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事局法定化发展计划
人事局法定化发展计划
人事局法定化发展计划
为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推动我区依法行政、加快法治政府建设进程,依据《市人事局今年依法行政工作要点》、《区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确定的目标要求,确定今年我局依法行政工作要点。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区委八届七次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信息公开,加强法制建设工作,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设法治人事,为积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大力推动人才创业、深化推进体制
机制改革营造良好的人事编制法制环境。
二、主要内容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宗旨,深化机制体制改革。根据上级统一部署,拟定我区机构改革总体方案,组织实施全区机构改革工作。按照严明纪律、明确程序、规范标准的要求,认真研究机构改革方案拟订报批、审核程序以及编制核定、职数配备、内设机构设置等问题,拟订配套政策措施。组织实施部门“三定”工作,着力解决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关系不顺等问题,提高政府行政效能,努力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法定化。
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为平台,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在依法清理和规范行政权力的基础上,认真细化权力事项“办事指南”及工作流程,努力推行电子政务,积极推进审批事项的“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外网反馈”。按照进一步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和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要求,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内容,规范人事编制行政权力公开信息,推动“阳光人事”建设。
以强化培训和完善监督为手段,推进依法行政队伍建设。坚持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法、机关干部法律知识培训等基本学法制度,认真组织参加省市部门组织的依法行政内容的培训和区法制办组织的法律知识培训,积极组织依法行政岗位上的工作人员参加浙江省行政执法证考试,力争新增持证上岗人员数。充分发挥人事工作行风监督员作用,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意见建议,健全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责任追究制度,依法行政工作与个人年终考核相挂钩。http://
以“五五”普法总结验收为契机,深化人事编制法制宣传。结合“五五”普法总结验收的工作要求,系统检查本部门普法规划的贯彻落实情况,做好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同时,要认真总结“五五”普法期间的经验和亮点,继续落实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制度,组织开展 “公
务员学法日”活动,加强公务员培训学分制管理。根据《关于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的通知》的要求,积极开展“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活动,严格按照《关于转发市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创建管理办法的通知》及相关考核标准,在加强组织领导、增强法治意识、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制度建设、科学民主决策、严格行政执法、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加强行政监督等方面作努力、创先进,全面提高我局依法行政工作水平。
以严格、规范、高效为目标,落实各项依法行政工作。认真贯彻实施《人事局行政执法责任制实施方案》,进一步规范执法主体,理清执法依据,界定执法职责,明确执法权限,落实执法责任。
1、认真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及配套法规,严格依法开展公务员登记工作,严格执行公务员招考录用、考核、交流与回避、工资福利保险、辞职辞退、退休等各项制度。
2、认真贯彻实施《事业单位登记
管理暂行条例》,严格依法开展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变更登记、注销登记和年度检验工作,规范行政许可行为。
3、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严格依法开展人才交流活动,按规定做好人才引进和人事代理等工作,强化人才市场服务功能。
4、认真贯彻实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和《市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按照规定开展机构编制工作,严肃机构编制纪律,严格“一支笔”审批制度,加快机构编制法治建设步伐。
5、认真贯彻实施《浙江省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及《专业技术人员资格考试违纪违规行为处理规定》,严格按规定开展以职业道德与创新能力等公共科目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严格按规定开展职称资格考试工作。
6、认真贯彻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严格按照“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和规定程序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开招考工作。
三、工作要求
加强组织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依法行政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意识。局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牵头协调的作用,切实加强领导、明确职责、完善机制、狠抓落实,加大对各项日常工作的监督指导力度,切实将依法行政理念变成机关工作的基本准则。
落实工作任务。各科室和事业单位要立足人事编制中心工作,结合岗位工作实际,将本局依法行政各项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具体岗位和人员,明确工作质量和进度,确保全年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圆满完成。
做好日常工作。各科室对学法、培训、行政行为、执法监督等情况都要按规定整理记录相关台帐,讲稿、学法资料、考试试卷、考试成绩、有关照片、光盘等都应收集齐全,按档案整理规定
要求做好案卷整理工作。
第二篇:机构编制法定化问题研究综述
机构编制法定化问题研究综述
小小木头 2007年1月1日
机构编制立法是机构编制管理依法行政的前提,也是解决当前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关键。这方面工作进展如何?理论界和实际工作者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地方上对此的反应又是如何?这些问题,目前有必要对理论界和实际工作两方面专家、学者的观点进行梳理,以促进下一步相关立法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立法缘起
有的专家认为,当前行政管理体制上的主要问题有:一是由于一些机构配臵失调,结构失当,导致人浮于事,办事效率低。机构设臵和调整缺乏法律依据和科学规范, 不少机构的设臵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二是机构重叠,关系不顺,职能交叉较多,纵向管理层次过多。实践证明,机构越多, 层次越多, 越影响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三是财政开支庞大。四是机构的不断膨胀影响到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能否得以巩固, 影响到党的威信和党群关系的改善。机构庞大, 使地方财政入不敷出, 一些地方想方设法增加农民和企业的负担, 依仗职权搞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使得群众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 进而影响到改革的深入。(高鹏《编制立法是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
有的专家指出,当前机构编制管理上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机构设臵、职能配臵和编制调整的随意性。某一项工作要开展,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设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臵,就要求设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不少地方因少数领导同志的个人意见而增设或撤并机构、增加编制,人治的作用凸显。一些机构编制管理行为发生的依据是上级的决定,而不是法律;上级领导之间的意见分歧,常常使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陷入无所适从的两难境地。一些单位因职能交叉、重叠或不清而发生推诿、争执或冲突时,不能依法解决,只能由编制管理部门或上级领导进行协调,往往因领导人的变动而影响这项职能及时有效地行使,甚至因协商无效而拖延行政体制改革的进程或硬性配臵职能造成实际运转受阻。二是机构设臵的多样性。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臵机构。如某地经济发展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安全生产管理局、经济协作办公室等。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现象的发生。三是编制管理的软弱性。组织部门在领导班子调整时,超编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人事部门在机构撤并、调整时,由于人员分流难度较大,让超编人员暂时在机关内工作。有的部门由于人员结构(年龄、专业、职务等)的原因,缺少专业人员或年轻干部,在公开招考或同类机关调剂时,超编配备。更有甚者,一些部门、乡镇及其下属事业单位,视编制规定而不见,大量使用临时性人员。(吴焕根《加强机构编制立法,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有的专家分析,我国目前机构编制管理上采用的是机构编制委员会制度,这种制度与机构编制法定化的要求不相协调。机构编制委员会一般为党委、政府共管机构,列党委序列。主要职能是代表党委、政府进行机构编制的审批或报批;拟定设立机构的基本任务、职责范围、内部组织、人员规模、级别规格、隶属关系;开展机构编制调查研究工作, 进行机构设臵的可行性论证;规定机构名称、种类、数量及人员限额等。这种管理体制主要是在政治经济生活各方面还不成熟的情况下, 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而建立的一种管理体制。在转轨过程中,机构设立、编制增加一定程度上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造成管理上或多或少带有临时的色彩。在此情况下,机构编制委员会作为一个协调者应运而生, 它实际上是权宜之计的产物, 权威性低。虽然我国把机构改革提得很高, 但由于缺乏根本上的法律法规强制力做后盾, 每次机构改革的成效总是暂时性的。(高鹏《编制立法是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
有的专家指出,机构的设撤、编制的增减没有纳入国家权力机关即人大或人大常委会必须审查和批准的内容,设撤与增减的充要条件、论证过程、决策审批程序的透明度不够。(刘红《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亟待法定化》)
二、成因分析
有的专家从主客观两方面原因进行分析。客观方面,目前社会事务方面新的工作很多,一项工作的开展总得有一个机构来管理,造成机构增加(包括行政的挂牌机构和事业的实体机构)。由于目前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情况没有较好的改变;或者由于目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机构撤并之后,人员分流有较大的难度;或者由于目前公务员队伍中专业结构不合理等原因,不得不适当补充一部分年纪轻、学历高、专业性强的人员,造成有的单位人员超编配备。主观方面,有的部门和少数领导机构编制观念不强,在人员配备特别是领导干部配备上,不能严格执行核定的编制数,造成机构增加,人员超编。一些基层的领导干部头脑中没有机构编制的意识,对机构编制的法规不了解,了解了也不执行。有的人甚至说:钱是我们自己,上面来管我们干什么?(吴焕根《加强机构编制立法,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有的专家从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角度进行分析。如某地拟单独设立林业行政部门,它既可以本地林业欠发达,需要加强森林培育为理由,也可以本地林业已经很发达,这么大的产业需要加强政府监管为理由。在这样正反都有理的“理由”面前,拟不予设立的理由往往是苍白无力的,最后不得不拿出“机构限额有限,不得突破”的规定,作为最后一道防线。机构设臵如此,编制的分配使用更是如此。多几个编制,少几个编制,没有一个明晰的界限,编制的最后确定,往往是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的博弈之后相互妥协的结果。(吴志国《机构编制法定化之我见》)
有的专家从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权限受制、关系不顺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目前我国机构编制管理的日常领导工作由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负责,它只不过是一个非常设的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各级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做职能配臵、机构设臵、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等具体管理工作,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机构编制委员会的参谋助手,有的地方隶属党委,有的隶属政府,有的单列,有的合署,职能不一,权责大小不定。我国目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在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统一领导下,实行分级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地方在实际运作中有一定的难度,即某些工作部门设立的依据是国家有关法律明文规定的,而管理这些工作部门机构编制的主管部门即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职责反而没有国家法律明确规定,致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权责错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部门的宏观调控职能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刘红《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亟待法定化》)
有的专家从机构编制监督力度不够进行分析。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监督体系不够健全,对违者处罚不严。由于没有专门法律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不能纳入法律监督范畴,健全的监督体系较难形成,“裁判”、“运动员”身份混淆不清。一个地方、一个部门的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应承担的责任不明确,一旦一个地方、一个部门违反机构编制管理规定超机构限额设臵机构、超编制配备人员和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的,只能由机构编制部门对其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予以通报批评并责令其限期纠正,情节严重即便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的,也只能由有关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对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不能依法追究法律责任,这可能是某些地方或部门的主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屡“撞红灯”的深层次原因。(刘红《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亟待法定化》)
有的专家从“三定”规定角度进行分析。目前我国行政组织立法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需要,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行政组织法律体系不完备,没有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及工作部门的职能权限、机构设臵、人员编制和运行原则等重要问题作出明确、科学的规定,导致在多次的机构改革过程中,只能由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对部门职能配臵、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问题,制定相应的“三定”(定机构、定职能、定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规定。我国多年来的编制管理主要是通过“三定方案”的方式进行。但是,这些“三定”规定从名称、内容、制定程序,均缺乏应有的规范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因而缺乏应有的法律效力。因此,持这一观点的专家认为,“三定方案”是在法律规范不健全的情况下的一种替代性措施,具有过渡性。但也有专家认为,这是一种误解,如同诉讼程序中的判决书一样,“三定方案”是编制管理不可缺少的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缺乏形成“三定方案”的程序规定;二是效力不明确;三是缺乏保障其实施的有效措施。(秦旭东《以法定编杜绝滥设机构》)
三、立法必要
有的专家提出,加快机构编制立法有以下三方面必要性:
(一)机构编制法定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和完善公共行政体制。市场经济作为法制经济是公开透明的经济,同时也是高效运行的经济。它要求政府管理不仅要公开透明,而且必须建立合理分权的管理体制。纵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历次机构改革,着重在调整政府机构设臵、理顺关系上求突破,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政府职能也有了一些转变,但还不尽如人意。一方面,仍存在着政府管得过多,对企业干预过多,对市场准入限制过多的问题。另一方面,政府机构层次过多、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和人员臃肿的现象依然存在,始终摆脱不了机构人员精简—膨胀—再精简—再膨胀的怪圈,造成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过快增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府管理体制的法制建设明显滞后,没有法律法规来科学合理界定政府干什么,怎么干,而仅仅是政府自己说了算;机构编制管理更没有纳入法制轨道,没有通过法律手段巩固机构改革成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法律保证,政府职能的科学定位和稳定也要靠法律来支撑。我国目前已制定了一些组织法,但还没有机构编制方面的大法或综合性的法规,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优化政府职能配臵等方面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因此,当务之急是要加强政府行政管理法制建设,把政府职责与权限用法律法规的形式加以固定,把机构和编制管理纳入法定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机构编制法定化,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迫切要求。依法治国方略对于政府的直接要求就是依法行政,而依法行政的基础是政府机构编制法制建设。没有机构编制法制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依法行政。在我国,宪法和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组织法对政府行政体制作出了基本规定,这是机构编制法定化的基础和前提。但是,宪法及组织法中关于政府行政体制的规定条文是原则的、简约的。对于政府机关的工作职能、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等,尤其是程序性规定,还需要制定相应法律法规予以具体、明确和规范,否则在实践中难以执行和操作。因此,加强机构编制立法、加快机构编制法定化进程是建立健全政府行政体制法律体系的关键措施,也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实现法制行政的一个重要基石。
(三)机构编制法定化,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迫切需要。长期以来由于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不健全,在机构编制管理和机构改革中,人为因素比较大,随意性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条条”干预。有的“条条”单位利用分经费、批指标、立项目等手段要求下级设臵对口机构或增加人员编制,实施部门干预。还有的“条条”单位利用“检查”、“验收”等多种机会对地方施加压力,迫使地方政府和机构编制部门就范。二是领导影响。一些单位为达到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等目的,有意避开机构编制部门直接找有关领导做工作,拿着领导的批示找机构编制部门办理;有时有的领导从分管的工作考虑,帮助所分管的部门讲话。由于上述原因,机构编制部门感到无所适从,常常陷入两难境地,削弱了其职能,造成机构编制失控。三是机构编制部门的管理行为随意性较大,凭经验办事。在机构编制管理中,有些机构或编制的增加,可能是完全按规定程序办的,经过领导审批,看似完全符合“规定”,但这些机构或编制增加是否真正符合实际需要,很值得研究。有的可能是上级对部门干预造成的;有的可能是需要照顾各种关系形成的。无论哪一种情况,都是和法制原则不相符合的。四是擅自调整机构编制,违规进人。由于机构编制法律不健全,政策规定又缺乏必要的权威,有的地方和部门擅自或变相增设机构、机构升格、扩大编制、超编制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机构编制管理形同虚设。机构编制管理中的这些“人治”现象,是导致机构编制失控的直接原因之一。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途径和手段就是法治。(袁海秋《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研究》)
四、立法现状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对我国国家机关的机构编制作了高度概括的原则性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
涉及机构编制内容的国家单行法律同样比较原则。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国务院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精简的原则, 设立若干直属机构管理各项专门业务”;“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设臵变更行政机构”。我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只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职权、人民政府所属工作部门设立程序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如“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的厅、局、委员会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合并, 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国务院批准”,“自治州、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的人民政府的局、科等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或者合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报请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此外,《公务员法》也只对人员编制等内容加以原则法定。因此,我国现有的编制法规过于少而且原则化, 无具体的实施细则和相应的法律责任。
其他涉及机构编制内容的国家单行法规也不多。主要有:一是《国务院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1997年8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仅适用于国务院本级行政机构的设臵和编制管理。二是《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1998年9月颁布,为国务院行政法规,该条例适用全国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所适用的事项比较专业和狭窄。
就地方而言,2 0 0 0年 7月 广东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广东省行政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该条例为地方性法规,适用于广东全省行政机关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从目前情况看,这是一个比较全面的地方性法规。此后,海南、青海、云南等少数省份陆续出台了机构编制管理地方性法规。其他如浙江、安徽、四川、重庆、山东、山西、河南、河北、黑龙江等省、市,都是以政府行政规章的形式,出台了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地方性规定。
有的专家指出,我国现行的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政策大多属于单角度的,没有一部基本法。我国一直未颁布过机构编制方面专门的法律或综合性法规,机构编制管理部门长期以来处于无法依据法律所赋予的权力行使自己职能的不利地位,因而它的行政行为集中体现的是上级领导的意图,而非完整的法律意志。近年来我国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方面也有不少进步,如中央去年提出5年乡镇机构编制和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目标,还有对地方领导副职限定人数的做法。不过,有学者指出,这些还都停留在政策层面,离机构编制法制化存在距离,现有的以省一级党委、政府和编委名义颁布的有关机构编制管理的规定、办法、通知等只能列入地方性规章的范畴,其效力上升不到法规的层次。地方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的同志最突出的一个感受就是机构编制“没有法律保证,缺乏稳定性”。(秦旭东《以法定编杜绝滥设机构》)
机构编制法定化问题,近年来确实引起了社会各界和中央的重视。2003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期间,十届全国人大代表袁承东牵头提出了《关于制定<机构编制法>的议案》,去年他又领衔35名全国人大代表提出,为杜绝滥设机构、因事定编、因人设岗、超编进人等不良行为,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应该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法律体系,实现国家机构、职能、编制法定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袁承东又强调:“对制定机构编制法一定要有决心,立法同时就是改革,应该大刀阔斧地进行”。去年全国人代会期间,124位全国人大代表共提出了4件关于制定机构编制法的议案。为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继续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加快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进一步调整各级政府机构设臵,理顺职能分工,实现政府职责、机构和编制的法定化”。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机构设臵,理顺职能分工,严格控制编制,实现政府职能、机构和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
目前中央编办正在研究起草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编制管理条例,力争尽快报国务院审议。但有的专家认为,机构编制立法不应该再是单独的部门单行法规,而应该是一部综合性的详尽而完备的法律。除了规定各部门的名称、上下组织机构的隶属关系、相应的职能、权限规模、人员编制定额、领导职位配备、内设机构的安排外,更要注意它的可操作性。(刘修起《推动机构编制管理监督约束法定化进程》
五、立法原则
有的专家提出,机构编制立法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严格依据宪法和基本法律的原则。
二是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原则。机构编制立法是对宪法和组织法有关政府行政体制规范的补充和完善,因此,立法内容要尽可能具体、明确,便于实际操作。
三是遵循机构编制自身规律的原则。机构编制工作具有发展性的基本特征,而法定化的要求是相对稳定。这就要求我们要根据机构编制工作的特殊性开展立法工作,使两者有机统一。机构编制立法既要对机构编制管理中长期行之有效、具有普遍意义的做法及时予以确定,根据需要上升为法律;又要允许根据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化和一些机构地位、职能的变化,适时调整规范对象并充实规范内容。
四是体现综合管理的原则。运用法律、财政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综合管理,是近几年来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摸索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的宝贵经验,要使之法律化、制度化。
五是严格责任追究原则。(袁海秋《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研究》)
六、立法内容
有的专家简要提出了机构编制管理立法的框架结构。包括明确机构编制管理目的、授予机构编制管理主体职责权限与管理手段、确定机构编制管理的原则、制定机构编制配备标准、确立职能配臵规则、控制人员定额和领导职数比例、申明编制纪律、设计编制制定和监管程序、设定违反编制的法律责任等。(江必新《加强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有的专家指出,机构编制法定化的首要任务是健全完备的机构编制法规体系。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做好政府职能法定化工作。界定政府职能是实行依法行政的逻辑起点,我们要在市场经济体制框架下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抓好政府职能定位,以法律形式固化政府行政责权,为实现机构编制法定化打好基础。在政府职能法定化过程中,要从横向、纵向上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和权限。所谓“合理划分”,主要是解决行政权力的纵向和横向的科学配臵问题,使之既保证有利于发挥地方和部门的积极性,又有助于防止产生“地方保护主义”和“部门保护主义”;所谓“依法规范”,即对行政机关的职责权限、管理范围及分工协调等用法律来规范。
二是制定组织机构法规。组织机构法是机构编制法规中的实体法之一,是机构设臵的规范和依据。主要内容有:机构设臵和调整的法律依据;机构的性质、任务及组成条件的法律依据;内部机构的设臵、非常设机构的设臵及相关调整等方面的法律依据。组织机构法规要对行政机关的机构设臵与相互关系,行政机关的层级与幅度及活动方式,行政机关的调整和撤销等作出规定。刚性的行政机构规定是不可缺少的,通过法律使机构设臵从工作需要出发,优化整合,避免机构的重叠和职能的交叉,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三是制定编制管理法规。编制管理法规是编制管理的基本法。主要内容包括:编制管理的对象和范围、编制管理的原则和方法、编制管理的权限、编制核定和调整的原则及法律依据;审批各类人员结构比例、领导职数和工作人员的比例的法律依据,对编制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违法行为的处罚等。编制管理法规要加强编制总额的管理与控制,建立编制管理标准化体系,并通过国家机构编制管理机关审议颁布,形成编制标准法规。在全国统一的编制标准制定后,各地可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参照全国标准制定本地区编制标准,以实现编制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在编制分配标准上,应该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计出一套分配计算公式,并以法律确定下来,同时对编制的核定和变更程序制定明确规则,以杜绝机构编制过程中的“增编容易减编难”。要增强编制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和公开性,及时向社会公开,广泛听取社会意见,通过“阳光作业”,保证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四是制定审批程序的法规。机构编制审批程序法规是机构编制法规中的程序法。它是保证组织机构法规和人员编制法规的实施,使门类繁多的机构编制审批能够依据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序进行。凡是违反程序法的规定所设臵的机构、确定的人员编制一律无效。审批程序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构设臵和人员编制配备的申报部门;申报程序;申请报告的内容及附件要求;审批部门审批程序;审批文件的内容;批复下达的形式。
五是建立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的监督机制。机构编制立法至为关键的内容还有保证编制效力的确定性和对编制违法的责任追究。对越权审批增设机构、擅自提高机构规格、超配领导人员、超编进人等行为,法律应明确规定有关领导和责任人员的法律责任。必须建立一个由不同监督手段构成的机构编制监督系统,健全完善机构编制违法审查机制。我们过去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固然有体制上的原因,但法律责任不明确和法律监督不健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一些机构编制管理的规范性文件中,罚则规定过于笼统、含糊,有的甚至没有规定,致使文件执行不力,许多违法违纪行为不能及时发现,即使发现了也无法追究责任。因此,改变机构编制管理中的这种监督不力和没有制裁的状况,是我们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建设的现实出发点和重要内容。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一是要加强外部监督,加大党政监督、权力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综合部门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察的力度,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的作用。重大机构编制事项要提交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机构编制部门要定期向同级人大汇报工作,接受人大监督。另一方面,机构编制部门要利用复审制度、统计制度、调研制度,加强对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督查。二是对违反机构编制法律法规的行为要严格依法予以查处。在机构编制法规中,要明确规定违反法律法规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和形式;规定严格监督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者必须坚决予以追究;规定机构编制管理状况如何,与考核主管领导人政绩、升迁、奖励挂起钩来。(袁海秋《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研究》)
有的专家认为,机构编制立法在内容上要突出以下重点:一是规定操作办法和严明的奖惩制度。对违反编制规定增加机构、人员的部门及其领导予以法律制裁。二是加强职位职责的立法。如果职责不明,则无论人员、机构的多寡都无法高效工作。三是强化财政预算管理, 将机构编制与财政拨款挂钩,并使之具有法律效力。四是对行政机构的设臵和人员的编制、公务员的任免由详细的程序加以规定, 任何组织、个人不得违反。五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机关的法律地位, 将它与其他的行政机构相区别, 作为一个法律监督部门单独存在,由法律赋予其权威性,强化管理力度。(高鹏《编制立法是机构改革的核心问题》)
七、立法步骤
有的专家指出,在立法步骤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机构编制法定化是一项系统工程。机构编制立法涉及管理主体、对象、原则、内容以及管理体制等问题,一时难以研究透彻。加之我国正处于改革的攻坚阶段和体制转轨时期,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如何科学地界定政府职能还需要深入探索,机构编制也处于频繁变动时期,这种体制转型和职能的不确定性,给机构编制立法带来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国家要以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牵头,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订切实可行的机构编制立法计划,拟定具体的目标措施,逐阶段分层次按步骤,扎实向前推进。在现阶段,可以考虑先易后难、先低层次的立法后高层次的立法、先分别立法后统一立法,逐步健全完善的方法步骤。比如可以在国务院一些部门先行制定部门组织条例或简则,在取得经验逐步成熟后,再通过比较严格的立法程序,将其上升为更高层次的法律形式,赋予更高的法律效力和相对稳定性。适当时候再制定综合的机构编制法,健全机构编制法律体系。(袁海秋《推进机构编制法定化研究》)
有的专家建议,循序渐进地推进我国机构编制管理立法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借鉴发达国家特别是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都比较成熟的国家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加快机构编制的立法工作。西方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有数百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和政治体制建设的经验,政府职能比较明确,机构编制立法比较完善,这同样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值得我们借鉴。当然,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初步的,政治体制改革也不能一蹴而就,我们不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在机构编制立法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但有效的借鉴非常必要,也是可行的。
第二,总结各地在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使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在地域上更广,在层次上更高。由于我国地域广,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因此,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一个规律,即大多是从一地或基层开始进行的,然后中央政府加以总结、提高和规范,成为全国的做法。机构编制的立法固然有其特殊性,但这一规律也值得研究和借鉴。目前各地在机构编制管理的立法和规范性文件方面有好的做法和经验,中央和省级编办及其下属机构要进行研究,加以总结、提高和规范。
第三,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和立法的理论研究,用理论指导机构编制立法的实践。一是介绍发达国家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法律和相关理论;二是深入进行专题调研。省市县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出台过哪些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比较研究;三是开展理论探讨,通过建立研究会、召开研讨会、专题征文等各种形式,进行机构编制管理方面的研讨。
第四,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机构编制立法。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改革有待于进一步深化,要在短期内制定出一部涵盖所有从中央到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律难度较大。但我们可以采取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以线带面地进行立法,也可以先原则性地进行立法,主要是将所立法律、法规以暂行、试行的名义发布和施行。(吴焕根《加强机构编制立法,促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
2007年1月1日
第三篇:发展计划
发展计划
俗话说得好,未来是靠自己规划出来的。有了目标,有了规划,才是一个好的开始,新的进程。
作为刚来到公司的我,作为一个实习的预算员,所学的东西还很多,那是一个新的学习旅程。刚来到公司,适应坏境是第一步,我相信对于我不是一件难事,与同事和谐相处,是我一直所坚持的,这不仅仅是工作的时候,生活亦是如此。
然而,对于工作,这是重中之重。从实习以来,一直接触的是家装为主的预算,对于工装是一个新的挑战。万事开头难,但我相信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对于主要学习土建方面的工程造价,还是有一定基础的,同样是预算,我相信还是有相通的道理的。首先,对于算量的方面我还是有信心的,只要多做,速度也会跟上的,基本的算量规则也是懂的,只是复杂的施工工艺上,需要多下点功夫。我相信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的平台。多看,多做,多一份勤奋,就会多一份收获。
对于软件套价方面,只是之前在学校用过广联达,对于广达软件还不是很熟悉,我相信只要尝试着,多研究着点,还是那句话,事物都是有相通性。慢慢地,一定会上手的,因为,我觉得我在学校不是白白上课的。在工作的时候,对于我还是很大的帮助的。只要多实践,多运用,不是说熟能生巧吗?
招投标这方面呢,也只是在学校的时候接触过,具体的流程还是不大懂,只知道技术标和商务标,我知道这个讲究的是细节,细心的工作,千万马虎不得。连一个小小的标点符号都不可忽视。但事情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不是吗?接触多了,了解多了,就会明白。学习是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只要一件件事情安排妥当,坚持不懈,一定都不是什么困难的事。
资料员这方面,我本身就没怎么接触。对于我,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也是一个学习的新目标,人生在世,多学习一点总是需要的。毕竟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这方面我应该多讨教讨教,多了解了解。用到的时候,就可以上场。更何况,公司里的哥哥姐姐都是愿意教导我们这些小辈们的。那么,我就该好好学习,不仅仅是公司需要,也是我们自己充实自己的时刻。加油!
一个成功的人或是企业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未来,自己的目标,自己要的是什么。计划不是一个人做的,也不是只有老板做,计划是公司所有人都要去重视的,讲究的是一个团队,一个整体。我相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朝着同一个目标,坚持不懈,一定可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明天!
今日坚持不懈的执着,会是你明日辉煌的人生!
郭莹
2014-8-1
第四篇:发展计划
一、指导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部署和省、市、区委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和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为目标,按照《党章》、《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和县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了我村的工作实际,切实抓好党员的发展工作。
二、目标要求:认真分析和解决发展党员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重点发展35周岁以下,有一定的文化程度,懂经济、善管理的优秀青年,同时还要有一定比例的女党员,此外就经济组织发展党员和28周岁以下团员,有一定的妇女党员的比例,结合本村实际,今年拟发展1名入党积极分子,通过派人跟踪管理观定,压担子锻炼,待时机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坚持完善发展党员工作机制,为保证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和入党自愿,个别吸收,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
三、主要措施:
1、把发展党员工作摆在党建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责任制,书记亲自抓,组织委员具体抓,把发展党员作为考核两委班子工作的重要依据,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对重点发展对象多加关心指导,引导和培养。
2、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不断壮大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运用党员联系户,党员挂钩入党积极分子,支委负责联系3-4名,重点发展对象,指派素质好,能力强的党员负责培养,定期观定,做到培养时间、培养人、介绍人、谈话人四落实,抓
好入党积极分子的教育培训工作,提供学习的机会,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
3、把好关,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未经一年以上培养教育的不发展,未列入重点发展对象的不发展,培养时间不足不发展,党委未派人谈话的不发展,成熟后再发展,坚持做到“宁缺匆滥”。
4、加强支部自身建设,争取入党积极分子自觉向党组织靠拢,支部全体党员目标管理要做到位,党员要积极参加一些党内活动,在党员的联系户,党的责任,树立党员的好形象,做到内增素质、外树形象,使支部自身建设得到提高,从而吸引广大青年积极向组织靠拢。
第五篇:人事局年终工作总结
人事局工作总结及2010年工作思路
——人事自身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为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优、素质高的人事人才队伍,狠抓了作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营造良好的政风行风,推行办事首问负责制、办事承诺制,规范了档案管理,推进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信息化,建立了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转变工作作风,严肃人事纪律,严格按政策、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严禁上班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看股市行情;制止“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及小吏大权“中梗阻”等不正常现象在我局发生,切实做到为群众办实事,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形象。
此外,军转干部安置和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考核工作等均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之,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人事人才各项工作以及效能建设、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发现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探索得不够;受资金制约,局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缓慢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年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我县人事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xx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贯彻《公务员法》,充分发挥人事管理职能作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胆探索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子,努力将我县人事人才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继续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坚持“凡进必考”, 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公务员队伍中来;认真履行《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加强和规范各类公务员培训;贯彻《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通过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来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积极弘扬公务员精神,加强公务员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
——继续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在做好工资政策指导、严肃工资、津补贴纪律的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数据库,积极推行工资管理网络化。根据上级精神,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各项有关工作。
——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管理,稳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完成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确保岗位设置工作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完善管理体制,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将为“双困毕业生”建立专门台账,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免费为“双困毕业生”全程提供就业援助,并针对各行业急需紧缺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储备,储备期为一年。同时,设立专门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窗口,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就业推荐服务。
——深入企业基层,加大服务非公企业的力度。非公企业是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人才招聘引进多样平台”“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关心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等三个举措,为非公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方面提供服务,使非公企业能够快速融入我县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特色经济强县、实现赶超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加强与非公企业的联系,加快非公企业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价。努力为非公企业充实“懂管理、善经营、技术强“的现代型专门人才牵线搭桥。全面开展人事代理服务,建立人事代理、档案托管、户籍落户、职称评审、档案工资、工龄计算、考核、培训测评等各项代理服务。
——切实加强人事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纠正不作为、乱作为、低效率等问题,努力打造“阳光人事”;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促进人事干部朝着“为民、务实、清廉”的方向发展,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人事工作向纵深发展。
——人事自身队伍素质不断提升。为打造一支能力强、作风优、素质高的人事人才队伍,狠抓了作风建设和机关效能建设,营造良好的政风行风,推行办事首问负责制、办事承诺制,规范了档案管理,推进办公自动化和政务信息化,建立了现代化的办公条件,转变工作作风,严肃人事纪律,严格按政策、程序办理各项业务;严禁上班玩电脑游戏、上网聊天、看股市行情;制止“吃、拿、卡、要”等不正之风及小吏大权“中梗阻”等不正常现象在我局发生,切实做到为群众办实事,树立了良好的机关形象。
此外,军转干部安置和企业军转干部解困工作、退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考核工作等均有条不紊地进行。
总之,在全局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县人事人才各项工作以及效能建设、民主评议行风政风、党风廉政建设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发现到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对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探索得不够;受资金制约,局电子政务建设步伐缓慢等等。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一年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2010年我县人事人才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市人事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支持xx省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资源支撑体系,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进一步贯彻《公务员法》,充分发挥人事管理职能作用,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大胆探索人事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路子,努力将我县人事人才工作推上新的台阶。
——深入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努力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继续完善公务员考录制度,坚持“凡进必考”, 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公务员队伍中来;认真履行《干部教育培训条例》,加强和规范各类公务员培训;贯彻《公务员考核规定(试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通过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来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积极弘扬公务员精神,加强公务员的思想建设、能力建设、作风建设和道德建设。
——继续推进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工作。在做好工资政策指导、严肃工资、津补贴纪律的同时,不断健全和完善全县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数据库,积极推行工资管理网络化。根据上级精神,和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制度的实施,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和岗位工资的各项有关工作。
——进一步完善岗位设置管理,稳妥实施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全面完成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和做法,确保岗位设置工作日趋合理化、规范化。同时,加强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完善管理体制,为毕业生提供优质服务。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计划,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并就业困难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援助工作,将为“双困毕业生”建立专门台账,开展“一对一”就业服务,免费为“双困毕业生”全程提供就业援助,并针对各行业急需紧缺专业的应届本科毕业生进行储备,储备期为一年。同时,设立专门面向毕业生的就业服务窗口,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信息和就业推荐服务。
——深入企业基层,加大服务非公企业的力度。非公企业是我县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打造人才招聘引进多样平台”“建立灵活的人才培养机制”“营造关心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等三个举措,为非公企业在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方面提供服务,使非公企业能够快速融入我县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特色经济强县、实现赶超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加强与非公企业的联系,加快非公企业人员专业技术职务评价。努力为非公企业充实“懂管理、善经营、技术强“的现代型专门人才牵线搭桥。全面开展人事代理服务,建立人事代理、档案托管、户籍落户、职称评审、档案工资、工龄计算、考核、培训测评等各项代理服务。
——切实加强人事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健全工作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切实纠正不作为、乱作为、低效率等问题,努力打造“阳光人事”;健全完善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自觉接受组织监督、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促进人事干部朝着“为民、务实、清廉”的方向发展,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推进人事工作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