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杨爱春的德育教育论文
我当班主任这三年
在办公室听到老师抱怨,说班里的小朋友经常丢东西,小到铅笔橡皮,大到零花钱手表,甚至有个孩子的奶放在桌子上转眼就不见了。丢东西的事情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找不到丢的东西会让班上的小朋友没有安全感,影响班级团结和整个班风,但是查起来又没有那么简单,除非有确定的证据,不然又害怕凭借猜测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老师们很苦恼,怎样不伤害孩子,又能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呢? 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在不同的阶段应该用不同的方法,依一年级到三年级为例。在刚入学时,小朋友们对学校充满好奇,他们最感兴趣的是收集铅笔橡皮,其实并不是因为缺少橡皮,只是觉得它很有用,有一种想要占有的欲望。这个时候,小朋友们还不知道偷的感念,只是一种原始的欲望,所以没有必要小题大做,非要找出元凶。这时要充分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发现了要他还给别人就行了,最好不要当着班里其他小朋友的面,免得有人给他冠上小偷的名号。此时的重点是祛除诱惑,去掉任何有诱惑的环境。比如请家长们买一些标签写上名字,贴在铅笔,橡皮,书本,文具盒上。这样即使掉在也知道是谁的,丢了也能找回。避免几个小朋友单独留在教室,大家尽量一起去吃饭,一起出去活动。一年级时我们班有个叫轩轩的小朋友总是从地上捡东西,别的小朋友要,他说我在地上捡到,还不肯归还。这时要在班会课上给大家灌输正确的是非观,让他们知道即使捡的东西也是有主人的,要及时归还,不能据为己有。同时对于捡了东西归还的小朋友给与及时的表扬和奖励,让他们获得荣誉感。慢慢的,丢东西的就很少了,大多是粗心丢掉了,也会被小朋友捡起来放在讲台上,没有人故意去拿别人的东西。同时我发现,平时喜欢拿别人东西的两三个孩子有个共同点就是家庭条件都不错,父母很宠爱,基本上是要什么给什么,但是这种只重视物质,不从情感上教育的宠爱是失败的。得到的爱越多,物质越多,并不是越满足,反而会想要的更多,也许是一种欲望的膨胀。对于小孩子,他们没有自制力,没有的就想要,想要就去拿。所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不要用物质去满足孩子,尽量多的给孩子情感关怀。联想到平时老师的奖励也是一样,不要总是贴纸棒棒糖,要给他们情感鼓励,语言表扬,眼神奖励。在一年级时我给他们的奖励是请得到100颗星的同学吃肯德基,重点不是吃,而是可以和老师一起去,他们都很开心。
到了二年级很多学生开始使用自动铅笔了。因为不用削,小朋友们觉得很方便,也很新奇,人人都想拥有一支。但是有些家长觉得自动笔容易断,写字不清楚,也有的因为家里有很多铅笔,所以并不是每个小朋友都有。刚开始经常出现自动笔不见了,后来是笔芯不见了,放在文具盒里不见了,肯定是有人拿走了。这个时候他们已经知道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对的,但是控制不住想要的欲望,也有一种侥幸的心理,觉得不会被发现。这个时候要更加有原则,不能让侥幸成为习惯。所以,发生丢东西的事情后,首先我在班里开了班会,给他们讲了小时偷针,长大偷金的故事,成了小偷之后,他要求再吃一口奶,然后咬了妈妈一口,说谁叫你小时候不管我!通过这个故事,他们更加知道了偷东西是很坏的行为,从思想上会拒绝这种行为。为了打败他们的侥幸心理,每次丢了东西都尽可能找到。我会让他们下了课交过来,并且说学校有监控,还带着大家去看过监控室,确实有几台电脑,但是监控的都是走廊,路口。不过他们也相信了有监控的事,下课的时候还有几个学生在猜哪个是摄像头,所以有几次确实下了课就找到了。但是有一次一个学生把长辈送的一把银锁摘下来放在书包了,结果体育课回来就不见了。那个学生哭得稀里哗啦,我用过了前面所有的招数,并没有人拿出来。我想也许是外面的人拿走了,但是最后我说今天一定要找到,找不到不能回家的时候,有个同学表情很不自然,他也和另外两个同学一起没有上体育课。我真的很希望他自己交出来,下了课我找他谈了谈,问他有没有见到谁拿,他都坚决地摇头没有。快放学时我说为了证明大家都没有拿,我请班长看一下大家的书包吧。过了一会,我就看到那个同学弯下腰说,我看到了,在地上,是这个吗?我松了一口气,如果他没有拿出来,真不知道怎么收场,翻书包肯定是不合适的,这样等于冤枉了其他同学,当场翻出来也会对他造成伤害。这个孩子的父母非常年轻,虽然也爱孩子,但是他们更爱自己,经常发一些伤春悲秋的事,感觉并没有做好当父母的准备,孩子在学校怎样从来不关心,有时候带孩子吃个宵夜就觉得是爱他了,这也是家庭教育失败的案例。事后,我也找他谈了,并且婉转的表达了老师已经知道是谁拿了,希望下不为例。从那到现在,真的没有发现他再拿别人的东西,有几次还上交了捡来的东西。
到了三年级,情况变的更加复杂了。他们心中有明确的是非观,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但是好像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这些行为的背后和个人的成长有很大关系。有一个同学总是喜欢拿别人的笔,每次丢了东西,一问谁拿了,他就说我捡到了。我发现他对那些东西不是很感兴趣,也并非真的需要,只是喜欢那个过程。好像这件事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都不知道是一个很刺激,很新奇的体验,他喜欢这种刺激的感觉。我没有批评过他,只是在聊天中向他渗透过不经别人同意拿就是偷,就会受到惩罚的,严重的会进监狱。平时他也比较好动,勤快,就让他做了体育委员,每天举班牌,领队。这样他有了荣誉感,有了责任感,也有了新的尝试,转移了他偷东西带来的快感。我觉得德育工作离不开家长的教育,所谓言传身教,家长要做好榜样,平时要教育孩子不贪小便宜。有个小朋友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直有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有一次老师上课的吸铁石忘了拿走,回来就不见了,同桌发现他手里有,但是他不肯承认。又一次他拿了别人的美术本,擦掉名字写上自己的名字。被发现了还不肯承认,可是那个本子上有别人的画的一张画还没有撕掉。我觉得如果是一年级这种行为可以原谅,现在到了三年级应该知道这是不对的,为什么还要不断的这样做呢?原因也许是虽然这件事错了,但是因为付出的代价小,可以忽略,才导致他不太在乎。给他妈妈打电话,妈妈也说因为孩子小,还不知道这是偷,也没有这种概念。我觉得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只是一个本子,你可以买一个新的赔给别人,但是是妈妈付出的代价,他自己没有任何损失,也没有得到教训。我们不会随便给哪个孩子冠以小偷的称号,但是三年级不是小孩子了,做错事应该自己承担后果。我建议妈妈应该跟他谈谈,让他自己承担,并且有些惩罚,对于做错事的孩子来说是痛,但是痛也是成长的代价,现在的小痛换取健康的成长是值得的。有个老师说我班上的学生都是自由自在快快乐乐成长的,我从来不做伤害他们的事情,他们在我们班上不会受一点委屈。可是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班纪律涣散,成绩落后,班级没有任何的凝聚力。孩子们正是成长的关键时期,要给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我认为如果没有做错事,冤枉了他,这叫委屈;如果做错了事,受到批评惩罚,这是应该的,这也不叫委屈,这是严格。
德育工作一直贯穿在我们的工作之中,作为老师,作为班主任手里要有两把剑,一把剑叫做爱,用心,用全部去爱学生,呵护学生。一把是严厉,但你发现你庇护的小树长歪了的时候就要出示这把利剑,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杈,确保他们笔直的生长,这样才能成才,成为栋梁。
昌北二小 杨爱春 2017年11月
第二篇:论文德育教育
家庭——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阵地
内容提要:
本文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谈到目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和问题。家庭教育的误区在家长身上,家庭结构的变化给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困难,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探讨解决问题途径和办法。
关键词:
家庭德育教育
家长认识
亲子观
家长素质和修养
留守学生
加强改进家庭教育
家长学校
拓宽联系渠道
详细内容: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人生成长的三个有力支柱,三种教育只有相辅相成,才能相得益彰。本文以自己的理解,刍议家庭——这块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阵地。
我们的学生来自千家万户,他们与父母的血缘关系、经济和生活的依赖关系,决定了家庭教育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有人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因为家庭教育对子女思想品德的形成所具有的独特作用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更是社会教育无法替代的。所以每位家长,每个家庭有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历史使命,当好孩子的引路人,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为孩子能走上自己人生的光辉历程而奠定坚实的基础。
那么家庭教育的现状如何呢?专业人士曾就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调查。调查发现,尽管家庭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但是由于家长的教育观念陈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存在“四多四少”的问题:关心孩子身体健康的多而关心其心理健康的少;重视孩子学习成绩的多而重视孩子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并养成的少;关心孩子学习
第 1 页
结果的多而关心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的少;对孩子说教指责的多而家长自身示范的行为少;“四多四少”反映了家庭教育存在的误区。
分析产生误区的原因,我想不外乎下列三种:
一是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位,肯定就不能引起对家庭教育的重视,所以,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比较表面化。如孩子吃的、穿的、用的是否高档、名牌,在学校里是否比别的同学差,在和同学的交往中,自己的孩子是否处于强势,如何才能不吃亏,对于社会上一些不良社会现象,不是正确引导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有时听之任之,有时放纵孩子的行为,不时甚至做负面的引导。曾有报刊报导,在中外儿童参加的活动中,在保护环境、吃苦耐劳、同伴互助、自我救助等方面,中国孩子和外国孩子相比存在明显差距。一篇小品文曾写到中外两位母亲对待孩子同一行为上采取的不同的态度。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外国的母亲是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而中国的母亲却是急忙上前,抱起孩子又拍又打,嘴里还不停地儿呀乖呀地叫着。方法的不同必然产生效果的差异。古语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资料显示:零至十三是人的一生中“可塑性最高,施教最容易”的阶段,正是教育的黄金时期。如何在这张纯净的白纸上,彩绘出孩子优良道德行为的底案,这是家长责无旁贷的责任。
二是没能树立正确的亲子观,缺乏平等意识,对孩子缺乏尊重。父母和孩子在人格上应该是平等的,应该彼此尊重。但在现实社会中,表现较多的则是传统的家长作风,端起家长的架子,老子高高在上,不能平等地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和感情沟通。动辄批评、呵斥,甚至坚持“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观念,动辄拳脚相加,或采用其他的惩罚方式。我有一位教书二十余年的同事曾以自己的儿子为例说:在孩子的学习上,不打不行,不揍一顿三天他也背不会一篇课文,揍一顿他一天背会三篇课文。身为教师能说出这样的话,那普通家长呢?有的家长对孩子溺爱有余,教育引导不足,使孩子养成惟我独尊的性格;有的家长不能从实际出发,对孩子要求过高,使孩子失去上进的信心;有的家长求快,操之过急,给孩子心理上造成压力;有的对孩子限制过多,制约了孩子能力和思维的发展。凡此种种,对孩子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都是不利因素。
三是家长的自身素质和修养不高,不能在言传身教中影响孩子。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因此,父母要从自身做起,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做孩子的楷模。在平时的言传身教中给孩子积极的影响,千万不要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毛病、不良习惯、错误的观念传给孩子,导致“上梁不正下梁歪”的结果。因为孩子时刻生活在你的身边。但由于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的局限,家庭教育的作用发挥的不够,甚至和学校教育背道而驰。
第 2 页
一位名人说“自己不优秀,别想让孩子优秀。”这句话说明了家长自身素质和修养的重要。正因为有岳母的良好教育,才能有岳飞的精忠报国,这也算是一个佐证。
在孩子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除了家长的因素之外,现在家庭状况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会给孩子的德育教育带来一定的问题。诸如独生子的“四二一”问题,单亲家庭问题,父母貌合神离,给孩子成长造成影响问题,汹涌的打工潮带来的“留守学生”问题等等。都有待于探讨和解决。
这里仅以“留守学生”问题的有关调查结果来作为例证。“留守学生”越来越引起学校、各级领导及社会的关注。因为他们是一个严重缺乏父母关爱的群体。是一个常让教师伤神费心的群体,他们数量庞大,给教育者带来了空前的压力和挑战,这里除学业之外,品德教育的形势更加严峻。
《中国教师报》曾刊登一篇我县某农村初中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报告。2006年全校学生2028人,“留守学生”650人,占学生原数的32%,比较之高,令人惊心。但他们的现状更让人忧心如焚。80%的“留守学生”每年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0天,80%的“留守学生”靠电话和父母联系,67%的“留守学生”和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甚至有23%的学生家长说不清孩子的性格,8%的学生自己照顾自己,有10%的“留守学生”家长根本不与子女联系。这样导致这个群体的现状是:品学兼优者少,违规违纪者多;勤俭节约者少,挥霍浪费者多;自主自立者少,依赖他人者多。
家长的因素,家庭的因素,让我们忧虑,让人们深思,改变现状需长期而艰苦的努力,我思考的结果是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和改进家庭教育。在方式、方法上要呼吁全社会加以探索,既要有专家的引领,也要不断发现家庭教育成功的典型。提供范例,供家长思考。
二是呼吁社会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科学研究,为家庭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在摸索、实践中总结先进的科学理论,并大力宣传,以提高家长素质。
三是有条件的农村中小学要办好家长学校,提高家长教育的能力,家长学校应成为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的重要场所,指导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
四是拓宽联系渠道,密切与家长的问题。继续完善家访制度,使之经常化,目前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家访制度形同虚设,缺少与家长的交流。去年我所在的中心校开展了“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学生心灵”的双走进活动,受到家长的欢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家长反映说:这样的活动以前开展得太少了。定期召开家长会或家长代表座谈会,可以增进学校教师与学生家庭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建立家长代表联络员制度,选拔热心教育和有影响
第 3 页
力的家长代表,经常保持联系,互通信息,形成互动,也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的重要举措。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德育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阵地。
第 4 页
第三篇:德育教育论文
高中生德育教育要在“内化”上下功夫
仙桃市沔城高中
叶秀丽
众所周知,中学教育的奋斗目标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公民,德育教育是搞好这一工作的重中之重,而坚持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将学生的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则是当前提高德育教育实效的关键。
英国教育家德·朗特里把“内化”称作“内在化”,即将从别人处听来的看法、价值准则与主意化为自己的思想或把自己想出的看法、价值准则与主意隐在心中(或化为自己的品格)的过程。可见,“内化”是一种内在的心理活动,是将外在要求化为自己内在需要的过程。它是一种感染、感受,也是一种精神的传递,当外在的思想道德要求进入教育过程中,如果没有激起个体内在的需要,个体是不可能真正接受的,即使由于外力的强大影响包括硬性灌输,有时表面上接受了教育,但由于没有引起内部矛盾,也形成不了“内化”过程,因此,德育“内化”就必须对抽象、空洞的德育理论进行分析、研究,针对高中生的年龄阶段、知识层次、心理特征等实际情况,本着“够用、必需、适度”等教育教学要求,遵循“因材施教、因人管理”等教育教学规律,通过多种方式、手段,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产生情感共鸣,让其理解、认可、接受,并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不断地自觉修炼,从而将其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的需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笔者认为,要在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一、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主体性。
如前所述,“内化”既然是人对外部事物普遍通过认知转化为内部思维的过程,那么这种“内化”就不是照相式的、生吞活剥的不自觉过程,而是一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愿、自觉独立完成的。教育作为一种以促进人的发挥,社会的发展为目的,以传授知识,经验为手段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用就在于把人类所创造科学文化知识或经验“内化”为个体性的精神财富,发展、提高他们的主体性,造就未来社会的行为主体。这就是说现代教育培养的人应是有主体性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能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生活,为社会进步做贡献。而
以往的德育教育只重视德育目标的制订和德育道德规范的灌输,缺乏对人的关注,忽视了道德的个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了自我教育、自我修养,重外律、轻内省,难以体现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从而偏离了教育的宗旨。因此,德育教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教育的主体,应该自己教育自己体现自己的价值。采取的不是束缚、强制灌输的方法,而应是体验、醒悟,通过发挥人的主体素质,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受教育者的人格,让德育成为学生的一种需要。例如,学校在制定规章制度后,不妨把规章制度交给学生,改变传统习惯下的“学习”为“讨论”,对学生在讨论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应及时改进,不太合适的意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解释说明,这样即可使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学生的认可,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而当今社会人缺失的恰恰就是责任。另外,可以建立学生自我管理体系,充分发挥团委、学生会和班委会的重要作用,还可以开始各类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安排,最后取得成功,体验到作为主体的一种精神满足感。
当然,我们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可以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而是需要教师更主动,更自愿的主体意识。“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在“内化”过程中,教师更应对自身有更多的思想道德要求,以更好的师表风范,很强的人格魅力影响,教育学生,真正起到榜样的作用。同时,要明确一个认识,那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并非放任自流,让学生自作主张,而是在师生营造一种生动活泼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的要求下,在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解放学生主体性的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因为严格要求是对人尊重的最重要的表现,也是教师对学生最负责的表现,更是促使“内化”的“催化剂”。
二、坚持情理交融,增强情感性。
情感是人的道德中最主要的心理因素,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内化”,没有情感,也不可能有对真善美的追求。一位教育家曾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何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因此,必须使情感教育成为主旋律,坚持情理相融,情理相融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要通情达理,别太苛求;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心理相容。高中生大多在16~18岁之间的年龄,正是稳定的个性,良好的意志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许多研究表
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个性品德形成的过程。不能否认,高中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情绪不稳定,意志力较差,更有少数对学习毫无兴趣,调皮捣蛋的“后进生”。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教师如果要求太高、太完美,不能通情达理,无意间流露出的“恨铁不成钢”,心恢意冷的神情,会使敏感的高中生产生“老师看不起我,嫌弃我”的心理。果真如此,师生怎能心理相容?师生之间彼此心理难容,没有良好的情感合作,焉能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更谈不上必亲其师,信其道了,不信其道,还谈何“内化”?坚持情理相容,最为要紧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一方面,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职业观。教师的劳动是一种特殊的服务,学生是服务的对象,学生即使“毛病”再多,也不能将他们例为“朽木不可雕”而置之不理,更不能抛弃他们。另一方面,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师生关系不仅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还应该是情感融洽的朋友关系,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伙伴关系。教师对学生要以诚相待,平等对待,尊重学生的人格,要用多种方法尽可能照顾学生生理、智能、文化素质方面的差异,对学生的缺点与不足要包容、要引导、要有耐心、多一份关怀,多一份理解,让他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博大而持久、真挚和深沉的爱,从而在双方愉悦的合作中达到”内化”的最好效果。
三、坚持知、行统一,注重实效性。
在学生“内化”过程中,认知与践行是其转化的两极。认知是“内化”的前提和基础,践行是“内化”的外显,即“内化”完成的落脚点。规范的要求是外在的,要使学生真正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伴随学生的内在需要,在自觉培养训练的基础上才能养成习惯。只有“内化”而无外显,不能说已形成良好的道德水平,只有外显的行为也不能说明学生的“内化”水平,因此,就要把认知与践行结合起来。
首先,要让高中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他们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的学习过程,也是认识社会、增强使命感、明辨是非、坚定信念、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自我教育过程,更是在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中,不断吸取营养、完善自我、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成长过程。为此,一是要抓好课堂教学,结合本地区特点,不定期地带领学生参观、学习,让学生根据课上所学、所思、所悟,结合所见所闻,写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加深对课堂知识的认知,理
解,从而为“内化”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开展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诸如升旗仪式、主题班会、读书会、世界地球日、国际禁毒日等等,还可为学生多安排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搞一些知识下乡活动以及组织学生搞一些咨询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中,在易被学生认可的,生动活泼的形式中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为“内化”创造必要条件。
其次,要使德育教育深入学生生活实际,即德育教育生活化。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教育即是生活”。生活是每个人切实的经历,它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生活世界又是蕴含丰富价值和意义的世界,是道德根植于其中的土壤。道德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生活,生活是道德的基础,离开这个基础,道德将走向虚无,因此,德育教育应“重心下移”,应走出课堂,走出办公室,走向宿舍,走向食堂,融入学生的生活,更多地关注学生生活时间,衣食住行,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寓于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训练,并在这个训练过程中形成品德认同,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使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真真切切的生活实践中得以形成,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使“内化”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德育“内化”是德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主体因素发挥作用的最突出的表现,它起源于道德感知,发展于道德思维,形成于道德认同。德育在“内化”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情理交融,坚持知行统一。唯有如此才能使道德感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才能最终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第四篇:德育教育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加强小学生的品德建设》
(2013-2014学下学期)
北安中学小学部
李秀荣
加强小学生的品德建设
北安中学小学部
李秀荣
作为教师,在学校里你是否会看见这样的情景:教室里常是满地废纸,果皮和杂物,书桌上,到处可以欣赏到离奇的雕刻、绘画、书法等“艺术作品”,洁白的墙壁上,印上了醒目的球印等等,这些都是学生公德修养的表现。
一、强化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公德教育应以熟知社会公德内容,明确遵守公德意义,争做“遵守公德小公民”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小学生公德意识和遵守自觉性,自律能力为核心;把小学生培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表率为目标。班主任要注意发挥主题班会的作用,任课教师要加强学科渗透,利用多种教育形式使小学生接受公德教育。
二、广泛宣传
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教育,课堂教学,自编课本剧、板报、标语等方式大力倡导小学生文明之风,并树立先进典型,同时,还要严厉地批评小学生有悖于公德的言行举止;使他们意识到:自身的公德修养与长大成人后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相关,更要让他们懂得公德修养是做人成才最基本的条件。
三、求真务实
公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理论说教上,要求真务实,注重实效,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做法。学校要制定一套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守纪律等内容合理、有效、操作性强的具体考核指标,使规范小学的言行举止落到实处。
四、实践锻炼
道德修养是一个自我改造的实践过程,要培养小学生的基本公德意识,养成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就要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予以教育,如美化校园的义务劳动,帮助父母做家务等,这些活动中开展都会使小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和领悟到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和乐趣,从而强化和培养他们的公德意识和文明习惯。
五、提高自觉性
良好的道德修养是靠自觉、自悟、自省、自律等方式来培养的。但是鉴于小学生公德意识淡薄,公德修养尚在启蒙阶段,分辨是非能力差等原因。一些外在检查、监督、制约机制是必不可缺少的。外在的监督机制是对小学生公德训练和导航的有效举措,也是提高小学生公德修养的保证。
具体的行为规范之后,需要严格制定之后需要严格有效的监督机制来保障实施,并通过组织具体的活动来鼓励先进,鞭策先进,逐渐把小学生引导到做遵守社会公德模范的目标轨道上来。
第五篇:德育教育论文
班主任德育教育感悟
小学作为我们第一个走进的集体,第一个受教育的地方,对我们一生所起重要作用无可厚非,小学教师在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更应该做好育人工作。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教育家把“素质”这一抽象的名词解释为:走出校门学生们身上所剩下的东西。我肤浅的理解为:这大概就是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培养,在学生身上所转化的能力吧。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说过:人们在同一年龄对同一知识的学习能力是不一样的,有早晚之分,也有快慢之分,从而形成自己的学习曲线,一个人如果在短时间内提高成绩,并不是件难事,但要想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改变一个人的思想则是难上加难,所以在我们对学生的启蒙教育阶段,在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并且方方面面、时时刻刻的贯穿在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让德育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让我们的孩子迈好人生第一步,让未来的社会多一份安定和谐。
一、身教大于言传
法国大文豪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灵魂。教师要做好学生灵魂的工程师,首先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以德治教,以德育人。教师要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来熏染学生的行为,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工作中,老师不仅要用师
德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也要把《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条例,因为在老师的眼睛监督同学行为的同时,还有几十双眼睛注视着自己,老师们做事严谨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说到做到的品质对学生其实更是一本可以研读的书。班级的管理是一项琐碎、复杂的工作。我刚接班时孩子还小,不知道打扫班级。班级总是乱乱的,我就利用课余时间把教室打扫干净,并给他们讲在舒适、干净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好处。每周,回来我都会把班级所有的桌椅都擦干净,告诉他们这样他们新穿的衣服就不会被弄脏。
有一天早上,我来到班级,发现桌子有刚擦过的痕迹。我一问才知道,是那些“小鬼头”擦的。看着他们一个个可爱的脸,我眼角湿润了。孩子们长大了。从那以后,班里的卫生不再需要我过问了。我感到很心慰。我突然想起一句话:身教胜于言传。看着孩子们一个个认真的小脸,心里真的是——幸福。
教师还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自己犯错误也能勇敢的承认。记得由于新学期换教室,班级只有我一套钥匙,开学第一天,我便让学生吃了闭门羹,当我急匆匆的来到教室的时候,已经有将近一半的同学在门口等着了,我有些歉疚,犹豫了好几分钟,我在晨会时间在全班同学面前道歉,同学们对我的行为都非常惊讶,尴尬了几秒钟之后,从同学的表情中,我读到了大家对我的谅解,我想收获不仅于此吧。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一
定要溶入学生的生活,时而把自己当老师,时儿把自己当学生,得到学生的信任,走到孩子们的内心世界,去感受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二、进行情感教育
“只要人人都奉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人间”。从小培养爱的情感,可使同学之间、家庭之间、师生之间充满爱的氛围,增强亲情、友情,增强凝聚力和团结精神。平时可以从一件小事做起:让学生做件让父母高兴的事、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帮助差生补课、让学生亲手为老师端上一杯热茶。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同学之间的真诚,而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在教学中我会以身作则,有的孩子把中午买饭的钱丢了,我会自己拿些钱给孩子吃饭。孩子衣服扣子扣不上,我会耐心给他扣好。每到父亲节、母亲节我会提醒孩子为父母做些事。教师节我会带着孩子们亲手为老师做个节日礼物。我还会经常对孩子讲,在别人有困难时,你有能力帮助,就一定要伸出援助之手。我也会带领孩子做些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游戏。现在,我班的孩子都尊敬父母,老师,并且互相帮助,很团结。
三、时时处处有德育
课堂中的德育。其实,所有的学科都应与思想品德课进行学科整合,每一个学习内容都有德育教育的体现。比如说,在学习《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的时候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在平时一定要诚实,做个诚实的好孩子;在学习《董存瑞》一课,要向学生渗透我们要热爱祖国。珍惜生活。品社课,我们可以学习那些残疾孩子乐观、勇敢面对身体上的残疾,勇于拼搏的精神;学习美术课,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手工制作中让学生体味合作的力量和集体荣誉感„„
生活中的德育。在小学生中,真正有效的德育应该为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而且这种道德行为是发自内心的自觉行为,为使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品质,老师必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耐心细致,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不可忽视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所以老师还应该充分利用家长会的机会反馈信息,并利用《素质报告手册》和家长及时联系,向家长汇报学生在学校的情况。同时,在家长那里,了解孩子在家里的表现,以便为学生营造更好的成长环境。学校组织的各种集体活动也是的与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责任教育
知心姐姐卢琴教授在书中写到的对学生自信心和责任感的培养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对我的工作有了很大的帮助。对于我的学生,我不仅让他们意识到:“作为学生,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更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前段时间在我们班级发生里一件很不愉快的事情,课堂上,由于一名同学身在课堂心却不在,以至于老师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时候,几遍之后他才回过神来,老师批评了他几句,他没有一点悔
过之心。听了这个消息我非常惊讶,这个孩子在二年级还是个非常调皮、多动的孩子,可是上了三年级用“痛改前非”一词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无论是道德品质还是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进步,班级的综合进步奖刚花落他家,他还被学生推荐为小组长,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决定第二天找他谈,先给他一天的时间去冷静。第二天一早,当我找到他时,他很快向我承认了错误,但我告诉他,事情并没有发生在我们两个人身上,你要向当事老师道歉,他拒绝了。虽然生气,我还是很平静的告诉他:你已经长大了,你要对你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你要有胆量承担自己的错误。这样才是个好孩子。如果一个人连自己的过错都没有勇气面对,还能干什么?老师知道你是一时冲动,你的本质很好,我相信你能处理得很好。老师只能帮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必须靠你自己。也许正是我对他的信任,使他意识到了自己承担错误的责任,他主动找那位老师道歉了,事后,我在班级里表扬了他能承认错误,能勇于承担责任的表现。当时,他给了一个感激的微笑,这让我打心里开心。
如果我把对他行为的惩罚变成当着全班同学面批评他,对于他可能永远都是一个阴影,更失去了他在同学中的威信,我们应该宽容同学们错误,允许他们犯错,但也要他们学会对自己过错承担起责任。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个不完整的教育,但也有些书中写道,我们要摈弃惩罚,惩罚会对学生幼小的心灵造成伤害。其实我觉得,既然新课程改革要我们提升教学理念,我们可不可以把惩罚升华成责任教育呢?还是让我们在实践中去获得真知吧。
一个学生——一个家庭——一个社会,记得在“小手拉大手,革除陋习”的活动中我认识了这个关联图,我明白“图”的根本是学生,学生的基础教育在于我们这些人民教师,面对如此大任,岂能儿戏?教育的真谛是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最优化发展,作为一线班主任,让我们都伸出双手,拿出全部的爱,扶好我们的孩子们走出人生第一步,把基础教育的德育理念升华。达到教的最高境界做到教是为了不教。让我们和同学们一起去享受成长的幸福、快乐吧。
班主任德育教育感悟
昌图县下二台镇小学
谢 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