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推荐]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2月6日起实施
听广播看电视有了维权依据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颁布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于2月6日起开始施行(以下简称《规定》)。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业的一部新行政法规,该《规定》由总局局长王太华以总局令的形式于2009年12月16日正式对外公布。近日,本报记者就《规定》实施相关问题采访了地区广播电视局局长王德义。
记者:出台《规定》的目的和依据是什么?
王德义:为了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保障广播电视信号安全优质播出,维护用户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权益,是依据《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广播电视设施保护条例》而制定的。
记者:《规定》明确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范围,具体包括哪些?
王德义:从事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等业务的单位(以下简称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为保障安全播出开展的技术维护、运行管理、应急处置及其他相关活动。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督管理工作。任何组织、个人不得实施干扰广播电视信号、危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行为。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实行分类分级保障制度。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符合本规定和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关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有关要求;不符合的,不得从事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活动。同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加强制度建设,采取多种措施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应当对本单位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工作全面负责。
记者: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中的安全播出人员与技术系统配置如何管理?
王德义: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播出技术维护和运行管理的机构,合理配备工作岗位和人员,并将其他涉及安全播出的部门和人员纳入安全播出管理,落实安全播出责任制。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安全播出人员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参与节目播出或者技术系统运行维护的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新系统、新设备投入使用前,应当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特种作业人员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规定或者其他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格证书。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配置,应当符合下列规定: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技术规范和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规定的分级配置要求;针对播出系统特点采取相应的防范干扰、插播等恶意破坏的技术措施;采用录音、录像或者保存技术监测信息等方式对本单位播出、传输、发射的节目信号的质量和效果进行记录。记录方式应当符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记录信息应当保存一周以上;使用依法取得广播电视设备器材入网认定的设备、器材和软件,并建立设备更新机制,提高设备运行可靠性;省级以上广播电台、电视台、卫星地球站应当配置完整、有效的容灾系统,保证特殊情况下主要节目安全播出。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技术维护、运行管理等安全播出管理制度,应当保障技术系统运行维护、更新改造和安全防范等安全播出所需经费。同时,鼓励开展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水平。
记者:《规定》中,如何管理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广播电视节目?
王德义: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广播电视节目源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广播电台、电视台在节目制作、节目播出编排、节目交接等环节应当执行复核复审、重播重审制度,避免节目错播、空播,并保证节目制作技术质量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标准;广播电台、电视台直播节目应当具备必要的延时手段和应急措施,加强对节目的监听监看,监督参与直播的人员遵守直播管理制度和技术设备操作规范;从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使用专用信道完整传输必转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得擅自接入、传送、播出境外广播电视节目;发现广播电视节目中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的,应当立即采取措施予以消除或者停止播出、传输、覆盖,保存有关记录,并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
记者:《规定》中,对新建、扩建或者更新改造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工程项目如何管理?
王德义:对新建、扩建或者更新改造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工程项目,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在实施前应当组织相关专家或者委托专业评估机构对技术方案进行安全播出评估;在工程项目完工后应当组织验收,并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验收情况。
新建广播电视技术系统投入使用前,试运行时间不得少于一个月。
新建广播电视播出、传输、发射系统需要试播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报请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申请材料应当包括申请书、播出保障方案等内容。
试播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对安全播出责任单位试播期间的安全播出工作评价纳入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考核,但非责任性停播事故除外。
记者:《规定》中,对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运行与维护是怎样管理?
王德义: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运行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的节目、传输方式、覆盖范围以及相关技术参数播出、传输、发射广播电视信号,未经批准不得擅自停止或者变更服务;播出质量、技术运行指标符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制定完善的安全播出保障方案和播出、运行工作流程,安全播出保障方案应当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对主要播出环节的信号进行监听监看,对设备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置播出故障;广播电视重点时段和重要节目播出期间,在人员、设施等方面给予保障,做好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的防范和应急准备;定期对安全播出风险进行自评估。
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技术系统维护管理,应当符合下列规定:遵守国家、行业有关标准,建立健全维护管理制度;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之间、播出环节之间做到维护界限清晰、责任明确;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委托其它单位承担技术维护或者播出运行工作的,应当选择具备相应技术实力的单位,并与其签订委托协议。
记者:《规定》中,对广播电视技术系统的检修、施工管理是如何界定的?
王德义:对技术系统定期进行例行检修,例行检修需要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的,应当将停播(传)时间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在例行检修时间之外临时停播(传)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检修、施工的,应当按照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报请批准;更新改造在播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应当制定工程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与施工单位签订安全协议,落实安全措施。
记者:《规定》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如何管理?
王德义: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事故分为责任事故、技术事故、其它事故三类,事故级别分为特大、重大和一般三级;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发生特大、重大事故后,应当立即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特大安全播出事故由国务院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组织事故调查,重大事故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以
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发生安全播出事故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应当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予以处理。
记者:发生安全播出突发事件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遵循怎样的处置原则?
王德义:发生安全播出突发事件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遵循下列处置原则:播出、传输、发射、接收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受到侵扰或者发现异常信号时,应当立即切断异常信号传播,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倒换正常信号;发现无线信号受到干扰时,应当立即报请所在地人民政府无线电管理部门排查干扰发生危及人身安全或者设施安全的突发事件时,应当在保证人身安全、设施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尽快恢复播出;恢复节目信号播出时,应当遵循“先中央、后地方;先公益、后付费”的原则。
同时,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根据安全播出突发事件的分类、级别和处置原则,制定和适时修订应急预案,定期组织演练,并将预案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应当投入必要的资金用于应急资源储备和维护更新,应急资源储备目录、维护更新情况应当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特别是在紧急状态下,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应当服从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应急资源的统一调配,确保重要节目安全播出。
记者: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督管理有哪些职责? 王德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履行下列6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监督管理职责:组织制定并实施运行维护规程及安全播出相关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播出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安全播出事故隐患,督促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予以消除;组织对特大、重大安全播出事故的调查并依法处理;建立健全监测机制,掌握本行政区域内节目播出、传输、覆盖情况,发现和快速通报播出异态;建立健全指挥调度机制,保证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和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组织安全播出考核,并根据结果对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予以奖励或者批评。
记者: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主要做什么?对这个机构有什么要求? 王德义: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负责广播电视信号监测、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建设、安全播出风险评估等安全播出日常管理以及应急指挥调度的具体工作。
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应当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了解与安全播出有关的突发事件,及时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报告;建立健全技术监测系统,避免漏监、错监;建立健全指挥调度系统,保证快速、准确发布预警和调度指令。
记者:出现哪些行为,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王德义: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安全播出特大、重大责任事故造成恶劣影响的;造成广播电视技术系统严重损害的;对特大、重大安全播出事故、事件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
记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对哪些行为可进行处罚?怎样处罚呢?
王德义:违反本规定,有下列九大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给予警告,下达《安全播出整改通知书》;逾期未改正的,给予通报批评,可并处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
机构和人员设置、技术系统配置、管理制度、运行流程、应急预案等不符合有关规定,导致播出质量达不到要求的;对技术系统的代维单位管理不力,引发重大安全播出事故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之间责任界限不清晰,导致故障处置不及时的;节目播出、传送质量不好影响用户正常接收广播电视节目的;从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业务的安全播出责任单位未使用专用信道完整传输必转的广播电视节目的;未按照有关规定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设立的监测机构提供所播出、传输节目的完整信号,或者干扰、阻碍监测活动的;妨碍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监督检查、事故调查,或者不服从安全播出统一调配的;未按规定记录、保存本单位播出、传输、发射的节目信号的质量和效果的;未按规定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安全保障方案或者应急预案的。
记者:《规定》中多次提到“安全播出、“技术系统、紧急状态”术语,您能否解释一下?
王德义:安全播出——指在广播电视节目播出、传输过程中的节目完整、信号安全和技术安全。其中,节目完整是指安全播出责任单位完整并准确地播出、传输预定的广播电视节目;信号安全指承载广播电视节目的电、光信号不间断、高质量;技术安全指广播电视播出、传输、覆盖及相关活动参与人员的人身安全和广播电视设施安全。
技术系统——指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广播电视播出、传输、发射系统以及相关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以及机房内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光电缆所在杆
第二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试行)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条
编写目的...............................................................................................................1 第二条
适用范围...............................................................................................................1 第三条
微波传输电路的分类...........................................................................................1 第二章 运维体系...........................................................................................................................1
第四条
运维管理体系.......................................................................................................1 第五条
运行机制保障.......................................................................................................1 第六条
维护机制保障.......................................................................................................1 第七条
人员队伍保障.......................................................................................................2 第三章 系统配置要求...................................................................................................................2 第一节
传输网络系统.............................................................................................................2
第八条
传输体制和组网...................................................................................................2 第九条
波道设置...............................................................................................................2 第十条
微波传输设备.......................................................................................................3 第十一条
网络管理系统...................................................................................................3 第十二条
应急通讯...........................................................................................................3 第二节
电源系统.....................................................................................................................3
第十三条
外部电源...........................................................................................................3 第十四条
供配电...............................................................................................................3 第三节
信号系统配置.............................................................................................................4
第十五条
信号的接入和输出...........................................................................................4 第十六条
信号处理...........................................................................................................4 第四节
自台监控系统.............................................................................................................4
第十七条
播出信号监视...................................................................................................4 第十八条
设备运行监测...................................................................................................4 第十九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4 第五节
无人值守站.................................................................................................................5
第二十条
运行环境...........................................................................................................5 第二十一条
远程监控系统...............................................................................................5 第六节
维护器材.....................................................................................................................5
第二十二条
备品备件.......................................................................................................5 第二十三条
维护工具.......................................................................................................5 第七节
环境要求.....................................................................................................................6
第二十四条
站房传输环境...............................................................................................6 第二十五条
安全防范.......................................................................................................6 第八节
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6
第二十六条
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6 第四章 系统运维管理要求...........................................................................................................7 第一节
运行管理.....................................................................................................................7
第二十七条
运行指标.......................................................................................................7
第二十八条
技术指标.......................................................................................................7 第二十九条
规章制度.......................................................................................................7 第三十条
运行流程...........................................................................................................8 第二节 维护管理.....................................................................................................................8
第三十一条
维护计划.......................................................................................................8 第三十二条
维护操作规程...............................................................................................9 第三十三条
维护分工、分界...........................................................................................9 第三十四条
抢修管理.......................................................................................................9 第三十五条
线路组巡.......................................................................................................9 第三十六条
备件管理.......................................................................................................9 第三十七条
代维管理.......................................................................................................9 第三节 技术管理...................................................................................................................10
第三十八条
电路的频率和路由保护.............................................................................10 第三十九条
试播期管理.................................................................................................10 第四十条
技术改造.....................................................................................................10 第四十一条
应急预案.....................................................................................................10 第四十二条
重要保证期.................................................................................................11 第四十三条
临时停传管理.............................................................................................11 第四十四条
运行变更管理.............................................................................................11 第四十五条
施工管理.....................................................................................................12 第四十六条
事故管理.....................................................................................................12 第四十七条
报表管理.....................................................................................................13 第四十八条
技术资料管理.............................................................................................13 第四十九条
技术安全管理.............................................................................................13 第五十条
检查与考核.....................................................................................................13 第五十一条
安全播出风险评估.....................................................................................14 第四节 信息安全管理...........................................................................................................14
第五十二条
网络和信息安全.........................................................................................14 第五章 附则................................................................................................................................15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15 第五十四条
规范性引用文件.........................................................................................15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16 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16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微波传输电路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电路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电路分为两类:省际干线、省内干线的微波传输电路为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其它微波传输电路为支线微波传输电路。
第二章 运维体系
第四条 微波传输电路,应设相适应的职能管理机构(微波总站、微波管理中心等,以下称微波总站)负责全电路的运维管理工作。干线微波电路可根据运维需要设置路段中心站承担相应路段的部分维护管理职责。
第五条 微波总站应组织各微波站建立“系统管理、统一调度、协调配合、各司其职”的运行保障机制。
(一)微波总站应负责全电路的运行调度,及时掌握电路运行情况,指挥处理运行中出现的各种安全播出事件/事故,并负责统一向广播影视行政部门上报;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二)各微波站负责本站的运行保障,完成微波总站的各类指令。发现电路运行异常时,应及时处置,并向微波总站汇报。无人值守站的运行应由微波总站远程监控管理。
第六条 微波总站应组织各微波站建立“科学计划、统一标准、责任明确、防护到位”的维护机制。
(一)微波总站应根据全年维护任务科学编制全年维护计划,并组织各微波站落实维护责任制,明确维护标准和维护任务,落实维护组织、维护人员;
(二)各微波站应负责本站的日常维护,按照计划和统一标准完成维护任务。无人值守站应由路段中心站定期维护;
(三)各微波站应按照“预防为主”的维护原则,做好系统日常维护和微波路由保护工作。
第七条 微波站应结合本站的任务定岗定责,建立相适应的运行维护队伍。
(一)从事安全播出运行、维护的人员应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定期组织培训、演练、考核;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和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等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统一纳入安全播出管理。
第三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传输网络系统
第八条 广播电视微波传输电路应采用同步数字系列(SDH)制式。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应以 N+1方式配置保护波道。
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宜按环路传输方式组网,或在可能的节点与光缆干线传输网连通,形成互为备份的传输网络。支线微波传输电路宜以树形或星形方式组网。
第九条 电路的波道设置应符合《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方案》(信部无[2000]705号)的相关规定。
第十条 微波传输设备的平均无故障时间应大于30万小时;N+1备份系统应采用无损伤切换开关;应选择采用空间分集、自适应均衡、时域均衡、自动发射功率控制(ATPC)等提高传输性能的技术手段。
第十一条 干线微波传输电路应在首站设置网络管理中心,并在适当的节点设备份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的功能配置应符合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微波电路运行维护规程》(GY/T XXX),以下简称《运维规程》)的有关要求。支线微波传输电路应在首站或端站配置网络管理系统,网络管理系统主要设备应有备份。
网管信息应安排在优先级最高的主业务信道,随主业务倒换。第十二条 微波总站应使用公用通信网建立连接全电路各站的应急指挥通讯系统。指挥中心设置在首站,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置与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机构互联的计算机终端和专用通信设备;各微波站应至少配置一路外线电话。
第二节 电源系统
第十三条 微波站宜接入两路不同路由的外电,干线微波传输电路的首站应接入两路不同路由的外电。
第十四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播出负荷供电宜设与其它负荷供电分离的独立低压回路;
(三)微波电路首站及只有一路外电的微波站应配置自备电源,保障全部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无自备电源的微波站应配置应急移动发电设备的接入端口;
(四)微波总站、路段中心站应配置移动式发电机组,为全电路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或路段各站应急备用;
(五)微波站直流电源设备应设置冗余,蓄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8小时以上;交流供电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无自备发电机组的, 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8小时以上。
第三节 信号系统配置
第十五条 上节目的微波站每套节目应配置不少于两路不同路由的信号源,下节目的微波站每套节目应向信号使用单位输出两路信号。
第十六条 上、下节目的微波站应按1+1热备份方式配置信号分配、切换、编解码、复用及适配等设备。并在相关节点配置应急人工跳线端口。
信号切换设备应具有主备路自动选择功能和告警功能,分配、切换设备应具有断电直通功能。所有信号处理设备应具有本机数据管理接口。
第四节 自台监控系统
第十七条 上、下节目的微波站应对发送信号的分配、切换,《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接收信号的输出等环节设置具备故障自动声光报警功能的监听监看系统。首站应设置对信号码流的监测。
第十八条 微波站应配置对本站信号系统设备运行状态的监测系统。监测系统应具备故障自动报警、运行状态数据记录、查询等功能。
第十九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站应配置电力和机房环境的集中监控系统,对供配电设备的分合状态、电压、电流等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对机房温度、湿度等相关参数进行集中处理和告警;
(二)微波站宜设置对天线、铁塔、蓄电池室等设施的视频监视系统。
第五节 无人值守站
第二十条 无人值守站的运行环境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采用封闭式空间设计,满足无人值守条件下良好的防火、防盗、防尘、防漏、防虫、保温等防护条件;
(二)应配置具有远程遥控功能的空调等设备;
(三)应配置可远端管理的防雷自动保护系统、消防自动控制系统及安保监控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二十一条 无人值守站应建立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站内信号源、供配电等系统的远程监控和管理。远程监控系统应具备运行状态实时监测、主要参数实时记录、运行异态实时报警、自动和远程控制、以及数据管理等功能。
第六节 维护器材
第二十二条 对干线微波电路,微波总站应按一定的比例配置全电路所需的备份单元和抢修材料。路段中心站应配备主要设备的备份单元和抢修材料;对支线微波电路,微波总站应参照干线微波电路路段中心站配置备品备件。
第二十三条 各微波站应配置系统设备常用维护工具、检修专用工具、安全保护工具、现场应急抢修工具和相关材料;微波总站的仪器仪表配置应符合《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各微波站应配置必要的仪器仪表。
第七节 环境要求
第二十四条 站房环境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电路的空间通路和电磁环境应符合《广播电视微波工程线路设计规范》(GYJ 30)的有关规定;
(二)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布线及外部环境等应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三)微波站的防雷接地应符合《广播电视微波站(台)工程设计规范》(GYJ 31)、《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相关要求,微波站的配电线路及信号线缆不得采用架空线方式进出机房;
(四)机房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
第八节 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
第二十六条 微波电路的灾害防护和应急传输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各微波站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并配置必要的防灾物资;
(二)宜建立应急传输机制,当发生特别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正常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传输时,应能够应急传输重要节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四章 系统运维管理要求
第一节 运行管理
第二十七条 安全播出的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干线微波业务可用度应不低于99.99%,支线微波业务可用度应不低于99.97%;
(二)微波总站应将停播率指标按年分解到各微波站,作为对各微波站运行维护的考核指标。
第二十八条 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电路的传输差错性能指标应符合《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
(二)微波传输设备及天馈线等附属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
(三)编解码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12)的相关要求,复用器设备的技术指标应符合《数字电视复用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6)的要求;
(四)节目的TS流指标应符合《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GB 17975.1)的要求。
第二十九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运维和技术管理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听监看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用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配电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及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播出变更管理制度应包括播出变更的启动条件、播出变更前的各项准备措施、播出变更的检查确认规定等;
(六)运行配合制度应包括对微波电路统一调度指挥的原则、对微波总站指令的落实、对站间配合的规定等;
(七)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影响范围、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八)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九)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存档要求、分类明细、出入库管理、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三十条 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订和完善各项运行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行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节目调度流程、播出事故处理流程、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号切换操作流程、传输设备操作流程、网管操作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节目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行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二节 维护管理
第三十一条 各微波站应参照《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周期性维护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维护工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
第三十二条 各微波站应根据自身承担的维护任务及各类设备设施的特点制定电源设备、传输设备、网管系统、天馈系统、信号源系统等的维护操作规程。维护操作规程应符合相关行业的操作规范。
第三十三条 维护分工、分界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总站应确定各微波站的维护任务和维护标准,明确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间维护界面,以及应急抢修、故障查询和电路调测中的跨站配合要求。应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
(二)应与上、下游相关播出单位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联络电话等。
第三十四条 微波总站应规定定型故障的抢修时限,并根据抢修时限要求制订抢修预案和应急抢修流程,组织各微波站落实各类故障的抢修、配合责任,落实参与抢修的人员、器材、通讯及交通工具。
第三十五条 微波总站应参照《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每年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对微波传输电路进行线路组巡,检查、测量、调试系统设备的技术指标,检查维护计划的执行情况,重点检查天馈线、电源等易引发重大播出事故的设备。
第三十六条 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应妥善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置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置,并定期加电检测和维护。
第三十七条 代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委托其他单位承担运行维护任务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安全保障能力的代维单位并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在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相关人员监护;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二)设备所在地的单位应承担设备运行监测、故障应急处置等代维任务,并与委托方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严格履行协议范围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委托方反馈运行维护情况。
第三节 技术管理
第三十八条 各微波站应按规定办理频率使用手续,并向当地规划部门提出电路的空间路由保护申请。
发现本电路频率受干扰或被盗用,应立即报告当地无线电管理部门,并协助开展干扰源查找、排除工作。微波总站应每季度组织路由巡查,发现空间路由被侵占或将被侵占应及时报告当地规划部门。
第三十九条 新建微波电路需要试播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请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其中,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播出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当逐级报请广电总局批准。
试播期审批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批准试播的,应同时将批复意见告知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第四十条 涉及站址迁移、扩容、更新的技术改造,国家干线应报国家广电总局批准;省内干线应报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并报国家广电总局备案;支线微波电路应报上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一条 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微波总站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和自台实际情况,组织各微波站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播出重要环节故障应急预案以及非法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流程;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
第四十二条 重要保障期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应制订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应包括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和突发故障、事件的应急处理预案等内容;
(二)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补充;
(三)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部门,为播出提供必要的保障支持;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四)各微波站应增加值班人员配备,实行定时汇报,应加强对无人值守站的巡视和监控。
第四十三条 临时停传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临时停传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节目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提前5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广电总局批准;其它临时停传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二)申请临时停传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临时停传申请材料应说明申请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
(四)临时停传批准后,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相关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第四十四条 凡节目传输技术参数(传输通道号、传输流参数等)变更,有可能影响下游播出单位接收的,变更前应通知下游播出单位做好配合,变更后经双方测试通过方可投入运行。
第四十五条 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尽量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传的,应做好临时停传申请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各项安全措施、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对安全播出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应急操作处理流程等内容;
(三)施工时,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划分出施工区域,放置警示牌;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生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第四十六条 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三)对于重大事故应成立分析检查组,对事故原因、处置过程进行调查,对处置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四)应根据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排查发现的播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出事故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
第四十七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由专人进行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第四十八条 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
(二)应建立技术资料库,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括:建站档案、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应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
第四十九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运维规程》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当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和细化相关的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和操作流程,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
(三)天线和微波塔的维护人员应熟练掌握设备的电气基本知识和高空作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第五十条 微波总站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微波站的运行和维护情况开展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系统配置:检查技术系统的配置及验收情况,评估播出系统的可靠程度;
(二)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达标等级;
(三)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四)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播出系统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处理和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第五十一条 应对技术系统和播出管理进行安全播出风险评估,对评估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应及时整改。
第四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五十二条 网络和信息安全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针对本单位网管、电力和环境监测系统等与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网络信息安全制度,明确日常操作、运行维护中的信息安全要求;
(二)播出相关信息系统应与其他网络物理隔离,封闭主机不必要的外部数据接入端口,采取病毒防护、授权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并定期对病毒库及操作系统等进行更新和升级。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业务可用度指所有广播电视传输业务正常传输时长占业务传输总时长的百分比,单位:%。公式:
各业务累计传输中断时长(小时)事故次数100%业务可用度1各业务传输总时长(小时)某业务累计传输中断时长(小时)受影响的接收节点站数1事故次数业务数某业务传输总时长(小时)接收节点站数业务数100%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其中,每项业务传输总时长按24小时/天计,某项业务的“接收节点数”按该业务下节目站数计算。如某业务在某下节目站接收时只有部分节目中断,则该站“受影响接收节点数”统计时按中断节目数与业务所有节目数的比值计算;
(二)技术系统指微波站与安全传输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传输网络系统、信号源系统及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应急照明、天馈线防护等);
(三)支线微波电路,是指由固定设备传输的微波电路,移动微波设备传输的微波电路不在其内;
(四)自台监控系统,是指微波站对本站信号源及下载信号质量、供配电及环境监测系统运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的系统;
(五)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六)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1-30GHz数字微波接力通信系统容量系列及射频波道配置方案》(信部无[2000]705号)《广播电视微波电路运行维护规程》(GY/T XXX)《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微波传输电路实施细则
《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
《广播电视微波站(台)工程设计规范》(GYJ 31)《广播电视微波工程线路设计规范》(GYJ 30)《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12)
《数字电视复用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6)《信息技术 运动图像及其伴音信息的通用编码》(GB 17975.1)
《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试行)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条 编写目的.................................................1 第二条 适用范围.................................................1 第三条 分级保障原则.............................................1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1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1 第四条 外部电源.................................................1 第五条 供配电...................................................2 第二节 播出系统.......................................................2 第六条 播出控制机...............................................2 第七条 数据库...................................................3 第八条 网络设备.................................................3 第九条 播出切换.................................................3 第十条 辅助播出设备.............................................3 第十一条 播出信号通路...........................................4 第十二条 磁带播出系统...........................................4 第十三条 硬盘播出系统...........................................4 第十四条 网络安全设备...........................................4 第十五条 备播系统................................................5 第三节 新闻及直、转播系统.............................................5 第十六条 视频系统................................................5 第十七条 音频系统................................................5 第十八条 辅助设备................................................5 第十九条 传输链路................................................6 第二十条 灯光及背景设施..........................................6 第二十一条 重大直播活动..........................................6 第四节 卫星新闻采集系统...............................................6 第二十二条 基带及调制系统........................................6 第二十三条 射频及天线系统........................................6 第二十四条 辅助设施..............................................7 第五节 总控系统.......................................................7 第二十五条 信号调度系统..........................................7 第二十六条 时钟系统..............................................7 第二十七条 同步系统..............................................7 第二十八条 信号处理系统..........................................8 第二十九条 节目传输系统..........................................8 第三十条 内部通话系统............................................8 第三十一条 通讯设施..............................................8 第六节 节目集成平台系统...............................................9
第三十二条 基带播出系统..........................................9 第三十三条 TS流播出系统..........................................9
第三十四条 传输系统..............................................9 第七节 自台监测系统...................................................9 第三十五条 播出监测..............................................9 第三十六条 设备监测.............................................10 第三十七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10 第八节 机房环境......................................................10 第三十八条 机房环境.............................................10 第三十九条 安全防范.............................................10 第九节 维护器材......................................................11 第四十条 备品备件...............................................11 第四十一条 维护工具.............................................11 第十节 灾备与应急播出................................................11 第四十二条 灾备与应急播出.......................................11 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11 第一节 直转播管理....................................................11 第四十三条 转播节目.............................................11 第四十四条 直播管理.............................................12 第四十五条 SNG业务管理..........................................12 第二节 播前管理......................................................13 第四十六条 节目制作规范.........................................13 第四十七条 节目编排管理.........................................13 第四十八条 垫片节目管理.........................................13 第四十九条 节目送播管理.........................................13 第五十条 节目的播前技审.........................................14 第五十一条 字幕管理.............................................14 第三节 运维管理......................................................14 第五十二条 运行指标.............................................14 第五十三条 技术指标.............................................14 第五十四条 规章制度.............................................15 第五十五条 运维流程.............................................16 第五十六条 维护管理.............................................16 第五十七条 备件管理.............................................17 第五十八条 代维管理.............................................17 第四节 技术管理......................................................17 第五十九条 试播期管理...........................................17 第六十条 播出通道管理...........................................17 第六十一条 应急预案.............................................17 第六十二条 重要保障期...........................................18 第六十三条 临时停播管理.........................................18 第六十四条 运行变更管理.........................................19 第六十五条 施工管理.............................................19 第六十六条 事故管理.............................................19 第六十七条 报表管理.............................................20 第六十八条 技术资料.............................................20 2
第六十九条 技术安全.............................................20 第七十条 检查与考核.............................................21 第七十一条 风险评估.............................................21 第五节 信息安全管理..................................................21 第七十二条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21 第七十三条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21 第七十四条 安全防护措施.........................................21 第七十五条 数据安全.............................................22 第七十六条 监控与响应...........................................22 第六节 人员管理......................................................22 第七十七条 岗位设置.............................................22 第七十八条 人员要求及培训.......................................22 第四章 附则..........................................................23 第七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23 第八十条 规范性引用文件.........................................24 第八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25 第八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5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电视台、节目集成平台、付费电视频道播出机构(以下统称电视中心)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电视中心的技术系统配臵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 根据所播出节目的覆盖范围,电视中心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保障等级越高,对技术系统配臵、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有条件的电视中心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省级以上电视台及其它播出上星节目的电视中心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
(二)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电视台、节目覆盖全省或跨省、跨地区的非上星付费电视频道播出机构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
(三)地市、县级电视中心及其它非上星付费电视频道播出机构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
(四)以下将“三级保障”、“二级保障”、“一级保障”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
第四条 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臵自备电源;
(二)二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宜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三)一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至少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五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三级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三)二级应设工艺专用变压器;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应配臵自备电源或与供电部门签订应急供电协议,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四)一级应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互为备用的工艺专用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工艺专用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60分钟以上;应配臵自备电源,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UPS供电回路。
第二节 播出系统
第六条 播出控制机应能对视频服务器、播放机、切换台(键控器)和播出矩阵(开关)等设备进行控制,实现按照播出串联单自动播出;应配臵主备播出控制机和相应的监测切换软件,实现主备播出控制机的自动或手动切换。《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第七条 数据库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所用的数据库服务器应采用双机热备方式,并能自动切换;
(二)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宜采用独立设备对数据库做定时备份。第八条 一级所用的计算机网络应配臵双交换机组成双路由,交换机信息流量应均衡。
第九条 播出切换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跳线排,并配臵具有断电直通功能的专业级播出切换台或播出切换开关、键控器;播出切换开关应能在断电恢复后保持原接通状态;播出切换台和播出切换开关、键控器应具有手动和自动两种控制方式;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配臵具有双电源的广播级切换设备;应以键控方式进行台标、时钟和字幕的叠加;主备播出信号应来自于不同的播出切换设备;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多频道播出系统宜采用分布式架构,形成总控、分控的播出模式。
第十条 辅助播出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具有台标和字幕叠加功能的设备;配臵可靠的时钟和同步信号设备(或由总控提供相应信号源),没有同步设备(信号)的应配臵具有内同步功能的切换设备;配臵应急垫片信号源和标准的视音频测试信号源;应能对全部源信号和播出信号进行实时监看监听;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有可靠的高精度同步信号,设备应采用外同步锁相方式,且在播出关键设备上同步信号不应串接;应配臵循环播放的垫片;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宜配臵伴音信号自动响度控制设备。第十一条 二级以上播出系统应设臵完整的主备信号通路,主备通路的设备板卡应安装在不同的机箱内。
第十二条 磁带播出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磁带播出系统每频道应至少配臵2台在线播放机;当播出频道数低于5个时,应至少配臵1台备份播放机,当播出频道大于5个时,应增加备机数量;主备信号源应取自播放机的不同输出端口;
(二)二级磁带播出系统每频道应至少配臵3台在线播放机;应配臵磁带唯一性识别设备(如条形码识别设备);
(三)一级磁带播出系统每频道应至少配臵4台在线播放机;应配臵磁带唯一性识别设备(如条形码识别设备)。
第十三条 硬盘播出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主备独立的播出视频服务器;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播出视频服务器应配臵双电源;播出视频服务器的播出存储部分应有存储保护和冗余措施;应配臵播放机,实现应急播出功能;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硬盘播出存储应采用分级存储策略。第十四条 网络安全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软件防火墙和杀毒软件;配臵的交换机应有划分虚拟局域网(VLAN)功能;播出网禁止与外网互联;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节目制作网与播出网之间的传输链路应采取配臵硬件防火墙等安全措施;配臵2种以上杀毒软件;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节目制作网与播出网之间的传输链路应采取配臵网闸或采用平台异构方式、设臵高安全区等安全措施;应 4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配臵网络管理系统,实现网络和系统提前预警和实时报警,并实时记录网络和系统运行日志。
第十五条 一级应采用N+1或1+1方式配臵备用播出系统。
第三节 新闻及直、转播系统
第十六条 视频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专业级视频设备;视频设备应具有锁相功能并处于锁相状态;视频系统输出的主备路信号应来自于不同的播出切换设备;切换台等关键设备宜配臵双电源;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的基础上,应配臵广播级视频设备;切换台等关键设备应配臵双电源。
第十七条 音频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专业级音频设备;数字音频设备应具有锁相功能并处于锁相状态;音频系统输出的主备两路信号应来自于不同的播出切换设备;主播话筒应直接接入调音台;调音台等关键设备宜配臵双电源;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基础上,应配臵广播级音频设备;调音台等关键设备应配臵双电源。
第十八条 辅助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有监看监听系统;演播区、导控区、音控区、总控之间应有通话设备连接各工位;演播区、导控区、音控区应配臵与总控同步的时钟显示;应具有同步信号;摄像、放像、放音等信号源设备应有热备份;有群众参与及外来信号的直播节目,应在播出链路中配臵延时和切断装臵,延时时间应符合广电总局相关规定;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配臵指示(TALLY)系统;应具备监看监听监测各级信号的功能;演播区、导控区、音控区、总控之间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应具备双工通话能力;应配臵倒计时时钟;同步设备(或信号)应有备份;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配臵双色TALLY系统;主备同步设备应能够自动和手动切换,且具备失锁保持功能。
第十九条 传输链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外来信号宜通过双链路传送至演播室;
(二)三级演播室主备播出信号应传输至播出中心;
(三)二级以上演播室主备播出信号应双路由传输至播出中心。第二十条 演播室灯光及背景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演播室的灯光应符合《电视演播室灯光系统设计规范》(GY 5045);灯光和背景装臵设备宜接入两路不同电源;二级以上新闻直播演播室主持人主要面光灯应由UPS供电。
第二十一条 对重大直播活动,应配臵延时设备和切断装臵;直播视音频系统设备应与其它(灯光、扩声等)设备用电分开;应配臵足够容量的发电车,有条件的场所应配臵UPS;直播视音频设备应配臵在线备用设备;应有2个不同的路由或手段进行主备路信号回传;应配臵播出信号的返送监看;直播现场时钟应与播出中心的时钟保持一致。
第四节 卫星新闻采集系统
第二十二条 卫星新闻采集(SNG)系统应配臵广播级视音频设备。SNG系统编码和调制设备应配臵备份,且具有自动和手动切换功能。应配臵加密设备或模块。
第二十三条 上变频器和高功放设备宜为主备配臵,且具有自动和手动切换功能。车载卫星天线应配备电动伺服系统,具备自动寻星功能。《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第二十四条 应配臵监看监听设备和频谱仪,宜配臵波形监视器,应具备中频自环和卫星自环监看视频信号能力;设备应良好接地;车载SNG系统应配备车载式或便携式发电机、车内外照明设施,应配备能确保设备正常运行的空调装臵。
第五节 总控系统
第二十五条 信号调度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矩阵输入输出应配臵跳线排;长距离电缆传输电路应配臵线路均衡设备;在停电恢复后矩阵应能够保持停电前的路由状态;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主备信号应在矩阵不同的输入、输出板上,并经过不同的交叉点板;主备通路的分配器板卡应安装在不同机箱中,主备机箱应分接不同的电源;大型矩阵应配臵备用矩阵控制器或控制板;矩阵应配臵双电源;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矩阵应采用模块化结构;主要电路板应支持热插拔;宜配臵两台矩阵,分别用于主路信号和备路信号的调度。
第二十六条 时钟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可靠的时钟源,全台时钟信号锁定于同一个时钟源;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时钟发生器应有自动校时功能;
(三)一级在二级的基础上,应配臵备用时钟发生器和切换设备;时钟切换设备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切换功能,并能够断电直通;主备时钟发生器应分接不同的电源。
第二十七条 同步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配臵同步系统,为全台提供统一的同步基准;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二)二级应配臵同步系统,采用复合同步信号的应符合《数字分量演播室同步基准信号》(GY/T 167)的相关要求;
(三)一级在二级的基础上,应配臵备用同步发生器和切换设备;同步切换设备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切换功能,能够断电直通;主备同步发生器应分接不同的电源。
第二十八条 信号处理设备应确保音视频同步;在停电恢复后保持停电前的配臵状态;宜配臵具有双电源、支持热插拔的信号处理设备。
第二十九条 节目传输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配臵的传输设备、编码复用设备在断电或者重启后,应保留原有配臵信息;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配臵主备传输设备和通路,并具备自动或手动切换功能,传输设备应配臵双电源;采用编码复用方式传输的,应配臵备份编码复用设备;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宜配臵第二备份传输手段;采用编码复用方式传输的,宜配臵系统级的在线备用编码复用设备。
第三十条 二级以上总控机房应配臵内部通话系统,实现与各机房的迅速联络。
第三十一条 通讯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至少配臵一部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臵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二)二级以上应配臵两部具有录音功能的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臵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臵与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机构互联的专用计算机终端和通讯设备。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第六节 节目集成平台系统
第三十二条 节目集成平台基带播出系统应参照本章第二节中一级的要求配臵。
第三十三条 传输(TS)流播出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设臵完整的主备信号通路,主备通路的设备板卡应安装在不同的机箱内;
(二)播出控制机应能对视频服务器等设备进行控制,实现按照播出串联单自动播出;应配臵主备播出控制机和相应的监测切换软件,实现主备播出控制机的自动或手动切换;
(三)应配臵跳线排和无缝切换的TS流切换器,TS流切换器应具有自动和手动切换功能并能够断电直通;
(四)应配臵循环播放的与播出系统表单结构完全相同的垫片;
(五)应配臵具有TS流台标叠加功能的设备,宜配臵TS流字幕叠加功能的设备;
(六)应能对全部播出信号进行实时监看监听,并能选择信号进行码流分析;
(七)应为主备配臵,并配臵第二备份播出系统。
第三十四条 节目集成平台传输系统参照本章第五节相关条款中一级的要求配臵。有加密系统的,当加密系统故障时,应不影响用户的正常接收。
第七节 自台监测系统
第三十五条 播出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能对播出链路上的关键节点以及接收的自台播出信号进行视音频监看监听,应配臵信号异态声光报警设备;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的基础上,应能对关键节点信号的主要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技术指标进行监测,并对节目信号的质量进行记录。
第三十六条 设备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对播出关键设备的运行情况进行监测;
(二)二级在三级的基础上,宜配臵监控网管系统,对播出关键设备、播控软件、网络状态等进行监测,发现异态能声光报警;
(三)一级应配臵监控网管系统,对播出关键设备、播控软件、网络状况等进行监测,发现异态能声光报警。
第三十七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二)三级对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有监测手段,对机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进行监测;
(三)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对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测;
(四)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设立具备声光报警功能的电力和环境集中监控系统。
第八节 机房环境
第三十八条 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外部环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其中,三级应符合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二级应符合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一级应符合A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
机房消防设施的配臵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九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
二级以上应对设备机房、UPS主机及电池室、缆线集中点、室外设备等播出相关的重点部位设臵24小时闭路监视系统。
第九节 维护器材
第四十条 单一节点设备应有备件,二级以上应有其它重要设备的备品备件。
第四十一条 应配臵维护检修、故障处理所需的工具、材料。二级以上应按照实际情况配臵码流分析仪、视音频测试仪、频谱仪、示波器等必要的仪器仪表。
第十节 灾备与应急播出
第四十二条 灾备与应急播出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二级以上应配臵应急播出系统,当发生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播出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时,能够应急播出重要节目;
(三)一级应配臵灾备系统,可设臵异地备份播出系统,或配臵卫星转播车等移动播出系统。
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
第一节 直、转播管理
第四十三条 转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对非本台播出节目进行转播前,应经过节目主管部门批准,并制定完善可行的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二)转播时,节目部门应有专人在播控中心负责,保证完整转播,并做好转播前后的节目切换和衔接工作;应按上级要求使用延时器。
第四十四条 直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开办有群众参与的电视直播节目,应经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并报上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经批准开办的群众参与的电视直播节目应进行延时播出,使用的热线电话应开通来电显示;
(三)对有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制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指定现场负责人员;
(四)每次直播前应对系统设施进行播前测试,检查延时器等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并核对开播时间、播出长度等;开播前30分钟应完成视音频信号测试并保持畅通;
(五)节目部门应有专门人员负责直播现场和播控中心的协调,并负责节目的调整;
(六)大型重要现场直播需由主管领导负责组织协调,部署现场直播的宣传、技术方案和节目调整等事宜。应确定技术总指挥,负责应急预案和技术保障方案的落实。
第四十五条 SNG业务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SNG传送设备应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信号传送所用卫星资源应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租用;
(二)SNG信号传送前应制定应急预案,指定现场指挥人员负责技术保障及协调等事宜,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实施快速处臵;
(三)SNG传送的信号应加密后传送,信号传送及使用单位应对 1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主要传送环节的信号进行监测,并与信号调度部门和卫星测控站密切联系。
第二节 播前管理
第四十六条 节目制作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标准清晰度节目带制作应符合《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录制规范》(GY/T 223);
(二)硬盘中的节目文件应具有唯一的文件名作为标识,且标准清晰度节目制作质量参照《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录制规范》(GY/T 223)执行;
(三)节目带的带盒及带芯上应标注节目名称、节目时长、起始点时间码和制作人、审核人等信息,并和串联单上的标识一致。
第四十七条 节目编排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专人负责节目串联单的编排管理工作,串联单应经审核确认后下达播出部门;
(二)播出节目编排信息和变更信息等应及时发至相应部门;从编排、下达到接收、输入,应制定分级的确认审核制度,各环节均应有责任人检查、复核并签字。
第四十八条 节目部门应向播出部门提供经审查后的垫片节目。第四十九条 节目送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送播节目应通过内容审查和技术审查,应与节目编排内容相符,并由专人负责送播。节目带一旦送播,任何人不得擅自取走或修改;送播节目带应至少提前一天完成上载,特别重要的节目应有备份送播手段,送播节目带再播时,应再审再送;
(二)临时送播带应建立专项管理机制,节目带时长小于20分钟的,应至少提前1小时送达播出部门;节目带时长超过20分钟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应至少提前3倍节目时长送达播出部门;
(三)在文件送播的所有迁移过程中均应有相应的校验机制,且采用开放的接口,使得各环节都能获取其信息。根据实际情况,应设臵节目迁移至播出平台的截止时间;
(四)节目带管理人员应核查节目带的播出信息并做好出入库记录,对于有问题或者不能按时入库的节目带应及时与节目部门协调解决。
第五十条 节目的播前技审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节目播出前应进行技审;模拟节目带应符合《电视节目带技术质量检验方法》(GY/T 120),数字节目带应符合《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录像磁带录制规范》(GY/T 223);
(二)采用硬盘播出方式的电视中心应有头尾检测环节,对入库节目文件是否符合串联单及播出格式要求等进行试播和检测;
(三)节目文件技审宜采取基于文件的内容质量监测系统自动审查与人工复审相结合的方式,先执行自动审查,自动审查选出有问题的文件再由人工复审;
(四)重播节目应重审。
第五十一条 字幕播出通知应使用专用通知单,字幕内容应经专人审核,播出前应进行预览、确认。
第三节 运维管理
第五十二条 安全播出的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三级,停播率≤6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83%;
(二)二级,停播率≤20秒/百小时, 即可用度≥99.994%;
(三)一级,停播率≤5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986%。第五十三条 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一)模拟电视播出系统通路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52)直播通道技术指标要求,三级达到丙级技术指标,二级达到乙级技术指标,一级达到甲级技术指标;
(二)数字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标准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通道技术要求与测量方法》(GY/T XXX)和《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12)的相关要求;各数字播出系统相对应的等效模拟复合视、音频信号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52)的相关要求;
(三)数字高清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GY/T 157)、《演播室数字音频信号接口》(GY/T 158)、《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录制规范》(GY/T 223)和《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52)的相关要求。
第五十四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看监听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用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配电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播前测试制度应包括播前测试时间要求、规范用语、测试信号源、检查指标规定等;
(六)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 15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事故原因、影响范围、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七)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八)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存档要求、分类明细、出入库管理、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五十五条 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订和完善各项运维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维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播前测试流程、业务调度流程、检修操作流程、播出事故处理流程、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号切换操作流程、播出设备操作流程、网管操作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业务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维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五十六条 维护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参照《电视中心制作系统维护规程》(GY/T 152)、《电视中心播控系统维护规程》(GY/T 107)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周期性维护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应将播出及相关系统各个环节的设备、线路维护落实到机房、班组、个人,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不漏检、不重叠;
(三)应与上、下游相关播出单位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故障处理协调 16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机制、联络电话等;
(四)对网络系统、服务器、存储系统、工作站等应定期重启,进行必要的系统补丁更新,并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备份。第五十七条 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应妥善放臵、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臵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臵,并定期加电检测和维护。
第五十八条 代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委托其他单位承担运行维护任务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安全保障能力的代维单位并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内部人员监护;
(二)设备所在地单位应承担设备运行监测、故障应急处臵等代维任务,并与委托方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严格履行协议范围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委托方反馈运行维护情况。
第四节 技术管理
第五十九条 新建播出系统需要申请试播期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请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其中,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播出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者跨省的,应逐级报请广电总局批准。
试播期审批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批准试播的,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第六十条 卫星电视节目正常播出结束后,应持续传送台标,可叠加测试图或其它可视信号,不得传送临时交换节目、素材。
第六十一条 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一)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和自台实际情况,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播出重要环节故障应急预案以及非法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臵流程;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
第六十二条 重要保障期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
(一)应制定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包含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和突发故障、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内容;
(二)如果直接接到当地宣传管理部门关于重大活动的直播任务,应立即报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
(三)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补充;
(四)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线路传输、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部门为播出提供保障支持。
第六十三条 临时停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临时停播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播出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者跨省的,应提前5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广电总局批准;其它临时停播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二)申请临时停播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临时停播申请材料应说明申请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四)临时停播批准后,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相关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指挥调度机构。第六十四条 运行变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方式(如是否加密等)、传输覆盖方式、播出技术参数等的变更,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批;批准变更的,审批部门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二)变更后应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投入运行;应及时修改播出系统图等技术资料,妥善保存变更前后相关档案;
(三)运行变更应及时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第六十五条 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尽量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播的,应做好临时停播申请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各项安全措施、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对安全播出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应急操作处理流程等内容;
(三)施工时,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划分出施工区域,放臵警示牌;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生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第六十六条 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三)对于重大事故应成立分析检查组,对事故原因、处臵过程进行调查,对处臵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四)应根据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排查发现的播出事故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
第六十七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由专人进行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
第六十八条 应建立技术资料库,有条件的应逐步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含: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
第六十九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当按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和细化相关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第七十条 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播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系统配臵:检查技术系统分级保障的配臵及验收情况,评估播出系统的可靠程度;
(二)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达标等级;
(三)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四)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项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处理和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
第七十一条 应对技术系统和播出管理进行安全播出风险评估,对评估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应及时整改。
第五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七十二条 应按照国家和行业信息安全要求,合理划分各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和整改。
第七十三条 结合信息系统等级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制定网络维护及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操作规范,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培训。
第七十四条 应结合网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网间物理隔离;组合使用路由器、网关、防火墙和安全隔离网闸等设备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的功能特性,进行网络边界安全防护;采用多重、异构杀毒引擎对跨信息系统的输入文件进行检测;合理设臵用户权限,防止非授权访问;封闭不必要的外部数据接入端口;限制用户安装非法软件;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升级病毒库;部署补丁管理系统,及时进行操作系统更新。
第七十五条 应根据系统中各类数据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数据加密、数据备份、访问控制等措施。
第七十六条 应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主机和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等进行监测,及时处臵异态报警。
第六节 人员管理
第七十七条 安全播出相关岗位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合理设臵值班岗位,三级应设臵专职播出值班员岗位。二级以上应增设值班长和技术值班岗位。重要保障期间应加强值班力量;
(二)应设臵维护岗位,三级应有维护人员。二级以上应设臵专职维护岗位;
(三)与安全播出相关的部门应指定安全播出联系人,加强日常安全播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了解日常安全播出情况,在安全播出管理工作中做到协调一致、无管理盲区。
第七十八条 人员要求及培训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值班岗位和维护岗位人员应通过政治审查,具有相关的专业学历,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组织安全播出演练,并对技术人员,以及主持人、导播等与播出有关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应予以转岗;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统一纳入安全播出管理。
第四章 附则
第七十九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停播率指电视中心所有播出节目累计停播时长与播出总时长的比值,单位:秒/百小时。公式:
停播率事故次数各套节目累计停播时长(秒)各套节目播出总时长(百小时)其中,统计节目累计停播时长时,本单位各环节事故(含外电中断等外部原因引发的事故)造成的停播均纳入统计。
(二)可用度指电视中心所有节目正常播出节目时长占播出总时长的百分比,单位:%。公式:
可用度(1事故次数各套节目播出总时长(小时)各套节目累计停播时长(小时))100%
(三)技术系统指电视中心与安全播出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播出系统、新闻及直转播系统、总控系统、卫星新闻采集系统、节目集成平台以及相关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以及机房内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应急照明等);
(四)播出系统指按事先编排的播出顺序,将节目安全、优质播出的系统。包括磁带播出系统、硬盘播出系统和制播网络系统等;
(五)关键设备指在传送播出信号链路和控制链路上,对播出安全、播出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设备;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六)制播网络指采用计算机、网络等技术,实现节目制作网与播出网互联的无带化播出系统;
(七)新闻及直、转播系统指新闻、综艺、体育等节目素材输入、编辑、合成,并具有直播功能的系统;
(八)总控信号处理系统指实现信号帧同步、加解嵌、延时、制式转换和格式转换等功能的系统;
(九)节目传输系统指将基带信号直接或编码复用后通过电缆、光纤、微波等方式进行传输的系统。包含传输设备、编码器、复用器等;
(十)节目集成平台指经国家广电总局授权,由运营机构集成多家内容提供商的播出节目,利用数字压缩技术、大容量数据存储技术,进行编码复用分发,采用CA授权传输的播出平台;
(十一)临时送播带指在播出当日制作完成的播出节目带;
(十二)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十三)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八十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电视演播室灯光系统设计规范》(GY 5045)《数字分量演播室同步基准信号》(GY/T 167)《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
《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节目录像磁带录制规范》(GY/T 223)《电视节目带技术质量检验方法》(GY/T 120)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电视中心实施细则
《标准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通道技术要求与测量方法》(GY/T XXX)
《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编码器、解码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12)
《电视中心制作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152)《演播室高清晰度电视数字视频信号接口》(GY/T 157)《演播室数字音频信号接口》(GY/T 158)《电视中心播控系统维护规程》(GY/T 107)
《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第八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第八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总局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
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试行)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二〇一〇年五月
目 录
第一章 总则...............................................................1
第一条 编写目的.........................................................1 第二条 适用范围.........................................................1 第三条 分级保障原则.....................................................1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1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1 第四条 外部电源.........................................................1 第五条 供配电...........................................................2 第二节 制播网络系统.......................................................2 第六条 网络安全配置.....................................................2 第七条 服务器...........................................................3 第八条 数据存储.........................................................3 第九条 音频工作站.......................................................3 第三节 直播室系统.........................................................3 第十条 直播机房.........................................................3 第十一条 播出调音台.....................................................4 第十二条 热线电话.......................................................4 第十三条 延时器.........................................................4 第十四条 监听监测.......................................................4 第十五条 辅助设备.......................................................4 第十六条 信号输出.......................................................5 第四节 总控系统...........................................................5 第十七条 总控机房.......................................................5 第十八条 播出通路.......................................................5 第十九条 信号交换.......................................................5 第二十条 传输通路.......................................................5 第二十一条 时钟系统.....................................................6 第二十二条 内部通话系统.................................................6 第二十三条 转播系统.....................................................6 第二十四条 通讯设施.....................................................6 第五节 自台监测系统.......................................................7 第二十五条 播出监测.....................................................7 第二十六条 设备状态监控.................................................7 第二十七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7 第六节 现场直播系统.......................................................8 第二十八条 设备供电.....................................................8 第二十九条 音频系统.....................................................8 第三十条 传输链路.......................................................8 第七节 机房环境...........................................................8 第三十一条 机房环境.....................................................8 第三十二条 安全防范.....................................................9
第八节 维护器材...........................................................9 第三十三条 备品备件.....................................................9 第三十四条 维护工具.....................................................9 第九节 灾备与应急播出.....................................................9 第三十五条 灾备与应急播出...............................................9 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10 第一节 直、转播管理......................................................10 第三十六条 直播节目....................................................10 第三十七条 转播节目....................................................10 第三十八条 现场直播....................................................10 第二节 播前管理..........................................................11 第三十九条 节目制作....................................................11 第四十条 节目审定及编排................................................11 第四十一条 垫播节目....................................................11 第三节 运维管理..........................................................12 第四十二条 运行指标....................................................12 第四十三条 技术指标....................................................12 第四十四条 规章制度....................................................12 第四十五条 运维流程....................................................13 第四十六条 维护管理....................................................13 第四十七条 备件管理....................................................14 第四十八条 代维管理....................................................14 第四节 技术管理..........................................................14 第四十九条 试播期管理..................................................14 第五十条 应急预案......................................................14 第五十一条 重要保障期..................................................15 第五十二条
临时停播管理................................................15 第五十三条 运行变更管理................................................16 第五十四条 施工管理....................................................16 第五十五条 事故管理....................................................16 第五十六条 报表管理....................................................17 第五十七条 技术资料....................................................17 第五十八条 技术安全....................................................17 第五十九条 检查与考核..................................................17 第六十条 风险评估......................................................18 第五节 信息安全管理......................................................18 第六十一条 信息系统等级保护............................................18 第六十二条 信息系统安全管理............................................18 第六十三条 安全防护措施................................................18 第六十四条 数据安全....................................................19 第六十五条 监控与响应..................................................19 第六节 人员管理..........................................................19 第六十六条 岗位设置....................................................19 第六十七条 人员要求及培训..............................................19
第四章 附则..............................................................20
第六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20 第六十九条 规范性引用文件..............................................21 第七十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22 第七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22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广播电台、付费广播频率播出机构(以下统称广播中心)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广播中心的技术系统配臵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 根据所播出节目的覆盖范围,广播中心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保障等级越高,对广播中心技术系统配臵、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臵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有条件的广播中心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省级以上广播电台及其它播出上星节目的广播中心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
(二)副省级城市和省会城市广播电台、节目覆盖全省或跨省、跨地区的非上星付费广播频率播出机构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
(三)地市、县级广播中心及其它非上星付费广播频率播出机构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
(四)以下将“三级保障”、“二级保障”、“一级保障”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
第四条 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应配臵自备电源;
(二)二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宜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三)一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至少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
第五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三级播出负荷供电应设两个以上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三)二级应设工艺专用变压器;播出负荷应设两个以上引自不同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应配臵自备电源或与供电部门签订应急供电协议,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四)一级应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互为备用的工艺专用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播出负荷应引自不同工艺专用变压器的独立低压回路;主要播出负荷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设计负荷工作60分钟以上;应配臵自备电源,保证播出负荷、机房空调等相关负荷连续运行;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UPS供电回路。
第二节 制播网络系统
第六条 网络安全配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核心网络设备宜配臵双电源;制播网禁止直接与外网互联;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基础上,制播网络核心设备应配臵在线热备份,且设备均配臵双电源;主干链路应有冗余,应对网络交换机端口进行访问控制,禁止非法设备接入;网络内应安装网管软件,对整个网络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预警、报警。
第七条 服务器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按在线热备份方式配臵核心服务器;
(二)二级以上应按在线热备份方式配臵服务器,服务器应配臵双电源;服务器硬盘应有冗余热备;主、备服务器应分别连接主备网络交换机;多台服务器之间宜采用集群方式。
第八条 数据存储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系统应配臵充裕的存储空间;
(二)二级数据存储应采用磁盘阵列,并制定合理的存储策略,保证存储数据的安全;对于节目播出数据,应能实现实时镜像备份和数据无中断调用;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宜定期进行离线备份或异地备份。第九条 音频工作站应符合以下规定:
所有工作站应有防病毒、防攻击措施;应封闭USB端口、串口、并口等所有外部接口,拆除软驱、光驱等外接设备;播出音频工作站应有备份,主备工作站应能实现无缝切换;应对操作系统进行安全策略管理。
第三节 直播室系统
第十条 直播机房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每套有直播节目的频率应配臵一套直播机房,每套直播机房应包括直播室及导播室;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基础上,应至少配臵一套备份直播机房。《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十一条 播出调音台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双电源;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配臵双输出模块,并具备监听信号源选择功能;应有多路母线输出功能;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配臵数字播出调音台;应能设臵多层用户权限;直播室机房宜独立配臵应急调音台或调音台应急模块。
第十二条 热线电话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至少配臵1路热线电话接入直播室系统,应具有来电显示功能。直播室和导播室均应配臵热线电话的控制设备;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宜接入多路热线电话;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能对有热线电话参与的节目及电话内容进行录音。
第十三条 有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在播出链路中配臵延时和切断装臵;延时时间应符合总局相关规定;延时器应有状态显示,易于操作,具备断电直通功能。
第十四条 监听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直播室和导控室应配臵监听音箱、电平表;直播室应配臵监听耳机;
(二)二级以上在三级基础上,直播室应配臵相位表;直播室、导控室监听音量应能独立控制。
第十五条 辅助设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带有自动校准功能的标准时钟;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直播室和导控室间应配臵内部通话系统;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直播室、导播室应配臵与总控之间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内部通话系统。
第十六条 二级以上主、备节目播出信号应经两路以上播出链路送至总控。
第四节 总控系统
第十七条 总控机房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应配臵总控机房,划分设备区域和值班区域;
(二)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配臵设备机房和值班机房。第十八条 播出通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应急垫乐源,每套播出节目应能在正常信号源与应急垫乐源之间切换;应配臵专业级播出切换设备;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具备主、备播出信号源和应急垫乐源,信号源之间能够进行切换;切换设备应有切换控制面板,采用双电源配臵;切换矩阵应能在断电恢复后保持原接通状态,切换开关应具备断电直通功能;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主要播出通路应具有应急节目源;应避免因单节点故障引起系统瘫痪;应具有应急手段,可将直播室系统的节目信号直接送到传输系统中。
第十九条 信号交换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通过矩阵或跳线排进行音频信号的交换;
(二)二级应配臵音频矩阵,矩阵应配臵双电源。播出通路主要环节的输入输出端口都应接到跳线排中;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矩阵应有在线热备。宜配臵相同规模的矩阵或相同信号交换能力的其他手段作为备份,并能自动切换。
第二十条 传输通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臵两路传输通路;传输设备、编码复用设备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断电或者重启后,应保留原有配臵信息;
(二)二级在三级的基础上,应配臵独立的主备传输设备,主备信号传输应具有两条不同路由的传输通路,传输设备应具有双电源;采用编码复用方式传输的,应配臵在线热备编码复用设备;
(三)一级在二级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配臵第二备份传输手段;末级采用应急切换设备的,应具有自动或手动切换功能,并能够断电直通。
第二十一条 时钟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全台时钟信号应锁定于同一个时钟源;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时钟发生器应有自动校时功能;应具备整点报时功能,报时信号嵌入应符合《广播报时信号嵌入时间码规范》(GY/T 219),并能提供网络校时;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配臵备用时钟发生器和切换设备,切换设备应具有自动或手动切换功能,并能够断电直通。
第二十二条 二级以上总控机房应配臵内部通话系统,实现与各机房的迅速联络。
第二十三条 二级以上应配臵转播系统,具备监听监测和多种传输手段。
第二十四条 通讯设施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至少配臵一部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臵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二)二级以上应配臵两部具有录音功能的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臵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臵与安全播出指挥调度机构互联的专用计算机终端和通讯设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五节 自台监测系统
第二十五条 播出监测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监测播出通路输出信号电平;应配臵峰值电平显示设备;总控应至少配臵一对专业级音箱,能够选择监听所有播出信号和开路接收信号;按照《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的要求对节目信号质量和效果进行记录;
(二)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监测总控系统输入、输出、直播室信号的电平、相位;总控应能选择监听每套节目的播出信号和关键节点的音频信号;应配臵彩条监视屏;应配臵各机房的视频监控;应配臵声光报警设备,出现电平过高、电平过低、单通道、反相等异常时,应能立刻给出报警;
(三)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实时监测播出通路关键环节的信号电平、相位;监测点出现故障时应能及时给出声光报警;应能灵活设臵不同报警信息;应具备全时段录音功能。
第二十六条 宜建立网管系统,对设备运行状态、应用软件运行状态、网络运行状态等进行监测,并具备异态告警功能。
第二十七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二)三级对配电系统中的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有监测手段,对机房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进行监测;
(三)二级在三级基础上,应对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进行集中监测;
(四)一级在二级基础上,应具备声光报警功能的电力和环境集中监控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六节 现场直播系统
第二十八条 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节目应配臵专用工艺电源,转播车宜配臵发电机及UPS电源。
第二十九条 音频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一般现场直播节目应有有线话筒作为备份;调音台应有应急供电;现场直播录音时,主要录音设备宜配臵备份;
(二)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节目在一般现场直播节目的基础上,重要位臵的话筒应有在线热备;所有放音设备应有在线热备,并保持主备机同步播放;现场直播录音时,应有同步录音备份;调音台应有通路冗余;应配臵在线热备调音台,且同步操作;两个调音台的输出应采用在线互备方式接入传输系统。
第三十条 传输链路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一般现场直播节目信号应至少有两条传输链路回传至总控或直播机房;需要台内外双向交流的直播节目,双向传输的音频信号都应进行“N-1”处理;租用市话线路时,每条线路宜仅做单方向传输使用;应配臵备用音频传输设备;
(二)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节目在一般现场直播节目的基础上,应至少有两个不同传输路由或手段回传至总控或直播机房;需要台内外双向交流的直播节目,总控或直播机房返送至现场直播的信号应至少通过两个不同路由或手段传输。
第七节 机房环境
第三十一条 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及外部环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其中,三级应符合C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二级应符合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的有关规定,一级应符合A级电子信息系《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统机房的有关规定。机房消防设施的配臵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第三十二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
二级以上应对设备机房、UPS主机及电池室、缆线集中点、室外设备等播出相关的重点部位设臵24小时闭路监视系统。
第八节 维护器材
第三十三条 单一节点设备应有备件;二级以上应有其它重要设备备品备件。
第三十四条 应配臵维护检修、故障处理所需的工具、材料;二级以上广播中心应按照实际情况配臵码流分析仪、音频测试仪、频谱仪、示波器等必要的仪器仪表。
第九节 灾备与应急播出
第三十五条 灾备与应急播出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二)二级以上应配臵应急播出系统,当发生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正常播出系统短时间内无法恢复播出时,应能够应急播出重要节目;
(三)一级应配臵灾备系统,可设臵异地备份播出系统,或配臵卫星转播车等移动播出系统。《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
第一节 直、转播管理
第三十六条 有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的播出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经批准开办的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全程使用延时器和电话来电显示设备,编播人员应严格按照相关制度和流程规范使用延时器;
(二)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开播前应检查延时器和来电显示设备等相关设备的运行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接入热线电话;
(三)群众参与的直播节目,应制定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并应指定现场负责人员;
(四)主持人和导播应至少提前15分钟到岗,做好播出前的各项准备工作;播出中应规范操作,熟悉应急操作流程。
第三十七条 转播节目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对非本台播出节目进行转播前,应经过节目主管部门批准,并制定完善可行的保障方案和应急预案。转播现场直播节目时,应指定现场负责人员;
(二)转播时,节目部门应有专人负责进行内容把关和应急处理,保证完整转播,并做好转播前后的节目切换和衔接工作;应按上级要求使用延时器。
第三十八条 现场直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大型和重要现场直播应由主管领导负责指挥协调,部署现场直播的节目调整、技术保障及应急预案等事宜;
(二)节目部门应有专门人员负责直播现场与总控或直播机房的协调工作,负责进行内容把关和应急处理,并做好现场直播前后的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目切换和衔接工作;应按上级要求使用延时器;
(三)每次现场直播前,技术部门应对系统设施进行播前测试,并核对播出时间、播出长度等;播出前30分钟应完成音频信号测试并保持畅通;
(四)现场直播中各环节应监看、监听直播主备信号,遇有突发情况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
第二节 播前管理
第三十九条 节目制作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节目制作质量应符合《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GB/T 16463)和《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GY/T 192);
(二)制作人员在发送录播节目的信息中应完整标注相关节目信息,录播节目标识应唯一;
(三)对于重要节目,应制作符合审查规定的备播节目,并发至相应的直播机房,供应急播出时使用。
第四十条 节目审定及编排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由专人对待播节目进行节目审定;
(二)应由专人负责节目串联单的编排管理、审定工作;对入库的待播节目进行确认;
(三)节目和串联单应通过审定后播出,重播节目应重审;
(四)播出节目变更信息和编排信息等应及时发至相应部门,每一个环节均应有责任人检查、复核并签字。
第四十一条 节目部门应提供垫播节目,经审查后发至相应的直播机房和播出工作站,内容应符合本部门节目特点,垫播节目应适宜随时切出恢复到正常节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三节 运维管理
第四十二条 安全播出的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三级,停播率≤6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83%;
(二)二级,停播率≤20秒/百小时, 即可用度≥99.994%;
(三)一级,停播率≤5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986%。第四十三条 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模拟广播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广播声频通路运行技术指标等级》(GY 75)的要求。三级达到丙级技术指标,二级达到乙级技术指标,一级达到甲级技术指标;
(二)数字广播播出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GY/T 165)的相关要求;数字播出系统相对应的等效模拟技术指标,三级达到丙级技术指标,二级达到乙级技术指标,一级达到甲级技术指标。
第四十四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听监看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用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配电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播前测试制度应包括规定开播前的测试时间、规范用语、测试信号源、检查指标规定等;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六)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影响范围、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七)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八)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整理要求、分类明细、出入库管理、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四十五条 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订和完善各项运维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维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播前测试流程、业务调度流程、检修操作流程、播出事故处理流程、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号切换操作流程、播出设备操作流程、网管操作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业务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维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四十六条 维护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参照《广播中心录制系统维护规程》(GY/T 126)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相应的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周期性维护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
(二)应将播出及相关系统各个环节的设备、线路维护落实到机房、班组、个人,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不漏检、不重叠;
(三)应与上、下游相关播出单位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故障处理协调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制、联络电话等;
(四)对网络系统、服务器、存储系统、工作站等应定期重启,进行必要的系统补丁更新,并对系统数据进行整理、备份。
第四十七条 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应妥善放臵、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臵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臵,并定期加电检测和维护。
第四十八条 代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委托其他单位承担运行维护任务时,应选择具有相应安全保障能力的代维单位并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内部人员监护;
(二)设备所在地的单位应承担设备运行监测、故障应急处臵等代维任务,并与委托方签署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严格履行协议范围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及时向委托方反馈运行维护情况。
第四节 技术管理
第四十九条 新建播出系统需要申请试播期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请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其中,涉及中央直属单位的,以及播出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者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逐级报请广电总局批准。
试播期审批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批准试播的,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广播电视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第五十条 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和自台实际情况,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播出重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环节故障应急预案以及非法破坏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其它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臵流程;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
第五十一条 重要保障期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应制定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应包括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和突发故障、事件的应急处理等内容;
(二)如果直接接到当地宣传管理部门关于重大活动的直播任务,应立即报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
(三)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查漏补缺;
(四)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线路传输、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部门为播出保障提供支持。
第五十二条 临时停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停播节目涉及广电总局直属单位的,以及节目影响范围涉及全国或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应提前5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广电总局批准;其它临时停播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二)申请临时停播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三)临时停播申请材料应说明申请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
(四)临时停播批准后,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相关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指挥调度机构。《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五十三条 运行变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方式(如是否加密等)、传输覆盖方式、播出技术参数等的变更,应根据有关规定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审批;批准变更的,审批部门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监测、指挥调度机构;
(二)变更后应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投入运行;应及时修改播出系统图等技术资料,妥善保存变更前后相关档案;
(三)运行变更应及时通知相关播出单位。第五十四条 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尽量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播的,应做好临时停播申请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各项安全措施、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对安全播出可能造成的影响及应急操作处理流程等内容;
(三)施工时,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划分出施工区域,放臵警示牌;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生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第五十五条 安全播出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三)对于重大事故应成立分析检查组,对事故原因、处臵过程进行调查,对处臵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分析报告;
(四)根据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排查发现的播出事故隐患应及时进行整改。
第五十六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由专人进行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
第五十七条 应建立技术资料库,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括: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应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
第五十八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当按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和细化相关的操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
第五十九条 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播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容:
(一)系统配臵:检查技术系统分级保障的配臵及验收情况,评估播出系统的可靠程度;
(二)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达标等级;
(三)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四)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项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五)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处理和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
第六十条 应对技术系统和播出管理进行安全播出风险评估,对评估出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应及时整改。
第五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六十一条 应按照国家和行业信息安全要求,合理划分各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并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和整改。
第六十二条 结合信息系统等级制定相应的网络安全管理策略,制定网络维护及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操作规范,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并建立监督机制,定期组织信息安全培训。
第六十三条 应结合网络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网间物理隔离;组合使用路由器、网关、防火墙和安全隔离网闸等设备的功能特性,进行网络边界安全防护;采用多重、异构杀毒引擎对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信息系统的输入文件进行检测;合理设臵用户权限,防止非授权访问;封闭不必要的外部数据接入端口;限制用户安装非法软件;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升级病毒库;部署补丁管理系统,及时进行操作系统更新。
第六十四条 应根据系统中各类数据的重要性,采取相应的数据加密、数据备份、访问控制等措施。
第六十五条 应对网络流量、用户行为、主机和网络设备的运行状况等进行监测,及时处臵异态报警。
第六节 人员管理
第六十六条 安全播出相关岗位设臵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合理设臵值班岗位,三级应设臵专职播出值班员岗位,二级以上应增设值班长和技术值班岗位,重要保障期间应加强值班力量;
(二)应设臵维护岗位,三级应有维护人员,二级以上应设臵专职维护岗位;
(三)与安全播出相关的部门应指定安全播出联系人,加强日常安全播出工作的监督和管理,及时了解日常安全播出情况,在安全播出管理工作中做到协调一致、无管理盲区。
第六十七条 安全播出相关岗位人员上岗、培训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值班岗位和维护岗位人员应通过政治审查,具有相关的专业学历,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组织安全播出演练,并对技术人员,以及主持人、导播与播出有关的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对不合格人员应予以转岗;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纳入安全播出管理。
第四章 附则
第六十八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停播率指广播中心所有播出节目累计停播时长与播出总时长的比值,单位:秒/百小时。公式:
停播率事故次数各套节目累计停播时长(秒)各套节目播出总时长(百小时)
其中,统计节目累计停播时长时,本单位各环节事故(含外电中断等外部原因引发的事故)造成的停播均纳入统计。
(二)可用度指广播中心所有节目正常播出总时长占播出总时长的百分比,单位:%。公式:
可用度(1事故次数各套节目播出总时长(小时)各套节目累计停播时长(小时))100%
(三)技术系统指广播中心与安全播出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制播网络系统、直播室系统、总控系统、现场直播系统以及相关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以及机房内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应急照明等);
(四)制播网络指以音频工作站为主体,可完成多渠道音源采集、节目编辑制作、节目播出申请、播出内容审核、播出单编排、多形式节目播出、资料管理等功能的网络化系统;
(五)现场直播系统指搭建在广播中心外的,具有现场拾音和混音功能,并可经由传输电路将音频信号送回至广播中心的系统;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六)网络核心设备指计算机网络内承担数据快速交换的网络设备,包括路由器、交换机等;
(七)关键设备指在传送播出信号链路和控制链路上,对播出安全、播出质量产生直接影响的设备;
(八)应急节目源指与录播节目风格一致的节目,作为应急处臵用;
(九)垫片节目指由节目部门制作,用于补足或垫播播出节目的内容;
(十)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十一)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六十九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广播报时信号嵌入时间码规范》(GY/T 219)《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
《广播节目声音质量主观评价方法和技术指标要求》(GB/T 16463)
《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GY/T 192)《广播声频通路运行技术指标等级》(GY 75)
《电视中心播控系统数字播出通路技术指标和测量方法》(GY/T 165)
《广播中心录制系统维护规程》(GY/T 126)
《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广播中心实施细则
第七十条 本实施细则由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第七十一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五篇:《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无线发射转播台实施细则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无线发射转播台实施细则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指导和规范无线发射转播台(以下简称发射台)安全播出管理工作,根据《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本实施细则适用于发射台的技术系统配置及运行、维护、技术管理工作。
第三条 根据发射台的覆盖范围和影响程度,发射台安全播出保障等级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一级为最高保障等级。保障等级越高,对技术系统配置、运行维护、预防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方面的保障要求越高。有条件的发射台应提升安全播出保障等级。
(一)中央直属发射台、位于省会城市的省直属发射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所属发射台应达到一级保障要求;
(二)其他省直属发射台、地市所属发射台应达到二级保障要求;
(三)县级发射台应达到三级保障要求,县以下转播台宜达到三级保障要求;
(四)以下将“三级保障发射台”、“二级保障发射台”、“一级保障发射台”分别简写为三级、二级、一级。
第二章 系统配置要求 第一节 供配电系统
第四条 外部电源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如只有一路外电,宜配置自备电源;
(二)二级宜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应为专线,调频、电视发射台和发射总功率小于100千瓦的中短波发射台暂时做不到两路外电的,应配置自备电源;
(三)一级应接入两路外电,其中一路应为专线,当一路外电发生故障时,另一路外电不应同时受到损坏。调频、电视发射台和发射总功率小于100千瓦的中短波发射台应配置自备电源。
第五条 供配电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高、低压供配电应符合现行国家、行业标准和规范;
(二)三级播出负荷供电宜设两个以上独立低压回路,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调频、电视发射台的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宜采用不间断电源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
(三)二级播出负荷宜设对应于不同外电的变压器,单母线分段供电并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四)一级播出负荷应设置备用变压器,主备变压器应具备自动或手动互投功能;发射控制设备和信号源设备应采用UPS供电,UPS电池组后备时间应满足实际负荷工作30分钟以上;主备播出设备、双电源播出设备应分别接入不同的供电回路。
(五)智能电源设备应实施必要的信息安全防护,禁止通过外部网络进行远程维护。第二节 信号源系统
第六条 所播节目均应具备至少两路不同传输路由的信号源;信号来源应安全可靠,且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的相关规定。第七条 信号源处理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配置信号切换、分配等设备,并在相应节点配置应急跳线端口;
(二)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信号切换、分配等关键设备应有备份,切换设备应具备断电直通功能;
(三)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所有信号处理设备应具有本机数据管理接口;
(四)信号源接收、复用及数据插入装置等处理设备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的相关规定。第三节 发射系统
第八条 应根据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的频率、功率等参数配置发射机和天馈线系统。
第九条 短波发射机应按N+1方式(N不大于4)配置,中波发射机宜按1+1方式或并机工作方式配置。
电视发射机应按1+1方式配置,调频发射机应按1+1或N+1方式配置。第十条 发射机倒换装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在配置主备发射机时,应配置发射机倒换装置和假负载;
(二)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发射机倒换装置应具备电动倒换功能;
(三)一级在符合二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电视、调频和中波发射机倒换装置应具备远程控制倒换功能。
第十一条 天馈线系统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中、短波天馈线系统的配置应符合《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的规定,安装工艺应符合《中短波天线馈线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 5057)的规定;宜采用双调配网络结构,并配备相应的倒换装置;
(二)电视和调频天馈线系统的配置应符合《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的规定;宜采用双馈结构,并配备相应的倒换装置;
(三)天线塔桅杆的配置应符合《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GY 5001)的规定。第四节 自台监控系统
第十二条 播出信号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对自台所有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进行监听监看;宜采用录音、录像或者保存技术监测信息等方式对自台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质量、效果进行记录,异态记录信息宜保存一年以上。
(二)二级、一级应建立播出信号监测系统,对自台所有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等重要节点信号进行监听监看,具备信号异态声光报警功能;应采用录音、录像或者保存技术监测信息等方式对自台播出节目的信号源和发射信号质量、效果进行记录,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十三条 设备运行监控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二级应对信号源系统和发射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并具备异态声光报警功能,能够对系统关键设备进行遥控;
(二)一级应建立设备运行监控管理平台,对信号源系统和发射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集中监控和管理,具备异态声光报警、对系统关键设备远程和自动控制、监控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等功能;-;
(三)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十四条 电力和环境监测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的有关规定;
(二)三级应对配电设备的电压、电流等相关参数进行监测,对机房的温度、湿度等环境状态进行监测;
(三)二级在符合三级保障要求的基础上,应对供配电设备的工作状态及主要参数进行集中监测;
(四)一级应建立供配电及环境的监测管理系统,对供配电系统工作状态、关键参数,机房环境的温度、湿度等数据集中监测,具备异态声光报警、监测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等功能;
(五)异态信息应保存一年以上。第五节 台站环境
第十五条 机房温度、湿度、防尘、静电防护、接地、布线及外部环境等应符合《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的有关规定,满足设备安全运行要求;机房应采取必要的防鼠、防虫等措施。新建中、短波发射台台站环境应符合《中波、短波广播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9);新建调频、电视发射台台站环境应符合《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8)。第十六条 机房安全防范应符合《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的有关规定。对机房等播出相关的重点部位应设置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其中天线区监控系统宜具备入侵报警功能。
第十七条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防护围墙、防雷接地系统、通风采暖或空调系统的配置应符合《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的有关规定。
第十八条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台消防设施的配置应符合《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的有关规定。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台防护围墙、通风采暖或空调系统、防雷接地系统应符合《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的有关规定。第十九条 通讯设施符合以下规定:
(一)三级应至少配置一部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
(二)二级、一级应配置两部具有录音功能的业务专用外线电话;应配置安全播出预警信息接收终端,并配置与广播电视监测监管部门互联的专用计算机终端和通讯设备。第六节 维护器材
第二十条 应备齐关键设备的备份单元,备足设备维修所需的常用元器件。
第二十一条 应配置常用维护工具、检修专用工具、安全保护工具、现场应急抢修工具和相关材料;应配置运行维护工作必需的仪器仪表。第七节 灾害防护与应急播出
第二十二条 应具有一定的防御自然灾害能力,应根据当地地质、气候特点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宜建立灾备播出机制,当发生特别重大灾害或突发事件,能够尽快恢复重要节目的播出。第八节 无人值守台站
第二十三条 无人值班有人留守的发射台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台站建设、系统设备配备应符合《广播电视发射台运行维护规程》(GY/T179)的相关要求;
(二)技术系统配置应满足相应保障等级的要求;
(三)应建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站内播出信号、设备运行、电力和环境等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具备信号防插播、运行异态实时报警、自动控制或远程控制、监控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管理等功能。
第二十四条 无人留守的发射站点,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采用封闭式空间设计,满足无人值守条件下良好的防火、防盗、防尘、防漏、防虫、保温等防护条件;
(二)应配置具有远程控制功能的空调设备、自动控制功能的消防设备、入侵报警功能的安防监控设备;
(三)应建立远程监控管理系统,对站内播出信号、设备运行、电力和环境进行远程监控和管理,具备信号防插播、运行异态实时报警、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监控数据自动记录以及网络化传输管理等功能。第三章 运维与技术管理 第一节 运行管理
第二十五条 应遵循《广播电视发射台运行维护规程》(GY/T179以下简称《运维规程》)相关规定,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的节目、频率(频道)、功率及其他技术参数满时间、满功率、满调制地发射广播电视节目。
第二十六条 无线发射台安全播出运行指标应满足:
(一)三级,停播率≤18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5%;
(二)二级,停播率≤6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83%;
(三)一级,停播率≤30秒/百小时,即可用度≥99.992%。第二十七条 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中波、短波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中、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5)的要求;
(二)电视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77)的要求;
(三)调频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米波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69)的要求;
(四)移动多媒体广播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移动多媒体广播UHF频段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D/J 020)的要求;
(五)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9.4)的要求;
(六)中、短波发射天馈线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中、短波天馈线运行维护规程》(GY/T 178)的相关要求;
(七)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馈线系统技术指标应符合《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线馈线系统技术指标》(GY/T 5051)的要求。
第二十八条 应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各项规章制度。
(一)机房管理制度应包括机房出入人员管理、机房禁止性规定等;
(二)值班及交接班制度应包括交接班要求、值班内容、纪律要求、监听监看要求等;
(三)安全制度应包括技术安全、信息安全、施工安全、消防安全规定等;
(四)供配电管理制度应包括用电规范、操作规范、安全规范、主要运行参数和关键设备运行情况巡查规定等;
(五)播出变更管理制度应包括播出变更的启动条件、播出变更前的各项准备措施、播出变更的检查确认规定等;
(六)事故报告制度应包括不同等级事故的报告原则、报告内容(事故原因、事故时长、影响情况、处理过程等)、报告要求等;
(七)维护检修制度应包括维护检修的项目和周期、检修规范、责任分工、重要数据的存储与备份规范、维护记录规范等;
(八)设备管理制度应包括设备管理责任分工、日常管理要求等;
(九)技术档案管理制度应包括技术档案的范围、分类明细、存档要求、出入库管理规定、销存时限规定等。
第二十九条 应结合播出系统和播出任务,制定和完善各项运行工作流程和设备操作流程。
(一)运行工作流程主要包括:交接班流程、巡机流程、节目调度流程、播出事故处理及报告流程等;
(二)设备操作流程主要包括:信号切换操作流程、发射机开(关)机流程、发射机倒换流程、供配电设备操作流程等;
(三)各项操作应符合国家、行业相关操作规范,业务调度应按调度单的要求执行;运行工作和设备操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跨单位、跨部门的业务调度、操作指令应有书面通知,相关通话联络应有录音和文档记录。
第三十条 发射系统的安全播出责任由承担发射任务的发射台负责。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建有发射系统需要自行承担安全播出责任的,必须具备相应的发射台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并遵守统一的安全播出运行管理规定。广播中心、电视中心委托发射台运行维护其发射设备的,应按本实施细则要求落实系统配置与运维体系,明确安全播出责任归属和运行指标要求,并明确双方的安全播出责任和义务,签订有效协议,报当地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第二节 维护管理
第三十一条 应遵循《运维规程》的规定,建立“计划科学、分界明确、操作规范、管理严格”的维护机制,做好各技术系统日常维护以及大修、更新改造等工作。
第三十二条 应参照《运维规程》的相关要求,针对不同系统和设备分类制定周检、月检、季检、年检等周期性的维护计划,并按计划组织实施;维护工作应做好记录并存档。第三十三条 应根据国家、行业有关技术标准,并结合自身承担的维护任务、各类设备设施的特点,制定供配电系统、信号源系统、发射系统、自台监测系统等的维护操作规程。第三十四条 维护分工、分界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将台内技术系统各环节的维护责任落实到部门、班组、个人,做到界面清晰、责任明确、不漏检、不重叠;
(二)应与上、下游相关播出单位明确信号源主、备用关系,划清维护分界,并签订维护协议。协议主要内容应包括维护分界图、各方保障责任、故障处理协调机制、联络电话等。第三十五条 应按照《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对运行维护所需的各种工具和器材妥善放置、专人管理,定期检查补充、定期标校;备品备件应进行登记造册,放置于满足器件存储环境要求的指定位置,并定期检测和维护。第三十六条 委托其他单位承担维护任务时,安全播出责任仍由委托方承担。委托方应选择具有相应保障能力的代维单位并签订有效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应指定专人对代维单位的运行维护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应对代维单位的操作进行规范,在代维单位进行维护操作时,应安排内部人员监督管理;应禁止代维单位的远程维护。第三节 技术管理
第三十七条 需要将无线发射台设置为无人值守站的,应报请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第三十八条 应急预案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针对技术系统的特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制订突发故障应急预案和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包括供配电故障应急预案、播出重要环节故障应急预案、非法干扰事件应急预案、信息安全事件应急预案、自然灾害应急预案、防暴恐应急预案以及其他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并报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备案;
(二)各相关部门和岗位应根据应急预案制定具体的应急处置流程;
(三)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应急预案和流程,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演练。第三十九条 重要保障期前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应制定重要保障期预案,预案应包含重要播出前的准备、重要播出中的保障措施以及突发故障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等内容;
(二)应做好技术系统的全面检修、测试工作,应对备品备件、应急工具进行全面检查并及时补充;
(三)应提前协调电力供应、线路传输、通信联络、设备生产商、系统集成商等相关单位和部门为播出提供重点保障。
第四十条 新建发射系统需要申请试播期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其中,由中央投资建设的应逐级报至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以下简称总局)批准。
审批部门应及时回复意见。批准试播的,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广播电视监测监管部门。第四十一条 例行停机检修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对技术系统定期进行例行停机检修,并将例行停机检修时间逐级报省级以上广播影视行政部门批准;
(二)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合理安排同城市和相邻城市的例行停机检修时间,并报总局备案;
(三)例行停机检修申报材料应说明例行停机检修的周期、起止时间、涉及的节目及频率、影响范围等内容。
第四十二条 临时停机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总局直属发射台,需临时停机3天(不含)以上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报至总局批准;需临时停机3天(含)以内的,应提前2个以上工作日报至总局备案;
(二)地方转播中央广播电视节目,发射台发射功率在50瓦以上(不含)的发射机,需临时停机7天(不含)以上的,应提前7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总局批准;需临时停机7天(含)以内的,应提前2个以上工作日逐级报至总局备案;
(三)地方发射台转播地方广播电视节目或转播中央节目发射功率在50瓦(含)以下的发射机,需临时停机的,申请程序、管理要求由省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另行规定;
(四)申请临时停机前,应做好与相关单位和部门的沟通协调;
(五)临时停机申报材料应说明临时停机原因、起止日期和时间、涉及的节目及频率、影响范围、操作方案、应急措施等内容;
(六)临时停机批准或备案后,广播影视行政部门应通知监测监管部门,申请单位应在操作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
第四十三条 运行变更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台站地址、发射频率、功率、天线有效高度等运行参数需要变更的,应逐级报至总局审批;批准变更的,审批部门应同时将批复意见抄送广播电视监测监管部门,申请单位应在变更前通知相关播出单位;
(二)变更后应进行测试,测试通过后方可投入运行;应及时修改播出系统图等技术资料,妥善保存变更前后相关档案。
第四十四条 施工涉及或可能涉及安全播出的,施工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施工安排应以减少对播出影响为原则,宜安排在例行检修时间进行,需要临时停机的,应做好临时停机申请(或备案)和操作通知等工作;
(二)施工前,应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施工方案和应急预案应明确:施工的目的和要达到的效果、施工内容和施工区域、详细操作步骤和时间进度;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消防等各项安全保障及应急措施;施工可能对安全播出造成的影响、防范措施、应急操作处理流程以及相关责任人和需要协调配合的部门等;
(三)施工过程中,应遵守相关安全规范,并做到:严格隔离出施工区域,放置警示牌,并进行有效管控;安排熟悉安全播出的人员监督整个施工过程,发现威胁安全播出的行为,立即予以制止;在播出机房内施工,应与播出运行设施隔离,并加强对播出设备、机房环境的巡视;施工用电应与播出用电分离。
第四十五条 安全播出事故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安全播出事故的界定、分类、分级、统计和上报应按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
(二)应根据上级管理部门的有关规定和安全播出要求,制定本单位的事故管理制度;
(三)对于重大事故应成立调查组,对事故原因、处置过程进行调查,对处置方式、方法进行分析,形成调查分析报告;
(四)根据重大事故的分析调查,编写事故案例,并及时组织召开案例分析会,通报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五)应按照有关规定对事故责任人予以处理,对排查发现的播出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整改。第四十六条 报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按照广播影视行政部门的要求,汇总分析技术指标、播出运行、事件/事故等情况和数据,按时填报相应报表;
(二)上报数据应准确真实,并经过本单位领导审核;
(三)应根据报表类型分类整理报表档案。
第四十七条 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技术资料管理应符合《运维规程》的有关规定;
(二)应建立技术资料库,有条件的应建立电子化技术资料库。资料库应包括:建站档案、技术审批文件、运维与技术管理制度、设备档案、运维档案(含运维工作记录、系统操作记录、运行监测记录等)、应急预案、事故档案、系统方案、系统图纸、系统重大技改资料、有关技术标准规范及安全播出文件、报表等;应由专人负责对技术资料及时更新整理;运维档案应保存一年以上。
第四十八条 技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中有关技术安全的规定,遵循《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广播电视高塔供电、防雷、给排水、通风和消防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208)、《中、短波天馈线运行维护规程》(GY/T 178)等行业标准中的有关技术安全要求;
(二)应按照国家、行业相关规定和标准,制定和细化相关的管理制度和操作流程,强化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安全意识教育,落实安全责任和措施,加强监督检查,避免发生技术安全事故;
(三)高压供电系统操作人员应熟悉电气规程,熟练掌握电气设备性能、接线方式、运行方式等。天线和高塔的维护人员必须具有专业资格证,熟练掌握设备的电气基本知识和高空作业的操作技能,并在工作中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第四十九条 应建立安全播出检查和考核制度,定期对各播出系统的运行和维护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检查和考核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一)安全管理:检查安保、防火、防雷等技术安全情况,以及信号源、技术系统的信息安全情况,评估安全风险;
(二)系统配置:检查技术系统分级保障的配置及验收情况,评估技术系统的可靠程度;
(三)系统指标:检查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评估技术指标达标等级;
(四)规章制度:检查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情况,评估规章制度的完善和落实情况;
(五)预案流程:检查应急预案和操作流程的制定和演练情况,考核值班人员的掌握程度,评估各项应急预案和关键操作流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六)文件资料:检查值班日志、运行记录、播出运行文件、维护计划、维护记录、安全播出报表、安全播出事故调查分析报告、设备器材档案等资料,评估技术资料的管理水平。第五十条 应对技术系统和播出管理进行安全播出风险评估,对评估发现的不足和薄弱环节及时整改。
第五十一条 人员要求及培训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播出值班岗位和维护岗位人员应通过政治审查,具有相应的专业技能,满足岗位要求,并通过岗位培训和考核;
(二)应定期进行安全播出教育,组织安全播出演练,并对技术人员及与播出有关的人员进行定期培训、考核,考核合格者方能上岗;
(三)应对技术人员进行相关新技术培训,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四)与播出相关的供配电保障部门及其从业人员应统一纳入安全播出管理。第四节 信息安全管理
第五十二条 播出相关信息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应将信息安全纳入安全播出管理,合理配置工作岗位和人员,落实信息安全责任制,并建立监督机制;
(二)应按照《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D/J037)的要求,划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的安全保护等级;
(三)播出相关信息系统应符合《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038)的相关规定,并按照相应等级要求进行规划、设计、建设、评估和整改;
(四)结合信息系统等级制定相应的信息安全管理方案和策略,制定信息安全管理各项制度和操作规程,从访问控制、运行维护、应急处置、人员管理和培训、文件档案管理、审核检查等方面规范各项信息安全管理工作;
(五)网管、电力和环境监测等播出相关信息系统应与外部网络物理隔离,并采取病毒防护、授权认证、数据备份等安全措施,同时根据安全需求对病毒库及操作系统等进行更新和升级,保障系统安全。第四章 附则
第五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下列用语含义:
(一)停播率指发射台所有播出节目累计停播时长与播出总时长的比值,单位:秒/百小时。公式:
计算方法应符合《广播电视停播统计方法规范》(GY/T 264);
(二)可用度指发射台所有播出节目正常播出节目时长占播出总时长的百分比,单位:%。公式:
(三)技术系统指发射台与安全播出有关的系统、设备、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统称,包括:信号源系统、发射系统,以及相关监测、监控系统,相关供配电系统,相关附属设施(含机房以及机房内空调、消防、防雷接地、天线所在塔桅、应急照明等);
(四)外部网络指本单位广播电视播出相关信息系统之外的网络,如:办公网络、外单位网络、国际互联网或其他公共网络;
(五)本细则中“应”表示必须达到相应要求;“宜”表示建议达到相应要求;
(六)如无特殊说明,本细则中“以上”含本数。
第五十四条 以下规范性引用文件的最新版适用于本实施细则: 《中、短波广播发射台设计规范》(GYJ 34)
《中短波天线馈线系统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Y 5057)《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转播)台(站)设计规范》(GY 5062)《钢塔桅结构设计规范》(GY 5001)
《中波、短波广播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9)《调频广播、电视发射台场地选择标准》(GY 506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GB 50174)
《广播电影电视系统重点单位重要部位的风险等级和安全防护级别》(GA 586)《广播电视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Y 5067)《广播电视发射台运行维护规程》(GY/T 179)
《中、短波调幅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5)《电视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77)
《米波调频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169)
《移动多媒体广播UHF频段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D/J 020)《地面数字电视广播发射机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GY/T 229.4)《中、短波天馈线运行维护规程》(GY/T 178)
《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天线馈线系统技术指标》(GY/T 5051)
《广播电视高塔供电、防雷、给排水、通风和消防系统运行维护规程》(GY/T 208)《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电气工作安全规程》(GY 63)《广播电视中心和台、站天线工作安全规程》(GY 62)
《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定级指南》(GD/J 037)《广播电视相关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基本要求》(GD/J 038)《广播电视停播统计方法规范》(GY/T 264)
第五十五条 本实施细则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科技司负责解释。第五十六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