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一、养殖虹鳟所需要的基础条件
1、养鳟用水的条件
虹鳟鱼是冷水鱼类,自然条件下,栖息于水质清新、无污染沙砾底质的河川、溪流中。湖沼型虹鳟多生活在比较深的冷水或沿岸地带的水域中;降海形虹鳟通常分为冬季入海和夏季入海两个群体,虹鳟对水温、溶解氧、水流、ph值、硬度、盐度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1)水温:虹鳟鱼生存的水温可以在1—25℃范围,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生长水温在7—22℃之间,孵化适宜水温在8—11℃、苗种培育适宜水温9—15℃、成鱼饲养适宜水温14—18℃。在适宜水温下,摄食旺盛,生长迅速,机体能够保持良好的新陈代谢状态,当水温低于或高于适宜水温时,食欲减少,生长受阻。当水温达到24℃时停止摄食,达到25℃时,活动异常,甚至死亡,一般将此时称为临界值。
在饲养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当水温在12—14℃时,当年鱼可长到100—250克,满两年可长到500—1000克,三年鱼可长到1000—2000克,当水温在8—10℃时,当年鱼长到30—50克,两年鱼长到300—600克,三年鱼长到800—1000克。当水温14—18℃时,放养50—100克鱼种,经6个月的饲养鱼既能达到600—900克。
(2)溶解氧:虹鳟鱼喜欢逆流而上,群栖在溶氧充足的地方,虹鳟的耗氧量较高,所以充足的溶氧对虹鳟来讲较其他淡水鱼类更为重要.养鳟水中的溶氧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溶氧在9毫克/升以上是 1
生长最快,低于5毫克/升时鱼的呼吸频率加快,感觉不适,当溶氧在4毫克/升时,鱼便在注水口处集聚,长时间持续,鱼的头顶部呈现黄色,腮盖外张。这些既可认定浮头现象,与此同时,鱼会出现死亡。当溶解氧为3毫克/升时,鱼会大批死亡。所以该点作为虹鳟鱼生长期的致死点。虹鳟鱼卵的胚胎发育也和水中溶氧密切相关,溶氧量高,其胚胎发育和卵黄素吸收速度加快,而在低氧环境下发育速度减缓,且孵出的仔鱼畸形率增高。
(3)水流:虹鳟的人工养殖方式有别于其他的淡水养殖鱼类,除大水面和网箱养殖外,均采用流水的养殖方式。养鳟池水的适宜流速为12—18米/分,放养鱼的大小有区别。由于水流的刺激,引起虹鳟的正常运动,从而加速鱼体内的物质代谢,增进食欲。水流还可延长饵料在水中的漂浮时间,有利于鳟鱼捕食。同时水流还可将水中的废物冲走。而更重要的作用是通过水的流动,交换,不断输送清新的富含氧的水,以满足鱼对氧的需求。水流对于亲鱼有刺激性腺发育的作用。
(4)ph值:虹鳟可以在ph5.5—9.2的水域中生存。在人工养殖环境下,比较适宜的范围是6.5—6.8期间的中性或略偏酸性的水域。
(5)盐度:虹鳟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即能在淡水中生存又能在海水中生活,我们目前饲养的虹鳟为陆封型,终生生存在淡水中,如要进行海水养殖需要有个从淡水到海水的过渡(驯化)期。由低浓度逐渐向高浓度过渡,如25克以上的鱼种,经过20天左右的半咸水生活后,即可适应海水的环境。虹鳟对盐度的适应能力随个体的生长而增强,正常情况下的稚鱼可适应5—8‰的浓度,当年鱼12—14‰的浓度,一龄鱼20—25‰的浓度,成鱼能适应30‰的浓度。
(6)水源:养鳟用水源概括起来有如下几种:
a.涌泉水作为目前养鳟首选的水源。由于涌泉水清澈洁净、无污染、冬暖夏凉,每年温差变化小。这种水即可以搞成鱼,苗种的养殖,又能搞人工繁殖和孵化,是养鳟最理想的水源。
b.地下水:地下水也是养鳟的好水源,水温恒定,悬浮物少,水质较稳定,但水中溶解氧量低,使用地下水时要经过曝气。增加水中的溶解氧量,散发出氮气等有害气体。使用地下水养鱼需通过机械设备提水,增加了生产成本。
c.利用水库或湖泊进行网箱养鳟,或利用水库底排水开展流水池养鳟。一般水库底排水的水温均适合鳟鱼的生存。尤其是冷凉性的贫营养型水库都可以考虑开发养殖。
d.利用河水养鳟:较寒冷地区的河水通常水温比较低。利用河水养鳟仅限于成鱼的养殖,效果较好,由于水温有三个月左右在12—25℃之间。鱼的生长速度快。但应注意:一是水温不均衡,防备高温期的危险;二是水质易受外界影响而改变。农药、污物等流入容易引发鱼病;三是冬季结冰期河水无法养鱼。
2、饲养池的条件
鳟鱼饲养池分有孵化池、稚鱼培育池、成鱼池、亲鱼培育池。鱼池的形状有矩形、圆形、不规则型等,建池可根据养鱼的规格
和地形地势而定。不管建造哪种鱼池,都必须做到保证水流畅通,便于交换,排污方便,无死角,易管理,易捕捞,提高水体的利用率。目前普遍使用的养鳟池多为矩形池。鱼池结构有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和土池。标准养鳟池最好以砖,石或混凝土结构,可根据建筑材料来源的难易而确定。
(1)饲养池规格
a.孵化池:指发眼卵孵出的仔鱼到开食后一段时间的鱼池。此时的鱼池规格较小,一般每个池在1—3平方米,池宽0.4—1米,池长2—3米,池深30—50厘米,水深10—30厘米。
b.稚鱼池:面积30—90平方米,池宽1.2—1.5米,池长8—20米,池深40—60厘米,水深20—40厘米,池底比降0.2%。c.成鱼池:面积100—200平方米,池宽4—6米,池长20—40米,池深40—60厘米,水深60—80厘米,池底比降0.8%。d.成鱼池:面积150—350平方米,池深1—1.2米,水深0.8—1米,池宽4—6米,池长30—60米,池底比降1.0%。
(2)饲养池的排列及流水方式
饲养池的建造应根据水流量,地形地势和生产计划考虑总体布局。由于稚鱼比较幼嫩,抗病能力差,所以稚鱼池应设置在靠近水源处。鱼池排列有串联式和平行式两种,采取哪种方式要根据水量的周年变化和地形而定。如果水量充沛,选择平行式效果最好,但由于供水量及地形等原因,各养鳟场鱼池排列均采用串联和平行相结合的布局,一般串联池最多不应超过三个。鱼池串联过多,后部池水质污
染变坏,影响养鱼效果。
流水方式大体分为四种:一种是水经由第一排水池逐池流过。第二种是在二排水池或第三排水池连接处没一水渠,新鲜水和前池排水混合进入下一排水池中。第三种是每排水池首部有一进水渠,该渠既是上一排的排水渠,又是下一排的注水渠。第四种是单排单灌的方式,既亩池都是单独进水,排出的水不再利用,废水通过地下暗渠排出。这种方式养鱼效果最好,但需要充足的水量。
(3)饲养池的排注水系统
凡作为养鳟的鱼池都必须同时具备注水口,排水口,闸门,防逃栏,排污池等条件,注水口需高出鱼池水面一定的距离,使水能顺利注入鱼池,且有一定的落差让水跌入鱼池,注水口宽度视鱼池的宽度而定,一般为鱼池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为好。一般注水口前应放置一道防逃网,即挡住污物和野杂鱼等流入鱼池,防止鱼逃逸。排水口分上排水和底排水两种,并兼有排污的功能。有条件的养殖场还设有专门的排污闸。排水口的大小应和进水口的大小相符。即能保证池水的交换,又便于残饵、粪便等污物的排出。通常设计为三道,第一层是拦鱼栅(铁筛网、塑料板、带孔、鱼网)。第二层为挡水闸,使池水从下部流出。第三层为水位控制闸板。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容易普及。效果也不错。如果条件允许,各池单排单灌,排水部设一拦鱼栅,下部设一排水闸,水和污物均由地下暗渠排出,这种方法排污效果最好。但需要建设时即留好排水渠,水量要充足。
(4)防逃
养鳟池必需设有防逃设施,通常使用的防逃网有金属制作,聚乙烯网或由钢筋焊制的拦鱼栅,其孔径大小应视鱼的规格而定,在不跑鱼的前提下,孔眼应尽可能的大,以利于水流畅通。成鱼池可用8—12毫米的钢筋焊制。应当注意的是拦鱼栅安置必须严实。特别是稚鱼池拦逃,闸口底部和两侧要用泡沫或软布等挤严,以防稚鱼苗从缝隙逃逸。
3.其他条件
虹鳟养殖场除了水和饲养池条件外,还应具有饲料库房,需要自行加工饲料的还应配有饲料加工机械等。外界条件应考虑交通方便,有无电源,建场场地是否充足,建设成本等。
为把握起见,新建厂要进行科学论证,一要掌握水的周年变化,年最小和最大流量,水质状况,是否具备养鳟条件。二是调察上游是否有污染源。对养鳟是否有影响。在河边建厂要考虑洪水期的威胁。是否有必要建拦洪设施。通过调查、论证确定生产能力。然后进行建场。
第二篇:虹鳟鱼养殖技术要点
虹鳟鱼的养殖技术
(一)形态特征
体型侧扁,口较大,斜裂,端位。吻圆钝,上颌有细齿。背鳍基部短,在背鳍之后还有一个小脂鳍。胸鳍中等,末端稍尖。腹鳍较小,远离臀鳍。鳞小而圆。背部和头顶部蓝绿色、黄绿色和棕色,体侧和腹部银白色、白色和灰白色。头部、体侧、体背和鳍部不规则的分布这黑色小斑点。性成熟个体沿侧线有1条呈紫红色和桃红色、宽而鲜红的彩虹带,直沿到尾鳍基部,在繁殖期尤为艳丽。
(二)养殖技术
1.水源:一般以地下水、水库坝下水、山涧溪流水、冷泉水等为好。水量要求充沛,清洁无污染。水温可以在4~20℃,最好在10~18℃。水体的溶氧要求在6毫克/升以上,pH值6.5~8。
2.鱼池的面积:稚鱼池面积一般30~50平方米,水深0.2~0.4米,仔鱼面积可小些,水深0.2米;成鱼池面积100~200平方米,水深0.6~0.8米;亲鱼池面积150~300平方米,水深0.7~0.8米。
3.鱼池的布局:一般将仔鱼池、稚鱼池、鱼种池放在前面,成鱼池和亲鱼池放在后面。每个鱼池都要进水口、排水口和排污口,设在鱼池相对的两个边上。进水和排水系统分设,以防止疾病传播。在进水口和排水口外要设置拦鱼栅,防止鱼逃逸。
4.亲鱼培育:适宜水温上限为12~13℃,下限为4~5℃。产卵前6个月的水温不宜超过12℃。亲鱼放养密度为1~3尾/平方米。
为了促进性腺成熟,一般前期注水稍小些,后期注水大些。在产卵前每天大换水1次,换水率为池水的1/4~1/3。在培育期间,控制光照时间每天控制在12小时之内。亲鱼的配合饲料一般粗蛋白不低于30%,每千克饲料中的的维生素A不低于20000国际单位,维生素E不低于75国际单位。投饵率按鱼体重的1%计算出每日给饵量基数,产卵期每日投喂基数的30%,产卵前1个月和产卵后1月为基数的50%,其余时间为基数的70%。
5.人工授精:当雌雄鱼互相追逐时,说明产卵在即,可立即准备人工采卵和授精。成熟的雌鱼体色变暗,泄殖孔红肿而外突,腹部膨大而柔软,尾柄上提,两侧卵巢下垂,用手摸有游离卵粒感,轻压腹部会有卵粒外流;成熟的雄鱼体色变黑,体表粗糙,黏液减少,泄殖孔周围较柔软,用手轻压腹部会有精液流出。在采精或采卵之前食2~3天,防止采出的精或卵受粪便污染。对大个体亲鱼可先行麻醉,麻醉剂可使用苯氧乙醇(每10升水中加3毫升)、乙二醇丙醚(每10升水中加3毫升)、MS222(每10升水中加10克)。注意麻醉过度会导致死亡。采精、采卵使用挤压法,直接把精液挤于卵上。每5~7尾雌鱼的卵,用2~3尾雄鱼的精液即可。采精时,鱼体要擦干,防止水和尿液混入。
6.孵化:水环境条件为PH值6.5~7.4,水温7~13℃,要求水质澄清、无杂质和悬浮物,溶氧充足。一般采用流动水孵化。
7.发眼卵的管理和运输:发眼卵稳定,不易受外界刺激的影响,可以进行长途运输。
8.苗种培育:(1)上浮稚鱼的饲养。上浮稚鱼卵黄囊吸收约2/3后开始上浮水面摄食,体长18~28毫米,体重70~250毫克。稚鱼池应设置在水源的上水流处,宽2米或2.5米,长15米或20米。以并联排列,使注入的清新水一次性使用。池水深度20厘米左右。饲养密度在槽内为10000尾/平方米,在水泥池5000尾/平方米。注水量为每万尾1升/秒。当上浮稚鱼占仔鱼数的一半时,开始给饵。刚开食的稚鱼要多次给饵,除要促进生长外,可使上浮稚鱼学会捕食和摄食。(2)稚鱼和当年鱼的饲养:通常在水温略低的条件下饲养,不易生病,成活率高。一般是将水的流量控制在每小时交换3~5次为宜。当年鱼培育过程中的饲养管理技术与稚鱼大体相同,只是换水量要大些,以每小时交换4~5次为宜。在体重20~100克时,放养密度一般控制在200~100尾/平方米,在体重100~180克时,放养密度应在100~50尾/平方米。
9.成鱼饲养:在适宜范围内,水温越高生长越快。饲养管理技术与稚鱼大体相同,换水量要大些。
10.饲料:虹鳟的饲料蛋白质含量应在40%~50%。在适宜蛋白质范围内,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越高,饵料效率越高,鱼的生长越好。
(三)日常管理
1、投喂:成鱼每日投喂2次,上午9时和下午15时,苗种每天可增喂1-2次。日投饵量以鱼体重计,幼鱼约占3%-4%,成鱼1%-2%。
2、筛鱼:虹鳟经一段时间饲养,个体大小会出现差异,要定期筛选,保持每个鱼池中的鱼大小基本一致。
3、加强鱼病防治工作,发现病鱼要立即采取治疗措施,死鱼要及时剔出。
4、当出现缺氧时要采取增氧措施,以免鱼类窒息死亡。
第三篇:虹鳟鱼养殖技术
虹鳟鱼养殖
虹鳟(Oncorhynchus mikiss)是属于鲑科的一种冷水性鱼类,是目前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虹鳟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饲养成鱼是我们的生产目的,一般饲养成鱼是用满1龄的鱼做为鱼种开始饲养,也有的是从当年鱼开始一直养到食用鱼出池,各地可根据条件来决定。
1、放养密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放足量的鱼种,通常在一年的生长期中,年生产量约为放养量的3.5—5倍,在允许的条件下,放养量和生产量成正比,所以,要实现预定年产量,放养量必须达到生产目标的20—30%。
2、饲料、饲养成鱼的饲料主要有,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肉粉、血粉、酵母粉、啤酒酵母、豆饼、大豆、豆粕、麦麸皮、玉米面、面粉下脚、另外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鱼油、豆油等。饲料中粗蛋白含量43%左右,粗脂肪13%左右,粗灰分6—12%,粗纤维2—5%,无氮浸出物20—25%,碳水化合物20—30%,磷0.8%以上,钙0.2—0.25%,镁0.1%,氯化钠1—2%,饲料中的代谢能应大于300千卡/100克。饲料原料一定要保证质量,发霉、变质的饲料坚决不用。
2、3、管理(1)水的管理与控制,养鳟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注水率在10—15之间,养成鱼最佳生长温度是12—18℃,常年水温最好不低于10℃,最高不超过22℃,水中溶解氧要在9㎎/L以上为晨辉饲料
好,池水最低溶氧不应低于5㎎/L。(2)增氧,在有限水量下要获得尽可能大的产量,就需进行增氧,增氧措施有二种,一种是注入水的自然落差,跌水增氧。另一种方法是用增氧机来增氧,目前使用的增氧机有浆叶式、YL叶轮式、涡轮式、喷水式、水车式等。(3)筛选,同一池鱼,在成长中出现明显差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能通过及时筛选将够商品规格的鱼及时出售或单独放养,这样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筛选成鱼可用与鱼池等宽的横拦筛选器筛选。(4)投料,采用手撒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厂家,用自动投饵器。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两次。投饵要定量,防止鱼吃得过饱,一般达到八成饱即可,观察鱼抢食减弱,部分鱼离群游走时,即可停止投饵,投饵数量参照表1,投饵要均匀,尽量使鱼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要注意减少饲料的浪费。(5)鱼病防治,鱼病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在鱼感染疾病前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可杜绝或减少鱼病发生,降低损失,当发现了鱼病后,就难免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对鱼病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我国目前虹鳟常见鱼病的种类有:病毒性疾病、IPN、IHN、VHS。细菌性疾病有疖疮病、弧菌病、鳃病、肾脏病、肠道疾病等。霉菌引起的鱼病主要是水霉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白点病、小瓜虫、三代虫、钩头虫、鱼虱症等。还有营养性的,肝脂肪变性病,维生素缺乏症。治疗鱼病的方法采用内服药:即将药物拌入饲料中,制成药料投喂和外用消毒药:即止水、半流水、或洗浴消毒等方法。较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或药浴。拌药饵,用按呋喃剂每公斤饲料中加0.1g,氯霉素
按公斤鱼体重加25—50㎎。药浴消毒,孔雀石绿2ppm,止水消毒40分钟,硫酸铜1/2000浓度洗浴30秒。福尔马林1/4000洗溶60分钟,敌百虫50ppm40分钟。在制作药饵和进行消毒时,要特别仔细,药量不够不起作用,用药过量易会造成死鱼危险,所以在称量时一定要准确,并严格按说明添加,在用消毒剂时,水的体积一定要量准确,时间掌握好,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四篇:虹鳟鱼养殖管理技术
虹鳟鱼养殖管理技术
虹鳟是属于鲑科的一种冷水性鱼类,是目前最广泛的世界性养殖鱼类之一。由于虹鳟最适合进行人工集约化养殖,具有高产、高效、市场广阔等特点,所以虹鳟鱼养殖发展迅速,养殖面积范围及产量在逐年增长。
1、放养密度,要想获得高产,必须放足量的鱼种,通常在一年的生长期中,年生产量约为放养量的3.5—5倍,在允许的条件下,放养量和生产量成正比,所以,要实现预定年产量,放养量必须达到生产目标的20—30%。
2、饲料、饲养成鱼的饲料主要有,进口鱼粉、国产鱼粉、肉骨粉、肉粉、血粉、酵母粉、啤酒酵母、豆饼、大豆、豆粕、麦麸皮、玉米面、面粉下脚、另外添加维生素和矿物质、鱼油、豆油等。饲料中粗蛋白含量43%左右,粗脂肪13%左右,粗灰分6—12%,粗纤维2—5%,无氮浸出物20—25%,碳水化合物20—30%,磷0.8%以上,钙0.2—0.25%,镁0.1%,氯化钠1—2%,饲料中的代谢能应大于300千卡/100克。
2、3、管理(1)水的管理与控制,养鳟用水要求清洁无污染,注水率在10—15之间,养成鱼最佳生长温度是12—18℃,常年水温最好不低于10℃,最高不超过22℃,水中溶解氧要在9㎎/L以上为好,池水最低溶氧不应低于5㎎/L。(2)增氧,在有限水量下要获得尽可能大的产量,就需进行增氧,增氧措施有二种,一种是注入水的自然落差,跌水增氧。另一种方法是用增氧机来增氧,目前使用晨辉饲料的增氧机有浆叶式、YL叶轮式、涡轮式、喷水式、水车式等。(3)筛选,同一池鱼,在成长中出现明显差异,这是一种普遍现象,如能通过及时筛选将够商品规格的鱼及时出售或单独放养,这样有利于小规格鱼的生长。筛选成鱼可用与鱼池等宽的横拦筛选器筛选。(4)投料,采用手撒的方法,大规模生产厂家,用自动投饵器。投饵次数一般为每天两次。投饵要定量,防止鱼吃得过饱,一般达到八成饱即可,观察鱼抢食减弱,部分鱼离群游走时,即可停止投饵,投饵数量参照表1,投饵要均匀,尽量使鱼都能吃到足够的饲料,要注意减少饲料的浪费。(5)鱼病防治,鱼病应以预防为主,如果在鱼感染疾病前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即可杜绝或减少鱼病发生,降低损失,当发现了鱼病后,就难免造成一定的损失,所以对鱼病应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我国目前虹鳟常见鱼病的种类有:病毒性疾病、IPN、IHN、VHS。细菌性疾病有疖疮病、弧菌病、鳃病、肾脏病、肠道疾病等。霉菌引起的鱼病主要是水霉病。寄生虫引起的疾病有:白点病、小瓜虫、三代虫、钩头虫、鱼虱症等。治疗鱼病的方法采用内服药:即将药物拌入饲料中,制成药料投喂和外用消毒药:即止水、半流水、或洗浴消毒等方法。较普遍使用的药物有: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类药物拌药饵或药浴。福尔马林1/4000洗溶60分钟,敌百虫50ppm40分钟。在制作药饵和进行消毒时,要特别仔细,药量不够不起作用,用药过量易会造成死鱼危险,所以在称量时一定要准确,并严格按说明添加,在用消毒剂时,水的体积一定要量准确,时间掌握好,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第五篇:虹鳟鱼人工养殖技术
临朐县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鳟鱼工厂化养殖
鳟鱼工厂化养殖技术
一、虹鳟鱼生物学习性虹鳟鱼俗称鳟鱼,属鲱形目鲑科,原产于美国西海岸加利福尼亚的夏斯塔山麓溪流中,后被引到数十个国家进行人工养殖。虹鳟鱼是冷水性鱼类,要求生长在水质澄清,具砂砾底质、氧气充足的流水中,其生活水温为5~24℃,适宜水温为7~18℃,最适宜的生长水温为13~18℃。虹鳟鱼是性喜逆流和喜氧的鱼类,水流的刺激不仅可加速体内物质代谢,而且能把排泄物带走,应不断供给清新而富含氧的水流,以满足其对氧的需求。虹鳟鱼喜欢集群,游泳速度较快,摄食凶猛,常常群跃水面争掠食物。
食性与生长:虹鳟鱼属肉食性鱼类,以陆生和水生昆虫、甲壳虫类、贝类、小鱼、鱼卵为食,也食水生植物的叶和种子。幼鱼以浮游动物、底栖动物为主食,如枝角类、毛翅目、鞘翅目、蜻蜓目等水生昆虫等。虹鳟鱼周年摄食,甚至产卵期亦照常捕食,虹鳟鱼寿命一般可为8~11年。
繁殖虹鳟鱼雄鱼性成熟一般在2~4龄,雌鱼性成熟在3~5龄。通常性成熟雄鱼以2龄、雌鱼以3龄居多。虹鳟鱼产卵水温一般在4~13℃,最适水温为8~12℃。每年产卵一次,怀卵量因年龄和个体大小而有不同,从1 500~3 500粒不等。卵为端黄卵,圆形,沉性。
二、虹鳟养殖对水质的要求
1、温度:这是重要条件,四季水温最好在12-18℃,夏季最高水温不超24℃。
2、溶氧:水中溶氧应在7mg/L以上,最低时一般不能低于5 mg/L。
3、水流流量:一般每秒1升水的流量,具有100-200公斤的生产能力。
4、要求水质清洁,无污染,不含泥沙。
三、人工繁殖技术:虹鳟鱼的人工繁殖主要包括亲鱼培育、人工授精、孵化和仔鱼的管理几个连续阶段。虹鳟鱼属短日照鱼类。要使虹鳟鱼性腺发育良好,在日照应控制在12小时以内。对不同发育阶段的虹鳟称呼如下:孵出至上浮,称为仔鱼;上浮至摄饵,称为上浮稚鱼;摄食至5个月龄左右(体重10克左右),称为稚鱼;5个月龄至周年,称为当年鱼;1~2周年,称为一龄鱼。
四、养殖技术:场地的选择,首要条件之一是水源,包括水量、周年水温变化及水质条件等。虹鳟鱼养殖一般均采取流水高密度饲养法,因此水流量大小就限定了养殖水面的规模。一般情况下,建设600平方米养殖水面,每秒注水量为100升才能保证水的交换量。水质条件是一个重要内容,水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虹鳟鱼养殖生产的成功与失败。在水源与水环境已具备条件的情况下,要考虑充分利用地势,造成一定量的跌水和流速,做到排灌自流,减少提水动力,以降低生产成本。
(一)鱼苗培养:上浮鱼苗开食的最初一个月是虹鳟养殖中难度最大、技术性最强的阶段,这一阶段首先要注重成活,其次是成长。由于鱼苗规格越大生命力越强,而且鱼苗长的快慢将直接影响今后的生长,因此对上浮苗的成长不能忽视。刚孵出的鱼苗很嫩弱,趋暗怕光,活动缓慢,因有卵黄囊供给营养,此时不需投饵。当卵黄囊吸收2/3以上,大部分鱼苗开始上浮觅食,此时要及时投喂营养丰富而且容易消化的食物,否则容易引起黑瘪病造成死亡。开始时可以投喂鸡蛋黄、水蚤、丝蚯蚓等,也可投喂牲畜肝脏和生鲜鱼肉等。饵料可以用0.4毫米网眼的细筛过后投喂。每天需投喂6~8次,每天投饵量为鱼体总重的10%~12%。经20天饲养后,一般达2.5厘米、0.2克,转鱼种池内饲养。
(二)鱼种培育:苗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无伤无病。鱼苗鱼种在投放时要消毒处理。鱼苗在水温略偏低下饲养不易得病,成活率高。平均体重达到1克,在15℃水温下从开食起约需60天,在10℃水温下约需75天。再经20~30天,体重可达2克。随着鱼苗的成长和游泳能力的增强,可以适当增大水量。虹 1
临朐县渔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鳟鱼工厂化养殖 鳟鱼苗鱼种越小,其饲料中的蛋白质需要量越多,饲料转换率越高。随着苗种的成长,可逐渐减少饲料中鱼粉等动物蛋白的含量,增加植物蛋白的比例。
(三)成鱼饲养
水量、温度和氧气是影响饲养密度的三大要素。
饲料是高密度养成的关键。严禁使用霉变的饵料。池水的溶氧状况是密养下
水质控制的重要指标,当水量充足时,无需增氧即可获得可观的生产量。通常注水率在10~15时饲养效益最好。当注水率过小时,表明水量不敷使用,需通过增氧来改善池水溶氧状况,以使池水排水部的溶氧量控制在5毫克/升以上。
六、鱼病防治
(1)生物因素虹鳟鱼常见病多数是由各种生物传染或侵袭鱼体所致,这些使虹鳟鱼致病的生物称为病原体。病原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蠕虫等。
(2)环境因素虹鳟鱼是变温性动物,虹鳟鱼在不同发育阶段,对水温有一定
要求,水温急剧变化,就会引起大量死亡。鱼池流入含氮化物的农用水、农药水及重金属工业废水等,使池有机物质过多水质变坏,引起鱼生长不良或死亡。
(3)人为因素在捕捞、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机械性损伤,鱼体受伤后极易受到水体中细菌和水霉菌的感染。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导致鱼病的发生。
(一)鱼病的预防:严禁使用孔雀石绿、氯霉素、硝基呋喃等违禁药物。
1.传染病的预防:虹鳟病害中病毒性鱼病威胁最大。如传染性胰脏坏死症(IPN)、传染性造血器官坏死症(IHN)、病毒性出血性败血病(VHS)。对进口发眼卵要持谨慎态度,卵运达后要用有机碘消毒处理15分钟
2.营养性疾病的预防:鱼发病原因是由于饲料原料中的脂肪氧化产生的过氧
化物中毒所致,加工过程要添加抗氧化剂。配合饲料保存期不可过长,以防氧化
(二)常见病的治疗
1、出血性败血病:病原为艾特韦弹状病毒,该病毒最适增殖温度为12℃。防治
方法:(1)引种时注意把好检疫关,杜绝引进携带病毒的鱼卵、苗种及亲鱼;(2)发病初期用皮维碘拌饵投喂,每100kg鱼每天投喂有效碘150g~200g,连续投喂10天~15天;(3)每万尾(规格1g/尾以内)仔鱼每天投喂25mg植物血球凝集素(PHA),分两次投喂,连续投喂一周,有一定的治疗效果;(4)将饲养水温逐渐升高到18℃左右,可以控制此病进一步蔓延;
2、细菌性烂鳃病:病原为嗜鳃黄杆菌,其最适增殖水温为10℃~25℃。防治方
法:(1)放鱼前用浓度为5mg/L的高锰酸钾浸泡鱼苗15分钟,把好鱼体消毒关;(2)用浓度为0.7mg/L的硫酸铜浸浴1小时~2小时;(3)用0.5mg/L二氧化氯全池泼洒,2小时后恢复微流水,3天为一疗程,1个~2个疗程疗效较佳;
3.烂嘴、烂鳍病:病原为柱状屈挠杆菌。防治方法:(1)苗种放养前用5%食盐水
浸泡3分钟~5分钟,把好鱼体消毒关;(2)病鱼用2%~3%的食盐水溶液浸洗10分钟后放回原池中饲养;(3)用0.5mg/L二氧化氯制剂全池均匀泼洒,泼洒时暂停微流水,2小时后恢复流水,每天上午泼洒1次,连续3天。
4、水霉病:病原为寄生水霉菌、异丝水霉菌和多子水霉菌等。防治方法:(1)在孵
化或鱼种放养前用3%~4%的食盐水溶液将鱼卵或鱼种浸洗5分钟,或用中草药“水霉净”配制成10mg/L~20mg/L的水溶液浸洗5分钟;(2)发病池塘暂停微流水,用“水霉净”全池泼洒,使池水成0.3mg/L浓度,2小时后恢复流水,每天1次,连续3天。
5、细菌性肠炎病:病原为点状产气单胞菌和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鱼肠道充血发炎,无食物,严重时肠道内充满淡黄色粘稠液体,有时充
血,肠道呈紫红色,肛门红肿,可引起大批死亡。
防治方法:(1)排污清池时,保持水质清洁;(2)不投喂变质饲料,投喂新鲜饲料,最好现配现喂;(3)发病初期,在饲料中加3%~5%的大蒜素,投喂3天~6天;(4)在病鱼尚吃食的情况下,饲料中按0.05%添加氟哌酸粉剂,制成药饵,连续喂一周,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