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
一、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病原学检查作出诊断。
(一)临床诊断病例
1.流行病学史
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流行季节,当地托幼机构及周围人群有手足口病流行,发病前与手足口病患儿有直接或间接接触史。
2.临床表现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极少数病例皮疹不典型,部分病例仅表现为脑炎或脑膜炎等,诊断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
(二)确诊病例 在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1.肠道病毒(CV-A16、EV-A71等)特异性核酸检查阳性。
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V-A16、EV-A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急性期血清相关病毒IgM抗体阳性。
4.恢复期血清相关肠道病毒的中和抗体比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二、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出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与儿童出疹性疾病,如丘疹性荨麻疹、沙土皮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风疹以及川崎病等鉴别;CV-A6或CV-A10所致大疱性皮疹需与水痘鉴别;口周出现皮疹时需与单纯疱疹鉴别。可依据病原学检查和血清学检查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者,应当结合流行病学史并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A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结果作出诊断。
(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病例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病例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患儿一般无皮疹,胸片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病情加重或减轻呈逐渐演变的过程。
三、重症病例的早期识别 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阻止发展为第4期。年龄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和EV-A71感染为重症高危因素,下列指标提示患儿可能发展为重症病例危重型:
1.持续高热
体温大于39℃,常规退热效果不佳;
2.神经系统表现
出现精神萎靡、头痛、眼球震颤或上翻、呕吐、易惊、肢体抖动、吸吮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
3.呼吸异常
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整,安静状态下呼吸频率超过30~40次/分; 4.循环功能障碍
心率增快(>160次/分)、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发花、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秒);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 6.血糖升高
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8.3mmol/L;
7.血乳酸升高
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其升高程度可作为判断预后的参考指标。
四、治疗
(一)一般治疗
普通病例门诊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积极控制高热。体温超过38.5℃者,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使用退热贴等)或应用退热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口服,5~10mg/(kg·次);对乙酰氨基酚口服,10~15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小时。
保持患儿安静。惊厥病例需要及时止惊,常用药物有:如无静脉通路可首选咪达唑仑肌肉注射,0.1~0.3mg/(k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5mg/次,体重>40kg者,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地西泮缓慢静脉注射,0.3~0.5mg/(kg·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0mg/次,注射速度1~2mg/min。需严密监测生命体征,做好呼吸支持准备;也可使用水合氯醛灌肠抗惊厥;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吸氧;注意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二)病因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研究显示,干扰素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若使用利巴韦林应关注其不良反应和生殖毒性。
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治疗。
(三)液体疗法
重症病例可出现脑水肿、肺水肿及心功能衰竭,应控制液体入量,给予生理需要量60~80ml/(kg·d)(脱水剂不计算在内),建议匀速给予,即2.5~3.3ml/(kg·h),注意维持血压稳定。休克病例在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同时,给予生理盐水5~10ml/(kg·次)进行液体复苏,15~30分钟内输入,此后酌情补液,避免短期内大量扩容。仍不能纠正者给予胶体液(如白蛋白或血浆)输注。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依据中心静脉压(CVP)、动脉血压(ABP)等指导补液。
(四)降颅压
常用甘露醇,剂量为20%甘露醇0.25~1.0g/(kg·次),每4~8小时1次,20~30min快速静脉注射;严重颅内高压或脑疝时,可增加频次至每2~4小时1次。
严重颅内高压或低钠血症患儿可考虑联合使用高渗盐水(3%氯化钠)。有心功能障碍者,可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1~2mg/kg静脉注射。
(五)血管活性药物
第3期患儿血流动力学改变为高动力高阻力型,以使用扩血管药物为主。可使用米力农,负荷量50~75μg/kg,15分钟输注完毕,维持量从0.25μg/(kg·min)起始,逐步调整剂量,最大可达1μg/(kg·min),一般不超过72h。高血压者应将血压控制在该年龄段严重高血压值以下(具体血压值见表1),可用酚妥拉明1~20μg/(kg·min),或硝普钠0.5~5μg/(kg·min),由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调整至合适剂量,期间密切监测血压等生命体征。
第4期血压下降时,可应用正性肌力及升压药物治疗,如:多巴胺5~20μg/(kg·min)、去甲肾上腺素0.05~2μg/(kg·min)、肾上腺素0.05~2μg/(kg·min)或多巴酚丁胺2.5~20μg/(kg·min)等,从低剂量开始,以能维持接近正常血压的最小剂量为佳。
以上药物无效者,可试用血管加压素或左西孟旦等药物治疗,血管加压素:20μg/kg,每4小时1次,静脉缓慢注射,用药时间视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而定;左西孟旦负荷剂量6~12μg/kg静脉注射,维持量0.1μg/(kg·min)。
(六)静脉丙种球蛋白
第2期不建议常规使用静脉丙种球蛋白。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可酌情使用,剂量1.0g/(kg·d),连用2天。
(七)糖皮质激素
有脑脊髓炎和持续高热等表现者以及危重病例酌情使用。可选用甲基泼尼松龙1~2mg/(kg·d),或氢化可的松3~5mg/(kg·d),或地塞米松0.2~0.5mg/(kg·d),一般疗程3~5天。
(八)机械通气
1.机械通气指征
出现以下表现之一者,可予气管插管机械通气:(1)呼吸急促、减慢或节律改变;(2)气道分泌物呈淡红色或血性;(3)短期内肺部出现湿性啰音;
(4)胸部X线检查提示肺部明显渗出性病变;
(5)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或动脉血氧分压(PaO2)下降;(6)面色苍白、紫绀、皮温低、皮肤发花、血压下降;(7)频繁抽搐或昏迷。2.机械通气模式
常用压力控制通气,也可选用其他模式。有气漏或顽固性低氧血症者可考虑使用高频通气(HFV)。
3.机械通气参数调节目标
维持动脉血氧分压(PaO2)在60~80mmHg以上,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2%~97%,控制肺水肿和肺出血。
对于出现肺水肿或肺出血者或仅有中枢性呼吸衰竭者,按照机械通气呼吸机初调参数表(见表2)进行调节。
若肺出血未控制或血氧未改善,可每次增加PEEP1~2cmH2O,一般不超过20cmH2O,注意同时调节PIP,以保证正常氧合水平。肺水肿及出血控制后,逐步下调呼吸机参数。
4.机械通气管理
(1)镇痛与镇静:气管插管前需要进行充分的镇静、镇痛处理。药物包括:咪达唑仑静脉泵注,0.1~0.3mg/(kg·h);芬太尼静脉注射,1~2μg/kg,注射时间>60秒;芬太尼静脉维持泵注:l~4μg/(kg·h)。
(2)机械通气过程中避免频繁、长时间吸痰造成气道压力降低,要保持气道通畅,防止血凝块堵塞气管导管。
5.撤机指征
(1)自主呼吸恢复正常,咳嗽反射良好;
(2)氧合指数(PaO2/FiO2)≥200mmHg,PEEP<10cmH2O时,开始做撤机评估;(3)血气分析好转,胸片肺部渗出与肺水肿好转;(4)意识状态好转;(5)循环稳定。
(九)其他
(十)恢复期治疗
(十一)中医辨证论治
手足口病属于中医“瘟疫、温热夹湿”等范畴,传变特点具有“卫气营血”的规律,根据病症,分期辨证论治。
五、预防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三)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医疗机构应当积极做好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加强预检分诊,应当有专门诊室(台)接诊手足口病疑似病例;接诊手足口病病例时,采取标准预防措施,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诊疗区域环境和物品的消毒,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等进行消毒,75%乙醇和5%来苏对肠道病毒无效。
第二篇: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2教案
附件2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2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引
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
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病例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
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为脑干脑炎及神经源性肺水肿。
一、临床表现
潜伏期多为2-10天平均3-5天。(一)普通病例表现。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
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
疹或疱疹性咽峡炎。多在一周内痊愈预后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如单一部位
或仅表现为斑丘疹。(二)重症病例表现。
少数病例(尤其是小于3岁者)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左右出现脑膜炎、脑炎(以
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
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精神差、嗜睡、易惊、头痛、呕吐、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
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查体可见脑膜刺
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紫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
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毛细血管再
充盈时间延长。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
二、实验室检查(一)血常规。
白细胞计数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细胞计数可明显升高。(二)血生化检查。
部分病例可有轻度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
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钙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应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气分析。
呼吸系统受累时可有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血氧饱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压升高酸中毒。
(四)脑脊液检查。
神经系统受累时可表现为外观清亮压力增高白细胞计数增多多以单核细胞为主
蛋白正常或轻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五)病原学检查。
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特异性核酸阳性或分离到肠道病毒。咽、气道分泌物、疱
疹液、粪便阳性率较高。(六)血清学检查。
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等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物理学检查(一)胸X线检查。
可表现为双肺纹理增多网格状、斑片状阴影部分病例以单侧为著。
(二)磁共振。
神经系统受累者可有异常改变以脑干、脊髓灰质损害为主。
(三)脑电图。
可表现为弥漫性慢波少数可出现棘(尖)慢波。(四)心电图。
无特异性改变。少数病例可见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Q-T间期延长ST-T改变。
四、诊断标准(一)临床诊断病例。
1.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32.2.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病原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
无皮疹病例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二)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确诊。
1.肠道病毒(CoxA16、EV71等)特异性核酸检测阳性。2.分离出肠道病毒并鉴定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3.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中和抗体有
4倍以上的升高。(三)临床分类。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发热。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表现。如精神差、嗜睡、易惊、谵妄头痛、呕吐肢
体抖动肌阵挛、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眼球运动障碍无力或急性弛缓性麻痹惊厥。体
征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2)危重型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 ①频繁抽搐、昏迷、脑疝。
②呼吸困难、紫绀、血性泡沫痰、肺部罗音等。③休克等循环功能不全表现。
五、鉴别诊断
(一)其他儿童发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与丘疹性荨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儿急疹、带状疱疹以及
风疹等鉴别。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皮疹形态、部位、出疹时间、有无淋巴结肿大以及伴随
症状等进行鉴别以皮疹形态及部位最为重要。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二)其他病毒所致脑炎或脑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脑炎或脑膜炎如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
道病毒等临床表现与手足口病合并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重症病例表现相似对皮疹不典型
者应根据流行病学史尽快留取标本进行肠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学检查结合病原
学或血清学检查做出诊断。(三)脊髓灰质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并急性弛缓性瘫痪(AFP)时需与脊髓灰质炎鉴别。后者主要表现为双峰
热病程第2周退热前或退热过程中出现弛缓性瘫痪病情多在热退后到达顶点无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应与肺炎鉴别。肺炎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呼
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状一般无皮疹无粉红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减轻均呈逐渐演变
可见肺实变病灶、肺不张及胸腔积液等。(五)暴发性心肌炎。
以循环障碍为主要表现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与暴发性心肌炎鉴别。暴发性心肌炎无皮
疹有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综合征发作表现心肌酶谱多有明显升高胸片或
心脏彩超提示心脏扩大心功能异常恢复较慢。最终可依据病原学和血清学检测进行鉴别。
六、重症病例早期识别
具有以下特征尤其3岁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应密切观察病
情变化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有针对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续高热不退。
(二)精神差、呕吐、易惊、肢体抖动、无力。(三)呼吸、心率增快。(四)出冷汗、末梢循环不良。(五)高血压。
(六)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七)高血糖。
七、处置流程
门诊医师在接诊中要仔细询问病史着重询问周边有无类似病例以及接触史、治疗经过
体检时注意皮疹、生命体征、神经系统及肺部体征。(一)临床诊断病例和确诊病例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丙类传染病要求进行报告。
(二)普通病例可门诊治疗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在病情变化时随诊。
3岁以下患儿持续发热、精神差、呕吐病程在5天以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尤其
是心、肺、脑等重要脏器功能根据病情给予针对性的治疗。
(三)重症病例应住院治疗。危重病例及时收入重症医学科(ICU)救治。
八、治疗(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疗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适当休息清淡饮食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
2.对症治疗发热等症状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二)重症病例。1.神经系统受累治疗。
(1)控制颅内高压限制入量积极给予甘露醇降颅压治疗每次0.5-1.0g/kg每4-8 小时一次20-30分钟快速静脉注射。根据病情调整给药间隔时间及剂量。必要时加用呋噻
米。
(2)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参考剂量甲基泼尼松龙1mg-2mg/kg〃d氢化可的松
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稳定后尽早减量或停用。个别病例
进展快、病情凶险可考虑加大剂量如在2-3天内给予甲基泼尼松龙10mg-20mg/kg〃d(单
次最大剂量不超过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3)酌情应用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总量2g/kg分2-5天给予。
(4)其他对症治疗降温、镇静、止惊。(5)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密切监护。2.呼吸、循环衰竭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2)确保两条静脉通道通畅监测呼吸、心率、血压和血氧饱和度。
(3)呼吸功能障碍时及时气管插管使用正压机械通气建议呼吸机初调参数吸入氧
浓度80%-100%PIP 20-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气量6-8ml/kg 左右。根据血气、X线胸片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适当给予镇静、镇痛。如有肺水肿、肺出血表现应增加PEEP不宜进行频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压力的护理操作。(4)在维持血压稳定的情况下限制液体入量(有条件者根据中心静脉压、心功能、有创
动脉压监测调整液量)。
(5)头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臵胃管、导尿管。
(6)药物应用根据血压、循环的变化可选用米力农、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药物酌
情应用利尿药物治疗。
(7)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定。(8)监测血糖变化严重高血糖时可应用胰岛素。(9)抑制胃酸分泌可应用胃粘膜保护剂及抑酸剂等。(10)继发感染时给予抗生素治疗。3.恢复期治疗。
(1)促进各脏器功能恢复。(2)功能康复治疗(3)中西医结合治疗。(三)中医治疗。
1.普通病例肺脾湿热证
主症发热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咽红、流涎
神情倦怠舌淡红或红苔腻脉数指纹红紫。治法清热解毒化湿透邪 基本方药 甘露消毒丹加减
连翘、金银花、黄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兰、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
草、白茅根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
口服。加减
(1)便秘加大黄
(2)咽喉肿痛加元参、板蓝根
中成药蓝芩口服液、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金莲清热泡腾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湿热郁蒸证
主症高热疹色不泽口腔溃疡精神萎顿舌红或绛、少津苔黄腻脉细数指
纹紫暗。
治法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基本方药 清瘟败毒饮加减
连翘、栀子、黄芩、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 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等。
3.重型病例毒热动风证
主症高热不退易惊呕吐肌肉瞤动或见肢体痿软甚则昏矇舌暗红或红绛
苔黄腻或黄燥脉弦细数指纹紫滞。治法解毒清热、熄风定惊 基本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
羚羊角粉(冲服)、钩藤、天麻、生石膏、黄连、生栀子、大黄、菊花、生薏米、全蝎、白僵蚕、生牡蛎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100—150毫升分
3—4次口服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热毒宁注射液、痰热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 液等。
4.危重型病例心阳式微 肺气欲脱证
主症壮热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苍白晦暗口唇紫绀可见粉红色或血性
泡沫液(痰)舌质紫暗脉细数或沉迟或脉微欲绝指纹紫暗。治法回阳救逆 基本方药参附汤加味 人参、炮附子、山萸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浓煎鼻饲或结肠滴注。
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参附注射液等 5.恢复期气阴不足 余邪未尽
主症低热乏力或伴肢体痿软纳差舌淡红苔薄腻脉细。
治法益气养阴化湿通络 基本方药生脉散加味
人参、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威灵仙、当归、丝瓜络、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酌定药物用量。日一剂水煎分3—4次口服。
针灸按摩手足口病合并弛缓型瘫痪者进入恢复期应尽早开展针灸、按摩等康复治疗。
6.外治法
口咽部疱疹可选用青黛散、双料喉风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第三篇:2009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传染的关键。
(一)个人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5.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二)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措施 1.本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 2.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3.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4.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
6.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7.患儿增多时,要及时向卫生和教育部门报告。根据疫情控制需要当教育和卫生部门可决定采取托幼机构或小学放假措施。
(三)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台)接诊疑似手
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台)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 3.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 4.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
5.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6.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7.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资料链接: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该病。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此后EV71感染与Cox A1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
20世纪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亚、匈牙利相继暴发以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临床特征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亚报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瘫,44人死亡。1994年英国发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患者大多为1-4岁婴幼儿,大部分病人症状较轻。英国1963年以来的流行病学数据显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间隔期为2-3年。20世纪90年代后期,EV71开始东亚地区流行。1997年马来西亚发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发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国于1981年上海首次报道本病,此后,北京、河北、天津、福建、吉林、山东、湖北、青海和广东等10几个省份均有本病报道。1983年天津发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发,5-10月间发生了7 000余病例。经过2年低水平散发后,1986年再次暴发。1995年武汉病毒研究所从手足口病人中分离出EV71,1998年深圳市卫生防疫站也从手足口病患者标本中分离出EV71。
1998年,我国台湾地区发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流行,监测哨点共报告129106例病例。当年共发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为5岁以下的幼儿。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易感性
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3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手足口病是由儿童感染肠道病毒EV71引起的非法定报告传染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
预防手足口病常用的10种消毒方法作出介绍:
蚊蝇:可用5%氯氰菊酯(奋斗呐)、2.5%溴氰菊酯或其他杀虫剂,按说明书使用。
饮用水:用每升1毫克—3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如漂白粉、优氯净等作用30分钟。
垃圾:用每升10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喷雾作用120分钟。生活用具、书籍、玩具、交通工具:用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分钟,或用0.3%过氧乙酸作用60分钟,或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
30分钟。
食具、饮具:用每升2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溶液作用30分钟。生活污水:用每升5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人畜粪便:可用生石灰以1∶1的比例与其搅拌均匀消毒。
盛放排泄物的容器: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120分钟。患者衣、被单:煮沸20分钟或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作用30分钟。
厕所或其他污染地面、墙:用每升500毫克有效氯含氯消毒剂消毒。用量每平方米200毫升。旱厕也可用生石灰覆盖。
多数手足口病一周能治愈 八大措施进行预防
专家提醒:肠胃病毒EV71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属于可防可治的普通传染病,但因传播途径多,婴幼儿易感染,因此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夏秋季要做好预防措施。
多数患儿一周治愈
据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EV71等20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夏秋季多发,5岁以下的婴幼儿最易传染。大多数患儿病情较轻,一般为发热38度左右,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有的患儿不发热,只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病情较轻,这时就应马上到正规医院就诊。通常一周内体温会下降、皮疹消退,康复痊愈。个别患儿可发生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并发症。
八大措施进行预防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杨维中提醒人们,EV71肠道病毒主要通过空气、唾液或粪便传播,通常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该传染病和个人的卫生行为、以及环境和卫生条件都有一定的关系,可以通过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进行预防,因此市民应注意以下八点:
1.讲究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
2.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避免日光暴晒,防止过度疲劳、降低机体抵抗力;
3.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4.饭前便后、处理尿片或粪便污染的衣物后应及时洗手; 5.多给孩子吃蔬菜、水果,多饮白开水或清凉饮料; 6.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7.对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应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
8.可适当给孩子服用板蓝根、维生素C防病。专家提醒:一旦感染病毒切勿滥用药物
专家介绍,春季是呼吸道病毒传染的高发期,而随着气温的升高,肠道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发病率也升高。最近的急诊个案比较多见呼吸道病毒,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如流鼻涕、咽痛、咽干、头痛、发热、肢体疲乏等,还有部分患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表现,即胃肠型感冒。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肠道病毒和呼吸道病毒呢?专家表示,最主要是注意锻炼身体,提高自身的肌体免疫力,这样才能减少感染,即使感染,症状也会比较轻。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工作和生活的场所多通风,使用空调时不要贪图凉爽让室内外的温差太大,最好少去人群密集的场所,如超市、商场等,注意多吃青菜水果,保证人体的需要。
专家还强调,老年人和儿童要特别注意远离有感冒症状的人,必要时可接种流感疫苗,以度过流感高发期。如果已经感染了病毒,不要滥用药物,没有明确的细菌感染不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38.5度以下的中低烧可以不用退烧药物;如果症状较重,可服用一些抗感冒的药物,但时间不要过长,也可服用一些中药制剂,例如板兰根冲剂,维C银翘片等,注意多休息,多饮水,保证充足的睡眠。如果症状没有好转,就要及时就医。
综合服务处 卫生所
2009年4月4日
第四篇: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09版)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是我国法定报告管理的丙类传染病。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手足口病常出现暴发或流行,为指导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导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疫情报告与监测。
(二)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学监测。
(三)指导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开展重点场所及公众预防控制工作。
二、疾病概述
(一)病原学。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Coxasckievirus A, CVA)的 2、4、5、7、9、10、16 型等,B组(Coxasckievirus B, CVB)的1、2、3、4、5 型等;肠道病毒71型(Human Enterovirus 71, EV71);埃可病毒(Echovirus, ECHO)等。其中以EV71及 1 CVA16型较为常见。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对乙醚、去氯胆酸盐等不敏感;对紫外线和干燥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等)、甲醛、碘酒以及56℃30分钟可以灭活病毒。病毒在4℃可存活1年,-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可长期存活。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人是人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隐性感染者难以鉴别和发现。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2.传播途径。肠道病毒可经胃肠道(粪-口途径)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传播,亦可因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污染的手及物品等造成传播。尚不能明确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
3.易感性。人对人肠道病毒普遍易感。不同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不同血清型间鲜有交叉免疫。
4.流行特征。该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全年均可发生,一般5-7月为发病高峰。托幼机构等易感人群集中单位可发生暴发。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控制难度大,容易出现暴发和短时间 2 内较大范围流行。
(三)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3-5天,病程一般为7-10天。
急性起病,发热,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部分患者无发热,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一般预后良好;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感染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神经源性肺水肿、循环障碍等,病情凶险,可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四)治疗原则。
目前无特异性治疗方法,以支持疗法为主,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目前尚无特异性的疫苗。病例的治疗方法参考卫生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08年版)》。
三、病例定义
(一)临床诊断病例。
在流行季节发病,常见于学龄前儿童,婴幼儿多见。1.普通病例:发热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无发热。
2.重症病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及循环功能障碍等表现,实验室检查可有外周血白细胞增高、脑脊液异常、血糖增高,脑电图、脑脊髓磁共振、胸部X线、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有异常。
极少数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临床诊断困难,需结合实 3 验室检测做出诊断。
若无皮疹,临床不宜诊断为手足口病。
(二)实验室确诊病例。
临床诊断病例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诊断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1.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中分离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
2.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粪便或肛拭子等标本中检测到CVA16 或EV71特异性核酸,或从脑脊液、疱疹液、血清以及脑、肺、脾、淋巴结等组织标本等标本中检测到人肠道病毒(指包括CVA16和EV71等有明确证据表明可以导致手足口病的人肠道病毒)的特异性核酸。
3.血清标本人肠道病毒型特异性中和抗体滴度≥1∶256,或急性期与恢复期血清肠道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有4倍或4倍以上的升高。
(三)聚集性病例。
1周内,同一托幼机构或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5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班级(或宿舍)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自然村发生3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同一家庭发生2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
四、疾病监测
(一)疫情报告。
1.个案报告。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对符合病例定义的手足口病病例进行报告。
如为重症病例,请在“重症患者”处选择“是”;如为实验室诊断病例,请在“实验室结果”处选择相应的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未实行网络直报的医疗机构应于24小时之内寄送出传染病报告卡。
2.聚集性病例报告。托幼机构和学校、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局部地区或集体单位发生流行或暴发时,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及有关规定,及时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
(二)病原学监测。
各省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要组织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病原学监测,了解病原动态分布变化。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需采样。此外,以县(区)为单位,每月最少需采集5例首次就诊的普通病例标本;当月县(区)病例总数少于5例时,全部采样。
以省(区、市)为单位,在手足口病流行年份中每年至 5 少采集20对EV71 和10对CVA16感染的手足口病患儿的双份血清,以阐明和分析EV71和CVA16感染后IgG和IgM抗体的动态变化,评价血清学抗体试剂盒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以省(区、市)为单位,每月至少从手足口病病例中分离10株毒株并做血清型别鉴定,鉴定完成后并将毒株及鉴定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备测序条件的省份,可开展VP1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进行基因定型,序列测定完成后将序列结果于5个工作日内报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不具备测序条件者,将毒株送至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序列测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于28个工作日内反馈基因定型结果。
所有病例的采样均由医疗机构完成,及时送至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指定的检测机构检测。检测机构将实验室检测结果于24小时内反馈给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结果后,于24小时内对检测病例的传染病报告卡信息进行订正,将其病例类型订正为“实验室诊断”,并在“实验室结果”处补填肠道病毒病原学分型信息。
各种标本采集和检测方法详见《手足口病标本采集及检测技术方案》(附件1)。
(三)监测信息分析与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每日对网络直报系统进行浏览,及时对报告的病例进行审核、查重、订正等工作,定期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发病趋势,发现异常升高或病例 6 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现重症及死亡病例时,要及时核实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并定期向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医疗机构反馈疫情分析信息。
五、预防控制
(一)现场调查处置。
发现手足口病聚集性病例、重症或死亡时,县(区)级及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立即组织开展现场调查处臵。
1.流行病学调查。
(1)聚集性病例调查:了解聚集性病例的临床表现、流行特征,以分析流行因素,为采取防控措施提供依据。要对首发或指示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填写《手足口病个案调查表》(附件2)。
(2)重症或死亡病例调查:详细了解病例的基本信息、临床症状、发病就诊治疗过程、感染传播情况、病原检测结果,以分析重症及死亡病例的主要危险因素,填写《手足口病重症或死亡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调查结束后,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将结果录入统一数据库,报送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专题调查:根据当地手足口病疫情特点及流行特征,可开展专题调查,以了解当地的主要传播方式以及感染危险因素等,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专题调查的方案及其内容,应根据调查目的专门设计。
(4)医疗机构要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2.传染源的管理。
患儿应及时就医,并遵医嘱采取居家或住院方式进行治疗。居家患儿,家长或监护人应在社区(村)医生的指导下,密切关注患儿的病情变化,如发现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相关症状时,应立即送医院就诊,同时,要尽量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住院患儿应在指定区域内接受治疗,防止与其他患儿发生交叉感染。
管理时限为自患儿被发现起至症状消失后1周。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等负责本辖区居家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的随访工作,掌握居家治疗患儿的病情进展情况。
3.标本采集和检测。
(1)所有重症和死亡病例均要采集标本,可以采集咽拭子、粪便或肛拭子、疱疹液、脑脊液、血清等,死亡病例还可采集脑、肺、肠淋巴结等组织标本。聚集性病例至少要采集2例病例标本开展病原学检测。
(2)医疗机构负责样本采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指导医疗机构进行相关生物学标本的采集。
(3)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根据本地的技术能力,对采集的标本开展核酸检测、病毒分离;不具备技术条件时,及时送上级机构进行检测(附件1)。
4.消毒措施。
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的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 8 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的消毒由医疗机构安排专人进行。消毒方法参见《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和《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附件4)。
5.健康教育。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在政府领导下,与当地教育、宣传、广电等部门密切合作,充分利用12320公共卫生公益热线、广播、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短信、宣传单/宣传画等多种方式,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使5岁以下儿童家长及托幼机构工作人员等了解手足口病的临床症状,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措施,强调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及环境卫生措施对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重要性,动员托幼机构老师和管理人员、儿童家长成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主动参与者,形成群防群控。与重症或死亡病例发病前1周或发病后有共同生活、居住史的5岁以下儿童,要对其家长或监护人进行健康教育,做好儿童的密切观察,出现症状要及时就诊和治疗。
(二)重点人群及重点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为降低人群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减少聚集性病例,避免医院感染,各地要做好以散居儿童为主的重点人群和以托幼机构、医疗机构为主的重点场所的预防控制工作。
1.散居儿童的预防控制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9(2)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3)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4)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
(6)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2.托幼机构预防控制措施。
(1)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采取立即送诊、居家观察等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2)出现重症或死亡病例,或1周内同一班级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建议病例所在班级停课10天;1周内累计出现10例及以上或3个班级分别出现2例及以上病例时,经风险评估后,可建议托幼机构停课10天;
(3)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
10(5)定期对活动室、寝室、教室、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
(6)托幼机构应每日对厕所进行清扫、消毒,工作人员应戴手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
(7)托幼机构应配合卫生部门采取手足口病防控措施。3.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1)各级医疗机构应加强预检分诊,专辟诊室(台)接诊发热、出疹的病例。增加候诊及就诊等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
(2)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例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或更换使用一次性手套;
(3)诊疗、护理手足口病病例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仪器、体温计及其他物品等要及时消毒;
(4)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
(5)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附件: 1.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附件1
手足口病疫源地消毒指南
一、消毒原则
(一)消毒范围和对象:以病原体可能污染的范围为依据确定消毒范围和对象,一般不必对室外环境开展大面积消毒,防止过度消毒现象的发生。
(二)消毒持续时间:以手足口病流行情况和病原体监测结果为依据确定消毒的持续时间。
(三)消毒方法的选择:应选择中效或高效消毒剂如含氯(溴)消毒剂、碘伏、过氧乙酸、过氧化氢、二氧化氯、戊二醛和甲醛等进行消毒,并尽量避免破坏消毒对象的使用价值和造成环境的污染。
(四)注意与其他传染病控制措施配合:搞好饮用水、污水、食品的消毒及卫生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管理。必要时灭蝇、灭蚤、灭蟑螂后再消毒处理。加强易感人群的保护。
二、消毒措施
(一)随时消毒。
1.随时消毒是指对患儿污染的物品和场所及时进行的消毒处理。患儿居家治疗的,不可在传染期前往托幼机构或学校,也不可与其他儿童接触,患病期间应做好病家的随时消毒。医疗机构应设立手足口病专门病区,患儿住院期间,做好随时消毒。随时消毒特别要注意下列物品和场所:分泌物或排泄物(粪便、疱疹液等)及其污染的场所和物品、生活用具、手、衣服、被褥、生活污水、污物。
2.医护人员和陪护应做好卫生防护,诊疗、护理工作结束后应洗手并消毒。
3.儿科门诊、儿科病房、发热门诊、感染性疾病科等诊疗患儿场所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二)终末消毒。
终末消毒是指传染源(包括患儿和隐性感染者)离开有关场所后进行的彻底的消毒处理,应确保终末消毒后的场所及其中的各种物品不再有病原体的存在。终末消毒特别要注意病家、托幼机构、小学和病房。
1.病家消毒
当患儿住院、康复或死亡后,应及时做好病家的终末消毒。病家终末消毒的对象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儿奶嘴、奶瓶、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厕所、卫生间,垃圾,污水等。
2.托幼机构和小学
发生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小学停课后应及时做好终末消毒,包括:校区内室内外地面、墙壁(墙壁可只消毒至2m高),门把手、楼梯及其扶手,场所内的各种物品表面,特别要注意患儿的衣服、被褥,学习用品,玩具,奶瓶和食饮具,厕所、卫生间,污水、垃圾等。
3.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儿科门诊、发热门诊、手足口病门诊等每日工作结束后,以及手足口病患者病房在患者康复、死亡或离开后,均应做好终末消毒工作,包括:地面、墙壁,桌、椅、床头柜、床架等物体表面,患者衣服、被褥,洗脸盆、便盆等生活用品,厕所等。
(三)预防性消毒。1.家庭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无患病儿童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应做好卫生清洁。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搞好厨房、卫生间卫生。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2.托幼机构和小学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没有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的托幼机构和小学应做好预防性消毒工作。做好环境卫生及粪便无害化处理。保育员、教师要保持手部清洁,并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幼儿活动室、教室和宿舍等要保持良好通风。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拖地一次。门把手、桌、椅等各种物体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玩具保持清洁。搞好食饮具消毒和食品卫生。
3.医疗机构
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医疗机构应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版)的要求做好常规消毒工作。儿科门诊、发热门诊、儿科病房等还要注意做到如下消毒工作。
(1)诊疗用品
体温表 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可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15min,清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压舌板 应使用一次性压舌板;非一次性压舌板采用高压蒸汽灭菌,一人一用一消毒。
非一次性用品 诊疗、护理患者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医疗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等)可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剂溶液擦拭,可以浸泡消毒的医疗器械等物品使用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15min,需要灭菌的器械要做好清洗、灭菌工作。
(2)手消毒
医护、陪护人员在接触患者后均应严格洗手,手的消毒用0.5% 碘伏溶液或0.05%过氧乙酸消毒液涂擦或浸泡,作用2~3min。特别需要注意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
(3)环境表面消毒
地面、墙壁、桌、椅、工作台面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消毒液或0.5% 过氧乙酸溶液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15min。
三、常见污染对象的消毒方法 1.室内空气
应注意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每日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min。病家、托幼机构和小学以自然通风为主,无法自然通风的可采用空调等机械通风措施。医疗机构应加强通风,可采取通风(包括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也可采用循环风式空气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无人条件下还可用紫外线对空气消毒,不必常规采用喷洒消毒剂的方法对室内空气进行消毒。
2.地面、墙壁
对污染地面、墙壁用含有效氯(溴)1000mg/L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作用15min。泥土墙吸液量为150 ml/m2~300 ml/m2,水泥墙、15 木板墙、石灰墙为100 ml/m2。对上述各种墙壁的喷洒消毒剂溶液不宜超过其吸液量。地面消毒先由外向内喷雾一次,喷药量为200 ml/m2~300ml/m2,待室内消毒完毕后,再由内向外重复喷雾一次。以上消毒处理,作用时间应不少于15min。
3.物体表面
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用含有效氯(溴)500mg/L消毒液擦拭或喷洒消毒,作用15min,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4.污染物
患者的排泄物、呕吐物等最好用固定容器盛放,稀薄的排泄物、呕吐物,每1000mL 可加漂白粉50g或含有效氯20000mg/L消毒剂溶液2000mL,搅匀放臵2h。成形粪便不能用干漂白粉消毒,可用20% 漂白粉乳剂(含有效氯5%),或含有效氯50000mg/L含氯消毒剂溶液2 份加于1份粪便中,混匀后,作用2h。
盛排泄物或呕吐物的容器可用含有效氯(溴)5000mg/L消毒剂溶液浸泡15min,浸泡时,消毒液要漫过容器。
被排泄物、呕吐物等污染的地面,用漂白粉或生石灰覆盖,作用60min后清理。
5.衣物、被褥等织物
患儿的衣服、被褥需要单独清洗,用70℃以上热水浸泡30min,患儿所用毛巾、擦手巾、尿布等每次清洗后煮沸5min。
6.奶瓶和食饮具
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20min后使用。食饮具每天煮沸消毒20min或用二星级消毒碗柜消毒,也可用含有效氯 16 250mg/L的消毒液浸泡30min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
7.玩具、学习用品
患儿接触过的玩具、学习用品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擦拭或浸泡,作用15min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
8.手
手的消毒用0.5% 碘伏溶液作用2~3min后清水冲洗干净。看护人在给患儿换尿片、处理粪便,或直接接触患儿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特别需要注意常规的免洗手消毒液对肠道病毒无效。
9.厕所、卫生间
患儿使用后的便盆、便池、坐便器先投入50g漂白粉,作用60min后再冲水。坐便器表面用含有效氯500mg/L的消毒液喷雾、擦拭消毒,作用15min。厕所、卫生间使用的拖把采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15min后再用清水清洗,厕所、卫生间的拖把应专用。
10.垃圾
垃圾喷洒含有效氯10000 mg/L消毒剂溶液,作用60min后收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11.污水
污水按每升加4g漂白粉或2片消毒泡腾片搅匀,作用60min。
四、注意事项
(一)使用获得卫生部许可批件的消毒产品,凡获批准的消毒产品在其使用说明书和标签上均有批准文号。
(二)使用消毒剂前详读说明书。一般消毒剂具有毒性、腐蚀性、刺激性。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使用,仅用于手、皮肤、物体及外环境 17 的消毒处理,切忌内服。消毒剂应避光保存,放臵在儿童不易触及的地方。
(三)疫源地消毒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由有关单位及时进行消毒,或由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对其进行消毒处理。在医院中对传染病病人的终末消毒由医院安排专人进行。非专业消毒人员开展疫源地消毒前应接受培训。采取正确的消毒方法并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应戴防护眼镜、口罩和手套等。
第五篇:手足口病防控指南
关于转发《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通知 各中小学、幼儿园:
现将《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接到通知后,按照通知有关要求抓好落实,并进一步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确保不出任何问题。
注:各教学点由所属学校负责通知。
高里镇教育管理办公室
2009年6月30日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弓l起的常见传染病,以5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成人感染后多不发病,但能够传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 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肠道病毒传染性强,易在托儿所、幼儿园引起暴发或流行。为指导我区托幼机构做好手足口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传染源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本病的传染源。在托幼机构,患病和无症状的感染儿童是弓I起托幼机构本病传播和暴发的主要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一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在托幼机构,接触患病儿童的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以及内衣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
三、流行情况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区均有此病流行的报道。EV7 1感染与Cox A1 6感染交替出现,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根据监测情况看,全省今年儿童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是EV7 1,在幼儿园EV7 1易引起暴发。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较少。该病的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流行季节为每年的5-7月份。托幼机构是儿童集中的地方,加上幼儿不能很好的进行个人护理,该病流行期间,很容易通过幼儿之间的密切接触而在托幼机构发生传播和暴发。
四、病原体的抵抗力
肠道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7 5%酒精和5%来苏不能将其灭活,但对紫外线及干燥敏感。8 4消毒液、过氧乙酸、漂白粉、优氯净、甲醛、碘酒都能灭活病毒。病毒在5 0℃可被迅速灭活,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 0。C可长期保存,在合适的条件下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
五、常见的临床表现
儿童感染手足口病后,一般经过2-7天的潜伏期,起病急,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皮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疹内液体较少;口腔粘膜出现散在的疱疹,疼痛明显。部分患儿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六、预防控制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和托幼机构的卫生及消毒隔离工作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一)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1、晨、晚检制度。每天儿童入托、入园进入班级前及离园前,由保健人员负责对托幼儿童进行询问与观察,要点为:精神状况、发热、皮肤与口腔粘膜出血或皮疹、疱疹等。一旦发现发热、皮疹等症状的儿童,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2、全日健康(医学)观察制度。带教老师全天应密切观察所在班级入托、入园儿童的健康状况,保健人员应每天上、下午各不少于一次对各班级儿童健康状况进行询问和观察,一旦发现在幼儿园儿童发热、出皮疹,立即与其他儿童分开,单独安置在观察(隔离)室内,并及时通知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就诊。
3、手足口病报告制度。托幼机构要落实专人每日将各班级手足IZI病发病情况收集汇总后报告给所在地镇街(社区)医院或地段医院防疫科,由防疫科汇总后报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4、缺勤询问登记制度。儿童每天入托、入园后,带教老师当天应及时对缺勤儿童进行电话追踪,了解缺勤的原因,并按规定进行登记,如为手足口病应及时报告。
5、消毒隔离制度。内容应包括:(1)保健室、观察(隔离)室、营养室、班级(包括:活动室、卧室)、盥洗室等的消毒要求与方法。(2)各类物品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消毒方法。(3)日常消毒与发生手足口病后的消毒要求与具体方法。(二)个人预防措施
手足口病主要经接触传播,用正确的方法洗手(具体见《正确洗手要点》)是预防手足口病的首要条件。托幼机构应在所、园内安装足够的洗手设施供儿童及老师等使用。
1、老师等工作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按正确的洗手方法及时洗手:(1)打喷嚏及咳嗽时用手巾或餐巾纸掩着口及鼻,然后立即洗手;(2)上厕所后;
(3)处理、烹调或分发食物前;(4)护理儿童大小便后;
(5)为儿童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后;
(6)处理排泄物或其他体液污染的物品后;(7)进行所有护理程序前后;
(8)照顾儿童及脱下手套后,要立即用洗手液洗手,避免将病毒传播给其他儿童或污染托幼机构环境。(注意:戴手套不可以用来取代正确洗手方法,无论何时脱下手套后均须洗手)
2、带教老师在下列情况下应提醒学生洗手:(1)用餐前;(2)上厕所后;
(3)触摸公共物品后;
(4)在接触眼、鼻及口前;
(5)当双手沾染呼吸道分泌物时(例如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后)。
3、不可共用毛巾、梳及餐具等用品。不要随地吐痰,痰液应用餐巾纸包好后放入垃圾桶内。
(三)环境卫生
由于肠道病毒可在环境中存活较长时间,所以搞好环境卫生非常重要。
1、经常打开窗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新鲜。可使用风扇或抽气扇增加室内空气流通。
2、每周清洗空调过滤网一次。
3、定期清洁消毒室内各种物品,如桌椅、玩具、所有地面、厕所和更衣室或浴室等。
4、如有住宿,床或床之间距离应尽量保持在1米以上,以减少飞沫传播病毒的机会。(四)饮水饮食卫生
托幼机构应按照饮水与食品的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饮水食品安全卫生工作,教育儿童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五)消毒隔离工作要求 托幼机构未发生手足口病病例时,应按照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做好日常清洁消毒工作,当出现手足口病病例后,应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1、预防性消毒工作要求
(1)空气。开窗通风。每日至少2~3次,每次3 0分钟以上,空气流通差的房间要加机械通风装置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环境、物体表面。桌、椅等物体表面每日进行一次预防性消毒;玩具每天一次预防性消毒。用0.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或浸泡,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毛巾消毒采用煮沸或蒸汽消毒10分钟。
(3)餐饮具、熟食器具、奶具、压舌板等。首选煮沸或蒸汽消毒。从沸腾开始,消毒时间1 0分钟;或用0.1%过氧乙酸或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1 0~3 o分钟后用清水去除残留消毒剂。
(4)熟食台面、幼儿餐桌。O.1%过氧乙酸或用含2 5 Omg/L有效氯消毒剂揩擦,作用时间2 O分钟后用清水擦去残留消毒剂,需在桌面使用前半小时进行消毒。(5)手。幼儿和工作人员手预防性消毒:采用皂液流动水洗手。晨检人员手预防性消毒:清洗后采用经卫生部批准的手消毒剂消毒。
(6)体温表。需清洗揩干后放入1 O 0 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 O分钟,然后用冷开水冲洗后放在7 5%酒精溶液中保存待用。肛表与口腔表应放入不同容器内消毒与保存,并需全部浸入消毒液内。
(7)便器、盛装吐泻物的容器、痰盂、痰杯等。煮沸10分钟,或0.1-0.2%过氧乙酸或用含5 0 0-1 O 00mg/L有效氯消毒剂浸泡,作用时间3 0分钟,需完全浸没便器。于使用前,使用清水冲净残留消毒剂(坐便器用2 5 0-5 O Omg/L有效氯消毒剂擦拭)。(8)被褥等卧具可采用日光暴晒消毒。
2、发生手足口病病例后的消毒隔离要求
(1)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儿童或病例后,要立即对发病班级的玩具、被褥、桌椅等进行消毒。发病班级物品必须与其他班级分开进行消毒和保存。
(2)对患病儿童所在班儿童停课放假2一一3周,进行医学观察,严格控制发病班级的儿童与其他班级儿童接触的机会,在观察期间不得进行分班、并班和改上别的幼儿园。一周内2例及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幼儿园关闭2-3周。
(3)根据疫情发展情况配合教育和卫生部门临时采取相关控制措施。
附件: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主题词:手足口病 托幼机构指南通知
寒亭区卫生局办公室 2 0 09年6月1 9日印发(共印3 5份)
附件
寒亭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要点
一、实行每日晨检及全日健康观察,逐一检查儿童发热和手掌、脚掌、口腔等部位皮疹情况。将检查结果汇总分析后报告疫情报告人员。
二、晨检后,儿童浸泡手、彻底洗手后入教室。
三、饭前便后、抓拿不洁物品后洗手。
四、上一堂手足口病预防课,让儿童熟知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和正确洗手的方法。
五、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六、开展致家长手足口病防治知识一封信活动,让儿童带回家,并请家长读给儿童听。
七、早晨和下午上课前,教室和寝室活动场所要消毒或通风换气。
八、每天对儿童的玩具、餐具、毛巾等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定期晾晒被褥等。
九、每天早晚对扶手、门把手、电梯按钮、桌椅、公共电话等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1—2次。随时消毒儿童粪便及厕所、便器等。
十、儿童入托时,托幼机构校舍门前放置消毒液浸泡的消毒垫。
十一、谢绝家长进入托幼机构。
十二、家长接儿童时,先洗手。家长工作或外出回家,立即洗手。
十三、教职工入园时,首先浸泡消毒并彻底洗净双手。
十四、进行清扫或消毒时,工作人员应穿工作服、戴手套。采用湿法清扫,清扫消毒结束后要立即洗手。
十五、家有手足口病患儿的教职工,不能上班。患儿痊愈2周后再上班。
十六、晨午检发现手足口病患儿,立即离园,去医院诊治。不让患儿接触其他任何儿童,痊愈2~3周后入托。
十七、对缺课儿童,立即查明缺课原因。
十八、托幼机构门口和班级门口张贴手足口病宣传画和宣传单,黑板报宣传手足口病防治知识。
十九、托幼机构一个班出现一例手足口病患儿,本班儿童停课放假2~3周。对本班所有物品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停课放假期间,由班主任负责每日用电话巡查每位儿童的健康状况(是否发热、出诊),告知家长采取相关防控措施,并做好记录,发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当地疾控机构。
二十、托幼机构一周内出现两例及以上手足口病病例或出现一例重症、或死亡病例,幼托机构立即停课放假2—3周,并采取第十九条措施。
二
十一、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当地有疫情发生时,避免不同托幼机构的学生、外来人员的往来或交流活动,不带儿童出入公共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