出伟大的发现呢?
4.虽然今天天气异常糟糕,但是静静还是按时到校上课。
三、1.普通2.普遍3.兴趣4.趣味
5.著名6.出名7.欣赏8.鉴赏
四、1.含义是指人要多问,勤思考,留心生活。
2.谢皮罗教授在放掉洗澡水的漩涡中发现真理。
英国化学家波义耳在偶然中发现紫罗兰变化而发现真理。
奥地利医生发现梦的有关现象。
3.这里的“?”是发现的问题,是不断的追问,“!”是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这个句子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五、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