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五篇)

时间:2019-05-14 08:06: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贯彻《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全面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关键时期。为明确未来五年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实现金融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年)》,制定本发展规划。

一、现实基础与发展机遇

(一)“十一五”金融业发展情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改革,加快开放,积极创新,实现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全面完成。

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全面启动。根据《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的战略定位,制定了《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2009—2030)》和《推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实施方案》,出台了《关于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大连市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文件,形成了科学指导、加快推进金融中心建设的规划和政策体系。星海湾金融城一期工程建成并投入使用,人民路金融商务区东港拓展区开始启动,金融资源加快聚集,“十一五”期间共引入美国花旗等内外资金融机构72家,是“十五”时期的3.3倍。外资金融机构已达36家,金融国际化程度显著提升。在国务院综合开发研究院首次 “中国金融中心指数”排名中,大连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三、环渤海及东北地区第一,被评定为核心区域金融中心。

金融市场快速发展。截止2010年末,全市金融总资产1.3万亿,银行业各项存款余额8887亿元,各项贷款余额6812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2.5倍、2.6倍和2.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24.2%、20.8%和21.7%,五年累计实现外汇交易66.5亿美元,占辽宁全省的60%;2010年保费收入151亿元,理赔给付37亿元,均为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1.4%和21.5%,保险深度和密度达到2.93%和2417元/人,分别提高0.43个百分点和336元/人;年证券交易额8563亿元,是2005年的12倍,年均增长63.6%。年期货交易量8亿手,成交额41.7万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4倍和8.9倍,年均增长32%和55%。“十一五”期间,大连商品交易所新增豆油、棕榈油、聚乙烯、聚氯乙烯4个期货交易新品种,成功实现由农产品市场向综合性市场、由区域性市场向全国性市场的转型,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期货、油脂期货市场和第二大农产品期货市场,综合实力位列全球第十。“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上市公司24家,首发及后续融资341亿元,分别是“十五”时期的6倍和7.5倍,先后实现了境外IPO、纳斯达克全球市场、香港主板、加拿大主板、国内中小板、创业板上市零的突破,全市上市公司数量增至43家,上市公司总市值2682亿元,证券化率达到50%;15家企业发行企业债及中短期融资债215.4亿元,是“十五”时期的27倍;设立各类基金及股权投资公司16家,实现股权融资175亿元。

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截止2010年末,我市金融机构达227家,金融营业网点近3000个,从业人员7万余人,此外,还引入融资租赁公司1家,新设小额贷款公司39家,保险中介机构40家,股权投资基金5只,股权投资公司9家,基金管理公司2家,融资担保公司123家,组建了金融科技服务集团,已初步构筑起银行、保险、证券、期货、信托及金融中介种类齐全、功能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

金融总部实力明显增强。“十一五”期间,我市设立了东北地区首家内资寿险公司总部——百年人寿,引进了中国融资租赁和欧力士2家法人总部及国开行船舶融资中心等4家功能性总部,现有全国性金融总部18家,在全国16个省区新设了53家分支机构,分支机构总数达77家,金融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不断增强。大连银行成功更名并实现跨区域经营,新开设9家异地分行,2010年末总资产1727亿元,各项存款1424亿元,各项贷款726亿元,分别增长320%、302%和200%,实收资本41亿元,资本充足率12.1%,分别增长156%和11.04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0.97%,下降了7.53个百分点,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对银行机构的排名中名列全球第644位、中国第27位。市农村信用联社深化改革,清收处置不良资产54.9亿元,全额兑付央行专项票据29.9亿元,设立市农村商业银行取得实质性进展,完成相关法律程序,筹建申请已上报中国银监会,2010年末总资产550亿元,各项存款400亿元,各项贷款280亿元,分别增长63%、80%和135%,不良贷款率降至5%,资产质量和经营实力得到根本性提升。华信信托增资扩股至20.57亿元,管理资产规模406亿元,分别是2005年末的4.1倍和8.4倍,连续三年在全国信托业监管评级中荣获最高等级。大通证券成功完成全国首例证券机构破产重整,增资扩股至22亿元,资产规模达到69亿元,新设22家异地营业部,分支机构数量达33家,步入创新发展的良性轨道。首创安泰人寿完成股权重组,更名为中荷人寿,先后开设6家省级分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3亿元,资本偿付能力进一步提升;日本财险资产规模达到8.7亿元,累计保费收入5.4亿元,已开设3家省级分公司;百年人寿总资产达到20.4亿元,实现保费收入9.8亿元,开设了7家省级分公司,在全国寿险公司的排名由第60位上升至第41位。金融总部总体实力大幅度提升,总部经济良性发展。

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新增贷款余额425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42倍,年均增长21.9%。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12亿元,帮助5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和再就业。累计支付赔款15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7倍,开办能繁母猪、日光温室和苹果树7个试点品种,累计提供了4亿元的风险保险,使1万多农户受益。201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265亿元,是2005年的4.25倍,占GDP的5%,提高2个百分点,五年累计缴纳地方税收127亿元,占地税总额9.68%,金融业已成为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力量。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市着力优化金融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才环境,建立了综合监管体系,完善了金融突发事件应对机制,加大对金融违法违规活动和金融案件的预防和查处力度,维护了金融市场秩序和金融稳定。深入实施“金融信用工程”,已有262万个人和34万企业信用信息纳入征信系统,组织开展诚信宣传活动,评选了两批36个信用社区、两批223家诚信企业,通报了六批286家失信企业和1652名失信个人,提高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累计剥离处置不良资产600亿元,辖区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降至1.38%,比2005年末下降8.2个百分点。我市连续三年被评选为“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金融生态城市”和“中国最具国际化金融生态城市”。

(二)发展机遇与挑战

在国家深入实施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背景下,我市金融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一是我国应对全球性金融危机采取的一系列对策措施,不仅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也极大提升了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地位和声誉,提振了国际金融机构投资我国的信心,国际资本加速向中国等新兴发展中国家战略转移,区域间金融合作不断深化,金融资源流动和产业转移日益加快,为大连找准定位,汇集金融资源,加快构筑竞争优势,增强整体竞争力,打造东北亚区域性金融中心创造了机遇和可能。二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经历六年振兴,积聚了相当的能量,正在步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新一轮投资、建设、发展的热潮正在兴起;大连持续增长的实体经济和东北地区快速增长的腹地经济,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也为我市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三是国家战略赋予我市核心城市和龙头地位,要求我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金融业是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领域,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是核心城市的重要功能;我市全域城市化发展拉开城市框架,“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建设相互促进,都为金融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四是为贯彻落实国家战略对大连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明确定位,省政府已确定大连为全省金融改革创新试点城市,为我 市先行先试,改革创新,抢占先机,实现率先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十一五”期间,我市金融业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奠定了加快发展的基础,但在当前国内主要城市竞相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激烈竞争中,我市与周边同类城市相比尚未形成绝对优势,实现区域性金融中心发展目标仍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金融业总体规模仍不够大,与东南沿海中心城市相比有较大差距。二是金融体系不够全,城乡金融二元结构尚未根本突破,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仍然偏低;直接融资不足,多层次资本市场尚待培育;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仍不充分,企业融资需求尚未有效满足。我市金融发展仍存在短板。三是金融功能不够强,金融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金融总部数量仍不够多,规模仍不够大,尚未形成市场主导,综合实力和带动作用有待提升,要素集聚、对外辐射以及对周边地区的影响力有待进一步增强。在投资银行、财务公司、金融租赁、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领域机构建设还是空白,金融业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受政策限制离岸金融市场尚未形成等,直接影响金融中心功能的形成。“十二五”期间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切实采取措施予以推进。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对大连的战略定位,立足国家战略和国际视野,全力推进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着力深化金融改革、扩大金融开放、推动金融创新,抢抓发展先机;着力壮大金融体量,完善金融体系,强化金融功能;着力完善金融发展环境,优化空间布局,加快金融人才培养;着力转换体制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区域影响力和金融服务水平,为大连全域城市化和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服务,助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

(二)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面建成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期货市场保持领先优势,资金市场全面发展,保险市场创新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基本形成;金融总部总体实力明显增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经营规范、充满活力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农村金融、中小企业融资和直接融资切实得到改善,金融业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显著增强;重点金融功能区初具规模,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全市金融总资产达到2.5万亿元,主要金融指标年均递增16%以上,在东北地区的占比超过22%,金融业增加值在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7%。

——银行业:

l 存贷款余额年均递增16%以上,2015年末分别达到1.7万亿元和1.4万亿元。l 引进10家银行功能总部、10家商业银行,设立10家村镇银行,设立金融租赁、财务公司、货币经纪、汽车金融、消费金融等新型金融机构。

l 银行机构内控严密、经营稳健、质量优良、服务完善,资本充足率达到12%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下,拨备覆盖率达到120%以上。

——保险业:

l 保费收入年均递增18%以上,2015年达到300亿元,理赔给付年均递增15%,2015年达到110亿元。

l 保险业总资产超过600亿,保险深度达到3%,保险密度4000元/人。l 新筹设1家法人财险公司,新设或引进15家保险机构、20家保险中介机构。

——资本市场:

l 证券交易额年均递增18%以上,2015年达到1.6万亿元,引进和设立证券机构10家。l 新增上市公司50家,实现首发融资200亿元,后续融资200亿元,债券融资200亿元。l 发展三板市场、场外交易市场,设立股权交易管理中心,争取新三板首批试点。l 新设产业基金10只,带动100家以上各类股权投资机构,私募基金投资规模达到1000亿元。

l 上市公司总市值达到5000亿元,证券化率达到60%。

——期货市场:

l 大商所期货交易量、交易额年均递增10%,2015年分别达到13.4亿手和61万亿元。l 增加5个期货新品种,形成能源、化工、农畜、农资、粮食、油脂油料六大板块交易品种体系。研究发展指数类期货交易品种。

l 客户数量稳步增长,2015年末,客户数量达到160万户。投资者结构日益完善,法人客户数量达到4.2万户,成交量、成交额分别达到1.35亿手和8.05万亿元。

l 大商所新一代技术系统和灾备项目建成投入使用,运行效率与安全性显著提高。l 设立或引进期货公司总部及营业部30家,代理交易额年均递增20%以上,2015年末达到30万亿元。

——法人机构:

l 大连银行资产规模达到3000亿元,各项存款突破2000亿元,各项贷款超过150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2%以上,不良贷款率控制在1%以下,拨备覆盖率超过150%,新设10家异地分行,实现公开发行上市。

l 大连市农村商业银行正式设立,资产规模超过1200亿元,存款突破900亿元,各项贷款超过650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12%,不良贷款比率控制在2%以下,对农业经济的服务质量和支持力度显著提高,启动发行上市工作。

l 华信信托管理资产规模达到600亿元,实收资本达到40亿元,继续保持全行业领先地位和最高监管评级,争取公开发行上市。

l 大通证券公司全面拓展投行业务,扩充资本实力,达到全国券商综合排名中等偏上水平,进入分类监管评审A级,争取公开发行上市。

l 百年人寿增资扩股至20亿元,资产总额达到300亿元,期末年保费收入突破100亿元,在全国建立20个异地分公司,确立市场地位和品牌影响力,进入行业前20位。

——中小机构及中介服务:

l 新设30家小额贷款公司、30家融资性担保公司。

l 引进金融数据中心、清算中心、银行卡中心、呼叫中心、灾备中心、支付系统、后勤保障等各类后台服务机构20家。

l 引进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资产评估、信用评级、财富管理、投资咨询等各类中介机构30家,完善中介服务体系。

——金融生态:

l 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取得实效,企业、个人征信体系、信用评级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运行有序、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

l 金融综合监管体制高效运行,金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断健全,有效防控重大金融风险事件、重大金融违法、违规案件发生。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期货中心建设,做强行业龙头

实施品种战略。加快交易品种体系创新步伐,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增加交易品种,扩大市场规模,重点推进能源产品、化工产品、农畜、农资、粮食、油脂油料六大板块期货研发,积极推进焦炭、焦煤、生猪、化肥、粳稻等新品种上市,加强对炭排放权、电力、石油等战略品种和指数期货、期权产品的研究,形成研发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在期货品种竞争中占据主动,实现由农产品期货交易所向综合性期货交易所的根本转变。

实施区域战略。在继续加强与东北地区密切联系的基础上,推动大连商品交易所与环渤海区域各级政府的战略合作,有效整合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共同推动相关品种上市,提升对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辐射能力。完善大连商品交易所交割库点布局,扩大交割结算服务功能,形成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区域的价格、物流、信息、交割结算中心,实现由区域性市场向全国性、国际性市场的根本转变。

实施创新战略。积极争取国家有关部委支持先行先试期货创新举措,鼓励探索开展CTA、保税交割、银行期货理财、套期保值贷款等新业务模式。大力吸引和培育市场交易主体,鼓励期货公司、期货投资基金及其他相关机构落户大连,探索引进境外投资者、合格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的有效方式。

实施信息化战略。定期举办期货商品国际产业大会和期货研讨会,研究发布产业和市场信息,扩大期货市场的影响力。成立期货研究所和新产品研发基地,创办期货刊物,汇集和发布期货行业动态和即时信息,增强期货研发和信息汇集能力。支持大商所开展同城和异地灾备中心项目,提高市场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实施人才战略。市政府与东北财经大学、大连商品交易所等机构合作创办中国期货学院,建立全国期货人才教育和培训基地。鼓励大连各大专院校开设期货专业课程,多渠道培养期货高端人才。坚持用一流人才建设一流交易所,加大力度引进国际期货研发、精算、管理和技术人才,聘请期货行业国际知名专家担任顾问,借助外脑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期货中心建设。

实施国际化战略。加强期货业国际交流合作,逐步与世界主要期货交易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期货交易所和远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定价中心,使期货业成为我市最具国际化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金融产业。

(二)加快市场发展,做大金融总量

全面发展资金市场。大力发展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外汇交易市场,探索建立信贷转让、信托资产转让等市场。鼓励银行机构开展汇兑、承兑、信用证、短期融资券等各类服务,积极发展支付结算、银行卡、代理、担保、承诺、交易、基金托管、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咨询顾问等中间业务。大力发展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试点,积极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培育离岸金融市场。支持大连外汇交易中心发展,在扩大基础外汇交易规模的同时,探索开展外汇衍生交易业务。积极探索现代结算、支付方式,大力推进银行管理和业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ATM、POS机、电话银行、网络银行等新型服务渠道,逐步实现管理、控制、业务、服务、结算的网络化、自动化。

创新发展保险市场。积极创新保险品种,扩大保险覆盖面,完善保险服务功能。筹建财险法人机构,引进专业保险机构。以国际航运服务为重点,加快发展货运保险、船舶保险等,形成航运、物流保险支持平台。加快发展出口信用保险业务,完善出口信用保险工作机制,扩大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规模。积极开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人寿、健康、医疗等保险品种,推进递延型养老保险试点,创新责任保险产品,探索商业保险参与社会管理的有效方式。积极发展企财险、工程险,为基础设施建设和企业生产提供保险保障。鼓励保险公司完善新城区网络布局,优化新市区及各城市组团的保险服务。鼓励设立保险代理公司、经纪公司和公估公司等各类保险中介机构,规范发展保险兼业代理市场和中介服务市场。

大力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强分类指导培育,加快推进企业境内外上市步伐,支持港口、金融、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主板上市,支持优秀民营企业中小板上市,支持新材料、新技术、新商业模式企业创业板上市。推动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可转换债券等多种方式进行再融资。争取新三板试点,积极发展三板市场和场外股权交易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支持装备制造、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及产业园区通过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探索开发收益型企业债券等债券品种,开拓新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股权投资业,实施“1+10+N”发展计划,设立1只总规模30亿元以上的股权投资引导基金,引导设立10只以上总规模500亿元以上的产业投资基金,带动发展百家总规模500亿元以上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公司,形成千亿元股权投资能力。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金和海外资本设立产业投资、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各类机构,扩大直接投资市场规模。

(三)加快体系建设,提升金融功能

不断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切实改善农村金融服务,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加强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发挥农村商业银行主力军作用,提升涉农金融服务功能。发挥农发行、农业银行、邮储银行的优势,加大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工作,在涉农区市县设立10家村镇银行或贷款公司。鼓励涉农地区发展各类担保公司,加快农村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深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完善农村保险体制机制,扩大覆盖范围,增强农业风险保障能力。支持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借助资本市场做优做强。支持各类银行、保险、证券、投资、资产管理、信用担保公司等在涉农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加快新城区及县域网点布设和延伸,形成全覆盖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继续深入开展中小企业融资促进行动,切实采取措施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鼓励银行设立专门的融资服务机构,有针对性地创新信贷产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中小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发展各类融资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再担保机构,促进银行机构与担保机构的合作,发展壮大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鼓励开展租赁融资、保险融资、信托融资、债券融资等多渠道融资。支持区市县政府、经济主管部门、各类商会、协会等与银行合作,搭建中小企业融资平台。鼓励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信用保险业务,完善贷款担保信用服务体系。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指导与培训,通过融资对接、产品推介、专题报告会及讲座等多种形式,提高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公信力的信用评级机构。鼓励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和法律服务机构。规范发展证券、期货等投资咨询服务机构。加快发展各类投资、理财及财富管理机构。探索推进金融资讯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资讯信息服务机构。形成各类金融服务中介机构积聚、功能完善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

(四)发展壮大金融总部,增强区域辐射能力

提升总体实力。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做优做强现有金融总部。大连银行要优化资产结构,壮大自身实力,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服务高效、治理完善、业绩优良的现代精品银行和上市公众公司。农村商业银行要以服务“三农”为导向,强化内部管理和自我约束,提高资产质量和经营水平,引入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建立现代银行管理体制,争取公开发行上市。华信信托要加快业务创新,做大业务规模,保持和巩固在全国信托行业的领先地位。大通证券要增强资本实力,健全内控机制,拓展经营领域,发展投行业务,提升竞争实力,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综合类证券机构。百年人寿、日本财险、中荷人寿等内外资保险法人公司要立足大连、面向全国发展,成为业绩优良、经营稳健、具有竞争实力和市场影响力的法人主体。

加快走出去步伐。加快法人金融机构在全国的网络布局,提升金融中心建设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大连银行在已开设9家异地分行的基础上,重点推进在珠三角、中部经济圈、山东和东北黑吉两省设立分行,完成各经济区域中心城市经营网络设置。农村商业银行要争取跨区域经营。大通证券要合理调配营业网点资源,增设异地营业部。华信信托要进一步拓展异地信托业务。百年人寿要开设20家异地分公司,基本完成全国重点城市网络布局。支持中荷人寿、日本财险拓展经营空间,开设异地分公司。

筹设新的法人机构。推动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法人财险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填补我市金融机构领域的空白。组建金融交易所和交易集团,整合资源,发展各类大宗商品及融资交易市场。探索组建金融控股集团,有效管理和运作地方金融资产,壮大地方金融实力。

(五)加快金融功能区建设,聚集金融资源

强化人民路金融商务区功能。组织编制人民路金融商务区发展规划,加快发展东港金融集聚区,拓展人民路金融商务区发展空间,重点发展总部金融和航运金融,形成与航运中心配套的金融服务产业群,争取成为省级和国家级金融商务区。

加快星海湾金融城建设。一期工程国际金融中心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为龙头,汇集期货机构,加快发展期货市场;诺德大厦以泰德煤网为龙头,汇集煤炭物流企业,加快发展煤炭交易市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入驻,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完成二期工程银行大厦、信托证券大厦、石油大厦等项目建设并尽早投入使用,积极吸引金融总部进驻,形成资金汇集调度功能。三期工程项目全部启动,同时加快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开放型现代国际金融城。

加快发展高新园区金融服务外包基地。实施高新园区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发展规划,充分利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商务成本、人才储备、金融和信息产业方面的复合优势,进一步完善配套政策措施,全面提升为金融后台机构服务的功能和水平,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金融软件外包企业进驻,形成金融特色功能区。

规划发展大东沟金融后台服务基地。结合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建设,在甘井子大东沟规划建设金融后台服务基地,作为未来我市金融后台和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承接载体。组织制定发展规划,明确配套政策,完善基础设施,合理配置资源,重点发展金融后台服务和外包服务。

规划建设新城区金融功能区。结合全域城市化进程,在金州新区规划建设卧龙湾金融商务区,积极引进各级各类金融机构,成为新城区的金融中心。规划发展金州湾金渤海岸金融后台服务基地,逐步形成特色功能区。

培育发展保税港区离岸金融中心。依托大窑湾保税港区“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争取离岸金融试点,培育离岸金融市场,鼓励已开办相应业务的金融机构设立离岸金融业务部,支持和引导外资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扩大离岸金融业务规模,提升离岸金融服务功能,逐步发展成为东北地区的离岸金融中心。

规划发展各城市组团金融聚集区。在主城区、新城区实施重点功能区布局的基础上,根据大连城市组团发展规划,在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黄海城市组团的发展中,分别在普兰店湾、长兴岛临岸和金港湾规划建设城市组团中的金融聚集区,区内金融机构达到30家,按照不同定位,重点发展产业金融、航运金融、信贷、保险、投资等机构和市场,满足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市民生活及理财的需要。同时积极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加快新城区及县域网点布设和延伸,形成全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

(六)加强金融合作,推动区域共同发展

加强辽宁沿海金融合作。落实大连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各市金融合作协议,加强金融合作与交流。推动大连银行、大通证券、百年人寿等法人金融机构在辽宁沿海城市设立分支机构,推动其他城市金融机构在连设立分支机构,形成相互联动、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动中行、进出口银行、出口信用保险等省级金融机构将沿海经济带城市金融发展纳入总体布局和安排。引导在连产业基金、投资机构加大对沿海6市的投资力度,形成有效的辐射半径。会同辽宁沿海城市共同推进股权交易、投融资、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一体化。

加强东北地区及环渤海经济圈金融合作。推动建立大连与东北地区金融交流合作机制,加强沟通和协作。加快大连法人金融机构向东北腹地及环渤海地区发展延伸机构网络,推动大连银行、百年人寿、大通证券等的分支机构覆盖东北和环渤海地区中等以上城市。鼓励东北及环渤海地区金融机构来连设立分支机构,形成大连与东北及环渤海地区金融交流与合作的良性互动。配合内陆干港建设,延伸金融服务,利用航运融资、航运保险、进出口信用保险等金融业务加快服务内陆干港建设。支持大连商品交易所实施东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战略,开发上市对东北和环渤海地区有强大拉动作用的期货新品种,加快完善东北和环渤海地区交割库点布局,扩大交割结算服务。鼓励在连外资银行和具有区域管辖权的金融机构向东北、环渤海地区拓展业务,加快引进具有东北、环渤海区域管理职能的总部机构,形成对东北及环渤海地区的辐射网络。

加强境外交流合作。以大连商品交易所为依托,重点发展东北亚期货交易中心。积极引进日、韩、台资金融机构和各外资金融机构亚太区、大中华区总部、功能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增强对东北亚地区的辐射影响力。鼓励在连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面向东北亚的国际业务,推进大连外汇交易中心发展成为东北亚区域外汇交易(结算)中心。积极推动对日、韩等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发展东北亚地区人民币结算中心。以大窑湾保税港为依托,重点发展面向日、韩、俄的离岸金融业务。探索建立合作机制,在CEPA和ECFA框架下,积极推进沪港大金融联动和与台湾的金融合作,加强与亚太地区,尤其是与香港、新加坡等国际金融中心的交流合作。

四、对策措施

(一)全面推进金融改革开放,加快金融创新步伐

深化金融改革。强化市场机制在推进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中的作用,积极争取金融改革试点政策,在体制机制、市场监管、机构设置、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在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和老工业基地振兴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和带动作用。树立绿色金融理念,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循环经济,在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中发挥金融引导作用,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

扩大金融开放。加大金融招商力度,以重点功能区为载体,以日韩、港台、新加坡、欧美为重点,积极引进金融总部、区域总部、功能总部,广泛吸引内外资各类金融机构、投资机构、基金公司、后台服务机构及中介机构进驻。积极推进在连金融机构与境外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注重引入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市场开发手段、业务运作模式及国际金融人才,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

加快金融创新。支持金融机构在有效防控风险的前提下,大力开展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积极研发航运金融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完善航运融资、保险、货币保管、兑换、结算、担保等服务功能,形成与航运中心配套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深入探索债权工具、股权工具和金融衍生工具,开发贷款套期保值、货币互换、利率调期、资产证券化等金融创新业务。鼓励银企、银证、银保、银信合作,研发组合型金融服务产品,创新发展针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绿色保险、绿色账户、绿色贷款,研发碳汇交易,综合运用基金、担保、保理、租赁、股权投资、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支持节能减排和环保项目,引导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积极筹建设立内资法人财险公司,创新发展投资银行、基金管理、投资管理、货币经纪、融资租赁、财务公司、汽车金融、消费金融、健康保险、养老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再保险、再担保等各类金融主体,填补市场空白,完善金融服务功能。

(二)加强人才培养,为金融中心提供智力保障

制定金融人才规划。坚持培养、引进和使用并举的方针,创造吸引人才、用好人才和培养人才的体制机制和良好环境。根据全市人才发展规划及金融人才特点,研究制定金融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和配套措施,建立金融人才储备库,使大连成为吸引、汇集各类金融人才的高地。

引进高端金融人才。建立激励机制,完善配套措施,加大对金融业紧缺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实施海外金融人才引进计划,支持金融总部和区域性总部未来5-10年引进10名以上具有丰富金融管理或资本运作经验,在业界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金融高端人才。积极为各类金融高级人才在连工作、生活提供落户、居住、子女教育、医疗、出入境等便利服务,对符合条件的金融总部、区域性管理总部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端专业人才给予专项补贴。

加强金融人才培训。充分利用大连财经、金融类院校、培训机构集中的优势,鼓励高校和培训机构有针对性地加强金融人才的培训,通过学历教育、专业讲座、业务培训、国内外金融专家专题授课等多种形式,为金融从业人员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提高金融人才队伍的专业素质。加强金融机构与海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组织开展境外培训,大力培养复合型、实用型金融人才。

建设金融人才培育基地。支持在连各金融院校的发展,支持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培训基地、东北亚金融研究院、大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银行博士后工作站发展,在连设立中国期货学院和全国性专业人才培训机构。鼓励金融机构在连设立培训中心、实习基地。

(三)继续加强金融生态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

优化政策环境。学习借鉴上海、天津等地促进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做法,落实政策措施,建立激励、引导、保障机制,增强吸纳能力,聚集金融资源,强化薄弱环节,促进金融发展。进一步完善支持金融机构落户、金融创新、中小企业融资、农村金融、保险业创新、股权投资、金融总部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切实加大对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支持。

完善法治环境。支持金融监管部门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地方金融工作部门、执法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支持司法机关完善金融诉讼案件审理机制,探索设立金融法庭,加大金融案件立案、审理和执行力度,规范企业破产行为,依法维护金融债权,适时建议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出台符合大连实际的金融方面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为金融机构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加强信用环境。继续实施“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工程”,依托人民银行征信中心信用信息系统和全市综合社会信用信息系统,拓展征信服务应用领域,加快征信产品创新,促进信用信息共享。积极支持和推动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加强信用管理,形成信用约束机制,培育和规范多元化信用主体。加大失信惩戒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舆论监督等手段,增强企业和个人信用观念。建设诚信政府、诚信社区、诚信企业、诚信业户,创造诚实守信、公平有序的金融市场环境。

完善服务环境。继续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坚持政务公开,实施依法行政,推进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营造透明高效的行政环境。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信息联络、工作交流机制,及时了解掌握金融业发展动向。继续加强服务 型政府建设,切实帮助解决金融改革、创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不断完善有利于金融业发展的软环境。

(四)加强金融综合监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

加强金融监管。支持金融监管机构完善监管手段,加强金融监管,建立政府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协调机制,形成良性互动、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综合监管体系,增强金融监管的系统性、连续性,保障金融业持续、健康、安全发展。

防控金融风险。加快处置历史遗留问题,消除风险隐患,建立完善金融风险预警和金融稳定监测指标体系,健全应急机制和防控预案,形成有效的风险监控和信息报送网络,增强金融风险防控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大金融案件查处力度,依法打击各类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维护金融稳定。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宣传和风险教育,提高全社会金融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金融安全区。

加强行业自律。充分发挥金融发展促进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业、上市公司、担保公司等行业协会组织的作用,根据行业发展情况适时成立小额贷款公司协会、股权投资协会、投资人协会等,加强行业自律,依法维权,防控市场风险,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五)加强县区金融工作,夯实金融发展基础

编制发展规划。市金融主管部门会同重点功能区所在地政府、管委会,依据全市金融发展总体规划,组织编制人民路金融商务区、星海湾金融城、高新园区金融服务外包基地、甘井子大东沟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卧龙湾金融功能区等发展规划,明确目标定位、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加快金融功能区规划建设。新市区组团、渤海城市组团和黄海城市组团也要明确金融发展的总体思路和重点工作,制定加快聚集金融资源,发展金融服务网络的具体规划。

明确主管部门。鼓励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结合自身实际,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具体部门,按照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本地区金融工作,强化金融业发展的组织保证。

落实工作措施。各县区政府要切实发挥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在加快金融功能区建设,组织金融招商,推进企业上市,组建股权投资基金,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等方面形成切实有效的扶持政策和工作对策,将金融发展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保障各项金融工作的顺利完成。

附录:名词解释

1、区域性金融中心:是指对各类金融要素具有较强汇集和吸纳能力,在金融市场价格和金融政策的形成中具有一定话语权,并对周边地区形成辐射和影响力的金融中心城市。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是《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国家战略赋予大连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大连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目标是“十二五”时期初步成为东北地区的金融中心,再用10-15年时间成为东北亚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2、离岸金融:是指针对非本国居民(包括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开展的不受本国金融法规约束和制度管辖的各类金融业务。离岸金融具有业务灵活、资金调拨自由、经营成本低、税收减免等便利,同时也具有法律、信用、市场、流动性、系统性等风险。目前,我国尚处于试点阶段,只有上海、深圳两个城市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招商银行和深发银行四家银行获准从事离岸金融业务试点。我市各外资银行及上述4家试点银行大连分行可通过其总行业务平台办理离岸业务。

3、金融生态环境:最早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是将生态学概念引申到金融领域,指一个地区对金融业发展产生直接影响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水平、法律和执法体系、经济和金融市场化程度、社会信用体系、审计、会计等信息披露标准、中介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等内容。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是一个地区金融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

4、资本充足率:Capital adequacy ratio(CAR),是指商业银行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反映商业银行以自有资本承担债权人资产损失的程度和抗风险能力。各国金融监管当局一般都有对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制,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规定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指标不得低于8%。

5、拨备覆盖率:也称拨备充足率,是计提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金对不良贷款的比率,是衡量贷款损失准备金计提是否充足,考察银行经营是否稳健,风险是否可控的重要指标。依据《股份制商业银行风险评级体系(暂行)》,银行机构拨备覆盖率不得低于100%。

6、三板市场:现阶段在我国是指经中国证券业协会批准,由具有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借助代办股份转让系统,为非上市公司提供股票挂牌转让的市场体系,目前在中关村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试点。“新三板”是指将已有中关村高新园区股份转让试点系统扩大到其他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具有准入门槛低、挂牌数量大、审批程序简便等特点,新的交易制度和转板机制正在拟定。

7、保险深度和密度:保险深度指保费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是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保险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保险密度是按照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计算人均保费收入,反映一个国家(地区)保险的普及程度。

8、CTA:商品交易顾问(Commodity Trading Advisor),是期货业的一种基金管理方式,由专业资金管理人运用客户委托的资金,自主决定投资全球期货市场和期权市场,以获利并收取管理费用的基金组织形式,具有优化投资组合、分散投资风险的功能。目前我国期货市场主要以中小散户投资者为主,缺乏机构投资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期货市场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发展期货投资基金对于优化期货市场投资者结构,促进期货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9、期货:是指买卖双方通过签订标准化得合约,同意按指定的时间、价格与其它交易条件,交收指定数量的现货。买卖期货的合同或者协议叫做期货合约,集中在期货交易所进行买卖,按照现货标的物得不同,期货可以分为黄金、原油、农产品等商品期货和股指期货、外汇期货等金融期货。期货市场具有价格发现、套期保值等功能。

10、期货保税交割:是指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或保税监管场所内,以处于保税监管状态的期货合约商品作为交割标的进行期货交割的过程。开展期货保税交割有利于形成国际物流中心、航运中心,提升期货市场的价格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力推手。

11、套期保值:在现货市场上买进或卖出一定数量现货商品同时,在期货市场上卖出或买进与现货品种相同、数量相当、但方向相反的期货商品(期货合约),以一个市场的盈利来弥补另一个市场的亏损,达到规避价格风险的目的交易方式。套期保值对企业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组织安排现货生产、拓展现货销售和采购渠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IPO:首次公开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s,简称IPO),也称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是指企业首次公开向投资者出售股票,以期募集用于企业发展资金的过程。首次公开发行后的公司称为上市公司,公司股票可以在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13:绿色金融:指金融部门把环境保护作为一项基本政策,在投融资决策中要考虑潜在的环境影响,把与环境条件相关的潜在的回报、风险和成本都要融合进银行的日常业务中,在金融经营活动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环境污染的治理,通过对社会经济资源的引导,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4:碳汇: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碳汇交易是按照《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京都议定书》对各国二氧化碳排放指标的规定,创设的一种虚拟交易,即对制造了大量温室气体的发达国家而言,在无法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的情况下,可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投资造林或购买碳排放指标,以达到抵消碳排放,降低自身碳排量的目的。

15、CEPA: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内地与香港、澳门建立紧密经贸关系协定,于2003年由商务部与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分别签署。主要内容涵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贸易投资便利化等三大范畴,主要目标是逐步取消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提高内地和香港之间的经贸合作水平,实现共同发展。

16、ECFA: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2010年6月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财团法人海峡交流基金会共同签订。主要内容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保障、防卫措施、经济合作,以及争端解决机制等。总体目标是加强和增进双方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双方货物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逐步建立公平、透明、便利的投资及其保障机制;扩大经济合作领域,建立合作机制。

第二篇: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发布

《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发布 国务院日前批准了由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共同编制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现公开发布。

《规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有关文件编制。《规划》分为九章,在回顾“十一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政策措施。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金融改革、开放和发展,显著增强我国金融业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显著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着力完善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体制,形成种类齐全、结构合理、服务高效、安全稳健的现代金融体系,开创金融改革发展新局面。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创新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

《规划》作为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专项规划,是“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要依据,对于贯彻落实2012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促进“十二五”时期金融业改革开放和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各级政府部门和金融管理部门要按照《规划》的有关部署,全面履行职责,制定和落实支持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保障措施,实现《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完)

第三篇:慈溪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慈溪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未来五年(2011年—2015年)是我国金融业深化体制改革,更好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的关键阶段。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将深化金融机构改革、加快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督等列为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将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体系列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目标。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快金融创新发展,提出了做大做强地方金融组织,培育支持创新创业的股权投资机构,继续打造中小企业版、创业板市场的浙江板块,加快金融产品创新等金融业发展任务。国家和浙江省金融发展战略规划为我市未来五年金融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按照国家和浙江省金融发展的宏观指引,‚十二五‛时期,慈溪市要继续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金融业创新发展,推进金融业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更好地为地方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更加丰富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未来五年,慈溪金融业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金融业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任重而道远。科学编制慈溪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能够为未来五年慈溪市金融业发展提供有效的宏观指导和路径指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慈溪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慈溪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编制,主要分析‚十二五‛时期慈溪市金融业发展的背景,阐明‚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明确金融业发展的重点工作,是今后五年慈溪市金融业发展的行动纲领。

规划的主要依据是:《慈溪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公布第一批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名单的通知》(浙金融办“2010”87号);《关于开展金融创新示范县(市)区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10”260号);《慈溪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慈政办发“2010”40号);《关于加快地方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慈政发“2009”64号)。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限为2011年—2015年。

规划范围:慈溪市辖内金融领域。

一、‚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背景

(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和国际国内环境的深刻变化,全市金融机构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坚持改革开放,加快金融创新,全面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健康发展,顺利完成了‚十一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

金融管理体系基本完善。已经形成以市金融(上市)办、人民银行慈溪市支行、宁波市银监办慈溪办事处、市保险协会为主导的金融管理体系,对辖区内金融风险的预警、应急和处置能力不断增强,金融业发展的领导力逐步提高,为引导地方金融业健康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金融政策框架体系不断完善,促进金融发展的措施更加切实有效,政府引导、扶持和规范金融发展的政策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金融体制改革有序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首批 2 584家列入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的企业运行良好,占宁波试点企业总数的21%,企业数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外币自由兑换机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成立了宁波首家专业性外币兑换公司。农村产权市场和集体股权市场体制改革取得良好成效,农村资源要素合理流转的机制初步形成。涉农金融产品创新工作不断推进,‚农房两改‛预期收益质押贷款以及‚三权一房‛抵质押贷款等创新型产品得到有效推广,较好地缓解了‚三农‛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

金融组织体系日趋健全。金融组织引进和创新不断加速,辖内金融机构和类金融机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基本形成了以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合作机构、村镇银行等银行机构为主体,保险机构、证券机构、小额贷款公司、担保机构等共同发展的广覆盖、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组织体系。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有银行机构27家,保险机构36家,证券营业部4个,期货机构2家,融资性担保公司15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典当公司7家,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金融业务稳健快速增长。金融业务增长稳健、持续、迅速,金融实力和金融竞争力显著增强。2010年,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38.4亿元,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4.6%,占GDP的比重达到5.1%,拉动慈溪GDP增长0.7个百分点,对税收贡献值达到4.8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市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双双突破千亿元,分别达到1223.4亿元和1099.4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162.9%和221.2%。保险机构保费收入实现17.5亿元,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比2005年增长16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5亿元,人寿险保费收入8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01.7%和131.4%。证券机构资产总额突破百 3 亿元,股票基金交易额(含新股申购交易量)突破2000亿元。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在保业务2893笔,在保余额41亿元。金融业的稳健发展,为构建地方金融高地、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动力。

金融业软硬件显著改善。金融统计和分析质量不断提升,金融政策措施切实有效,金融监管和决策能力显著提高,在发挥各类金融机构的优势和特点,形成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合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先进科技在金融机构前后台中的应用更加广泛,金融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金融结算体系建设步伐不断加快,银行业支付结算体系在全国各县(市)中处于领先地位。至2010年末,全市共设有银行网点303家,可受理银行卡的特约商户2692家,共布放自动柜员机(ATM机)具528台、销售点终端(POS终端)3531台,实现平均每个乡镇设有15家银行网点、26台ATM机具、177台POS终端的覆盖面。

金融服务功能大大提升。金融产品创新层出不穷,尤其针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产品创新不断涌现,较好的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融资需求问题。信贷结构不断优化,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持续快速增加,服务流程不断优化,信贷发放效率显著提高。差别化金融服务推进迅速,金融市场向细分化、结构化、层次化方向发展,银行中小企业专营机构数量增长较快,市场多样化的金融需求得到了较好的满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融资担保方式创新和业务拓展推进迅速。

金融生态环境持续良好。金融机构企业文化建设成绩凸显,争先创优成效显著。金融业竞争规范有序,行业自律建设效果明显,违规操作和恶性竞争行为鲜有发生。辖内征信系统建设推进有序,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的 4 ‚三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居民和企业珍惜信用蔚然成风,金融风险事件发生率较低。2010年,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比高达90.2%,资金有效利用率较高;贷款不良率为0.4%,金融资产质量较好。

(二)宏观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金融业继续做大做强、加快跨越式发展、推进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对诸多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国际资本流动正在加剧,国际金融市场开始强劲反弹,新的跨国并购、跨境投资、技术合作和产业转移势头正在上升,经济金融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国际宏观环境。但是,全球经济复苏仍处在较低水平,世界金融发展将在较长时间内处于缓慢、复杂和曲折复苏的‚后危机时代‛,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促进金融市场规范运作和稳健发展,实现经济与金融的良性互动面临巨大挑战。

从国内环境看,‚十二五‛时期,我国将处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深化金融改革、加快建设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完善金融调控机制、加强金融监督成为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构建组织多元、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金融体系的国家发展战略为金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但是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金融稳定风险和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增大,金融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有待深化,金融机构运行机制和金融宏观审慎监管能力有待提升等诸多因素也成为金融业做大做强的挑战。

(三)微观环境

从区域环境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及杭州、宁波两个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必将带动长三角地区经济金融与国际更大规模、更深层次的接轨,有效促进 5 金融市场体系的完善,推进金融创新发展,推动金融服务和多种融资方式协调发展,使长三角地区金融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慈溪地处沪杭甬都市圈的节点上,独特的区位优势为慈溪金融业主动融入和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杭州、宁波两个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接受和分享三个‚中心‛功能和政策的溢出效应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慈溪金融业发展与沪杭甬差距较大,无法形成独立的区域金融核心,专业人才、基础设施等金融要素资源规模和质量有限,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慈溪分享功能溢出的效果,在金融一体化进程中,慈溪借力沪杭甬实现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存在一定挑战。

从慈溪实际看,我市正处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转变,从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从经济发展严重依靠外贸拉动向消费和外贸共同拉动转变,从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变的重要阶段;处于全面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新型城市,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阶段。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我市金融业推进产品创新、拓展金融业务、改善金融服务带来了机遇。但是,慈溪金融业发展仍受到金融产业化程度较低、金融服务匹配性较差、新兴金融资源短缺、民间资本转化渠道欠缺等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使得我市金融业加快金融创新步伐,实现做强做大和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面临长期的现实挑战。

总体上,‚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发展仍将处于较快的增长期,这为我市金融业做大做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坚定发展信心,科学判断和把握经济金融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大胆改革创新,争取使我市金融业走上科学发展、稳健发展、全面发展、快速发展 6 的道路。

二、‚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加快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水平,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稳步推进省、宁波市金融创新示范市建设,着力构建地方金融高地,打造地方金融创新试验区、金融发展引领区和金融服务示范区,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支撑。

(二)基本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我市‚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以下原则: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不断推进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实现金融业创新发展;始终坚持风险防控,完善金融风险预警机制、联席会议制度,建立风险防控长效处理机制,实现金融业安全发展;始终坚持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加强行业自律建设,促进公平竞争、有序竞争,实现金融业稳健发展;始终坚持人才兴业,培养和引进金融专业人才,充分发挥人才智慧,实现金融业可持续发展;始终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走差异化、精细化服务道路,实现金融与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三)基本思路

‚十二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推进金融机构协调发展,健全金融组织体系,改善金融组织区域布局;推进金融产品创新发展,丰富 7 金融产品体系,增强信贷对经济发展的支持能力;推进融资渠道多元发展,增强企业融资能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推进服务提升发展,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扩大金融服务范围;推进金融生态优化发展,加强行业规范自律建设,提高风险防控能力;推进企业上市全面发展,健全拟上市企业梯队,帮扶企业上市融资。其中,机构协调发展是基础,产品创新发展是核心,融资多元发展是抓手,服务提升发展是根本,生态优化发展是保障,上市全面发展是重点。按照六个‚推进‛的基本思路,到‚十二五‛期末,我市有效实现建设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市和构建地方金融高地的目标,为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我市金融业科学发展成效显著,金融政策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金融风险控制及时高效,金融组织体系健全、结构合理、实力雄厚、创新能力强,金融产品更加多元化、特色化、精品化,金融服务实现差别化、精细化,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显著提高,金融业发展的规模和质量均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县域经济的前列。

‚十二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的具体目标是:

1.金融业社会贡献明显提升

金融业引导、支持经济转型升级的作用更加突出,金融业增加值不断提高,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20%,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1%以上,金融业成为促进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持力量。金融业吸收就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金融业从业人员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5% 8 以上,尤其高端金融人才的比例有显著提升。

2.机构发展协调性大大提高

金融机构数量大幅增加。到‚十二五‛期末,我市银行机构一级支行突破35家,银行营业网点达到350个,保险公司分支机构突破45家,证券期货公司营业部、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和典当公司等机构总数达到50家。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等组织发展迅速,金融会计、法律、评估、证券期货等投资咨询机构明显增加。地方金融组织体系健全,金融高地建设基础扎实。

机构区域布局更加协调。金融机构空间布局规划科学合理,城乡金融组织发展更加协调。镇、村、社区金融机构网点显著增加,金融覆盖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大。主城区金融要素集聚功能显著增强,成为银行、保险、证券、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以及其他金融中介组织集聚化发展核心区,金融机构间合作和协调能力大大提高。探索做强做大观海卫、周巷和龙山三个镇域金融聚集区。

3.金融业自身实力显著增强

创新示范市推进有序。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和保险互助社试点机制完善、监管到位、运行高效,在改善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涌现,实现精品化、多元化,更加符合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要求。金融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商业保险辅助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模式创新有重点突破,金融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显著提升。

银行业全面优化发展。存贷款余额在省内均保持领先,双双突破2000亿 9 元,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5%,区域‚资金洼地‛优势明显。存贷比保持较高水平,金融资源运用高效、安全。贷款结构更趋合理,贷款质量不断提高,中小企业和‚三农‛贷款比例有较大提高,小企业贷款比重达30%以上。

融资渠道多元化发展。融资渠道更加多元化,直接融资比重显著提高。票据和债券等其他融资方式拓展卓有成效,承兑汇票融资、中小企业集合票据融资、企业债券融资、基金融资等融资方式在企业中应用广泛。企业上市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到‚十二五‛期末,我市上市公司数量突破11家。资产证券化发展迅速。

保险业取得重大突破。保险业务领域开拓成效显著,保险产品尤其涉农保险产品创新丰富多样,保险业社会功能发挥有较大提高。到‚十二五‛期末,全市保险机构年保费收入达到35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不低于15%;保险覆盖率有明显提升,保险深度达到3%以上,保险密度达到3000元。

4.金融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信用体系建设更趋完善。‚三信工程‛建设深入推进,范围覆盖全市所有镇、村和农户。中小企业和‚三农‛信用档案建设基本完备,信用评级制度、人民银行信用信息库制度和使用制度建设基本健全,先进技术在信用管理中的应用更加广泛,覆盖全市范围的征信系统建设基本完善。

金融风险防控及时高效。金融业监管部门沟通协调能力显著改善,金融风险预警制度更加健全,金融风险控制和处理能力不断提高,银行机构不良贷款保持较低水平,不良资产率保持在1%以下。

市场竞争秩序持续良好。银行、保险、担保等金融行业规范自律建设基本完善,金融各行业市场竞争公平、有序、规范、和谐,金融合作发展能力 10 显著增强。行业违规操作行为鲜有发生,对违规处罚及时有效。

三、‚十二五‛时期的重点任务

核心任务:‚十二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加快创建省、宁波市金融创新示范市,着力建成地方金融高地,加速金融业跨越式发展,推进金融业转型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高效、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全部金融工作都要紧紧围绕核心工作而展开,做到全面开展、重点突破,实现我市金融业的快速、健康、可持续和科学发展。

‚十二五‛时期我市金融业发展的重点任务是:

(一)促进机构协调发展

大力引进金融机构。主动接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宁波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金融发展辐射,发挥慈溪作为浙江省和宁波市金融创新示范市的优势,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来慈设立分支机构或营业网点。大力引进外资银行、政策性银行来慈设立支行(办事处),加大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的引进力度,壮大银行机构金融业龙头实力,引领金融业全面发展。引进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公司来慈设立支公司、营业部,扩大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数量和规模。

发展地方金融组织。成立更多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支持其做强做深做专。鼓励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增资扩股,扩大规模,推动村镇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增设营业网点。加快农村新型金融组织试点推进工作,稳步推进农村保险互助社和农村资金互助社试点,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数量和规模,逐步在全市范围内推开,使其成为繁荣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小微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有力推手。

做强农村合作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和高级金融专业人才,推进市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完成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变的改制工作。发挥市农村合作银行本土优势,大胆创新金融产品,增强行业竞争力。优化网点布局,鼓励市农村合作银行在慈溪以外的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实现向区域性银行、创新型银行的跨越,向核心竞争力强、规模大、精品型、个性化的农村商业银行转变。

壮大担保公司实力。健全融资性担保公司和政策性担保公司共同发展的担保服务体系。鼓励组建融资性担保公司,支持通过增资扩股、新建设立等方式成立注册资本超亿元的担保公司,壮大担保公司实力,为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提供更多更全面的融资担保服务。加大对政策性担保公司发展的扶持力度,更好的发挥其对‚三农‛发展的支持作用。

健全中介机构体系。引进国内外金融中介机构来慈设立分支机构,形成金融机构与金融中介组织相互交融、互为依托的良性互动发展局面。重点引进会计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信用评估机构、资产评估公司和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估公司等金融专业服务中介机构,健全地方金融中介组织体系,实现中介机构集约化发展。

协调机构区域布局。建设主城区金融机构聚集区,引导银行、保险、证券及中介机构向主城区聚集,增强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间合作与协调能力,实现集约化发展。鼓励、引导金融机构在乡镇、农村地区增设营业网点,促进城乡间金融机构协调发展。加快周巷镇、观海卫镇和龙山镇金融机构集聚发展,构建镇域相对完善的金融组织体系,支持卫星城和中心镇建设。

(二)推进金融创新发展

创新企业金融产品。多管齐下,大力拓展信贷抵质押物范围,改进和完善金融产品设计机制,加快企业金融产品创新步伐。积极推广专利权、商标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贷款,推广应用应收账款、库存商品融资等动产质押融资产品,探索开展排污权和预期收益抵质押贷款,创新节能环保融资模式,着力构建多元化、精品化、特色化的金融产品体系。

创新风险共担产品。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发挥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担保机构等在金融产品创新方面的智慧,建立金融机构风险共担机制,创新风险共担的融资性金融产品。发展好信贷与保险相结合的金融业务新品种,做好无抵押、无担保的城乡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业务,逐步扩大适用范围。加强银行与担保公司、专业协会的合作,共同研究探讨银企合作新途径、新模式,促进信贷市场和担保市场的共同发展。

创新涉农融资产品。完善农村产权市场和集体股权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农村资源要素合理流转,不断扩大涉农信贷有效抵质押物和担保范围。鼓励创新发展产权融资、股权融资、收益凭证融资等新型融资方式。推广预期收益、农村住房、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合作社股权、林权等质押贷款,发展农户联保互保、协会担保、关联企业担保等担保融资业务。

创新丰富保险产品。丰富和创新保险产品,满足不同行业、不同领域需要,扩大保险覆盖面。做大做强已有保险业务,深度挖掘保险市场潜力,拓展保险市场业务领域。积极向上争取将更多保险产品引入我市,丰富我市保险产品库。大力开展保险产品创新,开发竞争有优势、市场有需求、社会有需要的保险产品精品。推动出口信用保险与出口融资业务的有机结合,支持对外贸易更好发展。推动科技保险与科技创新的有机结合,支持科技产品创 13 新。加强产品创新的制度保护,加强对创新型产品推广的政策支持。

创新融资担保方式。鼓励担保公司与银行、保险等其他金融机构深化合作,创新融资担保合作方式。发展联保、互保、产业链担保等担保方式,积极开展银行承兑汇票、出口信用证押汇、小企业设备按揭贷款担保、诉讼财产保全担保以及转贷服务等业务,探索债券市场担保服务方式,构建多层次、多方面、多功能的担保服务体系。

发展民生保险业务。更加注重国计民生领域保险业务的发展。加快发展‚三农‛保险,逐步扩大政策性保险覆盖区域和试点品种,大力发展其他涉农保险,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积极服务新农村建设。积极探索和发展商业保险辅助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新模式,积极参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养老保险、医疗健康保险、责任保险等业务,探索完善商业保险和社会保险相衔接的有效途径和模式,促进社会保障体系运行效率的提高。

发展理财产品市场。加大金融理财知识宣传力度,创新金融理财产品,推进人民币和外汇等理财产品市场的发展。创新发展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探索发展基金理财、信托理财、阳光私募理财及保险理财等理财市场。坚持差别化发展道路,加快客户理财中心、电脑网络、手机网络等销售系统和操作系统建设,加大对销售人员培训力度,促进金融理财产品市场的繁荣发展。

(三)培育多元融资体系

创新债券融资机制。探索建立科学的企业债发债主体资格审查标准,完善企业债券发行、定价、管理、偿还等机制建设,创新发展企业债券融资。促进银行和企业的合作,鼓励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券进行直接融资,逐步扩 14 大企业债融资规模。积极推广债券融资产品,促进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债的运用和发展,拓展企业融资渠道。

健全多元投资机制。引进国内外规范化创业投资公司(PE)和风险投资公司(VC)等投资公司和专业性人才来我市从事创业投资。鼓励发展创业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和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鼓励通过联办、合资等多种形式引进设立规范化的投资公司,全面拓展企业股权、项目、信托等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不同类型、互补性较强的投融资机制。

发展其他融资模式。培育发展融资租赁市场,鼓励中小企业和‚三农‛融资租赁业务创新,以金融租赁公司为平台发行各类专项融资债券,支持重点产业企业的设备更新。进一步研究发挥信托、财务公司等机构在帮助企业融资方面的优势,拓展企业资金来源渠道。综合运用贸易融资、保理、票据、信用证等非信贷类融资工具,做好企业融资服务工作。

合理引导民间资本。逐步建立资本要素平等竞争的保障机制,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探索能够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和范围的有效途径,推进民间资本转化为规范的金融资本。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商业银行增资扩股,参与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造。鼓励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担保公司、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金融机构。

(四)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加大金融对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服务力度,充分发挥金融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先导作用。优化金融信贷结构,逐步提高中小企业和‚三农‛信贷比例。引导信贷资源流向重点转型升级产业领域,支持家电、轴承、化纤和汽配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大信贷对新兴产业、新能 15 源产业、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环保经济及高效农业、生态农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强化服务民生功能。加大金融对民生工程建设和民生领域的支持力度。加大力度支持新农村、城乡一体化和新型城镇化建设,支持公租房、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等社会保障房建设,支持‚农房两改‛和旧城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支持社会创业和增加就业事业的发展。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帮助政府实现社会管理功能和社会发展目标。

改善金融支付环境。提升非现金支付工具运用力度,推广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电子银行业务,增加POS、ATM等自助设备布放。全面开通电子商业汇票、付费通、代收付等新兴业务。推进市区、中心镇银行卡刷卡无障碍区建设,推动金融集成电路卡(IC卡)在公共领域的应用。提升银行卡特约商户数量和银行卡渗透率。推进支付系统、同城票据电子交换系统相关业务在农村地区的应用,畅通农村地区资金汇划渠道。深入推广付费通业务,便利农村地区居民缴纳公用事业费用。扩大商业承兑汇票在农村地区的试点运用,改善农村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加大农村地区金融服务机具布放力度,深化实施便农支付工程,推动农村支付环境建设工作全面铺开。

增强外汇服务能力。继续推进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扩大试点企业范围。推动资本项目下对外直接投资、项目融资、对外担保等跨境人民币资本交易。推进加工贸易、服务外包等企业境外担保境内贷款融资业务,鼓励进出口企业拓展海外投融资渠道。简化贸易信贷登记管理程序,便利企业出口和先进技术、设备进口。规范本外币兑换市场秩序,提高对资金流入流出的监测和管理水平,防范短期资本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以及资本大进大出 16 对经济发展带来的不稳定因素。

鼓励合理细分市场。鼓励金融机构结合自身优势和特色,合理细分市场,创新金融服务方式和内容。鼓励金融机构设立针对中小企业和‚三农‛的专业性金融服务机构,支持设立中小企业贷款专营机构,推进金融服务专业化、精细化建设,满足不同类型客户的需求。

改善金融服务质量。加快银行、保险、证券、担保等行业服务标准化、统一化建设,推进服务合同标准化与通俗化建设。提高保险公司理赔服务质量,扩大理赔服务标准覆盖范围,推进保险公司理赔服务规范化、程序化、便捷化建设。探索建立金融服务纠纷快速处理机制,切实保护好金融消费者利益。

(五)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快人民银行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适应中小企业特征的信用评级制度,鼓励发展提供信用信息评估等信用增值服务的中介机构,形成信息真实全面、使用高效保密的征信体系。推进以信用镇、信用村、信用户为主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政府、金融机构、镇村组织、农户‚四位一体‛的农村信用服务体系,优化农村金融信贷环境。

促进机构健康发展。加强对银行、保险、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的监管力度,督促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强化贷款发放全过程的监控力度,确保不良贷款率维持在较低水平。严格监控小额贷款公司资金流向,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对中小企业和‚三农‛发展的有力支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财务报表、内部控制、风险防控等制度体系建设,确保小额贷款公司规范、安全运营。出台政策保证农村资金互助社和农村保险互助社的稳健运行,坚持服务小微 17 企业和‚三农‛的市场定位,确保资金流向规范、安全。

加强行业自律建设。推进银行、保险、担保等行业自律建设,健全行业协会性质的自律组织。完善从业人员操作规范、行业行为规范及违规自律惩戒措施等制度建设,规范业务范围和竞争行为,健全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机制,防止过度竞争、恶性竞争,确保金融业竞争有序。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要加强对金融经营行为的监管力度,严肃查处违反金融自律规范、破坏竞争环境的行为,切实维护良好的金融运行秩序。

健全风险防控机制。推动金融机构完善风险管理部门和岗位设置,健全风险监测指标体系,开展动态风险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风险苗头。加强区域性金融风险预警制度建设,加强对基层金融机构的早期风险预警,跟踪关注可能引起风险变化的因素。加强对公司治理结构、市场行为的监管,积极防范销售误导和理赔投诉等引发的风险。健全金融风险应急处理机制,加强对金融不稳定因素的查处力度,切实防范区域性金融风险。完善行政执法和刑事执法的联动机制,强化金融案件防控,严肃查处从业人员职务犯罪等违法犯罪行为。

规范民间借贷秩序。引导民间金融规范发展。健全处置非法民间集资局际联席会议制度,严厉查处非法集资等扰乱金融市场秩序的案件,维护良好的民间资本发展环境。

(六)加快企业上市进程

营造良好上市氛围。加强对企业上市的宣传发动工作,着重宣传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有关知识和操作流程。加强对拟上市企业的辅导和培训力度。推进企业按照上市要求做好改制与辅导、申报与审核等上市前期准备工作,18 营造企业积极上市的良好社会氛围。

健全企业上市梯队。加强对全市企业的摸底排查工作,深入挖掘有良好上市潜力和积极上市意愿的企业,完善拟上市企业资料库。按照‚培育一批、准备一批、上市一批‛的总体要求,健全拟上市企业梯队。

全面推进上市进程。坚持境内与境外并举,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并举的方针,多渠道、多形式、多市场的推进企业上市工作。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有侧重地开展协调、指导和服务,帮助企业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合理的上市板块。密切跟踪拟上市企业上市准备进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帮助企业解决上市准备进程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拟上市企业按照上市计划完成各项上市准备工作。

帮扶重点企业上市。抓好宁波四维尔、慈星股份、沁园集团、大成股份、天龙电子、森龙电器、汇丽机电、人健药业、洛卡特汽车等重点企业的上市筹备工作。深度帮扶进入上市最后冲刺阶段的企业,做好上市相关的沟通协调、政策兑现等工作,争取更多的企业早日成功上市。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组织领导机制,健全全市金融(上市)工作领导小组职能,研究决策我市金融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切实建立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定期召开由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会议,加强各部门对金融发展工作的沟通协调,做到‚目标、责任、措施、协调‛四到位,形成推动金融业发展的合力,促进全市金融业全面健康快速发展。

(二)加强政策引导

积极配合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对金融业支持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出台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金融资源投入促进地方经济转型升级中去来,帮助关乎国计民生的重点项目、重大工程的顺利推进。出台支持创新发展政策,帮助金融机构解决创新发展中的体制障碍,推动金融机构大胆创新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金融机构做强做大,助推省、市级金融创新示范市建设。

(三)加强考核激励

完善金融考核指标体系,激励各金融机构争先创优。按照金融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建立标准明确、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金融工作考核机制,坚持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相结合、工作目标考核与工作效能考核相结合的原则,切实推进金融考核激励工作顺利进展,充分调动金融各方积极性,确保各项工作目标稳步推进。

(四)加强人才支持

完善金融专业人才当地培养和引进并举的人才机制,扩大金融人才的规模和质量,支持金融业发展。充分利用宁波高校的教育资源以及宁波各分行师资资源,建立专业成熟的培训网络,提高培训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培训加快现有人员存量的盘活和使用,加强培养区域综合性的中高级金融专业人才。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大力引进高端金融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形成人才洼地,推进金融人才的复合化和国际化。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政府牵头建立和完善金融人才市场,有序管理银行间人员流动,防止频繁跳槽引起的无序竞争。

第四篇:央行发布金融业十二五规划

央行发布金融业“十二五”规划

央行2012年下半年公布了《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规划》从完善金融调控、优化组织体系、建设金融市场、深化金融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维护金融稳定、加强基础设施等七个方面,明确了“十二五”时期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重点任务。

《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我国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主要目标是:金融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增长。“十二五”时期,金融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5%左右;金融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显著提高。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明显进展,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进一步完善,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逐步实现,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改革进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机构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完善,创新发展能力和风险管理水平明显提升,金融机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金融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支持科技创新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金融风险总体可控,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评估体系和处置机制进一步健全,存款保险制度等金融安全网制度基本建立。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方面,《规划》提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条件成熟程度,通过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价格等途径,有序推进利率市场化。

继续完善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疏通利率传导渠道,引导金融机构不断增强风险定价能力,依托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建立健全利率定价自律机制,确保利率市场化改革按照“放得开,形得成,调得了”的原则稳步推进。

在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方面,《规划》提出,进一步研究建立人民币对新兴市场货币的双边直接汇率形成机制,积极推动人民币对新兴市场经济体和周边国家货币汇率在银行间外汇市场挂牌。

《规划》提出,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以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和扩大对外证券投资为重点,进一步提高证券投资可兑换程度;以便利跨境融资为重点,加快改革信贷业务外汇管理,深化外债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对外债权管理和监测;以扩大个人用汇自主权为着力点,进一步放开个人其他资本项目跨境交易。

在外储经营方面,《规划》提出,积极探索和拓展外汇储备多层次使用渠道和方式,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外汇储备运用方式,更好地支持配合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家可持续发展目标。

在金融监管方面,《规划》强调,强化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提升金融监管协调的有效性;加强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防范预警;建立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及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完善地方政府金融管理体制;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第五篇: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国家发展改革委出台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十二五”期间全国煤炭工业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

一、主要发展目标

(一)煤炭生产。“十二五”末,全国煤炭生产能力41 亿吨/年,煤炭产量控制在39 亿吨左右。

(二)煤矿建设。“十二五”期间新开工建设规模7.4 亿吨/年,建成投产规模7.5 亿吨/年。

(三)企业发展。“十二五”末,形成10 个亿吨级、10 个5000 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

(四)技术进步。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75%以上。

(五)安全生产。煤矿事故死亡人数、重特大事故起数比2010 年分别下降12.5%和15%以上,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8%以上。

二、生产开发布局

全国煤炭开发总体布局总要求是“控制东部、稳定中部、发展西部。”即:东部(含东北)控制开发强度,维持现有供应能力。中部放缓开发增速,保障稳定供应。西部开发潜力大,提高供应能力,增加调出量。

三、重点任务

(一)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 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 万吨/年以上。鼓励煤、电、运一体化经营,促进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二)有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保障煤炭稳定供应。加快陕北、黄陇、神东、蒙东、宁东、新疆煤炭基地建设,稳步推进晋北、晋中、晋东、云贵煤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大型矿区。

(三)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提升小煤矿办矿水平。晋陕蒙宁甘新重点建设300 万吨/年及以上煤矿。停止新建30 万吨/年以下的高瓦斯矿井、45 万吨/年以下的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项目。

(四)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坚持安全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加强职业健康监护,进一步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

(五)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促进资源高效清洁利用。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六)推进瓦斯抽采利用,促进煤层气产业化发展。重点建设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建成寺河、潘河、成庄、潘庄、赵庄等项目,加快建设大宁、郑庄、柿庄南等重点项目,配套建设沁水盆地南部和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产业基地的集输管网。

(七)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生态环境。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矿区

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加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结合新农村规划建设,做好村庄搬迁。

(八)加强科技创新,提升科技支撑能力。进一步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攻关、新技术推广应用、重大成套装备研制,提高煤炭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煤矿技术装备水平。

(九)发展现代煤炭物流,建立煤炭应急储备体系。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煤炭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煤炭物流效率,降低煤炭物流成本。加快建立全国煤炭应急储备体系,提高应急保障能力。

(十)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坚持多元发展、互利共赢,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开发利用,深入开展对外工程承包和技术服务,进一步拓展煤炭国际贸易。

下载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连市金融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二○一一年七月 目录 序言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 (1) (一)发展成就 .................................. (1) (二)主要问题......

    辽阳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辽阳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十二五”时期,是辽阳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是经济金融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金融业支持经济振兴,进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关键时期......

    西安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西安市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前言 “十二五”时期,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推动西部大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西安全面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和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

    湖北“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

    湖北省金融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为促进全省金融业在“十二五”期间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构建我省现代金融体系,提高金融业在国民经......

    关于金融改革中的逆周期监管——十二五规划金融业发展的新起点

    金融改革中的逆周期监管——十二五规划金融业发展的新起点 贺阳广 贺茜 发布时间:2011-09-09 摘 要:银监会已经接受了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上关于“逆周期监管”的新思维,并期望......

    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陕西省盐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盐业直接关系人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十二五”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推进陕西盐业体制改革、保障合格碘盐供应......

    秭归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

    宜昌市秭归县旅游发展“十二五” 规划 2012/9/20 23:23:00 来源:互联网 一、“十一五”发展成果 “十一五”期间,秭归旅游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旅游主管部门的高......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湖北省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2011-07-18 【大 中 小】 “十二五”时期是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统筹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湖北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