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内容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内容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一)课题研究简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的建议,为推进课外阅读,我校语文组承担的课题是松山教育辅导站2008年3月批准立项的。根据课题申报中指定的目标,结合我校是一所偏远山区开设“三语”课程的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教学对象都是农牧民的孩子。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分低(一、二、年级)、中(三
四、年级)、高(五 六年级)三个课题组,主要研究小学语文课外阅读内容。让学生了解自己喜欢的书,不断提高阅读兴趣,满足好奇性,丰富知识,感悟人生。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拘泥于教材,局限在课内,仍然是书本中心、课堂中心,与应试紧密联系在一起。只要求学生读课文,做题目,其余一概不予重视,甚至视广泛阅读为左道而予以制止,存在“做题多,读书少”的种种弊端。这种状况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尤为突出,远离城市的农村小学,交通不便,信息堵塞,教学设施比较简陋,不可能满足学生大量阅读的需求。小学生的家庭阅读状况就更差了,经调查,大部分小学生家庭没有专门的书房或其他专供阅读的场所。学生私人藏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另外,广大农村集镇连一家正规的新华书店都没有,更谈不上社区阅读了。因此,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活动。
(三)、适应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外阅读、自由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阅读、儿歌、童谣和古诗。要让学生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达到课程标准提出的阅读目标,六年内不少于140万字,在积累语言材料的同时,积累文化。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和拓展,是阅读能力训练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当前新的教育形势下,重视并大力提倡课外阅读,显得尤为重要。
(四)、人才发展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信息时代,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我们的学生,仅靠有限的课堂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农村的孩子,更要让他们有一种危机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建立全新的大语文观,尽快掌握现代高效的阅读能力,真正成为这个知识爆炸时代的主人。
(五)、学生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今天的小学生朝气蓬勃,求知欲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正处于记忆、积累的黄金时期。他们对于知识过于狭窄的教材产生强烈的不满,对于瞬息万变的世界,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欣喜和激动。即便是农村的孩子,他们不仅渴望物质上的富足,更渴求精神上的极大满足。任何困难也难以阻挡他们强烈的求知心。对新鲜事物的充满好奇和占有欲,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学会思考,感悟人生,这不正是我们所梦寐以求的吗?
二、概念的界定
书籍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新世纪里,课外阅读是儿童发展的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我们的教育要赶超时代,就得超越课堂,去开辟课外阅读的广阔天地。激发学生读书兴趣,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竿见影的,所谓课外阅读,是相对于课内,相对于教材、课文而言,就是学生利用上课以外的时间,去阅读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它是学生自主的、有选择的获取大量信息的学习活动,近似于生活中的自然阅读。它是为需要而阅读,为获取信息而阅读,为实用而阅读,为兴趣而读兴趣是学生对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的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与读书有关的神经活动才会处于最佳状态,他们在读书活动中才能够体验到欢乐和情趣。激励他们抑制疲劳,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读下去。
三、研究目标
1、根据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年龄阶段特征,制定详细的小学生课外读物的推荐原则,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具体的推荐书目及推荐说明。
2、针对不同的阅读目的和不同的文体,制定一系列指导学生进行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的指导方案和切实有效的措施。
3、尊重小学生独立的人格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建立多样化的阅读情感交流模式。
四、研究的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长远规划和近期目标相结合
3、指导性和非指导性相结合
五、研究内容
在确立“注重农村小学课外阅读,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课题后,我们采取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综合研究,着重从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家庭学等多学科、多角度对小学生课外阅读进行全方位的研究,着力构建指导小学生课外阅读内容的具体操作模式。
六、研究方法
1、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小学部全体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2、本实验综合采用调查法,比较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经验总结法。既注重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比较分析,得出结论;从外到内,全面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内容情况。在整个实验工程中,教师将查阅大量资料,结合实践撰写经验总结。
七、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8年3月——2008年4月):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组织教师开展有关理论学习,更新观念,增强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课题研究方案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08年8月——2008年11月):把研究任务落实到课堂教学,由各年级教师负责按照课题方案计划开展实施研究,在研究期间不断积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研究的详实资料,定期(两周一次,周四下午)撰写阶段性总结或研究论文。在实践过程中,不断修改、完善课题方案,保障课题研究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三阶段:课题结题阶段(2008年11月——2008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收集研究的案例成果,汇编成集,邀请县教研中心评估验收小课题。写好研究报告,并作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八. 课题组人员分工 南春花负责全面工作。
张海慧 关秀芳负责课题的组织实施。高当知负责汇集研究成果、研究结果材料整理。九. 注意的问题及保障的措施
(一)研究过程中可能碰到以下问题
1、人力资源问题:一是教师理论及科研水平;二是研究人员调配问题。
2、研究经费的问题:要购买与课题研究有关的材料。
(二)保障措施
在研究实施阶段每两周进行研究反思,及时修正研究过程中理论上或操作上的错误,以求达到最佳的研究效果。
‘
松山学校语文课题组
2008年4月
第二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现实意义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使其受到情感的熏陶,从而达到美感、乐感、语感、情感的和谐统一。朗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是读者和作者思想情感交流的通道;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是现代语文学习的一个关键环节。但在日常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在农村小学中,朗读往往成为课堂的匆匆过客,学生的朗读准确率低、流利程度差、缺乏感情等情况普遍存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课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朗读,让学生反复的朗读中体会语言所蕴含丰富的情感,并与自己的情感相通,加深理解与体验。”“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朗读的是最重要、最经常的训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小学语文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情感,或直抒,或含蓄,或激昂,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朗读教学的策略,引导学生领会文本的内涵,感受文章的韵味,体会文中的情感,强语言的敏锐性。同时,朗读对于锻炼学生口才,促进学生记忆,丰富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增强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农村小学的孩子在思想上不能重视朗读,相对城市的孩子来说比较胆小,鉴于上述思考,我们提出了“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
二、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了大量语文朗读教学方面的资料,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整理,我们认为,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研究中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古人早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说。叶圣陶、吕叔湘、张志公等语文教育专家对加强朗读教学发表了许多讲话和文章。俞平伯先生在论及诗词的阅读和欣赏时,认为“目治”,即一般的阅读,仅能达到“泛览”水平;只有“耳治”,即朗诵或吟哦,才能深入地理解作者的真意。朱自清先生在《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沛县五段中心小学开展了“朗读教学在语文课中运用微探”课题研究。县城的不少学校在这方面也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沛县歌风小学的“在小学语文阅读中培养学生语言能力”课题研究、沛县实验小学的“让朗读成为阅读教学的主旋律”课题研究等。所有这些同类课题的研究成果,既增强了我们开展好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课题实施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资料。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研究朗读教学中的问题。一是角色错位。教师仅仅是学生朗读召集人、旁听者、捧场人,学生的个体学习缺乏指导。二是学而不思。学生在朗读中自读自悟,缺乏学习交流、情感体验。三是思而不学。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虽有交流,但仅是泛泛而谈,语言表达苍白空洞,缺乏个性。
(二)增强学生的朗读意识。一是节奏意识。了解和逐步掌握朗读情感激越时节奏的加快、声调的昂扬,情感悲戚时节奏的舒缓、声调的压抑等,把握适当的停顿在朗读节奏中的重要意义。二是角色意识。启发学生去揣摩体悟角色的思想和情感,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朗读,在具有角色意味的绘声绘色的朗读中心领神会,表达出深刻含义和丰富感情。三是问题意识。通过多读多诵,在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发展学生的质疑问难的思维能力,用自己的语言提出问题、回答问题。
(三)指导学生朗读的方法。主要包括诵读、吟读、咏读、讲读等,让学生走进文本,靠近作者,在朗读中理解主题,感受内蕴美;展开想象,激发情感美;辨析语言,体悟艺术美。
(四)形成朗读教学策略。一是语言表达的形象化。促使学生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具体化、形象化,增强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二是语言表达的准确化。通过反复阅读、揣摩、品尝,对语言文字地把握更为准确,追求一种独到的顿悟。三是语言表达的整体化。指导学生在依托具体的语境,整体着眼,上下联系,融会贯通。四是语言表达的想象化。指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和生活经验,重组记忆表象,再造相关形象,并逐渐进入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去感受鲜活的人物、动人的场面、秀丽的景色,去体味作者所表达的喜怒哀乐。
四、课题研究的操作措施及做法
(一)研究对象。以本校3-6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重点研究,其他各班作为同年级对比班级。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对小学朗读教学的资料和研究的成果进行收集、整理、比较和归纳,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筛选有效经验,运用于本课题研究。
2、问卷调查:在学生、家长中开展关于朗读兴趣、朗读习惯、朗读方法的调查问卷,分析朗读教学的现状以及学生的学情、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为针对性地开展朗读教学策略研究打好基础。
3、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期间,将在本校同年级各班之间开展行动研究,探讨实施策略并制定具体步骤,最后进行科学的经验总结,以便推广研究成果。
4、个案研究:选择一些典型学生,对个体进行跟踪分析,建立个人档案,定期、不定期地进行分析,跟踪观察学生个体变化。
五、课题实施步骤
本课题计划时间为一年,总体上分为准备、实施、总结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14年2月—2014年7月)
申报课题,设计研究方案,确定课题组成员并明确课题分工。
(二)实施阶段(2014年9月—2015年7月)
1、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落实课题研究班级。开展调查问卷,积累原始资料并进行分析整理。
2、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探索小学朗读教学策略。
3、做好课题的结题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三)总结阶段(2015年9月—2016年7月)
整理研究材料和数据,完成课题报告和论文的撰写,申请课题结题。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一)课题负责人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积累了一定的实践及理论经验,曾参与过县级课题研究,并有多篇教学论文在相关刊物发表及在县级以上获奖。课题组成员语文教学经验丰富,并具有较强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二)学校领导科研意识强,对本课题研究在物质、经费等方面能予以保障。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一、研究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不同:
低年级段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的习惯。
中年级段重点培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
高年级段重点培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序、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
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1)提出要求,指导预习(2)以笔助思,激发潜能;(3)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学会静下心来品味文章、厚书读薄,薄书读厚。(4)读写结合,注重积累:边读边想,诵读积累;读写结合,实践积累。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方法
(1)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环境,让书香弥漫学习生活时空,让阅读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2)引领读书:开卷有益——常读书;良师益友——诵经典;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
(3)阅读指导:利用多种途径向学生推荐经典书籍,并指导读书方法,选读和共读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班级读书会,创造性地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定期向学生推荐选书目,并组织学生谈读书体会;每周一次阅读课,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组织好对共读书目的读书会;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5、针对不同教育环节、不同课型实施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比如,上高年级的阅读课,阅读叙事性作品,要指导学生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的阅读方法。阅读诗歌,怎样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教给学生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等。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课题
小学语文有效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
一、研究的原因
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个审美观、道德观、人生观都正处于形成时期的小学生来说,阅读的作用尤其重要。《语文课程标准》规定:“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说:“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是语文教学“悬着”的“明晰目标”。教学大纲规定: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一个人的身心发展和终身学习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课内外贯通融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形成阅读动机,教会学生掌握一般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并着力构建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自主性,自动性品质,为促进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2、在培养学生的习惯时,不同年段的侧重点不同:
低年级段重点培养:良好的阅读卫生习惯、每天阅读的习惯、能借助工具书阅读;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等的习惯。
中年级段重点培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的习惯。
高年级段重点培养: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有序、有目的地进行阅读;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等。
3、小学生阅读习惯培养策略:
(1)提出要求,指导预习(2)以笔助思,激发潜能;(3)激发兴趣,指导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动笔墨不读书、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学会静下心来品味文章、厚书读薄,薄书读厚。(4)读写结合,注重积累:边读边想,诵读积累;读写结合,实践积累。
4、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的方法
(1)加强班级文化氛围的营造,优化环境,让书香弥漫学习生活时空,让阅读伴随学生快乐成长。
(2)引领读书:开卷有益——常读书;良师益友——诵经典;师生共读——开设“阅读课”;美丽性情——欣赏文章。欣赏美文、古诗文、故事,对朗读的文章进行评析,使他们从小就受到语言文字美的熏陶,并且能将这些优美的语句积累下来;亦动亦趣——以读书活动为载体;不动笔墨不读书——读书日记伴成长。
(3)阅读指导:利用多种途径向学生推荐经典书籍,并指导读书方法,选读和共读结合,组织多种形式的班级读书会,创造性地开展多种读书活动,定期向学生推荐选书目,并组织学生谈读书体会;每周一次阅读课,认真指导学生阅读,尤其是组织好对共读书目的读书会;举办“读书博览会”,以“名人名言”、“书海拾贝”、“我最喜欢的___”、“好书推荐”等小板块,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看过的新书、好书,交流自己在读书活动中的心得体会。
5、针对不同教育环节、不同课型实施不同阅读指导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诗歌,怎样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教给学生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区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舒成福
2016年10月16日
第五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课题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册语文教材是以几十篇文质兼美的文学作品为主体。这些作品是学生学习祖国语言的典范,是识字的有效途径,是学习作文的范例,是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拓展知识视野、培养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锻炼思维能力的凭借。“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课标》语)因此,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的比重大,用的课时多。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投入的精力大,花费的时间多。因而,人们一提到语文课,往往想得较多的是阅读教学。在有关语文教学研究的论文中,“语文教学过程”往往是“阅读教学过程”的同义语;“语文教学方法”常常是“阅读教学方法”的代名词。这就不难看出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不少语文教师发出“越来越不会教了”的慨叹,这种慨叹也基本是针对阅读教学而发出的。首先是因为在语文教学课堂中集中地反映出一个教师的语文教学理念,集中地表现出一个教师驾驭教材、控制课堂、组织学生、运用教法的能力和水平。其次,阅读课是以一篇篇文章为师生课堂对话的中介。“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标》语)而且每篇文章,都是一个以文字为媒介的、表达特定思想感情的、有篇章结构的统一整体。每篇文章都富有思想性、情意性和美感性;每篇文章都讲究结构完整、用语准确、表达清楚。语文教师要研究和处理好每篇文章,都要调动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全方位的理论素养,甚至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由此可见,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
既然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以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为突破口。纵观我校语文阅读教学。正如杨再隋指出的:“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认的字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这段话讲的也是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迫在眉睫。
从我们调研的情况看,导致阅读教学低效的因素归纳起来有:目标不明确,对年段阅读目标、课时阅读目标把握不准;不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一讲到底,一问到底充斥课堂;泛读、滥读比比皆是,只一味的读,没有层次、没有点拨、甚至没有要求;不重视对教材进行有机整合。
基于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我们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二、课题的界定
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有效率的教学,即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时间、精力、努力)内带来的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
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40分钟内教师优化教学过程,创造性地整合、使用教材,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对象:小学一至六年级学生。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该课题将紧紧围绕《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进行研究,切实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提高研究的系统性与针对性,拟分学段重点进行如下研究:
低段:
1、阅读兴趣的培养;
2、预习习惯的培养;
3、随文识字能力的培养;
4、认真倾听习惯的培养。
中段:
1、抓关键词句理解课文能力的培养;
2概括能力的培养;
3、质疑能力的培养;
4、积累好词佳句习惯的培养。
高段:
1、略读、浏览等读书能力的培养;
2、深入理解重点句段,领悟文章思想感情;
3、读写结合能力的培养;
4、搜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的培养。
四、研究目标
1、探索出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2、在全校小学语文教师中形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氛围,形成一支较强的语文教师队伍,提升我校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质量。
3、通过研究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4、建立一套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机制和制度体系。
五、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本课题决定以学生发展为目标,以阅读教材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阅读教学效益为核心,以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升为重点,探索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二)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在《区域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的总课题的指导下开展研究,以行动研究法为主,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为辅。
1、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把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研究,尤其注重实践者也要成为研究者,研究的结果要及时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方法。在这里,课题组充分调动小学语文教师的积极性,让他们成为本课题组研究的实践者,同时也成为本课题研究的研究者。在实践中研究中,不断反思和总结,把研究的结果及时运用于实践。
2、调查法
调查法主要是通过调查,深入课堂弄清当前课堂教学现状,从中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为探索和改进当前课堂教学现状提供相关依据,以便有针对性地研究。以期达到最佳研究实效。
3、经验总结法
经验总结法主要是通过对本课题研究过程中较有效的学校的研究工作进行及时的总结提炼,形成成果在全区学校推广应用,促进本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研究。
4、文献法
文献法就是收集有关文献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实施材料。
六、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本课题的提出是在我校学生阅读水平低下、阅读能力不强以及课程改革等基础上确定的。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措施
(一)研究步骤
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交叉滚动前进。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2年9月至2012年12月)
1、2012年9月,小组成员就各年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进行交流,梳理全校小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共通性问题,思考课题研究的方向。
2、2012年10、11月,确立研究课题,布置研究工作,明确分工,制定研究计划。谈话调查相关教师,初步拟定研究方案。
3、2012年12月,讨论和修改课题方案,明确各阶段研究工作重心。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3年1月至2013年7月)
1、2013年1月,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指南,研讨课题的内涵、特点和研究措施。
2、2013年6月,正式实施研究。2013年7月,课题组综合运用教育科研的方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研究措施,全面开展课题研究,力求圆满完成研究任务。
第三阶段:课题总结阶段(2013年8月至2013年12月)
课题组进行结题的相关工作,完成研究报告、工作报告和相关课题成果资料的整理工作。
(二)研究措施
为确保研究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提高研究成果的信度和效度,教师拟采取以下措施进行课题研究:
1、问卷调查,了解现状
由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调查问卷,组织相关研究人员对全校小学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什么是有效教学,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实施途径和策略有较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研究方案的调整、研究假设的修正、研究措施的完善提供依据。
2、加强管理,指导研究
建立实验课题中心组,聘请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丰富实践经验并且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市级骨干教师担任课题组顾问,定期和不定期指导课题研究。课题组实行联络员负责制,联络员全程参与课题研究,随时了解进展及困惑。
3、加强交流,突出实效
我们是教学的实践者,也是本课题研究的主体。教研的内容应当从教师中来,到教师中去。教研活动针对各类课型(拼音、识字、写字、阅读、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等)上研究课、展示课。
新课程困扰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课程资源的溃乏。而传统的教师工作方式是以个体劳动为主,这使得许多教师智慧封存于个人手中,造成资源的浪费。为了让同伴互助更好地得以实现,我们将潜心研究、精心开发课件,编制试题,设计教学,撰写心得等,使教师的成果能够彼此交换,使它的作用和使用范围被放大,从而避免重复开发、浪费资源,为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较充足的时间保证和资源保障。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
组长:赵培荣
组员:马 麟马步祥
九、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资料
1、《语文课程标准》 教育部
2、《有效教学》 肖成全 等编著
3、《中国当代阅读教学理论与阅读教学》 韩雪屏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