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话彩和坊小学“新六艺”经典文化教育20141005
如琢如磨,斯之谓也
教育,就是和孩子行走在经典的路上
——对话彩和坊小学“新六艺”经典文化教育
清华大学博士后 王振权
一所有道德的学校
发现彩和坊小学,始于对“有道德的学校”的追问。
彩和坊小学恰如袁靖校长所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斯之谓也。” 倡导在小学阶段浸润国学经典教育的袁靖校长且思且行,把热爱孩子与敬畏童年的笃定,建设性的理解为让经典的阳光照耀和滋润每一颗童心。
走进彩小,处处体现着国学显性文化和隐形文化的融合。校园里的一草一木,甚至每一个角落,都可以触摸到经典的气息,都可以感受到经典的魅力;校园里每一张笑颜,每一声童音,每一片绿叶,每一缕阳光,散发着经典诗文的淡淡馨香。经典陪伴师生们一天的校园生活,经典丰富师生们的情感体验,经典润泽师生们的生命色彩。
教育,就是让每一个孩子走在经典的路上。而新六艺经典文化教育理念的提出,缘于对多年课程改革的深刻反思与升华。
彩和坊的底色
彩者,意指多彩,精彩,各有不同的色调、亮度和饱和度,意味丰富、快乐与幸福。和者,意味和美、和谐、和合,平静而温文尔雅,坊者,所谓道德之标,君子俨然。而彩小的价值之“彩”,追求“和而不同”、“人人都能成为人才”的精“彩”绽放。彩小的理念之“和”,创设和谐、优美、典雅的人文氛围。彩小的道德之坊,创造适合团队发展、适合个人成长的舞台,集体智慧在国学校本课程得以孕育。
袁靖校长且行且思,“小学者,大人之基也”。袁靖校长说 “师者三师”。中庸开篇首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经典之教,缘自对个性发展的全面塑造与引领。回归经典之教。不是我们在教,而是行大师之教。作为一个追求教育美好生活的教师,要一师学生,以生为师,以儿童为师,;二师大师,以大师大家为师。三师经典。其实经典里有人类的童年,有人类最思无邪的大智慧。于是,以人类童年的大师为师,君子比德如玉,行君子之教,去耕植一所有道德的学校。
经典的温度——适合孩子,经典的高度——成就孩子,经典的人文精神——滋养孩子,经典素养——浸润孩子。听,读书声,彩和坊声声入耳;看,彩和坊春秋年华;品,经典人生始于童年。浸润小学教育30载,“执教之手与之偕老”的袁靖,面向未来,面对未来者,行君子之教,大师之教,让经典成为彩小作为一所小学的“有灵魂、有底蕴、有特色”的道德底色的原点设计,成为袁靖的关于小学教育理想的不二选择。
君子之教
袁靖这样理解经典教育:教育的唯一工作和全部工作可以总结在这一概念之中——道德。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原动力,生存发展的起跑线,根和魂。民族社会公德的根基,在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的教育价值。经典文化教育呈现和敞开的不只是教育自身的理解与追问,更是一个学校对未来的自我思考与设计。
“毋庸置疑,课堂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借先贤之灵韵,使学校成为一所“有灵魂、有底蕴、有特色”的精品学校。以国学丰厚师生素养。艺术诵读、技能的培养和日常生活的品格训练可见、可触,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认同民族文化的积极精神。
那么从哪里开始呢?彩和坊的回答是:以新六艺行君子之教——始于举止,止于品格。
新六艺的文化理念始于中国传统文化理想人格的君子解词。《周易·乾》:“《诗经·周南·关雎》。《尚书·虞书·大禹谟》都说“君子之乐君子修养君子标准有才有德,是为君子现代价值,君子之德浸润于精致与经典文化,行君子之交。不只品格,更在举止。更在于一种理想人格的精神追求。
新六艺的教学内涵缘自中国传统教育内容结构的创生。育人如琢玉,形容一个君子文采好、有修养。《孔子》中引申意为:君子的自我修养就像加工骨器,切了还要磋;就象加工玉器。在袁靖校长眼中,似乎教育的知识并非目的,而是品质人格的副产品。这些美好情感、积极的态度和健康的价值观,构成自己和谐向光的力量和与人和谐共生的向上的力量。
彩和坊的经典之路
经典,让每一个“我”与大师一种贴近式的思考,在教育生活中,凝练出熠熠发光的智慧;经典文化就是一个平凡教育生活故事,它真真切切地发生,每个时刻上演着一所学校春天里的故事。
“每一文化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课程的人字形结构在于“国学元素”,学生成长的起跑线,始于经典。”
袁靖校长且行且思、娓娓而谈的方式带我们走进了一片私家花园,对话所展示的是一片敞开的教育森林。
学校试行“经典教育”,将自己的愿景融入学校发展规划中,成为经典发展的主人。
“我修炼我的声音,让它走近经典;我修炼我的语言,让它融入经典„„”,经典是“文化公约”,不断提高师德修养水平,更好地实现与学生同成长、共发展。
从构想到规划,从尝试到评价,校本课程开发,学生参与其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学习的选择和共同愿景规划。
2008年开始学校推进师生优秀传统文化诵读活动,每日2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升国旗仪式上孩子们中规中矩的诵读展示。
2009年彩和坊将国学经典文化建构纳入学校发展纲要,在全校师生中传播中华文化经典。
有了思考,有了目标,尤其是随着《课程标准》的颁布,国学内容开始受到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提出了“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的要求。“阶段目标”中更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国学课程的推进有了更多的途径和可能。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变得有感情、有生命。建立丰富完整的国学经典课程体系。培育未来社会公民,彩和坊从培育民族精神、民族魂开始,用先贤的智慧影响和指导他们的人生。考虑学校课程的整体性,学生学习知识的整体性。引导学生联系实际,主动调查,主动实践,主动查阅文献,收集资料,问题的提出和探讨都应符合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实际,遵从“教材从问题开始,问题来源于生活”的实践性原则。
彩和坊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想象,强化自我感悟。
以“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为主旨,依托传统文化提升学生基础素养,经典展现出一种打动我们的道德力量。
点亮教育的“中国元素”
学校的特色载于内涵发展,文化的内涵就是学校的内涵,就是人的内涵。经典教育如果仅仅局限于教育活动本身,没有触及支撑教学活动的课程文化就不可能生成持久的文化生态。立德树人 与经典为伴。思路转换之后,文化的力量渗透进彩和坊从校园到课堂延至社区的每一个细胞。
从经典文化教育课题实验到今天,十多年的心路路程。以国学教育为主题的校本研究,成就这项 “砖”的事业。《经典课程》体系《经典与练笔》、《经典与养成》、《经典与技能》,构成国学校本教材和课程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环节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国学成为滋养学生素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竞争力营养餐。2013年8月开发《经典与养成》校本课程;有效地支撑了通过国学经典提升学生基础素养的研究。
课程标准,融入国学知识,国家课程校本化,教育设计科学化、国学研究专业化,日常教育教学常态化,传统经典文化在学校时空中成长与存在。教师专业化的研究能力和国学教育的水平在对话经典思想、对话经典教育的过程中,真正有意义的教育生活开始重建和发生。
“学生的学习更有“中国元素”“民族元素”,国学元素,提升每位学生的“国语素养”,孩子从小接受一定的经典教育”。
“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通过读经、诵经,规范言行,修身养性,明德开慧,培养人格;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
“依托国学文化,提升学生素养”重点关注课题的研讨,到“敬雅颂和,崇德端行”大型主题汇报演出,再到《经典与练笔》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低中高各年段按照诵读计划,坚持着每天二十分钟的诵读,形成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体系。校本教材提炼,生本研究、校本研究,国学课程提高了教师教学实践能力建设,在知识层面上有了明显的进步,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借助校本教材《经典与练笔》、《经典与养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诵其文,明其意,更能学其礼,导其行,学到真正的优秀传统文化。
彩和坊经典教育实践的文化心路,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再添新动力,为小学阶段传统文化注入课堂,提供一条可持续探索研究的媒介与平台。
和合——彩和坊的课程公约
彩和坊小学相继开发语文课程《经典与练笔》、德育课程《经典与养成》、社团建设《经典与技能》国学系列丛书。同时,为了更好地发挥教材作用,他们还分别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手册——《学而时习之》和《崇德端行》。彩和坊的国学校本课程已经联结成线、成网,支撑起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
浸润式课程——国学启蒙与德育的融合,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展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的德育内容被挖掘出来,设计成一系列的主题活动。如爱国篇、礼仪篇、励志篇、惜时篇等。结合重大节日,进行爱国主义主题教育。
整合式课程——多学科整合,让经典课程立体化、多维化。将国学启蒙与学科教学有机渗透,以语文学科为龙头,牵动思品、音乐、美术等其它学科,全面体现传统文化的教学特色,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校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练习地理、历史、自然等知识读懂诗意,用绘画表达理解,用音乐配合吟诵,用表演再现情境等等多种方式来提高德育的价值和目的,达到树人的效果。
拓展式课程——以优秀的国学经典为平台,以阅读和写作为手段,以德育实效性为目标,开展富有特色的主体的国学文化教育。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学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累语言、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健全的人格。
敬雅颂和,日新向上,励志明德,丰富多彩而又意蕴深远的国学文本,既适合阅读积累,又能给孩子道德品行的教育。
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学校的发展规划,教育教学文化建设整体框架体系,全面的学校环境文化建设,书香雅韵环境,宁静致远,恬淡知礼的翩翩少年,这是袁靖的彩小梦。
课程开发,将课堂教学变革定位在文化层面,改变课堂教学中最深层、最隐性的东西,要形成真正能够影响儿童生命成长的精神与价值学习文化、教师文化和管理文化,构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共处的课堂文化。这是彩和坊小学的课程之路,传承经典文化国学活动成为隐性课程。不仅注重每个孩子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更关注今天的国学课程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影响。国学强调和注重的是内心的平和,为人处世上的包容和大度,这些内在的修养,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和引导。
经典具有和小学生的天然贴近性。教材总体构思是以国学经典文本为核心,通过单元、课文与模块的设计,让学生进行学习和积累,并得到了系统化的应用练习和写作训练。不论是经典的选择、课文的挑选、写作规划的制定,还是单元结构的安排,都体现了整套教材在体例上的科学规划和整体构思。结合小学生阅读、积累和写作的独特理解,教材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接受能力出发,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标准为参照,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线,结合我国传统的蒙学和经史子集的众多国学经典著作,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来增加积累,锻炼写作技能,提高思想道德水平。
校本教材成体系,从学生一入校到六年后毕业离开彩小,每一年、每一学期,都有具体的实施步骤和切实可行的教学手段;校本课程画出一条从懵懂顽童到儒雅少年的转变的经纬线。他们我们将国学文化根植在师生的思想中,根植在学校文化品位的建设中,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带动其它学科教学,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国学文化的浸润与培养,以课堂教学与课外学校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积累语言、学以致用、身体力行,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形成健全的人格。
彩和坊的传统文化的教学特色,以规范的课程体系支撑学校国学的发展,在课堂中,整合语文、历史、传统、包括社会实践,通过阅读、积累、练笔、社会实践来提高德育的价值和目的,达到树人的效果。这一小学校的大研究,回归经典,反而具有了未来的高度。
彩和坊的新国学建设
经典有亮度、有方向、有生长型,有时代感。
浸润是生命抵近经典的日常形态。彩小人开发了浸润式课程——独特的校园文化环境。以传统文化为载体,以细节教育为基石,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学生。传统文化诵读活动,每天安排学生20分钟的经典诵读活动。彩小学子捧读国学经典,已然成了校园最美的一道风景,从每室里飞出来的诵读之声,已然是校园最动听的乐音。
这里的教育最自然。注重每个孩子当下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更关注国学课程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和影响。教育的慢与轻,教育的默默无闻,教育的春风化雨,以最自然的方式发生着。
国学社团中的京剧社团由裘派传人授课,古琴社团由广陵派第十四代传人授课。内画壶社团在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家亲手实践感受着内画的魅力。这些国学强调和注重的是内心的平和,内在的修养,为人处世上的包容和大度,长期的坚持和引导。
以经典打好底色,成就卓越人生。在一所有道德的学校,一所高尚的小学,一所有经典力量的小学,有思考的尊严的小学,会感受到被一种伟大的教育感动的情感。
新六艺——融通生命的智慧结构
2012,校本教材《经典与练笔》开发完成。2012-2014年,以语文学科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教学,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先后完成了语文教科课程《经典与练笔》、德育课程《经典与养成》《经典与技能》社团课程、心理活动实践课《经典与实践》课程架构的开发与实践。2012年《经典与练笔》校本教材问世,在课堂实践同步推出《学而时习之》学生自学手册,出版一至六年级学生《国学作文集》。《经典与养成》,凝结“诚、善、礼、雅、爱”的国学元素,思想生根,智育与德育同行,国学精髓,在国学校本教材中落地生根。
袁靖校长说:课程的结构就是人的结构,就是未来社会的结构。面对彩和坊未来民族每一位国民,彩和坊制定了规划纲要,明确提出经典教育的行动纲领。
课程结构是一棵有生命的心灵树。彩和坊小学与经典为友,拒绝浮躁与喧嚣,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教学文化建设整体框架体系,和合构造了“执中两用,面向未来”的经典教育的DNA双螺旋结构的“新六艺”。
38.2度经典育人
“思无邪”是先哲孔子对《诗三百》的“一句话”评语,借用在这里,是想表达一种久违的好教育的理解与感受——“简单、纯正、真实、自然”。彩小学子捧读国学经典,已然成了校园最美的一道风景,从每间教室里飞出来的诵读之声,已然是校园最动听的乐音。的风雨兼程,一路播种,一路采撷,国学梦,在彩小变成了现实。
国学经典蕴藏着的智慧精髓和传统美德,是中国文化的生命之源,回归每一个中国人为人处世的立身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
对话袁靖校长,每每涌起“夫子”之谓。有一天人们也许会发现,我们不只在办教育,在做教师,在做人生,把一生的爱——只为一群经典塑造的君子之国。
“教育让生活更美好,而思想让教育更美好。当喧嚣的生活归于宁静,深入品读‘经典’,忽然发现,经过思考的教育生活竟然如此精彩。”袁靖校长做如是说。
无疑,彩和坊的“经典教育”是彩和坊人关于理想教育的现实刻画。并找到了为学生终身幸福打亮底色的这样一种可能。但有意思的是,他们没有从最高点开始,而是返身从最低点出发,把对教育与生命的尊重回归细节与常态并享受其中。从而在教育方式和教育关系上打开一片欣欣向荣的未来苗圃,以阳光的名义,抵近教育天空的本真颜色。
中国教育学会这样评价彩小:“最小的学校,工作非常出色。彩小的教育闪烁着独特的光芒。”教育大道至简。如果“经典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那么一切回归简单。一为赤子之心,做纯粹的教育人;二曰思无邪,做纯粹的教育。而我们所见者,不过是攒动的“教育真诚”、敞开的“生命敬畏”和笃定的“教育用心”。如此以教育真心,还原教育本色,经典教育,必定“诚于中,而形于外”。
彩小梦,从国学经典再出发。
第二篇: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txt两个男人追一个女人 用情浅的会先放弃。两个女人追一个男人 用情深的会先放弃。╰︶ ̄—你的话,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男女授受不亲,中国哪来13亿人口。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和涪陵城区六所小学组织开展了以新六艺为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向重庆市教育学会申报了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经重庆市教育学会评审,该课题获批准立项,并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为深化该课题研究,指导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现结合涪陵城区小学实际,制定本课程计划。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化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化育思想,我们也称之为化成教育思想。它是以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以化育为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化育思想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状态,勇于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三、课程基本结构和性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包括新诗教、新书教、新乐教、新礼教、新科教、新武教共计六门课程。
小学新六艺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主持,涪陵城区六所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六艺教育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绝不是复古。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应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课程基本要求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总的要求是:突出人文关怀,强化传统熏陶,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德艺双修。
小学新六艺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新诗教课程:设置诗歌课,继承和弘扬中国诗教优良传统,推进中国诗词进校园,强化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诗歌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体诗150--200首;培养学生诗词朗诵习惯和初步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新诗基本常识;开展儿歌、儿童诗习作教学,尝试古体诗和现代新诗习作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诗词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诗歌审美情趣,发挥诗教的育人功能,以诗性培育人性。
新书教课程:设置书法课,改进写字课教学,强化中国书法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书法审美意识和初步的书法审美能力。强化书写技能训练,开展必要的书法常识教学;在硬笔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毛笔书法教学;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重视行书的学习;在临摹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生个性;
在字迹工整的基础上讲求字迹协调、美观。书法教学要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书法不仅在书法课(写字课)中教学,还应该在美术课中加以引导。要发挥书法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书写和欣赏过程中受到书法美的熏陶,以书品培育人品。
新礼教课程:设置礼仪课,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新文明风尚教育以及现代礼仪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品德课教育。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批判吸取中华礼教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乡情和爱国情感,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情感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认知基础。知行结合,以礼仪行为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礼修德,以礼立人。
新乐教课程:开设乐教课,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开展声乐和器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演唱能力和演奏技能,每个学生会演奏至少一样乐器(含竖笛或口琴)。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与新诗教、新礼教、新武教等学科的结合,拓展学校艺体教育,弘扬中国教育传统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以乐成人。
新武教课程:开设武术课,拓展体育课教学。弘扬中华武术传统,培养学生尚武立德,机智勇敢,拼搏进取,强身报国。新武教应与新礼教紧密结合,以礼习武,以武修德;培养学生武术活动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个学生掌握适合小学生的武术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套路十套。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 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查看更多>> 教学工作计划
新科教课程:开设科技活动课(含信息技术课),强化科技教育,使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电脑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初步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丰富多样的科技、科普、劳技活动;培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兴趣和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新科教,补充和拓展数学课、科学课教育。
五、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基本教育方式,即广义的化育方法。广义的化育方法包括四种基本方法:教、化、学、行。
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就是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化,就是狭义的化育方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言行和教育教学环境诸因素,对学生的熏陶、磨砺、感召,使学生心灵深处发生转化。
学,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能动性。
行,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突出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要通过教、化、学、行的基本方法来实现其教育目标,达成其教育目的。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六、课程组织形式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形式和课程活动形式两大类,即“两课两活动”。
课堂教学形式即两课,指通过专设课和合并课。专设课时也叫单列课时,是利用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地方和学校安排课时”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来安排校本课程课时。合并课是将校本课程合并在国家课程的课时中教学,即在国家课程教学过程中插入相关校本课程的内容。
课程活动即根据校本课程计划和要求开展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活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两活动,一是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二是学校主题教育。日常教育活动形式即利用朝会、班队活动、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日常活动实施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主题教育
形式即利用学校、少先队主题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或专题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活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活动。课程活动应充分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电脑网络系统、校园广播、宣传专栏进行教育活动。
新六艺校本课程应将课堂教学形式与教育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利用课程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新六艺校本课程要与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结合,使新六艺课程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学校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都应该积极结合新六艺校本课程来开展。
七、小学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结合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应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结合。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结合方式主要是渗透与扩展,分列与合并。
渗透与扩展,即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渗透与扩展。新六艺校本课程必须渗透国家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育教学中,应渗透新六艺课程的精神,并挖掘、突出、深化与新六艺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体现校本特色。新六艺校本课程既应保持校本特色,也应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之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机扩展。
单列与合并,即课程和课时的单列与合并。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新六艺课程特点,可以单列设置新六艺课程和课时,也可以将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合并设置。
八、课程评价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评价应遵循人文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五项原则。人文性原则要求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摆在课程评价首要位置。实践性原则要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并对学生新六艺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差异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性优势发展。创新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上述五项评价原则,也是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原则。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评价的性质属于考查,主要包括行为评价、作业评价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行为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日常言行表现、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情况。作业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练习、习作达到的程度。绩效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及相关评比、竞赛、考级活动中的表现。考查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以日常行为表现和实作
技能考查为主。
九、课程计划
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见附表1。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第三篇: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和涪陵城区六所小学组织开展了以新六艺为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向重庆市教育学会申报了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经重庆市教育学会评审,该课题获批准立项,并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为深化该课题研究,指导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现结合涪陵城区小学实际,制定本课程计划。
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化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化育思想,我们也称之为化成教育思想。它是以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以化育为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化育思想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状态,勇于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三、课程基本结构和性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包括新诗教、新书教、新乐教、新礼教、新科教、新武教共计六门课程。
小学新六艺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主持,涪陵城区六所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六艺教育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绝不是复古。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应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课程基本要求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总的要求是:突出人文关怀,强化传统熏陶,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德艺双修。
小学新六艺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新诗教课程:设置诗歌课,继承和弘扬中国诗教优良传统,推进中国诗词进校园,强化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诗歌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爱好;小学阶段学生背诵古体诗150--200首;培养学生诗词朗诵习惯和初步技能;了解中国传统诗词和现代新诗基本常识;开展儿歌、儿童诗习作教学,尝试古体诗和现代新诗习作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中华诗词的辉煌成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诗歌审美情趣,发挥诗教的育人功能,以诗性培育人性。
新书教课程:设置书法课,改进写字课教学,强化中国书法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书法审美意识和初步的书法审美能力。强化书写技能训练,开展必要的书法常识教学;在硬笔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毛笔书法教学;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重视行书的学习;在临摹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生个性;在字迹工整的基础上讲求字迹协调、美观。书法教学要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书法不仅在书法课(写字课)中教学,还应该在美术课中加以引导。要发挥书法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书写和欣赏过程中受到书法美的熏陶,以书品培育人品。
新礼教课程:设置礼仪课,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新文明风尚教育以及现代礼仪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品德课教育。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批判吸取中华礼教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乡情和爱国情感,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情感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认知基础。知行结合,以礼仪行为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礼修德,以礼立人。
新乐教课程:开设乐教课,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开展声乐和器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演唱能力和演奏技能,每个学生会演奏至少一样乐器(含竖笛或口琴)。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与新诗教、新礼教、新武教等学科的结合,拓展学校艺体教育,弘扬中国教育传统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以乐成人。
新武教课程:开设武术课,拓展体育课教学。弘扬中华武术传统,培养学生尚武立德,机智勇敢,拼搏进取,强身报国。新武教应与新礼教紧密结合,以礼习武,以武修德;培养学生武术活动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个学生掌握适合小学生的武术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套路十套。
新科教课程:开设科技活动课(含信息技术课),强化科技教育,使学生了解、掌握最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电脑基本操作技能,以及运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意识和初步能力;加强学生实验教学;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实验、小发明等丰富多样的科技、科普、劳技活动;培育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意识、兴趣和动脑动手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初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通过实施新科教,补充和拓展数学课、科学课教育。
五、课程教学方法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基本教育方式,即广义的化育方法。广义的化育方法包括四种基本方法:教、化、学、行。
教,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直接教育和引导,就是坚持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化,就是狭义的化育方法,即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以及教师的日常言行和教育教学环境诸因素,对学生的熏陶、磨砺、感召,使学生心灵深处发生转化。
学,就是学生的主动学习,就是突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学习的能动性。
行,就是学生的实践活动,就是突出实践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要通过教、化、学、行的基本方法来实现其教育目标,达成其教育目的。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应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六、课程组织形式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形式和课程活动形式两大类,即“两课两活动”。
课堂教学形式即两课,指通过专设课和合并课。专设课时也叫单列课时,是利用国家课程计划中的“地方和学校安排课时”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来安排校本课程课时。合并课是将校本课程合并在国家课程的课时中教学,即在国家课程教学过程中插入相关校本课程的内容。
课程活动即根据校本课程计划和要求开展的校内外教育教学活动。课程活动形式可分为两大类,即两活动,一是学校日常教育活动,二是学校主题教育。日常教育活动形式即利用朝会、班队活动、课间操、课外活动等日常活动实施校本课程教育教学。主题教育形式即利用学校、少先队主题活动,如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或专题参观访问、调查、采风等活动实施校本课程的教育活动。课程活动应充分利用校园闭路电视系统、校园电脑网络系统、校园广播、宣传专栏进行教育活动。
新六艺校本课程应将课堂教学形式与教育活动形式有机结合,利用课堂教学进行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利用课程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新六艺校本课程要与学校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密切结合,使新六艺课程活动成为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学校少先队活动、班级活动都应该积极结合新六艺校本课程来开展。
七、小学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结合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应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密切结合。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结合方式主要是渗透与扩展,分列与合并。
渗透与扩展,即课程理念和课程内容的渗透与扩展。新六艺校本课程必须渗透国家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教育教学中,应渗透新六艺课程的精神,并挖掘、突出、深化与新六艺课程相关内容的教育教学,在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中体现校本特色。新六艺校本课程既应保持校本特色,也应结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来确定其教学内容和要求,使之成为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有机扩展。
单列与合并,即课程和课时的单列与合并。根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新六艺课程特点,可以单列设置新六艺课程和课时,也可以将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合并设置。
八、课程评价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评价应遵循人文性原则、实践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差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等五项原则。人文性原则要求把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摆在课程评价首要位置。实践性原则要求注重对学生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的评价。整体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面向全体学生,并对学生新六艺综合素质进行评价。差异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关注学生个性优势发展。创新性原则要求课程评价关注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上述五项评价原则,也是新六艺校本课程的教育原则。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评价的性质属于考查,主要包括行为评价、作业评价和绩效评价三个方面。行为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的日常言行表现、对课程的学习态度和兴趣等方面情况。作业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平时练习、习作达到的程度。绩效评价主要考查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及相关评比、竞赛、考级活动中的表现。考查方式以定性评价为主,以日常行为表现和实作技能考查为主。
九、课程计划
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见附表1。
第四篇: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
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积极开发适合本地区、本校实际的校本课程,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近三年来,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和涪陵城区六所小学组织开展了以新六艺为内容的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和研究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在此基础上,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向重庆市教育学会申报了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经重庆市教育学会评审,该课题获批准立项,并被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为深化该课题研究,指导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现结合涪陵城区小学实际,制定本课程计划。一、培养目标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时代要求,通过新六艺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协调配合,培育学生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初步养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初步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促进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课程基本理念
新六艺课程的基本理念,我们称之为化育思想。
化育思想是以国家教育方针为指针,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哲学基础,以中华民族优良人文传统为依托,并批判借鉴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思想以及现代教学论、课程论,由此探索构建的适应中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核心信念是弘扬中国文化传统中人文化成的理念。《易》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唐代孔颖达注释云:人文,则诗、书、礼、乐之谓;当法此教而化成天下也。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先哲们的这些论述,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文化成理念的基本内涵,成为我们化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因此,化育思想,我们也称之为化成教育思想。它是以人类优秀文化科学知识为教育内容,以化育为教育方法,以促进学生人格健康成长为目的的教育思想。
化育思想的基本宗旨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民族精神、时代精神。
化育思想要求在教育中注重学生现实存在和现实生活;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人格的完善、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心灵的关怀;注重对学生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关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注重培养学生关注民族文化传统和民族生存状态,勇于献身民族复兴大业。
三、课程基本结构和性质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包括新诗教、新书教、新乐教、新礼教、新科教、新武教共计六门课程。
小学新六艺课程的性质属于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自主开发的校本课程。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主持,涪陵城区六所小学共同参与研究和开发。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与中国传统六艺教育有明显的传承关系,但绝不是复古。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时代要求,对中国传统六艺教育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它既应具有明显的历史传承性,更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四、课程基本要求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总的要求是:突出人文关怀,强化传统熏陶,促进个性发展;注重实践,崇尚创新,德艺双修。
小学新六艺各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如下:
新书教课程:设置书法课,改进写字课教学,强化中国书法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小学语文和艺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和爱好,培养学生书法审美意识和初步的书法审美能力。强化书写技能训练,开展必要的书法常识教学;在硬笔书法教学的基础上,加强毛笔书法教学;在学习楷书的基础上,重视行书的学习;在临摹的基础上注意体现学生个性;在字迹工整的基础上讲求字迹协调、美观。书法教学要与美术教学相结合,书法不仅在书法课(写字课)中教学,还应该在美术课中加以引导。要发挥书法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在书写和欣赏过程中受到书法美的熏陶,以书品培育人品。
新礼教课程:设置礼仪课,加强中国传统美德教育、社会主义新文明风尚教育以及现代礼仪教育,以之补充和拓展品德课教育。从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做起,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以学生守则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贯彻“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批判吸取中华礼教优良传统。注重培养学生的亲情、友情、师生情、乡情和爱国情感,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情感基础。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人道精神,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以之作为礼仪教育的认知基础。知行结合,以礼仪行为作为学生最基本的道德实践,以礼修德,以礼立人。
新乐教课程:开设乐教课,加强和改进音乐教育。开展声乐和器乐基础教育,培养学生初步的演唱能力和演奏技能,每个学生会演奏至少一样乐器(含竖笛或口琴)。培养学生健康的音乐审美情趣。与新诗教、新礼教、新武教等学科的结合,拓展学校艺体教育,弘扬中国教育传统中“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理念,以乐成人。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新武教课程:开设武术课,拓展体育课教学。弘扬中华武术传统,培养学生尚武立德,机智勇敢,拼搏进取,强身报国。新武教应与新礼教紧密结合,以礼习武,以武修德;培养学生武术活动爱好和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每个学生掌握适合小学生的武术基本功法和拳术、器械套路十套。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相关文章: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 高一年级组工作计划 |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计划 | 人教版数学小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 北京版三年级语文复习计划 |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小学数学教学计划 | 品德教研工作计划 | 四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 查看更多>> 教学工作计划
第五篇: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
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课题,由原重庆市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自主申报,于xx年12月经重庆市教育学会批准立项,并确定为市级重点课题。xx年4月课题正式开题。本课题在市教育学会、区教科所的指导下,于20xx年6月以前,在由涪陵城区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城区教办)主持。20xx年6月涪陵区行政区划调整后,本课题研究改由涪陵区敦仁街道教育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敦仁教管中心)主持。涪陵城一校、城二校、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城八校参与了课题研究。
开题以来,历经四年的研究,基本完成了课题研究任务,并已做好结题准备。现将本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基础教育实行三级课程管理的新模式。除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外,还应该根据学校实际,开发和选用校本课程。但是,到xx年,涪陵城区小学基本没有自己规范的校本课程。这就使开发校本课程成为涪陵城区教办和城区学校推进新课程改革的紧迫任务。
回顾十余年来涪陵城区小学推进素质教育的的教育改革历程,我们在语文、数学等主要学科上实施了一系列教法改革尝试,并且走过了一条从开设第二课堂活动,到建设校园文化,再到创建学校办学特色的发展道路,受到了积极成效。
阅读了《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工作报告》本站编辑还为您推荐更多相关文章:工作报告栏目
但是,由于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侵蚀,到xx年,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对促进学生素质提高有重要作用教育内容,如诗词、写字、礼仪、器乐、武术、科技等内容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学科教学中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学校和教师往往注重学科的工具性,忽视学科的人文性,对学生的人性关怀不够。由于学校没有规范的校本课程为支撑,学生个性特长的培养,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及学校办学特色建设都难于取得长足的进步。
xx年秋期,根据市、区教委部署,涪陵城区小学启动新课程改革试验。城区教办抓住这一有利时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在涪陵城区小学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建设,并随即开展了一系列工作。为推动这项工作深入、规范发展,城区教办于xx年10月以“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为题,向重庆市教育学会申请课题立项,并获批准。课题研究工作由此全面启动。
二、课题研究目标
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的总目标是:贯彻化育论理念,深化素质教育,构建新六艺校本课程体系,并使之与国家课程的协调,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师资思想业务水平、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全面提高。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是:
(一)课程建设目标:编写出适用的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初步构建起与国家课程相协调的新六艺校本课程体系。
(二)教育质量目标: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有效发展;为学生发展成为具有中国心理、世界眼光、传统体认、现代意识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打下坚实基础;促进城区小学教育质量全面提高,使城区学校在全区同类别学校中居领先水平。
(三)师资建设目标:提高教师人文素养,打造一支思想业务素质优良的新六艺校本课程骨干教师队伍。
(四)学校发展目标:促进涪陵城区学校形成各自的办学特色,创建一批涪陵区乃至重庆市特色品牌学校。
三、研究工作进程
本课题研究工作经历了四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启动与实践探索阶段。时间从2005年1月——2006年1月。本阶段主要开展了宣传发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开题工作,队伍培训,课程计划研制,课程实践探索,研究工作考评和学生素质技能考评等工作等。
第二阶段,课程构建阶段。时间从2006年2月——2007年12月。本阶段主要开展了完善组织、制度,队伍培训,课标、教材编写,课程实践探索,第二次学生素质技能考评,研究工作总结、考评、表彰等工作。
第三阶段,实践验证阶段。时间从2007年12月——2008年6月。本阶段主要集中开展课程实践检验,组织了第二届新六艺系列教育教研活动。
第四阶段,总结提炼阶段。时间从2008年7月——2009年4月。本阶段主要继续进行教育教学实践,并组织第三次学生素质技能检测;开展课标、教材的修改、编印;研究成果整理,研究工作总结,研究工作终结考评,为结题评审做好准备。
四、主要工作
四年的研究工作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历程。现将研究期间的主要工作综述如下:
(一)宣传发动工作
城区教办和敦仁教育管理中心,将课题研究工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推动城区小学发展的战略措施,开展了深入的宣传发动。教办、教管中心利用各种会议,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大力宣传新六艺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宣传新六艺课程的理念和方法。参与研究的学校也充分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因此,新六艺课题研究得到了学校绝大多数干部、教师的认同,参与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xx年4月15日,“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总课题和子课题“小学新乐教校本课程研究”在城五校同时开题,开题大会圆满成功,拉开了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的序幕。
(二)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工作
以敦仁教管中心(城区教办)为龙头,建立起完善的课题研究组织网络。课题研究一开题,就建立起课题研究领导小组和总课题组。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由教办主任任组长,参与研究的六所学校校长等分任副组长和成员。总课题组仍由教办主任任组长,各校校长、教办教研员等任副组长或成员,同时吸收各校干部、骨干教师任成员。各校相应组建了本校新六艺总课题组和子课题组。学校总课题均由校长任组长。各子课题组则由学校干部担任,学校总课题组、子课题组成员均为相应学科的骨干教师。
xx年9月,根据研究工作的需要,在教办总课题组之下,又成立了六个子课题核心研究组。核心研究组由城区学校相应学科最优秀的干部和骨干教师组成。核心研究组在总课题组直接指导下,每组负责新六艺一门课程的研究,对各校子课题研究发挥引领作用。(参见附件一:新六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示意图)
新六艺课题研究是涪陵城区小学有史以来最大的研究课题,参与人数之多,研究之深入,成效之显著,都是以往的研究课题无法比拟的。参与课题研究的干部、教师总计达272人,其中总课题组39人,六个核心子课题组有55人,学校各类课题组达266人。课题研究人员基本覆盖了学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参见附件二:涪陵城区小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参研人员统计表)
20xx年9月,涪陵城区行政区划调整,城区教办撤销,成立敦仁教育管理中心,学校干部也发生了变化。由敦仁教管中心牵头,对课题领导小组、总课题组成员进行了调整,保证了研究工作的继续进行。
为规范研究工作,在组建研究组织机构的同时,制定了《新六艺课题研究组织机构设置意见》、《新六艺课题管理制度》、《新六艺子课题核心研究组管理意见》等一系列制度。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研究工作制度系统,保证了研究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三)研究队伍培训工作
为提高研究人员的研究水平,总课题组先后组织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如总课题组先后于xx年9月、xx年11月和xx年年4月组织了三次新诗教骨干教师培训。xx年9月总课题组组织了城区小学体育教师武术套路培训。总课题组于xx年9月组织了各核心研究组全体人员集中培训。各校也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培训活动,如:城三校在近几年内先后组织了五次书法教师沙龙活动;组织了诗词知识讲座、人品教育讲座等多种培训活动。又如城六校组织了学校课题组人员培训;城二校组织了书法、绘画等多次讲座。
(四)开展研究活动
各类课题组根据研究进程,采取集中研讨与分工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活动。特别是各子课题核心研究组,根据总课题组的统一部署,定期集中研究。每次研讨活动,都有目的,有内容,有记录。每次集中活动,做好下阶段布置下阶段的研究任务,确定下次集中的时间和地点。总课题组负责人和核心组指导教师都尽量参与各组的集中活动,到场进行具体指导。
研究期间,既开展了课标、教材的研制,还组织了两届新六艺教研系列活动。第一届系列活动由总课题组直接组织开展。第二届系列活动由总课题组统一部署,由子课题核心研究组具体组织开展。系列教研活动开展内容有新六艺课程试教,课堂教学竞赛,论文、教案评选,诗歌习作评选,书法比赛和作品展览等等。两届活动共计上竞赛课55节,评选出论文、教案、活动方案共计284篇。评选教师诗歌231篇。
为提高新六艺教材的质量,总课题组组织了一系列集中指导,帮助各核心研究组对教材进行反复修改。教管中心抽调学校干部和骨干教师,与教管中心教研员组成教材总编组,对教材进行修改和编排。为方便教师教学,还将新六艺课程全套教材制作成了电子课件。
(五)开展教育活动
研究期间,围绕新六艺校本课程,开展课题教学实践,并组织了大量教育主题活动。
各校或使用自编教学资料,或使用核心课题组编写的教材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教学。如城五校每周有3至4天下午在全校开设新乐教校本课程一节课;城三校全校各班每周开设一节书法课;二校也利用中午或下午开设书法课和绘画课。除开展课堂教学尝试外,有的学校还组织新六艺主题教育月活动,每月围绕一门课程开展活动。各校还结合本校实际,开展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广场文艺演出等多种大型活动。
总课题组和核心研究组还集中组织了两届城区小学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
第一届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围绕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题,开展了八项活动,分别为:城区小学生诗歌吟诵会,诗歌习作评选,第七届书画展,礼仪队列评比,“民族精神记在心”主题报告会。城区小学第一届新乐教音乐会,城区小学生第一届尚武大赛,以及“中华之光、领先世界”为主题的涪陵城区小学生科普征文评选等。
第二届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以“学周波,迎奥运;为家乡添彩,为祖国增辉”为主题,开展了城区小学生诗歌朗诵会、诗歌习作评选;城区小学生第八届书画展览和现场书画比赛;城区小学生新礼教学生征文评选和演讲比赛;城区小学生第二届新乐教文艺汇演;城区小学生第二届尚武大赛;城区小学生第三届微机操作比赛和科技“三小”作品评选等共计十项活动。
结合新六艺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了两届“新六艺小星”评选。评选为“新六艺小星”的学生,由城区教办分别颁发“小诗人”、“小画家”、“小书法家”、“礼仪小星”、“音乐小星”、“尚武小星”、“科技小星”奖章。
除上述活动,城区教办还组织来城区小学生广场书画大赛,城区小学“红岩班”创建活动及其文艺表演等多次大型活动。
(六)开展学业评价
研究期间,分别于xx年底、xx年底、20xx年底开展了三次学生城区小学生素质技能检测,积极开展新六艺校本课程学业评价探索。每次检测内容都以新六艺课程为中心,检测六到七个项目。如20xx年检测的项目为诗歌朗诵,书法,绘画,礼仪常规,简谱视唱和器乐演奏,少年拳与武术操,微机中文录入与动画制作等七大项。素质技能检测采取学校全面检测,教办或教管中心抽测的方式进行。教办、教管中心每次抽测少则三个年级,多则五个年级,每次抽测人数都在各校抽测年级总人数的20%左右。
(七)开展课题管理
城区教办(敦仁教管中心)将新六艺课题研究列入重点目标,于年底对学校实施目标考评。研究期间共组织三次年终考评。
区教科所、区教科规划办和教育学会的指导下,还组织了一次课题研究评优活动,两次课题研究专项考评。
课题研究评优活动于xx年底进行。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被评为新六艺优秀学校。城一校被评为礼仪教育优秀学校,城二校被评为书画教育优秀学校,城八校被评为武术教育优秀学校;评选出优秀课题组20个,优秀课题组主持人11人,优秀课题组主研教师24人。
xx年5月城区教办对各校进行了课题研究中期考评。根据考评结果,于xx年9月召开了课题研究中期总结表彰大会。会上表彰了评优活动评选出的课题研究优秀学校、优秀课题组和优秀研究人员,并将城三校被命名为书教特色学校,城五校被命名为乐教特色学校,城六校被命名为诗教特色学校。将城一校被命名了礼教特色创建学校,城二校被命名为书画特色创建学校,城八校被命名为武教特色创建学校。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三所学校的校长还在大会上作了课题研究经验交流。
20xx年11月,为指导参与研究的各校收集整理研究资料,提炼研究成果,总课题组在城三校召开了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档案资料建设现场会。各校课题负责人和资料员观摩了城三校新六艺研究资料档案,城三校领导在会上介绍了资料档案建设的具体做法和经验。
20xx年12月敦仁教管中心对学校进行了课题研究终结考评。并于20xx年2月对被评为课题终结考评优秀学校的城三校、城五校、城六校、城二校进行了表彰。
(八)开展研究协作
为提高新六艺校本课程研究质量,城区教办和学校与长江师范学院、涪陵区书法家协会、涪陵区武术家协会、涪陵区诗词学会、涪陵区少儿图书馆等单位建立了密切的协作关系。各单位对新六艺课题研究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城二校被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确定为美术教育实践基地。长师美院干部师生多次到开展活动,举办讲座,培训指导二校教师。区少儿图书馆是第一家与城区教办签订协作协议的城区小学校外教育基地。他们不仅到城区学校设置流动图书室,而且与城区学校共同开展了广场书画大赛,红岩班创建等一系列活动,积极支持新六艺课题研究。涪陵区书法家协会、诗词学会、武术家协会也与城区教办签订了教育协作协议,经常与城区学校一道开展活动,培训指导教师,支持新六艺课题研究。
(九)经费保障
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城区教办、敦仁教管中心和各学校都提供了大量资金。城区教办制定了课题研究经费管理制度。在保证总课题组研究经费的同时,每年都给每个核心研究组预算了研究经费,并设计了专用的经费审批报销单。据不完全统计,四年内城区教办和敦仁教管中心用于新六艺课题研究活动的经费总计在5万元以上。各校总计投入研究活动经费在15万元以上。
五、取得的成果
(一)基本完成课题研究预定任务
通过四年的研究,制定了新六艺校本课程计划和六门课程的课标,编写了电子教材46册,并已交由重庆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还编辑了研究方案、报告、课程计划、课标等资料,以及教师论文教案集、师生诗歌习作选集、书画作品集等研究成果资料共计15册,其中第一册(研究方案、报告、课程计划、课标等资料汇编)已交由出版社公开出版。录制了研究活动影像资料若干碟。研究研究成果集等各校制定了新六艺校本课程实施方案,将课程排上课表开展教学。新六艺校本课程的体现在涪陵城区小学初步形成,课题研究目标基本实现。
(二)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活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学生总体素质稳步提高。一大批学生被评为“新六艺小星”或“特优生”。学生在各级组织的竞赛活动中取得优良成绩。
(三)教师队伍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由于城区六所学校的干部、教师广泛参与本课题研究,教师队伍得到了锻炼,教育教学能力、人文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许多教师在研究活动中获奖;不少教师通过研究活动写出了自己的第一首诗,展出了自己第一幅书画习作或科技制作。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成绩,成为许多教师专技职务资格晋升的要件。
(四)特色学校创建取得明显进展
通过课题研究,城三校、城五校已经创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城六校、城二校、八校、城一校在办学特色创建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本课题研究及各校的实践探索,在涪陵区乃至重庆市产生了良好的影响。涪陵区领导对城三校、城五校的办学特色高度评价。区教委领导对城区学校办学特色作过多次表扬。市教科院、区教科所数次组织外区县、本区学校干部教师前来考察观摩。涪陵电视台、《巴渝都市报》等媒体对城区各校新六艺研究活动取得的成效作过多次专题报道和新闻报道,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