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幸福工程基地简介
“幸福工程·特色吊瓜产业”基地简介
XX乡位于崇阳县东南部,与本市通山县、江西省修水县交界,全乡版图面积248.8平方公里,辖13个行政村,111个村民小组,6805户,3.1万农业人口,耕地面积20663亩,其中水田12867亩,旱地7796亩,是本县版图面积最大乡镇,咸宁市著名楠竹之乡。
为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XX乡在特色产业上寻求新的支撑点,结合本地资源优势,引进吊瓜种植,着力打造现代绿色休闲农业。吊瓜产业作为XX农业的重点产业、特色产业、亮点产业,自2008年引进试种以来,由不足50亩逐渐发展到目前的3000余亩,产量达到37万公斤以上,全乡年销售收入可达550万元以上,为农民构筑快速致富平台。
XX乡生产的吊瓜子,产品远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等都市,深受消费者青睐。2012年,为更好地推进吊瓜产业大发展,我乡提出了“打造湖北吊瓜第一乡”的目标口号,得到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支持。目前,乡党委政府已与浙江省绍兴市农科院顺利对接,成功试种了“越蒌2号”新型吊瓜品种,该品种产量、质量得到了大幅提高,亩产值可达5000元,瓜农实现效益翻番,该产业也成为XX乡名副其实的农业特色致富产业,特色吊瓜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广大农民快速致富找准了路子,而且也为推动全乡“生育关怀”行动,实施“幸福工程”带来了契机。乡党委、政府高瞻远瞩,站在历史的高度,积极创新计生利益导向机制,以结对帮扶致富为重点,依托资源优势,鼓励广大计生家庭,特别是对贫困母亲家庭、农村二女结扎户、独生女户家庭、计生困难家庭等大力发展吊瓜产业,让他们参与到项目中,通过政府贴息无偿帮扶的资助方式,帮助他们发展吊瓜,引导他们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为我乡全面开展以“幸福工程”为主题的“生育关怀行动”创造条件,从而不断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促进我乡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二篇:中药材基地简介
黑龙关中药材基地及土地流转项目简介
黑龙关中药材基地位于黑龙关村西南,距镇区3公里,项目实施区占地面积5000余亩,其中,林地面积4000余亩,土地面积1000余亩。该项目是在土地自主流转基础上,实现集中经营的一个成功范例,该基地流转土地700余亩,涉及两个自然村的20余农户。现投入资金600余万元,完成土地平整400余亩,种植有生地、穿地龙、丹参等多个中药材品种,是我镇中药材科技示范和培训基地。
项目由青松专业养殖种植合作社实施,该合作社共有注册资金118万元,社员20名,经营项目主要包括中药材种植、养殖、核桃种植三个部分。
该建设项目分为两期实施,一期完成中药材种植500余亩,其中生地200余亩,穿地龙200亩,丹参50亩,皂角树50亩。同时,设计规划了一个150亩育苗基地,主要特点是:
一是科学论证、因地制宜。聘请专家对我镇土壤、地理、气候、海拔、野生物种类等方面进行深入调研,确定我镇中药材优质种植区10000亩,涉及黑龙关、黄家庄、碾沟等区域。在此基础上,首批实施区域选在黑龙关村委韩家岭、青坪坳。二是精心指导、扎实推进。基地聘请襄汾县中药材种植专业技术人员3名,从选种、种植、管护全程进行指导跟踪服务。实施“统一育苗、统一供苗、统一栽培、统一肥料、统一防治、统一收割、统一交货”的“七统一”模式,有效推动了中药材基地规模化、科学化、规范化进程。
三是示范带动,突出效益。中药材种植基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辐射群众400余户。共种植穿地龙600亩、生地200亩、丹参150亩、其它中药材100亩。可实现中药材销售总量2750吨,销售收入800万元。药农年人均收入可增加4000元。
目前,我镇依托项目带动土地流转工作已全面铺开,共流转土地3500余亩,规划建设中药材基地3个,已建成2个;建成核桃种植基地2个;白杞柳种植基地1个。此项工作的深入实施将成为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力“推手”。
第三篇:杜仲基地简介
山西喜善林业杜仲基地简介
革命老区陈家庄村,是一个具有数十处红色遗址的教育基地,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该村四周山丘林立,沟壑纵横,土地贫瘠。为了进一步帮助农民增产增收,2012年,郭家庄镇陈家庄村以山西喜善林业公司为依托,以本村为中心,先后流转了本村及周边村庄磨盘岭10030亩陡坡耕地大力发展杜仲产业。
喜善林业开发公司,是一家涉农涉林的综合开发公司。公司于2012年7月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00万元,主要经营范围为中草药种植、苗木栽培、农林植物果实销售、生物资源综合开发等。
该公司按照“红色引领、绿色拱卫、产业富民、生态发展”的思路,自2013年秋季以来,移植、栽培、嫁接最新科研成果杜仲32万余株,同时培育新品种杜仲苗26万余株。目前达到产出要求的成品树共计151200棵。同时,投资920万元对集中流转的69个磨盘岭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和土地整理。修造田间道路近42公里,铺设输水主管道46公里;在丘岭最高处完成了三个大型灌溉水池的建设工程;在村南深沟中修建淤地坝,建成库容量13000立方小型水库一个,拦蓄与灌溉兼用;在政府支持下,建成3000亩节水膜下滴灌示范工程,土地的产出和价值实现了大幅度的提升。
第四篇:社会实践基地简介
我们的实践活动基地在 “浦沿街道滨文社区”,实践不仅是大学生社会学习必要的一环,也不是一时兴起,摆姿作秀的形式主义。这更是一种长期存在的,已经有许多人参与的一项社会工作。滨文社区的社工朋友们,教会了我们很多,谢谢!
社区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引导了我们接触、了解社会,增强我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社区不仅有单独的部门和人员负责党建,社保,公益等活动,我们同学还一起参加了市文明办举办的“和谐之歌”社区文化巡演和迎接“杭州文明城市”申报的社区清扫活动,使我们同学增加了作为“新杭州人”的使命感和荣誉感。下面从几方面简要的概括一下滨文社区作为社会基地的优势:
一是地缘优势,我们学校低年级同学的宿舍区临近滨文社区,两地仅相距步行10分钟的路程;我们学校的生源日渐广泛,许多外省同学长时间在外求学,周末的活动就单一集中于电脑游戏等不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一个可以舒展身心,增加见识的可以长久依存的社会实践基地必不可少。
二是志愿者活动,校内各级青协有长期组织同学们参与包括敬老院和慰问炮兵基地的等志愿活动。而和社区携手可以更方便的获取信息和资源,在社区管辖的公共活动场所(如公园、广场)参与管理和宣传活动,参加更广泛地扶残帮困助学活动,参与社区校园绿化、环保宣讲会,以及各种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工作等。这类公益活动有助于增强同学们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宣传教育活动,学校和社区可以配合相互的需要,组织学生通过制作板报、现场讲解等多种方式开展环保、卫生、文明城市等多方面的宣传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可以更飞、广泛的扩大合作组织的影响力,辐射到更多人群。参与宣传教育可以增强学生对城市及社区发展的使命感,并激励学生身体力行的承担社会责任。
四是扶老助困,学校应当鼓励同学们量力而乐意地为社区特殊人群(经济困难家庭、外来务工家庭和残疾人等)服务,并在服务中感受爱心和同情心,增强自我的奉献精神,完善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下社区是一种符合团中央“面向基层,面向西部”精神,引用全国学联的一个倡议来说:希望青年朋友们选择基层作为自己人生事业的起点,将自己的青春奉献在基层,社区吧!
第五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简介
焉耆县第二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简介
焉耆县第二中学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基地主要是通过活动展板,宣传中华民族的历史教育、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等,来充实和武装学生头脑,激发学生爱国之心,报国之情,强国之志,争做从小爱国家、长大建国家、抵御外敌,捍卫祖国同意的合格公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讲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认识,增进对祖国历史的了解,加深对祖国的爱戴之情。
(2)讲述国旗、国歌、国徽由来,并唱国歌。
(3)讲述开国伟人历史,重点学习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革命事迹以及新一代领导人的先进事迹。
(4)讲述建国以来的伟大成就,重点突出火箭、大庆、两弹一星、神舟号系列飞船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教育。
(5)讲述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让我国各民族大团结的优良传统代代相传,让尊重民族、团结民族意识在青少年学生的心底扎下根成为学校的艰巨任务,学生通过学习,增加对各民族语言文字和生活习俗的了解,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应平等相待,和谐相处。
(6)讲述通过《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为成年人犯罪法》对学生进行道德及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及法律意识,进一步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认真做好后进生的教育管理工作,预防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7)通过宣传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们明确人类与万事万物同属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处在平衡的统一之中,具有内在的规律。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必须尊重和遵循自然规律。违背自然规律,毁坏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就等于毁灭了人类自己。因此我们应当爱护资源,珍惜资源,在自然系统平衡的限度内开发资源,科学、合理地利用资源。我们曾经狂妄地宣称要做大自然的主人,向大自然疯狂索取,毁林开荒、填湖造田。过度开采,任意破坏生态平衡,使人类生存的条件日益恶化,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无情报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