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8.31延庆一中开学典礼安排
延庆一中2017—2018学年开学典礼安排
一、时间
2017年9月1日(周五)上午8:00
二、地点 延庆一中运动场
三、主题
生态教育助成长,文明校园开新篇
四、参加人员 1.区人大主任胡耀刚 2.教工委书记王建军
3.学校法治副校长、家长代表
4.捐资助学的社会代表(农行延庆支行)5.学校全体师生
五、议程
主持人:延庆一中德育副校长高建春 1.升国旗,奏国歌 2.介绍与会领导和来宾
3.区教工委王建军书记为新学年开铃 4.陶汪来校长上新学年第一课 5.颁奖
(1)高三学生代表领取农行奖励
(2)高三学生代表为母校献画并发言
(3)颁发2016-2017年度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证书 6.学校“爱之方舟团支部”交接仪式 7高一学部军训成果汇报展演 8.教师代表李雪燕发言 9.学生代表发言
10.区人大胡耀刚主任讲话 11.结束
第二篇: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总结汇报
延庆一中新课程实施工作汇报
从新课改开始运作以来,学校在制定文件、教师培训、课程安排、选课指导、教学研究、设施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经过了第一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改革从总体规划和运作情况看,做到了实施有力、推进有序、成效显著。
一、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思路----整体把握,全面设计,有序推进,重点突破,及时总结。整体把握:是指把我校实施新课程作为一种重新优化和构建学校文化的一个历史机遇,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小生态。
全面设计:广泛收集课改经验,制定我校的相互协调、统筹兼顾的各种方案、制度、规程,力争形成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
有序推进:新课程实施是一个新问题,需要按计划有序推进。重点突破:课堂教学是重点、难点,也是需要干部带领大家共同攻克的难题。及时总结:新事物计划得再好,也需要及时发现问题,组织教师解决问题。因此,各层次的总结会、工作会是本学期的重要工作。
二、推进新课改的一些突出做法
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为了让任课教师深刻理解课改精神和各学科教学理念,尽快进入角色,首先组织教师深入学习《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同时确定了加强教学示范,发挥典型带动作用,变个体优势为群体优势,提高教师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能力的课程改革方向。
为了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我校启动了一些专题项目开展研究。下面我重点从三个方面作汇报。
(一)把学习、理解、落实新课标作为课改的第一要务
新课改摆在我们面前最大的问题是教师对于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北京市使用两套教材,显然统领两套教材的就是课程标准,我们以前常讲的要老师“吃”透教材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吃”透新课标,理解新课标,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开展教学活动,应该成为高一老师在实施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第一要务。
我们的主要思路是:
阅读中理解,在理解中应用,在应用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循环往复,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深对新课标的感悟。
下面以物理备课组为例做汇报。1.在学习中理解。在每位老师认真阅读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进行集体讨论,弄清楚《物理课程标准》与以往《物理教学大纲》的不同点,明确新标准新在何处。他们归纳出五个方面的内容。
(1)新的定位:新课程标准强调了物理是科学学习领域的基础。明确地提到,要为全体学生终生发展服务,这说明新的“标准”是以人为本的,更加关注的是学生自身的发展和自身的需求。
(2)新的目的: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教学目标下,“新课标”在学生的个人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思维、意识等方面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正是与物理课程定位的变化相一致的。(3)新的内容:知识难度适当降低,增加了大量现代信息;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探究创造;利用信息技术,扩展课堂学习空间; 尊重师生个性,拓宽师生发展空间。
(4)对教师新的要求:一是方向性的专业知识要求,主要包括通过继承与批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世界一切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科学与人文素养,形成当代教育所需要的“科学人文主义”观念;二是具体性的专业知识的要求,主要是新的课程理论,诸如课改中涉及的课程种类,如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课程与隐性课程、以及课程层次等知识都需要教师重新学习;新课程涉及的新教法,如体验式教学、探究性教学、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综合实践等,也是需要教师重新学习,并结合教材与学生实际引入教学。
(5)对学生新的评价:新课标淡化单一的文化课考试成绩,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它预示着中国教育新的方向,这给教学评价的实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不断地探索新的适应新要求的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
2.在理解中应用
通过对课标的深入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过程逐渐体现出新课程对教学的要求。比如在设计“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过程中,旧教材中侧重于对牛顿定律第二定律的理解和应用,而新课程却更加注重理解得出牛顿第二定律的过程和方法(控制变量法、探究实验)。因此,老师们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加大了学生设计实验和实验操作的力度。在每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意识的加入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激发学生的潜能。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他们设计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专题,通过课件向同学们展示了伽利略的研究过程,并适当的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已有的知识去解决。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体现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理解,教师们也在改变以往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每次作业进行评价,这不仅是一个做法的改变,重要的是教师学生观的改变。
3.在应用中反思
对新课标要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反思,这样才能逐渐加深对新课标的理解,尤其要注重对新课标的落实情况进行反思。首先,充分利用好集体备课这一环节,在编制每章计划的教学目标时紧扣新课标,明确新课标的每个内容的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更快地使新课标的内容烂熟于心。其次,充分利用组内研究课的评课环节,把每堂课是否依托新课标和北京市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否围绕课时教学目标选取,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课时教学目标的实现作为评课的重要方面。第三,利用周四跨学科教研学习活动进一步理解新课标。尝试从物理课标角度去审视其他学科,在听取做课教师以本学科角度说课、评课后,也会以此学科为借鉴去理解物理课标,这样对课标就有了更深一层含义的理解。
应该说我校开展的新课标学习、应用、反思的活动,对于克服教师以往教学的惯性,积极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使用教材、应用教材、促进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带动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二)在同伴互助中与新课程同行
理论只有在丰富的课程实例的支撑下,才能被人理解和吸收;只有在边实践边揣摩,边学习边总结之中,才能融入到教师的职业生命之中,新课标和指导意见才能得以贯彻,教师才能随新课改成长。为此,我们提出了依靠专业引领、立足同伴互助、督促教师个人反思这一校本教研思路。同伴互助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除了要求备课组严格按照集体备课的要求,做到“定时、定地、定主讲人、定内容”,每周组织研究课之外,扩大同伴互助的范围,要求高一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八个学科教师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互相学习,共同研讨新课标与学科指导意见,在跨学科的观摩交流中,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启动了高一年级新课程下的课例研讨行动。
具体做法是:
每周晚6:45---8:45在多媒体室进行课例研究,校长、副校长和其他教学干部、高一全体教师参加研究活动。活动程序如下:
1.作课教师说课(10分钟):
2.教师面对学生上一节课(45分钟);
3.以备课组为单位,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研讨(35分钟); 4.各备课组出一名教师代表做交流发言(30分钟)。本学期共组织了九次活动。取得的效果是明显的。第一,校本教研的实效性得到体现。在活动的过程中,针对教师说课缺少理论支撑,上课惯于“我讲你听”,评课容易“就事论事”等诸多问题,要求教师熟读《课程标准》和《学科指导意见》,以课例为样本,做到环节完备、程序清楚、说课议课有理有据。经过一段时间的锤炼,教师的课堂在悄然变化,教师的评课水平在逐渐提升。集体研讨的大环境促使教师不由自主地投入到教学的设计中,彼此切磋,集思广益,借鉴他人所长,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更恰当、更准确,教学活动的设计更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学生活动更为丰富,课堂能够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注重个性发展的、开展多元评价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下的教研之风日渐浓郁。
第二,促进了教师个人的成长。第一批进入新课改的教师,既要承担压力,也要看到机遇。从课程来看,他们是改革者;从“新”上来看,他们是开拓者。学校利用课改契机,为教师搭建专业化成长的平台,激励教师主动发展,而我们的教师,也在这个平台上,学习、思考、总结、提高,不断地摸索,不断地进行自我改进。
第三,为学校的发展积累资源。每次研讨活动,我们都全程录像,保留下了最原始的教学资料,这些资料,课例类型多样,评课细致中肯,为后续的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资料支撑,也为今后的课改积累了经验。教育教学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链条,在继承的基础上再去创造,无疑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虽然,这些还只能算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一点有益的尝试,是通向课改顺利完成的桥梁上的一块砖瓦,但是,至少它能使后来者的步子迈得更大更稳。
我校坚持不同学科的教师参加课堂教学研讨,教师是开拓者和实践者。他们的肺腑之言说明了项目研究活动的价值所在。
语文教师陈金华的感言:在听课的学习中,真切地感受到了不同学科如何在知识 的传授中实现能力的培养,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在学习和交流中,无论是学法指导,还是学生资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课堂资源的再生,学科德育的渗透,我们都在相互的融合中有所借鉴。而这一活动打破了学科间的壁垒,为年级性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平台,使教师的视野更开阔了,更有利于我们从学生个性发展和综合发展的角度来审视自己的教学。
数学教师李彦军的感言:研究课为全体高一教师提供了学习新课标、领悟新理念的机会。结合学科共性理念和评价原则去分析评价课堂教学,从而加深了对课标和学科指导意见的理解和运用。
英语教师柯秋红的感言:每周四的跨学科的听课活动这是新课改进程中的一个具有创造性的亮点,在高一形成了浓厚的研究风气。作课的老师们精心地准备,为我们呈现了很多堂精彩纷呈的课例。虽然学科不同,但在课堂组织教学和学生活动的方式中有很多相同之处。因此通过听课和评课活动能够学习到一些可以借鉴的妙招,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
历史科青年教师刘洪澎的感言:通过参加年级研究课活动我收获颇多,受益匪浅。每听一次课都感觉是一种享受,置身于不同学科课堂教学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也给我提供了不断向他人学习、博采众长的机会。
教师的感言还有很多。这让我们更加坚信,只要给教师提供一个舞台,他们会是很用心的舞者。
(三)开展“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给学生辅导答疑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漏洞,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学生成绩的提高和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
但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忽略了老师辅导中存在一种普遍的现象——学生的参与度不够。新课程理念中强调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挖掘和利用学生这一资源,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也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改变,体现新课程思想的一个支撑点。
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我校高一年级开放思想,在教师辅导答疑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学生资源,在学生中组织开展了“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
学生互助行动主要是通过学生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开始本着“人员落实、时间落实、地点落实”的原则进行运作,面向年级所有学生,分学科开辟年级答疑室,周一到周四每晚6点至7点。关于人员落实,采取学生自愿报名,确定自己最擅长的科目申报,为年级其他同学答疑解惑。年级组的老师根据学生的报名情况进行分配组织和调整。使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学生报名非常踊跃,请他们答疑解惑的同学门庭若市。由此可见,在学生中蕴含着多么积极的的力量,关键是我们怎样去挖掘,怎样去创设这样有利于学生力量展现的机制。为更充分地激发和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年级组织的学生互助行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上,又号召在班级内部同时开展班级答疑角,充分挖掘各班学生资源,让那些学习成绩在班级前列,却没有参与到年级答疑活动的学生也有用武之地,给存在问题的学生提供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在这个过程中,年级组大力为学生互助行动造势。从年级、班级角度进行宣传和动员,为年级答疑室和班级答疑角制作了“答疑标志”;向参与到年级答疑的学生发放了“聘书”,九让学生作为一种荣誉保留下来;任课教师对这些小先生们加以指导。
我校高一年级开展的“我也做先生——学生互助行动”,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学生不仅自己解决了问题,也为教师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帮助。负责答疑的同学既为其他学生服务,又巩固了自己的所学。现在,在高一的课间、在晚自习前一小时的时间里,班级和楼道内少了打闹和说笑的声音,少了些三个一群、五个一伙聊闲天的身影,更多的是讨论问题的状态。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方法要采用自动的方法”。“学生互助行动”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探究问题、合作学习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把学生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把学生的时间、空间还给了学生,把学生的潜能挖掘出来了,让学生有了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更多的机会去感受学习他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涵养着自己关心他人的品质,在学生群体中涵养着勤学善问、积极进取的学风,而这不正是新课程中我们所期望的吗?
三、新课程改革实施一学期的效果
第一,教师的认识提高了,对课程改革更有信心了。经过了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个人研究和互相借鉴,教师对课改的理解逐步深入,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县教科研中心视导检查课堂教学评价优质课达到了百分之五十以上;任课教师能够积极承担导师工作,整个年级形成了一个和谐、奋进的集体。
第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经过一学期的引导和指导,学生的课堂表现积极,思维活跃,学风浓厚。学生与教师的关系融洽,学生能够及时向学生和老师求教,表现出很强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是高中学习非常好的开端。
第三,课堂教学效果良好,学分认定通过率高。第一学段模块考试语文、数学、英语的及格率均达到了90%以上,根据学分认定实施细则,学生综合成绩按学习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成绩与模块考试综合计算,学生的学分认定通过率达到了100%。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还存在找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师对学科基本理念和教学原则的理解与教学实践能力的差异制约着课程改革的期望效果。因此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仍是课程改革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通过实践层面的培训、教研和自我感悟等方式加强操作能力的提高。教师普遍反映教学时间紧,完成模块教学任务难度大。这在课时教学设计仍需进一步加工和优化,也需要教师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上还学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实践。新课程改革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持久的坚持。对于我们来说,做过了什么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得更好。课改过程中将不断遇到新的问题和困惑,需要不断去研究和探索。教学既要不断完善固有的教学模式,又要认识和探索新的方式。为此,我校将继续依托校本教研,通过项目研究的推进,让高一教师、学生在同伴互助中与新课改同行,促进高一新课程精神能够全面贯彻,确保新课程实施后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提升,并创造出有价值的经验。
2008年1月15日
第三篇:余江一中2013开学典礼
余江一中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程序
时间:2013年2月28日8:00
地点:运动场
主要程序:
一、主持人入场,介绍参加开学典礼的领导和嘉宾,宣布开学典礼开始。和风送暖,大地回春。新的学期在大好春光里开始了。站在主持台上,望着你们亲切的笑脸,我的心中也格外激动。在这美丽祥和的日子,我们余江一中的的全体教职员工、学生欢聚在这里,举行本学期第一次盛大聚会:即开学典礼。首先,让我代表学校,向全体师生问好!祝老师们在新的学期里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祝同学们在新的学期里快乐成长,学习进步!
二、起立、奏国歌
三、主持人开场白
四、校领导宣布表彰决定并颁发奖学金。(高
一、高二学生)
1、宣布三好生、优干名单,并颁发荣誉证书;
2、宣布优秀团干、优秀团员名单,并颁发荣誉证书;
同学们,从你们的掌声里,我深深地体会到了激情和力量。一流名校的创建,除了要有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教师,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流的学生。我们的学生要在学校所提供的良好条件下勤奋博学、进取争先,掌握扎实的文化知识,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学会学习、学会做人,为将来立足社会、奉献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建鑫地产领导讲话。
六、高
一、高二学生代表发言。
七、乐校长开学讲话。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新的起点,新的航程中扬起前进的风帆,取得更辉煌的成绩!同学们、老师们,让我们借开学典礼的东风,弘壮志,树新风,加快我校向一流学校、特色学校进军的步伐,让我们共同描绘一幅崭新的教育奇葩,一起谱写一曲最动听、最感人的生命乐章吧!
八、宣布大会结束,播放校歌。
第四篇:2009开学典礼安排
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开学典礼安排
一、时间:2009年2月11日(第三、四节课)
二、地点:大操场
三、主持人柯小拉周啸林
四、开学典礼程序:
1、师生进场(播放音乐《感恩的心》、《幸福拍手歌》、《国歌》由李全辉老师负责)
2、全体起立,向后转。2008—2009学第二学期开学典礼现在开始,全体肃立,出旗,奏唱《国歌》,请坐下
3、杜校长新学期致词
4、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汇报(3—5年级代表汇报“十个一”内容)
5、六年级代表新学期献诗(主题是“争当优秀毕业生,感恩母校”)
6、团康辅导活动,(团康歌曲:《感恩的心》配手语,《娃哈哈》配动作)
7、开学典礼到此结束,各班听音乐依次退场
第五篇:开学典礼安排
邻水县三古乡中心小学
2014年秋开学典礼暨养成教育动员会安排
一、会议时间:
2014年9月5日下午2:30
二、会议地点:
大操场
三、会议主持:
少先队大队辅导员游秀
四、会场布置:
余伯元:负总责,主要负责主席台的布置(5个人的座位),各类表彰人员的统计和奖状的书写,会标的悬挂,音响的调试及管理等工作;
陈涛:负责学生座位区域的划分。
阳明:负责奖品的购置和奖金的准备;协助布置会场。王雪梅:指导班级学生,按余伯元老师的要求搬桌椅、收器材等工作。
游跃华、阳红波:负责校门的看护和家长观众秩序的维护。协助余伯元布置会场。
古四龙:照相;协助布置会场。
五、主要议程:
1、升国旗,奏国歌;
2、学校校长熊兴平同志作主题讲话;
3、大队辅导员游秀同志宣读养成教育倡议书;
4、优秀学生代表古若兰同学发言;
5、教务主任游元杰同志宣读表彰决定;
6、学校领导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颁奖;
7、学校领导和优秀教师为获奖学生颁奖。
7、主持人总结,全体师生退场。
2014年9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