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乡镇“四所合一”改革工作调研材料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乡镇“四所合一”改革工作调研材料
一、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人员编制是否满足安全生产工作履职需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修订)第八条第三款“乡、镇人民政府以及街道办事处、开发区管理机构等地方人民政府的派出机关应当按照职责,加强本行政辖区内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协助上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规定,乡镇人民政府履行属地管理职责。
罗城县有煤矿、金属非金属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道路运输、建筑施工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这些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点多、线长、面广,造成安全监管工作任务繁重、压力大,罗城县成为全市乃至全区安全生产工作重点县。乡镇安全生产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道防线,乡镇安监办除履行安全生产属地管理职责以外,还须配合县打击非法矿山联合执法大队开展安全生产“打非治违”工作。特别在四把、东门等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多的乡镇,安全生产工作任务尤为繁重、监管压力很大。目前,东门、四把等两乡镇安全生产工作专职人员均在4人以上(不含兼职),其它乡镇平均配备专职人员2人以上。改革后,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编制为6名,队长由副乡镇长兼任,副队长4名,工作人员1名,需同时履行国土、规划、环保和安监工作职责。其中安监办负责人兼任副队长,这样真正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员仅为1人,安全生产工作力量将被削弱,人员编制是否满足履职需要。
(二)安全生产工作履职经费是否能保障到位。
由于抓安全生产工作难出政绩,没有抓经济工作见效快、来得实在,还是一个需要不断花钱的工作。这些年来,各乡镇在安全生产工作上投入不少经费,基本上能保障本辖区安全生产工作履职需要。改革后,安全生产工作经费是否能保障到位。
二、解决措施、意见和建议
(一)人员编制方面
建议在配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人员编制时,要综合考虑各乡镇安全生产工作实际情况,确保综合行政执法队中专职安全生产工作人员不少于2人,确保乡镇安全生产工作履职能力不被弱化。
(二)经费保障方面
建议县财政部门将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工作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在经费预算中明确安全生产专项经费。确保用于改善安全生产工作条件、提高待遇、开展日常监管工作等经费能保障到位。
第二篇:村社合一改革状况的调研报告
支部引领谋新路,凝心聚力齐致富
——XXX“村社合一”改革状况的调研报告
XXX位于XXX北部,距XX政府所在地约为X公里,全X面积XXX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XX%以上,适合于畜牧养殖、中药材种植、经济林木栽培等项目的发展。下辖XXX户XXX人,长期存在“山好水好风光好,人穷村穷产业穷”的矛盾局面。
近年来,为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抢抓发展机遇,整合各方资源,XXX立足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民俗文化,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强力推进“村社合一”工作模式,强化产业发展导向,按照县委“七个XX”发展战略和大力推进生态旅游度假的发展构想,充分发挥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组织引领、合力发展等作用,紧紧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探索打造“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特色产业运作新模式,走出了一条产业发展与全面脱贫同轨共进的新道路。
一、“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初探索
(一)坚持党建引领与股份合作相结合。
XXX党支部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按照“支部引领、部门帮扶、资源整合、能人带动、整体脱贫”的基本思路,秉持“抱团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于XXXX年XX月组建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正式走上股份经济合作的新道路。村党支部引领合作社运营管理村级集体资产,专门成立了党小组,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全产业链服务。(二)坚持政策规矩与机制体制相结合。
一是清产核资。对集体资源资产,集体投资兴办企业的建筑物、设施设备等经营性资产,公共服务的集体非经营性资产以及村级现有资金等开展核查,共计理清集体“三资”XXXX万元。二是成员界定。综合考虑户籍关系、土地承包关系、农户与村集体间的关系,进行身份确认,分层级界定股份经济合作社成员782户3684人。三是股份量化。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每个集体成员,作为其参加集体经济管理和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据,共计量化股份3684股。推选股东代表53名,选举产生董事会9人,监事会3人。四是统规合营。坚持“村社合一”“政经分离”,健全合作社运营管理机制,发挥纽带作用,让公司与农户抱团发展、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共贏。(三)坚持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相结合。
一是发展好乡村旅游。统一规划乡村旅游,丰富旅游业态,发展农家乐、民宿等特色产业,有效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投入75万元升级改造原村委会闲置办公楼为人民公社客栈,目前长期居住120余位客人,可同时容纳300多人就餐。并按照“六统一”(统一客源调配、价格指导、住宿餐饮、生活服务、医疗保险、矛盾调处)模式牵头发展民宿42余家,新增农家乐7家。二是发展好特色产业。2020年发展有机红粮1896亩、生态烤烟621亩、肉牛养殖980头(存栏)、黔北麻羊1800只(存栏)、生猪养殖5000头、林下生态养鸡2万羽、有机蔬菜种植600亩、中药材油厚朴2100亩,输出剩余劳动力1896人。累计带动贫困户277户1368
人。三是发展好生态养鸡。依托传统养鸡优势和丰富的林草资源,以“龙头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优先保障贫困户利益,做大做强“XX土鸡”传统品牌。目前,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基地已累计上栏土鸡XX万余羽、蛋鸡XX万余羽,实现销售收入126万元,为村集体经济积累XX余万元,带动农户XX户412人增收,其中带动贫困户75户361人脱贫。四是发展好坝区农业。投入2万元对千亩荷塘内的莲藕观光农业进行补栽。实施坝区荷塘莲藕换代增值项目,并逐步实施莲藕种植、加工、营销等多个环节形成产业带动贫困群众脱贫增收。落实坝区的传统产业花菜移栽235亩。累计带动67户582人,户均年增收3200元以上。五是发展好项目扶贫。利用XXX帮扶资金10万元启动荷塘自行车道观光项目,购买观光旅游自行车35辆,2019
年实现收入8万余元。争取到XXX、市财政局等专项资金10万元,已完成17亩草莓大棚的栽植,带动贫困户11户32人。县扶贫资金54万元投建坝区游乐园项目,目前基础设施已全面竣工,带动54户贫困户218人参与利益联结,年均分红3.24万元。
二、“村社合一”发展模式见成效
(一)整合了资源,让闲置资源活起来。
村党支部通过组织群众会,整合本村山林、田、土、荒山、荒坡等资源,按照田6000元/亩、土4000元/林地400元/亩、集体山林200元/亩量化入股,实现统一生产经营,前X年按不低于流转价格优先分配,营利后按入股比例再次分红。(二)聚集了资金,让各方资金用起来。
充分整合财政扶贫资金XX万、示范点创建红费XX万、帮扶资金XX万及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小康路等相关经费,按比例量化给村集体、一般农户和贫困户,由村办养殖专业合作社示范带动,最大限度形成合力,提高对接市场和抵抗风险能力。(三)激发了群众,让整村农民富起来。
通过发动,农民自愿将耕地、林地承包经营权,以及资金(实物)、技术等入股土合作社,实现经营权变股权、农民变股东。科学建立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各方利益联结机制,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实现增收致富目标。2020年乡村民宿和农家乐实现产值XX万元,合作社营收XX万元,并带动200余人就近务工增收。(四)改善了民风,让农村环境美起来。
村党支部坚持高标准要求,高起点定位,充分听取党员群众的意见,反复修改提炼,因地制宜制定“八要八不”村规民约,依托村民议事会,逐渐加强村民的自我约束意识,引领民风向着淳朴敦厚迈进,营造良好的农村民风环境和人居环境。三、“村社合一”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产业规模较小,资本注入不够。
“村社合一”发展模式下的XXX股份经济合作社产业规模较小,初始资本注入多为扶贫资金、帮扶资金等政策性资本,村集体与村民大多以土地、农田等农业资产投资入股,实际注入资金较少,导致合作社发展过程中缺乏流动资金运作,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产业的发展。(二)管理队伍交叉任职,内生动力不足。
合作社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和特色民俗文化优势进行组建,因此一定程度上存在内部致富带头人缺乏、领军人物较少的现象,缺乏强大的发展内生动力。集体经济运营管理队伍多由村干部交叉任职,少数管理者对村务与合作社日常管理难以较好平衡协调,导致产业运营成效不佳。(三)专业指导力度有限,人才力量欠缺。
一是缺指导。由于当地农业技术和产业规划发展相关指导人员较少,在指导、扶持和服务合作社发展方面不够有力,XXX股份经济合作社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有力的产业技术指导和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指引,合作社远期发展思路不多、定位不明、重视不够。二是缺人才。土XXX股份经济合作社缺乏自身专业技术人员,社员多为当地的种植户、养殖户,生产经营过程中大多依靠日积月累的实践经验,缺乏系统专业的理论知识和科学技能培训。(四)产业模式亟需优化,营销渠道不畅。
XXX股份经济合作社在乡村旅游产业宣传引导方面还缺乏新思路、新方法,农业主导产业依旧停留在农产品的种植、养殖、供应与销售上,在标准化生产、深加工及末端经营方面几乎没有涉足,产品经营、销售渠道合作层次不高,导致市场竞争不具有明显优势,未能够完全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农民群众得到的实惠没有达到相对最大化。四、进一步推动“村社合一”发展模式的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党建引领,强化堡垒作用。
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实现产业链上党组织的全面覆盖、纵深覆盖,突出党管一切原则,让党组织在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发挥实效性作用。以扩大产业发展规模、推进产业管理水平为目标,结合“村社合一”具体实际,在各条产业链上建立党小组,通过充分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党组织在推进产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二)加强利益联结,共享富裕果实。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集体产业的服务性作用,把村集体、合作社、农户通过有效的利益联结方式“合拢”起来,形成产业链接“命运共同体”,增强群众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群众参与度和主人翁意识,推动形成产业更强、百姓更富、生态更美的发展新局面。(三)完善运行机制,增强发展动能。
坚持产权明晰原则和“公平、公开、公正”原则,完善健全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等法人治理机构体系,以及生产管理、收购营销、利益分红等内部制度规范,坚决做到财务、管理、经营、项目“四个分开”,做好对合作社与村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领办主体的监督,以透明化的工作原则不断凝心聚力,增强产业发展内生动能。(四)强化人才引领,配齐配强队伍。
培养一批有经济头脑,责任心强、处事公道、甘于奉献,懂技术、会经营、有能力的人选扩充到管理岗位。依据特色优势产业引进、培养一批高层次技术人才,积极探索与专业技术人员的合作交流,充分利用好政策平台,切实发挥好第一书记、驻村干部、脱贫攻坚队员的作用,合理有效改善“村社合一”发展模式的人才结构。(五)加强产销对接,健全营销手段。
始终坚持市场导向,坚持以销定产、以产促销、产销链接的原则,加大与买方市场的对接力度,打通农村与市场的发展畅销通道。充分发挥地方特色,突出品牌效应,打亮打响“XXXX”品牌,培养打造专业市场营销团队,主动寻找渠道、开拓市场,主动搭乘网络信息平台“快捷列车”,积极探索发展电子商务等购销新模式。第三篇:关于某乡镇殡葬改革工作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x镇党委、政府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积极在全镇实行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倡导良好风尚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把丧事简办、厚养薄葬、革除封建陋习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抓出了特色、抓出了成效,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按照县委主要领导同志的意见,县政协于近期组织了部分政
协委员到xx镇进行了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xx镇辖27个行政村,53个自然村,人口5.3万。长期以来,该镇的人们也和全县其他乡镇一样,都有着为去世的亲人风光料理后事的习惯。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丧事办理场面越来越大,花销越来越多,人们互相攀比,甚至大搞铺张浪费,办理丧事渐渐成了一种负担,据调查,在xx镇,按以前的风俗,一般农村办一件丧事,要请鼓手、办宴席、扎纸草、穿孝服、大棺材、大坟头、大墓碑。平均费用如下:请鼓手一般需要2000元,办宴席大约需要3000-4000元,扎纸草大约2000元。孝服用白布大约2000元,一个大棺材至少需要2000元,这样算下来,办理一件丧事一般需要花费12000元左右。而当地一般家庭的年人均收入大约在4500-4800左右,仅丧葬一项,就给晚辈、亲戚、朋友等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通过调研得知,大部分群众都非常赞成节俭办丧事,对大操大办非常反感。更有许多人谈起办理丧事时说有两怕:一怕死不起,二怕活人陪不起。怕死不起是因为丧事的大操大办,花销实在太大,给当儿女的造成很大的经济负担;怕陪不起是因为大操大办的众多繁枝末节,让人身体和精力上都经受不起。不少村民说了心里话,孝应该表现在平常对老人的抚养照顾上,多为老人做点活,让老人生活无忧。而大办丧事是“面子工程”,花的是冤枉钱,一点价值都没有。丧事办得隆重与否,与孝和不孝并没有直接联系,与其在亲人死后大操大办忏悔弥补,不如将这些钱用在亲人生前,让亲人在有生之年过得幸福快乐,家庭和谐,同时也更符合中国的传统孝道。广大群众普遍认为,改变愈演愈烈的丧事大操大办的风气,刹住丧事攀比风势在必行,合民心、顺民意。
一、主要做法
xx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殡葬改革,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培养典型、推广经验。成立了领导小组,及时了召开专题会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殡葬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责任,强化了措施,并纳入对村级组织的总体工作考核之中,建立了量化考核机制,在全镇把这项工作逐步推广开来。
一是深入调研,摸清底子。在实行殡葬改革前期,镇党委就组织了专门人员成立调研组,对全镇的殡葬工作情况进行调研。调研组深入农户,调查走访,充分了解群众对当前农村丧葬习俗的态度,镇主要负责同志也经常利用下村驻点等时机,走访群众,摸清底子,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结合调研情况对推行殡葬改革的可行性进行研究。
二是树立典型,以点带面。xx社区自实行火葬以来,居民始终坚持不使用大棺木。镇党委、政府抓住这一典型和有利时机,在xx社区多次召开全体党员会、村民议事会、老干部和群众代表会议,取得大多数村民的支持,在该社区率先进行了殡葬改革。在取得成熟经验的基础上,在xx社区召开了全镇殡葬改革现场会,树立典型,以点带面,扩大影响,在全镇推广。
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组装宣传车,深入各村进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宣传。向全镇村民发出倡议书,与全体村民签订《丧事简办、厚养薄葬》协议书。各村也学习xx居的做法,分别召开全体党员会、村民议事会、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会议,征求与会人员的建议,确保殡葬改革得民心、顺民意,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四是健全机制,全面铺开。针对农村丧事实际,xx镇从报丧、请鼓手、扎纸草、招待、大棺木五个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出台了《xx镇殡葬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丧事《五不准、五提倡》:不准报大丧,提倡报丧顶门亲戚来;不准请鼓手,提倡用音响放哀乐代替鼓手;不准扎纸草,提倡用书写挽联寄托哀思;不准大吃大喝,提倡招待一律一汤一饭;不准立大坟头,提倡一律使用骨灰盒,安葬在公墓。同时禁止搭建灵棚、唱大戏、演歌舞、吹响戏;禁止使用迷信用品;禁止在丧葬活动中出现看风水、做道场、结阴亲等封建迷信活动。街道成立治丧委员会,统一购买了音响、哀乐、送葬车等殡葬用品,治丧委员会加强殡葬服务质量,办丧事不搞迷信,送葬不讲排场,平时上坟不准烧纸,杜绝了丧葬浪费和攀比行为。各工作区、村街此项工作开展情况纳入了党委、政府年终立项考核之中。
五是加强监督,强力推进。丧葬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些难度的,特别是有些生活比较富裕的人,存有一定的摆阔心理。同时,各村的工作力度也存在一定差距。对此,镇成立了由纪检、武装、民政、团委、妇联等部门为主的殡葬改革检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全镇殡葬改革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并设立举报电话,对违反规定的坚决予以制止,对搭建灵棚的当场拆棚,对唱大戏、吹响戏、演歌舞的立即驱散,并在全镇进行曝光。
二、主要成效
一是节约了费用,减轻了农民经济负担。我们在xx居、于家山等村街社区进行调研时,于家山村支部书记反映,自全镇实行殡葬《五不准、五提倡》规定以来,该村已经有5位老人先后去世,这5位老人全部执行新的丧葬规定。据丧主家反映,各家基本上用3000元就能够将丧事办完,平均费用节省了四分之三还多。从一个简单的侧面和事例就可以看出费用的节省情况:该村卖豆腐的店主反映,以前,村内完成一件丧事,需要订购豆腐300斤左右用来招待,现在的5件丧事,少的用了豆腐48斤,多的用了64斤,和以前相比,招待节省了四分之三左右。按照这个比率计算,xx镇平均每年大约有300--400人去世,至少可以节约丧葬费300万元左右。
二是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实行殡葬改革以前,丧事一般大操大办三天,亲戚、邻居全靠上,招待、应筹、忙事等牵扯了主人大量时间和精力,往往丧事办理完了,人也累的精疲力竭,苦不堪言。改革后,办理丧事参加的人少了,招待的人少了,丧事的程序简化了,花的钱也少了,相比之下主人也轻松多了,其他人也可以把时间用来多做些对家庭、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把精力更多地用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
三是促进了社会和谐。在农村的丧事中,经常能见到因为丧葬费用分担问题,导致弟兄之间、姐妹之间、妯娌之间产生了许多矛盾,有的甚至走上法庭,导致弟兄反目、姐妹成仇、妯娌不合,从此不相往来。xx镇的做法,减轻了农民负担,家中人口多的,办理一件丧事,弟兄、姐妹均摊几百元钱就能将丧事办完,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不成为负担,大家乐意接受,减少了闹矛盾的诱因,促进了社会和谐。
四是倡树了文明新风。眼下,在农村丧事办理的过程中,有一些封建的、不良的丧葬和文化习俗又有所抬头,有的甚至粗俗低下。针对这种情况,推行殡葬改革,实行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势在必行,符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建文明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加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值得全社会来提倡和树立的文明新风,是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给我们提出的新要求。实行丧葬改革,得民心,顺民意,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劳动力,树立了新的孝敬赡养观。
五是引起较好的社会反响。通过近一段时期的工作推进,全镇大部分村陆续实行了这项改革,收到明显的成效。老百姓普遍反映,实行殡葬改革是镇党委、政府坚持以民为本,创新工作,为百姓做的一件得民心的大实事、大好事,做成了多少年来群众想做而没做成的一件难事,解决了一件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最现实、最直接的农村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在全镇、全县都造成巨大反响,大多数群众都表示积极拥护和支持。
三、几点建议
目前,虽然xx镇的殡葬改革工作推行的比较顺利,且效果明显,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发现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比如:丧事简办的环节还有待于进一步细化,宣传力度还不够,很多村民担心只是一阵风,不能够长期坚持抓下去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加大宣传教育推广力度。传统的丧葬习惯已经根深蒂固,要想在短期内彻底根除,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就需要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主意识,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小喇叭等现代宣传手段,营造大氛围。要建立强大的宣传舆论阵地,逐步扩大改革面,促进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的作用,在全县宣传推广殡葬改革工作的重大意义和老百姓所得的实惠,要充分利用xx社区的典型带动作用,搞好宣传,在全县掀起推广xx镇移风易俗、推进殡葬改革的热潮。
二要健全组织机构。进一步健全镇、村两级组织机构,重点靠上抓殡葬改革工作。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乡镇要专门成立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长期负责这项工作。民政、工商、文化等行政部门要通力协作,严格规范对吹鼓手队伍、殡葬用品市场的管理。村里要充分发挥老党员、老干部的作用,积极吸纳他们加入到村级殡葬改革工作小组中去。既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又要在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共识,并广泛推行。
三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制度。该项工作的深入细致开展,离不开健全的组织,完善的规章制度。要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建立管理办公室,做到地点、门牌、制度、人员齐备,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对“五不准、五提倡”的规定还需要继续加以具体和细化,特别是在殡葬用品的使用上,比如孝布的使用上还显的过于浪费,可以考虑统一使用黑纱来代替孝布,也比较有利于推行。另外在怎样体现对老人的“ 厚养”、提倡怎样的孝敬观,在农村还缺乏一定的规定、制度和约束措施。民政部门要及时总结经验,对部分村居成熟的经验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制度,逐步完善,并建立健全约束机制,结合已有的村规民约,对不遵守制度、实行“薄养厚葬”、影响全镇殡葬改革工作的行为要有一定的约束惩治措施。
四要进一步巩固提高,建立长效机制。实行殡葬改革是一件让百姓得实惠的大好事,要长期坚持下去。在调研中,很多村民存在一定的顾虑,那就是这项改革能不能长期坚持下来的问题,要想解决农民的顾虑,就必须建立长效机制,镇里要出台相应考核措施,村里要召开村民议事会、党员会,会议可以吸收德高望重的、有代表性的老年人参加,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共同商讨本村的村规民约和考核措施,用来规范约束这项工作,保障该项改革工作在基层能够长期坚持下去。为防止丧事大操大办现象出现反弹,就要明确责任,充分发挥已经成立的治丧委员会和村民督查小组的作用,及时说服教育并制止大操大办的行为。
五要继续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是殡葬改革工作推行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根本保障。针对农村外出工作人员越来越多的实际情况,不但要做好村民的思想工作,还要注意做好农村在外工作人员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在外工作的党政事业干部、经商的企业老板等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让他们理解支持乡镇、村(街)居实行的殡葬改革工作,树立科学的孝敬观、殡葬观,共同促进家乡的繁荣和发展。
年 月
第四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研报告
乡镇事业单位改革调研报告
蒲县编办 李俊林
乡镇事业单位作为乡镇政府的下级机构,对推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乡镇事业单位机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对当地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影响重大。最近,我们就乡镇事业单位改革问题走访了一乡一镇,座谈乡镇领导和事业单位负责人20余人,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县一乡一镇现设事业单位6个(不含中小学、卫生院),即四站一所一中心,都是自2002年以来按改革的原则设置的,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达32—59名,全部为财政供养,占乡镇财政供养人口的66%,人均经费1.73万元,各项经费支出占乡镇财政支出的1.1%以上。单位运行困难,财政开支庞大。
二、存在的问题
调查发现,乡镇四站一所一中心除计生服务、财政所等少数部门业务开展较好外,绝大多数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不畅,事业经费不足,服务功能不强,导致内部活力缺失,经济和社会效益低下。具体表现为:
(一)管理体制不畅。乡镇机关与事业单位职能交叉不清,事业单位承担的行政管理职能收归乡镇机关行使,而技术性、事务性、服务性的工作则由事业单位承担;站所管理有纵有横,有乡镇管的,1
有上划的,还有受上级对口单位委托执法的。而且管理脱节、缺位现象严重,乡镇只管安排的“中心工作”是否完成,上级对口部门只知交办的工作有无回音,平常工作管不着,以致乡镇事业单位业务开展如何无人检查督促,没有制度约束。
(二)事业经费不足。调查中,反映最多的是经费问题,尤其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大多站所中心没有收费项目,没有经营范围,经费来源也很少,需要开展业务或平常下村技术指导的开支得全部自己掏,因而工作人员很少下村指导,而且由于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问题,无法添置一些技术服务设备,难以开展推广项目。同时,因没有经费制约,人员也无法实行有效管理,另外,在乡镇事业单位过渡为法人事业单位期间,按登记法规定,这些乡镇事业单位基本上都不具备法人资格。
(三)服务功能不强。一是一些乡镇事业单位并没有真正转变自己的角色,没有主动向农村和各种经济组织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二是乡镇事业单位人员结构不合理,在59名工作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不到11人,仅占15%。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加上资金不足,业务开展困难,并在群众中产生了“吃官饭、不办事”的不良反映;三是工作安排不协调,目前乡镇事业机构工作人员大部分被乡镇政府借用主搞“中心工作”,自身业务工作已成兼职,事业单位机构形同虚设,如近年来全县乡镇的广播电视站基本上未发挥任何作用,其工作人员都是“闲养”着。
三、主要对策
要从根本上解决乡镇事业单位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在以下四方面下功夫:
(一)要理顺管理体制。一要落实机构改革关于乡镇事业单位管理体制调整的政策,将四站一所一中心坚决下放到乡镇管理;二要明确划分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的管理权限,出台具体的管理制度,使业务主管部门与乡镇在管理上有制可依,以乡镇为主的管理单位,其负责人的任免、人员调配、业绩考核等权归还乡镇,而与专业技术机关的工作仍由业务主管部门负责;三要建立协调机制,使业务主管部门和乡镇在管理上既分工又合作,如对事业单位的负责人任免应先征求业务主管部门意见,再进行任免;业务主管部门因工作需要要临时抽调人员应征得乡镇同意后才能抽调。
(二)要优化人员结构。乡镇事业机构的设置,不能搞简单的整合划一和强制性的上下对口,而应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乡镇的实际灵活调置,优化人员结构,在认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我县的四站一所一中心因其某些职能的弱化而对工作人员数量进行了调整,现建议重新核编,其中,太林乡、克城镇、乔家湾乡、黑龙关镇、蒲城镇建议主调整事业单位设置,主要增加安全管理、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企业服务等机构,而古县乡、薛关镇、山中乡、红道乡建议增加涉农服务等方面机构。引进竞争激励机制,全面实行竞争上岗,推行全员聘用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劣者汰”的格局。对事业单位未聘人员通过退休、自主创业、买断工龄等途径予以分流;对现有乡镇事业单位编制外聘用的临时人员一律予以清退。
(三)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没有经费,内部管理只有一纸空文,独立核算和自主经营更无从谈起。拓宽经费渠道可从内、外两方面着手:内即扶持乡镇事业单位开展各种正当的经营活动和合理的有偿服务,引导事业人员单位转变观念和角色,从习惯于行政管理转变为技术服务,从等人上门转变为上门找人。如农业农机技术推广中心就可开展种子、农资、农机等各种经营业务。另外即县乡财政根据各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拨给一定的业务经费,保障最基本的业务需要。乡镇和区业务直管部门对乡镇事业单位业务经费应做到不扣压、不挪用。
(四)站所整体改制,全部转为企业。除保留财政所和必须保留的机构外,一律撤销,退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序列,退出财政供养,转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和经济实体,走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的路子。其所承担的原有行政管理职能交给乡镇“两办”公益性职能由政府承担,行政执法职能由县行政主管部门承担,经营服务性职能走向市场。
(五)全员置换身份,变“单位人”为“社会人”。按照统一、规范的原则,经本人自愿申请,将所有转制单位职工全部解聘,与原单位签订解除劳动、聘(任)用关系协议,经人事、劳动部门鉴证,并公告接受监督,统一置换职工身份,变“单位人”为“社会人”。
(六)办理养老保险,解除分流人员的后顾之忧。按照“区别对象、确定标准、分期缴纳”的原则,积极为改革前原“三在”(在编、在册、在岗)人员办理社会养老保险。
(七)实行安置补偿,人员身份一次买断。对已转换职工身份的分流人员给予一次性的经济补偿,在实偿方式上,一是资产安置,将现有存量资产,按评估分解处理到个人,用资产抵扣补偿安置费,或通过拍卖、租赁有效存量资产的方式筹措资金,适当实行货币补偿安置;二是部分有条件的单位直接实行货币补偿安置;三是使用国家转移支付资金;四是县级财政借款。
(八)以钱养事,构建农村新型公益性服务体系。积极探索农村公益服务新机制。一是科学确定公益性服务事项,确保有钱办事,二是公开认定服务主体资格,确保有人办事,三是精心制定管理考评机制,确保事能落实,通过竞聘上岗的办法从符合资质条件的人员中选聘,人员定岗定员不定编,合同一年一签,实行服务质量目标管理。
第五篇:乡镇农区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乡镇农区综合改革调研报告
#镇是由原###乡、东风乡于2006年3月合并成立,全镇总面积为79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区人口2.1万人,全镇下辖34个行政村。2005年,两乡财政总收入为5848万元。
一、取消农业税费的相关后续工作情况
1、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使用。2005年,###乡与东风乡税费改革转移支付总额199万元,其中发放村干部工资69万元,安排道路维护资金10万元、五保资金10万元、优抚资金4万元,其余资金均用于教育。2005年市、区对农牧业税补贴72万元。
2、严格执行国家补贴政策
2005年两乡发放退耕还林补贴资金107.9万元,发放粮食直补资金42万元。在具体工作中,严格按照相关程序进行操作,做到公开、合理、规范。一是工作组到位,组建机关干部、财税干部、村干部三位一体的工作组。二是认真宣传政策到位,让惠农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三是认真调查摸底到位,核定直补面积、退耕还林面积。四是张榜公布到位,接受群众监督。五是发放现金到位,实行专户专帐专人,管理封闭运行,确保了资金安全转运和专款专用。六是监督检查到位,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全面推行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制”。我镇严格执行上级政策,在各涉农部门、各村都进行了涉农税收、价格和收费的公示,做到了涉农政策家喻户晓,涉农收费公开透明,镇政府对涉农收费部门不定期组织抽查,在最大限度内把党的惠农政策送到千家万户。
4、严格按程序筹资筹劳。我镇“一事一议”筹资均按规定程序操作,先是村社召开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最终形成决议,进行“一事一议”资金筹措,经抽查,我镇未发现扩大范围和超标准收费现象。
5、实行涉及加重农户负担案件的“责任追究制”。规范涉农收费。对农户建房、计生、义务教育收费、公安部门收费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收费项目,对以上涉及的各部门,我镇都定期和不定期的检查监督,没有发现乱收费和搭车收费现象。也没有发现强制性经营服务性收费。
二、我镇机构改革情况
按照上级市、区乡镇机构改革要求,原###乡与东风乡合并,成立了###镇,现就此次机构改革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是实行归类合并,精减内设机构。两乡并镇前,共有15个办公室。在改革中,我们按照上级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从精减内设机构入手,按照精干、高效的原则,归并设立了党政综合办、经济发展办、社会事务办三个内设机构。每个办公室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干事2名,在精减机构的基础上,我们明确和规范了三个内设机构的职责和任务。
二是实行交叉任职,精减领导班子职数。我镇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要求,设党委委员职数9名,其中,党委书记1名,副书记4名,1名担任镇长,1名担任人大主席兼纪检书记,2名担任综合治理书记;其他4名委员分别兼任副镇长,其中1名兼任人武部长。党政班子成员比原来两乡的14人减少了7人。
三是实行定编定员定岗,严控机关编制。此次机构改革,我镇机关事业人员定编为30人,为了确保不超编,我镇按照市、区乡镇机构改革文件精神,采取多种办法进行人员分流:一是对镇机关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实行一次性清退,先后清退由机关自收自支临时工30人。二是通过考试、民主测评,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总体平衡,分流到其他镇18人。通过分流,到目前为止,镇机关事业单位在编人员32人(含病养1人,待定1人),实际在岗30人。
三、义务教育体制改革情况
一是严格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我镇与2005年春季开始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截至今年3月底,全镇累计为4004名学生减免杂费26.3万元,为4016名,学生免除教科书费19万元,为838名寄宿生补助生活费15.3万元。
二是配合区教育局,积极推进教育改革,使全镇教育实现了区办区管,同时新建了###中学教学大楼。
四、财务管理体制改革情况
(一)乡村债务情况:两乡2005年底,村乡两级债务近2700万元,这些债务形成的原因主要包括:办企业欠帐、基础设施建设欠帐、水费欠帐、教育欠帐、陈年欠帐等。
(二)村级财务管理情况:两乡于2002起执行“村帐乡管”制度,村级财务统一由乡经管站实行业务“双代管”,根据不同情况,每季度或半年都要进行村级财务公开。该制度的执行极大地推进了村务公开,提高了村级财务的透明度,有效避免了村集体产生新的债务,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2006年财政预算情况:
2006年我镇全年财政总预算为1758万元,其中上划中央184万元,上划自治区222万元,全年实际可支配财力为1475万元,除去固定支出720.5万元,实际可预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