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展望

时间:2019-05-14 08:09: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展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展望》。

第一篇: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展望

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展望

中国的科学教育最早始于1904年,清朝大臣张之洞奉命建立中国的现代学堂时,也同时建立了中国从小学开始的关于自然科学的教育。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过去的一个世纪,中国把科学教育视为实现中华民族强国理想的途径之一。进入新世纪,国家确立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200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开始了新一轮面向21世纪的课程改革。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强调了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的培养,未成年人科学素质工程被列为四大重点工程的第一项。在100年后的今天,科学教育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时代任务。

为了在中国实验探究式科学教育,2001年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协共同发起了一项重要的科学教育实验项目――“做中学”项目。这是一项在5~12岁儿童中进行的基于探究式的科学教育项目,其设计思想一开始就明确,中国的教育改革关键在于以下三点:一是要做以实证为基础的科学研究;二是研究需有教师参与;三是要有开放的政策,要把科学家和教育家结合起来,要引入国际合作,同时大胆采用ICT(网络和通讯)技术。我认为,只是观念的改变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改革的关键是课堂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和学习的过程和内容必须发生变化,并体现在学生成绩的改变中。只有理念的改变远远不够,必须要有研究来支持改革设计。因此我们认识到了研究的重要性,在国家无法提供研究资金的条件下,我们多方寻求资金支持,筹集到1500万元人民币的研究经费。

“做中学”项目的研究不是学院式的,而是在一开始就走入一线教师中,邀请他们参加,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想法。从2001年项目一开始,就明确提出了九项原则,它们始终贯彻于项目之中,发展至今依然适用。这九项原则分别是:

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儿童间的差异;

为儿童终身的学习,更为儿童学会生活奠定基础;

教学案例应来源于生活,从周围取材;

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亲历发现过程;

教师是儿童学习科学的支持者和引导者;

采用激励性评价方法;

科学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同进行科学教育改革;

充分动员社区和家庭的力量,支持科学教育;

通过现代化的互联网络,增进国内和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

在过去的十年中,“做中学”项目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1~2005年的摸索阶段。通过5年的时间大致了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并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市玄武区和北京市宣武区三个地区十几所学校开始推进试点工作,输送了约1500~2000名教师参加国际以及国内的培训。2004~2008年是第二阶段,项目已有了自己的标准、指导材料、培训梯队和培训教材,并同时在发达地区和在偏远不发达地区条件迥异的学校中实行试点。在中国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地区的学校中开展实验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我接受教育部委托,于2008年主持完成了国家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教育标准的修订。从2008年开始的第三阶段,项目的任务变为在教育部和中国科协的指导下推广“做中学”项目。现已有20万学生、22个省份参加并受益于“做中学”实验项目。这项实验将继续探讨新的问题,并逐渐向中学阶段扩展。同很多教师一起,“做中学”项目走过了令人骄傲的十年,不但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科学教育标准的修订,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教育中长期规划发展纲要》中关于早期儿童发展的政策变化。

在这十年中,我和我的团队经历了很多困惑和争论,包括“什么是探究式科学教育?”“中国能否恢复小学一二年级科学课?”“生活是不是科学教育?”等,而争论的焦点集中在“教师的作用是什么?”“学生在课堂中是应该主动探究还是自发的探究?”等上。关于这些争论中的问题,我认为,坚持科学研究是唯一的解决办法。

哥伦比亚大学诺贝尔奖获得者EricKandel教授曾说过,现在对于教育工作者是一个非常好的机遇,但是必须能够抓住正确的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把神经教育学的研究引入科学教育。关于这个理念,皮亚杰在1969年曾提出过,他认为在生命和精神世界中不应存在障碍,但是限于1969年科学发展的水平,他无法实现他的预见。直到本世纪初,经过近30年的研究和发展,科学界已经能够解释人的学习过程,并诞生了学习科学。OECD的教育研究所组织了2个研究脑和学习科学的科研项目,并于2002年和2007年发布了2本著作,分别提出了学习科学已趋向诞生以及学习科学已诞生的观点。2003年,由我们一批教育和科学家发起的,挂靠于哈佛大学的国际心智、脑与教育学会成立。这些研究成果和国际研究机构的成立正好为我们确立改革实验的方向提供了帮助。借助学习科学的诞生之际,在东南大学成立了学习科学研究中心。

医学和教育是两个最接近的、与人密切相关的科学。直到19世纪中期才开始了现代医学,随后,先后出现了关于循证医学和转化医学的研究。教育只是比医学的发展晚了一步,因为教育研究的是精神的问题,相对于肉体的研究有更大的困难。但是到了2002年,美国法律已规定了循证教育学的概念。我认为,从2004年开始,转化教育学(神经教育学)诞生。长期以来,教育是基于个人的、传统积累的经验和专业的智慧开展的,不同直接经验往往有不同的观念和主张,容易产生偏见,而且不利于积累和有效传播。教育从心理学家冯特开始演变为一门科学,一度发展到行为主义,直至上世纪50年代出现的认知科学、发展科学。从研究的发展趋势上看,心理学变为神经心理学,认知科学变为神经认知科学,以及教育学研究变为神经教育学研究,这并不是突然发生的事物。每种科学都在发展,因此形成了学习科学,例如在生物医学工程、神经教育学、分子生物学等领域有很多发现可以做转化研究。转化研究并不是做基础研究,教育并不是一门纯科学,而类似于工程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只有将学习科学研究与转换研究结合起来,通过实证研究成果来支持改革探索,才能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教育改革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神经教育学是一门新的、跨学科领域的研究,是基于问题的研究领域而不是基础研究领域。它与传统的教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已经知道,人类的精神过程是有大脑中发生的生物过程相伴的,并受这一过程所限制。我们的行为和指挥行为的思想,不仅取决于先天的基因,也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这些观点应该在现代的教育学中得到体现和确立,研究方法必须将专业的智慧和科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相结合,这对中国的教育学来说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我们需要整合很多研究方法,甚至包括社会学和经济学来解决问题。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国际合作,但不能单纯引进国外的方法,需要放在中国的环境下来研究。

举例来说,在“做中学”项目中,强调

了社会情绪能力的培养。在21世纪,成功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交流和合作的能力,但是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成长的孩子,交流和合作能力并不是他们的优势。中国现代社会中的独生子、留守儿童等青少年人群,了解别人、和同龄人交流、学习合作与分享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如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比研究如何给他们教授具体的科学知识更值得关注,社会情绪教育在中国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这一论点可在神经科学中找到支持。人类的记忆系统,并不只有明晰性的记忆系统(Declarativememory),还有在早期就开始发育的情绪记忆系统(Emotional memory)和动作记忆系统(Motor memory),这些系统的发育是早期教育的关键。简单地说,脑区中涉及情绪表达的神经回路可以分为两种系统,一种是意识可以控制的,另一种是当时的意识不能控制的。当理智控制不住时,会引起严重后果,如犯罪或自杀。同情、自信等重要的社会情绪是在人类幼年时形成的,因此在童年时通过教育使儿童形成良好的社会情绪至关重要。同时,人体内存在一个应激系统(HPA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控制身体内激素水平,当人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时会导致可的松激素分泌失常,引发身体疾病。人体同时存在另一个通过海马体来平缓应激状态的回路,可以调节HPA轴的反应。人体在儿童时期受压力大,会导致应激系统敏感而损害海马体,影响智力的发展和儿童的心理健康。目前已有大量科学文章证实了这一现象,因此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避免儿童处于长期持续的应激状态非常必要,这关系着下一代的整体国民素质。

“做中学”项目是国际上第一个将社会情绪能力标准放入学习内容标准中的项目,虽然因为改革跨度太大不能放入国家标准中,但是这一尝试仍然值得继续实行和改进。通过该标准在“做中学”项目中的实施,证实了这一举措的有效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一些有社会退缩性情绪等心理问题的儿童。只有在早期教育中帮助这些孩子解决心理问题,未来才能培养出对社会负责的公民,而这正应该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和作用。在将社会情绪能力标准放入项目学习能力标准的同时,在东南大学的学习科学研究中心,研究人员还建立了评估系统。通过问卷和脑电等生理信号的检测,记录受试者的发展趋势。目前,研究中心已积累了大量的课堂实录资料,可通过分布式数据库管理系统、情感语音识别系统、人脸检测与跟踪系统等多种手段,了解受试者的情绪能力发展,并通过在科学教育课堂中的不断评估,积累形成了数据库。该团队的研究表明,科学教育能够改善儿童的同感能力。以上海市静安区南洋特教学校的一位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学生为例,在参与“做中学”实验项目后,她的自信心明显增强。在这些残障儿童中实行“做中学”项目后,通过参与项目使他们恢复自信并具有了一定学习能力,虽然今后他们不一定能够为社会做很大贡献,但只要他们能有一个幸福的生活,这应该也是教育的目的。

目前,国家开始实行“国培”计划,我们学习科学研究中心承担了小学科学教育教师的国家培训任务,并在网上对培训进行了评估,取得了很好的结果。教育改革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讨论和研究,发展才刚刚开始,“做中学”项目的研究仍将继续进行下去,对于我国中学阶段科学教育改革的研究也还有很多任务需要完成,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探究的队伍,同时也希望有更多的组织和机构支持这一工作的延续。

中国的科学教育是充满希望的事业,政府有“科教兴国”的政策,近期制定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有更多新的政策支持科学教育的发展。更让人欣喜的是,每个中国家庭都有重视子女教育的传统,中国教师中有很多愿意无偿参与改革与培训,感谢他们的参与,感谢曾经为中国的科学教育发展提供大量帮助和支持的组织和个人。中国的科学教育非常重要,还有大量的工作需要有更多的人加入、完成,希望这项事业能够继续发展下去!

第二篇: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浅谈中国教育改革

摘要

改革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也正是中国教育不断探索、发展、改革、反思的三十多年。回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三十多年的历程,成功与失败俱存,经验和教训同在。

对当前的教育改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反思,对指导教育改革的思想理论、政策策略、改革路径进行研究,可使我们更加准确地把握教育改革的方向,更清醒地认识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失败原因,更有效地探索今后教育改革思路与路径。

一.中国教育改革背景

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除了四大发明之外的最重大的发明,也是最重大的制度创新,它曾经对中国古代社会公平选拔人才、促进社会公平流动,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科举制度在时代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却选择封闭与傲慢,正如宋明理学因其“理性的傲慢”拒绝开放、排斥异端一样,科举制度因其制度的傲慢拒绝向时代和未来开放,“应试教育”及其方式日益精细化、精致化,留给每个个体的自由空间日益被压缩,最终导致个性的窒息和创造力、适应性的全盘丧失。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而不是追求分数、追求升学、追求做人上人。对于个人来说,教育的作用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和培养其成人成才;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说,教育则是为了培养其接班人和建设者,传承文化血脉,推动文明进程。为此我们需要教育文化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空前解放和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等一系列观念的转变。人的行为是受思想观念和文化习俗制约和支配的。中国是一个有着高度“政教合一”文化传统的国家,这里的“政”指的是“政治”,“教”指的是“教育”。《学记》所言“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的古训便是这种文化的源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社会形成了这样一种教育文化传统,即“官本位”的政治核心观、“学而优则仕”的教育功能观和“人上人”的人才价值观。这个逻辑的逆推就是,要想成为“人上人”,你必须“入仕”;要“入仕”,你就必须通过“考试”;要通过“考试”,你必须接受为“应试”而准备的教育。可以说,这种文化观念和价值取向已经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毛孔、血液和骨髓之中,而这正是中国的教育教学改革或者素质教育推进真正难见实效的文化土壤之原因。

二.中国教育改革现状

由于思想观念和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导致我们教育的目的似乎不是为了面向造就全体学生,而是为了一部分升学有望的学生;教育的过程似乎不是呵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自信心,而是一味地加班加点、超时重负、机械训练,没有学生个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的时间空间。为了高考,设计3年教学的高中课程,普遍的提前一年甚至更早完成,到高三纯粹就是索然无味的应试训练;又因为重点高中的选拔制度,今日的中考同样有着不能承受之重,以致让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过早地承受超越其年龄阶段之重负„„所有这一切,都在无情地扼杀无数个体的创造力,扼杀中华民族的生机与活力。

据中国校友会网发布最新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称,高考状元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业后,选择在国内直接就业或创业的比较少,高达60%选择继续出国留学攻读硕、博学位。迄今在社会公众还普遍将高考状元作为最优秀学子代表的当下,如此高的比例选择“一路向西”、远走异乡深造,有其必然性,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走出去的理由是对身边的教育失望,以致他

们都在给中国今天的教育“用脚投票”。

反思中国教育改革之现状,原因恐怕主要在于我们始终没有形成文化思想、制度机制、育人模式三个层面的配套改革,存在许多错位、缺位现象。

三.中国教育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领域的改革是一项综合系统的改革,它既涉及教育系统内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不同范畴、不同要素的改革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改革都是教育领域改革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又涉及教育系统外部与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及社会等各基本领域重大改革之间的关系,所有这些基本领域重大改革都是教育领域改革无法回避的背景与环境。

因此,就教育外部而言,要改变选人、用人制度,建立一个真正公平的选人、用人环境,打破以学历论英雄的制度,在招录、提拔中注重实用人才,注重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变革薪酬制度,建立一个真正激励人才在本职岗位努力创造业绩贡献、人人奋发有为及其优劳优酬的制度环境。就教育内部而言,一方面是推进考试制度的变革。无论中考、高考,除了考试内容的改革要导向真正着眼于提高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避免教学过程只是注重死记硬背、注重标准答案的现象之外,最重要的是建立另一种公平机制,即让一些偏才、奇才、怪才有脱颖而出的机会。另一方面是谋求学生学业评价制度的变革。改革对毕业学生的评语,普遍推广写实评价,通过一些具体的指标进行发展性评价,以改变对学生的评价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转到综合素质上来。

必须对教育领域的改革进行严谨的整体的大视角的顶层设计,把庞杂而又复杂的各种关系全部放置于深化教育改革的整个视野中去认识与把握,不能随意忽略,不能任意缺漏,因为任何忽略和缺漏都会影响教育领域改革的整体性与均衡性。统筹推进,把教育系统内部和教育系统外部庞杂而又复杂的各种关系,合理放置到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整体结构中去处理、去实施。尤其是在文化观念、制度机制、育人模式三个维度上明晰节点与难点,区分轻重缓急,实事求是地确立深化改革的实施路线。

参考文献

[1]马维娜.谁影响了中国教育改革中的利益博弈.《中国教育报》.2013.4

[2]石中英.深化教育改革,成就中国教育梦想.《教育研究》.2013.4.15

[3]周光礼.教育让社会更美好.《中国高校科技》.2013.2

[4]周洪宇.百年教育改革的启示.《教育研究》.2013.4

[5]任永泽.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3.7

第三篇:2014年科学展望(精选)

2014年科学展望:从转基因猴子到抗癌新药 来源:新浪网作者:2014年01月13日 11:23

[导读]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报道,我们已经迎来崭新的2014年,在新年之际,作为国际顶尖的科学类综合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对新一年内科学各个领域可能将会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报道,我们已经迎来崭新的2014年,在新年之际,作为国际顶尖的科学类综合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对新一年内科学各个领域可能将会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预测和展望。

转基因猴子

目前国际上有几个研究组,其中包括由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遗传学家佐佐木恵里教授以及干细胞生物学家冈野荣之教授领衔的一个研究组,这些科学家们希望通过转基因方式得到具有先天性免疫系统缺陷或大脑异常病变的灵长类动物。但这样做势必将引发伦理道德问题,但仅从医学研究上来看这样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因为它将让我们有望更好的寻找适用于人体的疾病疗法,传统采用的小白鼠毕竟难以真实模拟人体特征。这项研究将有可能应用到所谓的CRISPR方法,这一方法在2013年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空间探测器

在2014年,欧洲空间局的罗塞塔探测器将有望成为人类首个在彗星表面释放着陆器的探测计划。如果一切顺利,这颗探测器将在今年的11月份发射着陆器登陆“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67P/Churyumov–Gerasimenko)表面。今年火星也将非常忙碌,美国宇航局的MAVEN探测器以及印度发射的火星飞船都将今年9月份前后抵达这颗红色行星。而与此同时美国宇航局的好奇号火星车则将继续在火星地表开展它的考察工作,在今年这辆火星车将有望抵达其任务目标区域,即5500米高的艾里斯火山(Aeolis Mons)的斜坡,在那里它将开展寻找水的工作。回到地球,美国宇航局将会发射一颗专门的探测器,用于监视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

神经系统研究

美国杜克大学神经生物学家米格尔·尼古勒里斯(Miguel Nicolelis)开发了一种可以由大脑控制的外骨骼系统,他希望借助这一技术,能让脊椎损伤而导致瘫痪的患者能开出2014年巴西世界杯的第一个球。与此同时,科学家们也正在致力于尝试将瘫痪患者的大脑神经与瘫痪区域直接连接,而不是与机械臂或外骨骼相连。在基础研究领域,今年美国和欧洲的大型研究计划将给予这方面的研究大量资助,如欧洲的“人类大脑计划”等等,这些消息都让科学家们感到兴奋。

抗癌新药

在制药领域,2014年大家的目光都聚焦于两种相互竞争的新药的实验结果。这

两种药物都旨在利用调动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达成抗击癌症的目的。这两种药物分别是“nivolumab”和“lambrolizumab”,它们的作用机理是阻断一种特殊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的存在阻止了人类自身免疫系统的T细胞攻击肿瘤。在早期试验中,一些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显示的治疗效果要优于“ipilimumab”,后者是2011年研发推出的一款作用机理相似的抗癌药物。

艾滋病患者的希望

2013年,两个研究组发现一种光谱抗体能迅速清除猴子体内的一系列艾滋病病毒。今年,这项疗法将被首次在人类艾滋病患者身上进行实验,最快将在今年秋天得到结果。与此同时,去年有一例新生儿携带艾滋病病毒的案例被成功治愈,因此今年或许将尝试推广当时采用的治疗方案,即在婴儿出生时为期注射大剂量的抗逆转录酶病毒药物。

干细胞研究

一个日本研究组将在今年开始使用“诱导性多功能干细胞”(iPS)开展首次临床试验,但得到初步的实验结果尚需时日。与此同时总部设在美国加州圣莫妮卡的生物技术公司“先进细胞技术公司”称他们将公布利用人体胚胎干细胞进行的两项实验的科学数据,这是美国监管机构唯一核准的利用人体胚胎干细胞进行的有关实验。这两项研究涉及注射剥离干细胞的视网膜细胞到大约30人的眼中,这些人患有一到两种无法治愈的退行性失明疾病。

第四篇:浅析中国教育改革问题

浅析中国教育改革问题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以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全党全社会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保障了亿万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培养了一大批专业、优秀人才。但在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等问题困扰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教育 改革 方向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活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主要指学校对适龄儿童、少年、青年进行培养的过程。广义上讲,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涵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是一种人类道德、科学、技术、知识储备、精神境界的传承和提升行为,也是人类文明的传递。一种以某些主观意识形态去适当改变另外一些主观意识形态的一种方法。是改变他人观念与思想的一种科学的方法[1]。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教育在曲折前进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教育事业开始走上了蓬勃发展的道路。但是,轻视教育、轻视知识、轻视人才的错误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面对着我国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的形势,面对着世界范围的新技术革命正在兴起的形势,我国教育事业的落后和教育体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现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

第一,整体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仍然较低。作为一个人口大国,我们人均接受教育的水平总体还不高,世界十分之一左右的文盲仍然在中国。九年级义务教育的水平还比较低,由于受劳动力素质的制约,劳动生产率、科技创新能力也都比较低。

第二,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水平差距过大,教育公平的问题仍然突出。一是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二是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教育存在明显的城乡“二元结构”。三是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衡。社会的不同群体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说,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尤其是农村的儿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殊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在教育上处于想到不利的地位[2]。

第三,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模式仍然左右着教育。一考定终身,以考试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使得素质教育难以实施。考试的选拔功能,使中国的教育不断增加难度,学习的内容越来越艰深,大多数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学习的内容与社会生活存在严重脱节现象。

第四,行政化、官本位的色彩仍然较为浓厚,教育决策科学化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学校行政级别的强化,大中小学缺乏真正的办学自主权,使教育决策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监督,一些重大决策如名校办民校、独立学校、高校合并、大学城建设、京剧进校园等采取一刀切的办法强势推进,在实践中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

第五,教育经费依然短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没有完全落实。中国当代的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一直在3%左右徘徊,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世纪90年代到2005年,一直没有突破3%。教育经费的短缺,加上教育经费的分配结构不尽合理,导致学前教育、农村教育相对薄弱[3]。

此外,我们的人才培养结构有待于进一步合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严重不足,教学方法、内容、培养模式相对陈旧,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与满足这种需求的能力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教育研究对于鲜活的教育生命的疏离,等等。这些现象表明我们教育仍然面临十分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竞争日趋激烈。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都凸显了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必须清醒认识到,我国教育已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改革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务之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一)改变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4]。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三是改进人才评价及选用制度,为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环境。树立科学人才观,建立以岗位职责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科学化、社会化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强化人才选拔使用中对实践能力的考查,克服社会用人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

(二)建立多样化招生制度。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三)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求,明确政府管理权限和职责,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权利和责任。探索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学校管理体制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政府及其部门要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完善监管机制,减少和规范对学校的行政审批事项,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和承担相应责任。

(四)深化办学体制改革。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积极鼓励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参与公办学校办学,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

二、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支撑国家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投资,是教育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能。要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

各级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各项收入,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教育法律法规规定,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社会投入是教育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进一步加大农村、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加大转移支付,支持农村欠发达地区和民族地区教育事业发展,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解决突出问题。健全国家资助政策体系。各地根据学前教育普及程度和发展情况,逐步对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标准,改善中小学生营养状况。建立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5]。

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受教育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维护好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权利,是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应尽的责任,而实现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保障。因此,我们应将促进教育公平放在重要的位置,予以重视。

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形成东部支援中、西部,发达地区支持落后地区,东西互动、以强扶弱的局面;要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的方式,促进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使更多社会资金流向乡镇,流向农村;使生产要素向乡镇聚集,向农村聚集。为实现教育公平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政府部门要加大对教育投入的力度。对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要更多的向经济落后地区,向农村,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改善经济落后地区教育基础设施落后的面貌,增加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机会,保证城乡教育基础设施水平相当,人们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

应加大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保证教学资源的合理流动和分配。一是要加快考试制度的改革,改变“一考定终身”、“唯分是举”的升学制度,大力提倡素质教育,落到实处,这是保证教学资源合理分配的前提条件。二是应建立优质教育资源流动机制,促进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合理流动,保证城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6]。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改善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并严格实施教师准入制度,严把教师入口关。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编制标准,对农村边远地区实行倾斜政策。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和校长流动机制。城镇中小学教师在评聘高级职务(职称)时,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农村学校或薄弱学校任教经历。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制定校长任职资格标准,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推行校长职级制。

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和校长在实践中大胆探索,创新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育方法,形成教学特色和办学风格,造就一批教育家,倡导教育家办学。大力表彰和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国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设立荣誉称号。

五、继续扩大教育开放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发展,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地位、影响力和竞争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知名学校、教育和科研机构以及企业,合作设立教育教学、实训、研究机构或项目。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探索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吸引更多世界一流的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引进境外优秀教材,提高高等学校聘任外籍教师的比例。吸引海外优秀留学人员回国服务。

创新和完善公派出国留学机制,在全国公开选拔优秀学生进入国外高水平大学和研究机构学习。加强对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引导,加大对优秀自费留学生资助和奖励力度。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方针,提高对留学人员的服务和管理水平。

加强内地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展交流内容,创新合作模式,促进教育事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绵涛.教育体制理论的新诠释.教育研究,2004,(12). 2.陈中原.中国教育平等初探[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3.朱永新.新中国60年教育历程及反思.中国教育学刊,2009,(11). 4.孙绵涛,康黎萍.教育机制理论的新诠释.教育研究,2006,(12). 5.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J].异步教学研究.2010年04期

6.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杜,2001.

第五篇: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

(1994/07/03)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90年代乃至下世纪初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蓝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实施《纲要》,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中心任务。

一、到2000年我国教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一)《纲要》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部署,确定我国 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提高;城 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发展;各类专门人才的拥有量基本满足 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 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立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 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二)到2000年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包括初中阶段的职 业教育),即占全国总人口85%的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 入学率达到85%左右,全国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上。

积极创造条件,使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同步实施义务教育。大中城市 基本满足幼儿接受教育的要求,广大农村积极发展学前一年的教育。

——根据分区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国不同地区的发 展目标和速度可有差异。

约占总人口40%左右的城市及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目前初中 普及率较高。这类地区1997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约占总人口40%左右的中等发展程度的农村,目前小学已普及。这 类地区2000年前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约占总人口15%左右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农村,其中占总人口5 %左右的地区,小学教育基础较好,到2000年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其余占总人口10%的地区重点普及五——六年小学教育。

约占总人口5%左右的特别贫困地区,要普及三——四年小学教育。

——从各地实际出发,初中办学模式要多样化。农村尤其是经济发展 程度较低的地区,初中应适时注入适合本地需要的职业教育内容;也可以 在初中教育的一定阶段,实行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分流;有的地区可试办 职业初中。贫困地区还可采取正规教育和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普及 初中阶段教育。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制定落实到县、乡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的分阶段规划,组织落实,并且按国家教委发布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评 估验收办法》,在县(市、区)自查的基础上,负责检查验收。要建立地 方各级政府每年向上级政府和同级人大报告实施义务教育情况的制度,国 家教委每年公布各地验收情况。要强化各级教育督导机构及其职能,负责 对义务教育实施和验收的监督、检查。本世纪末,国家教委要会同国家统 计局进行全国义务教育普查。

(三)大城市市区和有条件的沿海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要在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积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包括普通高中和高中阶段 的职业教育)。普通高中可根据各地的需要和可能适量发展。到2000 年普通高中在校生要达到850万人左右。每个县要面向全县重点办好一 两所中学。全国重点建设1000所左右实验性、示范性的高中。

(四)有计划地实行小学后、初中后、高中后三级分流,大力发展职 业教育,逐步形成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共同发展、相互 衔接、比例合理的教育系列。

——在九年义务教育尚未和一时难以普及的地区,进行小学后的分流,发展初等职业教育。

——大部分地区以初中后分流为主,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做 到50—70%的初中毕业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或职业培训中心。到20 00年各类中等职业学校年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占高中阶段学生数的比例,全国平均保持在60%左右;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城市可达到70%。

——积极发展多样化的高中后职业教育和培训。通过改革现有高等专 科学校、职业大学和成人高校以及举办灵活多样的高等职业班等途径,积 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以培养社会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 的熟练劳动者和各种实用人才为主。当前要特别注意培养发展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急需的财会、税务、金融等各类人才。对所有接受职业学校教育的 学生,应根据本人的条件和可能,给予多种形式的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

——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 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全国中心城市和每个县首先重点建设一两所适合本地区发展特点 的、综合性的中等骨干职业学校或培训中心,同大量形式多样的短期培训 相结合,形成职业教育的网络。全国逐步建成约2000所重点中等职业 学校或培训中心。

——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农村应积极发展残疾人高、中 级职业教育。要鼓励社会力量和个人兴办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对残疾人 进行以实用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中、短期培训。全国逐步建成30所省级残 疾人职业教育中心。

(五)高等教育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使规模更加适当,结构更 加合理,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到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达 到630万人左右,其中本科生180万人,专科生450万人。18— 21岁学龄人口入学率将上升到8%左右。

——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有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办出 各自的特色。各类大专层次的高等教育应适当扩大规模,注意充分利用电 视、广播、函授等办学形式,为广大农村、乡镇企业以及中小型企业生产 第一线培养人才。本科教育要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硕士生、博士生的 培养基本上要立足于国内。在培养基础学科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培养社会 主义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

——实施“211工程”。面向21世纪,分期分批重点建设100 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使其到2000年在教育质量、科学 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 展。争取有若干所高等学校在21世纪初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学术 水平。

——进一步发挥高等学校在我国科学技术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高校科 学技术工作,应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培养人才相结合。大力组织 科技攻关,开展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咨询服务,有计划有重点地发展科 技产业,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加强基础性研究和高技 术研究。到本世纪末建成100个左右国家级的基础研究基地和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工作,应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为指导,研究和解决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出 贡献,成立并努力办好教育系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六)大力发展以扫盲和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为重点的成人教育。

——到2000年全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使青壮年的非文盲率达 到95%左右。国务院决定成立全国扫盲工作部际协调机构,统筹指导扫 盲工作。

——各行业都要建立从业人员在岗和转岗的培训制度,积极开展岗位 培训。城市和农村每年都应有一定比例的从业人员接受多种形式的岗位培 训。到2000年全国多数乡和村都应办起能常年开展培训活动的农民文 化技术学校。把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教育结合起来。

——成人学历教育应向多样性、职业性方向发展。各类成人学校要加 强同普通学校、职业学校的联系与合作,提高办学效益,努力办出成人教 育特色。要充分利用各种远距离教学形式为中小城市、乡镇企业、农村以 及边远和经济发展程度较低地区服务。要完善自学考试制度,鼓励自学成 才。

——大力加强在职干部的培养提高和继续教育工作。要以高等学校为 依托,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建立规范化的继续教育制度,努力为各行各业培养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 的骨干人才。

(七)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在教育经费和 师资培训以及世界银行贷款等方面要对少数民族教育采取特殊的倾斜政策。继续认真组织和落实内地省、市对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认真办好 高等学校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和本专科民族班教育。加强对少数民族干部 的培训。各民族地区要积极探索符合当地实际的发展教育的路子。

(八)积极发展广播电视教育和学校电化教育,推广运用现代化教学 手段。到2000年基本建成全国电教网络,全国70%左右的县要建立 起教育电视台(收转台),70%左右乡镇中心小学以上的学校和少数民 族寄宿制学校要能够直接收看教育电视节目。

(九)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吸收与 借鉴世界各国发展教育的成功经验和人类科学文化成果。积极开拓对外交 流渠道,争取对我国发展教育的资助与合作项目,支持和发展学校和科研 机构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继续扩大派遣自费留学生,对公费派遣留学 人员要优先考虑国家的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人才培养的需要,切实改进选 拔和管理工作。对留学人员继续实行“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 的政策,鼓励他们学成回国或采取多种形式为祖国服务。改革来华留学生 的招生和管理办法。建立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使来华与出国留学生 的招生、选拔和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

(十)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还要着眼于大力提高质量和效益。

——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 来”的要求和教育方针,研究制定各级各类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质 量标准,建立和完善教育监测评估和督导制度,使受教育者的素质有明显 提高,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教育发展的统筹规划,合理调整教育结构和布局;积极推进 高等学校之间、中等职业学校之间的联合和协作,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 补、精简机构、减少冗员、提高生师比,充分发挥现有学校教师和校舍、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潜力,提高学校的规模效益和办学效益。到 2000年学校平均规模,本科院校达到3500人以上,专科学校达到 2000人以上,中专学校达到1000人以上,技工学校达到500人 以上,职业高中达到600人以上,力争到本世纪末在实现我国教育的高 效益方面有更大进展。

二、深化教育改革的任务和政策措施

(十一)《纲要》提出,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的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采取综合配套、分步推进的方针,初步建立起与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新体制。通 过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多出人 才,出好人才,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十二)加快办学体制改革,进一步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状况,形成 政府办学为主与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相结合的新体制。

——基础教育主要由政府办学,同时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 按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办学。有条件的地方,也可实行“民 办公助”、“公办民助”等形式。企业举办的中小学应继续办好,有条件 的地方在政府统筹下也可以逐步交给社会来办。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应面向社会需要,在政府统筹管理下,主要 依靠行业、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举办,鼓励社会各方面联合 举办。政府通过专项补助和长期贷款等形式给予必要的扶持。职业学校要 走产教结合的路子,更多地利用贷款发展校办产业,增强学校自身发展的 能力。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教育制度。通过立法,明确企业举办职业教 育以及对在职职工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的责任。

——普通高等学校实行以政府办学为主,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 学。某些科类的高等学校可以试行以学生缴费和社会集资为主,国家财政 补助为辅的办学模式。社会各界办学应以职业学校为主。

——国家欢迎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外国友好机构和人士按照 我国法律和教育法规,来华捐资办学或合作办学。

(十三)深化中等及中等以下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分级办学、分级管 理体制。

——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体制。国家负责制订有关基础教育的法规、方针、政策及总体发展规划、基本 学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设立用于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师范教育的 专项补助基金;对省级教育工作进行监督、指导等。省级政府负责本地区 基础教育的实施工作,包括制订本地区基础教育发展规划,确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和审定省编教材;组织对本地区基础教育的评估、验收;建立 用于补助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专项基金,对县级财政教育事业费有 困难的地区给予补助等。地、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级政府制定的法规、方 针、政策,对本地区实施义务教育进行统筹和指导。县级政府在组织义务 教育的实施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包括统筹管理教育经费,调配和管理中小 学校长、教师,指导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等。乡级政府负责落实义务教育 的具体工作,包括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有条件的经济发展程度 较高的地区,义务教育经费可仍由县、乡共管,充分发挥乡财政的作用。

——中等和中等以下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中 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负有统筹、协调和宏观管理 的责任。要规范各类职业学校的学制,相同水平的各类职业学校的毕业生 在就业和待遇上应大体一致。以进行学历教育为主的职业学校和成人学校,原则上由各级教育部门进行管理。职业培训和在职的岗位培训工作,原 则上由各级劳动、人事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进行管理。

——继续大力推进农村、城市和企业的教育综合改革。积极实施燎原 计划,认真做好推广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县和燎原计划示范乡工作,促 进“农科教”结合和“三教统筹”。国家教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 育部门都要重点抓好一批综合改革的试验典型。

(十四)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 自主办学的体制。

——通过立法,明确高等学校的权利和义务,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单位。学校在政府宏观管理下,自主组织实施教学、科研工作及相应的人、财、物配置,包括制定 招生方案、自主调节系科招生比例、调整或扩大专业范围、确定学校内部 机构设置、决定教职工聘任与奖惩、经费筹集和使用、津贴发放以及国际 交流等。同时要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通过学校内部机构、人事制 度、分配制度和后勤管理改革,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促进高等学 校建立和完善面向社会自主办学和自我约束的机制。

——政府要切实转变职能,改善对学校的宏观管理。政府的主要职能 是:制订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制订各类高等学校设置标准和学位标 准;制订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审批招生计划;提出教育经费预算并统 筹安排和管理以及通过建立基金制等方式,发挥拨款机制的宏观调控作用 ;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服务体系;组织对各类学校教育质量的 检查和评估等,对学校进行宏观管理。属于学校的权限,坚决下放给学校。为保证政府职能的转变,使重大决策经过科学的研究和论证,要建立健 全社会中介组织,包括教育决策咨询研究机构、高等学校设置和学位评议 与咨询机构、教育评估机构、教育考试机构、资格证书机构等,发挥社会 各界参与教育决策和管理的作用。

——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管理,以省级 政府为主的体制。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高等教育管理职责暂行规定 》中有关中央和地方对高等教育的管理权限。逐步扩大省级政府的教育决 策权和统筹权:(1)随着中央业务部门管理的部分高等学校转由省级政 府管理或实行联合办学,省级政府应对这些学校连同省属高校,进行统筹,合理布局,对学校和专业设置在自愿和充分协商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调 整。(2)有条件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的中心城市办学,由中央和省 两级政府统筹。(3)现阶段仍由国家教委审批高等学校的设置,同时,积极做好高等专科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审批权下放的试点工作。

从长远看,中央业务部门除继续办好少量行业特点明显、有特殊需要 的高等学校外,应逐步把主要精力放到预测行业人力需求、制订行业岗位 规范和岗位资格证书制度、设立奖学金和贷学金、引导培养本行业紧缺人 才、组织和参与评估监督、协助国家教委对本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进行 指导等方面上。

(十五)逐步改变高等学校条块分割、“小而全”的状况,优化高等 教育的结构与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中央各部门所属高等学校要扩大服务面和经费来源渠道,加强与 地方政府、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合作与联系,改变单一的办学模式和单一的 经费来源状况,增强学校适应社会多方面需求的能力。部门所属学校的管 理体制要分别不同情况,采取中央部门办、中央和地方政府联合办、地方 政府办、企业集团参与管理、学校之间的联合或合并等不同办法,进行改 革。这项改革牵动面比较大,要从实际出发,采取积极而又审慎的态度和 相应的配套措施,通过试点,总结经验,逐步展开。要防止一哄而起,搞 形式主义,更要注意不能使学校的投入和教学工作受到削弱。

为推进部门所属院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探索部门所属院校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领导或实行中央部委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之 间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拟成立部门院校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加强对这项 工作的指导并协调解决改革中出现的各种实际问题。中央各有关部委要继 续加强对所属高校的支持和领导。从1994年起,选择若干类型学校进 行部属院校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1997年条件成熟的学校进入新体制 运行,争取到2000年或稍长一点时间基本形成以省级政府为主办学与 管理的条块结合的新体制的框架。

——实行全国和地方(大区、省、中心城市)分层统筹规划,通过必 要的政策导向和社会需求的调节机制,促进国家教委所属院校、中央业务 部门所属院校、地方所属院校之间以及地方院校之间的联合,鼓励普通高 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合理调整高等教育布局。

——改变目前高等学校封闭办学的状况,提倡校与校之间有条件地教 师相互兼课,充分发挥学校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和校舍的利用率。在研究 生培养规模较大的高等学校,逐步实行研究生兼助教的制度并通过实行学 分制等各项改革,逐步减少住读生,增加走读生,推进生活服务的社会化,提高办学效益。

(十六)积极推进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招生收费改 革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逐步实行学生缴费上学,大多数毕业生自主 择业的制度。1997年大多数学校按新制度运作,2000年基本实现 新旧体制转轨。

——改革招生计划体制。在现阶段实行国家任务计划与调节性计划相 结合的体制。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比较完善,全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 后,学校可根据社会需求和办学条件自行调整招生规模。国家通过制订学 校设置及学位和学历证书的基本标准、审核办学条件、教学评估、拨款以 及有关部门发布毕业生就业状况和人才供求信息等手段,调控招生总规模 和专业结构。

——学生实行缴费上学制度。缴费标准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生均培 养成本的一定比例和社会及学生家长承受能力因地、因校(或专业)确定。原则上同一学校(或专业)实行同一种收费标准。不应以收取高额学费 而降低录取标准。国家建立各种专项奖学金或定向奖学金,奖励品学兼优 的学生和报考国家重点保证的某些学科、师范院校及特殊的、条件艰苦的 专业和志愿到边远地区工作的学生。急需毕业生的部门、地区或企事业单 位也可设立专项奖学金或定向奖学金。国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设立贷 学金。学生缴费上学制度改革尚在试行阶段,只适用于新入学的学生,原 来已在校的学生仍实行老办法。

——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的毕业生,近期内除委托、定向培养生和自费生外,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学校与用人单位供需见 面和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制度。在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比较完善,全 面实行缴费上学制度之后,除享受国家和单位专项或定向奖学金的学生按 合同就业外,其余学生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择业。为保 证艰苦地区和行业、国家重点单位的人才需求,除实行上述专项或定向奖 学金和贷学金制度外,国家还要通过工资政策、规定服务期限等政策措施 进行宏观调控。各地区和学校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周密制定实施这项改 革的方案,要加强宣传和思想工作。

(十七)加强教育法制建设,依法治教。加快教育立法步伐,抓紧制 定《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等一批教育法律和行政 法规。各地也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地方教育法规,逐步形成 分层次的教育法规体系。各级政府要带头执法,要建立和加强执法监督制 度。

(十八)认真贯彻教育方针,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要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克服学校教育不 同程度存在的脱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现象。基础教育应把重点放 在提高儿童和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科学知识、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上来。要通过深化教学改革以及推进小学毕业生就近入学、初中 毕业生升学考试、高中会考和高考制度等改革,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习负担,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为将来进入社会 和继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坚实基础。职业教育要注重职业道德和实际能力的 培养,努力造就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能够跻身于国 际市场激烈竞争的、具有良好素质的新一代熟练劳动者和生产第一线的建 设者。高等教育要重点发展应用性学科和专业,适度发展新兴学科、边缘 交叉学科,稳定和提高基础学科;要努力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要特别 重视培养农村和乡镇企业需要的各种人才,开拓人才通向农村的途径。采 取与实际工作部门以及境外机构和个人联合培训、研修等措施,努力培养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急需的管理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合理调整系 科和专业设置,拓宽专业面,优化课程结构,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逐步实行学分制,在确定必修课的同时,设立和增加选修课,拓宽学生的 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合理的淘汰制和优秀学 生奖励制等教育教学制度,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

(十九)切实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大力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要组织师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进一步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和爱国主义、集体 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行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现代史教育和国 情教育、法制教育,进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和造就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有”新人。

要遵循青少年和儿童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科 学地规划大、中、小学德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途径,加强整体衔接。对 中小学生重点进行文明礼貌、遵纪守法、公民义务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对中学高年级和大学的学生要简明扼要地讲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组 织学生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重要哲学著作,特别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小学的美育(包括音乐、美术和劳作等)对全面提高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应该切实加强。要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和完善校长负责德育实施的管理体制。要加 强德育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素质,同时,要从政策和制度上保证“教 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落实。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发扬敬 业奉献精神,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加强德育的实践环节,大力推进校 园文化建设。要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学校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关心和 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形成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更加紧密结 合的新格局。

(二十)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采取多种形式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的紧密结合。要把劳动教育列入教学 计划,逐步做到制度化、系列化。社会各方面要积极为学校进行劳动教育 提供场所。

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学 改革的重要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校卫生工作 条例》等有关学校体育、卫生工作的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学校体育、卫生 工作状况列为各级教育督导的内容之一。

(二十一)加快劳动、人事、工资制度与教育体制的配套改革,把人 才的培养与合理使用更好地结合起来。

逐步建立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两种证书制度,组建职业资格委员会,制定各种职业的岗位规范和录用标准。采取公开招聘、公平竞争、考核录 用的办法,使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公开、公平竞争就业。要不 拘一格选拔人才,打破人才部门和地区所有的状态,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并对某些艰苦行业和边远贫困地区实行必要的人才保护政策,建立就业指 导、职业介绍等中介机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服务,运用工资待遇等杠杆 调节劳动力的供求和人才的流向。

三、增加教育投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二十二)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拨款,是教育经费的主渠道,必须予以 保证。各级政府要树立教育投资是战略性投资的观念,合理调整投资结构,在安排财政预算时,优先保证教育的需求并切实做到《纲要》提出的“ 三个增长”。

——《纲要》提出,到本世纪末,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 产总值的比重应达到4%,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实施 步骤,认真加以落实。关于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的比例,财政部 要会同国家教委,根据财税体制改革后财政计算口径的变化,尽快提出中 央财政和省财政中教育经费应占的比例,切实保证教育拨款实际上有较大 幅度的增长。

——应制定并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投入条例》,明确规定各级政府要 采取有力措施,保证和不断增加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农村实施义务教育各 类学校公办教师的工资,一般由县级财政负责支付,经济发达的农村,也 可以由乡级财政负责支付。民办教师工资,属政府支付部分,由县级财政 负责;乡筹部分,在征收的教育费附加中支付;实施义务教育各类学校年 生均公用经费定额,由省级政府制定标准,由县级财政(经济富裕地区亦 可由乡级财政)负责拨款;城乡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新建、改建、扩建和 危房改造所需资金,由各级政府列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中央和地方县级 以上各级人民政府都应设立和增加对边远、贫困地区实施义务教育的专项 经费。中央财政对边远、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及有关的师范教育等专项扶助 经费,从今年开始由现在的2亿多元要逐年有较大幅度提高,尽快在两三 年内达到每年不少于10亿元。地方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预算也应作出相应 安排并应采取有效的监控措施,保证专款专用。

——为实施“211工程”,需要设立专项基金。这项经费中央和地 方、部门要作统筹安排。1994年中央财政拨出3亿元专款,作为启动 资金,以后逐年增加。省级政府和其他有关中央部门也要根据实际需要,作出安排。

——为切实保证高等学校和中等以上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逐年有所 增长,中央各部门及省级人民政府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部门、本地区 各类学校公用经费标准,据此执行和考核。

——为实现事权与财权的统一,要进一步改革教育经费管理体制,教 育经费实行预算单列并由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计划的建议,报同级 财政部门,由同级政府列入预算,批准后认真实施。

——加强对各级政府教育投入水平的监控。从1994年开始,国家 教委会同国家统计局对全国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经费执行情况予 以公布,加强社会监控。各级政府应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专题报告教 育预算执行情况,接受监督考核。

(二十三)适应财税体制的改革,进一步改革教育费附加征收办法。城乡教育费附加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的3%征收。农村不缴纳增值 税、营业税、消费税的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办法,由各 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确定。农民按人均纯收入的1.5%—2%征收(包括在农民负担的5%之内)教育费附加,具体比例由各地方从当地实 际出发作出规定,由税务部门负责征收。教育费附加主要用于农村民办教 师补贴和补充学校公用经费,不能扣减,更不得挪用甚至取消。各地对此 都要建立严格而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除足额征收国家规定的教育费附加 外,地方政府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和实际需要与可能,决定开征其他用于 教育的地方附加费,专款必须专用。

(二十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国家支持学校发展校办产业,对包括各类职业学校在内的校办产 业仍继续实行减免税政策。国家对校办产业的政策性低息贷款将逐年增加。

——建立教育银行,运用金融手段扩大教育资金来源。

——继续鼓励厂矿企业、社会力量以及海内外各界人士捐资助学和农 村集资办学。对教育事业的捐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从应纳税 的所得中予以扣除。农村集资主要用于农村学校危房改造、修缮和新建校 舍以及教学基本条件的改善。教育方面除此之外的乱集资必须严格禁止。农村教育集资的审批权放在县一级。各类学校不得以任何名目乱收费,社 会也不得向学校乱摊派。

(二十五)认真贯彻执行《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 的思想、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热爱教 育事业、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

——要有计划地对中小学的校长、教师进行培训。到本世纪末,使9 5%以上的小学教师和80%以上的初中教师达到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标 准。有条件的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地区要逐步提高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 次。各级政府要采取特殊政策大力办好师范教育,鼓励优秀学生报考师范 院校,鼓励师范院校毕业生乐于从教。同时要积极鼓励和吸引更多的非师 范院校优秀大学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为了加强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的 管理,提高校长的领导水平,要制订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实施“百万校 长培训计划”,争取1997年左右在全国实行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

——高等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平稳实现90年代教师队伍的新老交替。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和学术水平,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可对教学任务较重的副教授以上教师实行学术休假制度。大力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重视从国内外吸引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积极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造就一支跨世纪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应用 学科应逐步做到新增教师都具有一定的本专业的实践经验,大力提倡高校 教师与企业、研究院(所)和实际工作部门的专家进行交流。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制订职业学校教师资格标准。到2000 年使中专学校教师基本达到任职资格标准,职业中学、技工学校60%以 上的教师达到任职资格标准。积极聘任企业工程技术、管理人员和能工巧 匠任兼职教师。职业学校专业技能教师可实行教师职称和专业技术职称双 职称制。有关高等学校要积极承担培养职业学校师资的任务,有条件的可 单独举办师资班,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

——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要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强对教师的思想 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教师中党、团组织和工会的作用,努力提高教师的政 治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

(二十六)提高教师的待遇和社会地位。

——保证实现《教师法》和《纲要》所规定的教师工资待遇的目标,使教师的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要建立 有效机制,决不允许拖欠教师工资,人事、财政部门应制订相应的提高教 师工资的规划和计划。各地区、各部门在国家规定的政策内可根据实际情 况,具体制订教师的津贴标准和范围。要采取特殊措施较大幅度地改善优 秀骨干教师的待遇。要采取措施提高民办教师待遇,逐步做到民办教师与 公办教师同工同酬。今后不再增加新的民办教师。现有合格的民办教师经 考核认定资格后逐步转为公办教师,不合格的要予以调整。国家计委、人 事部及各地要作出规划,分实施,争取到本世纪末基本解决民办教师 问题。

——改善教师住房条件。各级政府应继续贯彻执行国务院办公厅(1 992)52号文件精神,重视教职工的住房建设,把城镇教师住宅建设 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康居工程”计划,对教师住房采取优先优惠政 策,尽快使城镇教职工家庭人均住房面积达到或超过当地居民的平均水平。

——切实解决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看病难、报销难的问题。按规定享 受公费医疗的教师要同当地国家公务员享受同等医疗待遇。

——各级领导必须进一步确立依靠广大教职工特别是教师办好学校的 思想,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各级政府 要制订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的规定和办法,通过舆论宣 传以及搞好每年一度的教师节活动等多种途径,促进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 师重教的良好风气。

四、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强党和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贯彻实施《纲要》的关键,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切实把教育 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加以落实。

各级党、政主要领导都应亲自抓教育,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 育工作,把教育列入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

各级政府应将教育发展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各类学校 建设纳入地区市政建设和乡村建设规划,在部署、检查、总结工作时 把教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各级政府要就教育发展和改革情况每年向 同级人民代表大会作出报告。

把重视教育,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为教育办实事,列为各级领导干 部的任期目标责任制和考核政绩的重要内容。

要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关心和保护青少年和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 的育人环境。各级领导干部应经常深入学校,与师生座谈,了解情况,研 究和解决问题,定期向师生作形势报告。

各地应认真总结推广本地区落实教育战略地位,实施《纲要》的经验,相互交流。

(二十八)切实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好《纲要》的“施工”。贯彻落 实《纲要》,是90年代我国教育事业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 大事,也是一项十分复杂、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 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要把认真学习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和认真 落实《纲要》结合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从实际出发,大力开展调查研 究并积极支持教育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决策咨询研究,促进教育决策的科 学化,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和学校实施《纲要》的具体规划和措施,分阶 段、分步骤组织实施,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下载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展望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科学教育改革实验的设计实施和展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解读

    如何科学地进行生物实验设计 实验能力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就是能使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并对结果进行解释和分析。此能力要求包括两方面......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小学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

    教育改革是科学的,应该按照科学规律办事,否则要受到规律的惩罚。教学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充分考虑英语的学科特点,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不同水平、不同爱好学生的学......

    农村教育改革的回顾与展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经济体制发生了巨大变革。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农村教育改革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回顾20年来改革的历程,总结已经取得的经验,对于进一步深化......

    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中国教育改革将何去何从 当下的中国教育改革可以用两个字总结——悲剧!悲剧一: 《义务教育法》执行的力度依然不够 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声声说要搞全民义务教育,有消息说还......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大全5篇)

    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调研报告 当今世界,要看一个国家的实力,不能不考察其教育;要看其教育,不能不从基础教育看起。因为基础教育之“基础”,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史研究

    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研究 教学提纲 学习要求 一、学习目的 1.能够通过学习《中国基础教育改革历史研究》,学会教育科研的基本程序(例如,怎么选题,如何查阅文献,如何梳理资料,如......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及其未来 发布时间:2011-04-20 08:55:59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国高等教育在量上有很大的成就,这些大家都很清楚,所以本次讲座主要谈一些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