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河北省故城县高级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
考试范围:选修一1-4
一、单选题(共60题:1-50题,50分;51-60题20分)
1.梭伦改革改变了贵族政治的权力分配原则,主要是指()A.财产等级制度的确立 B.债务奴隶制的废除
C.创立“四百人会议” D.恢复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构
2.公元前8~前6世纪,雅典社会“六一汉”制度盛行。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六一汉”的状况是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 B.“六一汉”已丧失了政治权利和人身自由 C.“六一汉”制可以避免下层平民沦为债务奴隶 D.“六一汉”制是贵族剥削平民的真实反映
3.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的工商业获得了迅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该阶层不可能()。
A.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 B.不满贵族在政治上的专权 C.要求改变平民的处境 D.反对进行激进的社会变革
4.恩格斯说:“在梭伦所进行的革命中,应当是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以保护债务人的财产。”梭伦的这种做法()。
A.得到了下层平民的拥护 B.获得了贵族的广泛支持 C.使雅典率先消除奴隶制 D.导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 5.关于梭伦改革背景的叙述,正确的是()A.平民发生大规模暴动 B.普通民众没有充分享受民主 C.雅典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财产 D.个人独裁现象严重 6.财产等级制度之所以打破了贵族政治专权的局面,关键是()A.使工商业奴隶主分享了政治权力 B.使下层平民获得了一定的公民权利 C.以财产资格来取代血缘资格确定公民权利 D.废除了债务奴隶制
7.之所以说梭伦改革从根本上瓦解了贵族世袭特权的基础,主要是因为这场改革()A.重新分配贵族占有的土地 B.以财产资格取代血缘资格 C.恢复公民大会的应有地位 D.使雅典民主政治最终确立 8.关于梭伦改革中政治改革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带有否定贵族特权的进步性 ②按财产多少进行权力分配,不能满足所有公民参与政治的要求,带有局限性 ③对国家政权机构进行民主化改革,有利于民主制的发展 ④其民主改革是非常彻底的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公元前7世纪末期,雅典统治者将习惯法编订为成文法,这样做主要是为了()。A.限制贵族任意解释法律的权力 B.将雅典的民主推到新阶段 C.使日常的审判有明确法律依据 D.缓和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 10.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为民主制打下坚实的阶级基础的是()A.颁布“解负令” B.废除债务奴隶制 C.鼓励发展工商业 D.按财产多少划分公民等级 11.关于贵族政治的评述,不正确的是()A.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从所有公民中选举产生 B.是少数贵族的集体统治
C.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制等 D.与君主制相比是一种进步
12.约公元前9~前8世纪,雅典建立了城邦国家的雏形,其标志是()A.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B.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 C.长老会议成为最高决策机关 D.债务奴隶制被彻底废除
13.在梭伦改革的措施中,最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分享政治权利的措施是()。A.颁布《解负令》
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 C.设立陪审法庭
D.建立四百人会议
14.根据梭伦改革的规定,年收入在200~300麦斗之间的等级应为城邦提供重装步兵,自备武器和军装,但不需要提供马匹。这一等级应是()。
A.第一等级
B.第二等级 C.第三等级
D.第四等级 15.下列各项中,能明显体现出商鞅变法局限性的是()。①轻罪重罚 ②推行连坐法 ③公开承认占有奴隶的合法性 ④劳役沉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16.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 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17.商鞅变法措施中有可能激化阶级矛盾的是()。①连坐法的推行 ②轻罪重罚 ③户赋、劳役沉重④重农抑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8.商鞅变法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主要是为了()。A.革新中国婚姻制度
B.发展农业生产 C.打击旧贵族势力
D.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19.梭伦改革前和商鞅变法前都曾进行了大辩论,下列对这些辩论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往往会引起既得利益者的反对 B.改革在最初阶段往往招致社会各阶层的攻击 C.重大改革的推行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D.推行改革要求改革者具有非凡的勇气和胆识
20.战国时期各国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A.奴隶和奴隶主的矛盾 B.农民和地主的矛盾
C.平民和奴隶主的矛盾 D.新兴地主和奴隶主贵族的矛盾
21.战国时期战争连绵不断,社会经济却得到相当大的发展,其根本原因是()。A.封建制度的确立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 B.各诸侯国为争霸注重生产 C.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减轻
22.战国初年,我国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逐渐瓦解,主要是因为它直接受到了()。A.诸侯争霸的冲击
B.生产力发展的冲击 C.变法改革的冲击
D.“百家争鸣”的冲击 23.商鞅之死是悲惨的,其悲惨结局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变法遭到了旧贵族的强烈反对 B.变法失去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C.商鞅本人具有天资刻薄的性格 D.变法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4.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利于()
①发展封建经济 ②打击旧贵族的势力 ③刺激宗室成员建立军功的欲望 ④强化对基层的管理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25.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
①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 ②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 ③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 ④强化了中央集权
A.①③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6.商鞅变法采取了奖励耕织的措施,主要目的是()
①提高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②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③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④增强国家的实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7.商鞅变法关于土地制度方面的规定()①承认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 ②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③正式废除了井田制 ④有利于地主制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8.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 B.鼓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 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 D.满足发动兼并战争的需要
29.《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诸侯争霸使诸侯国数目减少
B.诸侯国之间为争夺土地和人口互相残杀 C.新兴地主武装夺权,奴隶制崩溃 D.诸侯弃国逃跑,井田制瓦解
30.之所以把都城迁往洛阳,从主观动机上不包括()A.便于接受汉文化 B.保证改革顺利开展
C.便于对黄河流域地区的统治 D.洛阳是中国最早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31.关于孝文帝改革中傣禄制的评述正确的是()
A.是世界最早给予官吏物质补贴的 B.是孝文帝整顿吏治的重要措施 C.能从根本上解决官吏的贪污 D.每月发放一次俸禄 32.以下因素对北魏的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 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建立魏国 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 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
33.北魏孝文帝改革政策之所以能够实施,是因为()。①它适应了当时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力 ②得到鲜卑贵族的广泛支持 ③孝文帝个人改革的态度坚决④广大北方人民支持政府改革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4.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潮流,该潮流的发展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是()。
A.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加速了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C.巩固了北魏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D.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35.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 ②讲汉话 ③改汉姓 ④通婚姻 ⑤改籍贯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④⑤
D.②③ 36.史料里说北魏洛阳贸易不绝,“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它最能说明的问题是()。
A.洛阳成为全国政治中心 B.洛阳商业兴盛,市场繁荣 C.迁都洛阳是正确的 D.洛阳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商业城市 37.北魏推行的均田制()。
①确认受田农民对国有土地的占有权和使用权 ②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 ③有利于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④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 38.鲜卑民族创造了北魏文明,北魏融合了中原文明。透过下图能获知()。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 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 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
A.①②
B.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 39.北宋中期,兴起变法运动的主要原因是()
①北宋统治黑暗腐朽 ②财政危机的困扰 ③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④阶级矛盾的突出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40.北宋司马光向神宗皇帝进《弹奏王安石表》中说:“臣之于王安石,犹冰炭之不可共器,若寒暑之不可同时。”这主要是因为变法()
A.对科举制和学校制度进行了改革 B.用人不当,出现了危害百姓的现象 C.改革失败,未使北宋摆脱危机 D.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 41.对北宋中期军队现状的评述正确的是()
①军队数量不断扩充 ②领兵权与调兵权分开 ③军队指挥效率高,战斗力强 ④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获胜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③④ 42.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
A.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 B.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 C.“冗官”、“冗兵”现象严重 D.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
43.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发生的下图现象中可借鉴的反面教训不正确的是()。
A.关注民生
B.吏不得人则法不得行 C.变革应符合社会现实
D.应用严厉手段推行法规
44.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需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 C.农业生产发展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 45.王安石理财新法的主要作用包括()。
①抑制兼并 ②保障农业生产 ③增加政府收入 ④增加农民负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46.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 ②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 ③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场 ④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47.“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48.宋太祖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但北宋兵额却渐增,建国初20万人,宋仁宗时140万人。这说明()。A.边患日益严重
B.立国政策改变 C.军人地位上升
D.藩镇拥兵自重
49.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北宋中期,士大夫忧患意识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A.土地兼并,贫富分化
B.财政危机,积贫积弱 C.辽夏威胁,边患严重
D.权臣当政,政局动荡 50.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争议最大的是()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均输法 ④市易法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51.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种现象反映了()
A.官僚内部斗争集中于相位之争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专制权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与宰相权力基本对等
52.王安石在《河北民》诗中写道,边境百姓“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感慨他们生不逢时,“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这些诗句表现了作者()①对冗兵冗官的不满 ②对田园生活的赞美 ③对唐代治世的向往 ④对北宋孱弱的无奈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3.秦汉至明代,商人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个重要原因是统治阶层认为商人 A.不事生产 B.不尊儒术 C.不敬宗族 D.不纳租税
5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55.《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5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成万物。生,仁也”。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 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 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57.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的实质是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国家行政事务日益增多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的控制日益严密
58.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谓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C.表现出人对自然及其规律的尊崇 D.认为自然是可以认识的
59.唐太宗曾对吏部尚书杜如晦说:“今专以言辞刀笔取人,而不悉其行,至后败职,虽刑戮之,而民已敝矣。”这句话意在强调()
A.应严刑处罚失职官员 B.选官须注重才学 C.官员失职会危害民生 D.选官应注重品行 60.“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的现象发映了()A.君主专制的削弱 B.宗法制的消亡 C.中央集权的加强 D.分封制的巩固
二、材料问答题(30分)
6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机会均等”……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5分)
(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6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战国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贪者,收为奴”。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
民舍本而事末则好智,好智则多诈,多诈则匚法令,以是为非,以非为是。
——《吕氏
春秋》
材料三
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这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材料四
联(雍正帝)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于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大清会典事例》 请回答:
(1)材料一、二、三中的“本”与“末”各指的是什么?这种表达,说明了什么?(5分)
(2)材料四中,清政府以“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为由推行的经济政策,你认为有道理吗?为什么?(5分)
(3)用史实评价商鞅变法措施中影响深远的一项。(5分)
高二历史3月考试卷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A 解析:回答本题应首先明确贵族政治的权力分配原则是贵族依据血缘门第的特权垄断政权,而财产等级制度打破了这一局面。2.答案:C 解析:“六一汉”是雅典下层平民的生动写照,他们必须将土地收入的六分之一交给富人,他们面临着沦为债务奴隶的威胁。3.答案:C 解析:工商业奴隶主阶层关心的是自身的利益,争取自身的权益,他们并没有提出改变平民处境的要求。4.答案:A 解析:“损害债权人的财产”“保护债务人的财产”是指废除债务奴隶制。梭伦的这种举措,虽然遭到了贵族的强烈反抗,但得到了广大下层平民的拥护,缓和了雅典的社会矛盾。5.答案:C 解析:平民虽然不满,但大规模暴动尚未发生;普通民众的民主不是不充分而是没有;当时已废除了个人独裁,故排除A、B、D三项。6.答案:C 解析:A、B两项都是财产等级制度的结果或意义,而题干要求回答的是原因。D项是“解负令”的作用。7.答案:B 解析:贵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基础在于他们的血缘资格。8.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梭伦政治改革的理解。解题应注意分析评价的角度,因为梭伦改革中按财产划分公民等级反映了其民主改革不彻底,故排除④。9.答案:D 解析:在成文法制定前,雅典贵族利用自己把持法庭的机会肆意歪曲法律,欺压平民,造成贵族与平民矛盾的激化。所以,为了缓和日益激化的阶级矛盾,实行法制改革,制定成文法,成为社会改革的方向之一。10.答案:C 解析:发展工商业,增强了工商业奴隶主的力量,有利于多元化政治格局的稳固,为民主制奠定了阶级基础。11.答案:A 解析:解题应注意贵族制的特征。B、C两项符合史实,D项从贵族制否定个人独裁等方面可看出是一种进步。A项中执政官是从贵族中选举的。12.答案:B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城邦国家。典型的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附近若干村落组成,以雅典为中心的中央议事会和行政机构的设立,正符合这一特征。13.答案:B 解析:工商业奴隶主拥有较多的社会财富,而根据财产划分社会等级,正好适应了他们的需求。14.答案:C 解析:根据梭伦财产等级制的内容可知。15.答案:A 解析:①②③④都符合题干之意。16.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内容及结果中的消极影响,主要考查分析理解能力。商鞅变法有三大偏差:压制工商业、弃绝文化、“以刑杀立威”。据此,结合备选项便可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B项。17.答案:A 解析:重农抑商政策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反映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共同利益。18.答案:D 19.答案:B 解析: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在推行前,反对改革的派别往往是既得利益的维护者,而不是社会各阶层。因此,B项的叙述是错误的。20.答案:D 解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出现,随着经济力量的增强,他们不断要求取得政治权利、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以维护自己的利益。21.答案:A 解析:战国时期,通过各国的变法,封建制度相继建立,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2.答案:A 解析: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直接破坏了原有的礼乐秩序,使原有的宗法统治秩序趋于瓦解。23.答案:A 解析:商鞅之所以出现悲惨的结局,在于变法从根本上触犯了旧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强烈反对。24.答案:C 解析:废除“世卿世禄制”针对的是宗室成员,明确了这一点,本题就十分容易选择了。25.答案:B 解析:①②③符合史实 ④是前三者的作用。26.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各小项是因果关系,是①→②→③→④,④是变法主要目的,因而必须达①、②、③各小项的目的。故①②③④都合题意。27.答案:A 解析:①②③都属变法法令内容,而承认土地私有④必然成立。28.答案:D 解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兼并战争中争取优势的需要,在冷兵器时代粮食、布帛是基本的战略物资,所以变法中采取重农政策,而商人的流动性不利于农业生产故抑商。29.答案:A 解析:B项反映的是表面现象。C项的叙述是错误的,春秋时期的战争是诸侯国之间的互相进攻,而不是新兴地主的武装夺权。D项叙述与材料中反映的现象不符。30.答案:D 解析:D项是原因,不是动机。31.答案:B 解析:最早的应是古雅典民主政治时期,C项从根本上解决贪污问题不现实,俸禄是每三月一次发放,据此可排除A、C、D三项。32.答案:D 解析:A、B、D三项内容均在鲜卑旧地发生,D项实际指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利于接受中原先进文化,实现北魏历史质的飞跃。33.答案:C 解析:孝文帝改革能够成功关键在于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和孝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改革在鲜卑贵族和北方广大人民中并没有得到广泛的支持。34.答案:D 解析:解答本题,要注意题干要求的是“对中国政治格局的变化产生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处于南北分裂状态,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使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缓和,为新的统一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35.答案:A 解析:迁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的改革创造了条件,题干所提供的五个方面的改革都是在迁都后进行的。36.答案:B 37.答案:A 解析:北魏推行的均田制是把土地分给农民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自耕农的负担,促进了黄河流域农业和生产的恢复与发展,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和民族大融合。38.答案:D 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在图中是无从得知的。39.答案:D 解析:变法的主要目的是解决社会危机和财政危机。40.答案:D 解析:司马光代表的是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反对王安石变法。41.答案:A 解析:①②符合北宋在军事方面采取的措施。③中军队指挥效率低、战斗力差。④应是对辽、西夏战争连年失败。42.答案:D 解析:A项带来的结果是赋税征收困难,B项形成“冗官”、“冗费”现象,C项冗官、冗兵使财政紧张是最为典型的,而D项则主要侧重于军事,与题干要求甚远。43.答案:D 解析:关键是从材料中看到变法的局限性,然后抓住“不正确”这个设问方向。44.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王安石变法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青苗法就是青黄不接时,政府给农民贷款或谷物,收获后偿还,加20%的利息;募役法就是政府向不愿服役的人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方田均税法就是重新丈量土地,增加国家的田赋收入。可见,这三项措施的共同之处都是为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45.答案:A 解析:④“增加农民负担”不是王安石变法理财的主要作用,①②③正确。46.答案:D 解析:①②③④都符合主题干之意。47.答案:B 解析:从材料中“青苗取息二分”可知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内容。“提举使复以多散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反映出变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弊端。由于有利可图,提举使对各郡定额强制分配,把它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48.答案:A 解析:北宋统治者的立国政策始终没有发生改变,而且北宋也没有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因此B、D两项的叙述与史实不符。C项的叙述明显错误。北宋军队数量增加的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边患的日益严重,为应付辽、西夏的侵扰,在边防大量屯兵;二是统治者奉行养兵的政策。49.答案:D 解析:结合北宋创立的对官员的“分权与制衡”以加强中央集权的制度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50.答案:A 解析:王安石变法争议最大的即触犯大官僚利益最深的,由各措施内容知①②符合题意。
二、材料问答题
61.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2分)
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6分)
(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
(3)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人才激励机制。(3分)62答案(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重农抑商。(5分)
(2)没有。原因:商业能够沟通有无,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5分)(3)可以评价“重农抑商”政策、推行县制、思想控制等不同时期的积极性和局限性。史实要明确。(5分)
第二篇:高二历史11月月考试题1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11月份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为试卷Ⅰ和试卷II两部分,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Ⅰ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有学者认为,先秦时期某学派主张积极救世,做事讲求道德;另一学派以其超凡脱俗、自在生活的美感和灵性弥补了前一学派的缺陷。该学者评述的是
A.儒家、道家 B.儒家、墨家 C.法家、儒家 D.法家、墨家
2.春秋战国时期某思想家提出:“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该思想家还主张
A.无为而治 B.以法治国 C.君舟民水 D.兼爱非攻
3.圣旨诏书的开头语,常多“奉天承运”,梁山好汉也不得不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来做打家劫舍的事业。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封建迷信盛行 B.君权至高无上,可以无限扩张 C.君权神授理论已提出并得到社会认同 D.此种提法来源于道家的学说
4.钱穆先生认为:“朱子之所谓理,同时即兼包有伦理与科学之两方面。”下列朱熹的观点中最有可能体现“理”有“科学”之含义的是
A.“仁”是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B.“正君心”才能天下平C.通过“格物”获得知识 D.“三纲五常”是道的价值内涵
5.《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人对这段话的解释是:“仁者,本心之全德。克,胜也。己,谓身之私欲也。复,反也。礼者,天理之节文也。”这就把“克己复礼”解释为
A.“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B.“人伦者,天理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6.元末明初小说《三国演义》深受宋明理学的影响。下列小说人物的言论与宋明理学思想相符的是:①张飞:“忠臣宁死而不辱。大丈夫岂有理二主之理!”②曹操:“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③李恢(投降刘备时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④孔明:“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7.学者张岱年认为“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但是,二者之间还是具有不同程度的共性的。以下能够体现二者相同点的是
A.具有鲜明的人文主义特点
C.具有完整的思想体系
B.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 D.具有广泛的阶级基础
8.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之所以被称为进步思想家,主要是因为他们 ①反对君主专制独裁 ②主张“工商皆本”,强调经世致用 ③主张推翻帝制,建立人民主权的国家
④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总清算,创建了新的思想体系 A.②③ B.①②③ C.①② D.①②③④
9.柳诒徵《中国文化史》载:“(宋代)士大夫家以藏书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万卷,盖超过于宋之馆阁矣。得书易,则读书者不甚爱惜。”其主要原因是 A.印刷术的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造纸术有突破 D.图书成为商品
10.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炮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中国古代科技在东西方的不同地位表明 A.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B.科技在不同的领域和范围对人类所做的贡献是不同的 C.火药和指南针的西传是中国跻身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 D.科学和愚昧只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不同反映
11.汉字构型独特,数量繁多,是一种形、义、音紧密结合的单体文字,记录着世界上最大一支人群的“母语”。其演变的脉络是
A.甲骨文一金文一篆书一隶书 B.甲骨文-金文一隶书一篆书 C.金文一甲骨文一篆书一隶书 D.甲骨文一隶书一篆书一金文
12.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成果丰富。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人民创造出了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以下是关于上述文学体裁的表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A.《诗经》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体现了下层人民的呼声 B.唐诗风格各不相同,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战争诗等 C.宋词的出现反映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
D.明清小说主要以小说这种文学体裁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人们的自豪感
13.梁启超在《饮冰室合集》说:“立法权如果操于一人,必立有利于一人的专制之法;立法权如果操于众人,则所立之法必然是有利于众人的民主之律……法者,天下之公器也。”材料体现的思想观点是
A.法律至上人民主权 B.社会契约三权分立 C.主权在民民主共和 D.法律至上社会契约 1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的历史条件包括 ①知识分子队伍的发展壮大 ②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 ③五四运动的洗礼 ④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5.新三民主义比旧三民主义有较大进步,主要表现在
①在民族主义方面,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②在民权主义方面,倡导普遍平等的民权主张;③在民生主义方面,充实了“耕者有其田”等具体内容;④提出了扶助农工的政策⑤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6.“我中国已被灭二百六十余年,我华人今日乃亡国遗民,无国家之保护,到处受人苛待。故今日欲保身家性命,非实行革命,废灭鞑虏清朝,光复我中华祖国,建立一汉人民族的国家不可也。故曰革命为吾人今日保身家性命之唯一法门,而最关切于人人一己之事也。”从孙中山的言论可看出他早期的民族主义思想
A.激化了满汉之间的矛盾 B.带有很强的民族歧视 C.未明确提出反帝的主张 D.具有大汉族主义倾向
17.“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这一材料反映了 A.中国革命必须以城市为中心 B.党内对革命道路存在着分歧 C.中国革命仍然处于高潮阶段 D.中国共产党没有找到正确革命道路
18.《邓小平时代》记载:“1978年,邓小平与美国工商界人士交谈中,鼓励美国商人对华投资,中国商品可供出口,用来购买技术。”“(他)允许市场逐步发育,使人们获得经验,让制度适应更加开放的经济。”材料佐证当时邓小平最具远见的是
A.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B.将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市场经济结合 C.促成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全面阐述了“一国两制”伟大的构想
1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其发展主要体现在 A.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强调党要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创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势下党的建设问题 D.回答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
20.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国文艺工作的总方向是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全面繁荣社会主义文明 C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D加强与西方的文化交流
21.古希腊先哲苏格拉底有许多质朴而经典的名言:“一种未经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唯有理智最为可贵。”“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是快乐的猪,一种是痛苦的人,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这组名言体现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是
A.追求真理,理性思考 B.认识你自己 C.美德即知识 D.批判神灵,挑战权威
22.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揭露了天主教会的贪婪和腐 败;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自由、平等的思想。由此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
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 B.都促进了人的思想解放 C.都从根本上否定了上帝的权威 D.传播人文主义的手段相同
23.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圣母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出
A.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已经深入人心 B.当时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 C.自然人性的复苏 D.宗教改革改变了人们对圣母的认识
24.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他认为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有权用暴力手段推翻侵害人民利益、侵害人民自由的专制政权。他的这一主张称为:
A、君权神授论 B、开明君主论 C、人民主权说 D、民主共和论 25.伏尔泰、孟德斯鸡的相同点是()A 都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B.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C.都提出了分权与制衡的学说 D.都主张“社会契约”和“人民主权”
26.“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
A.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 B.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
C.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 D.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
27.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说:“我们的时代是一个批判的时代,一切事物都必须接受批判。”这里的“批判”的准确含义是
A.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B.批驳错误,判断是非
C.自我批评,相互批评 D.批斗异端,打倒反动 28.伽利略被认为是真正具有近代科学精神的第一人,主要是因为他 A开启了近代自然科学的革命 B推翻了天主教会的旧的宇亩观 C继承和发展了哥白尼的思想 D开创了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
29.爱因斯坦说自己是站在牛顿的肩上取得了科学成就。下列关于牛顿经典力学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 B.相对论出现后,牛顿力学体系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C.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的绝对时空观 D.相对论继承和发展了牛顿力学体系
30.对西方某一美术流派有这样的批判:他看不到未来,常常把希望寄托在空想的世界里,因而与生活脱节,在把未来理想化的同时,有时也导致艺术家走向悲观的道路,据此推断这一流派是 A浪漫主义 B现实主义 C印象主义 D现代主义
卷II 31.(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遣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5(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4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是什么?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2分)
32(10分)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与富强,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A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B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C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材料二
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历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令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三
由《新青年》卷起的新文化运动狂飙,猛烈地冲击了千百年束缚中国人心智的道德、伦理观念及建构其上的政治意识,……其对传统文化糟粕的批判和对西方思想的大量引入,造就了一大 6 批具有自由观念和开放意识的青年,对于民国政治、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一中A、B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2分)
(2)促使材料一中C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2分)
(3)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人渐趋觉悟的发展阶段。(3分)
(4)材料三对于新文化运动作用的评价,你是否赞同?并说明你的理由。(3分)
33(12分)技术进步和科学革命影响人类文明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极大地加速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给人类创造着更舒适便捷的生活环境。而世界近代自然科学是从中世纪的神学束缚中解放出来而发展的,并对封建教会神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自然科学与神学》
材料二 由于牛顿证明了地上的力学也能应用于天上的星球,从而昭示了一种简单而统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整个思想界不禁为之亢奋。人们因此发现,原来整个错综复杂、扑朔迷离的自然界,不过是按某种法则运转的巨大的机械装置,而其中并没有上帝的地盘。于是传统的宗教信仰被动摇了,唯物主义思潮开始盛行。到18世纪后半期,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玄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
——摘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科学对工业的影响的最惊人的例子之一可见于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宝贵的煤气外,还给予一种液体即煤焦油。化学家在这种物质中发现了真正的宝物——种种衍生物,其中包括数百种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产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剂、轻泻剂、香水、摄影用的化学制品、烈性炸药及香橙花精等。
——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据材料一,试举例说明近代自然科学是怎样冲击封建教会神学的?(2分)
(2)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近代自然科学发展对人类社会的影响。(2分)
(3)有人指出,近代西方发生的三次革命——科学革命、工业革命和政治革命是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从而使西方能够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试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8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第三次月考
高二历史试题答案
1-5ACCCCC 6-10BACAA 11-15ADADA 16-20DBBCC 21-25ABCCA 26-30DADBA 31(1)因素:民心。主张:仁政。(4分)
(2)主张:天人感应。(或天人合一)。目的: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地位:成为封建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4分)
(3)关键:薄敛节俭。地位:南宋以后,逐渐成为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4分)
(4)标准:百姓的忧乐。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影响:批判继承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焕发新的生机。(4分)
(5)理念:以民为本(或关注民生)。认识:儒学的发展不断适应统治者和时代的需要(或与时俱进)。(2分)
32(1)A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分)B组:资产阶级思想(或维新变法思想和民主共和思想或三民主义)。(1分)
(2)西方的道路走不通(或资本主义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2分,回答出其中2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3)学术—政治—伦理(或器物—制度—思想文化)(3分)
(4)答案一:赞同。(1分)理由:新文化运动猛烈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分)
答案二:不赞同。(1分)理由: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东西方文化的看法,存在着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种看法一直影响到后来。(2分)答案三:不完全赞同。(1分)理由:答案一和答案二。(2分)
33.(1)哥白尼“日心说”打破了教会的“地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的创立进一步冲击了教会的学说;达尔文的进化论冲击了封建神学创世说。(2分,举其中一例即可。)
(2)为欧洲思想领域冲破封建神学的束缚提供了有力武器;促进了启蒙思想的萌发;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改变了人类的社会生活。(2分,任意两点即可。)(3)这一观点是正确的。(1分)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直接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兴起(或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人类利用电力打开了大门)(2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后出现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提供了社会环境(2分);第二次工业革命又促进了科学的发展和纸张革命的扩展(2分)。因此,正是由于这三大革命的相互作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领先于世界其他地区。(1分)
第三篇:云南省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云南省茚旺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0月月考试题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33个小题,总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第Ⅰ卷(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中华文化史》一书写道:“这一时期民本思潮的重心有二:在人类与自然关系(天—人)方面,突出人的地位;在人类社会关系(君—民)方面,强调民的作用。”这一时期()A.百家争鸣局面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确立 C.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D.儒学思想趋向新启蒙
2.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认为:“故明主之治国也,明赏,则民劝功;严刑,则民亲法”,“故治民无常,唯法为治。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据此判断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 B.老子C.墨子 D.韩非子
3.董仲舒说:“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故曰: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他的这一思想主张()A.糅合了法家的法治思想 B.强调维护等级秩序的重要 C.宣扬天理为万物的本原 D.意在约束君主的政治行为
4.中国古代儒学历经孔子儒学、董仲舒的新儒学和宋明理学三个主要阶段。这三个时期的儒学思想最大的共同特点是()A.都被当时统治者所极力尊崇B.都要求建立有序的社会秩序 C.都宣扬了“君权神授”思想D.都体现了儒道佛思想的融合
5.大多数明清之际的思想家,对传统价值观进行全面反思和批判的同时,积极倡导一种新的思想,试图为社会提供一种新的价值导向。这种“新的价值导向”最有可能是()A.民主科学,人文启蒙 B.考据训诂,追求本真 C.经世致用,实事求是 D.精神修养,理想人格
6.《庄子·天下篇》记载:“惠施(人名)有方,其书五车,其道舛驳,其言也不中。”其中“书”的材质应为()A.龟甲兽骨 B.丝帛C.竹木简 D.植物纤维纸
7.“宋朝是中国社会市民阶级正式产生的时代,他们经济富足,又有自己的独立的价值追求,市民的富足闲暇生活及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趣促成了宋朝文化的高度繁荣。”(詹子庆编《中国古代史参考资料》)下列史实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火药在军事战争上广泛使用B.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 C.戏曲艺术此时已被推向成熟D.小说创作数量繁多、蓬勃发展
8.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中国和它的西方邻国以及南方邻国之间的交往和反应,要比一向所认为的多得多,尽管如此,中国思想和文化模式的基本格调,却保持 1 着明显的、从未间断的自发性。这是中国‘与世隔绝’的真正涵义。”李约瑟认为,中国古代科技()A.辉煌灿烂,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B.具有明显的独创性 C.未受到外来科技的影响D.卓越非凡,鹤立鸡群
9.苏轼认为“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阙一,不成为书也”,强调书法的精神气度。苏轼的书法主张从侧面反映了当时()A.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族矛盾尖锐B.理学思想的影响 C.书法艺术已进入自觉阶段D.反封建意识的出现
10.中国古典文学领域群星灿烂,成就辉煌,不同时期的文学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中表述正确的是()①《离骚》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②西汉的赋反映了当时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丰富多彩 ③唐代是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 ④明清小说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文化心理需求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②③ D.③
11.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认为清代学术思潮是“以复古为解放”。下列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A.李鸿章主张“中体西用”B.康有为撰写《孔子改制考》 C.袁世凯倡导“尊孔复古”D.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
12.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用在“中体”中偷运西学的“移花接木”方法,给皇帝讲必当变法的道理。顽固派指责他“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康有为这样做的目的是()A.在儒学的基础上吸收西方的政治学说B.为变法披上传统文化价值的理论 C.将西方的理论和实践中国化D.用儒家的经典解释西方的政治学说
13.“他们号召用现代西方的标准,重新评价中国的文化遗产,乐意地与导致中国衰弱的那些因素决裂„„对中国过去引入了一种全面否定的新态度。就深度和广度而言,这场思想变革超过1895~1911年期间的变革。”文中的“这场思想变革”()A.促使了西方民主思想在中国开始传播B.为结束封建帝制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C.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营造了必要空间D.推动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14.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其中“开颅洗脑”的意义是()A.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启蒙运动B.是移风易俗的社会革新运动 C.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15.人们说的三千年来一大变局,不是在鸦片战争的当初就感觉到了的,而是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才开始认识的。符合这一观点的是()A.“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提出B.“中体西用”观念的逐步形成 C.“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D.民主科学思想的高涨
16.孙中山说:“一般普通人民负担的杂捐太重,总是要纳税,所以便很穷,所以中国的穷人便很多。这种穷人负担太重的原故,就是由于政府抽税不公道,地权不平均,土地问题没有解决。”可见()A.孙中山认识到节制资本的重要性B.孙中山主张申民权进而限制地主 C.近代中国贫困的根源是土地不均D.土地问题是民生主义的重要内容
17.“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从“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到邓小平南方讲话,我国出现了两次重要的思想解放。这两次思想解放()A.结束了“左”倾错误,否定了“文化大革命” B.破除了对领袖个人和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崇拜 C.提高了人民的民主法制意识 D.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8.“今革命虽告成功,然亦只可指种族主义而言,而政治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推翻专制政体,为政治革命着手之第一步,而尤要在建设共和政体。”根据材料判断,当时主要实现了()A.驱除鞑虏 B.创立民国C.平均地权 D.三民主义
19.1965年6月,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写文章反驳郭沫若关于《兰亭序》是赝品的观点,但无处发表。为此,毛泽东给郭沫若写信表示“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毛泽东的意见体现了()A.“百家争鸣”的方针 B.“百花齐放”的主张 C.“文化革命”的观点 D.“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20.1961年,有中央领导人在文艺工作会议上说:“文化部一位副部长到四川说:川剧落后。得罪了四川人。当时一位同志回答:落后不落后要由四川七千万人去回答、去决定。我看这位同志很勇敢,回答得好!人民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这表明()A.文艺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针B.中国共产党实行“科教兴国”政策 C.文学创作受到“大跃进”的干扰D.新中国文艺反映了现实生活
21.据统计,197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数仅有860人,1980年达到2124人,1985年达到4 888人。下列事件中对这一变化起直接作用的是()A.“三个面向”成为教育指导方针B.“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和实施 C.社会主义新型教育制度的确立D.“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提出
2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教育公平的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以下教育思想或措施能体现这一精神的是()①有教无类 ②颁布《九年义务教育法》 ③“三个面向”思想 ④发展希望工程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3.与智者学派相比,苏格拉底对“人”的研究进一步深化,主要体现在()A.人是认识客观事物的主体B.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来自感觉
C.美德即知识,道德和知识合二为一D.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标准判断是非 24.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把苏格拉底视为先驱和战友,主要是因为苏格拉底()A.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B.发现了人类知识的有限性 C.发现了人类理性的力量和价值D.是“哲学的创始者”“智慧”的化身
25.“当我说文艺复兴是一个表现的时代时,我的意思是说:人们不再满足于坐在那里当观众,而由皇帝和教皇告诉他们如何做、如何想。他们在生活舞台上充当演员,他们坚持要对自己个人的思想进行表达。”此话的作者认为文艺复兴的意义主要在于()A.彻底否定了神学的权威B.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C.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D.猛烈抨击了封建制度
26.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中的人文主义者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形式对天主教会的腐败现象揭露得淋漓尽致,为马丁·路德提供了攻击天主教的炮弹。路德的宗教改革思想是用神学的理论与话语表达了人文主义自由、平等的思想。可见,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共同之处是()A.都坚持国家权力高于神权B.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C.都从根本上否定上帝的权威D.传播人文主义手段相同
27.关于某一运动的历史影响,恩格斯评论道:“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被)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这一运动()A.使得人成为衡量万物的尺度B.标志着欧洲人文精神的复苏 C.沉重打击了罗马教廷的权威D.为资本主义社会构建了蓝图
28.智者运动、文艺复兴、启蒙运动被称为西方思想史上三大思想解放运动,三者的共同点有()①提倡科学,反对迷信 ②肯定人的价值与尊严 ③反对封建束缚 ④促进人性的解放
A.①② B.①③C.②④ D.①④
29.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是“天下之大害”。对此,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受到当时统治集团的重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了社会转型时期的巨变
30.北宋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理想;明清之际的顾炎武发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吁。二者的相同点是()A.强调社会责任感 C.构建新儒学体系
B.提倡知行合一 D.重建伦理秩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一:至于神,我既不知道他们是否存在,也不知道他们像什么东西,有许多东西我们认识不了的,问题是晦涩的,人生是短促的。——普罗塔戈拉
材料二:世俗权力是受上帝的委托来惩治奸邪,保护善良的。因此,我们应当让世俗政体在整个的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马丁·路德在《致德意志贵族书》
材料三:在政治方面,哲人们也有一个关键性的用语——“社会契约”„„“行政权的受托人不是人民的主人,而是人民的办事员;它(人民)能如心所愿地使他们掌权和把他们拉下台;对受托人来说,不存在契约的问题,只有服从。”„„这些口号破坏了传统的(政治)制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表明普罗塔戈拉对神持何态度?概述这一思想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张。(4分)
(3)材料三描述的是近代西方哪一思想解放运动?“传统的(政治)制度”指的是什么?(4分)
(4)纵观西方人文主义发展历程,谈谈你对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认识(2分)
3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魏源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又说:“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材料二: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中说道:“中国之祸不在四海之外,而在九州之内„„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他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材料三:新文化运动期间,陈独秀等人号召人们“冲决过去历史之网罗,破坏陈腐学说 5 的囹圄”,提出“德先生”和“赛先生”的口号。他指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近代史》上册
(1)归纳材料一和材料二主张的共同点。在认识近代中国面临的形势问题上,两者有何不同。(6分)(2)材料一、二的局限性在哪里?材料三较之材料一、二,其内容进步在哪里?(6分)
(3)材料三内容中存在什么不足之处?(2分)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孔子说:“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材料二:汉武帝即位后,他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学被确立为中央王朝的统治思想。这是中国政治史和思想史上的一件大事。儒学在政治上占据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从此,儒学成为各级学校必修的重要内容和朝廷选官的考查标准,从而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材料三:在一批心志高远的学者促进下,理学于宋代兴起。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及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2分)
(2)据材料二,回答“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义如何?(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宋明理学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第四篇:黑龙江省2017_2018学年高二历史4月月考试题
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17-2018学4月份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姜太公是中国历史上齐国开国国君、齐文化奠基者。姜太公后裔代表每年到齐国故都山东临淄参加纪念姜太公诞辰祭礼。姜太公后裔的祭祖活动与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相关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宗法制
D.分封制
2.“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 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
3.有人说“南京是一座饱经沧桑的城市,见证了中国近代史的起点和终点,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缩影。”下列文献能够见证“起点”历史的是
A.《南京条约》 B.《天朝田亩制度》 C.《资政新篇》 D.《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4.“洪武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军国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上述“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责是
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
5.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召开后,巡视制度作为反腐利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古代也有类似的巡视制度,下列官职中,行使这种职责的是
A.太尉 B.太守 C.刺史 D.丞相
6.两次鸦片战争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西方列强把开放通商口岸作为主要内容,反映了其发动战争目的是 A.打开中国市场 本输出创造条件
7.有观点认为:“农民战争从来都只是一种改朝换代的工具,太平天国仍然是旧式的农民战争,但已萌发了一些新苗……”下列与之结论最为相符的是
A.1859年《资政新篇》的出台 B.天京变乱成为由盛转衰的标志 C.1856年太平天国定都在天津 D.1853年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8.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说:“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
B.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北约的建立 D.经互16.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有一家的思想价值原则可概括为“当今争于气力。”那么这一家是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17.孔子主张“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顾炎武提出:政教风俗苟非尽善,即许庶人之议矣”。顾炎武这一主张
A.背离了先秦儒家的政治理念
B.丰富发展了传统儒家思想
C.彻底否定了孔子的思想权威 D.促进了早期启蒙思想产生
18.董仲舒提出“罢默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汉武帝委任其为江都王国相。后皇帝祭祖之地发生火灾,董仲舒欲借机宣扬“天人感应”以告诫汉武帝,汉武帝大怒,将其打入死牢。后来董仲舒罢官免死,不敢再说灾异之事。这表明
A.董仲舒放弃了自己的思想主张 B.汉武帝拒绝“天人感应”学说 C.中央集权不容儒家学者干涉 D.皇帝垄断对“天意”的解释
19.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两位大哲是同时代人。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人们都喜欢拿王阳明和马丁•路德作比较。有的西方学者更直接称王阳明为“中国的路德”,这是因为王阳明()A.敢于公开挑战孔孟正统思想
B.认为良知是人所固有的善性
C.提倡从自己内心中寻找“理” D.强调先知后行提升自我修养
20.卢梭说:“任何政府形式都不是人民承担的一种义务,它只是人民斌予行政机构的一种临时形式,直到人民愿意另行加以规定时为止。”这反映出卢梭主张()A.天斌人权 B.三权分立 C.自由平等 D.主权在民
21.牛顿说过:“万有引力虽然是普遍自然规律,但它本身之所以能够无论在何处都普遍永恒有效,那就是上帝能力使然,就是神迹。”这表明牛顿()A.力图化解科学与宗教的冲突 B.对自己的理论体系产生怀疑 C.预见到万有引力的非永恒性 D.试图利用上帝来宣扬自己的理论
22.有学者提出“新文化运动至少在其发展初期,只是上一阶段谭嗣同、严复、梁启超的历史工作的继续。”以下内容贴近该学者观点的是:他们都在()A.倡导共和 B.改良文学 C.打倒孔教 D.开启民智
23.1903年,孙中山在给朋友的信中写到:“所询社会主义,乃弟所极思不能须臾忘者……欧美今日之不均,他时必有大冲突。”为此,他主张()A.社会革命,平均地权 B.政治革命,建立民国 C.民族革命,推翻帝制 D.土地革命,废除剥削
②日本从政治到日常生活习惯都有了很大的变化 ③是日本社会进步的表现 ④照搬照抄西方应该否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1.在研究商鞅变法时,有学者引用“商君遗礼义,弃仁恩,并心于进取。行之二岁,秦旧俗败。故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做上门女婿)”。此现象对秦政权的积极意义在于()A.有利于推动土地私有制以调动劳动积极性 B.有利于实行连坐法以加强政府对人民的控制
C.有利于增加户口数以提高政府的赋税收入 D.有利于刺激兵士斗志以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32.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产生过消极影响的是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
②重农抑商 ③实行什伍连坐
④焚烧诗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④
33.青苗法实行之后,韩琦从大名府上书宋神宗,指出青苗法的实行给社会带来的巨大危害。对此,宋神宗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可以利民,不意乃害民如此,出令不可不审。”宋神宗的态度表明他
A.重视收集地方官员对变法的看法 B.对推行青苗法的态度发生了动摇 C.已经对王安石的变法失去了信心 D.对保守派的反对意见仍置之不理 34.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一书中提到:“(梭伦)制定了一些新的法律。……法律写在牌子上……所有的人都要发誓遵守法律。……这些法律要实行百年不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①梭伦用立法的形式进行改革 ②梭伦的法治具有普遍性和稳定性
③梭伦要求解除债务奴役
④雅典城邦已经实现了高度繁荣的民主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5.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梭伦采取的减轻社会痛苦的措施是简单而又严厉的。以下能充分说明梭伦对旧贵族“严厉”的是
①颁布“解负令”
②实行财产等级制度
③设立“四百人议事会”
④鼓励发展工商业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6.主教扯着嗓子喊:“教皇规定……抢劫教堂犯人出9个金币,谋杀父母或兄弟姐妹的犯人
度上打破了皇族及豪强宗法势力对于政治权力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的良性流动,从而扩大了统治阶级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基础。——《浅谈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举制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积极影响。(6分)
材料三:(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
(3)据材料三,归纳科举制发展演变过程中呈现的主要特点。(4分)
42.(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的政治主张是共和主义,单以这一点来说,我认为就有责任从事革命。”“而且共和政治不仅因为他是政治的根本原则,适合于中国国民的需要,并且在进行革命上也是有力的。”
——宫崎滔天《三十三年之梦》
材料二:农村包围城市表面看起来很怪异,实际上却有很多精妙之处,它在当时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井冈山道路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材料三:他和他的同事找到了一条富国强民的道路。在达成这个目标的过程中,邓小平也引领了中国根本转型,不论它与世界的关系方面,还是它本身治理结构和社会方面。在邓小平领导下出现的这种结构性转变,确实可以成为自两千多年前汉帝国形成以来,中国最根本的变化。
——傅高义《邓小平时代》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从事革命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其思想成果。(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农村包围城市”的实践成果。如何理解其“在当今社会同样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5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富国强民”道路和“根本转型”的内涵。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者的共同目标。(5分)
4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魏书•食货志》
材料二:高祖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名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惮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魏书•李冲传》
材料三:就在孝文帝要求本族改穿汉服的同时,胡服却在汉人中流传开来。以致汉族年轻女子“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飘逝的岁月——中国社会史》
(1)材料一中孝文帝改革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其实行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何积极作用?(4分)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问题?(4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4分)哈师大青冈实验中学2017-2018学4月份考试 高二学年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1.5*40=60)1-5 CCACC 6-10 AACBC 11-15 DBBAB 16-20 ABDCD 21-25 ADABC 26-30 BBADC 31-35 CBBAC 36-40 BBABC
二、材料问答(40分)
41、(13分)(1)九品中正制度(1分)
弊端:中正官徇私舞弊、滥用权力;扼杀人才、败坏社会风气;造成世家大族垄断仕途。(2分,两点即可)
(2)积极影响:提高了儒学的地位,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中央集权;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6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
(3)特点:历代沿用、延续时间长,推行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选拔人才方式逐步规范、趋于公平、公正。(4分)
42、(15分)(1)原因:孙中山反对专制,崇尚共和。(1分)成果: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4分)
(2)成果:指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建立新中国)。(2分)
理解:从国情出发;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关注三农问题,切实提高农民生活水平。(3分)(3)内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4分)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1分)
43、(12分)(1)措施:均田制。(1分)基本条件:政府能够掌握、支配大批的无主荒地。(1分)积极作用:均田制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吸引农民农耕定居(加速封建化进程);促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等。(4分)(2)问题:改革面临很大的的阻力(或答迁都洛阳,阻力重重)。(2分)(3)现象:民族间的服饰相互影响(民族融合)。(2分)影响: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促进了北方社会的发展,为国家重新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2分)
第五篇:河北省曲周县一中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解答)
河北省曲周县一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12月月考试题(无答案)
说明: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为 90 分钟。
2.第Ⅰ卷为单项选择题,请将答案涂在答题卡上,共 60 分。第Ⅱ卷为材料题,请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共 40 分。第I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法国《人权宣言》称:“自由就是指有权从事一切无害于他人的行为。因此,各人 的自然权利的行使,只以保证社会上其他成员能享有同样权利为限制。此等限制仅 得由法律规定之。”下列与此类似的先秦思想是()A.“兼爱、非攻、尚贤”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不尚贤,使民不争” D.“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2.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葬”“节用”,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墨家是战国时期有重大影响力的学派,秦汉以后却走 向式微。这()
A.导致了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 B.反映了统治政策影响文化走向 C.体现了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D.起因于汉代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
3.柏杨先生评价说:“这项‘对策’,经皇帝采纳后,就成了神圣的国策„„光芒万 丈的思想学术自由的黄金时代,开始夕阳西下。代之而起的,是漫长而单调的儒学 思想的时代。”柏杨先生评价的“国策”是()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君主专制,天下一统 C.君权神授,天人感应 D.大兴文治,反对暴政
4.“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文成公全书》卷三)。材料中先生的观点与谁的相类似()A.普罗塔戈拉B.苏格拉底 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
5.里坊是我国古代城市的基层居住单位,下图为唐代襄阳城内外里坊示意图。图中“里坊”的命名旨在()A.打破坊市界限
B.规范城市布局 C.重视教化百姓
D.突破地域限制
6.刘宗周对王守仁学说有一个十分精练的概括:“先生承绝学于词章训诂之后,一反求诸心,而得其所性之觉,曰良知。„„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体即用,即工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 这说明王守
仁的心学是()
A.背离理学的基本思想 B.脱离实际的唯心主义 C.维护统治的官方哲学 D.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
7.黄宗羲素有“中国伏尔泰”之称誉。他痛斥君主专制是天下最大的祸害,提出“天 下为主,君为客”的民本思想,进而主张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同时他 又指出,“有明治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这反映了黄宗羲()A.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 B.接受西方主权在民思想 C.主张恢复宰相制度
D.未跳出明君贤吏的窠巢
8.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争论,秦汉和唐朝是两个高潮,主要是围绕王朝 行政体制的优劣主题进行争论。明末清初,这一争论又出现一次高潮,黄宗羲、顾 炎武、颜元等人,力主“复封建”,对有关“封建”问题的讨论,寓以了新的意涵。“新的意涵”之核心是()A.提倡经世致用 B.反对君主专制 C.挑战宋明理学 D.弘扬唯物思想
9.古希腊有位哲人设想:一个地穴中有一批囚徒被锁链束缚,只能看到面前洞壁上的影子。在他们后上方有一堆火,有一条横贯洞穴的小道;沿小道筑有一堵矮墙,如同木偶戏的屏风。人们扛着各种器具走过墙后的小道,火光把影子投到囚徒面前的洞壁上。囚徒自然地认为影子是惟一真实的事物。他用囚徒和洞穴之喻来代表人类的现状,旨在强调()A.关注人的世界 B.理性高于感觉 C.认识源于感觉 D.美德即是知识
10.“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共同具有思想解放的性质,然而两者要实现的目标却有所差别。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走出中世纪,走向现代文明;宗教改革则是上层建筑领域的一场变革,目的在于开创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这反映了()A.文艺复兴为宗教改革奠定了思想基础 B.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转型的阶段性变化 C.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作用领域的局限 D.两场运动在不同领域产生的特殊影响
11.教会宣称购买赎罪券可以拯救自己的灵魂,马丁·路德认为一个人得救要靠信仰,而不是外在的东西,这就是“因信称义”。从本质上看“因信称义”()A.揭露了赎罪券对民众的欺骗B.削弱了罗马教廷的神圣权威 C.赋予了德意志民众自由精神D.促进了资产阶级新教派的产生
12.1689年,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人放弃其自然法的执行权而把它交给公众,„„这样,就授权社会,或者授权给社会的立法机关,根据社会公共福利的要求为他制订法律,而他本人对于这些法律的执行也有尽力协助的义务。”引文表明他主张()A.天赋人权 B.法律至上 C.三权分立D.社会契约
13.王祯在《农书》总序中记载:“造板木作印盔,削竹片为行,雕板木为字,用小 细锯搜开,各作一字,用小刀四面修之,比试大小高低一同,然后排字作行,削成 竹片夹之,盔字既满,用木檐捐之,使坚牢,字皆不动,然后用墨印刷之。”下列关
于材料中的印刷技术,说法正确的是()A.刻板费时费工费料 B.大批书版保存不便 C.出现错字易于改正 D.不适于小规模印刷
14.北宋画家论及山水画的创作,提出“春山烟云绵联,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 坦坦 ;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该认识反映的中国山水 画的特征是()
A.注重对客观自然景物的逼真摹写 B.强调以花鸟为主要描绘内容 C.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 D.强调人物为核心的布局构图 15.图 l 是关于 19 世纪末我国某一历史事件的一幅漫画(画 中文字为“西方科学技术”“注射器”)。该漫画反映了清政府()A.利用西方科学技术治愈国人的病症 B.学习西方还没有完全脱离“器物”的层次 C.已经认识到只靠西方科学技术不能救国 D.腐败激化社会矛盾引发农民起义
16.谭嗣同曾指出:“生民之初,本无所谓君臣,则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于是共举一民为君,”既然君可以由民“共举之,则且必可共废之”,所以“君末也,民本也”。他说这句话的本质意图是()A.为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提出理论根据 B.主张“君末民本”思想
C.否定了“君权神授”和君主“受命于天”的封建说教 D.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戊戌变法思想
17、陈道贵在《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中指出:“打倒孔家店”是历史的必 然 „„封建体制内无法开足以振兴民族、抵御外辱的新路。新文化运动中的有识之 士以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作为批判的把子,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走出 苦难而扫除障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打倒孔家店”就是彻底否定儒家文化 B.“打倒孔家店”是反封建,而不是反孔子 C.“打倒孔家店”才能“全盘西化” D.“打倒孔家店”是改造旧文化,树立新文化
18.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与中国儒家文化和西方文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深深根植 于两者之中。正如有的学者所说:“孙氏学说是有目的的对儒教文化、民生主义(社
会主义)和西方民主这三个传统的结合。孙氏相信一个独特和自豪的中国,只要以儒
教文明为基础,就会在文化上复兴。”这表明了()A.孙中山对美国文化情有独钟,所以推崇三权分立 B.孙中山坚信只有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才可能取得革命胜利 C.孙中山的思想与中国的社会性质有一定关联
D.孙中山的民生思想脱离社会实际,无法实现
19.在国民党一大上,孙中山说:“中国以内各民族之自决权„„当组织自由统一的(由各民族自由联合的)中华民国。”他还提出:“对于国内之弱小民族,政府当扶植之使之能自决自治。”这说明孙中山()
A.发展了民生主义思想 B.具有民族平等的思想 C.明确反对帝国主义 D.积极谋求国家独立
20.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毛泽东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 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当毛泽东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 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材料()
A.夸大了毛泽东话语的作用 B.肯定了“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有意抬高毛泽东的政治地位 D.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21.1945 年,中共“七大”提出建立联合政府,主张在民主的政治纲领下团结一切 愿意参加的阶级和政党,允许私有经济的发展,实行“耕者有其田”。这些主张()A.目的是把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城市 B.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C.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相一致 D.意在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
22.1992 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 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的 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
A.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 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 D.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
23.英国哲学家培根倡导一丝不苟地记录经验性的实验,促进科学的发展;法国哲学家笛卡尔主张用数学法则作为表述人类理性的最高法则,从事科学研究。17世纪一位科学家承袭了他们的传统,他创立的理论体系()A.揭示了基本的宇宙法则B.奠定了现代物理学理论基础 C.确立了太阳中心说理论D.阐明了时间空间的本质属性
24.有一种科学理论在诞生之初受到宗教界的敌视,但初醒的民族主义者却对其大声喝彩;中产阶级以此为依据反对国家为促进社会平等而作出的任何干预;殖民主义者则用它来为自己的行为辩护。这一科学理论应是()A.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B.达尔文的进化论 C.牛顿的力学体系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25.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即发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这一理论诞生的重要意义在于()A.首次将人类置于世界和社会的中心 B.首次用科学方法精准描述宇宙运行规律 C.突破了经典物理学体系存在的局限 D.使人类对微观世界的认识有革命性进步
26.在1543年出版的《天体运行论》中,哥白尼提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中,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理论。两种学说的共同意义是()A.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尊严B.推动了近代科学体系的形成 C.提供了观察世界的新视角D.奠定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基础 27.下图是三次科技革命的进程图。从图中可以获取的有效信息是()
A.工业革命中重工业发展相对疲软 B.信息技术革命促使新经济的出现 C.三次科技革命中生产动力未发生根本变化 D.第二、三次科技革命发展较为迅猛
28.罗素指出:“浪漫主义者注意到了工业主义在一向优美的地方正产生的丑恶,注意到了那些在‘生意’里发了财的人的庸俗,憎恨这种丑恶和庸俗。” 可见,浪漫主义兴盛的主要原因是()A.抒发个人情感、追寻理想世界的驱动 B.商业经济发展导致拜金主义盛行 C.工业革命使“理性的胜利”成为谎言 D.浪漫主义者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
29.下列为近代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品。这4幅作品反映出近代以来()
A.批判精神备受重视的趋势 B.感性思维不断遭受挑战 C.传统文学流派相继被淘汰 D.西方文学流派不断创新
30.近代某画家的油画中这样描绘:画面中央矗立着天主教堂,它的塔尖直指天空:画面下方是一群卑微的人,正在河边工作;右边是幽静的小镇和高高的拱桥;天上的云彩和落日似乎在保佑着教堂和小镇。这一切让人显得格外渺小。有学者认为,该画充满对自然的赞美,富有宗教神秘感。
据此判断这幅画属于()A.现实主义流派
B.浪漫主义流派 C.印象主义流派
D.现代主义流派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明中叶以后,一些有识之士基于现实生活的感受,起而抨击理学,公然倡扬“人欲”“日用”“私”“利”,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相对抗。如王艮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人欲即是天理”;李贽讲“私”讲“利”,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反对“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直至明清之际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颜元等,提出“私欲之中,天理所寓”“义中之利,君子所贵”,否定了理学将义利相对立,重义贱利的观念;他们还主张“经世致用”“工商皆本”,提倡“实学”,反对理学的空谈性理,指出其于世事毫无助益。——摘编自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
材料二 早在1895年前后,康有为便已取法西方基督教的先例,提出“孔教”之主张,并倡议以孔子生年,作为中国历史纪元之始。及戊戌年间,康有为受命主持变法,更极力动员将孔子符号作为重建中国政治、文化秩序之张本。一时之间,“保教、保种、保国”之说,风行草偃,信从者众,甚至连日后以“排满”著称的章太炎,也曾在康有为的影响下,写就《客帝论》一文,提出“以素王(孔子)为共主,以清廷为霸府”的主张。
——摘编自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吏》
材料三:“五四”和新文化运动中的“打倒孔家店”是历史的必然,虽有过激之嫌,但不可肆意丑化和歪曲。在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威胁,历史又证明封建体制内无法开出一条足以振兴民族、抵御外辱的新路。在这样的形势下,“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有识之士以传统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代表孔子作为批判的把子,应该说时代赋予的动力,是当时中华民族
时代任务的召唤。因此,陈独秀、鲁迅等人的观点无可厚非,他们颇为激烈批判态度,其实质是为中华民族走出苦难而扫除障碍。
——陈道贵《孔子之现代意义的三个层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中叶以后有识之士反理学的原因及积极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康有为将孔子符号化的原因,并加以简要评价。(1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分析五四新文化运动要求“打倒孔家店”的历史必然性?(5分)
27.(15分)【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熙宁二年(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进行变法。王安石以“民 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理财思想为指导,推行开辟财源的变法措施。他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制定全国一年用度的预算,颁布施行,以节省开支。考察全国的农田、水利和赋税,另订管理办法,以尽地利而增税收。颁布青苗法,把救济贫民用的常平、广惠等粮仓的积谷,变钱借给贫困的农民,秋收加息二分收回,以免农民受到豪富的盘剥。实行募役法,以贫富为标准,把百姓分为五等,按等缴纳“免役钱”。本来没有差役的“单丁”、“女户”、“官户”等人家,则出“助役钱”。政府即以此钱募役。除此之外,还推行均输法、市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等新法。煕宁二年公布办法征求意见,次年在开封府试行,接着才正式向全国推行。青苗法实施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行让百姓向官府借贷,而且随意提高利息、加重盘剥的现象。这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新法一直在守旧派的攻击和变法派内部意见不一致的艰难情况下进行。1085 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变法派成员相继被排挤出朝廷,史称“元佑更化”,变法受挫。
——摘编自傅乐成 《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安石理财措施的特点,并指出其意义。(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变法受挫的原因。(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