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钟晓虹——德育论文
如何塑造良好班级精神
铁岗学校
钟晓虹
摘要: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精神更是建设班集体的灵魂。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集体舆论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如果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一种正确的舆论,那么它在班级管理中对个别学生的影响,有时比教师个人的作用还显著。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良好的班风对全班学生具有极大的同化作用,使他们必须约束自己,以适应班集体的良好氛围。关键词:班级精神 正确舆论 良好班风 茁壮成长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同理,一种文化育一种人。冯恩洪说:“环境是一种教育力量。我可以叫我的学生不随地吐痰,这是一种教育,但是我还应该创造一种环境和气氛,使学生不好意思随意吐痰。我可以叫学生勤奋学习,我还应该创造一种氛围,使学生置身其间,不学觉得愧对老师,愧对学业。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育。”这种教育就是营造良好的班级文化。①而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班级精神更是建设班集体的灵魂。创建班级的精神文化,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
一、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集体舆论就是在班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马卡连柯指出:“集体舆论的监督,能够锻炼学生的性格,培养学生的意志,能就学生个人的行为培养起有利整体的习惯,能培养学生因为学校,因为自己是这个光荣集体的成员而自豪的精神。”集体舆论是班主任进行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一种正确的舆论一旦在班级管理中能形成,那么它在班级管理中对个别学生的影响,有时比教师个人的作用还显著。当然正确舆论的形成,不是自发的,它需要在班主任老师的正确引导下,经过老师和全班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形成。那么,如何才能在班级中形成正确的舆论呢?
1、在教育过程中要结合法律、道德、规章制度,进行舆论导向。而培养正确的舆论,最根本的在于树立学生正确的是非观。比如可以以“八荣八耻”作为班训,这样的班训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形成自觉分析其中的是非善恶、荣辱美丑的习惯。
同时,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对学生进行责任感教育。一个具备责任心的人,必定是具备一定的道德水准,往往容易成为群体中一种和谐、向上的力量。② 因此,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要发挥学生参与管理的作用,适当分配一些任务给学生,与学生讲一讲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烦恼,听取学生对班级管理的一些建议,给学生一些锻炼的机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而且对于正确的舆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2、充分利用学校与班级的舆论阵地与宣传工作,以活动为载体,扩大舆论影响,为正确舆论的创设良好氛围。班主任在管理中充分利用这些来讨论班级成员共同关心的话题,反映健康思想和情趣。如利用学校的广播的对班级中特别突出的好人好事进行大力宣传,激发和调动学生内心的进取心和“争强好胜”的心理。又如有段时间班级总争取不到流动红旗,我便针对这个问题开展班会活动进行讨论,在这个班级的舆论阵地上,同学们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很多同学认为是劳动委员的错,是因为劳动委员没管理好。我便问:班级卫生是谁的责任,有人说“我觉得是值日生的责任,他们应该认真打扫。”“不对,值日生每天只有那么几个,来不及的!”同学们争先说着。我引导着让大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同学说:“班级是大家的,所以大家都有责任。”“我觉得中午评比时,如果你的桌位旁有纸屑就应该主动捡起来,而不是等着值日生来打扫。”“如果值日生做得不好,其他同学也可以用提醒他们”„„我看着觉得这样的讨论有了效果,说:同学们说得真好,班级卫生,大家的责任,老师等着看大家的行动。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要有正确的集体舆论,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批评和抵制不正确思想,使班集体更加团结,使学生意识到班级的荣誉仅靠某个或某几个学生是不能赢得的,而必须靠班上每一位同学的共同努力与奉献。
二、培育良好的班风。班风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大多数成员的思想认识、情感意志和精神状态的综合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精髓所在。良好的班风能在无形中不断同化全体学生,使他们不断地约束自己,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从而更好地适应班集体的良好氛围。
1、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学生接触最多的、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老师,教师的行为和工作作风将会直接影响班风建设,所以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好。如教育学生在校园中见到纸屑要及时捡起来,可是效果不大好,后来学校要求老师起带头作用,在校园中见到纸屑等垃圾就及时捡起来,以教师的行为影响学生的行为,一天、两天、一周、两周„„现在学生已经养成了有纸屑就捡起来的好习惯。从这件事情来看,教师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比简单的说教有效的多,这样更有助于创建良好的班风。
班主任是班级的管理者,关系到班级工作的成败,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这样才能在学生中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才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真情对待学生的班主任,才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才能在班级学生中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一个班级形成了良好的班风以后,就能产生一种内在的激励因素,从而增强班级体的向心力和归宿感。班风巨大的激励作用,能使全班精神振奋,紧紧地团结在一起,相互间高度信任,人际关系和谐,班集体由此而焕发出无穷的生机与活力。
2、建立起一支强有力的班干部队伍。
一个成功的班集体,要在强有力的班干部的组织下充分发挥每个同学的优势。班干部的工作能力的高低,工作方法的对错,在同学中威信的与否,往往能够决定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与风气。所以,我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各方面特点之后,开始了组建班级机构,在班级机构下还有更细的分工,如班级里的“信息栏”、“小小书法家”、“学习园地”“才艺展示栏”有专人负责收集与更新,“图书柜”有的专人负责登记借还工作,“三表”、“班级机构”有专人负责维护,卫生方面,小到教室的每一面墙壁的卫生都有专人负责等等。而班委起到的作用既是监督人也是执行者。这样在班级中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形成了以班委带头的强大的班级合力。
3、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典型。在班级工作中,要坚持正面教育,树立典型,使全班同学学习有榜样,奋斗有目标。
在班级工作中,要坚持多以鼓励表扬为主,教师应注重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细心观察,捕捉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③正面的教育,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
4、同时还要努力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教室进行有效地布置使其变得优雅大方,以及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集体和环境气氛的熏陶作用。一个安静、清洁、整齐的环境,常常可以改变学生乱丢垃圾,损坏公物等不良习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学习环境,能激发学生追求进步,勤奋好学。因此,要培育良好的班风,就必须要注重良好环境的创设,用良好的环境去陶冶学生的情操,熏陶同学的心灵,从而激励同学奋发向上。只有全班同学都尊师守纪勤奋好学,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班风。
总之,班集体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境。事实证明,良好的班级精神不仅可以始终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主动、健康地成长,而且能使得学生心情愉快,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生活与工作当中去。
集体舆论和班级风气是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因此,我们应该着力营造健康的集体舆论,培养积极向上的良好班风,锻铸班级精神,促进学生茁壮成长。参考文献
①高谦民 载《今天,我们怎样做班主任》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46页)
②陈洪庆,杜宇 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指南》,版本(第1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8页)
③李凤荣,闫景秋 载《新时期班主任工作难题解决经典案例》,版本(第1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64页)
第二篇:德育论文-王晓莉-此时无声胜有声
此时无声胜有声
——暗示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
王晓莉
班级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是教师和学生开展各项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管理在学校教育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实践,我摸索了一套管理班级的方法--暗示法。
暗示法应用于班级管理中的作用在于它以无批评的形式接受批评,对学生不产生心理压力,不强求学生接受,但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暗示大体可分为:
一、环境暗示。好的环境能使人身心舒畅。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学生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班主任可根据实际情况创设以下几种环境:
1.制定班级公约。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简明扼要的班级公约置于黑扳右侧。其对学生的学习有激励督导作用。这样既美化了教室环境,又能够使学生时刻接受教育,对他们的行为有一定的约束力。
2.在班内配置《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生管理条例》、学习园地等,积极利用教室内黑板报墙报等,提出班内近期奋斗目标,给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向上的、奋斗的暗示环境。
二、语言暗示。班主任对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表现的学生要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就更容易使学生接受,更容易沟通师生之间的感情。例如:一次,学校举行田径运动会,我发现我班参加运动会的几位同学顾虑重重,思想压力大。就如何解决他们的思想压力问题,我想了很多。如果直言相劝:“你们大胆地参加吧,一定能赛出好成绩。”这可能得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更加重了参赛同学的思想负担。后来,在这几位同学正在谈论赛事时,我凑过去非常神秘他说:“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昨晚我做了个梦,梦见你们在赛场上大胆轻松,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他们一听都笑了,田径运动会结束后,他们都说:“班主任的话还真管用呢!我们在赛场上都得到了充分发挥,赛出了好成绩。”
三、行为暗示。在恰当的环境下,给学生以行为暗示能够起到语言所不能表达的效果。如:一次,班内刚打扫完卫生,又有几位同学乱扔纸屑。我发现后,没有板着脸孔让学生捡起来,而是自己走过去弯腰把纸屑捡起。这无声的语言教育了全班同学,他们都立即动手把地上的纸屑捡起。这样反复几次,全班同学无形中就养成了一个讲究卫生,爱护班级荣誉的良好习惯。
四、心理暗示。心理是一种比较持久的微弱的影响整个人精神活动的情绪状态。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促使学生克服困难积极主动地学习。反之,则使学生烦闷消沉。因此,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班某一学生受到处分后,在这群活蹦乱跳的学生中,他显得心情压抑,整天愁眉苦脸,情绪低落,上课常走神,学习成绩下降。当我了解到他的反常情绪后,就号召在班内成立一个帮教小组,从而使他感受到老师同学并没有歧视他,心情舒畅,学习努力刻苦,消除了不良情绪,全班也因此形成了和睦团结的良好班风。
五、识己暗示。班主任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思想状况,利用积极的识己暗示,以促成良好班风的形成。前一阶段,我发现班内一部分学生纪律松懈,有许多缺点,但我没有正面点出这些现象,而是邀请来学生家长和任课老师、学生开一个别开生面的“说说你的缺点和优点”的主题班会。具体做法是:把学生分别请上讲台,让他们先说说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分析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再谈谈自己的决心,同学们互相寻找闪光点,互相鼓励,互相进步,不久,班内有缺点的同学基本上改正了自己的缺点,这种意想不到的效果是学生在向老师、家长汇报的过程中充分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进行了自我反省,避免了师生对抗的结果。
可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正确使用暗示,能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第三篇:调研报告(刘晓虹)
征收土地中存在的问题
西部大开发战略防御实施以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对土地这种“有限”资源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近几年,乌拉特中旗上报自治区国土资源厅的大中型建设项目征(占)用土地206.7103公顷。
在征地工作中我们基本做到了“四到位、一公开”,即宣传到位、认识到位、职能到位、服务到位,补偿公开,即保证了社会经济发展用地的需求,又维护了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具体做法:一是依法按规范程序操作,基本做到了合理合法、程序规范。二是加强征前宣传工作,教育群众顾大局,保发展。三是丈量登记准确、补偿到位。四是相互支持配合,服务到位。五是认真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并深入被征地村、社听取被征地农民和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的不同意见,使征地补偿安置工作合法、公正、公开。六是坚持统一征地,保障重点建设项目用地。
但在征地工作中也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一是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在各类建设项目中基础设施项目及国家、省上的重点项目征地价格不一,造成征
地难问题突出,也导致一些项目迟迟不能开工建设。二是征地补偿费分配不公。引起被征地户的意见,有的甚至采取阻挠工程、上访日等手段,影响工程正常进行。个别村、镇以发展地方经济和公益事业为由,层层截留克扣,引起被征地农民与农村集体组织之间的矛盾。三是土地存量大。我旗2004-2007年经审批的各类建设用地560公顷,已供地298公顷,未供地262公顷。四是城镇旧城改造问题突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征用量不断增加,土地被征用的行政村不断出现。五是征地范围缺乏严格界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于《土地管理法》规定的国家“公共利益”需要,应当有新的理解。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医院、养老院等公益事业已很难用是否盈利来加以划分,就是一些大型能源、交通等基础实施用地由于投资渠道多元化,也难以用是否盈利情况确定。六是失地农民生产生活缺乏长远保障。七是征地补偿费管理使用缺乏有效监督。由于缺乏有效监督、约束机制,个别地方以发展区域经济和公益事业为由,把集体征地补偿费作为推进领导形象工程的资金来源,有的甚至挪用征地费用谋取私利、致使大量征地资金不明不白地流失。八是征地的相关基础工作滞后。征地工作涉及方方面面,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地类确认、集
体土地确权发证、农用地分等定级、图件资料等都有密切关系。但由于受经费、人员素质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征地工作缺乏科学依据,造成土地供应上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集体土地确权发证工作进展缓慢,造成集体土地产权不明晰,权属不清楚,征地补偿登记工作无法落实等。
针对乌拉特中旗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土地征用补偿费标准。土地征用补偿费应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随机增加,可以农民征地补偿费全部进入社保后达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参照来提高补偿标准,并随着经济的增长逐步调升。政府应垄断土地一级市场,适当降低税费,调整土地出让收益分配比例,提高征地补偿标准。兴办二、三产业,发展集体经济,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
二、建设社会保障机制,实行多元化安置途径。尽快设立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从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集体土地有偿使用收入,以及政府土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收益中,按一定比例划出一部分土地收益,将其充实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中,并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保障制度。
三、促进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规范流转。鼓励农
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的土地使用权,以租赁、作价入股等方式参与房地产以外的建设项目开发,这不仅可以有效减少非农建设对农用地的占用,还可以使农民获得长期稳定的收入。
四、严格执行“两公告、一登记”制度。依据征用土地公告办法的规定,被征用土地的旗人民政府按经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10天内要进行征用公告,农民和其他权利人对征地补偿安置方案有不同意见,要求举行听证会的,应当举行听证会,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批准的征用土地方案修改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
五、建立征订地批后跟踪检查制度。要定期深入有关村组,督促村委会将片地补偿、安置费用收支情况向本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接受群众征询和监督。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的监督作用,构建和疏通被片地农民信访、上访、申诉、控告的渠道。对截留挪用征地补偿安置费用的任何单位和个人都要严肃处理,追究法律责任。
六、严格控制征地范围。要明确界定“公共利益”的内涵和外延,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建立符合有利于维护农牧民权益、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社会稳定的征地制度。凡是不在国土资源
部下发的划拨用地目录规定范围,或是以盈利为目的,都不应划入征地范围。
七、建立村发展留用地制度。村发展留用地的选址要服从城市(镇)规划。经村三分之二村民同意并经当地区政府批准,允许转让,但转让收入必须用于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
八、加强配合,密切协作。该政府为征地工作第一负责单位,应实行旗长负责制,对辖区内的征地工作总协调,由该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辖区的征地工作。
九、理顺征地事业机构,实现职能转变。政事分开。征地工作应从过去重批轻管、重程序轻机制逐步转移到宏观调控、强化管理、建立机制上。在任务重、人员少的情况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必须转变职能,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方式,将征地中事务性、技术性工作委托给专门的事业单位承担。
十、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要加快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学的补偿价格体系;建立听证制度。
乌拉特中旗国土资源局
第四篇:钟晓夏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味诗意秋景图,把握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培养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文字运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美读、涵咏散文的能力。
2.把握“感时生情,以情驭景,以情显景”的写作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社会变革中,知识分子的苦闷、抑郁,提醒学生珍惜现在,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的秋进行讨论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以及文中流露出的悲伤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本文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
1.美读法2.讨论法3.赏析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设计:
同学们,如果说春天给我们的感觉是生机勃勃,浮想联翩的话,那么秋天给我们的感觉又是怎么样的呢?(学生们回答)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我们以前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词,好吗?(学生们回答)用几句名诗词句引出秋思的重要性,可见秋思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熔铸到华夏儿女的血液之中了,那么散文大家郁达夫笔下的秋又有着怎样的韵味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3年随长兄郁华志去日本留学,1921年6月与郭沫若成立了创造社,1930年与鲁迅等人发起成立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4月移居杭州,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代表作: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
长篇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出奔》
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居到杭州,撤退到隐逸的山水之中,当时他处于思想苦闷时期,在1934年写下了本文。
三、题解
“故”字保藏着作者眷恋故乡的感情,都指首都,“故都”表明了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秋”字确定了描写的内容,全题点出了地点和节令,明确而用深沉,含有深切的的眷恋之情,很值得品味。
四、检查预习情况,纠正读音
凋零(diāo)驯鸽(xùn)椭圆(tuǒ)混混沌沌(dùn)
落蕊(ruǐ)潭柘寺(zhâ)扫帚(zhou)细腻(nì)平仄(zâ)一椽破屋(chuán)歧韵(qí)疏疏落落(luî)廿(niàn)
五、梳理课文结构,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1.教师请同学齐读第一二段,思考作者从哪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故都的秋究竟有什么样的魅力呢?
明确:秋味。魅力所在“北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静、悲凉”。
2.作者在写了北国的秋之后,第二段又写了什么?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明确:南国的秋,特点:慢、润、淡。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3.请同学们思考,作者要描写北国之秋,为何话题一转写到南国之秋呢?明确:对比、烘托。突出了北国的秋特别的来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
4.文章的一二段总起全文,描写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从而突出了北国的秋“清、静、悲凉”下面请同学们找找文中具体描写北国之秋的段落有哪些?请同学们齐读。
明确:第3---11段。
5.同学们,在第三段至十一段中主要描写了五幅秋景图,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第一幅:秋院静观(3)------观秋
第二幅:秋槐落蕊(4)------知秋
第三幅:秋蝉残鸣(5)------报秋
第四幅:秋雨话凉(6-10)---话秋
第五幅:秋果奇观(11)------品秋
6.同学们你们发现没有?作者详写的这些景物都是我们随处可见的平常景物,但在这些平常景物中,我们却能感受到浓浓的秋意,这说明什么在这些景物描写中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境?
明确:北国的秋不但程度深,并且范围广,这正是故都的秋的特别之处。作
者对故都的秋色的向往、眷恋和赞美之情,同时也有落寞、孤独、忧伤之情。
7.那么郁达夫为什么会“寂寞、孤独、忧伤”呢?在文中表现在哪?
明确:第12段中作者的议论,中国文人的悲秋情节,作者用“落寞、感伤”
来烘托出“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8.同学们看看,在3—12段写完北国之秋的景象并发表议论,是怎样收笔的?明确:南国之秋,色味不如北国之秋。故都的秋,我愿减少寿命也要留住。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这篇课文进行了简单的结构梳理,理清了作者的写作思
路,在下节课当中,我们将对文中的秋景图进行分析,对文章中语言进行细细品味。
2.今天我们学习了故都的秋,我们现在也处在深秋,请同学们下去写一篇关于
描写秋天景象的文字,200-300字之间。
第五篇:陈晓燕—幸福德育论文:润物细无声
润物细无声
有一位名人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原因”。套用这句话说就是:“优秀的学生都是相似的,不十分优秀的学生各有各的原因”。作为班主任,面对众多的学生,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来要求所有学生,而是要各有侧重,区别对待!我们既要看到他们的共性,更要注重他们的个性,让学生能在班集体这个氛围中找到自信,获得尊严。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思考的大问题!
任何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会一帆风顺,总要受到来自社会的各方面因素的浸润。特别是在现在社会,利弊共生,好坏杂存,小学生模仿性又特强,这就不可避免的对学生人格的形成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对学生任何细微的情绪变化和心理波动都要了然于胸。我们要能够及时而有效的对学生思想行为进行褒扬或纠正,使学生能在他们的孩童时代,多多的感受到爱的阳光雨露!所以,跟这些学生交流,任何空洞的说教都会显得苍白无力。
首先,教师应该有一种感受快乐或痛苦的真诚。作为教师,我们往往更多的站在成年人的角度看问题,对学生的快乐或痛苦有些不以为意,总觉得孩子的事情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其实不然。在孩子的世界里,一粒芝麻也许就是他们整个的天空。我们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观察去体味他们的一举一动,才能理解他们真实的处境,理解他们怪异的行为,理解他们独特的性格。我班有一个学生,他父母离异。现实的处境催生了他的早熟,使他过早地体味到了人世间的辛酸和痛苦。他平时比较冷漠,很少开口说话,跟同学也不大合群。这样的学生,如果老师轻易的用一句表扬的话来鼓励他,效果可能适得其反。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于是,我就注意观察这个学生的举止言行,试图找到介入的突破口。机会终于来了。一次,我叫班长跟这个同学一道,到商店给班级购买一些春游用的小物品。我特地把班费交给这个同学拿着。如此的信任让这名同学很感动,我从他的眼睛里读到了一丝光亮!如果对学生没有足够的认识,是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的。因为这些学生,他们对苦难的历练和品尝是远远超过同一年龄层次的学生,他们早已在内心深处筑起了一道堤坝,别人是轻易走不进他们的心灵世界的。所以,平时我就注意观察他们,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性格缺陷和精彩亮点,对学生有一个理性的判断和分析。有的时候我还采用现身说法,也讲自己曾经的苦难和幸福,讲自己的苦恼和快乐,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亲近感信任感,力图把真诚的点点滴滴播撒到学生的心田。
其次,将个别教育融入到集体教育之中去。个别的教育和沟通是很必要的,但我觉得,更要把学生置放到学生群体中去,让集体的温暖去融化心灵的坚冰,让孩子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提升他们的信心,增添他们战胜困难不幸的勇气。从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来看,有时候特别的谈话和关爱,学生是坚拒的。我想,既然学生生活在一个打的集体中,何不利用这个集体的力量呢?于是我充分利用班会用名人的挫折和不幸来教育和感化学生。这种既是对广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实际上又主要是对个别同学作的重点激励教育,这是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因为有些学生十分敏感,他们不愿意在别人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或难堪的一面。我班有一个学生,平时讲话有些口吃。他一开口,同学们总是有异样的目光,这就使他平时很少回答问题。我想,如果我把他叫到办公室鼓励他几句,可能使这个学生更加自卑。因为有缺陷的人,他们都十分在意别人的言说。怎么办?我觉得首先要使他有一份自信,而这份自信的获得又不能是那么的牵强附会。正好班级要制作班级标语,于是,我就适时的把这个同学的话和另外几个同学的话作为名言,装裱好,挂在班级两侧的墙壁上。这种激励,正如和煦的春风,悄然在这个学生的心中荡漾,使这个同学在别的同学眼中用另一种方式获得了自己的一份尊严!如何把个别学生的教育融化到全体学生的教育之中,使个别学生和其他学生的心灵同时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健康的洗礼,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
第三,我们应该采用一种于无深处的关怀,采用迂回的策略感化学生。有些学生尽管成绩不进入人意,但这些学生一般都过于敏感,有很强的自尊心。作为教师,任何的粗心和大意有时都是对学生心灵的一种伤害。所以,我反对为了关怀而关怀的做法,切忌直奔主题地去关怀学生。我班有个学生,家里极其贫困。每年,有关部门总有这样那样的资助。但这个学生从来不开口提出要求,更是羞于提及家庭情况。平时吃午饭,她也是从家里带来一些锅巴,独自一人在偏僻的地方嚼完,然后到池塘捧起水润一润嗓子就行了。我觉得这个孩子家里虽然贫困,但意志上很坚强,性格上也十分的倔强。但作为班主任,如果没有体察到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简单直接,可能会从情感上伤害他,从而成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失误。但我既然发觉了这种情况,也不能无动于衷。于是,我换了一种方式,就是根据班级学生的特殊性,考虑把某种补助改成各个名目的奖项,然后我以获奖的方式,把这些资助款项发放下去。当然,这些奖项的设置,都是对应了某些学生不同的特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样,既使学生获得了帮助,又充分保护了他们的自尊。现在,我们很多时候的某些关爱是建立在牺牲学生人格和尊严为代价的。我觉得这是一种职业粗暴行为,尽管是无意的,但作为一个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该考虑的这种关怀,它有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觉得无论是激励还是帮助,都要避免犯“关怀的罪”。
花儿的事业永远充满魅力,同时又充满着挑战,但更有着一份快乐。呵护,培育,讲究匠心,才能使花更繁,香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