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 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五篇范例)

时间:2019-05-14 08:07: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部 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部 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

第一篇:财政部 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

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

一、“十一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农业综合开发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系统的广大干部职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加大投入力度,突出开发重点,调整完善政策,改革创新机制,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资金投入规模较快增长。

通过完善多层次、多渠道的资金筹集机制,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有了明显增长。一是中央财政投入较大幅度增加。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32.2亿元,超过了之前18年的投入总和。特别是2011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达到230亿元,比2010年的190亿元增加了40亿元,增长了21%,是自1988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以来增量最多的一年。同时,通过实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世界银行贷款科技项目及外国政府赠款项目等外资项目,2006至2011年共投入资金折合人民币5.4亿元,全部由中央财政统借统还。二是地方财政部门积极落实配套资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千方百计落实配套资金。从决算数据反映的情况看,2006至2011年(2011年为计划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配套资金548.3亿元,年均增长10%;全国实际落实的配套资金达到应落实配套资金的109%,除个别地区外,大部分省(区、市)都能够足额甚至超额落实配套资金,全国总体实现了超额配套。从配套资金的来源上看,除了预算安排和回收有偿资金再投入以外,福建、辽宁等省还积极争取将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土地出让金等收入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拓宽了配套资金来源渠道。三是财政资金有效带动了其他资金的投入。在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投入的同时,通过完善财政补助、贷款贴息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自愿为其直接受益的项目建设筹资投劳;支持金融机构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并积极扶持竞争力、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种养专业大户等各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经营主体,引导他们自觉投资改善基本生产条件。据统计,2006至 2011年,通过完善财政资金引导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增加投入的积极性,共吸引农民及企业自筹资金、银行贷款等各类资金983亿元(不含贷款贴息撬动的银行贷款),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引导作用,逐步健全和完善了政府持续加大投入、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006至2011年,全国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补助项目的各类资金总额约为2469亿元,规模相当可观。投入规模的较快增长,既有效地保证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顺利实施,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原有良好基础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粮食稳定增产,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民持续增收,同时也使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作用不断增强。

(二)资金投入重点得到有效保障。

在全面完成各项任务的同时,更加注重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围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这项中心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提出的“资金安排要向高标准农田建设聚焦,项目布局要向粮食主产区聚焦”(以下简称“两个聚焦”)的指示精神,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保障作用。一是调整投入比例,更加注重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自2009年起,进一步提高了中央财政资金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投入比例,调整后实际用于土地治理项目的资金在总投入中所占比重由原来的70%以上逐步提高到了80%以上。在土地治理项目中,重点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农田,除内蒙古、青海等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生态建设的省(区)外,其他省(区、市)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的资金均达到了本地区土地治理项目财政资金的90%以上。2009年,为贯彻落实回良玉副总理关于“两个聚焦”的指示精神,启动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的资金共计650亿元,占同期中央财政资金总额的70%;全国共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112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81.1亿公斤。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主力军,为我国粮食生产的“八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二是完善资金分配办法,更加注重支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坚持并逐步完善以“综合因素法”为主分配中央财政资金的办法。为进一步突出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根据各地生产资源禀赋特点、农业基础条件、粮食增产潜力等因素,完善资金分配的具体方法,并在基础资源因素中增加了粮食及棉花糖料产量、粮食商品率、粮食净调出量因素。同时,继续鼓励各省(区、市)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集中”的原则,适当集中资金,不断加大对粮食生产大县的扶持力度。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在粮食主产区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588.2亿元,占中央财政投入总额的63%;改造中低产田9880万亩,占同期全国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面积的65%;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7.7亿公斤,占全国农业综合开发新增粮食生产能力的71%,粮食核心产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三)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创新。

“十一五”时期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机制不断创新的时期,其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革了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为适应公共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积极探索财政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效形式,自2009年起,农业综合开发取消了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同时不再安排中央投资参股经营项目资金,在继续保留无偿补助扶持方式的同时,重点加大了贷款贴息的扶持力度。2008年底,财政部对2005年制定的《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扩大了贴息资金使用范围,放宽了项目贷款最低额度限制,降低了予以贴息的项目贷款上限标准,并修改了贷款贴息资金的贴息率。该办法自2009年起实施,当年中央财政安排贴息资金13.9亿元,比2008年增加了12.97亿元,增长了近14倍。2006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计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贷款贴息资金46.7亿元,对6947个项目进行了贴息扶持,撬动银行贷款约2000亿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充分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二是进一步降低了地方财政配套比例。针对粮食主产区特别是产粮大县财政相对困难的状况,我部分别在2008年和2011年两次下调地方财政配套比例,调整后,全国中央财政资金与地方财政资金的总体配套比例由1:0.53降低到了1:0.48,其中粮食主产区由1:0.49降低到1:0.41。此外,在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财政困难县取消配套任务的同时,对纳入《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以下简称《千亿斤规划》))的800个产粮大县,也取消了县级财政配套任务。对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补助资金,则不再硬性要求地方按规定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以2011年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测算,由于配套比例的降低,13个粮食主产省份的地方财政相应减少配套资金11亿元,有效缓解了粮食主产区的财政配套压力,进一步调动了这些地区以及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三是较大幅度下调了农民筹资投劳比例。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筹资投劳难度不断加大的现状,为确保在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农田的同时不增加农民负担,国家农发办分别在2009年、2011年两次下调农民筹资投劳比例,调整后的中央财政资金与农民筹资投劳全国平均比例由1:0.39降为1:0.13,其中大部分地区降为1:0.1。同时,明确对农业综合开发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项目的农民筹资投劳比例不再作硬性要求。以2011年的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测算,由于筹资投劳比例的降低,农民筹资投劳的规模相应减少45亿元,切实减轻了农民群众的筹资投劳任务。四是用财政贴息方式引导金融资本投入土地治理项目。自2011年起,国家农发办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内蒙古、吉林、广东、甘肃、宁夏等省份开展土地治理贷款贴息项目试点,贷款资金全部用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预计可吸引撬动贴息贷款17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60万亩,探索了吸引金融资本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模式。

(四)资金管理制度体系逐步完善。

“十一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在建立和完善资金管理制度体系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一是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关于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9]63号),阐明了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的指导思想,确定了农业综合开发的主要任务,并对进一步完善开发政策、创新开发机制、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一文件成为指导新时期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二是以财政部令第60号发布了《财政部关于修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的决定》,对原有《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中许多明显滞后的规定进行了修改,成为新形势下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制度依据。三是陆续修订并出台了8个涉及资金管理方面的配套制度,分别是:《农业综合开发财务管理办法》(财发[2006]39)、《〈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补充规定》、《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财发[2008]61号)、《农业综合开发中央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8]62号)、《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财发[2011]22号)、《关于农业综合开发县级农发机构项目管理费使用的补充规定》(财发[2011]23号)、《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工程管护资金会计核算的有关规定》(财发[2011]15号)等,这些制度办法,涉及农业综合开发的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报账资金管理、贷款贴息资金管理、项目管理费使用等方方面面,为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各地区的制度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黑龙江、吉林、山西、湖南、河南等省人大常委会陆续颁布了《农业综合开发条例》,为农业综合开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五)预算执行进度明显加快。

近年来,为了确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早实施、早见效,我部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预算执行进度。一是提前分配下达中央财政资金指标。自2009年起,国家农发办于每年的三季度提前下达下一年度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以及地方项目存量资金指标,并提前开展这部分项目的申报评审及备案批复工作,为加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创造了条件。二是提前通知地方转移支付预算。按照《财政部关于提前通知转移支付指标有关问题的通知》(财预[2010]409号)要求,自2010年起,我部于每年的9月底前提前通知地方下一年度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预算。2010至2011年,农业综合开发提前通知地方的转移支付预算总规模达298.05亿元,占农业综合开发转移支付预算总额的74.5%。省、市级财政部门也参照中央财政的办法提前对下通知这部分转移支付资金,层层落实到县,并将上级财政提前通知的转移支付指标全额编入下一年度年初预算,不仅提高了地方预算的完整性,也大大加快了财政资金支出进度。三是及时拨付中央财政资金。近年来,我部逐步提高了中央财政资金的预拨比例,在2011年全国人大批准预算之前,已预拨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50.4亿元,占全年中央财政资金预算的65%。同时,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做到了项目计划一经备案确认或批复,立即办理资金拨款文件。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不含2009年追加的中央建设投资)的预算执行工作已连续四年在第三季度末提前完成,支出进度明显加快。四是督促地方财政部门加快资金支出进度。2009年,我部下发了《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进度的通知》(财发[2009]36号),要求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加快资金支出进度。自2010年起,要求各地每半年报送一次财政资金支出进度表,在全国范围内予以通报,并把支出进度考核情况作为各地工作质量考评的内容之一,在分配中央财政资金时予以体现。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落实我部的有关工作要求,主动采取措施,加快预算执行进度。由于措施得力,从近年来预算司、国库司逐月汇总的全国“三农”支出进度看,农业综合开发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支出进度一直名列前茅,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河南省更是连续五年实现了当年项目当年建成、当年发挥效益,大大提高了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六)有偿资金后续管理工作更加规范。

为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扶持力度,经国务院领导同意,财政部分别在2006年、2008年两次核减土地治理项目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债务共计71.09亿元,进一步调动了广大农民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农民减负增收,成为“十一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贯彻落实中央“多予少取”方针的一项重大惠农举措。这部分债务核减后,截至2008年底,中央财政仍有约108亿元的有偿资金债务余额,需要在2013年以前陆续回收。为做好这部分有偿资金的后续管理工作,我部采取了以下措施:一是逐步建立了严格的呆账核销机制。2008年,我部修订并出台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财发[2008]61号),改变以往实行指标控制的做法,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在严格认定条件的前提下,由各地据实申报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项目。经认真审核,2009至2011年,中央财政共核销有偿资金呆账6.41亿元,批准延期还款项目资金6.03亿元,有效缓解了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的还款压力。截至2011年6月底,各省(区、市)已全部足额归还到期的中央财政有偿资金。二是进一步规范了有偿资金回收方式。2011年,我部印发了《关于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收缴方式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发[2011]35号),明确各省(区、市)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和终止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通过年终结算扣款的方式收回,规范了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收入收缴管理工作,从根本上解决了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预算重复列支的问题。

(七)支农资金整合稳步推进。

按照财政部推进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积极开展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涉农资金整合统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是整合统筹7亿元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支持“菜篮子”生产。其中2.4亿元用于北方大中城市设施蔬菜种植基地建设,4.6亿元用于京、津、冀三省(市)蔬菜日光温室建设,建成了一批规模化、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提高了蔬菜生产的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为保障京、津、冀及其他北方大中城市蔬菜产品供应和稳定物价做出了积极贡献。二是整合统筹2亿元中央财政农发资金支持木本油料产业发展。项目涉及全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预计新建、改造油茶、核桃、油橄榄等木本油料作物面积45万亩,新增木本油料产品生产能力2322万公斤,新增总产值达12亿元,为推进我国木本食用油的生产、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整合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统筹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安徽、河南、贵州、江苏等省以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农发资金、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资金、土地开发整理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以及村村通工程建设资金等,合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发挥了支农资金整合后的集聚效应,提升了项目建设的整体效果。四是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引导支农资金统筹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2007至2009年,中央财政用于这项试点的投入达6.6亿元,涉及20个省(区)的43个县(市、区、农场)。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引导下,试点地区的支农资金产生了统筹集聚效应,初步探索出了一条从生产领域入手统筹推进、又好又快地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

(八)基础工作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一五”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围绕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扎实做好资金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一是完善了奖优罚劣的资金分配办法。为进一步健全奖优罚劣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各地区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近年来,国家农发办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工作质量考评办法》的有关规定开展工作质量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分配中央财政资金的重要依据,并将工作质量因素在“综合因素法”中所占的比重由原来的50%提高到了60%。同时,依据有关制度办法,对按期足额归还有偿资金的地区予以奖励,对发现违规违纪问题的地区相应扣减下一年度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指标。从2011年的分配结果看,同一区域内资金增加最多的省份与最少的省份差距达到1.6倍以上,中央财政资金更多地向工作质量好的地区倾斜,充分发挥了资金分配的导向作用。二是规范了财政资金县级报账管理。为进一步规范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的县级报账管理,2011年6月,我部修订并印发了《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县级报账实施办法》(财发[2011]22号),调整了原办法中与新形势不相适应的内容,进一步明确了财政资金县级报账的范围、支付方式和报账程序,细化了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报账凭证管理。该办法出台后,湖北、河北等地方各级财政部门纷纷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实施细则,规范报账审核程序,统一报账方式,县级报账工作更加规范有序,有力地保障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安全有效运行。三是提高了资金决算编报质量。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逐步完善和调整了决算编报口径,决算数据更加全面和完整。为了提高决算编报质量,自2011年起,我部开始实行集中会审制度,及时沟通反馈各地决算报表中存在的问题,收到了良好效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对决算编报工作高度重视,河南、黑龙江、湖北等省均建立了决算培训会审制度,决算编报质量明显提高,不仅做到了决算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完整,而且结合本地实际提出了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资金决算已经成为全面反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运行成果的重要基础资料和调整完善政策的重要依据。四是加大了资金管理培训工作力度。为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水平,提升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制度的执行效果,近年来,我部加大了资金管理工作的培训交流力度,每两年定期召开一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会议,及时培训讲解新出台的制度办法,交流各地的资金管理工作经验。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定期组织形式多样的资金管理业务培训,加大工作交流力度,编写印发培训教材,农业综合开发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资金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九)监督检查力度不断加大。

近年来,国家农发办按照“内部自查和外部监督有机结合”的工作思路,采取多种措施,进一步强化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监督检查。一是认真开展自查自纠。针对以往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等问题,2010年,农业综合开发对监督检查管理方式进行了改革,取消了每三年进行一次的农业综合开发验收考评,调整为每年开展一次综合检查,并加大了抽查开发县的比例。同时,为了确保检查结果的客观公正,自2011年起,采取全面委托社会中介机构的方式开展检查,进一步拓展了资金检查的广度和深度。二是积极配合审计等部门的监督。近年来,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是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审计力度不断加大。国家审计署在2008年开展支农资金专项审计的基础上,2009年底至2010年初,又开展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专项审计。针对审计过程中各地反映的问题,我部及时进行了通报,并要求有关省(区)以此次审计为契机,认真整改纠正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完善政策制度,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三是主动接受农民群众的监督。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在项目区和以村为单位的分片项目区推行资金和项目公示制,在公示牌上详细列明项目区总投资情况、改造面积、具体的工程措施以及各项措施的财政投资情况,让项目区广大农民群众了解掌握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真正将项目实施和资金使用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使之成为受益群体的同时也成为监督群体。四是充分发挥乡镇财政监管职能。为更好地发挥乡镇财政监管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2011年,国家农发办印发了《关于发挥乡镇财政监管优势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的通知》(国农办[2011]126号),结合农业综合开发自身特点,对乡镇财政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提出了更加明确和具体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了乡镇财政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监管工作中的职能。五是严格按规定落实处罚措施。对于检查和审计过程中发现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违规违纪行为,严格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违规违纪行为处理办法》(财发[2011]7号)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通报,充分发挥了警示作用。

回顾六年来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我们对资金管理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资金管理政策和机制逐步完善,加强资金管理的能力不断提高,资金管理水平有效提升。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人员共同努力和有关各方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国家农发办,向全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所有关心、支持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有: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投入规模与承担的任务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个别地区存在配套资金不落实的问题,资金供求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个别地区的资金管理人员力量比较薄弱,资金管理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科学化精细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等。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研究解决。

二、准确把握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坚持审时度势,准确把握当前面临的新形势,是做好资金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我们要立足“三农”工作和财政工作全局,充分看到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从外部环境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十二五”时期,中央继续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三农”投入占中央财政支出的比重稳步上升,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首次超过万亿元,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中央提出要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强调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这既对做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强了信心,也使农业综合开发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党组十分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始终把农业综合开发作为财政支持“三农”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资金投入规模不断扩大。地方各级党政领导也都把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上,寄予很高的期望。农业综合开发在财政支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不断显现,在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中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共识。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和拥护农业综合开发的氛围更加浓厚。各地要求扩大开发范围、进一步加大开发力度的呼声日益强烈。

从内部环境看,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发展具备许多特有的优势。首先,长期以来,农业综合开发已经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开发方式,即田水路林山综合治理,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经济、生态、社会效益整体提高,这一开发方式使农业综合开发区别与其他单一的资金投入方式,具备更加长久的生命力;其次,农业综合开发始终坚持围绕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这项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始终把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把主要工作精力用在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这一重点领域,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开发经验;第三,农业综合开发已经建立了一套完备的资金和项目管理体系,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健全,使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和有效使用具备有力的制度保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我们有一支对农业综合开发事业有着深厚感情,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开发队伍,大家密切协调配合,逐步形成了机构健全、上下联动、运转高效的管理体制,这是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前提和保障。

全面分析和认识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面临的新形势,还必须清醒地看到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诸多挑战和压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开发的任务十分繁重。据农业部测算,在我国18.26亿亩耕地中,高产田(高于当地平均单产20%)约为5.5亿亩,其余12.7亿亩为中低产田,中低产田中易于改造的约为8.75亿亩。按照立足国内确保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综合考虑今后较长时期农产品总供给需求、耕地资源约束条件等因素,农业部提出了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中的建设任务,即:从“十二五”起,力争10年内全国新建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8亿亩,高产田更新提质建设2亿亩。农业综合开发为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作出了重要贡献,积累了丰富经验,并于2009年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按照回良玉副总理关于农业综合开发“今后要继续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初步考虑,2011至2020年农业综合开发承担建设高标准农田5亿亩的任务(其中:新建高标准农田4亿亩、高产田更新提质建设1亿亩),平均每年需要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万亩左右。而现在我们每年改造和建设的面积只有2600万亩左右,刚刚过半,任务依然十分繁重。随着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求的不断提升,各级领导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期望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农业综合开发的监督不断增强,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工作水平、完善扶持方式、创新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任务也十分繁重。

二是资金筹措的难度加大。近年来,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投入规模实现了较快增长,但与农业综合开发需要承担的建设任务相比,仍然不能满足需求。据初步测算,“十二五”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承担2亿亩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任务,完成850处重点中型灌区的节水配套改造,即使不考虑物价、工资上涨等因素,按照现行投资标准测算(即建设高标准农田中央财政亩均补助800元,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每处补助中央财政资金1000万元),每年需投入中央财政资金337亿元,加上用于农业生态建设、产业化经营和自然灾害损毁工程修复的投入,每年中央财政至少需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400多亿元,而2011年和2012年中央财政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的资金总规模分别只有230亿元和290亿元,仍然有较大差距,如果未来一段时期不能争取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有较大幅度增长,就难以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任务。同时,不少地方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引导农民增加投入的难度比较大。农业比较效益低,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农村生产要素大量外流,吸引信贷资金和工商资本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三是来自外部竞争的压力增大。目前,其他一些涉农部门也在开展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内容相同或相似的工作。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的问题日益凸显,各地提出从资金源头进行整合、自上而下开展整合的要求十分强烈。虽然目前我们在管理上、在工作成效上还占很大的优势,但是,如果我们的工作止步不前,就很有可能被赶超,农业综合开发工作的亮点就不会十分突出,农业综合开发在“三农”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受到严重挑战。

面对新的形势,我们要善于把握难得的发展机遇,紧紧围绕服务“三农”这一大局,主动适应环境变化和挑战,增加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更加奋发有为、与时俱进地开展工作,推动农业综合开发在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努力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

做好新时期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必须紧紧围绕完成党中央、国务院赋予农业综合开发的目标任务,按照财政部党组的有关部署和要求,不断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多渠道增加资金投入。

农业综合开发承担的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十分繁重,近几年连续出台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都明确要求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谢旭人部长在2011年底召开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上也明确指出,要以粮食主产区和产粮大县为重点,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继续扩大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规模。这既是农业综合开发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推进积极的财政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2012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预算已经达到290亿元,比2011年增加了60亿元,增长了26%,是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以来安排增量资金最多的一年。今后,我们将继续争取较大幅度增加中央财政投入。同时,加快利用外资步伐,积极推进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亚洲开发银行贷款项目建设。继续探索利用贴息资金撬动金融资本投入土地治理项目,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千方百计扩大投入规模,在财政预算中足额安排地方财政配套资金,并积极争取将土地出让金收入等其他相关资金用于农业综合开发,拓宽筹资渠道。同时,要通过财政补助、贷款贴息、先建后补等方式,鼓励、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种养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自觉投资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

(二)坚持“两个聚焦”,保障支出重点。

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增长有限,必须把握好支出的方向和力度,继续坚定不移地按照回副总理“两个聚焦”的指示精神,突出重点,集中投入。一是要重点保障高标准农田建设。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制定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的要求,国家农发办从去年开始即着手编制《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目前已征求了部内有关单位的意见,拟于近期报部领导同意后报请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审定。经初步测算,要完成《规划》确定的开发任务,“十二五”时期用于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含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中央财政资金总投入平均每年需要337亿元,加上地方财政配套资金,每年需要投入财政资金500亿元左右。从目前的情况看,2011和2012年均存在较大缺口,今后几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必须全力以赴,重点保障这部分资金投入。二是要重点保障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推进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是农业综合开发一项带有方向性和全局性的重大政策。中央财政要继续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投入力度,项目安排进一步向粮食主产区集中,各项增产增收增效措施在粮食主产区集成投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也要加大对粮食主产县的投入力度,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要继续向《千亿斤规划》确定的800个产粮大县倾斜,让农业综合开发成为推进全国粮食核心产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三)完善政策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在加大投入、保障重点支出的同时,必须通过完善政策机制,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使用效益。一是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推进资金整合与统筹。整合和统筹安排涉农资金是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规范资金运行的迫切需要,是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重要举措。国家农发办将继续按照财政部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联席会议的要求,在不改变资金管理体制和分配方式的前提下,着力探索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统筹整合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有效模式。同时,2012至2015年,农业综合开发将安排66亿元中央财政资金,与小农水专项资金、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共同统筹支持东北四省(区)实施“节水增粮行动”,四省(区)要认真抓好落实。地方各级农发机构要充分发挥农业综合开发集中投入、综合治理、机构健全、制度完善的优势,在加强统筹的前提下,优先选择分区域、分部门实施的统筹整合模式,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进一步完善和创新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投入机制,用足用好科技投入政策。大力支持基层农技服务组织开展技术推广工作,有条件的地区要优先选择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其向项目区成员农户开展农技服务。鼓励和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采取技术培训、技能传授、示范带动等方式,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培养造就新型职业农民。大力推广管道灌溉、衬砌渠道、膜下滴灌、优良品种、机械深松、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搞好先进适用技术的组合配套,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对生产的支撑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扶持方式。继续提高贴息资金在中央财政产业化项目资金中所占的比例。根据东部、中部、西部经济发展状况和龙头企业发展规模等情况,实行不同的贴息比例。同时,深入推进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合作,发挥大型金融机构信贷资金规模优势,吸引金融资本更多地投入农业综合开发。四是积极探索围绕区域主导产业扶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机制。进一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规模化种养水平。

(四)狠抓预算管理,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强化农业综合开发预算执行管理的核心是加快支出进度,这既是体现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能不能花出效益”的重要指标,也是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必然要求。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预算执行进度必须多措并举,不断优化各环节的资金管理流程。一要狠抓预算到位率。近年来,地方各级财政部门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大部分地区能够足额甚至超额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预算到位率较高。但也有个别地区,配套资金到位率较低,上报国家农发办的预算安排情况与实际落实情况差异较大,严重影响了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如果今后这一情况得不到有效改善,国家农发办将考虑下调这些地区的中央财政投入规模,将资金更多地投向那些开发积极性高、足额或者超额落实配套资金的地区。二要狠抓预算执行进度。近年来,中央财政通过采取提前下达资金指标、提前通知地方转移支付预算、预拨资金等方式,下大力气狠抓预算执行,收到了明显效果。今后,中央财政将继续坚持和完善这一做法,力争在每年的第三季度末提前完成当年的预算执行工作。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按照《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预算执行工作的指导意见》(财预[2010]11号)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关于加快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支出进度有关事宜的通知》(财发[2009]36号)要求,提前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加快资金拨付进度。三要狠抓项目建设进度。加快支出进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让财政资金早日发挥效益。但从近两年综合检查的情况看,部分地区存在片面追求支出进度的情况,出现了两个误区。一个误区是认为只要把资金从财政国库部门拨入报账资金专账就万事大吉,项目建设和资金报账进度依然严重滞后,有的地区甚至到第二年年末时,上一年的项目仍然没有建成;另一个误区是盲目加快报账资金支付进度,没有严格把关就仓促支付资金,导致资金管理和使用中违规违纪问题的增加。这两方面的误区,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的危害很大,一定要坚决予以纠正。关键是要提前做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申报评审等前期准备工作,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严把工程建设质量和报账资金管理两道关口,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基础工作,确保资金安全规范有效使用。

实践证明,加强基础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重要职责所在,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关键环节,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一是要继续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建立,相关制度办法也已经趋于完善,关键是要提高制度的执行力,抓好贯彻落实。地方财政部门和农发机构要继续强化以县级财政报账制为核心的财务管理体系,坚持财政资金“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同时,要根据国家统一的政策制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将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落到实处,确保财政资金的安全规范有效使用。二是要进一步提高决算编报质量。资金决算编报工作是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决算编报质量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县级报账制的推行和培训工作的加强,各地资金决算编报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决算数据已经成为科学反映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运行使用状况的主要依据,成为扩大宣传、完善政策的重要参考指标。为了适应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方式的调整变化,国家农发办对2011年度的决算报表进行了修订完善,这次培训班上,将对新修订的决算报表进行培训,还将对近两年的决算工作进行总结表彰。希望大家高度重视这项工作,认真参加培训,会后及时部署,细化分工,落实责任,不断规范财务核算水平,提高决算编报质量,夯实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基础。三是要加强有偿资金和投资参股资金的后续管理工作。中央财政取消有偿资金和投资参股资金后,有的地区往往容易忽视对这部分资金的后续管理。需要强调的是,截至2011年底,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的债务余额仍有54亿元, 中央本级的参股资金规模仍有25亿元,要继续认真做好这部分资金的后续监管工作。今年要重点做好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的有偿资金账务核对工作。同时,要继续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开展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项目的申报审核工作,及时催收到期有偿资金。

(六)严格资金监管,完善奖优罚劣的绩效评价机制。

加强资金监管是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完善财政资金绩效评价机制的关键环节。一是加强内部监管。要把加强资金管理与加强项目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严格执行专家评审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资金和项目公示制。要更加注重发挥基层财政部门、农发机构的监管作用,进一步强化对项目立项第一个关口和资金使用最后一个关口的管理。二是强化外部监管。要充分发挥审计部门、财政监督机构、社会中介机构以及新闻媒体和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作用,积极配合相关部门搞好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检查和监督工作,实现监督主体多元化、监督内容多元化和监督方式多元化,积极推动构筑全方位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监管体系。三是完善绩效评价机制。要严格按照《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绩效评价办法》(国农办[2011]178号),开展对省级管理单位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绩效评价工作,并将评价结果作为中央财政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实行奖优罚劣,完善以结果为导向的财政资金分配办法。

(七)注重作风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资金管理队伍。

做好新形势下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任重道远,必须持之以恒地抓好干部作风建设,按照开拓创新、求真务实、严谨高效的要求,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的资金管理队伍。要树立大局意识。资金管理工作要服从服务于“三农”工作大局、服从服务于财政工作大局,资金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认真学习掌握财政政策,把握正确的工作方向,提高政治素养。要提高自身素质。资金管理人员既要熟练掌握资金和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也要通晓项目管理办法;既要具备丰富的财经知识,也要具备必要的农业、林业、水利、管理、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努力成为既懂资金管理又懂项目管理,既掌握财政理论又了解市场经济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要做到求真务实。大家要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落实民意,继续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面文章,扎扎实实做好工作,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要保持廉洁自律。大家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防线,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在确保资金安全的同时,保证干部安全,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熟练、作风优良的管理队伍。

第二篇:建邺区开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局面

建邺区开创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新局面

去年12月份在全市流动人口检查考核中,我区未能进入前三名,引起全区上下很大震动。在今年1月份我区连续召开流动人口领导小组会、街道派出所动员会、职能部门座谈会,对此进行了深刻反省。会上区流管办对全市检查结果进行了通报,并逐一分析了造成失分的几方面因素。区委分管领导严肃指出:不要陶醉在全国先进的荣誉中,自我麻痹,一切要从零开始。流动人口管理必须转变观念,适应新的形势,新的节奏。要做到“三合拍”,即:与“十六”精神合拍,与河西新城区的建设步伐合拍,与全国综治先进的地位合拍。为此新年伊始我区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强化基层基础工作,使全区流动人口管理呈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开拓的良好局面。2月20日市流管办蔡处长到我区指导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

一、转变观念,提高思想认识。首先,充分认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区委副书记杨书礼指出:流动人口是城市发展的象征,是经济繁荣的标志。因此流动人口工作不是一项突击性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它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是河西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富民强区”的重要内涵。必须认真抓好每项工作措施的落实,突出重点,突破弱点,要把流动人口管理这个难点工作变成我区的一个亮点。其次,突破思想障碍树立新的理念。一是提高流动人口是经济发展生产力的认识,二是提高流动人口是城市发展动力的认识,三是提高了对流动人口群体的认识。

二、强化组织,狠抓队伍建设。一是强化组织机构建设。为了改变区流管办人员不齐,检查督促不力的局面,经区委分管领导协调,各职能部门大力支持,区流管办又分别从区市容局、计生局、房产局、司法局等成员单位各抽调一名同志充实到区流管办,坚持长期联合办公,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并明确规定各街道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流动人口管理组织,街道流管办除正副主任外,专职工作人员不得少于2名。尚未健全机构配齐人员的街道,必须在一季度前落实到位。流动人口密集的地区以村为单位设立流动人口管理站,流动人口较少的社区,跨社区设立流动人口管理站。流管站必须做到五有:有房子、有牌子、有桌子、有柜子、有机子;并建立“五一一”工作台账。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制落实。把领导责任制的落实,作为年初流动人口管理的首要任务。在今年1月份,我们制定了XX?XX流动人口管理领导责任书,由区领导与各街道及建设、市容、劳动、计生、房产等有关职能部门一把手签订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责任书;各街道与村、社区流管站也分别签订流动人口管理责任书。使流动人口管理真正做到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负责。三是强化协管员队伍管理。坚持在地方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严格按照1:300的比例建立了专职协管员队伍。由街道流管办负责聘用年龄轻、身体好、初中以上文化、无违法违纪记录、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同志担任。协管员队伍由街道负责管理,对协管员开展培训每年不少于2次,业务上由派出所进行指导。协管员主要职责是流动人口的登记、办证、管理、服务及垃圾费的收取;配合公安机关开展治安清查及提供犯罪线索。对不称职或有违法、违纪行为的协管员,由街道流管办进行处罚或解聘。

三、完善措施,加大管理力度。一是确定了全年流动人口管理的工作重点。围绕“一个中心”,即:全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争创全市一流;抓好“两个典型”,即:成建制单位流动人口管理典型及街道流管站管理典型;争创“三个特色”,即:流动人口管理统一规范特色,从严执法加大处罚特色,为河西开发搞好服务特色;加大“四个力度”,即:加大登记办证力度,加大硬件建设力度,加大集中整治力度,加大漏管反查力度。二是制定完善的管理措施。首先,制定下发了全年流动人口工作意见。1月24日我们就制定了今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意见,对组织机构建设、领导责任制落实、目标管理、协管员队伍管理、公寓式管理、法制宣传教育、费用收取、信息报送等8个方面的内容作了具体制定。并且在1月27日召开了街道、派出所分管领导参加的动员会进行部署。其次,出台了协管员配置和收费指标的实施方案。严格按照1:300的比例配齐配强协管员队伍,按照街道管队伍,公安管业务的原则,由街道流管办向社会公开招聘年纪轻、身体好、综合素质高、无违法违纪行为的同志担任;协管员一律为专职,由区流管办配发上岗证,经培训后上岗。根据各街道流动人口数量对街道的收费指标进行了具体分解,并对票据使用、费用收取作了严格规定。第三,制定了全年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流程。针对区、街实际情况,对全年流动人口管理以月为单位作了具体安排,做到年有计划,月有重点。加大检查指导力度,通过明查暗访、检查督促狠抓基础工作的落实。第四,制定和完善了奖惩机制。(1)制定了信息报送的奖惩制度。各单位报送的经验材料被区、市、省采用分别奖励800元至XX元;报送重要信息每条奖励200元。同时迟报、漏报重要信息的,每条扣200元;没完成调研任务的则扣1000元。(2)制定了协管员和辅警的奖惩制度。我区率先动员社区辅警的力量,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力度。辅警在社区防范、治安巡查中加大对流动人口的盘查,凡发现流动人口在规定时间内未登记、办证的,要督促其主动到流管站登记、办证;同时将信息用书面形式反馈给协管员,如协管员在3日内仍未登记、办证的,经流管站查实后,按每人一元的标准扣除协管员工资奖励辅警。协管员在登记中被发现有缺项、漏项的,视具体情节从协管员当月工资中扣除10至50元。协管员在工作中发现和提供案件线索,抓获人犯处劳教以上的,将给予100至500元的奖励。荣誉已成为过去,任务已摆在面前,我区流动人口管理正以敢为人先的魄力,开拓奋进的毅力,坚韧不拨的耐力,为河西新城区的建设,努力开创流动人口管理的崭新局面。

第三篇:解放思想 开创路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解放思想,开创路政管理工作新局面

——韶关市新丰公路局路政管理所

近年来,我局路政管理工作紧紧围绕“依法保护路产,维护路权,保障公路安全畅通,为经济建设服务”这一主题,不断加大路政管理力度,在管理方法上动脑筋,认真探索路政管理新途径,创新了路政巡查模式和创新了公路绿化的“种、管、护”工作,探索出一条符合新形势下路政管理的新路子,有效地促进了路政管理全面开展。

一、创新路政巡查模式,将路政巡查重心下移到养护中心,制定养护中心路政巡查制度。

我局路政管理所5名路政员承担境内157.009公里国、省道的路政管理任务,由于公路建设快步发展和农村经济市场的繁荣,公路两侧违章建筑、乱堆乱放、打场晒谷,以及运输车辆沿路抛洒,损毁水沟、护栏等行为时有发生,而我局路政管理所仅有5名路政员,显然难以承受巨大的路政管理压力。为了强化路政管理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各种违章行为,我局着力创新路政管理机制,将公路巡查重心下移由养护中心负责把关,路政管理所主要集中精力做好路产路权的维护和违章整治工作,从而使各种违章行为能及时发现和及时处理,公路违章行为有了较大下降。

主要措施:

1、制定养护中心路政巡查制度。把路政巡查工作列入养护中心职责范围,要求养护中心将养护巡路与路政巡查结合起来,发现路政案件及时上报路政管理所处理,并实行每日养护巡路与路政巡查分开

记录制度。养护中心路政巡查工作好坏与养护中心每月、季度评分挂钩,实行奖罚制度。

2、由路政管理所与各养护中心签订《公路巡查责任合同书》,各养护中心养护的公路巡查工作由各养护中心负责,养护中心巡查时发现违章行为,可制止的,要及时制止,不能处理的要及时上报路政管理所。如果养护中心巡查不正常,巡查记录不全或发现违章案件上报不及时,月、季考评将按规定扣分。

3、针对各养护中心管养线路长,公路巡查成本大的实际情况,为了保证养护中心每日巡查正常,降低巡查成本,我局为各养护中心配备了一辆耗油量低的微型小四轮作为专用巡查车辆,提高了路政巡查效率。

主要效益:

1、以往,我局因路政管理人员少,而管养路段点多、线长,公路巡查成本高、任务重、压力大,现将路政巡查重心下移到养护中心,有效减轻了路政管理所的工作压力,降低了路政巡查成本,使路政管理所能集中精力做好路产路权的维护和违章整治工作上。

2、将路政巡查工作重心下移到养护中心,养护中心可使每次巡查集路政、养护于一身,使路政巡查和养护巡路方式上重叠,从而有效地整合了路政和养护资源,避免了因重复巡查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走出了一条开源节流的新路子,也提高了路政巡查力度和效率。

3、,我局路政管理所每日上路巡查,都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且难以保证每日能全线完成巡查任务。而养护中心职工

作为公路管养一线人员,能够随时掌握道路随机信息,将路政巡查工作重心下移到养护中心,路政管理所就能每日掌握全线管养路段的路政状态。

二、创新公路绿化“种、管、护”工作,推进公路绿化、美化工作上新台阶。

1、狠抓公路绿化种植质量关,确保种植一段,成活一段,达标一段。针对我局管养路段多数是改建路段,绿化缺口大,可直接绿化种植路段少的实际情况,为了使公路绿化、美化整体上的统一和美观,我局专门对养护公路的绿化种植问题进行了考察、分析,研究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种植措施:一是对不可绿化或难以绿化的路段,调派小型挖掘机进行开山、凿岩、整形造地等工程,创造条件打造绿化平台进行绿化种植。二是调运优质泥土铺盖,对绿化种植土地进行土壤改善处理,改善绿化树苗生长环境。三是选择优质绿化树苗品种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规格大小挖树穴,把好种植、浇水、施肥关,确保绿化种植成活率。

2、公路绿化工作涉及面广,必然遇到绿化用地,绿化人为破坏,牲畜损坏等问题,因此,争取政府支持、社会支持尤为重要。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局积极主动向县人大、县政府及各有关单位反映,提出保护公路绿化的工作意见,争取社会共同支持,全民参与爱护公路的一草一木。通过我局不厌其烦的努力,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县人大的重视和大力支持,县人大经常视察公路养护情况,非常重视公路绿化工作,并由我局提出保护公路绿化的实施意见,整理成文字材料,由县政府再整理汇编成文件,发至各乡镇具体实施执行。县政府还同各镇签订了公路绿化责任合同书,镇政府又同各村委签订合约书,从而引起了各镇及公路沿线村对公路绿化的重视,在公路绿化用地问题上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促进了公路绿化的建设。

3、针对我局过去到外地购苗购花草等成本大,而且在购买和运输中出现的时间差,担误了绿化种植的最佳时机,加上时间仓促,新购树苗质量达不到要求,种下的树苗生长率低,使公路绿化工作显得被动。因此,为了节约资金,提高绿化工作效率,我局积极鼓励各养护中心大力发展苗圃场生产,并把育苗工作列入各养护中心养护工作职责范围,定下任务指标,所育苗种,局按质量标准内部收购。为了保证育苗质量,各养护中心大力培育“营养”袋装树苗和花草,如各养护中心培育的优质桉树苗,每年就能满足各线公路大量种植的需要,为我局及时种植和补种绿化苗提供了保障。

几年来,我局路政管理工作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重视支持下,经过路政管理所全体人员和养护中心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可喜成绩,但按新形势下路政管理工作的高标准,严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今后,我们将脚踏实地,以现有的建设成果,认真学习兄弟县(市)局的先进经验,继续努力,再接再厉,把路政管理工作推向新台阶。

二〇〇九年四月九日

第四篇:努力开创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凝心聚力 统筹城乡

努力开创全区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

——在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同志们:

今天,区委、区政府在这里隆重召开全区2010年农村工作会议,目的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09年农业农村工作,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三农”工作任务,动员全区上下党政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坚定信心,振奋精神,努力开创全区农业农村工作新局面。区委、区政府对这次会议非常重视,会前,区委常委会专门听取了汇报,研究了支持“三农”工作发展的措施,提出了明确要求,这充分表明了区委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高度看重。今天,杨书记又亲临会议并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2010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讲四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切实增强做好“三农”工作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是我区农业农村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的一年。面对百年不遇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主要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和先涝后旱自然灾害侵袭的多种困难,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定信心,迎难而上,扎实工作,科学应对,全区农业农村工作成效显著,为全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做出了突出贡献。农业农村工作获省先进单位、乡村清洁工程获市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可以说,过去的一年,是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跨越的一年,是成绩可圈可点,工作有声有色的一年,是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年!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粮菜总产再创新纪录。我们以开展稳粮扩菜保供应为抓手,采取严格控制耕地抛荒和大力实施科技兴农两大手段,积极推进耕作制度改革,调整结构,优化品种,主改单产,粮食、蔬菜总产量分别达2.48万吨和3.44万吨,实现连续八年增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了新突破,迈上了新台阶。

二是农民收入再上新台阶。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千方百计开辟增收渠道,想方设法挖掘增收潜力,着力发挥特色优势产业,劳务产业,惠农政策保增收的主渠道作用,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605元,增长14.5%,增幅位列5城区第2位,取得了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令人鼓舞。

三是特色产业迈出新步伐。特色产业呈现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升,效益逐步显现的良好态势。新增种植基地4个;特种养殖基地3个,养殖小区6个,出栏生猪11.2万头;新扩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2家,实现年销售收入5.2亿元,带动了3000多农户增收;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特色经济组织化、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四是农村民生有了新改善。去年共筹资1093.2万元,其中区财政投入146万元,完成砌护渠道5.8公里,改善灌排面积0.51万亩,改造中低产田0.35万亩;硬化村组公路47.1公里、水渠3.5公里、山平塘11口;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224户,新安装太阳能53台;村民共建新居示范点5个151户,乡村环境明显改善。全区用于救灾救助,扶弱济困方面的资金达156万元,通过财政“一卡通”发放各项惠农补贴资金624万元。可见,2009年是农村民生资金投入最多的一年,也是广大农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

五是乡村环境发生新变化。全区共完成“三边”造林310亩,松材线虫病除治完成目标任务。“五小”建设夯实了基层。**、**乡“五小”设施工程建设通过验收。**乡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扎实推进。村组通水泥路、户用沼气、太阳能上屋、农家有书屋、宽带进农家等惠民工程全面实施,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联户共建、连片共建新居成为我区新农村建设一道靓丽的风景。

六是农村改革取得新进展。水管体制改革完成。林权制度改革逐步推进,外业勘界工作完成率100%,矛盾纠纷调处率50%。土地流转试点步伐加快,带动面上流转农村土地0.39万亩。农村“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全面推行,进一步激活了农业农村发展动力。

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有力领导的结果,是区直部门通力合作、真抓实干的结果,是全区广大农民群众热情参与、大力支持的结果,更是乡、涉农街道及村干部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区委、区政府向辛勤耕耘在农业农村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全区“三农”工作的各位领导、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回顾总结一年来全区“三农”工作发展的实践,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做好“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做好“三农”工作的行动先导。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不断深化对区情的认识,敢于突破思维定势,敢于打破传统方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大力实施“南改北拓,城乡一体”发展战略。实践证明,只要观念变,就能天地宽,思路新,办法多。必须始终坚持把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如果农村经济发展不起来,农民的钱袋子鼓不起来,做好“三农”工作,建设新农村就是一句空话。我们始终坚持所有的工作都以农民增收为中心而谋划,所有的举措都以农民增收为中心来发力,从而确保了近年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必须始终坚持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三农”工作的根本保障。区委、区政府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基础性产业,全局性工作,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上狠抓落实,在部门协作上通力配合,引导全社会真心关注农业、真情关爱农民、真诚服务农村,形成了共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合力。必须始终坚持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三农”工作的主攻方向。坚持把发展现代特色优势产业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积极引导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区蔬菜、花卉苗木、时鲜水果、特种养殖等特色优势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扩量保质,有效促进了农业向高效、优质、生态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农业转变。

发展成就令人欣慰,取得的经验弥足珍贵。在充分肯定我区农业农村工作所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清醒认识到我区农业农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一是改革创新的举措不多。主要表现为指导工作的常规性措施多,创新性、突破性措施少。如土地流转、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典型培育等方面的创新力度不够。二是部分领域工作推进不力。在特色现代农业基地建设上,有些措施到位不彻底,进展缓慢,基地规模不大,科技水平较低,带动能力不强,示范效应不理想。三是农民持续较快增收难度加大。主要农产品价格不确定因素增多,走势不明朗,农民转移就业增收空间小,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四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任务艰巨。传统农业在我区农业中还占较大比重,农业产业化水平依然很低,总体规模偏小,影响度不高,产业链条短,市场流通体制滞后,尤其是缺乏强势龙头企业带动,严重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步伐。五是农业农村基础还比较薄弱。我们基本上还是一个以吃饭为主的财政,财政支持农业农村的能力还不强,就目前的财力来看,要想拿出较多资金支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还十分有限,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农业农村基础不牢固的现实还没有改变,农业弱质产业的地位还没有改变。在直面现实的同时,我们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我区农业农村工作面临的发展机遇。第一,国家继续扶持。2010年中央连续第7个1号文件锁定农业农村发展,国家将继续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第二,项目连续增多。主要有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渠系改造、山塘清淤扩容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建设,农村清洁能源工程、饮水安全及中低产田改造等。第三,改革持续深化。土地流转、林权制度改革、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等。第四,资金陆续转移。金融危机引发了新一轮经济调整,使得投资农业及民间资本陆续流向回报相对稳定的农村已渐成气候,将为农村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二、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努力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跨越

2010年是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谋划“十二五”发展的关键一年,也是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继续增强农民福祉的重要一年。做好2010年的农业农村工作至关重要,意义重大。今年,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指针,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稳粮(菜)保供应、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工作思路,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坚决确保农业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

主要发展指标是: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万亩以上,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左右,实现粮食总产2.5万吨,蔬菜总产量达到4万吨;年出栏生猪11.8万头,水产品产量达0.35万吨。农业增加值增长6%,达到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达到7300元以上。

围绕上述目标的实现,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好“四篇文章”。

(一)借助“强农”支持之力,做好项目文章。继续坚持“抓发展就是抓项目,抓科学发展就是抓大项目、好项目”的发展思路,全面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必须做好农业项目这篇文章。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今年要集中人力、物力,完善各类水利工程500处,重点打好水库除险加固和除险保安,争跑资金100万元以上,全面完成新安堤防工程除险加固。全力实施以山平塘为主的“六小工程”,特别要抓好三阳村山平塘清淤扩容整治项目,切实改善乡村农田灌溉条件,保证农业旱涝保收。继续加大力度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切实解决好灵官等7个村2600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促进民生改善。大力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提高农田产出效益,年内要积极争取资金30万元以上,加快完成500亩中低产田改造和1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继续严格落实好移民相关政策,及时足额发放移民后扶资金,扶持移民开发项目1个,着力改善移民区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抓好以“三边”造林绿化为主的林业生态项目,全年要争取林业项目资金150万元以上。完成人工造林500亩,义务植树18.5万株。重点做好2002退耕还林生态林和2005退耕还林经济林的补植补造,继续抓好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大力开展农村沼气和乡村清洁工程建设。争取中央投资30万元,新发展农村户用沼气200户。大力发展创意农业和低碳农业,将我区丰富的文化底蕴渗透到我区的农产品建设中去,在节水、节能、节地等方面探索出集约化、低消耗、高效益的生产模式,走出一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业发展新路子。三是加强科技兴农力度。积极争取实施一批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着力提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农产品整体科技含量。重点搞好优质种苗引种,提高主导产业良种覆盖率。继续建设好三星6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改扩建种猪生产场1个,建立人工授精站2个,从源头上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优化品种品质结构。在全区2个乡3个涉农街道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培育一批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努力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和科技成果转化率。进一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大力引进良种,扎实开展新品种展示、示范;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核心技术和轻简栽培等综合配套实用技术;大力推广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治理,扶持、发展专业化防治合作组织,实现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的公益化、高效化、现代化。争取投资20万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质,力争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8%以上。大力推广新型农机具,扩大农机作业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提升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特别要着力做好角山农机示范片的发展与服务,实现水稻生产机耕、机收作业率达80%以上。

(二)借助农业“资源”之本,做好产业文章。充分发挥我区农业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必须做好农村产业这篇文章。一是粮食生产打基础。抓好粮食生产,既是贯彻落实中央省里指示的规定动作和必然要求,也是打造对接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平台的必然选择,更是讲政治的具体体现。尽管我区粮食种植面积不大,粮食增减也左右不了全市粮食生产形势,但是,这几年,区委、区政府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力度很大,措施很硬,要求也非常高。各级从事农业农村工作的同志,要始终绷紧粮食生产这根弦,将其作为农村工作的一条基本底线来抓,做到要求不松,支持不减,实现稳粮保自给。今年要将粮食生产尤其是**高速、**公路和**国道等主要公路沿线的早稻生产和遏制耕地抛荒责任制落实到乡干部、落实到户、落实到田块,建立责任台帐,强化责任追究,确保粮食生产稳定不滑坡,确保双季稻面积达到80%以上。要按照政办发[2008]14号文件的要求,对出现抛荒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即连片抛荒5亩以上追究乡党政主要负责人的责任,连片抛荒3亩以上,追究村主要负责人的责任。并将遏制耕地抛荒与乡村干部绩效挂钩,实行交纳责任金制度和“一票否决”制。要求每个村向乡交纳责任金0.5万元,乡向区交纳责任金3万元,其责任金从财政转移支付中扣除。同时,区财政将拿出近年粮(良)补结余下来的资金,对今年粮食生产先进乡、村和种粮大户实行奖励。二是基地农业强规模。根据我区位于城郊的实际,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以“菜蓝子”、“果盘子”为主打,突出做好服务城市居民消费文章,做大做强三星蔬菜基地规模。在耕作方式上,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经营方式上,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在档次定位上,由普通品种向名、特、优、新转变,变产品为商品,变产量为产业,变小消费为集团购买,形成产业链条。努力把三星蔬菜打造成为市民消费的首选产品,成为市民和各大超市来三星观菜、赏菜、购菜的理想追求。同时,着力建设好以灵官为主的2000亩礼品西瓜基地,重点建设好6个示范养殖小区。通过扶持,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三是特色农业树品牌。紧紧依托“三农”资源和乡土文化,大力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农家乐、现代新村、民俗农庄等,促进农业向二、三产业延伸,扩展农业增收功能。今年,要下大力气将三星打造集菜地认种、休闲、垂钓、观赏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体验休闲农庄。积极鼓励倡导机关单位干部认种领种,加大宣传力度,扩大影响,着力包装,推向市场,提升三星休闲农业整体发展水平。要依托**、88、**冲等山青水秀的山水资源,加快**度假小区建设,着力打造原生态野外休闲娱乐度假休闲类型。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不断调整农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时令果蔬、珍稀食用菌、安全畜禽等农产品生产,努力将我区发展成为城市居民菜篮子鲜活农产品供应基地,增强农业园区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带动功能。四是龙头产业求发展。按照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形成主导产业等集群集聚,从根本上改变我区“稻谷连壳卖、生猪连毛卖、鲜鱼连鳞卖”的尴尬局面。要在巩固现有龙头企业的基础上,今年力争新增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家,将产业做大,将影响做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兴旺。

(三)借助体制创新之机,做好“改革”文章。要加大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农业发展的惯性思维,必须做好农村改革这篇文章。一是扶持合作组织发展。全面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信贷、登记、用地、用电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新发展3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重点扶持1个。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全面实行农村土地承包管理信息化,抓好第2轮土地承包后续完善工作,在去年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查漏补缺,确保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100%到户,农村土地承包合同100%到户。三是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要按照区委要求,今年6月底以前,基本完成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改革任务,集体林权明晰产权现场核实率达到90%以上,林权证发放率达100%,山林纠纷调处率达90%以上,真正实现“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四是抓好农村综合改革。要按照省政府的部署,全面、稳步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进一步落实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政策,建立健全乡村债务监测与预警机制,严格防止发生新的债务。积极探索建立村级公益事业建设新机制,抓好“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落实,争取农村“一事一议”试点村30%,争取“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资金到位。进一步加大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力度,认真落实农民负担监管责任制,加强惠农政策落实和涉农收费监管,集中抓好惠农补贴发放的监督和解决好农村中小学、农民建房等乱收费问题,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四)借助普照惠农之光,做好“和谐”文章。要破解城乡发展不平衡的矛盾,解决制约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层次因素,必须做好和谐农业这篇文章。一是合力推进新农村建设,打造新村亮点。继续实行“领导挂帅,部门帮扶,队员驻村”的工作机制,抓好以“城乡一体,乡村共建”为主题的松木新农村示范片建设。通过政策扶持,项目带动,力争每个示范村都有1至2个带领农民增收的优势特色产业,成为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样板。切实抓好村组公路、安全饮水、电网改造升级、村民共建新居工程,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建设,继续加快“三清五改”进程,努力打造优美、和谐的新村亮点。二是着力促进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依据劳动保障部门和农科教中心,将农民工作为各类技能培训的重点,采取集中培训、订单式培训、农业生产适应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相结合的办法,扩大返乡农民工就业门路,确保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对有一定资金和技术的农民工自主创业,要给予小额担保贷款支持及各项税费优惠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全力改善农村公共事业,普照惠民阳光。进一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加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配套建设,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低保、救灾救济、高龄老年人补贴等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抓好农村计划生育和残疾人保障工作。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实效 今年农业农村的各项目标任务已经明确,关键在于抓落实。要切实按照会议部署,不等不靠,立即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一件一件抓落实。

(一)要切实重视“三农”。周强省长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三个不过分”,即怎么强调也不过分,怎么重视也不过分,怎么支持也不过分。“三农”是发展的基础,不可动摇;“三农”是全党工作的重点,不可偏移;“三农”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不可丧失。因此,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三农”工作的重要性,真正把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放到更加突出的位臵,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真正把“三农”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实在行动上,潜心研究,精心谋划,用心推动,着力解决工作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全力推动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快速健康发展。

(二)要务必明确责任。要按照区委、区政府的安排部署,认真研究,理清思路,完善方案,加快部署,切实把农业农村工作抓紧、抓实、抓好。要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确定的目标任务,认真落实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强化目标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办法,细化量化目标,逐层分解任务,做到责任落实到领导、任务落实到人头、计划落实到田块,形成全区党政组织和干部群众全力以赴推进农业农村工作的浓厚氛围。

(三)要致力抓好落实。落实是完成任务的根本,领导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对于已经确立的各项工作,各级各部门一定要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来对待,认真研究新情况,注重解决新问题,尤其是要在抓落实上创新思路,在创新上重点突破,推动各项工作全面落实。对于已开展的工作,要脚踏实地搞好示范,俯下身子抓好落实,甩开膀子真抓实干,不折不扣落实惠民政策,不遗余力完成任务。

(四)要完善考核督查。要继续发扬真抓实干的作风,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深入农民,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真正做到政策落实、工作到位、农民群众得实惠。今年,区委、区政府将继续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严格考核,并加强对“三农”重点工作的不定期督查,督促各地抓“三农”工作的目标不动摇,标准不降低,力度不放松,精力不分散,工作不松懈。

四、未雨绸缪,精心组织,切实抓好当前的各项工作 春分已过,谷雨在即,当前正是农业生产的关键时期。乡、涉农街道、区直有关部门应当扎实抓好当前各项工作,为全年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一是抓好春耕备耕。季节催人,时不我待。乡、村和农业部门要在春耕备耕关键时期,组织干部和农技人员深入农户家中,深入田间地头,认真抓好早稻面积落实,坚决遏制耕地季节性抛荒,搞好办点示范,指导农户搞好科学育秧和蔬菜培管等工作。农机部门要深入开展农机闹春耕,减轻农民劳动强度。

二是抓好防汛保安。水利部门要迅速对堤防、水库等防洪工程设施进行全面排查,做好水利工程汛情调度和防汛物资准备等工作,落实好防汛保安责任制,确保在正常洪水位下不垮一堤一坝,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是抓好动物防疫。春季是重大动物疫情易发期,各地一定要绷紧这根弦,切实抓好动物防疫工作,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确保养殖业健康发展。

四是抓好造林绿化。各级各部门要抢抓季节时令,开展义务植树活动,确保“三边”造林,“十万乔木进雁城”新造任务的全面完成,切实改善我区生态环境。这里特别强调一下,要加强春季森林防火工作,严格落实各项措施,坚决杜绝森林火灾的发生。对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和造成恶劣影响的,一定要严肃追究,严惩不贷。

五是抓好新村建设。抓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工作,尤其是新农村示范片建设,4月5日前所有驻村工作队员都要进驻到示范村开展工作,确保示范村建设不松懈,不走样。

六是抓好争资跑项。对当前已经落实的项目,要突出一个快字,抢时间,抓进度,保质量,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发改、财政和农业部门要密切配合,对争取到的涉农项目资金要进行“打包”整合,“捆绑”使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领导、同志们,加强农业基础,统筹城乡发展,增进农民福祉,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和神圣的历史责任,意义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广大干部和农民群众,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努力开创全区农业农村工作的新局面。

第五篇: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

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 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以下简称财政有偿资金)管理,根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财政部令第29号)、《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管理办法》(财发[2008]4号)及有关制度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中央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含部门项目,下同)财政有偿资金的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

第二章 认定条件

第三条 下列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回收的财政有偿资金,经报批准,可以列入呆账予以核销:

(一)用款单位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或撤销,并终止法人资格,县级财政部门(或直接放款给项目单位的财政部门,下同)和委托贷款银行对用款单位或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财政有偿资金;

(二)用款单位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损失巨大且不能获得补偿,或者获得补偿后仍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财政有偿资金,县级财政部门和委托贷款银行对用款单位和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财政有偿资金;

(三)用款单位受县级以上(含县级,下同)政府批准的重点工程建设占地或其他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等因素影响,造成项目停建、生产经营终止,按国家有关规定获得补偿后仍无力偿还部分或全部财政有偿资金,县级财政部门和委托贷款银行对用款单位或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财政有偿资金;

(四)用款单位虽未依法宣告破产、关闭、解散、撤销,但已完全停止经营活动,被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注销、吊销营业执照,终止法人资格,县级财政部门和委托贷款银行对用款单位或担保人进行追偿后,未能收回的财政有偿资金。

除前款规定外,用款单位不能偿还到期资金,经过相关法律程序后,仍无法收回的财政有偿资金,经报批准,可以列入呆账予以核销。

第四条 下列不能按借款合同约定期限偿还的财政有偿资金,经报批准,可以延期还款:

(一)用款单位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第(一)、(三)、(四)项及第二款中所列情况,但因相关法律程序尚未终结等原因,暂时难以提供有效证明文件的财政有偿资金;

(二)用款单位因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不能按期还款,但项目仍可续建或继续发挥效益的财政有偿资金;

(三)用款单位因项目调整等情况确实需要延期偿还的财政有偿资金。

第五条 单个项目延期还款的时限一般不超过一年。延期到期后需要继续延期的,按照规定程序报批。同一项目延期还款的时限原则上累计不超过3年。

第三章 申报和审批

第六条 财政有偿资金的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由用款单位提出申请,县级财政部门实地调查核实并进行追偿后,符合认定条件的,应当自下而上逐级申报。

用款单位无法提出申请的,由县级财政部门实地调查核实并进行追偿,符合认定条件的,自下而上逐级申报。

第七条

按照财政有偿资金归属权限,中央财政有偿资金的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由财政部审批;地方财政有偿资金的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由地方财政部门审批。

第八条 申报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延期还款的,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用款单位的基本资料。包括:呆账核销或延期还款的申请(申请的理由、企业的基本情况和现状);省级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批复的项目实施计划;县级财政部门与用款单位签订的财政有偿资金借款合同。

(二)县级财政部门的调查资料。包括:呆账核销或延期还款申报表(格式见附件);县级财政部门的调查报告(呆账核销或延期还款的形成原因、采取的补救措施及结果、追偿的情况、抵押物处置情况、担保人的情况、呆账核销或延期还款的理由等)。

申报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的,应当根据不同情况同时提交下列相关证明材料:

(一)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第(一)项中所列情况,属于依法宣告破产的,提交破产财产分配报告及县级以上人民法院破产裁定;属于依法关闭、解散或撤销的,提交报股东会、股东大会或县级以上人民法院确认的清算报告及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证明。

(二)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第(二)项中所列情况,属于重点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提交由省级财政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用款单位资产评估报告;属于一般产业化经营项目的,提交地(市)级财政部门委托具有相应评估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出具的用款单位资产评估报告,并区别不同情况分别提交相关部门的证明材料:

1.遭受干旱、洪涝、风雹、台风、地震、低温冷冻和雪灾、高温热浪、病虫害、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提交县级民政部门向上级民政部门报送的当地灾情报告以及对该项目受灾损失的认定材料。

2.发生动物疫情的,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兽医主管部门关于控制、扑灭动物疫病的相关文件及财政部门给予补偿的情况。

3.出现严重自然灾害和其他不可抗力事件的,提交财政部门要求出具的相关证明文件。

(三)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中所列情况的,提交县级以上政府重点建设工程批准文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依据及获得补偿的情况。

(四)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一款第(四)项中所列情况的,提交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吊销证明和县级财政部门的财产清收证明(包括债务人和担保人的基本情况、形成呆账的原因及补救措施、债务追收过程等)。

(五)符合本办法第三条第二款中所列情况的,提交县级以上人民法院裁定证明。

第九条 申报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的,用款单位应当及时提出呆账核销申请;县级财政部门在完成调查核实和认定工作后,应当及时向上级财政部门申报。

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下级财政部门的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审核评估,并于每年的12月31日前,将本地区当年发生的、符合认定条件的呆账核销项目申报材料进行汇总,集中报送财政部审批。

第十条 申报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延期还款的,用款单位应当在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到期的11月30日前提出延期还款申请;县级财政部门应当在收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完成调查核实工作,并向上级财政部门申报。

省级财政部门收到下级财政部门的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延期还款申请后,应当及时组织调查核实,并于中央财政有偿资金到期的12月31日前报送财政部审批。

第四章 管理和监督

第十一条 财政有偿资金呆账的会计处理,按照《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的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加强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的管理,严格认定条件,及时申报审批,依法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

第十三条 对于不符合规定条件、没有确凿证据和弄虚作假核销财政有偿资金呆账等违规违纪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和纠正,并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予以处理。

第五章 附则

第十四条 财政部门与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分设的,财政有偿资金呆账核销和延期还款的调查核实和申报审批由财政部门会同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局)办理。

第十五条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办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并报财政部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自2009年1月1日起执行。2000年1月12日财政部印发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有偿资金延期还款和呆账处理暂行规定》(财发字[2000]2号)同时废止。

附:1.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呆账核销申报表 2.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有偿资金延期还款申报表

下载财政部 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五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部 开创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管理工作新局面(五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的通知范文

    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会计制度》的通知 财发[2001]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农业部,水利部,国......

    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关于印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报账实施办法》的通知 2001年6月12日 财发[2001]1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区、旗,县级国有农场、牧场、团场,以下统称“开发县”)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

    努力开创我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新局面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 努力开创我县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新局面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县委、县政府和县编委领导研究同意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中央、省、市编办会议精神,......

    奋力开创我省预算管理工作新局面

    近年来,我省预算管理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坚持高起点、高站位,紧紧围绕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放眼全省财政经济工作全局,以依法理财为核心、以深化......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资金申请报告是指项目投资者为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而出具的一种报告。政府资金支持包括投资无偿补助、奖励、转贷和贷款贴息等方式,只审......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

    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实施细则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项目工程质量,按计划完成各项开发任务,现根据财政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资......

    开创农业农村发展升级新局面

    开创农业农村发展升级新局面 刚刚闭幕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是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省委十三届七次、八次全会精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