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农村音乐课程在中小学的现状以及发展
关于农村音乐课程在中小学的现状以及发展需求问卷调查报告
廊坊师范学院组织开展2013年暑期大学生和青年教师“体验省情、服务群众”主题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教育人、塑造人、激励人的作用,引导广大师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助力基层发展,服务基层群众,将个人梦融入中国梦,在实践中增强社会责任感,践行使命,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和青年教师更好地教书育人,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我爱河北”社会实践调研服务团在承德市丰宁县凤山镇下关营村组织了100份的关于“音乐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现状及发展需求问卷调查”。问卷调查完成后我们对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问卷调查的结果发现绝大部分的家长是非常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 让孩子进行课外音乐培训,但是村里及周边村庄没有这样的条件,村里仅有的一个小学只有两个年级两个科目,孩子们从未正式接受过音乐教育。
在问卷调查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音乐课程学习是否与主课学习发生冲突”。音乐教育是通过唱歌、音乐知识和技能训练、欣赏等富于情感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的美学教育,它对于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创造力的培养,情操的养成等都有独特作用。然而家长们在100份问卷调查中只有7份写了“不冲突”,其他均为“最好让给主科”和“影响很大”。这都是因为城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以及村民对音乐教育的忽视。
在关于“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的问卷调查中,我们挑选了当地中小学是否开设音乐课、您认为现阶段学校中场开设音乐课最大的不足、现在学校中常用的乐器等调查现状以及对家长们对音乐教育看法的问题。在涉及“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需求”是我们又挑选了对于孩子的未来发展您有什么看法、您认为未来中小学教育中什么是很重要的、从学生发展角度考虑,您认为中小学现阶段音乐课程是否需要改进等统计发展需求的问题。
健康向上的文化教育不仅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阶梯,也是人类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而音乐教育造就了人的审美能力,是文化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因此发展健康和谐的音乐教育,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先进精神文化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目标实现的必要条件。而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是建设农村和谐文化的前沿阵地。而目前我国农村音乐教育在教育理念、教育管理、师资建设等各方面都相对滞后,严重制约了农村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通过对这次问卷调查和相关资料的整理总结出以下内容。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状
1, 教学思想观念落后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大多数乡村中小学教师和领导的教学观念。不少学校仍把各种统考分数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标准,而且很多农村基层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教学知之甚少,认为音乐课只是一门辅修课,与升学无直接联系,在学校教育中可有可无。所以,忽视音乐教学,用数学、语文等“主科”抢占音乐课的现象在农村大有市场。另外,一些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与学生升学考试成绩挂钩,音乐课不统考,音乐老师也就没有成绩,就成了教师中的落后分子和下岗的对象,甚至有的音乐教师干脆改行。这不仅破坏了音乐课的整体教学,打击了音乐教师的授课积极性,还造成了音乐教师流失,遏制音乐教学水平发展。
音乐教师素质低
在乡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中大部分是当地的民办教师。他们很少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又缺少接受音乐培训的机会,缺乏必要的音乐素养,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技巧等方面,都存在相当大的缺憾。教师音乐素质低,是造成目前乡村中小学音乐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重视对音乐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是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和提高乡村小学音乐教学质量的根本性措施
对音乐教育的投入不足,教学条件差,缺少相关设施。
由于长期以来农村经济落后,财政收入困难,地方政府在教学上的投入很低,在音乐教育上就更是微乎其微。要发放教师的工资都很困难,更别说升级音乐教学设施,引进优秀的音乐教师了。有的地区由于对音乐教学的不重视,即使有音乐教学设备也并未真正用于日常教学中,只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评比;有的学校没有独立的音乐教室,教学条件得不到保障;有的学校缺少音乐教学所必需的多种教学设备和相应的音响、音像资料,甚至连音乐教材的配套磁带都没有。这样对于音乐教学的开展是很不利的。
音乐教材内容偏深
现在的有些音乐教材与农村中小学的教学现状不相适应。教师教起来吃力,学生学起来费劲。甚至许多教师限于自身音乐水平不高,无法教授五线谱等乐理知识,学生也对此不感兴趣,致使音乐课缺少系统性、多样性和丰富性,从而破坏了音乐教学的整体,晦涩难懂的教材内容也成为提高学生音乐水平的瓶颈。
改变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的发展需求 更新教育观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要改变当前农村小学的音乐教育状况,首先党政教育主管部门和音乐教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把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放在提高我国全民素质的高度,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将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一变革,大力倡导音乐教育的新理念;建立正确的教师评估机制,彻底消除“正课”与“副课”的偏见,把音乐摆到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让农村中小学的音乐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让音乐课成为中小学教学内容的一个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稳定和加强农村学校音乐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是农村音乐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保障。它对学校的其他教育教学工作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是提高中小学音乐教育质量的首要问题。因此首先要有效合理地利用现有师资,要充分发挥现有师资的长处,为他们的能力发挥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面对农村音乐教师素质低下的情况,学校应该加大对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力度,充分发挥业务能力较强的教师的带动作用,通过走出去学,请进来讲等多渠道,提高教师音乐素质修养及课堂实践等艺术,达到音乐教师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加大音乐教育投入,增加音乐设施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教学设施是确保音乐教学正常进行并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因此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的力度,对地方财政不足的部分进行补贴,改善办学条件,使我国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充分发展。学校应有计划、多渠道筹措音乐教学设备专用资金,逐年添置必备的教学用具,修建专用的音乐教室,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尤其要加大对音乐方面的教辅资料的投入,这样可以让老师了解更多的最新音乐消息,也丰富了学生的视野。4 因地制宜,改革音乐教材
教师对教材的运用要从传统型向研究型转变,在教学方法上要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尊重学生爱好,因势利导;教学内容也要从单纯的唱歌教学转变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培养,同时制定因地制宜的音乐课程标准,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一些拥有生活气息的优秀民间音乐艺术,增加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另外还应适当舍弃教材中超出农村学生接受能力的内容。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农村音乐教育要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历史的重任,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此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认识,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特殊功能,积极探索在音乐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为培养21世纪的人才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二篇:浅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与有效发展
浅论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与有效发展
【摘要】德育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对个人一生性格和习惯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笔者从近年从事德育教学工作切身体会,农村小学生所处的环境特点与当前农村小学生在思想品德方面的不良表现出发进行归纳总结,对农村德育工作进行探讨。
【关键词】农村小学德育现状发展
当前,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受某些社会不良环境环境因素的影响,未成年人特别是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出现了出现诸多问题,少数青少年精神空虚,行为失范,有的甚至走上了犯罪的歧途,加强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全社会面临的一项最紧迫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申时度势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们学校的优势,加强学校的德育教育,为中小学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作出应该作的工作。但是在工作中,我们学校特别是广大农村学校的德育工作存在很多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因此面临存在问题和当前的任务,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是当前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
(一)重智轻德,师资配备不合理
长期以来,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课程表上是严格按照省颁课程式计划执行,可现实是教师仍然私自挪课、占用知识技能课,拼命抓主科的教学成绩,完全无专职教师,一位教师要教好几种学科,大部分时间花在主科上,而忽视知识技能课的教学,缺乏一专多能的教师,活动课应付差事,流于形式,大部分教师重教书、轻育人,忽视了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培养,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效果。
(二)农村留守儿童较多,学生健康发展较难
在很多农村,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在家中的只有老年和子女,这样孩子的道德品行教育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如:(1)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老人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2)人格发育不健全。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留守儿童的父母夫妇一年才回家一次,通常情况下,孩子不时会感到孤独无助。由于长期的家庭教育缺陷,他们无法享受到正常的关爱。久而久之,对于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都留下一些后遗症。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是隔代抚养,他们不能同祖辈多方面有效沟通,久而久之就形成孤僻、暴躁的性格,甚至对祖辈产生逆反情绪,不听任何教导。他们不愿与别人交往,生活在狭小的自我空间里,对外面的一切都漠不关心,对他人和集体的情感冷漠。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
(三)社区环境差,不适应新课改
我校地处郊区,社会复杂,没有形成服务完善的社区,课改要求学生课业减负,可农村孩子双休日、节假日没去处,只能在家看电视、玩电脑,家中无电脑的,便到附近的网站上网、游戏,一些不健康的录像、书籍、游戏、网站充斥着色情、暴力等内容,对尚未成熟的小学生产生腐蚀作用。家长文化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引导孩子,也是导致学生道德品质缺失的重要原因。
(四)2、德育工作机构不健全
要扎实开展德育工作必须有健全的德育工作机构,一是要有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全校的德育工作组织与开展,二是要有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的教师队伍、班主任队伍,三是还应该有健全的少先队组织。但是根据调查了解,在农村学校中这些组织机构不是没有就是形同虚设,具体表现为: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虽然校校设,但是没有真正发挥其作用,不能有计划的组织开展有效的德育教育活动;学校的少先队组织基本不设,少先队大队、中队、小队组织建立不起来,根本发挥不出少先队的先锋模范作用,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约束机制没有建立;个别教师素质比较低,不能对学生起到“师表”作用,相反,个别教师的一些不良习惯和思想反而对学生起到了负面影响。
(五)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没形成合力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发生了新的情况。流动人口增加,家长外出务工,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减弱,甚至出现家庭教育真空。一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经商办厂,无时间、无精力照顾子女;一些家长素质偏低,对孩子一味溺爱、迁就;还有一些家长只看孩子的学习成绩,不注重子女的思想品德,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置之不理。村干部选举,用钱拉选票。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有了钱,干啥都不难”。家长学校管理机制不健全。
二、加强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具体措施
1、健全学校德育工作机构和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德育工作队伍
德育工作的具体实施要靠教师来完成,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一只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德育工作的基础。首先,要加强教师师德建设,要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教师热爱学生、爱岗敬业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高尚的情操和行为规范教育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其次要制定完善教师工作考评机制,提高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充分发挥教师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力军作用;其次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选拔业务素质高、责任心强、具有奉献精神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定期举办班主任培训,组织班主任进行经验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同时要完善班主任考评的制度,加大对班主任的奖惩力度,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
二是强化少先队组织建设,形成一套学生自我管理的机制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小学学生的组织,她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少先队组织,要支持少先队的工作,选派有责任心、有能力、有经验的人少先队辅导员,聘请热心少先队工作、在社会有较大影响品质高尚的人担任校外辅导员,定期举办少先队辅导员培训,把少先队辅导员培训纳入教师培训主要工作;少先队小干部要实行民主选举、竞争上岗或者定期轮流任职。其次组织少先队开展活动,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少先队员的主动性,在辅导员的具体指导下有目的的开展丰富多采的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其次发挥红领巾监督岗作用,建立起学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的有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律和自我约束能力。
三是完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全方位的德育工作体系
要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道德教育仅仅靠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级教育网络,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者紧密结合起来。针对农村学生家长素质相对较差的现实,学校要办好家长学校,定期对家长进行学生管理和教育方法的培训,帮助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要将家访制度和家长会制度落到实处,及时与家长交流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思想学习情况,做好学校与家长的配合和交流,有针对性有目的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做好与社会的联系,充分利用社会有利因素教育学生,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整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和活动场所,开展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结合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具体社会活动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校家庭、社会、家庭对学生教育的统一性和有效性。
四是改革考评办法,形成完善的学生评价机制
学校要努力改革现行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机制,要改革对教师、班级特别是学生的考核,改变一张试卷定乾坤的片面的单纯以学生学科考试成绩来评定的做法,要形成一套对考核评价对象全方位评定、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客观性的评价体系,评价的内容要注重品德在考评中占的比重;要改革对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的办法,变一人(班主任)考评为学生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价、任课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相结合评价方法;要改革操行评语,在评语中渗透赏识激励教育,把操行评语变为学生发现自身优点,激励更大进步的动力源泉。
第三篇: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浅谈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思考
【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关键词】: 美术教育 美术 素质教育
在当今世界经济文化大潮的影响下,中国社会和经济也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事业的主题,而美育又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美育无论是在中小学、高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中,还是在发展职业教育中,都占有显著的发展地位。国家和社会对美术教育的空前重视,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但在广阔的农村中小学我国基础教育中美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我做为长期担任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的专业美术老师,做为中小学湘版美术教材的践行者,既有对目前现状的担忧,又有对美术教学的实践和思索。
一、美术课程要求与教材的使用现状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使学生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期望每一位学生对美术都感兴趣只是一种理想。“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1]却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尽力而为的工作。这就为“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2]
近几年,我们使用的湘版美术教材改变了以往视美术作为纯技能性,提升了具有人文性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美术学习,加深对祖国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对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人文价值观,体现了浓重的人文精神,从而走向对学生发展和能力的关注,打破传统的基于精英主义思想和升学取向的过于狭窄的课程定位。对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全面发展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导向指南。特别是在开发与利用丰富的美术媒材,以启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能力等方面具有突破性的进步。这些均为实验教科书的长处。
那么我们农村美术课的教学现状究竟如何呢?我有必要在这里做出自己的工作感受和调查总结。
二、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实施现状
(一)、轻美育、重智育
无论是从上级领导到基层教师,还是从家长到学生本人,都存在着重智育、德育,轻美育的认识,他们往往把眼睛盯在语、数、外等文化课的教学上,而忽视了美育对德育、智育的辅助作用。许多学校的美术课开设不完整,随意性很强,有的既便是开设了也不能正常上课,在多数家长对美育的功能更是一点也不知道,认为孩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美术与考大学无关,学不学无所谓,开了这些课反而会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孩子的文化课成绩,影响自己的孩子“升学”。苏联教育家苏赫姆林说过:“美能磨练人性。一个人如果从童年时期受到美的教育,如果他善于感受并高度欣赏一切美好的事物,那么,很难设想,他会变成一个冷酷无情、郫鄙庸俗、贪淫好色之徙” [3]。因此,重新审视美育,界定其内涵,恰当地认识其特质和功能,确立现代美育观念,并以此为基础指导美育实践是相当必要的。
(二)、提高认识仍然是推广美术教育理念的缺失
农村学校,特别是农村中小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的美术教师,即使有一两个专业的美术教师,但由于教师紧缺,这些老师也被安排上其它课了,农村小学真正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只有个别几个学校,即使课程表上有美术课也是拿来应对上级检查的,其实是拿来上语文、数学、英语等统考的课。试想没有一支合格的师资队伍,如何才能实现美术教育的正常化呢?没有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的深刻认识,又如何谈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呢?所以我们西部教育缺少的不是人才,而是缺乏对人才的重视,缺少对美术教育的认识。
(三)、旧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仍然是阻碍全面发展的绊脚石
现在虽然我们虽然积极推行实施素质教育,但由于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的考核、学校对老师的考核,都是从文化课的成绩排名来确定教师考核的分数,如果没有统考科目,美术课的开设还算正常,但一旦有统考,绝大多数学校的美术课就成了其他文化课的替代课,学校对老师的美术课学期检查评价也是简单的查查教案,检查批阅了几次美术作业而已,是否按教材的要求上课都无关紧要,这个时候美育的所有功能都变成了一句空话,因此各教育部门应改变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体系,把工作重点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重新认识美育在完善学生人格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改善教学条件,仍然是落实美术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美术是一门强调动手能力的课程,各种美术教具在美术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配备必要的美术器材是有效的实施美术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可农村学校的条件尽人皆知,绝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学用具根本就没有,就连最基础的画板、画架、石膏几何形体都没有,更谈不上配置固定的美术专用教室。
农村学生的学习条件有限,也是束缚学生学生学习美术的重要问题,对于美术课,农村的学生往往对老师安排的任务难以完成,大多数学生不愿花钱去购买必要的工具材料。例如:国画,农村的学生很少有人为学习新课而去买毛笔或者宣纸,更不用说颜料之类的。学生的购买的泥塑材料如橡皮泥等基本上都是便宜的过期的材料,泥塑教学也就只是一句空话。还有对于学习用具,乡镇上很多商店都没有,到市里去买路途又远。在上课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没有学习用具,就连最起码的纸、铅笔都没有,你让他画,就随便撕一张草稿纸几个人合用一支铅笔来随便的画一张应付你,久而久之,学生、教师对上课的兴趣越来越差,上课时教师就顺其自然,安排学生上自习,做作业等。长期下去,学生、老师都把这些课当成自习课。可想而知,农村中小学如何能使学生的美育得到发展,如何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因此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投入,改变当前农村中小学美术教育条件仍是当务之急,教育行政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总之,在农村中小学美术课的教与学的现状中,如何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已引起广大教育专家的关注和思索。美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它同素质教育中的其它形式的教育存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发展的关系,通过美术课的教与学,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会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教育到主动地达到心灵境界的转化,可以提高学生对积极健康的生活品味的感知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创造力的目的,实现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2]《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
[3]《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前苏联)瓦.阿.苏赫姆林斯.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2000年1月第二版第三次印刷
第四篇: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现状
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最时髦的学科,应该受到重视,但事实上,它却是最容易受到冷落的学科。由于信息技术本身发展太快,直接影响着信息技术教育的方向和内容的稳定性。长期以来,许多农村学校领导感到这门课程难指导、难评价、难控制,因此采取了不过问的“冷”处理办法。相当一部分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师在校内是兼职,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真上好信息技术课。
即便安排了专职信息技术教师,也常常会被叫去帮老师做课件和担起学校的文印工作等,自然也就会“冷”了这门学科。
现状是:思想认识有待提高;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新课程理念理解不透;师资队伍素质较低;教师待遇得不到保证。
对策是:应从本校的实际出发,谋划好农村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以及地方特色,适当地重组教材,活用教材,有些内容甚至超越教材。组织相关教师外出学习、参观,使他们充分认识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是未来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信息素养应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能力。根据各年级学生情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水平,遵循由易到难,由小到大的原则,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划分,保证每个年级的知识学习、技能训练的内容和目标不交叉、不重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方向,二者整合才能真正使信息技术成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现在大部分农村学校电脑已经能够上网了,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为各门学科服务。资源开发与应用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少数小学可通过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并定期更换教育教学资源来解决教育资源共享问题。充实师资。数量足够、素质较高、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师资队伍是推进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在采取激励政策,吸纳具有高水平计算机知识的专业人员到农村学校去的同时,必须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就地取材,加强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以点带面,促进与兄弟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交流,逐步提高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整体水平。
第五篇:浅谈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
浅谈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
----简阳市清风乡付家坪九义校李海军
体育活动是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建国以来,国民的身体素质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健康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但毋庸置疑的是,少年儿童的身体素质提高,除了生活条件改善外,更重要的是体育锻炼的加强。然而,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现状确实不容乐观。近年来,作为实施素质教育主要途径之一的学校体育教育获得了迅速发展。但由于地区差异,这种发展又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某些偏远地区,体育教育面貌与现代教育的要求还存在很大差距,孩子对体育的渴望也就成了奢侈品,这对于无数渴望运动、爱好体育的儿童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师资缺乏并质量堪忧。师资为教育之根本,其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在某学科领域的教学水平。乡村体育师资严重“贫血”,多数学校无专职体育教师,其专业基本功也十分薄弱。就我校而言现根本没有专职体育教师,基本是由数学、语文等“主课”教师兼教,教师的专业能力又如何提高呢? 2.体育教学设施落后当前,我市有的城镇学校拥有塑胶跑道、室内篮球馆和健身房等良好的体育设施,而农村的体育教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差距很大。沙土地跑道、煤渣跑道遇到下雨,体育教学很难实施。在现有的农村体育教学中,由于人为因素和经费不足,也导致体育器材的严 重不足。再加上场地不好,器材消耗也较快,而常规体育器材利用率也存在着自
身的局限性,使体育教学内容很难落实,出现放羊式的教学,很难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化的体育课,也 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单调、枯燥、厌学的情绪。还有的学校即使有一些体育教学设备,也大多不真正用于日常教学,而只在少有的公开课、比 赛课时偶尔亮相一下,其余时间则束之高阁如同文物展览。3.教学不规范。尤其体音美老师缺少与外界的交流和借鉴学习,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新《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内容,诸如对韵律体操、民族体育等要求感到力不从心; 不少人不会备课,缺少教学资源,更无从设计规范的教案,探索新颖的教学方法;体育课上教师教得很吃力,学生学得很乏味,单一的教学形式难以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4、体育教师评价机制不健全在调查的农村小学中,制定的教师考核方案中,只注重语文、数学、英语等考试科目的 评价,忽视了体育教师教学成果的评价,严重地打击了体育教师的上进心,迫使许多年轻体 育教师转任“主课”。助长了小学体育教学的随意性和惰性化。针对我国乡村学校反映出来的上述问题,迫切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1.改变思想观念,提高对体育教育功能的认识 要改变当前乡村的体育教育状况,应首先提高对体育教育的 认识,各级管理部门及广大乡村体育应转变观念,严格执行《课 程计划》,按《大纲》要求实施体育教育;加强提高对体育教育 的认识,充分认识体育教育在乡村不是可有可无的附属品,而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的重要途径,使学生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正确处理和解决“正课”与体音美等“ 副课”的关系,让乡村体育教育正常有序地开展起来,使其真正 成为推行素质教育的主力军。生活在广阔农村的乡村学生,时时处于大自然这一活动大空 间内,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城市学生所不及的,一些乡村 民间体育更是锻炼身心的独特“武器”。2.加强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根据广大农村体育师资严重不足的现状,为基础教育输送人 才的各级师范学校应结合社会需求,体现灵活而有针对性的办学 原则,如利用暑假及业余时间函授办班;县区中学师范、进修学 校利用本校条件开设短训班,并要求学生除搞好文化课学习之 外,加强专业训练,做到多能并兼;此外,县乡也可利用假期时 间聘请教师,有组织地挑选乡村学校有条件的体育,集中轮训。在此带动下,在岗体育更应钻研业务,研究教学方法,让校园内 你呼我喊,你追我赶,处处出现体育氛围。3.加强对教学设施投入,有计划地开展体育 学校应首先配备体育教学的基本设施,如教学用具、场地器 材、音响设备等。通过单位投资、社会赞助及勤工俭学等办法解 决资金问题,还可以自力更生自做教具(如铁环、“山羊”、轮胎 等)。此外,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 多彩的体育;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应和其他学科平等地进 行教学、考核,使得体育教育从学生到家长、从教师到领导,以 至全社会都重视起来,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 而努力。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义务教育 我国的学校体育教育正面临着从 阶段的中小学体育也已经出台,未有过的机遇和挑战,乡村体育教育任重道远。作为教育整体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位成员都应来关心、支持体育教育,尤 其要关注相对落后的乡村体育教育的发展,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 乡村中小学体育教育的面貌有一个较大的改善,也只有这样,全 面实施素质教育才不致成为一句空话。
一、资金短缺。突出表现为学校的可流动资金不足,学校经费只可满足正常运转,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生源问题。由于城市化发展道路,农村将逐渐向城市发展,城市、农村学校生源、学生质量相差悬殊。不少学生、家长在就读学校选择倾向偏向于教学条件相对好、师资较为雄厚的城镇中学。
另外由于农村学生家庭经济的问题,导致了不少学校优秀学生的流失。
三、教师外流现象严重。囿于城乡老师待遇、教学条件的巨大反差,不少教师都倾向于到城市工作,导致不少优秀老师的外流。而在乡村学校中,由于教师的缺乏,一个教师要教很多课,甚至不少教师得跨级、跨学科教学,导致教师教学压力增大,这样既不利于学校的教学,又导致不少教师因不
堪重负而选择转校。
四、教学条件相对满后。学校教学方式主要以黑板-粉笔的方式教学。此外,还存在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生物实验室设备落后、仪器缺乏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