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浅析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摘 要:作为班级教育工作的组织者和负责人,班主任教师个人能力的高低会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进步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教育的不断进步,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朝着更专业化的方向发展迫在眉睫。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对策
一、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
班主任专业化,大体说来,就是一名教师要想成为班主任,或者说一名已经成为班主任的教师想要晋级为更为专业化的班主任,那么他们就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从而获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此外,在此基础上,这些教师还必须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执教能力和综合素质,继而成长为一名合格的、专业的班主任教师。
二、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现状
1.班主任教师对自身的定位不明确
作为学生在学校的主要负责人,班主任对于学生来讲意义重大。要知道,班主任教师不仅仅是学生的管理者、教育者,同时还是将“学生”与“学校”“家庭”“社会”联系在一起的中间人。但是,因为班主任工作往往过于繁重,有相当一部分班主任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对自身的定位并不明确,以致他们在开展班主任工作的时候不是忽略了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就是忽略学生的生活实际,这种不专业的表现,不仅制约着学生的发展,同时也对农村中小学的良性发展造成了阻碍。
2.班主任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班主任教师要想管理好自己所带的班级,必须要有相对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得拥有一定的实践经验。身为班主任教师,应尽可能地广泛涉猎,诸如心理学、管理学、语言表达艺术等等知识。可是,就现阶段,广大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素质来看,很多教师在担任班主任这一职务之前,仅仅就接受过教育培训,这使得很多农村的班主任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能力捉襟见肘。
3.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的薪资较低
尽管教育部多次要求各地区要按照本地的经济状况去逐步增加班主任教师的薪酬,可是对于许多农村中小学来讲,由于其受到当地经济发展的制约,班主任教师的薪资只能维持原有的状态。可班主任的工作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强度,这种工作内容与薪资的不匹配,使得很多班主任教师无法对自身的工作保持持久的热情。
三、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1.确立班主任教师资格制度
班主任教师的工作十分繁杂。因此,农村中小学在任命班主任教师的时候应对班主任的综合素质做出要求。为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考虑:第一,候选教师起码要有爱岗敬业、积极奉献、自律性强、道德品质高、政治素养这五种特质;第二,学校要充分尊重教师的个人意见及其个人选择,绝不能强行委派。
2.加强班主任教师专业素质的培养
很多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在接手一个班级之后,便几乎再没有接受过任何正规的培训。所以,基于这样的背景,大部分班主任只能靠着经验积累来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技能。可是,这种形式的“专业化”毕竟是非常缓慢的,而且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农村中小学班主任教师个人素质根本满足不了教育和学生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面对这样的现状,班主任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才能更好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为此,笔者认为应该从如下两点去实现:
其一,教育部、农村中小学、农村中小学附近的高等学校,这三者之间应该加强联系,然后由教育部牵头,定期组织农村中小学的班主任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班主任经过培训之后,其理论知识必然会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扩充,但是在此基础上,班主任教师还必须不断地进行实践和反思,只有这样才能将所学的理论充分落实到日常的管理工作中。
此外,农村中小学还应经常邀请高等学校的教师来本校进行指导,并组织本校的班主任教师和指导教师开展研讨会,??议期间,班主任教师要和指导教师就学生的教育教学问题进行充分探讨,如此一来,班主任教师的综合能力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提高。
其二,各农村中小学内部也应时常举办班主任交流会,通过书写工作文案的形式,来不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提高班主任的薪资水平
为了提高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各地区应充分落实教育部的要求,依照本地的经济发展尽可能地让班主任教师的付出和回报保持一致。另外,对于职称晋升,广大农村中小学应优先考虑班主任,因为相比较于普通的任课教师,班主任不仅要抓管理,同时还要抓教学,所以从这一点来看,优先考虑班主任教师的职称晋升无可厚非。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对班主任教师进行嘉奖,势必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班主任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总之,要想切实落实农村中小学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广大农村中小学应从班主任教师的资格制度的确立、综合素质的培养、薪资水平的提高这三点入手。此外,有关政府部门也应积极地向农村中小学予以一定的扶持,因为教育是立国之本,所以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专业化发展绝对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张立军,王晓.内蒙古自治区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现状调查研究[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7.[2]何梅.中小学班主任教育科研素养的内涵及其意义探析[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注: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农村中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发展路径的研究,课题号[ww2017_2388]。
编辑 谢尾合
第二篇: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
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农村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策略”课题组
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关于“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有效推进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也是新一轮教学改革的必然途径。然而在过去的教育现实中,有的教师曾经肤浅地认为教师的存在只是为向学生这一中心进行单向的传递,而忽略了教师专业化成长这一重要的环节。教育的发展需要迫切的要求教育研究者在专业化发展方面进行更深层次地研究。
2、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对我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是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共同作用的一个过程,有着其自身独特的规律。就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而言,尽管平时十分重视青年教师的培养,但尚未从“专业化发展”这一高度去研究和关注。因此青年教师需要快速地成长,必须走专业化发展之路。特别是学校转轨发展的初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强我校教育实力,推进我校教育可持续发展。
3、我校课题“农村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工作已全面展开,调查数据的完整、准确可为主课题顺利进行提供有效的保障。
二、调查目的为了全面了解九龙地区教师队伍状况,探索新形势下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更好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推进学校教育又好又快的发展。本课题组根据开题报告中的相关工作部署,开展了教师专业发展调查研究工作。本项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九龙农村地区几所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状况,以便能够更好地把握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需求和特征,为有针对性的有效推进我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策略奠定基础。
三、调查内容与方法
我们采用问卷采取匿名制问卷形式,对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的全体教师、九佛中学和镇龙二中的部分教师进行了调查。问卷共有28道选择题(50个选支),1
主要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教师的专业发展方向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五大块来开展。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教师的基本情况分析
根据收回的69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男教师38人,女教师31人,其中科组长15人。年龄30岁以下的占7.7%,31-50岁占87.1%,50岁以上5.2%。高级职称仅为6.5%,初级职称为12.6%,中级最多,占80.7%。教龄不一,有个别是刚毕业的,5年教龄以内的占14%,5-15年教龄的占73%,15年教龄以上的占12%。
被调查教师的第一学历是中专/中师的有2.3%,大专的有14.2%,本科最多,占84.5%,经过函授或自考等途径,现在所有教师的最终学历100%达到本科以上,其中取得硕士学位的2人。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师资的主体部分是具有中长教龄的教师,其中绝大多数在50岁以下,教龄超过5年的占有85%。这一方面说明教师整体上具有较为丰富的教学经验且较为年轻,另一方面年轻教师的教学经验缺乏,部分老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尤其是教学行为)趋于定型,要作出改变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从学历层次看,教师中以本科学历居多,其中有2人为硕士研究生。对于高中和初中学段来说,这项数据表明学校的教师在学历层次上只能算是基本达标。
就职称结构而言,中级职称人数最多,学校教师的职称层次总体偏低,这给初级职称教师的职称晋升带来了困难,也把“如何保持初、中级教师的专业进取精神”的问题摆在了学校管理者面前,教师群体中,中高层次的拔尖人才仍然缺乏。
(二)教师的教师专业知识技能分析
80以上%老师都认为自身的知识能力能比较适应课改要求,少数几位老师对新课改的学习应用充满信心、游刃有余,也有个别几位老师表示不太适应。
九龙地区虽然是农村地区,但是作为有效技能之一的多媒体教学还是被广泛应用,学校的多媒体硬件设施普遍较好,绝大部分老师能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只有4个老师表示很少使用。
在个人优势方面,几乎所有老师选择学科知识广博,教学技能娴熟以及善于思想工作,但无人选择教育科研成果多。
(三)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分析
对于开设公开课情况的调查显示,约99.3%的老师开设了校内公开课,有24人开设过萝岗区区级以上公开课,5人开设市级公开课并获奖,这说明学校的师资在萝岗区和广州市内的影响力尚不够,这种局面的改变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学校为教师积极争取机会。
从问卷调查看我校老师论文发表情况,20人从未发表过,45人发表过1至3篇,2人发表过4至6篇,2人发表过7篇以上。这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是一致的。因此,学校应当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给予教师有力的专业支持,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能够迈上一个台阶。
(四)教师专业发展意向分析
在自我评价目前的发展调查中,31位老师认为自己正处在平稳发展中,8位老师认为自己停滞不前,30位老师认为自己处于迅速上升期,无人感觉略有下降。针对教育教学中的改革,所有老师都认为有必要对当前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一半老师做过尝试但效果不理想,35%的老师取得不错的改革效果,约17%的老师想进行改革,却还不知道如何实行。谈到老师在业务上的最大发展期望,80%的老师选择了改进教学实践,10%的老师希望提高理论水平,另有10%的老师选择提高学历,没有老师把成为学科带头人当做目前业务发展的最大期望。
(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分析
全体老师的58%是通过参加进修培训了解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其次是通过互联网以及阅读书籍杂志报刊,少数几位老师是借助与校内其他老师进行交流。
在专业发展上,一半以上老师认为从同事那里得到比较多的帮助,另外,46%的老师认为学校为老师的发展在业务上提供的有效帮助是教学研讨,40%的老师认为是业务进修,约17.4%认为的名师指点,只有四位老师认为是课题研究。
五、调查结论和建议
因为本课题中期验收的时间仓猝,针对九佛中学和镇龙二中的教师调查问卷未能及时回收,目前所得数据全部来源于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以一校情况当然难以涵盖九龙农村地区中学青年教师全貌,只有留待后半期回收到九佛中学和镇龙二中的教师调查问卷再进行集中统计,在课题结题前做完综合分析。
但就目前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思想呈现出良性态势,被调查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关注自身专业的成长。他们不依赖过去的经验,在教育新理念的引领下,在困难面前不断的反思,在实践中成长。
但是,以上数据也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成长是教师的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这是一个长期的、充满着困难和艰辛的过程,需要行政、学校和每一位教师的共同努力。教师队伍总的来说专业化程度很低,这也许是多年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只重视课堂教学与高考成绩、不重视教师在职培训造成的后果。
另外,教师的科研素养也令人担忧。多数教师科研探究能力不强,教科研的力度不够,许多教师缺乏科研意识和问题意识,对教科研方法的掌握仍处于非常初级的水平。而在中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科研能力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想象,缺乏科研素养的老师是难以有效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甚至有效的教学,如此教学质量出就难以保障,这种状况是非常可怕的,我们决不可以掉以轻心。
目前数据表明,构建教师专业发展的共同体有着一定的实践基础。但还须加强彼此之间在业务上的交流与分享,从而真正形成“同伴互助”的局面。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学校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多样化的。对教师而言,感觉较为有效的是“业务进修”和“教学研讨”。
鉴于目前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要进一步搭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交流平台。教师都是工作在教学一线,有着共同的经历,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因此,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搭建各种形式的教师交流平台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继续抓实“以校为本”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如一直坚持的“集体备课”、“师徒结对”等均给予了教师相互学习、切磋,共同提高的机会。其次,要让教师有机会走出校园,合作、探讨,进而促进教师队伍的凝聚与合力。如定
期举行片区教学交流活动,有计划地组织教师到各校观摩学习。再次,要加大校园网络平台建设,扩大教师交流空间,为教师专业发展开辟新途径。
2、要进一步构建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培训体系。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专家的智慧引领、同事的合作互助,应势而生的各种形式的培训成为了教师专业成长中的加油站。在培训的内容与方式上要注重教师个体的学科性与差异性,比如实行分层培训,对于教龄短、教学经验贫乏的青年教师采取集中培训,提供更多观摩名师、听取专家报告的机会;而对于已经形成一定经验和风格的教师则可以采取互动式教学等校本培训方式。另外,要通过开展积极有益的读书活动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读书成为支撑教师专业成长的支点。
3、要“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大力加强师资培训,坚持“先培训,再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的原则,注重培训方式多样化。要针对老师的实际需要在专业知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现代技术等多方面进行专业培训,而且需要长久持续的坚持。要坚持课题带动课改战略,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审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并以其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能力。
4、建立教师专业化成长考评制度。要依据新课程的精神和教学改革的方向,科学制定考评内容和考评标准,努力使考评过程成为引导教师学会反思,学会自我总结的过程。要为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帮助教师全面了解自己,明确自己所处的成长阶段和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5、落实新课程理念,开展教育研习活动。“教师即研究者”是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的要求,培养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是教师职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使教师成长为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就必须让其参与系统的研究性学习,只有在研究性学习中才可能学会研究。所谓教育研习,是指教师运用所学的教育理论对教师职业专业化过程中出现的有关问题等进行分析、探讨和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提高反思能力和研究能力,进而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水平,以便更好地适应教师工作。教育研习有利于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教师在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各项技能进行反思与总结,从而进行及
时调整,最终达到“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目的。
总之,学校管理者必须注重学校师资的整体提升,更好地开展有效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课题研究,为优秀师资的涌现积聚力量;同时,要对 “好苗子”加强培养,加速他们的专业成熟,尽快催生出拔尖人才。必须坚持课题带动课改战略,调动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使全体教师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认真审视自身教育教学实践并以其问题为主要研究领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研方法,提高教育科研能力,从而有效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广州开发区外国语学校“农村中学青年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研究策略”课题组
执笔人:刘堂兵
2010年10月20日
第三篇: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研究 一 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
我国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在其编辑的《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中明确指出:“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专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条件和培养体制,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教师专业化的基本含义是: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必要的教育知识、教育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资格的管理制度等。[1]”据此,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获得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的基础上,建立现代教育理念,修炼崇高的职业道德,并经过教师职业培训而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教师资格,确保专业地位的过程。
(二)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
班主任专业化的内涵是“以教师专业化标准为基础,逐步掌握德育与班主任工作的理论知识,经过长期培养训练形成班级德育和班集体建设与管理的能力和技巧,提高自身的学术地位和社会地位,全面有效地履行班主任职责。[3]”当前,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城镇学校,面临社会的发展和形式的不断变化,农村教育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急待解决。如何带领班主任走向专业化,这是我们农村学校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二 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及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之间的差距
国家的有关制度逐步推动着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但并不意味着现在的班主任已经达到了专业化,相反,班主任的现状与专业化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表现在:第一,尽管实行了班主任津贴,但津贴太低,与班主任付出的辛勤劳动不成正比,以至很多班主任教师视班主任为“苦差事”,不愿当班主任;第二,教师的专业发展有职称衡量,教师要想晋升职称,必须在教学上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对班主任的考核,没有职称制,工作好坏一个样,因此,缺乏当好班主任的动力,班主任也没有愿景的激励;第三,对教师而言,其课堂教学工作完全有自己的主动权,但对班主任而言,开展什么样的活动,怎样开展活动都更好地受到来自上面的限制,较少有自主权;第四,缺乏对班主任的系统培训。所以,目前的班主任工作多少有些无奈,不愿当得人少,不会当的人多,即使在岗的班主任,也有不少人对工作缺乏事业心、责任心,对学生缺乏关心、爱心,不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不懂班主任管理规律,工作方法简单,只是维持班级不出事,对学生进行“关、卡、压”。
(二)农村班主任工作的特殊性
班主任工作有其特殊性,需要处理很多教学以外的问题。特别在农村地区,对于大量的留守儿童来说他们的生活上、心理上的各种问题都是农村班主任要面对的。这就要求班主任储备大量相关的知识,更要求班主任有一颗爱心,能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但是我们要避免对班主任的求全责备,我们对班主任是要有要求的,但是我们还要认识到班主任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也有他们的生活,他们和我们一样要面对各种各样生活中的问题,他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我们用各种应然的标准来拿班主任对号入座是不公平的,我们如果一味的以理想化的标准对班主任工作求全责备,甚至最终演变成一种毫无理由的批评对班主任专业化的进程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也会在极大地程度上打击班主任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在农村常听见家长说:“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你多费心,不听话就打,打坏了我不怪你,在家他不听我管教,就怕老师。”家长常认为孩子在学校有老师教育,自己就可以不教了,实际上学校教育远不如家庭教育重要。加上目前农村在校学生有很多留守儿童,在家缺少教育,往往养成一些不良习惯。这批学生到了学校,依然我行我素,不懂守纪,不懂尊敬老师,不懂如何与同学相处,遇到芝麻小事就控制不住情绪,轻则争吵重则大打出手。当教师批评时,孩子觉得受到委屈,可能产生过激行为。有的家长往往也依着孩子,认为班主任处理不公,对孩子“教育过当”,对班主任有意见,会到学校大吵大闹,强加指责,更有甚者动不动就用媒体威胁。
相对于农村家长来说,城里家长更重视教育,城里的班主任还可以得到家长的认可,工作干的会更有劲,中间还有不少灰色利益牵连,如补课、兴趣班、调座位、评优秀等等。而农村学校,教师当班主任很少出于自愿,有的是为了达到评定职称所规定的班主任年限、有的是领导安排了不好推辞,都是不得已而为之,实际上从内心深处的感受是“能不干就不干”,干也是短期行为,既没有职业生涯规划,也没有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思想打算,做一年是一年,没有热情和激情,没有目标和动力。因此不会主动去研究探索班级管理的特点和学生心理教育的方式,班级工作被动,难有建树,常常是应付了事,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三)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对班主任的身份认识不清
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水平低劣的现状已成为制约学校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显示出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艰巨性和复杂性。由于农村中小学专业人才缺乏,班主任课程负担普遍过重,目前又没有班主任津贴支出的保障机制,更重要的是当前的教师评价体系中教学业绩比重过大,导致班主任岗位失去魅力,竞争的活力不足。很多老师视班主任岗位为“副业”,课堂教学为“主业”,班级管理停留在管教的层面上。由于缺乏敬业爱岗的精神,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意识淡薄,专业能力停滞不前。2.农村班主任压力不断增加(1)社会和学校要求高、压力大
在中国广大农村,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人们渴望自己的子女能受到最优质的教育,从而在很多方面对当地学校提出了过高的要求,班主任作为班集体的组织者、管理者和本班学生的教育者,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单位,学校又会把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无条件地转嫁到班主任头上,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优良的文化素质、对家长充分尊重等传统美德等等,所以,在很多学校都把学生学业成绩不好、学习习惯不好、行为习惯不好、思想道德品质不超群等等归于班主任工作的不到位。学校不但把自己在社会上受到的压力全部转嫁到班主任和教师头上,还会把自己在上级教育部门及政府部门受到的压力也全部转嫁到教师及班主任头上。班级管理、学生学业成绩、学生思想教育、学生心理健康辅导、学生的评价、学生的辅导、学生行为习惯的矫正、教室及环境的布置、学生违纪的处理、和社会及家长的协调、班级良好学风的建立等等。(2)家长的要求过高、压力大
随着国家富国强民战略的实施、新农村建设等,让广大农村家庭快步进入小康以至于中康、大康,广大家长对自己子女受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同时很多家长的素质并没有跟上来。随着国家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在很多农村家庭都是两个大人一个小孩,或三个大人一个小孩,以至于四个、五个、六个大人加一个小孩,那个小孩当然就成为家庭中的王子、公主,所有的家庭都认为自己的小孩是天底下最聪明可爱的一个,那个小孩是集整个家庭或家族宠爱于一身,当然就很娇气,而当这个小孩无论在学业上还是行为上做得不够好时,全家人当然就认为那个教师或班主任不合格,于是对班主任的指责和不信任就开始了。没有干过教育工作的人不知道,总会说对学生要因材施教,但所有的教育工作者都明白,全班六十个学生又岂是你因材施教教得过来的?何况教师和班主任自己本身也是一个人,不是神,也有自己的家庭需要调理,也有自己的子女需要培养,也有自己的爱人需要照顾,也有自己的老人需要服侍。这所有的一切让广大农村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倍感心力憔悴,身体健康状况也每况愈下。3.农村班主任工作对教师不具吸引力(1)农村班主任工作难有成就感 长期以来广大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为学生发展和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在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着‘不愿做’、‘不会做’、‘不宜做’的“三不”现象。[5]
一是不愿做班主任。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当班主任压力大,待遇低,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愿意班主任。认为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难管理,班主任工作很辛苦,风险大,吃力不讨好,弄不好两头受气,自寻烦恼、不值得。“做一般教师就比较轻松和单纯,‘无官一身轻’,只要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对学生中出现的问题是可以不管不问的。有这种想法的教师即使是‘被当’了班主任,也会出现教育管理不作为现象。
二是不会做班主任。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上好课却当不好班主任的教师并不鲜见。随着社会各阶层对班主任的要求越来越高,班主任工作也日益专业化。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是无法胜任的。“有些班主任付出了体力,付出了脑力,付出了精力,最后仍得不到学生、家长及学校的认可,工作没有见成效,其原因就是不会做班主任,不懂得如何才能当好班主任。[7]”
三是不宜做班主任。有些老师虽然把班级工作管理的看起来像模像样,但学生却
感觉不到任何温暖,学生没有真正的班集体归属感,因为班主任的管理手段可能是霸道强权型的,把所有的问题都压住。近年来,媒体经常报道,一些班主任违反师德,体罚、变相体罚学生。还有些老师他们当班主任出发点就不正确,他们目的不是培养人,教育人,而是出于谋取私利,如果这些人做班主任,学生就都成了他们手里的商品和谋取私利的工具。一个任课教师不合格,影响的是一门学科的教学质量,而一个不合格的班主任就会影响全班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发展。(2)农村班主任待遇偏低、缺乏竞争性和激励性
班主任所承担的工作量和承受的压力相比,班主任津贴费显得不太合理。并且,班主任之间也缺乏富有竞争性的待遇和激励机制。而班主任普遍认为,一方面,在他们所承担的全部工作中,作为班主任的那部分工作量及压力,要远远高于作为科任教师的那部分工作量及压力,而班主任津贴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却没有体现出与之相对应的价值。另一方面,与科任老师相比,班主任的收入与其所占的重要地位也不成比例。三是对班主任的考核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尤其是那些优秀的班主任,并没有在待遇上体现出他们应有的价值。4.班主任在专业发展上有待提高
班主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班主任工作做的很累,班级工作却做的不理想,而有些人干的很轻松,班级管理却井井有条、学生很自觉的原因。长期以来,由于教育上自身的原因,班主任专业训练严重不足,在管理学生中表现出缺乏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道德。(1)班主任专业知识匮乏
班主任工作面广、工作量大、繁杂而多样,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学生的教育和培养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班级体的建设与管理更需要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管理的艺术。其中专业的心理学知识、教育学知识很多是我们忽视或不具备的。一些落后的教育观念、陈旧的工作方法、单一的解决问题模式难以应对千变万化的情况,不能应对错综复杂的新局面,不能跟上日新月异的新时代。(2)班级管理能力不强
班主任工作的复杂性对其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光有专业知识是不够的,还必须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深入学生了解研究学生的能力,创建优秀班级团队的能力,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能力,组织开展活动的能力,与科任教师、家长、学校协调交际的能力,此外还要顺应潮流熟练运用网络开展教育工作的能力等。但现实中班主任往往只是注重实效、而忽视学生心理成长,只注重自己的工作经验而忽视专业管理能力,采取了很多短期措施,没有采用真正长期有效的管理办法,养成良性循环的班集体。(3)专业道德水平欠佳
至今仍有不少班主任习惯于“权威”形式的管理,地位凌驾于学生之上,采用命令服从式教育模式,工作方式简单粗暴,角色定位错误,学生从内心上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与班主任对着干,而如果班主任不能及时控制情绪、发现问题,往往就会出现一些过激的、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有损教师形象的言行,对学生身心健康造成伤害,给班集体建设带来整体影响。这与新时期开放、民主、科学的先进管理理念相背,必须全面提高班主任专业道德水平。三 对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建设的策略
(一)明确班主任责任保障农村班主任的权利
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明确了班主任的地位与作用、配备与选聘、职责与任务、待遇与权利、培养与培训、考核与奖惩等。这对发挥班主任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保障班主任的合法权益,全面推进教育改革有重要的意义。1.合理安排班主任的工作量
《规定》要求:“班主任工作量按当地教师标准课时工作量的一半计入教师基本工作量。各地要合理安排班主任课时工作量,确保班主任做好班级管理。[8]”在农村小学存在着这种情况,一、二年级就有一名教师,既是班主任又是任课教师,这使班主任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而近些年的“农村义务阶段学校教师岗位计划”进一步缓解了农村教师问题,是班主任的工作量得到了减少。2.落实班主任经济待遇
《规定》要求将“班主任津贴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在绩效工资分配中要向班主任倾斜。对于班主任承担超课时工作量的,以超课时补贴发放班主任津贴。[9]”提高班主任的经济待遇是对班主任专业成长和工作能力的一种实质上的肯定和激励,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班主任工作专业性的重视和尊重。3.加强对班主任工作的精神奖励
我们常说要多表扬学生,为什么没有人说要多表扬班主任呢?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岗位的老师必须多予以精神鼓励和表彰。老师对精神关怀和奖励的需求远远大于物质奖励,很多教师默默付出,工作认真负责,不怕苦不怕累,能一辈子坚守在偏远的农村,那是因为他们从中收获了很多精神上的回报,如学生的进步、考试获奖、对老师的一声亲切称呼等等。这些小小的精神鼓励可以进一步增加教师当好班主任的责任感、幸福感和光荣感。在学校力所能及的地方还是要给班主任给予关怀,农村各学校虽然不能在工资、福利、补贴上给予很大帮助,但可以从改善班主任的学习、工作、办公条件上入手,让班主任在一个尽量舒心的环境中办公,这本身也是一种待遇,只有这样,才能让班主任乐于班级管理,乐于班主任工作,才能“用心”班级管理,才能“用心”班主任工作。
(二)争取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1.社会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
在报道学校矛盾纠纷时,我们媒体不光要关注学生所受的不公,更要正确公平的报道,在媒体面前,班主任也是弱者,班主任的工作也要大家的关注。家长要理解老师,舆论要正确评判,平衡报道,不要片面报道,穷追不舍。否则,老师对学生教育管理消极作为就会愈演愈烈。2.学校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在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相对比较低,对教育的意义认识得比较淡薄,加之目前的大学生就业不包分配,因而认为供孩子上学不合算,对孩子的教育也就放任自流,对孩子的智力投资更是寥寥无几。有些家长虽然望子成龙,但不懂得科学的教育方法,如当孩子的学习出现困难时,他们束手无策,而当孩子们的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又打又骂,孩子们难以接受,从而产生厌学心理。针对这些现象,班主任不仅要管理班级学生,还要做好家长的工作。班主任可以通过召开家长座谈会、家访或写信等多种方式和家长沟通。既要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又要了解家长的思想动态,对观念落后的家长应及时教育。从而让家长在教育学生的方式、方法上与班主任达到共识。
要让家长们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校方单一的活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互相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成功的教育必须建立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有效配合的基础之上。学生成长离不开任何一方,唯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
(三)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班主任提供基本保障
在制定相关的配套制度时由于城市和农村差异,在贯彻落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关于班主任的政治经济待遇制度、培养培训制度、考核奖惩制度过程中,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制订具体的实施办法和相关的配套制度。要在人事编制、津贴发放等方面向班主任专业发展倾斜,确保班主任专业地位和各项待遇得到真正落实。1.建立班主任职责制度
班主任工作的职责是担任职务的教师按照班主任工作基本任务的要求应承担的具体责任。职责制度的建立有利于班主任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形成自己的专业角色意识。
2.建立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
班主任资格认证制度是班主任职业专业化的基本特征,是国家对专门从事班级管理工作的班主任的基本要求;班主任资格认证也是对班主任工作专业性的认可,对教师具有承担班主任工作能力的认定,班主任获得工作岗位的首要条件。逐步试行班主任持证上岗制度,变过去“班主任工作只是副业,兼一兼、代一代就行[”传统观念。
3.建立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制度
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可分为见习班主任、二级班主任、一级班主任、高级班主任和特级班主任五个层次。班主任的职级与教师的职称同等对待,不同职级的班主任享有不同的待遇。建立班主任专业化职级制度,有利于调动班主任的积极性,推动班主任进行专业追求,获得专业发展。
(四)举办培训加强农村班主任的理论与技能水平
现在教师的培训机会是越来越多了,还有专业的班主任培训,但正因为多了,走的过场也就多了。这里有教师本身的问题,农村班主任工作本身就忙,还有一大家要照顾,很多时候自己的孩子都没有时间辅导,空闲时间有限。也有培训的问题,很多时候学的是纯理论的东西,几乎没有实际用处,只能用来参加考试。学习是好事但要真做到学有所用切实提高农村班主任素养走向专业化,我认为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时间安排要合理
培训时间要多放在寒暑假,要允许老师在一定范围内自由选择,这点很多培训已经做到了。比如说最近我有别的工作,没有时间去参加学习,我可以选择下一批的学习。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喜欢网上学习,可以自由安排,这是非常值的推广的。
2.培训内容要理论联系实际
纯理论、应付性的东西有不如没有,那只是浪费大家的时间和精力。我们都愿意听魏书生的讲座,很实际,很有启发性,那才是我们中国的东西,都是在实际工作中得出的理论,听了不但是觉得讲的好,回来还能用。最好能给班主任去优秀学校实习学习的机会。3.定期开展校本研讨
别处的经验不一定能在我们这行的通,比如,经济基础好的地方能通过发班主任津贴的方式来刺激班主任工作动力;盘锦市有魏书生的带动作用;大城市有更多的学习和交流机会。而这些是农村不具备的,但我们可以自己组织校本研讨、交流,把优秀的经验传播开来,创建自己的特色管理。
(五)提高农村班主任职务津贴和职称晋升的优先权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中这样写道:“做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中小学的主业”,“ 要将班主任工作记入工作量,并提高班主任工作量的权重。[11]”班主任和授课一样都是“主业”,授课有课时费,班主任工作理当记入工作量。相应地,课时费要根据教师的级别和年限有所区别,班主任工作量也该如此。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是农村班主任的津贴仍然是“原地踏步”。这大大降低了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农村各学校可以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增加班主任的津贴,使得班主任的工作量与收入保持平衡。另外,评定职称时,可以优先考虑班主任。因为班主任的工作除了承担一个科任教师所做的以外,还要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身上,劳动量远远超过其他科任教师。通过提高经济待遇和职称晋升的优先权,使得班主任教师觉得工作有动力,工作有“奔头”。
班主任专业化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但现阶段农村各小学班主任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班主任的水平和能力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各学校对班主任的管理和使用方面还存在着不足,班主任专业化队伍的建设和培养还有很长的一段路需要走,学校在构建班主任科学管理的运作中,唯有真正心系每一位班主任的成长与发展,与他们同心、同行,才能达到管理的科学化。总之,要实现农村小学班主任专业化,任重而道远,这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渐成理论界和实践工作者的关注话题。传统的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过于简单、粗糙、单一,低效。为了提高班级管理效率和质量,以进一步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研究认为民办中小学班主仟角色需要实现“从单纯教师向学生良师益友转变”、“从硬性管理者向柔性服务者的转变”、“从经验工作模式向专业化工作模式的转变”、“从用时间进行学生工作向用心进行学生交流的转变”以及“从单兵作战向协作化工作的转变”等几大转变。本文运用文献法,收集整理了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探索等方面的信息资料。调查发现,当下民办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在管理方面的感性认识非常丰富,远远高于理论成果的呈现。同时,运用访谈法,笔者了解到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对于工作改革的强烈愿望与困境。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中虽有一些新思路、新想法、新点子,但苦于工作奔波,毫无时间精力系统研究,行动也只能停留在感性认识层面。调查发现,目前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受传统班主任观影响严重,教学凌驾在管理之上,管理凌驾于学生之上”,最后导致班主任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创新性不高,班主任之间沟通性不强,专业性不高。总体来讲,民办中小学缺乏一支高素质的班主任队伍,原因主要体现在民办中小学社会生存环境比较差、民办中小学学生管理难度比较大,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职业倦怠严重等方面。因此,为理清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困局,使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真正有效发挥班主任作用,必须改善民办中小学班主任的工作环境,同时,民办中小学班主任自身必须转变时代角色,强化工作职责。再次,民办中小学班主任工作改革必须要做好“两手抓,两手都不松”。一是抓好成才观,创新学生管理服务理念,构建“刚性管理”和“柔性服务”相结合的民办中小学学生管理服务理念;二是抓好班主任发展观,积极鼓励班主任加强专业继续教育,增强理论科研能力。同时,切实提高班主任待遇,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等工作辅助开展。
第四篇:农村电影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农村电影发展的现状和对策
文章来源:中国电影报 复习发布时间:2014-08-06 17:28:33
2006年年初,农村电影“2131工程”正式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落实中央的部署,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新思路,农村电影发展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一、当前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现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受到农村群众的广泛欢迎。
(一)建立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财政保障体系
按照《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广电总局等部门关于做好农村电影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 38号)等文件精神,各地党委政府积极落实和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责,把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措施。在中宣部指导下,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支持下,从中央到地方设立专项经费,坚持 “养事不养人”的原则,以购买公益版权、场次补贴和部分设备支持等方式,向农村群众提供公益放映服务,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全面实施提供了保障。“十一五”时期,国家发改委安排专项资金6亿元,为中西部地区农村(含东部少部分贫困地区)配备电影流动放映车919辆,数字电影放映设备17952套。2007年至2010年,中央财政安排16.2亿元资金对中西部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进行补贴。2011年,为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财政部根据各地农村电影放映实际成本测算,将原每场 100元的公益放映场次补贴标准提高到200元,并对东部6省3市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实施奖励。2013年,财政部对东部地区农村放映在奖励的基础上,新增中央财政补助20% 的标准。各级财政对农村电影公益放映补贴扶持资金比例的提高,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农村电影工作者,保障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活动的普及开展。
(二)培育了一大批农村电影新型市场主体
按照农村电影发展新思路,广电行业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政府购买”的前提必须是以公司制、股份制为特征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在实践中,各地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与推动原有的市、县国有电影公司改革结合起来,纷纷组建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有效地减少了发行环节。院线公司以招标方式通过签订劳务合同招聘农村放映员,他们平时务农务工,晚上承担放映任务,履行合同完成任务后,由政府按场次给予其相应补贴。按照规划,各院线在行政村设立放映点,形成了上下贯通、覆盖到村的发行放映网络。新体制还明确了政府、院线、放映队各自的职责,政府宏观指导,制定政策,强化监管;院线公司负责经营、服务和管理;放映队承担公益放映任务。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共有农村电影数字院线249条,经营这些院线的公司大都是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三)形成了农村数字电影流动放映技术服务和供片体系
农村电影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得益于电影界大力推行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数字技术的日新月异,为中国电影加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电影数字化发展纲要》(广发影字[2004]257 号)、《数字电影流动放映系统技术要求(0.8K)》(GD/J013-2007 广发[2007]53号)等一系列文件先后出台,规范了数字放映设备市场准入标准,推动数字放映设备升级改造。为加快农村数字电影全面升级,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专门研发建设了农村电影服务技术平台,承担流动数字电影的节目制作、加密、传输、授权放映、网上交易等服务和管理。中国电影科研所、中国电影质检所为农村数字放映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了十余种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数百次的技术检测。中国电影器材公司负责院线公司和放映队的人员培训,承担放映设备集成、维修等各项中介服务,为全国数字电影放映设备提供集成服务。截至2013年12月底,全国农村电影数字院线有注册放映设备 53676台,放映队50148支,卫星数字接收站205个,形成了遍布全国农村的电影数字放映新格局。
为确保公益版权数字影片的供应,成立了中影新农村数字电影发行公司,由政府委托承担全国农村数字影片公益版权的集中采购和发行工作,建立起片源保障机制。同时,通过市场调节,鼓励制片方、发行方将更多影片通过数字中心平台给农村提供片源。为进一步增加影片数量、提高影片质量,解决群众反映最多的片源问题,2011 年起,探索实行新的农村放映市场运作机制,通过提高片方在农村市场的收益,鼓励制片方把最新最好的影片送到农村发行放映。一是改变过去对公益影片收购价一刀切的方式,而是根据影片在城市市场上的票房,给予不同的收购价,城市票房越高收购价也越高;二是由过去的固定价格收购,改为固定保底价格收购加分账收入,每订购一场,片方还能获得7 元的分账收入,影片订购越多、越受农民欢迎,片方的分账收入也越高;三是改变过去政府推荐影片目录下放之后才开始联系片方的被动局面,随时关注国内电影市场的动态,推荐市场关注又适合农村的影片,提前洽谈农村版权。从2011 年到2013年6月,片方从农村市场共计收益1.53亿元,是“十一五”时期5年间收益总和的6.6倍。电影数字节目中心订购平台的影片数量,由“十一五”时期的1199部,增加到目前的3027 部,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基本满足了公共文化服务和市场需求。
(四)拓展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覆盖范围
实践中,有三个标准来衡量 “十六字方针”是否落实、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实施是否成功:一是农民是否能真正看上电影、看好电影,二是放映补贴是否能够真正发放到放映员手中,三是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是否能够持续发展。2013 年全国农村放映电影达800万场,观众约15亿人次。电影公共服务已大大超越“十一五”时期的“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的基本目标,成为广大农村群众集体文化生活的重要部分。
为不断完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扩大放映活动的覆盖范围,公益放映已经从覆盖农村扩大到工厂、社区、学校,使农民工等流动人口也能享受到电影公共服务。电影行政部门每年定期为全国青少年推荐国产优秀故事影片,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时代主旋律。各地积极做好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放映工作,每学期为中小学生至少放映两场爱国主义教育影片。浙江省根据农村地区人口集聚度和群众实际需要,合理确定放映点布局和放映场次,将城镇社区、外来务工人员集聚地等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广东省鼓励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与用工量大的企业合作,由企业提供设备和场地,将固定放映点设在企业,院线公司定期进行服务。这些活动通过群众实实在在的得益和媒体报道,极大提高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实践证明,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电影事业、产业如鸟之两翼,协调发展。在电影产业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短短几年时间,农村电影事业从胶片放映时代跌入低谷到今天全面恢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新思路是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建设理论的一大创新,明确了现阶段农村电影发展既不能单纯靠政府大包大揽,也不能单纯靠市场自由发育;明确了政府在培育市场和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购买方式;明确了企业在市场运作和发行放映中的主体作用和经营方式,对于推动农村电影的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经营管理创新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外部环境的变化影响,农村电影也暴露出一些矛盾和问题,面临的主要困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部分地区政府部门认识有待提高,财政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有待完善
尽管农村电影工作得到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但仍有部分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对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管理职责不到位,工作开展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入调查研究和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导致存在放映计划落实不到位、补贴资金配套不足,存在放映空白点等问题。此外,存在放映场次监管困难,瞒报、虚报场次时有发生的现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配套补贴资金大多集中到县级财政,一些地方出现了补贴资金发放周期长,场次补贴发放不及时,补贴资金使用不合理,甚至个别地方有截留、挪用的现象,直接影响了放映员的积极性,影响了放映场次的完成。
(二)城镇化加速的同时,农村观影人次快速下降
2013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3.7%,并持续高速增长。随之而来的不仅是行政村的减少、撤并,加上大范围的人口向城市流动,农村的“空巢化”现象日益普遍,客观上减少了农村电影观众的保有量。同时,伴随广播、有线电视村村通、直播卫星户户通以及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农村群众在家至少能收到40多套广播电视节目,还可以上网下载和在线观看电影节目,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形式对农村电影需求形成了难以避免的冲击。
(三)农村群众的观影需求日益提升,放映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经过发行体制的革新,中影新农村、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片方的积极性已大大提高,订购平台上可供选择的影片3000部左右,绝大部分城市院线影片当年都能进入农村市场,但许多地方群众依然反映片源陈旧。由于整个市场机制发育尚不成熟,缺乏放映质量方面的市场驱动和绩效考核,院线和放映员没有动力和积极性去搜集、整理和满足观众需求,订购场次往往以简单、方便、节省成本为主要考虑因素,有的地方一线放映员甚至没有选片的机会。
(四)市场运作仍处探索阶段,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
不进行市场化运作,农村电影放映就只能停留在基本的公共文化保障基础上,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标准、个性化需求。虽然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了市场化运作的尝试,但始终处于探索、试验阶段,运营很不稳定、极不成熟。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即使是在相同地域条件下,都难以规模化复制和推广,更何况中国各地经济社会条件差异巨大,也在客观上增加了模式推广的困难。
(五)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农民观影条件亟待改善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东部很多地方,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改变了农村的观念,走上了小康之路的农民群众已不满足于一月一次的露天放映和站着观看,他们希望能够坐在乡镇影院和城里观众一样看电影的呼声越来越强烈;而西部地区、北方地区的广大农民群众也对看好电影有了新的需求。特别是每年元旦春节期间,各地农村群众集中,却因正值冬季,大部分地区天气寒冷,室外难以放映,本来是观影需求最旺盛的季节,却成为农村电影放映的淡季,农民群众迫切希望改变漫长的冬季没有电影看的现状。
三、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的主要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各地电影主管部门在做好公益放映的同时,积极为拓展电影市场夯实基础。2013年11月中旬,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正式批复浙江成为深化农村电影发行放映体制改革试点省。围绕浙江试点和其他一些地区的探索,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电影发行放映工作主要有以下思路。
(一)加强管理,完善公益场次补贴资金发放机制
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资金是国家财政为保障农民群众观看公益电影,对放映活动进行补贴的专项资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村电影工作的重视和扶持。为了适应农村电影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08]135号),使补贴资金的发放更合理,拨付方式更有可操作性。同时,各省(区、市)广电行政部门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操作流程,做到 “先放后补、公开透明、及时到位、足额发放”,真正管理和使用好这笔钱,使这笔资金的使用经得起群众监督,经得起审计。
(二)加强监管,确保放映场次真实有效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是惠民工程,必须保证农民群众看到看好电影。当前需要调整思路,合理布局,重点解决一些大的自然村、偏远地区农牧民“看到电影”的问题。同时,加大监管力度,制订切实可行的监管办法,通过制度管理、舆论监督和技术监管等多种方式,加强对电影放映情况的监督,确保放映活动真实有效,确保政府补贴不出差错。各地应利用数据回传系统和建立GPS/GPRS技术放映监管平台,在实现监控放映服务质量的同时,使农村放映能够成为可靠的具有公信力的广告平台和媒体平台。
(三)培育主体,继续完善农村数字电影院线公司机制
农村电影改革发展新思路,政府购买是重要保障,农民群众受惠是根本目的,而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是有效的运行手段。为此,在“十二五”期间,要更加重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积极培育、完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电影院线公司和农村电影放映队,发挥各类农村电影院线公司的市场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村电影从业者和院线公司的积极性,在抓好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电影数字院线公司开展商业放映,通过更加符合市场规律的运作方式推动农村电影放映工程持续健康发展。
(四)积极探索,完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供片机制
为提高广大农村观众对电影公共服务的满意度,调动电影制片方的积极性,要充分利用和调动市场资源,提高农村电影发行的市场化程度,进一步增强影片供给能力,丰富影片节目,满足农民需求。一方面,进一步推动制片方在广阔的农村市场获得效益,带动其更加重视影片在农村的发行;另一方面,农村电影院线公司也将从满足农民群众个性需求、满足影企联姻活动中企业的需求出发,订购更多好看的节目,从而形成良性互动。
(五)改善条件,着力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基础设施建设
充分考虑中国农村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东、中、西部发展的差异,制定不同的政策,提高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的品质。要调整思路,转变农村电影就是露天电影的传统观念,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利用乡镇礼堂、文化活动站(室)建立室内固定放映点,逐步改善农村群众的观影条件。与此同时,抓住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战略机遇,重点实施县城及有条件的乡镇影院建设,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村固定放映为基础、流动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市场公益兼顾的电影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农村电影向市场的过渡,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广大农村观众看电影的问题,实现农村电影服务的繁荣发展。
(六)因地制宜,努力满足农民工群体的观影需求
电影强国十年规划明确要求,要重视农民工的观影需求,切实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看电影难的问题。近年来,浙江、广东等省为满足农民工观影需求采取了很多切实可行的办法。下一步,应总结经验,根据农民工流动状况,将农民工集聚地纳入农村电影服务范围,科学规划室内固定放映点建设,针对农民工的工作生活特点,合理确定放映场次,出台补助政策,稳妥有效地满足农民工群体的观影需求
第五篇: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当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贵州省遵义县枫香镇土坝小学鲁修逸
当前,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新课改不适应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一些深层次矛盾也日益暴露出来。具体表现为:①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得不到及时提高,且有逐年退化倾向。许多农村小学教师很少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专业培训和高层次的教育教学研讨活动,教学长期处于简单机械的重复状态。②教师的专业意识不强,专业精神匮乏。部分教师满足于做“教书匠”,缺乏专业归属感和专业成就感,缺乏专业发展动力,碌碌无为,得过且过。③个别教师心态浮躁,学风教风不扎实。受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个别教师不能静心做学问,安心搞教研,不能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在繁纷复杂的新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面前迷失自我,或随波逐流赶时髦、摆花架子,或脱离实际在教研科研中“作秀”、搞假大空。④校际之间、学科之间的教师专业发展不平衡。多数农村学校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和外语教师,很多教师不会使用过网络教育资源,更谈不上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和学习。
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整体状况令人堪忧,严重束缚着农村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与发展,进而成为制约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新课改顺利实施、推进的瓶颈。无数事实证明,振兴农村的希望在教育,而振兴农村教育的希望在农村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在广大农村体现得十分具体。由此可见,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是当务之急。而教师队伍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只能而且最终要通过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来破解。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与教育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得以实现。因此我们应突出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有效整合学习、反思、开放、交流、研究等现代学校文化的基本要素,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搭建平台。
一、搭建自我实现平台,增强教师的专业自主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点不在于学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真正形成了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大多数教师已敏锐的感觉到,新课改正在悄悄地改变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真正合格的教师将伴随新课程的实施,逐步走向“专业自觉”,也就是说,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应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实践和探索中,对原有经验和现实的问题解决策略不断整合、扬弃和创新,最终建构一种集教学、学习、研究和创新于一体的职业生活方式。这就需要大力加强学习型、研究型和创新型的学校文化建设,发挥文化的凝聚和导向作用。当文化建设达到一定层次,教师便能够从枯燥的程式化教学模式和职业倦怠中解脱出来,以建设性的心态去化解压力和矛盾、实现自我超越,真正感受到生存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搭建读书交流平台,营造浓厚的学习文化。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优秀教师的教育技巧的提高,正是由于他们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他们的知识的大海”。对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来说,学习是生活,学习是工作,学习是一
种责任,必须养成时时、事事、处处学习的习惯。现代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典范。而读书,则是终身学习最直捷的途径。担负着教书育人重任的教师,更应该热爱读书、认真读书,不断给自己充电,以更新理念、丰富知识、增长智慧。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或学校就要为教师读书提供更大的支持,积极实施教师读书工程,引导广大教师在科学的教育教学理论引领下,实践先进教学经验,学习成功做法,在读书中理解、感悟、反思、研究、交流,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三、搭建科研交流平台,助推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教师要强化教研科研意识,学会研究,参与研究,研究出成果,做到以研究促提高。教师只有经常地进行研究,才能从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找到内在规律。要以教科研活动为载体,促进教师之间的平等对话,合作交流,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营造宽松、民主、开放的学术研究氛围,使互动式、参与式、开放式教研走近教师,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和独特见解的发表;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以实现有效教学为旨向,把教育教学和管理中的重点问题作为课题,大力开展群众性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发挥现代理论的指导作用、参研人员的示范作用、科研管理的规范作用和科研成果的助推作用。
四、搭建教学反思平台,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教师有意识地、审慎地对自己思维活动的前提、过程、结果进行批判性考察,是促成教师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实现教育意义的重要基础。只有善于进行教学反思,教师才能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审视自己的教学,才有可能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思考问题,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激发理论与实际创造性结合的灵感,进而改善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水平。案例分析是当前教师比较认可的一种反思形式。因此学校可定期组织教师观看优秀教学案例(这也可以有效避免农村小学经费紧张,教师走出去的难题),引导教师进行以小见大、由表及里的理性思考和本质探究,促进教师的经验理论化和专业自主化。
五、搭建合作互助平台,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同伴互助不单是教师间知识经验的简单传递和相加,它更能形成一种思维的碰撞和共生效应。因此,要注重在城乡之间、校际之间、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的氛围,发挥集体智慧,形成合力,共同分享经验和成功。城乡小学之间要有计划地开展名师送教活动和名师带徒活动,让农村教师在家门口便可以学到先进的课改经验;要注重发挥优秀骨干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经常性开展区域性集体备课和听评课活动,针对教学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加强研究和指导,促进城乡教师共同发展、共同提高。
六、搭建竞赛展示平台,提升专业发展层次。要生存就有竞争。竞赛活动可以为教师搭建起一个交流提高的平台。让广大教师在这个舞台展示自己的进步和专长,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因此,我们可以竞赛活动为载体,开展各种教学竞赛,比如:优质课比赛、论文评比、说课比赛、制作课件竞赛、教学设计比赛等,激活教师参加校本教研的内驱力。在活动中,我们既要注重过程指导,又要加强过程监督,确保各项活动能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如有的农村小学教师多数是一些民专公的中老年教师,对说课这一活动形式还不是很熟悉,因此我们在举办教师说课比赛前,可先对教师进行说课培训,让其掌握说课的方法、步骤、如何撰写说课稿等。通过这些活动,为教师提供一个平等竞争的舞台,使广大教师的专业能力在民主、平等、自由的竞赛活动中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