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范文大全

时间:2019-05-14 09:0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

第一篇: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

丰台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

工业发展规划 2008-05-03 序

第一部分 回顾与展望 2

一、发展回顾 2

二、发展机遇 2

三、面临挑战 2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2

一、指导思想 2

二、发展目标 2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 2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

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2

三、鼓励发展都市工业 2

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 2

五、退出和限制劣势产业 2

第四部分 政策与保障措施 2

(一)加快体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2

(二)鼓励自主创新,培育升级动力 2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2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带动工业发展 2

(五)拓展人力资源,建立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2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 2

(七)加强区域推介,落实引资措施 2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提升丰台区工业经济总量的重要历史阶段。

《丰台区“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主要阐述了丰台“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发展原则、发展重点以及空间布局优化等内容,提出了促进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的融合奠定良好基础。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工业发展规划》;《北京市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部分 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丰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工业结构的升级和布局的调整,工业总量显著增长,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的目标和任务,为全区“十一五”时期工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工业总量显著增长,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发展呈调整上升趋势,平均增速14.2%。2001年至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由140.3亿元增加至272.1亿元,工业增加值由37.6亿元增加至90.2亿元。工业企业从业人员8.4万人,比2002年8.2万人增长2.4 %。到2005年,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4.2%,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2001年17.3%增加到33.1%,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重点产业优势突出。“十五”期间丰台工业结构调整取得初步成效,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值由2001年的44亿元增加至2005年的78.5亿元,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工业行业结构。装备制造业重要地位日渐突出,2005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北京市的比重依次为5.8%、10.9 %、12.1 %和12.3 %,对北京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渐明显。

布局调整成效初显,丰台园区发展迅猛。“十五”期间,丰台区加大对工业布局的调整力度,四环路内除保留无污染的先进制造业和都市工业外,大部分工业企业均已向四环路以外发展,逐步形成了相对集中的七大工业组团。其中以科技园区为核心的高新技术组团在区域经济增长中发挥的作用日益明显。“十五”期间园区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58亿元,平均增长速度47.1%,累计实现增加值244.92亿元,累计上缴税费47.61亿元,平均增速达40%。基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材料四大产业格局。

二、发展机遇

“十一五”期间将是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关键时期,展望未来五年,国内外经济、社会、政策的发展和变化将为我区工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

国际制造业调整转移为我区工业发展提供新的契机。经济全球化呈现出研发、销售、服务等全面全球化的新趋势,生产制造环节的转移已经向研发、设计、销售等服务环节延伸,作为首都,北京市中心区将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二产业,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制造业在北京的调整转移,将有利于我区承接符合首都城市功能特点的产业在我区的集聚。

京津冀协调融合发展为我区工业发展开创广阔前景。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合作进程加快,突出三省市各方特点和各方专长的协调机制将逐步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分工和合作,北京必将成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强大支撑,为我区工业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合作机会,为融入京津冀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新的城市功能定位为我区工业发展明确了方向。《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将丰台区列入城市功能拓展区,明确了丰台区“国际国内知名企业代表处聚集地、北京南部物流基地和知名的重要旅游地区”的功能定位,有利于丰台区整合资源,发挥潜能,加大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力度,从而推动各类资源和生产要素的有序流动和优化配置。

二、三产业加快融合为区域工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由于社会分工的深化,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加速剥离,向生产型服务业发展;高新技术尤其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产业日趋融合,二、三产业相互支撑、相互关联的程度加深,有利于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装备制造业的改造提升。

科技园区扩园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丰台园区配套基础设施的完善,进一步优化了园区的投资环境,吸引大批高新企业相继入驻;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市总体规划进行的丰台园区规划调整,使园区建设规模扩大到8.18平方公里,进一步增强了高新技术产业在我区的集聚和装备制造业规模的提升。

三、面临挑战

“十五”期间丰台工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仍存在一些制约工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问题,同时也面临一些不利因素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和积极应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丰台工业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是北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工业跨跃式发展的重要时期。构建和谐社会,要加快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着力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的环境友好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注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实现区域工业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发展循环经济是丰台工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丰台区自然资源匾乏,能源短缺,尤其是严重缺水,作为北京的城市中心区,其区域性质和功能定位,要求把丰台区建成现代化清洁优美的区域。适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新形势以及我区工业用地资源相对紧缺的实际情况,工业发展必须优先考虑发展节水、节能和节约资源型工业及产品,着力推进循环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丰台区大型企业偏少,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企业核心竞争力较弱。要适应首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企业竞争力,需要建立健全促进企业发展的激励机制,拓宽人才引进途径,加大政府资金扶持力度,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升级,从而全面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第二部分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实施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以高新技术为引擎,以装备制造业为支撑,以都市工业为重要补充,通过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实现丰台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城市功能拓展区定位的协调统一。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是:

市场机制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加强政府合理引导。

增量引入与存量优化相统一。通过存量调整,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增量引入力度,增量扩大与存量激活相统一。

产业集聚与产业分工相配套。以工业园为载体,引导我区工业在全市乃至全国产业链条中的合理定位,寻求优势环节构造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链。

循环经济与集约发展相一致。坚持环境保护与工业发展并举, 统筹规划, 提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工业体系。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丰台基本形成与北京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相适应的工业体系和规模,并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相协调的工业空间发展格局。

总量目标。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到458.5亿元,年平均增速为11%。

空间集聚目标。到2010年,长辛店工业新区规划建设初具规模。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目标。到2010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1500亿元,年平均增速为20%。

工业污染预防和治理目标。2010年工业企业废气排放达标率100%;工业污水排放达标率100%;工业废渣集中处理率达到100%。

循环经济发展目标。到2010年,工业单位GDP用水量(吨/万元)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下降20%);单位增加值能耗(吨标煤/万元)达到北京市平均水平(比十五时期下降15%)。

第三部分 发展重点

“十一五”期间,我区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思路是以转变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实施以园区扩张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科技创新拉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实现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构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装备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工业为重要补充的工业格局。同时,根据激活存量、理顺机制、有序调整、优化发展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全区工业的空间布局。

具体任务包括:

一、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决定力量。“十一五”期间,我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应立足于五点:一是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展配套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二是立足丰台科技园区现有产业基础,强化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光机电一体化作为高新技术产业的支柱作用;三是适度提高丰台科技园企业进入门槛,提升丰台科技园的发展档次;四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之间的联系与整合,积极推进高新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增强园区的辐射功能;五是将产业分工与空间布局优化结合,以丰台科技园为依托,重点开展研发、设计等上游业务;以长辛店工业新区为生产制造配套基地,将生产制造环节西移,合理规划产业分工。

??优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充分发挥电子信息产业的引擎作用,以此推动我区经济建设的全面信息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贯彻北京市关于电子信息发展的规划要求, 实施专利和标准战略,推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通过并购、引进、产权重组置换等多种手段培育行业龙头企业;以产业链为纽带,推进以重点项目为核心的相关企业的集中。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对快速增长期的软件、电子材料、通信设备、网络支撑平台和中间件、信息安全产品与系统、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工模具、计算机外部设备等项目,加快发展,尽快形成规模和竞争优势。

??发展壮大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

从增强我区产业后劲出发,积极培育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制造业,发挥我区物流业优势,构造医药物流产业链。

利用首都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 以项目为基础, 以知名生物医药企业领衔,加大研发力度;与昌平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园和北京市其他生物医药基地实行错位发展,形成良性协调互动,合理分工。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等技术的产业化项目;重大疾病的急救与康复技术和装置、社区医疗系统工程技术和装备、医学影像技术和装备,生物医学材料、组织工程和生物人工器官等领域关键技术的产业化项目。运用电子信息及现代物流配送技术,建立集约化的医药器械物流基地。

??做大做强光机电一体化产业

加快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改造融合,成为我区优势支柱产业之一。

实现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和领域的转化和渗透,全面提高我区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大力扶持现有的龙头骨干企业,围绕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加大支持投入力度,建设一批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能带动产业升级的骨干企业,以此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加快丰台科技园、IBI孵化中心、相关科研院所及机电设备制造业企业群的发展。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印刷机械、新能源与节能环保设备制造领域,工程机械、科学仪器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

将丰台科技园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基地、总部基地和孵化中心,充分发挥其辐射作用,成为我区新型工业和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增长极。在河西地区逐步理顺产业发展机制和落实产业布局,建设生态型先进制造业工业园区,作为丰台发展新型工业的载体。

以丰台科技园的规模扩大为契机,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区的政策优势和总部基地的品牌效应,因势利导,合理进行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布局,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规模,以此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大对大型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并发展与之配套的产业,重点培育高新技术的龙头企业;

加快产业基地三期和长辛店工业新区的规划和建设,拓宽丰台园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提高资源集聚能力,充分利用北京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中型企业的地区总部、研发总部、结算总部、管理总部等进入丰台总部经济区;

加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生产和生活设施的配套能力。

二、改造提升装备制造业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工业区域竞争力提高为目标,以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以研究开发、集成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手段,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为重点,加速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步伐。

落实《总规》对河西地区产业发展的定位??北京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区和科技产业化基地,将装备制造业中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作为重点改造的行业,以之为突破口,带动其他传统行业的改造。

重视研究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需求信息,寻找招商引资和国际合作的商机和重点;追求“少、专、精”,有所侧重,做出特色,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与丰台科技园和物流基地的建设联动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与物流业这三大产业的联系与整合, 以装备制造业为纽带实现三大产业的集群发展。

??重点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在“十一五”期间,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应成为我区工业的支柱产业并继续保持在北京市的优势地位。

核心产品城市轨道交通设备成为全国的优势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汽车零部件产品规模扩大,成为北京乃至华北地区著名的产品基地之一;与第三产业中的汽车物流、汽车博览会展、汽车检测与维修、培训、汽车保险、汽车金融等融合发展,打造完整的汽车市场产业链。

重点建设项目领域: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设备、铁路机车车辆机动车组制造、铁路机车车辆配件制造、铁路专用设备及器材、配件制造;汽车整车制造、改装汽车制造、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等。

三、鼓励发展都市工业

都市工业是区域工业体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区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和扩大就业的重要载体,是地区经济繁荣的基础所在,要给予积极扶持,重点保障食品、印刷包装等都市工业持续稳定增长。

以实施品牌战略为核心,推进食品加工制造业发展,塑造一批代表我区特色的知名企业和产品;提升整合印刷包装业,提高专业化、集约化水平,与物流基地建设协同发展。

整合大红门、槐房等地区以食品工业为主的都市工业,提升其发展规模和档次,与产业布局中的物流带相衔接。

适度规划丰台园区所在地花乡白盆窑、羊坊、榆树庄等地区发展以印刷包装业为主的都市工业,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印刷包装业、物流业为重要补充的国内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四、扶持发展优势企业

除丰台科技园区一期工业企业比较集中外,全区其它工业企业分布比较分散,大力促进在行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发展壮大,对于推动全区经济快速发展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应予以高度重视和积极扶持。

加快长辛店工业新区的规划建设。根据北京市工业布局的要求,将丰台园区工业企业的生产部门逐步迁往长辛店工业新区,实现我区工业空间布局的重心西移。

组合优化多点发展。对于河东地区部分不能迁移的工业企业,通过改组、改造、并购及资产置换等形式激活存量,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益。积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鼓励符合国家和北京市产业发展政策、行业突出、市场前景良好的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造等方式,全面提升其技术含量、规模和整体竞争力。

五、退出和限制劣势产业

“十一五”期间,从我区功能定位出发,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约束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继续退出“三高”产业的发展,完成河东绿化隔离带地区和污染扰民企业的搬迁调整工作。

对重污染行业继续实施关停,不再允许设立;对污染较重的行业实施严格的准入制度和重点监控。

限制发展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蒸汽热水生产和供应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五大高耗能行业。

基本淘汰技术落后、规模小、产品结构单

一、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

第四部分 政策与保障措施

一、加快体制创新,提供制度保障

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强化政府促进和管理工业的职能,实现由管理企业向服务企业转变,由扶持企业向扶持行业的转变,积极搭建信息平台,进一步完善区领导与企业联系制度,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

加大对产业发展引导力度。贯彻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按照“重点发展、适度发展、限制发展”的产业发展层次,研究提出适合我区发展的重点产业发展指导目录,建立科学有效的产业筛选机制,引导产业向高新技术、房地产、现代服务、商贸物流和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布局调整。结合北京市对工业的布局,积极引导不宜在五环内发展的工业企业向河西工业用地迁移;建立丰台区工业企业退出机制,实现企业的有序转移。

二、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升级动力

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中心环节和着力点,加快建立自主创新体系。

加快IBI国际孵化器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的源头建设,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完善孵化设施和孵化功能,特别是加强科技成果二次孵化机制的建设。

增强企业研发能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积极发挥科技园区作为创新创业集聚基地的作用,鼓励企业在科技园区设立研发中心,提高企业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

推动工业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制定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升级和结构优化的相关政策,支持企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产品更新换代,增强核心竞争力。

三、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持续发展

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从严控制产业用地,提高单位土地的投入和产出水平。着力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通过依法收回、缴纳闲置费、调剂、转让、租赁等办法,提高闲置和存量土地的使用效率。

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水资源。优先保证高新技术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项目的供水,严格控制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项目供水。继续推动对传统工业的节水改造,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降低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

加强有序用电管理和节能工作。优化电力资源配置,按照扶优限劣的原则,在电力供应上重点向低能耗、低排放、无污染、高效益的企业倾斜,加大对节能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及其他先进节能成果。

大力开展清洁生产。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和《循环经济纲要》等,逐步形成市场主导、企业自觉实行和政府积极引导相结合的清洁生产机制,强化资源综合利用工作的力度。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粉煤灰、煤矸石、尾矿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为重点,推进工业废物综合利用;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推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四、推进信息化建设,促进工业的现代化

加强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印刷、食品加工等重点行业的信息化改造为重点,加快与国内外相关技术研究机构建立联系,大力推进行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工作。

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设计、制造、管理和市场营销等各环节的应用,着力抓好计算机辅助技术的应用、对传统产品的嵌入式改造、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竞争力。

五、拓展人力资源,建立强大的人才支撑体系

推进人才强企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企业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机制,充分发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作用。

引进和培育高素质企业家。加快培育企业经营者市场,建立企业经营者人才库,努力引进一批外来有实力的经营者。

引进和培育高层次科技开发人才。创造条件,降低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的成本,鼓励企业引进和聘请外来高科技人才,帮助企业进行创新活动。

培训高级产业技术工人。与在京的首都科研院所合作,紧密结合我区重点培育和建设的产业定位,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育一批高级技术工人。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硬件环境

加快道路建设步伐。抓住轻轨、地铁以及北京市第二道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机遇,争取北京市对丰台区道路建设的投资,缓解交通阻塞问题,建设一至两条横穿河东河西地区的区内快速公路。继续实施便民路工程,维修改造老旧道路。

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供电、供水、供气、环卫设施等市政工程设施体系的建设工作。

七、加强区域推介,落实引资措施

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和不同时期工作重点;与园区和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衔接,防止出现盲目招商;抓好招商引资企业的前期基础工作和落实后续发展服务工作;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采取专业招商、项目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招商模式。

第二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

目录

前言

一、回顾与展望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前言

“十一五”时期(2006年—2010年)是首都抓住奥运会举办、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首都资源优势,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提升“四个服务”的水平和能力的关键时期。《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提出了“十一五”时期首都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提出了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重点任务、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及若干特色产业集聚区的产业布局,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是首都“十一五”时期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优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的主要编制依据是:《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批复。

一、回顾与展望

(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北京市认真贯彻落实“十五”规划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经济总量显著增长,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814.5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457美元,突破5000美元。第三产业成为拉动首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增加值达到4616.3亿元。第二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速度,工业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2005年增加值达到1782.4亿元。第一产业进一步优化,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2005年增加值为97.7亿元。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

“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从2000年的2.5%、32.7%和64.8%,变化为2005年的1.4%、30.9%和67.7%。以金融保险、商贸物流、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已成为北京服务业发展的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地位得到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软件、显示、集成电路等附加值较高的产业领域逐渐成为新的增长点。以现代制造业为基础、以都市型工业为重要补充的新型工业结构已初步形成。

3.重点产业加速发展。

以金融、商务服务、信息服务、软件、汽车等为代表的重点产业成长迅速,正在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一个多领域支撑的新型产业格局正逐步形成。按照2004年经济普查统计,金融业主营收入超过4100亿元,商务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1100亿元,信息服务业主营收入实现537亿元,软件业主营收入实现313亿元,汽车产业销售收入超过550亿元。

4.重点项目顺利推进。

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成效显著,中关村科技园区、金融街、中央商务区(CBD)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等重点项目顺利实施,空港、马驹桥、良乡等现代物流基地正在积极建设,中央电视台新址、北京电视中心、国家大剧院、首都机场三期、新国际展览中心等一批促进服务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建设顺利。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取得重大突破,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的中芯国际12英寸芯片生产线、京东方TFT—LCD等一批重点项目正式投产。一批现代制造业重大项目正式实施,北京现代汽车、北汽福田重卡、诺基亚星网工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奔驰汽车、北京吉普搬迁、首钢150万吨冷轧等项目正在顺利实施。

5.产业集聚初步形成。

现代服务业在中心城区的地位不断加强,商务中心区(CBD)、金融街、王府井西单中心商业区等功能区得到持续发展,初步形成具有鲜明首都特色的商务、金融、信息产业集群。以中关村科技园区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产业聚集程度逐步增强,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中关村软件园、生命科学园、电子城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专业园区和产业基地进一步发展。开发区已经逐步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主要增长点,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等工业开发区和产业基地初具规模。

6.发展环境有所改善。

“十五”期间,北京市先后制定颁布了一系列优化发展环境、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例如: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北京市关于进一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关于促进首都金融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有效推动了北京的产业发展。

(二)问题与挑战。

虽然北京市的产业发展在“十五”期间取得很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制约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布局优化的突出问题,同时还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制约和挑战,主要表现为八个不相适应:产业总体规模仍偏小,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目标不相适应;服务业辐射力不强,与首都城市功能定位不相适应;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与城市空间发展战略不相适应;区域产业定位与分工尚不清晰,与京津冀一体化不相适应;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与产业升级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资源能源瓶颈约束突出,与经济快速增长的要求不相适应;产业配套环境不完善,与产业集聚发展的趋势不相适应;优势龙头企业偏少,与产业竞争能力提升不相适应。

(三)机遇与趋势。

当前北京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阶段,国内外经济、社会、政策等方面条件和环境的变化为北京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产业转移尤其是服务业转移有利于集聚总部资源、承接现代服务业、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转移;《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的实施和城市化步伐加快从总体上为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明确了发展方向,有利于向服务型产业转变,疏解城区功能,引导产业转移和集聚;消费结构升级有利于从需求上拉动产业结构提升并加速产业融合;区域合作深化有利于协调利用周边省市资源,优化产业结构,拓展经济发展腹地;2008年奥运会召开带来多方位的产业需求,将引起全球关注北京,有利于吸引国际产业和关键要素向北京的集聚,促进软硬件环境更加优化并带动相关产业加速发展;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实施尤其是中央做强中关村的决策,为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来新的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内外产业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趋势,北京产业发展也呈现出一些阶段性特征。主要表现在:

1.产业发展呈现“双分离、双集聚”趋势。

随着社会分工不断深化,制造业链条中的部分服务环节加速分离,生产性服务业加速发展,产业内部结构也出现不断细分化趋势。与此同时,相同或相近的产业在专业上集聚,并通过价值链的联系,在空间上集聚。

2.产业间相互渗透与融合加快。

高新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变革推动产业日趋融合,包括三次产业内部的融合和三次产业间的融合。

二、三产业相互支持、相互关联的程度加深,新业态、新产业不断出现;高新技术改造三次产业的力度进一步加强。

3.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空间耦合程度进一步加大。

城市功能的发育发展需要产业发展予以支撑,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人口分布的关联程度进一步加深;城市功能的实现和产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化空间承载;产业高级化促进人口素质提高,引导地区人口结构优化。

4.创新集聚区呈现高端化、服务化趋势。

随着产业价值链不断分解和区域专业化分工的加深,低端制造将进一步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拥有知识、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创新集聚区将更加专注于产业高端和服务业的发展。

5.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

国家间、地区间和企业间的交往与合作日趋紧密,资金、人才、技术等生产要素和零配件、产成品的全球化流动不断加强。同时,产业集群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

二、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举办2008年奥运会、实施城市总体规划为契机,以构建产业体系和城市功能在空间上和谐发展为导向,以提高人民生活品质为根本出发点,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深入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空间布局,扩大开放程度,推进区域合作,营造发展环境,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实现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十一五”时期,北京产业结构调整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原则是:

“自主创新、循环集约”。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和节约型城市的要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创新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和首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坚持循环经济和集约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

“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紧紧围绕北京城市功能定位,扬长避短地制定产业发展战略,将科技、人才、文化、信息、区位、市场、总部等优势资源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发展一批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根植北京、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企业。

“并重融合、功能提升”。瞄准产业高端,做强高新技术产业、做大现代服务业,实现两者并重、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空间集聚,提升区域服务功能,使北京不仅成为国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转移的承载地,更要积极成为国际现代服务业转移的承载地。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加大对南城的政府引导和政策倾斜,推动南城整体开发和产业提升,实现南北协调发展。强化北京在京津冀区域中的定位与分工,以区域合作拓展产业发展腹地。

“深度开放、双向服务”。进一步加强对国内外各种所有制经济开放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双向服务”,一方面提升服务能力,完善服务功能,改善服务环境,更好地为中央和全国服务,另一方面充分吸纳和争取中央在京资源,为首都产业的发展服务。

“进退有序、引导就业”。积极引进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高端产业,坚决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的产业领域。通过产业的有序调整,引导就业和疏解城市功能。

(二)发展目标。

到“十一五”期末,初步形成与北京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相适应的产业体系和规模,基本形成与首都城市功能相适应的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努力把北京建成国际化现代服务业中心和亚太地区科技创新中心。

1.经济总量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0亿元,年均增长约9%。

2.产业结构预期目标。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预计到2010年,第三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9—10%左右,增加值达到75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72%左右。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第二产业年均增幅保持在8—9%左右,增加值达到2800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27%左右。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基本保持不变,稳定在100亿元左右。

3.空间集聚预期目标。

中心城区(包括核心区和拓展区)服务业集中度:预计到2010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稳定在80%左右。

开发区工业集中度:预计到2010年,科技园区和工业开发区实现的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60%。

4.科技创新预期目标。

企业R&D投入:预计到2010年,企业R&D经费支出将达到企业主营收入的3%,企业R&D经费支出将占到北京R&D支出的50%左右。

发明专利数量:预计到2010年,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

中关村科技园区:预计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20%。

5.社会责任预期目标。

劳动就业指标

全市增加就业岗位110万个。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

安全生产指标

生产安全死亡率控制在0.38人/万人以下。

资源综合利用指标(以“十五”期末为基准)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水耗下降2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

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96%。

三、推动产业结构升级

“十一五”时期,北京产业发展思路是: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为目标,按照“高端带动、自主创新、重点突破、循环集约、进退有序”的原则,构建“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双引擎、以现代制造业和基础服务业为双支撑、以都市型工业和现代农业为重要补充”的与北京城市功能相吻合的产业格局,稳定提升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潜力产业,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轻型化,努力实现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和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双突破。

(一)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是北京提高做好“四个服务”能力的具体体现,是缓解资源约束、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是迎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重要载体,是提高城市综合辐射力的重要途径,是吸纳就业、构筑宜居城市的重要基础。“十一五”时期,将稳定提升具有区域优势的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和商贸等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发展空间较大的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1.稳定提升金融、文化创意、房地产和商贸等支柱产业。

(1)以资源集聚和金融创新为重点,发展壮大金融业。基本建成“开放、创新、完善、协调”,与国民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共生共荣的现代金融体系。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强化政府金融服务意识,成立专业的金融发展促进机构,贯彻落实促进金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着力引入金融机构。吸引国内外银行、保险、证券、信托、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落户北京;大力发展北京有市场和资源优势的专业化金融服务机构。

——加快金融服务创新。重点开发面向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成长企业的投融资服务、面向奥运工程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服务、面向城市中高收入阶层的投资服务等金融创新服务品种。实施“金卡工程”,统一标准、互联互通。

——推进三大功能区建设。把金融街建成全国金融管理中心、把CBD建成国际金融资源集聚区、把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金融区建成高技术产业与金融业的结合区。

(2)以体制改革和落实政策为突破口,加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北京建成文艺演出、出版发行和版权贸易、影视节目制作和交易、动漫和互联网游戏、文化会展和古玩艺术品交易中心。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的步伐,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产业结构多元化。

——落实相关政策。按照《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制定鼓励文化产业发展政策。打破行政壁垒和条块分割,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大力支持民营文化产业发展。

——积极培育产业集群。重点发展文艺演出业、图书出版业、报刊业、广播影视业、音像营销业、广告业、动漫业、网络传媒业、网络游戏业等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咨询策划、时尚消费等行业。

——打造文化创意产业知名品牌。提升北京戏剧、交响乐、舞蹈等演出季、北京国际音乐节、北京青年音乐会、大学生电影节等标志性品牌文化创意活动的国际化水平。重点培育歌华有线、北青传媒、北京日报、北京发行集团等一批知名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加快建设一批重大设施。重点加强中央电视台、国家大剧院、国家科技馆、国家图书馆二期、首都图书馆二期、北京电视台和北京影视城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建设。

(3)以落实城市总体规划为落脚点,优化发展房地产业。努力实现房地产市场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增长基本稳定,初步建成完善的住房保障体系。

——改善住房供应结构。提高普通商品房和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通过严格手续审批和提高相关税费等措施,控制低密度高档商品房建设。

——培育住房二级市场。在完善一级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手房市场的发育,规范租赁市场,鼓励梯级消费。

——加强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发展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安置用房、住房合作社、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满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优化房地产开发布局。原则上二环路以内,不再新批成片普通商品住宅项目;三环路以内,从严控制大型商业设施建设;加大南城及重点新城房地产开发力度,强化人口疏散功能。

(4)以提升生活品质和引导相关产业发展为出发点,调整发展商贸服务业。建设功能完备、特色鲜明,符合世界城市、宜居城市发展要求的现代都市商业体系,基本达到国际大都市现代化商业发展水平。

——改进提升传统商业区。重点提升王府井、西单和前门商业(街)区商业服务功能,发展集现代商贸和传统文化于一体的商贸文化旅游产业。

——适度建设大型综合性商业区。依托三环以外交通枢纽、边缘集团和新城发展,建成若干大型综合性商业区,吸引国内外一流的商贸服务企业落户北京,培育一批能辐射全国的大型商贸集团,建设若干反映北京传统特色、民俗风情和现代文化品味的特色商业街。

——积极发展新兴商贸业态。积极推动连锁店、旗舰店等现代商贸业态的发展;支持电子商务交易平台建设,培育电子购物等新型业态。

——加快发展社区商业。优化升级现有的社区商业,整合商业资源,加快社区新业态、业种店铺建设,扩大商业设施总规模,完善服务功能。

2.加快发展旅游会展、现代物流和商务服务等潜力产业。

(1)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提升发展旅游会展业。把北京建设成国内外旅游首选之地、世界一流的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塑造国际一流的旅游会展城市品牌。

——进一步提升北京旅游品牌。树立北京历史名城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谐统一的城市形象,在巩固传统文化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重点开发现代娱乐旅游、商务会展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科技工业旅游等高端旅游产品。

——大力推进奥运旅游产品开发。利用奥运会期间的体育、文化、商务等各项活动以及奥运会后的体育及相关设施,开发商务会展、文化艺术、体育等奥运系列旅游产品。

——完善旅游要素,提升旅游业整体质量。优化完善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设施,加强旅游服务系统、旅游标识、旅游卫生和环境设施,旅游危机管理和应急系统的建设,强化城市旅游功能。

——打造国际会展品牌。利用北京现代化的会展设施,依托国家级行业协会,积极争取国际会展举办权,打造科技、汽车、文化、服装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会展品牌。

——加快大型旅游、会展设施建设。重点引进高科技含量的大型主题公园,加速国家会议中心、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建设,充分利用奥运会的体育会展设施,举办经常性国际重大专项体育赛事、文艺演出和商务会展。

——进一步规范与引导旅游业发展。进一步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建立高效的旅游业促进机制,推动旅游业加速发展。

(2)以建成现代化物流体系为切入点,加快发展物流业。基本建成体系完整、结构合理,满足首都产业发展、生活消费需求并辐射国内外的现代物流体系。

——加快发展国际物流。全面构造以北京空港为主导、以马驹桥陆路口岸为重点,以丰台铁路货运口岸为配套的现代口岸体系。规划建设空港、马驹桥、平谷三个公共型保税物流中心,形成空港、口岸、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中心的良性互动。

——构建市域物流体系。集中建设沿六环路分布的空港、马驹桥、良乡、大兴、京北等五个大型物流基地,沿五环路分布的综合或专业物流区,沿四环路分布的多个物流配送中心等三个层次构成的物流体系。

——加速发展城市物流配送业务。重点加强集采购、储运、加工、配送及信息沟通为一体的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配送中心建设,推动社会化、专业化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的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型物流。鼓励生产型企业剥离或外包物流功能,实现物流采购、生产组织、产品销售及再生物品回收的一体化运作。

——积极引进和培育大型物流企业集团。利用北京区位优势和空港口岸,抓住物流业对外开放的机遇,吸引一批拥有全球经营网络和供应链的国际知名航运公司、船运公司、跨国采购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聚集北京;积极培育一批知名度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

(3)以市场化、专业化为导向,着力发展商务服务业。建设产业层次高、辐射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务服务体系,把北京建成为全国乃至亚太地区重要商务服务中心。

——改善商务发展环境。依托中央商务区(CBD),改造提升国际商务环境,发展高端商务服务。

——进一步开放服务领域。吸引国内外著名机构和资源集聚北京,提高北京商务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

——打造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商务服务企业集团,提高商务辐射力。

——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化商务服务业。促进咨询服务、法律服务、企业管理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各类商务服务业态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模式为支撑,以高技术服务和高新技术制造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为取向,以国际产业转移和信息化快速发展为契机,重点发展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研发产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和以电子信息制造业、生物产业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1.发展以软件、信息服务、研发为主的高新技术服务业。

(1)以软件产业基地为重点,大力发展软件产业。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全国的“软件之都”、亚太地区软件研发与服务中心之一。

——完善软件发展环境。实施针对软件产业的普惠政策,加大软件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继续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国产软件的发展。

——加大软件外包出口。依托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加快软件产业国际化的步伐,推进本地资源与国际品牌资源的同化;加大对跨国公司以及日本、韩国、美国、欧洲等软件外包市场的开拓力度。

——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大国际合作,促进塔塔集团等世界知名软件龙头企业尽快落户北京。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加大对嵌入式软件、中间件、信息安全和数字内容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关注和支持。

——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以中关村软件园为核心,积极推进中关村软件园二期的建设,整合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等资源,打造软件产业基地,为北京市软件产业的专业化集聚提供新空间。

(2)以实施信息化和信息技术升级换代为契机,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推广实施三项关键性技术。以国家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标准为契机,重点抓好一批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北京率先示范,推动电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的发展。

——加快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以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带动软件、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等产业的发展。

——加速闪联标准实施。发展基于3C融合的信息增值服务。

——发展网络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信息、网络出版、网络教育培训、网络文化、娱乐休闲等网络服务业。

——制定鼓励政策。营造有利于各大运营商在北京发展的环境,吸引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投资北京。

(3)研发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研发产业国际化,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鼓励测试、咨询等科技中介服务发展。

2.发展以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生物为主的高新技术制造业。

(1)以新一代技术标准产业化为契机,积极发展移动通信业。使北京市产业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鼓励关键技术标准研发与产业化。支持TD—SCDMA、SCDMA等技术标准研发和自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项目,促进移动通信产业升级。

——创新发展模式。营造移动通信企业之间公平的竞争环境,积极开发新的移动通信增值服务,促进商业模式创新。

——促进产业集聚。引导移动通信整机企业、设计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的集聚,加大北京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建设。

(2)以龙头企业为抓手,加快发展计算机及网络产业。巩固北京市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继续支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大型计算机企业跨国并购重组,坚持“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发展模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基于闪联标准的3C产品的产业化步伐,积极支持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发及产业化,提升计算机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打造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产业链。强化下一代互联网产业联盟,搭建应用示范平台,推动包括网络设备、终端产品以及应用服务等在内的产业链的形成。

——加强专业化产业园区建设。以上地信息产业基地为依托,通过整合优势资源,优化空间布局、汇聚品牌企业、提升园区品质,建设国家计算机及网络产品产业园。

(3)集成电路。以设计为龙头、以制造为依托,带动集成电路产业资源集聚,完善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检测共同发展的产业链,加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建设。

(4)光电显示。围绕龙头企业促进光电显示产业链的形成,支持龙头企业进行开放式技术创新,鼓励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创新和技术研发,加快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建设。

(5)生物产业。推动生物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基因工程、生物芯片、动物疫苗等生物工程技术和新产品研究;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环保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产业。

(三)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和建筑业。

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名牌产品、龙头企业和支柱产业群的培育,形成“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群”相互衔接的产业格局;充分发挥产业的聚集效应和区域比较优势,加快提升全市工业经济总量,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稳定提升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石化新材料四大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和再生材料等潜力产业,拓展优化建筑业。

1.稳定提升汽车、装备制造、都市工业和石化新材料等支柱产业。

(1)以理顺体制、整合资源为突破口,做大汽车产业。力争到2010年,实现汽车产销130万辆,确保国内第四位、争取第三位,培育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民族汽车产业品牌,成为国内重要的汽车基地之一。

——理顺体制、整合资源。加快研究北京汽车工业重组方案,形成股权多元化、运营市场化、公司治理结构规范化的新型汽车工业投资主体。整合优化汽车产业资源,建立集研发、设计、产供销于一体的大型汽车产业集团。

——依托伙伴、夯实基础。与“戴克”和“现代”两大集团建立更紧密的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注重引进适合中国消费市场、节能、环保、小排量的经济车型,加速先进、关键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提高汽车产业整体竞争力。重点推进北京奔驰汽车项目、吉普搬迁项目、北京现代第二工厂项目的建设。

——注重创新、培育品牌。支持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大研发经费投入,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

——借船出海、扩大出口。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在提高产品品质、完善服务体系的基础上,借助“戴克”和“现代”的国际销售网络,扩大出口。

——整车带动、完善配套。通过整合北京市整车企业资源,引进外部零部件企业资源,着重发展汽车电子、发动机等核心高端产品,带动汽车零部件本地化,完善汽车零部件配套供应体系,逐步融入国际零部件采购体系。

(2)以先进自动化技术研发应用为重点,提升装备制造业。形成以中高端技术产品为主体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成为国家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研发和生产基地。

——打造输变电产业链。依托重点企业,建立产业联盟,打造电站锅炉、发电机、变压器、高压开关设备等产业链,提升输变电成套设备的配套能力。

——加速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北重阿尔斯通、龙基电力生产600MW超临界锅炉和超超临界发电机组、ABB亦庄新厂等项目建设。

——加强系统技术集成。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促进工程机械控制操作系统、基于现场总线技术的全开放分散控制系统(DCS)、600MW以上火电机组控制系统、百万千瓦级核电站安全相关级数字化控制系统等系统的开发与集成。

——积极促进传统设备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先发展数控机床、印刷机械设备,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设备、显示产业设备等电子信息产业专用设备。

(3)以培育知名品牌为导向,发展都市工业。按照“服务都市、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增加就业”的原则,促进以食品饮料、服装纺织、印刷包装为主的都市型工业的发展。

——积极拓展新产品,促进食品饮料产业发展。发展功能性饮料、功能性保健食品等新型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消费需求。

——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创建“时尚之都”。通过构建服装设计研发平台、培育知名品牌、建设北京时装会展中心等措施,树立北京全国“时尚之都”的城市形象。

——重点发展高端产品,建设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积极发展特种商务印刷、柔印塑料软包装等新型印刷包装产品,使北京成为全国重要的中高档印刷、包装产业基地。

(4)以加快建设产业基地为抓手,扩充石化新材料产业。基本建成以高端产品为主、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推进产业基地建设。以燕山石化为依托,打造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积极推动新型建材产业基地建设。

——延伸石化产业链条。从上游向下游,从低端到高端,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发展环境污染小、资源消耗少、附加值高的化工新型材料。

——发展新型建材。以新型建材产业基地为支撑。发展化学建材及新型墙体、保温、吸声材料等建材产品。

——加速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燕化1000万吨炼油改造和第三轮乙烯改造等重大项目的建设。

2.加快发展生物医药、新能源及再生材料等潜力产业。

(1)以促进原创技术产业化为切入点,大力推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初步建立化学药、中药、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四大领域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建成全国一流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基地。

——以技术研发提升化学药产业。加强对原创、仿创药物的研发、对传统药物的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提升。

——以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促进中药现代化。逐步建立中药技术标准研究、有效成分的鉴定和评价体系,推进中药现代化。

——以前沿技术研究带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开展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动物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生物芯片等技术的研究,加快实现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工程药物产业化。

——以数字医疗影像装备为突破口促进医疗器械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开发数字医疗诊断与治疗设备,不断提高产品竞争力。

(2)以推广示范、培育市场为手段,积极培育新能源和再生材料产业。

——支持新能源设备产业发展。重点支持以太阳能设备、氢能设备、地热能设备、新型贮能设备为主体的新能源设备产业,抓住产业高端。

——促进新能源产品的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风能、地热能、太阳能等常规能源的替代能源,优化能源结构。

——积极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以政府采购为手段,通过重大示范工程,加强新能源产品的推广应用,培育新能源产品市场。

——大力推动节能服务业发展。着力促进节能产业,特别是合同能源管理等节能服务业的发展。

——重点发展七类再生材料领域。围绕纸、建筑材料、塑料、金属、电池材料、玻璃和橡胶七个再生材料重点领域,积极探索再生材料产业发展模式,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

3.拓展优化建筑业。

以工程总承包和高端环节为重点,拓展优化建筑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巩固国内行业领先地位,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的基础上,积极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增强国际服务输出能力。

——发挥企业优势,拓展工程总承包。发挥在京企业优势,拓展工程总承包,提升工程管理水平;以工艺为主导的专业工程、大型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要大力推行工程总承包建设方式。

——抓住高端环节,创建知名品牌。以市场为导向,结合自身优势,促进建筑业企业加快经营结构调整;抓住建筑业高端环节,积极发展工程监理、工程咨询、信息服务、法律服务和计量检测等专业化技术服务业,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拓宽服务领域,组织跨国服务输出,打造建筑业知名品牌。

——促进资源整合,打造建筑业产业链。利用北京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的有利时机整合资源,打造一条龙产业链,促进企业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提升设计能力与资质水平,提升企业经营层次。

——加强政策引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建筑。加强引导建设资源节约型建筑,降低房地产建筑能耗、物耗,鼓励和支持使用环保型、节约型新材料。

(四)优化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方向,以功能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为重点,优化农业的综合生产功能、拓展社会服务功能和巩固生态功能,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产业体系。实施区域农业一体化战略,发挥首都农业技术和市场优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打造大区域现代农业产业链。

进一步优化现代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依靠科技优势,保持生态和品质安全,按照节约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要求,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向多功能和多链条方向延伸。着力提高无公害、绿色和有机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科技附加值、文化附加值、加工附加值和绿色附加值,逐步形成多元化、协调、持续发展的产业结构和多样化、个性化、优质、安全的产品结构。重点发展适合首都资源特点与比较优势的籽种农业、加工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大力拓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社会功能。适应城市对农业的观赏、休闲、文化、景观等需求迅速扩大的强劲势头,适应农民从延伸产业链条、改善接待服务、扩大农村市场中增收致富的要求,大力拓展农业为城市社会生活服务的功能。

继续巩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生态功能。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加强水利、土壤、道路、环保等建设,发挥农业的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功能,提高农业生产的自净能力,发展生态农业。

(五)坚决退出劣势产业。

最大限度发挥政策“高地效应”,旗帜鲜明地退出不符合首都发展定位的产业,下大力气退出现有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以及破坏人文生态环境的行业,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制定禁止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严格控制劣势产业增量;制定资源开采地区产业转型援助政策,积极发展替代产业和后续产业。

置换劣势产业存量,用于优势产业发展。探索制定鼓励退出产业实行有序收缩和资本存量向高增长产业部门有效转移的政策措施,活化宝贵的土地、资金等资源。

下大力气退出劣势产业存量。利用经济、行政和技术等手段,逐步关闭或升级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各类初级商品集散与交易市场;积极探索制定促进措施,推动部分高耗能行业有序退出;积极推进首钢结构调整和东南部化工区的搬迁工作。

严格控制低端产业增量。制定禁止发展的产业与技术目录,做到令行禁止;制定限制发展的产业和技术目录,完善相关能耗、污染标准;实行严格的产业进入制度,城市核心区(二环以内)禁止新开办摊位式小商品市场和各类批发市场,提高一般加工产业的进入门槛。

通过技术改造实现部分产业升级。对于电力、热力、公交等城市功能必需的产业,通过政府专项资金补贴等方式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减少其资源消耗及对首都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力推广节能降耗高新技术和适用技术,提高竞争性行业的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符合首都功能定位。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十一五”时期,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主要思路是:以“梯度分布、专业集聚、功能耦合、内联外引、南北均衡、东进西优”为原则,根据“优化疏解首都功能核心区,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拓展区,重点建设城市发展新区,适度开发生态涵养发展区”的要求,倾全市之力,集聚国内外资源,打造中关村科技园区、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奥运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区、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临空经济功能区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成为体现首都势能优势,最具经济活力、市场竞争力、产业辐射力的战略增长极;同时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专业集聚区。

(一)全力打造六大高端功能区。

1.中关村科技园区。

充分利用中科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的科技教育资源优势,加快中关村核心区及各专业园建设,以世界研发基地、国家科技策源地和区域创新中心为导向,重点发展研发孵化、信息咨询、科技金融、教育培训等产业,把中关村建设成为促进技术进步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强大引擎,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服务平台,抢占世界高技术产业制高点的前沿阵地。

2.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

依托中央商务区(CBD)和燕莎国际商圈,实现功能与空间拓展,大力发展商务、金融、文化传媒、会展等产业,以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和地区总部为重点,以高端商务服务业为龙头,建设首都国际金融功能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地。以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为依托,建设影视制作、文化传媒聚集的文化创意中心,培育发展新媒体产业,形成商务服务发达、功能齐备的国际化现代商务中心功能区。

3.奥运体育文化旅游功能区。

依托奥林匹克公园、奥运会主场馆、北京国际会议中心、国家会议中心和国家科技馆等设施,通过承接国际重要会议、展览和科技活动,承接大型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重点发展体育文化、旅游会展产业,把该地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体育中心、文艺演出中心、会展中心、奥运标志旅游地。

4.金融街金融产业功能区。

以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的全面开放为契机,加强金融配套设施建设,利用北京市鼓励金融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依托金融街,大力发展北京金融产业,积极吸引国内外证券、银行、基金、保险等各类金融机构和中介机构落户金融街,推动金融产业优势资源的集聚,积极探索发展金融要素市场,完善金融产业链条,打造“资讯发达、环境优美、设施完善、交易活跃”的国际化金融功能区,使金融街成为国家的金融决策监管中心、金融资产管理中心和信息汇聚中心。

5.亦庄高新技术制造业功能区。

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充分发挥政策区位和产业优势,加快星网工业园、光电显示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汽车产业园、东部新区及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以出口为导向,定位国际高端市场,重点建设外向型出口加工区;重点发展通讯、显示、微电子、汽车、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促进金融、信息、商务服务、物流等配套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三者融合发展,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培育新的增长极;呼应天津滨海新区开发,推进京津塘产业带加速形成,增强区域参与全球市场竞争的能力,建设成最具经济活力和竞争优势的国际一流产业基地。

6.临空经济功能区。

以首都国际机场扩建为契机,依托北京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北京天竺空港出口加工区、空港工业开发区、林河工业开发区、汽车产业基地、北京国际会展中心和空港物流基地等,重点发展物流业、会展业、电子信息产业、汽车产业和相配套的商贸、餐饮、娱乐等生活型服务业。充分发挥临空经济优势,积极推进国门商务区规划建设,吸引国内外航空企业总部、物流企业总部、航空保险机构和国际会展机构入驻,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打造国际知名的临空经济功能区。

(二)重点建设特色专业集聚区。

1.王府井西单商贸集聚区。

依托王府井、西单各具特色的商贸环境,发挥王府井大街著名企业的品牌效应,发展现代商贸服务业和高端商务服务,努力将王府井大街建成全球最具特色的商业街区之一,扩大国际影响;提高西单服务业的增值能力,提升业态结构和层次,发展综合商贸服务和专业特色商务,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旗舰店,打造国内知名的商业服务中心区。形成现代商贸和传统商贸有机结合、功能互补的商贸文化旅游集聚区。

2.宣南民俗文化旅游集聚区。

以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旧城保护性开发为契机,以琉璃厂、大栅栏、天桥地区等传统特色街区为依托,发展具有北京风情的民俗旅游和民俗文化,促进书画、古玩和传统手工艺品交易市场的发展,形成文化休闲娱乐集聚区。

3.龙潭湖体育产业集聚区。

以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依托龙潭湖地区丰富的体育资源和国家体育彩票中心,以龙潭湖体育产业园为依托,打造体育产业总部基地,促进体育竞赛表演、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体育信息发布、体育交流训练、体育经纪、体育人才培训等市场的发展,形成体育商务交流中心和体育休闲娱乐中心。

4.皇城旅游休闲集聚区。

依托故宫、天坛等世界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环故宫及周边地区传统文化旅游休闲板块,积极开展皇城历史文化旅游;借助白塔寺、历代帝王庙和什刹海古迹风貌旅游区,以及国子监、孔庙、雍和宫、钟鼓楼等历史文物古迹,开发“胡同游”、“民族风情游”、“修学游”、“宗教旅游”等特色旅游,形成充分展现东方文化和古都魅力的历史文化旅游休闲集聚区。

5.电子城信息通信产业集聚区。

以电子城科技园为依托,进一步深化老工业基地改造,加速西区建设,做好新增空间规划开发,以实现信息通信企业总部、研发中心、营销与采购机构的大规模集聚和高效运营为核心,重点发展以信息通信为主的高端制造和服务业,打造国内领先的自主创新及产业化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国际电子总部基地。

6.丰台总部经济集聚区。

以丰台科技园区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配套服务环境,与中央商务区相呼应,大力引进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办事机构以及大公司的销售中心、采购中心、投资中心、结算中心等,打造以总部经济为主体、以高端服务业、商贸业、物流业为重要补充的国内一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

7.八大处文化休闲集聚区。

借助首钢冶炼部分搬迁的契机,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建设主题娱乐区、创意高新区和休闲度假区,着力发展休闲娱乐服务业、商务会展服务业和创意科技服务业等产业,全面提升休闲娱乐和商务服务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使之成为西部发展带和长安街延长线西端重要的休闲娱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集聚区。

8.运河综合服务集聚区。

利用通州新城的区位和交通优势,以运河为轴心,依托运河沿岸文化产业集群中心、科技创新转化聚集地、商务商贸文化中心、新型产业示范园、新北京东站、大型主题公园等的建设,重点发展商贸、房地产、物流、旅游、会展、文化等产业,建设成为综合服务功能完备、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综合服务中心。

9.沙河科技教育集聚区。

以中关村科技园昌平园、生命科学园和沙河高教园区为依托,加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生物医药科技研发、教育培训等产业,建设成为中关村科技园区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专业人才培养基地。

10.大兴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

以北京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大兴工业开发区、新媒体产业基地、物流产业基地等为依托,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发展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物流产业,培育文化创意产业,形成重要的医药、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基地。

11.房山新材料产业集聚区。

发挥房山交通便利、工业基础雄厚的优势,加快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物流产业基地建设,重点发展石化新材料、物流等产业,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石化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

(三)适度发展生态友好型产业带。

生态涵养发展区是首都坚实的生态屏障和市民休闲游憩的理想空间,重点发展生态农业、都市型工业、旅游休闲产业。该区域在注重水源涵养和生态保护的基础上,依托京承高速二期工程、京平高速和六环路西段的建设,重点打造三个产业发展带:生态农业发展带、生态型工业发展带和旅游休闲发展带。

1.生态农业发展带。

依托延庆盆地、平谷平原与丘陵地带、怀柔西北山区以及密云水库等地区,以构筑高标准绿色生态体系为核心,以北部山区特色林果产业、有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为主线,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具有观光、休闲、农产品加工和科学研究等功能的现代生态型农业发展带。

2.生态型工业发展带。

以区域内工业开发区为依托,加快发展食品加工、软饮料制造等与区内商业、物流关联性强的产业,积极培育服装加工、家具设计与加工、特色包装印刷制品等产业,逐步形成特色明显的生态型工业发展带;着力建设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基地和农民就业产业基地,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3.旅游休闲发展带。

以北京段长城旅游区、周口店北京人遗址、云蒙山风景旅游度假区等为依托,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气候优势和乡村文化优势,加强旅游和资源保护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西北部历史古迹观光旅游区、西南部自然文化旅游区、东北部生态旅游度假区,形成现代休闲旅游发展带。

五、政策与保障措施

“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研究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引导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探索公共财政体制下促进产业发展的新机制,采用符合WTO规则的支持企业发展的新手段,以积极的产业政策和优质的发展环境促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轻型化。

(一)完善产业政策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加大产业政策导向,实施“一松一紧”、“六个结合”。

对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政府要创造“宽松”的准入与发展环境;对不符合首都经济发展方向的产业,实行“紧缩”的政策。

——强化产业准入制度,实行“升、降”结合。提高传统制造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准入要求,实现资源和能源的集约利用;降低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市场准入条件,加快取消阻碍多种所有制在服务业中共同发展的各种限制。

——明晰产业发展目录,实行“鼓励、限制”相结合。按照北京市的产业发展方向,提出鼓励、限制、退出的产业类别,明确制定北京限制、禁止、退出的产业目录。

——建立用能节水评估体系,实行“存量、增量”相结合。对产业增量提高进入门槛,对存量通过标准和技术改造进行优化提升。开展合理用能评估、节约用水评估,最大限度地节约利用资源。

——建立差异化资源价格体系,实行“进、退”结合。通过差异化资源价格体系引导鼓励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退出“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

——实施污染扰民企业搬迁政策,实行“升级、淘汰”相结合。促进污染严重的产业调整搬迁,优化疏解城市功能。

——贯彻循环经济纲要,实行“点、面”结合。以开发区、产业基地作为实施循环经济的重要抓手,以“点”带“面”,探索实现区域循环经济体系的建立途径。

2.加强产业政策聚焦,促进重点产业发展。

(1)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实施自主创新发展战略为契机,落实国家做强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决定,实施“五个一批”工程,进一步提高北京市研发势能,增加发展后劲,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吸引一批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在中关村实施;集聚一批改革政策在中关村先试先行;争取一批地方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的重点支持项目;促成一批国家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在中关村建设;推荐一批专业园作为国家级产业示范园。

——设立专项资金,争取国家自主创新资金相配套,打造产业技术平台,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关键技术的产业化。

(2)进一步增加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来源中政府投入比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

通过支持龙头企业的技术开发机构,鼓励企业有组织的技术创新活动;通过支持以企业为龙头的产学研新型合作,来促进创新资源向企业的聚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支持重大装备的消化吸收,提升企业再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通过支持通用技术和涉及提高行业技术标准的开发活动,促进行业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通过支持行业创新联盟、工程中心、科技服务机构等来促进技术创新系统的基础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

(3)加强政策聚焦,加快制定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促进政策。

——研究制定《北京市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

——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尽快出台北京市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实施意见。

——落实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发展的意见》,出台北京市促进物流产业的实施意见。

(4)积极促进非公经济发展,营造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环境。

——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北京市支持引导非公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全面介入北京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引导外资、民营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改组、改造。

——落实国务院中小企业创业发展相关政策,加大中小企业创业支持力度,进一步推动中小企业融资和信用担保制度建设,打造优质创业发展环境。

(5)探索建立新兴业态的统计体系,跟踪新兴业态发展。

——推进统计管理体制改革,统一产业业态划分口径,科学设置重点功能区统计指标体系,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分析、指导和推进等工作的需要。

(二)建立布局引导与约束机制,促进产业空间集聚。

1.强化规划引导,建立产业布局引导机制。

——突出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的产业定位,促进工业项目向工业园区集中,实现特色产业集聚;依据园区发展程度,适时扩大园区规模。

——优先保证入园重大项目土地供应,通过重大项目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集聚;探索工业园区的土地一级开发模式,降低开发成本。

——建立统筹全市经济开发区招商引资协作信息的共享平台,合理疏导匹配与之适应的产业布局,以期形成有序的传导转移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建立城、近、远郊的产业梯度转移调控机制,实现区域间经济的协同发展,达到社会资源的最佳配置。

——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引导产业空间聚集。

2.加强引导工业项目在开发区发展。

——强化产业空间规划约束,确定限建区域,对不符合条件的产业项目不予土地供应。

——对于增量,严格工业项目审批手续,原则上新上工业项目进入开发区(有利于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安置城区搬迁企业富余职工的都市型工业项目,可不受此限制)。

——对于存量,逐步探索开发区外工业项目进行社会效益审核(市政府协调、多部门联合),加强能耗、水耗、环保指标考评,不能达标者或限期整改,或予以一定的资金引导向开发区转移。

——进一步清理五环以内或开发区外的工业项目,引导项目向开发区集中发展。

3.探索服务业空间集聚新模式。

——依托重大基础设施和标志性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建设,引导服务业集聚发展。

——在新城建设规划中探索以开发区为模式发展服务业集聚区,以地产商入驻促进服务业集聚。

——发挥三级政府合力,吸引一批中央项目向功能区倾斜,安排一批市政府重大项目向功能区集中,支持一批区级项目向功能区发展。

(三)探索新型财政支持模式,引导城市功能与产业协调发展。

1.建立促进城市功能和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型财税体制。

——依据区县功能定位要求,探索市区两级财政适度灵活的新型财税机制。

——探索公共财政体制下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框架,整合产业发展基金,适度向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集中,支持研发投入,政府采购原创产品,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资助企业采购第三方服务。

——研究并制定鼓励区域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的相关政策(财税、投资、土地、绩效考评)。

——研究并制定生态涵养地带发展生态经济的专项政策(人口外迁、转移支付等)。

——根据产业融合的具体要求,加强部门间、政策间的衔接配合,提高综合效力。

2.进一步发挥政府产业发展资金的作用,实行“三个倾斜”。

——向提升和优化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倾斜,适应园区由于总量扩张和资源升级带来的新需求。

——向充实和完善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服务支撑体系和综合服务功能倾斜,引导生产性服务业体系的建立、资源共享和园区功能完善。

——向培育和实现重点功能区和专业集聚区内重大项目产业链倾斜,增强重大项目专业配套的定向吸引力。

3.积极探索通过财政手段培育市场、带动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逐步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研究并制定促进公共服务部门和国有企业采购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专项政策。

——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等手段,培育节能、节水、环保、再生资源利用产品的消费市场。

(四)实现企业改革和深度开放的新突破,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1.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坚持“有进有退”原则,建立健全国有资本进退机制、优胜劣汰机制和合理流动机制。

——推动国有资本的“两个集中”,即向涉及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具有社会公益性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大型和特大型国有企业集中,实现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

——在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与公用服务行业,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提高公用企业的运营水平和竞争能力。

2.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鼓励企业走国际化道路。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实施资产重组,到国内国际市场去运作资产、配置资源。

——培育企业集团。通过外引内联,实现资产的优化组合和投资的多元化,打造一批产权明晰、品牌优势明显、产业链条较长、具有较强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

3.引进产业带动性大的项目。

——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重点引进产业带动性大的项目和著名跨国公司。

——以形成产业链为主,通过产业配套、研发配套、延伸产业链等措施,提高对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的吸收、创新能力,弥补战略空白,迅速提升产业竞争能力。

(五)实施品牌、人才与知识产权战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

1.实施品牌战略,培育、积累适应首都功能的国际化品牌势能。

——依托中关村、CBD、奥运村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品牌资源,打造北京国际化城市品牌。

——积极培育、筹划、争取国内外重大体育赛事、重大品牌展会、重大时尚盛会、重大音乐戏剧影视演艺活动,形成系列品牌支撑,凸显国际化大都市魅力。

——拓展总部经济,实现品牌集聚。以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机构(特别是投资运营总部)为手段,实现品牌要素集聚,促使北京成为国际品牌运营中心。

——加强城市品牌经营能力建设,提高品牌专业化、市场化运作水平,充分利用北京国家行业协会集中的优势,引领专业化会展发展,营造与培育、发展、引进国际化品牌能力相适应的支撑环境。

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建立产业引导就业机制。

——建立以产业引导、促进就业和人口疏解的新型发展机制。以产业发展实现高端人才的集聚;以产业发展实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有机结合;以产业发展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专业化和职业化。

——围绕重点产业需求,鼓励企业与大学、院所联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进一步拓宽北京市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出台吸引紧缺高端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专项政策。

——改革现有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力培养北京市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加大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3.推进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战略。

——围绕北京市支柱产业和重点培育的潜力产业,整合社会资源,组织力量分析、研究知识产权陷阱和技术壁垒,制定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发展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服务业。

——鼓励和支持大型高新技术企业以跨国并购、设立海外研发中心等方式整合国际技术资源,跨越专利封锁和技术壁垒;以资金、人员、政策等方式支持高技术中小企业原创发明申请国际知识产权保护。

——以北京作为国家技术标准试点城市为契机,鼓励企业以核心技术为依托,与标准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跨国公司等合作,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的研制。

——鼓励建立以原创技术和先进标准为核心,以专利池为载体,以互利共赢为目的企业联盟,支持技术标准联盟市场化独立运作。

第三篇:“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农 业 部 文 件

农市发[2006]21号

农业部关于印发《“十一五”

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农业(畜牧、渔业)厅(局、委、办),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

为推进“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有力支撑,我部组织拟定了《“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现印发给你们。希望各地以本规划为依据,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贯彻,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期间本地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二〇〇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十一五”时期全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农产品市场体系,是流通领域内农产品经营、交易、管理、服务等组织系统与结构形式的总和,是沟通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桥梁与纽带,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这要求农产品流通必须更加有序、规范、安全、高效。为此,必须加快推进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综合服务,增强流通能力,提高流通效率,创造更好的市场流通条件,有效实现农产品价值,拉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一、“十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进展情况

“十五”时期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快速推进,体现在:

(一)市场体系发展。截至“十五”期末,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大体稳定在4300家左右,市场年成交额不断提高,2005年达到3600亿元;农贸市场数量稳中略降,约为25000家,但改造步伐加快,露天的马路市场和简易市场逐渐被具有固定场所和设施的规范市场取代;农产品在超市的地位不断凸显,上海、北京、青岛等城市超市农产品销售量已占到当地农产品零售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期货市场稳步发展,国家“十五”期间新批准棉花、食糖上市交易,使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达到9个,年成交额逾6万亿元。

(二)政策环境改善。“十五”期间,国家加大了对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2002年农业部等6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2005年农业部印发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管理指南(试行)》和《关于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工作的意见》,对农产品市场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方向、内容、功能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各地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三)市场主体多元。截至“十五”期末,农产品经纪人发展到500万左右,成为农产品运销的重要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15万个左右,在组织农民统一进入市场、增强竞争力、增加收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4300多家,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国合商业组织在粮食、棉花等大宗农产品收购与农产品进出口贸易等领域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四)市场服务加强。截至“十五”期末,全国有28个省(区)开通了辖区内的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全国建立了“五纵两横”的“绿色通道”网络,促进了农产品流通和统一大市场的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有力推进,全国31个省、80%左右的地(市)和40%的县都建立了农业信息局域网,开通了农产品供求信息全国“一站通”系统,市场信息服务得到强化;市场质量检测服务不断拓展,农业部支持建立质量检测中心的定点批发市场达225家,比“九五”期末的18家增长了11.5倍,农药残留检测能力迅速提升。

二、“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和部署,为农产品市场体系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1号文件《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目标与要求。“十一五”时期,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优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城乡统筹和谐发展的方针将得到贯彻落实,农产品市场体系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之一,将得到国家更多的政策支持,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按照《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确定的目标,“十一五”期间,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将有一个新的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将达到5亿吨,棉花、油料和糖料产量分别达到680万吨、3200万吨和1.2亿吨,肉、蛋、奶、水产品、蔬菜、水果等也将有大幅增长,大量商品农产品进入市场交易,为市场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也对市场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为农产品市场发挥价值规律作用促进产销发展创造了更好的制度环境。“十一五”时期,国家将继续深化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促进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不断向前发展,各种阻碍农产品自由流通的制度性障碍将逐步消除,全国农产品运销“绿色通道”制度将更加完善,价格形成更加透明、公正,市场信息的传播更迅速,这些都为农产品市场发挥价值规律作用、更有效地引导农产品产销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农业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十一五”时期,我国全面步入WTO后过渡期,农产品市场进一步对外开放,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的联系更加紧密。一方面将有更多的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参与流通,向全国辐射;另一方面我国将有更多的优势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寻找新的市场销路,这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06年11月1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正式施行,标志着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迈入了依法行政的新阶段。这部法律对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加强质量监督检查作出了明确规定,市场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和责任。这对农产品市场加强相关组织机构建设、配备设备与人员、健全管理运行制度是一种有力的法律支持。

(七)当前市场建设与运行中的矛盾与问题,为农产品市场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相比较,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主要问题是: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东强西弱,产地市场尤其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市场设施简陋、服务功能单一的问题仍然突出,制约着很多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市场主体呈小规模、大群体格局,流通效率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产品市场管理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维护市场秩序工作难度大;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这些都对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更增强了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紧迫性。

三、“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不断增效、农村加快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心任务,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适应城乡居民对农产品数量、品种、质量消费需求日益提高的需要,加快市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完善市场服务功能,拓展市场经营领域,全面推动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向现代化迈进,变市场约束为市场动力,提升我国农产品竞争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二)基本原则

“十一五”期间,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坚持以下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农产品市场体系是具有一定公益性质的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各级政府要发挥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市场建设又必须尊重经济规律,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提高自我积累与自我发展能力。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产品市场体系包含多种不同类型的市场形态,同样类型的市场之间也会因所处的地区条件不同,面临不同的发展环境。对于不同的农产品市场,应当根据各自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进行分类指导。应根据不同的农业区域特色、消费市场特点、市场发育程度、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等客观情况,因地制宜指导市场体系建设。

——立足现实,循序渐进。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受到经济、社会、体制、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脱离现实的客观环境凭主观意愿进行市场体系建设,必须立足现实,充分考虑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与市场发展环境,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

——完善设施,创新管理。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不仅要加强各类市场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市场的环境条件,还要注重创新管理方式,积极采用先进的流通方式与管理方式,健全各项科学管理制度,以便同步提升市场体系的软件与硬件水平,使市场的各种功能更有效地得到发挥。

(三)发展目标

到2010年,在政府的宏观调控和扶持下,基本建立起以现代物流、连锁配送、电子商务、期货市场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为先导,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以集贸市场、零售经营门店和超市为基础,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功能齐备、制度完善、有较高现代化水平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产品市场整体运行状况接近同期发达国家的中等水平。具体要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明显进展:

——市场基本功能明显增强。通过加强建设和改进管理,使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普遍得到改善,市场管理与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市场集散商品、形成价格、传播信息等基本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市场主体经营能力显著提高。通过扶持引导,使市场主体的经营规模和经营能力不断提高,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建立诚信机制,促进市场主体合法经营、平等竞争。

——市场监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能力初步形成。通过普遍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完善日常检测与结果报告制度,推动在农产品市场开展经常性的质量安全检测,使市场切实担负起监督控制流通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职责。

——现代流通方式得到有效推进。通过推动农产品分级包装上市,促进订单交易、拍卖交易、网上交易的发展;通过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期货市场、电子商务,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提高流通效率。

四、“十一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发展与建设重点

(一)加快农产品市场改造步伐

——在农产品批发市场组织实施升级拓展工程。推进10个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即市场地面硬化、水电道路系统改造、交易厅棚改扩建、储藏保鲜设施、加工分选及包装设施、客户生活服务设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市场管理信息化系统、质量安全检测系统、卫生保洁设施。拓展10个方面的业务功能,即实行场地挂钩、开展加工配送、监管质量安全、推进规范包装、强化信息服务、发展现代流通、壮大市场主体、开拓对外贸易、维护安全交易、完善公共服务。

——积极改造农贸市场。实行退路进厅,取消马路市场,建设场所相对固定的大厅式交易市场,完善场地、道路、水电、垃圾处理等必要设施。继续在有条件的地方积极推行“农改超”,提升市场档次。大力发展社区便利店,建立新型农产品零售网络。

(二)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建立新型、高效的农产品营销网络。支持建立一批跨区域的大型农产品物流配送中心,提高农产品集中采购、统一配送的能力。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城市建立农产品品牌直销连锁店。

——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培育大型农业网站,强化农产品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积极创造条件建立网上交易平台,探索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完善农业网上展厅,扩大农产品网上宣传、推介力度。

——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稳步推动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选择条件成熟的品种及时组织上市交易,增加农产品期货交易品种。加强期货市场资源的开发利用,扩大影响面,延伸服务范围,使更多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和农民能够参与期货市场的活动,维护自身利益。

(三)培育壮大市场主体

积极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人队伍,围绕农产品流通政策、运销贮藏加工技术、质量安全知识与法规、农业科技等内容开展农产品经纪人培训,向农产品经纪人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素质,增强市场开拓能力。积极引导农民营销合作组织发展,鼓励运销大户、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领办营销合作组织,提高农民参与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市场竞争力。

(四)推进农产品分等分级和包装上市

加快制订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积极宣传农产品分等分级知识,鼓励农民和经销商按统一标准对农产品进行分等分级,实行规格化包装,提升农产品整体形象。积极引导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和产地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分选、包装设施,为农产品产后分等分级和包装提供条件。

(五)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

积极利用WTO规则,加大对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的支持力度,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营销促销服务平台,为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加工贸易企业提供形式多样的营销促销服务。进一步充实、完善农产品网上展厅,利用互联网全面展示和推介我国优质、安全、特色农副产品,为沟通产销创造条件。加强农产品营销促销公益广告宣传,提高我国农产品的声誉,扩大市场影响。培育大型农产品展会,增强展会的品牌影响,推动农业交流,促进农产品贸易。支持国内农业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参加国外大型农产品博览会,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国际影响,不断开拓国际农产品市场。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支撑体系,要纳入政府公共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重点支持,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其快速发展。

(一)加强领导。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抓手,是拓展农业部门产业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各级农业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为市场发展积极争取优惠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市场发展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增加投入。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投资,重点支持农产品市场的水电路系统、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系统、电子统一结算系统、环保卫生等公益性基础设施。同时,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为市场建设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争取更多的信贷支持。各级农业部门要逐步调整现有农业资金的投入结构和支持重点,向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倾斜,扶持市场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吸引企业、个人等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设,并积极利用外资,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促进市场建设与发展。

(三)强化服务。加强对农产品市场建设的规划,引导市场建设合理布局,积极指导市场实施升级改造工程;支持建立农产品市场流通行业协会,推动市场之间加强交流合作,促进共同发展;完善、落实全国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减轻农产品运销环节的税费负担;加强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促进产销衔接,引导农产品有序流通。

(四)加强执法。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在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检测机构,配备必要检测设备,充实检测技术人员,完善检测报告制度,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严格把好质量安全关口。同时,积极推动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流通法规,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法》,规范农产品市场行为,理顺管理体制,为农产品高效、有序、安全流通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五)组织培训。对农产品市场管理人员进行现代市场建设与运营管理知识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保障市场升级改造的顺利进行和先进交易方式的推广应用。对市场信息和质量安全检测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提高从业技能,保证工作质量。对从事农产品运销的个人和团体进行营销技能和政策法律知识培训,提高营销能力,并积极引导其建立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组织化程度,逐步向法人化、企业化经营方向发展。

(六)搞好宣传。利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重大进展、积极效果与典型经验,扩大社会影响,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与支持,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为推进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第四篇:“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建设规划

为进一步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新机制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计生部门有关精神,结合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际,对“十一五”时期**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建设作如下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切实转变工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作风,合理利用和配置技术服务资源,充分调动各族群众自觉实行并参与计划生育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不断满足广大育龄群众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全面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和质量。

二、总体目标: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需求为出发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为目标,建立起以稳定低生育水平与满足群众计划生育、避孕节育、优生优育和生殖保健等需求相结合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新机制,实现对上级负责与让群众满意的有机统一,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三、基本要求与措施:

今后我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工作重点:结合自身技术服务特点,为各族育龄群众提供全方位的优质服务,提高广大育龄群众对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满意程度。围绕这一重点,就需要在服务理念和服务方式上予以转变,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强化措施,抓好落实,切实落实好“四个关注”:

(一)关注群众意愿,务求优质服务成效。

坚持把群众的需求与意愿作为优质服务的导向,把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生育需求作为优质服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坚持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二次育龄群众需求调查,务求优质服务有目标,工作有成效。

1、调查主要内容:一是调查目前各族群众急切需求的计划生育服务;二是调查基层落实上级计生部门有关要求和精神的情况;三是了解当地基层亟需改进的技术服务工作和难点问题。

2、调查基本方法:以县、各乡(镇)场、各村(居)三级计生工作人员开展群众需求调查为主渠道,借助公安、基层派出所、综合治理等有关部门开展本职工作调查为辅渠道,同时利用好手术服务记录、随访服务记录、悄悄话室咨询记录、避孕药具发放等实实在在的技术服务为补充渠道,科学的收集群众需求信息。主要以设立意见箱、发放问卷调查表、走访了解、座谈交流、总结分析各类报表、学习吃透上级文件等方法进行。

3、调查运行方式:每个月末村(居)级计生助理员或宣传员将收集到的群众需求信息一一汇总后,及时上报各乡(镇)场计生办,各乡(镇)场计生办每季度将村(居)级上报的汇总表进行三个月一汇总,再将汇总表及时上报到县计生办和县计生指导站。

4、调查反馈利用:县计生办和县计生指导站对采集到的原始信息进行认真筛选、整理、归纳与分类,并结合法律法规有关规定进行综合分析,了解目前群众的需求到底有哪些,是否与现行法律法规相抵触,分清群众需求的重要程度与层次,提炼出群众的核心需求、主要需求和一般需求以及潜在的要求,查找出当前优质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差距,找准当前的主要矛盾,对群众提出的需求、意见或建议,合理利用,认真解决。一方面,将分析后发现的共性问题及时反馈给各乡(镇)场计生办和服务站,指导其及时对现行技术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方法加以调整,如涉及到其它相关部门的问题,要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加以处理;另一方面,对一年来采集到的群众需求信息进行综合分析,用于制定下一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计划。

(二)关注服务阵地,优化优质服务环境。

良好的服务环境是开展计生优质服务的前提条件。按照“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要求,到2010年,要在全县形成“以县站为龙头、乡中心站为骨干、乡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总体格局,力争到2008年达到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标准。

1、房屋建设

房屋面积:

按照**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县境内将迁进2个团场,根据**县人口机械

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到2010年**县总人口预计将达到**万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育龄群众逐渐增加,我县现有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将无法适应各族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求,要实现对各族群众优质服务的目标,我县县乡服务阵地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①县计生指导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改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

②乡中心服务站:**乡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乡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扩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平方米。

③一般乡服务站:**乡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乡、**乡、**三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均为**平方米,通过新建要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平方米。

资金情况:

通过预算,到2010年,要实现国家规定和群众需求有机统一,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共计需要资金**万元,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成民心工程,今后我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逐步自筹**万元,剩余的**万元将积极争取上级计生部门补助支持(详见:**县“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建设项目规划表)。

建设:

为了使我县县乡服务机构按时按质量完成并交付使用,经过统筹规划,县计生指导站定于2006年改扩建竣工;**乡、**乡两乡中心服务站分别定于2008年和2009年扩建竣工;**乡、**乡两乡服务站定于2007年新建竣工;**乡计生服务站定于2008年新建竣工;**乡、**乡两乡计生服务站定于2010年新建竣工(详见:**县“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县乡服务站建设项目规划表)。

2、医疗设备

全面落实政府采购机制,实行公开招竟标,积极争取国家、**、**的大力支持,不断巩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对医疗设备的甲级标准要求,进一步配齐配全各种医疗设备,全面提高我县县乡两级计划生育服务装备和技术服务能力。

到“十一五”末,通过全面建设,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上要达到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信息咨询、人员培训、药具发放“五位一体”的功能需求。

(三)关注干部素质,夯实优质服务根基。

干部队伍素质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只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才能为广大育龄群众提供高水平的优质服务。

1、基本要求:

人员配备:按照人口数量与服务半径之间的要求,到2010年,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人员应达到**人,县计生指导站应达到**人以上,乡中心服务站达到4人,一般乡服务站达到2-3人。

学历结构:大学本科学历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20%,大学专科学历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0%,其他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学历。

职称结构: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10%;中级技术职称人员不得少于技术人员总人数的30%。

医学人员结构:医学专业技术人员应不得少于70%。

执业资格结构: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的人员不得少于5人;其他人员应取得相应的专业资格。

专业结构:妇科、B超、检验、护理、药管、宣传教育、财务人员应配备合理,基本满足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需要。

2、具体措施:

①人员和学历。根据服务机构岗位的需要,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公开招考不同类别(如妇科、B超、检验、护理、药管、宣传教育、财务管理等)的大专学历以上医学类的专业技术人员,以此逐步提高学历人员比例,优化专业结构,确保技术服务岗位有岗也有人。

②职称和执业资格。及时与*计生委、县人事局、卫生局等部门取得联系,吃透职称申报和执业资格准入相关文件,及时组织计划生育技术人员职称申报和执业考试与注册。

③抓好干部培训。一是结合群众实际需求调查结果,实施对症下药,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人员培训计划,按照能服务、想服务、会服务、服务好的培训要求,有目的性的进行技术人员培训;二是建立和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多渠道引进骨干人才,加强计划生育骨干技术队伍建设。三是加强与上级计生医疗服务部门交流与合作,每年坚持选送2至3名计生专业骨干到区、州两级计生医疗服务部门跟班学习与培训,同时也邀请上级技术服务专家到我县来讲课指导;四是按照制定的培训计划具体内容,每月坚持组织县乡两级服务站人员到县计生指导站进行集中培训。

④坚持综合测试。根据制定完善的综合测试制度,每月集中培训时对计生技术服务人员进行理论知识闭卷考试和实践技能操作训练。测试时应当有所不同,要针对群众需求调查,进行有目的性测试。

⑤强化岗位练兵。切实在全县形成比、学、赶、超学业务讲能力的良好氛围,促使计生技术服务人员互相学习,不断提高适应育龄群众日益增长的生殖健康服务需求的能力。每一季度要坚持开展一次岗位练兵大比武知识竞赛,通过岗位练兵大比武活动,使“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氛围在计生系统广泛形成,有效的提高为育龄群众服务的质量。

⑥落实奖惩考核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奖惩考核制度,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绩效考核原则。将每次考试成绩和知识竞赛成绩,记入个人考核和集体考核中,与个人绩效挂钩。二是坚持奖罚分明原则。每月坚持一次考试,一年12次考试中,2次考试不及格者,扣除3个月的岗位津贴,3次不及格者扣除1年的岗位津贴,6次不及格者建议人事部门年终考核按不称职定职,无故不参加考试者每1次扣除1个月岗位津贴,并以零分记入本单位集体成绩。一年12次考试中,8次不及格者进行学岗或待岗,并给予相应的经济处罚。考试设集体奖和个人奖,集体奖:按妇科、B超、检验、护理四个专业分别设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集体平均80分以上(包括80分)为一等奖,奖励500元;集体平均75-80分(包括75分)之间为二等奖,奖励300元;集体平均70-75分(包括70分)为三等奖,奖励200元,12次集体平均成绩在65分以下的按专业不同各罚款500元。个人奖:妇科设一等奖1名,奖励200元;二等奖1名,奖励150元,检验、B超、护理共设一等奖1名,奖励200元,二等奖1名,奖励150元,三等奖1名,奖励100元,12次考试平均成绩在80分以上者才有资格参与个人评奖。同时全县所有的计生技术服务人员凡参加州上的各种业务考试,成绩在85分以上者每人每次都给予200元的现金奖励,对考试不及格者将不予报销差费或扣除岗位津贴。

(四)关注人性化服务,全面实施“三大工程”。

坚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实施人性化服务,不断提高群众满意程度,全面实施“三大工程”,积极开展“八项优质服务”:

1、开展宣传教育优质服务。核心是开展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宣传,强化计划生育科普知识宣传,增强各族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以“婚育新风进万家”、“关爱女孩行动”等实实在在的活动为载体,按照“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新要求,坚持“为群众所好、所乐、所需”抓宣传的新思路,不断深化计生宣传教育内涵。一方面,精心制作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计生宣传册或宣传品进行载体宣传。另一方面,在宣传内容上,侧重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知识,在宣传范围上,不仅向已婚育龄群众宣传,还要向未婚青年、男性朋友进行宣传。通过开展宣传教育服务,使服务双方明确“八个知情”,即:医技人员对服务对象知情程度知情,服务对象生育意愿和选择知情,服务对象婚育情况和健康状况知情,自身能给服务对象提供服务能力和质量知情,群众对自身实行计划生育的权利和义务知情,避孕方法的种类、适应症和禁忌症知情,避孕和生殖健康方面的实际需要知情,可供选择的避孕方法和可以获得的渠道知情。

2、开展避孕节育全程优质服务。做到“四个规范”:一是规范术前知情,实行避孕节育手术前同意书制度;二是规范手术规程,手术过程中,做到稳、准、轻、细,避免手术事故发生;三是规范术后指导,建立生殖健康档案制度;四是规范术后随访,统一避孕节育手术随访表,将随访情况作为考核基层工作人员的重要内容之一。

3、开展生殖道感染干预优质服务。把常见妇女病,尤其是生殖道感染普查作为优质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制定妇女病普查工作规划,由县计生指导站牵头,乡级各站予以配合,组成下乡服务队,常年巡回各村开展“四个一”服务,即:进行一次妇女常见病普查普治,发放一套计生宣传品,开展一场生殖保健讲课教育,开展一次面对面咨询服务,每年在全县巡回一遍,做到免费普查,优惠治疗。

4、开展出生缺陷干预优质服务。要以县、乡、村三级人口学校为依托,对参加培训的新婚夫妇讲述优生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生育夫妇实现由“要我参加优生监测”到“我要参加优生监测”的转变。同时,加强在持证对象以及早孕对象中大力推广服用“叶酸”计划,预防胎儿畸形的发生,有效地降低出生婴儿缺陷的发生率。

5、开展不孕不育症诊治优质服务。积极解除不孕不育症患者的痛苦,实施人文关怀,以县计生指导站为基础,选派专业骨干外出学习取经,成立专门的不孕不育症诊治领导小组,全面开展不孕不育症的诊治服务。

6、开展贫困群体优质服务。针对全县乡(镇)场较为分散、贫困群众缺医

第五篇:“十一五”时期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面临新问题的主要时期,为了适应新世纪新阶段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要求,全面提高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根据上级计生部门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经深入调研,制定本规划。

一、计生资源状况:

**县辖1个镇、11个乡(8个农业乡、3个牧业乡)、1个良种场、2个国营牧场、2个农业综合开发区,县境内驻有*师*支队。全县现有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1个,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2个,一般乡计划生育服务站5个;全县从事计划生育的专(兼)职人员118名,其中:县计生办8人,乡计生助理员81人,县计生指导站14人,乡级技术服务人员15人,基本保证了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技术服务人员4人,一般乡服务站2-3人。

截止2005年9月30日,全县总人口为62583人,其中:汉族总人口为18737人,少数民族总人口为43846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45‰,已婚育龄夫妇免费享有基本的计划生育服务率为100%,术后和药具随访服务率达98%以上。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提高技术服务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广大育龄人群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需求为目标,全面提升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能力,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全面、健康、可持续协调发展,使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真正成为造福于民的事业。

二、达到目标:

按照“四优一满意”:即“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群众满意”的要求,2005年到2010年,使县计生指导站服务能力达到国家计生委确定的县(市)级服务机构技术装备标准的甲等,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达到乡级技术服务装备的甲等,一般乡计划生育服务站达到乡级技术服务装备的乙等,在全县形成“以县指导站为龙头、乡中心服务站为骨干、乡服务站为依托、村服务室为基础、流动服务车为纽带”的总体格局,在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群众生殖健康等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争创国家级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创造条件。

三、规划思路及设想:

(一)房屋面积:根据**县“十一五”总体规划,“十一五”时期**县境内将迁进2个团场,按照**县人口机械增长率和人口自然增长率测算,到2010年**县总人口预计达到8.6万人,随着人口不断增长,育龄群众逐渐增加,我县现有的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将无法适应各族育龄群众生殖健康需求,要完成“十一五”总体目标,我县的县乡服务机构建设任务十分艰巨。

1、县计生指导站:现有建筑面积1267平方米,通过改扩建达到国家规定的县级计划生育服务机构的A级,即1740平方米。

2、乡中心服务站:**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252平方米,通过扩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800平方米;**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178.87平方米,通过扩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乡级中心服务机构的A级,即800平方米。

3、一般乡服务站:**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152.22平方米,通过新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383平方米;**乡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154.28平方米,通过新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383平方米;**乡、**乡、**三乡的计生服务站现有建筑面积均为30平方米,通过新建达到国家规定的一般乡服务机构的B级,即383平方米。

到“十一五”末,通过全面建设,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基本达到了以“宣传教育、技术服务、药具管理、人员培训”等一体的功能需要。

(二)资金情况:通过预算,到2010年,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服务机构标准,我县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共计需要资金629.95万元,为了将此项工作做成民心工程,我县在县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自筹188.97万元,剩余的440.98万元恳请上级部门补助支持(具体见附表)。

(三)建设:为了使我县县乡服务站建设能按时按质量完成并

交付使用,经过统筹规划,县计生指导站定于2006年改扩建竣工;**乡、**乡两乡计划生育中心服务站分别定于2008年和2009年扩建竣工;**乡、**乡两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定于2007年新建竣工;**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定于2008年新建竣工;**乡、**乡两乡计划生育服务站定于2010年新建竣工。

四、组织和实施:

1、积极争取上级计生部门和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支持,将其纳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多渠道筹措资金,统筹安排,分步实施,抓出成效,改善服务环境。

2、建立目标管理责任制,将其纳入人口与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管理目标,严格考核和评估,确保规划尽早实现。

3、做好与相关部门的配合,力争通过五年共同努力,使我县县乡两级服务站达到国家规定的服务装备标准要求,促进我县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体系的全面形成和发展。

下载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范文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丰台区十一五时期产业规划范文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固体废弃物处理规划 日期:2007-12-27 前 言随着北京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物日益增多。大量......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06.12.30)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中小企业发展促进规划 目 录 序 言 一、规划背景 二、指导原则与发展目标 三、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四、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附件:中小企......

    “十一五”时期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新机制建设规划(最终版)

    为进一步规范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全面推进新机制建设,深化综合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上级计生部门有关精神,结合我县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实际,对“十一五”时期**县计划生育优质服......

    我市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

    文章标题:我市十一五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发〔2006〕1号文件、市第五次党代会精神和《__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是指......

    《寻甸县“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五篇)

    寻甸县 “十一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 (2006—2010) 目 录 序言 一、规划背景 (一)面临形势 (二)存在问题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遵循原则 (三)发展目标 (四)主要任务......

    统战部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统战部十一五时期工作总结 十一五期间,统战部在市委统战部的指导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全国第20次统战工作会议、紧扣“大团结、......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体育事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民族素质......

    十一五时期体育事业发展规划

    政府职能作用,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整合各方面资源,搭建体育事业发展的有机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吸引各方力量投资,、开发、经营,形成良好的互惠互利、有机发展的协作关系,并使发展平......