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申论
1.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
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都伴随左右的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洁净、活力的象征。水集合在一起就成了江河、湖泊、溪流、沼泽、池塘等等,这些水的存在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湿地。(概念内涵 引出话题)
湿地与人类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中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系统,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湿地生物资源丰富,虽然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为6%,却蕴藏着地球上40%的已知物种。它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和食物,而且还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控制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它既是陆地上的天然蓄水库,又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和越冬地,因此湿地被称为“生命的摇篮”、“地球之肾”和“鸟类的乐园”。(承前启后 原因分析)
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湿地,具体表现在很多方面,尤其是湿地带给人类的美感。湿地之美,美在作为景观存在的水和水生植物组成的风景;美在湿地中生活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成千上万的物种,它们以各自的形态支撑着人类视线中的自然和谐;美在湿地带给人精神的愉悦和传承,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书法等艺术形式都传递着人类的思想。(具体表现 意义概括)同时,湿地不仅具有净化水质的功能,而且能够有效地储存水资源,解决城市饮用水供水紧张的难题。湿地就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当有降水或者融雪的时候,能够有效地进行吸收,防止别烈日迅速蒸发,也防止发生洪涝灾害。因此湿地不仅有存水、净化水的功能,还有防洪防涝的功能,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自然财富。(指出问题 进行剖析)
保护湿地,保护地球之肾,就是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就是波阿虎人类自身。我们要高度重视湿地保护,改变以往对湿地掠夺性的建设和开发方式,维护湿地正常的自然功能。要更好地保护湿地还应该建立相关的立法、建立更加科学的区域考核指标体系、建立切实可行的生态补偿机制、成立湿地城市区域合作组织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力图让城市全面发挥湿地的经济和生态综合效益,实现经济发展、湿地保护和民生改善三者同步。(揭示症结 解决措施)
美而不俗谓之秀,内外兼善谓之美。要追求城市秀美,更要保护湿地与生态平衡,以湿地突破生态困局,以生态突破转型瓶颈,以转型突破城市发展谜题,湿地与诚实互哺、互济、互利,全面加速“蝶变”过程,尽快完成资源型城市转型,建成“生态小康”城市。(总结思路 美景展望)
2.从人民健康高度,切实保护农村的“碧水蓝天” 山清水秀、空气清新,曾是人们对农村最深刻的印象,而现在,许多地方的农村正在告别“世外桃源”、远离“鱼米之乡”,成为污水横流、黑烟四散、土壤含毒的污染重灾区。(点名主题)
农村环境失守,意味着粮米等食品安全命根子的失守,人民的健康福祉将成为空谈。
造成农村环境失守,是农村环境保护长期缺位的结果。由于城市污染相对集中、治理技术工艺成熟、治理效果容易显现。长期以来,国家及地方污染治理项目、资金的倾斜,使城市环境有了较大改观。相较之下,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许多乡村甚至没有基本的垃圾、污水收集设施,更谈不上就地处理,“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的现象十分普遍。更让人忧心的是,农村污染防治机制还没理顺,资金保障、监管力量都还很缺乏,致使污染状况持续恶化。(二、三段说明农村失守原因)
农村环境失守,也是一些地方忽视农村污染防治、对污染转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结果。目前,农村既有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使用导致的农业面源污染,还有工业点源污染。随着城市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被城市拒绝的重污染工业,又成了不少农村招商引资的香饽饽。这些重污染工业吞噬、蚕食着青山绿水,造成农村环境质量急速下降。客观地说,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以奖促治”等政策措施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不小进步。但由于资金有限,目前多停留在示范阶段,难以解决普遍存在的问题。与城市居民一样,广大农村群众也有权利获得质优的环境公共产品。这是保障数亿农村群众身体健康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应有之义。
从更大的视野看,农村环境并不只是农民的环境权益问题。农村环境质量是保障菜篮子、米袋子、水缸子安全的“命根子”,保不住这个底线,百姓的健康福祉都将成为空想,而各级政府承诺的“让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商清新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物”,也难免沦为一句空谈。(进一步分析,呼应首段论点)
遏制农村污染加剧的趋势,固然要加大投入、加大查处力度,搞好末端治理;也要设立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加大组织协调和落实推进力度,确保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长效管护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同时,强化党政“一把手”的生态环境意识。通过“一票否决”等农村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建立,促使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并切实抓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提出措施)
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乡村,生活富裕而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乡村。只有改变当前一些地方环境保护重城市轻农村、重治理轻预防的现象,提速农村环境治理,才能有农村的“青山绿水”,才能有全国的“天天天蓝”。(总结升华)
3.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大气污染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诗中如画般的景色,现在却成了可望而不可及的奢侈。近年来,我国一些地区深受雾霾之害,不少传统工业城市在世界污染最严重榜单上“榜上有名”,垃圾围城甚至死猪漂河成为困扰居民的难题。不久前,《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吹响了向污染宣战的号角,必须下大力气调整落后的经济结构,治理群众关心的污染问题,还山青水净天蓝。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民的普遍追求。不损害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一种公共产品,是一条底线,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既与人的生存密切相关,又受到人的生产生活深刻影响。由于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为了一己之私而肆无忌惮地发展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攀比并炫耀般的过“高品质”的生活,向大自然排放大量废气、毒气,导致了空气污染、环境恶化,并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给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损失。在华夏大地上导出肆虐的雾霾,与粗放型发展方式有关,根本在于重型化、“两高一低”的经济结构,因此,治理污染也必须着力从调整经济结构入手。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当前,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在我国生产结构中占据着相当大的部分,并且低水平重复生产,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而符合低碳环保型、高技术特征的战略新兴产业却没有取得应有的地位。因此我们应调整生产结构,调整跟高耗能、高污染为主的产业结构为低碳环保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如此,既可提高我国的竞争力,又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产品需求结构。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重要的反作用。一些不文明的消费方式刺激了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发展,如一些人驾驶大排量高耗油的汽车,住高耗能不节能的建筑。因此,政府应当调整需求结构出台措施抑制奢侈品的生产和销售,并倡导低碳节能环保的消费方式。不仅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还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既上承天意又下顺民心。
整治大气污染需要调整资源投入结构。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物质能源消耗的大幅增长为支撑的,付出沉重的代价。这样的增长格局难以长期保持下去。因此,促进经济增长应由由主要依靠物质消费,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既有利于建设创新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又可以节约能源,为整治大气环境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举大事,必当下顺民心,上合心意,功乃天成。” 整治污染是得民心、顺民意的好事,也是顺应自然规律的明智之举。只要政府与企业、社会合力,共同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一定能让举国人民拥有生态环保、水净风清的美好家园。
第二篇:申论
加强道德建设 道德贵在“知行合一”
助人为乐者扶危济困,见义勇为者挺身而出,在社会中诚实守信、在岗位上敬业奉献、在家庭中孝老爱亲……317名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的事迹,勾画出一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也唤起人们对高尚的渴求与
向往。
人皆可以为尧舜。无论是捐赠240毫升“熊猫血”的职员,还是送还走散雇主货物的“棒棒”;无论是扎根华山之巅18年的气象站副站长,还是36年如一日照顾6位老人的农村妇女,这些道德模范的候选人,都是身边的普通人,并不生来比我们更高尚。重要的是,他们能够以更加宽阔的胸怀对待名利和得失。他们不平凡之处,是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内心喜悦,在奉献社会中获得成就感。他们是高尚的,更是快乐的。
这种高尚可望可及可敬可学。
观念与行动,只有一步之遥。对于道德,每个人都有感触和思考。然而,仰望星空,仍需脚踏实地。我们感慨社会冷漠,却是否也在陌生人社会中奉行以邻为壑的准则?我们喟叹道德不彰,却是否也在他人
伸手求援时犹豫不决?说到底,道德的目的不是感动,而是需要更积极、更主动的践行。
读一读这些候选人的事迹,让他们成为我们校准人生方向的航标,让他们成为社会不断前行的灯塔,这或许才是评选道德模范最重要的意义。
第三篇:申论
理论热点透析:城镇化 化什么 怎么化
稳步推进城镇化已经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导向,那么,“十二五”的“城镇化”,“化”什么?怎么化?这是亟待人们考虑和破解的重大现实问题。
城镇化,化什么?
一、城镇化要化以投资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向以消费为内核的经济发展动力机制转化
工业化创造供给,而城镇化的最大经济效能则是创造出持久增长的需求。从长远来看,城镇化在培育消费需求,扩大中等收入人群的比重方面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以城镇化为主要动力的非农化过程,正是有效需求增加和市场扩大的过程。
我国目前突出的问题是:消费依然是国民经济的短板,而影响需求不足的群体则是农村消费。目前7亿多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很低,农村人均消费能力不到城市的30%。把农民留在农村不可能解决问题,因为农民的新增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再依赖于农业收入,而是在城市中获取的非农收益。如果能在接下去几十年里,将7亿多农民中的4.5亿人转变为城市人口,那么中国的内需市场将有一个极大提升。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镇化和非农化,农民的总收入显著提高,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90年的20%上升到2008年的接近40%。如何提高农民进城就业的可行能力以及就业机会,如何保障他们的就业权利,是增加新内需的关键。
近30年来,中国城镇化水平以年均约1%的速度提升,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组织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调整。但与高速发展的工业化相比,中国的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从世界城镇化发展历程看,大部分国家人均GDP3000美元时,城镇化水平在60%—65%,而目前中国在46%左右,滞后15—20个百分点。如果在未来10年,中国的城镇人口比重从现在不到40%,提高到75%,那么,年均社会消费额可以从目前的10万亿元增加到20万亿元,而且年均20万亿元以上的投资规模可以维持 20年。因而,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动力,将扩大内需与推进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可以实现经济发展与内需持续扩大的良性互动。
二、城镇化要化从注重政府投资的短期刺激机制,向注重民间投资的长期驱动机制转化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资本是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最稀缺的资源之一。民间投资作为新生的投资方式,已经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它在增加供给、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就业的同时,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推动地方经济的开发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及“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格局正处于新一轮的调整和重新排序,中国面临的不仅是对原有经济结构的简单恢复,而且要对新的经济结构进行重新构建。尽快启动民间投资,实现从政府投资拉动向社会投资拉动转变,不仅关系到当前经济稳定回升,也关系着未来更长时间经济发展的路径和质量。以城镇化激活民间投资的创新思路在于:通过调结构、扩内需,消化过剩生产能力,形成新的民间投资热点,培育带动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先进生产能力。如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消除投资领域中对民间资本的进入壁垒,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行业;制定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扶持民营中小企业;加大城乡保障住房建设,激活房地产投资,这样既有利于房价回到合理水平,从而刺激住房消费,也有利于增加房地产投资。
三、城镇化要化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产业结构转型的推进,进而实现经济的服务化
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将在中国未来形成的新的消费热点和产业层次,对城市公共产品产生很大需求,推动以教育、医疗、社保、就业、健康、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服务发展;将加快城镇交通、供水、供电、通信、文化娱乐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多个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测算表明,如果政府在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到位,居民消费率至少可以提高 4—5个百分点。同时,城镇化也能够推动以商贸、餐饮、旅游等为主要内容的消费型服务业和以金融、保险、物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产型服务业的发展。城镇化对农业产业化、集聚化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农业还停留在以家庭为单位的发展阶段,产业集聚化不够,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而城镇化发展步伐能有力推进农业的发展:一方面,通过农业产业化,使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另一方面,促进了信息技术、金融服务等的共享。
城镇化,怎么化?
一、以农民市民化为切入点推进城镇化,开展以人为本的人口转移和流动的政策设计
城镇化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致的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改变的空间过程,涵盖了城镇和乡村两大地域空间的转型历程。在城乡二元体制尚未完全打破的背景下,城镇化肩负着突破城乡二元分割、协调城乡发展的历史使命,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是城镇化的重要任务。而人口城镇化的主旨,实际上就是保障进城农民的权益,与农民共享城镇化的利益。因此,按照实现以人为本、城乡互动、共同繁荣的目标设计城镇化发展模式,以农
做好群众工作,应当实现“五个新转变”
在群众工作理念上,实现从传统管治型向现代服务型的转变。群众工作理念就是关于群众工作的理性认识,它是用以指导群众工作的目标、宗旨和根本原则等。党的群众工作理念包括两个基本层面:一是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二是为实现群众工作的宗旨、目标和价值追求而选择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在第一个层面,“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反映和体现了党的群众工作理念,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群众工作的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这是我们党的一贯追求。在第二个层面,“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等体现了实现群众工作宗旨、目的和价值追求的路径、方略和基本方式。可以看出,不管是从哪个层面来讲,服务群众都应成为党的群众工作的根本理念。我们应改变过去那种传统的统治、管制理念,牢固树立服务理念。只有广大党员干部和基层组织下移工作重心,以服务群众为目标和宗旨,寓管理于服务之中,以真诚周到的服务推动管理目标的实现和加强,才能使基层工作逐步形成“民有所想,我有所谋;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的工作格局,才能让人民群众从具体服务中,切实地感受到党的存在、党组织的存在、党员的存在,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
在群众工作的目标定位上,实现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工作目标就是未来的工作方向,这是我们行动的依据。有了清晰的目标,才有坚定的信念和行动。当前一些地方的党委政府仍有意无意地把群众工作的目标放在保稳定方面,这种目标定位是导致许多问题产生的主要根源。维稳的工作目标自然带来维稳的工作思路,这种思路重心放在“堵”上,而不是“疏”上,因而更多的靠权力而不是靠法制,靠高压而不是靠疏导,靠封闭思想、堵塞言路而不是靠民智开启,靠我压你服而不是心悦诚服。现实中,这种工作思路对于地方党委政府来说耗时耗力耗财,收效甚微且问题愈来愈多;对群众来说,只会更多感到压力、愈发敏感,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引发社会矛盾。因此,群众工作定位应加快从保稳定向促和谐的转变。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是指社会各阶层、社会集团、各部分人群之间,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等关系协调、和睦相处。这种和谐表现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方方面面,其基础主要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政治权力关系的合理适当,一个是经济利益关系的合理适当。群众工作的定位向促和谐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把群众工作重点转到协调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权益和经济利益方面。因为利益被侵害和利益关系不协调是产生人民内部矛盾的主要根源。群众工作的核心就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保稳定是把重心放在矛盾产生之后的消解和处理,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现状”;促和谐的重心是放在消除矛盾产生的根源上,关注焦点在于矛盾之“成因”。从根本上来说,做好群众工作,必须树立促和谐的目标定位,努力维护群众利益,消除矛盾成因。促和谐,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要求必须有效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力,使公共权力的执掌者保证把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促进社会公共利益。促和谐,在经济利益关系协调方面,就要求在利益不断实现、不断增长的过程中,建立利益调节均衡机制。其重点一是培育独立自主的市场利益主体,健全和完善反应灵敏的市场自我均衡机制;二是建立健全政府的利益导向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
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实现从具体问题应对到系统化的转变。群众工作的制度化就是把党的群众工作的价值理念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为党的群众工作制度规则的过程。群众工作的制度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长久推动力。当前,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往往是针对某种现象单打一,如,干部联系点制度、进村入户制度、民情恳谈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当前党群关系某些突出问题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应急性制度多,目标性制度少;单一性制度多,整体性制度少;特定性制度多,普适性制度少;治标的制度多,治本的制度少等问题,因而制度的有效性受到限制。为适应群众工作的新变化、新要求,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上,应注重向系统化转变。制度的系统化,既是一个目标,又是一种制度构成,还是一种制度化的机制。作为目标,它要求制度科学、合理、规范;作为一种制度构成,它要求各个制度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构成一个层次分明、界限清晰的制度体系;作为一种机制,它要求制度之间能相互配合,协调推进。按照这种要求进行群众工作的制度设计,群众工作才能真正做到扎实有效,才能发挥保持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作用。
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维护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党的群众工作最终要以群众的利益为纽带,党群互动应是以利益为纽带的互动,群众工作的内容也应以满足群众的利益为重点。群众的利益既包括经济的,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的。以往,我们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往往更多关注于满足群众的经济利益。这无可厚非,在当时的现实中也是正确可行的。因为,那时群众工作的矛盾和冲突焦点更多集中于经济利益上面。现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社会生活的发展,人民内部各部分群众之间的利益矛盾不仅表现为经济利益矛盾,同时也表现为政治利益、社会利益和文化利益的矛盾。在政治领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主意识、议政意识要求我们扩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建立通畅的协商和对话渠道,要求我们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利益表达,建立起与市场经济多元化相适应的联系群众、保持社会稳定的方式。这些要求同部分不适应形势发展的政治体制之间,同一些干部以权代法、压制民主、强迫命令之间会产生矛盾,从而引发冲突。在社会领域,主要表现为,随着物质财富的不断丰富,人们已逐步地从生存需要扩展到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因而对社会环境和社会服务提出较高的要求,现实中这些方面的发展又相对滞后,这也会引发一些矛盾。在文化领域,随着社会的进步,社会生产已经能够为人民群众提供较为富裕的衣食住行,人们也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准,这时人们开始追求较高层次的政治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而我们当前所能提供的社会文化设施硬件和社会文化产品软件与这种追求相比都还存在一些差距。可以看出,新形势下群众的利益矛盾有了新的变化,从经济利益的矛盾扩展到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因而,在群众工作的内容上,我们也应实现从以满足群众经济利益为重点向满足人民群众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利益为重心的转变。在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上,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转变。调研中,常听到基层干部感叹,每到重大活动、重要节日时间节点,针对维稳和涉访工作,就会高度紧张,疲于应付。这种运动式的、灭火式的、被动应对式的群众工作方式方法愈来愈呈现出局限和弊端,也越来越不能适应新形势群众工作的发展要求。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必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求解的转变。第一,要主动了解群众所思所想。这就要求广大干部去同人民群众共甘苦,体验群众的疾苦,不当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者;去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了解群众的愿望和要求,把握群众的情绪和脉搏。第二,要全力帮助解决群众所困所需。这就要求我们现阶段要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加快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在发展中调节各种利益关系,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保障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而把问题解决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第三,要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现实中,群众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群众的意见有是非之别,群众的情绪有积极与消极的不同。对待落后的群众、不正确的意见、消极的情绪,广大党员和干部不能听之任之,盲目迁就,而应主动去做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启发引导群众前进,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的工作。乡村治理须加快转型
当今中国正处在一种从未有过的深刻历史变动之中,这就是工业化、城镇化的飞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以传统农业为支撑的农村很容易沦于边缘地位。为因应这一变化,中央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要适应这一战略举措,乡村治理必须进行重大转型,其中最重要的是实现以下两大转变。
一是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政府是乡村治理的主导力量。中国是文明古国,也是世界上农业税历史最长的大国。封建社会,政府的主要功能就是收税,通过税收满足专制统治和公共工程建设的需要。孙中山先生说:“人民对于皇帝只有一个关系,就是纳粮,除了纳粮之外,便和政府没有别的关系。因为这个缘故,中国人民的政治思想就很薄弱,人民不管谁来做皇帝,只要纳粮,便算尽了人民的责任。政府只要人民纳粮,便不去理会他们别的事。”
在传统乡村,民众大量“别的事”是由家族等基层社会组织来处理的。因此,孙中山说:“中国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义和宗族主义。”对民众而言,纳税只是一种外在于他们生活和命运的义务,他们与主要承担收税任务的政府只是水与油的关系,政府只是漂浮于上层的“官府”,其治理方式也是一种悬浮式治理。
1912年结束帝制,建立民国,重要的成果之一就是“政权下乡”,即国家政权由县向乡镇延伸,但这种延伸主要还是为了管制的方便和税收的获取。新中国成立后,出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需要,农村政策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取多于予”。进入新世纪以后,这种取向逐渐改变。国家实行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一个重大举措就是一举废除农业税。这是一个历史性转变。但这一转变也使得原有的政府与农民间的联系削弱了,新的联系又未能建立起来,由此在某种程度上出现了治理“真空”。
那么这种新的联系是什么?笔者认为应该是服务。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农民对公共服务的要求愈来愈高,政府职能急需向服务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而我国近些年农村综合改革的方向主要是精简乡镇机构,对如何加强服务则重视不够,在新形势下,应该将乡镇政府的职能主要定位于社会服务和社会管理,向下给力,着眼于服务,着力于基层。这方面,广东省云浮市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首先,是在乡镇“大部制”改革中,设立为农民服务的机构,如农情研判中心、民居办等,直接服务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其次,是在村一级设立服务性合作社,乡镇办事人员在村办理公务,做到“办事不出村”,由此实现服务性管理的“纵向到底”,并在这一过程中重建政府权威。这类权威与民众需要是相吻合的,因此更具有民意基础。
当然,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型过程中,基层政府还需要提升自己的服务能力,上级政府也需要更多地向下给力,增强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财政基础。
二是社会向“组织化社会”转变。组织是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石。近些年,我国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国家有了雄厚的财力,这是能够一举废除农业税的条件,也为改善乡村治理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国家治理除了经济基础,还需要社会基础。现在一些地方期望以简单的经济方式处理社会问题,这是非常不现实的。
乡村治理的社会基础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实行家庭经营体制,农村横向联系的组织化程度降低,呈现“分散型社会”特征。人员分散且处于流动之中,资源分散且处于外流之中,乡村治理缺乏组织依托。孤立的个人是软弱的,孤立的个人可能也是危险的,他们很容易以极端的方式应对问题,由此导致治理成本高昂。
当前仅仅依靠政府管理“纵向到底”是有限度的,政府无法包办也包办不了大量的社会事务。而村、组两级干部职数有限,也很难将所有社会事务都管起来并管理好。农村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存在许多“空白点”“薄弱点”,这就需要建立各种新型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加强横向联系,吸纳更多社会成员参与基层社会管理,并在这一过程中提高乡村社会的组织化程度。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这一精神同样适用于乡村治理。近年来,一些乡村探索建立了村民理事会、社区理事会、乡民理事会等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主导下,以理事会为制度平台,将农村中有威望的各类人员积聚起来,提高了组织化程度,实行共谋、共建、共管、共享,兴办了大量公益事业,实现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横向到边”,成为“纵向到底”服务性管理的重要补充,为乡村治理转型拓展了新的方向。
第四篇:申论
1.“作业当堂清,书包不回家;我们快乐学,个个顶呱呱。”山东烟台中小学生中流传的这段童谣,反映了近些年来当地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喜人局面。同时,一项对全球21个国家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第一,想象力倒数第一,创造力倒数第五,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现状的担忧和反思。这一正一反的例子说明,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破除应试教育的弊端,是教育改革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2.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所有适龄儿童“不花钱,有学上”;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毛入学率达26.9%;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大幅增加,2012年将实现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我们举办着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同时,当前教育还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新要求和人民群众新期待,特别是素质教育问题十分突出。不论是学生抱怨课业负担沉重,还是家长感慨为子女。
“择校”的奔波,不论是人们诟病各种“补习班”的畸形发展,还是老师诉苦在升学率面前“压力山大”,都反映了全社会共同的呼声——改变应试教育现状,实施素质教育。
3.素质教育决定着国家的未来。兴国必先兴学,强国必先强教。现在我们与发达国家在经济和科技上的差距,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差距。只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打造大批一流的人才,才能加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提升发展的质量,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申论分析:
一、素质教育面临困境的原因:
(一)素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优质的教育短缺。
(二)素质教育改革进程迟缓以及在改革的过程中力度不够。
(三)素质教育的培养人才的教育模式和方式僵化和不合理。
二、解素质决教育困境的对策:
(一)政府应该为主导。教育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性、基础性事业,让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政府应加快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合理优化配置素质教育资源。
(二)、学校应该为关键。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是落实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都应树立正确办学理念,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强化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三)家庭应该为基础。父母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子女的身心健康和成长成才为根本,不能盲目地揠苗助长,甚至把自己的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四)社会应该作引导。社会机制和用人机制,应该倡导正确的人才观,改变单纯追求学历、追求文凭的倾向,形成使用人才重素质、重实际能力的观念。2013年青海公务员考试申论:如何坚守“中国制造”
职业培训教育网 2013-05-08 15:27 【大 中 小】【我要纠错】
在实体经济中实现了原始积累的中国民营企业主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回报率更高的虚拟经济行业。在成本增加、产能过剩、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资金正从实体经济向房产、证券、金融行业转移,短暂的投机行为不断上演。
曾令国人骄傲的“中国制造”正面临着无人坚守的隐忧。在博鳌亚洲论坛上,与会的经济学家和业界人士也将目光聚焦在了隐忧重重的中国实体经济。
“办厂不如买房,投资不如投机”?
在博鳌亚洲论坛举行的民营企业家圆桌会议上,金融服务业、房地产业被众多参会民营企业家视为未来5年看好的投资方向。而出现这样的选择其实并不偶然。在过去的十年里,中国的房价一路飙升,同时不断上升的还有制造业的人力成本和原材料价格。在这种剧烈的落差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企业家开始选择将从实体经济中积累的资金转向房地产和资本市场。
“房地产行业圈钱速度快,3到5年一个周期,几千万元、几亿元的资金到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快钱。而做实业都是一分几厘积累下来的。”湖北省荆州市权晟纺织印染有限公司总经理汪荣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越来越多的实体经济企业正在变成服务“快钱”的“壳”。“因为制造业企业融资快,房地产来钱快,拿企业融资来的钱做房地产,赚钱后再投实体,实体再融资,进而循环往复,已经成为现在比较流行的模式。”汪荣说。
而事实上,将实体经济获得的资金投向房地产在当下的中国已经算是一种相对“理性”的行为。更有一些民间资本,在短期利益的诱惑下流向了地下钱庄、农产品投机等风险极高但回报又极快的投机领域。
于是,中国的市场上开始出现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大量制造业企业陷入资金短缺、投入不足的窘境;另一方面,“蒜你狠”“豆你玩”等看似荒谬的投机现象此起彼伏。
持续的资产泡沫和“去实业化”现象,是否会对实体经济的长远发展构成根本性威胁? 博鳌论坛嘉宾、德勤全球常务董事罗格。达森认为,这种趋势对实体经济构成的风险是必然的。一方面,没有人能预测金融行业和房地产业这种高收益到底能繁荣多久。另一方面,企业若要加强国际竞争力,实现做大做强,必须长期在实业上谋求创新。
实体经济困境的背后是转型的需要
“我现在做的布料行业,随着东南亚劳力越来越便宜,出口量急剧下降。也直接导致企业订单减少,利润率下降。”在谈到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前景时汪荣并不乐观。
类似汪荣的担忧在中国许多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中小制造业企业当中都普遍存在着。在传统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下,习惯了低成本、低质量、大市场的中国低端制造业大多都如履薄冰地在寻找着新出路。
“金融危机时期,出现了很多企业外迁的现象,广东东莞最明显,主要原因是这些企业都从事于低端贴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丢掉订单就相当于失去了业务。”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董明珠在博鳌论坛上说。
遗憾的是,在寻找新出路的过程中,更多的企业选择的是回报高、见效快的虚拟经济行业或是投机市场,而不是将积累的资金投向技术革新和内需市场的开拓。
“世界不可能为中国提供一个无限大的市场来满足中国企业出口的需要。”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副院长朱宁看来,苦练内功、转型升级已经是中国制造业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业立国需要我们做什么?
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燕生在博鳌论坛上表示,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高级发展阶段,本应是实体经济有效的助力,但脱离了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带来的只能是泡沫而不是繁荣。
“各地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改革将参照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进行,建立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监管网络。”一位消息人士8日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
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三定方案(定机构、定职能、定编制)已形成并在内部传达,只等国务院相关部门签署就能公布于众,各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改革也将紧锣密鼓地展开。
记者了解到,2010年至今,四个地区进行了食品安全监管改革试点,即将食品、药品监管职能整合在一起,解决食品监管“九龙治水”的局面。
广东深圳、顺德在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设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局,负责组织起草有关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承担食品生产、食品流通及餐饮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和食用农产品(5.56,-0.30,-5.12%)(含食用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责任。
陕西省渭南市将农业、畜牧、质监、商务、工商、卫生等部门有关食品安全的职能和人员划转食品药品监管部门,整合上述部门行政许可事项、执法职能和技术资源。
天津市滨海新区搞职能整合,明确将食品监管从四段式精简为两段,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活动和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督管理。
“顺德和深圳模式将所有产品的安全放在一个市场管理局里监管,而对食品划出的部门太狭小。渭南模式将所有涉及食品的部门全整合在一起、动作很大,但要让全国照搬这一模式比较难。”上述消息人士说,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获得了国家不少部门的认可,也与两会公布食药监管大部制改革的步调一致。目前,各省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都前往滨海新区调研,参照天津滨海新区模式进行改革。
据天津市滨海新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张铁军介绍,2010年,天津市滨海新区将原来由卫生部门负责的餐饮服务环节、保健食品、化妆品安全监管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质监部门负责的食品生产环节和工商部门负责的食品流通环节监管职能划转到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其次,建立完善食品药品来源追溯机制,加强食品药品原料供应、生产加工、市场流通和消费使用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做到来源清楚、去向明确、过程连续,发现问题可及时追根溯源。
“改革后,机关内设九个处室,下设六个分局;成立新区食品药品监督所,加挂食品药品投诉举报中心牌子,在编和聘用人员加起来一共300人。”他说。
除了整合外,天津滨海新区的一大特点是设立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机构。
张铁军说,滨海新区27个街(镇)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站,设专职协管员;在351个居(村)设立了食品药品安全监控点,设兼职信息员。“全区垂直管理、区域局队合一(行政管理机构与专业执法队伍结合)、监管派驻街镇、覆盖延伸村居的网格化监管模式,使食品药品监管在最基层得到有效覆盖。”他说。
天津市滨海新区常住人口为248万人,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占全区人口配比达到了万分之一点二左右。
“没有最基层的食品监督人员,小作坊、小饭店根本无法管理。”江苏省南京市一区药监局人员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该区药监局与街道办事处合作,街道派出协管员巡查各个食品店和商贩,“协管员一句话顶上一堆文件材料”。
同样,在食药改革试点的城市也都建立了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记者了解到,渭南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1915人,在所有基层乡镇设立96个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使得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占全市人口配比达到了万分之三点五左右。
但是,专家指出,天津滨海新区模式在全国推广可能将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能否配备大量从业人员。张铁军指出,承接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后,区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面临的辖区范围大、行业领域广、相对人数量多、生产经营者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等现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针对不同机构特点,采取灵活措施,加强食品药品监管队伍建设,但目前人员仍然不足。
其次,滨海新区政府投巨资,利用信息化手段,推动食品药品“智慧监管”工程建设。全国各地财力不一地区,是否都能利用信息化监管手段?
再次,农村食品安全点多面广是监管难点。
四是能否坚持政策的可持续性。“滨海新区模式是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管的一种模式。如果政府全国推广这一模式,是否能坚持十年不变、二十年不变、甚至三十年不变?这样才能让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具有延续性。”一位业内人士说,地方食品监管经历了地方防疫站、卫生监督、药监局等不断变动时期,造成了人员、政策等方面的不连续性。
铺张浪费问题:日前,一同事向我诉苦说,她上月参加了5场婚宴,礼钱花了3000多。问其缘由,她讲,现在人们办婚宴都奢侈得很,她参加的婚宴,最好的一家给来宾发中华烟,喝茅台酒,其他4家档次也不低,礼钱少了根本不行。婚宴铺张浪费由此可见一斑。仔细想来,其他角落的铺张浪费也并不少见。
铺张浪费的危害,一是耗费宝贵资源,加重环境污染,损害生存环境。二是助长不正之风,影响事业发展。但为何有些人还要“逆势而行”?最主要一点就是一些人的价值观发生错位。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不少人艰苦奋斗思想日渐淡化,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乘虚而入,体现在行动上,讲虚荣、摆阔气、争面子,奢华婚宴就是明显例证。一些人把节俭视作“小气”,对奢侈却十分追捧。如此一来,铺张浪费风气怎不盛行?
如何制止铺张浪费之风?笔者认为,办法有三:一是强化学习,努力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通过各种媒体,向全社会大力宣传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好思想、好传统,教育人们珍惜资源,爱护环境,造福后代。二是各级政府机关带头。在严管“三公”消费的同时,对小事的节俭也记挂心上,比如说,开会现场写字用环保笔,纸张提倡两面用等,引导和带动勤俭节约的良好风气。三是严格监管。可由相关单位或部门组织定期举办节俭单位和个人的模范评比活动,并给予奖励。同时,对发现的铺张浪费行为,要给予批评教育甚至罚款处理。从而营造出勤俭节约光荣,铺张浪费可耻的舆论氛围。
就业问题:伴随着我国高校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由国家统包分配向毕业生自主择业转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不争的事实。而且,自2007年美国次贷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地的经济都出现了一定的衰退现象,各用人单位在人才招聘方面都有所减少。在这样的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成为了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大学生就业的现状
自1999年高校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日趋下降,而全球性的金融危机更是让就业形势变的更加不容乐观。
(一)毕业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近年来,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就业问题比较突出。据教育部统计,2010年毕业生将超过630万人,预计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整体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二)毕业生向大中城市流动趋势加强流向
伴随我国沿海等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发达城市以及较发达城市和一些发展相对缓慢的乡镇之间的生活水平差距不断加大。在高薪、高待遇、高福利等的吸引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也在跟随经济发展方向,选择在大中城市寻求发展空间,逐渐形成了向大中城市流动的洪流。造成了人才集中超过了有限的就业市场的需求。
(三)毕业生的期望值居高不下
伴随着精英教育的普及,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高校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也就一直居高不下。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理想起薪集中约有15%的人定位于4000元以上,而仅有不足3%的人选择1500元以下。而大部分的企业全部选择1500-2500元。部分大学生就业期望值依然居高不下,过高的期望值不可避免地让他们失了大量的就业良机。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从毕业生主体自身来讲
当前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严重的一步到位的想法,认为到国有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公立学校、大公司企业是就业,而到中小企业、私营机构只是打工,因此,许多大学生在毕业之后宁可在家待业也不愿意到一些中小企业去就业,更谈不上到边远地区工作。而且,有些大学生在找工作的过程中,更多的期望的找到一份轻松高薪的工作,既不愿从事高付出的工作,又想获得高收入;既想获得高薪工作,又对自身能力了解不足。而社会现实往往与毕业生的想法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进而影响了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二)从毕业院校来讲
首先,自2003年我国第一批扩招大学生走向社会以来,我国社会的人才需求量逐步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庞大的毕业生队伍走向就业市场。伴随着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各地区的经济开始衰退,社会已经不可能提供如此众多的就业岗位。从而导致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压力骤然加大,就业难现象凸显。
其次,当今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而我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多在综合能力上有所欠缺,专业技能也不够强,很难把所学的专业知识熟练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在社会上也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
另外,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已经受到了普遍的重视和关注,许多高校积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我国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些高校还停留在传达政策、整理信息、组织“双选”会的粗线条阶段,就业指导工作远远适应不了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制度改革的需要。
(三)从社会用人单位来讲
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结构调整,企业进入了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企业的用人也处于成熟稳定期,吸纳的人才有限,而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型产业主要以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为主,所需要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数毕业生主要是应用型人才。在当前经济危机的情况下,主要以接纳毕业生为主的中小企业大量破产,而生存下来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不断地减员,进而造成了就业困难。
三、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些建议
(一)切实了解用人需求,不断增强毕业生综合能力
如何更好的利用仅有的不到四年的时间来完善自我直接影响了大四的就业形势。因此,大学生应该利用一切可能的途径来关注了解用人单位需要怎样的大学毕业生。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大学四年去学习相关知识,考取相关等级证书,进而在就业招聘中占据优势,获得一份好工作。
(二)调研就业形势,合理进行就业指导
由于当前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高校就业办公室等应不断深入调查当今的就业形势与用人单位的用人需求,有针对性的对广大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使得大学毕业生能够及时的完善知识储备,调整就业心态,获得就业信息,加快并改善大学生就业。
(三)网罗校友资源,多渠道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比较成功的校友手里拥有一些资源,可以帮助师弟师妹们提供一些工作岗位。建议充分调动和利用专业教师及校友的社会资源,为毕业生争取更多的招聘机会。针对专业特色,利用校友、老师的资源,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专业的小型专场招聘会,以便使毕业生能够学以致用,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四)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创新就业招聘形式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快捷,人才市场与高等院校联合举办招聘会一种模式也逐渐跟不上毕业生就业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在此基础上做出创新,使用人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更近距离的接触,通过形势研讨会、专场招聘会、专家报告会、师生座谈会、心理咨询会等一系列措施来拓展就业领域。
第五篇:申论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公职人员“上班”≠“坐班”
对于机关单位来说,人们习惯将上班谓之“坐班”。一个“坐”字,生动形象地诠释出上班时的姿态——— 一把椅子,一张办公桌,还有一台电脑,人坐在那里工作,一年到头,长年累月。有些人为此还“坐”出亚健康病,如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等。
有些工作的确需要“坐班”,如负责行政审批的,特别是在行政窗口服务的公职人员,他们必须练好“坐功”,微笑服务于民。但是,有些行政单位工作人员也习惯“坐班”,却算是一种“罪过”了!这是因为,作为市场监管部门,工作场所应该是广阔的“市场”,而非办公室那块尺寸之地。街头巷尾的小吃摊是否卫生?饭店有没有使用地沟油的?市场上有没有假冒伪劣产品?护城河里有没有排污口?哪些施工现场在扬尘施工?哪些地方有违章建筑?等等。行政监管部门要学会主动发现问题,主动出击,主动监管,不能习惯坐等上级部门下达“专项整治”通知,更不能总是依赖媒体监督和群众举报。
市场再大,但终有限。更何况,一座城市的市场监管,从街道办到区(县),再到市,基本形成了全覆盖、无缝隙的监管网络。一年365天,假如有更多的公职人员忠于职守,天天巡查,时时监管,市场上那些形形色色的脏东西肯定无处遁形、无处寄生。
对于基层政府部门,工作场所就是街头巷尾。百姓有什么困难?对政府部门什么意见和需求?哪些地方、方面需要完善和治理?等等。基层公职人员只有“沉到”民间去,与百姓打成一片,学会倾听,才能知晓群众疾苦,汲取群众智慧,创新社会管理,有的放矢地服务好群众。
反观现实,有不少单位、不少公职人员早已习惯了“坐班”、到点上下班,至于到办公室干什么,恐怕连自己也不知道。于是,网购、聊天、看电影,玩游戏……则成了有些人上班工作的主要内容,甚至全部内容。否则,闲着也是闲着,不玩又能干什么呢?“水稻之父”袁隆平谈为学之道称:“书本电脑里种不出水稻。”同理,对有些基层行政部门而言,一味呆在办公室工作,是监管不了市场的,也不可能真正服务好群众的。
如何践行群众路线?其做法之一就是,尽快转变上班=“坐班”的荒谬思维,在现实中要锯掉椅背,搬走沙发和饮水机,打开办公室大门,到市场里办公去,到群众中办公去……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经济升级
经济发展就如同软件的升级换代,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打补丁”、不断升级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已经经历了两次大的升级,分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探索一条经济发展的新路”和90年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体制的两个转变”,从而也创造了中国经济持续30多年高速增长的奇迹,中国也从世界第十大经济体一跃成为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新一轮的转型升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经济与社会发展基本纳入科学发展轨道,地区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全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差距开始缩小,民生福祉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在改善。与此同时,国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国内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就业、民生问题面临挑战,全球气候变化压力加大,国内资源环境瓶颈约束进一步强化,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制约科学发展的长期性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这就需要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以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全面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2013年3月“两会”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在经济领域提出了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重要思路。这一构想,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对“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延续,是中国经济创造战略新机遇的关键,它扭住了实现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牛鼻子”,找准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的“突破口”,必将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
打造经济升级版,本质上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根本转型:从“加快发展”转向“科学发展”;从不公平发展转向公平发展;从“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经济升级版内涵包括5个方面:一是创新发展,更加依靠创新驱动;二是绿色发展,走生态文明发展道路;三是协调发展,统筹协调各种重大关系;四是共享发展,民生优先,公共服务均等化。五是共赢发展,更加开放,共同发展,互利发展。
实现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基本途径,就是坚持稳中求进、进中求好、好中求优的基本原则,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七大“引擎”合力驱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第一,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经济升级新动力;第二,大力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打造经济升级主引擎;第三,培育不同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打造经济升级新支柱;第四,大力推进绿色革命,打造绿色经济升级版;第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打造经济升级新抓手;第六,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释放改革新红利;第七,打造对外开放升级版,创造开放新红利。
成功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将使得中国经济迈向一个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加绿色、“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轨道,确保如期实现中共十八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长远的、坚实的基础。
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规范培训市场
暑期,孩子们迎来“补习大战”,培训机构上演“抢人暗斗”。在庞大的课外补习市场,真正有办学资质的培训机构所占比例却不高。看似“疯狂”的补习路,其实可以通过规范市场来获得减负和高效。与其声讨和关闭“黑培训”,不如将市场规范化,理性监督。
假期,孩子们有的每天被语数外的辅导课排满,有的则被5到6个兴趣班“包围”。有人用“赶场子”来形容疯狂的课外班学习。专家认为,过度地给孩子上培训班,会造成他们的厌学情绪,有时还可能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
家长都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但孩子的学业竞争、家长的工作压力催生了“疯狂”培训班。有家长表示,孩子的学业竞争这么大,如果暑期长假不补课,一开学就会比别人差“一大截”;也有家长无奈地说,工作繁忙哪有时间照看孩子,让他们一个人待在家又担心安全问题,只好往培训班送,打发时间。学生放假,家长不放假。这是孩子在暑期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原因之一。适当补课能弥补学习上的不足,合理选择兴趣班也能培养孩子的特长爱好,但是各种不规范的暑期培训班却违背了家长的初衷。很多在工商部门注册的教育咨询公司没有办学资格,却开起课外辅导班,不仅授课场地存在消防安全隐患,教师的水平也良莠不齐。
此外,各种补课“小作坊”也在火热地进行着。记者发现,一些没有教学资质的人员,租一间民屋也能办学,一个暑假下来,收入10万元以上不成问题,但是学生安全得不到保障。
相比于在教育部门申请办学许可证,在工商部门注册一家教育咨询公司再偷偷办学要简单得多。有人为节省成本,干脆不走教育部门审批,直接注册教育咨询公司办学。据业内人士透露,在整个培训市场,正规的培训机构的占比不到一半。
一位教育专家告诉记者,因材施教的课外辅导其实能为学生减负。规范培训市场不能一味取缔关闭,而是要引导他们通过正规审评进入市场,充分参与竞争。除了提高守法自觉性,更要多部门联合起来理性监督和查处违规行为,让孩子能在安全、轻松、高效的课余生活中提高自我。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妖魔化城管
这两天微博上转发量很大的一条微博,是关于城管打人的配图微博。画面中,一群穿着白衬衫的男子,围殴一个衣着简陋的三轮车主模样的人,让人看了很为被打的人揪心,为施暴者的行为气愤。博主在文字写道:“今天终于亲眼见到了城管暴力执法,真是往死里打啊!”后面的文字更具有煽动性,看后让人不免义愤填膺。
借助社会公众对城管的负面评价效应,该微博迅速转发。但经过记者求证,很快被证实是虚假信息,画面中打人的不是城管队员,而是一起房地产纠纷中的双方。不能否认,城管队伍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像近期曝光的延安城管、临武城管等新闻事件,涉案的城管队员必须为自己的违法行为负责。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对所有的城管执法人员一概而论,不能让那些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为城市环境秩序奔忙的城管队员背上黑锅,更不能无中生有“妖魔化”城管队伍。
一条失实的微博信息,引发了5万多次转发,其中只有少数理性人士和对城管有了解的市民,能清醒地指出城管队员统一有蓝色制服、徽章,不可能是一身白衬衫打扮,对微博有所质疑。不过,这些许的理性声音,淹没在了对城管的一片谴责声中。
值得一提的是,采访稿件的记者在获悉事件真相后,善意地提醒博主删除微博,消除不良影响,博主答应了,但是没有第一时间删除,直到一天之后才向网友道歉。这一句道歉很容易,但是网络信息传播碎片化的特点,又有多少人会看到这句道歉,会修正他们这次对于“城管打人”的负面评价呢?而当他们再去街头执法时,那些看过“城管打人”微博的人,又会用怎样的方式去面对城管执法?
城管和社会公众之间本不是对立面,但是长此以往地对城管负面评价,双方的对立情绪将不断增加,这对于化解城市管理所产生的矛盾并无益处,而这种添油加醋的虚假信息,只能是煽风点火,可能除了博主本人赚了不少粉丝外,没有人会从中获得益处。国家公务员考试热点时评:切实打牢两个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教育实践活动要取得实效、获得长效,打牢基础至关重要。
总书记在河北调研指导时强调,要“打牢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两个基础”,这是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遵循。按照中央部署,教育实践活动已全面展开,各地各部门要围绕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这两个环节,做好打基础的工作。
十成稻子九成秧,栽秧要栽扁蒲秧。基础打得牢靠,收获才有保障。教育实践活动要保证“不虚”、“不空”、“不偏”,就必须在活动之初打好根基。能不能贯彻群众路线、转变工作作风,关键在于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认识水平,根本在于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实际问题。只有搞好学习教育,掌握了宗旨意识和群众观点的思想武器,为民务实清廉才能成为自觉选择,改进提高才有参照坐标;只有注重查摆问题,用好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个“利器”,党性党风才能得到锤炼,整治“四风”才有现实针对。
学习教育能不能触及灵魂,查摆问题是不是深刻全面,决定着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质量。如果“开会念学习材料、散会攒学习心得”,敷衍了事、应付交差,观点摆不正、理论吃不透,既难以提高思想认识,更会把学习教育本身变成形式主义。如果查摆问题只是“鸡毛掸子打屁股”,甚至把自我批评变成自我表扬、相互批评变成相互吹捧,不仅会使党内作风庸俗化,更会令活动失效、群众失望。
打牢学习教育和查摆问题两个基础,关键在“严”和“实”两个字。以严肃认真的态度参加活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严格要求,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一个“严”字,能让人“照好镜子、正好衣冠”;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抓好学习教育、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查摆问题,一个“实”字,能让人“洗好澡、治好病”。
学习教育、查摆问题是“知”,整改落实、建章立制是“行”。以“知”促“行”、以“行”促“知”、知行合一,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应该掌握的辩证法。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深刻分析原因,明确整改方向,制定整改措施,规定整改时限,一个一个加以解决。只有这样,牢固的基础才能化为切实的成效,既解决思想上的问题,又革除作风上的顽疾。
学习教育深刻了、查摆问题深入了,整改落实才有靶子、建章立制才有准心。教育实践活动中,要切实打牢这两个基础,让活动有高标准、高质量,落实好中央的高要求,回应好群众的高期待。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自力更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改革动力,坚定发展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中国进入转型关键时期,下一步的走向,不只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更取决于用什么样的精神力量来支撑前行的步伐。
自力更生任何时候都不能少,我们自己的饭碗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时代在变,但中华民族所具有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没有变,也不能变。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要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只能靠自己不懈的努力和奋斗。
当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取得成绩时,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功劳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韧的中国工人。据报道,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问乔布斯能不能将苹果的生产线从中国撤回到美国来,乔布斯的回答很简单,在美国找不到像中国工人一般辛勤劳动的产业工人队伍。
自立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推进现代化进程一个不可或缺的法宝。探索中国发展模式,把握中国发展道路,可以运用各种历史经验和经济理论,但如果缺少对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了解和把握,预测的结果往往会出差错。十八大之后,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新一届中共领导人“吃苦的经历”,并将其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相联系。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取得今天这样的发展成就,靠的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中国要破解发展难题,实现奋斗目标,同样离不开这种精神支撑。
看看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成长史,又有哪一个不是经历了几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历程,才走到了今天。美国建国之初,执着与奋斗基因为这个年轻国家快步走上发展轨道提供了内生动力。德国人崇尚实干、苦干和勤俭节约,很少有人相信生活中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德国长期重视发展实体经济、有勇气推行不受欢迎的改革,并非偶然。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可能靠“搭便车”实现发展。没有自强精神的支撑,就难以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依赖援助国资助和帮扶,看似是条捷径,却往往使得本国利益因各种附加条件而受到损害。与其靠天吃饭、看他国脸色,不如依靠自己的资源、自己的力量。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轻重缓急一旦颠倒,惊涛骇浪中的大船难以稳健前行。这一点成为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的清醒和自觉。
未来可预见的一段时间内,对中国这样一个崛起中的大国而言,对外关系中的竞争一面只会进一步加大。当前,一些国家更是力图借重新制定国际贸易与投资标准重获竞争优势。中国要继续发展,有更大的作为,必须有足够的战略清醒和战略定力。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足改革动力,坚定发展追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同工同酬”
7月1日起,新修订的《劳动合同法》将正式实施。新法最大的亮点,就是明确规定了被派遣劳动者享有与用工单位劳动者同工同酬的权利,并赋予人社部门依法开展经营劳务派遣业务行政许可的权力。
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实施后,用人单位用工一般分为三种形式,即:全日制用工、非全日制用工、劳务派遣用工。前两者均与用人单位建立直接劳动关系,而劳务派遣形式下,劳动关系存在于劳务派遣机构与被派遣者之间,但劳动力给付的事实则发生于被派遣劳动者与实际用工单位之间,不计入实际用工单位的编制。
如何让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的理想真正走进现实?有网友在BBS上反映,一些单位已开始以提供补偿金的方式辞退被派遣劳动者,为了就是逃避新版《劳动合同法》中对“同工同酬”的规定。
不难看出,要让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真正在现实中兑现,需要的更是减少“同工不同酬”的生存空间。换言之,法律规定上要对此作出严格的限制来。但是纵观新法,它更多地是在重申和确立被派遣劳动者“同工同酬”的理念,在法律层面上做出的限定并不多。还要看监管部门如何将其细化,这就不能不提到劳动保障部门与工会的作用。如何最大程度地发现“同工不同酬”现象,并迅速跟进纠偏,将成为新版《劳动合同法》实施后这些部门面临的考验。
还不能不提到的是,在那些使用被派遣劳动者的单位中,政府部门占到了一定的比例,这将会是新版《劳动合同法》在“同工同酬”上面临的一个执行难题。对同工不同酬的劳动保障监管需要加强,政府部门的行政效率提升,权力辐射范围的压缩也需要同步进行。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司法改革
广东法院系统当前正推行一系列“去行政化”改革,颇受舆论关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郑鄂表示,司法不公的原因绝大多数并不是因为司法腐败。而“司法行政化是导致司法公信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司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在性质、职能、权属、运转等方面均存在较大区别,用行政化的方式管理司法、运作司法,将不可避免地给司法的独立性、中立性、被动性和程序性等,都带来伤害。
应当说,司法高层曾对“司法去行政化”改革给予了关注。在最高人民法院于1999年出台的《人民法院第一个五年改革纲要(1999-2003)》中,明确指出,“审判工作的行政管理模式,不适应审判工作的特点和规律,严重影响人民法院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针对此,在这个以及后一个法院改革“五年纲要”中,均不乏“司法去行政化”的具体举措出台。这10年的司法改革,大致可以用“去行政化”、“去地方化”和“去大众化”来概括。
客观评价,司法机关在“去行政化”上虽然作出过颇多努力,但进展始终不大。个中原因或就在于,这并不是最高法院一家所能决定的改革。比如,若取消法官们的行政职级,他们拿什么去套工资与福利?一个简单的方案是,按司法职业的特点另立司法职级。而接下来的问题则是:谁认可你这一套?
不仅司法官员的去行政化步履维艰,司法活动的去行政化同样阻碍重重。法院内部的“个案请示”被认为是司法行政化的最典型表征。“法院改革二五纲要”曾明确要求应“逐步取消,并进行诉讼化改造”。但到了“法院改革三五纲要”,又变成了“规范下级法院向上级法院的请示报告制度”。用“规范”来替代了“取消”,无疑是认同了行政化的“个案请示”,而在事实上将司法固有的审级制度给人为架空了。
这种改革的反复无疑在向我们传递出司法去行政化任重道远的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广东法院系统所坚持的去行政化实践,显得更加不易。当务之急,是如何将这些可贵的改革经验向全省,乃至向全国法院系统推广。这仍然需要顶层设计和自上而下的推动。
司法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也不仅在于当下的司法公信堪忧。还因为中国是在司法权威尚未确立的基础上,就遭遇到了一个自媒体时代。司法的信息垄断、知识垄断和权力垄断被迅速打破,普通民众也拥有了更多、更便捷评议司法的舆论平台。司法一方面必须要面向民众,另一方面,又必须尽快回到司法的原点,回到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宪法原则上来。司法去行政化是整个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绝不是最难的那部分。由此破局,当为可行的选择。期盼“法院改革四五纲要”能够正视和吸纳广东法院系统在去行政化上的诸多经验,切实推动司法体制变革的到来。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词:隐私安全
来自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消息:自4月下旬部署打击网络谣言专项行动开展以来,清理了网上大量虚假信息,关闭了一批造谣传谣的微博客账号和网站,查处了一批利用互联网制造和故意传播谣言人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为更好地保护公民个人隐私权等合法权益,从6月27日起,将集中清理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三类信息。
在我们为住宅安装最好的防盗门的时候,可能很难意识到,个人隐私性的网络行为却在电脑、手机等数据终端前“裸奔”。这是一个无“微”不至的时代,正如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3)》蓝皮书所言,就譬如网络反腐,在拍苍蝇与打老虎中功勋卓著的同时,也确实因鱼龙混杂而陷入混沌无序的状态。这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我们既反对教条主义对网络的污名化,也不能罔顾事实、规避隐私保护等现实问题。如果没有边界与规则,越自由的网络,越发酵巨量风险。
规范网络行为、保护个人隐私,已经成为迫切的现实命题:一者,来自工信部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今年1-5月,移动电话用户保持月增千万的趋势;截至5月底,全国3G用户达到3.04亿户,渗透率达到26.1%。网络“召集”的参与者越来越多,社会行为网络化越来越深;二者,26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公安机关执法规范化建设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指出,中国网民数量已达5.64亿,“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互动越来越密切,通过互联网散布谣言、实施诈骗、赌博等违法犯罪活动日趋增多,行政管理的复杂性不断加大。
保护网民隐私,当下而言起码具有三重意义:一方面,有助于张扬网络的“善治”属性,扬长避短,为公民的网络化生存提供一个清洁有序的环境;另一方面,有助于在实践中为网络行为厘清边界,譬如建立并完善谣言举报处理机制和辟谣机制等,遏制虚假信息和谣言的传播。更为重要的是,在保护公民个人隐私的过程中,也能使互联网不至成为高科技信息战中的牺牲品,传扬正能量、恪守底线安全。
当然,“集中清理涉及公民个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三类信息”是大势所趋,也是众望所归。但要让情理效果常态化,还得依赖法制兜底的制度建设:既要以立法的形式推动个人隐私保护的“建章立制”,也要以公平的姿态对侵犯公民隐私的个人及公司行为一视同仁。毕竟,在这个“微”时代,隐私安全无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