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淡水观赏鱼养殖管理技术与病害防治要点
淡水观赏鱼养殖管理技术与病害防治要点
山亭区小型水库较多,利用优质山泉水养殖淡水观赏鱼,符合国家内陆水库湖泊养殖标准,因病害少,颜色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近年来,淡水观赏鱼苗培育成活率较低,养殖效益受到影响。如何提高鱼苗成活率,减少病害发生,成为发展山亭区渔业养殖的首要任务之一。本文对淡水观赏鱼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进行了简要分析,以供参考。
l 淡水观赏鱼的介绍
1.1 生活习性。在我国,淡水观赏鱼类主要以中国金鱼和锦鲤为代表,本文主要介绍锦鲤,鲤鱼是鲤科鱼类的大科,品种繁多,属杂食性,繁殖力强,喜群游,喜混水、弱光、缓流,常栖息于松软的泥底和水草丛生处或腐殖质较多处觅食。
1.2 淡水观赏鱼养殖前景
1.2.1 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观赏鱼的养殖逐渐丰富着人们的生活,在中国和其它各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被称为好运鱼、风水鱼,因其生活习性与生长环境不容易引发人鱼共患疾病,老少皆宜,市场潜力巨大。
1.2.2 我国的锦鲤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我国淡水观赏鱼养殖产业占世界观赏鱼出口比重的很大一部分,国际市场对于高品质观赏鱼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参与并制定包括锦鲤在内的观赏鱼行业标准,为锦鲤养殖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同时,利用劳动力的资源优势和在国际市场形成的价格优势,带动了观赏鱼市场不断向国际化迈进,养殖前景广阔。淡水观赏鱼的养殖技术
2.1 养殖环境。锦鲤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最适合的水温是20至25℃,利用山亭区利用水库山泉水源优势,锦鲤体质健壮,流动活跃,食欲旺盛,色彩鲜艳。
2.2 锦鲤的繁殖
2.2.1 人工繁殖。锦鲤成熟年龄为l至2龄,繁殖期为每年的2至6月。当水温l至16℃以上时,雌雄亲鱼会交配产卵,卵会黏附在水草或其他物体进行孵化,1尾体长30至40cm的雌锦鲤可产卵30万至40万粒,锦鲤人工催产温度在25℃左右,可采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促黄体素释放激素类似物、地欧酮等进行胸鳍注射法进行催情。
2.2.2 人工授精。在繁殖季节,将发育成熟的雌雄亲鱼分别放入白色瓷盘中,用毛巾或纱布擦干雌鱼身体,一人用左手轻握其尾部,避免左右摆动,右手轻握鱼头,另一人用右手拇指由胸鳍处卵巢前端轻压雌鱼腹部,将卯粒投入消毒洗净的白色瓷盆中。再用同样方法处理雄鱼,最后将精液迅速挤入盛卵盆中,加一定等温新水后,充分混合精子、卵子,促进授精。
2.2.3 孵化。将孵化容器消毒、洗净,注入水库、山泉水等水源,孵化时间的长短与水温关系密切,水温一般控制在最佳范围18至24℃内,孵化时间一般在3至4天。
2.3 锦鲤鱼苗培育池选择。要求水池坚固,排灌水方便,为避免形成风浪,水体不宜过深。
2.4 鱼池消毒。锦鲤鱼苗在放养前要彻底清塘,清除杂草,去除多余淤泥,用块状生石灰lOOkg/667?O全池消毒。同时用双层密网过滤,及时清除蛙卵和水草。
2.5 下塘前的准备
2.5.1 试水。锦鲤鱼苗放养前,取几尾锦鲤鱼苗放在鱼池网箱中观察,若鱼活动正常,即可放苗。
2.5.2 肥水下塘。施肥时间应控制在锦鲤鱼苗下塘前1周左右的时间为宜,施有机肥200至300kg/667?O,以提高锦鲤鱼苗成活率备好充足适口的饵料。
2.5.3 喂食下塘。锦鲤鱼苗下塘前,每万尾锦鲤鱼苗投喂蛋黄2个至3个,进口奶粉50g,葡萄糖20g,均匀洒在暂养池内。根据锦鲤自身杂食性的特点和鱼苗渐渐长大,投喂时也可选择人工合成颗粒、饵料、豆饼、鱼虫或一些蟹肉、浮萍等,以确保鱼池内天然饵料的充足。
2.6 放养密度。锦鲤鱼苗不宜混养,放养锦鲤鱼苗8万尾至10万尾/667?O,密度过低不易充分吸收饵料,过高会因饵料不足而抑制鱼苗快速生长。
2.7 巡塘。早晚各巡塘各1次,观察鱼的活动情况和水质情况,发现病害鱼苗要及时治疗和隔离。
2.8 适时分池。锦鲤鱼苗长到3cm以上时,需进行2天至3天拉网锻炼,并停食l天,准备分池喂养,以强化生长速度。观赏鱼的病害防治
3.1 药物防治
3.1.1 肠炎病。病鱼食欲下降,行动缓慢,腹部膨大,肛门外凸红肿。针对此病,可连续5天在饵料中拌磺胺脒投喂病鱼。
3.1.2 竖鳞病。病鱼体表粗糙,鳞片竖起,多尾部向外张开,腹部膨胀等症状。治疗方法:可用氯霉素溶液按1%稀释成低剂量泼洒,隔天1次,连用3日。
3.1.3 小瓜虫病。病原体身体为卵圆形,病鱼体表、鳍条和鳃上生有白点状的囊泡,这就是该病虫大量密集寄生产生的现象。治疗时,可用15mg/l的福尔马林与2mg/l的亚甲基蓝全池泼洒,隔天1次,连用3日。
3.2 物理治疗。春天气候转暖时,鱼群体质相对虚弱,应注意防寒保暖工作。拉网捞鱼时,避免碰伤鱼体。外来鱼种至少有一周的隔离期,以防其他病害的传人。结语
?C上所述,观赏鱼养殖日趋规模化,各地区利用各自的优势发展养殖,开展贸易,面对观赏鱼发展面临的良好发展机遇和社会环境,观赏鱼养殖必将成为富有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
第二篇:淡水观赏鱼的养殖技术研究论文
由于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观赏鱼的饲养已经悄然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人们从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同时修养身心,陶冶情操。从当前的形势来看,观赏鱼养殖将成为富有活力的一个新兴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观赏鱼是指那些具有观赏价值有鲜艳色彩或奇特形状的鱼类。通常有三大品系,即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温带淡水观赏鱼主要有红鲫鱼、中国金鱼、日本锦鲤。热带淡水观赏鱼有三大系列,一是灯类品种,二是神仙鱼,三是龙鱼。
一、成鱼饲养
将体长3~4cm的幼鱼当年养成成鱼,饲养时间自5月上中旬至11月下旬,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80~100尾。夏季上午7:00-9:00投喂水蚤,一次喂足,中午前后根据鱼的食欲可加喂适量浮萍或少量颗粒饲料,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应≥35%,并以动物蛋白为主。每次投喂量以2小时吃完为宜。养殖期间保持水色。6-9月水色要求嫩绿色,10月水色保持绿色。天气晴朗,每天下午4:00后换水,换水量为池水总量的1/3~2/3,每周彻底换水1~2次。夜间用气泵或喷淋水增氧,发生严重浮头时,向池内加双氧水解救。气温超过32℃时,池上架设遮阳网辅助降温。当个体培育60日龄,体长达到5~6cm时,进行第3次筛选,即定池筛选,主要剔除夹尾、小尾及眼球大小不一的个体。
二、饵料
要加强饵料投放。鱼苗下塘初期以投喂天然水域内捕获的鲜活鱼虫为主;中期以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鱼粉、豆饼、麸皮等)为主;后期适当增加饲料营养,增强鱼的体质。投饵每天4次。投喂应沿池四周每隔2~3m设一个投饲点,以便金鱼等就近摄食。投喂量要根据鱼的吃食情况而定,一般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3%左右。要注意水质管理。鱼苗刚下塘时,鱼体小,不宜在深水下活动,池塘水深以50cm为宜。随着鱼体长大,天气转暖,应逐渐加注新水,每次加水5~10cm,盛夏时应将池水加深至1m,使金鱼能进入深水层避暑,防止发生烫尾病。入秋后可降低水层,以利提高池水温度,延长金鱼等的生长时间。目前人工颗粒饲料常见的原料有鱼粉、蚕蛹粉、大麦粉、麸皮、酵母粉、维生素、青饲料等,它们按一定的比例混合,加工成各种大小的颗粒饲料。人工颗粒饲料是金鱼的辅助饵料,是天然饵料短缺时的最佳代替品,也是红鲫鱼、锦鲤的主要饵料。
三、疾病防治
观赏鱼鱼病流行季节,应采取防病措施:(1)鱼池和养殖工具消毒。结合清池换水,用强氯精(5mg/L)或KMnO(20mg/L)4溶液泼洒于池壁、池底,消毒20~30分钟后用清水冲净备用,网箱、抄网等工具定期淡水观赏鱼的养殖技术用消毒液消毒。(2)捞回的鱼虫需清洗消毒后投喂。(3)结合清池换水,用3%NaCl溶液或KMnO(20mg/L)溶液或者CuS4O4(5mg/L)+FeSO4(2mg/L)等于小水体药浴15~20分钟。(4)鱼病流行季节,在全池泼洒药物消毒的基础上,定期投喂药饵。鱼病发生后,应及时诊断,对症合理用药,并适时采取隔离、换水、消毒和减少投喂量等措施。
第三篇:鲈鱼淡水养殖技术
今日三农网,http://
鲈鱼隶属鲈形目、常鲈鱼亚科,广盐性鱼类。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资源丰富。鲈鱼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鲜美等特点。深爱人们欢迎。其养殖技术如下:
一、地塘建造:选择水源丰富,水质清新无污染的地方建池。每口池塘5—8亩,呈长方形,南北走向较好。要求池底平坦,砂泥底质,池岸牢固,池深2米。池底要埋设进、排水管道。同时配备1~2台1.5千瓦的增氧机,养殖场要有发电备用机组。临放养时要做好池塘清淤消毒,可在放苗前一周每亩用50公斤生石灰或5~10公斤漂白粉干池泼洒消毒。放苗前要施肥培养池水的基础饵料,使池水呈油绿色或茶褐色为宜。
二、苗种培育:从海区捕捞的鲈苗(体长1.5~ 2厘米),要经过淡化至盐度4—7‰后投入暂养池(盐度1‰),放养品种以北方海区天然鲈苗最佳,由于理化因子不同苗种生长快,个体大,可缩短养殖周期,增加经济效益。暂养池放养密度控制在每亩1~2万尾,要经常对池塘冲水增氧。下池第2 天开始投喂浮游动物、红虫等鲜活饵料,慢慢将鱼浆、浮性颗粒配合饵料与鲜活饵料混合投喂,逐渐驯化至投喂搅碎鱼糜、浮性颗粒饲料。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15%,分3次投喂。暂养期间每周用0.3ppm强氯精或15ppm福尔马林泼洒消毒一次,在开始投饵前3天,每50公斤鱼内服痢特灵0.5克、土霉素3 克、维生素C1克,每天拌饲投喂一次,连服3天。经过20多天饲养,鱼长至4~6厘米可进入大池分疏饲养。
三、饲养管理:将鲈苗过筛后按大小分池饲养。放养密度一般为2500~3500尾/亩。水深1.5米以上,要保持池水适宜肥度,以透明度在30厘米,水色呈油绿色为宜。每天投饲两次,主要饲料为搅碎的鱼糜和浮性颗粒饲料,饲料中要添加维生素B、C,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6%。每月还要将土霉毒、红霉素、维生素药物拌饵投喂2 次,每次连服3 天。同时定期用 0.4ppm 强氯精或20ppm福尔马林对池塘全池泼洒消毒。药物防治要慎用敌百虫、硝酸亚汞等药物。每天做好巡塘管理,在夜间或天气闷热气压低时开机增氧,发现池水变坏要及时排换水,保持池水清新。
四、疾病防治:鲈鱼抗病力较强,自然条件下不易患病。但人工高密度养殖因其生存环境及空间发生很大变化,稍有不慎极易造成疾病。必须加强病害预防,定期对养殖池塘、食台进行药物消毒,发现疾病及早治疗。
第四篇: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水产养殖及病害防治措施
一、适当控食
夏天水温高,水中溶氧相对较少,过饱的饮食会增加水生动物的耗氧率而使水生动物易因缺氧死亡。同时在高温条件下,由于水生动物体质弱,摄食量本来也低于平时,而过量的投喂会造成剩余残饵污染水体而加速养殖水体的水质败坏。一般情况下,高温季节的投饲量控制在平时的60―70%,而遇闷热或雷阵雨天气,投饲量可减少到平时的40―50%。
二、保持良好水质
对养殖池塘应灌满塘水,鱼类养殖池塘水深达到1.8―2.2米,虾蟹类养殖池塘水深1―1.5米,对田改塘较浅的池塘多放养水草,以降低水温,创造适宜的水环境,使养殖品种良好生长。在晴天水温不太高的上午,每15―30天每亩用5―10公斤的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或投放微生物水质改良剂以改善水质。
三、挑选鱼种及最佳的生长密度
1.选择优质鱼种
鱼类能够成长为健康成鱼的前提是要选择优良的鱼种。优质鱼种具有生长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的特点。在选种时要注意鱼种的来源。提倡由自己或附近的池塘进行培育的方法。这样既能够生产自己所需的鱼种,又能在品种搭配、数量和规格上灵活选择。放鱼种时要选择晴天进行,放鱼时操作要轻柔、细心,不能将鱼体弄伤,避免鱼病的发生。
2.鱼最佳的生长密度
池塘在一定条件下所最多能饲养鱼的总重量是有限制的,即鱼栽力。因而要把握好最合理的饲养密度。若存塘鱼重量达到鱼栽力时,鱼就会停止生长并出现养殖事故,造成产量上的损失。因此在鱼类饲养时要根据池塘条件、放养品种、管理措施和水平等掌握好鱼类饲养的密度。
3.鱼食的挑选与投放时间
我国目前鱼类养殖的饵料主要有两种,分别是人工生产颗粒饲料和经施肥而培养出来的天然饵料。在进行饵料的投放时,一般对已经养过鱼的塘口,可以根据以往经验大致确定全年的饲料用量。对于初次养鱼或条件发生较大变动的养过鱼的池塘,全年饲料的用量需要通过计算来确定。
4.常见病害的主要类型
4.1 细菌性败血症对于细菌性败血症,不同地区的称呼也是不一样的,其发病原因是由温和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河弧菌生物变种等多种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引起的。主要分为以下几种:腹水病出血性腹水病、溶血性腹水病、淡水养殖鱼类暴发性流行病等,是鱼类病害中常见的疾病。
4.2 亚硝酸盐通过呼吸作用,亚硝酸盐经鱼的鳃丝进入血液,降低鱼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数量,从而减弱了血液的载氧能力。导致鱼的摄食量有所减少,出现组织性缺氧,而且鳃组织出现病变而对呼吸产生严重的影响、缺乏平衡能力,这时鱼的血液为红褐色或者黑紫色,甚至于内脏器官皮膜的通透性也发生了改变,渗透条件能力降低,造成充血,其症状与出血病相似。
4.3 瓜虫病瓜虫病是一种寄生虫性原虫病,是淡水鱼类中的一种常见病害。几乎在所有的淡水鱼类养殖中都出现过瓜虫病,导致大量的鱼种、鱼苗死亡。淡水小瓜虫病多是由多子小瓜虫引起的。随着水温的变化,小瓜虫生存的时间也发生着变化,在20~25℃或者1℃时,虫体最易感染宿主鱼;而当水温在30℃以上时,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瓜虫病不会发生。瓜虫病的病征表现是染病鱼体表面或鳃上出现白色小点,因此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
5.病害的防治措施
只有推行健康的养殖模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水产养殖中的病害问题,坚持“以防为主,防止结合”的原则,加强养殖生产管理,保护养殖环境。
5.1 细菌性病害的防治措施细菌性鱼病主要有出血病、烂鳃病、赤皮病、肠炎病以及细菌性败血症等,引起病变的细菌主要是水气单胞菌、黏球菌、弧菌、假单细胞菌等。当水质恶化,而且有适宜的温度调节,这些病菌通过鱼的呼吸经鳃到达鱼的体内,生成病灶。所以保证水的质量,控制好水温是完全可以避免此类鱼病的发生。
5.2 病毒性病害的防治措施水产养殖病害中最严重的类型之一是病毒性病害,这是导致鱼类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主要的水产病有河蟹抖抖病、虾类肌肉白浊病等。主要预防措施有,首先是彻底清塘后,在将鱼放入池塘的7 d前,用精碘再进行一次消毒。这种方式对病毒性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次,在发病季节到来之前,增加2次精碘的使用;如果已经发生病害,使用内服药,以防止病害的扩散。
水产养殖作为我国农业生产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发展不但关系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影响。而病害对于水产养殖企业、个人的影响可以说关系着生存、发展的问题。
第五篇:小龙虾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小龙虾养殖过程中七种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病害, 小龙虾, 养殖, 技术
出血病
由气单胞菌引起的虾败血病,此病来势凶猛,发病率高。病虾体表布满了大小不一的出血斑点,特别是附肢和腹部较为明显,肛门红肿,螯虾一旦染上出血病,不久就会死亡。
防治:①若发现病虾要及时隔离,并进行池水消毒,每667平方米水深1米用生石灰25公斤~30公斤化水全池泼洒;②每667平方米取750克烟叶用温水浸泡5小时~8小时后全池泼洒,同时每公斤饲料中添加盐酸环丙沙星原料药1.25克~1.5克投喂,连喂5天。
水霉病
由水霉菌引起。患病初期症状不太明显,当症状明显时菌丝已侵入虾表皮肌肉,向外长出棉絮状菌丝,形成肉眼可见的“白毛”。病虾消瘦乏力,活动焦躁,摄食量下降,严
重者导致死亡。
防治:①在捕捞、搬运、放养过程中,要小心操作,避免虾体损伤;②用1%~2%食盐水对病虾进行较长时间浸浴,效果较好;③每立方米水体用食盐和小苏打各400克兑水全池
泼洒。
烂鳃病
由细菌引起,病虾鳃丝发黑,局部霉烂。
防治:①经常清除虾池中残饵、污物,保持养殖环境卫生;②每立方米水体用漂白粉
2克兑水全池泼洒。
黑穗病
因水质污染严重,鳃丝受霉菌污染所引起。病虾鳃由红色变为褐色或淡褐色,直至完全变黑,引起鳃萎缩。病虾往往伏在岸边不动,最后因呼吸困难而死。
防治:①保持养殖水体清洁,溶氧充足;②用3%~5%食盐水浸浴病虾2次~3次,每次浸浴3分钟~5分钟;③每立方米水体用亚甲基蓝10克兑水全池泼洒。
烂尾病
因虾受伤、相互残食或被几丁质分解细菌感染而引起。初期病虾的尾部有水泡,导致尾部边缘溃烂、坏死或残缺不全。随着病情的恶化,尾部的溃烂由边缘向中间发展,严重
感染时病虾整个尾部被吞噬。
防治
①苗种运输和投放时,不要堆压和损伤虾体;②投饲要充足、均匀,防止虾因饵料不足而相互残杀;③每立方米水体用15克~20克的茶粕浸泡液全池泼洒。
聚缩虫病
由聚缩虫寄生于虾甲壳上而引起。病虾体表污物较多,摄食和活动能力逐渐减弱,严重者在黎明前死亡。幼体、成虾均可发生,对幼虾危害较严重。
防治:①彻底消毒,杀灭病原;②发生此病可经常大量换水,减少聚缩虫数量,减轻其对螯虾的危害;③用浓度为0.5毫克~1毫克/升新洁尔灭和5毫克~10毫克/升高锰酸钾
混合液浸浴病虾。
纤毛虫病
纤毛虫病的病原体最常见的有累枝虫和针形虫等。纤毛虫附着在成虾和虾苗的体表、附肢、鳃上等,大量附着时,会妨碍虾的呼吸、游泳、活动、摄食和蜕壳机能,影响生长、发育。尤其在鳃上大量附着时,影响鳃丝的气体交换,甚至会引起虾体缺氧而窒息死亡。幼体在患病期间体表面覆盖一层白色絮状物,致使幼体活动力减弱,影响幼体发育变态。
防治:①保持合理密度,注意虾池环境卫生,经常换水,保持水质清新;②用每立方米水体含25克~30克福尔马林溶液浸浴病虾4小时~6小时,连续2次~3次,效果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